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健康概述

第一讲心理健康概述

导入新课:

现代社会认识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早在 1948 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个方面。就是说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更要有健康的心理,好比一个“人”字的一撇一捺,二者缺一不可。联合国专家曾断言:“从现在到 21 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象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含义

1、什么是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

和社会适应能力。”

2、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概念是随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的。心理学家对心理

健康的概念有以下几种说法: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客观环境具有高效、快乐的适应状况。心理健康的人应保持稳

定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

“心理健康是指在知、情、意、行方面的健康状态,主要包括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

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和人际关系等。”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主要在这种情况下能作良好的适应,具有

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

我们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对于环境及相互关系具有高效而愉快的适应。心理

健康的人,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气质。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

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它的定义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没有心理疾病,就如同身体

没有病才算是健康的基本条件一样;二是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它是指我们不但有健

康的心理状态,还能消除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心理发展处于最佳状态。打个比喻吧,如

同体弱不算有病,但毕竟不算强壮一样,现在我们更注重心理健康的第二层意思。在一般

的理解中,心理素质可包括以下基本内容:个性品质、心理健康状况、智力因素和非智力

因素,自信心和自我认识能力等等。现代社会要求个人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和自我决策

的能力。

讨论:心理健康与有不健康的心理是一回事吗?

教师:随着中职生生理、心理的发育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交往范围的扩大和思维方式的

变化等,许多学生都会在学习、生活、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出现不适应,这是他们的心理

就产生了轻微的失衡,但这并非就说明这些学生的心理不健康。心理不健康与有不健

康的心理和表现不能等同。心理不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不良状态,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

心理和行为并不等于心理不健康,更不等于自己已患上心理疾病。所以,不能仅从一时一事

而简单地给自己或他人下心理不健康的结论。可以这样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是没有心理疾

病的人,但没有心理疾病的人不一定是心理健康的人,不一定就没有心理问题。因为人的心

理状况不仅受生理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个人心理素质的制约。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与人们所处的时代、环境、年龄、文化背景等因素有关,不

能仅凭一种偶然的行为来判断他人或自己心理是否健康。比如:某个同学正在吃东西,忽

然被人抢了去,于是大哭大叫起来。他正常吗?如果他是一个四五岁的孩子,你的结论又

如何?所以说心理健康并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下面着重介绍几种观点:

(一)美国著名心理家马斯洛为心理健康提出了9 条标准:

1、对现实具有高效的率的知觉;

2、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

3、能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接受自然;

4、在其环境中能保持独立,能欣赏宁静;

5、注意基本的哲学和道德理论;

6、对平常的事物,如朝旭夕阳,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常保持兴趣;

7、能和少数人建立深厚的友情,并具有乐于助人的热心;

8、具有民主的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

9、能承受欢乐和忧伤。

(二)心理健康的八条标准

第一,有一个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总是热爱人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他们对生活乐观,对未来

充满了希望,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自己都是采取极其负责的态度,因而总是满腔热情地

投身于生活,总是忘我地在为社会创造财富。对这些人来说,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每

天都是一个新的台阶,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而且总是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向他自己既

定的目标前进。这类人用他们自己的行动去体验人生的价值,真切而深刻,所以总能享受

到人生的乐趣,反过来更能激起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第二,对自我有恰当的认识。

世界上最困难的是什么?就是如何认识自己。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般能有“自知之明”,就是说,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认识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位置,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学识、水平,既不高估自己,不对自己的一些长处和优势沾沾自喜,也不会自

卑,过分地贬低自己,决不无缘无故抱怨、自责自己。反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便不

能恰当地认同自己,或是莫名其妙地自傲,或是无缘无故地自卑,经常有意无意地掩饰自

己的不足,心理特别敏感、脆弱,失落感极强,经不起风浪的折腾,存在严重的心理冲突,

回避矛盾,无法保持平衡的心理状态。

第三,享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人,在与其他人打交道的时候,有以下这些特点。

1.不仅在理性上懂得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而且总是显示一种积极的、乐于与人

交往的态度。

2.懂得在交往过程中如何尊重人、理解人,从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到他人的身上。

3.能够平等地、宽容地、客观地了解、评价对方,不势利待人,与人相处时,总显

示出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积极的态度。

4.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能够注意他人的长处,能较虚心地向他人学习。

5.当他人有困难时,总能采取真诚的、有效的帮助。

6.当与他人产生矛盾时,能做到“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不主动出击,不“窝里斗”,能进行较好的沟通,并以理智的、合理的方式解决。

第四,有一个乐观的情绪状态。

情绪最容易反映人的心理状态,也最能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一般来说,情绪健康的人

有以下这些特点。

1.没有过分的、不切实际的要求,所以很少有烦恼、不快,精神状态永远是饱满的、

乐观的。

2.在自己的人生遇到麻烦时,能做到泰然处之,决不自寻烦恼或自我折磨;

3.一般能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所以很少有麻烦的、别扭的事情引起自己心理的不

快。

4.有修养,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当自己想发脾气时或暴怒来临时,自己能够意

识到,并将其抑制于萌芽状态。

第五,有健全的人格。

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

观等各方面都能平衡发展;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精神风貌;思

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的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态度,对外界的刺激不会有偏激的

情绪和行为;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能和集体融为一体。

第六,道德心态的健康。

道德健康是世界卫生组织近几年来对健康内容界定的最新补充。一个道德不健康的

人,很难说是一个完全意义上健康的人。那么,什么是道德心态的健康呢?大致有以下几

点。

1.不做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的事。

2.不仅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美丑等是非的能力,而且在自己的行为中去实践真

善美,并能与假丑恶进行斗争。

3.能自觉地遵守社会的各种规范、准则,约束支配自己的行为。

4.能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尽自己的可能为社会多做贡献。

5.当社会或国家需要的时候,能够无条件地服从,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于自己的生

命。

第七,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是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比较难于处理的。但是心理健康的人并不因此而畏惧、

害怕,而是能面对现实、正视现实、改造现实。对这些人来说,往往能做到审时度势,

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能够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正确对待现实环境,

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奢望中,因而能应付比较复杂的

局面;当发现自己处于不利的或困难的境地时,也不惊慌、恐惧,而是冷静地处理,将不

利转化为有利,将困境转化为顺境,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聪明才智。

第八,智力活动正常。

智力活动正常,不一定是指智力超常(智力活动超常也属于智力活动正常的范畴),

而是说,这类人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都是正常的,能较好地胜任

自己的工作,头脑清醒,不糊涂,反应敏捷,思维清晰,逻辑性强,该当机立断的时候就

当机立断,毫不犹豫。

(三)中职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学习适应性:一个心理健康的中职生,通常有比较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目标具体、切合实际;学习的自觉性强;善于制定学习计划,并在执

行计划的过程中表现出意志力强、学习信心足的特点。在对待就业问题上,他们沉着冷静,灵活应对。从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中可以看出,中职生的自我同一性的稳定程度、

自我价值体系的建立水平、人际关系是决定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另外,对学习的适应性

也仍然是左右中职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鉴于此,在参照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

有关心理健康标准的基础上,我们把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人际关系

的和谐程度、学习适应性、自我认知与现实感、个性发展的良好性四个方面。

(2)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直接关系或心理上

的距离。一个心理健康的中职生,一般与同学、老师、父母、朋友等的关系处理得比较融洽,

而很少发生冲突。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具有同情心,待人热情、宽容、真诚,而不是胆小、

怕羞、不和群、表情冷淡或忸怩作态。

(3)自我认知与现实感:自我认知指对自己的心理过程与特征及其表现的认知,而

现实感则指个人对自己同现实之间关系的认知。心理健康的中职生往往有较强的自我认知能力,

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自我评价恰当。在对现实的感知能力上,他们能够客观

地认识现实,并根据对现实的认识来给自己作出恰当的人生发展定位,有与现实联系紧密

的自我价值体系。

(4)个性发展的良好性:个性是指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一

个统一的整体结构。人的个性结构主要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组成。其中个性倾向性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心理健康的中职生,在个性发展上,应表现出良好的态势,即作为心理动力系统的个性倾向

性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和谐,个性心理特征上的一些成分则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

性,如情绪控制能力强、善良、自律等。

三、中职生常见心理问题

1、学习障碍

2、交往压力

3、情感困惑

4、不良习惯和不良嗜好

5、自卑、抑郁

6、焦虑、恐怖等

四、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全面正确地了解自己,正视自己。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 ,而事实上,并不是每

个人都能真正做到自知的,常常是当局者迷。不少朋友对自己的优点、缺点、兴趣、气质、性格缺乏准确的了解。因而有的人不自量力,想入非非;有的过分自卑怯懦、丧失信心。这就需要我们对自己做出恰如其分的、客观的估价,既不狂妄也不妄自菲薄。对自己存在

的不足与缺陷,要勇于承认,并努力弥补。防止过高或过低地错估自己。下面列举十一

条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可供参考:

1、当苦恼时,找你所信任的,谈得来,同时头脑也较冷静的知心朋友倾心交谈,将心

中的忧闷及时发泄出来,以免积压成疾。

2、遇到较大的刺激,或遭到挫折、失败而陷入自我烦闷状态时,最好暂时离开你所面

临的情境,转移一下注意力,暂时回避以便恢复心理上的平静,将心灵上的创伤填平。

3、当情感遭到激烈震荡时,宜将情感转移到其他活动上去,忘我地去干一件你喜欢干

的事,如写字、打球等,从而将你心中的苦闷、烦恼、愤怒、忧愁、焦虑等情感转移、替

换掉。

4、对人谦让,自我表现要适度,有时要学会当配角和后台工作人员。

5、多替别人着想,多做好事,可使你心安理得,心满意足。

6、做一件事要善始善终。当面临很多难题时,宜从最容易解决的问题入手,逐个解决,以便信心十足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7、性格急躁的人不要做力不从心的事,并避免超乎常态的行为,以免紧张、焦躁,心理压力过大。

8、对别人要宽宏大量,不强求别人一定都按你的想法去办事,能原谅别人的过错,给别人以改过的机会。

9、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10、自己多动手,破除依赖心理,不要老是停留在观望阶段。

11、制订一份既能使你愉快,又切实可行的休养身心的计划,给自己以盼头。

心理健康概述

第一章心理健康概述 一、健康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WHO)1946年曾把健康的概念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传统观点认为:健康是指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给出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1.生理健康 2.心理健康 3.社会健康 二、心理健康概述 一、概念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绪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 ? 1.心理健康在贫困时代是奢侈品 2.在发展中国家是点缀品 3.在发达国家是必需品 ?(二)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 社会文化标准统计学标准适应标准症状标准 社会文化标准: 正常心理与行为符合所在社会的文化和规范准则。 注意:文化是发展相对的规范也是相对的 适应标准: (1)行为造成生理上的伤害;(2)行为带来情感上的痛苦;(3)其行为严重妨碍其日常生活; (4)脱离现实并无法控制其思想或行为。 心理障碍是疾病,是脑功能失调,应该有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也就是说存在病因和症状。 是医学模式常用的标准。 (三)心理健康的特征 1、智力正常 2、自我评价正确:了解自己悦纳自己 3、情绪积极稳定:察觉情绪表达情绪调节控制情绪 4、人格和谐完整:人格特征统一 5、人际关系和谐:宽容他人接纳他人认可他人 6、社会适应良好:面对现实接受现实适应现实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WHO提出的身心健康八大标准:“5+3”标准:即“五快”、“三良” “五快”:快食:不挑食,不偏食,津津有味 快便:排泄通畅,轻松自如 快睡:入睡快,睡眠质量好,精神饱满 快语:说话流利,头脑清醒,思维敏捷 快行:行动自如,步伐轻松,流畅 三良 良好的个性: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心境达观 良好的处世能力:沉浮自如,观察问题客观,有自控能力,能应付复杂环境,对事物的变迁保持良好的情绪,有知足感 良好的人际关系:待人宽厚,珍惜友情,不吹毛求疵,不过分计较,能助人为乐,与人为善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 ①身体、智力以及情感十分调和;②适应环境;③有幸福感; ④在工作中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注意: 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文化、发展)。 人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 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与一个人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是一回事。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当重要 二)心理健康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1、生活适应问题:大一新生阶段 2、人际关系问题 3、学业问题 4、恋爱与性心理问题 5、网络成瘾问题 6、择业与就业心理问题 三)影响因素 1、自我认知危机 2、冲突与挫折 3、环境变化 4、学业期望 5、人际关系 6、生活事件 7、家庭环境 如何生活得健康? 1、要有目标和追求 2、保持高度的自信心 3、笑口常开 4、学会和别人一起分享喜悦 5、学会和别人愉快相处 6、有几个知心朋友 7、要经常运动 8、学会宣泄

心理健康概述

第一讲心理健康概述 导入新课: 现代社会认识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个方面。就是说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更要有健康的心理,好比一个“人"字的一撇一捺,二者缺一不可。联合国专家曾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象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含义 1、什么是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2、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概念是随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的。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的概念有以下几种说法: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客观环境具有高效、快乐的适应状况.心理健康的人应保持稳定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 “心理健康是指在知、情、意、行方面的健康状态,主要包括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和人际关系等。”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主要在这种情况下能作良好的适应,具有 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 我们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对于环境及相互关系具有高效而愉快的适应。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气质。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它的定义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没有心理疾病,就如同身体没有病才算是健康的基本条件一样;二是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它是指我们不但有健康的心理状态,还能消除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心理发展处于最佳状态.打个比喻吧,如同体弱不算有病,但毕竟不算强壮一样,现在我们更注重心理健康的第二层意思。在一般的理解中,心理素质可包括以下基本内容:个性品质、心理健康状况、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自信心和自我认识能力等等。现代社会要求个人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和自我决策的能力。 讨论:心理健康与有不健康的心理是一回事吗? 教师:随着中职生生理、心理的发育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交往范围的扩大和思维方式的变化等,许多学生都会在学习、生活、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出现不适应,这是他们的心理就产生了轻微的失衡,但这并非就说明这些学生的心理不健康。心理不健康与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表现不能等同。心理不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不良状态,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

心理健康概述范文

心理健康概述范文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在心理上的良好状态,包括积极的情绪、稳定的 情感、健康的自尊、适应能力和良好的社交关系。心理健康对个人的生活 质量和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随着个体不同的生活阶段和环境变化 而改变。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个体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时能够保持 平衡,适应并应对这些压力。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情绪和情感状态能够 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并且有足够的心理韧性来处理困难和逆境。 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是互不相同的概念。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健康水 平的度量,而心理疾病则是指心理健康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需要专业的治 疗和干预。心理健康并不意味着没有问题或负面情绪,而是指在适应艰难 环境和情境的过程中能够保持一个相对稳定和积极的心理状态。 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寻求社交支持: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朋友和家人交流、 寻求社交支持可能有助于减轻压力和焦虑。 2.建立积极的生活方式:追求积极的生活方式,包括良好的饮食习惯、充足的睡眠和适量的锻炼。这些生活方式有助于调节身体和心理的状态。 3.学会应对压力:学会积极应对压力和困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寻求适当的支持和帮助,并学会放松和减轻压力的方法,如深呼吸、冥想 和放松训练等。 4.管理情绪和情感:学会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包括积极情 绪和负面情绪。保持情绪的积极和稳定有助于维护心理健康。

5.建立目标和意义:设定个人目标和意义,寻找生活的动力和意义, 对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有清晰的认识,这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6.寻求专业帮助:如果个体感到心理健康出现了严重问题,无法自己 应对,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健康不仅对个体有益,也对社会有益。一个心理健康的个体可以 更好地适应并融入社会,对他人和社会具有积极的影响。同时,心理健康 也有助于社会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和成本。 总结来说,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上的良好状态,包括积极的情绪、稳定的情感、健康的自尊、适应能力和良好的社交关系。维护心理健康是 一个全面的过程,包括社交支持、积极的生活方式、应对压力、管理情绪 和情感、建立目标和意义,以及寻求专业帮助等方面。维护心理健康对个 体的健康和幸福感有重要的影响,也对社会具有积极的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概述: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促进个体心理健康为目标的教育形式,旨在提高人们对 心理健康的认知和理解,并培养他们应对压力、解决问题和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本文将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重要性、目标、内容、实施方式以及评估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系统的教学和培训活动,以增强个体心理健康为目标,帮 助人们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认识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学习应对压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以及培养积极的心理健康习惯和行为。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 促进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和理解,帮助 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和需求,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 2. 预防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人们可以学习到应对压力和解决问题的 技巧,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病率。 3. 提高生活质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培养积极的心理健康习惯和行为,促进个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1. 提高心理健康意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人们可以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重 要性以及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和意识。 2. 培养心理健康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帮助人们学习应对压力、解决问题和 促进心理健康的技巧,培养他们的心理健康能力。

3. 促进积极心理健康行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培养积极的心理健康习惯和行为,促进个人心理健康的提升,如积极的情绪表达、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 心理健康知识:包括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问题的常见类型和症状、心理疾 病的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2. 压力管理:教授应对压力的技巧和方法,如放松训练、时间管理、问题解决等,帮助人们有效应对生活中的压力。 3. 情绪管理:教授情绪识别和情绪调节的方法,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和表达自 己的情绪,提高情绪稳定性。 4. 人际关系:教授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交能力。 5. 自我认知与自我价值: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个性、需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 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 五、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式: 1. 课堂教育: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并进行 案例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能力。 2. 培训工作坊:组织心理健康培训工作坊,通过讲座、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形式,向参与者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 3. 心理咨询服务: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为个体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帮助 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4. 家庭教育:通过家庭教育的方式,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帮助他 们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引言概述: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系统的教育活动,匡助人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在当今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本文将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目的、内容、方法和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 1.1 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匡助个人认识自己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掌握调节情绪、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1.2 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系统性、目的性、计划性强的教育活动,注重个体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为目标。 1.3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1 预防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通过教育活动,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2.2 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匡助个人认识自己的心理需求,发展积极健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习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2.3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社会成员的心理素质,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3.1 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匡助人们了解心理问题的成因、表现和预防方法。 3.2 心理健康技能的培养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还包括心理健康技能的培养,如情绪管理、压力应对、问题解决等技能的培养。 3.3 心理健康态度的培养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还包括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态度,如乐观、自信、自尊等态度的培养。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4.1 课堂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课堂教育的方式进行,如心理健康知识的讲解、心理健康技能的培养等。 4.2 辅导咨询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帮助个体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情绪 和行为,并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使个体在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时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情绪管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增强自尊和自信心,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整体生活质量。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是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基础,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预防性的干 预手段,具有以下重要性: 1. 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心理需求 和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 2. 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个体的心理抗压能力, 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预防心理疾病的发展。 3.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个体的良好情绪管理和问题 解决能力,提高社会和谐稳定的程度,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心理知识的传授:包括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发展阶段、人格特点等内容,帮助个体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 2. 心理问题的识别和解决:通过教授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应对策略,帮助个体识 别和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3. 情绪管理和调适:教授情绪管理的技巧和方法,帮助个体掌握正确的情绪表 达和调节方式,提高情绪健康水平。 4. 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教授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和沟通技巧,帮助个体建 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交能力。 5. 压力管理和适应能力的培养:教授应对压力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个体有效应 对各种压力,提高适应能力。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实施: 1. 学校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 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能力。 2. 社区教育:在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等, 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3. 媒体宣传: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平台,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和信息,提高公众的心理健康意识。 4. 企事业单位教育:在企事业单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心理健 康水平,促进组织的健康发展。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和效果 评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知识水平的提升:通过测试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估个体对心理知识的掌握 程度和理解程度。 2. 技能的提高:通过观察和评估个体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 情况,评估个体的技能水平。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正在考教师资格证的你,对于这方面特别要学习一下,现在的学生的心理问题远远超过学习的能力了,一起来看看吧!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重点: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意义和标准 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 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②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⑧自我调控能力④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⑤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⑥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二、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以下所列的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都属于心理辅导与治疗

的适用范围。 (一)焦虑症 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这是将焦虑作为一种独立的神经症来看。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某些人具有易发焦虑反应的人格基础,这些人格倾向就叫做焦虑品质 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对于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都有较好的效果。 (二)抑郁症 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焦虑是个人对紧张情境的最先反应。 抑郁症的表现,一是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二是消极的认识倾向。三是动机缺失。四是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 (三)强迫症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 森田疗法,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 治疗强迫行为的另一种有效的方法是"暴露与阻止反应"。

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健康知识一心理健康概述做好保安服务工作,保安员必须了解、把握服务对象的各种心理现象,了解不同行业、企业的行业属性和文化背景;同时,还要认真学习和掌握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知识,把握好自身的心理和行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所有这一切,都要求保安员要善于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将心理学的知识融入保安服务工作。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心理、智能以及感情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心理健康的要求可概括为七个方面。 1.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够全面正确地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能够自我评价,自信乐观,确立自己的生活目标,并努力向目标靠近。 2.具有健全的统一人格。能保持气质、性格、能力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所思所言所做能协调一致。 3.具有开朗轻松的心境。经常保持开朗、乐观、愉快、满足的心境,适度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要自尊自重。 4.具有坚强的个人意志。在挫折、困难、逆境面前不气馁,百折不挠。 5.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能主动适应和改变现状。 6.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用真诚、信任、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与人相

处,并保持真诚的微笑。 7.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以较强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来对待学习,善于学习,刻苦钻研。 以上七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只要能稳定有效地学习、生活和交往,就达到了基本心理健康的标准。 其中,自我意识位于心理健康首位。它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它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等方面。职业意识往往通过服务意识来展现,职业意识越强,则服务质量越好。人们往往通过服务来了解职业队伍。 自我意识,往往通过职业意识反映出来。而职业意识既影响个人的就业和择业方向,又影响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职业意识由就业意识和择业意识构成。就业意识是指人们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和任职角色的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表现”。所谓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的健全状态,这四者之间相互适应、相互协调才是真正的健康。其中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当中,能通过调整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保持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从而达到与环境的平衡与协调。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各自关注的不同角度对心理健康进行论述,我国研究者王书荃认为,心理健康指人的一种较稳定持久的心理机能状态。它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时,主要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能否使自己的心态保持平衡,使情绪、需要、认知保持一种稳定状态,并表现出一个真实自我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简单的说,当个体能发自内心的体验到幸福就是真正的心理健康。 二、压力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里,周围世界里充满着各种各样互不相干、互相矛盾、甚至于针锋相对的事物,心理作为对现实的反映,会在我们的内心中形成这种左右为难、无从选择的心态,当一个人在体验着这样的心态时,我们就说他正在经受着压力。心理学中说的压力,是指人的内心冲突和与其相伴随的强烈情绪体验。 三、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科医生和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了无意识理论和人格结构理论等重要思想。 (一)无意识理论。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将人的精神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层。意识即自觉,就是我们的觉知状态,即对我们自身、对外界的环境事件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的觉知状态。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前意识又称下意识,是调节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机制。前意识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到清醒意识中的潜意识,因此,它既联系着意识,又联系着潜意识,使潜意识向意识转化成为可能。无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指那些在通常情况下根本不会进入到意识层面的东西,比如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欲

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1)

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1) 一、心理概述 1、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人的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 (1)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2)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脑只是人的心理产生的前提,提供了人的心理产生的可能性,而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还必须依赖于客观现实。因此,心理的产生必须具备脑与客观现实两个条件。 (3)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主观性是指一定的个人或主体对客观现实带有主体自身特 点的反映。对同样的客观现实,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条件下,往往反映各不相同。 能动性是指一定的个人或主体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自觉、积极、主动的。它集中体现了人的心理(即意识)的主要特点。人有意识,能自觉确立目的,制定计划,调节行动,克服内部、外部的困难,达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目的。 2、人的心理现象 人的情绪和心理变化等统称为人的心理现象,通常分成两个方面,即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主要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 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人们在活动的时候,通常各种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事物,通过头脑的活动思考着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伴随着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按性质可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情、意。

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是统一的心理过程的三个不同方面,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认识过程是引起人的情感与行动目标的基础,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与意志行动起着动力或阻力的作用;意志品质如何,又反过来对人的认识、情感和目标的实现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2)个性心理(一个人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一个人整体精神面貌的反映,由个性倾向与个性心理特征组成。)人在认识客观事物和改造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不仅有认识、情感、意志各种心理过程,还会表现出每个人特有的心理特点,这些不同的特点,就构成了人们心理上的差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点,就叫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能力与性格(性格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一个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就会稳定地贯穿在他的全部行为活动中,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一个人的性格特点,预测他在某种情境中的表现。性格表现着一个人的品质、道德行为和 世界观,他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 二、科学的健康观念 关于健康内涵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自身认识的深化,正在发生着极大的变化,那种认为只要身体没有疾病、生理机能正常就是等于健康的观念正在被一种“立体健康观”所 替代,即健康应由心理尺度、医学尺度和社会尺度来评价,健康的概念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走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理论研究与实践证明,人是生理、心理与社会层面的统一。人不仅仅是一个生物体,而且是有着复杂的心理活动、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完整的人。世界卫生组织(WH O)提出,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摆脱虚弱的状态。并进一步指出健康的新概念:(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2)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3)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5)应变能力强,能适

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上能够平衡地适应社会环境,具有良好的心 理状态和稳定的情绪。心理健康是人们正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 的幸福感、生活质量和社会和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理健康概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对个体的身体健康、工作表现、生活 幸福感和人际关系都有重要影响。心理健康问题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全球范围内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增加趋势。 2.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见症状: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 状包括焦虑、抑郁、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 处理,可能会给个体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 3.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基因遗传、生活经历、社会环境等。压力是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 工作压力、学习压力、家庭关系问题等。 4.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为了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个体可以采 取一些预防措施,如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效管理压力等。 对于已经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个体,及时的干预和治疗也非常重要。 6.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不仅仅是个人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对个体和社会产生了广泛的负面影响,包括失业、家庭破裂、社会冲突等。因此,提升整个社会心理健康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心理健康是个体正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个体的身体健康、工作表现、生活幸福感和人际关系密切相关。了解心理健康的概述,

对于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稳定的情绪非常有帮助。同时,提升整个社会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一个重要任务,需要个体、家庭和社会共同合作才能实现。

学生心理健康内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学生心理健康内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1.引言 1.1 概述 学生心理健康是指学生在心理上保持稳定、健康、积极的状态,能够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交等方面的各种压力和挑战。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学业负担的增加,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学生心理健康的内涵十分广泛,包括学生的心理健全、情感稳定、积极向上的态度以及人际关系的良好等方面。心理健康与个人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求。 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良好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潜能,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提高学习和创造力。同时,学生心理健康还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预防和减少身体疾病的发生。 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学校可以开展心理教育活动,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和压力。家庭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积极倾听和理解他们的需求,给予适当的关怀和支持。社会应该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加强对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相关的支持和资源。 因此,关注和支持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提出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议和措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这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1.2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的设计对于一篇长文来说非常重要,它有助于我们有条不紊地展开思路和展示论证。在本文中,文章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2. 正文部分是我们详细展开讨论学生心理健康的部分,包括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和重要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以及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与支持。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会通过论证和例子来分析学生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并深入探讨其中的内涵和意义。 2.1 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和重要性将会阐述学生心理健康的概念和内涵。我们将解释什么是学生心理健康,并探讨它为学生个人发展以及学校环境所带来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引用相关的研究和调查数据来支持我们的论述,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和重要性。 2.2 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将会深入分析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

心理健康表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心理健康表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1.引言 1.1 概述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在心理层面上的良好状态,包括积极的情绪、健康的思维模式以及良好的自我意识和情感管理能力。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压力的增加,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与身体健康一样,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的整体幸福感和生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关系着个人的心理状态,还牵扯到人际关系、工作表现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方面面。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于它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一个人心理健康良好,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困难和压力,更有可能取得成功和幸福。相反,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导致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甚至可能演变成严重的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情绪稳定、自信乐观、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应能力强、积极应对压力等。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具备积极的心态,能够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并且拥有健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要维护良好的心理健康,个人需要注重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合理的饮食、充足的休息、适当的锻炼和良好的情感释放机制。此外,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和亲友关怀也是重要的因素。 心理健康不仅对个人具有重要意义,也对社会具有深远影响。一个心理健康的社会可以培养出更加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同时,关注心理健康问题也有助于提升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帮助那些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得到更好的治疗和关怀。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有效的维护方法,我们能够保持心理健康、提升生活质量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文章结构是指整篇文章的组织架构和篇章体系。一个良好的文章结构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从而达到有效传递信息的目的。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心理健康的表述,为了更好地展示这一主题,文章被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首先,引言部分将为读者提供整篇文章的概述。我们将简要介绍心理健康的概念和其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同时,我们还将说明本文的目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