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下22课《古文二则》导学案

八下22课《古文二则》导学案

八下22课《古文二则》导学案
八下22课《古文二则》导学案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22、《古文二则》导学案

黄春霞周斌黄松梁荣

卿当涂掌事(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

)即更刮目相待

)(2)此非恶声也(

(3)

)(7)狄将其部曲百余家(

5?翻译下列句子。

学习目标: 1、 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积累文言词汇。 2、 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闻鸡起舞” 3、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自相鱼肉”等成语。

(一)基础知识 1请学生动手查找整理作家作品有关资料 2.自由朗读全文。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孤岂( )欲卿( 狄( )少有大志(

左丞相睿(?)以为军谘(

) 涉猎( ) )蹴琨觉(

)祭酒

即更( )刮目相待

) 此非恶声也(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人思自奋( ( )

)(5)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蒙乃就学( (''

自相鱼肉(

)及鲁肃过( 蹴琨觉?('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3)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中夜闻鸡鸣,蹴琨觉

(5) 郡国豪杰,必有望凤响应者

4 ?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 掌事: 但: 多务: 孰若: 遂: (四).探究应用

1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2?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3 .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4.品味“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的含义。

1.谈谈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祖狄作为一代名将的胆识?

2.文中刻画了祖狄怎样的形象?

3.“闻鸡起舞”这一情节是否偏题?

4.交流讨论:说说祖狄之所以成为一代名将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

三、拓展延伸:“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你能从你积累的名言警句中选择两句劝学吗?

《孙权劝学》导学案

问题解答

(三),5.( 1)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

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四) . 1."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2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3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 光看待人和事。 4?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 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 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5.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 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6.这是吕蒙对鲁肃惊叹的回答,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 的坦然态度,表现自己的才略长进之快,又表现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 7?示例:莫

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二. 1.大胆进言,力主北伐。不被重用,仍矢志不渝,并身体力行,倾家资招募兵马。 2. 刻画了祖狄素有大志,忧国忧民的品质及为收复失地而大胆进言,身体力行的胆识。

3. 课文一开始写“闻鸡起舞”的故事并没有偏题,而是祖狄成为一名战将的基础,说明 他少有大志,多年来的自觉培养才成就他日后的成就。

(2

) 的目

4.学生能从文中找到依据,言之有理即可。参考提示:(1)从“初,范阳祖狄,少有大志”可以看出祖狄素怀大志;(2)从“中夜闻鸡起舞……望风响应者”可以看出,祖狄能够自觉的刻苦磨练自己等等。

第28课《古文二则》导学案

第28课《古文二则》导学案 周旺中学初一语文教师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读懂古文,并能复述两个小故事。 2、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 3、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 难点: 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正确理解课文主旨。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 理解《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 2.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学习过程 【感知课文】 1、记一记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选自《》,作者,字仲可,近代人,浙江杭州人。清朝光绪十五年举人,曾任内阁中书。是南社重要诗人。晚年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参加过《辞源》和《中国人名大辞典》的编辑工作。其人好学不倦,勤于笔记,著述甚多。文中表现了蔡勉旃“”的高尚品质。 2、读一读 ①学生读课文,不会读的生字词划上记号。 ②组内相互讨论,查阅工具书和结合下面注释解决字词的读音。 ③尝试练习读准下列生字词的字音。 旃( ) 璘( ) 诺( ) 敦( ) 券( ) 亡.何( ) 其人亡.( ) 愕() 语( ) 卒()辇( ) ④学生再读课文,注意文中的停顿。 ⑤请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⑥开展小组朗读比赛。 3、译一译 ①以组为单位,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把文章口头翻译一遍,遇到疑难问题先与小组讨论,如果不能解决就举手与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商讨解决。 ②指名学生口头翻译。 ③尝试练习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重诺责(诺责:) 敦风义(敦:风义:) 不立券( 券: ) 且父未尝语我也(尝:语: ) 归之( 归: ) 而翁知我( 而:翁: ) 卒辇而致之(卒:辇:致:) 亡何( ) 愕然()以千金寄之(寄:) ④翻译下列句子 (1)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

第22课 富饶的西沙群岛 导学案

第22课富饶的西沙群岛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岛屿”等词语。 2、初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初步感受西沙群岛景色优美,物产丰富。 学习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学习第1—4自然段,感受西沙群岛景色优美,物产丰富。 预习导学: 西沙群岛:位于中国海南岛南约330千米的海域,与东沙、南沙、中沙群岛共同称为南海四大群岛。西沙群岛上栖息着鸟类四十多种。西沙群岛是我国主要的热带鱼场,那里有鱼的种类四百余种。 教学用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出示地图,介绍西沙群岛的位置。 2、帮助学生理解“一群岛屿”、“海防前哨”。 3、点明本文的中心句: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二、自主学习 1、给生字注意并写出课本中的词。

蓝()()懒()()披()() 划()()威()()武()() 2、读准下面词语,在横线上抄写一遍。 岛屿富饶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懒洋洋蠕动威武 海参 二、合作学习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我要把第二自然段读两遍,看看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能用一两个词概括一下吗? (2)瑰丽无比、五光十色的海水都有哪些颜色呢?(从课文中找出来) (3)这样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还可能有哪些着色呢?(发挥想象写几个吧) (4)为什么会有如此美丽的海水呢?(从课文中划出答案即可)(5)海水如此美丽,在这美丽的海水底下到底还有什么呢?想不想潜入海底看一看呢?从课文中找一找哪几段写了海底呢? 2、学习第 3、4自然段

(1)小声快速读第3、4自然段,找一找,作者一共描写了几种海洋生物呢?把它们的名字在课本中圈出来。 (2)在这些海洋生物中你最喜欢哪种呢?把描写它的句子在文中划下来。圈一圈精彩的词语,并多读几遍。 (3)课文的第4自然段都是在写鱼,那么一共写了几种鱼? (4)你认为课文哪种鱼写的特别好?为什么? (5)西沙群岛里的鱼只有这四种吗?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呢? (6)西沙群岛的海里真的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吗?为什么要这样写? 3、课堂小结:谈一谈你这堂课都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春语文版语文七下《古文二则》word导学案

29 古文二则 一.基础达标 (自主完成,二人互检)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卒(zǔ)逢暴雨 B.郢人垩( è)漫其鼻端若蝇翼 C.峨峨(é)兮若泰山 D.臣则尝能斫(zhuó)之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 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②. 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④.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⑤. 吾于何逃声哉? ⑥.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②.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 ③.钟子期辄穷其趣。 4.下列语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两项是() A.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 B. 止于岩下 C.听而斫之 D.卒逢暴雨 5.庄子(约前369~前286),名,时期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 、、的代表人物。《郢人》选自。 列子,名,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伯牙善鼓琴》选自。 二设问导读 (阅读课文,探究问题) 1.“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2.你从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庄子对亡友怀着怎样一份特殊的感情? 3.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又如何“善”听? 4.这两篇古文所共同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三.自主检测 (语段阅读,重点突破) (一)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谓从者曰(随从人员) B. 郢人立不失容(容貌) C. 若蝇翼(翅膀) D. 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这样) 2.从“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一句话中可以看出,庄子和惠子怎样的感情?你能不能说出一个与此相似的典故? 3.由本寓言引申出一个什么成语?请说说它的含义。 (二)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伯牙善鼓琴善: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 2. 翻译句子。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 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2.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 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古文二则之教学相长》导学案附译文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古文二则之教学相长》导学案附译文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1.能正确认读生字,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3,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能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知识链接】《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从来礼乐并称。 【检测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 长()嘉肴()强() 2、理解重点词语。 虽有嘉肴()弗食() 不知其旨()虽有至道() 是故()困() 自反()自强() 教学相长 【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文章读一遍。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断句、领悟感情 2.示范性朗读。 3.学生互相点评。 4、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翻译全文。 【合作探究】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2.“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3.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 【达标检测】 1、用原文填空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________”作比,继而引入“________”,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________”这个结论。 2、翻译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故曰:教学相长也 3、背诵课文

【拓展延伸】 你知道《学记》中的其他教育思想吗? 课文翻译: 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好。因此,学了以后才知道(知识)有欠缺,教了以后知到(学问)贫乏。知道有欠缺,这样以后能够反过来要求自己,自己反省。知道贫乏,这样以后能够自己督促自己。因此说:教与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第20、21、22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习目标 识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民族大融合; 分析: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北魏的建立:(1)时间_________(2)地点_________(3)民族_________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_________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1)原因_________ (2)作用_________ 4、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语言_________ (2)服饰_________ (3)姓氏_________ (4)联姻_________ (5)汉制_________ (6)学礼法,尊孔子_________ 合作探究 1、评价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有人说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你说呢? 2、链接生活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没有?找找看! 精讲点拨 1、民族融合与汉化不等同。历史上有两种民族同化,一种是强制同化,另一种是自然同化。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精神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 2、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汉族也是在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中发展的。3至6世纪的民族大融合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具有突出地位,各族人民在生产、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逐渐接受农耕定居生活和先进的汉族文化,北方少数民族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南北朝初期,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统一的政权是A.北魏B.西魏C.东魏D.北齐 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羯族 D.氏族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4.北朝包括的朝代有 ①宋②齐③梁④陈⑤北魏⑥东魏⑦西魏⑧北齐⑨北周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⑨ D.④⑤⑦⑧⑨ 5.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A.长安 B.洛阳 C.开封 D.邺城 二、论从史出→阅读材料后再回答: “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尊敬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1)材料中所反映的是哪位皇帝进行的改革? (2)这些改革起到什么作用? (3)我们应如何评价这个历史人物? 答:北魏孝文帝看清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冲破保守势力、习惯势力的阻挠,放弃本民族的旧俗,接受先进文化,大力推行改革,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者。

广西北海市初二年级语文下册22古文二则导学案新版语文版

【关键字】语文、建议、认识、提高认识、自主、自觉、深入、合作、建立、掌握、研究、精神、形势、汲取、分析、拓展、指导、提高、统领 广西北海市初二年级语文下册22古文二则导学案新 版语文版 学习目标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并能复述两个小故事。 2、能根据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3、在阅读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学法指导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能大致翻译课文,能复述两个小故事,能根据课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形象,在阅读中加入自己的体验,从而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 (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司马光,字,北宋家、家。 (2)有关人物:孙权,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鲁肃,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吕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字子命。祖逖,东晋名将,字士雅。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即更.刮目相看祖逖.主簿.同寝. 蹴.琨非恶.声骁.健铠.仗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3)中夜闻鸡鸣,蹴琨觉.。 (4)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博士古义:今义: (2)望风古义:古义: 4.翻译下列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 (4)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探究一: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 《孙权劝学》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照例子填空。 孙权劝学——吕蒙()学——鲁肃()学 2.孙权劝吕蒙学习,为什么?(原文回答:。)吕蒙学有所成了没有,从哪里看出?(原文回答:。)这属于描写。 3.吕蒙为何能从当初的“吴下阿蒙”变得让人“刮目相看”的? 4.你如何评价文中的孙权、吕蒙和鲁肃? 探究二:拓展延伸,提高认识 你从《孙权劝学》这个故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呢? 第二课时 探究一: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 《祖逖北伐》主要写了祖逖年轻时的几件事?反应了他怎样的品格? 2.你从祖逖身上学到了什么? 探究二:拓展延伸,提高认识 祖逖是一位少年英雄,除他之外,你还知道我国历史上哪些少年英雄呢? 我的收获

下22课古文二则导学案 (1)

22、《古文二则》导学案 黄春霞周斌黄松梁荣 学习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闻鸡起舞”“自相鱼肉”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一)基础知识 1.请学生动手查找整理作家作品有关资料 2.自由朗读全文。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孤岂.()欲卿.()涉.猎()即更.()刮目相待祖狄.()少.有大志()蹴.琨觉()此非恶.声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卿当涂 ..()见.往事耳()..掌事()但当涉猎 蒙乃就学 ..()及.鲁肃过.()()即更.刮目相待()(1)蹴.琨觉()(2)此非恶.声也()(3) 自相鱼肉( ...). (4)人思自奋 ..()(5)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6)因.起舞()(7)狄将.其部曲 ..百余家()()

5.翻译下列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4)中夜闻鸡鸣,蹴琨觉 (5)郡国豪杰,必有望凤响应者 4.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掌事:但:多务:孰若:遂: (四).探究应用 1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2.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3.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4.品味“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的含义。 1.谈谈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祖狄作为一代名将的胆识? 2.文中刻画了祖狄怎样的形象? 3.“闻鸡起舞”这一情节是否偏题?

4.交流讨论:说说祖狄之所以成为一代名将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 三、拓展延伸:“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你能从你积累的名言警句中选择两句劝学吗?

22课导学案(闫海燕)

21、爬山 主备人:赖欢审核人: 编号: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学习重点 1、认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习难点; 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爬山过程中我学到了什么?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检测预习 1、我会给生字注音并组词。 ( )()()()() 凝____ 煮____蝉____哲____燃____ ()()()() 煌____智________慧斯____ 2、我会根据意思写词语。 形容隐隐约约。() 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 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显示自己的能力强。() 形容灯火通明,光辉耀眼。() 自学指导: 1、划出结构段,并概括每个结构段写了什么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找出爬山过程中父亲第一次说的话,用“——”标出。(学法提示: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 ①父亲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②“征服”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征服山”和“征服自己”各是什么意思?我听得懂父亲的话吗?找出说明的词语。 3、我能找出站在山顶上父亲说的话然后用“——”标出来。(学法提示:仔细阅读课文4~7自然段) ①父亲的话强调更让人愉快,重要的是。 ②为什么我的脸就像煮熟的虾一样红?谈谈你的理解。 4、我能找出下山途中父亲说的话,然后用“——”标出来。(学法提示:朗读课文第8、9自然段) ①父亲告诉“我”应该怎样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呢? ②读了父亲的这句话,谈谈你有什么感受? 5、读课文第10自然段,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呢? 6、父亲是怎样带着我走出那个黑暗而宁静的山林的?你认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拓展延伸 走进大自然,欣赏一下大自然的美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体会和思考到的记下来,谈谈自己的收获。 课堂检测 一:看拼音,写词语。 miàn tiáo sīlǐníng shìzhǔshúhuī huárán shāo zhì huì ( ) ( ) ( ) ( ) ()() 二:根据句子的意思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1、父亲用那双能洞穿人心的双眼()着我。 2、如果你只是急着下山,又怎么能()沿途的美景呢? 3、我发现几十双眼睛都()着那白纸上不多的洋槐树籽

八年级语文下册《22 古文二则(司马光)孙权劝学 祖逖北伐》导学案 语文版

22、* 古文二则(司马光)孙权劝学祖逖北伐 《孙权劝学》 [学习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学习过程] 一、说一说,背一背: 1、司马光: 2、《资治通鉴》: 二、读一读,听一听: 1、自由朗读。(画出不会读的句子) 2、同桌相互读听。(纠正读错的句子) 三、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1、写下不懂的词或句子: 2、小组讨论,把还没有解决的写出: 3、其他小组解答展示自己: ●重点提醒: 句:A:蒙辞以军中多务 B非复吴下阿蒙! C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词:D当涂掌事博士卿孤士 E但孰若就学乃过 四、齐读课文,分析理解“孙权劝学”。 1、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2、孙权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①“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 ②“孤岂……邪!但……耳” ③“卿言……大有所益” 五、分角色朗读吕蒙与鲁肃的对话,揣摩“刮目相待”的内涵。 说明:朗读时要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的心境。 小组讨论: 1、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 2、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3、“卿今者才略,非夏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4、“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5、“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六、复述故事情节: 七、当堂训练: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____________ (2)蒙乃始就学____________

(2020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23《古文二则》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23.古文二则 一.基础达标 (自主完成,二人互检)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卒(zǔ)逢暴雨 B.郢人垩( è )漫其鼻端若蝇翼 C.峨峨(é)兮若泰山 D.臣则尝能斫( zhuó)之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 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 ..,使匠石斫.之。 ②. 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④.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⑤. 吾于何逃.声哉? ⑥.虽然 ..,臣之质死久矣!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②.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 ③.钟子期辄穷其趣。 4.下列语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两项是() A.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 B. 止于岩下 C. 听而斫之 D. 卒逢暴雨 5.庄子(约前369~前286),名,时期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的代表人物。《郢人》选自。 列子,名,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伯牙善鼓琴》选自。

二设问导读 (阅读课文,探究问题) 1.“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2.你从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庄子对亡友怀着怎样一份特殊的感情? 3.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又如何“善”听? 4.这两篇古文所共同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三.自主检测 (语段阅读,重点突破) (一)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顾谓从者 ..曰(随从人员) B. 郢人立不失容.(容貌) C. 若蝇翼.(翅膀) D. 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这样) 2. 从“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一句话中可以看出,庄子和惠子怎样的感情?你能不能说出一个与此相似的典故? 3.由本寓言引申出一个什么成语?请说说它的含义。 (二)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八下22课《古文二则》导学案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22、《古文二则》导学案 黄春霞周斌黄松梁荣 卿当涂掌事(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 )即更刮目相待 )(2)此非恶声也( ) (3) )(7)狄将其部曲百余家( 5?翻译下列句子。 学习目标: 1、 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积累文言词汇。 2、 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闻鸡起舞” 3、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自相鱼肉”等成语。 (一)基础知识 1请学生动手查找整理作家作品有关资料 2.自由朗读全文。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孤岂( )欲卿( 狄( )少有大志( 左丞相睿(?)以为军谘( ) 涉猎( ) )蹴琨觉( )祭酒 即更( )刮目相待 ) 此非恶声也(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人思自奋( ( ) )(5)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蒙乃就学( ('' 自相鱼肉( )及鲁肃过( 蹴琨觉?('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3)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中夜闻鸡鸣,蹴琨觉 (5) 郡国豪杰,必有望凤响应者 4 ?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 掌事: 但: 多务: 孰若: 遂: (四).探究应用 1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2?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3 .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4.品味“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的含义。 1.谈谈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祖狄作为一代名将的胆识? 2.文中刻画了祖狄怎样的形象? 3.“闻鸡起舞”这一情节是否偏题? 4.交流讨论:说说祖狄之所以成为一代名将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

【教育专用】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古文二则导学案语文版8

23.古文二则 学习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则故事。 2.理解两篇古文所蕴含的道理。 学法指导 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则故事。通过反复诵读,领悟文中所蕴含的道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自主学习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郢.人()白垩.()斫.()峨.() 卒.()援.()霖.雨()辄.() 3.一词多义 尝①尝试为寡人为之()②臣则尝能斫之() 然①虽然,臣之质死久矣()②慭慭然() 质①臣之质死久矣()②黑质而白章() 操①初为霖雨之操()②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4.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则故事。 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堪称伯牙的“知音”? 探究二:拓展 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第二课时 探究一:整体感知 1.“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2.你从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庄子对亡友怀着怎样一份特殊的感情? 探究二:理解提高 这两篇古文所共同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我的收获 学习了本文,你收获了什么? 23.古文二则 自主学习

1.周战国道家《庄子》;寇(又名御寇)战国《列子》 2. yǐng è zhúo éxī cù yuán lín zhé 3. 动词,试,试探副词,曾经代词,如此,这样形容词词尾,……样子 名词,对象,搭档名词,花纹的衬托面,底色名词,琴曲名动词,持,拿 4.略 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探究一“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1. 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 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探究二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第二课时 探究一 1、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难遇到,没有志趣相投的人,自己的才能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了。 2. 庄子想象奇特,拿匠人石和郢人的寓言比喻自己和惠子的特殊关系,表达对朋友怀恋和惋惜 之情。 探究二 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我的收获 略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22课导学案

22.月球之谜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读写“夜幕、降临、悬挂、奥秘、努力、任何、估计、年龄、探索”等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亮的有关知识,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 4.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 5.积累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语 2.了解月球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利用资料交流、古诗句积累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感受月亮的神秘 课时安排两课时 知识链接: 月亮,也称月球,古称太阴,是指环绕地球运行的一颗卫星。年龄大约有46亿年。它是地球唯一的一颗卫星和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是384,400千米。我国古籍中有许多有关月亮的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常羲生月”、“天狗食月”、“吴刚伐桂”等等。与月亮相关的诗词文学作品浩若烟海,最著名的有,李白的《静夜思》、《月下小酌》,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张继的《枫桥夜泊》、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另外,我国制订了周密而切实可行的探月、登月计划。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读写“夜幕、降临、悬挂、奥秘、努力、任何、估计、年龄、探索”等词语 3.积累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课前 【学案自学】 一、给字注音 悬()遐()想努()力海藻() 二、朗读课文 1、标序号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并相互交流或利用工具书解决。 三、通过交流,你还有不懂的词语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中 【小组合作】 一、交换导学案 1.测评生字 2.相互讨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朗读课文 【班级展示】 1.默写生字 2.共同探讨不理解的词语 3.交流积累到的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测评反馈】 一、我会连 皎洁的景色巨大的关系 奇异的阳光美好的努力 灿烂的月光密切的遐想 二、换成被字句 1、把细菌撒在从月球带回来的尘土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玉米种在月球的尘土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迁移】 三、月亮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景象,写写你搜集到的描写月亮的诗句

八年级语文下册22古文二则导学案新版语文版

22.古文二则 学习目标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并能复述两个小故事。 2、能根据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3、在阅读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学法指导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能大致翻译课文,能复述两个小故事,能根据课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形象,在阅读中加入自己的体验,从而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 (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司马光,字,北宋家、家。 (2)有关人物:孙权,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鲁肃,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吕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字子命。祖逖,东晋名将,字士雅。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即更.刮目相看祖逖.主簿.同寝. 蹴.琨非恶.声骁.健铠.仗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3)中夜闻鸡鸣,蹴琨觉.。 (4)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博士古义:今义:

(2)望风古义:古义: 4.翻译下列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 (4)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探究一: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 《孙权劝学》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照例子填空。 孙权劝学——吕蒙()学——鲁肃()学 2.孙权劝吕蒙学习,为什么?(原文回答:。)吕蒙学有所成了没有,从哪里看出?(原文回答:。)这属于描写。 3.吕蒙为何能从当初的“吴下阿蒙”变得让人“刮目相看”的? 4.你如何评价文中的孙权、吕蒙和鲁肃? 探究二:拓展延伸,提高认识 你从《孙权劝学》这个故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呢? 第二课时 探究一: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 《祖逖北伐》主要写了祖逖年轻时的几件事?反应了他怎样的品格? 2.你从祖逖身上学到了什么? 探究二:拓展延伸,提高认识 祖逖是一位少年英雄,除他之外,你还知道我国历史上哪些少年英雄呢? 我的收获 1.读完《古文二则》这二则故事,你从中积累了几个成语? 1.你从吕蒙和祖逖身上汲取了哪些成长所需的精神营养?

第20课—22课导学案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学习目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三、学法指导 请同学们做一下社会调查,解放前、改革开放前普通家庭远距离通讯的主要方式是什么,现在普通家庭远距离通讯方式是什么?以50家为一组,统计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现在家庭电话的装机比率,移动电话占有比率,家庭网上通讯比率。然后比较书信、电报、电话以及移动电话各具哪些特点和优势?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试分析变化原因。 四、知识链接 申报 近代中国历史最久的报纸。1872年4月30日,由英国商人美查等在上海创刊。初隔日出版一张,四个月后改为日报。1909年为席裕福购进,1912年转让给史量才,次年由史量才接办。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后,反映抗日救亡要求,并出《自由谈》副刊,发表进步言论。1934年史量才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后,趋向保守。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沦陷,在日伪控制下出版。抗日战争胜利后被国民党接收,成为CC系报纸。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停刊。

五、看书总结知识结构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文化生活的变迁 社会习俗的变化 六、问题探究 1.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她)在说什 么? 2.有的报纸上的广告太夸张了,那是不是说明它在欺骗读者呢? 3.我国古代有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那么为什么近代以后,许多发明都是从西方 传进来的? 七、目标检测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 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有( ) A .拍有线电报 B .写封书信 C .发无线电报 D .打长途电话 社 会 生 活 的 变 化

22课 人物描写一组导学案

22《人物描写一组》导学案 一、课前热身,我能行。 1、资料袋。 《小兵张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儒林外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楼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习字词我拿手。 字:擞()绽()骚()媳()搂()淀()瘙()熄()多音字:别______ _______ 词:惯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神抖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诸亲六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还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字词: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快乐学习片段描写,整理思路。 1、我读我议说主题。 《小嘎子和胖墩比赛摔跤》主要讲了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临死前的严监生》又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展示了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抒我建,畅所欲言。 我心中的嘎子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严监生在我心中留下了这样的印象:_____________ 王熙凤展示了这样的个性:__________________ 3、我表我心,慧眼摘抄。 描写嘎子的精彩语句: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感悟:———————————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文二则导学案语文版

课题 《孙权劝学》 学习目标1、读通课文,疏通文意,归纳文章主旨。 2、积累文言知识(实词、虚词、通假字、语气词等)及“吴下阿蒙”、“刮 目相待”等成语。 3、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重点、难点1、体会对话人物的神态、口气、心理,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及主旨。 使用说明:1.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故事。 2.教师准备有关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故事。 导学过程知识链接 一.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卿()为()孰()遂() 涉()猎更()邪() 2、解释词语 当涂 辞 孤 卿 见往事 孰 更 见事 治经 二.展示目标 1.导入课题。 2.熟悉目标 三.探究交流展示 1、读文:(1)教师范读。 (2)学生组内互读。 2、译文:(1)组内互译。 (2)组员展示。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每个人物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明确:孙权—-语重心长、果断,;吕蒙---无奈、自豪;鲁肃---真诚。 4、孙权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开始学习,效果如何? 明确:“非复吴下阿蒙’ 5、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明确: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折服,敬才,爱才。侧面表现吕蒙的进步之大。 6、找出文中的两个成语: 明确: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1362年的史事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解读背景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开始写作《史记》。正当他专心著述的时候,巨大的灾难降临到他的头上。天汉三年(前98),司马迁因替兵败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下狱受宫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22课《太空一日》导学案

22、《太空一日》导学案(教师用) 课型:精读 主备人:王艳杰 课时:两课时 【学习目标】 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3、学习航天人所具有的科学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学习难点】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教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预习法、快速浏览法、讨论法、归纳法。 【导学流程】 一、 自主预习(第一课时)(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一)、搜集资料,拓展视野。 1、查找有关“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的视频资料观看。(注:教师也下载一份视频材料以备上课使用)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杨利伟及本文写作背景。 杨利伟,男,汉族 ,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 大学文化程度,身高1.68米,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 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太空人。 1、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弧( ) 蚀( ) 炽热( ) 负荷( ) 轮kuo ( ) 俯瞰( ) 稠密( ) 烧灼( ) ao ( )游 无虞( ) 本末倒置( ) 屏息凝神( )( ) 2、解释词语。 炽热:极热 俯瞰:俯视 无虞:不用忧虑。 本末倒置: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千钧重负:钧,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三十斤。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除了这些字词,我认为有些字词也很重要,如: 人教版七 年级下册 (部编 版)第22 课《太空 一日》导 学案 姓名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新人教版

22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 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永贞元年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刺史。以后还当过夔州、和州刺史。直到文宗永和元年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的诗文多抒怀。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风的散文。 铭,是古代文体名,刻在器物上,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本文是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又叫“座右铭”。文字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陋室铭》和《爱莲说》,作者分别是_________代著名诗人____________和_______(朝代)哲学字____________体裁分别是铭和___________,其中“铭”本指 __________________,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都是________的;两位作者在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没有采用直白的方式,而是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种写法叫做_____________。 情景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自主学习: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