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冲床电气控制系统设计教程文件

冲床电气控制系统设计教程文件

冲床电气控制系统设计教程文件
冲床电气控制系统设计教程文件

目录

第1章概述 (1)

1.1 冲床概况及控制要求 (1)

1.2 设计任务 (2)

第2章控制方案论证 (3)

2.1 继电器方案 (3)

2.2 单片机方案 (3)

2.3 PLC方案 (3)

2.4 结论 (3)

第3章系统硬件设计 (4)

3.1 控制线路设计 (4)

3.11 冲床运动原理图 (4)

3.12 元件选择 (4)

第4章系统软件设计 (6)

4.1 顺序功能图 (6)

4.2 公用程序设计 (7)

4.3 手动程序设计 (7)

4.4 自动程序设计 (8)

结束语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附录1 梯形图 (13)

附录2 程序清单 (16)

第1章概述

1.1 冲床概况及控制要求

冲床运动过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初始状态时机械手在最左边,左限位开关SQ4接通,冲头在最上面,上限位开关SQ3接通;机械手松开(YV1断开)。其运动过程如下:

图1-1 冲床运动过程示意图

1. 按下起动按钮SB1,YV1接通,机械手夹紧工件并保持。

2. 1s后YV2接通,机械手右行。

3. 机械手右行到位,接通右限位开关SQ1,冲头下行(YV4接通),加工工件。

4. 工件加工后,下限位开关SQ2接通,冲头上行(YV5接通)。上行到位时,上限开关SQ3接通,冲头回到初始位置。

5. 机械手左行(YV2接通)。

6. 机械手左行到位,左限位开关SQ4接通,机械手松开 (YV1断开),机械手回到初始状态。

冲床要求设置单周期和自动连续循环两种工作方式。

1.2 设计任务

1. 设计和绘制电气控制原理图或PC I/O接线图、功能表图和梯形图,编写指令程序清单。

2. 选择电气元件,编制电气元件明细表。

3. 设计并绘制工艺图纸(可在下列项目中任选一项):

(1) 电气板元件布置图和电气底板零件加工图。

(2) 电气板接线图。

(3) 控制面板元件布置图、接线图和面板加工图。

4. 编写设计说明书和使用说明书。

第2章控制方案论证

2.1 继电器方案

采用继电器方案,将要用到较多的继电器,会造成设备的体积变大,重量增加。更重要的是采用继电器方案接线复杂,容易出故障的点多,维修不方便,工作不可靠。

2.2 单片机方案

采用单片机作为控制芯片来控制冲,还需要另外设计I/O电路印制电路板、人机界面等,而且程序编写较复杂,最终导致设计和周期过长。

2.3 PLC方案

PLC编程方法简单,功能强,硬件配套齐全,用户使用方便,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工作量少,大大缩短研发周期。冲床采用PLC控制可控性高,抗干扰能力强,配套齐全,功能完善,体积小,能耗低,但是价格略高。

2.4 结论

冲床是一种大电器而且在工业生产中起着主导作用,要求在工作中稳定不容易出故障,而且易于控制和维修,用PLC方案设计,虽价格高了点但其控制性能和抗干扰性较强易于控制,体积小即使出现故障易于维修大大减小了因机器故障而降低生产。用其它方案设计很难达到这些要求。综上所述,冲床应该选用PLC控制方案。

第3章系统硬件设计

3.1 控制线路设计

3.11 冲床运动原理图

图3-1 冲床运动过程示意图

3.12 元件选择

序号名称符号型号主要技术参数数量

1 按钮SB LA

2 红、绿11

2 组合开关SA HZ3-13

3 20A380V 2

3 行程开关SQ LX2-131 自动复位 4

4 熔断器FU RL1-60 30A 1

5 可编程

控制器PLC FX2N-48MR 输入点数>16

输出点数>5 1

3.2 PLC的I/O接线图

图3-2 冲床的I/O接线图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顺序功能图

图4-1 冲床的顺序功能图

K10

K10

X17

X15

X16

X14

M0

M21 Y1

Y4

Y3

Y2

R T0

M20

T1

Y0 T0

Y0 S

M22 M23

M24

M25

T1*X1*M8

T1*(X1+M8)

X3*X16*X17

M8002

4.2 公用程序设计

图4-2 冲床的公用程序设计

4.3 手动程序设计

手动程序用输入点X6-X13控制。每步之间互锁了其他不活动步,因此这样更安全可靠。具体程序如下:

图4-3 冲床的手动程序设计

4.4 自动程序设计

自动程序设置了单周和连续两种方式这样更容易工作和故障检查。具体梯形图程序如下:

2015高职 电气控制系统 任务书7-西门子(赛项赛卷)

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 (总时间:240分钟) 工 作 任 务 书 场次号工位号

注意事项 一、本任务书共17页,如出现缺页、字迹不清等问题,请及时向裁判示意,进行任务书的更换。 二、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全过程中,严格遵守电气安装和电气维修的安全操作规程。电气安装中,低压电器安装按《电气装置安装工程低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4-96)》验收。 三、不得擅自更改设备已有器件位置和线路,若现场设备安装调试有疑问,须经设计人员(赛场评委)同意后方可修改。 四、竞赛过程中,参赛选手认定竞赛设备的器件有故障,可提出更换,器件经现场裁判测定完好属参赛选手误判时,每次扣参赛队3分;若因人为操作损坏器件,酌情扣5-10分;后果严重者(如导致PLC、变频器、伺服等烧坏),本次竞赛成绩计0分。 五、所编PLC、触摸屏等程序必须保存到计算机的“D: \工位号”文件夹下,工位号以现场抽签为准。 六、参赛选手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不得在任何地方标注学校名称、选手姓名等信息。

请按要求在4个小时内完成以下工作任务: 一、按“动车空调系统控制说明书”,设计电气控制原理图,并按图完成器件选型计算、器件安装、电路连接(含主电路)和相关元件参数设置。 二、按“动车空调系统控制说明书”,编写PLC程序及触摸屏程序,完成后下载至设备PLC及触摸屏,并调试该电气控制系统达到控制要求。 三、参考X62W铣床电气原理图,排除X62W铣床电气控制电路板上所设置的故障,使该电路能正常工作,同时完成维修工作票。

动车空调系统控制说明书 一、动车空调系统运行说明 在CRH 动车组的车厢均配置有独立的空调系统,空调装置(压缩机、冷凝机)安装在地板下,空气处理单元(通风排风装置)车厢随着气压变化、温度进行通风换气,如图1所示。 图1 动车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 动车空调系统主要由以下电气控制回路组成,压缩机M1控制回路【M1为单速电机,由变频器进行多段速控制,变频器参数设置为第一段速为15Hz ,第二段速为30Hz ,第三段速为40Hz ,第四段速为50Hz ,加速时间0.3秒,减速时间1秒】。冷凝风机M2、M3控制回路【M2为三相异步电机(不带速度继电器),M3为三相异步电机(带速度继电器),需要考虑过载、联锁保护,只进行单向正转运行】。通风机M4控制回路【M4为双速电机】。车辆运行电机M5控制回路【M5为伺服电机;伺服电机参数设置如下:伺服电机旋转一周需要1000个脉冲,正转转速为1圈/秒,反转转速2圈/秒;】,通过编码器检测动车行驶路程。竞赛以电机旋转“动车右移动为正向,动车左移动为反向”为准。 二、动车空调系统安装方案要求 1、本系统使用三台PLC ,网络指定Q0CPU/S7-300/S7-1500为主带变频压缩机 通风单元 冷凝机

T6113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

第1章绪论 1.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由于现代加工技术的日益提高,对加工机床特别是工作母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此人们也将注意力集中到机床上来,数控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等发展的产物,他的出现极大的推动了制造业的进步。机床的控制系统的优劣与机床的加工精度息息相关,特别是PLC广泛应用于控制领域后,已经显现出它的优越性。可编程控制器PLC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自动控制。在机械加工领域,机床的控制上更显示出其优点。由于镗床的运动很多、控制逻辑复杂、相互连锁繁多,采用传统的继电器控制时,需要的继电器多、接线复杂,因此故障多维修困难,费工费时,不仅加大了维修成本,而且影响设备的功效。采用PLC控制可使接线大为简化,不但安装十分方便而且工作可靠、降低了故障率、减小了维修量、提高了功效。 1.2 关于课题的一些介绍和讨论 1.2.1 设计目标、研究内容和拟定解决的关键问题 完成对T6113机床的整个控制系统的设计改造,控制核心是PLC,并使其加工精度进一步提高,加工范围扩大,控制更可靠。 研究内容: (1) T6113的电气系统(PLC)硬件电路设计和在机床上的布局。 (2) PLC程序的编制。 解决的关键问题:PLC对机床各个工作部分的可靠控制电气电路的安全问题的解决 1.2.2题目的可行性分析 虽然目前数控机床以其良好的加工性能得到了人们的肯定,但是其昂贵的价格是一般用户望尘莫及的,所以改造现有的机床以达

到使用要求是比较现实的,也是必须的。经过实践证明这样的改造是可以满足大多数情况下的精度和其他加工要求,并且在实践中已取得的相当好的效益。 1.2.3本项目的创新之处 利用PLC作为控制核心,替代传统机床的继电器控制,使得机床的控制更加灵活可靠,减少了很多中间的机械故障的可能。利用PLC的可编程功能使得变换和改进控制系统成为可能。 1.2.4设计产品的用途和应用领域 镗床是一种主要用镗床刀在工件上加工孔的机床。通常用于加工尺寸较大、精度要求较高的孔。特别是分布在不同表面上、孔距和位置精度要求较高的孔,如各种箱体,汽车发电机缸体等零件的孔。一般镗刀的旋转为主运动,镗刀或工件的移动为进给运动。在镗床上除镗孔外,还可以进行铣削、钻孔、扩孔、铰孔、锪平面等工件。因此镗床的工作范围较广。它可以应用于机械加工的各个领域,但因其价格比一般机床贵好多,所以在比较大的加工车间才可见到。 1.3 电气控制技术的发展 电气控制技术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工艺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而迅速发展的,从最早的手动控制到自动控制,从简单的控制设备到复杂的控制系统,从有触点的硬接线控制系统到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存储系统。现代电气控制技术综合应用了计算机、自动控制、电子技术、精密测量等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生产机械的电机拖动,已由最早的采用成组拖动方式,发展到今天无论是自动化功能还是生产安全性方面都相当完善的电气自动化系统。 继电接触式控制系统主要由继电器、接触器、按钮、行程开关等组成,其控制方式是断续的,所以又称为断续控制系统。由于这种系统具有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维护容易、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至今仍是机床和其他许多机械设备广泛采用的基本电气控制形式,也是学习先进电气控制的基础。这种控制系统的缺点是采用固定的

教务管理系统概要设计说明

教务处管理系统概要设计说明书

1 概述(设计思想) 教务管理系统是一个面向学校教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为其提供服务的综合管理系统,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尤其是学分制、选课制的展开和深入,使得教务日常管理工作日趋繁重、复杂,而现有的教务管理软件基本上都是单机版本的,已满足不了现在教务工作需要。因此迫切需要研制开发基于互联网的综合网上教务管理软件。 该教务管理系统总体设计思想:面向学校各部门以及各层次用户的多模块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为了充分利用高校现已有的网络资源。实现教务各上下级之间迅速便捷的沟通,在系统的架构上采用了当前流行的B/S结构与C Z S结构及 Internet 网络相结合的技术突破了系统使用地域的局限性,使整个校园网甚至Internet 上的用户都可访问本教务系统并进入相应的教务信息查询,如查询课程表、教学进程等等.为了体现分散操作、统一管理的思想,实现教务信息的集中管理、分散操作、信息共享,使传统的教务管理朝数字化、无纸化、智能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实现教务各上下级之间迅速便捷的沟通,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的教务管理机制。 教务管理系统由两部分组成:前台和后台。前台客户层采用了最新的webstart 工具,使得客户端可以自动升级、即时更新,减轻了系性;后台数据层采用了对象关系型数据库,它将数据进行统一管理,所有的客户端都从后台捌用数据,实现了资源共享、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并且后台数据还具有自动备份功能,来保证数据库中数据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后台主要有系统管理员,前台则主要面对在校学生和教务处人员和各院系教务员及任课教师使用,教务网的管理员分初级管理员和高级管理员:初级管理员是各科室的负责人,提交本科室的待发布教学通知、公告等信息,管理本科室的上传文件并接受高级管理员的管理;高级管理员管理所有上传的文件,审核并发布各科室提交的信息,管理教务信箱和教务网界面等。教务处长属于高级管理员。 2 系统策略 系统性 该教务管理系统实时更新,系统比较完善可靠,技术成熟,可以按照不同学校对于教务的不同需求进行更改,满足用户需求。 先进性 该教务管理系统技术先进,系统先进,比较完善。 安全性 数据库考虑到安全性问题,对文件进行加密,提高了安全度,保证了系统的安全。可维护性 该教务管理系统界面可以再后台管理前台显示的界面,模块化程度高,可维护性强。 正确性 该教务管理系统可以正确反映教务的信息,实时更新数据,保证信息正确和可靠 简单性 该教务管理系统操作简单,界面简洁,后台管理易学,维护复杂度比较小适应性 该教务管理系统可以在多平台下使用,对浏览器的兼容性强,适用性强。

电气控制柜设计步骤

电气控制柜设计步骤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电控箱设计步骤 一、设计工艺 1、根据图纸(系统图、原理图)选主要部件; 2、按照功能、使用方法和制造标准排布主要器件; 3、根据排布结果选定箱(柜)尺寸(尽量选通用尺寸),校验器件排布结果; 4、根据图纸选其它辅助材料、元件; 5、绘制装配图、接线图,编制加工工艺卡; 6、采购所有器件、材料; 7、加工、或委托加工箱(柜)壳体; 8、按工艺卡装配主要器件,加工连接件、连接线; 9、按工艺卡装配附件、配件、接线; 10、整体装配完成,检验,试验(按产品生产标准要求项目进行); 11、按标准及合同要求进行产品包装,附检验合格证、试验记录。 12、送货出厂。 二、设计规程规范要求。 1、熟读设计方案任务书。掌握任务书中几点重要信息及参数,如果是在大型项目中,设计任务书会以合同的技术附件形式出现。这样就关系到控制箱的先进程度和设计制造的成本控制。只要掌握控制的自动化程度就行了,这关系到你下面的选型等工作。 2、根据控制要求进行方案性设计。如果是较大的项目这可以升级为可行性研究。即使是小的电控系统,起码也要列出不少2种的方案设计,在方案设计过程中,

要有详细的计算说明书,这样为你的设备设计提供依据,也是设计是否合理,是否科学的关键。直接关系到你的制造成本。 3、进行设备控制设计,选择最佳的方案后,再进行设备设计,这个设计阶段,主要是设备的选型,选择各种合理元器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能实现设计任务中要求的控制功能。 2)要保证设备一定的先进性(在一些技术附件中为有具体说明), 3)要控制好成本,不要盲目最求先进而造成不必要的成本浪费。 在确定所需要的各种元件设备后,就要进行原理图的设计,设计原理图时要根据自己的方案设计再结合所选电气元件的电气接线原理进行。 4、施工图设计。这里就不扯大工程设计步骤和要求了,单仅电控箱而言,根据所选元件的尺寸,综合考虑和选择电控箱的规格(国家有统一标准规格的电控箱柜台,也有非标的,非标的可根据你选择的电气元件进行规格设计)。 选择好或设计好电控箱的规格后,就可以进行箱内布置图的设计了,这个可以参照相关的电工工艺要求进行。 以下注意要点: 1)设备元件摆放布局合理、保证设备安全; 2)便于施工、检修等。 三、采购和安装调试规范要求。 1、根据上面的设备设计,设计出详细的材料清单,根据材料清单进行电气设备元件采购,这样就不会造成设备过剩浪费,或是设备出现短缺不足的现象。 2、根据上面的施工图设计,可以将采购回来的设备交予生产制造部门进行安装和接线了,并进行出场前的检验和测试。

冲床PLC课程设计

前言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是应用最广的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自动控制装置。本设计以S7-200为编程器设计冲床系统的控制。本课程设计是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综合性教学环节,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我们综合运用本课程所学知识和技能去分析和解决本课程范围内的一般工程技术问题,建立正确的设计思想,掌握工程设计的一般程序和方法。通过课程设计使我们得到工程知识和工程技能的综合训练,获得应用本课程的知识和技术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1章简述了冲床控制系统的要求,第2章通过比较了继电器控制、单片机控制、PLC控制优缺点,选择适合本课程设计的控制方法,第3章给出了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和元件清单以及控制面板模型图,第4章为软件设计,包括顺序功能图和梯形图,第5章为系统的调试及后续工作,附录为对应的梯形图语句表清单。 本设计由赖指南老师指导,陈俊凯同学在课程的设计中给了很大的帮助,谨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课程难免有不足错漏之处,恳请老师批评指正。 付小任 湖南工程学院 2012/6/8

目录 第1章绪论 (1) 第2章控制方法论证 (2) 第3章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 3.1元件清单 (3) 3.2 控制面板 (3) 3.3 硬件电路 (4) 第4章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 4.1 主程序梯形图 (5) 4.2 公用程序梯形图 (5) 4.3 自动程序顺序功能图及梯形图 (6) 4.4 手动程序梯形图 (9) 4.5 自动回原点顺序功能图及梯形图 (9) 第5章控制系统调试 (11) 结束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附录程序清单 (15)

机电冲压机控制系统设计课设

课程设计(论文)题目:冲压机控制系统 设计名称:机电传动控制 班级学号:1001011121 学生姓名:尚明伟 指导教师:李岩任晓虹2012年12月24日

成绩评定表

课程设计任务书

目录 0. 前言 (1) 1. 课程设计的任务和要求 (2) 1.1 控制要求 (2) 1.2 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2) 2. 总体设计 (3) 2.1 输入输出端子接线图 (3) 2.2 PLC控制原理图及其设计说明 (4) 2.3 主电路图 (5) 2.4 PLC选型 (6) 3. PLC程序设计 (7) 3.1 主程序设计说明 (7) 3.2 手动子程序设计 (11) 3.3 自动回原点子程序 (13) 3.4 自动程序 (15) 4. 电器元件选择 (22) 5. 结束语 (23) 6. 参考文献 (23)

0. 前言 本次课程设计的目的是掌握机电传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P LC 控制电路的设计方法以及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电路的P LC改造方法。掌握机电传动控制系统中继电器—接触器控制和P LC控制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及两者的关系。掌握常用电器元件的选择方法。具备一定的控制电路的分析能力与设计能力。 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经过亲手调试,本次课程设计给我提供了一次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并让我更加熟练的掌握了机电传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PL C控制电路的设计方法以及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电路的P L C改造方法。掌握机电传动控制系统中继电器—接触器控制和P L C控制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及两者的关系。掌握常用电器元件的选择方法。具备一定的控制电路的分析能力与设计能力。在此对老师提供的帮助,深表感谢。

系统概要设计文档

系统概要设计文档
1 / 18

目录
系统概要设计文档 ....................................................................................................... 1b5E2RGbCAP 目录 ................................................................................................................................2p1EanqFDPw 1 引言 .............................................................................................................................. 3DXDiTa9E3d 1.1 编写目的及阅读建议 ...................................................................................... 3RTCrpUDGiT 1.2 系统概述 ......................................................................................................... 35PCzVD7HxA 1.3 文档概述 ............................................................................................................. 3jLBHrnAILg 1.4 设计原则与设计要求 ......................................................................................3xHAQX74J0X 2 引用文件 ...................................................................................................................... 3LDAYtRyKfE 3 设计概述 ....................................................................................................................... 4Zzz6ZB2Ltk 3.1 功能需求规定 .................................................................................................... 4dvzfvkwMI1 3.2 运行环境 ........................................................................................................... 4rqyn14ZNXI 4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4EmxvxOtOco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SixE2yXPq5 4.1.1 概述 ........................................................................................................ 46ewMyirQFL 4.1.2 设计思想 ............................................................................................... 5kavU42VRUs 4.1.3 基本处理流程 ........................................................................................ 6y6v3ALoS89 4.1.4 系统数据结构设计 ............................................................................... 9M2ub6vSTnP 4.4 接口设计 ........................................................................................................ 100YujCfmUCw 4.4.1 用户接口 ............................................................................................. 10eUts8ZQVRd 4.4.2 外部接口 ............................................................................................ 10sQsAEJkW5T 4.4.3 内部接口 ............................................................................................. 11GMsIasNXkA 5 运行设计 ..................................................................................................................... 11TIrRGchYzg 5.1 系统初始化 ................................................................................................... 117EqZcWLZNX 5.2 运行控制 ........................................................................................................... 11lzq7IGf02E 5.3 运行结束 .......................................................................................................... 11zvpgeqJ1hk 6 系统出错处理设计 ..................................................................................................... 11NrpoJac3v1 6.1 出错信息 ..........................................................................................................111nowfTG4KI 6.2 补救措施 .......................................................................................................... 12fjnFLDa5Zo 7 系统维护设计 ............................................................................................................. 12tfnNhnE6e5 附录 ............................................................................................................................. 12HbmVN777sL
2 / 18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方案的要求和步骤.doc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方案的要求和步骤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的要求和步骤 要完成好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任务,除掌握必要的电气设计基础知识外,还必须经过反复实践,深入生产现场,将不断积累的经验应用到设计中来。课程设计正是为这一目的而安排的实践性教案环节,它是一项初步的工程训练。通过课程设计的工作,了解一般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设计内容和设计方法。 本章主要讨论课程设计应达到的目的、要求、内容、深度及工作量。并通过实例介绍,进一步说明课程设计的设计步骤。 电气设计包含原理设计和工艺设计两个方面,不能忽视任何一面,对于应用型人才更应重视工艺设计。电气控制系统课程设计属于练习性质,不强调设计结果直接用于生产。 设计的目的、要求、任务及方法 一、设计目的

电气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某一生产设备的电气控制装置的设计实践,了解一般电气控制系统设计过程、设计要求、应完成的工作内容和具体设计方法。通过设计也有助于复习、巩固以往所学的知识,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电气设计必须满足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的要求,因此,设计之前必须了解设备的用途、结构、操作要求和工艺过程,在此过程中培养从事设计工作的整体观念。 电气设计应强调能力培养为主,在独立完成设计任务的同时,还要注意其他几方面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如独立工作能力与创造力;综合运用专业及基础知识的能力,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查阅图书资料、产品手册和各种工具书的能力;工程绘图的能力;书写技术报告和编制技术资料的能力。 二、设计要求

为保证顺利完成设计任务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1>在接受设计任务后,应根据设计要求和应完成的设计内容,拟定设计任务书和工作进度计划,确定各阶段应完成的工作量,妥善安排时间。 (2>在方案确定过程中应主动提出问题,以取得指导教师的帮助,同时要广泛讨论意见,依据充分。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要多思考,尤其是主要参数,要经过计算论证。 (3>所有电气图纸的绘制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标准,包括线条、图型符号、工程代号、回路标号、技术要求、标题栏、元件明细表以及图纸的折叠和装订。 (4>说明书要求文字通顺、简练,字迹端正、整洁。 (5>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设计任务。 (6>如果条件允许,应对自已的设计线路进行

浅谈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及设计

浅谈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及设计 发表时间:2018-08-13T17:23:35.390Z 来源:《电力设备》2018年第12期作者:张健 [导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电力技术的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今后的使用会越来越广泛,为了更好了将控制模块应用于各行各业,在自动化模块设计上要充分实现规范化设计,总结典型的设计思路,从而使典型设计起到部分标准和规范性的作用。 (13063819880924xxxx)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电力技术的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今后的使用会越来越广泛,为了更好了将控制模块应用于各行各业,在自动化模块设计上要充分实现规范化设计,总结典型的设计思路,从而使典型设计起到部分标准和规范性的作用。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水电站设计应用 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工程设计工作,它是工程建设的灵魂,在工程建设中起主导作用。设计工作对项目的工期、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竣工后的安全运行起着决定性作用。嵌入式控制系统的发展和现场总线技术的应用,对从事电气、自动化工程技术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对传统专业电气知识掌握纯熟,还要掌握学习不断发展的自动化网络知识,对计算机软件运用娴熟。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供应商、项目工程设计工作者或企业管理的所有电气设备可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技术支持和调试。 1 电气控制对象的特点和要求 电气控制量与热工控制量相比在控制要求及运行过程中有着很多不同点,电气的主要特点表现为: (1)电气控制系统相对热机设备而言对信息的掌握不大,目标少,操控次数少,不过,速度更快,准确度也更高。 (2)电气设备保护自动装置对稳定性要求更高,更快速,并且,有一定抗干扰的能力。 (3)热力系统需要大容量来满足处理信息的需要,并且内部情况复杂,过程掌握十分严格,对于电控系统(ECS),强调数据提取和顺序的掌握作为主要方面,有助于实现连锁保护。 因此,机组的电气系统纳入DCS控制,要求控制系统具有很高的可靠性。除了能够进行一般的启动和停止,对于异常问题的显现和控制的数据也要精确显示。并给出可行的操作意见,以及意外控制办法,使电气系统控制处于科学、有效、合理的情况之中。 2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 2.1集中监控方式 这种监控方式优点是运行维护方便,控制站的防护要求不高,系统设计容易。但由于集中式的主要特点是将系统的各个功能集中到一个处理器进行处理,处理器的任务相当繁重,处理速度受到影响。由于电气设备全部进入监控,伴随着监控对象的大量增加随之而来的是主机冗余的下降、电缆数量增加,投资加大,长距离电缆引入的干扰也可能影响系统的可靠性。同时,隔离刀闸的操作闭锁和断路器的联锁采用硬接线,由于隔离刀闸的辅助接点经常不到位,造成设备无法操作。这种接线的二次接线复杂,查线不方便,大大增加了维护量,还存在由于查线或传动过程中由于接线复杂而造成误操作的可能性。 2.2远程监控方式 远程监控方式具有节约大量电缆、节省安装费用、,节约材料、可靠性高、组态灵活等优点。由于各种现场总线(如 Lonworks 总线, CAN总线等)的通讯速度不是很高,而电厂电气部分通讯量相对又比较大,所有这种方式适合于小系统监控,而不适应于全厂的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构建。 2.3现场总线监控方式 目前,对于以太网(Ethernet)、现场总线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普遍应用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且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运行经验,智能化电气设备也有了较快的发展,这些都为网络控制系统应用于发电厂电气系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场总线监控方式使系统设计更加有针对性,对于不同的间隔可以有不同的功能,这样可以根据间隔的情况进行设计。采用这种监控方式除了具有远程监控方式的全部优点外,还可以减少大量的隔离设备、端子柜、I/0 卡件、模拟量变送器等,而且智能设备就地安装,与监控系统通过通信线连接,可以节省大量控制电缆,节约很多投资和安装维护工作量,从而降低成本。另外,各装置的功能相对独立,装置之间仅通过网络连接,网络组态灵活,使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大大提高,任一装置故障仅影响相应的元件,不会导致系统瘫痪。因此现场总线监控方式是今后发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发展方向。 3 探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OPC(OIJEforProcess Control)技术的出现,IEC61131 的颁布,以及 Microsoft 的 Windows平台的广泛应用,使得未来的电气技术的结合,计算机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IEC61131 已成为了一个国际化的标准,正被各大控制系统厂商广泛采纳。Pc 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以太网和Internet 技术引发了电气自动化的一次又一次革命。正是市场的需求驱动着自动化和 IT 平台的融和,电子商务的普及将加速着这一过程。Internet/Intranet 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自动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企业的管理层利用标准的浏览器可以存取企业的财务、人事等管理数据,也可以对当前生产过程的动态画面进行监控,在第一时间了解最全面和准确的生产信息。虚拟现实技术和视频处理技术的应用,将对未来的自动化产品,如人机界面和设备维护系统的设计产生直接的影响。相对应的软件结构、通讯能力及易于使用和统一的组态环境变得重要了。软件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这种趋势正从单一的设备转向集成的系统。 4 提高控制设备可靠性的方法 4.1保护电子设备的环境 潮湿、霉菌、灰尘、气压、盐雾和污染气体等恶劣环境都对正在使用的电子设备有很大的影响,较轻的表现为电子设备的灵敏度降低,严重的会使电子设备报废。在这些因素中,潮湿的影响最严重,特别是在湿度高、温度低的情况下,达到湿度饱和的情况下导致设备内部的元器件和印制电路板上出现凝露和产色现象,降低设备性能,致使设备不能使用;除此之外,当店子设备遭到潮湿空气后,材料会有一层水膜凝聚在表面,并且渐渐渗透到材料的内部,增加了绝缘材料的导电能力,降低体积电阻率,增加介质消耗导致电气漏电、短路甚至击穿,引发设备故障。 4.2切合实际开发控制 设备控制设备设计的开发阶段的关键是设备的可靠性,在设计的科学和切合实际才能产出实用的产品。所以在这个阶段,要认真研究设备、零部件、元器件的技术环境、技术条件,在这个基础上分析出设备的设计参数,从而制定使用的设计方案;然后在掌握了

概要设计范本

概要设计范本

[XXXX公司办公自动化] 概要设计说明书 [V1.0(版本号)] 拟制人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三年四月二十一日]

概要设计说明书 引言 1.1编写目的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推进电力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适应国际形势和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必须加快电力系统信息化的发展。 对于电力系统的企业,如何充分、快捷、有效地利用企业内外的大量信息,为企业的发展服务,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是企业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之一。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服务内容和办公设施的现代化,这种情况日益突出。同时为了提高单位的日常办公效率,减轻手工劳动强度,使单位的日常运营纳入高效而快捷的轨道,就必须利用现代的信息手段。现代的信息技术优势在于对信息的处理高效而精确,可以充分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传输,及时地反映企业办公的变动

情况,完善办公调度,提高企业服务质量,进而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 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要手段。XXXX公司计划建设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将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依托,通过建立全局八个部门的信息网络,全面提高办公效率,并做到信息传输自动化、公共服务远程化、公文交换无纸化、管理决策网络化,实现全局办公系统全面信息化。 本说明书给出XXXX公司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说明,包括最终实现的软件必须满足的功能、性能、接口和用户界面、附属工具程序的功能以及设计约束等。 目的在于: ?为编码人员提供依据; ?为修改、维护提供条件; ?项目负责人将按计划书的要求布置和控制开发工作全过程; ?项目质量保证组将按此计划书做阶段性和总结性的质量验证和确认。 本说明书的预期读者包括:

冲压机械手液压控制系统设计资料

目录 1.绪论 (2) 2.设计任务 (3) 3.液压原理图的设计 (4) 4.液压元件的选择 (8) 5.PLC选型 (14) 6.I/O分配 (17) 7.梯形图的设计 (18) 8.指令语句程序 (28) 9.Bom表 (34) 10.总结 (35) 11.参考文献 (36)

绪论 机械手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科技自动化生产设备。通过编程来完成各种动作,它的准确性和多自由度,保证了机械手能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工作。机械手在工业生产中应用较多,机械手的使用能够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废次品率。机械手可以完成很多工作,它在自动化车间中用来运送物料,从事多种工艺操作。它的特点是通过编程来完成各种预期的作业,在构造和性能上兼有人和机器人的部分优点,尤其体现了人的灵活协调和机器人的精确到位。 机械手是在机械自动化生产中逐步发展出的一种新型装置。现代生产过程中机械手被广泛的应用到自动生产线中。机械手目前虽然不如人手的灵活多变,但它具有重复性,无疲劳,不惧危险,有大的抓举力量,因此越来越多的被广泛运用。 机械手技术涉及机械学、力学、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技术、电气液压技术,计算机可编程技术等,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技术。 本课题在执行机构由电动和液压组成的结构基础上将PLC 应用于其自动控制系统,完成机械手系统的硬件及软件设计。

2.设计任务 2.1动作分析 根据生产条件要求,机械手须把加工原料从输送带上取下,旋转一定角度后将加工原料放入冲压机填料口,然后返回,重复这一动作。 2.2构的工步 插销定位—手臂前伸—手指抓料—手臂上升—手臂缩回—拔定位销—手腕回转、手臂回转—插定位销—手臂前伸—手臂下降—手指松开、手臂缩回—拔定位销—手腕回转、手臂回转—插定位销。

基于西门子PLC的自动冲床控制系统的设计

摘要 本篇文章内容是基于西门子PLC的自动冲床控制系统的设计,针对冲床薄片自动控制系统在工艺系统中的应用,从工艺要求、控制方案拟定控制系统硬件设计和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进行了研究。 首选通过对冲床系统的分析,确定了总体的设计方案;再根据冲床的特点和所需的功能,确定了系统的硬件构成——采用了西门子S7-200可编程控制器作为冲床系统的核心控制器,使系统达到体积小、控制灵活、故障检测容易,并且提高了生产效率;采用西门子V80伺服驱动器作为执行元件,其位置控制精度远远地高于人工送料,使其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大幅度提高;采用了西门子的人机界面,使系统更加人性化、便捷化。 关键词:自动冲床 PLC 自动送料冲压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Siemens PLC punching machine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design, according to punch sheet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application, from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control programming control system hardware design and software design of control system of. The preferred to punch through system analysis, determine the overall design plan; then according to punch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esired function, the system hardware composition -- adopts Siemens S7-200programmable controller as the core controller punch system, make the system achieves small volume, flexible control, fault detection, and improves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adopts Siemens V80 servo drive as the executive element, the position control precision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artificial feeding, the security of the whole system is greatly improved; the Siemens man-machine interface, making the system more user-friendly, convenient. Keywords:automatic punching machine; PLC; automatic feeding; stamping

软件概要设计说明书

目录 1.引言 (3) 编写目的 (3) 定义 (3) 参考资料 (3) 2.范围 (4) 系统主要目标 (4) 主要软件需求 (4) 学生模块 (4) 教师模块 (6) 修改密码 (6) 管理员模块 (7) 重修审核 (7) 3. 软件系统结构设计 (9) 软件体系结构 (9) 软件程序结构图 (9) 图软件程序结构图 (9) 学生登陆系统 (9) 模块命名规则 (11) 模块描述 (11) 功能需求追溯 (19) 4.数据设计 (20) 数据字典复审 (20) 数据项 (24)

学生信息表Student__info (24) 教师信息表Teacher_info (24) 学生成绩表 StudentScore_info (25) 权限表A uthority_info (25) 5.系统维护设计 (26)

软件概要设计说明书 Software Preliminary Design Description 1.引言 编写目的 在分析历年大学体质测试结果统计分析流程基础上,我们5人项目小组对该系统进行了概要设计。主要是基于以下目的编写此说明书。 1、对系统概要设计的阶段任务成果形成文档,以便阶段验收、评审,最终的文档 验收。 2、对需求阶段的文档再次确认过程,对前一阶段需求没有做充分或错误的提出修 改。 3、明确整个系统的功能框架和数据库结构,为下一阶段的详细设计、编码、和测 试提供参考依据。 4、明确编码规范和命名规范,统一程序界面。 预期读者:详细设计人员、软件工程任课教师。 定义 系统:学生体质测试结果统计分析系统 参考资料 学生体质测试结果统计分析系统(系统)设计方案 学生体质测试结果统计分析系统(系统)项目审批表 大学体质测试相关规章制度说明 学生体质测试结果统计分析系统(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

智能小区电气设计方案

智能小区电气设计方案 智能小区电气设计方案 前言: 作为人类生存基本需求之一的住宅,已逐步向小康型发展。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多新型智能住宅小区已成为住宅建设的热点。 目前兴建的智能化住宅小区多为数幢多层或高层住宅楼组成,家用电器,通信设备与安保防灾等设备在家庭中功能综合一体化,各电子设备的广泛采用,对电气的安全设计也提出一些新的要求。下面将主要部分介绍如下: 1、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 1.1基本功能 1.1.1对建筑设备进行控制、监视和测量,以实现设备最优控制为中心的过程控制自动化;以完成预防和控制为中心的防灾自动化; 1.1.2对控制器、远程终端单元的监控; 1.1.3操作者人机界面; 1.1.4被监视建筑设备在CRT上的视频显示集成; 1.1.5数据采集和历史化; 1.1.6警告管理 1.1.7趋势分析 1.1.8报告生成 1.2开放功能 楼宇自控系统应具备基本的开放功能,包括对ActiveX、DDE、ODBC、API、Access 等标准技术均可实现无缝连接。系统可实现与这些系统的通讯,从而实现有关的联动控制以及方便物业管理和系统集成。 1.2.1系统控制器配置原则: 控制器配置应遵循以下原则,否则将被认为是重大技术偏离,可能作为废标处理:系统应采用中央站为核心,DDC与中央站实现数据通信。DDC应设在受控对象附近,按功能和管理类别实现区域划分,每栋楼的送排风、给排水、照明和电量计量分别采用各自独立的DDC进行控制,即每栋楼至少配置4个可独立运行的DDC控制器。其中计量用DDC应提供24小时不间断电源。系统共设置29个区域(室外照明为独立的区域),每个区域可独立管理。每个可独立运行控制器的控制点数应小于120点,使系统的故障产生的影响可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控制器I/O点应具有一定的冗余,各类型I/O点的预留量不小于15%。控制应采用标准的模块化设计,控制器应具备标准的开放协议如LON通信协议。为保证单个设备的维护不影响其它设备的运行,所有模块应支持热插拔功能,更换或维护单个模块不影响同区域其它设备运行。 1.2.2系统控制及监控内容: VRV空调机组;变配电系统;照明系统;电梯系统;给排水系统。 (1)VRV空调机组系统。 通过VRV机组通讯接口实现以下基本监控内容:启/停状态;故障报警;电量计量。通过设置环境温度传感器接入DDC,检测环境温度。 (2)通风系统 风机基本监控内容:送排风机启/停状态;送排风机故障报警;送排风机开关控制;地下车库CO监测。 (3)变配电系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