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2、古文二则

22、古文二则

22、古文二则

涟源市漆树中学 语文 科学案稿

总第14课时 第 22课: 孙权劝学 主备人: 龙建业 审核:

春语文版语文七下《古文二则》word导学案

29 古文二则 一.基础达标 (自主完成,二人互检)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卒(zǔ)逢暴雨 B.郢人垩( è)漫其鼻端若蝇翼 C.峨峨(é)兮若泰山 D.臣则尝能斫(zhuó)之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 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②. 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④.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⑤. 吾于何逃声哉? ⑥.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②.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 ③.钟子期辄穷其趣。 4.下列语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两项是() A.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 B. 止于岩下 C.听而斫之 D.卒逢暴雨 5.庄子(约前369~前286),名,时期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 、、的代表人物。《郢人》选自。 列子,名,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伯牙善鼓琴》选自。 二设问导读 (阅读课文,探究问题) 1.“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2.你从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庄子对亡友怀着怎样一份特殊的感情? 3.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又如何“善”听? 4.这两篇古文所共同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三.自主检测 (语段阅读,重点突破) (一)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谓从者曰(随从人员) B. 郢人立不失容(容貌) C. 若蝇翼(翅膀) D. 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这样) 2.从“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一句话中可以看出,庄子和惠子怎样的感情?你能不能说出一个与此相似的典故? 3.由本寓言引申出一个什么成语?请说说它的含义。 (二)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伯牙善鼓琴善: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 2. 翻译句子。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 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2.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 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2课《礼记二则》文言现象、选择题

《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下第22课】班级:姓名: 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赏析辨识选择题】 《虽有佳肴》习题 一、文言知识积累: 1、指出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虽.有至道古义: ②不能知其旨.也古义: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 ④教学相长.也古义: ⑤不知其善.也: ⑥学.学半:前一个“学”: 2、一词多义 学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知.其旨也人不知.而不愠 B. 虽有至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C. 然后能自反.也其反.激之力 D. 其此之谓.乎太守自谓.也 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虽.有嘉肴故余虽.愚 B. 不知其.善也欲穷其.林 C.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公问其故. D.然.后能自强也满目萧然. 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 B. 作者通过列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C. 文中“教学相长”是指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 D. 短文多运用对偶句,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6.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学习上热心帮助别人、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B.文章首先通过比喻引出“弗学,不知其善”,接着论述教与学的重要性及辩证关系,最后才归纳出“教学相长”这个中心。 C.“学学半”运用引用论证,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D.本文为新时期教师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师生应多互动,学生要白主学习,才能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参考答案 一、文言知识积累: 1、指出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虽.有至道古义:古今异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不能知其旨.也古义:古今异义,甘美。今义:意义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古今异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④教学相长.也古义:古今异义,促进。今义:增长 ⑤不知其善.也: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⑥学.学半:前一个“学”:通假字,同“敩”,教导。 2、一词多义 学

古文二则

韶关市武江区龙归中学学校校本教材导学稿年级:九(下)学科:语文 课题:古文儿则课型:新授课主备人:潘新来审核人:林其军 导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理解翻译课文。 2、能够评价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3、体会《后汉书》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领悟“四知”、“私心”的寓意。 导学重点:积累重点词语及句式。 课时安排:2课时 导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邓骘. ( ) 辟.之()谒.见()遗.震()悫.() 2、学生读课文,检查学生阅读课文的情况。并予以点拨纠正。 3、介绍作者及解题 范晔(398—445)字蔚宗,小字搏。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四知”即“、、、”。题目是编者加的。 二、课内探究 1、要求学生自己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翻译课文,把不理解的地方划出来,小组合作,或者师生互动解决。 2、翻译下列句子。 (1)(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2)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 (3)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3、结构分析:本文分成两层,一、。二、 4、合作探究: (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理解,并说说你是怎样看待“杨震拒金”的。 (2)(杨震)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5、写作特点 (1)人物形象鲜明。本文只有146个字,非常鲜明的突出了杨震的高尚思想品德。

(2)语言刻画形象传神。“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八个字形象刻画出了杨震拒绝贿赂的。 三、拓展检测 1.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解释。 (1)吏人奏记及便宜者()(2)然少蕴藉()(3)虽不省视() 2. 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1)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本文题目是《私心》,而文章意在表现第五伦的公正无私心,你认为题目恰当吗?请简析理由,不少于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有私心吗?请你用一段一百字左右的文字把它表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2 一.自主预习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语感。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不懂的小组合作,或者提出来,全班互动。 3、结构分析:全文分成两层: (1)、(自“伦奉公尽节……亦以此见轻”)写第五伦,清洁廉明。 (2)、(自“或问伦曰……岂可以谓无私乎?”)写第五伦向别人解释“”。 二、课内探究: 1、本文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什么特点?(从语言的角度理解) 2、讨论杨震和第五伦两个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3、主题分析:通过第五伦,,,来赞扬其高尚的无私的品质,进而以其私心反衬第五伦的情操。

22《礼记》二则 (2)

22《礼记》二则 第1课时虽有嘉肴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 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 嘉肴 ..(jiā yáo)自强.(q 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 ②弗.食(不) ③不知其旨.也(味美) ④然后能自强 ..也(自我勉励) ⑤虽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 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 ⑦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因此) ⑧教然后知困.(困惑) ⑨然后能自反 ..也(自我反思) (3)古今异义词 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翻译下列句子

下22课古文二则导学案 (1)

22、《古文二则》导学案 黄春霞周斌黄松梁荣 学习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闻鸡起舞”“自相鱼肉”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一)基础知识 1.请学生动手查找整理作家作品有关资料 2.自由朗读全文。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孤岂.()欲卿.()涉.猎()即更.()刮目相待祖狄.()少.有大志()蹴.琨觉()此非恶.声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卿当涂 ..()见.往事耳()..掌事()但当涉猎 蒙乃就学 ..()及.鲁肃过.()()即更.刮目相待()(1)蹴.琨觉()(2)此非恶.声也()(3) 自相鱼肉( ...). (4)人思自奋 ..()(5)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6)因.起舞()(7)狄将.其部曲 ..百余家()()

5.翻译下列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4)中夜闻鸡鸣,蹴琨觉 (5)郡国豪杰,必有望凤响应者 4.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掌事:但:多务:孰若:遂: (四).探究应用 1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2.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3.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4.品味“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的含义。 1.谈谈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祖狄作为一代名将的胆识? 2.文中刻画了祖狄怎样的形象? 3.“闻鸡起舞”这一情节是否偏题?

4.交流讨论:说说祖狄之所以成为一代名将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 三、拓展延伸:“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你能从你积累的名言警句中选择两句劝学吗?

22《礼记》二则(经典)

22 《礼记》二则 第1课时 虽有嘉肴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 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 嘉肴(jiā 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 ②弗食(不) ③不知其旨也(味美) ④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 ⑤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 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 ⑧教然后知困(困惑) ⑨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3)古今异义词 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019年精选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21 古文二则语文版习题精选第五十六篇

2019年精选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21 古文二则语文版习题精选第五十六篇 第1题【填空题】 《四知》《私心》两则短文均选自______,作者______。 【答案】: 【解析】: 第2题【填空题】 给下列字注音。 骘______邑______谒______ 辄______ 悫______ 征辟______ 【答案】: 【解析】: 第3题【填空题】 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①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辟:______ ②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举:______

③后转涿郡太守转:______ ④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便宜:______ ⑤然少蕴藉蕴藉:______ 【答案】: 【解析】: 第4题【问答题】 读《四知》,谈谈你对“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理解,并说说你是怎样看待“杨震拒金”的? 【答案】: 【解析】: 第5题【问答题】 读《私心》,“时人”认为第五伦毫无私心,而他认为自己在哪些地方还有私心?你怎么看第五伦的这些“私心”? 【答案】: 【解析】:

第6题【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找出上文有关古代官职的四个词。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 写出“无知”一词在文中的意思以及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 从刻画杨震这个人物来说,文章第一句属于______描写,作用是突出杨震的______。 王密“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课文并未交待他这样做的原因,你想他会无缘无故给杨震送礼吗?为什么? 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 ②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答案】:

古文二则

古文二则 齐威王辩臣之毁誉 周烈王六年(公元前370年) 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郢,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译文 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却是田土开辟整治,百姓安居乐业,官府平安无事,东方十分稳定。这是你不巴结我的左右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于是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但我派人前去察看,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当初赵国攻打郢地,你坐视不救;卫国攻取薛陵,你不闻不问;这是你专门用重金来买通我的左右近臣替你说好话!”当天,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于是大臣们都毛骨悚然,再不敢弄虚作假,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大治,成为当时天下最强的国家。 魏武侯与吴起论山河之固 周安王十五年(公元前387年) 魏文侯薨,太子击立,是为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对曰:“在德不在险。惜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休,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商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

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武侯曰:“善。” 译文 周安王十五年(公元前387年) 魏国魏文侯去世,太子魏击即位为魏武侯。 魏武侯乘船顺黄河而下,在中流对吴起说:“多么美丽而险要的山河呀,这是魏国的无价之宝啊!”吴起回答说:“国国家的宝物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当初三苗氏部落,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彭蠡湖,但他们不讲仁义道德,结果被禹消灭了。夏桀居住之地,左边是黄河、济水,右边是泰华山,伊阙山在其南面,羊肠坂在其北面,但朝政腐败,也被商汤王把他驱逐了。商纣王的都城,左边是孟门,右边是太行山,常山在其北面,黄河经过其南面,只因他多行不义,最终还是被周武王杀了。由此可见,国家应当珍视的,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如果君主您不修德政,恐怕就是这条船上的人,也要成为您的敌人。”魏武侯听罢说道:“说得对。”

22〈礼记〉二则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2 《〈礼记〉二则》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背诵《虽有嘉肴》,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参考答案: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 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全文语言精练,逻辑严密。 二、背诵《大道之行也》,归纳一下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是“天下为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①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②人人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三、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从两篇中各举一例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虽有嘉肴》“故曰”之前,全都是对偶句。第一组,以“虽有……,弗……, 不知……”的句式类比论证,导出议题;第二组,用两个“……然后知”的句式,构成对比,说明“学”与“教”的两种困境;第三组,用两个“知……然后能……”的句式,进一步论述“学”与“教”的情境。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大道之行也》中的对偶句,如“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对偶精严,音韵(平仄)相对,简洁凝练;“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句式相同,表意相对,顺承自然;“男有分,女有归”,对举男女应该得到的“待遇”,简明有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对比面对财货浪费和力气付出时两种无私的态度,加重了推理的意味;“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虽然不是严格的对偶,在语词上不一一相对,但句子结构、表意风仍具有对 偶和铺排的特点。这些对偶句的铺排效果和气势,与《虽有嘉肴》略同。 四、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注意古今意义的区别和联系。

14古文二则(菊)

*14、古文二则(菊) [教学目标] 1、学习古文《菊》,了解内容,知道菊花的香味、形状、颜色和性格。 2、借助注释,能将古文《菊》翻译成现代文。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注释,能将古文《菊》翻译成现代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1、师:中国古代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最灿烂的文化之一,许多名句名篇,流传至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两则古文。文章虽短小,内容却十分丰富。 板书课题:*14、古文二则 齐读课题。 2、师: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古文,《菊》。 (1)板书:菊 (2)师:秋天,花中的佼佼者当属菊花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它的美。 媒体出示菊花的图片。 (3)师:谁能描述一下你眼中的菊花呢? 3、师:那么课文中又是怎样描写菊花的呢?我们一起打开课本来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 1、媒体出示课文: 菊 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其瓣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2、师范读课文。 师领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停顿。

4、交流。 (1)指名分句读。先注意读准字音,再注意句子的停顿。 媒体出示:赭、惟、爪(多音字)的读音。 (2)同桌互相读。 (3)齐读。 三、研读课文。 1、师: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或借用字典,自己先试着理解一下这则古文的意思。 2、出示第一句: 菊花盛开,清香四溢。 (1)读一读句子,对照注释,理解关键字的意思。 媒体出示:溢:流出、散发出。 (2)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菊花盛开,四处飘散着花的清香。) (3)齐读句子。 3、出示第二、第三句: 其瓣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 (1)读一读句子,理解关键字的意思: 媒体出示:其:它的。或:有的。赭:红褐色。 (2)试着连起来说一说句子的意思。(菊花的花瓣像丝线,像蟹爪。花的颜色有的黄,有的白,有的红褐色,有的是红色的,种类非常多。) (3)出示图片,感受一下菊花的花瓣如丝线,如蟹爪,菊花的颜色各种各样。再说一说,菊花还有哪些形状呢? (4)齐读句子。 4、出示第四句: 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1)读一读句子,说说你理解了哪些字的意思,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呢? 媒体出示:耐:受得住,禁得起。既:已经。降:降临。零落:凋零。惟:只有。 (2)同桌互相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大家交流。(菊花生性能够耐得住严寒,厚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知识点归纳

《礼记二则》之《虽有嘉肴》 常考知识盘点 1.资料链接 (1)《礼记》 《礼记》,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礼记》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是孔子以后战国至秦汉之间儒家的作品,全书保存了先秦时代的重要史料。《礼记》按照所述内容分为四类:记礼节条文;阐述周礼的意义;解释《仪礼》之专篇;专记某项制度和政令。《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背景材料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文章中心概括 《虽有嘉肴》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道理。 3.写作特点 (1)运用类比手法。文章开头运用类比手法,以“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类比“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2)逻辑严密,有条有理。文中开头先讲学习的重要性,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最后提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 (1)通假字 《兑.(yuè)命》曰“兑”通“说”,指的是 ①虽.有嘉肴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②不知其旨.也 古义:味美今义:主旨 ③教然后知困. 古义:困惑今义:穷苦,艰难 ④然后能自强.也 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健壮的,有力的⑤教学相长.也 今义:增长 (3 ①学:学.学半(动词,教导) 学学.半(动词,学习) ②其: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 其.此之谓乎(副词,表示推测) (4)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形容词 不知其旨.也 旨:原意为甘美,文中指甘美的 ①形容词作名词 不知其善.也 善:原意为好的,文中指好处 (5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文: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有些知识)理解不了。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反省自己;感到不了解,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③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6)问题探究 ①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答:学和教都很重要,教学相长。全文运用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 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 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 课《礼记二则》知识点大道之行也一、课文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注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之:用在主谓之 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 ,推举。 修:培养。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 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 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 也,不必为己。 注释 亲其亲:第一个“亲”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

“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 ,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精品】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文二则课文全解语文版

21.古文二则 《四知》通过叙述“杨震拒金”的故事,表现了身居高官的杨震廉洁自律,坚决拒贿的高尚品格。 《私心》通过第五伦从内心深处进行挖掘,坦然承认自己也有私心的故事,表现了第五伦的无私奉公,自觉修身揭私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仍有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红字注音 骘(zhì)邑(yì)谒(yè)涿(zhuō)辄(zhé)悫(què)征辟(bì)便(biàn)宜 2、形近字 ┏藉(jiè)慰藉┏谒(yè)拜谒┏晔(yè)范晔 ┗籍(jí)书籍┗遏(è)遏制┗桦(huà)桦树 3、多音字 ┏(yí)遗命┏(jí)狼藉┏(shěng)省份 遗┫藉┫省┫ ┗(wèi)遗十金┗(jiè)慰藉┗(xǐng)反省 4、词语解释 【辟】征召。 【举】推举,选拔。 【茂才】即秀才,通称才能优异的人。汉代以来成为荐举人员的科目之一。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秀才为茂才。 【迁】晋升或调动官职。 【故人】汉代人在门生故吏面前,自称故人。 【转】调动(官职)。 【伦】即第五伦,东汉大臣。字伯鱼,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便宜】指对国家有利的事。 【悫】恭谨,诚实。 【蕴藉】宽和,宽容。 5、文学常识真空 (1)《四知》选自_____,作者____,___(朝)史学家,字___。 (2)《私心》选自_____,主人公是____,____是复姓。

(3)《后汉书》以___为体例,与___、___相同,它分为____、___、___合为百篇。 (4)“前四史”是指《后汉书》、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后汉书·杨震列传》范晔南朝·宋蔚宗 (2)《后汉书·第五伦钟离宋寒列传》第五伦第五 (3)纪传体《史记》《汉书》十纪十志八十列传 (4)《史记》《汉书》《三国志》 二、课文学习 1、范晔简介 【明确】范晔(398~445),字尉宗,南朝宋顺阳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史学家。 范晔早年曾任鼓城王刘义康的参军,后官至尚书吏部郎,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因事触怒刘义康,左迁为宣城郡(郡治在今安徽宣城)太守。后来他又几次升迁,官于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因有人告发他密谋拥立刘义康,于是以谋反的罪名被处以死刑。 范晔一生对社会的最大贡献则是撰写了被后人称之为前四史之一的《后汉书》。范晔以《东观汉记》为蓝本,对其它各家撰著博采众长,斟酌取舍,并自定体例,订伪考异,删繁补略,写成《后汉书》。由于他的“后汉书”文约事详,逐渐取代了前人的著作。 《后汉书》继承了《史记》、《汉书》的纪传体例,叙事简明而周详,记事有重点而不遗漏。其叙事的特点是以类相从而不记年代的先后。有些篇目的内容颇有增益,如《东夷列传》就较详细的记述了当时朝鲜半岛诸国和日本(当时称倭国)的情况,又《南蛮传》也为前所未载。《后汉书》又新立了一些类传,如《逸民》、《列女》等。 杨震简介: 【明确】杨震(?~124)中国东汉大臣。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时人誉为关西夫子杨伯起。一直不答州郡的征召,年50,始仕于州郡。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其廉洁最为人称道。后转为涿郡太守。元初四年(117),征为太仆,迁太常。永宁元年(120),代刘恺为司徒,后又代刘恺为太尉。皇亲国戚每每向他推荐自己的亲信,他都不准。中常侍樊丰等鼓动大兴土木,他极力反对。赵腾屡次上书,指陈得失,帝欲诛之,他劝谏。由于太过忠直,遭奸臣怨恨,交相诬毁,诏遣归故里。半途饮酖自尽。 第五伦简介: 【明确】第五伦,字伯鱼,东汉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先世为战国田氏,后徙西汉园陵,便以迁徙次序为姓。东汉初,被京兆尹阎兴召为主簿,后任铸钱掾,领长安市,百姓悦服。建武二十七年

古文二则

14.古文二则 (第七册) 虹口区四川北路二小吴咏梅 关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朗读古文。通过阅读知道菊花的香味、形状、颜色和性格;知 道莲的花、叶以及茎、实的名称及其作用。 2、学习理解古文的方法,能借助注释或工具书尝试把古文译成白话文,并能背诵古文。 3、初步感受古文用词精练,描述准确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到古诗中所蕴涵的美,激发学 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喜爱之情和学习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菊”和“莲”的。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把古文译成白话文。 [教学准备] 1、“咏菊”的美文集锦。 2、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学时间] 1.5-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诗入境,引入课题。 1、多媒体出示菊花图景,音乐背景轻奏: 师诵: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2、师简介: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黄巢写的诗名就叫《菊花》。菊历来就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我们的语文书上就有一篇文质兼美而又简洁的古文,多媒体出示课题并齐读——《菊》。 说明 孩子们以前接触过的古诗词也是文言文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用读来琅琅上口的古诗引导他们进入古文这一崭新的学习区域可降低其陌生感,消除其畏难的情绪,同时要使新课的开始能扣动学生的心弦,教师的语言本身就应具备艺术性,借助千古传诵的古诗入境,无疑能让学生迅速地浸淫在语言创设的氛围中。 二、学习《菊》。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古文是怎样赞美菊花的呢?听——(放录音)要求:听清停顿、听清轻重缓急。 说明: 第一次接触古文,学生没有任何读的经验、技巧可言,因此安排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让学生对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抑扬顿挫有初步的认识。 2、借助有关工具,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 3、个别抽读,每人读一句,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古文写了有关菊的哪些内容?试用每一句中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句意,用“△”表示。(师板书:香瓣色性) 说明: 每个人都会对语言有一定的感知理解能力,从学生认知规律角度看,首先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模糊的,轮廓性的感知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通过找关键字进行概括的能力。。 (二)品读剖析,深入理解。 1、媒体出示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 先解释重点词的意思。 (1)借助注释。(2)利用字典。 再连词成句,理解句子的意思。 学生根据上面的学习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介绍菊的一个方面进行自主学习。 说明: 中国汉字古今意有一些变化,所以孩子们在理解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而对文本学习的过程本身就应是一个亲历探究的过程,这时教师不应只注重对文字本身意思的机械理解,而是应当先给予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全班交流,读一读、议一议: (1)菊“香”:重点抓住“盛”与“溢”两字,再连词成句。 说明: 对于“盛”的理解可采用单音字组成双音节的词的方法。 师小结: “菊花茂盛地开放,清新的花香到处弥漫。”用文中一个词就能概括其特点那就是——生回答,教师板书:清香四溢 说话练习,(看媒体): 站在高高的龙亭大殿上,隐隐约约的都是菊影,真是 。(帮助学生积累描写花香的词语,例如:百里飘香、沁人心脾、香气袭人……)

22《礼记》二则-教案

22 《礼记》二则 第1课时 虽有嘉肴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学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 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义。 (1)正读音。 嘉肴..(jiā yáo) 自强.(qiǎng )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弗. 食(不) ②不知其旨.也(味美) ③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④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所以) ⑤教然后知困.(困惑) ⑥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⑦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 ⑧教学相长. (推动,促进) (3)通假字。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4)古今异义词。 ①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②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疲倦;困难。) (5)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21 古文二则语文版课后练习二十一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21 古文二则语文版课后练习二十一第1题【填空题】 《四知》《私心》两则短文均选自______,作者______。 【答案】: 【解析】: 第2题【填空题】 给下列字注音。 骘______邑______谒______ 辄______ 悫______ 征辟______ 【答案】: 【解析】: 第3题【填空题】 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①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辟:______ ②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举:______

③后转涿郡太守转:______ ④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便宜:______ ⑤然少蕴藉蕴藉:______ 【答案】: 【解析】: 第4题【问答题】 读《私心》,“时人”认为第五伦毫无私心,而他认为自己在哪些地方还有私心?你怎么看第五伦的这些“私心”? 【答案】: 【解析】: 第5题【问答题】 读《四知》,谈谈你对“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理解,并说说你是怎样看待“杨震拒金”的? 【答案】: 【解析】:

第6题【文言文阅读】 读文章回答问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后魏侍中济阴公之系孙。曾伯祖,高宗朝宰相。父镇,太常博士,终侍御史。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受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章奏,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士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注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已没者,仍出私钱以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土。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 《旧唐书·柳宗元传》 下列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易:改变。 B、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图:谋划。 C、柳州士俗,以男女质钱质:抵押。 D、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亲:亲切。 下列句中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为:①吾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B、胡:①胡忍见其若是?②田园荒芜胡不归? C、以:①以男女质钱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其:①其已没者,仍出私钱以赎之,归其父母。②其孰能讥之乎?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22课 古文二则

孙权劝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有关本文的文学常识;了解并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 2.能力目标: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分析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努力学习的精神。 【教学要点】 重点: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设想】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教学步骤】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新课探究】 一、解题 1.作者简介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宋神宗语,因此命名《资治通鉴》 “读书治国平天下”(补充“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卿qīng 更gēng 2.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3.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4.请同学将这个故事完整的讲给大家听,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使故事更好听,人物更丰满。 5.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译文: 当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以不去学习呀!”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成为精通儒家书籍、传授经学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