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个人总结上课讲义

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个人总结上课讲义

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个人总结上课讲义
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个人总结上课讲义

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个人总结

基础知识(填空)

第一章早期城市

一、巴比伦

1、巴比伦城(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建立了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国家,建立了巴比伦城。

2、新巴比伦城(公元前650年),新巴比伦城成为西亚贸易及文化中心,其规划与建设于公元前6世纪尼布甲尼撒二世时达到高潮。

3、新巴比伦城主要特点

跨幼发拉底河两岸、大体呈矩形平面、两重城墙(防御需要)、内城设九门、城市主轴为北偏西。沿大道(普洛采西大道)及河岸布置宫殿,山岳台与马尔都克神庙,曲折狭的小巷(1.5—2米)、空中花园。

二、孟菲斯

1、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最南端,城市以白色城墙围绕,故当时命名为白城。

2、墓葬形式、特点:第二代王朝,重建孟菲斯城,在萨瓜勒按照国王生前的生活方式设计了国王坟墓。邱萨基地大致等于孟菲斯的内城大小,孟菲斯和墓地都是坐北朝南。

3、发源刚果,从南往北走向,尼罗河三角洲,现开罗以南。

4、玛斯塔巴(早期金字塔)-台型贵族墓-金字塔

三、先秦中国

1、藤花落古城:位于今连云港,龙山文化时期,内外两重城墙。

2、郑州商城:商代早中期,位于今郑州市区东部,一道城墙。

3、殷墟:位于今河南安阳市区西北,洹北商城,无设防边界,四出羡道,不封不树,司母戊鼎,殷墟宫殿-茅茨土阶。

4、周代城市:早期中心在陕西省岐山县,已无城址。出现了轴线的概念。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二进院落组成。凤雏村,两周建筑。

5、战国齐人编撰《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说明周代王城是有一定规划制度的,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也有一定的影响):

①匠人营国: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②方九里:每边长为九里;③旁三门:每边

开三门;④国中九经九纬: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⑤经涂九轨:是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⑥左祖为祖庙,右社为社稷坛;⑦市朝一夫:市与朝各方百步。

6、咸阳:山南水北,秦国,无设防边界,沿渭水分布。

四、希腊

1、早期文明(海和山):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

2、古希腊人活动范围以爱琴海域为中心,横跨欧亚大陆,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半岛。

3、圣地:德尔斐,位于科林斯湾北岸,北山南水,山地结合。

4、雅典

①欧洲大陆最古老的聚落之一

②因地制宜,自由式均衡构图平面布局,主次分明。背山面海、自发形成、布局无规则、无

轴线关系、街巷狭窄曲折。

③雅典卫城规划特色:

a、发展了民间圣地建筑群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

b、没有轴线关系。

c、视觉观赏石按照祭祀雅典娜大典的行进路线来设计的。

d、雕像统一了周边的建筑群。

e、综合爱奥尼和多立克两种柱式风格,以达到材料统一。

f、卫城是为纪念希波战争而建立的,故卫城内无世俗建筑。

5、米利都

①希波丹姆是西方城市规划的创立者

②在希波丹姆的指导下进行重建,形成了最早的方格网城市之一

③希波丹姆斯规划型制:

a、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制,讲究功能分区;

b、能快速恢复在战争中被破坏的城市;

c、城市典型平面为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

d、城市一般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

e、米利都城:建于公元前4—3世纪的普南城——古希腊殖民地城市

f、希波丹姆规划型制的缺陷:使得古希腊的城市规划从传统上灵活的杂乱,有机

走向形式上的典雅或呆板,甚至为了构图的形式美而全然不顾自然地形的存在。第二章帝国城市

一、西汉长安

1、西汉长安(今西安西北):城址曲折仿北斗星,称为“斗城”

2、宫殿制度:两宫制(未央、长乐)

3、有夯土路基以及排水沟系统,出现皇帝专用园林:上林苑。一般居住地段称闾里。

4、城市四面各有三座城门;城内道路笔直,垂直相交;通往城门的道路每条分三股,中间为帝王专用弛道。

5、居住模式称为闾里,闾里周围有墙和门;居住地段不集中,多分布于城内各宫殿之间;外围皇帝陵墓处设陵城。

二、东汉洛阳

1、东汉洛阳(今洛阳以东):南面为洛水,北面为芒山,地形北高南低,城北有谷水。

2、宫殿制度:两宫制(南宫、北宫)

3、两宫之间是方整的闾里。礼制建筑在城南,官署在南宫附近。

三、曹魏邺城(河北省临漳县附近)

1、布局:北部为宫城,大殿位于城市中轴线正中,前朝后寝格局,设有王室专用园林。东西轴线南半部为官衙和一般居住区,划分为若干正方形坊里,城中有三个集中的市以及手工业作坊。宫殿建筑群的布置很严整。

2、影响: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不同点是,区分更明确。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影响,如唐长安等城。

四、罗马帝国

1、罗马城(罗马建在台伯河畔的七座小山之上)

古罗马规划特点:自由形态布局

2、庞贝(亚平宁半岛)

位于苏维尔火山脚下,主要街道走向,主要公共建筑物和大府邸的轴线,基本上对着苏维尔火山,整个城市有以火山为中心的统一构图思想。城市平面不规则,略似椭圆形。

3、君士坦丁堡:位于博斯普鲁士海峡两岸,欧亚大陆连接处(区位图)

五、唐帝国

1、北魏洛阳:最初建都于平城(山西大同),后迁都洛阳

①城防体制:首次形成宫城、内城、外城的三重城郭制度

②中轴线(自南向北,干道—衙署—宫城—御苑)

③东晋首次设外郭篱

④里坊制

为什么会解体

2、唐长安:

形成: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城市,也是古代全世界最大的城市。隋亡后唐朝还在此建都,改名为长安城,城市基本轮廓与隋初相同。

布局:城市呈规则方形,东、南、西、北各设三门。包括宫城、皇城和外城,全城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以宫城正门为起点,一直延伸到外城南面正门;横轴在朱雀门和承天门处与纵轴线丁字相交。

里坊制:里坊制是一种古代城市居住管理模式,体现在形式上和管理制度上。

3、隋唐东都洛阳:布局紧凑,因为山与水的关系,没有完全居中,城市没有完全落在中轴线。

六、阿拉伯

1、大马士革:位于今叙利亚,由于在这座城中建造了第一座清真寺而成为该地区的“圣城”

2、巴格达:位于底格里斯河畔,城市平面为圆形,有四座城门

第三章商业城市

一、宋代中国

1、东京(今开封,之前称汴州):

四水贯都:金水河、五丈河、汴河、蔡河

城墙布局:四重:宫城、皇城、内城、外城

2、临安(今杭州):

地形不甚规则,东西用地受限,故形成南北长、东西窄的宽带形,状若腰鼓,又称“腰鼓城”布局:宫南城北

街道:御街

3、平江府(今苏州)

交通体系:设水陆两套交通系统,水陆城门5处

二、中世纪欧洲

1、威尼斯:在亚得里亚海顶端的沿海泻湖中的岛屿上成立

交通路线:反S形大运河为主要要道

圣马可广场: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雏形形成于公元830年。含圣马可教堂(拜占庭式)、总督府、钟塔。

2、纽伦堡

城市轴线:城堡山——圣泽巴尔德教堂——圣母教堂——(佩格尼茨河)——圣洛伦茨教堂3、吕贝克:位于波罗的海岸的吕贝克湾

城市形状:鱼骨形;形成原因:汉萨同盟的总部城市

第四章古典主义城市

一、中国元明清

1、元大都:朝在南、市在北

①城市布局:长方形,宫城、皇城、外城三重城墙

②市集:东市、西市、主要市集在北部

胡同形成

元大都与周礼考工记的关系

2、明军进入大都——北平

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①朱棣改造:包括城墙:朝南市北改为——朝北市南等

嘉靖皇帝增设北京外城,形成“凸”字形结构

②明代北京中轴线:钟楼—鼓楼—厚载门—景山—玄武门—永天门(天安门)—千步廊—大明门—正阳门—永定门

③北京外五坛: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山川坛

④清军入关建立了四个教堂:东堂、南堂、西堂、北堂

二、文艺复兴

1、佛罗伦萨

①最早的广场:罗马时期的市场广场

②市政厅从最初的的贵人广场

③文艺复兴的开始:佛罗伦萨大教堂

2、罗马

①圣彼得广场:梯形+椭圆形+梯形、有圣彼得大教堂(简图)

②市政广场:在卡比多山

③波波罗广场:形成三条放射形道路的广场

④那沃那广场:为改善城市交通形成的长条形广场

⑤西班牙大阶梯(鲜花广场):西班牙大使馆旁边,云斗形,从低地到高地

3、巴黎

①城市起源于:城市岛

②古典主义时期最主要的宫殿:凡尔赛宫

③中轴线:卢浮宫—丢勒里宫—丢勒里花园—协和广场—圆点广场

4、华盛顿:波托马克河

城市形成条件:三权分立

设计者:朗方

第五章工业城市

一、工业革命

1、曼彻斯特:

最主要的产业:毛纺织业

2、伦敦:泰晤士河

形成过程:最初为罗马军队在此建立城堡,(威斯敏斯特)

3、上海:

哪个条约被割占:《南京条约》

第一个在此设立的租界:英租界。第二个为法租界

二、传统的对策

1、巴黎

欧斯曼:巴黎中轴线的延伸者

中轴线:卢浮宫—丢勒里宫—协和广场—爱丽舍田园大道—圆点广场—星形广场(凯旋门)2、芝加哥

城市美化运动

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最大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城市美化建设一个“梦幻城市”,拯救沉沦的城市。

1909年,丹尼尔·伯纳姆(DanielBurnham)的“芝加哥规划”,标志着城市美化运动的正式开始。

城市美化运动的核心思想就是恢复城市中失去的视觉秩序和和谐之美,采用古典主义加巴洛克的风格手法设计城市。虽然当时伯恩海姆的“芝加哥规划”由于未考虑经济问题,未被政府正式采纳,但其影响传遍世界各地。

三、空想的改革

1、新协和村的提出者:罗伯特·欧文(英)

2、田园城市的概念

埃比尼泽·霍华德(英)在《明日的田园城市》提出了一个兼有城、乡优点的理想城市模式,称“田园城市”

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所设计的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

四、现代主义城市

1、工业城市的提出者:托尼·戈涅(法)

2、带形城市提出者:索里亚·伊·马塔(西)

3、未来主义:马里内蒂(意)

4、有机疏散理论:沙里宁(芬)

5、卫星城市:雷蒙·恩温(英)

6、社区邻里单位:佩里(美)

7、光明城的概念:建筑不再是没有生命的、孤立的存在,而是与社区大环境汇合成一个有机体,形态上是协调的,功能上是延续的,空间上是互补的、融会的,两者是动态的、和谐的统一。

将工业化思想大胆地带入城市规划.他提出了"光明城市"理论,描绘出城市生活的高级状态."光明城市"理论主张用全新的规划思想改造城市,设想在城市里建高层建筑,现代交通网和大片绿地,为人类创造充满阳光的现代化生活环境.他认为,大城市的主要问题是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过大;城市中机动交通日益发达,数量增多多,速度提高,但是现有的城市道路系统及规划方式与这种要求产生矛盾;城市中绿地空地太少,日照通风、游憩、运动条件太差.因此要从规划着眼,以技术为手段,改善城市的现有空间,以适应这种情况.他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想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度.他还认为,交通问题的产生是由于车辆增多,而道路面积有限,交通愈近市中心愈集中,而城市因为是由内向外发展,愈近市中心道路愈窄.他主张中心空地,绿地要多,并增加道路宽度和停车场,以及车辆与住宅的直接联系,减少街道交叉口或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

提出者柯布西耶(法)

8、雅典宪章

1)城市规划的关键点在于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

2)城市规划的基本元素是居住单元以及将其组织成一个尺度合适的居住区

3)从居住区入手,可以在居住、工作和游憩场所之间建立起合理的联系

4)要解决这一严肃问题,必须利用现代技术的进步

9、广亩城提出者:莱特

简答论述题

中国

1、曹魏都城邺城的规划:曹操统治中心建设的一座新城。平面呈矩形,分为南北两部分。

①分区格局:北部为宫城,大殿位于城市中轴线正中,前朝后寝格局,设有王室专用园林。东西轴线南半部为官衙和一般居住区,划分为若干正方形坊里,城中有三个集中的市以及手工业作坊。宫殿建筑群的布置很严整。

②影响: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廓

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不同点是,区分更明确。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影响,如唐长安等城。

2、北宋东京(开封、汴梁)

城市平面布局:开封有四套方城(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城墙,平面形状并不方正规则。

①开封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建设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封建社会中期经济进一步发

展的结果,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抬头。

②开封城面貌体现市民世俗生活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直接反映了当时支配社会生活的

主体发生改变,市民成分发生的变化,城市物质内容发生变化,出现了繁荣的商业街和夜市、街巷制的居住形式等,三套城墙、宫城居中、井字形道路系统等对以后都城的规划影响很大。

3、南宋临安(杭州):宫城在城南凤凰山东,原为吴越府州所在的子城,前朝后寝格局,地势较高;最高机关三省六部在北门以北,较为集中,其他行政机构分散;全城分八个厢,城外还有两厢,厢是行政和治安管理的地区单位;城市河道很多,水运发达的地方也是商市最繁荣的所在;城内有集中的市,城外也有,也有行会组织,商市繁荣,御街与商业大街结合,有三处主要商业区;城市生活与汴梁相似;临安地形复杂,城市完全是配合地形,城垣形状很不规则,南宋建都后,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稍有改建,道路系统也较杂乱,作为主要街道的御道也完全与商业大道结合在一起,瓦子较汴梁多,商市也更繁荣。

4、宋代平江府(苏州):平江是历史上南宋苏州城的名城,春秋时代即为吴国的都城,自吴国始,秦汉晋唐以来,苏州都是东南沿海人口众多、规模较大的重要城市之一。

Ⅰ布局:①有大城和子城,城墙略有屈曲,有护城河环绕,呈长方形,城门皆有水陆两门;

②府治所在称子城,在城市的中央略偏东南,四周围以城墙,主要建筑布置在一条明显的轴线上,在城市中心有筑有城墙的衙城,是当时地区政治军事中心的府州城市特点;③商业在城市一定地段设有市及行,反映宋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在交通便利的地点设有固定的集市场所;④道路系统成方格网形,主要道路呈井字或丁字相交,大街之间多是东西方向的小巷,城内有三条东西向和四条南北向的大河道,即“三横四直”,道路常与小河平行,形成前街后河的格局;⑤城内佛教、道教并重,有庙宇寺院百余座,寺观在城市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往往选择恰当位置,与街道、河流配合良好,形成很好的城市对景;⑥苏州的城市园林,在南宋时已有相当的规模,以后更加发展,形成独具风格的苏州古典园林建筑艺术。

5、元大都城市规划:

①选址在金中都北面偏东处,有三套方城,分为外城、皇城、宫城。外城呈长方形,北面两门,其余三面各三门,城桓周围环绕设护城河;皇城位于城南中央,宫城在皇城内偏东部、全城的中轴线上。社稷、太庙分别位于皇城西、东,市位于皇城的正北面鼓楼一带,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传统规划制度。

②干道系统由城门引出、垂直相交,基本呈井字形,整齐方正。南北向道路贯穿全城,东西向道路受海子和皇城的阻隔,形成若干丁字街,皇城同各城门口和干道之间联系方便。

③城内主要供水河道有两条,一条是漕运系统,一条是宫苑内用水系统;城市排水工程做得很好,南北主干大道两旁有用石条砌筑的明渠,将废水通过城墙下预先构筑的涵洞排出城外。

6、明代北京城

(一)城市建设

1、明定都南京,改大都为北平,修复城墙,为燕王朱棣封地,以武力夺取帝位。

将都城迁往北平。

a、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造、扩建而成;

b、明初的改变如下:---北部向南收缩5里

--- 拆除元代宫殿

C、营建工作如下:--营建紫禁城 960*760㎡

前朝三殿:奉天殿—太和殿、华盖殿—中和殿、谨身殿—保和殿

后寝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2、开拓南城左祖右社,开凿南海

3、开辟天安门前宫廷广场

4、堆筑景山

5、建南北相望的钟楼和鼓楼

6、嘉靖三十二年,加筑外城墙

《从南到北:永定门(外城)---正阳门(内城)----大明门(皇城)---承天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宫城)---太和门》

(二)城市规划特点:

a、继承历代都城的特点;

b、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强调中轴线;

c、东西方向交通不便;

d、明代商业中心南移(元大都时商业中心偏北,斜街)

e、居住区在皇城周围

清代北京城

1、沿用明代北京城的基础,整个城市布局没有变化

2、清代北京城变化之处:

a、部分宫殿重修;

b、雍正、乾隆后在西郊建大片园林宫殿(三山五园: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圆

明园、畅春园、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

3、“贵西城,富东城”,政治生活西移,商业中心偏东;

4、调整部分居民地段外移,内城多置王亲贵族府邸,体现阶级矛盾;

5、清代崇尚喇嘛教,增建喇嘛庙,如北海琼华岛的广寒殿---白塔、承德避暑山庄的外

八庙

7、里坊制

里坊制是一种古代城市居住管理模式,体现在形式上和管理制度上。春秋至汉,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外国

1、雅典卫城规划特色:

a、发展了民间圣地建筑群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

b、没有轴线关系。

c、视觉观赏石按照祭祀雅典娜大典的行进路线来设计的。

d、雕像统一了周边的建筑群。

e、综合爱奥尼和多立克两种柱式风格,以材料打到统一。

f、卫城是为纪念希波战争而建立的,故卫城内无世俗建筑。

2、巴洛克时期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

a..由梯形广场与长圆形广场组合而成

b.两个广场均围以柱廊。

c. 梯形广场有明显的梯度 .椭圆型广场长轴198米,以方尖碑为中心。

(柱廊不仅标志了较好的观赏位置,而且把大教堂正面的尺度衬托得比较容易

认知,柱廊17米,立面排多立克柱子,共284棵,粗壮而密集,形成强烈的

光影效果,协调周边建筑。把大教堂和环境紧密联系起来。

设计师:伯尼尼

艺术特色:柱式虽严谨,布局也简练,但艺术构思仍是巴洛克。

构成:椭圆形广场,喷泉、柱廊等。

意大利园林------西方园林规则式意大利多山,台地园

巴洛克时期 ----罗马埃斯特庄园,巴洛克园林的先驱

3、帝国时期的古罗马城和罗马帝国广场

古罗马城:①公元前3世纪,罗马城人口已超过100万,西方历史上第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

②有11条输水道为罗马城供水;

③帝国晚期,罗马城有公寓46602所;

④总体布局较零乱;

⑤未形成完整的系统;

⑥建设成就集中在中心地区的广场裙与建筑群。

帝国广场(奥古斯都广场、图拉真广场)

特点:①广场成了皇帝的树碑立传的纪念场地,皇帝的雕像开始站到广场中央的主要位置;

②广场形式由开敞转向封闭,自由转向严谨;

③广场的建筑从属于广场空间;

④主体建筑常是一座用以象征与歌颂皇帝的神庙;

⑤多个彼此相交的垂直轴线组成一个完整的广场群整体;

⑥各广场的庙宇,从凯撒广场供奉家族保护神到供奉本人的保护神,再到供奉

本人,体现了广场一步步的个人歌功颂德。

古罗马的造园——哈德良离宫:

①建于114——138年,占地约760英亩,位于罗马郊区;

②古罗马帝国哈德良皇帝亲自参与设计;

③仿建了许多其他的领地内或所到之处著名的地方或景点,并用一条绵延数英里道路

将他们连接起来;

③整个建筑群被置在几个台地上,以适应复杂的地形。

1、4、法国旧城改建

①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巴黎改建:

社会背景:

1804年,拿破仑称帝

城市建设活动主要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以及弘扬皇帝的功绩

爱丽舍田园大道、星形广场(雄狮凯旋门)、协和广场、演兵场广场(凯旋门)、卢浮宫特点:以协和广场为枢纽,皇帝的纪念物相互呼应,控制了巴黎的市中心

②拿破仑三世的巴黎改建

社会背景:

主持者:欧斯曼

改建目的:功能要求、艺术要求、政治要求

内容:

“大十字”干道和两条环形路

市中心的改建

重视绿化建设

把市中心分为几个区中心

市政建设上有一些重大成就

意义:

反映古典主义城市规划思想的典范

壮丽、秩序的的整体空间体系充分体现了王权至上的唯理主义思想

为当代资本主义城市的建设确立了典范,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城市改

建的样板

5、《雅典宪章》1933年第四次国际现代建筑会议

⑴主题:提出城市的功能分区

⑵内容:①城市应按居住、工作、游憩、交通进行分区;

②居住为城市主要因素;

③工作应考虑与居住缩小距离;

④游憩应增加城市绿地,降低旧城人口密度,在市郊保留良好的景观地带;

⑤城市交通:不要沿交通干道建造住宅和商店,应考虑适应机动交通发展的全新

道路系统。

⑶意义:解决了当时的城市问题;

改革了传统的城市规划思想。

作图题

外国建筑史小知识点归纳

第三王朝出现了第一座金字塔——昭塞尔金字塔(梯形金字塔) 第四王朝吉萨金字塔群代表了金字塔艺术的顶峰。 吉萨金字塔群:胡夫金字塔(146.4m)→哈夫拉金字塔(143.5m)→孟卡拉金字塔(66m) 狮身人面像(斯芬克斯)在哈夫拉金字塔旁。 人首翼牛像在在萨尔贡王宫里。 奖杯亭的构图手法:1、基座和亭子各有完整的台基和檐部,构图独立,然后再谋求二者的协调统一。这是多层的建筑组合普遍遵守的法则。2、圆亭和方基座相切,这是圆形和方形体积间常用的交接法。3、下部简洁厚重,越往上越华丽,分划越细。 这是包括叠柱式、塔等等在内的多层建筑物竖向构图的一种手法,无论是古代的,中世纪的,西方的,东方的 雅典卫城的主题神庙是什么?如何体现这一点。 1、把它放在卫城最高处,距山门80m左右,一进山门有很好的观赏距离。 2、它是古希腊最大的多立克式庙宇 3、它是卫城上位移的围廊式庙宇,型制最隆重。 4、它是卫城上最华丽的建筑物,全用白大理石砌成,铜门镀金,有最伟大的雕刻杰作。 泰姬玛哈尔的对比关系 1、陵墓方形的主体和浑圆的穹顶在形体上对比很强。 2、4个小穹顶同大穹顶在相似之处也包含着对比:一是体积和尺度的对比,反衬出大穹顶的宏伟:二是虚实的对比,反衬出大穹顶的庄重。 3、细高的塔同陵墓本身形成最强的对比。 4、凹龛伊旺与平直的墙面之间同样也有明确的对比与统一的关系。 从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到德意志联盟对工业文明的态度 答:1、工艺美术运动:对工业文明采取敌视态度,虽然是错误的,但也引起了先驱者们对此的严肃思考。 2、新艺术运动:在工艺与机器方面,致力于复兴工艺和应用艺术,但不像工艺美术运动那样训斥机器,而是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试图寻找一种适应工艺材料的装饰 3、维也纳学派与分离派:基本工业时代的建筑观——只有新工学才有新建筑,新用途,新材料,新结构,产生新形象。 4、德意志制造联盟:明确地提出工业化的道路,并将工程师、艺术家、厂商共聚集在一起,联手攻关。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城市的产生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血缘家族”到“定居文明”。 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居民点产生。 公元前7000——4000年,产生土地耕作者居民点。 地点: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 国家: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选择基址:山之阳,水之阴,地势高亢,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好。 布局特点:有简单分区,一般包括居住区,制陶工场,公共墓地,公共活动场所,有防御工事、壕沟和围墙。 二、城市的产生 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 不从事生产的“商人”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 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三、城市的形成条件 ?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社会条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和制度。 ?自然条件: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基址、物质资源。 ?技术条件: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规划条件: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的远古城市 四千多年前,当父系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中,我国开始出现了具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的雏形----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城堡。 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 . “聚”、“邑”的形成 《史纪·五帝记》:“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城”的产生 《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城”----土地、鼎、戟 . “城”与“市”的结合 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从而,有了固定的交易场所,“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各易其退,各得其所”。 当具有了防御功能的“城”与专司商品交换的“市”结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最早的意义较为完整的“城市”。

中外园林史知识点A卷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中外园林史》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2选4) 1、囿: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通常在选定地域后划出范围,或筑界垣。囿中草木鸟兽自然滋生繁育。狩猎既是游乐活动,也是一种军事训练方式;囿中有自然景象,天然植被和鸟兽的活动,可以赏心悦目,得到美的享受。 2、英中式园林:当英国自然风景园林繁荣并逐渐过渡到绘画式风景园林以后,法国也掀起兴 造绘画式风景园林的热潮。由于法国的风景式园林借鉴了英国风景式园林的造园手法,又受到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新的园林风格,被称为“英中式园林”。 4、阿多尼斯花园:古希腊有个祭祀爱神阿多尼斯的节日,届时雅典的妇女都在屋顶上竖起阿多尼斯雕像,周围环以土钵,钵中种的是发了芽的萬苣、茴香、大麦、小麦等。这些绿色的小苗好似圣洁的花环,表达对爱神的祭典。这种屋顶花园就称为阿多尼斯花园。 5、园林:是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工开辟山水地貌,结合建筑造型、小品艺术和动植物观赏,从而构成一个以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游想、居住环境。 6、规则式园林:整个平面布局、立体造型以及建筑、广场、道路、水面、花草树木等都要求严整对称。 7、自然式园林:以模仿再现自然为主,不追求对称的平面布局,立体造型及园林要素布置均较自然和自由,相互关系较隐蔽含蓄。 8混合式园林:主要指规则式、自然式交错组合,全园没有或形不成控制全园的主轴线或副轴线,只有局部景区、建筑以中轴对称布局 9、一池三山:中国古代宫苑建筑中常见的规划形式,通常表现为在一片水域中设置三座岛屿 10、石像生:陵墓前安设的用玉、石等雕刻而成的人或动物的形象,主要用来显示墓主的身份 等级地位,也有驱邪、镇墓的含义。 11、墓碑:初为引棺入墓穴的木柱,随埋土中,后为石碑,竖于墓道口,碑上多书刻文字, 记死者事迹功勋,或标明死者身份、姓名,立碑人身份、姓名等 12、华表:又称桓表,一种圆柱形的标识性建筑物,常立于宫殿、宗庙、城垣、陵墓前,柱身 常刻有花纹,柱顶有方石和立兽 二、单项选择题(20选10) 1、圣保罗教堂是_ _______ 国家的 A英国B意大利C法国D西班牙 2、下列哪个是最著名的法国风景式园林_A _______

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7121341 课程名称:中外建筑史/ History of World Architecture 课程总学时/学分: 48/2(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0学时)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 一、本课程目的和任务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建筑的形式、结构及其演变规律,认识到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建筑的主要社会功能。从建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寻找中、外各民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髓,通过吸收前辈的建筑艺术成就,进一步指导我们今后的建筑设计与创作,为设计思维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领域和时间领域。 二、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建筑体系的发展以及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基本结构、特征和做法; 2、重点掌握宫殿、坛庙、宗教等建筑的结构形式以及清式做法中的“大木作、小木作、油漆、彩画作”等具体做法,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初步具备仿古建筑的设计能力。 3、了解其建筑的类型、建筑技术及建筑艺术思潮; 4、掌握现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等; 5、了解外国建筑的发展概况; 6、掌握古典建筑柱式、拱券技术、各个时期的代表建筑类型、建筑技术、建筑成就以及有关的建筑理论等。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中国建筑史部分(26学时) 第1章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及发展概况(4学时) 1.1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知识点:介绍中国古代建筑“木构为主,一脉相承;宫式建筑为典型,等级森严;建筑布局讲究群体环境观念;建筑形式综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全民审美素质”等风格特征。 1.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知识点:介绍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建筑发展概况 重点和难点:封建社会建筑。

城建史复习资料

为什么说我国周代发生过两次筑城高潮?西周时期有哪些主要城市?各有何不同性质? 西周初年,政治中心在丰、镐。对于黄河下游,特别是原来商代的中心地区,不便统治,故周武王时,曾命周公在洛阳附近新建王城及成周两个城市,传说都曾经过相宅,而且有一定的规划。建城的目的是将殷商的“顽民”集中管制。 丰京、镐京、洛邑、成周。 丰京、镐京是西周的都城;洛邑用于监视殷“顽民”,在东周时曾是都城;成周用于集中管制殷“顽民”。 简述《周里·考工记》中关于营国制度的内容并加以解释。周代王城制度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发展过程有何重大影响?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方九里应为每边长九里,旁三门指每边开三门,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内有九条竖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经涂九轨指为路宽为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面是行政办公,后面是市场。市与朝各方百步。“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都按这个制度,而且越往后,都城的建设越严格按照此制度,如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清北京,这也与儒家思想受推崇有关。 为什么秦统一全国后城市能得到空前的发展?发展概况如何? 大统一、中央集权与郡县制、驰道建设、重农工商。 冶铁中心临邛、海上贸易中心会嵇、琅琊、之罘、咸阳都城改造、地方古都城等。

汉长安修建过程及其平面部局有何特点?略述汉长安平面布局的形成因素。 利用秦代长安宫的离宫扩建为长安宫,在其旁建造未央宫和北宫,并以此为基础建造长安城;汉武帝在城西修建章宫,城内桂宫,明光宫;王莽时在城南修建辟雍等礼制建筑;东汉时改为陪都,称西京,光武十年修长安高庙,修西京宫室,东汉末年被董卓烧毁,南北朝修复,隋文帝时废弃。 配合地形及现状,城市平面呈不规则矩形;有城门12个,通城门的大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中为驰道,帝王专用;城中大部分为宫殿所占;城东北系手工业作坊,城南至曲江终南山为上林苑;城内九市,集中设市,商业发达,闾里多;城周围皇帝陵墓处设陵城未央宫,利用龙首山的地形,因地制宜先建前殿,舍弃以前将大殿建在人工夯筑的工程浩大的土台上的作法。 以秦长安宫为基础修建;西南龙首山要求修建配合地形;修建过程中有战争破坏;人口增多,城市扩大;汉代为加强中央集权,管理各地富豪,修筑陵城。 汉长安城门、道路、市肆和居住区规划有何特点?汉代皇家园林最大者是哪一个?其规模如何? 城门:十二个,每边三门,是旁三门制度,每门容4轨,共12 轨。 道路:通城门的大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与门道宽度大致相同,中间应为驰道,为帝王专行。街道都是南北向与东西向直交的。 市肆:城内九市,于南北主道东西两侧,有的不在城内,集中设市,商业发达,需要管理。 居住区:一般的称闾里,子城内各宫殿之间,一些院子并联排列。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里也可能不全在城内;闾里内设“弹室”专管弹压平民。 单圭灵昆苑最大,周围约11里 曹魏邺城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其划时代意义是什么?

中外园林史复习重点

中国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的风景式园林与西方规整式园林、伊斯兰规整式园林式世界公认的三大园林体系 园林的形成离不开三大背景: 大自然的造化 社会历史的发展 人们的精神需要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 ?自然本身只是一种素材,只有借助艺术家的加工提炼, 才能达到美的境界,而离开了艺术家的努力,自然本身不会成为艺术品,亦不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其魅力。因此,认为整形灌木、修剪树木,几何式花坛等经过人工处理的“自然”,与真正的自然本身比较,是美的提炼和 升华。 中国传统观点认为: 自然本身就是美的化身,构成自然美的各个因子都是美的天使。 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观察自然因子或自然风景往往融入个人情怀,借物喻心,把状写自然美的园林变成挥洒个人感情的园地。所以,中国园林讲究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反映一种对自然美的高度凝练和概括,把人的情愫与自然美有机融合,以达到诗情画意的境界。 ?英国则人认为: ?大自然的造化美无与伦比,园林愈接近自然则愈达到真美境 界。因此,可以模仿自然、表现自然、再现自然、回归自然,然后使人从自然的妙境中油然而生发万般情感。 ?园林组成要素:建筑——建筑营造 ?山石——筑山 ?水体——理水 植物——植物配置 封建农业文明园林特点(作用): 1)为统治阶级服务 2)相对封闭性和内向性 3)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愉悦 4)主要由工匠、文人、艺术家完成 工业文明时期园林特点(作用): 1)向社会全体居民开放 2)由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 3)追求观赏美和陶冶情操,同时重在发挥园林的环境生态效益和

社会效益 中国园林发展的历史阶段: 夏、殷、周 秦、汉——————园林的生成期 魏晋南北朝————————园林的转折期 隋、唐————————园林的全盛期 两宋——————————园林的成熟初期 元明清——————————园林的成熟后期 1、园林的生成期主要内容介绍(殷周秦汉): ?1)比较幼稚的初级阶段,1200多年。 ?2)造园主流是皇家园林,重在秦汉时期(如上林苑) ?3)形成了三个园林雏形要素——园、囿、台 ?4)形成了三个重要思想,是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向着风景 式方向发展的重要意识形态。 ?——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 中国园林史发展总结:所谓中国园林史,就是一部农业文明下的园林史。它不同于农业文明时代的欧洲园林那样,呈现出各个时代迥然不同形式、风格的此起彼伏、更嬗演变,各个地区迥然不同的形式、风格的相互影响,复合变异。它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自我完善,因而表现出稳定的、缓慢的、持续不断的历史演变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园林生成期——殷周秦汉——以帝王贵族狩猎为主,园林表 现为苑囿的形式。 ?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是山水园的奠基时期,出现 了以再现自然山水为主题的自然山水园,奠定了以后中国山水园历史发展进程中艺术风格的基础。 ?园林全盛期——隋唐——园林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文人画家 描绘自然景物之风盛行,造园艺术更倾向于追求朴素的自然美,并发展到以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创作的阶段。

中外建筑史学习心得

中外建筑史学习心得 建筑就是人类生活的舞台、主要的物质环境。人塑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也塑造了人。建筑上凝固着人的生活,她们的需要、感情、审美与追求。建筑把这些传达给一代又一代的人。渗透到她们的性格与理想中去。建筑成了人们历史的见证,文化的标志,心灵的寄托。 我本身对中外建筑史比较感兴趣,所以本学期专业选修课选修了中外建筑史,特别的想去了解中国的建筑史与外国的建筑史。比起景观建筑,如果再给我一次重选的机会,我还仍就是会选择中外建筑史。选修了这门课,老师的课件丰富多彩,视频也很多样化,对我的教学非常的有帮助。老师精心的备课使我的收获非常之大。虽然有时候上课的态度不就是很端正,玩手机睡觉都有,但就是也不就是因为上课枯燥导致,而就是自身的原因。我深刻的觉得中外建筑史就是门非常有意义的课,对我学房地产的甚至整个学建筑有关专业的都很就是有必要去学习这门课,读建筑有关的专业连建筑史都不了解岂不就是让人笑话,还有这门课对我们以后学习或者工作都就是很有帮助的。所以课后特意的认真地去瞧了中外建筑史这本书,分别初步的了解了中国建筑史的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建筑,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宋、辽、金、西夏建筑,元、明、清建筑,近、现代建筑。还有外国建筑史的古代建筑,中世纪至18世纪建筑,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与近、现代建筑。其中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对古代建筑与中世纪至18世纪建筑进行了深层次的讲解,以便我阅读时更深的理解。 早在奴隶制时代,人类的建筑活动已经有了大规模的发展,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埃及、西亚、波斯、希腊与罗马的建筑成就比较高,建筑风格千姿百态,对后世的影响比较大。其中埃及、西亚与波斯得建筑传统流传甚少,唯独希腊、罗马的建筑在欧洲一直流传,得以发展,并统称希腊、罗马的文化为古典文化,把它们的建筑统称为古典建筑。古代建筑又分为了古埃及建筑,两河流域与波斯建筑,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与古美洲建筑。 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就是古代西亚文明的两大核心之一,也就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埃及土地肥沃,农耕发达,自然条件温与。埃及人拥有相对安定的今世生活,也积极乐观的期待来世。因此,投射到建筑上,就表现为埃及人用石材建筑起庞大的陵墓与神殿。埃及建筑没有受到外来的影响,相对稳定,其象征性独树一帜。 从艺术传播与文化史的角度来瞧,希腊时期就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公元前11~前8世纪就是希腊神庙建筑的起始阶段。公元前7~前6世纪,希腊石造神庙开始形成,到公元前5世纪中叶进入了成熟阶段。这一过程也就是多立克柱式与爱奥尼柱式从诞生到成熟的过程。多立克柱式就是仿男体的,又被称为男性柱,爱奥尼柱式就是仿女体的。著名的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也采用的就是多立克柱式。古希腊的柱式,不仅仅就是一种建筑部件的形式,更准确的说,它就是一种建筑规范的风格,这种规范与风格的特点就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及柱子的严格与谐的比例与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 古罗马建筑擅长用券拱技术。摆脱承重墙,扩大内部空间就是当时罗马人在建筑结构上的重要课题之一。而摆脱承重墙与扩大内部空间就是采用十字拱。十字拱只需要四角的支柱来传递荷载,废弃了承重墙,而且十字拱便于开侧高窗,有利于大型建筑物的内部空间采光的要求。十字拱的实现也需要一个完整的结构受力

中国城建史常考题目及答案

中国城建史 1. 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 3. 主要古代城市的规划建设思想与城市格局(周代洛邑城——曹魏邺城——吴国金陵——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 4. 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 5. 中国古代规划思想及典型城市(匠人营国思想、管子城市建设思想) 6. 中国古代规划重要著作(周礼考工记——管子——孙子兵法——商君书) 7. 不同历史时期都市布局的完善与发展 8. 不同历史时期居住区的完善与发展 9. 中国古代城市设计手法的运用 10. 平江城规划以及平江图、平江城的意义 11. 中国古代城墙的防御设施的演变 12. 中国古代不同类型城市选址特征及其原因 13. 中国古代城市与西方古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上、土地制度上、***上的异同 14. 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和典型城市 15. 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下不同类型的城市及其各自特征 16. 上海自1845年开埠为商埠起至1949年上海解放止,一百多年来城市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 17. 青岛的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意义,青岛在德占时期与日占时期规划有何不同 答案: 1. 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 (1)商业分布:宋代之前的城市建设中商业是被限定在“市”内的,到了宋代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而突破了“市”的限制,商业区与住宅区混杂、沿街、沿河开设各种店铺,形成熙熙攘攘的商业街。 (2)筑城技术的改变:在宋代前后,由于火药的发明并广泛用于攻城导致筑城技术有较大的改变,在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有木柱支撑而成。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到明代城墙加砖更为普遍,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 (3)城市中居住区:中国古代城市中居住区城“闾里”,里市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自周(或更早)至唐代一直实行这种严格的管理。如唐代实行“里坊制”,有封闭的坊墙,有定时启闭的坊门。唐长安可以说是严格管理的封闭的“里坊制”的顶点。△自宋代以后这种形式渐渐被打破。如宋代城市中虽也有坊的制度,但已非唐长安那种坊里的形式,无坊墙及坊门,通常是指一定的居住地段或居民管理的单位。△元大都中也有坊,是有城市道路分割的一块地段的名称。居住区有街巷组成。有巷分隔城长条形的地段。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 (1)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城市性质有了严格规划,《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一思想基本成了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所秉承的思想体系; (2)东周时期产生了“诸子百家”,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多元化时代,即有与《周

中外园林史知识点整理试题 重重点

1、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囿是周文王的灵囿。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通常在选定地域后划出范围,或筑界垣。囿中草木鸟兽自然滋生繁育。狩猎既是游乐活动,也是一种军事训练方式;囿中有自然景象,天然植被和鸟兽的活动,可以赏心悦目,得到美的享受。 囿:中国先秦时期的园林形式,常采用人工墙垣、篱笆等圈围山林,养育鸟兽花木,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观赏活动的园林,是中国园林的萌芽 2、隐逸:一种历史文化积淀,一种与仕宦相对应的概念和行为,是中国古代士人保持人格独立的一种处世方式 3、轩:建在高旷地带而环境幽静的小屋,园林中多作游人休息、观景的场所 4、舫:又称旱船、不系舟,是一种建于水边的船形建筑,前半部分多是三面临水,使人有虽在建筑中,却又犹如置身舟楫之感。 5、石像生:陵墓前安设的用玉、石等雕刻而成的人或动物的形象,主要用来显示墓主的身份等级地位,也有驱邪、镇墓的含义。 6、墓碑:初为引棺入墓穴的木柱,随埋土中,后为石碑,竖于墓道口,碑上多书刻文字,记死者事迹功勋,或标明死者身份、姓名,立碑人身份、姓名等 7、华表:又称桓表,一种圆柱形的标识性建筑物,常立于宫殿、宗庙、城垣、陵墓前,柱身常刻有花纹,柱顶有方石和立兽 8、意境——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9借景——就是将视线所及范围内的美景,组织到园内或景区内以丰富园林景色,扩大园林空间。 10、草堂——与别业义同,但相对别业,其规模较小,建筑较素。 11、别业——建置在郊野,供园主人休息或长期居住的地方,相对草堂,其规模较大,建筑华丽。 12、苑——秦汉以来在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有宫室和别墅,供帝王居住、游乐、宴饮的一种园林类型。又称宫苑。 13、台——利用地形或在地面上垒土、筑石成台形,顶部平整,一般在台上建筑屋宇房舍或仅有围栏,供游人登高览胜的构筑物。 14台榭—在城内夯筑高数米至十几米的土台若干座,上建造殿堂屋宇。可作观景、天文台等之用。15驰道—是秦代交通幹線,在秦代道路系統中佔有重要地位。秦朝时期专供帝王行驶车马的道路。 16、阙——宫殿、祠庙和陵墓前的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楼观,两阙之间有空缺,故名阙或双阙。也有作记录官爵、功绩和装饰之用的。 17、花石纲——宋徽宗时运输东南花石船只的编组。“纲”是宋代水路运输货物的组织,全国各地从水路运往京师的货物都要进行编给,一组谓之——“纲”。 18、花园——以搜集观赏花木为主,面积往往较大。 19、游憩园——供主人休息游憩的和宴会娱乐之用,园景与住宅分开,多筑城郊。 20、宅园——建在城镇中,依附于住宅,作为主—游憩、宴乐、会友、读书的园林,一般紧邻邸宅的后部,呈列宅后园的格局;或者位于邸宅一侧而成跨院。 21、曲水流觞——大家坐在水渠两旁,宅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彼此相乐。这就叫作“曲水流觞”。 22、倪云林——倪瓒,元代著名四大家之一,著有“渔庄秋霁图” 23、张涟——明末清初造园艺术家,字南垣。善绘人像,兼工山水,以山水画意造园叠山;善制盆景,颇负盛名。 24、无心画——园林景色为了使室内外互相渗透用漏窗透为景。这种手法是清代李渔首创的,他把内墙原来挂山水画的位置开成漏窗,然后在窗外布置竹石小品之类,使是入画。这样便是真景入画,较之画幅生动百倍,他称无心画,以尺幅窗透取无心画是从暗处明处,窗花有剪影的效果,加以景的特殊为背景,从早到晚窗景图时而变。 25、李渔——字笠翁,钱塘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李渔是一位兼擅绘画、词曲、小说、戏剧、造园的多才多艺的文人。著有《闲情偶寄》,又名《一家言》,晚年自筑荠子园。

中外建筑史的重点

1四大文明是指? 古埃及、古中东、古中国、古印度 2原始人的建筑类型分哪两类?为什么? 居住建筑------为自己和族人提供住所 巨石建筑------为信仰的神秘力量和先人提供膜拜祭祀的场所 3引起建筑变化的三要素是什么? 生产方式的变化、阶级关系的变化、国家形态的变化 4主流建筑的三个特征? 独特性、稳定性、统一性 5埃及的主要技术能力以及建筑成就? 技术能力:精巧的石工艺技术;雕塑艺术的日臻完善;精确的几何学、测量学;发明了起重、运输、机械;具有了协助、组织能力;学会了绘制建筑图纸(三维色彩轴测图) 建筑成就:开创人类从无到有的建筑史;产生最早的住宅、府邸(阿玛纳)、宫殿(阿玛纳)、庙宇、城市(卡宏城)陵墓等类型的建筑;建成大批有代表性的陵墓建筑;创造高艺术水平的庙宇建筑群;提高巨石建筑水平 6金字塔的艺术构思是什么? 埃及人迷信人死后灵魂不灭,只要保住尸体,三千年后可以重生 7两河流域的文明是指哪2河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8两河流域的地理特点对建筑的影响?两河流域建筑的代表作是什么?影响:①建材:土---日晒瓦,牢固耐久,怕水,雨水入墙倒塌成土堆② 常年多下暴雨:须防水、牢固措施③盛产石油:多用沥青保护墙面;木材和石材较少 代表作:乌尔山岳台 9爱琴文化的建筑分哪两部分?各自的风格是什么? 迈锡尼建筑:粗犷雄健、防御性强 克里特建筑:纤秀华丽、毫不设防 10古代希腊柱式的三种形态?以及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多立克:比例粗壮、刚劲雄健、浑厚有力 爱奥尼:比例修长、精巧清秀、柔美典雅 科林斯:比例细长、纤巧精致、高贵华丽 11雅典卫城的建造目的以及组成部分,空间特色。

中外园林史知识点整理试题

《中外园林史》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囿是周文王的灵囿。 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通常在选定地域后划出范围,或筑界垣。囿中草木鸟兽自然滋生繁育。狩猎既是游乐活动,也是一种军事训练方式;囿中有自然景象,天然植被和鸟兽的活动,可以赏心悦目,得到美的享受。 2、古巴比伦猎苑;古巴比伦以畜养禽兽供狩猎和游赏的境域称为猎苑。猎苑大多是在天然森林的基础上经过人工改造形成的。 3、英中式园林:当英国自然风景园林繁荣并逐渐过渡到绘画式风景园林以后,法国也掀起兴造绘画式风景园林的热潮。由于法国的风景式园林借鉴了英国风景式园林的造园手法,又受到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新的园林风格,被称为“英中式园林”。 4、阿多尼斯花园:古希腊有个祭祀爱神阿多尼斯的节日,届时雅典的妇女都在屋顶上竖起阿多尼斯雕像,周围环以土钵,钵中种的是发了芽的莴苣、茴香、大麦、小麦等。这些绿色的小苗好似圣洁的花环,表达对爱神的祭典。这种屋顶花园就称为阿多尼斯花园。 5、巴洛克建筑风格: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6、园林:是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工开辟山水地貌,结合建筑造型、小品艺术和动植物观赏,从而构成一个以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游憩、居住环境。 7、国家公园:为了保护尚未遭到人类重大干扰的特殊自然景观、天然动植物群落、有特色的地质地貌而建立的国家级公园。 8、奥姆斯特德:奥姆斯特德继承了唐宁的事业,非常推崇英国式或称风景式造园。出现了“landscape architect”来取代“landscape gardener”一词。杰出的园林大师,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他科学地预见到由于移民成倍增长,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必将加速城市化进程,因此,城市绿化将日益重要,而建设大型城市公园可使居民享受城市中的自然空间,改善生态环境。于1854年设计建造了中央公园等。 9、规则式园林:整个平面布局、立体造型以及建筑、广场、道路、水面、花草树木等都要求严整对称。 10、自然式园林:以模仿再现自然为主,不追求对称的平面布局,立体造型及园林要素布置均较

江苏自考_造园史_大纲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11235造园史 南京林业大学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园林史是园林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中外园林发生、发展变迁的历史规律,为今后园林建设提供重要历史借鉴。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让学生了解世界之大园林体系,重点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不同历史阶段园林的特点、不同园林类型之间的同异和交流,让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古代及近代中外园林创作的艺术理论和园林艺术的创作手法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它是高等院校园林专业的主要基本理论课程之一,属专业基础课,综合性很强,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与之有联系的学科也很多,如历史学、美术学、建筑学、园艺学、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自然地理学等。 (四)教材的使用说明 本课程的推荐教材为《中外园林史》,郭风平、方建斌主编,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1章园林的基本问题 (一)课程内容 本章着重介绍园林的基本问题。 (二)学习要求 了解园林概念的界定和园林的形成背景,掌握园林的性质与功能;掌握园林的类型;理解世界园林体系的划分;了解中西方园林历史阶段的划分。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 识记:园林的性质;园林的功能;园林按构园方式、从属关系、园林功能区分的不同类型园林;中国园林的特点。园林、规则式园林、自然式园林、混合式园林、离宫御苑、行宫御苑、大风御苑的概念。 2. 理解:世界园林体系划分。 3. 应用:以史为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园林。

第2章欧洲园林 (一)课程内容 本章讲述欧洲园林的渊源、中世纪西欧园林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园林、法国勒诺特尔园林与英国风景式园林、近代欧洲园林体系。 (二)学习要求 了解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园林发展背景,掌握各园林的类型划分和园林风格特征;了解中世纪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园林的背景,中世纪西欧园林的类型;掌握中世纪西欧园林风格与特征,意大利园林类型和园林风格特征。了解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英国园林发展背景,掌握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英国园林风格特征。了解勒诺特尔式园林背景及园林类型,掌握勒诺特尔式园林风格特征及对欧洲的影响。了解英国风景式园林的发展背景及园林类型,掌握英国自然式风景式园林风格特征及欧洲园林发展的影响。了解近代欧洲新型园林形成与发展背景,掌握其园林的风格特征。了解近代美国园林形成与发展背景,掌握近代美国园林风格特征。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 识记:圣林、美帝奇式园林、台地园林、巴洛克式园林、公共花园、法国古典园林、勒诺特尔式园林、水剧场、美国国家公园运动、奥姆斯特德原则、绿色宝石项链、英国风景式园林。 2. 理解:勒诺特式园林与风景式园林的特点。 3. 应用:欧洲古典园林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 第3章伊斯兰园林 (一)课程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伊斯兰园林渊源、中世纪的伊斯兰园林、西班牙伊斯兰园林、印度伊斯兰园林等。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古巴伦园林的概况及园林的类型,掌握古巴比伦园林的风格特征。了解古波斯园林的概况和园林类型,掌握其园林风格特征。了解中世纪伊斯兰园林概况和园林类型,掌握中世纪伊斯兰园林的风格特征。了解西班牙伊斯兰园林概况及园林类型,掌握西班牙伊斯兰园林的风格特征。了解印度伊斯兰园林概况及园林类型,掌握印度伊斯兰园林

高中地理选修③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③(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一、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也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2、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3、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2)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间习俗的不同 (3)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 (4)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4、列举实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多样性、地域性、观赏性与吸引性、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可创造性

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1)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①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②科学价值 ③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 ④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产业之一。 (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3)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2.地理位置与交通 3.客源市场: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客源市场的重要因素。因为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要优于远离经济发达区的资源。 4.旅游地的接待能力 5.旅游地的环境容量 四、旅游景观欣赏 (一)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1.选择观赏位置 ①距离 常见景观欣赏位置把握

中国城建史考研试题分析及复习资料复习要点

中国城建史——历届考研试题分析及答案复习要点 一、历年考题整理: 1.中建史每年1道题,周礼考工记考过三次,重要的都城考过:汉长安,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宋东京;概念考过城郭,比较题考过唐宋比较。 2.按照时间顺序,比较重要的都城分别有:淹城,汉长安,曹魏邺城,隋唐长安,(东都洛阳),北宋东京,平江府,元大都,明清北京。其中没有考过又相对重要的是曹魏邺城。 3.书本第八章分类总结考过周礼的影响,近代史没有考察过。 4.历年考题几乎没有重复考察,只有周礼考工记连续考两年,再出现也是有可能的。 5.都城结合平面图,考试拿分。 1.宋东京规划要点(2007) 答:1. 后周世宗柴荣主持,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 2.平面不方正规则,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皇城,里城,外城。 3.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 4.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瓦子出现。 5.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 6.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瞭望亭。 2.汉长安建设的过程及规划要点(2006)

答:修建过程: 1. 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2. 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3. 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章宫。 规划要点: 1. 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2. 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3. 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 4. 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3.谈谈你对《周礼·考工记》对中国都城的影响是“历代遵从,千古一致”的这一观点的看法。(2005) 答:《周礼·考工记》的“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但是不能把它作为一条贯穿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主线,因为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城市都能体现出来的。北魏洛阳只有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长安则更多的体现出《城制》,如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宫城居中(但偏北)而市却在宫南。元大都则比较全面的体现了《城

中国城建史复习资料教学提纲

中国城建史复习资料

1、试述我国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包括产生的时期、基础及产生的条件)?或我国城市产生的条件。(1-4 四选一) 版本一。 (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 (2)私有制的出现,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出现 (3)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组成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4)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5)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版本二。 (1).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不断的提高,生产发展产生了剩余产品,也就产生了私有制(直接原因),需要建设具有防卫性质的城廓沟池,这就使原始公社的生产关系逐渐解体,慢慢过渡到了奴隶社会。 (2).“市”或“市井”的产生。有了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就需要交换,随着交易数量及范围的增大,就产生了固定的场所,即“市”。也就是最初的城市型的居民点。 (3).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及商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区分出来。出现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 (4).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5).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 (6).频繁的战争也是促成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7).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2、我国古代原始居民点的居住形式及特点(1-4 四选一) 穴居:凿穴而居;上古穴居而野处发展: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巢居: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发展:巢居-干阑式建筑 特点:位置:较高的向阳山坡上,靠近河流 规模:成群密集的房屋,居住形式多以穴居为主 分区:住区、墓区、生产区 3、原始居民点的特点(1-4 四选一) 选址原则:(1)择高而居,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 (2)临近自然水源,一般均靠近河湖水面。 (3)村落周围必须有一定范围的适宜农业生产的平原或小盆 布局特征:(1)规模普遍较大。原始的居民点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一般规模较大。

中国古典园林史总结

中国古典园林史 一、绪论 二、生成期 三、转折期 四、全盛期 五、成熟期一 六、成熟期二 七、终结期 八、基础知识

绪论:园林的定义 园林的四要素 园林的造景风格 园林的功能 世界古典园林四个阶段的特征 世界园林的三大体系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分类(园林基址、园林隶属)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期 中国园林特点 答案绪论 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园林生成期:先秦两汉(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 思想: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 造园著作:无 造园种类:皇家园林(主流) 特征小结: 重点园林介绍: 商周:沙丘苑台、灵池,灵囿,灵台 春秋战国:章华台、姑苏台 秦:上林苑、阿房宫、兰池宫、宜春宫、梁山宫、骊山宫、林光宫西汉:上林苑、未央宫、建章宫、甘泉宫、兔园绪论 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思想: 造园著作:杨衒《洛阳伽蓝记》【成书于公元547年】、郦道元《水经注》造园种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 特征小结: 重点园林介绍: 皇家园林: 邺城: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华林园、仙都苑 洛阳:芳林园 建康:华林园、芳乐苑(南齐)、乐游园 私家园林: 北方城市:寿里丘、张伦宅园、金谷园(庄园别墅)、潘岳庄园、陶潜的庄园南方私园:玄圃、谢家庄园绪论 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原理全盛期:隋唐(公元589——960年) 思想:科举制>隐士回归,地主小农,儒学回归正统,艺术层面上升造园著作: 造园种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特征小结: 重点园林介绍: 皇家园林: 大内御园:大兴城(隋未完成)、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北则大内三苑(禁苑)行宫离宫: 长安:玉华宫、仙游宫、翠微宫、华清宫、九成宫、曲江池 洛阳:西苑、上阳宫 私家园林: 洛阳:归仁里宅园,裴度宅园、履道坊宅园 郊野别墅:平泉庄、安乐公主的庄园、浣花溪草堂、衡山别业、庐山草堂、辋川别业、嵩山别业寺观园林:长安(大兴善寺)【京城内最大】、唐昌观、慈恩寺、元都观、灵隐寺绪论 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

中外建筑史复习整理

一、填空(30’) 1、先有建筑,然后根据这些建筑形象创造出象形文字。 2、中国的史前建筑分穴居和巢居两类。(北方较干旱,多为穴居;南方 较湿润,林木多,多为巢居。“半坡F21”为半穴居) 3、巢居的演变形式是:开始在一棵树上居住,后来变成数棵树合 一个居所,最后发展成人工插木桩建屋,后来变成现在的“干 栏式”住宅。 4、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规模甚大,包括王宫居住部分,宫殿部 分和祭奠部分。为世界文化遗产。 5、西周最完整的建筑是今陕西岐山凤雏村的一处建筑遗址,不是 住宅,是一座宗庙。 6、秦代最主要的三个建筑是:万里长城,阿房宫和秦始皇陵。 7、佛教是东汉时传入中国的。白马寺是我国建造最早的佛教寺院。 现存最早的佛寺是唐代所建的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佛教建 筑分为三类:寺院、塔幢和石窟。(“塔”是后来创造的文字, 最早叫窣堵坡,又叫浮屠、灵庙。) 8、河南登封的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6世纪初),是我国 现存最早的砖塔。 9、石窟是在山崖上开凿出来的洞窟,这种形式来自印度的佛教建 筑。从内容上来说,石窟又可分为僧院窟、塔庙窟、尊像窟。 我国的三大石窟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和 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10、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分裂动乱的,但这时江南一带相对比较平安 富庶。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友人,来到兰亭吟诗饮酒,作成《兰 亭序》,被褚遂良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11、唐朝的大明宫,建筑宏大又精美,主要建筑有含元殿、麟德殿、 宣政殿和紫宸殿等。含元殿为大明宫的正殿,位于大明宫的中 轴线上。麟德殿位于大明宫后部的太夜池之西,是唐朝皇帝赐 宴群臣、大臣奏事、藩臣朝见之处。

中国城建史-复习重点

复习重点 ●原始的居住形式及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1)位置: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靠近河流的二级阶地 2)规模:规模大小不等 3)形式:1)木骨泥墙建筑 2)干阑式桩上建筑 4)功能分区:功能简单生——居住死——墓葬 ●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1)生产力的发展--基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防御、市场) 殷商时代城市的特点 ●a) 殷商时代已出现为考古证实的城市,城市往往是奴隶主的驻地,因此宫殿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b) 城市中集中着为奴隶主服务的各种手工业和商业,如青铜器、骨器、陶器等。从发掘出的奠基奴隶遗骨可以看出城市中明显的阶级差别和对立。 ●c) 白灰面夯土建筑——由柱础支撑的高大的木构架,可能仍用草屋顶,传说中的“茅茨土阶” ●城与廓的概念 P14 “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墨子·非攻篇》、《孟子·公孙丑篇》、《战国策》 “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管子·度地篇》 “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廓>城 ●防御性 ●阶级分化 ●城与市的概念 P14 市指交易场所,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 城指防御城垣,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城郭沟池以为固) ●《周礼·考工记》中的营国制度的主要内容 ●a) 营国宏观规划体制:国家由王畿、诸侯封国、卿大夫采邑城(都)。 ●b) 城(国)的规划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i. 匠人营造的王城,方形,每面九里(3000 米),各开三座城门。城内有九条枞街,九条横街,每街宽都可容三辆车子并行(车轨的9 倍,约18 米);(城中央是宫城)左设宗庙,右设社稷坛,前临外朝,后通宫市,宫市外朝的面积各方一百步(一百亩)。 ii. 宫为城的中心:一夫即一个农夫(农户)一年可耕作的面积一百亩,为井田制的计量单位,也用于城的建设计量之中。 ●c) 礼制营建制度:以王城为基准,按照建城者爵位尊卑,据礼制营建制度而定,严格控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