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歌剧艺术在国内的普及发展问题研究

关于歌剧艺术在国内的普及发展问题研究

关于歌剧艺术在国内的普及发展问题研究
关于歌剧艺术在国内的普及发展问题研究

关于歌剧艺术在国内的普及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歌剧历史悠久,它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一种宗教仪式,源于西方国家。歌剧艺术是以唱歌和音乐为主来表达某种剧情的戏剧,注重歌手的歌唱技巧和音乐元素。歌剧的流行程度远不及当今的流行音乐,而当今的音乐剧在音乐界则被视为歌剧的现代版。在我国,大众对歌剧还比较陌生,本文以歌剧艺术如何在国内得到普及以及相关发展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歌剧艺术;国内;普及发展;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037-01

歌剧是十七世纪起源于西方的舞台艺术,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动听的旋律很快受到人们的追捧,并迅速传播到欧洲各个国家。到了二十世纪,传统歌剧融入了很多现代音乐元素,并通过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国内歌剧的发展现状

歌剧是融音乐、舞蹈、戏剧、舞台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同时还需借助道具、服装、布景等剧场要素作为补充条件。歌剧艺术和其他戏剧的不同之处在于,歌剧演出最关键的是歌唱水平和歌手的传统音乐技巧等音乐元素,其中

一些歌剧也会穿插部分相关的舞蹈表演,但音乐始终是歌剧表演的主要部分。目前,我国很多歌剧艺术家及工作人员在努力尝试歌剧的普及工作,然而至今为止,歌剧在国内依然显得曲高和寡,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仅仅处于艺术高层的舞台之上,其主要原因出自歌剧的创作问题。歌剧艺术要想在国内引起观众的关注和了解,创作者应当以普通观众的审美观和欣赏视角进行艺术题材的创作。

二、国内普及歌剧艺术的主要问题研究

(一)歌剧的民族化因素

歌剧艺术一直在高雅殿堂内演出,显得不够民族化和生活化,要想拉近观众与歌剧的距离,必须先让大家了解歌剧。首先,当今大部分歌剧的音乐感染力度不够,歌剧虽然也是以唱为主,但在普通观众中的传唱度和流传度不够高。歌剧必须要有好的民族音乐作为基础,而且不能只是简单地加入民族元素,而忽视歌剧本身的艺术水准;其次,歌剧的表现力不够,再好的歌剧艺术,也需要有吸引人的剧情发展,目前很多歌剧题材薄弱、内涵不够、人物的性格特征不够明显、形象无法深入人心、剧情的设置和高潮部分缺乏逻辑,舞台表演无法带给观众足够的惊喜。

(二)歌剧艺术的普及发展问题

歌剧艺术要想长期立足于中国舞台,必须要符合普通观众的审美需求,不能仅仅只针对部分高品位的欣赏人群。如

果一直将歌剧放在高处,那歌剧艺术永远也无法得到普及和发展,势必会造成优秀作品无法被人赏识的局面。目前,我们的民族歌剧对观众的定位主要倾向于专业人士和特殊欣

赏人群,艺术作品无法被大众接受和喜爱,最终将致使歌剧艺术止步不前,无法获得创新和发展。观众也是可以培养的,歌剧艺术创作者们应当研究我国目前的现状,有意引导普通群众认识歌剧,再通过对作品的普及慢慢扩大市场空间。若再不推广歌剧艺术,最后它只会成为艺术家们自己的娱乐表演,随着流行文化的不断发展,歌剧的路将越发难走。

三、针对歌剧艺术在国内的普及、发展策略研究

歌剧艺术的普及任重道远,需要在艺术层面上进行创新和民族元素的融合,还需要在市场运作上进行多方面构思,同时需要大量的艺术人才和专业人士共同努力来完成。

(一)在歌剧艺术的创作上应表现其民族性的特征

要想西方的艺术作品在国内得到普及和推广,必须结合我国的民族音乐元素,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艺术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艺术作品,充分融合我国的民族音乐素材,同时,既要保证歌剧本身的艺术形式,还要具备中国民族化的特点,创作出利于国内观众接受的歌剧作品。

(二)通过合理的市场化运作手段加以推广

要想吸引更多的普通观众了解歌剧、欣赏和喜爱歌剧,感受歌剧独特的舞台魅力,这是艺术专家们和艺术创作者们

目前面临的难题,更是一次推动歌剧事业发展和创新的世纪考验。从歌剧长期的发展角度而言,推动歌剧艺术的健康发展必须要考虑国内市场,只有普通观众真正喜欢歌剧,才愿意花钱欣赏歌剧,走进歌剧的世界。除了适当的推广手段,还应合理降低舞台成本,增加公益演出,推动歌剧的发展。

(三)注重艺术人才的培养

目前,我国歌剧的演出作品开始出现上升趋势,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歌剧艺术在中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歌剧事业还应高度重视对艺术人才的培养,可在高校设立歌剧的相关专业,或者成立专门的歌剧人才培养机构。

四、结语

综上所述,歌剧要想得到普及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除了歌剧艺术本身的形式之外,国内的文化差异和市场环境也是重要原因。要想解决这些难题,应从多个方面着手研究,一方面需要创作出符合中国特色的艺术作品;另一方面通过市场运作手段加以推广,并不断培育出优秀的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牛娜娜.中国民族歌剧的民族化之路[J].南阳师范学院

学报,2012,(07):92-94.

[2]白居业.现代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作品分析[J].音乐创作,2015,(04):138-140.

[3]居其宏.论中国歌剧一度创作的基本经验[J].音乐探索,

2013,(03):3-9.

作者简介:

黄钊(1982-),男,甘肃兰州人,中央歌剧院信息资料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艺术档案管理、歌剧普及、创作理论。

歌剧艺术发展及作品欣赏试题

1.歌剧:是结合了戏剧与音乐,并加入舞台艺术元素,集三者于一身的艺术形式。在舞台表演,并有舞台布景、戏剧化妆、服饰、表演的,以角色演唱为主导,以独立的、特定的音乐结构作为推动手段的戏剧音乐作品。 2.正歌剧: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意大利歌剧在1680年间渐渐定型为正歌剧。即古典式的意大利歌剧,是一种严肃的歌剧,题材崇高,大抵取材于希腊及罗马故事,内容悲壮,多为悲剧。正歌剧在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初,是欧洲最流行的一种歌剧形式。亨德尔可以说是主要的代表人物。到了莫扎特时代已走向没落。 3.喜歌剧:与正歌剧相比,喜歌剧的题材就平民化多了,剧中采用轻松、滑稽的主题,多是一般平民的日常生活情节。喜歌剧泛指19世纪包括对白的法国歌剧,此类歌剧中的演唱,咏叹调往往不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而是采用浪漫曲、分节歌、舞蹈歌曲乃至讽刺歌曲及对白等表现事态风俗题材。 4.轻歌剧:比喜歌剧更加大众化,虽与喜歌剧相似,但比喜歌剧短而通俗,结构简单,没有尖锐的戏剧冲突;旋律流畅动听,配器色调鲜明,且以说白为多,更具娱乐性。 5.宣叙调:歌剧是没有对白的,对话是以半念半唱的形式来表现,宣叙调也称朗诵调,是歌剧演唱音调的一种形态、类型。宣叙调在歌剧中强调朗读式、说话似的自然音调变化,在对白、对话的演唱中用以表现人物关系和剧情进展,不带明显的主题素材,没有固定的结构形式,篇幅短小。常用于咏叹调前面的简短叙述并作为两端咏叹调之间的转换过渡性段落。 6.咏叹调:是歌剧中的一种歌唱形式,是歌剧音乐中的精华。是一种既讲究旋律线条的优美动听,又注重发挥声乐表演技巧的抒情调。每当情节发展到一个高潮﹑主人公内心汹涌澎湃不吐不快时,作曲家便为主角们安排一首动人的咏叹调。由某一角色集中抒发内心情感,发出声声感叹,倾诉人物的喜怒哀乐,此时剧情暂且停止推进。 7.重唱:重唱是当故事里有两个或三个以上角色进行对话时便以重唱的方式来呈现,在此需顾及角色性格的不同,旋律得依角色个性来编写,每一个角色在一个声部很难有完整的音乐样貌。重唱这一形势同时精简了篇幅,压缩了人物各自的宣叙调和咏叹调,为戏剧的进行提供了速度。重唱既有丰满的音响和缜密的织体作为重要的表现手段,重唱所处的部位都在一场之末作为总结,作为高潮的铺垫。 8. 序曲:用以向观众宣告演出即将开始通常序曲的风格能够影响整部歌剧的气氛,能够画龙点睛般提示全局的精华。 9.合唱:歌剧中的合唱多起陪衬或营造气势的作用,大多是配合大场面而出现的旁布偶雄壮的乐章。

近现代中国歌剧的发展概况 我国的歌剧可以说萌芽于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儿童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黎锦晖作曲),配乐剧《扬子江暴风雨》(聂耳作曲)它们都将歌曲与对白并重。四十年代初的《上海之歌》( 张昊作曲),《大地之歌》(钱仁康作曲),《秋子》(黄源洛作曲)等作品,在如何吸收西洋歌剧特色以探索中国歌剧创作的道路方面,起了先行作用。直到1942年以后,由延安秧歌剧发展而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剧《白毛女》(马可,瞿维等作曲)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后来的歌剧创作有深刻的影响。为了与中国固有传统戏曲相区别,此种歌剧被称为新歌剧。到解放战争期间,又产生了不少新的歌剧创作,如《刘胡兰》(罗宗贤等作曲),赤叶河(梁寒光等作曲),《王秀鸾》(艾实惕等作曲)等。a{g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歌剧得到了新的发展,许多作品在继承《白毛女》的传统时,又吸收了地方戏曲的特点和西洋歌剧的一些有益经验,陆续涌现出《小二黑结婚》(马可作曲),《红霞》(张锐作曲),《洪湖赤卫队》(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江姐》(羊鸣等作曲),《草原之歌》(罗宗贤作曲),《阿依古丽》(石夫,乌斯满江作曲),《伤逝》(施光南作曲)等优秀作品。 中国歌剧的发展,自三十年代开始进入探索期,有多种体裁,多种题材的形式出现。 体裁方面,有歌舞剧、小调剧、音乐剧、秧歌剧、正歌剧等;题材方面多在民族英雄事迹、民间故事、抗战生活与精神等方面;形式上或就传统戏曲形式改造、将话剧与歌曲结合、或据民间曲调填词改编,总有作品近百部之多。 中国新歌剧的最初尝试 一九二七年阎述诗(1905-1963) 创作用民乐伴奏的舞台歌剧「高山流水」,阎述诗多才多艺,自已写剧本,自已谱曲,自导自演,还亲自参加灯光布景的设计制作,「高山流水」情景交融,再现了春秋时代的音乐盛况和善乐者辈出的高文明社会。 阎述诗继而又创作并演出「梦里桃花」及「疯人泪」、「孤岛钟声」、「忆江边」等歌剧。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大批爱国志士离开东北进入关内,阎述诗不惧艰险,在编演揭露日寇侵略罪行的歌剧「风雨之夜」后,离开东北入关。

对于中国音乐剧发展的思考 摘要:音乐剧的风靡不仅仅是一种时尚,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时代的精神表现,上至老人下至几岁的孩童无不为音乐剧所痴迷。外国形成了多元化的音乐剧,值得我们在传承、发展音乐剧的领域上学习和借鉴。而中国正要学习它们的艺术生产机制以及它们对艺术的创新和改革的信心,站在世界的角度去看去学习,探索音乐剧在中国的道路。 关键词:外国音乐剧,发展史,中国音乐剧,借鉴和发展。 正如老师所说的那样,欧美音乐剧发展史是精心制作后给后人的一份礼物,正是她让我对欧美音乐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无论是她的历史,她的发展还是她独特的美,都令我深深地爱上了她。 在课上老师的带领下我欣赏了几部可以说在音乐剧发展过程中不朽的经典作品:《猫》、《音乐之声》、《西区故事》、《悲惨世界》、《歌剧魅影》、《巴黎圣母院》等等。每部剧都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音乐剧,早期译称为歌舞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形式,结合了歌唱、对白、表演、舞蹈。通过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等的紧密结合,把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虽然音乐剧和歌剧、舞剧、话剧等舞台表演形式有相似之处,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歌曲、对白、肢体动作、表演等等因素给予同样的重视。 音乐剧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集歌、舞、剧为一体,广泛地采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术,不断追求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完美结合。同时,西方的音乐剧在百年多的商业表演经验中总结出了一套成功的市场运作手段,并且创作出一系列老少皆宜的优秀剧目,使这一艺术形式突破年龄、阶层等客观因素的局限,广受观众的喜爱。一些著名的音乐剧包括:《西区故事》、《西贡小姐》《悲惨世界》、《猫》、《歌剧魅影》、《奥克拉荷马》、《音乐之声》、《Q大道》等等。 音乐剧在全世界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因此百老汇音乐剧这个称谓可以指在百老汇地区上演的音乐剧,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汇风格的音乐剧。音乐剧界最重要的奖项为美

从《费加罗的婚礼》看欧洲歌剧艺术的发展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欧洲歌剧音乐作品的欣赏,让学生感受、体验欧洲歌剧音乐。 2、通过有关歌剧的音像资料,了解欧洲歌剧的主要特点和有歌剧的知识。 3、初步探索欧洲歌剧对当代音乐的影响。 【教材分析】 歌剧艺术起源于欧洲,第一部留存下来的歌剧创作于文艺复兴后期,可以说歌剧艺术见证了欧洲发展的历程。本课通过欣赏《费加罗的婚礼》选段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欧洲歌剧风格特征,结合知识性文字和课件文字,了解有关歌剧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让学生了解欧洲歌剧音乐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2、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在活动中把握主体音乐的风格特点。【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的欧洲歌剧的资料(文字、图片、音像)并制成相关的课件。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方便进行讨论交流。 【教学教具】 多媒体影音资料、歌曲伴奏等。

【学生分析】 学生对歌剧音乐接触比较少,没有太多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体验音乐,运用活动使之情境感受。由于高一学生的特殊学情,同时也要注重知识点的把握和落实。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情景创设:播放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歌剧《雷纳尔多》咏叹调“讓我痛哭吧”视频。 2、师生交流感受。 知识点:巴洛克、正歌剧、阉人歌手现象。 2、对比播放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咏叹调“你再不要去做情郎”。 3、师生探讨听赏感受。 二、音乐与戏剧的关系 1、播放视频《费加罗的婚礼》阿尔玛维瓦、巴西里奥和苏珊娜的三重唱。 2、生谈感受。 3、师归纳。 知识点:古典主义、莫扎特、重唱对比中刻画人物性格。 三、分解音乐的结构 1、对比欣赏歌剧中的宣叙调。 2、生谈感受。

?18 ? 摘要:中国歌剧从无到有,已经有了百年的历史。新时期下,在文化多元化和市场化的形势下,要对中国歌剧进行现状的分析审视,总结出经验和教训,同时结合着自身的优势所在,在新的的时下,取得更好的发展,让中国的歌剧能够在世界乐坛上占有重要的低位。 关键词:中国歌剧;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发展策略 艺术之所以有国界和民族之分,就是因为各个国家和民族,其艺术创作,是有着各自艺术特色的。这种个性的特色,共同构成了世界艺术花园的多姿多彩。作为歌剧来说,一方面,歌剧是一门外来的艺术;另一方面,又跟中国戏剧艺术有着很多相似之处,这两个方面决定了歌剧在中国的发展,注定是一条不平凡的道路。一百年中,我们欣慰地看到这门艺术形式从无到有,从生根到发芽,从开花到结果。音乐工作者们创作出了大量的中国原创优秀歌剧;音乐表演者们用他们各自扎实的演唱和表演功力,塑造出了一个个令人难忘的歌剧人物形象,而音乐教育者们则默默奉献着,培养出了大量的中国歌剧表演人才,可以说,中国歌剧,已经形成了从创作到表演,到人才培养的较为完善的体系。但是毕竟,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时代,有别于之前任何一个时代,较之以往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歌剧研究者最先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如何在新时期下让中国歌剧再迎来一次辉煌,成为了一个热议的话题。大部分专家和学者,都能对此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即充分正视中国歌剧发展的现状,分析出新时期新环境下发展的优势之所在,然后扬长避短,鼓足干劲,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让中国的歌剧,不但能够满足本民族人们群众的欣赏需要,还能够在世界舞台上获得广泛的影响。 一、中国歌剧的发展现状 1.创作理念方面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歌剧创作虽然在创作数量上有了较大规模的增长,但是众多作品中,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并不多,更不用说在世界的舞台上看到中国歌剧的身影了。究其原因,创作者的创作观念,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或者说,没有将创作的重点放在“中国”二字上。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金曼曾经表示,要想出精品,出能够叫响世界乐坛的作品,就要创作出“中国歌剧”,具体说来,就是要有中国的题材、中国的创作手法、中国的文化精神、中国的情感表达和中国的音乐灵魂。在各种文化交融日渐繁荣的今天,一些创作者似乎在创作中迷失了方向。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的创作环境相对封闭,却创作出了很多经典的作品,而今有了一个开放的新环境,很多创作者却在多种选择中迷失了自我,不知道该作何选择,致使创作出来作品民族性尽失。对于此,无论是普通的歌剧欣赏者还是歌剧工作者,都是难以接受的。 2.大众审美取向方面 从中国歌剧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出,凡是获得巨大成功的作品,都是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深入现实生活,和人们群众审美水平相一致的作品。拿一些经典的歌剧来说,歌剧的故事本身都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影响,他们也愿意看到用歌剧来展现这个故事,将会是怎样的艺术效果。从审美心理的角度来说,他们愿意主动地在歌剧版本中寻找到一种新的审美认同。这也是当时这些经典歌剧大受欢迎的原因之一。但是今天的歌剧创作在大众化的审美倾向方面,却有了很大的缺失。一方面,创作者们在创作中,过于追求歌剧的外在效应,力求推陈出新,本意是好的,但是却不自觉地拉远了与观众的距离;另一方面,则是对一些专业创作手法的运用不当,一个突出的特点就在于,歌剧在冲突最激烈、最关键的时候,音乐的创作却很单薄,致使歌剧整体的观赏性大大下降,也就与大众的审美情趣发生了偏差。 3.市场营销方面 歌剧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观众,没有了观众,歌剧也就成为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特别是在文化市场化的今天,要想让歌剧的发展,走上一个良性发展的道路,市场的培养和营销是一个关键的环节。从歌剧创作者的角度来说,随着人们价值观的逐渐改变,很多创作者创作目的有了很大变化,创作不是为了歌剧本身能够满足人们群众的文化审美需要,而是掺杂了太多了名利因素。这种心态下创作出来的作品,只能是离生活和观众越来越远。而没有好的作品,或者创作出来的作品观众们都不知道,或者不喜欢看,就不能够获得经济效益;没有经济效益,各种创作和排演之处就捉襟见肘,也就谈不上市场宣传和推广,使得中国歌剧陷入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 二、中国歌剧未来发展的优势分析 从中国歌剧发展的现状发展来看,尽管形式不容乐观,也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中国歌剧的发展方向、发展态度还是好的,而且作为中国歌剧的发展来说,还有着自己多不具有的很多优势之所在,这给中国歌剧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有利的条件,也更坚定了我们的发展信心。 1.创作理念的优势 通过对于一些经典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各种创作理念的融合是我们创作的优势之一,前文中所提到的创作理念方面的问题,不是说我们不具备这种优势,而是没有将这种优势用一种合适的方式表现出来。一方面,歌剧本身是一门外来的艺术,百年的发展中,我们的前辈们给我们留下了相当丰富的创作融合性的经验;另一方面,当今中国对外文化的交流,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阶段,给创作者提供了开放的环境和平台,让创作者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 中国歌剧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唐慧霞 戏剧

浅谈中国歌剧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命运 摘要:西方的歌剧艺术.“五四”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始终伴随着中国民族发展的过程,经 历了发展和繁荣,中国歌剧在今天却走向了低谷,本文结合历史探讨歌剧现状和走出低谷的出路 关键词:中国歌剧艺术现代社会 1 概述 歌剧最早诞生于欧洲,随着五四运动的浪潮传入中国后,从此便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起来。从黎锦辉的12部儿童歌舞剧到以《白毛女》为代表的一大批新歌剧的相继诞生,无一不记载了它辉煌的历史[1]。然而,目前我国歌剧却陷入了低谷。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应该深思:中国的歌剧之路为什么会越走越窄?为什么对它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却收效甚微?笔者认为主要是歌剧未能符合大众审美的原因。如何做到与大众审美相一致,本文做了简单的探讨。文章第2部分介绍了中国歌剧的历史,第3部分介绍了现代中国歌剧的现状;第4部分详细说明了走出困境的路;第5部分总结全文。 2 历史沿革 五四运动歌剧艺术传入中国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喜爱,至今已经有90多年的历史。在这90多年的历史中,经历了探索期和发展期而走向成熟[2]。 一、创生期:20世纪20—40年代是中国歌剧的创生和摸索期。40年代初,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鼓舞下,广大文艺工作者掀起了热火朝天的“秧歌运动”,秧歌剧从此脱颖而出,代表作品《兄妹开荒》、《夫妻识字》。 二、探索期:建国初期的20世纪50、60年代,中国歌剧的创作思路分为五种方式。(1)继承戏曲传统。代表性剧目有:《小二黑结婚》、《红霞》等,还有陈紫等创作的《窦娥冤》等歌剧影响也较大。(2)以民间歌舞剧、小调剧或历史剧、儿童歌舞剧作为参照系,创作新型歌舞剧,其代表作为《刘三姐》。(3)以话剧加唱作为自己的结构模式,其代表作为“文革”后出现的《星光啊星光》。(4)以传统的借鉴西洋大歌剧为参照系,代表作有《王贵与李香香》、《草原之歌》、《望夫云》、《阿依古丽》。(5)以《白毛女》创作经验为参照系,在观念和手法上坚持以内容需要为一切艺术构思的出发点,既不受制于、也不拒绝任何一种手法,只要内容需要,可以兼取西洋歌剧手法、板腔手法或话剧加唱手法。这种创作模式有两部歌剧杰作——《洪湖赤卫队》和《江姐》,足可证明其卓有建树。 二、发展时期:新时期的中国歌剧创作,由于歌剧生存环境的变化和艺术观念、歌剧趣味的发展,歌剧创作出现了明显的俗化和雅化两种趋势[3]:(1)雅化趋势。就是沿着严肃大歌剧的方向继续深入开掘,把歌剧综合美感在更高的审美层次上达到整合均衡作为主要的艺术探索目标。这种探索的早期成果是《护花神》、

课程论文 标题:中国音乐剧产业的现状分析专业:文化产业管理 班级:B1201 成员:雷xx 曹xx 胡xx 刘xx

音乐剧,早期译称为歌舞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形式,结合了歌唱、对白、表演及舞蹈。通过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等的紧密结合,把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 一、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前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也出现了多元变化,音乐剧这种新的艺术样式很快以其视听兼备、雅俗共赏的特质吸引了一批固定的并且正在不断扩大的受众人群。《妈妈咪呀!》中文版总票房达1.3亿元,而原创音乐剧《三个橘子》、《钢的琴》、《大红灯笼》以及《碟》等都凭借完整的剧情故事,完美的制作团队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这足以证明中国音乐剧的巨大市场潜力。 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中国音乐剧市场是一块可以预见的“大蛋糕”,越来越多的人投资制作音乐剧,但中国音乐剧的起步太晚,又企图腾飞得快些,难免有些误区,若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目前音乐剧在国内的发展并非想象中那般顺利,还存在诸多问题。 二、中国音乐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首先是原版引进,然后是改编中文版,最后是做原创音乐剧”,3个阶段的核心落脚点在于如何本土化,因为音乐剧是西方舶来品。例如,中文版《猫》的场景是垃圾山,所以不同版本的《猫》中,垃圾山会根据不同地方的特点做“本地化处理”,这次中文版《猫》在北京演出时,垃圾山里就出现了“鸟笼”等京味元素;《我,堂吉诃德》走的是另一种路径,这部经典音乐剧在得到授权后,由曾为美国百老汇戏剧导演的约瑟夫·格雷夫斯带领一群中国演员排演完成,剧中不论是台词还是唱段,所有演员都用英文完成,在演出形式、舞美、道具甚至是音乐上,导演都有相对较大的改编权限,他可以根据剧场、观众、时间等各种客观环境的不同,而对剧目呈现做出针对性的调整或修改。虽然这几部改编的音乐剧反响不错,票房收入较高,但有专家指出,国内大部分音乐剧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它们首轮演出依靠一系列大张旗鼓的宣传,尚有不错的反响。到了第二轮,情况便会明显弱于前一轮,到了第三轮情况显然不容乐观。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1.缺乏资金投入。“除了百老汇音乐剧,国产音乐剧是做文化市场的人

吴勇辉 09401240124 电气本0901 歌剧的发展史 歌剧是音乐、戏剧、诗歌、舞台美术、舞蹈等交融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是高度集中的舞台表演艺术,也是声乐艺术中难度最大,最具艺术魅力的重要艺术形式。 歌剧产生于16世纪末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是著名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物。1597年,诗人努尼里奇,作曲家佩里卡奇尼等根据神话故事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歌剧《达芙内》可惜早已失传,1600年作曲家丁·佩里所写的《犹里狄茜》是西方公认的第一部西洋歌剧,开创了歌剧的新纪元。到17世纪上半叶(1637年)世界上第一座歌剧院在意大利威尼斯建立,名叫“圣卡西阿诺歌剧院”,标志着歌剧已开始走向平民百姓,加之这时的歌剧在创作上的发展与创新、使歌剧从简单的叙述形式改变为戏剧性形式,从而使歌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到17世纪末,音乐发展达到了一个辉煌的时代,产生了几位划时代的大音乐家,其中包括意大利的斯卡拉蒂,法国的拉穆和德国的巴赫与亨德尔。当时在罗马影响最大的斯卡拉蒂,他一生写了115部歌剧,确定了歌剧咏叹调的ABA基本形式,并在A段反复时加上装饰音及华彩段,极大地发展了人声的歌唱艺术,丰富了歌唱的表现力,推动了歌唱技术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只顾炫耀技巧的不良风气,当时歌剧舞台上活跃着阉人歌唱家,人们挑选出一些音色优美的男孩,给他们施行阉割手术,使他们在保存高音音域的同时,保存了男子的力度;另一种不良现象是,剧院为了吸引观众,引进某些与剧情关系不大的奇特情景,豪华的布置或盛大的场面,这样做削弱了歌剧的戏剧性和思想内涵的表达,使歌剧的整体性与艺术性有所下降。 格鲁克是歌剧史上的改革者,他提倡音乐服从戏剧的效果,主张歌剧的戏剧性和音乐性的完美统一,反对故弄玄虚的浮夸做法,主张除掉那些同戏剧和台词无关的装饰音乐。同时,格鲁克还提倡用本国语言创作,以发展各国歌剧,他的改革使歌剧通向了意大利浪漫主义的道路。 罗西尼是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的先锋,他创作了《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威廉退尔》等杰作,标志着意大利歌剧步入成熟期,与他同样有名望的作曲家有多尼采蒂、贝里尼等,他们作品的特点是演唱者不仅需要有高超的声乐技巧,而且音乐旋律也优美迷人,把歌剧艺术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迄今为止,演唱难度最大的歌剧基本上都出自这三位作曲家之手,人们还常把这一时期的歌剧称为歌剧的美声时期。 在这三位作曲家之后,意大利歌剧的主要代表人物要数威尔弟,他一生共创作了26部歌剧,几乎全部都是艺术精品,如《弄臣》、《茶花女》、《游吟诗人》、《阿依达》、《奥塞罗》等,至今仍为世界各大顶尖级歌剧院的保留剧目。

中国现代歌剧发展之文献综述 【摘要】中国歌剧相对于中国传统的其它音乐艺术形式来说是年轻的,但它洋溢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在它的成长过程中,荆棘与坎坷使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并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本文以中国现代歌剧发展的阶段为线索,介绍了中国现代歌剧的发展。作为音乐的重要体裁之一,中国现代歌剧正面临着种种挑战。因此,本文分析了中国现代歌剧发展面临的问题并就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发展中国现代歌剧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中国现代歌剧发展;现状;对策 歌剧是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但那只是歌剧艺术的雏形,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而应运而生的。对于我国来说,歌剧是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说古老,是因为早在宋元时期出现的戏剧形式就是中国歌剧艺术的雏形;说其年轻,是因为中国歌剧艺术起步较晚,1945年诞生的歌剧《白毛女》,标志着我国歌剧艺术形式的真正形成。 一、我国现代歌剧的发展状况 在我国歌剧史上有许多好歌剧,曾出现两次歌剧高潮:20世纪20—40年代是中国歌剧的创生和摸索期。40年代初,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鼓舞下,广大文艺工作者掀起了热火朝天的“秧歌运动”,秧歌剧从此脱颖而出,代表作品《兄妹开荒》、《夫妻识字》。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中国歌剧创作的美学原则和基本风格特征成形,这就是以贺敬之、马可等老一代艺术家创作的新歌剧《白毛女》为主流派风格的中国民族歌剧的确立。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引下,我国创作了一些戏剧结构上较接近话剧:第一类是由歌唱与说白交替的段落组成,音乐结构上是西洋歌剧手法与戏曲手法综合运用的剧

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全工程0902班 彭嘉--5076 在所有“舶来”的音乐体裁样式中,“opera”大约最令国人感到陌生隔阂。别的暂且不提,仅从“opera”被翻译成“歌剧”一事便可看出其中存在的误解。“opera”一词不仅原本并没有“歌剧”的意思(源出意大利语opus――“作品”的复数形式),而且就其真正的内涵而言,也绝不仅仅意味着“歌唱的(或带歌的)戏剧”。或许,opera的本来含义更接近“音乐戏剧”,但这又会与瓦格纳的“Musikdrama”(通译为乐剧)相混淆。无论如何,opera在中文语境中既已约定俗成被称为“歌剧”,我们对此当不必过份认真。毕竟,“名”与“实”,称呼与本质,并不是一码事。但是,中文里找不到opera的确切对等词这一事实提醒我们,“歌剧”是一门“异种”艺术样式,如想求得对它的理解和认识,可能需要我们双倍的努力和耐心。 歌剧的这种“异种禀性”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我国歌剧事业的举步维艰。曾几何时,我国音乐界中对歌剧“民族化”的争论何其热烈,但最终却无法达成有说服力的结论;歌剧的发展与我国传统戏曲的关系似乎永远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难题;也曾听到过一种论调,认为中国歌剧的关键是“宣叙调”问题的突破;还有许多人想当然地一概而论,西方歌剧重“乐”轻“戏”,戏剧价值很值得怀疑。而当上述(此外还有很多)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在理论上得到真正澄清时,我们的耳旁又斜杀出一个“程咬金”的声音: “音乐剧”正跃跃欲试登场亮相。“音乐剧”的商业效应和艺术魔力,冲击着我们原本并不成熟、并不稳固的音乐戏剧观念,因而歌剧究竟是什么,在当前似乎越发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另一方面,歌剧在所有重要的西方音乐体裁中,又是一个身份最为暧昧的“杂交”品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们真正有效地触及歌剧的本质。我们现在所熟悉的音乐分析方法,大多是针对以器乐作品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工具模式,因而在面对歌剧音乐时,不是“文不对题”,就是“捉襟见肘”。“纯音乐”的耳朵所习惯寻找的,是音乐中的“有机统一”或“深层结构”,面对歌剧中伴随剧情

音乐剧在中国的现状及发展 一、了解音乐剧 音乐剧(Musical),别称歌舞剧,一种近似轻歌剧(operetta)的戏剧体裁,但通常指美国的从纽约百老汇发展起来的音乐表演。对于音乐剧的概念和定义,有的音乐学家认为:“音乐剧的构成成分太过复杂,呈现出的艺术面貌极其多样,很难用一种定义来全面准确地加以概括。”而另一方面,一个多世纪以来各国的专家学者也曾尝试对其进行力求准确的表述。美国音乐剧研究专家斯坦雷·格林曾在《音乐剧的世界》,一书中写道:“音乐剧从根本上说是漂亮的服装、快乐的舞蹈和轻松、富有情趣的音乐与台词组成的戏剧。”《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音乐剧的解释为:“音乐剧是戏剧表演的作品,具有激发情感而又给人娱乐的特点,简单而又与众不同的情节,并伴有音乐、舞蹈和对白。”而我国的戏剧家黄定宇先生认为:“音乐剧,应该是以戏剧(尤其是剧本Book)为基本,以音乐为灵魂,以舞蹈为重要表现手段,通过音乐、舞蹈、戏剧三大元素的整合来讲故事、刻画人物、传达概念的表演艺术娱乐产品。”如果我们将各种对音乐剧所下的定义进行分析和对比,最终可以提炼出三个最具有共性的词语:戏剧、音乐、舞蹈,可以说这三种原本属于不同领域的艺术形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便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音乐剧。 从发展源流而言,音乐剧从欧洲古典歌剧中吸取了大量的艺术养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的轻歌剧(operetta)、喜剧(Comedy)和黑人剧(MinstrelShows)。从历史渊源来看,英国伦敦西区和美国纽约百老汇被认为音乐剧的发源地。由于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不同,英、美两国的音乐剧在演出形式上略有差异。英国的音乐剧以轻歌剧、话剧为主要形式,内容多与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的戏剧背景相关,而舞蹈大多近于芭蕾:美国的音乐剧更多受到了黑人爵士音乐的影响,舞蹈则综合了爵士舞和踢踏舞的技巧,幽默和喜剧性色彩比较浓烈。戏剧本身就是一种综合艺术,与话剧相比,音乐剧更是充分发挥了戏剧的综合性特点。在表现手段上,音乐剧可大致分为音乐戏剧、舞蹈音乐剧和歌剧式音乐剧三种。在西方音乐剧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从早期二、三十年代的《演艺船》、《引吭高歌》、《波吉与贝丝》,到五十年代的《西区故事》、《窈窕淑女》,六十年代的《屋顶上的提琴手》、《你好,多丽》、《啊,加尔各答》,七十年代的《耶稣基督超级明星》、《油脂》、《艾维塔》,一直到九十年代的《猫》、《歌剧魅影》、《西贡小姐》、《悲惨世界》、《美女和野兽》,音乐剧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短短一百多年时间里,它在西方获得迅速发展并广泛传播至世界各地,形成二十世纪音乐领域一个令人瞩目的艺术现象。 二、音乐剧在中国的现状 自音乐剧被引入中国以来,它一直受到国内音乐界的关注。1989年,中国出现了第一部音乐剧《山野的游戏》,而前一年在北京演出的《搭错车》虽然没有打出“音乐剧”的旗号,但已经有了音乐剧的雏形。随后,音乐剧开始被中国音乐界接纳,许多戏剧界和音乐界的专家也开始关注和操作音乐剧,先后出现了《秧歌浪漫曲》、《白蛇与青蛇》、《四毛英雄传》、《未来组合》、《月光摇篮曲》、《夜半歌魂》、《快乐的推销员》和《香格里拉》等。 中国音乐剧事业方兴未艾,音乐剧艺术教育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艺术院校开始开设音乐剧专业。为了提高音乐剧创作、实践中多学科综合的总体意识,逐渐创建中国音乐剧教育与实践的科学体系,中国音乐剧研究会专门成立了教学专业委员会。音乐剧的人才培养也被艺术教育界重视,中央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都开办了音乐剧培训班,中央戏剧学院的学员还演出了《想变成

中国民族歌剧的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歌剧是“由音乐、戏剧、舞蹈和美学相结合而以歌唱为主的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形式”。而中国歌剧由于其在音乐上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语言的特异性和演唱方式上的个性特征,形成了别具风格的艺术门类。二十世纪初,西洋歌剧理念传入中国后,国内音乐家便开始不断探寻符合中国人审美习惯兼具民族个性的歌剧改良与民族化创作道路。他们在戏剧题材上致力于本土化,反映中国文化及社会现实在音乐语言的使用上则从中国传统戏曲与民间歌曲中汲取养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现在已经逐渐形成民族音乐色彩浓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以民族特色区别于西洋歌剧的“中国歌剧”。 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如今的中国民族歌剧与以前相比有了明显的起色,但是民族性绝不是因为你用了民族的故事,中国民间风格的音乐,民族服饰的应用,在舞台华丽的灯光的照耀下,就能成为一部真正具有民族风格的中国歌剧的,这些充其量也只是其表,而在这表面的浮华之下其实对戏剧的力量是一种削弱。民族性的歌剧绝对不只是用民族文化的元素堆砌起来的一场戏,一部优秀的民族歌剧必然是包含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包含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人生观,甚至是他们的丑陋、愚昧和种种不幸。因为对于艺术而言言,所谓的民族性仅仅只是一个侧面而已,并不涵盖艺术的全部。何况民族性并不能代表是艺术性,只有在作品中蕴含深厚的民族特性、民族感情,并具备相当的艺术水准的作品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作品,才有意义和价值,才有可能被全世界所关注。 现今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现状主要有下面几点: 首先,中国歌剧的剧本创作有待大力改进。所谓剧本就是一剧之本,它是导演和演员二次创作的出发点,在戏剧领域里,它是一切戏剧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不仅仅是对歌剧而言,对话剧、电视剧、电影来说,一部好的剧本是决定其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中国歌剧多数取材于历史故事、小说、电影、视剧等,其中,又以革命爱国故事为主,而故事叙述的主要方式以及人物形象塑造多数与中传统戏曲别无二致,这难免就造成了以下几点缺点。第一,过于严肃和单一的故事内容严重欠缺人性化,难以被现代年轻人和海外观众所接受,这必然会失去很大的一块市场。第二,歌剧中的故事线索单一,缺少丰富的线索交织,内容单薄。第三,人物形象塑造欠缺多面性和真实性,定位脸谱化、程式化,这不仅仅影响着整个剧的美感,在更深的意义上也无法做的真正的感人。这三个歌剧的剧本创作上的缺点犹如一个屏障将中国歌剧隔绝于中国多数观众的欣赏范畴之外,对于中国歌剧自身发展来说,无疑是非常不利的。 其次,中国歌剧在音乐创作上也有很多的问题。关于中国歌剧的音乐创作问题,这在歌剧这种艺术形式传入中国之始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争论。因为歌剧要在

二十世纪中国歌剧创作的拓荒者中国歌剧 ------------------发展概况与中国歌剧的创作风格与特点黎锦晖,他创作了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共12部,在当时的中国曾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为中国歌剧创作开了先河。1934年聂耳和田汉推出《扬子江暴风雨》,这种“话剧加唱”的做法后来也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歌剧结构形式。从三十年代中期起,上海、重庆一些专业作曲家在创造民族歌剧方面作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出现了《西施》(陈歌辛,1935)、《桃花源》(陈田鹤,1939)、《上海之歌》(张昊,1939)、《大地之歌》(钱仁康,1940)、《沙漠之歌》(王洛宾,1942)等作品,其中大多借鉴西洋大歌剧的创作经验,力图解决音乐戏剧化问题。在这些作品中,成就较高、影响最大者,当推黄源洛的《秋子》。在延安也出现了《农村曲》(向隅等作曲)和《军民进行曲》(星海作曲)这两部作品。不久,在延安秧歌运动基础上产生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安波作曲)、《夫妻识字》(马可作曲)这种载歌载舞、新颖活泼的广场歌舞剧形式,改变了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方向并且直接孕育着大型歌剧《白毛女》(马可等作曲)的诞生。《白毛女》在我国歌剧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标志着中国歌剧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美学品格。继《白毛女》之后,又出现了《刘胡兰》(罗宗贤等作曲)《赤叶河》(梁寒光作曲)等优秀剧目。后来歌剧史家把从《兄妹开荒》到《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等优秀剧作在短时期内连续出现称为“第一次歌剧高潮”。 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十七年中,我国歌剧创作在创作思维上形成几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继承戏曲传统,代表性剧目有《小二黑结婚》(马可等作曲)、《红霞》(张锐作曲)、《红珊瑚》(王锡仁、胡士平作曲)、《窦娥冤》(陈紫等作曲);一种是以民间歌舞剧、小调剧或黎氏儿童歌舞剧作为参照系,创作新型歌舞剧,其代表作为《刘三姐》;一种是以话剧加唱作为自己的结构模式,其代表作为“文革”后出现的《星光啊星光》(傅庚辰、扈邑作曲);一种以传统的借鉴西洋大歌剧为参照系,代表作有《王贵与李香香》(梁寒光作曲)、《草原之歌》(罗宗贤作曲)、《望夫云》(郑律成作曲)、《阿依古丽》(石夫、乌斯满江作曲);最后一种是以《白毛女》创作经验为参照系,在观念和手法坚持以内容需要为一切艺术构思的出发点,既不受制于、也不拒绝任何一种手法,只要内容需要,可以兼取西洋歌剧手法、板腔手法或话剧加唱手法。这种创作模式有两部歌剧杰作——《洪湖赤卫队》(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江姐》(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足可证明其卓有建树。 到了新时期,由于歌剧生存环境的变化和艺术观念、歌剧趣味的发展,歌剧创作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的趋势: 一种是雅化趋势,即沿着严肃大歌剧的方向继续深入开掘,把歌剧综合美感在更高审美层次达到整合均衡作为主要的艺术探索目标。这种探索的早期成果是《护花神》(黄安伦曲)、《伤逝》(施光南曲),随后是《原野》(金湘曲)、《仰天长啸》(萧白曲)、《阿里郎》(崔三明等曲)、《归去来》(徐占海曲),到了九十年代之后,又有《马可孛罗》(王世光曲)、《安重根》(刘振球曲)、《楚霸王》(金湘曲)、《孙武》(崔新曲)、《张骞》、《苍原》(徐占海等曲)、《鹰》(刘锡金曲)、《阿美姑娘》(石夫曲)等作品。就其思想性、艺术性和歌剧综合美的高层次营杂邙论,《原野》、《苍原》、《张骞》可视为新时期严肃大歌剧创作的高峰。

高中音乐教案歌剧艺术 歌剧艺术 尹安丽05050600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歌据选段《清粼粼的水来蓝滢滢的天》和《这一仗打的真漂亮》感受和体验音乐情绪了解歌剧在音乐中的作用,了解我国新型歌剧的基本特点。 2通过舞剧、歌剧、音乐剧、话剧和高甲剧的对比欣赏让学生了解歌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形式激发他们认识歌剧价值。 二:教学内容 1《清粼粼的水来蓝滢滢的天》选自歌剧《小二黑结婚》 2《这一仗打的真漂亮》选自歌剧《洪湖赤卫队》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初步了解歌剧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 2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歌剧音乐,开始喜欢它去了解它接受它。 四:教学参考书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 五:教具 多媒体、幻灯片、U盘 六: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 师问:在同学门印象中歌剧是什么?有没有会唱几句的?或能说出几部歌剧的名字?播放音乐剧《猫》舞剧《天鹅湖》歌剧《清粼粼的水来蓝滢滢的天》话剧《雷雨》地方戏剧《高甲戏》选段录象,让学生判断哪段是歌剧。代入新课——歌剧艺术 〈二〉认识与感悟 1播放歌剧《清粼粼的水来蓝滢滢的天》视频 2你们能够看出和感受到这段录象里包含了哪些艺术种类吗? 学生回答: 师归纳:歌剧构成的要素囊括了当今世界上现存的绝大多数艺术品种,是以歌唱为主,综合音乐、戏剧、诗歌、舞蹈和舞台美术等艺术要素的一种形式。 师问:那么歌剧起源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呢? 师言:歌剧起源于悲剧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悲剧,这种艺术形成是歌剧艺术产生根源。 第一个歌剧院的建立是在1637年于威尼斯——圣卡西亚诺剧院。 3在听一便感受小芹当时的情感起伏。 师问:说了这么多现在知道歌剧最主要的表现艺术是什么了吗?

浅谈歌剧在中国的发展 学院:音乐学院 专业:音乐学 学号: 201012200082 201012200090 201012200084 201012200086 201012200064 200812200065 姓名:陈广平 钟美妮 陈颖煜 李丹凤 石承昌 黄吕政

目录 摘要……………………………………………………前言…………………………………………………… 一、中国歌剧的探索阶段…………………………… 二、中国歌剧奠基阶段……………………………… 三、中国歌剧深入探索阶段………………………… 四、中国歌剧其实发展现状………………………… 五、结语……………………………………………… 六、注释……………………………………………… 七、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源于意大利的歌剧通常指西方歌剧,西方歌剧是欧洲发展起来的,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传入中国,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使西方歌剧艺术与中国的本民族文化不断交融,中国音乐家们收受了西方音乐文化的概念也同时做出了大胆的尝试,逐渐产生了“中西合并”式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型歌剧——中国新歌剧。 关键词:歌剧;中国新歌剧;发展现状;反思;

前言 随着“五四”运动爆发,新文化新思潮影响,使传统音乐地位不断下降,新音乐不断兴起。西方歌剧艺术与中国自己的本民族文化不断碰撞和融合,使中国人民思潮异常活跃扩大了音乐视野。中国音乐家们在接受西方音乐文化概念的同时,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不断的探索,逐渐产生了“中西合并”式的中国新歌剧艺术。 中国新歌剧虽然是从歌剧中发展出来的,但是音乐上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且有着民族语言的特异性和演唱方式上的个性特征,形成了一种别具风格的艺术门类。中国歌剧的萌芽和发展主要是由受社会变迁和人民群众被压迫的现实生活需要以及当时的国情多方面影响下孕育而产生的,从萌芽法阵至今已历经百年岁月。 一、中国歌剧的探索阶段 20世纪初(1919-1944),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瓜分活动日益加剧,记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帝高潮,更是打出“救亡图存”的口号。受“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影响和为了适应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斗争的需要的双方面的影响下,引进了国外的“学堂乐歌”,将欧美的、日本的学校所唱歌曲的旋律填上新编的歌词,在新兴的学堂中让学生集体唱,病逐渐扩展到社会上,一时尉为风气。[1] 因受学堂乐歌时代的沈心工等音乐家的写作经验启发,并

歌剧起源与发展 摘要:1762 年,巴黎建立了喜歌剧院,这种充满活力的艺术形式很快在欧洲各地风行,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等也具有明显的喜歌剧色彩,而脚本作者正是一位法国人。19 世纪,意大利歌剧在贝利尼、唐尼采蒂、罗西尼三位歌剧大师手中再次焕发出征服全欧的魅力,特别是罗西尼的创作,集中体现了意大利人圆滑、幽默的天性,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上演。 关键词:意大利;巴洛克时期;威尼斯;歌剧院 一、歌剧在意大利的起源 歌剧起源于巴洛克时期(1066-1750),最初是由意大利佛洛伦萨的一群人文主义者为了复兴希腊时期的戏剧传统而创造的音乐形式,其渊源除了古希腊戏剧还有世纪神秘剧、假面剧,最直接的起源是文艺复兴后期兴起的牧歌(madrigal)。1599 年佩里创作的《达夫尼》(已亡佚)是目前所知的第一部歌剧,1600 年他创作了《尤丽狄斯》是现存最早的歌剧。这两部歌剧已经有了咏叹调与宣叙调分工,但总体看来并不成熟。1607 年蒙特维尔第创作的《奥菲欧》是第一部成意义上的近代歌剧,作者运用了相当近代化的管弦乐队为戏剧配乐,用不谐和音烘托气氛和展现矛盾。在他的歌剧里,独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管弦队和舞蹈综合在一起为剧情服务。蒙特威尔第认为歌剧的音乐要表达人类深刻情感,并且要与歌词意义相吻合。鉴于他对歌剧这种体裁起的奠基性作用,蒙特威尔第被誉为“近

代歌剧之父”。此后兴起的是威尼斯歌剧学派。 1637 年威尼斯开放了第一家公共歌剧院—圣卡西亚诺剧院,使得这门艺术走出了少数贵族的沙龙,迎接一个更广泛的市民阶层的青睐。此后半个多世纪里,威尼斯前后开放了十几家歌剧院,一大批有才华的作曲家、剧作家为之谱曲、写脚本,比较有名的有切斯蒂、卡瓦利等人。这个时期的威尼斯歌剧场面有时奢华到了夸张的地步,开始运用灯光、道具、布景等手段衬托剧情。与此同时,17 世纪中期,以A·斯卡拉蒂为代表的那不勒斯学派也发展起来,并统治了意大利乐坛和欧洲舞台近一百年。这个乐派特别注重在歌剧中发挥人声美的作用,使声乐独唱水平空前提高,更加强了歌剧的主调风格(即与复调多旋律特点性对的单旋律风格)。当时的咏叹调已固定采用A—B—A 的反复三段体形式,在第三段重复第一段音乐材料时,歌唱者可以随意添加装饰和花腔,以显示自己的歌喉和技巧。斯卡拉蒂的歌剧旋律优美亲切,选择不同的咏叹调表现不同的情绪。在重视人声的同时,他重视器乐的独立表现,采用高度程式化的作曲手法,剧情相似的剧目可以使用相同的配乐;首创了歌剧启幕前的器乐合奏—序曲(又称辛孚尼亚Sinfornia),由快—慢—快三部分组成。他树立的这种歌剧典范形式,被称为意大利正歌剧(opera seria)。正歌剧注重人声的特色导致了阉人歌手(即在童年被阉割的男歌手,嗓音高亢,华丽而具有弹性)在欧洲的广泛运用,但后来也出现了单纯追求“美声”的形式而忽略内容的倾向,最终走向了衰败(后来因为剧情雷同、单调,听众只听炫耀技巧的咏叹调,宣叙调一概不听)。

中国戏曲发展历程 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支奇葩。戏曲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闪边,其声腔曼妙委婉、韵律动人;其人物形象饱满、鲜明生动;其故事感人至深、脍炙人口。戏曲纵横古今、博雅通实、韵律无穷,是一门品赏不尽的艺术。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歌谣。如果说戏剧史西方的歌谣,那么戏曲则是古老中国五千年灿烂辉煌文明史上的优美歌谣。然而,中国戏曲这么博大精深的艺术,或许是因为太古老太遥远,竟没人说得清楚它究竟起源何处。关于戏曲的起源,有一下几类说法:其一,起源于宗教仪式说。这一说法认为,中国戏曲的形成于原始鬼神崇拜之间有着颇为密切的关系。英国牛津大学教授龙彼得他在《中国戏剧起源于宗教仪式考》一文中认为:“在中国,如同在世界任何地方,宗教仪式在任何时候,包括现代,都可能发展为戏剧,决定戏剧发展的各个因素,不必求诸于遥远的过去,它们在今天仍然还活跃着。”其二,起源于原始歌舞说。这是非常主流的一种说法,许多学者都认为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时代的歌舞。原始时代的歌舞虽具有模仿性质,但它的宗教性质却决定了它并非审美静观之物,不是纯粹的表演,还不能成为“戏曲”。不过它一初具戏曲的前期形态了,中国戏曲就酝酿于这种原始时代的歌舞中。其三,起源于古代宫廷优人说。戏剧只能活在舞台上,没有演员的当众表演,也就不会有戏剧。上古宫廷的俳优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职业演员。他们或笑谑,或歌舞,或弹奏,以供 人主之笑乐,所以不少古代学者视之为“优戏之始”。优可以说是中国戏曲最早的专业演员,他们为中国戏曲的发展积蓄了深厚的底蕴。其四,起源于傀儡戏说。早在戏曲正式诞生之前,傀儡戏就已在我国广大地区普遍流行,是深受群众喜爱的表演艺术,因为傀儡戏是以演绎人物故事为职,故被称为戏曲之源。戏曲的起源决定了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同时也具有十分顽强的生命力。 到汉代,“百戏”开始盛行。“百戏”不是指一种单一的艺术形式,而是熔汉时杂乐和各种表演艺术技艺为一炉的综合体,是盛行于汉代广大社会,包含有民间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