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肃公路自然区划

甘肃公路自然区划

甘肃公路自然区划
甘肃公路自然区划

甘肃公路自然区划

我国公路自然区划采用三级区划体系,一级区划以温度和地貌为主导因素,二级区划以潮湿系数,适当考虑岩土类型为依据,全国分为7个一级区,33个二级区和1 9个副区,三级区划则是各地根据当地自然地理条件自行制定。自然区划是按一定的理论原则( 综合分析原则、主导因素原则),研究自然环境要素各个方面的相似性程度或差异性程度,并将其划分为的自然区,进而对各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布规律进行研究,建立相应的等级系统。

公路是穿越不同自然地理区域的空间线状人工构造物,与周围自然环境直接融为一体,成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不断受各种自然条件的影响,同时公路建设也会反作用于自然环境,引起自然条件的改变。甘肃省地处我国三大高原即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 或阿拉善高原)的交汇地带,同时又是我国三大气候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的交汇地,而且是我国惟一占有三大自然区各一部的省份,地域分异非常复杂,且极富特色。所以,全面、准确的认识和搞清省域内自然环境条件的基本情况和地域分异规律,是甘肃公路三级区划研究的根本或基础。

一、区划指标

1、一级分区--对于甘肃省来说,对公路建设影响最大差异最大的自然地理要素应为: 海拔高程地形坡度切割深度岩土类型和植被状况等。( 1) 海拔高程甘肃省是一个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的省份,特别在高海拔地区如甘南高原(平均海拔3000m左右) 祁连山、阿尔金山等,对公路设计施工养护和汽车运营都造成较大的影响,这些地区的冻土也对公路造成较大的危害,( 2) 地形坡度该要素对公路设计指标的选取控制投资施工养护和各种病害的产生,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和作用,( 3) 切割深度和切割密度这两个要素反映地表的破碎程度,而地表的破碎程度对公路建设的各方面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4) 岩土类型公路建筑在岩土(体)中,同时又需要大量高质量的筑路材料,许多公路病害也是由于岩土(体)引起或造成的,( 5) 植被状况植被状况对公路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虽然较前几个因素影响相对小,但对森林覆盖率极低的甘肃省来说,植被情况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因素。上述要素都是反映非地带性的,从甘肃省自然地理条件来看,非地带性的地貌、岩性、植被对公路建设影响最大、差异最大将其作为甘肃省公路自然区划的一级分区指标是合理可行的。寻找和建立以上因素的联系和函数关系,采用公路工程困难度指数,按照公路工程建设困难度等级划分(表)就可进行甘肃省公路自然区划一级区划的分区。

表公路工程建设困难度等级划分

困难度指数<0. 5 0. 5~2. 0 2. 0~4. 0 4. 0~6. 0 >6. 0

困难度等级无较小一般较大大

2、二级分区指标--自然地理要素对公路工程的影响程度,首先是气候资源条件甘肃省气候资源区域分布及变化规律是热量资源服从地带性分布及变化,沿东南到西北随纬度的增加及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降水及其干湿变化也基本沿东南向西北递减,暴雨和雾等分布和变化受非地带性的影响较大,选取春融期日数、冻结期日数、年最高气温日数、大于等于25 ℃日数、年降雨量大于等3mm日数、年暴雨日数、年降雪日数、年积雪日数、年大风日数、年雾日数等10 个气候要素划分二级区。

3、三级分区--对于地质灾害频发的甘肃省来说,滑坡、泥石流、黄土湿陷、冻土、盐渍土、风沙和地震等对公路建设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根据7种地质灾害计算综合灾度指数,按照综合灾度分级(表)划分三级区。

表公路地质灾害综合灾度分级

综合灾度指数<1. 8 1. 8~2. 5 2. 5~3. 3 3. 3~4. 3 >4. 3

综合灾度分级无轻中强极强

根据以上区划原则方法和分区指标,将甘肃省公路自然区划分为3个一级区,7个二级区,18个三级区。表下

一级区

区号分区名称

二级区

区号分区名称

三级区

区号分区名称

I陇东、陇西、

黄土高原大区

I1陇东黄土塬、

山地区

I1A陇东黄土塬、

河谷小区

I1B六盘山、关山

山地小区

I2陇西黄土

丘陵、山地区

I2A陇西东部

黄土梁峁小区

I2B陇西中西部黄土

梁峁、山地小区

I2C陇西北部黄土

丘陵、山地小区

I2D 渭河谷地小区

II陇南、甘南、

祁连山山地、

高原大区

II1陇南山地、谷

地、盆地地区

II1A西秦岭东南部

山地、盆地小区

II1B西秦岭北部山地、谷地小区

II1C白龙江--西汉水

山地、谷地小区

II1D岷山--迭山

山地小区

II2甘南高原、

平原、山地区

II2A甘南北部山地、

丘陵小区

II2B甘南南部山地、

平原小区

II3祁连山山地

谷地盆地区

II3A祁连山东部山地、谷地小区

II3B祁连山西部山地、盆地小区

III河西荒漠大区

III1河西东部

沙漠--绿洲、

山地区

III1A金昌--民勤丘陵、山地小区

III1B嘉峪关-- 武威、绿洲、沙漠小区

III2河西西部

沙漠、戈壁、

山地区

III2A马鬃山山地、

戈壁小区

III2B河西走廊西部

沙漠、戈壁小区

我对以上表格进行说明,上表为甘肃公路自然区划,分为3个一级区,7个二级区,18个三级区,这些区域包括了甘肃省最常见的地理气候特征和西北地区常见的地理特征,可作为道路施工中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和养护的依据。

一、黄土区--甘肃分布着大面积的黄土区,在黄土区修筑道路,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和困难就是粉状黄土的遇水湿陷,因此要注意路基路面的防水性,路面结构要采用不透水面层或上封闭面层以防雨水下渗造成路基路面的沉陷,但也需要注意的是黄土在干燥的状态下,会表现出较高的强度,其路用性能较好。

二、沙漠和戈壁区--这两个区域是西北地区非常典型的地理区域,分布很广。在该地区筑路最主要的问题是风蚀和沙埋问题,因为该地区属于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很少,植被覆盖少,多风沙或沙尘暴,且昼夜温差大。因此对路基路面的防水性可不必考虑,但是要非常注意一下该地区道路建筑材料的的防风和沙埋以及耐久性和抗老化性问题,还有温度稳定性。

三、草原地区--该地区在甘肃分布也很广,我认为在这个地区修路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草原地区路基承载力能力较低,路基路面容易发生沉陷,并且湿度较大,要注意路基路面的防排水。

四、高原与山岭--这个地区是甘肃也是西北地区最常见的地理特征,地面起伏大,山顶和山底温度差较大,因此要分别考虑山顶和山底的不同温度对筑路材料的不同要求。此外,我认为在该地区修筑道路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是自然灾害,比如滑坡、冻雪等灾害,所以在路基路面中要加防冻垫层或使用低温抗裂性较好的路面材料和试验。

总的来说,以上四种地理特征代表了甘肃最典型的地形,黄土、冻土、草原、沙漠、戈壁、山岭等。在这些地质不良的地区筑路,对道路材料和路基路面会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和特殊处理,比如要对路基做特殊的处理才行。

国家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录

国家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录 区域范围面积(平 方公里) 人口(万人) 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根河市、额尔古纳市、鄂伦春自治旗、 阿尔山市、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扎兰屯市黑龙江 省:北安市、逊克县、伊春区、南岔区、友好区、西林区、翠峦 区、新青区、美溪区、金山屯区、五营区、乌马河区、汤旺河区、 带岭区、乌伊岭区、红星区、上甘岭区、铁力市、通河县、甘南 县、庆安县、绥棱县、呼玛县、塔河县、漠河县、加格达奇区、 松岭区、新林区、呼中区、嘉荫县、孙吴县、爱辉区、嫩江县、 五大连池市、木兰县 346997711.7 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吉林省:临江市、抚松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浑江区、江源区、 敦化市、和龙市、汪清县、安图县、靖宇县黑龙江省:方正县、 穆棱市、海林市、宁安市、东宁县、林口县、延寿县、五常市、 尚志市 111857637.3 阿尔泰山地森林草原生态功 能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市、布尔津县、富蕴县、福海县、哈 巴河县、青河县、吉木乃县(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属团场) 11769960 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 能区青海省:同德县、兴海县、泽库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玛沁县、 班玛县、甘德县、达日县、久治县、玛多县、玉树县、杂多县、 称多县、治多县、囊谦县、曲麻莱县、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 35339472.3 若尔盖草原湿 地生态功能区 四川省:阿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2851418.2 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 功能区甘肃省:合作市、临潭县、卓尼县、玛曲县、碌曲县、夏河县、 临夏县、和政县、康乐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33827155.5 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 功能区甘肃省:永登县、永昌县、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不包括北部区块)、民乐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不包括北部 区块)、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中牧山丹马场、民勤县、山丹 县、古浪县青海省:天峻县、祁连县、刚察县、门源回族自治县 185194240.7 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江西省:大余县、上犹县、崇义县、龙南县、全南县、定南县、 安远县、寻乌县、井冈山市湖南省:宜章县、临武县、宁远县、 蓝山县、新田县、双牌县、桂东县、汝城县、嘉禾县、炎陵县广 东省:乐昌市、南雄市、始兴县、仁化县、乳源瑶族自治县、兴 宁市、平远县、蕉岭县、龙川县、连平县、和平县广西壮族自治 区:资源县、龙胜各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 县 667721234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山西省:五寨县、岢岚县、河曲县、保德县、偏关县、吉县、乡 宁县、蒲县、大宁县、永和县、隰县、中阳县、兴县、临县、柳 林县、石楼县、汾西县、神池县陕西省:子长县、安塞县、志丹 县、吴起县、绥德县、米脂县、佳县、吴堡县、清涧县、子洲县 112050.51085.6

综合农业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一、综合农业自然区划的对象和任务 自然界是一个物质世界,它遵循物质不灭和能量守衡定律,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它对人 类来说是一个错综复杂,但业非杂乱无章的对象。空间各种形式物质的变化和能量的转换都给人类带来或是利益或是炎难。然而利益和炎难都是相对的,它决定于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决定于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力量,决定于时间。 从对物质世界的利用、适应和改造的角度出发,我们把自然界的物质及其运动形式区分 为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已被人们认识业利用的物质及其在运动中形成的各种形式的能量,例如矿藏、森林、土壤、水、辐射能、风能、热能等等。自然条件是指我们周围的环境条件,例如风力大小、温度高低、坡度陡缓、霜期早晚、辐射强弱、酸碱程度等等。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同出于一个物质世界,由于它的表现形式不同,或者说对不同物质或现象的作用不同,再加上人类对它们的认识程度和控制能力的大小,就体现为资源或条件。例如凤,当它达到一定风速时可作为风力资源利用,但风速过大在农业上就成为害风条件;又如北京山区森林很少,这不仅是一个森林资源缺乏的问题,而且也体现为水源涵养差和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条件向短。 无论是农业自然资源的调查或是综合农业自然区划,都必须弄清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自 然条件的区别和关系,不能以农业自然资源作为单一研究对象,而忽视了自然条件因素。综合农业自然区划是以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作为研究对象,所以它不 仅把自然界作为自然资源,而且是把它作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来进行区划的。 以自然因素作为对象的区划很多,有单项自然因素的自然区划,如气象区划、土壤区划、植被区划等等;有综合自然因素的区划,如综合自然区划。但是综合农业自然区划则与之不同,它是直接为农业区划服务的,为农业区划提供自然依据,是农业自然因素的综合区划。通过这一区划耍提出各分区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向和对农业自然条件适应和改造的措施。综合农业自然区划的任务是要探索各农业自然因素的地域分布规律和作用特点,根据各因素的异同性和相互联系以及合宜的土地利用方向,划出各级农业自然区。 二、综合农业合然区划的分区原则 ‘”综合农业自然区划耍求各自然区都能体现出主导的土地利用和不同的综合治理特点,以便进,步为综合农业区划确定各区主导专业方向提供依据,业使农业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培育保护相互结合。根据这一要求,提出以下划区原则。 一生3一 1、自然因素的搽合1lJ区原则各级自然区不能简单依某个单一自然因素的分布规律 划分,而应按照各自然因素的综合特征来划分。因为诸自然因素相互制约,且资源的利用受到多因素综合的影响,而不是仅仅取决于某个单一因素的作用。 土地利用方向是综合分析各自然因素之间联系的出发点,反之,为了确定某一土地利 方向必须综合分析各自然因素的作用。例如在北京山区的条件下,若初步考虑适宜利用方为牧,那么首先应考虑有无草本群落,其次分析地形坡度是否便于放牧,能否引起严重水流失(暴雨强度、次数),土壤水分状况和肥力能否保证牧草较快恢复,牧草生境对提供 季牧爆或干草的可能性,等等。只有根据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才能划出宜牧分区。 但是,自然因素的综合不是任意可以选择的,它是按一定规律有机组合的。因此,我 只能按照它们分布的规律,考虑资源可能利用方向和自然条件的作用来选择各种组合的围,划分区域。 各种自然因素的组合有一条相对比较明显的规律,这就是地貌分异的规律。现将北京 区各自然因素随地貌变异而组合的规律以图示意(见下图)。 由图可见,随着地貌的变异,气候、土壤、植被等因素都相应产生较规律的变化。当然,气候、土壤、植被等也相互作用而促成这样的分布规律。平原地区地貌类型的差异对不同

中国公路自然区划

I北部多年冻土区中有:I1连续多年冻上区,I2 岛状多年冻土区。 II 东部温润季冻区中有:II 1东北东部山地润湿冻区,II 1a三江平原副区,但东北中部山前平原重冻区,II 2江河平原冻融交替副区川东北西部润干冻区,叫海深中冻区, II4a冀北山地副区, II4b旅大丘陵副区,II 5鲁豫轻冻区,II 5a山东丘陵副区。 III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中有:III 1山西山地、盆地中冻区,III 1a雁北张宣副区, III 2陕北典型黄上高原中冻区,III 2a榆林副区, III 3甘东黄土山地区, III 4黄渭间山地、盆地轻冻区。 IV东南湿热区中有:IV 1凡长江下游平原润湿区, IV 1a盐城副区,IV 2叭江淮丘陵、山地润湿区,IV 3叭长江中游平原中湿区,IV 4叭浙闽沿海山地中湿区,IV 5勹江南丘陵过湿区,IV 6武夷南岭山地过湿区, IV 6a武夷副区,IV 7华南沿海台风区,IV 7a台湾山地副区,IV 7b海南岛西部润干副区,IV 7c 南海诸岛副区。 V西南潮暖区中有:V 1秦巴山地润湿区,V 2凡四川盆地中湿区,V 2a雅安、乐山过湿副区,V 3三西、贵州山地过湿区,V 3a滇南、桂西润湿副区,V 4小滇、黔高原干湿交替区,V 5滇西横断山地区,V 5a沁大理副区。 VI西北干旱区中有:VI 1内蒙古草原中于区,VI 1a河套副区,VI 2绿洲—荒漠区,VI 3阿尔泰山地冻土区,VI 4天山--界山山地区,VI 4a塔城副区,VI 4b伊犁河谷副区。 VII青藏高寒区中有:VII 1祁连—昆仑山地区,VII 2柴达木荒漠区,VII 3河源山原草甸区,VII 4羌塘高原冻土区,VIl 5川藏高山峡谷区,VII 6藏南高山台地区,VII 6a拉萨副区。

综合自然区划

第七章综合自然区划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区划:泛指区域的划分,通常所说的区划可分为自然区划、经济区划和 行政区划。 2、综合自然区划:综合自然区划的对象是自然地理综合体,根据自然地理 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行区域划分,并根据其相似性程度和差异性程度排列成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综合自然区划反映了自然地理系统的地域分异和地域联系。 二、简答题: 1、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有发生统一性、相对一致性、区域共轭性、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2、综合自然区划的主要方法有古地理法、顺序划分和合并法、类型制图法、部门区划叠置法、地理相关分析法、主导标志法。 3、综合自然区划研究有何实践意义? ①揭示了自然综合体的地域分异规律性;②掌握一定地域的自然地理综合特征;③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有效的改造自然条件,拟定改造自然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所以,综合自然区划工作是为农业生产服务与生产建设的基础研究工作之一。 4、什么是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全面、综合分析自然地理各个要素,从中找出主导因素,以便选取主导标志作为划区的界限。 三、论述题: 1、试分析《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三大自然区的特征。

2、试评价1956-1959年(黄秉维主持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优点: (1)在区划等级系统中,第一次反映出地带性区划单位,成为我国综合自然区划的典范。 (2)区划方案有一套完整的综合自然区划理论和方法作指导,每一级区划单位都有明确的概念,划分原则和指标,从科学上看,十分严谨。创造性地运用了交叉排列单列等级系统,有独到之处,对以后的区划方案影响大。 (3)全面评价了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为合理利用和拟定改造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实践性强,为农业服务的目的性明确。 (4)第一次划分三大自然区。 (5)在区划的理论上有突出特点: ①明确提出中国自然区划的主要任务是为农、林、牧、副、渔、水利等事业的规划与先进经验推广提供依据。 ②广义理解的地带性分异规律。 ③在高级单位中,主要反映地带性分异规律,低级单位反映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为主。 ④采用不同区域相同级别的统一原则、统一依据、统一指标。 ⑤在高级区划单位中,交替使用主导标志法。

行政区划代码完整版

行政区划代码完整版

省省区域代码市区市区域代码 北京市110000 东城区110101 西城区110102 朝阳区110105 丰台区110106 石景山区110107 海淀区110108 门头沟区110109 房山区110111 通州区110112 顺义区110113 昌平区110114 大兴区110115 怀柔区110116 平谷区110117 密云区110118 延庆区110119 天津市120000 和平区120101 河东区120102 河西区120103 南开区120104 河北区120105 红桥区120106 东丽区120110 西青区120111 津南区120112 北辰区120113 武清区120114 宝坻区120115 滨海新区120116 宁河区120117 静海区120118 蓟州区120119 河北省130000 石家庄市130100 唐山市130200 秦皇岛市130300 邯郸市130400 邢台市130500 保定市130600 张家口市130700

承德市130800 沧州市130900 廊坊市131000 衡水市131100 山西省140000 太原市140100 大同市140200 阳泉市140300 长治市140400 晋城市140500 朔州市140600 晋中市140700 运城市140800 忻州市140900 临汾市141000 吕梁市141100 内蒙古自治区150000 呼和浩特市150100 包头市150200 乌海市150300 赤峰市150400 通辽市150500 鄂尔多斯市150600 呼伦贝尔市150700 巴彦淖尔市150800 乌兰察布市150900 兴安盟152200 锡林郭勒盟152500 阿拉善盟152900 辽宁省210000 沈阳市210100 大连市210200 鞍山市210300 抚顺市210400 本溪市210500 丹东市210600 锦州市210700 营口市210800 阜新市210900 辽阳市211000 盘锦市211100 铁岭市211200 朝阳市211300

最新陕西省公路三级自然区划

陕西省 公路三级自然区划及道路建筑情况 学院:交通运输学院 班级:交通工程1202班 姓名:*** 学号:**********

陕西省公路三级自然区划及道路建筑情况 陕西省简称陕或秦,又称三秦、古朴秦川,是中国经纬度基准点大地原点和北京时间国家授时中心所在地。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的黄河中游,属内陆省份。地理坐标处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自然区划上因秦岭-淮河一线而横跨北方与南方。境内地形复杂,既有山地,又有平原,还有黄土高原,地质结构也复杂多样,在全国阶梯状地势中,处于地貌多变的第二阶梯上,地势南北高中间低,由西向东倾斜。研究公路自然区划及筑路特点将使道路设计、施工、养护采用的技术措施和技术参数趋于准确、合理,更有利于路基、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给实际工程将会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根据陕西省的气候、地貌、水文和土质等方面的差异,确定陕西省公路三级自然区划的划分。并对陕西省道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和处理方案。 1.1自然地理 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的黄河中游,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甘肃、宁夏,北邻内蒙古,南连四川、重庆,东南与河南、湖北接壤,属内陆省份。陕西境内地形复杂,既有山地,又有平原,还有黄土高原,地质结构也复杂多样,在全国阶梯状地势中,处于地貌多变的第二阶梯上,地势南北高中间低,由西向东倾斜。北部为陕北高原,海拔900~ 1 800米。中部为关中平原,也称关中盆地,海拔在325~800米之间。南部为秦巴山地,海拔多为1200~3000米。全省

以秦岭为界南北河流分属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主要有渭河、径河、洛河、无定河和汉江、丹江、嘉陵江等。陕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9~16摄氏度,年降水量396~802毫米。 1.2地形地貌 陕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同时,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的特点也很明显。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陕西境内地貌自北而南可分为陕北高原、关中断陷盆地和陕南秦巴山地三个各具特色的地貌单元: 1.2.1陕北高原 其中,陕北高原又分为陕北沙漠高原和陕北黄土高原两种: (1)陕北沙漠高原:陕北沙漠高原区主要分布在最北部长城以北地区,是毛乌素沙漠的南缘,地形平坦,以活动沙丘、沙垄及片沙为主。地势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海拔900~1400m,最高处在定边和靖边一带,最低处在神木县。该区气候干旱,地表起伏不大,组成物质松散,因此流水、重力作用不显著,沟壑不发育。风蚀风积地貌分布普遍。依据形态特征,可分为沙丘沙地、草滩盆地和风沙河谷三种次级地貌类型。 (2)陕北黄土高原:陕北黄土高原位于“北山”以北,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在第三纪末起伏和缓的准平原基础上,历经第四纪以来多次黄土堆积和侵蚀作用,使得地形破碎、沟壑发育而形成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面积92521.4平方公里。基本地貌类

甘肃“三屏四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介绍

甘肃“三屏四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介绍 2010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土空间开发规划。按照国务院部署和省政府要求,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了《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2012年省政府印发了《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全国第二个颁布实施的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甘肃生态体系的基本特征和格局,甘肃省委、省政府确定在“十二五”期间积极构建“三屏四区”生态功能区。以下是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关于“三屏四区”资料介绍。 “三屏”是指以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为主的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以“两江一水”(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为主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以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为主的河西内陆河上游生态屏障;“四区”是指石羊河下游生态保护治理区、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区、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肃北北部荒漠生态保护区。涉及37个县市区,面积26.7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2.84%。人口883.18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3.61%。 生态功能区要以修复生态、保护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供给为主要任务,增强提供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产品的能力,引导生态脆弱地区人口有序转移。在突出生态功能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科学界定部分区域的农牧业生产规模,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林下产业、旅游业、服务业等特色产业。 1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

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包括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合作市、夏河县、碌曲县、玛曲县、卓尼县、临潭县,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临夏县、和政县、康乐县、积石山县,总面积33031.24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76%;2008年,区域内总人口为154.1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5.86%。该地区位于甘肃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多属高寒阴湿气候,是省内草场、林地比较集中的区域,植被茂密,传统牧业比较发达,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其中,黄河在玛曲境内迂回绕行433 公里,形成大面积沼泽湿地,是黄河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卓尼、临潭两县林区集中,是洮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功能定位:黄河上游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全国生态重点治理区。 发展方向: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方针,以构建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为重点,加快传统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推行禁牧休牧轮牧、以草定畜等制度,加大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草原综合治理和重点区段沙漠化防治,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培育与生态环境适宜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业等特色产业。减少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实施牧民定居工程,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建设全国重要水源涵养区和全省优质畜产品供给区。 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 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是我国黄河流域最大的水源补给区。草地、森林和湿地构成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涵养和补给着黄河水源,年提供约66 亿立方米水量,约占黄河总径流量的11%,在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该区域已纳入国家限制开发生态地区水源涵养功能区,2007 年12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并启动实施《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涉及生态保护与修复、农牧民生活生产、生态保护支撑体系等建设。 2 长江上游“两江一水”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 长江上游“两江一水”是指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流域,是我国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区。长江上游“两江一水”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陇南市的武都区、文县、康县、宕昌县、两当县,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迭部县、舟曲县。面积25060.01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5.88%。2008年,人口为145.35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5.53%。 该地区天然植被较好,是甘肃省最大的原始林区。流域内林地8838平方公里,天然草地165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40—57%,林草覆盖率最高的区域达到80%以上。既是甘肃热量和水分条件最好的地区,也是全省最大的天然林区和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为我国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生物基因库。 功能定位:长江上游水源涵养和生态屏障、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重要区域。 发展方向: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利用、休养生息的方针,以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为重点,加强生态保护,减少与主体功能定位不一致的开发活动。继续实施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综合治理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绿化工程、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草地治理工程

甘肃省公路三级自然区划

路基路面工程 甘肃省公路三级自然区划 公路自然区划是公路区域自然综合研究成果它不仅反映公路区域自然

单元的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 而且能指导工程技术人员处理公路工程建设与自然条件之间关系, 趋利避害, 控制和提高公路工程建设质量. 迄今为止公路自然区工作没有统一的标准、方法及现成的经验, 笔者借参加甘肃省三级公路自然区划研究的机会, 在编制甘肃公路自然类及公路自然形态分类图等工作基础之上, 尝试对公路自然区划方法开展研究和实践, 初次拟定了甘肃公路自然区划方案. 1 甘肃省公路自然区划的方法 公路自然区划方法的关键是确定一套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区划原则及指标体系. 1. 1 甘肃省公路自然区划的原则 公路自然区划既要遵循一般自然区划的原则又要突显为公路工程建设服务的宗旨. 笔者认为甘肃公路自然区划应该遵循下述五条基本原则. 1. 1. 1 公路工程实用性原则 甘肃省公路自然区划首先应坚持为公路服务的目的, 注重工程建设的实用性. 1. 1. 2 区域共轭性原则 该原则源于区域单位的空间不可重复性, 即所划分的公路自然区域单位应是独立的, 不能存在彼此分离的现象. 1. 1. 3 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综合分析是分析自然组成要素的特征、性质以及它们在公路区域自然单元中的作用、地位、变化规律及各要素之间关系. 并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对公路区域自然单元划分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1. 1. 4 相对一致性原则 在划分或合并公路自然单元时必须注意该公路自然单元中各自然要素内部的相对一致性. 1. 1. 5 形态成因(发生统一性)的原则 任何区域自然单元都是在特定的自然分异因素作用下的历史发展产物, 它们都具有各自形态成因发生一致性特征. 在公路自然区划中只有遵循这一原则才能保证所划分的或合并的区划自然单元在发生上具有相对一致性. 1. 2 甘肃省公路自然区划的基本依据与指标 1. 2. 1 公路自然区划的基本依据 区划的依据就是划分或合并各级自然单元的根据, 区划基本依据有: 大地构造和地层; 自然成因类型及组合; 自然发育历史等. 1. 2. 2 公路自然区划的基本指标 公路自然区划指标是划分各级区划单位所采用的定性定量标志. 这些指标既是区划目的、原则、依据的体现, 也是区域单位之间质的差别的界线, 它应该是反映区域单位之间差别最明显的标志.本次公路自然区划在研究甘肃区域自然的基础上, 选择确定以下基本指标:气候及水文指标; 公路自然形态特征指标; 现代自然作用的分布和强度等指标. 在确定区貌地界线时, 采用“统一指标”和“多指标”两种方法. 在本次自然区划中高级别的同一级区划单元常采用同性质的指标, 低级别的区划单元采用不同性质的指标. 例如: 区的划分统一考虑大地构造、气候及主要自然类型; 小区划分则相对灵活采用不同指标, 如次一级构造、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区划的目的 .............................................................................................................. - 2 - 第1.0.2条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 - 2 - 第1.0.3条区划的分级.............................................................................................................. - 2 - 第1.0.4条标准适用范围.......................................................................................................... - 3 - 第1.0.5条区划的采用.............................................................................................................. - 3 -第二章一级区划 .............................................................................................................................................. 第2.0.1条一级区划的主要依据与指标................................................................................... - 4 - 第2.0.2条一级区划的主要指标.............................................................................................. - 4 - 第2.0.3条一级自然区划.......................................................................................................... - 5 -第三章二、三级区划....................................................................................................................................... 第3.0.1条二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 - 7 - 第3.0.2条二级自然区 ............................................................................................................. - 8 - 页脚内容- 1 -

甘肃省谷子气候生态适应性分析及适生种植区划

文章编号:1006-7639(2004)-03-0059-04 甘肃省谷子气候生态适应性分析及适生种植区划 马兴祥1,2,邓振镛1,魏育国2,朱国庆3,郭江勇4 (1.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20;2.武威农业气象试验站,甘肃凉州 733000; 3.定西市气象局,甘肃安定 743000; 4.庆阳市气象局,甘肃西峰 745000) 摘 要:在分析谷子气候生态适应性的基础上,建立不同气候区谷子气候产量模型。确定影响产量形成关键时段的关键气象因素是\10e 积温、8~9月平均气温、7月降水以及海拔高度和投入产出比等适生种植区划综合指标体系,据此划分5个谷子气候生态种植区。并提出提高气候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 关键词:谷子;气候生态;适应性;种植区划中图分类号:S162.2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谷子是甘肃主要杂粮品种,具有悠久的种植历 史。谷子具有抗旱耐脊薄、耐盐碱的生物特性。在干旱缺水的甘肃,受到广大农民的喜爱,20世纪80年代以前种植面积较大,90年代略有减少,2000年全省种植面积4.36万hm 2,总产达5670万kg,单产为1305kg /hm 2。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谷子价格凸现,按2003年市场价计,比小麦、玉米高近2倍,价格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再次引起农民重视,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占了应有地位,种植面积逐步增加。生产实践证明,春夏干旱严重年份,其它作物无法出苗的情况下,谷子遇到少量降水就可出苗,并获得较好产量。同时也是补种救灾的好品种。甘肃自然灾害发生机率最高是干旱,但谷子在干旱发生的年份是受危害程度最低的粮食品种之一,因此,发展谷子生产是一项抗旱减灾的重要措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具有多样性,只有保持种植作物的多样性,才能有效合理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躲避多发的自然灾害,降低灾害危害程度。分析谷子气候生态条件,科学合理安排谷子种植面积,对充分利用当地农业气候资源、趋利避害和种植多样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发展意义。 1 气候生态适应性 甘肃东西跨度大,气候差异明显,谷子生育期气候生态条件也不相同。本文选择凉州代表河西绿洲 灌溉区,安定代表陇中半干旱旱作区,西峰代表陇东半湿润旱作区,对谷子气候生态进行分析。1.1 热量对产量的影响 甘肃谷子多以春播为主,一般在4月上中旬播种,5月上旬出苗,6月中下旬拔节,7月中下旬抽穗开花,9月中下旬成熟,生育期一般在120~150d,早熟品种生育期较短在80~100d 之间。谷子是喜温作物,对热量条件要求较高。据武威农试站多年试验观测,谷子全生育期需\10e 积温1700~2800e 。一般早熟品种需\10e 积温1700~2000e ;中熟品种需\10e 积温2000~2400e ;晚熟品种需\10e 积温2400~2800e ,春播谷子大多数地区以中晚熟品种为主。甘肃热量分布具有垂直差异大的特点,统计甘肃40个县区\10e 积温(2t 10)与海拔高度(')有密切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131,通过0.01信度检验。回归式为: 2t 10=4716.38-1.25' (1) 计算表明,海拔增高,\10e 积温减少,海拔每增高100m,\10e 积温减少125.0e 。说明低海拔地区积温多,热量充足;高海拔地区积温少,热量条件较差。从谷子所需的热量条件看大多数地区能满足其生长需要。 收稿日期:2004-06-29;改回日期:2004-08-06 基金项目:甘肃省科技攻关计划/西北干旱成因及其应用0(GS012)A45)118)项目资助.作者简介:马兴祥(1955-),男,甘肃古浪县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应用气象研究. 第22卷 第3期2004年9月 干 旱 气 象 ARID METEOROLOGY Vol.22 N O.3Sep,2004

1.5 公路自然区划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Southeast University ,China 东南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国家重点学科2、路基路面工程的环境因素影响 ◆大气温度的年周期变化和日周期变化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Southeast University ,China 东南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2、路基路面工程的环境因素影响 ◆大气温度的年周期变化和日周期变化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Southeast University ,China 东南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2、路基路面工程的环境因素影响 ◆路面结构内温度随深度的分布状况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Southeast University ,China 东南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2、路基路面工程的环境因素影响 ◆分析方法: 路面结构内的温度和湿度状况,可通过在外部和内 部影响因素之间建立联系的方法来预估。这种方法有两类,即统计方法和理论方法。 ◆统计方法(公式) T max =a+bT a·max +cQ ◆理论方法 采用有限元技术进行分析与计算 热传导理论分析法 节尾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Southeast University ,China 东南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第五节公路自然区划 道路工程特征相似的原则 地表气候区划差异性原则 自然气候因素既有综合又有主 导作用的原则 1、公路区划依据的意义-目的和意义 2、公路区划依据的原则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Southeast University ,China 东南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3、一级区划指标 ◆1、全年均温-2℃等值线。 在一般情况下,地面大气温度达到-2℃时,地面土开始冻结。因此,它是区分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的界线。 ◆2、一月份均温0℃等值线。 是区分季节冻土和全年不冻的界线。 ◆3、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的两条等高线。

甘肃“三屏四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介绍

“三屏四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介绍 2010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土空间开发规划。按照国务院部署和省政府要求,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了《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2012年省政府印发了《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全国第二个颁布实施的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生态体系的基本特征和格局,省委、省政府确定在“十二五”期间积极构建“三屏四区”生态功能区。以下是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关于“三屏四区”资料介绍。 “三屏”是指以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为主的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以“两江一水”(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为主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以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为主的河西陆河上游生态屏障;“四区”是指石羊河下游生态保护治理区、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区、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肃北北部荒漠生态保护区。涉及37个县市区,面积26.7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2.84%。人口883.18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3.61%。 生态功能区要以修复生态、保护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供给为主要任务,增强提供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产品的能力,引导生态脆弱地区人口有序转移。在突出生态功能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科学界定部分区域的农牧业生产规模,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林下产业、旅游业、服务业等特色产业。 1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 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包括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合作市、夏河县、碌曲县、玛曲县、卓尼县、临潭县,回族自治州的县、和政县、康乐县、积石山县,总面积33031.24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76%;2008

临潭县综合自然区划报告

精选文档 综合自然地理学 临潭县综合自然区划报告 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班级:11级地理科学<1>班 姓名: 学号:20112100104

精选文档 临潭县综合自然区划报告 一:自然地理概述 临潭县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坐 标为东经103° 10'?103° 52',北纬34° 30'?35° 05'。东邻岷县,北接康乐、渭源2县,东西南3面被卓尼县包围。总面积1557. 68平方公里,东西最大距离60 公里,南北最大距离83公里。临潭县为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过渡地区,属高山丘陵地带,平均海拔2825米,最高3926米,最低2209米,地形西高东低。气候属高寒阴湿区,春季回暖缓慢,夏季多暴雨冰雹,秋季降温迅速,四季不分明。年平均气温3.2C,极端最低气温-27.1 C,极端最高气温29.6C。平均无霜期65天。年平均降水量518毫米。高寒、阴湿、霜冻、冰雹、旱涝为临潭县灾害性气候。 1:地质 1.1:地层 临潭位于秦岭褶皱系西部中段,以王家坟一一合作大断裂为界,将西秦岭分为北秦岭海西优地槽褶皱带和南秦岭印支冒地槽褶皱带,临潭县正处在这两个褶皱带的过渡带上。县境内出露地层以上古生界及中、下三迭统为主,第三系、第四系分布零星。 1.2 :地质结构 横贯临潭境内主要地质构造为北秦岭海西优地槽褶皱带和南秦岭印支冒地槽褶皱带,次一级构造由新堡——力士山复背斜和洮河复向斜组成。 新堡——力士山复背斜:轴部由下石炭统砂岩、页岩、粉砂岩组成;两翼逐由中、上石炭统、二迭系、中下三迭统灰岩、砂岩、页岩、板岩组成;背斜轴部在秋峪山至甘沟一带呈近东西向展布,局部偏转呈弧形,由尖山向西则呈北西向展布;在复背斜轴部发更次

甘肃区域分析

一、分析区域发展的条件(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区域发展条件包括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两个方面,主要指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分析这些条件的主要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基础,评估潜力,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1、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甘肃位于中国西部,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大部分位于我国地势二级阶梯上。是山地形高原地貌。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 (2)气候特征:甘肃省气候干燥,气温日较差大,关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年平均气温在0-14℃间,由东南向西北降低。年平均降水量300mm左右,降水各地差异很大,在42-760mm 之间,主要降水集中在6-9月。甘肃省光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1700-3300h,自东南向西北增加。 (3)自然资源: a.土地资源:全省总土地面积45.44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7位。农用地3.81亿亩,建设用地0.14亿亩,未利用地2.87亿亩。人均占有土地26.3亩,人均占有耕地2.71亩,比全国人均占有量高出一倍多。全省土地利用率为56.93%,尚未利用的土地有28681.4万亩,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42.05%。 b.水利资源:甘肃省的水资源主要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3个流域、9个水系。河流具有流程短,上游水量大,水流急,下游河谷潜,水量小,河床多变等特点,但水量较稳定,但总体处于缺水状况。 c.矿产资源:甘肃省是矿产资源较丰富的省份之一,矿业开发已成为甘肃的重要经济支柱。截止2006年底已发现各类矿产173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74%。 2.社会经济背景条件 2008年,甘肃实现GDP3176.1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2110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0.14亿元,同比增长18.82%。完成出口总值60.8亿美元,同比增长10.7%。总人口数2628万人,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969.41元,同比增长9.56%。甘肃目前还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初期向中期推进阶段,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在40%左右。甘肃是西北重要的科技和人才基地,但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与发达省区还有一定距离,恩格尔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体可从社会状况和经济状况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1)社会状况:a.教育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较为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实现了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中等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突破,促进教育公平迈出了重大步伐。b.文化事业:丝绸之路横贯甘肃全境,文物遗迹较为完善;秦安大地湾遗址、武威铜奔马等一系列名胜古迹极大促进了甘肃的旅游业发展。发行量亚洲第一的《读者》杂志;多次获奖的舞剧《丝路花雨》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荣登“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榜首的舞剧《大梦敦煌》等都代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c.卫生事业: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不断加强,全国唯一的重离子肿瘤治疗落户于兰州,并拥有佛慈制药,奇正藏药等一批知名医药企业。 d.体育事业甘肃体育事业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竞技体育方面在全国保持较高水平。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由改革开放初期的400多万人增加到1000万人,达到全省总人口的38.4%。 (2)经济状况:经济发展处于平稳较快态势。劳动就业形势较好,2008年末,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3.20%,同比下降0.14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25.6万人,增长12.78%;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1.7万人,增长27.17%。农业经济运行良好,工业生产、对外贸易发展平稳。

关于黄秉维先生《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的解读

关于黄秉维先生《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的解读 黄老先生这篇文章的脉络为:以对综合自然区划进行定义作为开篇,接着通过对区划目的和意义的阐述引出具体的区划内容。阐述区划内容过程中,先分析区划的总体依据和最终区划单位,接着分别对每个单位的具体划分依据进行具体阐述,最终以区划的作用作为全篇的结尾。下面,我将就我的认识,进行简单的概括总结。 首先关于综合自然区划的定义:按照地表自然界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将地域甲乙划分,并按照划分出的单位来探讨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与分布的规律性。 接着进行综合自然区划,能够制定一个符合我们目的的区划分类单位系统。一方面与世界接轨,在全球视角下,更加完整地看待中国地表自然界的分异,并且借鉴国外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某些部分相似的地域中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利用改造自然的经验,取精华去糟粕运用到我国的生产实践与科学认识中。另一方面,也照顾到中国自然界的特点。(中国自然界的特点:1.季风和青藏高原的作用2.中国地台与地槽性质特殊3.地势复杂,高原山地与丘陵所占比重大4.收第四纪冰期影响微弱,响应植被风化壳残余等差异巨大5.历史悠久,人为因素强烈。) 第三方面此次区划采用多级区划系统,每级划分出的单位,其内部相似性逐渐增大。换句话说,自然区的内部差异性要大于自然省的内部差异性,自然区的界限也不像自然省的界限那么明显。其原因在于从自然区到自然省,虽然没有连续的级别,但是其划分依据在逐渐细化。例如,在进行具体区划时,有些地方采用的补充原则是: 1.较高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自然界的现代特征与进展特征为主要依据,较低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残存特征为主要依据。 2.较高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不能改变或很难改变的自然条件为主要依据,较低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较容易改变的自然条件为主要依据。

甘肃公路自然区划

甘肃公路自然区划 我国公路自然区划采用三级区划体系,一级区划以温度和地貌为主导因素,二级区划以潮湿系数,适当考虑岩土类型为依据,全国分为7个一级区,33个二级区和 1 9个副区,三级区划则是各地根据当地自然地理条件自行制定。自然区划是按一定的理论原则( 综合分析原则、主导因素原则),研究自然环境要素各个方面的相似性程度或差异性程度,并将其划分为的自然区,进而对各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布规律进行研究,建立相应的等级系统。 公路是穿越不同自然地理区域的空间线状人工构造物,与周围自然环境直接融为一体,成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不断受各种自然条件的影响,同时公路建设也会反作用于自然环境,引起自然条件的改变。甘肃省地处我国三大高原即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 或阿拉善高原)的交汇地带,同时又是我国三大气候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的交汇地,而且是我国惟一占有三大自然区各一部的省份,地域分异非常复杂,且极富特色。所以,全面、准确的认识和搞清省域内自然环境条件的基本情况和地域分异规律,是甘肃公路三级区划研究的根本或基础。 一、区划指标 1、一级分区——对于甘肃省来说,对公路建设影响最大差异最大的自然地理要素应为: 海拔高程地形坡度切割深度

岩土类型和植被状况等。( 1) 海拔高程甘肃省是一个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的省份,特别在高海拔地区如甘南高原(平均海拔3000m 左右) 祁连山、阿尔金山等,对公路设计施工养护和汽车运营都造成较大的影响,这些地区的冻土也对公路造成较大的危害,( 2) 地形坡度该要素对公路设计指标的选取控制投资施工养护和各种病害的产生,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和作用,( 3) 切割深度和切割密度这两个要素反映地表的破碎程度,而地表的破碎程度对公路建设的各方面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4) 岩土类型公路建筑在岩土(体)中,同时又需要大量高质量的筑路材料,许多公路病害也是由于岩土(体)引起或造成的,( 5) 植被状况植被状况对公路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虽然较前几个因素影响相对小,但对森林覆盖率极低的甘肃省来说,植被情况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因素。上述要素都是反映非地带性的,从甘肃省自然地理条件来看,非地带性的地貌、岩性、植被对公路建设影响最大、差异最大将其作为甘肃省公路自然区划的一级分区指标是合理可行的。寻找和建立以上因素的联系和函数关系,采用公路工程困难度指数,按照公路工程建设困难度等级划分(表)就可进行甘肃省公路自然区划一级区划的分区。 表公路工程建设困难度等级划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