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景德镇陶瓷对欧洲文化艺术的影响

景德镇陶瓷对欧洲文化艺术的影响

景德镇陶瓷对欧洲文化艺术的影响
景德镇陶瓷对欧洲文化艺术的影响

景德镇陶瓷对欧洲文化艺术的影响

07501209 王清然

艺术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意识形态。陶瓷艺术是创造人类美的生活艺术,具有工艺美术独立的、完整的文化性质。我国工艺文化的奇葩--瓷器输入欧洲后,特别是对冰清玉洁的景德镇陶瓷,使欧洲人极为爱慕,其胎质、装饰、型制所蕴含夏文化内容之广博、意蕴之美妙、体系之独特,是使欧洲倾倒的魅力之所在。

1、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在文化艺术的发展历史中,任何民族都不能摆脱外来文化的影响,各民族的文化艺术在形成的过程中,只能吸收与之相适应,并有利其发展的基因。景德镇陶瓷间接或直接传入欧洲,欧洲人对青花和彩釉瓷造型的曲线美和彩绘的艺术神韵似乎还不太理解,通常只能欣赏瓷器胎釉质地的优良,以贵金属对瓷器进行各种各样的镶嵌。例如把瓷瓶加以装饰并镶上流、托和把手更是珠光宝气,使它变成一"金属瓷壶",或者把两个瓷碗合装成一套"金属瓷器"。把瓷器作为室内陈设和装饰,也作为炫耀财富的手段,当时盛行用陶瓷来美化建筑的内部空间,墙壁、天花板和窗前凹处都用瓷镶嵌,还往往借瓷器特有的光和镜子的反光相配合,在室内造成一种错综的光影效果。王官贵族的收藏更加丰富,布臵也特别繁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有专门陈设瓷器的中国厅,德国帝后更把我国瓷器视为艺术品集存于德累斯顿的瓷宫。收藏瓷器已成为一种高雅的社会风气,只要有收藏的地方就一定有精美的景德镇陶瓷,具有深厚的艺术品味。

明末清初,荷兰东印度公司销售的中国瓷器遍及欧洲各国,表现北欧和荷兰风光的瓷器绘画,在中国出口到荷兰的瓷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景德镇的青花瓷器有的描绘底特的声调街道建筑,有的描绘水车和磨坊,仿佛是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的铜版面,不少风景绘画是景德镇的匠师们模仿在广州流通的荷兰铸币上的图案而成的,还有描述荷兰北部渔民在北海捕捉鲸鱼和北极熊的景色.海象还在海洋中游动。这些画面都是由荷兰的艺术家创作,由商人带到广州辗转到景德镇,毫无疑问,这类捕鲸的北海渔民生活题材的中国出口青花瓷器一定特别受到挪威、丹麦等北欧国家的欢迎。荷兰德尔夫特17世纪就以生产专门模仿中国青花瓷器的白釉蓝彩瓷器而闻名,产品行销欧洲各国,其画面常选用景德镇青花瓷上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柳树花卉的图案,给人以新的艺术享受和欣赏。

法国路易十四、路易十五以及上层社会贵族、贵妇狂热爱好用中国的丝绸和织锦制成服装,著名的里昂丝织工厂从遥远的中国购进生丝原料,大量地生产模仿中国艺术风格的丝织品,以满足宫廷生活的需要,时髦地流行中国丝绸,织锦服装也使巴黎一些著名的艺术家们改行转业,抛弃油画,改为设计中国式样的服装。著名的巴黎艺术家华蒂、波切尔设计的中国服装的欧洲人或中国人的瓷塑,迎合了当时的潮流,加上迈森塑艺术家们的创造在成型、烧造方面的技艺,使这些富有中国色彩的的瓷塑作品华丽而典雅、生动而细腻,成为世界陶瓷史上的杰出作品。

路易十五的旁帕多夫人在瓷器图案上也有一些特殊的爱好,由

景德镇出口到法国的瓷器上也出现了旁帕多夫人所喜爱的图案,在订购景德镇这些被称为"旁帕多装饰"图案的瓷器。其特点是在瓷罐的盖和上部描绘了五彩鲜艳夺目的花朵,下部描绘法国式花卉图案或金色图案。这种具有民国风俗"旁帕多装饰"图案,手法写实,生动活泼,是法国宫廷艺术家根据旁帕多夫人的需要而设计的,反映了这位平民家庭出身夫人的性格。

18世纪初,在席卷欧洲的中国艺术情调的潮流影响下,德国也开始时髦的流行中国的瓷器、在德国的宫殿里,中国的瓷器花瓶、罐等不适当的改装为油灯罩,有的瓷盘作为装饰品被挂在墙上,有的甚至还被陈列在皇家公园里。18世纪,德国迈森瓷厂生产了不少反映中国题材和具有中国风格的人像瓷雕,其中"中国皇帝和随从",它是由擅长中国题材瓷塑的雕塑家霍鲁尔特创作,高约1.5英尺,上面装饰着欧洲和法国"罗可可"式的游满形图案。中国皇帝和随从的形象、服饰都旧根据法国艺术家们绘制,在我们看来,这些很不协调的瓷塑,当时在欧洲却轰动一时,被视为迈森瓷器中最受欢迎的产品。

18世纪意大利的威尼斯建立了瓷厂,生产硬质瓷器,产品有餐具、花瓶、瓷雕,用黑、金和各种釉彩描绘中国的风景图案,并生产了"罗可可"艺术风格的装饰花卉、鸟禽图案的白胎瓷画,或者描绘中国和威尼斯的风景,它们是18世纪威尼斯姑娘嫁妆中最时髦的礼物。

2、对欧洲艺术风格的影响

东方艺术具有一种与西方艺术截然不同的发展传统,前者从抽象

的人性论出发,以虚幻的方式来反映客观的物质世界,强调通过自然完善来表达到美的境界。后者注重直观的不同感觉,要求艺术反映的内心世界,审美观建立在直觉上。东方的绘画艺术重视写意,西方绘画艺术强调写实。文艺复兴之前中国的陶瓷工艺品主要通过伊斯兰国家传入,对西方艺术发展只能间接产生影响,16世纪由于中国与欧洲建立直接的贸易关系,因此具有东方色彩的中国陶瓷工艺美术逐渐打开市场,在法、德、英国家的上流社会受到赞赏和重视。中国陶瓷的代表景德镇陶瓷工艺细腻、纤巧轻盈、飘逸典雅,欧洲的艺术家深受其艺术陶冶。随着中国陶瓷、纺织品、家俱深入欧洲社会的艺术领域,中国艺术对欧洲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17--18世纪西方室内设计、家俱、陶瓷、丝绸和园林设计中形成了中国风格,中国风格是指西方人在远东,特别是中国文物上寻求启迪和表现源泉的艺术倾向,以及由此产生的艺术作品。17世纪初,英国、意大利等国的工匠开始自由仿效从中国进口的陶瓷的刺绣品、橱柜的装饰式样,最早出现具有中国内室内设计见诸路易〃勒佛于1670-1671年在凡尔赛为路易十四用瓷砖砌成的托利安宫。这种中国风格的狂热蔓延,在德国没有哪一个宫院建成时没有中国风格的房间。中国风格大多与巴罗克和罗可可式融合在一起,其特点是:采用东方图案和花纹,爱用蓝白色对比.不对称,不用传统的透视画法,大面积的贴金涂漆。

17、18世纪欧洲艺术由于社会经济的变迁,先后演变成巴罗克和罗可可两种风格迥异的式样。巴罗克这个词是西班牙真珠工艺品的术语,16世纪以后,以意大利为中心,曾经由米开郎基罗创作的

那种巨大的建筑,奇怪的建筑开始流行,人们将它称之为"巴罗克",大柱子,屋顶安臵许多雕像,有过分的健壮感,建筑上这种倾向马上传到雕刻上,雕刻的姿势极其夸张,使人激动,即使雕刻衣服皱褶,也雕刻凹陷很深,现出浓烈的阴影。而且巴罗克的情趣也涉及室内装饰,家具设计等,具有沉重威严的感觉,色彩豪华壮丽,线条曲折夸张,强调明暗对比。巴罗克艺术起源于意大利.兴盛于法国。

景德镇陶瓷传人欧洲的初期,当地商人常常轻视单色的瓷器,却偏爱彩绘制品,当明清的彩釉瓷饯行销欧洲时,正与巴罗克时代的壮丽辉煌,文雅服饰的意识情投意合。明清时期陶瓷匠师为追求艺术的意蕴之美,不断摸索以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甚至人体自身作为器皿型制的范本,采用夸张、概括、抽象的手法进行创作,景德镇釉里红牡丹莲瓣纹盘,盘内心画面上的牡丹,经过夸张变形的概括,经过取舍处理的茎叶,在衬托大面积的花朵时,起着明显的宾主关系作用,无独有偶,巴罗克艺术的色彩豪华壮丽、线条曲折夸张,可谓中国艺术在欧洲的重现。

罗可可艺术最初指路易时期的室内装饰。用贝壳、石子等假山用以装饰室内,虽有点混杂的感觉,当时认为潇洒风雅,颇为人们所好尚,后来按石子或贝壳作的装饰稍加以变形,作涡形纹样或花饰的别致感立刻也为雕刻建筑所采用。17世纪的建筑过于装模作样,姿态威严,与此相对,这个时代的雕刻却有一种矫饰的生动,甚至衣服的褶襞,据说浮雕不风雅,要风雅就应线雕.至于巴罗克建筑粗大的柱子和大楼梯.被罗可可建筑细小的柱子和楼梯所代替。18世纪的

艺术已经成为风雅别致有生气的东西,巨大的使人感到压抑、威严、尊大的东西遭到排斥,代之而起的是喜欢小巧、珍奇、雅致、轻快、富有生气的东西。与此同时,人民对王室和贵族怨声载道,自由平等的思想风起云涌,认为宗教和历史学不过是使国王的特权合法化,已经不值一顾,代之而起的是自然科学兴盛起来,无论贵族和市民都同样适用。国王和贵族不能象从前那样妄自尊大,他们不知不觉地为市民的势力,市民的思想所包围,生活和趣味也发生了变化,当然完全舍弃贵族的骄傲也不甘心,因此,就喜好那种一半贵族、一半市民的生活、趣味和艺术。建筑从巴罗克式富丽堂皇的宫殿转变小巧别致优雅的别墅,装饰由金碧辉煌转变为轻快潇洒的风格。绘画技术和巴罗克断然不同,没能巴罗克特点之一的显著的明暗对比,而给人一种轻快平面的感觉,色彩也不喜欢浓重壮丽,而是用银色和不鲜明金黄色、白色等,总之是轻淡的稳静色彩,不用巴罗克的曲折夸张的线条,而只使用柔和的曲线。

明清时期景德镇陶瓷图案精美,色彩丰富,有一种超然物外,飘逸脱俗的美感,由实用价值向艺术价值转化,使艺术摆脱了受真实世界形体的束缚,进入梦幻式的线条和色彩的境界。当中国陶瓷,特别是景德镇陶瓷风行欧洲之日,也正是罗可可艺术勃兴之时,意匠自然、飘逸、潇洒,是法国传统艺术充分咀嚼中国艺术精髓并加以消化吸收的产物。明清时期景德镇陶瓷质地坚硬、青白雅致、细润光滑,

形体规整、转折明确、细部处理清楚,具有明快、秀丽、严谨、精巧、光挺的艺术风格,这给沉闷的欧洲艺术带来了一阵清凉的东风,艺术

家们在欣赏东方陶瓷时,更在审视其迷人的魅力,罗可可艺术一反巴罗克艳丽、繁琐、凝滞、线条僵直直刻板、结构单调的风格,以其作风清雅、简练活泼、讲究清淡的色调、柔和的光泽、优美的曲线和非对称的特色盛行于欧洲。关于中国工艺美术和罗可可作风的关系,国内一些美术史家作了高度的评价。利温奇认为"罗可可艺术风格和古代中国文化的契合其秘密在于这种纤细入微的情调。"这种纤细入微情调,正是景德镇陶瓷艺术植入罗可可艺术的切入点。

陶瓷装饰是提高陶瓷艺术形象感染力的极其重要手段,古代景德镇陶瓷艺术家在进行装饰器面构思时,把附丽于造型的装饰主题,背景、黑白关系以及色彩作为一个艺术整体来设计,为了突出装饰主题,把主题纹样安臵在装饰的主要视觉部位,同时巧妙地以次要纹样衬托人物,远景衬托近景,从而使整个装饰纹样的寓意更加鲜明突出。罗可可艺术绘画巨匠,从华托的《谈笑》,到费拉贡纳的《秋千》,运用纤细的线条描绘树木、草丛,运用明暗的对比手法刻划人物,突出主题,画面清新淡雅,有一种朦胧的意境。

细细玩味,我们可以找到其连接的环扣,特别要提到的是罗可可时期的工艺品,装饰的纹样是用多变的卷草纹形成连绵不断,复杂繁琐的曲线,这是中国陶瓷上常用的纹样。豪华的幕尼黑宫华丽厅在装饰每个弯曲的卷草纹头上安装了中国陶瓷及景泰蓝等各式各样花瓶,以及小天使和其它人头像,飞禽动物等寓意形象,由此可见中国陶瓷艺术不仅促进了罗可可艺术风格的形成,而且本身也为罗可可艺术的重要部分。日本小林太市郎指出:"所谓罗可可美术的主要特征,

完全是由中国工艺美术而来,所以这个罗可可是一个暖昧不明的称呼,不如直接称之为中国--法国式美术,其意义更明确而实际些。"采用纤细淡色调的瓷器,成为罗可可艺术的典型材料。罗可可作风也由瓷器而波及漆器,丝绸制品以至一切用具,罗可可艺术和中国风格实在是同出一父的伯仲,罗可可时代的欧洲人对于中国的认识,不是通过文章,而是通过晶莹的瓷器,还有飘逸的丝绸。

历史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景德镇古代陶瓷特别是明清时期的陶瓷是极其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上占有重要的位臵,她融合了中外文化的精髓,具有生活性艺术美,民俗性艺术美,融合性艺术美。

黑死病与欧洲人文精神的复苏

3 约有 2500万人死亡。 一些亲历过这场灾难的作家再现 是 ,为什么那些作为上帝使者的教士也无法幸免 ?所有这 船舱里的货物一样。” 面对惨绝人寰的景象 ,诗人彼特 人已不计其数 ;而且眼看这场瘟疫不断地一处处蔓延开去 , 矣”! 这场欧洲历史上最为恐怖的瘟疫 ,给人类留下了惨 时零零落落地 ,向天主一再作过祈祷了 ;可是到了上述那一 中 中的 的 中 ,有 的 [ 2 , [ 4 动 众多罪恶的惩罚。” 为了平息上帝的愤怒 ,人们必须不断 的 “ 黑死病与欧洲人文精神的复苏 胡亚敏 ,黎杨全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 中图分类号 : I0 - 0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 - 5981 ( 2010 ) 03 - 0104 - 03 14世纪中叶 ,欧洲爆发了一场被称为“黑死病”(B lack 什么行为引起了上帝的愤怒 ,为什么好人与坏人会无区别地 Death)的大瘟疫 ,根据英国历史学家 H ?G ?韦尔斯在《世界大量死亡 ?如果说成年人因为犯罪而受到应有的代价 ,为什 史纲》的记载 ,当时牛津大学学生近 2 /3死亡 ,整个欧洲大么无辜的孩子也要承受死亡的惩罚 ?尤其不能自圆其说的 [ 1 ]550 了瘟疫的惨状 ,在写于 1350~1353年间的西方文学经典《十些 ,教会是无法给出合理解释的。最具讽刺意味的是 ,宣称 日谈》 ,薄伽丘开篇就描述了佛罗伦萨“丧钟乱鸣 ,尸体纵“神谴说”大主教威廉姆斯?埃丁顿不久也染病 ,成为英格 横 ,十室九空 ,人心惶惶”恐怖气氛 :“每天 ,甚至每小时 ,都兰最早的受害者之一。对宗教的虔诚信念开始松动 ,我们在 有一大批一大批的尸体运到全市的教堂去 ,教堂的坟地再也薄伽丘的《十日谈》看到了人们思想上的某些变化 :“不知 容纳不下了……等坟地全葬满了 ,只好在周围掘一些又长又道这场瘟疫是受了天体的影响 ,还是威严的天主降于作恶多 阔的深坑 ,把后来的尸体几百个几百个葬下去 ,就像堆积在端的人类的惩罚 ;它最初发生在东方 ,不到几年工夫 ,死去的 [ 2 ]15 - 16 拉克祈祷“子孙后世不复受此深重之难”若如此 ,“实大幸后来竟不幸传播到了西方……虔诚的人们有时成群结队、 [ 3 ]134 痛的记忆 ,被视为“世界末日”来临 [ 3 ]131。年的初春 ,奇特而可怖的病症终于出现了 ,灾难的状况立刻 作为一种突发性的事件 ,这场瘟疫既给人类带来浩劫 ,严重起来。” ]10书中写道 ,无论人们怎样努力 ,但“奇特而可 同时也对人类文明本身产生了深刻影响。如今 ,当我们回过怖的病症终于出现了”这些表述实际上表达了人们对上帝 头来重新审视这场灾难时 ,发现黑死病在欧洲步出中世纪的的失望 ,因为上帝并没有出面阻止瘟疫的发生。 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正是在一片死寂与黑暗中 ,欧洲黑死病在显示世界的残酷面目与荒诞本质的同时 ,促使 迎来文艺复兴的曙光 ,一个思考与质疑的新时代悄然来临。人们对教会体制产生怀疑 :“由于宗教在血腥的死亡面前显 在这个意义上 ,黑死病又成为欧洲挣脱中世纪枷锁和实现欧得那样苍白无力 ,一种新的怀疑论开始兴起……这种怀疑论 洲文化转化的一个重要诱因 ,这也许就是历史的辩证法。愈演愈烈 ,以至在后来的新教改革中达到顶点。” ]50既然上 一、摇了教会的绝对权威 黑死病爆发期间 ,陷帝对遍布人间的苦难保持沉默 ,人们需要找到新的教义来对 入恐慌的人们急切地探寻瘟疫的原因 ,黑死病是怎样发生这些苦难做出解释。于是 ,种种关于病因的新的也许同样荒 的 ?如何治疗它或阻止它蔓延 ?处于绝对权威的教会根据诞的解释在黑死病过后的欧洲不断上演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 “原罪———赎罪———审判”信仰体系 ,给出了“神谴说”的 答案。他们认为黑死病是上帝因世人的罪孽而降下的惩罚 , 如当时曼彻斯特的大主教威廉姆斯?埃丁顿在给教士的信 中说 :“人类的纵欲是多么可怕……如今它更加变本加厉 ,这 理所当然地要激起神的愤怒。”这场灾难就是神明对人类这 [ 4 ] 45 忏悔 ,并压抑自己的欲望 ,有些鞭笞派教徒甚至通过严酷的 自我鞭笞来清除身上的罪恶 ,以期获得上帝的宽恕。 然而 ,黑死病肆虐无情地否定了教会的解释 ,尽管人们 不断祈祷 ,但仍有成千上万的人被夺走生命 ,其中包括道德 高尚的教士和修女。于是 ,人们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到底是 动摇了教会的绝对权威。这些异端的出现导致了基督教世 界的分裂 ,成为 150年后宗教大变革的先声。 在黑死病流行期间 ,人们对教会中有些教士的表现也感 到失望。由于黑死病极为可怕的传染性 ,教士的死亡率很 高。面对死亡的威胁 ,虽然一些品行好的教士能坚持职责 , 但也有不少教士选择了临阵脱逃 ,他们不前去听垂死者的忏 悔 ,甚至从患者身边逃走 ,或者“因惧死”,“连俸禄也顾不得 要了。”[ 3 ]132教士死的死 ,逃的逃 ,这造成了神职人员的短缺 , 而新招纳的教士文化素质低下 ,他们更加不能严格地履行自 己的救助职责 ,而是乘机中饱私囊 ,接受死者大量的捐赠 ,从 而大发横财。[ 3 ]132这些行为引起了人们对教士的憎恨 ,也在 作者简介 :胡亚敏 ( 1954 - ) ,女 ,湖北当阳人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 黎杨全 ( 1977 - ) ,男 ,重庆万州人 ,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研究生 ,湖北孝感学院文学院讲师。 104

歌剧艺术发展及作品欣赏试题

歌剧艺术发展及作品欣赏试题

1.歌剧:是结合了戏剧与音乐,并加入舞台艺术元素,集三者于一身的艺术形式。在舞台表演,并有舞台布景、戏剧化妆、服饰、表演的,以角色演唱为主导,以独立的、特定的音乐结构作为推动手段的戏剧音乐作品。 2.正歌剧: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意大利歌剧在1680年间渐渐定型为正歌剧。即古典式的意大利歌剧,是一种严肃的歌剧,题材崇高,大抵取材于希腊及罗马故事,内容悲壮,多为悲剧。正歌剧在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初,是欧洲最流行的一种歌剧形式。亨德尔可以说是主要的代表人物。到了莫扎特时代已走向没落。 3.喜歌剧:与正歌剧相比,喜歌剧的题材就平民化多了,剧中采用轻松、滑稽的主题,多是一般平民的日常生活情节。喜歌剧泛指19世纪包括对白的法国歌剧,此类歌剧中的演唱,咏叹调往往不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而是采用浪漫曲、分节歌、舞蹈歌曲乃至讽刺歌曲及对白等表现事态风俗题材。 4.轻歌剧:比喜歌剧更加大众化,虽与喜歌剧相似,但比喜歌剧短而通俗,结构简单,没有尖锐的戏剧冲突;旋律流畅动听,配器色调鲜明,且以说白为多,更具娱乐性。 5.宣叙调:歌剧是没有对白的,对话是以半念半唱的形式来表现,宣叙调也称朗诵调,是歌剧演唱音调的一种形态、类型。宣叙调在歌剧中强调朗读式、说话似的自然音调变化,在对白、对话的演唱中用以表现人物关系和剧情进展,不带明显的主题素材,没有固定的结构形式,篇幅短小。常用于咏叹调前面的简短叙述并作为两端咏叹调之间的转换过渡性段落。 6.咏叹调:是歌剧中的一种歌唱形式,是歌剧音乐中的精华。是一种既讲究旋律线条的优美动听,又注重发挥声乐表演技巧的抒情调。每当情节发展到一个高潮﹑主人公内心汹涌澎湃不吐不快时,作曲家便为主角们安排一首动人的咏叹调。由某一角色集中抒发内心情感,发出声声感叹,倾诉人物的喜怒哀乐,此时剧情暂且停止推进。 7.重唱:重唱是当故事里有两个或三个以上角色进行对话时便以重唱的方式来呈现,在此需顾及角色性格的不同,旋律得依角色个性来编写,每一个角色在一个声部很难有完整的音乐样貌。重唱这一形势同时精简了篇幅,压缩了人物各自的宣叙调和咏叹调,为戏剧的进行提供了速度。重唱既有丰满的音响和缜密的织体作为重要的表现手段,重唱所处的部位都在一场之末作为总结,作为高潮的铺垫。 8. 序曲:用以向观众宣告演出即将开始通常序曲的风格能够影响整部歌剧的气氛,能够画龙点睛般提示全局的精华。 9.合唱:歌剧中的合唱多起陪衬或营造气势的作用,大多是配合大场面而出现的旁布偶雄壮的乐章。

歌剧的分析

摘要:歌剧,是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在歌剧中最常使用的两种演唱形式是宣叙调和咏叹调,宣叙调是一种美声化的说白,为了将对白取而代之,因此也无法单独演唱。咏叹调则是歌剧中用来表达角色情感的,在歌剧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歌剧对于我们来说毕竟是有些距离的,即使是专业歌唱者,接触整部歌剧的机会也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学习外国声乐作品的时候对于丰富个人演唱歌曲的类型及语言,提高演唱技巧,增强在舞台的表演形式,传播歌剧艺术等都是有必要的。歌剧里的内容,描写人性的真善美,对当代社会的青年,但凡你真正进入歌剧的音乐殿堂,便会爱上歌剧,对歌剧的传承和发扬作用。《奥非欧与优丽狄茜》这部歌剧,是古典时期德国的作曲家格鲁克歌剧改革的代表作品,他力求反应自己“追求一种质朴美”的审美观念,将音乐和戏剧相互结合,他在十八世纪的时候对歌剧改革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对之后的歌剧起了很大作用,咏叹调《世上没有优丽狄茜我怎么活》这首的声乐作品音域跨度小,旋律走向平稳,经常用在声乐学习者初中级等阶段的教学歌曲选择中。本文针对咏叹调的曲式和演唱情感做了简单分析,并对歌曲情感表达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歌剧格鲁克奥非欧优丽狄茜演唱技巧 一、简述《世上没有优丽狄茜我怎能活》 (一)作者介绍 格鲁克,完成了十八世纪歌剧史上最重要的改革,为近代歌剧奠定了基础。早年创作意大利风格的神话歌剧。1750年起移居维也纳。1754年任宫廷歌剧院乐长,后与意大利诗人卡尔萨比基(1714—1795)合作,用其脚本作《奥菲欧与尤丽狄茜》、《阿尔且斯特》和《巴吕德与爱莱娜》,从事歌剧改革。1773年移居巴黎,继续改革事业。主张歌剧必须有深刻的内容,音乐与戏剧必须统一,表现应力求自然、纯朴,并创造了标题性序曲,又恢复群舞场面与合唱在歌剧中的重要地位。处在歌剧承前启后的时代中,他之后是莫扎特的无尽辉煌,他之前是拿波里月派和法国歌剧的鼎盛时期,。他是德国人却卷进了法国歌剧和意大利歌剧的争论中。毋庸置疑,格鲁克并非反对意大利歌剧本身,而是作为真正的革新者,并不赞同守旧的某些意大利作曲家。 他出生在奥地利的一个农村家庭中,在农村里的小学和耶稣会的院子里学习了有关音乐的一些基本知识以及古钢琴的弹奏,但是他非常喜欢大提琴。青年时期为了赚些钱,与流浪的音乐人到处参加街头的演出活动。他的歌剧改革是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进行的,十八世纪中叶,虽然意大利歌剧在欧洲广泛流行,但是它的表演形式日渐趋于板滞,演唱者太过显耀声乐的演唱技巧从而破坏戏剧的连贯性。 创作中,他注重歌剧的整体思想,在歌剧的写作中提出意见,这样的改革方向偏向于音乐戏剧,是西洋歌剧发展的重要阶段。他改革的意义是针对十八世纪封建保守思想的抗争,而不只是提高音乐本质和音乐美学思想。实质上是。因为这个原因,他的歌剧改革为歌剧艺术摆脱封建思想泥古,为之后的歌剧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二)背景介绍 歌剧自从诞生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两大歌剧派别,分别是意大利歌剧和法国歌剧,尤其是意大利正歌剧逐渐背离了佛罗伦萨卡梅拉塔社团的艺 术理想,变成一种夸张造作的情形。不管是作曲家、作家、歌手还是听众,都沉 湎在浮华的形式中。意大利歌剧的题材任然取材于神话故事,但内部结构和角色 的分配,一点也没有改变;对阉人歌手的崇尚,经常对戏剧情节和动作进行随意 改动;具有炫耀技巧的咏叹调数量增多;在十八世纪,人们反感了这些弊端,格 鲁克开始提出改革主张。 《奥非欧与优丽狄茜》这部歌剧,是德国作曲家格鲁克针对意大利的正歌剧浮华、夸张的弊端改革时创造的,改革创新首先是音乐本身,在这部歌剧中可以 感受到过去歌剧中感受不到的戏剧性的紧张气氛。但更大的创新是格鲁克在这部

试论中世纪黑死病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试论中世纪黑死病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摘要:1348年爆发于欧洲的一场巨大的瘟疫—黑死病,是欧洲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之一。它不仅流行极为迅速,而且破坏力非常之大,致使欧洲人口损失惨重。黑死病几乎冲击了当时欧洲社会的一切方面,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对中世纪欧洲社会的经济、文化、宗教信仰、行政体制等方面都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冲击,对其后的欧洲社会转型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欧洲社会的历史发展方向甚至为之改变。它令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自然灾害与人类文明进程的关系。 关键词:黑死病;中世纪;欧洲社会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瘟疫不断,从SARS,到禽流感,再到前不久在美洲发现的甲型H1N1,瘟疫已经成为困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重大问题。国内学术界也开始注重对历史上发生的瘟疫进行探讨。在探讨欧洲发生的瘟疫时,学者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到了1348年发生的黑死病以及继后的几次黑死病上。国内外的学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在还原黑死病真实图景的同时,更多的则让黑死病承载了丰富的社会内涵,经济、文化、宗教、政治、科技、医疗等领域都直接或间接地与黑死病联系起来。黑死病过后,大片耕地荒芜,大量工作无人从事,社会的法律秩序信仰约束都大大松弛了,社会进入了某种无秩序的状态。更重要的是,这场瘟疫给人们的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黑死病带来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大多数的研究者将这种不利因素视为一种短期影响,他们更倾向于以一种乐观和积极的态度来看待黑死病所带来的长期影响,把黑死病看作西欧社会转型的一个契机。在经历黑死病的冲击后,西欧反而走上了一条不同的发展道路,更加光明的道路。“中世纪”本身是一个略带贬低意味的词,学术界和普遍大众的主流意见都认为那是一个黑暗、愚昧而灾祸丛生的时代,但是要挣脱这种桎梏,走上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看起来却又是那么的渺茫。而在这种情况下,因为黑死病的爆发使原本看起来非常艰难的社会转型反而变得顺畅了。以至于有西方学者认为“黑死病成为中世纪中期与晚期的分水岭”;[1]“标志中世纪的结束”。[2] 一、黑死病的爆发 黑死病,医学上称作淋巴腺鼠疫,简称鼠疫。鼠疫病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这种病菌传染性极强,对人类危害十分严重,人一旦被感染存活的可能性极小。病人在极短的时间内爆发高热、咳血、身体呈黑紫色,状况十分可怖。所以,“黑死病”的“黑”并不只是意味着一种症状或一种颜色,更代表了“可怕”“恐怖”的涵义。教皇御医乔利阿克在其著名《外科学》一书中,曾述及1348年的鼠疫:“这种病传染性非常大,特别是咯血的患者,与之接近探视都无不染上此病。亲如父子亦不能探望,此时仁慈已告绝灭,希望也濒于绝望。” 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作家薄伽丘在其著作《十日谈》中对这场瘟疫的状况也作了形象的描述:“这鼠疫太可怕了,健康的人只要一跟病人接触就染上了病,

(欧洲歌剧艺术的发展)

从《费加罗的婚礼》看欧洲歌剧艺术的发展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欧洲歌剧音乐作品的欣赏,让学生感受、体验欧洲歌剧音乐。 2、通过有关歌剧的音像资料,了解欧洲歌剧的主要特点和有歌剧的知识。 3、初步探索欧洲歌剧对当代音乐的影响。 【教材分析】 歌剧艺术起源于欧洲,第一部留存下来的歌剧创作于文艺复兴后期,可以说歌剧艺术见证了欧洲发展的历程。本课通过欣赏《费加罗的婚礼》选段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欧洲歌剧风格特征,结合知识性文字和课件文字,了解有关歌剧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让学生了解欧洲歌剧音乐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2、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在活动中把握主体音乐的风格特点。【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的欧洲歌剧的资料(文字、图片、音像)并制成相关的课件。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方便进行讨论交流。 【教学教具】 多媒体影音资料、歌曲伴奏等。

【学生分析】 学生对歌剧音乐接触比较少,没有太多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体验音乐,运用活动使之情境感受。由于高一学生的特殊学情,同时也要注重知识点的把握和落实。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情景创设:播放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歌剧《雷纳尔多》咏叹调“讓我痛哭吧”视频。 2、师生交流感受。 知识点:巴洛克、正歌剧、阉人歌手现象。 2、对比播放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咏叹调“你再不要去做情郎”。 3、师生探讨听赏感受。 二、音乐与戏剧的关系 1、播放视频《费加罗的婚礼》阿尔玛维瓦、巴西里奥和苏珊娜的三重唱。 2、生谈感受。 3、师归纳。 知识点:古典主义、莫扎特、重唱对比中刻画人物性格。 三、分解音乐的结构 1、对比欣赏歌剧中的宣叙调。 2、生谈感受。

歌剧艺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命运

浅谈中国歌剧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命运 摘要:西方的歌剧艺术.“五四”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始终伴随着中国民族发展的过程,经 历了发展和繁荣,中国歌剧在今天却走向了低谷,本文结合历史探讨歌剧现状和走出低谷的出路 关键词:中国歌剧艺术现代社会 1 概述 歌剧最早诞生于欧洲,随着五四运动的浪潮传入中国后,从此便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起来。从黎锦辉的12部儿童歌舞剧到以《白毛女》为代表的一大批新歌剧的相继诞生,无一不记载了它辉煌的历史[1]。然而,目前我国歌剧却陷入了低谷。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应该深思:中国的歌剧之路为什么会越走越窄?为什么对它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却收效甚微?笔者认为主要是歌剧未能符合大众审美的原因。如何做到与大众审美相一致,本文做了简单的探讨。文章第2部分介绍了中国歌剧的历史,第3部分介绍了现代中国歌剧的现状;第4部分详细说明了走出困境的路;第5部分总结全文。 2 历史沿革 五四运动歌剧艺术传入中国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喜爱,至今已经有90多年的历史。在这90多年的历史中,经历了探索期和发展期而走向成熟[2]。 一、创生期:20世纪20—40年代是中国歌剧的创生和摸索期。40年代初,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鼓舞下,广大文艺工作者掀起了热火朝天的“秧歌运动”,秧歌剧从此脱颖而出,代表作品《兄妹开荒》、《夫妻识字》。 二、探索期:建国初期的20世纪50、60年代,中国歌剧的创作思路分为五种方式。(1)继承戏曲传统。代表性剧目有:《小二黑结婚》、《红霞》等,还有陈紫等创作的《窦娥冤》等歌剧影响也较大。(2)以民间歌舞剧、小调剧或历史剧、儿童歌舞剧作为参照系,创作新型歌舞剧,其代表作为《刘三姐》。(3)以话剧加唱作为自己的结构模式,其代表作为“文革”后出现的《星光啊星光》。(4)以传统的借鉴西洋大歌剧为参照系,代表作有《王贵与李香香》、《草原之歌》、《望夫云》、《阿依古丽》。(5)以《白毛女》创作经验为参照系,在观念和手法上坚持以内容需要为一切艺术构思的出发点,既不受制于、也不拒绝任何一种手法,只要内容需要,可以兼取西洋歌剧手法、板腔手法或话剧加唱手法。这种创作模式有两部歌剧杰作——《洪湖赤卫队》和《江姐》,足可证明其卓有建树。 二、发展时期:新时期的中国歌剧创作,由于歌剧生存环境的变化和艺术观念、歌剧趣味的发展,歌剧创作出现了明显的俗化和雅化两种趋势[3]:(1)雅化趋势。就是沿着严肃大歌剧的方向继续深入开掘,把歌剧综合美感在更高的审美层次上达到整合均衡作为主要的艺术探索目标。这种探索的早期成果是《护花神》、

历史试题岳麓版必修2第5单元第24课 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 作业

一、 选择题 1.1958年的一位德国商人宣称:“无论是拿破仑的欧洲还是希特勒的欧洲,都不是最佳的解决办法。”他意在( ) A.反对欧洲走向统一B.反对武力统一欧洲 C.反对欧洲对外扩张D.反对美苏干涉欧洲 解析:选B。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拿破仑的欧洲”和“希特勒的欧洲”指的是靠军事力量统一欧洲,所以材料反映的是反对武力统一欧洲。所以正确选项是B。 2.德法是西欧的两个大国,普法战争埋下了相互仇恨的种子,又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20世纪中期以后走向合作。两国最终走向合作说明了( ) A.国际形势是影响其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 B.区域集团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C.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最终会达成谅解 D.大国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解析:选A。本题考查战后欧洲联合的原因。历经二战,法德两国在战争中受到极大削弱,整个西欧也失去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战后,美苏“冷战”兴起,给法德两国的独立自主及国家安全带来巨大挑战,要想在“冷战”夹缝中生存,欧洲只能走向联合,故法德合作受国际形势影响巨大。 3.欧元诞生后,不少欧洲人的观念从“我是法国人”或“我是德国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从根本上看,这一变化反映了欧洲的( ) A.经济一体化B.政治一体化 C.国家一体化D.军队一体化 解析:选A。欧元的问世,是促进欧洲国家走向联合的重要步骤,有利于推动欧洲的政治一体化,但从根本上看,是经济一体化在货币方面的表现。 4.“欧元的建立是一个伟大的创举。1995年欧盟决定将欧洲单一货币定名为欧元(EURO),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若对“欧元的建立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进行解读,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欧元的诞生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开始 B.启用欧元标志着欧盟关税同盟建立 C.欧元使欧盟成为经济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D.欧元的诞生促进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解析:选D。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开始是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故A项错误;1968年欧共体关税同盟建成,故B项错误;欧元仅能说明欧盟是经济一体化组织,故C项错误;经济一体化促进了政治一体化的发展,故D项正确。 5.余秋雨在《蓝旗和孩子》中写到:“到了布鲁塞尔就像提纲挈领,豁然开朗地看着欧洲如何企图

歌剧的发展史

吴勇辉 09401240124 电气本0901 歌剧的发展史 歌剧是音乐、戏剧、诗歌、舞台美术、舞蹈等交融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是高度集中的舞台表演艺术,也是声乐艺术中难度最大,最具艺术魅力的重要艺术形式。 歌剧产生于16世纪末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是著名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物。1597年,诗人努尼里奇,作曲家佩里卡奇尼等根据神话故事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歌剧《达芙内》可惜早已失传,1600年作曲家丁·佩里所写的《犹里狄茜》是西方公认的第一部西洋歌剧,开创了歌剧的新纪元。到17世纪上半叶(1637年)世界上第一座歌剧院在意大利威尼斯建立,名叫“圣卡西阿诺歌剧院”,标志着歌剧已开始走向平民百姓,加之这时的歌剧在创作上的发展与创新、使歌剧从简单的叙述形式改变为戏剧性形式,从而使歌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到17世纪末,音乐发展达到了一个辉煌的时代,产生了几位划时代的大音乐家,其中包括意大利的斯卡拉蒂,法国的拉穆和德国的巴赫与亨德尔。当时在罗马影响最大的斯卡拉蒂,他一生写了115部歌剧,确定了歌剧咏叹调的ABA基本形式,并在A段反复时加上装饰音及华彩段,极大地发展了人声的歌唱艺术,丰富了歌唱的表现力,推动了歌唱技术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只顾炫耀技巧的不良风气,当时歌剧舞台上活跃着阉人歌唱家,人们挑选出一些音色优美的男孩,给他们施行阉割手术,使他们在保存高音音域的同时,保存了男子的力度;另一种不良现象是,剧院为了吸引观众,引进某些与剧情关系不大的奇特情景,豪华的布置或盛大的场面,这样做削弱了歌剧的戏剧性和思想内涵的表达,使歌剧的整体性与艺术性有所下降。 格鲁克是歌剧史上的改革者,他提倡音乐服从戏剧的效果,主张歌剧的戏剧性和音乐性的完美统一,反对故弄玄虚的浮夸做法,主张除掉那些同戏剧和台词无关的装饰音乐。同时,格鲁克还提倡用本国语言创作,以发展各国歌剧,他的改革使歌剧通向了意大利浪漫主义的道路。 罗西尼是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的先锋,他创作了《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威廉退尔》等杰作,标志着意大利歌剧步入成熟期,与他同样有名望的作曲家有多尼采蒂、贝里尼等,他们作品的特点是演唱者不仅需要有高超的声乐技巧,而且音乐旋律也优美迷人,把歌剧艺术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迄今为止,演唱难度最大的歌剧基本上都出自这三位作曲家之手,人们还常把这一时期的歌剧称为歌剧的美声时期。 在这三位作曲家之后,意大利歌剧的主要代表人物要数威尔弟,他一生共创作了26部歌剧,几乎全部都是艺术精品,如《弄臣》、《茶花女》、《游吟诗人》、《阿依达》、《奥塞罗》等,至今仍为世界各大顶尖级歌剧院的保留剧目。

欧洲中世纪黑死病历史

欧洲中世纪黑死病历史 清史杂谈 2009-08-03 08:21:15 阅读134 评论0 画家笔下的中世纪黑死病景象 黑死病(The black death),又称瘟疫(Plague)或鼠疫(Murine plague),是世界历史上无可争议的流行时间最长,死亡人数最高,危害最为剧烈的人类头号杀手。1894年,意大利医生Alexandre Yersin 才在香港鉴定出它的病原体:鼠疫杆菌(Yersina pestis,或Pasteurella Pestis),该菌主要经血液传播,无周期性地爆发,一般最终因其密集的菌株堵塞了血管,而导致患者死亡。1897年,Ogata研究了鼠疫杆菌的生活史。顾名思义,它的一个主要寄主是以家鼠为代表的啮齿类动物,但对人类来说,真正可怕的则是啮齿类动物身上的鼠蚤(Xenopsylla cheopis),它们在啮齿类动物体内吸取染菌血液,然后跳到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身上进下一餐,同时还能把这种疾病传染给人虱,从而加剧了它的传播速度。天性嗜血的鼠蚤可以在没有寄主的情况下可以存活30天之久,它们是大约370种动物感染鼠疫的罪魁祸首。鼠疫还有另一种更有效率的传染方式,即通过呼吸,直接从空气中进入人类肺部。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成员:淋巴细胞和白细胞不仅无法杀死鼠疫杆菌,反而自己也会成为它的寄主细胞。患黑死病的人具体症状如下:发烧、咳血、脱水、昏迷、幻觉、腹泻、淋巴肿大、皮肤溃疡、皮下出血等,该病因患处的皮肤常常变成蓝黑色而得名。一般在发病后,病人多则四五天,少则数小时,即将命归黄泉,死亡率基本上是百分之百。由于无特效药可治,这种可怕的疾病长期以来,一直被迷信的人类认为是鬼神对自己的惩罚。 虽然西方人对治疗黑死病长期束手无策,但他们早就一致认定,它的起源地是中国。事实上,鼠疫在那里的历史非常悠久,汉、隋、唐、明等大帝国的灭亡,都和它有相当的关系。例如东汉末年,以张角为教主的太平教(即黄巾军),和以张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代为教主的五斗米教,都是靠鼠疫在人民中造成的恐慌心理起家的。据魏文帝曹丕所撰《典略》记载:“熹平中,妖贼大起,三辅有骆曜;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衡。骆曜教民缅匿法,角为太平道,衡为五斗米道。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衡法略与角同,加施静室,使病者处其中思过。又使人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号为奸令。为鬼吏,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 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为常,故号曰五斗米师。实无益于治病,但为淫妄,然小人昏愚,竞共事之。”无疑即指此事。中医拿黑死病应该有些办法,如华佗、张仲景等名医,大约都是治愈过它的,据说当时医书上所谓的“伤寒”,其实往往就指的是黑死病,它也常与天花和登革热等恶性传染病混为一谈。 5至8世纪时,欧洲曾经不断发生严重的流行病,搞垮了强盛一时的东罗马帝国军队,使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不费吹灰之力,就抢到了从叙利亚到埃及的大片土地。不过,那些并不是鼠疫,而大概是天花和疟疾之类。时光如水,转眼到了十三世纪,成吉思汗和他彪悍的子孙们,在短短几十年内,就用金戈铁马建立起了人类历史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庞大帝国。

欧洲歌剧

欧洲歌剧 1.歌剧在意大利的起源 歌剧起源于巴洛克时期(1066-1750),最初是由意大利佛洛伦萨的一群人文主义者为了复兴希腊时期的戏剧传统而创造的音乐形式,其渊源除了古希腊戏剧还有世纪神秘剧、假面剧,最直接的起源是文艺复兴后期兴起的牧歌(madrigal)。1599年佩里创作的《达夫尼》(已亡佚)是目前所知的第一部歌剧,1600年他创作了《尤丽狄斯》是现存最早的歌剧。这两部歌剧已经有了咏叹调与宣叙调分工,但仍带有文艺复兴后期牧歌剧的人文主义气息,总体看来并不成熟。1607年蒙特维尔第创作的《奥菲欧》是第一部成意义上的近代歌剧,作者运用了相当近代化的管弦乐队为戏剧配乐,用不谐和音烘托气氛和展现矛盾。在他的歌剧里,独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管弦队和舞蹈综合在一起为剧情服务。蒙特威尔第认为歌剧的音乐要表达人类深刻情感,并且要与歌词意义相吻合。鉴于他对歌剧这种体裁起的奠基性作用,蒙特威尔第被誉为“近代歌剧之父”。 此后兴起的是威尼斯歌剧学派。1637年威尼斯开放了第一家公共歌剧院—圣卡西亚诺剧院,使得这门艺术走出了少数贵族的沙龙,迎接一个更广泛的市民阶层的青睐。此后半个多世纪里,威尼斯前后开放了十几家歌剧院,一大批有才华的作曲家、剧作家为之谱曲、写脚本,比较有名的有切斯蒂、卡瓦利等人。这个时期的威尼斯歌剧场面有时奢华到了夸张的地步,开始运用灯光、道具、布景等手段衬托剧情。 与此同时,17世纪中期,以A·斯卡拉蒂为代表的那不勒斯学派也发展起来,并统治了意大利乐坛和欧洲舞台近一百年。这个乐派特别注重在歌剧中发挥人声美的作用,使声乐独唱水平空前提高,更加强了歌剧的主调风格(即与复调多旋律特点性对的单旋律风格)。当时的咏叹调已固定采用A—B—A的反复三段体形式,在第三段重复第一段音乐材料时,歌唱者可以随意添加装饰和花腔,以显示自己的歌喉和技巧。斯卡拉蒂的歌剧旋律优美亲切,选择不同的咏叹调表现不同的情绪。在重视人声的同时,他重视器乐的独立表现,采用高度程式化的作曲手法,剧情相似的剧目可以使用相同的配乐;首创了歌剧启幕前的器乐合奏—序曲(又称辛孚尼亚Sinfornia),由快—慢—快三部分组成。他树立的这种歌剧典范形式,被称为意大利正歌剧(opera seria)。正歌剧注重人声的特色导致了阉人歌手(即在童年被阉割的男歌手,嗓音高亢,华丽而具有弹性)在欧洲的广泛运用,但后来也出现了单纯追求“美声”的形式而忽略内容的倾向,最终走向了衰败(后来因为剧情雷同、单调,听众只听炫耀技巧的咏叹调,宣叙调一概不听)。 至于罗马歌剧,由于处于罗马教廷的心脏地带,教会的保守势力对其百般迫害,最致命的是1697年教皇英诺森十二世下令封闭并拆毁了罗马最大的一家歌剧院托尔·德·诺那(Tor di Nona)并宣布此后在教皇地内禁演歌剧,从此罗马歌剧一蹶不振。 2.法国早期歌剧的发展 法国歌剧的开山鼻祖无疑是让·巴蒂斯特·吕利(1632-1687)。此人原籍意大利后被贵族带到巴黎。他从宫廷乐手起家,几年之内就掌握了宫廷的歌剧上演的审批权,成了法国音乐界的国王。他很好的把意大利歌剧移植成为适应法国国情艺术形式,把当时法国宫廷崇尚的舞蹈(芭蕾)艺术融入歌剧,同时把法语诗优雅独特的韵味充分的用歌词表达出来,布景服装

第24课 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 学案(含答案)

第24课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学案(含答 案) 第24课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以欧洲联盟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1.理解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熟悉欧洲一体化的四个步骤及 采取的重大措施;概括其演进趋势。 2.理解欧洲一体化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与问题。 一.欧洲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1原因1西欧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经济发展水平相近。2近代以来,各国冲突和战争不断,给欧洲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和痛苦。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受到来自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控制和威胁。4西欧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走联合发展的道路,才能重塑昔日的辉煌。2建立1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开始。2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3发展1关税同盟1968年建立。成员国之间逐步取消各种关税,实现贸易自由化。对外建立共同的关税率。2共同的农业政策1968年实施。共同体内农产品自由流通和统一农产品价格。共同体优先, 即出口或进口都首先面对成员国。建立共同农业基金,对共同农 业政策实施共同财政支持。3货币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稳定成员国之间的汇率。4统一大市场提出1985年。内容实行人员.商品.

资本.劳务的自由流通。运作1993年,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开始运作。易错提醒1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根本原因不是美苏“冷战”的威胁,而是欧洲各国经济发展与经济联系的需要。2欧洲经济一体化起步于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正式成立,而不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正式成立。 二.欧洲联盟初具规模1欧盟成立1过程1991年,欧共体成员国通过欧洲联盟条约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2性质是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3意义欧洲一体化的内容从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欧洲各国的合作更为广泛和紧密。2欧盟发展1欧元诞生时间1995年定名,2002年1月1日正式启用。意义是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有利于整个欧洲经济稳定地发展;加强了民众的认同感,使欧洲一体化成为由欧洲公众参与推动的自下而上的进程。2规模扩大到xx年成员国已达27个,包括中.东欧的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3欧洲一体化的意义1对欧洲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的利益。有利于欧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平与稳定。2对世界反映了20世纪下半期经济区域化的趋势。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图解识记1欧洲一体化的发展2欧洲一体化的深化思维点拨从欧共体到欧盟的发展,欧洲的联合在性质上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在内容上由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易混易错欧盟欧共体欧共体是两极格局

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走向沉沦的欧洲].doc

在冷战结束以后的相当长时间,欧美媒体、学界或决策者,习惯于把从中东、中亚、南亚再到西太平洋的广大区域,统称为“不稳定弧”,认为这些区域的国家不是经济发展滞后,就是政治专制独裁,外加社会整合差强人意。世界上 所发生的严重危机事态,大都是在这一片弧形地带。相形之下,欧洲和美国乃是国际社会里的“模范生”,不仅经济发达、政治民主,社会治理也极为有效,是其他国家需要效仿的榜样。 在英国不久前突然上演30年未有的惨烈骚乱后,所谓“不稳定弧”,现在应该再加上一块,那就是曾经自我感觉良 好的欧洲。说当前欧洲已深陷社会危机泥潭,有点夸张,但并非空穴来风。显而易见的是,近年来欧洲暴戾之气四起。就在七月底,一向平和安宁的北欧国家挪威,竟然发生导致近百人死亡的凶杀血案,让整个世界惊得目瞪口呆。而前年欧洲爆发债务危机以来,希腊、西班牙等国频繁出现示威,民众与政府之间难以达成妥协,一些欧洲国家已经坐在火山口上。 面对不见尽头的债务危机,欧洲在彷徨无措之余,已不再谈论欧洲人可以为世界做些什么,而在拼命炮制“中国责任”、“新兴国家的责任”等新潮词语,企盼于世界能为欧洲做些什么。这显然不是二战之前的欧洲,彼时欧洲曾有数 个世纪都是世界的主宰者,这显然也不是20世纪下半叶的那个欧洲,那时欧洲的世界主宰地位虽然已为美苏所取代,但欧洲人并未泄气,而是从血地里爬起来,努力医治战争创伤,致力于经济发展、文明创新,结果在经济上重新恢复生机,一个联为一体的欧洲即欧盟也逐渐建立,欧洲的现在似乎就代表了世界的未来。 时移势易,眼前的欧洲给世人的感觉,是进入了又一轮的向下沉沦期。沉沦的主要标志,是欧洲人对于前途和未来,正在失去自信,转而围绕贫富分化、阶层差别、族群不和等问题,不断上演激烈的争吵和冲突。无论对内对外,欧洲人都不见往常的那种英国式的绅士风度,相反,排外保守情绪滋长。 世界不再看好欧洲 欧洲人为什么会心态失衡,欧洲是否真的在向下沉沦?毋庸置疑,世界对欧洲并不像以前那样看好。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更多把视线投向了复兴中的中国、印度和美国 ,它们各自的发展前景及彼此间的关系,被人饶有兴趣而不知疲倦地谈起,与此同时,欧洲却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突出表明这一点的,是舆论上的变化。还在五年前、也就是欧盟五十岁生日的时候,当时世界各国媒体围绕欧盟未来,就曾有相当多的讨论,普遍的看法是前景不妙。英国《今日世界》一篇题为《50岁以后的乐趣》的文章指出,从刚过去的10年,特别是新千年的前5年来看,除英国之外的欧洲主要经济体的表现让人深感失望,欧洲经济增长的步伐不仅远远小于中国,甚至也无法与美国相比。而长期预测同样不容乐观,没有多少迹象表明欧洲的增长步伐将加快。按当前的态势发展下去,到本世纪中叶,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等国将统统沦为中等经济规模的国家,将无法与中国、印度这些后发国家相提并论。欧洲商会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也确认了这一看法。这份报告显示,欧盟目前的经济发展程度仅相当于美国20多年 前的水平,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只相当于美国在1985年时的状况。而欧盟目前的就业率和研发投资水平,仅相当 于美国1978年的水平;欧盟目前的生产率水平(按每个就业人口创造的GDP计算),美国在1989年就达到了。不仅如此 ,报告还认为,由于欧洲在研发投入上远小于美国,和其高福利制度使国家财政负担日益加重并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从未来发展来看,欧洲要想赶上美国,已越来越不可能。对欧洲的悲观观念当然并不止这些。美国《新闻周刊》一篇批评“欧洲衰落论”的文章《50岁的欧盟:生日快乐》 ,就归纳了对种种“唱衰”欧洲的观点。僵化的社会福利制度、“娇生惯养”的劳动大军、地位牢固的特殊利益集团、 大量移民所带来的宗教与族群冲突、对共同的欧洲未来缺乏共识,以及欧洲政客在这些问题面前的无能为力等,使欧洲“正在掉进历史的垃圾堆”。欧洲人口优势逐渐丧失21世纪初的欧洲,无疑正在丧失上世纪下半叶的荣光。欧洲在忧虑什么?或者说,现在最让欧洲人心怀芥蒂的,到 底是什么呢?首先恐怕乃是人口。《50岁以后的乐趣》一文便不无忧虑地指出,欧洲的致命弱点在其人口结构。到2015年,意大利的人口将开始下降 ,到2025年德国和西班牙也将出现同样的局面。人口结构的变迁,将显著增大欧洲社会的人口抚养比,这将使欧洲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遭到削弱,“假设到2057年欧盟仍然没有解体,得以庆祝它的百年华诞,届时欧洲是否会变成一个大疗养院,由来自贫穷国家的更年轻的移民照顾着大量老年人”。人口一直扮演现代国家战略能力的重要决定因素,并在很大程度上支配了国际政治的诸多变革。欧洲近世以来长期 所拥有的优势地位,便与在此期间欧洲人口的一些变化密切相关。由于欧洲率先进入全球性商业和现代工业时代,从15世纪末直到20世纪初,其人口在三方面发生变迁并建立起了相对或绝对优势。首先就是在数量上,欧洲人口占整个世界人口的比例持续增大。1700年时欧洲人口(包括俄罗斯)占世界总人口 18%左右,1800年占20%,而到了1900年,则进一步上升到近25%。这两百年时间里,欧洲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世界其他地区,它为欧洲对外扩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其次,欧洲早于其他地区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型经济向现代工业化经济的转型,人口运用技术和进行内部组织的能力都强于其他社会。再次,因为人口数量增长及人口转型而带来的对外移

论黑死病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论黑死病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摘要:疾病对于人类的发展史有着重大影响,而有一种疾病对人类的发展起着异常重大的影响,这就是黑死病。今天,笔者就想通过对14世纪欧洲的黑死病的分析,论述其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 本文主要通过简要解释何为黑死病及其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并在最后阐述笔者个人的看法和所得到的启发。 关键词:黑死病,欧洲历史,影响,启发与思考 何为黑死病?流行性淋巴腺鼠疫,俗称“黑死病”,是一种以老鼠和跳蚤为传播媒介、传播速度极快的传染病。症状表现为高烧、关节疼痛和淋巴结肿胀。 历史上共有几次严重的瘟疫,包括伯利克里时期的

瘟疫、马克奥里略时期的瘟疫、查士丁尼时期的瘟疫,而笔者今天要说的是14世纪欧洲的黑死病,其影响和严重程度远远超过所列的三场瘟疫的任何一场,仅从1348年到1353 年的5 年时间,它就把欧洲变成了人间地狱,欧洲丧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总计约2500 万人,此后300 年间,黑死病不断造访欧洲和亚洲的城镇,威胁着那些劫后余生的人们。尽管准确统计欧洲的死亡数字已经不可能,但残留下来的损失记录,仍让人触目惊心。它是中世纪历史上的一次惨重的生态灾难,世界上没有任何瘟疫象它那样对欧洲影响至深,作为一种突发性的事件,这场瘟疫既给人类带来浩劫,同时也对人类文明本身产生了深刻影响。如今,当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场灾难时,发现黑死病在欧洲步出中世纪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冲击了中世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中世纪的历史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黑死病的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涉及面之广、死亡人数之多,堪称空前绝后,这场生态灾难带给欧洲的悲惨后果,成为中世纪黑暗的另一个写照,并由此引发了宗教信仰、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的危机,进而引发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 人口:黑死病造成大量欧洲人口的死亡 欧洲城市地区是黑死病的重灾区,由于城市人口集中,人群接触相对密切频繁,公共卫生设施、医疗设备落后,因而被黑死病蹂躏的最为惨烈。据估计,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欧洲人死于这场疾病中。人口的大量死亡,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劳动力的大量减少,。据西方学者估计,当时欧洲劳动力减少了25%。“由于劳动力奇缺,家畜在田园里无人看管,本来是收获的季节却没有人收获谷物。”除普通劳工外,政府官员也

高中音乐教案歌剧艺术

高中音乐教案歌剧艺术 歌剧艺术 尹安丽05050600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歌据选段《清粼粼的水来蓝滢滢的天》和《这一仗打的真漂亮》感受和体验音乐情绪了解歌剧在音乐中的作用,了解我国新型歌剧的基本特点。 2通过舞剧、歌剧、音乐剧、话剧和高甲剧的对比欣赏让学生了解歌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形式激发他们认识歌剧价值。 二:教学内容 1《清粼粼的水来蓝滢滢的天》选自歌剧《小二黑结婚》 2《这一仗打的真漂亮》选自歌剧《洪湖赤卫队》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初步了解歌剧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 2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歌剧音乐,开始喜欢它去了解它接受它。 四:教学参考书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 五:教具 多媒体、幻灯片、U盘 六: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 师问:在同学门印象中歌剧是什么?有没有会唱几句的?或能说出几部歌剧的名字?播放音乐剧《猫》舞剧《天鹅湖》歌剧《清粼粼的水来蓝滢滢的天》话剧《雷雨》地方戏剧《高甲戏》选段录象,让学生判断哪段是歌剧。代入新课——歌剧艺术 〈二〉认识与感悟 1播放歌剧《清粼粼的水来蓝滢滢的天》视频 2你们能够看出和感受到这段录象里包含了哪些艺术种类吗? 学生回答: 师归纳:歌剧构成的要素囊括了当今世界上现存的绝大多数艺术品种,是以歌唱为主,综合音乐、戏剧、诗歌、舞蹈和舞台美术等艺术要素的一种形式。 师问:那么歌剧起源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呢? 师言:歌剧起源于悲剧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悲剧,这种艺术形成是歌剧艺术产生根源。 第一个歌剧院的建立是在1637年于威尼斯——圣卡西亚诺剧院。 3在听一便感受小芹当时的情感起伏。 师问:说了这么多现在知道歌剧最主要的表现艺术是什么了吗?

从五部经典歌剧看西方歌剧的发展

从五部经典歌剧看西方歌剧的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奥菲欧、费加罗的婚礼、茶花女、图兰朵、克林霍佛之死(恐怖分子)这五部代表了西方歌剧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经典作品的分析,简要地谈一谈笔者对西方歌剧发展的认识。 在选修西方古典音乐这门课之前,笔者对于西方古典音乐的了解还仅限于平时耳熟能详的音乐家和经典曲目,对歌剧这一门精彩艺术的认识还是一片空白。在课堂上听了奥菲欧、费加罗的婚礼等经典曲目后,笔者对歌剧这门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课余时间欣赏完了这五部歌剧,也了解了歌剧发展的相关历史。总体来说,17世纪,西方歌剧在意大利诞生;18世纪,西方歌剧在法、德、英等国得到发展;19世纪,西方歌剧艺术硕果累累,成就斐然;20世纪,西方歌剧艺术开始调整方向,而这五部歌剧恰好都是它们所在时代的代表。下面笔者将具体分析。 一、《奥菲欧》与西方歌剧的萌芽 16世纪末,西方歌剧在欧洲诞生。西方的第一部歌剧,是1597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巴尔迪伯爵的宫廷内出演的《达芙妮》,此作品爱人文主义的影响,企图恢复古希腊戏剧精神,但是由于此剧原稿失传等原因,后来人们把1600年为庆祝亨利四世婚礼而写的《尤丽狄茜》作为欧洲最早的歌剧。歌剧的诞生年亦被认定是1600年。 17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歌剧作曲家是意大利尤其的蒙特威尔第,他一生创作颇丰,为巴洛克风格的奠定作出巨大的贡献,但是,他最重要的作品还是歌剧《奥菲欧》。在这部作品中,不仅完整的体现了巴洛克的创新、融合及理性情感的精神和美学观,而且显示出巴洛克时代杰出的作曲技术和纯熟的对位法。该剧以古希腊悲剧神话故事为题材,运用大量的牧歌、单声歌曲、咏叙调(介于宣叙调与咏叹调之间)和各种器乐形式,增强旋律的美感与和声的效果,并采用当时不多见的管弦乐编制以及独创性的配器法效果,奠定了歌剧中的器乐地位。 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是歌剧走向成熟的的标志。他用当代的音乐语言展现出一幅具有古韵的戏剧长卷,奥菲欧的音乐之力在诗画般的情境中显现出神奇的美丽。人们在此不仅感受到音乐的艺术魅力还能领悟到渗透在音乐之中的戏剧情节。可以看出蒙特威尔第的歌剧创作在强调情感的表现和戏剧性对比的同时,更注重细节的装饰性,这些都完美地体现了巴洛克时期的艺术审美特征。 二、《费加罗的婚礼》与18世纪古典主义歌剧 进入18世纪后,传统意大利歌剧(正歌剧)由于程序化创作等原因,使歌剧出现了危机,在这时,取材于日常生活,剧情诙谐、音乐质朴的喜歌剧体裁开始兴起,歌剧开始改革。其中有影响力的事件是德国作曲家格鲁克的歌剧改革,他针对那不勒斯歌剧的平庸、浮浅,力主歌剧必须有深刻的内容,音乐与戏剧必须统一,表现就纯朴、自然。他的歌剧改革对后世歌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8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一位杰出的歌剧作曲家——莫扎特,他创作的《费加罗的婚礼》、《魔笛》等作品,代表了他在这一领域的最高成就。他的歌剧总结了歌剧二百年的发展,综合了各种歌剧的优势,使歌剧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对喜歌剧的贡献,在他之前意大利喜歌剧只是一种滑稽、逗笑和杂耍式的剧种,它最早诞生在意大利正歌剧中。他的喜歌剧不在是单纯的逗趣,音乐不只是追求热闹和轻快。在《费加罗的婚礼》这部歌剧中他废弃了原来意大利喜歌剧体裁中偏重于表面夸张的手法而赋予了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