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述--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几种影像学方法的比较

综述--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几种影像学方法的比较

综述--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几种影像学方法的比较
综述--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几种影像学方法的比较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几种影像学检查的比较

[

颞骨高分辨率CT等影像学检查能清晰显示耳蜗和内耳道的形态,已成为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前必不可少的检查项目。随着CI的广泛开展,CI术后影像学评估越来越受到关注,检查方法从单一的二维图像向三维影像发展,观察内容从单纯评估耳蜗内电极向探讨电极位置与相关功能关系上扩展。本文就近年来CI术后耳蜗内电极影像学评估进展和应用综述如下。

1 术后影像学检查方法

1.1 X线平片——二维图像观察。

乳突侧斜位和岩部斜位都可显示CI术后人工耳蜗的接收器、连线和电极全貌,可以了解电极形状,如是否打折及卷曲,间接估计电极是否植入耳蜗内。由于一般的X线片分辨率低,显示内耳细小结构有限,评估耳蜗内电极的位置和长度受到一定限制。数字化X线片(digital X-ray)问世提高了内耳影像分辨率,在合适的摄片平面上可分辨出耳蜗、前庭和半规管,可看清电极是否在耳蜗内及在耳蜗内的长度,比较适合CI术后电极评估。Xu等[1]在测量经扫描并三维重建的颅骨标本基础上,设计出观察电极植入状况的耳蜗片(cochlear view)摄片方法。拍摄标准的耳蜗片时,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做后前斜位投照,头颅矢状面与胶片的夹角调整为50°,CI侧靠胶片侧,X线通过未植入侧的枕部,经植入侧的外耳道前方3.0 cm、上方0.7 cm 处直接到达胶片中心。如采用仰卧位,做前后斜位投照,头部的转向、X线入颅和出颅的点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拍摄出的耳蜗X线片除可以清晰显示电极的形状外,还可分辨出上半规管、前庭及耳蜗的形状。定位上半规管和前庭,取上半规管顶点与前庭中心点连线并延长与电极串相交,交点即为蜗窗位置,据此可数出耳蜗内电极数;同时,可以找出蜗轴中心点并作经中心点垂直于前述的上半规管-前庭中心点连线的直线,测出植入耳蜗内电极角度,估计电极植入长度。耳蜗X线片在显示CI术后电极方面具有下列优点:①一张X线片上可同时显示人工耳蜗的接收器、连线和蜗内电极;②能够显示蜗内电极走形及位置;③患者接受X线剂量少、费用低、操作简便,目前被临床广泛应用。但由于耳蜗片显示的耳蜗内电极的形状受头位和投照角度影响大,如拍摄平面有偏差,电极在片上显示的形状就会变形,影响计算电极植入的角度或深度;同时由于X线片分辨率低,尚无法直接显示电极在蜗内的具体部位位置。

1.2 高分辨率CT检查——三维重建观察。颞骨高分辨率

CT扫描可以清晰显示颞骨骨性结构及内耳基本形态,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可很好显示骨迷路与内耳淋巴腔隙的位置关系,是CI术前必备的检查内容之一。虽然植入电极后会对CT扫描图像产生不同程度的伪影,但与X线片相比,CT扫描可以直接显示电极在耳蜗内的位置和长度[2]。随着16排、64排等多层扫描CT的问世,扫描图像层厚更小、速度更快,能减少由于患者不配合造成的运动伪影,获得的大量横断面扫描信息,经后台工作站三维图像技术处理,可对任意方位平面进行观察。常用的三维重建方法有任意方位的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容积再现技术(VRT )、表面阴影显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最小密度投影(MinIP)及CT仿真内镜(VE)成像等,多种重建方法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图像更为清晰易辨。耳蜗结构精细,除蜗轴、骨螺旋板为骨性结构外,大部分为膜性结构及淋巴腔隙。高分辨率CT三维重建图像能否显示植入电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大家所关注。Lane等[3,4]通过对比植入电极的尸体颞骨标本64排螺旋CT扫描图像及相对应的切片图像,确定在合适平面上重建的三维图像可以分辨出电极在鼓阶或前庭阶的位置,为研究CI蜗内电极的空间位置提供重要的技术手段。内耳CT扫描大多为轴位扫描,选取合适平面重建对定位植入电极在耳蜗内的位置非常重要[5,6]。临床上常用的观察平面有:①垂直蜗轴并与耳蜗基底周平行的平面,重建后可观察电极在耳蜗内的走形情况,并可观察电极与蜗轴和耳蜗外侧壁的关系;②耳蜗横断面平面,可观察到电极位于鼓阶或前庭阶的情况;③曲面重建拉直电极进行直接测量,可观察电极植入耳蜗内的深度。我们通过64排螺旋CT轴位平扫及三维重建,观察了澳大利亚Cochlear公司CI24R人工耳蜗植入后电极的位置和形态,图像显示清晰(图2)。虽然高分辨率CT图像还存在电极扫描伪

影和三维重建数据虚化缺陷,但从重建后显示电极的效果看,已能非常直观的定位电极在耳蜗的空间位置,是X线片所不能及的[7]。因此,在CI术后影像学评价评估时,应根据需要选择进行X线片或高分辨率CT检查。

2 CI后影像学评估的应用

2.1判断电极是否植入耳蜗内。

人工耳蜗是对耳蜗特性的一种模仿,其功能是取代病变的内耳毛细胞直接刺激听神经而产生听觉。依据耳蜗对语音的部位编码原理,将若干个微电极经蜗窗植入耳蜗基底周的鼓阶或前庭阶内,或贴附于耳蜗外面骨壁上,体外的声音信号经语音处理器处理后产生相应电极的电刺激脉冲,直接兴奋耳蜗内不同部位电极附近的听神经,可使全聋患者感受到声音,进而恢复初步的言语交流能力。因此,电极是否植入到耳蜗内并尽可能靠近听神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在解剖结构正常的患者中,CI按规范操作,植入电极并不困难,但严重耳蜗畸形患者手术时常会出现电极未能植入耳蜗内或植入不完全,导致手术失败。术前影像学检查对耳蜗畸形患者的手术有重要指导意义,而术中和术后影像学检查能够直接观察电极是否植入耳蜗内,为再次植入提供依据,也能有效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8~10]。有研究发现随着时间推移植入耳蜗内的电极随着时间推移,由于各种原因可出现电极脱出现象,导致人工耳蜗失效,是术后严重并发症[11]。因此,进行术后电极的影像学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2.2判断电极是否植入鼓阶。

目前,临床使用的人工耳蜗电极都是经耳蜗开窗植入鼓阶的,即电极应该植入鼓阶内。近年来借助高分辨率CT观察CI患者,无论植入何种机型和电极,均发现少数患者的电极不在鼓阶内[4,12,13]。观察发现完全植入耳蜗内的电极在耳蜗内有3种情况:①完全位于鼓阶内,②位于前庭阶内,③经鼓阶再穿过骨螺旋板和基底膜移行前庭阶。电极位于鼓阶内是CI最理想的状态,它不仅能使电极更靠近听神经,同时提示手术操作未损伤骨螺旋板和基底膜的完整性。如果电极位于前庭阶或经鼓阶移行到前庭阶则提示电极经蜗窗插入到了前庭阶,耳蜗内的内外淋巴液通过受损的骨螺旋板和基底膜而相通,导致内耳的内环境失衡。骨螺旋板和基底膜的完整性受损对全聋患者的影响不会太大,因为全聋患者的耳蜗已丧失了对声音的感知,即使耳蜗内外淋巴液相通,内环境改变也不会影响CI患者对电刺激的感知。目前,CI适应证已从极重度聋扩大到具有一定残余听力的患者。保留这些患者残余听力,可为术后应用双模式听觉(人工耳蜗加助听器)奠定基础,能提高CI术后言语分辨率。目前,医师已意识到手术操作对保留残余听力的重要性,采取了“柔手术”技术等方式,减轻手术操作对耳蜗的损害,尽量保留残余听力,使大部分患者通过术后同时配戴人工耳蜗和助听器而受益。尽管如此,仍有少部分患者残余听力在术后无法保留[14,15],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但可推测术中植入电极穿透骨螺旋板和基底膜进入前庭阶应是可能的原因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CI患者行高分辨率CT扫描定位电极位置具有现实意义。

2.3指导耳蜗内电极的设计开发。

人工耳蜗装置由最初为22道直电极发展到24道弯电极就是例证。虽然,开发电极都经过尸体耳蜗植入的论证[16],但CI术后电极在耳蜗内的空间定位仍是显示电极特性的十分重要的指标。有研究比较直电极与弯电极植入后位于耳蜗内的状况,发现弯电极多位于鼓阶,而直电极则多位于前庭阶,结果提示弯电极对保护耳蜗骨螺旋板和基底膜的完整性比直电极好[12]。还有研究观察了术后言语分辨率与植入电极位置和深度的关系,结果提示言语分辨率差的患者可能与电极植入过深或植入前庭阶有关。通过这些研究有望发现不同植入电极的优劣,为开发新型电极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耳蜗植入术;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多层螺旋CT

参考文献

1. Xu J,Xu SA,Cohen LT,et al. Cochlear view:post-operative

radiography for cochlear implantation. Am J Otol,2000,21:49-56.

2. Chen J,Farb R,Hanusaik L,et al. Depth and quality of electrode insertion:a radiologic and pitch scaling assessment of two cochlear implant systems.

Am J Otol,1999,20:192-197.

3. Lane JI,Driscoll CL,Witte RJ,et al. Scalar localization of the electrode array after cochlear implantation:a cadaveric validation

study comparing 64-slice 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with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Otol Neurotol,2007,28:191-194.

4. Lane JI,Witte RJ,Driscoll CL,et al. Scalar localization of the electrode array after cochlear implantation:clinical experience using 64-slice 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Otol Neurotol,2007,28:658-662.

5. Verbist BM,Joemai RM,Briaire JJ,et al. Cochlear coordinates in regard to cochlear implantation:a clinically imdividually applicable 3 dimensional CT-

based method. Otol Neurotol,2010,31:738-744.

6. Trieger A,Schulze A,Schneider M,et al. In vivo measurements of

the insertion depth of cochlear implant arrays using flat-panel 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y. Otol Neurotol,2010,32:152-157.

7. 孔维佳,马辉,韩萍,等.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植入电极的影像学检查.中

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39:81-84.

8. 韩德民,李永新,赵啸天,等.不同内耳畸形人工耳蜗植入效果分析.中

华耳鼻咽喉科杂,2004,39:589-593.

9. 韩东一,武文明,郗昕,等.先天性内耳畸形的人工耳蜗植入.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39:85-88.

10. Ito K,Ishida R,Karino S,et al. Rotating computed tomographic movie for evaluationg partially ossified cochlea. Otol Neurotol,2008,29:124-130.

11. Connell SS,Balkany TJ,Hodges AV,et al. Electrode migration after cochlear implantation. Oto Neurotol,2008,29:156-159.

12. Aschendorff A,Kromeier J,Klenzner T,et al. Quality control after

insertion of the nucleus contour and contour advance electrode in adults. Ear Hear,2007,8:75-79.

13. Finley CC,Holden TA,Holden LK,et al. Role of electrode placement

as a contributor to variability in cochlear implant outcomes. Otol Neurotol,2008,29:920-928.

14. 郭梦和,陈浩,钱宇虹.柔手术技巧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应用经验.临

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23:1045-1047.

15. 叶青,Kiefer J,杨仕明.有低频残余听力感音神经聋的人工耳蜗植入术.

中华耳科学杂志,2009,7:221-225.

16. Huttenbrink KB,Zahnert T,Jolly C,et al. Movements of cochlear implant electrodes inside the cochlea during insertion:an X-ray microscopy study.

Otol Neurotol,2002,23:187-191.

医学影像各种检查方法

医学影像各种检查方法、部位的中英文对照 头部急诊平扫 Emergent Head Scan 头部急诊增强 Emergent Head Enhanced Scan 头部平扫 Head Routine Scan 头部增强 Head Enhanced Scan 眼部平扫 Orbits Routine Scan 眼部增强 Orbits Enhanced Scan 内耳平扫 Inner Ear Routine Scan 内耳增强 Inner Ear Enhanced Scan 乳突平扫 Mastoid Routine Scan 乳突增强 Mastoid Enhanced Scan 蝶鞍平扫 Sella Routine Scan 蝶鞍增强 Sella Enhanced Scan 鼻窦轴位平扫 Sinus Axial Routine Scan 鼻窦轴位增强 Sinus Axial Enhanced Scan 鼻窦冠位平扫 Sinus Coronal Scan 鼻窦冠位增强 Sinus Coronal Enhanced Scan 鼻咽平扫 Nasopharynx Routine Scan 鼻咽增强 Nasopharynx Enhanced Scan 腮腺平扫 Parotid Routine Scan 腮腺增强 Parotid Enhanced Scan 喉平扫 Larynx Routine Scan 喉增强 Larynx Enhanced Scan 甲状腺平扫 Hypothyroid Routine Scan 甲状腺增强 Hypothyroid Enhanced Scan 颈部平扫 Neck Routine Scan 颈部增强 Neck Enhanced Scan 肺栓塞扫描 Lung Embolism Scan 胸腺平扫 Thymus Routine Scan 胸腺增强 Thymus Enhanced Scan 胸骨平扫 Sternum Routine Scan 胸骨增强 Sternum Enhanced Scan 胸部平扫 Chest Routine Scan 胸部薄层扫描 High Resolution Chest Scan 胸部增强 Chest Enhanced Scan 胸部穿刺 Chest Puncture Scan 轴扫胸部穿刺 Axial Chest Punture Scan 上腹部平扫 Upper-Abdomen Routine Scan 中腹部平扫 Mid-Abdomen Routine Scan 上腹部增强 Upper-Abdomen Routine Enhanced Scan 中腹部增强 Mid-Abdomen Routine Scan 腹部穿刺 Abdomen Puncture Scan 轴扫腹部穿刺 Axial Abdomen Puncture Scan 颈椎平扫 C-spine Routine Scan

电极对于人工耳蜗植入者的重要性

电极对于人工耳蜗植入者的重要性 最近有条新闻特火,一度引起热议。说的是世界著名研究性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联合了几家 医院和专家学者,发布了一个非常振奋人心的消息:他们已经发现了一种分离小鼠内耳干 细胞,并将其转化为听觉毛细胞的方法,用于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并将于今年(2018年)开始人体测试。 这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说的是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药物组合,可以促进内耳干细胞增殖,并将他们转化为听觉毛细胞,从而帮助听力损失、尤其是感音神经性聋的人重获听觉。说 的再直白点,这种药有望让人工耳蜗植入者“摆脱”人工耳蜗来聆听世界! 我们每个人每只耳朵从出生就有大约15000个毛细胞,看上去似乎超级多,但这些毛细胞 一旦损坏,是不能再生的。之所以有很多人会出现感音神经性耳聋,就是由于耳蜗听觉毛 细胞减少或损伤导致功能丧失所致的。 如果现在有一种药物可以扩大内耳中另外一种细胞(支持细胞)的数量,并把它们转化为 听觉毛细胞,就可以重获听力,这当然是所有患者都渴求的。 那么,问题来了。目前这类药物尚处于试验阶段,虽说今年就要投入人体测试,但真到临 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之前我们要怎么办?干等着?显然不靠谱,治疗耽误不起;做人工耳蜗手术?这是必然。但会伤害耳蜗精细结构的电极你还会选吗? 为什么这么说?要知道,耳蜗呢,只有黄豆粒大小。而听觉毛细胞也好、支持细胞也罢, 都长在耳蜗内,且大多分布在基底膜上,这些,全部都是耳蜗的精细结构,可以想见它们 是有多细微、多精致。 人工耳蜗手术,一个必须的环节,就是将电极植入耳蜗,一根细小狭长的电极,要“穿越”大半个耳蜗,代替我们耳蜗中受损的毛细胞来刺激螺旋神经节细胞,从而使声音经听神经 传给大脑。 那么,电极在植入过程中及植入后,会不会碰触、压迫、剐蹭耳蜗的精细结构导致损伤, 就成了关键问题。因为,精细结构一旦遭到破坏,就是毁灭性的、不可逆转的,就算药物 经过临床测试投入使用,也用不上了。 现在市面上的电极有几种,大致可分为直电极、弯电极和预弯电极。直电极相对粗硬,植 入时需要较大的力度,而且要紧贴着鼓阶外侧壁,这样无疑会划伤外侧壁,甚至捅破基底膜、骨螺旋板,试问,基底膜都破了,毛细胞、支持细胞还能残存吗?预弯电极也存在这 个问题,但由于前端略弯曲,植入时的破坏力要小于直电极;而弯电极的前端弯度很大, 植入时会紧贴蜗轴损伤骨壁,植入后电极会一直贴在蜗轴上,长时间压迫蜗轴,容易损伤 蜗轴骨壁从而破坏分布在蜗轴上的螺旋神经节细胞,而螺旋神经节细胞恰恰是声音传递过 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们受到伤害,声音要如何传递?! 不得不说,美国AB是专门为保护耳蜗精细结构、呵护残余听力而设计的MS电极,从根本上解决了所有可能的伤害问题。它的柔软度刚刚好,无论是植入中还是植入后,都恰到好 处地避开了所有与耳蜗内部精细结构可能的接触和损伤,它独有的悬浮植入,既不贴紧鼓 阶外侧壁,又不抱紧蜗轴,始终悬浮在鼓阶中间,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耳蜗的精细结构,为 不久的将来药物再生毛细胞、不依赖人工耳蜗重获听力提供了极大可能。

人工耳蜗术后听觉及言语康复训练

人工耳蜗术后听觉及言语康复训练 人工耳蜗 人工耳蜗可以帮助重度听力损伤者获得听觉的电子装置,通过电极直接刺激受损的听神经。人工耳蜗植入技术始于50年代,有40多年的历史,目前全世界有61个国家的5万多人接受了手术。 言语产生的机理 言语的产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对外围发生器官发出的指令所完成的。 首先由大脑皮层确认形成声音指令,该指令被传送到大脑额叶中央前回的运动皮质中,运动皮质在将指令给脑干中的运动神经核和脊髓,然后传送到呼吸,喉和构音系统的肌肉。 言语声的分类 元音被定义成声道畅通无约束的言语声。表现为通过声带振动调制呼出气流的一个准周期过程。 辅音是在声道某处有约束或障碍的言语声。当呼出的气流通过这一受限制时产生湍流,声学上导致了不规则的声波。 塞音发音是悬雍垂上抬,鼻咽通道关闭,并在口腔某处闭和。塞音的释放是闭和所建立的空气压力获得缓解,在声学上产生了爆破音。 聋儿言语的构音问题 舌的收缩位置会影响发音的错误,舌过于靠后造成闭塞性鼻音,这样的病人可以训练其使舌前伸,并注意座姿。将舌尖和齿龈配合,练习/t/ /d/ /s/ /z/。 舌过于靠前,会使声音变的细弱,缺少后元音的共鸣。可以练习/i/ /e/ /o/ /u/,也可以尽可能响的发后元音。 听力言语康复 不同的病人康复的进程是有区别的,成人语后聋的患者在耳聋之前已经建立听觉语言系统,能够听懂语言并交流。开机后结合一段时间的训练,他们可以较快的掌握声音信号,恢复言语交流。而语前聋的儿童开机后听觉年龄只有0岁,从而建立自己的听觉语言系统的时间与正常儿童的语言发展类似。 听觉口语法 听觉口语法,注重一对一的教学和父母的参与,应用短期课堂康复训练与长期的家庭康复结合的方案。针对不同年龄、性格、听力及言语基础,接受能力制定训练计划,并配合情景教学,与自然生活相结合,按照正常程序发展听觉、认知、说话及语言。 要发展的两项能力,一是对韵律的知觉:要求获得振幅、音长等方面的信息。另一个是音调分辨的知觉能力:要求获得第一、第二共振峰的信息。 能力发展的过程:察觉---分辨---识别---理解 感知声音的有无包括对自然声响的识别和语音识别。 分辨是区分声音是否相同,包括对差别较大的自然声响的分辨,进一步辨别音节数量不同的词,音节相同但区别较大的词,辨别比较相近的词和分辨两个句子是否相同。 识别包括封闭的语言环境的指认练习从音节不同的词到音节相同的词。识别语句的不同和复述短故事。

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配合探讨

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配合探讨 发表时间:2016-03-09T10:17:44.66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1期作者:江平 [导读]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南京同仁医院人工耳蜗植入术是一种精细手术,手术过程中的配合对患者术后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南京同仁医院 210000 摘要:目的:分析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配合。方法:对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患者26例的手术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手术配合。结果: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人工耳蜗的植入手术,经检测效果正常,术后未出现并发症。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术是一种精细手术,手术过程中的配合对患者术后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关键词: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配合 人工耳蜗,俗称电子耳蜗,是一种能够模拟耳蜗功能的声电换能助听装置,有两个装置,分别是体内植入和体外佩戴[1]。使用人工耳蜗的人群为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者,从而使他们重新获得听觉。本研究对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术患者的手术配配合情况进行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的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患者26例作为观察对象,男患者15例,女患者11例,年龄在2-1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2.3) 岁。所有患者均为重度感音性耳聋,经听力评估和影像学检查,患者体征情况均符合《人工耳蜗植入工作指南》中的手术标准。 1.2手术方法 患儿在麻醉后,术耳向上,做弧形切口,乳突腔暴露后作轮廓化,在暴露的砧骨短脚尖位置进入面隐窝,通过面隐窝进入圆窗。用电钻在圆窗龛前方磨开耳蜗骨阶,植入人工耳蜗。在固定完成后,缝合伤口,在术后进行电极阻抗及神经反应遥测技术监测。 1.3手术配合 1.3.1术前准备 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手术室要宽敞、避光较好,为避免患者在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情况,要在手术前对使用的仪器和物品进行彻底的消毒,检查手术需要使用的仪器是否性能正常。由于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一项特殊的手术,需要使用显微镜、电钻、面神经监护仪等仪器,因此,为保证手术的顺利,在器械的准备上,要全面,包括乳突手术包、进口显微镜、电钻两套及规格不同的钻头,单、双极电凝、面神经监护仪、乳突牵开器、人工耳蜗植入器械、骨蜡、明胶海绵、小洞巾、20ml注射器等。 1.3.2术中配合 术中配合包括巡回护士的配合和洗手护士的配合。巡回护士的配合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访视工作,安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最大限度的减少患者及家属对手术的担心,与患者及家属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二是做好术前的准备工作,检查患者是否签署手术同意书,为患者做好麻醉、用药、皮肤准备,告知患者在手术前禁食、禁水。在没有错误的情况下,协助麻醉师为患者进行麻醉工作,留置导尿管。调整患者的姿势,让患者耳枕顶侧,但不要使操作的对侧造成压缩,保证患者的姿势能够满足手术操作的要求。三是调整手术显微镜、电钻、电凝器等各种仪器的位置,连接后调整适合手术的功率,保证仪器正常运行[2]。四是在手术中对手术间内的人员进行提醒,不要碰到手术床。检测患者的面部神经,防止面部神经在手术过程中受到损伤,在电极插入耳蜗后,观察患者的面部肌肉和表情。五是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是新型手术技术,手术要严格做到无菌操作,为方便其他人员学习,护士打开摄像系统,将手术过程传输到电教室,供其他人学习[3]。六是人工耳蜗植入体,在手术前护士做好核对工作,检查包装质量。生产日期,中文表示,确保是在合格期内。将用后的植入物条形码粘贴在护理护理单的背面,以便日后追溯[4]。在手术医生造成耳蜗接收器骨床和人工耳蜗植入孔后,将人工耳蜗植入体递给医生或器械护士时,要小心谨慎,避免造成植入体的污染或损坏。在手术结束后,将患者送入苏醒室。 洗手护士的配合要点如下,一是协助医生做好消毒工作,上号显微镜套,将无菌贴膜贴附在术野表面,连接输液器,固定电钻、电凝等,按照顺序插入信袋内。二是熟悉手术台上药物,做好标记,防止使用时发生差错。对手术的步骤熟悉,熟练掌握手术器械的使用顺序和使用方法,根据手术情况,随时更换手术器械并及时递给手术医生。器械的拿取要轻拿轻放,在使用后能够放回原位。三是清点工作严格按照制度进行,防治器械、敷料遗留。四是熟练掌握电钻使用事项避免对患者的面神经造成损伤。 1.3.3术后护理 患者在手术后全麻苏醒时,要将患侧肩下的体位垫取出,调整患者的体位,保证患者呼吸道的通常,为患者做好保暖工作,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意识的变化情况,如果患者在苏醒期出现躁动情况,要进行约束,防治出现坠床的情况,保证患者静脉通道的通畅。 2结果 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电极脱落、感染、出血、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电极阻抗和神经反应测试均显示正常,达到手术预期效果。 3讨论 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是一项精细的显微手术,熟练的手术配合时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对在我院行人工耳蜗手术26例患者在手术中的配合进行分析,总结在手术配合要做到以下几点。 3.1手术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无菌操作能够防止患者出现颅内感染并发症的情况,为保证手术的成功,手术操作室要保证无菌,控制操作人员的数量、在手术操作室内的流动,从而在源头上为患者提供干净、稳定的环境。 3.2操作仪器、设备要完好。在手术前后要对操作仪器设备进行检查,保证仪器是经过消毒处理,设备包装完好无损在保质期内,在检查过程中要遵守无菌操作规定,防止发生医源性感染,在测试仪器时要注意显示器电源线和电气安全[5]。

冠心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教学课件

冠心病得影像学检查方法教学课件冠心病前面观后面观冠心病定义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分型解剖影像学检查方法冠心病定义 : 冠心病(coronaryheart disease,CHD)就是指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粥样硬化,使血管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性损害得心脏病。 临床发生得冠状动脉事件90%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5%-10%由单纯冠状动脉痉挛引起。 我们只讨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故以下内容中得CHD实际上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脏病得简称。 动脉粥样硬化就是CHD得基本病变、动脉粥样硬化(Catherosclerosis)就是一组称为动脉硬化得血管病中最常见、最重要得一种。 各种动脉硬化得共同特点就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与管腔缩小。 动脉粥样硬化得特点就是受累动脉得病变从内膜开始,先后有多种病变合并存在,包括局部有脂质与复合糖类积聚、纤维组织增生与钙质沉着形成斑块, 并有动脉中层得逐渐退变,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得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继发性病变有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及局部血栓形成,称为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得发病机制对本病发病机制,曾有多种学说从

不同角度来阐述。 包括脂质浸润学说、血栓形成学说、平滑肌细胞克隆学说等。 今年多学者支持内皮损伤反应学说。 认为本病各种主要危险因素最终都损伤动脉内膜,而粥样硬化病变得形成就是动脉对内膜损伤作出得炎症-纤维增生性反应得结果。 单核细胞黏附在内皮细胞上得数量增多,并从内皮细胞之间移入内膜下成为巨噬細胞,通过清道夫受体吞噬低密度脂蛋白(ox LDL),转变为泡沫细胞形成最早得粥样硬化病变脂质条纹。 在细胞因子得作用下,促使脂肪条纹演变为纤维脂肪病变,再发展为纤维斑块动脉粥样硬化得发病机制在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得情况下,如血压增高、血管局部狭窄所产生得湍流与切应力变化等,使动脉内膜内皮细胞间得连续性中断,内皮细胞回缩,从而暴露内膜下得组织。 此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激活血液中得血小板,使之黏附、聚集于内膜上,形成附壁血栓。 血小板可释出许多细胞因子。 这些因子进入动脉壁,也对促发粥样硬化病变平滑肌细胞增生起重要作用。 冠心病病因年龄、性别: 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49岁以后进展较快。 男女相比,女性发病率较低,但在更年期后发病率增加。 血脂异常:

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并发症及处理原则

专题论坛/人工耳蜗 FEATURE 262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NEWS AND REVIEWS/September 2007, Vol. 22, No. 5 人工耳蜗植入是目前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获得听力重建的唯一有效方法。减少手术并发症以及减少植入装置故障一直是手术医师和研究人员努力的方向。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普及、手术经验的积累、手术方法的改进以及人工耳蜗装置的更新,手术并发症的比例有所减少。但与植入装置及手术有关的并发症仍然存在。本文将分析总结与人工耳蜗植入有关的并发症及相应处理措施。 1 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 1.1 与头皮瓣相关的并发症。 1.1.1 皮瓣感染及坏死。皮瓣坏死是人工耳蜗手术常见的严重并发症,随着手术技术的改进,发病率有所降低,Waltzman 和Cohen [1] 报道该并发症发生率在0.5 %以下。由于皮瓣设计不合 理,植入体放置过于凸出,缝合切口时皮肤张力过大,严重感染等原因,使皮瓣区血供差,导致皮瓣缺血坏死。由于婴幼儿颅骨较薄,缺少皮下组织和肌肉,头皮皮瓣菲薄,抵抗力差,因此该并发症在婴幼儿患者中发病率相对较高。 好的皮瓣设计和大小对减少和避免该并发症非常重要,皮瓣必须有足够的血液供应和静脉回流,防止局部皮瓣坏死和水肿。世界各地人工耳蜗中心设计的手术切口及头皮瓣各有不同。常见的四种为“C ”型、“S ”型、倒“U ”型和倒“J ”型切口。每种切口各有利弊,手术医师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个人手术经验酌情选择。“C ”型切口符合自然皮肤纹理走形,能减少瘢痕形成,一方面能减轻耳后瘢痕与耳背机摩擦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切口愈合后不影响外观。但该切口对手术医师的手术技巧要求较高,对于一些没有经验的外科医师所作皮瓣太小且不够宽,切口延伸至耳廓下方,可能会阻断从耳廓后动脉到皮瓣的血供[2]。有些采用“S ”型切口。对于Nucleus 装置,“S ”型两端距离不等,靠近头顶部“S ”型一端的距离很短,约1 mm ~2 cm ;对于Clarion 和Med-EL 装置,“S ”型两端距离非常接近[3]。伤口缝合张力大以及血供差很容易导致皮瓣的坏死,为此墨尔本人工耳蜗中心常采用倒“U ”型皮瓣[4]。 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并发症及处理原则 李永新,韩德民 Waltzman 和Cohen [1]认为采用耳后倒“J ”型皮瓣,既能保证足够的血液供应和静脉回流,同时切口小且愈合后不影响外观。无论使用哪种切口及皮瓣技术,刺激/接受器距切口缘至少要达到1.5 cm ,以保证刺激/接受器的边缘与耳后麦克风或耳背式言语处理器不至于相抵。 皮瓣感染及坏死一旦出现,应立即采取措施,做细菌培养,局部及全身应用抗生素。处理原则包括:手术清创,清理坏死组织,并采用转瓣技术缝合创面[4]。如果皮瓣下方形成脓肿,植入体周围有肉芽组织包裹,应将植入装置取出,再感染控制半年至1年后再次实施植入手术[5]。北京同仁医院人工耳蜗中心诊治患者中有1例出现皮瓣感染,经反复换药不见好转,行清创手术时发现刺激/接受器下方生长了一层新生物,将其彻底清理、重新缝合伤口后很快痊愈;另有头皮瓣过薄,刺激/接受器穿出头皮1例,采用转瓣技术缝合创面后痊愈。 1.1.2 皮瓣过厚。如果皮瓣过厚,影响听力,需要将皮瓣修薄,以减少皮瓣过厚造成的对由体外装置传递到体内装置的信号造成的干扰。 1.1.3 术后血肿。预防术后血肿最有效的办法是术中彻底止血。术后须加压包扎,如术中可疑渗血,可应用负压引流技术,24小时后拔除引流管。如果血肿形成,可先观察治疗,如无吸收的迹象,可在无菌的前提下通过穿刺将积血排出。为减少皮瓣并发症,术后还需要在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 1.1.4 其他与切口有关的并发症。包括缝线裂开、秃头症、瘢痕增生和瘢痕疙瘩等,可应用外科常规方法处理。这类并发症通常不会导致植入体移动。1.2 中耳炎及脑膜炎[4]。 1.2.1 中耳炎。由于人工耳蜗植入时通常做了乳突切除或部分乳突切除,故术后中耳炎的发病率很低。对于术前伴有中耳炎的患者,术后的复发率与植入前比较亦明显降低[6]。对于分泌性中耳炎置管患者,应注意预防出现中耳炎并发症,应在人工耳蜗植入前或术中将置管拔除。术后出现急性中耳炎的处理原则同普通急性中耳炎处理原则。由于术中已经做了乳突切除或部分 李永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 100730辽宁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要从事耳科学临床与基础研究。Email :entlyx@https://www.doczj.com/doc/9613399301.html, 韩德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北京  100730

人工耳蜗植入工作指南(2013版)

人工耳蜗植入工作指南(2013) 人工耳蜗是一种可以帮助听力障碍人士恢复听力和言语交流能力的生物医 学工程装置,人工耳蜗植入是医学和康复领域中的一项新技术且随着科技发展不断更新,因此在适应证选择、术前评估、手术、术后调机和听觉言语康复等方面都需要一份可供参考的指南。 我们在2003 版的基础上参考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指南进行了较全面的修订,旨在为从事此项工作的临床医生、听力和言语康复等相关领域的工作者提供指导性意见,进一步规范中国的人工耳蜗植人工作,提高整体治疗康复效果。 人工耳蜗植入涉及到医学、听力学、生物医学工程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诸多领域,需要医师、听力学家、言语病理学家、言语治疗师、康复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及家长等共同组成人工耳蜗植入小组,协同开展工作。 适应证的选择 一、患者的选择标准 人工耳蜗植入主要用于治疗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适应证的选择 1.语前聋患者的选择标准:①植入年龄通常为12 个月-6 岁。植入年龄越小效果越佳,但要特别预防麻醉意外、失血过多、颞骨内外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目前不建议为 6 个月以下的患儿植人人工耳蜗,但脑膜炎导致的耳聋因面临耳蜗骨化的风险,建议在手术条件完备的情况下尽早手术。 6岁以上的儿童或青少年需要有一定的听力言语基础,自幼有助听器配戴史和听觉言语康复训练史。②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经综合听力学评估,重度聋患儿配戴助听器 3 -6 个月无效或者效果不理想,应行人工耳蜗植入;极重度聋患儿可考虑直接行人工耳蜗植入。 ③无手术禁忌证。④监护人和/或植入者本人对人工耳蜗植入有正确的认识和适当的期望值。⑤具备听觉言语康复教育的条件。 2.语后聋患者的选择标准:①各年龄段的语后聋患者。②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依靠助听器不能进行正常听觉言语交流。③无手术禁忌证。④植入者本人和/或监护人对人工耳蜗植入有正确的认识和适当的期望值。 二、手术禁忌证 1.绝对禁忌证:内耳严重畸形,例如Michel 畸形;听神经缺如或中断;中耳乳突急性化脓性炎症。

影像学检查的合理选择

影像学检查的合理选择 如今医学影像学检查手段这么多,到底哪种好,哪种差,应该如何选择呢?医学影像学发展速度很快,在医学科学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新的检查技术和检查方法层出不穷,不单是病人搞不清楚,事实上有很多临床医生也容易混淆。选择合理的影像检查方法,其出发点不应该是医生的喜好,也不应该是病人的要求,而应该是病情的现实需要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 以病人为中心 。 大家都知道,各种检查方法在价格上的确有贵贱之别。但应该指出,它们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好坏之分,只有应用得当才好。下面就部分影像检查方法的优缺点首先作一个简要的总结。 线透视所需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价格低廉,耗时短暂,检查结果 立等可取 ;最重要的还在于它可以从多个角度、连续、动态地观察到人体的活动图像如呼吸的运动、心脏的搏动等等。因此,透视一直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够完全取代它。但是,透视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图像粗略、模糊,难以看清细节,不能留下记录以供会诊或作为前后对照之用,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取决于施行检查的医生的诊断水平和对工作的认真细致程度。要是这个医生水平低下或者是工作不负责任,对于病变,他可能会视而不见,或者会把一些正常的、变异的情况视为病变,造成漏诊、误诊,而其他医生却无法给他纠正。所以目前很多医院取消常规透视检查,仅作为多角度动态观察时使用。 透视的缺点恰恰可以被 线摄片的优点所弥补,摄片所得的 光胶片影像清晰,层次分明,病变的细节一览无余。另一方面,摄片的曝光时间很短,一般仅仅需要零点几秒甚至是零点零几秒的时间,放射防护容易实施,患者接受的辐射远比透视为少。更重要的是,由于影像记录于 光胶片这样的载体上,医生可以反复认真地阅读,可以

人工耳蜗手术后的听觉语言康复训练

人工耳蜗手术后的听觉语言康复训练 [转贴 2006-03-19 09:48:06] 字号:大中小 近几年人工耳蜗技术在我国发展很快,给重度聋、极重度聋甚至全聋患者带来了福音,许多经过康复训练的小儿取得很好的效果,以进入普小和普幼学习。成功的手术是使这些聋儿回到有声世界的基础,术后长期科学的康复训练是使他们回归和参与社会的必备条件。 聋儿的听觉言语训练应符合小儿语言发展规律,按聋儿“听力年龄”分阶段从浅到深逐步进行。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听觉训练阶段,词汇积累阶段,言语训练阶段。 听觉训练阶段主要是利用聋儿的残余听力去倾听各种声音,唤醒其“沉睡状态”,并经常给予刺激,反复训练,反复强化,使聋儿逐渐适应日常各种声音,步入有声社会。 术后听力训练过程大致遵循声音观察、分辨、确认和理解几个阶段。 声音观察是指让小儿感觉声音是否存在,即声音的“有”与“无”。在开机后的最初一个星期,家长开始注意小儿对声音的反应。分辨是指分辨两组声音是否相同,“一样”与“不一样”。在有选择或无选择的情况下,确认是什么声音,如封闭项试和开放项测试。可在有选择的情况下确认数目(一、二、三)、形状、颜色、大小、长短、多少、高低、万位等,以后逐渐过度在无选择的情况下进行开放式训练。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总结多年语训的经验在听觉训练阶段基本遵循以下几个过程:察觉声音的存在,即有声无声;分辨声音;确认,能说出听到的生字、句子;理解,既能明白所确认生字或句子的意思,理解是听觉学习的核心,它是其他的基础,不管如何分解、组合,对听觉进行研究,没有理解是无意义的。理解能力的训练包括聆听和思考能力的训练,可有交往形式的对答,增加听力记忆等。 词汇的积累阶段是在听觉训练基础上辅佐以视觉和其他感觉使他们知道更多社会事物,把看到触到的东西与声音信号结合在脑子里形成信号,使他们逐渐理解言语含义。 语言训练阶段是在词汇积累的基础上,训练聋儿多说,由单字到短句,由简到繁,由少到多,逐渐做到能听懂别人的语言,使别人能听懂自己的语言。 人工耳蜗在未来的十年孕育着数方面的突破。首先,目前最紧迫的问题是解释和预测人工耳蜗存在的大量个体差异,尤其是如何能在术前预测术后的效果,以减轻植入者的心理压力和对植入效果有个理性的期待。除了对耳聋病因、年龄和时间等因素的分析外,使用术前的蜗外电极刺激测量到的电生理和心理物理参数也能帮助预测术后的植入效果。其次,未来的十年里,语音处理器的设计将会因人而异,着重于如何提高效果不好病人的语音识别率,以及对效果好的病人如何增进在噪声中的语音识别率和如何提高声音的质量,包括欣赏音乐在内。未来的人工耳蜗调配,首先是要解决每个病人所能承受的最大通道数目,然后针对个体特征在决定语音处理器和刺激蜗内电极的数目。未来的十年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将导致人工耳蜗的微型化,使全植入式的电子耳蜗成为可能。全植入式的电子耳蜗可能使用病人本身的鼓膜作为麦克风,利用人体的生物电或体内埋藏电池作为运转体内语音处理器的动力。听觉系统可分为外周和中枢处理两部分,人工耳蜗绕过外周系统,直接刺激连接中枢的听神经。未来人工耳蜗可作为一项极有效的研究工具帮助理解正常听觉功能。 很多家长看到人工耳蜗可以提供这么好的听觉补偿条件,以为孩子自然地就能听会说,不再用进行什么训练了。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很多孩子为此耽搁了宝

人工电子耳蜗术后如何康复训练

人工电子耳蜗术后如何康复训练 聋儿在接受耳蜗植入以后,需要一个听觉培建的过程。要达到听觉培建的目的,就需要给他大量的听觉刺激。 1.每天坚持一对一的个别化听觉训练时间 无论在专门的康复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要坚持一对一的个别化训练。特别是在刚刚开始训练时,这样有利于减少噪音和培养其听觉注意力。 2.设定合理的训练目标 没有目标经常会造成孩子的发展不够全面系统。目标制定过低或过高都会阻碍聋儿的进步。有的家长在孩子刚刚开机时就要求他马上学会辨听,为此对孩子进行体罚,造成孩子惧怕聆听,不愿做听觉训练。这就是目标设定不合理带来的负面影响。合理的目标设定,如,刚刚开始让孩子学着去倾听周围的声音,并不马上要求学会辨听,而是慢慢地从最简单的开始,一听到就鼓励或者奖励他,积少成多,量变引起质变,慢慢就会看到效果,切不可操之过急。 3.听力训练要在游戏活动中进行 多采用活泼有趣的形式和丰富直观的玩教具,这样能够使孩子乐于参与训练活动,能保持注意力。 5.听力训练要与语言训练、智力训练等相结合,不分先后。 每个孩子都有语言、智力、情感等方面发展的关键期,而且都是在3岁左右。所以我们要抓紧时间将听力、语言、智力等方面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分先后。 6.要给聋儿提供丰富多彩的声音,教授的语言内容要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我们给聋儿提供的声音应该具有丰富的变化,首先要教给他们经常能看到和经常使用的语言内容。 7.在训练初期,要从聋儿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入手。 很多家长询问听觉训练初期应该采用哪些词语。其实这没有统一的规定,我们要考虑每个聋儿的个体差异,从他们熟悉的词语入手。如果孩子没有熟悉的语言内容,就从他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入手。 8.在训练初期要提供安静的训练环境。当聋儿听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可以进行噪音环境的听取训练。

综述--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几种影像学方法的比较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几种影像学检查的比较 [ 颞骨高分辨率CT等影像学检查能清晰显示耳蜗和内耳道的形态,已成为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前必不可少的检查项目。随着CI的广泛开展,CI术后影像学评估越来越受到关注,检查方法从单一的二维图像向三维影像发展,观察内容从单纯评估耳蜗内电极向探讨电极位置与相关功能关系上扩展。本文就近年来CI术后耳蜗内电极影像学评估进展和应用综述如下。 1 术后影像学检查方法 1.1 X线平片——二维图像观察。 乳突侧斜位和岩部斜位都可显示CI术后人工耳蜗的接收器、连线和电极全貌,可以了解电极形状,如是否打折及卷曲,间接估计电极是否植入耳蜗内。由于一般的X线片分辨率低,显示内耳细小结构有限,评估耳蜗内电极的位置和长度受到一定限制。数字化X线片(digital X-ray)问世提高了内耳影像分辨率,在合适的摄片平面上可分辨出耳蜗、前庭和半规管,可看清电极是否在耳蜗内及在耳蜗内的长度,比较适合CI术后电极评估。Xu等[1]在测量经扫描并三维重建的颅骨标本基础上,设计出观察电极植入状况的耳蜗片(cochlear view)摄片方法。拍摄标准的耳蜗片时,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做后前斜位投照,头颅矢状面与胶片的夹角调整为50°,CI侧靠胶片侧,X线通过未植入侧的枕部,经植入侧的外耳道前方3.0 cm、上方0.7 cm 处直接到达胶片中心。如采用仰卧位,做前后斜位投照,头部的转向、X线入颅和出颅的点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拍摄出的耳蜗X线片除可以清晰显示电极的形状外,还可分辨出上半规管、前庭及耳蜗的形状。定位上半规管和前庭,取上半规管顶点与前庭中心点连线并延长与电极串相交,交点即为蜗窗位置,据此可数出耳蜗内电极数;同时,可以找出蜗轴中心点并作经中心点垂直于前述的上半规管-前庭中心点连线的直线,测出植入耳蜗内电极角度,估计电极植入长度。耳蜗X线片在显示CI术后电极方面具有下列优点:①一张X线片上可同时显示人工耳蜗的接收器、连线和蜗内电极;②能够显示蜗内电极走形及位置;③患者接受X线剂量少、费用低、操作简便,目前被临床广泛应用。但由于耳蜗片显示的耳蜗内电极的形状受头位和投照角度影响大,如拍摄平面有偏差,电极在片上显示的形状就会变形,影响计算电极植入的角度或深度;同时由于X线片分辨率低,尚无法直接显示电极在蜗内的具体部位位置。 1.2 高分辨率CT检查——三维重建观察。颞骨高分辨率 CT扫描可以清晰显示颞骨骨性结构及内耳基本形态,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可很好显示骨迷路与内耳淋巴腔隙的位置关系,是CI术前必备的检查内容之一。虽然植入电极后会对CT扫描图像产生不同程度的伪影,但与X线片相比,CT扫描可以直接显示电极在耳蜗内的位置和长度[2]。随着16排、64排等多层扫描CT的问世,扫描图像层厚更小、速度更快,能减少由于患者不配合造成的运动伪影,获得的大量横断面扫描信息,经后台工作站三维图像技术处理,可对任意方位平面进行观察。常用的三维重建方法有任意方位的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容积再现技术(VRT )、表面阴影显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最小密度投影(MinIP)及CT仿真内镜(VE)成像等,多种重建方法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图像更为清晰易辨。耳蜗结构精细,除蜗轴、骨螺旋板为骨性结构外,大部分为膜性结构及淋巴腔隙。高分辨率CT三维重建图像能否显示植入电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大家所关注。Lane等[3,4]通过对比植入电极的尸体颞骨标本64排螺旋CT扫描图像及相对应的切片图像,确定在合适平面上重建的三维图像可以分辨出电极在鼓阶或前庭阶的位置,为研究CI蜗内电极的空间位置提供重要的技术手段。内耳CT扫描大多为轴位扫描,选取合适平面重建对定位植入电极在耳蜗内的位置非常重要[5,6]。临床上常用的观察平面有:①垂直蜗轴并与耳蜗基底周平行的平面,重建后可观察电极在耳蜗内的走形情况,并可观察电极与蜗轴和耳蜗外侧壁的关系;②耳蜗横断面平面,可观察到电极位于鼓阶或前庭阶的情况;③曲面重建拉直电极进行直接测量,可观察电极植入耳蜗内的深度。我们通过64排螺旋CT轴位平扫及三维重建,观察了澳大利亚Cochlear公司CI24R人工耳蜗植入后电极的位置和形态,图像显示清晰(图2)。虽然高分辨率CT图像还存在电极扫描伪

医学影像各种检查方法、部位的中英文对照

★★★★★ 医学影像各种检查方法、部位的中英文对照 头部急诊平扫Emergent Head Scan 头部急诊增强Emergent Head Enhanced Scan 头部平扫Head Routine Scan 头部增强Head Enhanced Scan 眼部平扫Orbits Routine Scan 眼部增强Orbits Enhanced Scan 内耳平扫Inner Ear Routine Scan 内耳增强Inner Ear Enhanced Scan 乳突平扫Mastoid Routine Scan 乳突增强Mastoid Enhanced Scan 蝶鞍平扫Sella Routine Scan 蝶鞍增强Sella Enhanced Scan 鼻窦轴位平扫Sinus Axial Routine Scan 鼻窦轴位增强Sinus Axial Enhanced Scan 鼻窦冠位平扫Sinus Coronal Scan 鼻窦冠位增强Sinus Coronal Enhanced Scan 鼻咽平扫Nasopharynx Routine Scan 鼻咽增强Nasopharynx Enhanced Scan 腮腺平扫Parotid Routine Scan 腮腺增强Parotid Enhanced Scan 喉平扫Larynx Routine Scan 喉增强Larynx Enhanced Scan 甲状腺平扫Hypothyroid Routine Scan 甲状腺增强Hypothyroid Enhanced Scan 颈部平扫Neck Routine Scan 颈部增强Neck Enhanced Scan 肺栓塞扫描Lung Embolism Scan 胸腺平扫Thymus Routine Scan 胸腺增强Thymus Enhanced Scan 胸骨平扫Sternum Routine Scan 胸骨增强Sternum Enhanced Scan 胸部平扫Chest Routine Scan 胸部薄层扫描High Resolution Chest Scan 胸部增强Chest Enhanced Scan 胸部穿刺Chest Puncture Scan 轴扫胸部穿刺Axial Chest Punture Scan 上腹部平扫Upper-Abdomen Routine Scan 中腹部平扫Mid-Abdomen Routine Scan 上腹部增强Upper-Abdomen Routine Enhanced Scan 中腹部增强Mid-Abdomen Routine Scan 腹部穿刺Abdomen Puncture Scan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语言学习知识训练

第一章小儿人工耳蜗植入 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可通过助听器、人工耳蜗获得听觉。人工耳蜗技术的发明给助听器补偿效果欠佳的重度、极重度耳聋患者带来了福音,使这部分人群,特别是聋儿通过植入人工耳蜗重新获得听觉,经过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而回归主流社会。 第一节人工耳蜗历史 人类很早就发现体外电刺激听觉系统可以使人获得声音。1790年意大利生理学家发现电流可使离体的蛙腿肌肉产生收缩效应,说明电刺激可以引起机体的反应,这是产生人工耳蜗最早的生理学基础。1930年美国科学家把电极插入猫的听神经,同时给予声音刺激,可记录下听神经的反应。1957年,法国人Djourno和Eyries用电极刺激人听神经,病人可以分辨某些音调和单词。1964年美国人Simmons用电极刺激听神经和下丘脑,病人能分辨某些音调;两年后,其首次使用多导电极,把6个电极插入病人的蜗轴内,用不同的电极在不同的部位进行刺激时,病人可以感受到不同的音调变化。六十年代末,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开始研制多导系统,1981Cochlear 年公司成立,由公司与墨尔本大学合作开发的22导、24导电极人工耳蜗目前在世界许多国家广泛应用,并首先通过美国FDA认证。目前世界上有多个人工耳蜗产品,如美国生产的品牌的人工耳蜗,奥地利的COMBI40型多导人工耳蜗,澳大利亚的Uuclear22导、24导人工耳蜗,法国公司MTM生产的Digisonic多导人工耳蜗等。 我国人工耳蜗植入工作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9年,北京协和医院首次为聋人植入单导插座式人工耳蜗装置,此后,上海、广州、西安等城市相继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开始之初主要为单导人工耳蜗,由于效果不够显著已渐渐停用,一些研究单位也在不断研制多导人工耳蜗,据报上海已有产品并用于临床,但还未成规模生产。目前在我国市场使用的多导人工耳蜗主要为澳大利亚、奥地利及美国产品。从1995年第一例多导人工耳蜗植入至今,已有数千余病人接受人工耳蜗植入。 第二节人工耳蜗装置和工作原理 当人的内耳损伤严重时,即使是特大功率的助听器也不能使声音达到足够的响度,满足聋儿或聋人听到或听懂语言的要求。耳蜗植入可绕过损伤的内耳毛细胞,直接刺激听神经,将听觉信号送到大脑。即人工耳蜗是一种把声音信号换成电信号的特殊声电换能装置,这种装置的植入,为重度或极重度聋的成人或儿童提供了听的感觉。 一、人工耳蜗组成

人工耳蜗植入系统临床试验指导原则

人工耳蜗植入系统临床试验指导原则 一、目的 为进一步规范指导人工耳蜗植入系统产品的临床试验,按照《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撰写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时调整。 二、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需要在境内开展临床试验的人工耳蜗植入系统。 三、基本原则 (一)人工耳蜗植入系统的临床试验应符合《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及国家颁布的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二)试验用人工耳蜗产品应已经过科学的实验室研究和动物研究,研究结果支持开展临床试验。 1.实验室研究报告:植入体对磁共振的耐受性,电极在人耳蜗标本中的状况。 2.动物研究报告(如适用):人工耳蜗植入动物耳蜗后声电刺激对侧镫骨肌反射或电诱发电位。 3.临床试验前应该在国家认可的检测机构获得产品检测报告。试验用产品必须与检测产品是同一批次或定型的产品,

并保证足够的数量。 4.临床试验目的:验证与检验同批次的人工耳蜗植入系统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预期安全性和预期医疗效果。 临床试验前,应该清楚地注明本次试验使用的产品名称、临床试验的意义以及本次试验产品的评价目标,特别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评价指标要十分明确。 安全性评价主要包括炎性反应(植入部位发生红、肿、痛、破溃),装置工作异常。不良事件用不良事件发生例次、例数及发生率进行描述。同时,详细描述病例出现的全部不良事件的具体表现、程度及其与产品的关系。 有效性评价包括人工耳蜗产品的工作状态、听力、言语能力的改善程度。 四、临床试验方案 鉴于临床认为人工耳蜗植入系统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预期有效性较明确,人工耳蜗植入系统临床试验可以采用单组目标值设计,目标值的选取应有客观依据。 (一)受试者选择 从人工耳蜗植入后的疗效评估的角度,将受试者分为二类 1.6岁以上(含6岁)有言语功能的语后聋(包括耳聋儿童在使用助听器后获得言语能力者) 对这部分人群,应该全面评估人工耳蜗的有效性(听能和言语识别能力的提高)和安全性。语后聋患者的选择标准:

人工耳蜗植入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xx医疗机构 人工耳蜗植入技术管理规范 为加强北京市医疗机构人工耳蜗植入技术临床应用的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本市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人工耳蜗植入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人工耳蜗植入技术,是指通过将人工耳蜗(一种生物医学工程装置)植入人体及术后的听觉语言康复,以帮助聋人恢复听力和言语交流能力的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人工耳蜗植入技术应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三级综合医院及有条件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耳鼻喉科、儿科诊疗科目及重症医学科或重症监护室、神经外科、麻醉科等相关的辅助科室。 (三)具备开展人工耳蜗植入技术必备的设施、设备。 (四)耳鼻咽喉科 1.开展耳显微外科临床诊疗工作不少于10年,床位不少于30张。 2.近5年,医疗机构每年独立完成的耳显微外科手术病例不少于100例。 3.独立完成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不少于50例,疑难手术(不含大前庭水管综合征)不少于10例。 4.已建立由耳科医师、听力师、助听器验配师、聋儿语训教师、儿科医师及心理医师等组成的人工耳蜗植入中心或者人工耳蜗植入小组,其中助听器验配师、聋儿语训教师可与当地聋儿康复机构合作。 5.对除人员技术能力尚未达到要求外,其它条件均达到要求的医疗机构,可在具备开展人工耳蜗植入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专家指导下开展人工耳蜗植入

工作,指导专家条件与免培训专家条件相同。 (五)儿科/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重症监护室 符合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科室设置及技术水平相关要求。 (六)手术室和xx 1.有专用空气层流设施及麻醉设备的手术室。 2.有符合要求的耳科手术显微镜、耳科手术电钻系统、摄录系统,标准化的耳科手术器械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专用器械。 3.麻醉科具备丰富的儿童及婴幼儿麻醉经验,每年完成7岁以下儿童麻醉不少于150例,3岁以下婴幼儿麻醉不少于50例。。 (七)放射科 有磁共振(MRI)、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和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二、人员基本要求 (一)手术医师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眼耳鼻咽喉专业或外科专业。 2.有不少于10年的耳显微外科专业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具有副主任医师专业技术任职资格。 3.经过人工耳蜗植入技术相关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4.本规范实施前具备下列条件的医师,可以不需经过培训开展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1)在三级医院从事耳显微外科手术工作不少于15年,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2)累计独立完成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不少于200例,其中再次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不少于10例,疑难手术(不含大前庭水管综合征)不少于20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