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路自然区划图
- 格式:doc
- 大小:520.00 KB
- 文档页数:1
邓学钧《路基路面工程》(第3版)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一章总论【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道路工程发展概况(见表1-1-1)年代道路发展早在4000多年前已有了车和行车的路商代(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驿道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都市为中心的道路体系秦代(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驰道、直道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3年)驿亭唐代(公元618~907年)驿道网宋、元、明、清各代(公元960~1911年)持续发展清末~1949年13万公里公路1949年~至今公路持续蓬勃发展表1-1-1 我国道路发展表1突破性研究成果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取得许多突破性研究成果。
(1)公路自然区划我国现行的《公路自然区划标准》分三级区划,一级区划是根据地理、地貌、气候、土质等因素将我国划分为7个大区,二级区划以气候和地形为主导因素,三级区划以行政区域作为界限。
(2)土的工程分类土是填筑公路路基的主要材料,我国依据土颗粒组成特性、土的塑性指标(塑限、液限和塑性指数)、土中有机质存在情况,将公路用土按不同的工程特性划分为巨粒土、粗粒土、细粒土和特殊土四大类,并细分为11种土。
(3)路基强度与稳定性路基作为路面结构的基础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以回弹模量作为评价路基强度与稳定性的力学指标。
为了在施工中以物理量指标控制工程质量,从而保证达到规定的强度指标,统一以重型击实试验法作为基本控制标准。
(4)沥青路面结构早期的沥青路面采用薄层表面处治层,以改善其行车条件。
20世纪70年代末,采用贯入式路面为主的沥青路面承重结构。
20世纪80年代末,沥青路面大量采用总厚度超过70cm的重型沥青路面结构。
(5)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6)柔性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半个世纪来,我国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柔性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在力学理论基础方面,它建立了弹性力学多层结构承受多个圆形荷载的分析系统及相应的计算机程序;提出了能控制路面结构主要性能的设计指标体系;形成了符合我国当前交通状况的荷载模式及交通分析方法;制订了完整的设计参数指标、标准、测试仪器与方法;建立了切实可行的设计计算方法系统。
总说明书一、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交公路发[2004]372号《农村公路建设暂行技术标准》、《重庆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万州区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万州区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实施细则》等文件,结合既有路现状及地形、地质条件,按照“统筹规划、分级管理;部门扶持、当地为主;因地制宜、发动群众;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确保质量、建养并重;安全畅通,不举新债”的原则。
坚持发展为先,按照“能快则快,尽量快”的原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受业主的委托,重庆市万州区佳一公路勘测设计所承担了万州区国有新田林场场部连接公路路面工程的施工图设计任务。
本路段全长2.05798公里,设计采用水泥C25砼路面。
本设计是新建公路设计,公路位于万州区新田林场内,应业主的要求根据防火线隔离带决定路线走向。
全线按农村公路等级、线形和纵坡设计,设计路面宽度4.5m,每公里设置4处错车道。
本项目对于改善项目区农村居民交通,加强当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居民环境,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当地居民尽快脱贫致富,达到小康水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该项目的建设符合万州区经济发展总体目标要求,也将对项目区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大影响。
总之,对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和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按照业主的要求2012年6月初我单位组织测设人员进入现场进行踏勘和测量,于2012年6月底完成施工图设计。
二、路线走向及工程概况1、路线基本走向本次设计的万州区国有新田林场场部连接公路路面工程,路线长2.05798km,为单向单车道农村公路。
起点接主路,止点烂湾塘。
挖方48997立方米,填方3790.6立方米,弃方45206.4立方米,路基防护工程3046.6立方米,路基排水工程98.8立方米,涵洞84米/10道,其中圆管涵5道,盖板涵5道;路面采用C25砼路面。
GIS在甘肃省公路自然区划研究中的应用
马明国;张小荣
【期刊名称】《遥感技术与应用》
【年(卷),期】2006(21)3
【摘要】自然区划研究涉及到水文、气象、地理、地质、地貌等多方面的因素,以往定性为主的区划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数字地球时代高度信息化的要求,必须在大量空间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
这就需要能够综合管理、储存、显示、分析和模拟地理空间数据的强大工具。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正是基于这一实际需要而被全程地应用到甘肃省公路自然区划研究中的。
G IS的应用主要体现在:①空间数据的采集与管理,最终形成甘肃省公路自然区划数据库;②基于空间分析计算各类环境参数;③利用G IS技术编制甘肃省公路自然区划地图集;④基于面向对象的VB编程技术和组件式G IS技术MO自主开发的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平台。
【总页数】6页(P232-237)
【关键词】自然区划;公路;GIS;甘肃;集成
【作者】马明国;张小荣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长安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208
【相关文献】
1.遥感和GIS技术在甘肃省甘南多金属矿区矿产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研究 [J], 张明华;谭悦;张辰光
2.GIS在高速公路岩溶路基病害研究中的应用--以水任-南宁高速公路为例 [J], 戴建玲;蒋小珍
3.甘肃省自然区划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 [J], 樊改成
4.BIM+GIS在高速公路建设管理中的应用与研究 [J], 谢来坤;秦晓晗;李旭
5.BIM+GIS技术在复杂山区公路选线中的应用研究 [J], 沈伯昭;顾大鹏;叶炜;梁磊;樊浩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路基路面工程教案编制教师:高建红使用班级:土木、交通第一章总论§1-1道路工程发展概况一、道路的衍变道路的发展同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是一致的。
从古到今,道路的发展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供行人和牛马及其它兽类行走、驮运货物的阶段。
此时期的道路通常称为小路或小径(Trail)。
第二阶段:供蓄力车辆和行人通行的大道(Cart Way)阶段。
尧舜时代,道路曾称作“康衢”;西周时人们将路分为三级:可并通行三辆马车的称为“路”、可并行两辆马车的称为“道”、仅能通行一辆马车的称为“途”,不能通行蓄力车辆而仅可供行人或骑马通过的称为“径”;秦朝时期则建成了以咸阳为中心遍及全国的驰道;清朝对道路网进行了整顿,把驿路分为三等:官马大路、大路和小路。
在欧洲的古罗马,道路非常发达,有“条条大道通罗马”之称。
第三阶段:行驶汽车的公路(Highway)阶段。
内燃机汽车是由德国人高特列希×戴姆勒在1886年发明的,我国在1902年开始从国外引进汽车,1906年苏元春驻守广西时首建了龙州到镇南关的公路。
第四阶段:以汽车分道高速度行驶为特征的高速公路阶段。
也称为Freeway或Expressway。
二、世界上道路发展的代表性事件1832年焦油沥青路面第一次在英国出现1876年发明燃气发动机1885年发明汽车1890年发明橡胶充气轮胎1929~1932年德国诞生第一条真正的高速公路1990年左右发达国家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等的高速公路已经相当完善1984~1988年的沪嘉高速公路是我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以后迅速发展,到目前中国高速公路仅用了10多年时间就走过了发达国家一般40年才能走过的进程。
一些国家的道路交通事故已经渡过高峰期,呈下降或平稳态势,如德国、日本。
我国目前道路交通事故不断上升。
从理论和国外实际情况讲,高速公路的事故情况比普通公路要好得多,但在我国高速公路发展仅十多年历史,存在驾驶员、车辆适应性及高速公路规划、设计、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我国高速公路事故表现的异常严重。
国道219线新藏公路改建工程国庆桥东至奇台大坂南段说明书一、概述国道219线新藏公路北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叶城县,南至西藏自治区拉孜县,总体呈南北走向,全长2143公里。
新藏公路是国道网的组成部分、国家重点公路“纵13”——阿勒泰至拉孜公路的重要路段,也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公路。
新藏公路不仅是沟通新疆与西藏的唯一通道,而且是五条进藏公路之一,是西藏阿里地区极为重要的物资运输通道,更为重要的是,它同时是中印、中巴边防线上唯一的战略主通道、战役交通要道和给养线。
本项目起于国庆桥东桩号K380+000接柯克阿特大坂西至国庆桥东段测设终点K379+162.477,至奇台大坂南桩号K542+467.822接奇台大坂南至区界段测设起点K540+254.802,全长160.853121公里,为新藏公路新疆段的组成部分。
图1 项目地理位置图(一)任务依据1.新疆自治区公路局关于此项任务的委托合同书;2.国道219线新藏公路改建工程国庆桥东至齐台大坂南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3、2006年9月3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厅公路管理局文件新公管总工[2006]867号《关于印发G219线新藏公路改建工程国庆桥东至齐台大坂南段初步设计外业验收鉴定书的通知》(二)设计标准1、采用的主要标准、规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l—2003);《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 003—86);《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 B03—2006);《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JTG B06-2007);《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064—98);《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 C30—200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 018—9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 D50—2006);《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G/T B07-01—2006);《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公路涵洞设计细则》(JTG/T D65-04-2007);《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技术规范》(JTG D81—2006);《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 D81—2006);2国道219线新藏公路改建工程国庆桥东至奇台大坂南段参加本项目的专业技术人员于2004年7月底进入工地。
高考地理中国四大地理分区气候:属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降水量从东部的800mm减少到西北的150mm以下。
河流:河流径流量较小,季节变化大,结冰期长。
农业:以旱作农业为主,耕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主要种植棉、大豆、甜菜等。
主要城市:北京、天津、沈阳、鞍山、大连等。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夏季炎热或全年温和。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降水量从东部的800mm增至西部沿海地区的1500~3000mm。
河流:河流径流量较大,季节变化小,无结冰期。
农业:以水田农业为主,种植水稻、油菜等,主要种植橡胶、咖啡、可可等热带作物。
主要城市: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南昌等。
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的地区。
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年降水量从东部的200mm减少到西部的150mm以下。
河流:河流径流量较小,季节变化大,冬季有结冰现象。
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牛、羊、马等牲畜为主要饲养对象。
地形:以高原为主,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
气候:属高原高山气候,气温低,日差大,年降水量小。
河流: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等,多源流、多支流。
径流量较小,季节变化大。
中国自然区划方案,我国自然环境特征对国土进行分区的方案。
中国自然区划方案,即根据我国自然环境特征对国土进行分区的方案。
在我国近代自然区划实践中,由于对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认识的不同、区划原则和方法不尽一致,以及区划指标不统一,从而出现了多种区。
这完全是正常现象。
比较各种方案仍能清楚地看到,区划工作者对自然区划理论基础的地域分异规律学说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区划等级单位系统是由简单趋向比较完备的,区划界线从不甚精确逐渐走向精确化,分区内容亦愈来愈深刻和详细。
区划的另一特点是很好地保持了为经济发展服务。
在高考地理的试卷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是两个重要的主题。
它们各自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对于考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2110130 适用专业: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公路工程)专业计划学时:课堂教学80学时+实验课10学时课程设计1周课程实习1 周计划学分:教学环节8.0学分课程设计1.0学分课程实习 1.0学分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国家的发展重点之一,近十几年来我国的公路交通建设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公路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将对公路交通科技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路基路面工程的发展与公路交通建设密切相关。
路基路面工程是公路工程专业方向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其主要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工程性较强,既要认真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又要注重工程实践。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路基工程的特点和路基工程设计方法,从而自如地从事与路基有关的技术工作;掌握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结构特点、材料特性、结构设计方法及施工工艺特点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路面设计与施工的基本技能。
本课程任务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路基基础理论及基本知识,同时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路面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对能力培养的要求(1)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工程地质学》、《水力学》、《土质与土力学》、《公路勘测设计》、《道路建筑材料》、《弹性力学》等有关知识,掌握路基工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路面工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以便使学生具有分析与解决路基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路基的技术特点和路基材料要求,并在一般路基和特殊路基设计、路基排水设计、路基稳定性设计和挡土墙设计等方面,具有独立设计与计算的能力。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路基施工方法,路基防护加固与路基工程有关附属设施等方面,具有必要的基本知识,以为将来参加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4)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路基工程的影响因素和理论知识,并能运用这些基本原理来分析解决问题,重点掌握路基工程的设计方法,应具备独立从事设计与计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