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自己整理的)

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自己整理的)

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自己整理的)
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自己整理的)

城市的起源

原始社会---狩猎、采集,有穴居、巢居,以游猎为主

旧石器晚期---相对定居、土窑

中石器时代---部落居民点

三个特点:有秩序、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显示社会等级辟邪与占卜

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革命(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畜牧业)

7000BC.-4000BC.---土地耕作者居民点,易碎不宜携带的陶器

罐子装物,房子装人---采用容器形状,减少建材用量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剥离出来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品、货币交易、商人

4000BC.-3000BC.---城市产生---城市革命,文字---城市

城市:交通便利、利于交易、防卫需要

古埃及城市

卡洪城------通往法尤姆绿洲路上的小城、中王国时期、长方形、砖砌城墙、东西分区西部为奴隶,东部南北分阶层贵族(北)和中产阶级(南)(死墙东南角墓地)

底比斯城------中王朝时期首都,分置尼罗河两岸死者之城左岸、城市在右岸,神庙位于城中、西南向东北中轴线、精美柱雕、凿岩为陵崖墓崇拜(巉Chan岩)

城市建设成就

1、因地制宜选择城建用地

2、出现最早的城市分区

3、棋盘式道路布局---古希腊HIPPODAMUS结构形式的雏形

4、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

两河流域城市巴比伦城与新巴比伦城

3000BC.建巴比伦城---650BC.建新巴比伦城---跨幼发拉底河两岸、矩形平面、双重城墙、内护城河设九门、高大的山岳台和神庙、狭窄的小巷、新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东方贸易中心。

古印度城市

2500BC.-1500BC.史前文化---哈拉帕文化的存在

1000BC.雅利安文化的冲击、住宅与城镇建设的准则、罗盘定方位、按规定划分地块和街道、游行用地环城街、中央高起的STUPA(窣su屠婆)

潘陀族的首府印特拉勒斯特和枯鲁族的哈斯底那波勒按照天堂的美好愿望修建城市

古希腊的城市

自然与文化背景

古典文化先驱、欧洲文明摇篮、影响2000多年

多岛多山、土地不富饶、盛产大理石、气候宜人、以海上霸权为基础的外贸型奴隶制商品经济

多神教、崇拜人本身、人神同形、实用主义宗教

四个历史时期: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

古典时期为古希腊文化的代表

爱琴文化的代表---克里特岛与迈西尼岛

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村镇,叫城邦国家。

城邦/市国家---奴隶制之下的民主政治

古风时期与古典时期的古希腊城市

圣地建筑群:利用地形灵活构图、以神庙为构图中心、考虑活动时的内外观赏视线变化、公众场所

卫城:政治军事与宗教中心、位于高处的神圣之所、建筑不考虑环境关系、专政时期的产物、以防御为目的

古典时期的雅典与雅典卫城

雅典城:

自发形成、背山面海、无轴线无规则、街巷复杂,城市中心为卫城,最早的居民点在卫城山脚下(贫富混住),城市发展到卫城西北角形成城市广场(Agora)

雅典卫城:

雅典全盛时期的纪念碑、希波战争后历经40年建造

叫“卫城”,实为圣地建筑群和平民公众活动地

祭奠守护神----雅典娜女神、陡峭山地建筑群、按行进路线视线来设计、建筑类型多样

希波丹姆规划型式

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

希波丹姆规划型式:

公元前5世纪、规划建筑师希波丹姆(“城市规划之父”),希波战争后为大规模城市建设服务、对几何形式、棋盘式道路骨架的理论阐述

几何形式、棋盘式道路骨架、中央十字大街、中心大街靠一侧的中心广场(占有一个或一个以上街坊)秩序美、数学比例和谐

城市分区根据古希腊社会体制、宗教与城市公共活动要求把城市分成三个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分类私宅分三类(工匠、农民、城邦卫士和公职人员)

成为典范、影响深远

在米利都的实践:主要公共建筑靠近港口、南北两区P29

希腊化时期的普南城按希波丹姆规划型式

古罗马的城市

罗马共和时期的城市建设

主要兴建:军事、运输、娱乐、大型市政和商业设施

古罗马城:

公元前753年奠基、自发形成、后有城墙

以罗马七丘为核心的城市中心建设(帕拉丢姆为七丘之心)

城市中心广场在帕拉丢姆以北后来在这里逐步建设增长的中央广场群:共和广场

(Republican Forum)与帝国广场(Imperial Forum)P39

共和时期的广场群建筑物在形式上与整体不甚协调,其建筑群体现了政治军事权力的

逐渐增长。

罗马帝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帝国时期是古罗马的鼎盛期,主要兴建:娱乐设施、纪念物、宫殿和赢利性公寓

帝国时期的古罗马城:台伯河的运输设施、古罗马输水道、公元前5世纪的上下水道、大型公共浴场、逐步完善起来的帝国广场(帝国广场的建筑实体从属于广场空间,由广场上的方形、直线形、半圆形空间组成,每个空间都有柱廊连接,端部的主要建筑物起着主要装点的作用)P43

维特鲁威与《建筑十书》

公元1世纪的论文集,第一部完整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理论总结

城市选址(高爽地段)

建筑物选址(道路、地形、朝向、风向、阳光、水质、污染)

街道布置与广场设计

关于理想城市的构想,对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响

西欧中世纪封建城市

规划建设特征:道路---环状与放射状为主(后期也有方格网)

教堂建筑占据城市中心地位,建筑体积庞大和超出一切的高度,控制着城市的整体布局。教堂广场是城市的主要中心。有的城市尚有市政厅广场和市场广场(Marketplace)。市场广场主要从事商业贸易与市民公众活动,与希腊的广场(Agora)和罗马的广场(Forum)相似。

丰富的城市景观(利用城市制高点、河湖水面和自然景色)城市具有人尺度的亲切感,建筑环境亲切近人。建筑群具有美好的连续感、丰富感与活泼感,给人以良好的美的享受。

以城市的主色调,红色的锡耶纳、黑白色的热那亚、灰色的巴黎、色彩多变的佛罗伦萨和金色的威尼斯,每个城市都有生动的自我特色。

佛罗伦萨、威尼斯西格诺利亚广场P49(进入广场的街道由各自的对景,街道望入总是封闭的)、威尼斯与圣马可广场P51 P82

东罗马和俄罗斯中世纪封建城市

拜占庭文化在中古时期的欧洲占有重要地位,发展水平远超西欧。教会对文化的垄断不如西欧教会。希腊罗马文化的传统未断,对埃及及西亚的文化兼收并蓄,使其具有综合特色。

首都君士坦丁堡---沟通东西方的金桥

拜占廷时期的宗教建筑---连续的穹隆顶之下的巨大室内空间

60米高的圣索非亚大教堂(东正教中心教堂)市中心由王宫(中)、教堂(西)、奥古斯都广场(西)、竞技场(东南)组成

三面环水的城市和防卫城墙,中心区仿古罗马七丘

优美的沿海景观和城市轮廓线

克里姆林(莫斯科)建筑群

音译,意“内城”,城市中心设防的区域,由宫殿、教堂、塔楼、防卫设施组成,围有城墙。

跳跃的洋葱头穹顶

阿拉伯与其它伊斯兰教国家的中世纪城市

伊斯兰城市常简单划分为若干地区,城市总体性弱。受教义与宇宙观的影响,又受气候影响,在干热地区多建封闭式的城镇、封闭式的穆斯林区、封闭式的院落式住宅。

日本中世纪封建城市

7世纪进入封建社会,奈良时期的平城京(奈良)全仿唐长安、平安时期的平安京(京都)也都受中国影响。P71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

1450年阿尔伯蒂著述《论建筑》,还有费拉瑞特《理想的城市》、斯卡莫齐理想城市方案

理想城市(Ideal City)

合理选址,兼顾城市与要塞

便利美观的原则---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理性思考---文艺复兴运动的特征

理想城市:中心为教堂宫殿城堡等,街道由中心辐射出去,几何形体,星形、棱形防御城堡/城墙

已出现格栅形(方格网)道路和矩形城市

罗马市政广场

威尼斯与欧洲客厅---圣马可广场

拓建街道,新建筑类型如市政府、钟塔、博物馆、行业集会所等

10世纪初建,历经修建(1902年复建钟塔);由三个梯形广场复合而成的封闭形广场;临海有两个由东罗马帝国搬来的立柱,98米高耸的塔楼,华丽的教堂,哥特式总督府,连续发券外廊。P82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

教廷总建筑是伯尼尼设计的广场(梯形+长圆形,椭圆形敞廊、视觉焦点上的两个喷泉、方尖碑为中心)P83

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17世纪后半叶)

古典主义---君权专制与维理主义思潮的产物

追求抽象的对称与协调,在艺术作品中寻求纯粹的几何结构与数学关系)强调轴线和主从关系。平面上是中央广场,立面上是中央穹顶统帅着其他部分。

凡尔塞宫花园:三公里中轴线,对称严谨布局的后花园、三条放射形道路、几何形式构图、十字水渠与喷泉、为树篱封闭的两侧以及远处的自然森林、大量精美的雕塑小品P89

强调的是法国王权至上、财富和人超越自然的思想(总体布局对欧洲城市规划影响)

近代资本主义城市产生和欧洲旧城市改建

英国的旧城改建

1666年中间布置有方形规则广场的住宅群(建筑群)---London Square

开放贵族园林为城市公众游憩和进行社交活动的场所(海德公园、里琴公园、圣詹姆士公园)

英国的园林建设

1730年代的园林设计革命---自由、变化、自然完全自由的风景园林

中国的山水园林+英国的浪漫手法---英华庭院(Anglo-Chinese garden)

拿破仑帝国时期法国巴黎的改建

明星广场(凯旋门为中心点)P103

拿破仑第三时期---欧思曼巴黎改建计划

完成巴黎大十字干道和两个环形路

以民族广场和明星广场与东南两级,再跨一环构成巴黎内

外二环

19世纪巴黎中心主轴P105

近代亚非拉殖民地城市

殖民地城市一般特征:城市平面简单;对城市发展、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没有科学的预测

近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

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

早期: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Utopia)

后期:欧文的新协和村傅立叶的法郎吉

意义:解决社会问题的积极探索,田园城市、卫星城镇等理论的渊源田园城市P117

社会问题与改革---英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

城乡磁体Town-Country Magnet理论---田园城市

城市模式(25=5.8中心城+3.2田园城*6个)

3.2万人的田园城市有3万人的城区

1903年的莱奇华斯(Letchworth)和1920年的韦林(Welwyn)意义:完整的规划思想体系、城乡结合、深远影响

工业城市

1901年法国建筑师戛涅的工业城市构想

功能分区:中心区、住宅区、工业区(各区绿带隔离)

住宅街坊30m*150m配备绿化小学和服务设施的邻里单位

带形城市

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伊·马塔

城市沿高速度高运量的轴线向前发展

现代城市

20世纪二次大战前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田园城市的建设

霍华德追随者奥斯伯恩、翁温、帕克

1903年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切华斯(翁温、帕克设计)

1919年第二座田园城市---韦林

盖迪斯的区域规划

1883-1919苏格兰生物学家盖迪斯的区域规划理论

人与环境、城市聚集区、城乡一体化

城镇结合成巨大的城市集聚区(Urban agglomeration)或组合城市(Conurbation)

有机疏散理论

1918年芬兰建筑师伊里尔·沙里宁对田园城市理论的延伸提出有机疏散理论(Organic Decentralization)P127

同时方便人交往并接近自然

城市是个有机体

人口与工作岗位相对市中心的疏散

轻重工业的疏散

大赫尔辛基规划和半独立城镇

柯布西埃---明日的城市

依托新技术、积极的观点---城市集中主义

1922年《明日的城市》和1933年的《阳光城》

城市规划观点:

技术改善中心商业区

摩天楼---新信仰解决老问题(拥挤)

合理分布城市各区的密度

高效率的城市交通体系

雷德伯恩Radburn体系

美国斯泰恩

对大量私人汽车交通,他设计了雷德伯恩大街坊理论

雷德伯恩体系特点

绿地、住宅与人行步道有机配置在一起,道路布置成曲线,人车分离,建筑密度低,成组团的住宅群,形成口袋形,通往一组住宅的道路是尽端式的,相应配置公共建筑,把商业中心布置在住宅区中间。

划区Precincts理论

20世纪40年代苏格兰交警助理总监屈普

大街坊与新的交通系统、道路分级、高速干道、主次干道与地方支路明显分开,减少支路与沿街建设房屋

雅典宪章

1928年成立的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1933年雅典会议宪章:

现代城市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

从人的需求出发,安全方便的邻里单位

城市公共绿地与风景地带

反对伟大的排场

保护名胜古迹与古建筑

重视城市空间效果

意义:适应城市新变化、挑战陈旧观念、强大的生命力

战后四十年代后期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大伦敦规划

1940年巴罗报告指出:伦敦地区工业与人口不断积聚,是由于工业的吸引作用,因而提出了疏散伦敦中心地区工业及人口的建议。

1942年艾勃克龙比主持编制大伦敦规划,吸收了霍华德与盖迪斯等关于以城市周围地域作为城市规划考虑范围的思想。

制定规划过程遵循“调查——分析——规划方案”。

由内向外划分四层地域圈:内圈、近郊圈、绿带圈、外圈。

规划结构为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系统,采用放射路与同心环路直交的交通网。

英国一代新城(1946-1950)——哈罗新城P150

规模:8万人、26平方公里

结构:两侧工业、4个居住区(13个邻里单位)

独立的步行与自行车系统

简单的汽车路、市中心集中停车

注重城市特色与景观塑造(选址、地貌利用)

问题:规模小、发展慢、就业差、回流现象

柯氏的居住单位

多种型式居住综合体,即居住单位,认为理想的现代化城市就是由“居住单位”即有服务设施的居住大楼构成。

20世纪50年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50年代的新建大城市

柯布西埃的雄心壮志---印度昌迪加尔P171

1951年规划、15-50万人、全新首府

特色:模拟生物体的规划构思,道路、建筑整体而精美的设计,功能分区明确---雅典宪章的反映

问题:有序和机械、丧失人情味和民族地方特色

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P173

1956年规划、强烈的象征意义

特色:结构清晰、分区明确,杰出的城市中心设计------简洁而表意

问题:尺度失衡、缺少人情味、城市设计简单化

意大利的古建筑和古城保护

区别主次、分级分群保护,罗马古城分绝对保护区和外观保护区两部分。意大利的群组古建筑分古希腊建筑群、古罗马建筑群、阿拉伯建筑群、文艺复兴建筑群、巴洛克建筑群、哥特式建筑群,四周和之间不插其他建筑以免混淆特色和个性破坏群体环境。

城市集聚区

荷兰兰斯塔德中心保留大块农田为绿心。绿心大都市(Green heart Metropolis)

形成以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和乌德列支为中心的城镇群

兰斯塔德城镇群突出特点是“多中心”的性质。荷兰在城市规划中控制城市规模的重要经验是采用线形辐射方式发展,并建立“绿心”“绿楔”和缓冲带,建立中小城镇。它是通过积极规划政策引导而形成一种特殊的布局形式,对控制大城市规模防止恶性膨胀,解决城市扩建和人口聚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CIAM第十小组

1955年阿尔及尔国际现代建筑会议上成立CIAM第十小组。

提出新的城市形态——簇群城市的设想,是关于流动、生长、变化的思想的综合体现。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大城市连绵区

美国三个大城市连绵区——波士顿、芝加哥、圣地亚哥

巴黎总体规划

“保护旧城区。重建副中心,发展新城镇,热爱自然村”摒弃了单一大中心,规划一个新的多中心规划区域。南北两条平行的城市走廊

莫斯科城市总体规划

新规划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城市规划结构从单中心演变成多中心,划分为八大规划片。二是综合考虑社

会经济和技术诸方面问题,制订了地区和郊区的规划。

多中心城市结构规划把城市分八大规划片,等级规划分布,克里姆林及红场所在地区是核心片,其余七片围绕四周,多级快速放射路与环路,各片都有都有各自的市级公共中心,连同中间的“都市中心”,形成“星光放射”状的市级多中心体系。

英国第二代新城(1955-1966)——朗科恩P208

特色:1~加大规模,各邻里各个中心被城市交通干道串联

2~鼓励公共交通,简洁的8字形结构,规划与城市交通组织结合,分级组织

3~融合居住环境,工业区围绕住宅区外围布置

4~注意利用地形和自然条件完善绿化系统。保护古迹突出城市历史文化特色

规模更大、结合更紧密、城市更独立,强调经济性

英国第三代新城(1967——1970)——密尔顿·凯恩斯P209

规模更大些

独立新城而不是卧城

重视经济性和公众参与规划

不再片面分区

开放式的城市中心设置,活动中心布置在环境区边缘

重视公共交通的经济性和便捷

突出景观设计

法国巴黎德方斯——市区边缘综合性地区中心

科学园区

硅谷、美国波士顿西南128号公路科学综合体、剑桥科学园

城市广场

美国新奥尔良意大利喷泉广场P244

60年代以来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环境——行为研究

罗迦尔·卡逊发表《寂静的春天》明确地把环境问题提到人类生存的社会生态系统来认识。

克里斯托弗《城市并非树形》亚历山大《关于形式合成的纲要》

场所:特定的人或事所占有的环境的特定部分。

特点:1.占有性:人对场所的占有 2.非空间性:人的活动与事件的环境关系,不涉及固定的空间几何形态3.随机性:不同的人或事物对场所的占有,从而是同一地点的场所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意义。

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秘鲁利马,11小节

1、协调平衡城市与区域的关系,有效利用资源

2、城市增长的存在问题与不同形式

3、更加有机的分区概念,反对简单机械的分割

4、住房问题促进社会发展并涉及人类尊严

5、鼓励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多样化城市运输

6、通过立法解决城市土地使用的有效性和公平

7、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已是危及人类生存的大问题

8、更加全面的文物与历史遗产的保存观念,鼓励保护性利用,并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

9、恰当地评价先进的工业技术及其使用

10、动态的、强调过程的设计与实践观

11、城市与建筑设计中应注意空间、城市结构和社会生活的连续性,突出地域性、文化特色和生活习俗,不再是“壮丽的表演”

在原始社会解体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城市的产生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P7

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大多数都城的设计都遵循这一制度。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北京

曹魏邺城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和一般市民明确地分开。P38

唐长安城市总体布局P48

隋唐长安是继魏邺城之后第一个平地而起的城市,继承了古代的优良传统,是按一定意图修建的古代城市规划工整的典范。

1.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规划,平面呈方形,旁三门,左祖右社,但市在宫南。

2.中轴对称的布局,突出了宫殿的位置,方格道路网,宽度超过了实际需求

3.实行坊里制,严格管理市民,坊里规模大,各阶层严格分开

北宋东京P74

1. 后周世宗柴荣主持,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

2.平面不方正规则,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皇城,里城,外城。

3.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

4.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瓦子出现。

5.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

6.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了望亭。

宋平江府P87

元大都P111

1.主体规划:平面方形,中轴对称,宫城位于城市的中轴线上。城西面建社稷坛,城东面建太庙,商市集中于城北,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规划制度。

2.道路系统:有完整的道路等级,干道正对城门,除北面,其余三面各有三个门。呈方格网布局。

明、清北京P138

明代北京城:

1.城市布局符合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城市分京城、皇城、宫城三重,以宫城为中心,“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2.城市布局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强调中轴线的手法,形成宏伟景观。

3.道路沿用元大都的基础,皇城居中,将城市分成两部分,带来交通上的不便。

4.没有严格的坊里制,采用长条形的胡同划分居住地段

5.商业向南发展,行会发达

6.园林建设有很大发展

清代北京城:P142

1.沿用明代基础,将内城居民迁至外城,内门驻守八旗兵设兵营。

2.大量修建园林宫殿,三山五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族群。

3.商业进一步发展

4.信奉喇嘛教,增加了不少喇嘛庙,如雍和宫

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布局艺术与规划思想

中国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一一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长安城的建设成就是唐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及于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宋开封城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按照五代周世宗柴荣颁发的诏书有规划地进行扩建的要例。后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延绵千年的城市里坊制逐渐废弛。北宋中叶,开封城走向较为开放的街巷制体系,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结构形态。

1.规划是国家的基本制度之一

《周礼·考工记》等

2.规划具有鲜明的整体观念3.规划设计具有朴素的生态意识

(1)规划设计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巧妙结合

(2)城市防灾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的强大动力4.重经验、重技术、轻理论

(1) 儒家直观合理外推的思维模式

(2) 重技术、重经验、轻理论的倾向

近代城市建筑面貌

1 一个帝国主义独占下建设的城市,多采用本国的当年的建筑形式,如青岛、大连、哈尔滨、湛江等

2 几个帝国主义共占租界的城市,有着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建筑形式,如上海、天津、汉口等

3 城市大部分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少部分地区是外国形式或建筑局部采用外国形式,如北京、济南、广州、沈阳等

4城市大部分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但城市主要商业大街经过改建出现了采用不中不西繁琐装饰的店面5城市多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没什么变化,如内地许多中小城市

城市化进程

一、发展起步阶段(1949~1957)

二、城市化波动阶段(1957~1977)

三、持续稳定快速发展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后)

半个世纪以来城市规划发展历程

城市建设恢复与城市规划起步(1949~1952)

“苏联模式”城市规划的引入与发展(1953~1957)

城市规划的动荡与中断(1958~1978)

城市规划及其建设的迅速发展(1978~1999)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城市的产生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血缘家族”到“定居文明”。 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居民点产生。 公元前7000——4000年,产生土地耕作者居民点。 地点: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 国家: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选择基址:山之阳,水之阴,地势高亢,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好。 布局特点:有简单分区,一般包括居住区,制陶工场,公共墓地,公共活动场所,有防御工事、壕沟和围墙。 二、城市的产生 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 不从事生产的“商人”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 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三、城市的形成条件 ?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社会条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和制度。 ?自然条件: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基址、物质资源。 ?技术条件: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规划条件: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的远古城市 四千多年前,当父系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中,我国开始出现了具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的雏形----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城堡。 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 . “聚”、“邑”的形成 《史纪·五帝记》:“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城”的产生 《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城”----土地、鼎、戟 . “城”与“市”的结合 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从而,有了固定的交易场所,“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各易其退,各得其所”。 当具有了防御功能的“城”与专司商品交换的“市”结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最早的意义较为完整的“城市”。

中国城建史考研试题分析及复习资料复习要点

中国城建史——历届考研试题分析与答案复习要点 一、历年考题整理: 1.中建史每年1道题,周礼考工记考过三次,重要的都城考过:汉长安,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宋东京;概念考过城郭,比较题考过唐宋比较。 2.按照时间顺序,比较重要的都城分别有:淹城,汉长安,曹魏邺城,隋唐长安,(东都洛阳),北宋东京,平江府,元大都,明清北京。其中没有考过又相对重要的是曹魏邺城。 3.书本第八章分类总结考过周礼的影响,近代史没有考察过。 4.历年考题几乎没有重复考察,只有周礼考工记连续考两年,再出现也是有可能的。 5.都城结合平面图,考试拿分。 1.宋东京规划要点(2007) 答:1. 后周世宗柴荣主持,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 2.平面不方正规则,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皇城,里城,外城。 3.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 4.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瓦子出现。 5.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 6.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瞭望亭。 2.汉长安建设的过程与规划要点(2006)

答:修建过程: 1. 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2. 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3. 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章宫。 规划要点: 1. 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2. 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3. 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 4. 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3.谈谈你对《周礼·考工记》对中国都城的影响是“历代遵从,千古一致”的这一观点的看法。(2005) 答:《周礼·考工记》的“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但是不能把它作为一条贯穿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主线,因为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城市都能体现出来的。北魏洛阳只有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长安则更多的体现出《城制》,如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宫城居中(但偏北)而市却在宫南。元大都则比较全面的体现了《城制》的布局,甚至可以说它的指导思想就是《城制》。在元大都

(完整版)外国城建史复习资料

第一篇古代的城市 1.古埃及的城市建设成就 1)用地选择上因地制宜。村镇庙宇修筑于尼罗河畔的高地上,解决水源与交通运输;金字塔修筑于远离河道的高地沙漠上,免受水患。 2)最早运用城市分区(不是功能分区),如卡洪城分两区,阿玛纳分三区 3)最早运用棋盘式路网,对希伯丹姆规划型式有重要的影响 4)出色的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规划中应用对称、序列、对比、主题等构图手法。 2.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及其演变、影响、米利都城规划要点 a.希波丹姆规划型式特点 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希波丹姆最早从理论上予以阐述,在希波战争后大规模用于城市建设中。 1)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 2)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上街坊。 3)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私宅地段划分为3种住区。b.米利都城规划要点(希波丹姆的规划思想在米利都城的建设工作中得到完整的体现) 1)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采用棋盘式路网。 2)两条主要大街垂直从城市中心穿过,中心开敞空间呈“L”型,有多个广场 3)城市中心分为四个功能区。东北及西南为宗教区,其北与南为商业区,东南为公共建筑区。城市用地选择适合于港口运输与商业贸易要求。 c.演变 希波丹姆规划系统,在古希腊长期实践过程中有所发展,这就是从米利都城单纯的棋盘式街道,发展到赛里纳斯城的有显著的城市轴线,更进而到普南城的道路与建筑之有计划的配合3.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1)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大都按照希波丹姆规划形式来建造,布局规整,模式统一 2)城市广场整齐划一,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的划分都是按照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建设。 3)城市中心由广场取代卫城和庙宇 4)城市广场普遍设敞廊,讲究气势和透视效果。 5)城市环境卫生条件好 4.罗马营寨城布局特点及典型城市 a.布局特点: 1)有方整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 2)中央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西南北四门 3)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 b.典型城市:北非提姆加德(罗马帝国时期) 1)平面正方形 2)两条垂直干道成十字相交,交点处是城市的中心广场 3)城市道路网为方格形 4)城市有剧场、浴场等大型公共建筑 5)在主要道路起迄点和交叉处,有壮丽的凯旋门,它们之间有列柱街 5.罗马共和时期与罗马帝国时期广场建设的异同 1)罗马共和时期广场是城市社会经济政治的中心,罗马帝国时期广场是皇帝树碑立传的纪念

城市建设史完整(带重点)

城市建设史完整(带重点)

0701104班城建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篇古代部分 绪论 一、城市的起源 1、在原始社会,随着农业的出现为标志的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捉奸产生了原 始的固定的居民点; 2、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在第二次劳动大 分工的产物(商业手、工业是从农业中 分离出来的) 3、出现在从原始社会走向奴隶社会过渡到时 期; 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 二、城市概念的变迁 1、城与廓、市与井的区别 城廓——城郭:城墙 城郭之别: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内之为城,外之为郭 2、城市的原始定义:防御功能、商品交换的职能、固定的居民点 3、城市社会时期城市定义的延伸

城市的原始职能、一级法律实体、精神寓意 4、现代城市的定义: *聚集一定数量的人口,以非农业活动为主 *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 *是一定地域中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 *要求相对集中 *城市必须提供必要的物质设施及良好的生 态环境 *根据共同的社会需要而进行各方面协调运 转的社会实体 *有继承和延文化传统的使命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1、位置: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一般均靠近河湖水面 2、规模: 3、建筑组合 4、一定的功能分区 5、原始居民点初步且有城市最基本的“集中”的特征(城市最大特征是聚集) 二、中国城市的形成

我国城市是在原始社会群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公元前3000年——公 元前2000年) 大概在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约公元前17世纪左右) 河南偃师市二里关村古城——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城市 商朝城市实例(公元前6—11世纪) 河南偃师市乡沟商城 总体布局:宫城居中、三套城墙、追求方正开创了以后历代都城多道城墙和宫城局中的先河。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 (周礼考工记内容、解释、影响,要深入到中建史书的具体章节, 下面红字的部分还要补充,很重要) 西周的城建制度及其影响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形成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观,这在城建制度中都有明显的反映。 1、政治上“分诸侯、建藩卫”——西周成为 历史上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的朝代

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

首先,我今天跟汪哥交流了一下,他说,你们最好不要都抄这一份答案,最好自己改改,要不都一样的话,分数都不给你们很高,恩,大家好自为之吧。。。。还有这些资料基本上可以了,汪哥说,把这份资料背下来就可以了,觉得还不够详细的,你们自己去问汪哥要卷子吧。。。 一、名词解释4×5(分) 1、城与廓: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城为贵族王宫,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廓主要是工商业者、平民、农民居住的地方,以及商市的集中地。城是保护国君的。郭是看管人民的。也就是说,城是国君所住的地方,也称子城、内城、厥城。郭是外城,人民住的地方。 2、里坊制:春秋至汉,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3、闾里制:汉代实行闾里制,25家为一闾,闾里的街道称闾巷,每个闾里用高墙将数十百家围在一个方正的院里。院里四面或两面有门,叫里门。门巷修直,闾里设里正管理,早晚定时启闭里门。 4、厢坊制:由于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增长迅速,而城市内部用地不足,于是沿城门外道路形成新的发展带,起初这些发展带并无城垣,随后为了便于统治阶级的管理,便修筑城垣加以包围。特点:自发性建设 5、雅典卫城:1.雅典全盛时期的纪念碑。2.希腊战争后历经40年建造叫“卫城”实为圣地建筑群和平民公众活动地。3.祭奠守护神——雅典娜女神。4.陡峭山地建筑群、按行进路线视线来设计、建筑类型多样。5.体现希腊民主政治的进步,平民对现实生活的讴歌、和城邦对自己力量的信心。 6、圣地建筑群:1.利用利用复杂的地形和自然景观,构成活泼多姿的建筑群空间构图。2.以神为构图中心。3.贵族寡头专政时期的产物。4.公众场所。 7、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建设时没有统一的规划,路网不规则。战后重建时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他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城市建设的主要的形式为:1)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2)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上街坊。 3)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私宅地段划分为3种住区。8、罗马营寨城:

城建史复习资料

为什么说我国周代发生过两次筑城高潮?西周时期有哪些主要城市?各有何不同性质? 西周初年,政治中心在丰、镐。对于黄河下游,特别是原来商代的中心地区,不便统治,故周武王时,曾命周公在洛阳附近新建王城及成周两个城市,传说都曾经过相宅,而且有一定的规划。建城的目的是将殷商的“顽民”集中管制。 丰京、镐京、洛邑、成周。 丰京、镐京是西周的都城;洛邑用于监视殷“顽民”,在东周时曾是都城;成周用于集中管制殷“顽民”。 简述《周里·考工记》中关于营国制度的内容并加以解释。周代王城制度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发展过程有何重大影响?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方九里应为每边长九里,旁三门指每边开三门,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内有九条竖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经涂九轨指为路宽为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面是行政办公,后面是市场。市与朝各方百步。“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都按这个制度,而且越往后,都城的建设越严格按照此制度,如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清北京,这也与儒家思想受推崇有关。 为什么秦统一全国后城市能得到空前的发展?发展概况如何? 大统一、中央集权与郡县制、驰道建设、重农工商。 冶铁中心临邛、海上贸易中心会嵇、琅琊、之罘、咸阳都城改造、地方古都城等。

汉长安修建过程及其平面部局有何特点?略述汉长安平面布局的形成因素。 利用秦代长安宫的离宫扩建为长安宫,在其旁建造未央宫和北宫,并以此为基础建造长安城;汉武帝在城西修建章宫,城内桂宫,明光宫;王莽时在城南修建辟雍等礼制建筑;东汉时改为陪都,称西京,光武十年修长安高庙,修西京宫室,东汉末年被董卓烧毁,南北朝修复,隋文帝时废弃。 配合地形及现状,城市平面呈不规则矩形;有城门12个,通城门的大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中为驰道,帝王专用;城中大部分为宫殿所占;城东北系手工业作坊,城南至曲江终南山为上林苑;城内九市,集中设市,商业发达,闾里多;城周围皇帝陵墓处设陵城未央宫,利用龙首山的地形,因地制宜先建前殿,舍弃以前将大殿建在人工夯筑的工程浩大的土台上的作法。 以秦长安宫为基础修建;西南龙首山要求修建配合地形;修建过程中有战争破坏;人口增多,城市扩大;汉代为加强中央集权,管理各地富豪,修筑陵城。 汉长安城门、道路、市肆和居住区规划有何特点?汉代皇家园林最大者是哪一个?其规模如何? 城门:十二个,每边三门,是旁三门制度,每门容4轨,共12 轨。 道路:通城门的大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与门道宽度大致相同,中间应为驰道,为帝王专行。街道都是南北向与东西向直交的。 市肆:城内九市,于南北主道东西两侧,有的不在城内,集中设市,商业发达,需要管理。 居住区:一般的称闾里,子城内各宫殿之间,一些院子并联排列。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里也可能不全在城内;闾里内设“弹室”专管弹压平民。 单圭灵昆苑最大,周围约11里 曹魏邺城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其划时代意义是什么?

中外设计史考试重点

中外设计史考试重点 中国史 1.制陶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特征 2.彩陶以绚烂的色彩和精美的装饰取胜,称之为“彩陶文化”;黑陶以简洁优美的造型见长,称之为“黑陶文化” 3.原始彩陶种类:半坡型、庙底沟型、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这五大类。 4.黑陶“昙花一现”原因主要: 一、陶器的过度薄制违反了陶土的性能。 二、结构的不合理。 三、器物过分追求表面光泽,往往妨碍附件的牢实 四、器物壁体过薄、器鋬过细,难以负荷溶液的重量 五、划纹方法不易掌握得当,等等。 5.《周礼*考工记》是我国最早论述器物设计与工艺的专门著作,记载了各种手工艺的分工情况,提出了朴素的设计观 6.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古代设计史上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商代后期作品。 7.商代青铜器是重酒器的组合,是以祭祀用器为主,具有宗教性质的意义;周代是重食器的组合,是以礼器为主,具有人事的意义。8.金银错:由于铁器的普遍使用,产生了坚硬而锐利的工具,从而可以对青铜器进行更加细致的加工。它可在青铜器上划纹,使线条细如

发丝,也可以刻出阴文后,镶嵌红铜或金银细丝,再用错石(细岩石)磨错平滑。这种镶嵌工艺,称为“金银错”,是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装饰技术的一种新创造。 9.玉璜形状:半圆形和窄弧型 10.秦陵铜马车是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形体巨大、保存完整的铜铸马车。 11.东汉时期的“马踏飞燕”铜塑。(阅读P31第三段“除此之外”) 12.六朝时期,我国已进入了瓷器时代。 13.六朝青瓷,最具时代特色的是“莲花纹”和“忍冬纹(通称卷草)”。(详见P40) 14.莲花纹和忍冬纹在六朝的出现并非偶然。它预示着装饰设计视野的拓宽,这是古代设计在装饰题材上的一个重要变化。 15.六朝漆器“夹纻像”的制法,就是以麻布粘贴在其他木、石、土的胎骨上,用胶漆做外壳的造像法。 16.越窑青瓷“似玉”“类冰”;唐代邢瓷“类银类雪”。 17.唐三彩艺术特点(详见P44 - P45)。 18.唐代漆器在设计和制作方面,既有发展也有创新。漆器新品种——雕漆。 19.缂丝(详见P58 - P59)“通经断纬” 20.戗金是宋代新创的一种装饰技法。 21.犀皮漆器(宋代独创),表面光滑,花纹由不同颜色的漆层构成。斑纹天然流动,色泽灿然,非常美观。

中外城建史复习要点

城与廓: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城为贵族王宫,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廓主要是工商业者、平民、农民居住的地方,以及商市的集中地。城是保护国君的。郭是看管人民的。也就是说,城是国君所住的地方,也称子城、城、厥城。郭是外城,人民住的地方。 城与市:城与市的概念不同,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而且,城市的经济性质不同于农村居民点,城市代表这种居民点产生的时代,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同时也指这时商业、手工业与农业分开,而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 里坊制:春秋至汉,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闾里制:汉代实行闾里制,25家为一闾,闾里的街道称闾巷,每个闾里用高墙将数十百家围在一个方正的院里。院里四面或两面有门,叫里门。门巷修直,闾里设里正管理,早晚定时启闭里门。 厢坊制:由于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增长迅速,而城市部用地不足,于是沿城门外道路形成新的发展带,起初这些发展带并无城垣,随后为了便于统治阶级的管理,便修筑城垣加以包围。特点:自发性建设 雅典卫城:希腊最杰出的古建筑群,是综合性的公共建筑,为宗教政治的中心地。1.雅典全盛时期的纪念碑。2.希腊战争后历经40年建造叫“卫城”实为圣地建筑群和平民公众活动地。 3.祭奠守护神——雅典娜女神。 4.陡峭山地建筑群、按行进路线视线来设计、建筑类型多样。 5.体现希腊民主政治的进步,平民对现实生活的讴歌、和城邦对自己力量的信心。 圣地建筑群:1.利用复杂的地形和自然景观,构成活泼多姿的建筑群空间构图。2.以神为构图中心。3.贵族寡头专政时期的产物。4.公众场所。 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建设时没有统一的规划,路网不规则。战后重建时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他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城市建设的主要的形式为:1)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2)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上街坊。3)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私宅地段划分为3种住区。 罗马营寨城: 公元前300年,罗马人几乎征服了全部地中海沿岸。在被征服的地方建造了大量的营地,把它作为城堡的模式,逐渐演变成了营寨城。它的形式主要为: 1)有方整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 2)中央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西南北四门 3)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

中国城建史常考题目及答案

中国城建史 1. 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 3. 主要古代城市的规划建设思想与城市格局(周代洛邑城——曹魏邺城——吴国金陵——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 4. 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 5. 中国古代规划思想及典型城市(匠人营国思想、管子城市建设思想) 6. 中国古代规划重要著作(周礼考工记——管子——孙子兵法——商君书) 7. 不同历史时期都市布局的完善与发展 8. 不同历史时期居住区的完善与发展 9. 中国古代城市设计手法的运用 10. 平江城规划以及平江图、平江城的意义 11. 中国古代城墙的防御设施的演变 12. 中国古代不同类型城市选址特征及其原因 13. 中国古代城市与西方古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上、土地制度上、***上的异同 14. 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和典型城市 15. 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下不同类型的城市及其各自特征 16. 上海自1845年开埠为商埠起至1949年上海解放止,一百多年来城市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 17. 青岛的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意义,青岛在德占时期与日占时期规划有何不同 答案: 1. 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 (1)商业分布:宋代之前的城市建设中商业是被限定在“市”内的,到了宋代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而突破了“市”的限制,商业区与住宅区混杂、沿街、沿河开设各种店铺,形成熙熙攘攘的商业街。 (2)筑城技术的改变:在宋代前后,由于火药的发明并广泛用于攻城导致筑城技术有较大的改变,在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有木柱支撑而成。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到明代城墙加砖更为普遍,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 (3)城市中居住区:中国古代城市中居住区城“闾里”,里市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自周(或更早)至唐代一直实行这种严格的管理。如唐代实行“里坊制”,有封闭的坊墙,有定时启闭的坊门。唐长安可以说是严格管理的封闭的“里坊制”的顶点。△自宋代以后这种形式渐渐被打破。如宋代城市中虽也有坊的制度,但已非唐长安那种坊里的形式,无坊墙及坊门,通常是指一定的居住地段或居民管理的单位。△元大都中也有坊,是有城市道路分割的一块地段的名称。居住区有街巷组成。有巷分隔城长条形的地段。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 (1)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城市性质有了严格规划,《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一思想基本成了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所秉承的思想体系; (2)东周时期产生了“诸子百家”,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多元化时代,即有与《周

中国古代城建史复习

中国古代城建史复习 一、原始社会居民点及殷周时代的城市 1、《周礼》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将国家制度中严格的等级观念运用的到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体现封建制度中君臣、父子、上下的尊卑,导致古代城市严整、有韵律感、程式化;城市规划的独特艺术观——礼乐制度的建立:本质即是城市的物质环境的创造要为精神世界——政治制度的建立而服务。(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序,故群物皆别;和,故白物皆化) 2、《周礼·考工记》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选址、定朝向方位: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築以县,以景为规,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潮汐。 规划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道路规划: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环涂以为诸侯经轨,野涂以为都经轨。 城邑建设体制:三个等级:王城、诸侯封国国都、宗室和卿大夫采邑在城市规模、城市道路和城市门阿之制上的等级观念。 礼制营建制度: 城邑规划制度: 典型案例: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北京 城与廊的概念:城郭均为防御性的构筑物。(筑城以卫君,造城以守民)(三里之城,七里之廊)廊一般比城大或城一般在廊内。 邑:泛指所有的居民点(邑外为之郊,郊外为之牧,牧外为之野,野外为之林)

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成。 市:日中为市,招天下之民,聚会天下货物,各易而退,各得其所。 城与国:防御性构筑物。 周代的第一次建城高峰原因:政治举措——分封诸侯,便于统治。 第二讲: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 1、周代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 原因:春秋晚年战国初年,各路诸侯因为政治、军事需要及满足封建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改造旧城,营建新城,并调整城市的分布布局等城市建设活动。 重大成果:1、扩大城市规模,除保留城继续提供政治活动之外,更加建广阔的外廊以为经济活动场所。 2、改造依附于宫的后市,发展成为城市独立的集中商业区作为外廊的主体,以供城市各阶层之需。 3、改革官府手工业区的同时,并增辟民间手工作坊区,扩大工商业者的闾里。调整城市土地使用规划,压缩城内公室用地,增加工商业及居民用地,为积极繁荣城市经济创造条件。 4、城市规划格局也不为旧制所约束,主张“城郭不必中规”“道路不必中准绳” 5、以往强调的礼制规划秩序,也渐为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求,适当兼顾礼制的新规划秩序所替代。 2、列国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形式。(咬合、环套、分离、并联) 3、《商君书》的规划思想: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及城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

中建史大题提纲 1、我国城市产生的时期、基础及其条件 我国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原始社会的末期 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 (2)私有制的出现,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出现 (3)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组成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4)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5)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2、中国城市形成的时期及其形成评判的标准 我国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原始社会的末期 评断我国早期城市形成的标准: (1)城市需要有一定的规模; (2)需要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宫殿庙宇等行使政治文化职能); (3)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贸易交换场所(城市经济中心职能); (4)要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道路、给水、排水、城墙、壕沟); (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3、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包括列国王城平面图) 1、城市数量激增,规模扩大,形制多不规整。 2、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丰富多样。城廓分工明确,城是政治中心,廓是 经济中心。 3、出现了新的比较科学的城市规划理论(《管子》) 4、列国都城一般由大小城组合,并有多种组合方式 齐临淄——小城在大城一角 鲁国曲阜——内外两重 燕大都——大小城并联 赵邯郸——大小城相隔一定距离 4、宋代都城东京规划特点 1. 后周世宗柴荣主持,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 2.平面不方正规则,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皇城,里城,外城。 3.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 4.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瓦子出现。 5.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 6.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了望亭。 5、汉代长安城建设及其规划要点。 修建过程: 1.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 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2.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3.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 章宫。 规划要点: 1.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中国城建史复习资料教学提纲

中国城建史复习资料

1、试述我国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包括产生的时期、基础及产生的条件)?或我国城市产生的条件。(1-4 四选一) 版本一。 (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 (2)私有制的出现,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出现 (3)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组成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4)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5)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版本二。 (1).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不断的提高,生产发展产生了剩余产品,也就产生了私有制(直接原因),需要建设具有防卫性质的城廓沟池,这就使原始公社的生产关系逐渐解体,慢慢过渡到了奴隶社会。 (2).“市”或“市井”的产生。有了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就需要交换,随着交易数量及范围的增大,就产生了固定的场所,即“市”。也就是最初的城市型的居民点。 (3).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及商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区分出来。出现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 (4).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5).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 (6).频繁的战争也是促成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7).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2、我国古代原始居民点的居住形式及特点(1-4 四选一) 穴居:凿穴而居;上古穴居而野处发展: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巢居: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发展:巢居-干阑式建筑 特点:位置:较高的向阳山坡上,靠近河流 规模:成群密集的房屋,居住形式多以穴居为主 分区:住区、墓区、生产区 3、原始居民点的特点(1-4 四选一) 选址原则:(1)择高而居,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 (2)临近自然水源,一般均靠近河湖水面。 (3)村落周围必须有一定范围的适宜农业生产的平原或小盆 布局特征:(1)规模普遍较大。原始的居民点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一般规模较大。

中外城建史试卷

☆ ☆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平顶山工学院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中外城建史》试题(A ) 本套试卷共 3 页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原始的居住形式有 、 等。 2、“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出自 。 3、城市是伴随着 和 而产生的。 4、我国最早形成集中的市在 朝代。 5、宋代平江府有三套城,他们分别是: 、 。 6、北宋东京的改建诏书是由 发布实施的。 7、古埃及人认为灵魂是永恒的,对死后的栖身之地都比较看重,所以大多数城市附近 都有座 。 8、古希腊大致经历四个时期,其中 是古希腊文化和城市建设全盛时期。 9、古罗马城市建设的突出成就表现在 。 10、古代中国城市中心主要设施是 ;古罗马城市中心主要设施 是 ;阿拉伯国家城市中心主要设施是 ;中世纪西欧城市中心主要设施是 。 11、罗马市政广场 的作品。 12、在古代西亚和波斯城市中,由各种城市设施---商业、作坊、仓库、衙署、 庙宇等共同组成的城市中心我们称为 。 13、最早提出区域规划思想的是 。 14、中世纪西欧城市大致上有三种类型: 、 、 。 15、西汉都城长安城市建设最突出的特点是 。 16、“工业城市”最独特的贡献在于 。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中国古代重要贸易港口城市有( ) A 长安 B 武汉 C 明州 D 上海 2、印度昌迪加尔城是( )作品 A 米开朗琪罗 B 柯布西埃 C 密斯凡德罗 D 翁温和帕 3、下列那些构筑物不属于中国古代城市的防御设施( ) A 马面 B 角楼 C 翼城 D 钟鼓楼 4、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面的广场是在( )时期改建的 A 、文艺复兴运动 B 、巴洛克时期 C 、法国古典运动时期 5、中国近代由租界发展的大城市有( ) A 、武汉 B 、汉口 C 、无锡 D 、青岛 6、下列()不属于我国古代“天下四聚”( ) A 、汉口 B 、北京 C 、苏州 D 、武昌 7、中国近代时期,民族资产阶级集中的城市是( ) A 、南通 B 、济南 C 、嘉庆 D 无锡 8、最早使用砖作为建筑材料的是( ) A 、古埃及 B 、古印度 C 、古巴比仑 D 、古希腊 9、不属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建设的特征的是( ) A 、 市中心设置广场 B 、密集的道路网 C 、采用大量环状放射性道路 D 、城市中有大量的工厂 10、、被拿破仑誉为 “欧洲最美丽的客厅”的广场是( ) A 、罗马市政广场 B 、圣马可广场 C 、波波罗广场 D 、巴黎 星形广场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 1、简述我国古代曹魏邺城的规划的特点 ☆ ☆ 密 封

《城建史》复习资料(规划考研必备)

《城建史》复习资料(规划考研必备) 城市规划专业城市建设史考研题目 2003年 一、填空题 1、城最初的定义是进行防御的实体,在中国古代城有不同的称谓,如左传中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 2、我国城郭之制起源于夏代的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早期城郭关系比较随意,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城在郭内,如江苏武进淹城、山东曲阜鲁城;城附之于郭之一角(城郭并置),如雁下都、齐临淄、韩故城;城郭分设,如赵邯郸。 3、乌尔城建于公元前约2000-2100年,成中间有其天体崇拜作用的山岳台,其同时使城市的公共中心,体现人性与神性的结合。 4、被誉为城市规划之父的希波丹姆在希波战争之后将棋盘式道路网的规划结构加以理论阐述,并最先在米利都城的重建工作中加以应用。 5、公元前1世纪由奥尔梅客人建设的特奥迪瓦坎城的中心一组举行宗教仪式的纪念性建筑物构成,分布在一条2千米的大道两侧,主要建筑物有太阳神庙、月亮神庙、羽蛇神庙等。 6、印度中世纪的莫卧儿王朝在首都阿各大建造了杰出的建筑物泰姬玛哈尔陵墓被称为印度的珍珠。 7、日本战国时期,为了战争的需要,封建领主们建造了大量的供瞭望及防御的建筑天守阁 8、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设由李冲主持,隋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的规划建设由宇文恺主持,元大都的规划建设由刘秉忠主持。 9、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特别重要重视中轴线的建设,城市布局多以中轴线对称布局。明清北京城以一条长达7.5千米的中轴线构筑了由南到北的重要的节点有:永定门正阳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殿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御花园神武门景山地安门鼓楼钟楼 10、被誉为欧洲的客厅的是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11、明清时期的票号业中心城市有平遥和太古,手工业中心城市景德镇,其城市布局特征与其城市性质是相适应的。 12、公元894年以前,日本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模仿和学习,这其中包括城市建设的学习。日本以我国的唐长安成为样板建设了几代都城,如飞乌地区的藤原京、今京都地区的平安京、奈良地区的平成京。 13、拿破仑第三时期欧斯曼主持的巴黎改造工程,除继续以前的改造市容、装点帝都、拓宽道路、受到交通的工作之外,最主要的是完成了大十字干道和两个环形路。 14、华盛顿规划由郎方主持,他的规划思想和设计手法受到了巴黎的影响。 15、近代有许多思想家和学者进行了城市规划理论的探索,并付诸于实践。如给予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欧文提出了新协和村方案,并到美国展开了实践,傅立叶则把遵循共同社会理想的400户家庭集中在一座巨大的建筑中,取名法兰斯泰尔,作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基层组织。 16、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提出了著名的《雅典宪章》,指出现代城市应该解决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1977年,一些城市规划设计学者在秘鲁某印加文化遗址签署了著名的马丘比丘宪章,是继雅典宪章后又一个对世界城市规划产生深远影响的文件。 17、现代城市建设立法始于1848年英国颁布的公共卫生法 18、1929年国民党政府制定并公布的首都计划是我国较早的一次系统的现代城市规划。 19、为了缓解城市过于集中而产生的矛盾,芬兰建筑师沙里宁于1918年提出著名的有机疏散理论

中国城建史-复习重点

复习重点 ●原始的居住形式及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1)位置: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靠近河流的二级阶地 2)规模:规模大小不等 3)形式:1)木骨泥墙建筑 2)干阑式桩上建筑 4)功能分区:功能简单生——居住死——墓葬 ●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1)生产力的发展--基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防御、市场) 殷商时代城市的特点 ●a) 殷商时代已出现为考古证实的城市,城市往往是奴隶主的驻地,因此宫殿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b) 城市中集中着为奴隶主服务的各种手工业和商业,如青铜器、骨器、陶器等。从发掘出的奠基奴隶遗骨可以看出城市中明显的阶级差别和对立。 ●c) 白灰面夯土建筑——由柱础支撑的高大的木构架,可能仍用草屋顶,传说中的“茅茨土阶” ●城与廓的概念 P14 “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墨子·非攻篇》、《孟子·公孙丑篇》、《战国策》 “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管子·度地篇》 “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廓>城 ●防御性 ●阶级分化 ●城与市的概念 P14 市指交易场所,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 城指防御城垣,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城郭沟池以为固) ●《周礼·考工记》中的营国制度的主要内容 ●a) 营国宏观规划体制:国家由王畿、诸侯封国、卿大夫采邑城(都)。 ●b) 城(国)的规划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i. 匠人营造的王城,方形,每面九里(3000 米),各开三座城门。城内有九条枞街,九条横街,每街宽都可容三辆车子并行(车轨的9 倍,约18 米);(城中央是宫城)左设宗庙,右设社稷坛,前临外朝,后通宫市,宫市外朝的面积各方一百步(一百亩)。 ii. 宫为城的中心:一夫即一个农夫(农户)一年可耕作的面积一百亩,为井田制的计量单位,也用于城的建设计量之中。 ●c) 礼制营建制度:以王城为基准,按照建城者爵位尊卑,据礼制营建制度而定,严格控制

城建史复习

城建史复习资料 一、古代城市的产生 1、远古聚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 1)基本特征: 1分布区域:西起川陕宁,东抵浙鲁,北至蒙辽,南达云贵两广 2聚居环境:天然洞穴 近水:湖滨、河谷、海岸方便渔猎 居丘:防止洪水淹浸,洞穴口部一般距水面10~100米(多为20~60米) 避风:避开冬季主导方向,洞口一般为南向 通风:洞穴较浅,或生活在洞穴前部 2)影响因素: 1外部条件: 2自身条件: 2、初期城市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与聚落的差异 3、“城”与“市”结合的历史意义: “城”的文字内涵——“土地”+“鼎”+“戟”。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从而有了固定的交易场所,“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各易其退,各得其所。”当具有了防御功能的“城”与专司商品交换的“市”结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最早的意义较为完整的“城市”。 二、奴隶制社会的城市 1、我国古代“天圆地方”思想以及“四象”方位的源流 2、“井田制”的特征及其对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影响 1)“井田制”的特征:《谷梁传*宣公十五年》载:“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 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以八户农家为单位而集体配授农地,将土地分为井字形的九个单位,每单位百亩,中间位公田,周围是私田。 2)对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影响: 3、《营国制度》中关于都城营建的主要内容?图标并简述其形制与布局特点1)《营国制度》中关于都城营建的主要内容: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天子之城的规模是长宽各为九里的正方形大城,每边各开三座城门,城中有九条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干道与城门相通。每条干道的宽度可以容纳九辆马车并排行驶(轨宽八尺)。王宫在城的中央,宫的前面是朝,后面是市。左面是宗庙,右面是社稷。每个“朝”和每个“市”的大小约为百步见方。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说明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

同济大学-外国城建史简答部分真题答案

外国城建史——知识要点(古代中古) 第一篇古代的城市 1.古埃及的城市建设成就 1)用地选择上因地制宜。村镇庙宇修筑于尼罗河畔的高地上,解决水源与交通运输;金字 塔修筑于远离河道的高地沙漠上,免受水患。 2)最早运用城市分区(不是功能分区),如卡洪城分两区,阿玛纳分三区 3)最早运用棋盘式路网,对希伯丹姆规划型式有重要的影响 4)出色的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规划中应用对称、序列、对比、主题等构图手法。 2.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及其演变、影响、米利都城规划要点 a.希波丹姆规划型式特点 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希波丹姆最早从理论上予以阐述,在希波战争后大规模用于城市建设中。 1)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 2)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 上街坊。 3)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私宅地段划分为3种住区。 b.米利都城规划要点(希波丹姆的规划思想在米利都城的建设工作中得到完整的体现) 1)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采用棋盘式路网。 2)两条主要大街垂直从城市中心穿过,中心开敞空间呈“L”型,有多个广场 3)城市中心分为四个功能区。东北及西南为宗教区,其北与南为商业区,东南为公共建筑 区。城市用地选择适合于港口运输与商业贸易要求。 c.演变 希波丹姆规划系统,在古希腊长期实践过程中有所发展,这就是从米利都城单纯的棋盘式街道,发展到赛里纳斯城的有显著的城市轴线,更进而到普南城的道路与建筑之有计划的配合 3.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1)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大都按照希波丹姆规划形式来建造,布局规整,模式统一 2)城市广场整齐划一,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的划分都是按照几何和数的 规律进行规划建设。 3)城市中心由广场取代卫城和庙宇 4)城市广场普遍设敞廊,讲究气势和透视效果。 5)城市环境卫生条件好 4.罗马营寨城布局特点及典型城市 a.布局特点: 1)有方整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 2)中央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西南北四门 3)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 b.典型城市:北非提姆加德(罗马帝国时期) 1)平面正方形

城建史复习资料

外建史 注:红色为重中之重。先复习红色部分,再复习其他,切记。 城市的产生(主要掌握与两次社会大分工的关系) 古埃及城市布局与其宗教信仰的关系 古埃及城市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影响 山岳台建筑与古西亚宗教信仰的关系 乌尔城、新巴比伦城的基本特征 古希腊的文化与历史发展时期。 圣地建筑群与卫城的区别 雅典卫城的基本特征 希波丹姆规划型式 罗马营寨城的基本特征 罗马共和时期古罗马城的特征 《建筑十书》的作者与其主要论述 西欧中世纪封建城市的规划建设特征,并能结合某一具体城市实例阐述 中世纪俄罗斯城市特点:克里姆林建筑群 中世纪伊斯兰城市特点 阿尔伯蒂的理想城市 文艺复兴时期三个城市的改建(佛罗伦萨、威尼斯、罗马) 文艺复兴时期几个著名广场的特点(圣马可广场、市政广场、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文艺复兴时期园林建设特点 绝对君权时期巴黎改建 (改造与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卢浮宫为代表,也包括市政桥梁设施; 大量的贵族府邸; 兴建路易十四广场(旺道姆广场)和胜利广场来歌功颂德; 巴黎城市中轴线,后来的香榭里舍大街、协和广场、星形广场等; 采用区域性、轴线式的方式) 凡尔赛宫的布局特点 近代资本主义城市产生的原因。 (1760-1860年前后,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导致城市的近代化: 工业化带来人口城市化 改变生产力布局 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资本与科技高度集中

不断产生新的工业区和新城市) 克里斯多夫.仑的伦敦改建计划的内容。 拿破仑第三时期---奥斯曼巴黎改建计划(能大略画出图) 阿姆斯特丹的旧城改建 近代亚非拉殖民地城市特征 华盛顿的郎方规划特征 田园城市理论(结合简图) 工业城市理论、带形城市理论的主要观点(简单了解,不做论述) 田园城市的实践:莱切华斯、韦林、威森肖维,三者的变化(简单了解,不做论述) 盖迪斯的区域规划理论、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简单了解,不做论述) 格利芬的堪培拉规划 柯布西埃的城市规划观点 佩里的邻里单位概念 雅典宪章 广亩城市、带形城市的论点(简单了解,不做论述) 19世纪30年代的莫斯科规划 40年代艾勃克隆比的大伦敦规划 英国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新城的比较 50’s商业区类型 50’s新建大城市特点及评价(昌迪加尔、巴西利亚) 50’s欧洲古城古建筑保护的主要做法 50’s城市集聚区荷兰兰斯塔德的特点 60’s以来主要城市总体规划(伦敦、巴黎、华盛顿、东京、莫斯科) 马丘比丘宪章(以及与雅典宪章的比较) 中建史 (1)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制度出现与何时、何书中?并阐述书中规定的主要内容极其影响。 (2)春秋战国时代列国都城建设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掌握“城与郭”、“城与市”的概念。 (4)西汉长安城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 (5)《管子》中的城市规划思想与理念。 1.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2. 曹魏邺城规划布局的特点及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