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复习重点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复习重点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复习重点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复习重点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复习重点

08政教内部资料

绪论(多出选择题)

一、教育学科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课本P1-P9)

1.教育学孕育、萌芽阶段

(1)孕育时期:孔子的《论语》、柏拉图的《理想国》。但均不是专门的教育著作。

(2)萌芽时期: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专论教育的著作

......”、古罗马帝国的昆体良所著...............《学记》,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的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

.........《论演说家的培养》。

2.教育学的独立阶段

标志: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探讨“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

.............”、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1)夸美纽斯对教育的贡献:a.倡导教育对象普及化。b.建立了较为严密的教育学科体系——开始尝试班级授课制

.....。

c. “.经验

..........,将人的一........成为了教育学研究的基本范式。d. 提出了终身教育的设想..——

..描述

..”.的写作及论述方式

生划分为成七个阶段,并为每个阶段规定了具体的教育任务。

(2)赫尔巴特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

........”的教育家。。

...........,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同时期其他代表人物:洛克

....(德)、康德

..(德)等。

..(法)、裴斯泰洛奇

.....(瑞士)、福禄贝尔

..(英)、卢梭

3.教育学学科群形成阶段

(1)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论》,他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

..............,教育方法上主张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

...........性.,反对形式主义教学。

(2)德国教育家拉伊的《实验心理学》,他将生物学作为教育的理论基础,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感受

..——

..——

..表.

..整理现.”三个阶段。

(3)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他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

主张“儿童中心论

................”。

.....”,提出了著名的教育论断“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4)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教育的规律,标志着社会主义教学理论

........的诞生。

4.教育学学科群深化、整合阶段

(1)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他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

..............三类。

(2)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他提倡发现学习

....。

(3)苏联教育家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

(4)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他把教学过程划分为:社会方面(目的、内容)、心理方面(动

机、意志、情绪、思维)和控制方面(计划、组织、调整、控制)。

第一章教育的涵义(以选择题为主)

一、教育家对教育的宽泛与偏狭解释(课本P17)

1、宽泛: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

2、偏狭:斯宾塞认为,“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

...............”。

..........”。涂尔干认为,“教育就是系统地将年轻一代社会化

二、教育起源(课本P30-P31)

1、动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勒图尔诺(法)的《各人种的教育演化》和沛西·能(英)的《教育原理》。

基本观点:人类的教育是对动物

..”.形式的继承与改进

........。

.........“.教育

2.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

基本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

3.劳动起源说

代表人物:马克思

基本观点: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这一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实践活动。这是教育起源的科学解释。

三、教育产生的客观基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

............。(P31)

(1)人现有身心发展水平与现有社会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趋势之间的矛盾;

(2)人的身心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与现实社会条件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四、教育的两个基本特征(P30)

1、社会性;

2、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

教育存在的两种基本方式:

1、他人教育;

2、自我教育。

五、教育的狭义定义

教育:人类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

他人教育:某个人或某些人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影响他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

自我教育:个人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影响自己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多出论述题)

一、教育与政治的关系(P47-P50)

政治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重大的影响和作用,教育作为一项社会事业体现着该社会的政治特征;同时,教育作为一种政治工具,影响着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政治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作用

1、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支配权

教育领导权是判断和确定教育性质最主要的标志。

......................

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机器,利用经济力量和思想上的优势力量掌握教育领导权和支配权。

2、政治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在一定的社会中,受教育者的权利和机会都是由政治决定的。

3、政治制约着教育的目的、部分内容和制度

(1)教育目的

在一定社会中,培养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态度、思想意识的人是由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

(2)教育内容

政治对教育内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统治阶级将他们的意志转化为政治思想和政治观念,渗透到教育内容当中。

主要体现在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

(3)教育制度

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总是反映这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同时,政治对教育制度改革起着定向、驱动和支持的作用。(二)教育对政治的影响作用

1、教育是个体完成政治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个体政治社会化:个体学会接受和采用现时的社会政治制度的规范,形成适应和拥护一定社会政治制度的政治态度、政治认同感和政治行为习惯的过程。

教育作为传递文化、训练思想、培养感情和养成社会行为习惯的活动,具有向年轻一代传播政治思想文化,帮助个体完成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功能。

2、教育是培养政治人才的重要阵地

政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通常都与教育的规模与水平密切相关。在不同社会中的各种政治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教育培养的。

3、教育是传播政治思想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社会成员接受政治影响最重要的方式。统治阶级将他们的思想意识转化为知识形式的思想政治内容,然后通过学校教育,针对教育对象集中的施加政治影响。

4、教育使政治思潮得以创新

学校是研究、探讨和传播各种政治思想的中心,成为政治思想创新的重要发源地和新的政治思潮的集散地。

二、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与经济的关系)(P50-P57)

经济为教育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同时教育又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一)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一个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1)经济水平决定受教育的人口数量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社会剩余劳动的数量。剩余劳动的数量决定可能受教育的人口数量

(2)经济水平决定义务教育的年限

(3)经济水平决定给予投资的数量及比例

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和教育结构

经济发展水平要求教育要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人才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教育的目标必然要反映出经济的要求。

教育结构是指包括教育纵向系统的级与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衔接关系,以及教育横向系统的类与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经济发展引发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等方面的变化会导致教育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3、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

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使知识总量增加,另一方面,要求劳动者具备能够适应经济水平的知识和技能。

4、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教学设备、手段及教学组织形式

(二)教育对经济的影响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包括智力和体力两个方面。劳动力是生产力中最重要、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劳动力再生产的内容和过程:(1 )人的自然生长,形成人的体力。(2 )教育和训练过程,形成劳动者的智力和体力。

2、教育通过科学技术再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的重要构成因素。

科学技术再生产的过程即通过教育,将科学技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内化为劳动者的内在素质及专业知识技能的过程。

教育在科学技术再生产中的作用:

(1)教育通过传递和传播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

(2)教育通过科学技术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

(3)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再生产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高效的再生产。

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P58-P65)

文化对教育制约作用的特征:影响形式上,具有间接性、隐蔽性;影响途径方面,文化对个人具有深层的心理结构的影响作用。

(一)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类型(文化内容结构)影响教育目标

2、文化传统和文化发展影响教育内容

文化传统典型地反映了民族文化特定的内涵,因此,教育内容往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文化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内容的选择范围。

3、文化观念对教育观念、态度、行为的影响

文化观念是长期生活在同一个文化环境中的人们逐步形成的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基本的、比较一致的观点和信念。教育观念是指存在于教育者或其他人头脑中对教育的基本看法。表现为:人才观、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等方面。

(二)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能传承文化

教育的传递功能:教育是传递文化最主要的手段;传递文化是教育的基本职能,也是文化内在的要求。

教育传承文化的功能:传递、保存、活化

2、教育能改造文化

选择文化:对某种文化的取舍,主要是对涉及价值观和信仰的选择。教育在本质是就是一种文化价值的引导工作。

整理文化:对文化内容的系统化、理论化以及对相关知识的整合。

3、教育能创新文化

4、教育具有文化分层作用

五、部分可能出选择题

1、学校教育产生于农业社会

....)(P71)

....(奴隶社会

(学校教育产生的原因与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离。2、国家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专门的统治人才。3、文化的发展为教育内容作了准备。4、私有制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可靠的生源。)

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脱节的特征。(P74)............”反映的是农业社会的学校

..教育与生产劳动

3、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建立了由各级各类学校和班级授课制度共同构成的现代学校制度,其中最突

....是基础

..出的变化

教育实行义务教育制度。(P77)

4、工业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有:教育的公共性、教育的生产性、教育的未来性。(P81-P83)

工业社会教育的首要特征

....是教育的公共性。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以选择题为主)

1、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素质、环境和个人的活动。其中,遗传与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因

....

素.,个体的活动是其身心发展的现实性因素

.....。(P85)

2、学校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学校教育是具有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基础性的育人活动。(P104-P109)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将个体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

..: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觉与对象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认识周围世界。

.......0.---...2.岁)

(2)前运算阶段(

......2.---...7.岁)

..:儿童的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3)具体运算阶段(

..:儿童的思维具有可逆性,且守恒概念形成。

.......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

..:儿童思维不需要依赖具体事物,能进行逻辑推理、归纳和演绎。

.......11..--..16..岁)

4、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稳定性、可变性、个体差异性以及互补性都会对教育产生制约作用,教育应该以这些规律为出发点。

第四章教育目的(多出论述题或案例分析题)

一、选择题部分

1、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前提和第一要素

.........。(P123)

2、教育目的的主要特征有:预设性、个体发展的方向性、社会价值的导向性。(P124)

3、学校教育目的逐级细化的三个层次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P126)

4、教育目的的四大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P128—P129)

5、主要教育目的论及其代表人物:(P130—P143)

(1)神学教育目的论:从宗教的立场出发,主张回归宗教教育,以培养学生对上帝的虔诚信仰为教育的最高目

....................标.。代表人物有:夸美纽斯(捷克)、雅克·马里坦(法)、小原国芳(日)。

(2)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主张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

..........,人是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所在

..............,人本性的需要是确

定教育目的的主要及唯一依据

.............。代表人物有:卢梭(法)的《爱弥儿》、福禄倍尔(德)的《人的教育》、裴斯泰洛齐(瑞士)。

(3)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主张社会的价值高于人的价值,社会的发展是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所在,满足社

..................................

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或唯一依据

..................。代表人物有:柏拉图(古希腊)、孔子(中)、孔德(法)、涂尔干(法)、

凯兴斯泰纳(德)、纳托尔普(德)和赫尔巴特(德)。(注意: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

....思想,“我十分明确地把培养

.........

有用的国家公民当做国家国民学校的教育目标

............。”)....................,并且是国民教育的根本目标

(4)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论:以人为中心

.....,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代表人物:赫钦斯(美)

(永恒主义教育

......流派的代表人物)、萨特(法)、海德格尔(德)、雅斯贝尔斯(德)。

(5)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论:教育应以社会性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科学为中心

......。代表人物:实用主义教育的杜威(美)。

(6)马克思主义教育目的论:人的全面发展

......

6、社会关系是人全面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教育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中介和途径

.....。

二、论述或案例分析

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联系:对教育的社会性质的规定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区别:(1)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多。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2)教育方针更多的针对学校教育机构,教育目的更多的针对受教育者。(3)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1)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是学校教育目的逐级细化的三个层次,教育目的由国家或行政地区制定;培养目标由各级各类学校制定;而教学目标由学校的教师制定,它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希望受教育者在完成某一阶段学习后所要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主要针对具体的学科或课堂教学。

(2)教育目的针对所有的受教育者,培养目标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唯一的,但培养目标是多种多样的。

(3)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普遍与特殊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抽象与具体

3、人的全面发展涵义有哪些?

(1)人的物质生产、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2)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

(3)人的自由发展;

(4)不仅是个人全面的发展,更是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发展。

4、论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从以下三方面展开论述)(P147—P150)

(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

(2)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3)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中介。

5、试论述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P153—P155)

(1)教育目的确定受制于社会发展:①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水平制约教育目的的确定;②生产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制约着教育目的。

(2)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教育目的确定的重要依据:①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程度;②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变化;

③不同类别的教育对象的不同需要。

第五章他人教育(以案例分析题或论述题为主)

一、结合实例,写一份简明的说课稿

..............

说课稿的内容:

1、说教材

大概说明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内容的教育意义。

2、说学生

说明大部分同学具备的相关基础知识水平以及学生整体的思维水平年龄特征。

3、说目标

(1)分类或不分类地说明通过教学活动,希望发展学生哪方面的知识或能力。

(2)说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说教学方法

具体说明教学活动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大概说明采用这种方法的依据。

5、说教学过程

具体说明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安排情况。

二、结合实例,论述教学活动设计的具体内容(P169-P172)

1、了解教育对象,具体包括:①了解学生的起点行为和接受新学习的预备状态,把握预备状态和预期状态的差距和难度;②了解学生从现有的预备状态到达预期的应有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困难和障碍;③了解学生的学习愿望、学习动机和兴趣、学习毅力等方面的状况。

2、确定教学目标并将其具体化。

3、确定并熟悉教学内容或任务。

4、确定检测项目

5、具体过程设计——(1)课时时间分配根据学生的大脑皮层的生理特点安排时间。

(2)选择教学策略

常用的具体教学策略:以语言为主的教学策略: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

策略:演示法、参观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策略:练习法、实验法、试验作业法;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策略:发现法;以情感体验为主的教学策略:欣赏教学法

(3)选择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教具、仪器设备及现场等物质媒体。

(4)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的组织结构,是关于教学活动应该怎样组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怎样有效地加以控制和利用的问题。包括全班教学、小组教学和个人自学三种具体形式。

(5)教学行为

教学基本环节的设计,主要反映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情况。

三、论述学的活动的三种对象:教育者、教育内容、受教育者自身及其学习活动

1、因为教育者具有以下特点,成为学的活动对象:(1)教育者是文化的传播者;(2)教育者是社会的代言人;(3)教育这是引路人;(4)教育者是人。

2、教育内容:(1)教育内容具有强制性。(教育内容具有严格的规范性、明确的目的性、预定性和系统性)

(2)教育内容与人脑同构,为人类学习知识奠定了基本的生物学基础,使学习成为可能。

(3)教育内容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教育内容通过精心选择和加工改造,是专门为受教育者设计的学的活动对象;另一方面,这些教育内容都是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对受教育者来说是间接经验,与其

现实生活存在着一定的脱节。

3、受教育着自身及其学习活动——人类思维的元认知以及个体自我思维、概念的发展。

四、根据达维多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结合实例,设计一个学习活动过程

..............................。

学习活动过程分为:

1、改变命题的条件以便找出被研究问题的普遍性联系。A=B;A+C=B+C;A

A/C;B/C

C是对学习任务条件的改造

2、把找出的联系用实物、图表或字母模型化。

A/C=6;B/C=4;

所以A>B

倍数关系分辨过程及结果用字母模型表示为:A/C=N

3、改变联系模式以便在纯粹的状态下研究问题的本质。

用B或与C不等量的容器测量A

A/C=6;A/B=1.5

A/C=N;A/B

4、总结出用一般方法能解答出的个别习题公式。

如:已知A/C=N;当A/E=5;A/D=8时

D

5、检查前面动作的完成情况。

6、对作为该学习任务完成结果的一般方法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五、论述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的关系(P193-P196)

一般关系: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的关系是互为前提、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具体关系:1、学生的学以教师的教为主导。

2、教师的教以学生的学为主体。

3、应建立合作、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第六章自我教育

一、选择题部分

1、自我教育是指个人自觉促进自己身心发展的活动。

2、自我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3、自我教育的基本属性

....是自我意识,其中自我评价和自....是活动(包括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自我教育的心理机制

我控制是最重要

.......是人的需

....是教育主体、客体的统一;自我教育的起因和最终动力...的心理机制;自我教育的根本特征

要,是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自我教育的主要心理过程

......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的基.

本特征

...是自控性、终身性。(P209-P214)

二、结合实例,论述自我教育的活动过程

................。

1、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认识系统)

自我分化为主我和客我是主体实现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现实条件。个体通过别人的评价、自己与别人的比较、自我反省和心理分析或实践的结果,形成自我认识和评价。

自我认识指认识主体对其自身的反省和认识,即主我对客我的认识。自我评价指主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及活动等作出的自我检查和判断;是对自我认识的深化。

2、自我设定、自我激励(驱动系统)

自我设定是指目标及行动计划的自我设定。

目标的设定基于对自我理想状态的设定,同时必须建立在客观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的基础上。

自我激励:在既定目标下,主体进行自我教育动机的激发,从而促使自己坚持不懈地为实现自我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断努力的过程。

3、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监控系统)

自我监督、自我控制是自我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和条件。

自我监督:判断主体自我教育行为与预先所设定的行为模式、计划或预期之间“有无偏差”。

自我控制: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动机以实现自我教育预定目标的过程。

是人所特有的以自身为活动对象的高级心理活动。

4、自我体验、自我强化(反馈系统)

自我体验:通过对预期目标与现实结果的比较形成自我体验的各种情感。

自我强化:主体当自己的行为结果达到预期目标时,结果产生的良好效应能够维持,增强自己的今后行为。5、自我协调、自我完善(发展系统)

自我协调:主体在自我教育过程中根据反馈信息适当地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计划,以便使之

更适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的要求。自我完善:主体有意识地通过自我教育过程的循环和更替,实现自我教育的目标,促进现实自我向理想自我转化的过程。

第七章个体成为自我教育者的内在可能性(选择题)

一、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

1.萌发阶段(0.—.7.、.8.岁.):儿童不会将自己的身心作为客体来认识、评价和调节。因此,还不能进行自我教育。

2.局部自我意识阶段(7.、.8.岁.—.12..岁.):能够独立于他人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自我教育在这一阶段开始出现。

3.全面自我意识阶段(12..岁开始发展

.....):儿童能够对自己的整个身心进行评价与调控。自我教育在这一阶段对个体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作用。

二、注意:复习《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中《认知发展理论》(P51-P60)和《人格发展理论》(P79-P86)的相关内

容,选择题可能会从中出题。

第八章受教育者从教育客体向教育主体转化的过程(论述或案例分析题)

一、教育主、客体的规定及定义(P265-P268)

1、教育主体的规定和涵义

只有同时具备以下三点,才能确定为教育主体:(1)教育主体必须是人,且必须是具有认识客体和进行社会实践能力的人;(2)教育主体的活动具有目的性,即有目的地对客体施加影响;(3)必须和教育客体发生相互作用。

定义:教育主体是指有意识地把人的身心作为教育对象,与之构成教育活动的两极并发生相互作用的人。

2、教育客体的规定和涵义

(1)客观存在的人或物;

(2)教育活动的对象性;

(3)必须与教育主体发生相互作用。

定义:教育客体是指被纳入教育活动中,与主体构成教育活动的两极并发生相互作用的人或事物。

二、教育活动的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三、论述教育主、客体相互关系(P271-P273)

教的过程:

1、以教师为主体,以整个育人活动的非人的因素为客体;

2、以教师为主体,以教育对象——学生为客体;

3、教师既是主体又是客体。

学习过程:

1、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的对象——教育的内容是学习活动的客体;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被学生作为认识和作用的对象成为客体;

3、学生既是主体又是客体。

四、教育主、客体关系和教育活动的四级水平(P273-P274)

教育主、客体关系和教育活动的水平,由个体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所决定。

1、别人作为教育主体,承担着认识、指导、评价和调控受教育者的全部学习活动。——学前期或学龄初期(幼儿园---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一般是9岁以前。

2、受教育者能对自己身心某些方面进行自我教育,能自己对某些活动进行认识、评价和调控,但仍以他人教育为主。

——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

3、受教育者大部分具备了自我教育的能力,以他人教育为辅。——高中生及部分大学生。

4、受教育者能够完全独立地进行自我教育。——大学阶段后期及成年期。

五、他人教育活动主、客体关系转化的条件

客观条件:个体自我意识发展水平。

主观条件:教育客体的基本动机。

六、结合案例,教师如何引导学

..........(P281-P287)

............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

1、教师过多的主观定性式的评价,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应当进行客观评价,着重让孩子意识到不良行为产生的不良后果,引导学生纠正错误。

2、老师或家长过多的对孩子进行横向评价,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应当多以纵向评价为主,评价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情况,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3、要善于引导青少年学生通过相互评价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因为青少年时期同辈群体和同辈文化产生。

4、纠正学生不适当的自我评价促成适当的自我评价。

第九章现代教师的素质(案例分析题为主)

一、结合案例,谈现代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P298-P302)

(一)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教师的道德素质是指教师在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是教师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上的稳定的特征。包括高度的责任感、接受学生,尊重学生、团结合作的集体观、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等。

(二)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是指教师通过学习和积累而具有文化修养,以及由此进一步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结构的基本情况。

教师的知识分三类:1、本体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特定学科专业知识。

2、条件性知识:教师所具备的与教育活动相关的学科知识

3、实践性知识: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有关客观现实的背景知识,这类知识大多是教师教学

经验的积累。

(三)能力素质————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的能力。

(四)心理素质————教师较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五)身体素质————教师在身体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应具备的条件。身体素质包括体格、体能状况以及身体的适应能力情况。

二、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是现代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

........................。

自我教育意识产生的基础条件是: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矛盾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原理重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概念 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性质: 1.实践性。 2.交往性:个性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二者互为前提、互为基础、密不可分。 3.动力性:教育活动在上述进程中起到促进和加速作用。 4.社会性:教育活动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也是 塑造不同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学校教育的定义:学校教育实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要素的关系:相互独立、相互规定、构成完整的系统。学校教育的过程就是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第二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1.神话起源说宗教(错误的、非科学的) 2.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勒图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教育不只存在于人类社会,甚至存在于动物界,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没有把握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论述。 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美国教育史家孟禄 4.劳动起源说 代表:主要集中在前苏联和我国,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产生 发展:P16 各阶段教育的特征: 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 原始社会教育: 1.教育水平低 2.教育没有阶级性 3.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奴隶社会的教育: 1.古代学校的出现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奴隶主对精神生活和生产资料的绝对占有,同样占领了学校,使学 校培养奴隶主阶级治理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教育对象主要是奴隶主贵族子弟,内容以军

2013教育学原理 选择题 复习题

教育学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 1.夸美纽斯在( A )书中提出的自己的教育思想。 A.《大教学论》B.《母育学校》 C.《语言学入门》D.《世界图解》 2下列不属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的是( D ) A、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B、人的发展与人的活动相一致 C、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D、人的全面发展的属性 3下列属于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的是( A ) A、教育目的的确定还要受到思想家们或指定教育目的者人性的假设的影响 B、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教育目的的确定的重要依据 C、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社会发展 D、生产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制约着教育目的 4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 D ) A.《理想国》 B.《论演说家的教育》 C.《普通教育学》 D.《大教学论》 5提出并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 B ) A. 赫尔巴特 B. 夸美纽斯 C. 洛克 D. 裴斯泰洛齐 6、系统地阐述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C )

A. 洛克 B. 赫尔巴特 C. 卢梭 D. 夸美纽斯 7、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是( C )。 A《论语》B《理想国》C《学记》D《大教学论》 8、最早对课堂教学从理论上加以阐述的教育著作是( D )A斯宾塞的《教育论》B洛克的《教育漫话》C马卡连柯的《教育诗篇》D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9、最早视教育学为一门学科并创立教育体系的人是(A ) A 赫尔巴特 B 夸美纽斯 C 孔子 D 苏格拉底 10、《实验教学》是___B____的著作。 A斯宾塞 B 拉伊 C 杜威D凯罗夫、 11、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 ) A .涂尔干B卢梭C赞科夫D福禄倍尔 12、人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主要是通过( A ) A.社会交往 B.学校教育 C.家庭教育 D.自我修养 13、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四个阶段儿童在7~11岁属于哪个阶段( C ) A 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14、引起并决定教育发展变化的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是( A ) A.社会生产力 B.文化传统 C.社会制度 D.科技水平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复习重点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复习重点 08政教内部资料 绪论(多出选择题 ) 一、教育学科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课本P1-P9) 1. 教育学孕育、萌芽阶段 (1) 孕育时期: 孔子的《论语》 、 柏拉图的《理想国》 。但均不是专门的教育著作。 (2) 萌芽时期: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专.论.教.育.的.著.作. 《学记》 ,被称为“ 教.育.学.的.雏.形. ”、古罗马帝国的 昆体良 所著 的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 《论演说家的培养》 。 2. 教育学的独立阶段 标志:捷克著名教育家 夸美纽斯 的《大教学论》 ,探讨“把 . 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 ”、 德国心理学 家和教 育家 赫尔巴特 的 《普通教育学》 。 (1) 夸美纽斯对教育的贡献: a. 倡导教育对象普及化。 b. 建立了较为严密的教育学科体系——开始尝试 班.级.授.课.制 . 。 c. “.经.验.—.—.描.述.”.的.写.作.及.论.述.方.式. 成为了教育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d. 提.出.了.终.身.教.育.的.设.想. ,将人的一 生划分为成七个阶段,并为每个阶段规定了具体的教育任务。 (2) 赫尔巴特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 ,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 “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的教育家。。 同时期其他代表人物:洛克..(英)、卢.梭.(法)、裴.斯.泰.洛.奇. (瑞士)、福.禄.贝.尔.(德)、康.德.(德)等。 ? ? ?? ????? ???? ?? 3. 教育学学科群形成阶段 (1) 英国教育家 斯宾塞 的《教育论》 ,他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 ,教育方法上主.张.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 性.,反对形式主义教学。 (2) 德国教育家 拉伊 的《实验心理学》 ,他将生物学作为教育的理论基础,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感受 ..—.—.整.理.—.—.表. 现.”三个阶段。 (3) 美国教育家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他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 主张“儿.童.中.心.论. ”,提出了著名的教育论断 “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 (4) 苏联教育家 凯洛夫 的《教育学》 ,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教育的规律,标志着社会主 义.教.学.理.论.... 的 诞生。 4. 教育学学科群深化、整合阶段 (1) 美国心理学家 布卢姆 的《教育目标分类》 ,他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 三类。 (2)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 布鲁纳 的 《教育过程》 ,他提倡发.现.学.习. 。 (3) 苏联教育家 赞科夫 的 《教学与发展》 。 (4) 苏联教育家 巴班斯基 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他把教学过程划分为:社会方面(目的、内容)、心理方面(动 机、意志、情绪、思维)和控制方面(计划、组织、调整、控制)。 第一章 教育的涵义(以选择题为主) 一、 教育家对教育的宽泛与偏狭解释(课本 P17) 1 、宽泛: 杜威 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 2、偏狭: 斯宾塞 认为,“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 ”。涂尔干 认为,“教.育.就.是.系.统.地.将.年.轻.一.代.社.会.化 二、 教育起源(课本 P30-P31 ) 1 、动物起源说

教育学原理复习参考及答案(fx)

《教育学原理》复习参考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教育现象: 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 3.教育问题指教育实践中引起冲突与矛盾并纳入主体的视野的教育现象。 4.学校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者的积极主导和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下,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全面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过程。 5.教育力指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所形成的现实力量,既包括一个国家教育的实力和现实水平,又包括它对政治、经济、科技等的作用力和影响力 6.教育结构 7.教育手段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所采用的方法和措施。 8.教育内容学校基于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行为和习惯的总和。教育内容在学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9.教育环境:教育环境是指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空间和系统。 10.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 作用 11.个体发展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 12.社会发展功能是指教育对维系社会正常运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13.教育正向功能 : 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人的身心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促进作用。我们通常所言及的教育功能主要是就教育的正功能而言的。 14.教育负向功能 :是指与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愿望相反的客观效果,是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所产生的阻碍作用或消极影响。 15.人的身心发展指的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16. 遗传素质: 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教育学原理考试提纲

一、名词解释 1.教育: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教育由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中介系统构成。 2.教育目的: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质量和规格的人。它包含人才价值部分和人才素质两部分。 3.教育异化:是指在教育领域中,教育本身失去了它在本义上作为人培养下一代使之更好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手段而反过来操纵了下一代人,使人的发展成为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人失去了其本来面目,被教育所操纵,教育把人异化了。它包含教育被(人)异化及(人被)教育异化两个部分。 4.教育全球化:教育全球化的本质,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以不同形式不断扩大教育资源的共享程度,并且不断增加不同教育体系的共同因素以形成一个联系更加紧密的全球教育体系的过程。它包括教育资源全球化和教育要素全球化。 5.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是特定的理论指导、活动的结构与程序、实施原则、操作要领等诸因素统一结合构成的德育活动形式。 6.隐性德育课程:又称“隐蔽课程”、“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等,是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方式呈现的、对学生的品德发展能够产生一定影响的德育课程。它具有影响的间接性、内隐性;范围的广泛性;发生作用的无意识性的特点。 7.教育无目的论: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无目的,“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杜威把教育目的分为两类,一类是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一类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杜威反对为了某种外在的目的,强迫教育和学生服从这一目的,违背了他所理解的教育的基本精神。 8.教学: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其中,教师教的行为应该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又反过来作为教师调节自身教的行为的依据。教学指由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即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

(完整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试重点总结

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 论基础。(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二)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的理论(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五)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活”的理论(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阶段的理论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知识借鉴:教育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 学等。 3.思想是指制约人们行为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既包括理性认识,也包括感 性认识,还包括情感和意志等成分。 4.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所说的思想:一是教育者所传播的思想。它通常是一个社 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包括一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主导价值观、思想道德规范等。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 5.思想的特征(1)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辩证统一(2)自然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 一(3)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4)差异性与共同性的辩证统一 6.思想的表现形式有工具性形式和内容性形式。 7.行为是在思想支配下所产生的言论、行动等外在表现。 8.行为的特征有起因性、自主性、目的性、可塑性。 9.思想与行为的关系:思想与行为的一般关系是:a思想支配行为。人的绝大 多数行为都是由思想所支配的,思想是行为的先导;b行为反映思想。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的思想。因此往往通过分析行为而了解产生该行为的思想动机;c行为对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反作用。 思想与行为之间复杂关系:第一,思想正确,行为正确;第二,思想正确,行为不正确;(好心办坏事)第三,思想不正确,行为正确;(歪打正着、虚假行为)第四,思想不正确,导致行为错误。思想与行为之间的这些复杂关系,要求我们必须对人们行为的思想动机与思想指导下的行为效果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10.思想向行为转化的条件(影响思想向行为转化的因素):(一)外部条件(外 因)如社会风气、社会舆论、先前行为的效果(二)内部条件(内因)思想观念的内化程度、非理性因素(需要、动机、情感等)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 【篇一:教育学原理复习题(答案)】 念 1.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即 研究如何培养人的一门科学。 二、填空题 1.教育学是研究____教育现象____揭示_____教育规律___的一门 科学。 2.教育的基本规律包括__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__和教育与人的 身心发展的关系。 3.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必修课的教育学是________普通教育学 ___ 。 4.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大致经历___萌芽、 _形成独立学科__ 和 _ 科学化发展等三个阶段。 三、选择题 bcbcbcc 1.世界最早反映教育思想的著作是______。 a.《学记》 b.《论语》 c.《雄辩术原理》 d.《大学》 2._________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 a.《论语》 b.《孟子》 c.《学记》 d.《师说》 3.最早地系统论证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___。 a.康德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4.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 _______________。 a.斯宾塞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柏拉图 5.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_____________的《大教学论》看成是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a.柏拉图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6.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_______________,在世 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a.卢梭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7.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_______________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昆体良的《雄辩 术原理》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完整版)教育原理-知识点归纳

《心理学与教育》复习大纲 题型: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 心理学的性质p10: 心理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确切地说,是一门文理交叉的学科。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p16: 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冯特被视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 第二章: 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因素或条件有哪些?p68 1、对活动目的的理解程度。 2、对活动的间接兴趣。(无意注意主要依赖人的直接兴趣,有意注意主要依赖人的间接兴趣) 3、注意活动的组织。 4、内外刺激的干扰。 5、个体的意志力。 第三章: 感觉适应p99-101: 指同一感受器接受同一刺激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厨师做菜越来越咸,渐渐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刚下泳池觉得冷,后来逐渐适应) 感觉对比: 指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感受性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样重的铁和棉花感到铁比较重;吃糖之后吃苹果,觉得苹果酸;吃中药后喝白开水会觉得有甜味)感觉相互作用: (通感、连觉)指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都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暖色调、冷色调) 感觉补偿: 指由于某种感觉缺失或机能不全,会促进其他感觉的感受性提高,以取得弥补作用。(盲人的听觉和触觉、嗅觉特别灵敏) 第四章: 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定义p119; 聚合思维: 又称求同思维、辐合思维,就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分析、整合,最终得出一

个正确或最好的答案。 发散思维: 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在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已有的信息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不受已知或现在方式、规则等的约束,尽可能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多种办法的思维。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p132-134; 1、情绪状态。高度紧张和焦虑会抑制思维活动,阻碍问题解决,而愉快—兴趣状态则为问 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提供良好的情绪背景。 2、动机强度。适中的动机强度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思维定势。 4、功能固着。 5、迁移影响。 正迁移/负迁移: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有促进作用/阻碍或干扰的影响。 6、原型启发。 7、个性特点。 第五章: 影响记忆保持的因素,举例说明如何组织复习p163; 1、识记的程度。 2、记忆任务的长久性。 3、记忆材料的性质。 4、识记后的休息。 5、识记后的复习。 过度学习: 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仍继续识记叫过度识记,也叫过度学习。 遗忘的规律: 遗忘是先快后慢进行的。 如何复习: 1、复习的及时性。 2、复习的经常性。 3、复习的合理性。 第六章: 举例说明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p214; 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p207: 创造力较高组,其智力与创造力的相关较高;创造力较低组,其智力与创造力的相关则较低。智力与知识的关系p204-205:

2012年教师招聘教育学原理理论与实践复习重点及试题

2012年教师招聘教育学理论知识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5*4’=20’): 1、教育学: ●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教育: ●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 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3、人的发展: ●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指儿童的发展。儿童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儿童成人 的过程。 4、教师专业发展: ●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 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5、教育目的: ●指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之前预先设想和确定的关于教育活动最终期望达成的结果。具体 说来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6、社会本位论: ●认为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 育活动。 7、个人本位论: ●认为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 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8、课程: ●指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教育存在 9、学科课程: ●指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学科,彼此独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 学习时数和期限。 10、活动课程: ●也叫经验课程。指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 直接经验的课程。 11、三维目标: ●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

教育学原理配套练习题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试题与参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单项选择 1.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___________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A.《论语》 B.《孟子·尽心下》 C.《孟子·尽心上》 D.《大学》 2. 教育史上,“产婆术”的提出者是__________。()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夸美纽斯 3.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级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______。() A.教师职业的出现 B.文字的出现 C.班级授课制的出现 D.教学方法的系统化 4.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这体现了教育 的_____。() A.永恒性 B.历史性 C.继承性 D.生产性 5.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共同缺陷是都否定了_________。() A.教育的科学属性 B.教育的生产属性 C.教育的社会属性 D.教育的艺术属性 6. “终身化”的教育特征出现在________。() A.古代社会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社会 D.现代社会 7. _________的出版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A.《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民主主义与教育》 8. 否定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教育特征是_______。() 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多元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全民化 9. 关于教育的起源一直是众说纷纭,其中,我国古代朱熹所持的观点是________。()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10. ___________的提出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11. _________是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其特点是学术自由。() A.稷下学宫 B.鸿都门学 C.太学 D.郡国学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制度是__________。() A.科举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禅让制 13.瞽宗是________大学特有的名称。() A.夏代 B.商代 C.西周 D.春秋战国时期 14.“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对“教育”作此解释的是________。() A.许慎 B.孔子 C.朱熹 D.韩愈 15.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其中处于最底层的是_________。() A.婆罗门 B.刹帝利 C.首陀罗 D.吠舍 16.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科学,并认为应该以伦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是 _______。() A.赫尔巴特 B.裴斯泰洛齐 C.洛克 D.杜威 17.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_________。() A.生产劳动 B.模仿 C.语言 D.动物本能18. 在教育的基本要素里,作为中介的是________。()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影响 D.教育内容 19.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这句话说明教育具有 有_________。() A.历史性 B.永恒性 C.普遍性 D.相对独立性 20. 下列不是人文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 A.维多利诺 B.凯洛夫 C.蒙田 D.伊拉斯谟 21. 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机构是_______。() A.庠 B.序 C.校 D.学 22.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_________一书中。() A.《论语》 B.《礼记》 C.《师说》 D.《学记》 23. 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________。() A.文化知识教育 B.艺术教育 C.军事体育教育 D.读、写、算的教育 24.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__________教育的一大特征。() A.印度 B.中国 C.巴比伦 D.埃及 25. 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的著作是_______。() A.《民主主义与教育》 B.《政治学》 C.《理想国》 D.《大教学论》 26. 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注重“从做中学”的教育家是_____。() A.赫尔巴特 B.约翰·杜威 C.凯洛夫 D.洛克 27. 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________。() A.《大学》 B.《中庸》 C.《孟子》 D.《学记》 28. 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中,主导性的因素是_______。()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措施 D.教育内容 29. 昆体良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其代表作 是______。() A.《论演说家的教育》 B.《普通教育法》 C.《大教学论》 D.《理想国》 30.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是______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特征。() A.原始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现代社会 31. 在我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著作是_______。() A.《对教育方针的意见》 B.《新教育大纲》 C.《教学与发展》 D.《民主主义与教育》 32.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______。()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33.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宋代朱熹对“悱”的解释是_______。 () A.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B.达其辞 C.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D.开其意 34. __________要求学生树立“强力而行”的刻苦磨炼精神,特别强调道德行为的锻炼。() A.孔子 B.墨子 C.老子 D.庄子 1 / 9

教育学原理配套练习题--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试题与参考答案(新)

所谓的光辉岁月,并不是以后,闪耀的日子,而是无人问津时,你对梦想的偏执。 放弃很简单,但你坚持到底的样子一定很酷! 1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 “学在官府”说明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________。 ( ) A. 生产力 B. 政治经济制度 C. 文化 D. 科技 2.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说明教育与________的关系。 ( ) A. 经济 B. 政治 C. 人口 D. 文化 3. 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这说明学生文化的________特征。( ) A. 过渡性 B. 非正式性 C. 多样性 D. 互补性 4. 人力资源理论是由____________提出的。 ( ) A. 舒尔茨 B. 亚当斯密 C. 约翰杜威 D. 裴斯泰洛齐 5. 教育既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又是文化本体。这体现了________。 ( ) A. 教育的文化功能 B. 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 C. 教育的本质属性 D. 教育的社会属性 6.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_________。 ( ) A. 规范作用 B. 动力作用 C. 引导作用 D. 爆发作用 7. _______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个体心理发展由种系发展决定。 ( ) A. 格塞尔 B. 卢梭 C. 霍尔 D. 高尔顿 8. _________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 ) A. 华生 B. 格赛尔 C. 洛克 D. 弗洛伊德 9. 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可以用于生产的现实生产力,必须依靠__________。 ( ) A. 自学 B. 训练 C. 培训 D. 教育 10. 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 则称为___________。 ( ) A. 学生文化 B. 校园文化 C. 学校制度 D. 学校传统 11.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说明了___________ 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 ) A. 社会环境 B. 教育 C. 遗传 D. 学校教育 12. 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是_________。 ( ) A. 实践 B. 主观能动性 C. 教育 D. 训练 13. 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__________。 ( ) A. 校园物质文化 B. 校园组织文化 C. 校园精神文化 D. 校园制度文化 14. 人力资源理论说明了__________。 ( ) A.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 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15.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__________。 ( ) A. 主导因素 B. 决定因素 C. 物质前提 D. 无关因素 16. 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属于_________。 ( ) A. 学校精神文化 B. 学校物质文化 C. 学校组织和物质文化 D. 学校亚文化 17. 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其中第二个层次是________。 ( ) A. 生理活动 B. 心理活动 C. 社会实践活动 D. 思维活动 18. 有的人“大器晚成”,而有的人“少年得志”,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______ 规律。 ( ) A. 个别差异性 B. 不平衡性 C. 互补性 D. 阶段性 19. 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的道路;在恶劣的环境 中,有的人却“出淤泥而不染”。这种现象说明________。 ( ) A. 人的发展不受环境的影响 B. 人们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实践过程 C. 好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坏的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利 D. 人是环境的奴隶,个人发展是好是坏,完全由环境来决定 20. 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 ( ) A. 孔子 B. 孟子 C. 韩非子 D. 荀子 21. ________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 ) A. 个体生命发展 B. 个体身心演化 C. 个体身心发展 D. 个体身心变化 22. “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由他们的教 育所决定的。”这是___________的观点。 ( ) A. 内发论 B. 外铄论 C. 成熟论 D.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3. 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角度来看,“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长”的说法反映了___的观点。( ) A. 多因素作用论 B. 白板说 C. 内法论 D. 外铄论 24.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做到________。 ( ) A. 相互衔接 B. 循序渐进 C. 长善救失 D. 教学相长 25. “一两的遗传胜于一吨的教育”是__________的观点。 ( ) A. 遗传决定论 B. 环境决定论 C. 二因素论 D. 教育万能论 26.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_________。 ( ) A. 教育工作要抓住发展的关键期 B. 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C. 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 D. 教育工作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分阶段进行 27. 在教育工作中,“不陵节而施”依据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_______规律。 ( )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个别差异性 D. 互补性 28. 遗传因素对人的影响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总体上呈________趋势。 ( ) A. 递减 B. 递增 C. 不变 D. 倒U 型发展 29. 学生年龄特征中所指的两个方面是________。 ( ) A. 认识和情感的特征 B. 情感和意志的特征 C. 气质和性格特征 D. 生理和心理特征 30. “每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下列关于“个别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__。 ( ) A. 不同的认知特征 B. 不同的兴趣爱好 C. 不同的年龄和性别 D. 不同的价值取向 31. “今人生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这是________提出的,体现了环 境决定论的观点。 ( ) A. 孟子 B. 荀子 C. 韩非子 D. 孔子

教育学原理-西北师大胡德海知识讲解

教育学原理-西北师大 胡德海

教学模式 美国师范教育家乔伊斯与韦尔《教育模式》一书中提出,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和方式。教 教学形式、策略的模式化的教学活动结构。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育目的、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师教学风格等方面存在多样性,决定了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 程序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暗示教育模式、范列教学模式. 集体教育——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模式 也称平行教育影响,旨在让学生成为教育主体。它以集体为教育对象,是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其优点是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要使学生总感觉自己是被教育的对象,而产生厌恶感,要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才是教育的主体,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情景教育——明日快乐论——前苏联马卡连柯 马卡连柯在集体教育模式中提出,以任务驱动实现目标。在改造过程中,不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过去的错误上,而应引导他们看到美好的未来。即给学生提出一个或几个需要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的新任务,吸引集体中的每个成员为完成新任务,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地开展活动,由简单地原始满足发展到最

高的责任感,从而使整个集体积极向上。(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看到希望,看到未来。) 教学设计 相关课程是由一组相互联系和配合的学科组成的课程。编制相关课程要使各学科教学顺序能相互照应、相互联系,穿插进行,即保持原有学科界限,又要确定学科间的联系点。 融合课程亦称合科课程,是由若干相关学科组合成的新学科。融合比关联更进一步,它是把相关学科内容融合为一门的学科。如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融合为生物学。 广域课程和数门相邻学科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如有的国家把地理、历史综合形成“社会研究”课程等。 因此,共同点是:三者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综合课程。 不同点在于:三者对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程度不同。相关课程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但不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融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知识合并为一门课程。广域课程将各科材料依赖性归到各个领域,再将同一领域的各科材料加以组织和排列,进行系统的教学,与相关课程、综合课程相比,其综合范围更加广泛。

教育学原理考研必备知识点汇总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①揭示教育规律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创立标志是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术语方面;③研究方法方面;(4)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出版,标志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④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 (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 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 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④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冶”;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5.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①资本主义学校教育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教育学学科的简称。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揭示或探讨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揭示或探讨教育规律。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 教育现象: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教育问题:指反映到人们头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科学、教育学科 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为其共同研究对象的相关学科的总称,是若干门教育学构成的学科总体。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时间跨度: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城邦时期到十七世纪初叶。 ▲发展特征: (1)属于教育经验的描述,缺少理论分析; (2)教育学包含在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中,还没有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3)没有提出“教育学”这一概念。 代表人物:中国的孔子、孟子、墨子等,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代表作: 我国思孟学派《学记》(世界最早); 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西方最早); 韩愈的《师说》; 朱熹的《语录》; 颜元的《存学篇》。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1623年撰写了《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书,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学的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划了出来,标志着教育学在科学体系中有了自己独立的学科地位。 ▲时间跨度:十七世纪——十九世纪中叶 ▲发展特征: (1)提出了“教育学”概念; (2)有建立“教育学”的明确目的; (3)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康德 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等。 ▲代表作: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最早);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独立学科代表作); 英国洛克《教育漫话》; 法国卢梭《爱弥儿》;

教育学原理考试题目

0、教育定义: 在中国古代,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战国时期思想家于思说:“修道谓之教。”教育家苟子认为:“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学记》对其解释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里的教,即教育者的教诲和受教育者的效法;育,即使受教育者向好故方向发展。‘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教育的最大的秘诀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瑞土的教育家裴斯特洛齐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是准备完善的生活的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法国教育家涂尔干认为:“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 纵观中外许多思想家、教育家的诸多说法,虽然对教育的概念表述存在着差异,但他们有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共同点,即都把教育说成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促进入的身心发展的过程。这一共识正确地反映了古今中外一切教育所具有的共同的属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属性是不会改变和消失的,所以.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现象,是同人类共始终的。 广义的教育,其定义为;“凡是有目的地增进入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一切活动都可称为教育。”它包括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系统的和零碎的,外在的灌输和内在自发

感化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等社会上一切教育都属于广义教育。 狭义的教育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体讲是从学校产生以后出现的,因此,我们把狭义的教育也称为学校教育,就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话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 1、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 (1)遗传素质就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上一代解剖生理特点,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①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不仅影响人的智力,也影响人的个性特征; ③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④不宜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它仅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不能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 (2)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生作用的因素,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①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②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③人并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环境的影响。人不但能够正确认识外部世界,还能主动地改造世界,人可以通过改造环境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④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虽然是经常的和广泛的,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复习重点教学提纲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复习重点 08政教内部资料 绪论(多出选择题) 一、教育学科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课本P1-P9) 1.教育学孕育、萌芽阶段 (1)孕育时期:孔子的《论语》、柏拉图的《理想国》。但均不是专门的教育著作。 (2)萌芽时期: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专论教育的著作 ......”、古罗马帝国的昆体良所著...............《学记》,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的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 .........《论演说家的培养》。 2.教育学的独立阶段 标志: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探讨“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 .............”、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1)夸美纽斯对教育的贡献:a.倡导教育对象普及化。b.建立了较为严密的教育学科体系——开始尝试班级授课制 .....。 c. “.经验 ..........,将人的一........成为了教育学研究的基本范式。d. 提出了终身教育的设想..—— ..描述 ..”.的写作及论述方式 生划分为成七个阶段,并为每个阶段规定了具体的教育任务。 (2)赫尔巴特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 ........”的教育家。。 ...........,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同时期其他代表人物:洛克 ....(德)、康德 ..(德)等。 ..(法)、裴斯泰洛奇 .....(瑞士)、福禄贝尔 ..(英)、卢梭 3.教育学学科群形成阶段 (1)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论》,他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 ..............,教育方法上主张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 ...........性.,反对形式主义教学。 (2)德国教育家拉伊的《实验心理学》,他将生物学作为教育的理论基础,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感受 ..—— ..—— ..表. ..整理现.”三个阶段。 (3)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他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 主张“儿童中心论 ................”。 .....”,提出了著名的教育论断“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4)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教育的规律,标志着社会主义教学理论 ........的诞生。 4.教育学学科群深化、整合阶段 (1)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他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 ..............三类。 (2)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他提倡发现学习 ....。 (3)苏联教育家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 (4)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他把教学过程划分为:社会方面(目的、内容)、心理方面(动 机、意志、情绪、思维)和控制方面(计划、组织、调整、控制)。 第一章教育的涵义(以选择题为主) 一、教育家对教育的宽泛与偏狭解释(课本P17) 1、宽泛: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 2、偏狭:斯宾塞认为,“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 ...............”。 ..........”。涂尔干认为,“教育就是系统地将年轻一代社会化 二、教育起源(课本P30-P31) 1、动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勒图尔诺(法)的《各人种的教育演化》和沛西·能(英)的《教育原理》。 基本观点:人类的教育是对动物 ..”.形式的继承与改进 ........。 .........“.教育 2.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 基本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