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北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案)

西北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案)

西北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案)
西北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案)

第一篇总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变迁

第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体制改革

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形式和经济体制的理论发展

一、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1. 计划经济的涵义和理论渊源

(1).计划经济是指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

(2).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论述

2. 传统计划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8个要点,见书第三页。

二、关于计划经济可行性的论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1. 关于计划经济可行性的论战

(1).马、恩对未来的勾划与设想阶段

(2).建立计划经济阶段

(3).对计划经济反思与改革阶段

(4).否定与放弃计划经济阶段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十四大报告正式把社会主义经济确定为市场经济

三、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识的发展

1.对市场经济的否定阶段

2.承认市场作用和利用市场调节阶段

3.“主辅论”阶段。

4.重视市场调节和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

5.创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阶段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原因

1. 社会分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一般条件。

2. 物质利益差别(由财产关系和劳动差别决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根本原因。

二、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1.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间的分配,具有灵敏的调节作用。

(2).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2.社会主义条件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主要表现

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1.市场经济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

(1).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的经济。

(2).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较优的资源配置方式,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

(3).作为人类文明发展成果的市场经济,是一种效率型的经济。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1).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没有提出二者结合问题。

(2).国内外经济界对这一问题的探索

·国外兰格模式、布鲁斯模式、锡克模式及科尔内的ⅡB模式的研究

·我国的改革实践与理论探索

(3).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的可能性和基础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方式范畴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要走出市场经济只能与私有制结合的理论误区。

·社会主义制度下多元财产关系的产权结构和物质利益差别与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基础是基本吻合的,二者可以结合。

·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的特殊性

四、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与现阶段中国市场经济的特点

1.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

(1).原始市场经济

(2).古典市场经济

(3).现代市场经济

2.现阶段中国市场经济发育的特点:

除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某些因素和特征外,还具有:

(1).发展程度较低且很不平衡

(2).非规范性

(3).市场经济所需社会环境尚未培育起来。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

一、交换和契约关系是市场的本质

1 狭义与广义的市场概念

2 市场的本质是交换和契约关系

二、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

1市场体系

(1).市场体系的含义和构成

(2).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

2市场机制及其功能

(1).市场机制的含义及构成

(2).市场机制的特征

(3).市场机制的功能

·市场机制的初始功能是使商品实现,进一步可分解为利益分配和资源配置两个方面的功能。

·市场机制的利益分配功能,具体表现为价值分配、激励、优化选择等功能。

·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功能,主要表现为信息高效传导、引导资源流动、自动供求平衡等功能。

(4).市场机制的局限性:无法解决外部不经济问题,其作用具有短期性、滞后性、盲目性的特点。

三、市场行为规范和市场经济秩序

1.市场秩序与市场行为规范

2.市场规则的涵义及主要内容:包括市场的进出规则、竞争规则、交易规则和裁判规则。

四、完善我国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的对策

1.当前我国市场发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完善我国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的对策

第四节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转变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其在实践中的消极后果

1.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

(1).单一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2).单一的计划调节

(3).单一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4).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于国家手中的国营企业制度

(5).缺乏物质利益的激励机制

2.计划经济体制在实践中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消极后果

二、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

1.中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特殊背景:两个转型

2.改革攻坚阶段的新特点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及现阶段改革的重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六个方面见书第40页

2.现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1).国有企业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2).健全市场体系

(3).深化分配体制改革

(4).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5).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6).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第二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节生产资料所有制与产权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内涵

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的关系体系。

2.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具体涵义:

(1).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

(2).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

(3).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

(4).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即直接的生产活动。

3.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之间是辩证的统一。

二、产权及其功能

1.产权的含义:是指建立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的财产的归属权利和运用财产的行为权利。这种权利要有法律的保障,他人不得侵权。

2.古典产权与现代产权

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运用的产权概念及要点

4.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产权的特征:

·产权的多元性、排他性、交易性和行为性。

5.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产权的重要功能

(1).硬化财产约束,以利于资产增值;

(2).有利于维护正当经营权利,抑制外部侵权行为;

(3).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

(4).规范市场交易行为,保障市场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

6.产权与所有制的联系与区别:

(1).两者的联系:产权是以所有制为基础并受其制约,产权也影响和制约所有制。

(2).两者的区别是经济关系层次不同,经济关系中的地位不同。

7.知识产权的规定性与特点

(1).知识产权是脑力劳动者依法维护其创造性活动所形成的智力成果的权利,它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以及智力成果权。

(2).知识产权的特点:

·它是一种无形财产,是一种精神财富

·大多具有财产权与人身权的双重属性

·具有依法授予性和时间性。

三、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1.经营权的含义:是对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的统称。

2.社会主义条件下两权分离的原因:

(1).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2).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特殊性的要求。

第二节生产资料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

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涵义与基本特征

1.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涵义

2.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本特征

(1).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在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上形成一种完全新的平等关系。

(2).劳动者共同所有的生产资料是为广大劳动者的利益服务的。

二、传统公有制的内在矛盾

表现在以下方面:

1.财产所有者与所有者代表之间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及其矛盾。

2.财产所有者代表与财产的直接经营者之间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及其矛盾。

3.“政企合一”的管理模式所产生的效率低下与矛盾。

三、公有制的多种形式和多样的实现形式

1.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与所有制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所有制的实现形式,通常是指一定所有制基础上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2.选择公有制实现形式要以能否促进生产发展为根本标准。

3.全民(国家)所有制

(1).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经济基础。

(2). 当前,我国全民所有制采取的是国家所有制形式,即属于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归代表全民利益的国家所掌握。但它不应是凝固不变的。

(3).正确认识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4).国有经济战略布局调整的方向、国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5).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要处理好几方面关系:

4.集体所有制

我国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包括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城镇集体所有制。

(1).农村集体所有制

·农村集体所有制是我国农业中的主要所有制形式

·农业集体经济的一般特征

·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

·乡镇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2).城镇集体所有制

·类型和特点

·大力恢复和发展城镇集体经济

5.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与其他公有制实现形式

(1).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2).股份合作制是我国改革中出现的新型企业组织形式,它是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的结合。

(3).投资基金、社区所有制、社团所有制均可作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进行探索。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的非公有形式

一、所有制多元化的客观依据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重新塑造多元的市场主体

3.我国的经济改革为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生成与发展准备了条件。

二、个体所有制

1.个体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并由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直接支配和使有的一种私有制形式。

2.个体所有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必然性:

(1).生产力水平低

(2).现代化经济发展预示,即使生产力发展到很高水平,个体小生产也有保存价值。

3.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体经济的一般性质及其特点。

(1).个体经济的一般性质:总是处于从属地位

(2).特殊性:

·植根于个体所有制和公有制的共同基础上

·是商品生产单位

三、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

1.私营企业的涵义:按国家现行规定,我国现阶段的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8人以上的营利性经济组织。

2.我国现阶段私营经济的性质和特点

(1).我国现阶段私营经济的性质,从所有制属性看,仍是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

(2).具有不同于以往资本主义的特点:

·外部条件发生变化:它必然同占优势的公有制经济发生联系,并受其制约和影响·内部关系有新特点:工人在政治上是国家的主人,工人的权益受国家保护,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受到了限制。

·私有产权得以发挥的外部环境有自身特点。

四、国家资本主义所有制

1.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所有制经济有两种类型,一是对原有的资本主义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形成的,存在于过渡时期;一种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与外国资本合作形成的,它将存在较长的历史时期。我国目前存在国家资本主义属于后者。

2.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形式:来料加工、补偿贸易、合作经营、合资经营。

3.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的作用及性质。

4.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我国实现对外开放政策的产物。

第四节混合所有制

一、混合所有制的形成与性质

1.混合所有制的含义:是指不同所有制经济单位的联合或相互参股形成的资产混合所有的经济形式,它是产权流动和资产重组所形成的一种新的财产组织结构。

2.混合经济的所有制性质由控股主体的所有制形式所决定。

二、混合所有制的主要类型与形式

1.广义的混合所有制,是指社会所有制结构上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狭义的混合所有制是指不同所有制成份联合形成的企业所有制形态。

2.混合所有制大体的类型

(1).公有制与私有制联合组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2).公有制与个人所有制联合组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3).公有制内部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联合组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三、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意义

1.打破了所有制形式的板块结构,使不同所有制成分在微观上相互渗透,互相融合,从而发挥各自长处。

2.混合经济是产权流动和重组的产物,它为资产的合理运营提供了条件。

3.混合经济是协调多种利益机制的所有制存在形态,它有利于建立互相制约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

4.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是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如果是国家或集体控股的混合经济则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增强公有制主体作用。

第三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利益关系和分配制度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物质利益关系

一、社会主义物质利益主体及其形态

1.物质利益的含义及社会主义条件下物质利益的主体。

(1).物质利益:是指经济主体为了满足某种经济需要实际占有的经济资

源。

(2).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物质利益关系是国家、集体(企业)、个

人三个主体所构成的物质利益关系。

2.各主体的物质利益形态及其客观基础

(1).国家物质利益:存在于两个基础之上: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国

家所有制,二是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所履行的公共管理职能。

(2).集体物质利益:包括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物质利益和集体所有制企业

的物质利益。

·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物质利益存在的基础是国有资产的产权职能的分解及企业所拥有的国有资产的运营权

·集体所有制企业物质利益存在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和集体耗费的劳动。

(3).劳动者个人物质利益:

·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这一基本前提。

·还同社会主义劳动仍然带有谋生手段的性质相联系。

·此外,还存在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个人所有这样一种个人利益主体。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利益关系的特点

1.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关系的根本特点:国家、集体(企业)、个人三者利益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同时,三者之间也存在着利益上的差别和矛盾。

2.另一个重要特点: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关系主要是通过市场经济关系来加以调节和实现。

第二节按劳分配的理论及其实现形式

—、按劳分配理论及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

1.按劳分配理论是马克思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按劳动分配个人消费品的理论设想。

2.按劳分配没有在实践中真正贯彻的原因:

(1).传统的按劳分配理论中,对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依据的“劳”容易产生不同理解。劳动形态有三种:

·潜在的劳动:指存在于劳动者体内尚未释放出来的劳动能力即劳动力

·流动的劳动:指实际劳动过程中正在发挥作用的劳动,即劳动本身

·凝固的劳动:指已经将劳动转化或凝固于其中的产品和服务

(2).现实社会主义不具备传统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不存在商品交换关系,分配是由社会中心在全社会范围内统一分

配,并采取劳动券作为付酬和换取消费品的方式。

3.按贡献分配是对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发展,是以凝固的劳动作为劳动者

个人收入分配的计量标准。其内涵的前提是指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各种生产

要素的所有者以其对社会财富(使用价值)的形式所做的实际贡献参与分配,

取得相应的报酬份额。

4.按贡献分配与传统理解的按劳分配的区别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是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实现的。

2.按贡献分配实现的三阶段:

(1)、企业的总劳动在产品市场上实现

(2)、企业对劳动者按其贡献进行分配

(3)、劳动者用个人收入购买商品实现自己的消费

第三节非劳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一、非劳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依据

1.依据:多种所有制并存结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2.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与非劳动生产要素能创造价值完全不同,非劳动生产要素是劳动创造价值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非劳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各种形式

1.按资分配与财产收益

·按资本分配是指资本所有者凭借其投入的资本来分割利润的分配关系。

·按个人资产分配,是社会居民以个人财产进行投资或让渡使用权并获取一定货币收入的分配方式。

2.按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分配

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是生产活动必不可少的因素。它们也要求有收益回报。

3.风险收入和机遇收入

·风险收入是劳动者和经营者承担风险的报酬。

·机遇收入是对市场应变能力的报酬。

三、非劳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和按劳分配的关系

1.按劳分配与按非劳动生产要素分配之间的关系是“主体”和“非主体”的关系

(1).在公有制经济单位中,全体劳动者的按劳动贡献分配收入在他们的个人收入总额中占主体地位,构成他们收入总额的主要部分。

(2).整个经济中,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按劳分配收入,构成社会个人收入总额的主要部分。

2.按劳动贡献分配是按非劳动贡献分配在市场价格作用下,还存在着某种替代关系。

(1).生产商品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表现为联合性。

(2).不同生产要素之间在联合投入中,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

3.不同生产要素在社会成员间的分布状况极不相同

(1).劳动力是大多数社会成员与生俱来的能力,这种差别不大的劳动能力在全社会成员间分布较广,集中度非常低。

(2).资本和土地在社会成员间的分布的集中度较高。

(3).劳动力较为均匀的分布和资本与土地的差异分布,会产生贫富差距扩大,政府应采取相应的社会政策加以调节。

第四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观

一、社会主义的公平观与共同富裕

1.公平的内涵

(1).公平是社会公正与平等的统称。

(2).经济学的平等: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收入分配原则上的同等和均等化。

(3).公平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之一

2.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观:主要表现为追求全社会共同富裕和按贡献进行收入分配的

思想和原则。具体内容是:

(1).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全体成员的共同富裕。

(2). 按贡献分配是社会成员的一种平等权利。

(3). 社会主义承认平等权利基础上的差别,反对平均主义倾向。

(4). 社会主义的公平观不仅表现在收入分配方面,还强调机会均等。

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1.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的总原则。我国之所以采取这一原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需要决定的。

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二者并不是交叉地相融于一体,而是各自具有自己的作用空间和作用机制,在不同领域、不同分配环节以及不同分配和体制下有不同的侧重点。

(1). 经济领域应强调效率优先,社会领域应更多考虑公平;

(2). 初次分配环节应强调效率优先,再分配领域应侧重公平;

(3). 在市场分配机制方面应强调效率优先,而政府的分配机制则应更多关注公平问题。

3.政府应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要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增加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保护弱势群体。同时要建立健全同经济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的差距及其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1.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和表现

2.收入差距过大的影响

3.政府在收入分配中的作用

笫四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

第一节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

一、企业的性质和功能

1.企业是指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是面向市场、以盈利为目的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和民事义务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

2.企业具有两重属性:既是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又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3.企业的功能和地位

(1).功能:企业具有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利用和有效配置资源,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功能。

(2).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在再生产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和特征

1.企业制度及其分类

2.公司制的产生

3.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五方面见书第120页

4.现代企业制度特征:企业采取公司制组织形式;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并以此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出资者只负有限责任。

5.公司企业的财产关系中形成两个方面的权利:“财产终极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两个对等的法律主体,即“出资者”和“法人”。

6.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形式

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形式是公司制,具体可分为三种形式: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

三、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制度创新

1.传统国有企业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

(1).市场主体的独立性与国有企业产权关系模糊之间的矛盾

(2).市场经济要求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与国有企业资产占有封闭性之间的矛盾

(3).市场经济要求产权动作的高效率与国有企业产权运作的低效率之间的矛盾

2.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见书126页

第二节作为市场主体的个人及其家庭

一、劳动者的权利和就业

1.劳动者权利的内容和特征

(1).劳动者权利包括: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权利;按所提供劳动获取相应报酬的权利;享有自身发展的权益。

(2). 劳动力所有权的特征:劳权主体身份的独立性、劳动(职业)选择的自主性、劳动报酬与贡献的对应性、劳权主体再生产费用的自负性。

(3).真正确立劳动者的权益及新型劳动关系,必须在劳动者与企业之间建立起平等的市场契约关系。包括:

·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和全面推行合同制

·职工与企业在工资确定上的平等协议关系

·分化企业功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4). 企业职工作为劳权主体还有着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甚至最高决策的权利

2.劳动者的市场就业

(1).就业:是社会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一种活动,也是劳动者个人从事社会劳动并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的特点:

·就业主体的自主性

·就业与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性

·就业渠道和就业方式的多样性

·就业岗位的变动性

二、个人及家庭的收入

1.个人及家庭活动的劳动收入

(1).劳动收入是指个人或家庭凭借劳动投入而获得的收入。

(2).劳动收入的多少取决于劳动者实际投入或耗费的劳动量、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和劳动成果进入市场的交易条件。

2.经营收入

(1).经营者劳动的特点:经营劳动是复杂劳动,其成果是以企业的总体效益来体现,是一种风险劳动。

(2).经营者经营能力和经营绩效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评价

·企业与经理在市场上平等协商

·经济收入与企业利润率和资产增长率挂钩

3.非劳动收入

(1)、非劳动收入:是根据土地、资金和其他非劳动资源对社会财富生产所起的作用或所做出的贡献而给予这些要素所有者或提供者的报酬。

(2)、资本收入和租金现阶段的非劳动收入主要包括:资本收入、租金。

三、个人及其家庭的消费、储蓄与投资

1.消费

(1).个人及其家庭消费行为的变化

①由依附型消费向自主型消费转换

②由自给型消费向商品型消费的转换

③由供给型、福利型消费向处理型、市场型消费转换

④由雷同型、划一型消费向多样型、层次型消费转换

(2). 消费结构

把我国目前的家庭消费结构划分为四个层次:低消费层,中等消费层,次高消费层,高消费层。

2.储蓄

储蓄目的一是调节消费,二是家庭自我保险,此外还有没有特殊目的储

蓄和消费目标不能实现的被迫储蓄。

3.投资

(1)、家庭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资本收益。可分为两类:用自己

资金购买生产要素,直接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购买各种有价证券及其他资产

(2)、影响投资形式选择决策的因素:一是资产的预期收益率;二是投

资风险;三是资产流动性。

(3)、资产组合的选择

第三节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

一、农村产权制度变迁和农户经营承包制

1.农村产权制度变迁

2.农户经营承包责任制的主要特点是坚持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济体制

二、农户的经营行为

1.农户的经营自主权及经营目标

2.农户要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经营,要做到:对有限的生产要素的投放要适度;注意不同的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及时调整生产要素的用量和组合比例;合理使用劳动力和劳动时间。

3.农户的积累与投资行为

三、农业产业化

1.农业产业化涵义:用现代产业的组织者方式来改造传统农业,以实现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现代化。

2.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在农户自主经营的基础上探索有利于专业化和大规模生产的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

(2).是依靠某一企业为“龙头”,将大量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市场联结

(3).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五章现代企业的组织和行为

第一节现代企业的组织和法人治理结构

一、企业家和委托——代理关系

1企业家:

(1).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企业家的本质是创新

(2).只有那些有创新思想并有创新业绩的企业经理才能称得上是企业家

(3).企业家的产生依赖于经营的职业化及与此相适应的经理市场

2.委托代理关系

(1).委托代理关系既包括企业层级组织中的上下级关系,又包括资本所有者与它的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关系。

(2).代理问题的根源:委托人与代理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利益目标以及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3).代理问题的解决:靠相应的制度安排加以解决

·企业内部的制度安排,指对经理阶层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企业外的市场制度安排,包括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

二、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1.法人治理的涵义:是有关公司的权力安排和利益分配问题,这种权力安排和利益分配合理与否决定公司绩效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法人治理的主体:是以股东为中心的利害相关者,包括直接利害相关者与间接利害相关者。

3.法人治理结构

(1).法人治理结构的涵义:是一种制度安排,通过正当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或权力制衡,保证公司目标的实现,保护利害相关者的利益。

(2).法人治理结构主要包括股东大会或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

(3).公司治理结构的类型

三、转型期国有企业的体制创新

1.产权制度改革是国企改革的突破点

2.“内部人控制”问题

(1).“内部人控制”的涵义:是指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企业失去了外部所有者(主要是国家)的监督和约束,致使“内部人”(企业经理和职工)利用职权所掌握的经营权和部分产权,为谋取私利而控制企业,以致严重侵害外部所有者利益的现象。

(2).我国“内部人控制”的形式与产生的原因:

第二节企业经营目标和经营机制

一、企业经营的内涵和经营目标

1.企业经营的内涵

(1).企业经营:是指企业为实现其目标,根据市场需求,运用所能获得的各种资源,通过生产、交换及服务,满足市场需求,并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2).经营与管理的区别:

·管理指对企业各种活动的组织、调度和指挥

·经营必须面对市场,市场是企业运行的外部环境。

2.企业的经营目标

(1).企业的经营目标:是指在既定的所有制关系下,企业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实体,在其全部经营活动中所追求的、并在客观上制约着企业行为的目的。具有整体性、终极性和客观性。

(2).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目标是获取尽可能多的盈利。

二、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

1.生产经营:

(1).涵义:指企业在既定的经济制度下根据自己的目标和市场需求,运用并配置企业所能获得的各种资源,通过生产、交换以及各种服务,来满足市场需求,并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2).特点:

·经营对象主要是物质产品和服务

·在结构优化方面更注重产品、成本和利润结构

·在发挥生产要素的潜能方面更注重的是企业内部的自身要素。

2.资本经营:

(1).涵义:是指通过对资本交易和对资本价值的利用,使资本能够形成新的价值和增值,实现资本盈利最大化。

(2).特点:

·重心是对价值形态资本的经营

·特别关注投资结构及可能遇到的风险

·更加注重利用社会资本为企业发展服务

3.资本经营的意义:

(1).从企业发展看,它可以通过社会资本各个组成部分的重新分配和整合来实资本集中,从而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大并有助于提高存量资本的利用效率和加速资本技术的变革。

(2). 从社会资源的配置过程看,企业经营机制越健全,资源的配置越高。

(3).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来看,资本运营是发展包括产权市场在内的资本市场的必要条件和必然结果。

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1.企业经营机制的涵义:是在基本经济制度既定的前提下,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业的内在关系结构、运行方式和运行规则。

2.企业的决策机制

(1).决策机制:是指企业在享有充分的法人财产权的情况下,对生产、经营的经济活动作出分析和决断的机制。

(2).包括决策主体的确立、决策组织和决策方式等,决策主体的确立是企业决策的中心环节。

(3).企业完善的决策系统,包括决策的支持系统、咨询系统、评价系统,监督系统、反馈系统等。

3.企业的激励机制

(1).激励机制:是企业激励者和被激励者之间的一种关系。它是激励者根据自己的目标刺激被激励者采取某种行为和不采取某种行为的机制。

(2).激励机制的主要内容有激励的主体、对象、目标、内容及手段等。

·中心问题是激励者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和手段达到激励目标。

·激励机制的本质是要解决企业的动力问题。

4.企业的约束机制

(1).企业的约束机制:是企业在追求目标实现过程中受到各种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牵制或制约的机制。

(2).种类:

·包括风险约束、产权约束、预算约束、法律约束、道德约束等多方面

·风险约束是企业的外部约束,实际上是市场约束。

·产权约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本所有者以对企业决策者的约束;二是企业最高决策者对其下属各层决策者(包括普通劳动者)的约束。

·预算约束是的基本内容是实行自负盈亏的约束。

·企业自我约束机制不是外生的,只要进一步明确财产关系,利益结构进一步透明,同时各方面的利益在企业内形成不同的人格化代表,就可以实现一种制约关系,从而可以有效地制约企业的短期行为。

5.企业的创新机制

(1).企业的创新机制: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过程中将各种经济要素进行新组合的机制。

(2).类别:

①体制创新: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经济和技术条件的不断发展,而在企业制度层面发生的重大变迁以及与此相应的新型企业组织形式的产生过程。

②技术创新:指企业从投入品到产出品的生产过程中在技术层次所发生的“革命性”的变化。

③市场创新:指企业从微观角度促进市场构成的变动和市场机制的完善以及伴随新产品的开发而形成的对新市场的开拓和占领从而满足市场新需求的行为。

④管理创新:指通过引入一种更为有效而尚未被众多企业采用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推动企业内部管理结构和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从而在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产出水平,或在用较少要素投入的条件下,获得同样高的产出水平。

第五章现代企业的组织和行为

第一节现代企业的组织和法人治理结构

一、企业家和委托——代理关系

1企业家:

(1).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企业家的本质是创新

(2).只有那些有创新思想并有创新业绩的企业经理才能称得上是企业家

(3).企业家的产生依赖于经营的职业化及与此相适应的经理市场

2.委托代理关系

(1).委托代理关系既包括企业层级组织中的上下级关系,又包括资本所有者与它的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关系。

(2).代理问题的根源:委托人与代理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利益目标以及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3).代理问题的解决:靠相应的制度安排加以解决

·企业内部的制度安排,指对经理阶层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企业外的市场制度安排,包括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

二、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1.法人治理的涵义:是有关公司的权力安排和利益分配问题,这种权力安排和利益分配合理与否决定公司绩效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法人治理的主体:是以股东为中心的利害相关者,包括直接利害相关者与间接利害相关者。

3.法人治理结构

(1).法人治理结构的涵义:是一种制度安排,通过正当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或权力制衡,保证公司目标的实现,保护利害相关者的利益。

(2).法人治理结构主要包括股东大会或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

(3).公司治理结构的类型

三、转型期国有企业的体制创新

1.产权制度改革是国企改革的突破点

2.“内部人控制”问题

(1).“内部人控制”的涵义:是指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企业失去了外部所有者(主要是国家)的监督和约束,致使“内部人”(企业经理和职工)利用职权所掌握的经营权和部分产权,为谋取私利而控制企业,以致严重侵害外部所有者利益的现象。

(2).我国“内部人控制”的形式与产生的原因:

第二节企业经营目标和经营机制

一、企业经营的内涵和经营目标

1.企业经营的内涵

(1).企业经营:是指企业为实现其目标,根据市场需求,运用所能获得的各种资源,通过生产、交换及服务,满足市场需求,并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2).经营与管理的区别:

·管理指对企业各种活动的组织、调度和指挥

·经营必须面对市场,市场是企业运行的外部环境。

2.企业的经营目标

(1).企业的经营目标:是指在既定的所有制关系下,企业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实体,在其全部经营活动中所追求的、并在客观上制约着企业行为的目的。具有整体性、终极性和客观性。

(2).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目标是获取尽可能多的盈利。

《经济学原理》教案

《经济学原理》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经济学原理》自学指导书 使用专业:专、本科相关专业 课程:经济学原理 教材版本:《经济学原理》卢远瞻汪雄剑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经济学原理》是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属必修课程。该课程包 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经济学说史、经济史等多门学科,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广泛吸收和正确借鉴西方经济理论和有关学科的优秀成果,密切联系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倡导科学的求实精神和大胆的理论创新,重视对国内外经济学的最新动态的把握。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微观经济部分的消费者、生产厂商的行为理论和处于核心的价格理论及贯穿所有的均衡理论,并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对宏观经济的调控的方法、理论等进行学习和探讨。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经济 的基本运行规律,增加对经济社会的了解,树立正确的“三观”。 学习经济学的三个原因: 1、有助于你了解你所生活在其中的世界。 2、它将使你更精明地参与经济。 3、它将使你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 三、课程的目的、内容、学习要求和自学时数 第一章导论 (自学时数:4学时,第1周完成) 自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内容及研究方法;理解经济学的涵义;掌握经济学得原理及研究的方法。 主要内容:经济学和十大经济学原理;经济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重点与难点: 1、经济学的含义。 2、深刻理解经济学的内容。 3、准确把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案例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课程案例分析集 同济大学文法学院理论经济学系经济学教研室 案例一 材料1.提供气象信息商品的劳动创造价值吗? 2002年7月4日夜,2002年第5号热带风暴“威马逊”肆虐东海,近中心最大风力达到12级(50米/秒)以上,东海海面巨浪汹涌。 “威马逊”到来的前6天,坐落在北纬29度、东经125度东海海面的平湖油气田收到了上海市中心气象台传来的“警报”:“未来5~6天,台风‘威马逊’将影响你平台,建议作好撤出的准备。”平台上的所有工作人员在直升飞机的协助下迅速撤离,避免了一场灾难的发生。 “台风对平台的影响本身不大,但在上面作业的人员面对台风的心理压力极大,如果不及时撤离,有可能发生一些极端事件。”上海市中心气象台副台长杨礼敏说。 平湖油气田是上海市中心气象台的长期企业客户之一。气象台每隔3~6小时左右向该平台提供海上、空中和陆地的全方位信息,以图文传送,还提供气象专业网站。上海市中心气象台现已拥有120家左右的长期客户和100多家“散户”,。“根据企业各自的需求,我们为其量身定制气象信息,并在物价局制定标准伪基础上协商信息使用的费用,所以,每家的费用都不同。”最高的达到每年20万元;而最低的也就几百块钱。”杨礼敏说:“但我们也要承担很大风险和压力:预报毕竟是有误差的,像这次的台风,企业撤离和重返平台的成本都是上千万元,所以,如果我们的信息不准,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据杨礼敏介绍,上海市中心气象台向企业提供专业有偿气象服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4年,为英国的BP公司在南黄海的石油钻探作“气象护航”。现在,气象台的客户除了海上作业、码头、航运等一贯靠天吃饭的企业外,还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材料2.电子货币——中外银行卡的产生及作用 信用卡作为电子货币的主要形式,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它最早是由商家发行的。商家们为了推销商品的需要,刺激购买,有选择地向一些讲信誉的

政治经济学网络课程教学安排

政治经济学网络课程教学安排 导论 ●学习目标 认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 ●本章概述 分析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阐明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与方法,揭示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意义。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方法是科学抽象法;政治经济学是经济科学中的基础理论学科,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时限:3课时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为什么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什么是科学抽象法? ●学习指导 认真阅读、理解知识点,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如果有精力可以阅读课程引注的参考文献。 1.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学习目标: 了解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的意义,掌握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特征,懂得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的历史进步性和商品经济的不可逾越性。 ●内容提要: 本章着重讲述了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产生的基础——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以及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各自的特征;并指出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的历史进步性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学习指导:

以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的了解为切入点,在把握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各自的特征基础上,来区分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不同之处及其历史进步性和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学习时限:3课时 ●本单元重点和难点: 下列概念为本单元应掌握的重点内容: 自然分工、社会分工、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私人劳动、社会劳动。另外,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及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不可逾越性也是应掌握的重要内容。 2. 商品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马克思对商品的剖析来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以及全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基础。 ●内容提要: 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普遍、最简单、最基本的经济现象,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其中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本章讲述了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以及价值规律等内容。 ●学习指导: 学习这一章要从构成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为切入点。而且要把使用价值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联系起来,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来研究。在学习交换价值的决定内容时,要注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区别。掌握和了解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的复杂程度及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深刻理解价格围绕价值的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甚至相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学习时限:6课时 ●本单元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有以下几个重点和难点;(1)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及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2)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内容;(3)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和运动规律;(4)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形式及作用。 3.货币 ●学习目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全)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 上篇总论 第一讲导论(3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本章主要阐明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一)“经济”的最初含义 讲解要点:古汉语含义、西方文献的含义 “经济”一词在我国古代汉语中的含义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西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面430—354年)。他在《经济论》一书中,首次把奴隶主组织和管理奴隶制经济用“经济”一词来概括,意指家庭管理。现代西方文献中“经济”一词的含义就是从希腊文“家庭管理”演变而来的。 (二)经济学的出现 讲解要点:出现的时期、人物 可供研究的文献资料表明,经济学的出现是在奴隶社会产生以后的事情。色诺芬《经济论》的问世表明西方出现了经济学。之后,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在其所著的《政治学》一书中详细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他的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虽然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学原理就被一些思想家所重视,并对许多重要的经济现象和过程作过考察,但是经济学只是作为一门统一科学的某些要素,远未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

(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讲解要点:政政治经济学的提出、政治经济学学科产生的脉络、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及局限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在欧洲流行的重商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早的理论探讨。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在其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词。 随后“政治经济学”一词被广泛使用,表示对整个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重商主义最早冲破自然经济束缚,开始从宏观上考察社会经济现象,并提出了一些经济政策,但是,由于这种理论探讨仅局限于流通过程,并且只就考察到的经济现象作些肤浅的解释,未能揭示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因此,重商主义理论只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前史”。 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它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期。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是由威廉·配第(1623--1687年)创始,亚当·斯密(1723--1790年)集其大成,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最后完成的。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的规律,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服务。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是:把理论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继而接触到剩余价值问题。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不完善的,古典经济学家们都没有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从而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不能把资本主义理解为历史发展中的过渡形式,而把它看作是合乎人性的、合乎自然的、绝对和永恒的社会生产方式。 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出现: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产业革命的发展使机器大工业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主要形式,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公开化和尖锐化,资产阶级需要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辩护的理论,于是,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便应运而生,并于19世纪30年代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占据统治地位。庸俗政治经济学抛弃或歪曲劳动价值理论,发展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庸俗成分;不研究经济现象的内部联系,而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的表面现象,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理论”来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辩护。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及其根本变革 讲解要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许多国家中确立,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日益暴露,工人运动有了迅速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进行指导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政治经济学教课的缺陷及建议

政治经济学教课的缺陷及建议 一、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存有的问题 (一)现行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及其内容存有的问题 1.教材内容陈旧且雷同 目前,国内高校所使用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大致可以分为经济学系列教材和自主编写教材两类。如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学系列教材中的《政治经济学教程》属于前一类教科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张丰兰主编)则属于后一类教科书。就教科书的内容安排而言,虽然个别章节顺序有所不同,但总体上依然沿用着传统教科书的内容,特别是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精髓的阐述部分,基本上依然沿用着对经典理论逻辑的原始解读,对其理论的最新发展以及理论创新内容还很少见。即便有学者对相关问题进行了一定水准的研究,因为缺乏系统性,这些研究更多的是作为研究论文或专著的形式出现,而没有在现有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体现。故而,现有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存有着内容陈旧且雷同的问题,这成为制约和影响政治经济学教学有效展开的客体障碍。 2.教材内容与实践缺乏联系 因为教材内容陈旧且雷同,教师基本上是按照教材的体系以及内容来展开课程活动,这就出现了课堂讲授的理论内容与学生们在实践中能够感受和接触到的现实无法有效对接的问题,即出现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两层皮”的现象。为各高校普遍使用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每隔几年就会再版,而新版的教材除了在个别地方增加一些简单的阅读材料以外,与旧版本的教材在实用性上没有本质的区别。即出现了教材版本很新,但教材内容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却始终存有。 (二)教师在教学中存有的问题

在当前的政治经济学教学中,教师依然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 的讲授方式与课程的考核方式对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会产生重要的 影响。 1.教学方式单一且运行效果不佳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 广泛应用,各大高校纷纷倡导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展开政治经 济学课程的教学,力图通过先进的教学工具提升教学质量。但在教学 过程中,新的教学工具的使用并没有直接促使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升,加之教师们对多媒体教学技能掌握的水准不高,使得应用这一新的教 学工具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力度并不大,先进教学方式的应用蜕变为变 相的“照本宣科”。在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方法合理应用也是教学 方式有效运行的重要方面。在当前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中,被提到的最 多的就是案例教学法,但受到教师理论基础薄弱与科研能力不强的限制,能够很好的应用案例来讲解理论的教师在普通高校中还不多见。 而借助于多媒体技术的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改变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性强、相对抽象的固有特点。这也使得政治经济学在单一教学方式下教 学效果不佳。 2.考核方式单一限制教学活动灵活展开随着教育部学分制的推行,政 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课时被压缩,使得大量的教学内容被压缩在有限 的时间内讲解,增加了教师课堂授课的压力。与此同时,学分制下推 行的教考分离制度,使得考试环节反过来制约教师的课堂活动。教考 分离制度执行以后,的确在一定水准上提升了教师教学的质量。但这 也使得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更多的要考虑学生最终考试问题,形 成了尽量在有限的课上时间讲解考试将会涉及到的重点内容,而不是 按照现实经济发展中理论的实际应用水准来讲解。 (三)学生在学习中存有的问题 从教学环节的展开来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对象,学生对理论掌握的 好坏也是衡量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但在政治经济学学习的 过程中,学生存有着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等问题。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教案第四讲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

第四讲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及其确定的依据,并了解“三步走”的战略步骤;了解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从而坚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加深对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提高经济效益这一战略方针的认识;全面把握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问题 2、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基本理论 3、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的由来 “经济发展战略”一词的出现,并把它引入经济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先出现在西方的“发展经济学”中。 早期发展经济学家以美国的罗斯托、刘易斯等为代表,他们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主要有:“经济发展阶段论”、“全面大推进战略”、“进口替代战略”、“出口替代战略”、“开放战略”、“稳定和优先发展农业的‘绿色革命’战略”等。 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一词最早出现在研究西方经济学的著作中。1981年初,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最早提出。到了1982年12月,党的十二大吸收了近2年的研究成果,制定了我国到本世纪末的经济发战略。 〔一〕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含义 1、什么是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是借用军事科学中的“军事战略”而言的。在军事科学里,“战略”是相对于战术而言的。毛泽东说过:军事战争的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规律的。同样经济发展战略也是研究经济发展全局的。概括地说: 经济发展战略,是指根据对制约经济发展的主客观条件的估量,从全局出发制定一个较长时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道路和方法。2、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 经济发展战略包括相互联系的几个方面: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方针、战略措施等。其中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经济发展战略的中心环节。 关于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有的主张四个方面,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有的认为有三个方面,即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方针。也有甚至主张九个方面。 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过程:

政治经济学教学成功关键点

政治经济学教学成功关键点 由于我国正处于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所以有人认为,西方经济学在我国的重要性已经超过政治经济学,更有甚者直接称西方经济学就是经济学,忽视政治经济学的地位。近年来,随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地位不断被弱化,西方经济学地位得到很大提升,逐渐成为我国的主流经济学。许多高校在经济学教学的课程分配上过度偏重西方经济学。学生在学习经济学时,发现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内容、方法和目的上存在很大的冲突。大部分学生认为西方经济学更具实用性,政治经济学理论比较抽象、空洞。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时,存在着不够重视的问题。事实上,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在我国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由于政治经济学受到了来自西方经济学等课程的严重挑战,如何创新地讲授该门课程以应对这一困境是目前该课程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讲好导论是教学成功的起点 导论部分是学生接触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开始。学生在高中阶段虽已了解到一些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但他们的许多认识是粗浅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纠正他们对政治经济学的错误认识,厘清政治经济学的准确内涵,就成为导论教学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其次,多数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对经济学还没有一个基本的正确认识,因此,经济学的概念、研究内容以及经济学专业的作用等也应成为导论部分必须讲解的内容。我们的教学经验是,导论部分的讲授一般要花费4-6个学时,在讲授过程中,教师通过巧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解除学生对经济学专业的疑惑,纠正其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各种误解,提高学生学习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兴趣。最后,介绍一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最新动态,以及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和考核方式。导论部分讲授的内容一般包括: 1、通过提问和讨论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经济学专业的动因,以及他们是如何认识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 2、从经济学发展史出发,介绍什么是经济学,什么是政治经济学; 3、介绍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厘清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政治理论课、邓小平理论课等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0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4-6章)【圣才出品】

第4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4.1复习笔记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初的产生 最初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是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2)商业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促进作用 早期的商业在小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商品的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3)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 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形成在经济上所需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 a.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b.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②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强迫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起来,并使劳动者沦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加速准备经济条件。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1)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17世纪中叶以后,源于欧洲并逐步扩展到世界各地的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新兴资产阶级领导各种反封建力量进行了武装革命,经过反对封建复辟的反复斗争,终于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得到初步确立。 (2)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完全确立 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又称工业革命,即从手工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从工厂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技术革命。通过产业革命,一方面,实现了生产技术的根本变革,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获得了与其相适应的物质技术基础,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使雇佣工人丧失了依靠手工技术而独立劳动的可能性,成为资本家掌握的机器的附属物,巩固了资本主义雇佣剥削制度。因此,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并最终确立起来。 二、货币转化为资本和劳动力成为商品 1.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1)资本的总公式 ①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区别 a.流通公式不同 商品流通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这个公式表明,商品生产者先出卖自己的商品,取得货币,然后再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0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0-13章)【圣才出品】

第10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0.1复习笔记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通过无产阶级带领广大劳动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夺取政权,在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逐步地建立起来。 (2)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分两步走 第一步,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这两个步骤是互相联系、互相衔接的,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 (3)新民主主义社会 ①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②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存在三个基本阶级,即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和小生产者阶级。 ③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④过渡时期的历史阶段:从无产阶级建立政权开始,到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体地位时止。 ⑤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把非社会主义所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经济结构,改造成为社会主

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结构。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 (1)变革官僚资本 官僚资本属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控制着旧社会的国民经济命脉。我国对官僚资本采取的是没收的政策,把它转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掌握国民经济命脉,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基础。 (2)改变民族资本 民族资本在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过程中在经济上具有两重作用。对民族资本实行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即利用它的积极作用,限制它的消极作用,通过赎买逐步地把它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采取和平赎买方式实现的。 (3)改变农业和手工业中的个体私有制 我国的农业合作化,是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先从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的农业生产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开始,然后进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最后再进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对手工业的改造是从流通入手的,首先组织手工业供销小组或者供销合作社,然后在生产上逐步组织起来,发展成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 1.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1)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①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政治经济学1”课程教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1”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梁军执笔人:冯玲玲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经济学院 课程名称:政治经济学1 课程编号:201005 英文名称:Political Economics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72理论学时:72 实验学时:0 学分:4 开设专业:贸易经济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本课程是一经济学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学习经济学的入门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从基础理论出发,在理论和实践上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基本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建立马克思经济学的整体概念系统,使学生具有分析经济现象、研究经济问题的初步能力。 (二)课程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描述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2.应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社会再生产理论等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3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绪论 第一节什么是政治经济学 1.了解国内学术界对“政治经济学”概念的三种解释; 2.掌握在国内,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相对应,主要是指区别于新古典经济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理解经济学的历史起源。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了解生产关系概念; 2.掌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3.理解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1.了解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可以分解为“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和“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原理; 2.掌握“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和“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原理; 3.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原理。 第四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在处理经济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 2.掌握“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3.理解“整体性分析”的研究方法。 第一篇经典理论 第一章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 第一节商品与价值 1.了解商品的涵义; 2.掌握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价值量; 3.理解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贯穿于简单商品经济的始终,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它发展成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其它矛盾也就以更加激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二节价值形式与货币 1.了解货币的职能; 2.掌握货币的本质、货币流通量规律; 3.理解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 第三节价值规律 1.了解价值规律是支配商品经济运行的基本经济规律; 2.掌握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形式; 3.理解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第四节商品拜物教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终极笔记

政治经济学教程宋涛 第四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产阶段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它的形成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2、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的大量货币财富。 商品流通的公式:商品-货币-商品(W-G-W)商品生产者先出卖自己的商品,获得货币,后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 资本流通公式:货币-商品-货币(G-W-G)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一定的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货币。 二者区别:它们买和卖的顺序是相反的,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也不同 资本流通过程的完整公式:G-W-G’。G’=G+G即原付货币额上加一个增值额,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就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流通公式:G-W-G’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是资本总公式。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在流通过程中出现商品等价交换与价值发生增值之间的矛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阐明价值增值,从而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非等价交换都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但是离开流通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的价值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的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包括3个部分:1、劳动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维持他的劳动力的再生产2、劳动者养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繁衍后代,延续劳动力商品的供给3、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用以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对具备一定的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劳动力的要求。 资本的本质: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教案》word版

政治经济学 导论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其任务是揭示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学习导论要掌握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内容、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经济规律及其特点等,为更好学习这门科学奠定基础。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要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除此之外,还必须有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的生产资料,所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的条件。政治经济学既然是以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而生产关系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要理解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首先就要从研究物质资料生产开始。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变换过程,是人类利用劳动资料,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改变劳动对象的存在形态,以满足自身生产和生活需要的过程。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必须具备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1.人的劳动,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改造客观物质对象,获得生产或生活资料,使其满足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2.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用来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和条件。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直接将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物件。其次,还包括为加工劳动所需要的其他物质条件,如管道、容器、运输工具、道路、建筑物等,劳动对象,是人的劳动作用于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 3.劳动对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没有经过人们加工过而天然存在的自然界的物质,如地下埋藏的矿石、原始森林等,这些物质都是自然界固有的。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劳动加工过的物质资料,如纺织厂的棉花、炼钢厂的生铁等,这类经过人们劳动加工过的劳动对象叫原料。科学技术越发展,劳动对象的范围就越大,生产力水平就越高。 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总和统称为生产资料,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物质条件,而人的劳动则是主观条件。生产过程就是人们借助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出劳动产品的过程。任何劳动产品都是这三个简单要素互相结合和作用的结果。 二、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们既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又必然会发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如果不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就不能进行生产活动。所以任何社会的生产都是在一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社会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在进行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能力。生产力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表明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程度。 生产力是由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构成的。人的因素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物的因素是指生产资料,其中生产工具起重要作用。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发展开始的,生产工具有了改进,人的劳动技能才随之普遍提高。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是生产力发展状况的集中表现,也是划分各种经济时期的重要标志。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案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案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案 邵玉东 (一)使用教材 本课程使用的是《政治经济学》陈征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三版) (二)教学参考书 1、郭吴新:《90年代的美国经济》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2、余永定:《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年。 3、周茂荣:《解读新经济》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4、李京文:《知识经济概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5、张幼文:《世界经济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 6、北京大学经济系:《〈资本论〉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7、张熏华:《〈资本论〉的脉络》,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 8、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83年。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适当案例教学,同时将开展2—3次课堂讨论活动。 (四)教学手段 传统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五)考核方式 本课程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总评成绩由期末卷面成绩与平时成绩、期中测验成绩三部分加权平均算出,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20%,期中测验成绩占10%。平时成绩根据作业(课程论文)成绩、课堂发言、读书笔记、考勤记录等综合给出。 (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1、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及其运行机制;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以及必然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代替的规 律; 2、能够运用所学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市场经济的一般问题。 3、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七)其它要求: 1、按时完成课后练习(共三次)。 2、结合本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完成课程论文一篇,学期末交任课教师。 3、阅读教师指定参考书籍或其他经济学类书籍,认真做好读书笔记。 4、欢迎并鼓励同学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Email:sddzan@https://www.doczj.com/doc/9818289011.html, 导论 教学时数:6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1、要求学生了解: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规律;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学习经济学的要求。

经济学考研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考研真题

经济学考研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考研真题 一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价值[武汉大学2014、2011年研] 答: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可以在量上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是劳动产品,都具有价值。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不同商品所包含的价值,只有量上的差别,因而它们就可以从量的方面相互比较。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商品区别于其他劳动产品的决定性因素,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是商品经济最基本的范畴。商品价值是在物的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 2相对剩余价值[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9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18年研;武汉大学2014年研;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研] 答: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引起的,必须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为条件。超额剩余价值是生产条件优越的资本主义企业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采用先进技术的个别企业的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和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创造的。所以,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

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首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全社会资本主义企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3资本有机构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8年研;山西财经大学2015、2013年研;武汉大学2011年研] 答: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公式表示为c:v。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是由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的,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态看,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从根本上决定着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资本有机构成是把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结合在一起的概念。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表现为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增大,可变资本的比重减少。 4要素市场[中央财经大学2019年研] 答:要素市场是指生产要素在交换或流通过程中形成的市场。生产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生产要素市场主要包括: ①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指资金融通的市场,主要包括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金融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②技术和信息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是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新政治经济学本科教案

第十一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经济的干预(3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正确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把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些新特点;掌握和运用宏观经济理论进行宏观经济分析,探索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 教学重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及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难点: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教学方式:讲授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 1、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集中的两条途径 一是通过竞争中的弱肉强食,即大资本吞并小资本; 二是通过和平方式,即把原来分散的小资本联合起来,以股份公司等形式组成新的更大规模的资本。竞争促使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2、金融资本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 随着生产领域垄断的发展,产生了银行垄断。银行垄断的出现具有了过去所没有的新作用: (1)银行资本加强了对产业资本的监督和控制。 (2)银行还同那些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企业结成垄断同盟,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3)大银行通过遍布各地的分支机构,把社会上的货币集中起来,并通过放贷分配 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从而掌握了生产资料的分配权。 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就结合而成为金融资本,即通常所说的垄断财团或金融财团。金融资本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 3、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新的发展阶段 由自由竞争向垄断的发展,始终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框架之内进行的。 因此,垄断并不能消除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的矛盾。 4、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 在垄断条件下,垄断资本获得了左右市场供求从而操纵价格的力量。凭借对价格的控制,垄断企业可以用垄断加价的方式来剥夺消费者,获得垄断利润。 垄断价格是西方发达国家“滞胀”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及原因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经历的三个时期 第一,19世纪7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时期。 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要表现为国家 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 第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发展。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第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发生变化,是国家垄断

政治经济学案例

政治经济教学案例 案例1:经济思想史上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政治经济学 有些人认为,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本身具有普遍的、一般的科学意义,是无国界、无阶级性的。然而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在研究、解释和试图解决经济问题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站在特定的立场上,代表特定的阶级或阶层利益,接受反映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价值判断。这是由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内容直接涉及社会各阶级的切身利益,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经济学家,对于社会经济关系必然具有不同的认识和解释。因此,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历史上不同阶级的代表人物,为了本阶级的利益先后创立了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经济理论,这样就产生了不同阶级的政治经济学。 1.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经济学。它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叶。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年)和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 图1-1 亚当·斯密(1723-1790) 斯密于1776年完成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其主要内容是研究促进或妨碍国民财富发展的原因,论证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制度更能促进财富的生产。它的中心思想是基于人性论和自利心的自由放任思想,也就是经济自由主义思想。斯密认为经济自由是“自然秩序”即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要求,最符合人们利己的本性,让每个人都自由地追求个人利益,就能够最好地实现社会的利益。所以,他强烈反对重商主义政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主张充分实现经济自由,即实现自由经营、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这实际上反映了处在工业革命初期的产业资产阶级的要求,即清除一切束缚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残余和重商主义政策,从而完全确立自由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因此,《国富论》的出版受到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热烈欢迎和赞扬,不少议员在国会辩论时引用《国富论》的观点作依据,甚至连当时英国首相皮特也自称是斯密的学生。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1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1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 1.生产方式 答:生产方式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必须获得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种谋得物质资料的方式,马克思称之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不存在没有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不存在没有生产关系的生产力。一定的生产力和一定的生产关系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构成一定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起决定作用。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基本上就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社会思想和社会文化,即有什么样的社会。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整个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逐步向高级阶段发展。 2.物化劳动 答:物化劳动即死劳动,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从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来看,所消耗的生产资料是物化劳动的耗费,是旧价值的转移;科学技术则是一种物化劳动的形式,商品的新价值只能由活劳动所创造,而物化劳动形式的科技本身不创造新价值。

3.绝对剩余价值 答:绝对剩余价值指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工作日是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就会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此外,提高劳动强度也是资本家用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常用手段。它表现为在内涵上增加劳动量,从而增加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量。 4.资本原始积累 答:资本原始积累是新兴资产阶级运用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使他们沦为无产者,而把财富集中到自己手中并使之转化为资本。所谓原始积累的过程,只不过是通过暴力来实现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是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的初始资本的形成过程,不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进行的资本积累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是使直接生产者转为雇佣工人的主要方式,它是形成资本原始积累全过程的基础。对货币财富的剥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因素,这是通过殖民制度、国债、重税、保护关税和商业战争等暴力手段进行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5.按生产要素分配 答:按生产要素分配指按投入的生产要素的贡献向要素投入者支付报酬。生产要素,指的是资本、技术、土地、房屋、生产工具、经营者才能等。所谓生产要素的贡献,指它投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