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外包及其对生产率影响之文献综述

国际外包及其对生产率影响之文献综述

国际外包及其对生产率影响之文献综述
国际外包及其对生产率影响之文献综述

中国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中国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中国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文献综述 学生:彭倩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指导老师:邵柏春商学院金融与国际贸易系 一、服务贸易概述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价值链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础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IT业务和基于IT的业务流程剥离出来后,外包给企业外部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因此,服务外包应该是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其服务性工作(包括业务和业务流程)通过计算机操作完成,并采用现代通信手段进行交付,使企业通过重组价值链、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了成本并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它包括ITO(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信息技术外包)、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商业流程外包)、KPO(Knowledge Process Outsourcing,知识流程外包)。 服务外包已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要发展方向。全球制造业总体上可认为是从发达国家向次发达国家再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经历了“欧洲—美国一日、韩一台湾、东南亚一中国大陆”的演化格局,而全球服务外包目前正从爱尔兰等发达国家向印度、菲律宾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按照服务外包的供需分布,其可分为外包需求地、优先供应地、第二供应地和供应争取地四类,其分类基本上与经济发展状况一致,如中国属于第二供应地。印度和爱尔兰的发展质量较高,如印度除在IT咨询和知识流程外包上需要有待改善,爱尔兰的知识流程外包处于正在发展阶段,其他方面都达到了公认的完善阶段。而

中国除品质保证/测试、菲律宾除业务流程外包(语音)和业务流程外包(非语音)、罗马尼亚和匈牙利除应用管理和支持与业务流程外包(非语音)、俄罗斯的品质保证/测试,波兰除应用管理和支持与业务流程外包(语音)外,其余指标均处于正在发展或不成熟阶段。就中国而言,在IT咨询、套装软件设施和知识流程上处于不成熟或未发展阶段,而应用管理和支持、业务流程外包(语音)和业务流程外包(非语音)则处于正在发展阶段,显示出与印度和新西兰等承接服务外包先进国家的差距明显。 二、中国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 周游,徐丹(2010)认为政府的支持、制造业的强大依托、完善的基础设施(尤其电信通讯、能源,交通方面等基础设施条件优良而且成本低廉)以及高素质、低成本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大量提供为我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掌握核心技术、熟练外语的国际型软件开发人才和开拓国际市场的人才的缺乏、社会各界对服务外包的内涵、表现形式和发展规律等的认知程度的不足以及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够、纠纷处理机制不规范和监控制度不健全又构成了我国服务外包业发展的阻碍因素。 仲丹,程鑫(2009)分析虽然我国的服务外包业结构不断升级、业务规模增长迅速,但我国的服务外包业仍然存在着不具有比较优势、对服务外包的认识不足、产业政策和知识产权制度尚不完善以及接包商服务水平不高、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能力较低等方面的劣势,这将极不利于我国外包服务业的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理论综述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理论综述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理论综述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早在1944年就曾预言:在10年至15年之内,任何企业中仅作后台支持而不创造营业额的工作都应该外包出去,任何不提供向高级发展机会的活动、业务也应该采用外包的形式。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管理业务外包开始在西方国家得到飞速的发展。九十年代起,企业为了最大程度获得竞争优势,开始强调回归主业。在这一经济历史大背景下,业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型的、高效的战略管理手段开始风靡全球。尽管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只是企业外包业务中的一项新兴的项目,但是其高速的成长性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投入这一业务。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外包 外包(outsourcing),其英文翻译为外部寻源,即借助组织外部的资源来完成组织内部的既定任务和目标。早起外包只是应用于信息技术类行业,随着外包的发展和完善并逐步延伸到企业的生产、研发、销售、物流、HR等领域。在这种情况下,外包一词才单独独立出来成为专业的术语。Gary Hamel和C K Prahalad教授(1990)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次明确了外包这一概念,他们认为外包是企业本文

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经营模式的重大变革,借助这一变革可以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二人在稳重给出了外包的定义,即:企业通过外包那些自己并不擅长的业务职能转给更加专业化的外部公司,企业可以专注于创造价值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理论也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主要理论来源。 目前,管理学文献对外包代表的含义的研究很不统一。Loh和Venkatralman(1992)定义外包为外部供应商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为用户做出的贡献。Kotabe(1992)认为外包是供应商向企业提供生产产品或零配件的程度。LEi 和Hitt(1995)定义外包为借助组织外资源生产和进行其他价值增值活动。Willcocks(1995)则认为外包是指企业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将将组织内部全部或者部分信息类服务交由外部供应商管理。 (二)人力资源管理 目前学界对企业组织资源分类都有一个共识,即在任何组织形式的企业中至少包含两类基本资源:物力和人力。但是在早起的组织中,人力只是单纯的看做劳动力或生产工具而非资源。直到彼得·德鲁克(1954)在《管理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源”这一概念,他在书中阐述到人力是所有可以获得并利用的资源中唯一能够持续增长和发展的资源。随着人力资源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学界对人力资源和人

关于当前国内外企业薪酬制度的文献综述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工商管理系 学年论文 题目:关于当前国内外企业薪酬制度文献综述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班级:2011级一班姓名:陈叙学号:110520135 完成时间:2014年2月25 指导教师评语: 成绩: 教师签名: 评阅时间:年月日

关于当前国内外企业薪酬制度文献综述要有摘要、关键词等,按格式来写。内容暂且这样。 一、前言部分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内外经营环境日趋变化和具有挑战性,企业竞争,不仅是产品的竞争、技术的竞争,更是人力资源的竞争。管理好人力资源,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而人力资源竞争的背后是机制的竞争,特别是薪酬机制,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面对形势发展,企业在薪酬管理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然而薪酬体系则是把企业的战略目标转化成员工的具体行动方案,并引导、激励员工实施这些行动,形成企业、社会与员工利益一致的共同体的重要环节。因此如何搞好企业中薪酬机制的研究,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本文一方面主要研究企业如何通过设计科学适用的薪酬体系,来达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以及发挥人才最大潜力;另一方面,找出企业薪酬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从而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益。 二、主题部分 (一)国外研究状况 《薪酬系统理论》(Matt Bloom)一文中指出:对于一个组织的内部,薪酬系统是比补偿系统跟简单的一种机制,为了确保薪酬系统能够在提供金融报酬的组织的雇佣者和由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之间创造一种经济有效的交换。但是,薪酬系统在组织内部也扮演着一种重要的社会和象征角色。通过这些角色薪酬系统也影响着各种各样的例如员工关系、雇员环境以及绩效等自然的产出。高绩效组织的研究强有力的表明:大组织在诚信、相关,关怀、尊重的基础之上创造和养育了相关的交换。Reilly and Pfeffer以这些方式汇总了这些著作:“大公司的人们想在大的环境下工作,在那里他们可以准确的发挥他们的天赋,在那里用尊严、诚信和尊重来对待他们。并且组织的文化是值得他们去尽情的承诺和高的努力。研究组织公平对于理解薪酬系统的非经济影响特别重要。这些研究表明公平问题是怎么成为员工关系的一个重要的部分。这也为理解公平是怎么成为一个精心设计的薪酬体系的一个临界成分创造了基础。一种水平的薪酬系统被看做是公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范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范文 摘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结合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能够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了基于信息的决策支持。文章论述了各个学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系统的研究,对该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力求从另一个侧面去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文献综述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演进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经历了三个阶段,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和发展动力的论述基本上都是一致的。 杨兴东、王红霞、魏玉莲、成卫山(XX)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 0世纪6 0年代末期。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已经进入实用阶段,第一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当时由于技术条件和需求的限制,这种系统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种自动计算薪资的工具。但它的出现为人力资源的管理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即用计算机的高速度和自动化来替代手工工作量,使大规模集中处理大型企业的薪资成为可能。第二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第二代系统基本上解决了第一代系统的主要缺陷,

对非财务的人力资源信息和薪资的历史信息都给予了考虑,其报表生成和薪资数据分析功能也都有了较大的改善。第三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它的特点是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用集中的数据库将几乎所有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数据(如薪资福利、招聘、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培训、职位管理、绩效管理、岗位描述、个人信息和历史资料)功能要求已经从单纯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汇报逐渐转向数据处理和分析、替管理人员做出预测和决策支持,并通过电子流程进行自动化和跨平台跨网络工作等方面转变。 蔡昊(XX)在论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演进时也提出了三个发展的时期。他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已经进入实用阶段,同时大型企业用手工来计算和发放薪资既费时费力又非常容易出差错,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第一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当时由于技术条件和需求的限制,用户非常少,而且那种系统充其量也只不过是种自动计算薪资的工具,既不包含非财务的信息,也不包含薪资的历史信息,几乎没有报表生成功能和薪资数据分析功能。但是,它的出现为人力资源的管理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即用计算机的高速度和自动化来替代手工的巨大工作量,用计算机的高准确性来避免手工的错误和误差,使大规模集中处理大型企业的薪资成为可能。第二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

薪酬管理公平性对员工满意度影响文献综述

薪酬管理公平性对员工满意度影响文献综述 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关于薪酬管理公平性对员工薪酬满意度的研究成果,首先回顾了薪酬管理公平性的构成,然后综述了薪酬管理公平性对员工薪酬满意度的影响效应,最后指出了薪酬管理公平性今后的研究方向。 标签:程序公平;分配公平;员工薪酬满意度 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实践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公平性是薪酬管理中首要也是最重要的原则,公平合理的薪酬管理是有效激励员工的基本保证。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薪酬管理的公平性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国内外均已对其开展了大量相关研究。当前,国内外学者对薪酬管理公平性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薪酬管理公平性的结构及测量和薪酬管理公平性对组织效果变量的作用这两方面。 1薪酬管理公平性的内涵 薪酬管理公平性是指工作组织即企业中的成员对组织的薪酬管理及所得的薪酬,在主观层面上是否感到公平的判断、知觉或感受(刘耀中、姜荣萍,2008)。 薪酬管理公平作为组织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相关研究中得到的关注最多,这不仅是因为在薪酬实践中对公平问题的研究是公平感研究产生的源泉,更重要的是薪酬管理实践中公平性问题的重要性以及研究它的巨大实践意义。国外对薪酬管理公平性的研究大部分是实证研究,早期我国研究侧重于理论分析薪酬管理不公平性的原因及应对策略,相对而言实证研究比较单薄,近年来,一些实证研究相继开展,但是比较零乱,不成体系。 2薪酬管理公平性的结构 尽管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组织公平理论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薪酬管理公平性维度的构成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有关薪酬公平性维度的研究主要有四种理论:(1)双维度论。将薪酬管理公平性分为分配公平性和程序公平性。(2)单维度论。认为分配公平和程序公平之间联系紧密,无法在二者之间做实证区分。(3)三维度论。认为薪酬公平性由分配公平性、程序公平性和互动公平性三部分构成。(4)四维度论。认为薪酬公平性由分配公平性、程序公平性、人际公平性和信息公平性组成。 薪酬管理分配公平性,又称薪酬管理结果公平性,是指员工对薪酬分配结果包括薪酬分配、增幅等是否公平的评价。根据美国学者亚当斯1965年提出的公平理论,员工会对自己与他人的得失之比进行比较,判断分配结果公平性。分配公平性有内部公平性、外部公平性和个人公平性三种表现形式。 图1分配公平性表现形式薪酬管理程序公平性是指员工对企业的薪酬管理

福州悦华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探究文献综述演示教学

福州悦华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探究文献综述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12级2班谢资强 指导教师孔玲 一、前言:研究目的和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酒店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人力资源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酒店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酒店业务明显的季节和波动性,导致酒店的基层人员需求也具有很强的波动性,以致人力资源管理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繁冗的事务性工作中,很大程度的降低了其在企业战略决策中的核心作用。本文以福州悦华酒店为例,将从酒店的招聘、培训等外包现状出发,分析福州悦华酒店在人力资源外包中存在的风险及存在风险的原因,并针对其存在的风险分别从酒店的外包前、外包中和外包后提出相应控制外包风险具体对策,以提升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实现酒店和酒店员工之间的“双赢”。 二、主题:研究背景及趋势 随着我国酒店行业的发展成熟,酒店行业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核心竞争力是酒店生存发展的基础,作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也日渐凸显出来。人力资源管理虽然不能为酒店直接创造效益,但对酒店核心业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酒店行业业务明显的季节性和波动性,导致酒店的基层人员需求也具有很强的波动性。从而导致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繁多且复杂,使其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其中,很大程度的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在酒店战略决策中的核心作用。在这样一个特殊背景下,酒店人力资源

部门必须转换以往的行政专家角色,从而成为企业的谋略家、员工的领路人以及变革的发起者。 在“回归主业,强化核心业务”的要求下,“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这一新型劳动分工概念应运而生,成为提高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 三、文献引用情况 文波写的《我国连锁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探析》认为,目前人力资源外包在连锁酒店中被普遍的应用着,并且,人力资源管理在全球企业的使用方面,费用支出的年平均增长为25%。而连锁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中,大多数为自主管理。或者是部分外包的形式。 王利琴发表的《人力资源外包决策及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表明,人力资源外包的出现使得企业在其人力资源管理上发生了变革,外包部分非关键性事务性工作。这一变革使得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更关注于企业的发展与创造相关的战略性工作。如企业员工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企业文化建设等。将部分非关键性事务性工作外包出去,企业会有更多的精力倾入自己的主营业务,从而提高部门员工的凝聚力。 李丹琦写作的《酒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研究》中提及,对于酒店企业而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可以节约成本,获得更好的经营效益,提高酒店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人力资源外包在酒店行业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由于内外部因素的影响,酒店企业人力资源外包也存在诸多风险,需要酒店企业加强对风险的识别和管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外包的价值,促进酒店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由袁童婧撰写的《中美比较视角下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问

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

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4-2015学年冬季小学期课程论文 题目:我国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班级:12级人力资源管理2班 姓名:魏子贵 学号:20120610310069 指导老师:唐建荣 完成日期:2015年2月28号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制度从规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开始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逐步走向成熟,绩效管理成为我国国有企业的重要管理手段之一。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了很多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对我国的很多学者提出的解决办法进行文献综述,希望能够使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的效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关键词: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系统考核 一、绩效管理的概述 绩效管理最开始在企业中的体现主要是进行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尚书*荛典》里有“纳于大麓,暴风骤雨弗迷”,就是指荛将帝位禅让给禹之前对其进行了绩效考核,但是随着经济与管理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和研究者意识到绩效评估的局限性和不足。绩效管理正是在对传统绩效评估进行改进和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谓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主要包括:对员工工作结果的管理和对影响员工工作结果的行为、表现及素质等的管理。李智勇、陆珂在《国有企业开展绩效管理的思考》(2008)提出绩效管理不是仅仅停留在“结果考核”水平上的事后管理,而是一个以员工为中心的一系列干预活动的过程管理。绩效管理不仅针对员工以往的业绩进行考核,还包括绩效目标的设定与分解、绩效跟踪、考核与反馈、指导辅助、绩效改善计划制定等环节。 二、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如何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如何留住优秀人才成为当今一大难题。绩效管理作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在战略实现人才开发以及员工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这一点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国有企业的一种共识,也越来越得到企业管理层的关注,很多企业已经建立绩效管理制度,并利用了绩效考核结果。从众多学者的研究中,可以总结出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比较显著的问题有以下4点: 1.考核观念落后,将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尹之峰、白延静在2011年发表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研究》中提出绩效管理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及沟通、绩效结果的应用等五部分,但国有企业中,

基于自营与外包相结合的运输管理分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基于自营与外包相结合的运输管理分析 近年来,受到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客户对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保证服务,易造成企业成本的大大增加。再加上中小型企业本身受到资金,规模等硬件及软件的限制,就更难以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运输对物流总成本的节约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在运输中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且通过统筹规划,优化物流运输路径,选择合理运输方式等手段,也能很大程度上实现运输最优化。不仅为企业在运输成本方便做出一定贡献,并且有效提升物流运输管理的科学水平。 1 运输的定义及在物流中的地位 1.1 运输的定义 在由陈湖,陈汝龙,陈邵勇等人编写的交通运输统计词典中,给运输的定义是:运输是人和物的载运和输送。非常简单,却也精确地概述出了运输的作用。邹龙(2008)在《物流运输管理》中,提出运输是指人员或物品借助于运力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生的位置移动。其中,运力系统是指由运输设施、路线、设备、工具、和人力组成的,具有从事运输活动能力的系统。 1.2 运输在物流中的地位 现代物流产业是在传统物流产业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运输、存储、装卸、加工、整理、交通、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而运输在整个物流活动中居于核心地位。马克思将运输称之为“第四个物质生产部门”,就是将运输看成是生产过程的继续;运输能够创造“场所效用”,使“物”在空间场所转变中,发挥最大使用价值,提高产出投入比,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运输是“第三个利润源”的主要源泉,其费用在物流费用中的比例高,占物流总成本的35%~50%左右,占商品的4%~10%。据统计,2008年运输费用占全国社会物流总额的52.6%。

国内外人力资源整合文献综述

2.4 国内外人力资源整合的研究现状 人力资源整合(Human Resource Integration,简称为HRI),作为企业管理整合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作用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对其进行了有益的研究。 2.4.1 国外研究现状 自19世纪美国发生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们从组织行为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并购的人力资源整合作了比较多的研究。Schweiger,Walsh (1980)在著作中,讨论了雇员在并购中的冲突、紧张、职业不确定性、行为难题、压力、生产力损失、财务安全、工作地点的重新安排、同事间的信任等问题的典型感受。Krug,Nigh(1998)对跨国并购中的被并购企业管理者离职原因进行了研究,认为被并购企业管理者的大量离职与并购两企业所在国的文化差异、高的国际整合水平(the level of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和被并购企业在并购前的绩效水平显著相关;文化差异越大、国际整合水平越高、并购前的绩效越低,其离职率越高。美国学者P·普里切特,D·鲁宾逊(1999)在《并购之后:如何管理被收购公司》中对企业并购对员工的心理冲击以及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对被收购公司人员的综合评价和挽留等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并购管理提出了一些指导原则。这本书是国内引进较早的,也是较为系统性地介绍企业并购之后的整合问题的著作,但由于这本著作是关于企业并购之后各方面的整合问题,比如财务、战略、组织结构等整合问题,因此人力资源整合问题的研究就显得不够深入,不够系统。在并购企业人力资源整合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亚力山德拉·里德·拉杰科斯(1999),他在《并购的艺术——整合》中对并购后的几种主要形式的整合对作出了详细的讨论,以问题的形式一个一个相应回答,并配合相关典型案例加以讨论。在人力资源整合方面,讨论了并购中人员的裁减主要要看公司下一步的战略,并不是所有的并购都导致裁员,有些恰好相反。关键员工对企业非常重要,要通过精神和物质激励、设置约束条件等各种方式保留优秀的员工。并从组织结构、薪酬福利等方面以本国的具体情况为背景做出了具体的方案。菲利浦·米尔韦斯,米切尔·马克斯(1999)在《兼并管理》中从组织的角度和人的角度描述了兼并管理的方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研究文献综述-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人力资源外包管理的研究》 系(院): 专业:人力资源班级:学号:学生姓名: 导师姓名: 完成日期: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研究》文献综述 前言 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瞬息万变,企业之间的竞争变成了速度和时间的竞争。为此,许多企业把自身的薄弱环节或非核心环节“外包”给了其它专业机构以提高效率,人力资源外包作为其中的一种形式也逐渐流行起来。 人力资本己超越传统生产要素在企业中居于首要地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也随之为人们所重视。人事外包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新形式,企业将事务性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外包出去,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部专注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外包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人事外包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产生以来,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500强中的许多企业都在某种程度上采用了人事外包。而在我国,尽管国内企业由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刚刚起步,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及方法仍得到了较快的普及,人力资源外包作为一种舶来的新兴产业,目前也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发展,并成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未来之路。如何恰当运用人事外包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已经成为许多企业高层人士和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关注焦点。本文将对人事外包进行多层次的分析研究。 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定义 企业根据需要将能某一项或几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或职能外包出去,交由其他企业或组织进行管理,以降低人力成本,实现效率最大化。总体而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将渗透到企业内部的所有人事业务,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制度设计与创新、流程整合、员工满意度调查、薪资调查及方案设计、培训工作、劳动仲裁、员工关系、企业文化设计等方方面面。 随着以全球化和Internet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产品日新月异而生命周期加速缩短,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为了适应更加快速的技术革命,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参与世界竞争,许多企业都积极进行组织结构及管理方式的变革和创新,努力朝着柔性化、扁平化、虚拟化的方向发展。“人力资源外包”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帮助企业提高效率、赢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 但是据调查,在中国,目前75%的国内公司还没有实施任何人力资源外包。由于这一理念刚刚引入不久,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市场发展的基础和环境尚未完全成熟,相关的政策

薪酬管理文献综述

北方民族大学文献 综述 题目: 怎样提高薪酬的激励作用 学院名称:管理学院 学生姓名:陈忠权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学号: 指导教师姓名:胡玲副教授。, 论文提交时间:2011年12月1日 摘要 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市场经济的成熟,企业越来越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在蒸蒸日上,对人力资源的质量要求也越高,对人才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这使得人力资本也随之上升。而现在国内的企业,大多数还没认识到这点,薪酬管理混乱,发放没有依据,这使得企业薪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企业的人力资本都是有限的,那么我们如何让有限的人力资本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是现今所有企业面临的问题,也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因此,研究如何发挥薪酬的作用,找出解决方法,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本文就是针对现今国内企业薪酬激励作用存在的问题,从“如何提高有限的人力资本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总结阐述了一些现在比较适行的方法、理论加上自己的个人观点综合而来。 关键词:薪酬,激励作用,薪酬制度,公平理论,双因素理

论,期望理论 目录 前言 (4) 一、薪酬激励理论方法回顾 (4) (一)薪酬理论观点 (4) (二)薪酬具体操作方法 (8) 二、对各经济学大家激励理论的评价及我个人的观点 (12) (一)对经济大家激励理论的评论 (12) (二)个人观点 (14) 三、参考文献 (15) 怎样提高薪酬的激励作用 管理学院 2009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陈忠权 前言 薪酬的激励作用是企业薪酬价值的体现,也体现出企业薪酬的目的,企业付出薪酬是为最求效率的提高,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经济多元化,薪酬的激励作用越来越小,为使企业薪酬发挥最大作用,很多经济学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方法,目前很多企业都在学习和应用。但很多都不全面,任然需要继续学习和发展。 一、薪酬激励理论方法回顾 自从有了雇佣,就有了薪酬,也就有了薪酬管理,所以薪酬管理的经存在已有很长的历史。今天的薪酬管理是在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模式,有了一些比较普遍可行的管理方法和理论。本文把各个学术大家的观点分理论和具体方法来阐述。 (一)薪酬理论观点 亚当斯的薪酬公平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公平理论侧重于研究报酬大小与努力水平的关系,探讨工资报酬的合理性对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影响。该理论指出,员工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其所得的绝对报酬的影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1)人力资源外包 Lever觉得外包是一种管理策略,将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外部专家执行,使公司能专注于本身核心业务发展,以提高竞争优势[3]。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则是一种特殊的外包形式。greer认为,外包是由外部伙伴在重复基础上从事原来由企业内部从事的人力资源任务[4]。 对于人力资源外包,许多国外学者认为,对许多企业来说,外包浪潮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性很强,往往对适合的企业才最好。 在总结外包优势的基础上,Rodriguez和Carlos指出与专业的雇佣组织签订合同来处理企业的人力资源职能是一个可变的结论,专业雇佣组织可以与他的顾客建立一个雇佣合作关系。Greet认为有五项竞争因素使企业将人力资源部分或是全部外包,分别是企业精简、快速成长或衰退、全球化、竞争增加以及企业再造,而在这些竞争因素背后的根本因素其实就是降低成本与增加人力资源的服务品质。 关于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Quelin认为一个是企业在外包过程中对外包商的过分依赖,他们认为外包后企业就不用再过问这部分工作了,全部由外包商负责就行,很少进行沟通。另外一个是外包商的工作效率及能力不能达到既定目标,影响组织绩效的完成,把工作交给外包商后,企业失去了对这部分工作的控制,至少不能完全控制,于是当外包商的能力及效率不能达到原来期望的时候,就会

影响企业的整体绩效。Bahli,Bouchaib等根据交易成本的观点,归纳了外包所具有的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有以下两点:交易的不确定性;委托的不确定性和所提供服务的不确定性。 以上研究表明国外的人力资源外包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外包决策、外包作用与外包风险上。主要关注的是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在实际运用中的可行性与实践中的问题。在人力资源外包中引入信任的研究不多。国外学者对信任的研究集中在信任的作用、类型与建立上。这里只摘录其中的一部分。 2)信任 梅耶、戴维斯、斯库尔曼认为:信任是指一方在有能力监控或控制另一方的情况下,宁愿放弃这种能力而使自己处于弱点暴露、利益有可能受到对方损害的状态。Sabel认为:“相互信任就是合作各方坚信,没有一方会利用另一方的脆弱点去获取利益。”胡孔河将信任定义为:在一定情境下,一方凭借自己对对方的了解,认为对方不会采取机会主义的行为或者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是小概率事件。Robert认为信任是一种资源,它以共同资产的形式存在,运用得当则可获得巨大竞争优势。McKean认为信任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如果在交易活动中缺乏信任,就必须花费大量资源,进行度量与监督以防受骗。 Sako把信任分为契约型信任、能力型信任和善意型信任,契约型信任是一种依赖契约的信任。契约越细致,越能形成交易当事人的信任。Margreet F. Boersma 等从公共信息考虑,把信任分为能力的信任、承诺的信任和友善的信任等类型[5]。 Nigel Slack等(2002)认为信任有一个过程,从计算的信任,经过认知的信任再到感情的信任[6]。Giddens认为信任关系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交易双方甚至更多方共同建构起来的;zucker认为信任的出现与这三个因素分不开:制度背

关于当前国内外企业薪酬制度文献综述

关于当前国内外企业薪酬制度文献综述 一、前言部分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内外经营环境日趋变化和具有挑战性,企业竞争,不仅是产品的竞争、技术的竞争,更是人力资源的竞争。管理好人力资源,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而人力资源竞争的背后是机制的竞争,特别是薪酬机制,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面对形势发展,企业在薪酬管理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然而薪酬体系则是把企业的战略目标转化成员工的具体行动方案,并引导、激励员工实施这些行动,形成企业、社会与员工利益一致的共同体的重要环节。因此如何搞好企业中薪酬机制的研究,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本文一方面主要研究企业如何通过设计科学适用的薪酬体系,来达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以及发挥人才最大潜力;另一方面,找出企业薪酬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从而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益。 二、主题部分 (一)国外研究状况 《薪酬系统理论》(Matt Bloom)一文中指出:对于一个组织的内部,薪酬系统是比补偿系统跟简单的一种机制,为了确保薪酬系统能够在提供金融报酬的组织的雇佣者和由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之间创造一种经济有效的交换。但是,薪酬系统在组织内部也扮演着一种重要的社会和象征角色。通过这些角色薪酬系统也影响着各种各样的例如员工关系、雇员环境以及绩效等自然的产出。高绩效组织的研究强有力的表明:大组织在诚信、相关,关怀、尊重的基础之上创造和养育了相关的交换。Reilly and Pfeffer以这些方式汇总了这些著作:“大公司的人们想在大的环境下工作,在那里他们可以准确的发挥他们的天赋,在那里用尊严、诚信和尊重来对待他们。并且组织的文化是值得他们去尽情的承诺和高的努力。研究组织公平对于理解薪酬系统的非经济影响特别重要。这些研究表明公平问题是怎么成为员工关系的一个重要的部分。这也为理解公平是怎么成为一个精心设计的薪酬体系的一个临界成分创造了基础。一种水平的薪酬系统被看做是公平的就是当其满足“按劳分配”原则时。这里的公平是指按他们自己的工资水平

物流外包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企业物流外包的文献综述 摘要: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达的社会,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企业需要集中资源到自身具有竞争力的业务上,从而需要将自身不具备竞争能力的业务交由外部组织承担,这样企业更能集中有限的资源降低成本和提高运作速度。从而物流外包应运而生,并得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推动。但在实现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问题和阻力。 关键词:物流、物流外包、利益分析、核心竞争力 一、物流外包的概述 1、物流外包的定义 国外一般认为物流外包是指企业与第三方服务提供商的合作形式。Skjoett-Lar sen(2000)认为,物流外包可以被定义为单一交易、重复交易、合伙契约这三种物流关系形式。这三种形式类似于某种战略联盟合作关系,是从一般的物流联盟到整个物流领域的全面合作关系。Bask(2001)认为第三方物流是处于供应链和服务提供商界面之上的一种关系,在此界面上,提供商提供从基本到个性化的物流服务,这种关系即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目的是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 国内则认为物流外包是指将企业的非核心业务交与第三方物流公司运作的方式。肖丽(2009)在《浅谈物流外包》中对物流外包作了如下定义:物流外包一般叫作第三方物流,也称合同物流、契约物流,其实质就是指物流经营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在约定的时间、空间位置以约定的价格向物流消费者提供约定的个性化、专业化、系列化服务。张戈(2010)认为所谓物流外包,企业物流外包是指生产或销售等企业为集中资源和精力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把自己不擅长或没有比较优势的物流业务部分或全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运作,物流外包是一种长期的、战略的、相互渗透的、互利互惠的业务委

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

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14-2015学年冬季小学期课程论文 题目:我国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班级:12级人力资源管理2班 姓名:魏子贵 学号:20120610310069 指导老师:唐建荣 完成日期:2015年2月28号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制度从规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开始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逐步走向成熟,绩效管理成为我国国有企业的重要管理手段之一。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了很多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对我国的很多学者提出的解决办法进行文献综述,希望能够使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的效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关键词: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系统考核 一、绩效管理的概述 绩效管理最开始在企业中的体现主要是进行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尚书*荛典》里有“纳于大麓,暴风骤雨弗迷”,就是指荛将帝位禅让给禹之前对其进行了绩效考核,但是随着经济与管理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和研究者意识到绩效评估的局限性和不足。绩效管理正是在对传统绩效评估进行改进和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谓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主要包括:对员工工作结果的管理和对影响员工工作结果的行为、表现及素质等的管理。李智勇、陆珂在《国有企业开展绩效管理的思考》(2008)提出绩效管理不是仅仅停留在“结果考核”水平上的事后管理,而是一个以员工为中心的一系列干预活动的过程管理。绩效管理不仅针对员工以往的业绩进行考核,还包括绩效目标的设定与分解、绩效跟踪、考核与反馈、指导辅助、绩效改善计划制定等环节。 二、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如何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如何留住优秀人才成为当今一大难题。绩效管理作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在战略实现人才开

服务外包发展现状策

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现状与对策 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地一条重要途径. 对服务外包地认识 国内外学术界对服务外包概念地理解很多.最简洁地概念表述是:企业将原来在内部从事地服务活动转移给外部企业去执行地一种业务安排.发展服务外包,就是转移价值链上地非核心业务,全力发展自身地核心业务,专注于自己地核心竞争优势,实现成本降低和竞争力提升地双赢局面. 表一服务外包地分类和内容(注:根据商务部定义整理) 根据服务外包承接商地地理分布状况,可将服务外包分为境内外包和离岸外包.境内外包,通常是指国内制造企业地服务外包,主要

是在货物生产和其他服务投入过程中发挥作用.由于产品价值链中服务地价值胜过物质生产本身,因此制造企业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地位地关键是保持企业地服务优势,即在上游(如可行性研究、风险资本、产品概念设计、市场研究等)、中游(如质量控制、会计、人事管理、法律、保险等)和下游(如广告、物流、销售、人员培训等)地活动中,保持“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阶段地服务优势.国内服务外包范围十分广泛,涉及IT服务、人力资源管理、金融、保险、会计、物流、研发、产品设计等众多领域,是通常意义上生产性服务业地重要组成部分. 而离岸外包则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而产生地.近年来,作为全球外包集中市场地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与教育水平较高而工资水平较低地中国、印度、爱尔兰、菲律宾和俄罗斯等国家之间地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正在蓬勃发展. 境内外包和离岸外包具有许多类似地属性,同时也存在很大差异.境内外包更强调核心业务战略、技术和专门知识、从固定成本转移至可变成本、规模经济、重价值增值甚于成本减少;离岸外包则主要强调成本节约、市场占有、熟练技术劳动力地可用性,利用较低地生产成本来抵消较高地交易成本.在考虑是否进行离岸外包时,成本是决定性因素,技术能力、服务质量等因素次之. 根据商务部颁发地《服务外包统计报表制度》,对服务外包概念地描述是:通过服务外包提供商向服务外包发包商提供信息技术外包(ITO)与业务流程外包(BPO).其中,ITO强调技术,更多涉及成本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IT外包风险控制策略研究综述_张金隆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IT 外包风险控制 策略研究综述 张金隆1  丛国栋1  陈 涛 2 (1.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2.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IT 外包在过去10年中迅速发展,但潜藏着巨大的风险。为了更好地管理风险,对现有研究成果做了全面的梳理、归纳和提炼,将风险控制策略进一步分类为2个子系统:①主要策略子系统,包括合同机制、关系治理、组织整合、控制机制和动态成本监控;②辅助策略子系统,包括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外包决策优化、不同的管理模式、标准化工具。这2个子系统为建立企业I TO R 策略研究的方法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有助于丰富企业I TO R 管理理论。 关键词:IT 外包;控制策略;风险管理;综述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4X(2009)01-0126-09 Study of Mitigation System for Controlling IT Outsourcing Risk :A Review ZHAN G Jinlong CONG Guodong CHEN Tao (Hua zho ng Univ 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 y ,W uhan ,China ) Abstract :IT outsourcing had dev eloped fast during last decade with g reat risk .In order to better m anag e risk,a Literal development in IT outsourcing risk o f enterprise mitig atio n sy stem w as summ a-rized.mitig atio n system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 o subsystems,nam ely ,main subsystem ,which in-cludes co ntracting mechanism ,rela tio nal g ov er nance ,o rganizatio n integ ra tion ,co ntrolling system ,and dy namic co st mo nitoring;a nd com plementary subsystem ,which includes the third party suppo rt,o ptimized outsourcing decision-making ,different manag ement style and standardiza tion to ols.The system is fit fo r providing a founda tio n for establishing the research methodolog y o n the mitigation system fo r IT outsourcing risk o f enterprise and helpful for enriching the litera ture of enterprise IT o utso urcing risk management. Key words :IT o utso urcing;mitig atio n system;risk management;rev iew 收稿日期:2008-03-1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70731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80103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资助项目(07JC630044) 随着IT 外包的迅猛发展,其中潜藏的巨大风险也日益突出。首先,I T 外包继承了IT 固有的风险,如规模大、周期长、投入资金大,有大量不确定因素产生,风险因素众多且各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等。其次,IT 外包具有独特风险,包括客户对供应商较大的路径依赖风险;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供应商的机会主义行为难以监控;信息安全和知识产权受到侵犯的风险;潜在成本大幅增加的风险以及企业战略、经营目标、经营理念和文化等潜在风险等。鉴于此,如果IT 外包风险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IT 外包不仅不会为企业带来效益,反而会起到反作用甚至是破坏作用。具体表现为:伴随着供应 商的服务质量下降,企业的经营成本不断上升,技术能力逐渐减弱;由于IT 与管理的密切关系,管理效率、创新能力、最终顾客满意度等方面都会受到影响,企业不仅难以实现经营目标,竞争力也会严重下降。 由于IT 外包风险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吸引了许多研究者的注意,也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尤其是风险控制策略方面。研究者以交易成本理论、控制理论、关系治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为基础,参考风险尤其是I T 风险控制策略,结合IT 外包风险的独特性,提出了诸多IT 外包风险控制策略。这些控制策略从不同角度提供了缓解风险的方法,但是风险策略大多源 · 126· 第6卷第1期2009年1月 管 理 学 报Chinese J o urnal o f M anag ement V o l.6No.1 Jan.200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