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私法案列分析(可以)

国际私法案列分析(可以)

(一)案例某中国公民的遗产涉外继承案

————涉外民事关系的定性

一中国上海女子在美国纽约嫁给一印度孟买男子,婚后定居孟买并生儿育女。该女子不幸英年早逝,未留下任何遗嘱,但在上海和孟买均留下了价值可观的动产和不动产。其丈夫、子女及父母因析产不均发生争议,其父母诉诸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分析:上述案件所涉法律关系是否为涉外民事关系?

(二)案例李伯康房产继承案

————先决问题

李伯康于1938年在家乡广东台山与范素贤结婚,婚后一直无子女。1943年李伯康前往美国定居,住在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1967年李伯康与周乐蒂女士在美国内华达州结婚。1981年李伯康在美国洛杉矶去世。在李伯康的遗产中,有一处位于广州的四层楼房。1986年5月,已离开台山到香港定居多年的范素贤得知李伯康去世的消息后,到广州办理了继承上述房产的证明,同年7月领取房产证。周乐蒂女士得知后,委托代理人在广州某区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继承其夫李伯康的上述房产。法院最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判决李伯康与周乐蒂在美国的结婚属于重婚,无效,因此驳回原告周乐蒂的继承请求。

问题

1、本案的主要问题(本问题)是什么?

2、本案中存在先决问题吗?

3、假设李伯康的遗产中有一笔存款位于广州,此案是否存在先决问题?

解题思路及基础知识

先决问题是指在法院在解决一个法律问题时,要以首先解决另外一个法律问题为前提。前一个待解决的问题是主要问题,后一个问题是先决问题。构成国际私法上的先决问题应满足三个条件:

(1)先决问题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作为一个单独问题提出,并有自己独立的冲突规范可以引用;

(2)主要问题依照法院地国冲突规范的指引应当适用外国法律。如果主要问题适用法院地法,先决问题虽然也存在,但关于先决问题的法律适用就不会存在争议了,只能按照法院地冲突规范指引;

(3)法院地国冲突规范和实体规范与主要问题准据法所属国的冲突规范和实体规范都不相同,从而会导致不同的判决结果。如果适用不同国家的法律结果都一样,先法律//教育网决问题也就失去了意义。

参考答案

1、主要问题是对李伯康位于广州的不动产的继承。

2、本案并不存在先决问题,因为主要问题——不动产的继承问题,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而本案主要问题应适用的准据法为法院地法,不符合先决问题的构成要件,即主要问题依照法院地国冲突规范的指引应当适用外国法律。

3、此时本案存在先决问题,因为主要问题——动产继承问题,适用被继承人死亡时的住所地法,此时为美国法,符合先决问题构成的三个要件。

(三)案例 1908年英国奥格登案件

————识别问题

一名住所在法国的19岁法国男子,未经父母同意,去英国与一住所在英国的英国女子结婚,后来该法国男子以自己结婚未经父母同意,因而不具备结婚能力为由,在法国一法院起诉并获得一宣告婚姻无效的判决,其依据是根据法国的规定“未满25岁的子女未经父母同意不得结婚”。而后该英国女子在英国与一个住所在英国的英国男子结婚。后与该女子结婚的英国男子(原告)却以他与该英国女子结婚时她还存在合法婚姻为由,请求英国法院宣告他们的婚姻无效。结果英国法院根据英国法的观点将法国法中“须经父母同意的要件”识别为“婚姻形式要件”,从而援引“婚姻形式依婚姻举行地法”这一冲突规范,确定英国法为准据法来解决是否需要父母同意的问题,而英国法中并没有法国法中的上述限制性规定,因此该英国女子与法国男子的婚姻是有效的。于是,英国法院否定了法国法院作出的宣告婚姻无效的判决,并且满足了英国男子请求。

问题试分析该案涉及的主要的国际私法问题。

分析:一、涉外因素 1、英国:婚姻举行地、原被告国籍、原被告住所地、法院地

2、法国:前夫国籍国、住所地

二、法律冲突 1、据法国法,未满25岁的子女未经父母同意不得结婚,故该英国女子与法国男子的婚姻无效。

2、而英国法中并没有法国法中的上述限制性规定,因此该英国女子与法国男子的婚姻是有效的。

三、法律适用据英国法,婚姻能力适用当事人住所地法,婚姻形式依婚姻举行地法。

四、识别

对将要处理的问题或事实构成或事实情况进行定性分类,将其划入一定的法律范畴,从而确定应对其适用哪一条冲突规范的过程。

五、识别依据 1、法院地法说;2、准据法说;3、分析法与比较法说;4、个案识别说。

六、识别冲突

结果英国法院根据英国法的观点将法国法中“须经父母同意的要件”识别为“婚姻形式要件”,从而援引“婚姻形式依婚姻举行地法”这一冲突规范,确定英国法为准据法来解决是否需要父母同意的问题。

如果英国法院依法国法将须经父母同意的要件识别为婚姻能力问题,就要适用英国法中另一条冲突规范——“婚姻能力依当事人住所地法”,即法国法。而根据法国法,就应承认法国法院宣告婚姻无效的判决,并驳回英国原告的请求

参考结论

本案主要涉及国际私法上的识别和涉外婚姻形式的法律适用问题。英国法院将父母对未成年人婚姻的同意这一事实识别为婚姻形式问题,这是援用有关婚姻形式冲突规范处理此案的前提。关于解决结婚实质要件和形式要

件的冲突规则,归纳各国的做法不外乎三种:婚姻举行地法、当事人本国法和当事人住所地法。本案中,英国法院采用了婚姻举行地法(英国法)决定婚姻形式问题,是严格恪守“场所支配行为”这一规则的结果。

(四)案例荷兰公民马克行为能力确认案

————行为能力的法律适用

荷兰籍男青年马克,21岁,1997年来中国旅游,在某风景区一户少数民族农家,看中一套当地人的民族服装。经协商,以随身携带的照相机与之互易。马克打电话给好友,告知此事。其朋友称这笔交易不合算,劝马克把照相机换回来,马克回到农家商谈返还之事,农家不同意。马克遂以自己时年不满23岁,按其本国法(荷兰法律规定23岁为成年年龄)尚未成年,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所为民事行为无效为由,诉至我国法院。

问题

请问:

1、马克依其本国法未成年为由主张合同无效是否有理?为什么?

2、假设马克25岁,是在乙国登记注册的一家公司的总经理。在中国旅游期间,马克看中一种玉器饰物,遂以公司名义与当地外贸进出口公司签订购买1000套玉器饰物的合同。后因资金问题,马克反悔。马克以其本国法规定玉器是国家专营商品,本公司不具有经营玉器商品的行为能力为由,主张合同无效。问:应适用何国法律认定该法人的行为能力?

法律、法理分析

本案涉及涉外案件中公民和法人行为能力的法律适用问题。各国对于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以年龄和理智为标准作了不同划分。由此产生的自然人行为能力方面的法律冲突,国际私法上一般规定以当事人的属人法(即本国法或住所地法)来解决。但是在商事领域,为保证交易的安全,许多国家规定,对在本国内进行与经贸活动有关的法律行为,其主体的民事行为能力应依行为地法来判断。我国立法即体现了这一原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80条规定:“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进行民事活动,如依其本国法律为无民事行为能力,而依我国法律为有民事行为能力,应当认定有民事行为能力。”

关于法人的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的法律冲突,国际私法上一般采用同一冲突规则来解决,即法人的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原则上适用法人的属人法,亦即法人的国籍国法或住所地国法。但外国法人在内国活动,首先必须符合内国的法律。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8 4条规定:“外国法人以其注册登记地国家的法律为其本国法,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依其本国法确定。外国法人在我国领域内进行的民事活动,必须符合我国的法律规定。”

答案

1、本案中,某甲的行为能力依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80条的规定,应适用行为地——中国的法律来认定。某甲现年21岁,按中国法律年满18周岁的正常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某甲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不得主张合同无效。

2、本案中,外方公司在乙国登记注册,依法其本国法为乙国法。我国规定了外国法人行为能力适用其属人法(本国法)的冲突规则,因此本案中,该乙国公司的民事行为能力应以乙国法律作为准据法。

(五)案例杰克因放烟花受伤索赔案

————国家主权豁免

1978年7月4日,美国人吉米和他的朋友乔治在他家门口燃放烟花。烟花本来指向空旷地方,但点燃后突然改变方向,朝站在他们身后不远处观看的吉米的弟弟杰克飞去,击伤了杰克的右眼。事后发现,这个烟花是从中国进口的带烟带响“空中旅行”,于是,杰克的父母就委托律师,于1979年4月向美国得克萨斯州某地区的联邦法院提起诉讼。他们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当做烟花的生产制造厂商并作为第一被告,以中国外交部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理人,并以进口烟花的美国某进口公司和烟花经销商为第二被告、第三被告。原告要求100万美元作为损害赔偿,同时对被告处以500万美元的惩罚性赔偿,共计600万美元。

原告认为,该烟花由中国制造,由于产品存在缺陷,具有危险性,从而导致杰克人身受到伤害。根据美国产品责任法,产品的出口者应承担赔偿责任。

【法律问题】

美国法院能否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被告?

【参考结论】

在本案中,美国法院不能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被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主权国家,根据国际公法,各主权国家是平等的,享有豁免权,未经中国同意,美国法院不得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被告行使司法管辖权。并且,中华人民共和国既不是烟花制造商,也没有从事经营该烟花的出口贸易。因此,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被告是不恰当的。本案中,进行该项烟花出口贸易的是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它是独立的法人,是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主体,可以在国外起诉和应诉,因此,原告在被告的选定上是有错误的。

(六)案例葛佩琪诉上海康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房屋租赁纠纷案

——物之所在地法原则

(七)案例甲国公民A与乙国公民B赠与合同纠纷案【案情简介】

————意思自治原则的例外

在我国某外资企业工作的甲国公民A和乙国公民B签订了一份赠与合同。合同规定A赠送给B价值200万人民币的钻石戒指一只,但条件是B必须和A共同在该外资企业工作10年,并且在10年内不得与他人结婚,否则A可收回赠送的钻石戒指。双方明示选择甲国法作为该赠与合同的准据法,而依甲国法该附条件的赠与合同是有效的。3年后,B与他人结婚,A欲讨回钻石戒指不成,诉至中国法院。

【问题】

1.中国法院对该合同纠纷是否有管辖权?为什么?

2.当事人是否可以对该合同的法律适用作出约定?为什么?

3.该合同当事人约定适用甲国法是否有效?为什么?【法律、法理分析】

分析

本案涉及涉外合同的管辖权和法律适用问题。依照《民事诉讼法》关于特殊地域管辖的规定: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除被告住所地法院可以管辖外,合同履行地法院也有管辖权。另外,还规定:“涉外民事诉讼的被告对人民法院管辖不提出异议,并应诉答辩的,视为承认该人民法院为有管辖权的法院。”本案的赠与合同在中国签订、履行,当事人向中国法院起诉,中国法院有管辖权。

关于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我国的做法与世界上各国的通行做法一致,以意思自治原则为主,以最密切联系原则为辅。《民法通则》第145条规定:“涉外合同的当事人可以选择处理合同争议所适用的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当事人没有选择法律的,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故本案当事人可以对合同的法律适用做出选择。

根据国际私法上的公共秩序保留制度,一国法院依照其冲突规范本应适用外国法时,如其适用会与法院地国的重大利益、基本政策、道德的基本观念或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则可排除该外国法的适用。我国对公共秩序保留问题持肯定的态度,以“结果说”为标准。《民法通则》第150条规定:“依照本章规定适用外国法律或者国际惯例,不得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公共利益。”其中既包括当事人自主选择的法律,也包括由冲突规则援引的外国法和国际惯例。本案中,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甲国法承认赠与合同附加不得与他人结婚的条件,违背了我国婚姻法上的婚姻自由的基本原则,有损我国的社会公共利益,故甲国法应排除适用,当事人选择甲国法无

效。

八、案例韩国公民某老太太和中国公民分别诉韩国公民金某案

————涉外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

韩国籍留学生金某,借中国公民李某的汽车出去兜风。路上因驾驶不慎,撞伤一个老太太,金某上前询问伤势,得知老太太系侨居在中国的韩国籍公民。金某急忙开车送老太太去医院,慌忙之中忘记锁好车门,发现时,汽车已经被盗。金某拒不赔偿老太太的医药费用和汽车损失。老太太和李某分别将金某告上法庭。法庭经当事人同意,将两诉合并审理。

1.对老太太的起诉应如何适用法律?

2对李某的起诉应如何适用法律?

(法律、法理分析)本案包括两个涉外侵权法律关系:一是两个韩国籍公民之间的人身侵权法律关系;二是韩国籍公民与中国公民之间的财产侵权法律关系。两者都涉及涉外侵权的法律适用问题,相关法律条文为《民法通则》第146条。

我国《民法通则》第146条规定:“侵权行为的损害赔偿,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律。当事人双方国籍相同或者在同一国家有住所的,也可以适用当事人本国法律或者住所地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不认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发生的行为是侵权行为的,不作为侵权行为处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87条规定:“侵权行为地的法律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法律和侵权结果发生地法律。如果两者不一致时,人民法院可以选择适用。”

国际私法上对于侵权法律关系的准据法一般采用“侵权行为地法”来确定。作为例外情形,当事人具有相同国籍或者住所时,我国法律允许选择性适用共同国籍国或住所地法。即法院既可以适用侵权行为地法,也可以适用共同国籍或住所地法,由法官进行选择。

答案

1、本案中,被侵权老太太和金××均为韩国籍公民,侵权行为发生在中国,侵权行为实施地和侵权结果发生地均为中国,依据《民法通则》第146条规定:“侵权行为的损害赔偿,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当事人双方国籍相

同或者在同一国家有住所的,也可以适用当事人本国法或者住所地法。”该人身侵权案件,依法既可以侵权行为地——中国法律作为准据法,也可以当事人共同国籍——韩国的法律作为准据法。

2、侵权人金××与被侵权人李××之间的财产侵权关系,因为当事人双方不具有相同国籍或者住所地,而侵权行为发生在中国(侵权行为发生地和侵权结果发生地均为中国),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46条之规定,应适用侵权行为地——中国的法律作为其准据法。

九、案例外国留学生哈密勒在中国申请结婚法律适用案

——一夫一妻制婚姻原则的适用

哈密勒是某国来中国的留学生,来中国之前已在本国娶有妻子。在中国留学期间,哈密勒认识了某公司女职员中国公民柳某,双方交往频繁且产生了感情,于是提出结婚。因哈密勒已在本国娶有妻子,柳某所在的单位的同事强烈反对柳某同哈密勒结婚,柳某父母也极力反对这件事。柳某却愿意同哈密勒结婚,于是哈密勒即以其本国法律允许一夫多妻且柳某自愿同其结婚为由,向柳某户籍所在市民政局提出与柳某结婚的申请,请求发给双方结婚证。

问题

1、哈密勒以其本国为依据要求在中国申请结婚登记的理由是否成立?本案应如何处理?

(法律、法理分析)本案涉及涉外结婚的法律适用问题,有的国家区分了结婚的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分别规定应适用的法律。对于结婚的实质要件,一般主张适用婚姻举行地法,或适用当事人的本国法,或适用当事人住所地法,或兼采上述各连结点而依不同情况分别予以适用的混和制。形式要件的法律适用,有的适用婚姻举行地法,有的适用当事人本国法,有的选择适用属人法和行为地法。我国不区分结婚的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统一适用“婚姻缔结地法”。本案中哈密勒的本国法律允许一夫多妻制,而我国法律规定了一夫一妻制原则,到底运用哪一国的法律必须由中国的冲突规范来决定。《民法通则》第14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外国人结婚适用婚姻缔结地法”。这里“婚姻缔结地”为中国,故应适用中国法律,依中国法律规定的一夫一妻制原则,哈密勒已有妻子,所以,民政部门应驳回其结婚申请。即使哈密勒的本国应予适用,我国也可以其一夫多妻违背我国一夫一妻制这一基本婚姻法原则(公共政策)为由,拒绝适用其本国法,改而适用中国法,驳回结婚申请。

答案

1、哈密勒的理由不成立。因为我国《民法通则》第14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外国人结婚适用婚姻缔结地法”。哈密勒和柳某申请在中国结婚,应适用中国法律。而我国《婚姻法》规定实行一夫一妻制为基本原则。哈密勒在其本国已经结婚,又在中国申请与中国公民结婚,违反了一夫一妻制的基本原则。因而民政局对该项结婚登记的申请,不予登记,并应向双方指出其行为的违法性。

十、案例中国公民L涉外继承纠纷案

————继承的管辖权与法律适用

(一)案情介绍

L系中国人,在中国有住所。1988年L在澳大利亚去世。去世时L在澳大利亚有房屋两幢,生前在中国某银行有存款及利息X万元,在某投资公司有股票及股息X万X千元。L生前未立遗嘱,配偶早死,有两个儿子,一个住在中国,一个住在澳大利亚。L死后,两个儿子因遗产继承问题发生纠纷,诉至中国法院。

(二)问题

1.中国法院对本案是否有管辖权?

2.本案应如何适用法律?

(三)解题思路及基础知识

国际私法上的涉外继承,没有统一实体法,各国争夺管辖权的情况十分常见,出现反致,转致的情况比较多。在涉外继承法律适用问题上,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制度:(一)区别制,将死者的遗产区分动产与不动产,分别适用不同的准据法。一般规定,动产适用死者的属人法,不动产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我国采用区别制。(二)同一制,对死者的遗产不区分动产与不动产,统一由死者的属人法决法律//教育网定。(三)以属人法为主,兼采财产所在地法。(四)不论动产、不动产,概依遗产所在地法。

本案属于国际私法上的涉外法定继承。因被继承人的国籍、住所、部分遗产在中国,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故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的中级人民法院对本案拥有管辖权。在法律适用问题上,当时我国的《民法通则》、《继承法》均已颁布,该两法均规定:遗产的法定继承,动产适用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法律,不动产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本案中L死亡时的住所在中国,在国内留有动产,在国外留有不动产,故对国内的动产适用中国的法律,

对位于国外的不动产则按不动产所在地法处理。

(四)参考答案

1.中国法院对本案有管辖权。被继承人为中国公民,死亡时住所在中国,有遗产在中国,继承人中有一方住在中国。依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因继承遗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或主要遗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故中国法院对此案拥有管辖权。

2.根据我国《民法通则》149条和《继承法》第36条第2款的规定,L在中国的存款,投资及利息是动产,应适用被继承人住所地中国的法律处理;L在澳大利亚的两处房产是不动产,应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澳大利亚的法律处理。

十一、案列王实华与付春花离婚案

————平行诉讼与域外送达

【案情介绍】

中国公民王华实与中国公民付春花1987年在北京结婚,1989年生有一子。1990年,王华实自费到美国留学,1996年取得博士学位,在加拿大安大略省一家公司找到工作。1997年8月,王华实以夫妻长期分居为理由在安大略省多伦多法院提请离婚诉讼。王华实在离婚请求中隐瞒了他与付春花已生有一子的事实。离婚请求书由王华实的律师邮寄送达付春花后,付春花气愤万分。王华实赴美6年多,付春花除了工作外,还要抚养孩子,伺候老人。付春花考虑到丈夫在外国求学不易,节衣缩食,常给丈夫寄些衣物。没想到,王华实学有所成,就一脚蹬了她母子俩,还向法院隐瞒了他有儿子的事实,不想承担抚养儿子的义务。付春花经过一番咨询后,向北京市××区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北京市××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此案,王华实未到庭,法院缺席判决双方离婚,王华实承担儿子抚养费每月人民币350元。加拿大多伦多法院也审理了王华实提出的离婚诉讼,付春花未到庭,法院判决离婚。

【法律问题】

(1)北京市××区人民法院是否享有管辖权?

(2)离婚申请书由王华实的律师邮寄给付春花这种送达方式是否合法?

(3)加拿大法院的判决能否得到中国法院的承认与执行?

【重点提示】

这是典型的涉外离婚案件,涉及到平行诉讼问题,存在管辖权的积极冲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5条规定:“中国公民一方居住在国外,一方居住在国内,不论哪一方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国内一方住所地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如国外一方在居住国法院起诉,国内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受诉人民法院有权管辖。”该条未明确双方的起诉时间的先后问题,但应认为不论国外法院受理在先还是后,我国人民法院均有权受理此类案件。因此,该案中的北京某区人民法院具有管辖权。北京市某区法院受理案件符合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在加拿大法院受理的离婚案件中,离婚申请书由王华实的律师邮寄给付春花,这是不符

合我国有关外国法院向境内当事人送达的有关规定的。根据《意见》第306条2的规定,在没有加拿大和中国共同参见或者签订的国际条约另有规定的情况下,加拿大法院的判决不能得到中国法院的承认和执行。当然本案中两国法院的判决结果基本一致,只是在子女的抚养费问题上有所不同,且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不是两地法律适用结果的不同,而是当事人一方隐瞒事实的结果。如果加拿大法院的判决对我国的当事人更为有利,承认其判决对这个案件来说更符合公正。此外,付春花也可以到加拿大法院应诉,拿到判决后,可以向北京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承认和执行该判决。这种方法,对付春花来说应该是更加有利(比如抚养费很可能比国内法院判决的高),当然也要考虑到国外应诉所带来的必要开支和费用,以及技术和心理的问题。

十二、案列新加坡乙公司与中国甲公司合营企业纠纷仲裁案

————仲裁管辖权异议

(一)案例

甲公司为一中国公司,乙公司为一新加坡公司,两公司于1999年6月签订了合作经营企业合同,在湖南长沙设立了双方合作经营的丙公司。该合同规定“与本合同履行有关的争议事项的解决应该在北京进行仲裁。”2000年4月两公司由于在公司利润的分配上产生了争议,乙公司将争议提交北京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甲公司在第一次开庭前对仲裁的管辖权提出了异议,理由是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中国法院对于由于在中国境内履行的合作经营企业合同引起的争议具有专属的管辖权。

(二)问题

甲公司的管辖权异议是否有理?为什么?

(三)解题思路

本案是一起名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争议管辖权纠纷案,主要涉及《民事诉讼法》及《仲裁法》的有关内容。《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七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进行涉外民事诉讼,适用本编规定。本编没有规定的,适用本法其他有关规定。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履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勘探开发自然资源合同法律//教育网发生纠纷提起的诉讼,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管辖。

尽管民事诉讼法对于在中国境内履行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引起的争议具有专属的管辖权,但这并不排除当事人选择仲裁来解决争议。仲裁庭的管辖权来自当事人在合同中签订的仲裁条款或争议发生前、发生后所达成的有效的仲裁协议。一项有效的仲裁协议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提交仲裁的事项;2.仲裁地点;3.仲裁机构;4.仲裁规则;5.裁决的效力。我国的《仲裁法》第十六条也规定:仲裁协议包括合同中订立的

仲裁条款和以其书面方式在纠纷发生前或者纠纷发生后达成的请求仲裁的协议。

仲裁协议应当具有下列内容:(一)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二)仲裁事项;(三)选定的仲裁委员会。

对于内容有缺陷的仲裁条款或仲裁协议《仲裁法》第十八条规定了补救的措施,该条规定:“仲裁协议对仲裁事项或者仲裁委员会没有约定者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当事人可以补充协议;达不成补充协议的,仲裁协议无效。

(四)参考答案

甲公司认为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没有管辖权的异议成立。但其异议的理由不正确。涉外经贸合同的当事人既可以选择诉讼的方式来解决争议,也可以选择仲裁的方式解决争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六条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履行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纠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专属管辖的规定,只表明当事人选择诉讼的方式解决合作经营企业纠纷的情况下排除外国法院的管辖,并不排除当事人在有关事项上选择仲裁来解决争议。本案中,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没有管辖权的主要理由是合营企业合同中的仲裁条款没有约定仲裁

机构,是无效的。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国际私法案例40题有答案分析

《国际私法案例分析(40题附答案及分析)》 案例一、国际私法上的识别问题 案例二、福尔果案 案例三、特鲁福特案 案例四、鲍富莱蒙离婚案 案例五、威尔顿诉沙特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赔偿案 案例六、马奇里克诉科罗内特保险公司案 案例七、施韦伯尔诉安加案 案例八、苏伊士运河公司国有化案 案例九、贝尔诉肯尼迪案 案例十、卡梅尔诉西韦尔案 案例十一、马文保险柜公司诉诺顿案 案例十二、马来西亚任某诉中国向某房屋买卖案 案例十三、非洲银行诉科恩案 案例十四、IBM计算机商标侵权案 案例十五、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纠纷案 案例十六、中外合作开采石油资源合同纠纷案 案例十七、香港公司诉中国公司合同纠纷案 案例十八、英国夫妻抚养费支付纠纷案 案例十九、远东中国面粉厂有限公司诉利比里亚美姿船务公司货损赔偿案案例二十、中国李某诉法国汽车司机侵权案 案例二十一、巴布科克诉杰克逊案 案例二十二、中国公民L涉外遗产继承纠纷案 案例二十三、肯德尔诉肯德尔案 案例二十四、新加坡乙公司与中国甲公司合营企业纠纷仲裁案 案例二十五、涉外著作权纠纷案 案例二十六、德国人从荷兰银行贷款案 案例二十七、A国潜艇撞沉B国货轮案 案例二十八、马尔他人案 案例二十九、阿根廷人施政达在日本的不动产继承案 案例三十、美国表兄妹结婚规避法律案 案例三十一、仲裁协议的效力认定与功能 案例三十二、李伯康房产继承案 案例三十三、荷兰某甲行为能力确认案 案例三十四、美国香蕉公司诉新泽西州联合果品公司案 案例三十五、尼珈多次地产公司诉昆士兰房地产公司案 案例三十六、天津外贸公司诉日本三元株式会社涉外货物买卖合同纠纷案案例三十七、中国A公司与B国B公司洗衣机出口纠纷案 案例三十八、涉外侵权法律适用案 案例三十九、哈密勒在中国申请结婚案 案例四十、某甲诉某乙涉外离婚案

电大【国际私法】案例分析(含答案)

一、某英国公民家生前立下了7份遗嘱文件,其中包括1份遗嘱和6份遗嘱附录书。遗嘱和2分附录书是按比利时实体法规定的形式作出的,其他4份遗嘱附录书虽未按这种规定的形式作出,但符合英国遗嘱法的规定。按照英国法,甲死亡时的住所在比利时,而依比利时法律关于外国人在比利时设立住所必须经政府许可的规定,甲死之时其住所仍在英国,因为它为获得这种许可。英国法院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该英国公民甲所立遗嘱是否有效? 审理此案的英国法官按英国冲突法的指引,对上述问题的解决适用了比利时法,承认依比利时法律作成的遗嘱和2份附录书在形式上具有有效性。但同时指出:英国法官审理此案应该像比利时法官一样去适用法律。由于比利时冲突法规定:"未在比利时合法设立住所的外国人所立遗嘱的有效性依当事人本国法确定",因此,比利时法官会适用英国发起确定其余4份附录书的有效性。于是,英国法官将最终适用英国法确定其余4份附录书在形式上也有效。 问:1.当英国冲突法规则在本案指向比利时的法律时,英国法官适用的是比利时的实体法还是冲突法? 2.英国法官适用法律的做法有无道理?为什么? 答1.这是英国法院最早采用反致的案例。所谓反致,是指对于某一涉外民事关系,甲国(法院国)根据本国冲突规范的指引,以乙国的法律作为准据法,而依乙国的冲突法规定却应适用甲国法作为准据法,结果甲国依据乙国的法律判决案件。 本案中,在确定遗属及2份附录书的有效性时,所依据的是比利时的实体法;而在确定其余4份附录书的有效性时,英国法官适用的是比利时的冲突规范。 2.对于反致,各国立法和实践的态度不一。英国法官适用比利时冲突规范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避开英国冲突规则关于“遗嘱的形式要件只能以依遗嘱人最后住所地确定”的苛刻规定,以尽可能地确认反映当事人意愿的遗嘱在形式上的有效性。而当时,与英国相邻的欧洲国家,都规定遗嘱的形式要件依遗嘱人属人法(包括本国法和住所地法)或依遗嘱制作地法皆可。因此,从这一层面上看,英国法官的做法应具有合理性。 二、日本神户发生强烈地震,造成3名中国留学生在地震中死亡,其中留学生钱某在日本死亡后留有遗产。钱某的妻子赴日在日本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继承遗产。日本法院受理案件后,根据日本《法例》第25条"继承依被继承人本国法"的规定,本案应适用中国法律。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49条规定:"遗产的法定继承,动产适用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法律,不动产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根据中国的法律规定,日本法院适用了日本的实体法对这一案件进行了审理。 问:日本法院选择法律时采用了什么制度?请解释一下该制度。 答:日本法院选择法律时采用了反致制度。反致是指对某一涉外民事案件,受理案件国家的法院根据本国的冲突规范应该适用外国法,而根据该外国的冲突规范该案应该适用受理案件国家的法律,如果受理案件国家的法院适用了本国的实体法,则构成反致。 三、W是美国居民,1956年,在沙特阿拉伯逗留期间,因其驾驶的轿车被美国石油公司雇员Z驾驶的卡车撞翻,W身受重伤。之后,W在美国石油公司营业执照领取地纽约起诉,请求法院判决美国石油公司做出侵权赔偿。初审法院根据"侵权行为适用侵权行为地法"的冲突规范,确定本案应适用沙特阿拉伯法律,要求当事人提供并证明有关沙特阿拉伯法律,结果原告未能提出或证明支持其诉讼请求的沙特阿拉伯法律,被告也未能提出或证明支持其答辩的沙特阿拉伯法律。法院最后以原告诉讼请求的证据不足为有驳回诉讼。原告不服,提起上诉。 问:1.什么是外国法的确定?外国法的确定一般有几种方式?2.在外国法不明时,如何解决法律适用的问题? 答1.外国法的确定也称外国法的查明,是指一国法院根据本国冲突规范指定适用外国法时,如何查明该外国法的存在和内容。 由于各国对外国法究竟是事实还是法律有不同的主张,因此外国法的查明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把外国法看作事实,由当事人举证证明; (2)把外国法看作法律,由法官负责查明; (3)基本把外国法视为法律,原则上由法官负责查明,必要时也可要求当事人予以协助。 2.在外国法不明时,如何解决法律适用的问题,各国也有不同的学说和实践。但各国的立法和实践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法来解决: (1)以法院地法取代应该适用的外国法; (2)驳回当事人的诉讼请求或抗辩。 四、日本某公司于1988年5月7日向日本专利机构提出"防眼疲劳镜片"发明专利申请。之后,该公司于1988年10月3日以相同的主题内容向中国专利局提出了发明专利申请,同时提出了优先权书面声明,并于1988年12月25日向中国专利局提交了第一次在日本提出专利申请的文件副本。 中国某大学光学研究所于1988年7月也成功地研制出一种用于减轻因荧屏所造成眼疲劳的镜片,这种镜片和日本某公司的镜片相比,无论在具体结构、技术处理,还是在技术效果上都是相同的。中国某大学光学研究所于1988年9月10日向中国专利局提交"保健镜片"的发明专利申请。 (注:中国、日本同是1883年《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的加入国》) 问:中国专利局应将专利权授予给谁?为什么? 答:中国专利部门应将专利权授予日本某公司。理由如下:中国、日本两国参加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因此,本案中专利权授予给谁的争议应以《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为依据进行断定。《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规定了优先权原则,发明专利申请的优先权为12个月。我国法律规定外国人在我国申请专利,只要按我国的法律规定提交了必要的文件,就享有公约规定的优先权。中国某大学光学研究

国际私法案例

[ 案例1] 福果案福果是一个具有巴伐利亚国籍的非婚生子。 从五岁开始随母生活在法国,在法国设有巴伐利亚法所认为的事实上的住所,但至死未取得法国法意义上的住所。68 岁时,福果在法国去世,生前未留遗嘱,其母亲、妻子先于他死亡,且无子女,但留有动产在法国。福果母亲在巴伐利亚的旁系亲属得知后,要求根据巴伐利亚法律享有继承权,向法国法院提起诉讼,法国法院受理了这个案件。按照法国的冲突法,动产继承适用被继承人原始住所地法,因此,本案应适用巴伐利亚法,其旁系亲属可以继承福果留在法国的遗产。但是,巴伐利亚的冲突法则规定:无遗嘱的动产继承,应适用死者死亡时住所地法(且不分事实住所和法律住所)。于是法国法院便认为福果的住所已在法国,故应适用法国法。 [问题]1 、分析本案涉及的国际私法问题。2、该案应该如何判决?[ 参考答案] 1 .本案涉及国际私法上的“反致”制度。法国法 院处理本案时,根据法国的冲突规范应适用巴伐利亚法;但根据巴伐利亚冲突规范,应适用法国法,法国法院最后选择适用了法国的实体法来处理本案。这一适用法律的过程就是反致。 2 .法国法院接受了反致,适用了法国实体法判决福果旁系亲属对其遗产无继承权,其遗产作为无人继承的财产,收归法国国库所有。 [ 解题思路] 福果案是国际私法中关于反致的著名案 例,自此以后反致制度即在法国判例中确定下来,引起法学界的重视。反致是指对于某一涉外民事关系,甲国法院根据本国的冲突规范指引乙国的法律作准据法时,认为应包括乙国的冲突法,而依乙国冲突规范规

定却应适用甲国的法律作准据法,结果甲国根据本国的法律判决案件。反致问题的产生基于以下三个条件:首先,审理案件的法院认为,它的冲突规范指向某个外国法,既包括该国的实体法,又包括该国冲突法。其次,相关国家的冲突法规则彼此存在冲突,即对同一涉外民事关系各国规定了不同的连结点或对连结点的解释不同。再次,致送关系没有中断。本案中,法国法院运用法国冲突规范,法国冲突规范指向巴伐利亚法(原始住所地法)包括其实体法和冲突法;巴伐利亚的冲突规范反过来又指向法国法(事实住所地法),法国法院接受了这种反致,适用了法国实体法作准据法对该案作出了判决。法国法院之所以接受这种反致,一方面是因为这样做可以作出对法国有利的判决;另一方面是因为法国法院熟悉本国法,适用起来更加方便。 [案例2]鲍富莱蒙离婚案该案的原告鲍富莱蒙为法国王子, 其妃子原为比利时人,因与鲍结婚取得法国的国籍。婚后,鲍妃又同罗马尼亚比贝斯柯王子相恋,要与鲍离婚。但当时法国法律只允许别居不允许离婚;而当时德国的法律允许离婚。为了达到离婚的目的,鲍妃移居德国并归化为德国公民,随后,在德国法院提出与鲍离婚的诉讼并获得离婚判决。鲍妃在离婚后与比贝斯柯王子结了婚,并以德国公民的身份回到了法国。鲍向法国法院起诉,要求宣告王子妃加入德国籍及离婚、再婚无效。法国法院受理了这一案件。按 照当时法国的冲突法规定,婚姻能力适用当事人的本国法,由于鲍妃已归化为德国公民,其本国法为德国法。按德国法,鲍妃的离婚是有效

国际私法案例分析题完整版

国际私法案例分析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案例分析题 1.1995年,中国籍公民超耿虎与日本籍公民佐佐木智子在中国结婚,婚后在中国生有一子,取名赵小虎。1998年,佐佐木智子独自回日本居住。2000年,赵耿虎以夫妻长期两地分居,感情淡漠为由,在中国法院提请离婚诉讼。佐佐木智子同意离婚。在子女监护权和抚养权问题上,双方产生争议。佐佐木智子要求将赵小虎带回日本,由她抚养,赵耿虎要求赵小虎留在中国,由他抚养。问:1本案应适用何国法作准据法2赵小虎应由其父抚养,还是应由其母抚养 1)本案涉及监护权和抚养权问题。对监护权的法律适用,我国法律未作明确规定,但各国多主张适用被监护人的本国法或法院地法。赵小虎在中国出生,其父是中国公民,赵小虎具有中国国籍。本案在中国提起诉讼,法院地法是中国法,所以,监护权的归属应适用中国法。对抚养权的法律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48条规定:“扶养适用与被扶养人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赵小虎在中国出生,具有中国国籍,其父是中国公民,具有中国国籍,赵小虎出生后,一直在中国生活,这表明赵小虎与中国有最密切联系,本案应适用中国法律。另外,日本《法例》20条规定:“父母子女间的法律关系,依父之本国法”。根据日本的法律,本案也应适用中国法律2).我国对涉外监护、抚养亦无明确的实体法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曾对中国公民和前苏联公民之间的子女监护和抚养问题作过批复。批复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公民和外国人离婚,其子女由中国公民监护、抚养为宜。我国法院可参照这一批复,判赵小虎由赵耿虎监护、抚养。 2. 中国某土产公司与新加坡某公司签订红枣买卖合同,由中国某土产公司向新加坡某公司出口一批红枣。合同规定,中国某土产公司向新加坡某公司出口的红枣的等级为三级。合同签订后,新加坡某公司向银行申请开具了信用证。交货时,中国某土产公司因库存三级红枣缺货,遂改用二级红枣交货,并在发票上注明;二级红枣,价格不变,仍以三级货价计收。中国某土产公司认为,货物的品级比合同规定的高,且价格不变,买方不会提出异议。可事实恰好相反,发货后,中国某土产公司到银行议付货款,开证行拒付货款,理由是单据与合同不符。中国某土产公司要求新加坡某公司修改信用证,被拒绝,新加坡某公司指责中国某土产公司违约,要求承担违约责任问: l调整信用证关系的法律是什么 2开证行是否有权拒付贷款 在国际货物买卖关系中,调整信用证关系的法律通常是各国普遍选用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规定,卖方交付的议付货款的单据,必须与合同中的约定相一致,做到单单相符,单证相符。如果卖方交付的议付货款的单据与合同中的约定不一致,单单不符或单证不符,银行有权拒付货款。本案中,中国某土产公司交付的发票与合同中的规定不符,银行有权拒付货款。 3.日本某公司于1988年5月7日向日本专利机构提出“防眼疲劳镜片”发明专利申请。之后,该公司于1988年10月3日以相同的主题内容向中国专利局提出了发明专利申请,同时提出了优先权书面声明,并于1988年12月25日向中国专利局提交了第一次在日本提出专利申请的文件副本。中国某大学光学研究所于1988年7月也成功地研制出一种用于减轻因荧屏所造成眼疲劳的镜片,这种镜片和日本某公司的镜片相比,无论在具体结构、技术处理,还是在技术效果上都是相同的。中国某大学光学研究所于1988年9月10日向中国专利局提交“保健镜片”的发明专利申请。(注:

《国际私法》案例分析

《国际私法》案例分析 1.1997年8月,法国商人比尔从武汉市某大酒店打的到火车站。车到站后,比尔将一装有贵重物品的手提包遗忘在出租车内。司机凌某发现皮包后,寻找失主,未果。 比尔丢包后,在武汉人民广播电台《武汉晚报》上播发寻物启事,称送还丢失皮包将给以酬谢,并公布了联系方式。 第二天,凌某将皮包送还比尔。比尔兑现承诺,付了酬金。 比尔皮包失而复得后,委托中国籍的范女士向武汉市公管处投诉。公管处几经周折,查到收受酬金的凌某。公管处通知凌某到公管处说明情况。凌某承认接受酬金的事实,并写下"拾物经过"。3月10日,凌某将酬金交到公管处,由公管处交给失主。公管处以"举报待查"为由,暂扣出租车凌某上岗证,要求在指定时间和指定地点接受处理。 凌某感到委屈,遂向武汉市汉口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公管处返还酬金。法院受理案件后,进行了审理。 问: 1)本案中的涉外民事关系应以何国法律作准据法? 答: 比尔乘坐出租汽车,与凌某构成涉外运输合同关系。依据最密切联系的原则,这一法律关系的准据法是中国法律。 比尔发布悬赏广告,凌某归还皮包,这构成悬赏合同关系,依据最密切联系的原则,应以中国法律为准据法。 比尔皮包失而复得后,委托代理人进行投诉,使凌某在违背真实意思表示的情况下交出酬金,比尔索要酬金构成不当得利。这一法律关系适用国际惯例、中国法律作准据法。 2.美国籍人爱默生根据来到中国某大学任教。任教期间与在该大学任教的中国女教师田某结婚。婚后,因双方性格不和等因素,爱默生向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要求离婚。起诉后。爱默生任教期满,准备回国。爱默生向法院提出,委托同在该校任教的美国籍教师或委托美国驻上海领事馆领事代理诉讼。 问: 在本案中,爱默生委托他人代为诉讼的做法是否正当,为什么? 答: 爱默生的做法是正当的。在我国,中国公民可以接受委托担任诉讼代理人。我国对在我国的外国人实行国民待遇,允许外国人委托与之有同一国籍的外国人担任诉讼代理人。 外国驻华大使馆、领事馆官员,可以接受本国公民的委托,以个人名义担任诉讼代理人。根据我国参加的《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的规定,当作为当事人的外国人不在我国境内、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适时到我国法院出庭时,该外国的驻华领事可以在没有委托的情况下,直接以领事名义担任其代表或安排代表在我国法院出庭。 3.中国公民钱某,1992年到日本留学。1995年回国前夕,在上班途中,被运货卡车撞倒,经抢救无效死亡。钱某的妻子利某以全权代理人的身份在钱某弟弟的陪同下到日本料理后事。经协商,日本方面赔偿500万日元。 回过后,为遗产分配一事,利某与钱某的家人发生争执,协商未果。钱某的家人以利某及其女为被告,诉至当地人民法院。 问:本案应如何适用法律?说明理由。 答: 本案应以日本法律为准据法。

国际私法案例分析

国际私法案例分析 引言: 国际私法(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是研究不同法域之间法律 关系的一门学科。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人员流动的增加,国际私法逐 渐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分析国际私法案例,我 们可以深入了解国际私法的实际运用以及其中的争议和挑战。本文 将以几个典型案例为例,对国际私法进行深入分析。 案例一:跨国婚姻的财产分割 背景: 张某是中国籍,李某是美国籍。他们在美国认识并结婚,并在 美国共同居住多年。然而,随着婚姻关系破裂,他们决定离婚。此 时涉及到的问题是,如何分割双方在婚姻期间共同获得的财产,以 及哪个国家的法律适用。 分析: 根据国际私法原则,财产分割应当按照婚姻国的法律进行处理。然而,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双方的国籍不同以及婚姻期间居住在不

同的国家,此案例涉及到了多个国家的法律适用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根据所涉及国家的国际私法规则,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包括婚姻登记地、常住地、婚姻关系性质等,来确定适用的法律。 案例二:国际商事合同纠纷解决 背景: 甲公司是英国公司,乙公司是法国公司。双方在英国签订了一 份合同,合同约定了双方在国际贸易方面的合作关系。然而,在合 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发生了纠纷,甲公司认为乙公司违反了合同条款,并要求乙公司赔偿损失。 分析: 在国际商事合同纠纷中,涉及到适用的法律和管辖法院的选择。根据国际私法原则,合同的适用法应当由各方事先协商确定,或者 根据合同中的选择条款来决定。如果合同没有明确选择适用法,则 需要根据国际私法规则来确定适用的法律途径。此外,在纠纷解决 方面,双方可以选择约定仲裁方式,或者将纠纷提交到国际商事法 庭进行解决。

国际私法案例分析

案例: 1.日本神户发生强烈地震,造成3名中国留学生在地震中死亡,其中留学普通股钱某在日本死亡后留有遗产。钱某的妻子赴日在日本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继承遗产。日本法院受理案件后,根据日本《法例》第25第“继承依被继承人本国法”的规定,本案适用中国法律。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49条规定:“遗产的法定继承,动产适用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法律,不动产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根据中国的法律规定,日本法院适用了日本实体法对这一案件进行了审理。 请问:日本法院选择法律时采用了什么制度?请解释一下该制度。 答:日本法院采用了反致的制度。反致是指对某一涉外民事案件,受理案件国家的法院根据本国的冲突规范应该适用外国法,而根据该外国的冲突规范该案件应该适用受理国家法律,如果受理案件国家的法院适用了本国的实体法,则够成反致。本案中根据日本法律规定,继承应该适用被人本国法,即中国法律;而根据我国民法通则规定,遗产的法定继承,动产适用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法律,不动产适用不动产所在 4.? W是美国居民,1956年央沙特阿拉伯逗留期间,因其驾驶的轿车被美国石油公司雇员Z驾驶的卡车撞翻,W身受重伤。之后,W在美国石油公司营业执照领取地纽约起诉,请求法院判决美国石油公司做出侵权赔偿。初审法院根据“侵权行为适用侵权行为地法”的冲突规范,确定本案应适用沙特阿拉伯法律,要求当事人提供并证明有关沙特阿拉伯法律,结果原告未能提出或证明支持其诉讼请求的沙特阿拉伯法律,被告也未能提出或证明支持其答辩的沙特阿拉伯法律。法院最后以原告诉讼请求的证据不足为由驳回诉讼。原告不服,提起上诉。 请问:1.什么是外国法的确定?外国法的确定一般有几种方式? ????? 2.在外国法不明时,如何解决法律适用的问题? 答:1.外国法的确定也称外国法的查明,是指一国法院根据本国冲突规范指定适用外国法时,如何查明该外国法的存在和内容。

国际私法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1.中国公民钱某,1992年到日本留学。1995年回国前夕,在上班途中,被运货卡车撞倒,经抢救无效死亡。钱某的妻子利某以全权代理人的身份在钱某弟弟的陪同下到日本料理后事。经协商,日本方面赔偿500万日元。回国后,为遗产分配一事,利某与钱某的家人发生争执,协商未果。钱某的家人以利某及其女为被告,诉至当地人民法院。问:本案应如何适用法律说明理由。答:本案应以日本法律为准据法。钱某死亡前未留遗嘱,其继承属法定继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49条“遗产的法定继承,动产适用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法律”的规定,日本法律应为本案的准据法。钱某有两处住所。一处是位于中国的法定住所,一处是位于日本的临时住所。因李某在日本已居住两年,日本的临时住所视为住所。根据中国有关法律规定,李某死亡时的住所是在日本的住所。 2.中国公民夏某(男)与中国公民冯某(女)1997年在沈阳结婚。婚后夏某自费到加拿大留学,2001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在美国纽约州一家公司找到工作。2002年8月,夏某以夫妻长期分居为由在纽约州提起离婚诉讼,离婚诉状由夏某的代理律师邮寄送达冯某。冯某在经过一番咨询后,在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问:在纽约州法院已经受理夏某离婚诉讼后,我国法院能否受理冯某的离婚诉讼?答:纽约州法院受理夏某离婚诉讼后,我国法院仍可以受理冯某的离婚诉讼。对涉外离婚案件,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中国公民的利益,我国不反对一事两诉,当事人一方在外国提请离婚诉讼,不妨碍我国法院受理中国公民提请离婚诉讼。 3.1997年,中国籍公民俞某与日本籍公民山口在中国结婚,婚后在中国生有一子。1999年,山口独自回日本居住。2001年,俞某以夫妻长期两地分居,感情淡漠为由,在中国法院提请离婚诉讼。山口同意离婚。在子女监护权和抚养权问题上,双方产生争议。山口要求将儿子带回日本,由她抚养,俞某要求将儿子留在中国,由他抚养。问:本案应适用何国法律为什么?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48条规定:“扶养适用与被扶养人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俞某与山口的儿子在中国出生,具有中国国籍,其父是中国公民,具有中国国籍,他出生后,一直在中国生活,这表明中国与其有最密切联系,本案应适用中国法律。另外,日本《法例》20条规定:“父母子女间的法律关系,依父之本国法”。父亲俞某是中国公民,根据日本的法律,本案也应适用中国法律。 4.中国公民沈某(男)与中国公民梁某(女)1939年在中国结婚,婚后生育二女。沈某1949年去台湾,1988年加入加拿大国籍。双方分离后,常有通讯联系。梁某1975年赴加与沈某共同生活。1984年以后,沈某每年回国一次,并购买,翻建了三套住宅。1989年,梁某与沈某在美国发生矛盾,沈某独自来中国并与一妇女同居。梁某知道这一情况后,要求沈某与同居妇女断绝关系。曹不听,反到加国法院起诉离婚并获准。1991年3月,沈某又来到中国,于8月17日与原同居妇女到绍兴市民政局涉外婚姻登记处办理了婚姻登记。1991年12月14日,梁某向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与沈某离婚,分割夫妻关系存续期间的共同财产,要求判令沈某支付生活费和抚养费。问:1.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是否具有管辖权?说明理由。2.本案应如何适用法律答.1.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可以受理这一离婚案件。沈某在加拿大法院离婚并获准,沈某与梁某的婚姻关系在加拿大解除。加拿大法院的判决在中国并不自动发生法律效力,只有当事人在中国向中国法院提出承认与执行的请求,中国法院经审查,认为该判决的承认与执行不与中国的公共秩序相抵触,中国法院作出裁定,承认外国法院的判决在中国发生法律效力,该外国法院的判决才能在中国生效。沈某未在中国法院提出承认外国法院判决的申请,故该加拿大法院的判决在中国未发生法律效力,所以中国法院有权受理梁某提出的离婚诉讼。2.中国受理离婚诉讼案件后,应适用中国法律为准据法。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47条“离婚适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 5.香港甲银行与我国乙公司签订贷款合同和抵押合同各一份。合同中当事人约定,发生争议适用香港法为准据法。合同签订后,香港甲银行依约提供了全部贷款。贷款到期时,我国乙公司只偿还了一小部分贷款。香港甲银行在被告住所地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判令被告偿还贷款。法院受理了案件。根据合同中当事人关于法律适用的约定,法院通知双方当事人提供香港关于贷款合同,抵押合同方面的法律。双方当事人在法院限定的时间内没有提供香港关于贷款合同,抵押合同方面的法律。问:1.本案是否可以适用香港法为准据法? 2.双方当事人在法院限定的时间内没有提供香港关于贷款合同,抵押合同方面的法律的情况下,法院应适用什么法律?答:1.本案可以适用香港法律作为准据法,因为当事人双方在合同中约定发生争议适用香港法,符合我国法律规定。2.若双方当事人和法院都不能查明所应适用的法律内容,法院则应适用中国法律。 6.法国人皮埃尔在20岁时与中国甲公司在中国签订一份原料购销合同。合同签订后,原料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大涨,皮埃尔没有履行合同。中国甲公司在中国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令皮埃尔承担违约责任。皮埃尔答辩称,法国法律规定的成年人的年龄为21岁,签订合同时他19岁,属未成年人,不具有完全的行为能力,所以不应承担违约责任。问:皮埃尔是否应当承担违约责任?为什么?答:皮埃尔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规定: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进行民事活动,如依其本国法不具有行为能力,而依行为地法有行为能力的,应当认定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本案中的合同是皮埃尔与中国甲公司在中国签订的,合同的履行地也是中国,应认定合同的行为地在中国,应适用中国法律认定皮埃尔是否具有行为能力。中国法律规定,18岁为成年人,皮埃尔签约时已19岁,具有完全的行为能力,应承担违约责任。 7.甲公司与乙公司同为在香港注册成立的企业法人。1986年3月,乙公司与广州市丙公司签订了合作经营广州某酒店合同。为筹措合作经营的资金,乙公司与甲公司于1986年9月在香港签订贷款协议,合同中约定,贷款协议适用香港法律和中华入民共和国法律。后乙公司多次拖欠到期贷款和利息,甲公司要求乙公司还贷不成,遂向广州市巾级人民法院起诉。乙公司应诉,并且同意适用中国法律处理本案。问:1.对于本案,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是否有管辖权? 2.院处理本案进能否以我国的实体法为准据法?答:1.有本案的管辖权。由于当事人双方均为香港法人,合同签订地,履行地也为香港,当事人也无选择内地法院管辖的书面协议,本案本不属内地法院管辖。但乙公司取得的贷款投入了在广州的合作企业,甲公司向广州市的法院起诉,乙公司未提出异议并应诉答辩,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43条,第245条的规定,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作为乙公司有可供扣押的财产所在地的法院和视为有管辖权的法院。对本案有管辖权。2.应适用我国法律。原,乙公司在合同中约定争议适用香港法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处理。但在诉讼中,双方同意适用中华人战共和国法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45条“涉外合同的当事人可以选择处理合同争议所适用的法律”的规定,本案的准据法为我国的实体法。 8.一俄国代理商在俄国某港口将货物装上一艘德国船,途径英国赫尔港,准备交给收货人凯麦尔,收货人是英国人,住所也在英国,船在挪威海岸附近出事,但货物安全地卸到了岸上。船长把货物卖给一个善意的第三人,第三人又在挪威把货物卖给了本案被告塞威尔,由被告运往英国,收货人凯麦尔到英国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返还货物。根据挪威的法律,船长在本案所发生危难的情况下,有权出卖货物,善意买方有权取得货物所有权;但是船长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而出卖了货物,则要对货物的原所有人负责。英国法院认为被告塞威尔根据挪威法律取得货物的合法所有权。挪威是买卖成立时的物之所在地,其法律应得到适用。因此,英国法院驳回了凯麦尔的诉讼请求。请问:本案中,英国法院采用了何种“系属公式”并对这一系属公式进行解释。答:在本案的审理中,英国法院是以“物之所在地法”处理本案纠纷的。“物之所在地法”是国际私法解决物权法律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则。“物之所在地法”,即物权关系客体所在地的法律。不动产物权依物之所在地法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承认的原则。我国《民法通则》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中规定了对不动产的所有权,买卖,租赁,抵押,使用等民事关系,应适用物之所在地法。 "物之所在地法"适用于对动产与不动产的识别或区分,物权客体的范围,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物权的取得,转移,变更和消灭,物权的保护方式等。"物之所在地法"并非是解决一切物权问题的唯一冲突原则,例如运选中的货物的物权关系,船舶,飞行器等运输工具的物权关系等均为解决物权关系的例外。 9.中国公民张某原与丈夫蔡某侨居马来西亚,解放初期,张某偕子女回中国厦门定居。1958年,张某用丈夫蔡某寄回的侨汇购买了厦门市住房一座,房主登记为张某。此后,其子女又先后出国

国际私法案例分析题

国际私法案例分析题: 一、中国公民王华石与中国公民付春花1987年在北京结婚,1989年生有一子。1990年,王华石自费到美国留学,1996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在加拿大安大略省一家公司找到工作。1997年8月,王华石以夫妻长期分居为由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提起离婚诉讼,离婚诉状由王华石的代理律师邮寄送达付春花。王华石在离婚诉状中隐瞒了他与付春花生有一子的事实,以逃避应承担的抚养费。付春花在北京市某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问: 1.王华石的代理律师通过邮寄的方式向付春花送达传票,该传票在我国是否具有法律效力,为什么? 2.在加拿大多伦多法院已经受理王华石离婚诉讼后,我国法院能否受理付春花的离婚诉讼? 答:1、我国反对外国法院采用邮寄的方式向位于我国境内的中国公民送达司法文书。和我国有司法协助关系国家的法院,可采用中央机关送达的方式送达司法文书,和我国没有司法协助关系国家的法院,可采用外交方式送达。违反我国法律规定的方式在我国境内送达的司法文书在我国不具有法律效力。 2、加拿大多伦多法院受理王华石离婚诉讼后,我国法院应可以受理付春花的离婚诉讼。对涉外离婚案件,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中国公民的利益,我国不反对一事两诉,当事人一方在外国提请离婚诉讼,不妨碍我国法院受理中国公民提请离婚诉讼。 二、甲公司与乙公司同为在香港注册成立的企业法人。1986年3月,乙公司与广州市丙公司签订了合作经营广州某酒店合同。为筹措合作经营的资金,乙公司与甲公司于1986年9月在香港签订贷款协议,合同中约定,贷款协议适用香港法律和中华入民共和国法律。后乙公司多次拖欠到期贷款和利息,甲公司要求乙公司还贷不成,遂向广州市巾级人民法院起诉。乙公司应诉,并且同意适用中国法律处理本案。 请问: l)对于本案,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是否有管辖权? 2)院处理本案进能否以我国的实体法为准据法? 答:1、对于本案有管辖权。由于当事人双方均为香港法人,合同签订地、履行地也为香港,当事人也无选择内地法院管辖的书面协议,本案本不属内地法院管辖。但乙公司取得的贷款投入了在广州的合作企业,甲公司向广州市的法院起诉,乙公司未提出异议并应诉答辩,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43条、第245条的规定,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作为乙公司有可供扣押的财产所在地的法院和视为有管辖权的法院。对本案有管辖权。 2、应适用我国法律。原、乙公司在合同中约定争议适用香港法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处理。但在诉讼中,双方同意适用中华人战共和国法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45条"涉外合同的当事人可以选择处理合同争议所适用的法律"的规定,本案的准据法为我国的实体法。 三、1986年4月30日,大连市土产进出口公司和挪威艾格利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塑料编织袋买卖合同,挪威艾格利股份有限公司向大连市土产进出口公司购买110吨塑料编织袋,价格条件CIF950美元/吨,装期1987年2-3月。大连市土产进出口公司按照合同交付的第一批货物于1987年2月27日在大连港装运,第二批货物分两批于同年3月7日和3月27日在大连港装运。对上述两批货物,挪威艾格利股份有限公司均自提单开出之日起90天内信用证付款。但挪威艾格利股份有限公司收到货物后以大连市土产进出口公司违约为由,申请挪威王国法院扣押上述两份信用证项下款项。据此,开证行东方惠理银行已书面通知中国银行,该两批货物价款至今未付。大连市土产进出口公司因此提起诉讼,要求解除合同,判令挪威艾格利股份有限公司支付拖欠的货款。挪威艾格利股份有限公司未提出抗辩。 请问: 1)本案大连市土产进出口公司向中国法院起诉,当地中国法院是否有管辖权?

国际私法案例分析题学生用

国际私法案例分析题 一、〔1986年〕伯康于1938年在家乡台山与素贤结婚,婚后一直无子女。1943年伯康前往美国定居,住在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1967年11月,伯康与周乐蒂在美达州结婚。1981年7月,伯康在美国洛杉矶去世。在伯康的遗产中,有一栋位于的四层楼房。1986年5月,已离开台山到定居多年的素贤得知伯康在美国去世后,到某公证处办理了继承上述房产的有关证明,同年7月领得房屋产权证。周乐蒂在美国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委托代理人在某区人民法院起诉,要求继承其亡夫留下的上述房产。 法院认为,〔居民〕素贤是〔定居美国38年的〕伯康之结发妻子,伯康在未与素贤解除婚姻关系的情况下,与在美国的周乐蒂结婚属重婚,确认无效,并根据?中华人民国婚姻法?第2条规定,判决驳回原告请求继承上述房产之诉。 提示: 参见我国?民法通那么?第147、149条 提问: 1.本案存在先决问题吗?如果有,主要问题与先决问题,分别是什么? 2.本案是否会发生先决问题?为什么?先决问题的发生为什么要符合相关条件? 3,你能否从本案判决看出法官国际私法的分析过程?请阐述你的理由。 4.本案如果是动产继承,是否会发生先决问题的法律冲突呢? 5、我国规定是如何解决先决问题的? 二、〔1889年〕安东夫妇为马耳他人,其婚姻在马耳他缔结,住所地在马耳他。后来,夫妻二人移居(法属)阿尔及利亚,丈夫个人在当地购置了一些不动产。1889年,安东去世,其妻在阿尔及利亚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享有他们夫妻共同财产的一半,还主享有亡夫1/4的用益权,其理由是根据马耳他法律她有这种权利。马耳他法律规定,未亡配偶贫穷者以配偶身份可取得已亡配偶1/4的遗产用益权。 法院需要确定,本案原告依据马耳他法律〔要求〕享有其亡夫1/4遗产的用益权,这属于夫妻财产制〔问题〕,还是属于继承法制度〔问题〕。按照马耳他法律它属于婚姻法上的夫妻财产制,而按照法国法律那么属于继承法上的制度。照前一种情况处理,那么阿尔及利亚法院依据法国冲突规关于夫妻财产制适用婚姻最初住所地法的规定,应该适用马耳他法律,其结果本案原告要享有亡夫1/4遗产用益权的请求可以得到满足。按后一种情况对待,那么阿尔及利亚法院依据法国冲突规,动产继承适用被继承人最后住所地法,不动产继承由不动产所在地法支配,就都应该适用法国法律,由于法国法律没有规定未亡配偶可以取得已亡配偶财产的用益权,因而本案原告不能取得其亡夫遗产的用益权。 阿尔及利亚法院和法国最高法院对本案的审理都以马耳他法律为依据进展识别,结果援引法国调整夫妻财产制〔问题〕的冲突规,适用了马耳他法律,判决原告的诉讼请求予以满足. 提问: 1.本案识别依据的是法院地法还是法律关系准据法? 2.你认为用马耳他法或法国法识别,哪种较合理? 三、贺尔泽是一个具有犹太血统的德国人,1931年担任德国帝国铁路局的某公司总管。1933年帝国铁路局总经理免去贺尔泽的职务,理由是德国当局关于非雅利安人的立法有必

国际私法_案例分析

1、1996年,北京某高校教师辞职到日本留学,毕业后就职于一家日本公司。2000年8月,该人在日本东京不幸遇车祸身亡。遇害人亲属到日本作了后事处理,获赔款折合人民币80余万元。 为继承这笔存款,死者的父母与死者的妻子、儿子产生争议,遂诉诸法律,提起诉讼。 问:本案应适用何地法律作为准据法? 本案中的遗产应如何分割? (提示:中国法律规定继承有二个顺序,第一顺序继承人为配偶、父母、子女;日本法律规定继承有四个顺序,第一顺序为子女,配偶不在继承顺序中,但可随序继承。)答:本案应适用日本法作为继承的准据法。受害人在日本的财产均为动产。我国法律规定,遗产的法定继承,动产适用被继承人死亡时的住所地法。本案中,受害人的法定住所在中国。但受害人在日本已4年,经常居住地和住所不一致。根据《民法通则》第15条规定,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因此,应认定受害人死亡时住所地在日本,故本案应适用日本法。 本案中,受害人的父母根据日本法律无继承权,死者的子女是继承人,死者的配偶可随序继承。 2、中国公民忻××与中国公民曹××1944年在中国结婚,婚后生育二女。曹××1949年去台湾,1957年去美国,1991年加入美国籍。双方分离后,常有通讯联系,忻××1975年赴美与曹××共同生活。1984年后,曹××每年回国一次,并购买、翻建了三套住宅。1989年,忻××与曹××在美国发生矛盾,曹××独自来中国与一妇女同居。忻××要求曹××与同居妇女断绝关系,曹不听,反到美国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并获得离婚判决。1991年3月,曹××又来中国,于8月17日与原同居妇女到宁波市民政局涉外婚姻登记处办理了结婚登记。 1991年12月14日,忻××向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与曹××离婚,分割夫妻关系存续期间的共同财产,要求判令被告支付生活费和扶养费。 问:中国法院对本案有无管辖权? 本案应适用何国法律作准据法?阐述其法律根据。 答:(1)曹××在美国获得的离婚判决在中国是否发生法律效力是法院对本案是否享有管辖权的前提条件。 (2)美国法院的判决在中国未发生法律效力。因为曹××未向中国法院申请承认该判决。我国对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实行宣告制。只有当事人申请,法院作出裁定,宣告我国承认某一判决,该判决在我国才发生法律效力。所以,中国法院对本案有管辖权。 (3)忻××在中国法院提出离婚诉讼,应适用中国法律作准据法。 (4)根据:《民法通则》中国公民与外国人离婚,适用受理案件法院所在地法律。 3、中国某土产公司与新加坡某公司签订红枣买卖合同,由中国某土产公司向新加坡某公司出口一批红枣。合同规定,中国某土产公司向新加坡某公司出口的红枣的等级为三级。合同签订后,新加坡某公司向银行申请开具了信用证。交货时,中国某土产公司因库存三级红枣缺货,遂改用二级红枣交货,并在发票上注明;二级红枣,价格不变,仍以三级货价计收。中国某土产公司认为,货物的品级比合同规定的高,且价格不变,买方不会提出异议。可事实恰好相反,发货后,中国某土产公司到银行议付货款,开证行拒付货款,理由是单据与合同不符。中国某土产公司要求新加坡某公司修改信用证,被拒绝,新加坡某公司指责中国某土产公司违约,要求承担违约责任。 问: (1)调整信用证关系的法律是什么? (2)开证行是否有权拒付贷款? 答:(1)在国际货物买卖关系中,调整 信用证关系的法律通常是各国普遍选用的《跟 单信用证统一惯例》。 (2)《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规定,卖 方交付的议付货款的单据,必须与合同中的约 定相一致,做到单单相符,单证相符。如果卖 方交付的议付货款的单据与合同中的约定不一 致,单单不符或单证不符,银行有权拒付货 款。本案中,中国某土产公司交付的发票与合 同中的规定不符,银行有权拒付货款。 4、日本某公司于1988年5月7日向日本专 利机构提出“防眼疲劳镜片”发明专利申请。之 后,该公司于1988年10月3日以相同的主 题内容向中国专利局提出了发明专利申请,同 时提出了优先权书面声明,并于1988年12 月25日向中国专利局提交了第一次在日本提 出专利申请的文件副本。 中国某大学光学研究所于1988年7月也成 功地研制出一种用于减轻因荧屏所造成眼疲劳 的镜片,这种镜片和日本某公司的镜片相比, 无论在具体结构、技术处理,还是在技术效果 上都是相同的。中国某大学光学研究所于 1988年9月10日向中国专利局提交“保健镜 片”的发明专利申请。 (注:中国、日本同是1883年《保护工业 产权巴黎公约的加入国》) 问:中国专利局应将专利权授予给谁?为 什么? 答:中国专利局应将专利权授予日本某 公司。 中国、日本两国共同参加了《保护工业产权巴 黎公约》,因此,本案中专利权授予给谁的争 议应以《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为依据进行 断定。《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规定了优先 权原则,发明专利申请的优先权为12个月。 我国法律规定外国人在我国申请专利,只要按 我国的法律规定提交了必要的文件,就享有公 约规定的优先权。中国某大学光学研究所虽然 先于日本某公司在中国专利局申请专利,但这 种申请行为不足以对抗公约规定的优先权,所 以,该项专利权应授予日本某公司。 5、王钰、杨洁敏夫妻二人均为中国公民,婚 后旅居阿根廷。因发生婚姻纠纷,阿限廷法律 又不允许离婚,夫妻二人于1984年按阿根廷 法律规定的方式达成长期分居协议,并请求中 国驻阿根廷大使馆领事部予以承认和协助执 行.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就该案给我国 驻阿根廷大使馆领事部的复函指出:我国驻外 使馆办理中国公民间的有关事项应当执行我国 法律,该分居协议不符合我国婚姻沾的规定, 故不能承认和协助执行.该分居协议系按照阿 根廷法律允许的方式达成的,故只能按照阿根 廷法律规定的程序向阿根廷有关方面申请承 认.如果当事人要想取得在国内离婚的效力, 必须向国内原婚姻登记机关或结婚登记地人民 法院申办离婚手续. 问:请用国际私法理论解释我国为什么不承 认和协助执行王、杨二人达成的分居协议。 答:王、杨二人的分居协议是技照阿根延 法律达成的,阿根廷不准离婚的法律与我国婚 姻法的有关规定相抵触,承认和协助执行王、 杨二人达成的分居协议有悖我国的公共秩序, 所以我国不能承认王.杨二人分居协议的能 力. 一国法院及一国驻外使馆承认与执行的 只能是一国法院的判决或仲裁机构的裁决,而 不能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当事人之间的协议。 8、2000年3月6日上午10时,俄罗斯商人 埃立克和一位朋友从宁波开元大酒店出发,准 备到汽车南站乘坐高速大巴参加在上海举办的 “华交会”。由于行李太多,埃立克将一只皮包 放在副驾驶位置的脚踏板上。车到目的地后, 埃立克取出行李。交了车费,未要发票即离 去,放在车前面的皮包遗忘在车上。 皮包丢失后,埃立克即到宁波广播电 台交通台及当地报纸刊登寻物启事,并答应送 还失物给付酬金。3月8日,埃立克又将酬金 具体为“面酬8888元”。3月8日下午两点, 拾到皮包的出租车司机桂利军在同伴陪同下到 埃立克入住的酒店将皮包交还埃立克,并接受 了埃立克880美元和1600元人民币的酬谢。 埃立克收到皮包,支付酬金后,委托 朱女士到宁波市公管处投诉。公管处几经周 折,查到了桂利军。3月9日,公管处通知桂 利军到公管处说清情况。在公管处,桂利军写 下“拾物经过”,并于3月10日将酬金交到公 管处,并由公管处退还给埃立克的代理人。公 管处对桂利军给以处罚,暂扣出租汽车上岗 证。 桂利军返还了酬金又被处罚,心里很 不平衡。于是于3月30日到宁波市江东区人 民法院起诉公管处,请求判令公管处返还埃立 克交付的酬金。桂利军的诉讼请求被驳回。 问:本案中包含哪些涉外民事关系? 这些涉外民事关系应适用哪国法律调 整?为什么? 答:1、涉外运输合同关系,适用中国法调 整,依据最密切联系的原则。 2、涉外代理合同关系,适用中国法,依 据最密切联系原则。 3、涉外物权关系,适用中国法,依据物 权关系适用物之所在地法。 4、涉外悬赏合同关系,适用中国法,依 据最密切联系原则。5、不当得利关系,适用 中国法,行为发生地在中国。 9、德国籍人尤塔•毛雷尔根据中德学术交流计 划来到中国上海某大学任教。任教其间与在该 大学任教的中国籍女教师结婚。婚后,因双方 性格不和等因素,尤塔•毛雷尔向上海市中级人 民法院起诉,要求离婚。起诉后,尤塔•毛雷尔 任教欺满,准备回国。尤塔•毛雷尔向法院提 出,委托同在该校任教的德国籍教师或委托德 国驻上海领事馆领事代理诉讼。 问:外国公民、外国领事是否可以在中国法 院担任本国公民的诉讼代理人? 在我国,中国公民可以接受委托担任诉 讼代理人。(4分)\ 我国对在我国的外国人实行国民待遇, 允许外国人委托与之有同一国籍的外国人担任 诉讼代理人。<4分) 外国驻华大使馆、领事馆官员,可以接 受本国公民的委托,以个人名义担任诉讼代理 人。根据我国参加的《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 的规定,当作为当事人的外国人不在我国境 内、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适时到我国法院出庭 时,该外国的驻华领事可以在没有委托的情况 下,直接以领事名义担任其代表或安排代表在 我国法院出庭。(4分) 1、法籍华人保罗来华投资,与我国深圳一企业合 资,建立一家化妆品厂。保罗在深圳购住宅一 套,以便来华时居住。保罗在法国有一栋别墅, 有一家化妆品生产企业。在法国一家银行有300 万美元存款。1997年8月,保罗在华工作期间突 发心脏病,抢救无效死亡。保罗的亲属因遗产继 承发生纷争,在中国深圳法院提起诉讼。问:本 案中应适用何国法律作为准据解决这一纷争? 答:《民法通则》第149条规定:“遗产的法定 继承、动产继承适用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法 律,不动产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根据这一 1 / 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