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等教育学 复习提纲

初等教育学 复习提纲

初等教育学 复习提纲
初等教育学 复习提纲

《初等教育学》复习提纲

单选题(40分)、判断题(10分)、简答题(25分)、案例分析题(25分)绪论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①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代表人物:孔子、韩愈、、朱熹、颜元等

代表作:《论语》、《学记》、《师说》、《语录》等②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主要是古希腊、古罗马)

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

代表作:《理想国》、《论演说家的培养》

③当时的教育学还没有哲学、政治等其他学科中分化出来,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因而只能是萌芽阶段。

(2)独立阶段(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①培根(英国):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重大贡献,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实验的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②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1632年)

本“泛智教育”思想:第一教育学著作,在他以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③洛克(英国):《教育漫画》(建构了完整的绅士教育体系)

卢梭(法国):《爱弥尔》(自然教育)

裴斯塔洛奇(瑞士):《林哈德与葛笃德》(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④康德(德国):《康德论教育》,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教育实践”。

⑤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1806年)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三中心:教师、课堂、书本)

第一章第三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1、古代教育

(1)原始的教育状况:到处都是学习的机会。

(2)古代学校教育的产生: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使学校教育从生活与生产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

(3)教育阶段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学校教育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和宗教性。(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现代社会的教育

1、特点:

(1)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类走向结合。

(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

(3)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4)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3、未来教育

未来教育将是一种新的理想教育,这种教育理想强调要以人为本,为人的发展服务,要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第二章第一节三、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1、顺序性

2、阶段性(循序渐进)

3、不均衡性(及时施教、抓关键期)

4、差异性(因材施教)

5、互补性(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努力)

第二节三、个体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①个体活动是人的发展的决定因素。

②个体活动制约着环境影响的内化与主体的自我建构。

③个体通过能动的活动选择、建构着自我的发展。

第三章第二节一、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1)教育的经济功能

①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②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③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2)教育的政治功能

①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②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

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养,推动国家的民族政治建设。

④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3)教育的生态功能

①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②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

③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

(4)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教育对文化的传递。

②教育对文化的选择。

③教育对文化的发展。

第四章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看课本P80)

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

意义: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或说核心问题,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作用:导向作用、调控作用、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

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

三者关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4、教育目的的构建

(1)教育目的的构建需要反映社会发展规律,遵循社会历史条件的可能与限定。(2)教育目的的构建还需要反映人的发展规律,遵循人的发展的可能与限定。

5、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个人本位论

①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制定的。

②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③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潜在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潜能得到发展。(2)社会本位论

①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②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

③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第二节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现实意义

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的全面发展拓宽了道路。

②要依据我国的特点尽可能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④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必须和谐统一。

第五章第二节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①双轨学制: 英法德一轨是学术教育,一轨是职业教育。

②单轨学制: 美国③分支型学制: 苏联

第三节一、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一)旧中国的学制的沿革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

1.1902年的“壬寅学制”,(未实行)是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2.1903年的“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是实行的现代学制。“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反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1912年的“壬子癸丑学制”,日本学制为蓝本,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首次规定男女同校。

4.1922年的“壬戌(xu)学制”,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学制”。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首次划分学校教育阶段)。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

(二)新中国的学制沿革

新中国:1951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1958 学制改革

1985 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1993 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两基、两全、两重”。

199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终身教育”。

2001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第六章第一节一、课程的概念与意义

概念

广义: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意义: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它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它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更具体的说,它是依据育人目标设置的

规范师生教学活动的课程方案,各门课程的标准以及使其具体化为可以组织师生教学以促进学生发展的教科书。

第三节课程改革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1 追求卓越的整体性课程目标;

2 注重课程编制的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讲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基本目标P154;

2 新课程的基本理论:①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②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性

第七章第三节一、教学过程的性质(师生的互动)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的活动过程。

(3)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第八章第四节教学原则

(1)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③注重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④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

⑤发扬教学民主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将理论运用于解

释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发展动脑、动手能力,并理解知识的含义,领悟知识的价值。

①注重联系实际,学好理论。

②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③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④面向生活现实,培养学生的对策思维。

(3)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核心价值观教育。

①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②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③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

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4)直观性原则: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要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③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

④重新运用语言直观。

(5)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的顺序逐步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亦称系统性原则。

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④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6)巩固性原则: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够根据需要迅速再现,有效地运用。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②把握巩固的度。

③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④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7)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既要适合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又要有一定的难度,激励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①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②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8)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

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②采取灵活多样的举措,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五节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①讲授法: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并促进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

②谈话法:通过师生问答、对话、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以获取或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方法。

③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预习、复习、阅读参考书、自学教材等。

④练习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作业与习题,以加深理解和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⑤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实验或播放有关教学内容的软件、特制的课件,使学生认识事物、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⑥实验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的特性,探究其发展和变化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精神的方法。

⑦实习作业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科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专业操作能力的方法。

⑧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评析,以辨明是非,获取真知、锻炼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

⑨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

知识和发展科研能力的方法。

第六节一、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班级上课制是教学基本组织形式

优点:形成严格的教学制度、以课为单位科学地组织教学、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2)课的类型和结构

课的类型(课的分类):

①根据教学的任务分:一是单一课,就是一节课内主要只完成一项教学任务。其二是综合课,就是一节课内需要完成多项教学任务。

②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来分: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课的结构:

新授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或复习,提出新课的目的,内容,要点与学习要求,讲授新课主要部分,小结,布置作业。

技能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提出培养技能技巧的目的要求,教师讲解原理,范例或示范操作,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进行练习主要部分,小结,布置作业。

复习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提出复习目的与要求,引导学生复习主要部分,小结,布置作业。

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后的指导工作

第七节一、教学评价概述(看课本P244)

第十章第一节五、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任务:

①培养合格公民

②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较高思想觉悟的社会主义者

③使少数优秀分子成为共产主义者

内容:

包括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教育、基础道德品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等

第二节一、品德诸要素的发展规律(看课本P268)

第五节二、德育方法

(1)明理教育法:

①通过摆正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②方式: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

③要求:1有针对性;2 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3 注意时机;

(2)榜样示范法:

①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②要求:1 榜样必须是真实可靠的,选好学习的榜样;2 激起学生对榜样的积极情感;3 给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树立不同的榜样;4要注重教师自身的师范作用。

(3)实践锻炼法:

①有目的的安排学生生活,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与交往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②方式:练习、委托任务、组织活动。

③要求:1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2 教师给予适当指导;3 坚持严格要求学生;

4 注意检查和坚持;

(4)自我修养法:

①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反思和自我改进,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方法。

②方式:立志、学习、反思、箴言、慎独等。

③要求:1培养学生自我修养的兴趣的自觉性;2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的标准;3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5)情境陶冶法:

①通过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②方式: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③要求:创设良好的情境;与启发引导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6)制度育德法:

①指通过构建合理的学校制度来引导和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②要求:1学校制度要合法; 2 学校制度要合德;

(7)奖惩:

①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作出评价,包括表扬,奖励和批评,处分两个方面。

②方式:表扬与批评、奖励与处分。

③要求:1公平公正,正确适度,合情合理;2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3注重宣传与教育。

第十五章第一节一、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教师劳动的复杂性;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③教师劳动的创造性;④教师劳动的专业性。

三、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

1 独立工作的权利,即教师依法享有对学生实施教育,指导,评价的权利;

2 自我发展的权利,即教师依法享有发展自己,提高专业文化水平的权利;

3 参与管理的权利,即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参与学校建设和管理;

4 争取合理报酬,享受各种待遇的权利。

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第二节教师的素养

.教师的素养

(1) 高尚的师德;

①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②热爱学生,诲人不倦;③热爱集体,团结协作;④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2)宽厚的文化素养;

(3)专门的教育素养;

①教育理论素养;②教育能力素养;③教育研究素养;

(4)健康的心理素质。

第十六章第一节一、学校管理的概念

学校管理的概念(人,财,物,时,空和信息)

(1)学校管理以育人为中心,具有教育性

(2)学校管理的实质是为师生服务,具有服务性

(3)学校管理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具有文化性

(4)学校管理是对校内外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具有创造性

职业教育学考试全部重点

第一章 1.职业分类:是以工作性质的同一性为基本原则,采用一定的标准和方法,依据一定的分类原则,对从业人员所从事的各种专门化的社会职业所进行的全面系统的划分与归类。3.20世纪50年代,我国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简称《大典》)将我国职业归为8大类,66中413小1838个细类(职业)。 4.职业教育的特性: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大众性、终身性。 5.职业教育的发展阶段 1)职业教育的萌芽:学徒制是古代社会实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官员中也承担着一部分职业教育。2)学校职业教育的产生:从产业革命开始到19世纪末为职业教育的开创阶级。(1866年6月由左宗棠奏设的福建船政学堂) 3)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被称为美国教育史上第二个里程碑的“史密斯一休斯法”,(该法以拨款的方式大大促进了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巴洛夫与福斯特是二战后国际职业教育界极具影响力的两位学者。 4)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近代第一个正式颁布实施的学制《壬子葵丑学制》,这学制到1922年新学制产生时才被废止。 中华职业教育社自1917年成立,黄炎培等是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奠基人、创始人。 1996年5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 6.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解答、论述) 1)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综合化(2)职业教育国际化(3)职业教育终身化(4)职业教育管理法制度(5)职业教育办学层次高移化(6)职业教育全民化(7)职业教育协同化(8)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 第二章 1、论述职业教育在农民工当中的作用?(P30) 2、职业教育促进农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1)促进农民产业意识的萌芽和产业经营能力的提升2)促进农民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理念的建立(3)促进农民对自身发展问题的自觉关注 3、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 1)为经济发展输送技能技术型人才2)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发展3)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经济对职业教育的作用? 1)经济发展水平并制约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其发展规模和速度纵向发展快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职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3)经济发展程序决定和制约职业教育的结构4)经济体系决定职业教育管理体系 4.职业教育与企业文化1聚合企业文化2选择企业3传递、传播企业文化4创新企业文化 第三章 2.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就是培养目标构成的具体内容,也即职业教育目标达成后受教育者所应达到的规格和质量 (1)职业知识素质层面:主要包括个体的职业基础、职业资格、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等 (2)职业能力素质层面:主要包括个体的认知能力、操作技能、技术分析和学习潜力。 (3)职业心理素质层面:指个体顺利完成其所从事的特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职业动机:指个体从事职业的内在动力与兴趣 职业效应感:指个体对自己能自己能否适应某种职业的自我评价,包括学习专业理论与实践中过程感受、经验,以及对以后学习程度中可能遇到困难的估计和迎接挑战的信心 职业价值观:是个体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 职业道德观:主要指个体职业道德标准的认识和体验包括职业的荣誉感、幸福感、义务感和责任感等职业理想与追求:指个体对将来所从事职业前途与目标的追求与设计,即学生对前景的规划与展望 第四章 1.构造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p47 考解答题) (1)适应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开放性原则(4)发展性原则(5)可行性原则

2020教育学复习重点

2020年考点综合分析及考试题型预测 (一)教育概述:共三个知识点,该部分内容将会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该部分大家在复习时不需花费太多的功夫,而只需将其中的基本概念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具体是什么和教育学产生发展标志性事件记住即可。这部分内容大致会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 (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共五个部分内容。今年大纲这章知识点的考察沿袭08大纲,,建议大家识记教育功能和三对功能的概念。其余三个知识点较为重要的是“教育的概念”、“教育的结构”、“教育的本质”,其中多以单项选择题出现,“教育的本质”部分可能会结合一些时事以辨析题形式出现。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共四个知识点。较重要的知识点大家应注意的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如何体现的;“教育的社会功能”体现在哪些功能上,这两部分多以选择题和简答题形式出现。第四个知识点“当代社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这是今年考纲较之往年新整合的内容,体现的今年考纲的与时俱进要求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特点,大家在复习的时候应特别注意与其他教育学理论和改革结合,而且要以主观题形式对待进行复习。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共三个知识点,这一节的内容今年考纲较之去年内容大致上没有什么变化。在第二个知识点中增加了“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的知识点。这节大家需要重视的是第三个部分“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大家在复习这部分时不用面面俱到,但它的基本理论一定要进行识记。在复习抓住主要基本知识点复习即可,但要与相关的现实联系紧密的事件和现象联系进行思考分析,很有可能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五)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共两个知识点。这部分大家需要识记的基本概念是“教育目”、“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各是什么,其中大致多以选择题出现。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第一个知识点中的“我国的教育目的”要重点掌握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有可能会以主观题出现。 (六)教育制度:共三知识点。第二个知识点中“各级各类学校系统”,这个点的内容大致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第三个知识点“现代教育制度改革”这部分内容应该重点掌握,以防其以主客观题形式出现。这部分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是:“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学制”。 (七)课程:共四个知识点。“泰勒原理” 和“课程的范围与结构”,这是十分值得关注的一个考点,在复习时应以主观题的形式准备。第四个知识点的课程改革部分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这要求考生注意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以及整个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这部分还应重视的知识点是“课程”、“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的类型”包含的类型,大致会以选择题出现。“课程的实施”这部分有可能会结合具体案例,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因此在复习时应以主观题的形式准备。在复习时考生应该收集总结一些我们课程改革相关的政策和研究,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从中分析出改革的理念、目标、内容等。并应对复习教育史课程的内容,分析总结世界范

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doc

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 1、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现象及问题,揭示高等教育规律的科学。 2、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 人才的社会活动。 3.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①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决定了受高 等教育的权利③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4、 制的改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 展的速度和规模④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5.教育与政治关系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民主问题 6.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 7.在高等学校中,居中心地位的是培养人才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K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①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②教育的培养目标③实施 的途径 2、教育目的定义: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 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3、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具有导向作用、调控作用、评价作用和激励作用 4、制定培养目标应处理的几个关系(简答) ①德与才得关系②身与心的关系③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5、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学说及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要点有: ①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 ②人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③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④现代大工业化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

发展的可能性

⑤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实现 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6、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劳动和劳动技能的教育。 (1)德育:即培养人的道德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 范,并使其养成相应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 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总称。 (2)智育:向大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 的教育活动。 (3)体育: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的体质,发展他们 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1、高等教育四个理论的相应对应点:1、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问题,将围绕 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一是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问题,二是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问题,这一问题反映了高等教育活动中的两种教育观;三是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的问题,这一问题体现了高等教育的两个发展模式;四是平等与效率的问题,这一问题体现了高等教育政策的两种价值取向。 2、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 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 3.为什么说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选择? (IX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 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相结合的道路。 (2)、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高度结合。 (3)、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现有国情的选择。 4、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5、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一 种标准。 第四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1、高等学校教师的特点:

职业教育学复习资料(重点)(1)

1.职业;是指从业人员为获取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 2.教育;(广义)泛指社会上一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的活动(狭义)指学校教育,即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发展人的活动 3.职业教育;是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教育 4.职业教育特点; (1)社会性(2职业性(3)实践性(4)实用性(5)技能性(6)终身性(7)大众性 5.职业教育学的发展过程;(1)萌芽阶段(2)独立学科形成阶段(3)完善和发展阶段 6.教育目标; 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往往以培养目标、课程目标等概念充实之 7.职业教育目标;是国家教育目的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化,是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8.确定职业教育目标的现实依据; (1)教育法律、法规与政策(2)人才市场的需求及发展趋势 9.… 10.教育制度;是国家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国家的政策法令建立起来的教育体 系及其运行机制 11.职业教育制度;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制度,即针对职业教育而制定的体系制度 11.教育制度的特点;(1)强制性(2)规范性(3)公平性(4)继承性(5)时代性(6)完善性 12.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和职业教育学校按照社会分工、学科分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分成的学业门类 13.专业设置;是指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专业的设立与调整 14.影响专业设置的影响因素;(1)产业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2)社会职业的分类和发展 (3)收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4)教育资源(5)职业资格制度 15.课程; 从广义上说课程是科目、经验、计划、目标、文本假设。本质上看课程是知识的选择和组织 16.职业教育课程;职业教育领域为实现职业教育目标通过知识选择与组织所形成的知识体及其方案。 17.[ 18.职业教育课程的特点;(1)定向性(2)职业性 (3)实践性(4)灵活性 19.主要课程模式;(1)三段式课程模式 (2)能力本位课程模式(3)MES课程模式(4)双元制核心阶梯课程模式(5)职业群集课程模式(6)工作本位课程模式(7)学习领域课程模 式 20.职业课程开发;是指产生职业教育课程方案的全过程,包括职业教育课程目标、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职业教育课程组织以及职业教育课程评价等环节。 21.教学;广义的教学泛指人类经验传授和经验获得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学特指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展示的、以共同完成预定任务为目标的多边统一活动。 22.职业教育常用的教学方法;(1)项目教学法(2)引导发现法(3)任务驱动法(4)分层递

美术教育学复习提纲

《美术教育学》课程复习提纲 一、复习参考书 《美术教育学》尹少淳主编,高教出版社,1998年 二、考试题型 1、单项选择题(共14题,每题1分) 2、多项选择题(共7题,每题2分) 3、名词解释题(共5题,每题4分) 4、简答题(共4题,每题7分) 5、论述题(共2题,每题12分) 三、重要知识点 6、素质教育、美术教育、德育、智育、美育、体育。 7、教授法、教学法、教材教法、教学论、学科教育学。 8、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要素、有效教学、教学评价、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9、教学方法:谈话法、演练法、讨论法、发现法。 10、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一纲多本、一专多能、双基、精讲善练、因材施教、DBAE 11、以下人物的重要著作及其学术观点: 罗恩菲德、赫伯.里德、阿恩海姆、艾斯纳、格内尔、岸田刘生、山本鼎、箕田源二郎、鲁迅、蔡元培 四、思考试 1、现代美术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P135 2、美术学科如何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 3、如何理解美术教师与学生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关系?P97 4、美术教学应考虑哪些教学原则?P102 5、美术教学中班级授课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是什么?如何改进? 6、当代美术课程改革有何趋势? Δ7、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P69(Δ重点、要点) Δ8、如何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P76 Δ9、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P50 Δ10、如何进行美术课的组织教学? Δ11、中小学常用的美术教学方法有哪些? Δ12、美术教学中如何运用演示法、参观法、欣赏法、发现法、谈话法?P110--114 Δ13、如何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美术评价要注意哪些问题? Δ14、美术教科书有哪些作用? 15、为什么说美术课程是人文性质的课程? 16、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7、什么是基本的美术素养?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绪论 一、考试目标 本章主要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及其特征,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的关系,高等教育学体系的产生与形成过程,高等教育学的性质、发展动力和学科体系,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并能否运用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 二、考试内容 1.高等教育发展简况 成长中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及其特征。高等教育的雏型阶段及其特征。高等教育的成型阶段及其特征。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及其特征。 扩张中的高等教育: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生化。多元化。 2.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和系统研究阶段,在相当的阶段,高等教育学萌芽并产生和发展。 个别研究阶段及其特征。组织研究阶段——高等教育学产生。系统研究阶段——学科体系形成。 3.认识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的性质。高等教育学的任务。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动因。 国内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4.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 哲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一般科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

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 一、考试目标 本章考查学习者是否认识了建立在人性观基础上的教育的本质,理解了高等教育的概念、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考查是否认识了高等教育价值,理解高等教育外部基本关系和内部基本关系。 二、考试内容 1.教育与高等教育 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据有关研究,有28种之多。 人本心理学者关于人性本质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人性本质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考察人性必须从人的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两方面入手。 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就是:发挥人的潜能;发现人的价值;通过文化的传递、内化、融合和创新使个体社会化;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 高等教育的概念。不同时期概念发生演变,不同国家概念界定不同,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在较全面考察的基础上,高等教育为界定为: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高等教育既有属于上层建筑的属性,也有属于生产力的属性,还包括既不是生产力也不是上层建筑的成份。高等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对高等教育基本特征的认识的4种观点。我们认为,高等教育有三大基本特征:性质任务上的高等专门性、教育对象上的身心成熟性、劳动过程中的复杂精神性。三大特征说明,高等教育应当有着不同于初等、中等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 2.高等教育的地位 高等教育最基本的价值是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以高等教育价值主要在于个人、还是在于知识或在于社会作为分界,形成了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知识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和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 高等教育主要载体——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 3.高等教育内外部基本关系

教育学一题库(13英语班整理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教育学: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必然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传统教育模式: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在教师的主导下系统地传授知识,即是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模式。 4.广义教育:凡属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 5.狭义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两方面)全面发展。 6.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的,强制、免费和普通的国民基础教育。 7.学校: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社会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组织形式。 8.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9.学校文化: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 10.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是学校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11.沟通: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高中考点归纳重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高中考点归纳重点总结

知识点归纳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教育观: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的目的。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正确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目标: 1.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 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 3.造就平等的公民 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 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终身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最终奠基人是教育家:保罗·朗格朗 《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1. 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 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在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2. 教育的公共性原则。 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 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它机构,能够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

韩山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在线

韩山师范学院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第一部分学校情况 韩山师范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广东省属本科师范院校,位于享有“中国瓷都”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市,校园占地面积达7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1.8万平方米,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景色怡人,设施齐全,是读书治学和工作生活的理想园地。 学校设有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等16个二级学院,72个本科专业(含方向),涵盖文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8个学科门类和基础教育的所有学科。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15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省级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协同育人平台1个,省级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13门。学校面向全国十六个省(区)和港澳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7500多人。 学校重视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近两年来,学生在参加全国和省级各类比赛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和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其中国家级40多项,省级200多项。如在第八届“挑战杯”复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我校代表队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名牌高校同台竞技,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大赛金奖。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2010年以来,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4%以上,居省内高校前列。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拓展国际化发展路径,先后与哈萨克斯坦、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美国、英国、乌克兰等十多个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20多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密切的教育与学术交流合作关系,扩大了办学领域,提升了学校办学的国际化水平和对外影响力。 学校坚持“师范性、地方性、应用性”办学定位,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创新强校工程”,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既符合应用型大学标准,又具有鲜明办学特色、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教育学复习知识要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知识细点 1.从词源学上看,不同语言的“教育”一词,都与(儿童)的培养有关。 2.(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是生产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语言)的形成则是教育产生的另一重要的社会条件。 3.关于教育的起源,在西方主要有(生物起源说)和(模仿起源说),苏联教育界则坚持教育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实际上,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 4.(学校)的出现是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自此以后,教育就有了两种形态:(专门化)的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 5.古代社会中学校教育为社会统治阶级(政治)服务的功能占中心地位,近代以后,社会要求学校教育为(社会物质生产)服务,为(科学文化)的普及与发展服务。 6.从形式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的过程。 7.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8.中国最早的学校称为(庠序)之学,其宗旨在于(明人伦)。 9.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礼、乐、射、御、书、数)。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定为《四书》、《五经》。其中,《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10.(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 11.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军人)。 1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13.(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他主张“性相近,习相远”和“有教无类”,重视启发教学和(因材施教)。 14.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词。”(启发)一词由

(完整版)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的规划 1.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4.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5.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 第一章教育与高等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内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教育是随着历史发展的、存在于一定共同文化的人类群体之中的活动。 首先,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其次,教育的直接对象是人;最后,其目的是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教育就是使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二、教育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育中介(介质、文字、材料、手段)、受教育者。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外部影响,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教育也必须遵循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包括遗传决定的每个个体的特殊性、生长的阶段性以及胜利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四、高等教育的概念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种专业教育。 五、高等教育的内涵 1.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才接收的教育,其前提是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完成后才接受的教育;

2.是一种高深知识和专业知识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基本任务,传授的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特点专门设定的知识; 3.具有相当的学术性,承担着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任务,是社会高端文化的组成部分; 4.是有一定标准、机构和程序来确认和管理的制度行为,包括招生制度、学位制度等。 六、高等教育的特征 1.教学内容的高深性(程度特征,代表知识的难度和深刻性); 2.教学内容的专业性(知识的门类和针对性)。 七、高等教育的目的 高等教育目的是一个由不同层次目的、目标构成的体系,包括国家对高等教育总的要求、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1.国家层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培养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具体的培养目标; 3.专业院系:根据国家和学校的规定提出更具体的人才知识、能力、品行目标。 八、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 高等教育的功能分为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 1.基本功能 ①育人功能: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品德培养、知识传授来实现人的各方面发展; ②政治功能:影响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变革 ③经济功能:影响一定的社会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 ④文化功能:影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衍生功能 促进社会成员的流动;促进文化交流、重组;成为文化资本生产交换的平台;安置社会人口。 九、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 1.教学(培养人):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 2.科研: 3.社会服务: 十、高等教育结构: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部分结合的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部分简答题一级考点知识汇总(山香版_全国通用)

第一部分:教育学简答题 一、学校产生的条件? 答: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的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创造和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的教育容。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二、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答: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6.教育全球化 7.教育信息化 8.教育具有科学性 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答: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掌握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有利于教师构建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5.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此外,学习教育学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四、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1.遗传(前提条件) 2.环境(动力作用) 3.学校教育(主导和促进作用) 4.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作用) 五、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答: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 六、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答: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 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中学综合素质重点整理资料讲解

《综合素质》 第一章:职业理念 1、教育观 2、学生观 3、教师观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 1、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 2、教师权利和义务 3、学生权利和保护 第三章:教师职业操守 1、教师职业道德 2、教师职业行为 第四章:文化素养 1、历史知识 2、中外科技发展史 3、科学常识 4、文化常识 5、文学常识 6、艺术鉴赏 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 1、信息处理能力 2、逻辑思维能力 3、阅读理解能力 4、写作能力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1、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 (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3、素质教育的内涵:(1)实施素质教育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方向 (2)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3)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4)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4、如何开展素质教育 (1)德育为先,五育并举 (2)把握课改精神,实践中学新课程 (3)课程教学以外的各种学校管理,教育活动,重点是班主任工作 第二节、学生观 1、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 2、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3、为什么人要全面发展? (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紧密联系 (2)传统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3)科技革命为人类准备了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4)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 (5)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6)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 (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4、什么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5、“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

2019年新版《教育学》复习要点

2019年教师招聘《教育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探索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人文学科。 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论语》(由孔子弟子辑录的孔子语录)、《孟子》、《礼记》、《四书集注》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专著。 苏格拉底——产婆术 培根——《论学术的价值和发展》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为教育学的创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卢梭——《爱弥儿》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勒图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劳动起源论—前苏联 古代社会的教育:(1)有专门的教育机构(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当代社会的教育:(1)教育全民化(2)教育民主化(3)教育信息化(4)教育的可持续发展(5)教育的个性化 第二章教育与发展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 .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经济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2. 教育为经济发展准备新生的劳动力; 3.教育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职业培训; 4. 教育通过人文精神的培育为经济活动提供道德和文化基础。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指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指学校教育选择文化中有价值的一部分进行传递和传播。 3.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指教育根据主流文化的要求,整合多样性的文化,并呈现给学生。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指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出新的文化知识体系。 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教育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可更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 四、个体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动力。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 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教育自身的发展具有继承性 2.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关于受教育者总体发展规格和素质要求的预期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它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要求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指明了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 教育目的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2. 教育目的要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3. 教育目的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4 .教育目的要符合民族文化与世界教育发展进程 西方传统教育目的观: 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裴斯塔洛齐、福禄培尔,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的到自由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评价教育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标准来衡量。 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迪尔凯姆、凯兴斯泰纳,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和社会价值来确定。 * 1957年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的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2010

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2010 专题一高等教育历史与理论 (一)高等教育的概念演变 了解高等教育概念从古代高深学问教育,到近代大学教育,再到现代第三级教育的演变过程,掌握不同时期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 (二)高等学校的职能演变 了解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三项职能形成的标志性事件,正确认识高校职能的价值,科学处理各项高校职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三)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重点掌握围绕“高校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而产生的价值冲突,主要包括: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学术型人才与职业型人才(人才类型);专才与通才(教育内容)。 专题二大学精神与理念 (一)什么是大学精神文化 了解大学精神文化的基本内涵,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大学精神与大学校训的区别与联系,掌握大学精神文化所具备的发展性、兼容性、整合性和多元个性特征。 (二)现代大学理念的时代内涵 了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理性主义大学理念、实用主义大学理念的代表人物和基本思想内涵,掌握走向“社会中心”的现代大学理念的时代内涵。 专题三高校教师发展 (一)高校教师发展为何必要? 了解高校教师学术职业的基本特征,正确认识高校教师培训向高校教师发展

的变化趋势。 (二)高校教师发展什么和如何发展 了解高校教师发展的五项基本内容:专业发展、教学发展、组织发展、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重点掌握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模式(自助互动型和专家介入型)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傅勒的教师关注阶段论、伯顿的教师发展阶段论、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论)。 (三)高校教师发展的阻力及其超越 正确认识高校教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价值迷失、学术失范和资源约束困境,树立正确的教师发展观,通过自我的心理调整、行为调整和组织的制度创新克服困难,不断超越。 专题四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一) (一)高校课程概念与价值观 打破传统单一静止的课程概念,形成开放、动态和多层面的课程概念,辩证地认识和理解高校课程价值观存在的冲突和矛盾,重点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 (二)高校课程的主要类型 了解高校课程类型划分的基本依据,正确认识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所具有的价值及其比例关系。 (三)高校课程的编制与评价 了解高校课程编制的主体构成及其作用,正确分析我国高校课程编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掌握高校课程编制的基本方法(单门课程编制、培养方案编制、学院层面课程编制);了解高校课程评价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程序。 (四)高校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了解高校课程改革的五大趋势:拓宽基础,加强普通教育;跨越学科,实施课程整合;优化结构,实行真正选修;注重人文,实施全文教育;面向未来,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和信息化。 专题四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二)

职业教育学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章 1、教育 广义:一切能够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和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过程都可以称之为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特点 一是:有固定的场所或专门的教师、固定的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 二是:具有特定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和规定的教育内容 3、教育的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 4、职业教育:指在学校内或学校外为提高职业熟练度而进行的全部活动,它包括学徒培训、校内指导、课程培训、现场培训和全员再培训 5、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为从事职业工作做准备的教育 6、职业教育的特性 职业性- 实践性- 社会性- 终身性- 全民性 7、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为图自强而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人才的目的催生了我国近代再早的学校职业教育制度 8、教育思潮 劳作教育思潮:兴起于德国- 代表人凯兴斯泰纳 内容:劳作是具有教育价值的个人活动方式 培养服务于国家的有用公民是教育的目标

建立劳作学校,贯彻劳作学校的精神是实施公民教育的最佳手段 ②普职整合教育思潮:美国- 代表人杜威- 以职业教育与自由教育整合为核心- 重视人的发展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③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潮:美国 核心:CBET 实践形式:澳大利亚职业与继续教育模式、德国双元制、国际劳工组织的模块技能培训模式(MES) 终身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法国保罗.朗格朗- 影响是国际性的 内容:P26-27 第二章 1、职业教育的功能 智育- 德育- 政治- 经济- 社会- 文化 教育功能:是教育对整个社会的维持和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教育的目标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在所以教育功能中,育人功能是最为根本的一项 大德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在受教育者身上施加影响,培养所期望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心理的素质的教育过程,促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小德育:道德教育 职业教育的德育内容P35 职业道德特点:职业性- 实践性- 继承性- 多样性- 纪律性 智育功能

美术教育学复习纲要 打印版

美术教育学课程复习提纲 复习参考书 《美术教育学》尹少淳主编,高教出版社,1998 年 二、考试题型 1、单项选择(共14 题,每题1 分) 2、多项选择(共7 题,每题2 分) 3、名词解释(共5 题,每题4 分) 4、简答题(共4 题,每题7 分) 5、论述题(共2 题,每题12 分) 三、重要知识点 1、素质教育、美术教育、德育、智育、美育、体育 2、教授法、教学法、教材教法、教学法、学科教育学 3、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要素、有效教学、教学评价、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4、教学方法:淡话法、演练法、讨论法、发现法 5、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一纲多本、一专多能、双基、精讲善练、因材施教、DBAE 6、以下人物的重要著作及其学术观点罗恩菲德、赫伯。里德、阿恩海姆、艾斯纳、格内尔、岸田刘生、山本鼎、箕田源二郎、鲁迅、蔡元培

四、思考题 1、现代美术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P135 2、美术学科教师如何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 3、如何理解美术教师与学生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关系?P97 4、美术教学应考虑哪些教学原则?P102 5、美术教学中班级授课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是什么?如何改进? 6、当代美术课程改革有何趋势? 7、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P69 (重点、要点)

9、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P50 10、如何在美术课的组织教学? 11、中小学生常用的美术教学方法有哪些? 12、美术教学中如何运用演示法、参观法、欣赏法、发现法、谈话法? 13、如何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美术评价要注意哪些问题? 14、美术教科书有哪些作用? 8、如何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P76 P110-114

高等教育学考试提纲

一、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培养社会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教育规律:指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是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客观法则。 通才教育:指培养发展较全面、知识面较广、活动领域较宽的横向型人才的教育。 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教育活动。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正当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高等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工作遵循的总方向,但它代替不了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专业:指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业领域,是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划分的学科门类。 层次结构:指不同要求和成都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又称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高等教育。 教学过程:是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变换及时间流程。 高校教学原则:是在总结高等学校教学经验、基础上,依据高等教育教学目的,反映高校教学规律,制定的知道高校教

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潜在课程:不在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证实的教学进行,但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着教育目标的实现。 教学组织形式:指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形成的教学活动的一定结构方式。 学分制:是以学生取得的学分数作为衡量其学业完成情况的基本依据,并据此进行有关管理工作的教学制度。 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学位:是高等院校授予的头衔,它标志着被授予者的受教育成都和学术水平在某一领域已达到的标准。 文化(狭义):指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是宗教、政治、道德、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所构成的领域。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二、简答 (1)简述教育的本质:社会制约性;历史性;阶级性;生产性;民族性;相对独立性; (2)简述当代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 1.高等教育学的问题领域在不断扩大; 2.高等教育学的研究范式在发展; 3.高等教育学理论基础不断扩展; 4.高等教育学理论与教学改革的联系日趋加强; 5.高等教育学术理论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