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说说德性与德行

说说德性与德行

说说德性与德行
说说德性与德行

说说德性与德行

说说“德性”与“德行”

近日~俩朋友笔谈~有意无意让我赏玩。文中用了?看他那德性~看我自己也

这德性?。自嘲也好~辱人也罢~但我对?德性?一词用法还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德?实有五层含义。一是道德:品德。《易〃乾〃文言》:?君子进德修业?。二

是恩德:《书〃盘庚上》:?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心?。三是感德:《左传〃成公三年》:?然则德于我乎?。四是事物的属性。章炳麟《国故论衡〃语言缘起说》:?

实、德、业三~名不相离?。五是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性?亦有五层含义。一是人或事物的本身具有的特质。《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则天之明》:则天之明~因地之性。二是性别:男性,女性,雄性,雌性。三是与生

殖、性欲有关的。如:性感,性欲。四是在名词后面指范围、方式等。全国性~综全性。五是性情,脾气。《孟子〃告子下》:动心忍性。

德性组词便指人的自然至诚之性~《礼记〃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 郑玄注:?德性~谓性至诚者也。? 孔颖达疏:?‘君子尊德性’者~谓君子贤人尊敬此圣人道德之性~自然至诚也。?

德性亦有品性~品质之意。《风筝误〃和鹞》:?就当才貌都有了~那举止未必

端庄~德性未必贞静。?《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初读书的时候~便教他读了

《女诫》、《女孝经》之类~同他讲解明白了~自然他就明理,明了理~自然德性

就有了基础。?《绅士的太太》:?凡是一切绅士的坏德性~他们都不曾缺少。?《厦门印象》:?除了很好的体格以外~他们还有很好的德性。?

上述说明~?德性?不是看出来的~是人本身特有的德的品性~能看出的只是人的?德行?。现汉中解释:?德性?同?德行?~被视为同义词~实际在用法上是有所不

同与区别的~这要看句中的语言环境。一个人有没有?德性?~要看一个人的?德行?。

何为?德行?,谓道德品行。《周礼〃地官〃师氏》:?敏德以为行本。?郑玄注:?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早在远古殷周时代就已出现。在《盘庚篇》中~盘庚自己一再警惕地说:

?我并不是不顾我先祖的德行。?

?我也不敢不顾先祖的德行而妄自作为。?

?我们都应当同心又同德。?

从这几则话中~就显示了殷人对于?德?修养的讲究。从远古?德?字造字的含义上说~?德?就是?得?~就是做事做得适宜~于人于己都过得去~无愧于心~这就是?德?~

也就是?得?。据《释名〃释言语》云:?德~得也~得事宜也。?亦有?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之说。

其实~?德?是殷人为了维护统治地位所抛出的中心骨干的内容~一个是作为内心修养的?德?,另一个就是作为规范行为的?礼?。殷人从建国的过程中就已倡导?德治?和?礼治?~就以?德?和?礼?作为他维护统治权力的中心骨干。意思很明显~就是:要达到这作为规范?礼?的目的~就必得要有很好的?德?的修养为前提,反之~如果要完成?德?的修养~也必得有?礼?作为规范~二者在作用上虽有所不同~但其实质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人们可以这样说:殷人之所谓?德治?是为了走向?礼治?~而殷人之所谓?礼治?也就是为了要完成?德治?。换句话说~这?德治?就是?礼治?~而这?礼治?也就是?德治?这?德治?、?礼治?的完成~从殷人看来~就是殷族对其他被子奴役的种族的统治权力的臻于巩固。周人取代了殷种族国家之后~?德?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发挥~到后期~受现实的冲击~?民各有心?~局面?不可救药?~?德?观念有所动遥~便有了?德?的毁灭说法:

?乃如之人兮~德间无良:?意思是:象这样的人~真是太没有行德行了:

?之子无良~二三其德:?意思是:这人之不好~就是德行的不一致呀:?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意思是:这男人的不正~也是德行的不一致呀:?

说到此~我们应对?德性?与?德行?有了深刻的理解了。与?德?字组成词的还有很多~其中对?德化?、?德风?、?德操?还是情有独衷。

德化:以德感人。《韩非子〃难一》:?舜其信会乎:乃躬藉处若而民从之。故曰圣人之德化乎。?

德风:儒家以为统治者如能用道德教化人民~人民就会像受风的草一样顺从。

固称这种作用为?德风?。语出《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德操:德行操守。《荀子〃劝学》:?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行操。?王先谦解引郝懿行注:?德操~谓有德而能操持也。?

?德化?、?德风?、?德操?乃为人、为政、行德之道。?正所谓?君子尊德行而道问学?。人若想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的人。就必须以?尊德性?为本~求仁义为善之道~行君子坦荡之举~唾小人戚戚之为。是的~?病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希望我的朋友明白了?德性?与?德行?~能好自为之~多行善举。文案编辑词条 B 添加义项 ?

文案,原指放书的桌子,后来指在桌子上写字的人。现在指的是公司或企业中从事文字工作的职位,就是以文字来表现已经制定的创意策略。文案它不同于设计师用画面或其他手段的表现手法,它是一个与广告创意先后相继的表现的过程、发展的过程、深化的过程,多存在于广告公司,企业宣传,新闻策划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文案

外文名称

Copy

目录

1发展历程

2主要工作

3分类构成

4基本要求

5工作范围

6文案写法

7实际应用

折叠编辑本段发展历程

汉字"文案"(wén àn)是指古代官衙中掌管档案、负责起草文书的幕友,亦指官署中的公文、书信等;在现代,文案的称呼主要用在商业领域,其意义与中国古代所说的文案是有区别的。

在中国古代,文案亦作" 文按 "。公文案卷。《北堂书钞》卷六八引《汉杂事》:"先是公府掾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晋书?桓温传》:"机务不可停废,常行文按宜为限日。" 唐戴叔伦《答崔载华》诗:"文案日成堆,愁眉拽不开。"《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诸曹皆得良吏以掌文按。"《花月痕》第五一回:" 荷生觉得自己是替他掌文案。"

旧时衙门里草拟文牍、掌管档案的幕僚,其地位比一般属吏高。《老残游记》第四回:"像你老这样抚台央出文案老爷来请进去谈谈,这面子有多大!"夏衍《秋瑾传》序幕:"将这阮财富带回衙门去,要文案给他补一份状子。"

文案音译

文案英文:copywriter、copy、copywriting

文案拼音:wén àn

现代文案的概念:

文案来源于广告行业,是"广告文案"的简称,由copy writer翻译而来。多指以语辞进行广告信息内容表现的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广告文案包括标题、正文、口号的撰写和对广告形象的选择搭配;狭义的广告文案包括标题、正文、口号的撰写。

在中国,由于各个行业发展都相对不够成熟,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这使得"文案"的概念常常被错误引用和理解。最典型的就是把文案等同于"策划",其实这是两种差别很大,有着本质区别的工作。只是由于文案人员常常需要和策划人员、设计人员配合工作,且策划人员也需要撰写一些方案,这使得很多人误认为文案和策划就是一回事,甚至常常把策划与文案的

工作会混淆在一起(这也和发源于中国的"策划学"发展不够成熟有关)。

广告文案

广告文案

很多企业中,都有了的专职的文案人员,只有当需要搞一些大型推广活动、做商业策划案、写可行性分析报告等需求量大的项目时,才需要对外寻求合作。以往一般企业都会找广告、文化传媒等公司合作。这些公司一般都有专业的文案、设计团队,经验也相对丰富,但因为业务量大,范围广泛,在针对性方面会较为薄弱。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对专业文案的要求更加严格,逐渐衍生了一些专注于文字服务的文案策划公司。这类企业发展速度很快,大多数都是从工作室形式转型而来,也有从文化传播机构独立出来的。

随着中国广告业二十余年的迅猛发展,广告公司的经营范围,操作流程,工作方式都在变化,文案的角色由无闻转为配角,现正昂首阔步走向台面,成为主角,从前一则广告多是由设计出计划,再配图之后,文案轮为完稿,一则广告的计划多

是由文案与美工共同完成,然后各自分工。说起文案的地位,日本是从1992年意

识到文案的重要性,台湾是1998年。2002年,大陆的一些中大型广告公司的老总

几乎都在垂叹,好的文案太少了。好的文案往往愿意扎堆,从全国形式来看,这股潜规则正逐渐由华南广告重镇广州向华东中心上海转移。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工作

撰写报纸广告、杂志广告、海报; 撰写企业样本、品牌样本、产品目录; 撰写

日常宣传文案白领一族

文案白领一族

单页、各类宣传小册子; 撰写DM直邮广告,包括信封、邮件正文; 撰写电视

广告脚本,包括分镜头、旁白、字幕; 撰写电视专题片脚本; 撰写电视广告的拍摄清单; 撰写广播广告; 将海外版广告文案作汉化(翻译); 撰写广告歌词,或汉化(翻译)外文歌词; 撰写各种形式的网络广告; 为网站栏目命名; 撰写网站内部文案; 撰写手机短信广告; 撰写各类广告作品的创意阐述; 撰写广告口号; 撰写产品包装文案,包括:品牌名、使用说明、产品成分等; 为产品或品牌命名,并作创意阐述; 为路演或活动命名,并作创意阐述; 撰写活动请柬及活动现场宣传品上的文字; 为各种礼品命名,并作创意阐述; 为专卖店命名,并作创意阐述; 撰写商店的橱窗或店内POP物料文案; 撰写软文、新闻式、故事式、评论式; 撰写策划书,或协助策划人员优化、润色方案文字; 协助客户企业内刊的编辑,提供主题方向,审核文字。不同的环境对文案撰稿人有着不同的锤炼和要求。

折叠编辑本段分类构成

从现有的文案分类有很多种,按照4A标准,一般有四类:助理文案(ACW),文

案(CW策划文案

策划文案

),高级文案(ACW),资深文案(SCW),其中稍微要区别的是高级文案与资深文案,前者要求的是文案的撰写能力,而后者不仅仅是文案的撰写能力还包括做文案的年资。有些4A公司设有文案主任(CE)一职,大体上与文案职责类似,有时候负责专项。另外有些个别公司还配有首席文案的职位(CCW),文案功力凤毛麟角,虽不具领导才能,但有的首席文案拿的工资却比创意总监还要高。大部分国内广告公司文案的种类繁杂,有房地产文案、创意文案、

企划文案、品牌文案等。

文案是由标题、副标题、广告正文、广告口号组成的。它是广告内容的文字化表现。在广告设计中,文案与图案图形同等重要,图形具有前期的冲击力,广告文案具有较深的影响力。

广告标题:它是广告文案的主题,往往也是广告内容的诉求重点。它的作用在于吸引人们对广告的注目,留下印象,引起人们对广告的兴趣。只有当受众对标语产生兴趣时,才会阅读正文。广告标语的设计形式有:情报式,问答式、祈使式、新闻式、口号式、暗示式、提醒式等。广告标语撰写时要语言简明扼要,易懂易记,传递清楚,新颖个性,句子中的文字数量一般掌握在12个字以内为宜。

广告副标题:它是广告方案的补充部分,有一个点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标题的补充及让人感觉,前面的不懂,在这里全部让人了解。

广告正文:广告正文是对产品及服务,以客观的事实、具体的说明,来增加消费者的了解与认识,以理服人。广告正文撰写使内容要实事求是,通俗易懂。不论采用何种题材式样,都要抓住主要的信息来叙述,言简易明。

广告口号:口号是战略性的语言,目的是经过反复和相同的表现,以便名域其他企业精神的不同,使消费者掌握商品或服务的个性。这以成为推广商品不可或缺的要素。广告口号常有的形式:联想式、比喻式、许诺式、推理式、赞扬式、命令

式。广告口号的撰写要注意简洁明了、语言明确、独创有趣、便于记忆、易读上口。

所谓广告文案是以语辞进行广告信息内容表现的形式。广告文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广告文案就是指通过广告语言、形象和其他因素,对既定的广告主题、广告创意所进行的具体表现。狭义的广告文案则指表现广告信息的言语与文字构成。广义的广告文案包括标题、正文、口号的撰写和对广告形象的选择搭配;狭义的广告文案包括标题、正文、口号的撰写。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要求

1)准确规范、点明主题

准确规范是文案中最基本的要求。要实现对广告主题和广告创意的有效表现和对广告信息的广告文案

广告文案

有效传播,首先要求广告文案中语言表达规范完整,避免语法错误或表达残缺。其次,广告文案中所使用的语言要准确无误,避免产生歧义或误解。第三,广告文案中的语言要符合语言表达习惯,不可生搬硬套,自己创造众所不知的词汇。第四,广告文案中的语言要尽量通俗化、大众化,避免使用冷僻以及过于专业化的词语。

2)简明精炼、言简意赅

文案在文字语言的使用上,要简明扼要、精练概括。首先,要以尽可能少的语言和文字表达出广告产品的精髓,实现有效的广告信息传播。其次,简明精练的广告文案有助于吸引广告

受众的注意力和迅速记忆下广告内容。第三,要尽量使用简短的句子,以防止受众因繁长语句所带来的反感。

3)生动形象、表明创意

文案中的生动形象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国外研究资料表明:文字、图像能引起人们注意的百分比分别文字是35%, 图像是65%,文案创作时采用生动活泼、新颖独特的语言的同时,附助以一定的图像来配合。

4)优美流畅、上口易记

文案是广告的整体构思,对于由其中诉之于听觉的广告语言,要注意优美、流畅和动听,使其易识别、易记忆和易传播,从而突出广告定位,很好地表现广告主题和广告创意,产生良好的广告效果。同时,也要避免过分追求语言和音韵美,而忽视广告主题,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因文害意。

折叠编辑本段工作范围

策划文案和创意文案

一)策划文案:工作主要是将策划工作人员的策划思路形成文字。毋庸置疑,公司很多策划人员均有很强的策划水平和丰富的策划经验,但有时候手上同时进行几个案子,同时时间又比较紧的情况下,文案可以在充分理解策划意图的情况下帮助策划人员完成策划方案的写作。这其中有几个内容:

1.必须充分了解本案的运作背景,包括宏观市场信息和微观市场动态。

2.掌握整个策划的战略指导思想。

3.以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论述方式将策划思想反映在字里行间。

4.到比较专业的问题或障碍的时候,应及时与策划人员沟通,保证策划方向的一致性。

5.贯彻战略方针的同时,也可就战略思想的表达方式和文字提述上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从而更好地展现策划的战略核心点。

二)创意文案:主要是将广告作品的表现及形式用完整的文字表达出来,其中,除了产生画面的构想之外,还包括广告语言的表现内容(如平面的标题、引文、正文、随文,广告语等,影视的音效、旁白、字幕、广告语等)。其中至关重要的就

是新颖的创意和传神的文字表现。而这些智慧的闪光绝对不是拍一下脑门子就能出来的。这其中包括了以下内容:

1.通过各个层面,特别是swot方面深入理解,从而找出项目的核心优势。

2.把握目标消费群的心态。

3.掌握宏观政策及大市场对项目本身的影响。

4.场策划人员和设计人员保持密切联系,随时沟通。

5.市场上类似房产项目的文案及创意,力求全面加以突破。

6.获悉开发商对文案创作的要求,调整文字内容和形式。

折叠编辑本段文案写法

商家要吸引、留住消费者必须注重细节的提高和改善,而其中,文案就是不可忽视的一大细节。下面是一些能吸引买家的写文案方法:

折叠九宫格思考法

拿一张白纸,用笔先分割成9宫格。中间那格填上你的商品名,接下来开始在其它8格填上可以帮助此商品销售的众多可能优点。这是强迫创意产生的简单练习法,我也常用这种方式构思出企划案或演讲PPT的结构。

折叠要点衍伸法

把该商品型录上的商品特点照抄下来,然后每个要点后面加以延伸。如果你真的很懒,照抄型录商品卖点也可,但文字会比较没有人味,说服力道会稍差。

折叠三段式写作法

这是仿新闻学中"倒三角写作法"。第一段,请精要地浓缩全文的销售话术,因为多数人都没耐心看全文。第二段,请依照型录要点衍伸法,逐一说明该商品的众多特色。到底是点列还是一段长文章较好,要看你的文字功力。文字功力欠佳就点列式写出卖点即可。最后一段是「钩子」,主要任务是要叫人【Buy Now】,所以一般是强化商品USP(Unique Selling Point,独特销售卖点)、价格优势或赠品。

折叠编辑本段实际应用

市场研究

没有正确的市场导向,任何文案或创意都是天马行空的奇思怪想。的确,再优美的文字用在不适宜的场合中都可能导致整个策划执行的失败。一篇优秀的文案,一定是在对市场有深入的了解后方能下笔的。例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构成、风土人情、产业结构比重等等皆有很大差异,同一地区不同年龄、阶层人士的世界观、思维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也参差不齐,加上特定环境、特定历史背景或政策规文赋予某些项目的特殊意义,都会对文案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无市场,文案便如枯井之蛙,其作品不仅缺乏远见,生命力也极为低下。

沟通与互助

在创作一幅作品时,常常发生这种情况:设计人员与文案人员一开始没有很好的沟通;结果是设计人员设计出来的作品文案看来好像是曲解了原意,而将文案配上去时候,设计人员又认为文案的风格与画面差入甚大。矛盾自然就出现了。其实文案和设计,乃至市场、企划、媒体等各部门工作人员都应随时保持高效的沟通。通篇来看,文案的工作是将市场的调查分析结果作为其创作的翔实论据、企划的核心思想作为其创作的指引方向,媒体投放的渠道作为其创作的特定模式,设计排版作为其创作的具体表现。因此,每一个环节都是动态维系着的。在做一个文稿之前,与各个部门广泛沟通,并做到互爱互助,才能在一个凝聚力超强的团队中展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才华

说说德性与德行

说说“德性”与“德行” 近日,俩朋友笔谈,有意无意让我赏玩。文中用了?看他那德性,看我自己也这德性?。自嘲也好,辱人也罢,但我对?德性?一词用法还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德?实有五层含义。一是道德:品德。《易〃乾〃文言》:?君子进德修业?。二是恩德:《书〃盘庚上》:?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心?。三是感德:《左传〃成公三年》:?然则德于我乎?。四是事物的属性。章炳麟《国故论衡〃语言缘起说》:?实、德、业三,名不相离?。五是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性?亦有五层含义。一是人或事物的本身具有的特质。《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则天之明》:则天之明,因地之性。二是性别:男性;女性;雄性;雌性。三是与生殖、性欲有关的。如:性感;性欲。四是在名词后面指范围、方式等。全国性,综全性。五是性情;脾气。《孟子〃告子下》:动心忍性。 德性组词便指人的自然至诚之性,《礼记〃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郑玄注:?德性,谓性至诚者也。?孔颖达疏:?‘君子尊德性’者,谓君子贤人尊敬此圣人道德之性,自然至诚也。?

德性亦有品性,品质之意。《风筝误〃和鹞》:?就当才貌都有了,那举止未必端庄,德性未必贞静。?《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初读书的时候,便教他读了《女诫》、《女孝经》之类,同他讲解明白了,自然他就明理;明了理,自然德性就有了基础。?《绅士的太太》:?凡是一切绅士的坏德性,他们都不曾缺少。?《厦门印象》:?除了很好的体格以外,他们还有很好的德性。? 上述说明,?德性?不是看出来的,是人本身特有的德的品性,能看出的只是人的?德行?。现汉中解释:?德性?同?德行?,被视为同义词,实际在用法上是有所不同与区别的,这要看句中的语言环境。一个人有没有?德性?,要看一个人的?德行?。 何为?德行??谓道德品行。《周礼〃地官〃师氏》:?敏德以为行本。?郑玄注:?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早在远古殷周时代就已出现。在《盘庚篇》中,盘庚自己一再警惕地说: ?我并不是不顾我先祖的德行。? ?我也不敢不顾先祖的德行而妄自作为。? ?我们都应当同心又同德。? 从这几则话中,就显示了殷人对于?德?修养的讲究。从远古?德?字造字的含义上说,?德?就是?得?,就是做事做得适宜,于人于己都过得去,无愧于心,这就是?德?,

德性的概念与内涵

德性得概念与内涵 “德性"一词就是产生于中国古代得一个哲学概念,但中国古代各文献真正用“德性”一词表述得并不见多,也没有给予明确得定义。“德性”一词早见于《中庸》,语云“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意思就是君子尊崇德性而探讨学问、这里得“德性”在当时得儒家瞧来就就是指“人得自然禀性”①。《伦理学大辞典》则认为德性“即道德品质”。现代新儒学也把德性界定为道德品质,有得学者把德性与道德作为同类概念来使用。对“德性”得直接定义与解释,在其她典籍中十分少见。 在中国传统哲学、伦理学中,对“德性”得理解寓于对“德"得理解。在古代,德性常常瞧作道德得同义词,这一点中外皆然。在商代卜辞中,“德"作“循”与“直”通,到《尚书》“德"瞧作为接受天命得前提,提出了“经德秉哲”、“敬德"、“明德”得要求、在西周之前,“德"还与“就是”相通,有“获得”、“占有”之意、到西周时,人们体会到“尽人事”得重要,开始“惠民",“德”成为周人治世得最高心得。及至先秦,“德”得涵义拓展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即许慎得《说文解字》对“德"得解释:“德者,得也,从直从心,外得于人,内得于己、” “德”在各类辞书中广有解说。《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得解释为:“英语作virtue、中国古代哲学术语。指人间以至宇宙间一切事物得特殊属性。"“又指德行、道家认为德就是道得表现形式,即就是‘道’得内涵本质。”这一解释就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理论基础上得理解,就是中国道家式得理解,认为“天道”即“人道”,所以将“德”理解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得特殊属性"。《哲学大辞典》对“德”作这样得表述:“中国哲学史与中国伦理思想史用语。(1)指道德,品质、……(2)指事物从道所得得特殊规律或特性。”《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基本上立足于道家哲学来解释“德"得概念,“道教义理中凡学道、求道而得道得,就是谓有德”,“凡就是符合道得准则,即可视为有德性”,“有德之身为道得显体”,因此,道教特别注重道士得个人德性品行得修行。但“天道”最终落实在“人道”。《辞海》对“德”得解释就是:“①道德,品德……④事物得属性……⑤中国哲学术语。认为具体事物从‘道’所得得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而较之《辞海》不同得就是,《辞源》没有《辞海》中⑤一说,而增为“⑤五行之说称四季中得旺气”、 对“德”得认识,《语言大典》比较完备,共列20条释义。除了其中8至20条与本文讨论得意义不就是直接相关外,前7条都就是对人之德得认识、①〔virtue〕:道德品行得特征<美德〉〈缺德〉<功高后毁易,德薄人存难>;②〔character〕:优良得道德品质得总体,常指道德上得坚定与卓越,加上果断、律己严谨、高尚得伦理观念、有魄力与善判断<君子进德修业〉; ③〔political integrity〕:坚定地按照政治原则办事,非常笃实、诚挚与正直,不搞欺骗、权术、虚伪与各种肤浅得手法〈德才兼备>;④〔kindness〕:好心得行为与事实;⑤〔mind〕:一个人得思想、倾向或愿望得集中得固定得方向〈同心同德>;⑥〔morality〕:一个人或一种文化在道德上得惯例,生活习惯或行为方式〈德行〉〈德操〉;⑦〔responsibility〕:道德上、法律上或精神上负有得责任〈社会公德〉。从语言学得角度瞧,virtue, character,political integrity, kindness, morality, responsibility等任何一个词都不足以涵盖“德”得全部内容,也就就是说,对于“德”这一概念,在英语中不能找到一个完全匹配得语词来对译,但前述每个词语都无疑又包含着“德”得内容、 由此可见,“德”主要有两个方面得理解:一就是指人得道德品质,即“人之德”;一就是从纯哲学意义上指事物得特殊属性,就是“物之德”。道家对待“人之德”又有两种态度:一就是“人含其德”,将德当成一种内在得、观念得理想境界,主要就是强调“德"得修炼与养成;另一种就是“外立其德”,将德当成外在得、实践得行为准则,主要强调“德"得实践、道家主要思想主张在于“人含其德”。儒家强调“外立其德”,主张人应当有符合礼仪得德行,同样也具有理想得人格性与内在道德性得卓越、 二

在德性与德行之间——中西哲学良知论的差异与沟通

2008年7月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ul.。2008 第35卷第4期JoumalofHubei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v01.35No.4 在德性与德行之间 ——中西哲学良知论的差异与沟通 梅景辉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德性与良知的关联是中西哲学共同的重要主题之一,但这一主题往往只在伦理学的界域内得到阐明,而未从存在论层次上深入探究。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于良知的生存论分析为我们敞开了一种新的视域,他对于经验与先验良知论的批判使我们有丛要对于中西哲学中的德性与良知的关联予以重新审视。只有从生存论的视角区分经验论、先验论与存在论良知这样三个维度,才能在此基础上探索中西哲学良知论的思想轨迹并作出比较研究。 【关键词】良知;德性;德行;生存论 【中图分类号】B2l【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l-4799(2008)04—0031—05 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带到人间即是以德性与良知的关联取代了思维与存在的辩难。他的“美德即知识”在西方哲学中往往被导向知识论的理解,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也将 其解释为“德性即理性”【l】舭啪,但结合苏格拉底的致思取向,笔者认为,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所表达的其实是“德性即良知”,此良知只能从生命的内在反省中得到体验,而非在知性的思辨中获得德性的本质。 通过反观生命所致的良知具有生存论的意义。它不是从外在事物的分析中得来,而是人所先天具有的德性之知。苏格拉底常向人提起的“灵异的声音”实际是内心良知的声音,它可谓是德性之知在生命内、在体验中的敞开与澄明。 亚里士多德则在德性与理性的区分中对德性之知作了深入的阐明,他认为德性是使得一个事物自身及其实践活动臻于至善的品质,理性则是人的灵魂中对应于逻各斯的秉性与能力。由于人的灵魂中还具有非逻各斯的部分(如欲望等),所以人的德性也就相应地区分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在理智德性中,最主要的部分是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理论智慧是努斯与科学之知的结合;实践智慧则是“一种同善恶相关的、合乎逻各斯的求真的品质”…刀,它由人类交往中的道德教化和个人的处事经验凝炼而成。亚里士多德在此基础上区分了三种知识:理论之知、实践之知与创制之知。理论之知是对于普遍永恒事物的把握,创制之知是技术的制造与艺术的创作中所获致的经验,而实践之知则是与人的德性相关联的实.践智慧,它根源于一种道德的直觉,使人能够在具体的实践情境中明辨是非,择善而处。 由于实践智慧与人的德性品质内在相关它也可称之为德性之知。虽然与苏格拉底的德性之知相比,实践智慧注重于跟随具体的道德情境的变动而变化,而不执着于生命内在的先验良知的约束,但从良知的不同层面上来说。它也可谓是实践经验的良知,即它始终是以善为目的来作出道德判断并扩充人的内在德性。 亚里士多德在实践智慧的阐明中致力于德行与良知的融合。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与实践智慧相关的实践“努斯”(理智)也具有良知的意谓。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实践事务中,努斯把握终极的、可变的事实和小前提。这些就是构成目的的始点。因为普遍的东西就出于具体,所以我们必定有对于具体事务的感觉,这种感觉也就是努斯。由于这个原因,人的这些品质是人生来就有的,尽管不是生来就有智慧, 【收稿日期】2008_0l_03 [作者简介】梅景辉(1978一),男,湖北黄梅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2005级博士研究生。

德性的概念与内涵

德性得概念与内涵 “德性”一词就是产生于中国古代得一个哲学概念,但中国古代各文献真正用“德性”一词表述得并不见多,也没有给予明确得定义、“德性”一词早见于《中庸》,语云“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意思就是君子尊崇德性而探讨学问。这里得“德性"在当时得儒家瞧来就就是指“人得自然禀性"①、《伦理学大辞典》则认为德性“即道德品质”。现代新儒学也把德性界定为道德品质,有得学者把德性与道德作为同类概念来使用。对“德性”得直接定义与解释,在其她典籍中十分少见。 在中国传统哲学、伦理学中,对“德性”得理解寓于对“德”得理解、在古代,德性常常瞧作道德得同义词,这一点中外皆然。在商代卜辞中,“德”作“循”与“直”通,到《尚书》“德”瞧作为接受天命得前提,提出了“经德秉哲”、“敬德”、“明德”得要求。在西周之前,“德”还与“就是”相通,有“获得”、“占有”之意。到西周时,人们体会到“尽人事”得重要,开始“惠民”,“德”成为周人治世得最高心得。及至先秦,“德”得涵义拓展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即许慎得《说文解字》对“德”得解释:“德者,得也,从直从心,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德”在各类辞书中广有解说、《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得解释为:“英语作virtue。中国古代哲学术语、指人间以至宇宙间一切事物得特殊属性。”“又指德行。道家认为德就是道得表现形式,即就是‘道’得内涵本质。”这一解释就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理论基础上得理解,就是中国道家式得理解,认为“天道”即“人道”,所以将“德”理解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得特殊属性”、《哲学大辞典》对“德”作这样得表述:“中国哲学史与中国伦理思想史用语、(1)指道德,品质。……(2)指事物从道所得得特殊规律或特性。”《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基本上立足于道家哲学来解释“德"得概念,“道教义理中凡学道、求道而得道得,就是谓有德”,“凡就是符合道得准则,即可视为有德性”,“有德之身为道得显体”,因此,道教特别注重道士得个人德性品行得修行。但“天道”最终落实在“人道”。《辞海》对“德”得解释就是:“①道德,品德……④事物得属性……⑤中国哲学术语。认为具体事物从‘道’所得得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而较之《辞海》不同得就是,《辞源》没有《辞海》中⑤一说,而增为“⑤五行之说称四季中得旺气”。 对“德”得认识,《语言大典》比较完备,共列20条释义。除了其中8至20条与本文讨论得意义不就是直接相关外,前7条都就是对人之德得认识。①〔virtue〕:道德品行得特征〈美德>〈缺德〉〈功高后毁易,德薄人存难>;②〔character〕:优良得道德品质得总体,常指道德上得坚定与卓越,加上果断、律己严谨、高尚得伦理观念、有魄力与善判断〈君子进德修业〉;③〔political integrity〕:坚定地按照政治原则办事,非常笃实、诚挚与正直,不搞欺骗、权术、虚伪与各种肤浅得手法〈德才兼备〉;④〔kindness〕:好心得行为与事实;⑤〔mind〕:一个人得思想、倾向或愿望得集中得固定得方向<同心同德〉;⑥〔morality〕:一个人或一种文化在道德上得惯例,生活习惯或行为方式〈德行〉<德操>;⑦〔responsibility〕:道德上、法律上或精神上负有得责任<社会公德〉、从语言学得角度瞧,virtue, character,polit ical integrity,kindness, morality, responsibility等任何一个词都不足以涵盖“德”得全部内容,也就就是说,对于“德”这一概念,在英语中不能找到一个完全匹配得语词来对译,但前述每个词语都无疑又包含着“德”得内容。 由此可见,“德"主要有两个方面得理解:一就是指人得道德品质,即“人之德”;一就是从纯哲学意义上指事物得特殊属性,就是“物之德”、道家对待“人之德”又有两种态度:一就是“人含其德”,将德当成一种内在得、观念得理想境界,主要就是强调“德”得修炼与养成;另一种就是“外立其德”,将德当成外在得、实践得行为准则,主要强调“德”得实践。道家主要思想主张在于“人含其德”。儒家强调“外立其德”,主张人应当有符合礼仪得德行,同样也具有理想得人格性与内在道德性得卓越。 二

德行与德性-品格与学问

德行与德性、知识与思考 谈到教育和培养人才,一般都说「品学」。「品学」,即「品格」与「学问」,确实代表生命内涵的两大面向。 要完成「品学」的教育,其难易度及其需要的「用心」度,是不同的。总的来说,「学」是容易教容易学的,而「品」是较难的。分析地看,学与品的教育,又各分两个层次。 同属于「学问」一方面,又可分「知识」与「思考」两层。天下间最容易教成的,也最容易检测出成绩的,是各种知识和技能。因为它们是「死的」东西,是累积起来的,看得到的学问。所以,在一个没有智慧的时代,总是以这些成绩来做教育的指标。因为这些是浮在人生表面的东西,最容易被看到功效。今日中国,包括急切地想「追欧赶美」的诸东方国家,其教育体制所注重者,即此也,因为这个在这个时代里,这些国家是最没智慧的——不仅丧失了自己的智慧,同时,也没有学到西方的智慧。 如果吾人深入看一看,更会察觉欧美知识教育之所以成功,其实是因他们注重的不是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测试,而是思考能力的培养和鼓舞。思考能力是知识之所以成就的根本能力。西方人三百年来,知道科技的基础在数学,数学的基础在逻辑(当然,他们并不一定知道逻辑的基础在「识心」,而识心的基础在「良知的坎陷」,或者如佛家所说,「识心」的基础在「无明」,但,西方人不必懂这么多,他们只要抓住逻辑思考,就已有富丽堂皇的表现而让丧失智慧的东方人瞪目结舌了),所以,西方教育,对「算数技巧」「和课本上的科学知识」并不在行,也不注重。而东方,如台湾、大陆、日本、新加坡,却为每年的「中学的数理成绩在世界评比中名列前矛」而沾沾自喜。其实,这些东方诸国,充其量也只不过把「算数技巧」和「科学知识」提早的大量的硬塞给学生而已,那是不值得骄傲的。何况如此的硬塞之结果,坏了思考的胃口,到最后,是:刻苦所来学的一大堆知识并没有大用,因为大多过时了,而一生守着死知识,没有求新求变的本领和兴致,所以都成为永远的「仿冒国家」。教育上比较深比较难比较可贵的的是「品」的教育。有关「品格」的教育,又可分两个层次:「德行」和「德性」。 「德行」,即有规范的生活和动作。因为它已涉及到「生命」,所以比「知识和技能」的意义更深远些,所以更「渺茫」些。不过,「德行」,还是生命的「外在的」「表现」,因此,也是可以观察得到的,甚至有的人认为是有「标准」可循的,因此,也可以客观地评审出成绩来。但毕竟这是比知识还要深刻而活转的东西,所以必须要有一点良心的家长和老师,才能注意到这里。也必须政府的头脑比较清明了,才会注意到这里。 教育工作中,最难教学的,是「品格」中的「德性」,即如治国平天下之胸襟,悲天悯人之怀抱,又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志气,反身而诚万物皆备于我,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向往等,这是从生命内在而发起的人生智慧,其根在「人性之深处」,在所谓「天命之谓性」处。这本来是人之所以为人之价值源头,也应是教育工程追求之最高目的所在。但,因其深远莫测,所以难以调理,所谓人心唯危,道心唯微,故能识知者鲜矣! 所以,有识之士,最多只在「德行教育」上着眼,能注重生活规范的要求,我以为就已经了不起了。 唯请时时不要忘了更上一机。 虽然从生活的无德行,在大部份的情况下,可以推知其内在的无德性。但也不必然,因为有些至人的行径,非常人所能解(如传说中的济公是吃酒肉的,但不碍其道行高深)。而生活上有德「行」,不一定就代表内在有德「性」。因为,德行只要做出来;而德性是要悟出来的。或许吾人可以期许从良好的生活规范中引发内在的德性,所谓「内化」,但这与知识的传授和考察不同,是没有任何保障的。总之,这是一种很难了知很难处理的教育,眼看着

德性的概念与内涵

德性的概念与内涵 “德性”一词是产生于中国古代的一个哲学概念,但中国古代各文献真正用“德性”一词表述的并不见多,也没有给予明确的定义。“德性”一词早见于《中庸》,语云“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意思是君子尊崇德性而探讨学问。这里的“德性”在当时的儒家看来就是指“人的自然禀性”①。《伦理学大辞典》则认为德性“即道德品质”。现代新儒学也把德性界定为道德品质,有的学者把德性与道德作为同类概念来使用。对“德性”的直接定义和解释,在其他典籍中十分少见。 在中国传统哲学、伦理学中,对“德性”的理解寓于对“德”的理解。在古代,德性常常看作道德的同义词,这一点中外皆然。在商代卜辞中,“德”作“循”与“直”通,到《尚书》“德”看作为接受天命的前提,提出了“经德秉哲”、“敬德”、“明德”的要求。在西周之前,“德”还与“是”相通,有“获得”、“占有”之意。到西周时,人们体会到“尽人事”的重要,开始“惠民”,“德”成为周人治世的最高心得。及至先秦,“德”的涵义拓展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即许慎的《说文解字》对“德”的解释:“德者,得也,从直从心,外得于人,内得于己。” “德”在各类辞书中广有解说。《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解释为:“英语作virtue。中国古代哲学术语。指人间以至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特殊属性。”“又指德行。道家认为德是道的表现形式,即是‘道’的内涵本质。”这一解释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理论基础上的理解,是中国道家式的理解,认为“天道”即“人道”,所以将“德”理解为“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特殊属性”。《哲学大辞典》对“德”作这样的表述:“中国哲学史和中国伦理思想史用语。(1)指道德,品质。……(2)指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性。”《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基本上立足于道家哲学来解释“德”的概念,“道教义理中凡学道、求道而得道的,是谓有德”,“凡是符合道的准则,即可视为有德性”,“有德之身为道的显体”,因此,道教特别注重道士的个人德性品行的修行。但“天道”最终落实在“人道”。《辞海》对“德”的解释是:“①道德,品德……④事物的属性……⑤中国哲学术语。认为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而较之《辞海》不同的是,《辞源》没有《辞海》中⑤一说,而增为“⑤五行之说称四季中的旺气”。

德性与德行

德性与德行:德育工作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 【摘要】本文强调了德性和德行在德育工作当中重要性,并详细阐述了两者在德育工作中是如何起作用的。 【关键词】德行德性德育工作 道德是立身之本,修身立德是伴随人的一生的重要使命。德育工作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基于此,高中阶段的学生德育工作应密切结合学生迅速“长大成人”的特点,充分考虑到“德性”与“德行”两个方面,以此不断夯实学生德育工作的基础。所谓“德性”是指人的“道德心”、“道德品性”,具体而言就是指“道德观念”、“道德意识”、“道德精神”;所谓“德行”是指人的“道德行为”,二者恰恰是德育工作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因此,我觉得高中阶段的学生德育工作,一方面要内化于“心”,即培养“德性”,另一方面要外化于“行”,即培养“德行”。 首先,德性培养是高中生德育工作的根本所在。 学生在高中三年的求学过程中,除了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巨大的高考压力外,还要面对“成人的困惑”。“成人”于他们而言,不仅仅意味着生理上的成熟、社会经验的丰富、社会阅历的增加,更意味着思想上的成熟和独立。这就要求高中德育工作一定要致力于学生“道德观”的树立及“道德意识”、“道德精神”、“道德情感”的培养,也就是“德性”的培养和塑造,以此来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批判能力,加深学生对道德法则的理解和思考,增加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的认同感,从而促进自己思想上的成熟。可以说,“德性”工作是一项“人心”工程,它是关系德育工作成败的根本所在,因此不容许“放空”,必须切入人心,落到实处。为此,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注重以理服人,又注重以情感人,努力使道德理论融入学生心中。 1、开展德性认知教育。加强认知教育,是德性养成的重要途径之一。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曾指出:“顺道(导)其本意,调理其性情。“要求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养成道德行为,首先要提高其认识,调动其自觉性,而这就需要开展德性知识学习活动,运用说理等方法来讲清道理,使学生明白为何做以及怎样做,使德性知识进学生的头脑。因为只有在学生认识提高的基础上,他们才能自觉去履行。基于这种认识,要充分利用每周的班会课,对学生进行“三个主义”教育、“四信”教育以及“三观”教育。例如,针对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一事,我在与学生分享喜悦的同时,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以 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并力图使其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2、增强学生德性完善的自我意识。德性养成是强化与内化的统一。强化包括认知强化、文明行为训 练和良好品德的强化,如使学生学会待人接物、富有公德心等,尤其要对学生进行行为方式示范、组织示范性实践,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教育中,领悟和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内比是指德性教育由他控到自控,从外化转向内化的过程。德性养成是知、情、意在高水平、高层次上的协调,因此要引导学生培养强烈的德性养成建构意识。

德性与学术阅读答案

德性与学术阅读答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德性与学术阅读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德性的内涵是品德、人格的修养,学术的内涵是研究发现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德性与学术》阅读材料德性与学术,是个老问题,也是个新话题;是一个... 德性的内涵是品德、人格的修养,学术的内涵是研究发现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德性与学术》阅读材料 德性与学术,是个老问题,也是个新话题;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也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话题。立言先立德,德文并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和国学的优良传统。 德性的内涵是品德、人格的修养,其最高境界是"至善";学术的内涵是研究发现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其最高追求是至真。理论上二者有区别,现实中道德与学问也常常是不平衡的。司马光曾说:"德才兼备为圣人,无才无德为愚人,德行胜过才能为君子,才能胜过德行为小人"。这种对"圣人"、"愚人"、"君子"、"小人"的界定,或许还可进一步讨论,但司马光所谈的德与才、道德与学问结合的四种不同类型,大概是古今类似而普遍存在的。从价值与意义上说,"德才兼备"和"德性胜过才能"的人对社会是有益的,而"无德无才"特别是"才能胜过德行"的人对社会总是有害的,而且才能越大,学问愈高而德行愈坏者,对社会之危害则愈大。 从更深层的意蕴看,真、善、美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特别在人文领域,没有善就难于掌握真,没有大善,没有大德性,就难于创造大智慧,难于产生

大思想,难于作出大学问。《老子》创造了一种大智慧、大思想、大学问,但《老子》又称《道德经》,在这里,"德"与"道"是内在关联的。《论语》是儒家的元典,"仁"是孔子的根本思想。"仁"是儒家的大善、大德性,同时也是儒家的大思想、大学问。由善及真,真善统一;由人道推及天道,天人合一是儒家文化的特色之一。 "学术"这一概念中就包含着"学"与"术"。"术"者知识、技能也,谓之小学问;"学"者,大理、大道、大本也,能发现、创造大理、大道、大本者,谓之大智慧、大思想、大学问。 大德性是一种大境界,大学问也是一种大境界。在小德性、小学问中二者可能不协调,甚至是相悖的,但在大德性、大学问这种大境界中,二者却必然是和谐的、一致的。德性制约着学问,没有大德性难于作出大学问;学问也升华着德性,没有大学问也难于达到大德性。要想作出大学问,必须立大德性。站在泰山之巅可以"一览众山小";有大德性,大境界,才能有大胸怀,才能有无私的大爱,才能纳百川而汇大海,才能聚群峰而成高山;才能如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才能如司马迁所说"究无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才能独创出新思想、新体系、新学问、新智慧,才能成为大师,走向新的人文之巅。 (选自2009年11月20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德性与学术》阅读题目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德性与学术的理解,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A.德性与学术的关系,是一个只在中国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 B.德性与学术,一个作用的是人的内心,一个作用的是外界的事物,所以二者显然是不同的,因此并不见得非得把它们联系起来。

关于德性与德行的一种思考_萨_巴特尔

[收稿日期] 2007-04-04 [作者简介] 萨#巴特尔(1961-),男,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生。 关于德性与德行的一种思考 萨#巴特尔 (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呼和浩特 010022) [摘要] 在中西方伦理思想中,德性与德行是一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重要概念。然而,自古以来中西方伦理学界对德性与德行的具体使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却始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传统伦理学家们一般用/德性0这个概念,到了亚里士多德那里才出现了/理智德性0和/道德德性0等说法。而中国传统伦理学家们一般则用/德0这个概念,但也出现了/德性0和/德行0等说法并存的现象。名词术语上的这种差别不是没有原因的,它集中体现着中西方伦理思维方式的根本性问题。在西方传统伦理学家的逻辑里面,/德性0(理智德性)是人及其实现活动的终极目的本身,/德行0(道德德性)则只是完成这种人及其实现活动的一种过程和手段而已。在中国传统伦理学家的逻辑里面,/德0或/德性0(理智德性)只是人及其实现活动的一种过程或手段;而/德行0(道德德性)才是人及其实现活动的目的本身。一个人只知道/德性0不等于他有道德;同样,一个人也不是先成为道德的人然后再去做有/德行0的活动。/德性0是人的内在品质;而/德行0则是人的外在品行。内在品质要通过外在品行来表现;外在品行是内在品质的影像。因此,人们获得德性与德行的具体途径是不同的。我们只有在理论上弄清楚德性与德行的联系及区别,才能够充分认识和找到获得德性与德行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 德性;德行;中国伦理学;西方伦理学 [中图分类号] B8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0209(2007)05-0096-06 德性与德行是一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重要概念。通常情况下,评价一个人及其道德修养的时候,西方伦理学家们一般用/德性0这个概念,并且它的用法非常广泛和普遍,尤其是古希腊罗马伦理学家们十分注重人的德性,认为德性是一种品质。与此相反,中国传统伦理学家一般则用/德行0这个概念,并且它的用法同样也非常广泛和普遍,尤其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主流学派的儒家学说十分注重人的德行,认为德行是一种做人的原则;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德行。 一、何谓德性或德行? /德性0一词希腊原文是A Q E S G c ,最初见于荷马史 诗5奥德赛6[1](P447),后拉丁文译为virtus,英文依此 译为virtue 。该词的原意是表示优秀、高尚、高贵或卓越,指任何事物的特长、用处和功能。中国学者们对virtue 的译法虽然各不相同,但一般译作德性、美德、德行或德,其中多数学者都主张把virtue 译作德性。 在西方伦理学家眼里虽然/德性0所论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以用来指/任何人、生命物或器物拥有的突出优点0[2](P51),但主要还是用来指人的品质。按照苗力田先生的理解,/人之所有为品质,物之所有为性质。0[3](P26)那么,什么样的品质是属于德性,什么样的品质属于德行呢?在荷马史诗里德性是指人们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从而严格履行其道德要求的一种义务。正如麦金太尔所说的那样,这种义务主要是指希腊人的/武士之王0[4](P233)的英雄壮

说说德性与德行

说说德性与德行 说说“德性”与“德行” 近日~俩朋友笔谈~有意无意让我赏玩。文中用了?看他那德性~看我自己也 这德性?。自嘲也好~辱人也罢~但我对?德性?一词用法还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德?实有五层含义。一是道德:品德。《易〃乾〃文言》:?君子进德修业?。二 是恩德:《书〃盘庚上》:?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心?。三是感德:《左传〃成公三年》:?然则德于我乎?。四是事物的属性。章炳麟《国故论衡〃语言缘起说》:? 实、德、业三~名不相离?。五是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性?亦有五层含义。一是人或事物的本身具有的特质。《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则天之明》:则天之明~因地之性。二是性别:男性,女性,雄性,雌性。三是与生 殖、性欲有关的。如:性感,性欲。四是在名词后面指范围、方式等。全国性~综全性。五是性情,脾气。《孟子〃告子下》:动心忍性。 德性组词便指人的自然至诚之性~《礼记〃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 郑玄注:?德性~谓性至诚者也。? 孔颖达疏:?‘君子尊德性’者~谓君子贤人尊敬此圣人道德之性~自然至诚也。? 德性亦有品性~品质之意。《风筝误〃和鹞》:?就当才貌都有了~那举止未必 端庄~德性未必贞静。?《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初读书的时候~便教他读了 《女诫》、《女孝经》之类~同他讲解明白了~自然他就明理,明了理~自然德性 就有了基础。?《绅士的太太》:?凡是一切绅士的坏德性~他们都不曾缺少。?《厦门印象》:?除了很好的体格以外~他们还有很好的德性。? 上述说明~?德性?不是看出来的~是人本身特有的德的品性~能看出的只是人的?德行?。现汉中解释:?德性?同?德行?~被视为同义词~实际在用法上是有所不

德行与德相

德行与德相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德行如何,却很少谈到一个人的德相,大概是德相根本不值得一谈的缘故吧。 德行的意思大家都肯定知道,是道德品行的素质,但它又可以作为讥讽人的词,表示瞧不起别人的仪容、举止、行为、作风等等。被讥讽的这一部分,应该就算是一个人的德相了。 《易·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孔颖达疏:“德行谓人才堪任之优劣。”晋葛洪《抱朴子·循本》:“德行文学者,君子之本也。”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朝廷礼乐刑政之事皆在于学,士所观而习者,皆先王之法言德行治天下之意。”《红楼梦》第九二回:“贾政道:‘虽无刁钻刻薄的,却没有德行才情。白白的衣租食税,那里当得起?’”巴金《寒夜》二六:“她虽然自夸学问如何,德行如何,可是到了五十高龄,却还来做一个二等老妈,做饭、洗衣服、打扫房屋,哪一样她做得出色!” 这些话,都是在讲德行,或好或坏,但都说明了,前人是很注重德行的,其实,现在的人,也是特别注重德行的。我们夸奖一个人的时候,常常说“这个人德行不错”,而我们贬低一个人的时候,常常说“这人德行太差了”,“德行差”这话不脏,但很重,一般人听到别人这样骂自己,都会翻脸的。这说明,每个人都还是十分注重自己的德行的。

德是下功夫,是有志于道,德在心里而行诸于外的就称为“德相”,譬如走路、行仪……都可表现出一个人的“德相”来。德也因此是自我的教育,是内心的梳理,表现在外的行为规矩。 由此说,德相是内心善美外在的流露,这种相,应当是感人的动人的美丽的向上的,可是,现在的一些人,却是忘记了德行,只注重了德相。 比如有个知名人士,在汶川大地震的时候,一开始说自己捐款捐了几十万,后来有好事者揭露,他根本就没有捐款,再一深究,他确实是没有捐款,就又说自己捐了几十万的书,但又有好事者揭露,他几十万的书也没捐,瞧这是啥德行,还中华名人呢?整个是想拿“德相”蒙人! 又比如,有个教授,都上中央台的百家讲坛了,却还抄袭别人的东西,让人告了,只好败诉赔人家钱。什么德行!这是教授能干出来的事儿吗,这样的人能上百家讲坛吗? 一个老师,在讲台上“传业授道解惑”,十分认真,论文也发了不少,职称级别也很高,但私下呢,不守师道,为所欲为,结果沦为阶下囚。 一个商人,到处捐款助学,是当地有名的大善人,直到有一天被立案调查,人们才知道,原来他是个假慈悲,靠德相来骗名骗利。

请评价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观点

请评价苏格拉底“德行即知识”的观点 苏格拉底生活在智者的时代,他认为智者们的相对主义感觉论只能助长个人利己主义和个人享乐主义,是造成社会动乱的思想根源,因此,他强调知识,贬低感觉,要以理性去探讨伦理观念和道德价值,确定普遍的绝对的善,他把道德和知识统一起来,要求人们“认识自己”,“真正的我”即心灵和理智,只有心灵或理智才能使人明辨是非,明辨什么是“善”和“恶”,才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他的基本命题即“德性即知识” 苏格拉底提出的“德行即知识”的观点,我觉得有一定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他强调了一般德性的知识对于德性的极端重要性,一个拥有德性的人的确要知道什么是“德性”,或是能意识到善与恶区别所在。况且,这一命题能流传了两千多年肯定有其合理性。但是,这个命题在对德性与知识的关系上的理解确实存在着偏颇。 他把知识和德行统一起来,意味着如果一个人获得了“善”之理念的真正知识,那么他就拥有了美好的德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知识”就不能够拥有德性,能够接受良好教育的阶层自然知道什么是具有德性的,但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凭借其道德直觉与道德反思能力也能够明白善之所在。况且,具有的德性知识的人不一定就拥有德性,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贪官污吏,他们大部分是接受过高等教

育的社会知识分子,自然知道什么是“德性”,但是他们却成为了社会的罪人。 亚里士多德也曾质疑过这个观点,他认为这个思想忽略了人的非理性因素,因为人的行为不仅仅与理性因素有关,非理性因素也起着巨大的作用。知识仅仅是知识,决定人们行为的除了知识还有意志等非理性因素。 所以说,苏格拉德的“德性即知识”的观点虽然有其合理性,但存在一定的偏颇。

德性的概念与内涵

德性的概念与内涵 国培数学班贾海艇 关键词:德性、概念、内涵 ?德性?一词是产生于中国古代的一个哲学概念,但中国古代各文献真正用?德性?一词表述的并不见多,也没有给予明确的定义。?德性?一词早见于?中庸?,语云?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意思是君子尊崇德性而探讨学问。这里的?德性?在当时的儒家看来就是指?人的自然禀性?①。?伦理学大辞典?则认为德性?即道德品质?。现代新儒学也把德性界定为道德品质,有的学者把德性与道德作为同类概念来使用。对?德性?的直接定义和解释,在其他典籍中十分少见。 在中国传统哲学、伦理学中,对?德性?的理解寓于对?德?的理解。在古代,德性常常看作道德的同义词,这一点中外皆然。在商代卜辞中,?德?作?循?与?直?通,到?尚书??德?看作为接受天命的前提,提出了?经德秉哲?、?敬德?、?明德?的要求。在西周之前,?德?还与?是?相通,有?获得?、?占有?之意。到西周时,人们体会到?尽人事?的重要,开始?惠民?,?德?成为周人治世的最高心得。及至先秦,?德?的涵义拓展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即许慎的?说文解字?对?德?的解释:?德者,得也,从直从心,外得于人,内得于己。? ?德?在各类辞书中广有解说。?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解释为:?英语作virtue。中国古代哲学术语。指人间以至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特殊属性。??又指德行。道家认为德是道的表现形式,即是‘道’的内涵本质。?这一解释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理论基础上的理解,是中国道家式的理解,认为?天道?即?人道?,所以将?德?理解为?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特殊属性?。?哲学大辞典?对?德?作这样的表述:?中国哲学史和中国伦理思想史用语。(1)指道德,品质。………(2)指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性。??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基本上立足于道家哲学来解释?德?的概念,?道教义理中凡学道、求道而得道的,是谓有德?,?凡是符合道的准则,即可视为有德性?,?有德之身为道的显体?,因此,道教特别注重道士的个人德性品行的修行。但?天道?最终落实在?人道?。?辞海?对?德?的解释是:?①道德,品德……④事物的属性……⑤中国哲学术语。认为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而较之?辞海?不同的是,?辞源?没有?辞海?中⑤一说,而增为?⑤五行之说称四季中的旺气?。 对?德?的认识,?语言大典?比较完备,共列20条释义。除了其中8至20条与本文讨论的意义不是直接相关外,前7条都是对人之德的认识。①“virtue”:道德品行的特征…美德?…缺德?…功高后毁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