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森林公园规划设计规范

国家森林公园规划设计规范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Standard for Overall Design of Forest Parks

L Y/T5132—95

主编单位:林业部调查规划设计院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

施行日期:1996年1月1日

林业部关于颁发《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行业标准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农林)厅(局),东北、内蒙古国有森工(集团)总公司(总局):

根据林业部林计通字[1993]73号文下达的编制任务,由林业部调查规划设计院编制的《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业经有关单位和专家进行审查通过,现批准为林业行业推荐性标准,代号L Y/T5132—95,自1996年1月1日起施行。

本《设计规范》的管理及解释工作由林业部负责。林业部调查规划设计院负责出版发行。目次

1 总则

2 总体布局

2.1 一般规定

2.2 森林公园区划

3 环境容量与游客规模

3.1 环境容量

3.2 游客规模

4 景点与游览线路设计

4.1 景点设计

4.2 游览线路设计

5 植物景观工程

5.1 一般规定

5.2 植物景观设计

6 保护工程

6.1 一般规定

6.2 生物资源保护

6.3 景观资源保护

6.4 生态环境保护

6.5 安全、卫生工程

7 旅游服务设施工程

7.1 一般规定

7.2 餐饮

7.3 住宿

7.4 娱乐

7.5 购物

7.6 医疗

7.7 导游标志

8 基础设施工程

8.1 一般规定

8.2 道路交通

8.3 给、排水

8.4 供电

8.5 供热

8.6 通信

8.7 广播电视

8.8 燃气

9 设计文件组成

9.1 一般规定

9.2 设计说明书

9.3 设计图书

9.4 附件

附录A 术语解释

附录B 森林旅游资源调查

附录C 森林旅游资源与开发建设条件评价

附录D 容量测算推荐公式

附录E 投资概算与效益评价

附录F 森林公园可行性研究文件组成

附录G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加说明

1 总则

1.0.1 为适应森林旅游与森林公园建设的需要,统一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森林公园及其他森林旅游区总体设计。

1.0.3 本规范制定的依据是《森林法》、《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有关法规。

1.0.4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的指导思想,应以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为主体,充分利用森林旅游资源,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科学保护、合理布局、适度开发建设,为人们提供旅游度假、休憩、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以开展森林旅游为宗旨,逐步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0.5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0.5.1 森林公园建设以生态经济和旅游经济理论为指导,以保护为前提,遵循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在开展森林旅游的同时,重点保护好森林生态环境。

1.0.5.2 森林公园建设应以森林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客源市场为导向,其建设规模必须与游客规模相适应。应充分利用原有设施,进行适度建设,切实注重实效。

1.0.5.3 森林公园应以森林生态环境为主体,突出自然野趣和保健等多种功能,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形成独特风格和地方特色。

1.0.5.4 统一布局,统筹安排建设项目,做好宏观控制;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应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可视条件安排分步实施。

1.0.6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专业技术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总体布局

2.1一般规定

2.1.1 总体布局必须全面贯彻有关各项方针、政策及法规。

2.1.2 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妥善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游览与生产和服务及生活等诸多方面之间的关系。

2.1.3 从公园的全局出发,统一安排;充分合理利用地域空间,因地制宜地满足森林公园多种功能需要。

2.1.4 在充分分析各种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出基础上,以游览区为核心,合理组织各种功能系统,既要突出各功能区特点,又要注意总体的协调性,使之各功能区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2.1.5 要有长远观点,为今后发展留有余地。

2.2 森林公园区划

2.2.1 区划系统

游览区——景区

游乐区

狩猎区

森林旅游区野营区

休、疗养区

森林公园接待服务区

生态保护区

生产经营区

行政管理区

管理、生活区居民生活区

2.2.2 功能分区

2.2.2.1 根据森林公园综合发展需要,结合地域特点,应因地制宜设置不同功能区。

2.2.2.2 游览区:为游客游览观光区域。主要用于景区、景点建设;在不降低景观质量的条件下,为方便游客及充实活动内容,可根据需要适当设置一定规模的饮食、购物、照相等服务与游艺项目。

2.2.2.3 游乐区:对于距城市50km之内的近郊森林公园,为添补景观不足、吸引游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需建设大型游乐与体育活动项目时,应单独划分区域。

2.2.2.4 狩猎区:为狩猎场建设用地。

2.2.2.5 野营区:为开展野营、露宿、野炊等活动用地。

2.2.2.6 休、疗养区:主要用于游客较长时间的休憩疗养、增进身心健康之用地。

2.2.2.7 接待服务区:用于相对集中建设宾馆、饭店、购物、娱乐、医疗等接待服务项目及其配套设施。

2.2.2.8 生态保护区: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公园生态环境为主要功能的区域。

2.2.2.9 生产经营区:从事木材生产、林副产品等非森林旅游业的各种林业生产区域。

2.2.2.10 行政管理区:为行政管理建设用地。主要建设项目为办公楼、仓库、车库、停车场等。

2.2.2.11 居民生活区:为森林公园职工及公园境内居民集中建设住宅及其配套设施用地。

2.2.3 景区划分

2.2.

3.1 景区内的景观资源应具有完整性,景点相对集中。

2.2.

3.2 景区的主题必须鲜明,具有特色,以其独特魅力而存在。

2.2.

3.3 有利于游览线路组织,便于游览和管理

2.2.4 区域定界

依据本规范2.1和2.2.3的规定,在1:10000或1:50000比例尺地形图上结合现地调绘,以自然区划为主进行功能区、景区定界。

2.2.5 分区概述

按功能分区概要阐述基本情况、利用功能、主要建设内容以及采取的出主要措施。

3 环境容量与游客规模

3.1 环境容量

3.1.1 确定合理环境容量应遵循的原则

3.1.1.1 合理环境容量必须符合在旅游活动中、在保证旅游资源质量不下降和生态环境不退化的条件下、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要求。

3.1.1.2 合理环境容量应满足游客的舒适、安全、卫生、方便等旅游需要。

3.1.2 环境容量测算

3.1.2.1 应分别按景区、景点可游面积测算日环境容量,并结合旅游季节特点,计算公园年环境容量。

3.1.2.2 环境容量一般采用面积法、卡口法、游路法等三种测算方法,可因地制宜加以选用或综合运用。

(1)面积测算法:除卡口法和游路法适用条件之外、游人可进入游览的面积空间,均可采取此法。

(2)卡口测算法:适用于溶洞类及通往景区、景点必须并对游客量具有限制因素的卡口要道。

(3)游路测算法:适用于游人只能沿山路步行游览观光风景的地段。

3.1.3 游客容量

在环境容量测算基础上,按景点、景区、公园换算日、年游客容量。

3.1.4 环境容量与游客容量计算公式见本规范附录D。

3.2 游客规模

3.2.1 总体设计前,应对可行性研究提出的游客规模进行核实。

3.2.2 根据森林公园所处地理位置、景观吸引能力、公园改善后的旅游条件及客源市场需求程序,按年度分别预测国际与国内游客规模。

3.2.3 已开展旅游的出森林公园游客规模,可在充分分析旅游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按游人增长速度变化规律进行推算;未开展旅游的新建公园可参照条件类似的森林公园及风景区游客规模变化规律推算,也可依据与游客规模紧密相关诸因素发展变化趋势预测公园的游客规模。

4 景点与游览线路设计

4.1 景点设计

4.1.1 景点设计内容

景点平面布置、景点主题与特色、景点内各种建筑设施及其占地面积、体量、风格、色彩、材料及建设标准。

4.1.2 组景

4.1.2.1 组景必须与景点布局统一构图,以达到景点与总体环境相协调。

4.1.2.2 充分利用已有景点,视其开发利用价值,进行修整、充实、完善,提高其游览价值。

4.1.2.3 新设景点必须以自然景观为主,突出自然野趣;以人文景观做必要的出点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除特殊功能需要外,景区内不宜设置大型人造景点。如必须设置时,应以不破坏自然景观并与字相协调为前提条件。

4.1.2.4 景点主题必须突出、个性必须鲜明;各景点主题之间应相互连贯,但不可雷同。4.1.3景点布局

4.1.3.1 景点布局原则

(1)突出森林公园主题,从公园整体到局部都应围绕公园主题安排。

(2)总体布局应突出主要景区,以主要景区为中心;景区内应突出主要景点,以主要景点为中心;运用烘托与陪衬等手段,合理安排背景与配景。

(3)静态空间布局与动态序列布局紧密结合,处理好动与静之间的关系,使之协调,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4.1.3.2 静态空间布局

(1)依据风景透视原理,合理确定景点视场;综合借用对景、透景、障景、夹景、框景、漏景、借景等多种艺术手法,合理处理画面与景深,增强艺术感染力。

(2)对景的运用应结合河流、道路、疏林、草地等自然地形、地物设置,严禁砍伐古树名木开辟透视线。

(3)根据闭锁空间与开朗空间的具体条件,合理组织开朗风景与闭锁风景。

4.1.3.3 动态序列布局

(1)正确运用“断续”、“起伏曲折”、“反复”、“空间开合”等手法,构成多样统一的鲜明连续风景节奏。

(2)在整个演替过程中,连续布局不应平铺直叙,除自始至终要有主调、配调和基调之外,还应有阶段性,应突出开始、发展、高潮和结束的时空艺术构图特征。

(3)景点的连续序列布局应沿山势、河流水系、干道的走向展开。

(4)季相交替布局:森林植被是森林公园构图的主要题材。植被布局,应视具体条件,充分利用植物干、叶、花、果的形态和色彩的季节变化在形成四季景观的同时,应重点突出具有特色的季节景观。

4.1.4 景点命名

4.1.4.1 高度概括景色特点,主题恰如其分,充分揭示景观的内涵精髓。

4.1.4.2 雅俗共赏,应满足各层次多数游人游览需要。不得单纯艺术追求、片面标新立异、古辟、抽象、令人费解。

4.1.4.3 具有新颖性、知识性与趣味性,能激发游人的探索和游赏兴趣。4.1.4.4 景点构思应虚实并举,达到意境与景物形体的完美结合。

4.2 游览线路设计

4.2.1 游览线路设计内容

选择游览方式、组织游览线路、确定游览内容。

4.2.2 游览方式选择

4.2.2.1 游览方式

(1)陆游:主要为步行或利用必要的带步工具进行游览,游览和活动内容比较丰富,经济简便。是目前主要的游览方式。

(2)水游:利用自然或人工水体,乘舟游览,可充分利用水面,开展水上游览,丰富游览内容。

(3)空游:可乘直升飞机、滑翔机、热气球、缆车等开展空中游览,主要适用于较大型森林公园。空游设施选址必须以不降低景观质量和有利于资源保护为原则。

(4)地下游览:主要利用溶洞或人防工事等,组织地下游览活动。

4.2.2.2 游览方式选择原则

合理利用地形、地势等自然地理条件,充分体现景点特点,紧密结合游览功能需要,因地因景制宜、统筹安排。

4.2.3 游览线路组织

4.2.3.1 合理布局,充分利用各种游览方式,形成有机结合,提供丰富的出游览内容。

4.2.3.2 游览线路应有鲜明的阶段性和空间序列变化的节奏感,由起景开始、发展,到高潮、结束,逐渐引人入胜。

4.2.3.3 游览线路应便捷、安全,使游客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观赏到景观精华。

4.2.3.4 使游人能感受和利用森林公园的多种效益功能。

4.2.3.5 有利于森林公园景观资源和环境保护。

4.2.3.6 有利于合理安排游人的行、食、住、购、娱等旅游服务设施。

5 植物景观工程

5.1 一般规定

5.1.1 森林公园的生产经营区按原森林经营方案及有关林业规定经营;森林旅游区森林的经营方向是为森林旅游服务,采取的各种经营措施必须与游览观光及各种旅游功能需要相适应。

5.1.2 森林旅游区的森林植被兼顾景观、休憩、疗养、保健、科研、板胡生态环境等多种旅游功能。应根据需要,因地制宜地合理布局、统一安排。

5.1.3 以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为前提,逐步形成多树种、多层次、乔灌藤草相结合的较完整的区系植物群落,提高游览观光价值和防护功能。总体上保持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微观上为游人提供不同植被群落多彩多姿的观赏内容。

5.1.4 风景林及防护林严禁以单纯取材为主要目的的采伐利用,应根据景观需要采取定向培育及卫生采伐。

5.2 植物景观设计

5.2.1 森林植物景观是森林公园景观的主体,包含主景、配景和衬景。

5.2.2 森林植物景观,应以现有森林植被为基础,按景观需要,结合造林(种草、种花)、改造和整形抚育等措施进行设计。不应大砍大造,应保持森林植被原始状态。

5.2.3 对于森林公园内尚存的宜林地,应结合景观需要,进行人工造林(种草、种花)、植株应自然配置。

5.2.4 对于生长不良且无景观价值的残次林、或由于景观单调而切实需要调整的成过熟人工林,应进行改造。改造后的出景观应具有特色,并应与总体相协调。

5.2.5 植物景观应突出区系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特色;充分利用森林植物群落结构、树种、植物干、花、叶、果等形态与色彩,形成不同结构景观与四季景观,并重点突出具有特色的植

物景观。

5.2.6 植物景观布局应突出局部特色和多样性,总体上应合理搭配、相互协调。

5.2.7 妥善安排苗木、草花、花卉来源。新建、扩建苗圃,应符合现行《育苗技术规程》(GB6001-**)的规定。

5.2.8 植物景观设计内容包括植物景观平面布置、面积、植被及其景观特色、采取的技术措施、种苗与花卉需要量及其来源等。

6 保护工程

6.1 一般规定

6.1.1 森林公园工程建设,应将保护放在首位,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出原则,确保自然生态环境的出良性循环。

6.1.2 森林公园保护工程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地区特点,选定建设方案。

6.1.3 保护工程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6.1.3.1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便于施工;

6.1.3.2 保护工程设施坚固、适用,并与周围景观相协调;

6.1.3.3 保护工程设施宜进行艺术处理,起到点景、美景的作用。

6.1.4 应根据保护对象的特性和科学管理的技术要求,确定适宜、有效的保护措施。

6.1.5 对于危及物种生长、生存的病虫害、地方性疾病和污染现象,必须提出积极的防治措施。

6.1.6 保护工程设计内容,包括方案制定,保护对象分类,保护措施确定,保护设施设置等。

6.2 生物资源保护

6.2.1 植物资源保护

6.2.1.1 森林公园的植物资源,必须贯彻“保护、培育、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

6.2.1.2 森林防火

(1)森林防火工程建设,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

(2)森林防火主要包括了望、阻隔、预测预报、通信、道路、巡逻、检查、防火机场、防火站等工程建设,应根据地区特点和保护性质,设置相应的安全防火设施。

(3)了望塔(台)、观测站等巡逻了望工程的设置,必须通视良好、视野宽阔、控制范围广,其设置位置、结构形式、色彩和高度,均应与公园景观相协调。

(4)野营、野炊等野外用火的旅游场所,必须设置防火设施。

(5)在有火险地段,应设置防火隔离带(或防火线)。隔离带宽度一般为20~30m,最低宽度不应小于树高的1.5倍。

(6)各种森林防火工程建设,必须以提高防火效率,增强防火能力,有利于林火管理为准则。

(7)森林防火工程设计,应符合现行《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L YJ127-**)的规定。6.2.1.3 森林病虫鼠害防治

(1)森林病虫鼠害的防治,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

(2)森林病虫鼠害的防治,宜采用生物防治措施为主;所选用的天敌,以本地区或附近地区具有的种类为主,需引入外地天敌必须经过本地试验后方可采用。

(3)化学防治必须遵守有关规定,防止环境污染,保证人畜安全,减少杀伤有益生物。(4)预测预报站、检疫检验室等设施的建立,应根据目的和任务确定其规模及设置位置,并与景观相协调。

6.2.1.4 森林公园工程建设,不得破坏或影响自然植被和植物种的生长、繁衍环境。

6.2.1.5 对数量不多或逐渐减少的珍贵植物,应根据各自特点,确定适宜的恢复和发展措施。

6.2.1.6 在森林公园内采集标本、野生药材和其他林副产品,必须经管理机构同意,并应限制数量,在指定区域内进行。

6.2.2 野生动物资源保护

6.2.2.1 森林公园的野生动物资源,必须贯彻“加强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

6.2.2.2 在森林公园开发建设中,应监视、监测环境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森林公园建设项目,不得对国家或者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6.2.2.3 森林公园除狩猎、垂钓等特定区域外,禁止猎捕和其他妨碍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活动。

6.2.2.4 对保护对象有逃散可能和植被景观易受破坏的地段,以及适宜圈养、半圈养的场所,应根据需要设置围墙、隔网、栅栏等防护设施。

6.2.2.5 引入野生动物必须慎重,以适合本区生长的种类为准。不得因物种引入而影响本区域生境和野生动物的生存。

6.3 景观资源保护

6.3.1 森林公园的一切景物和自然环境,必须严格保护,不得损毁、破坏或随意改变。

6.3.2 景观资源保护,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6.3.2.1 地质遗址、遗迹、历史古迹和珍稀、濒危物种分布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区域,采取特殊保护;

6.3.2.2 中心景区采取重点保护;

6.3.2.3 一般景区采取常规保护。

6.3.3 在珍贵景物和重要景点上,应根据需要设置适宜的保护设施,但不得增建其他工程设施。

6.3.4 森林公园游览区及游人有效视野范围内的林木,不得进行生产性的经营和采伐活动。采取的经营措施必须符合景观要求。

6.3.5 古树名木严禁砍伐或移植,并应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为其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护其正常生长。

6.3.6 森林公园的古建筑物保护,必须贯彻“修旧如旧”的方针,保持其原历史风貌。

6.3.7 禁止在森林公园内毁林开垦和毁林采石、采砂、采土以及其他毁林、破坏景观的行为。

6.3.8 森林公园必须根据环境容量确定合理的出游览接待规模,有计划地组织游览活动,不得无限制地超量接纳游览者。

6.4 生态环境保护

6.4.1 森林公园建设,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态环境,防治下列危害:

6.4.1.1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种源灭绝以及其他生态失调现象的发生和发展;

6.4.1.2 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6.4.2 森林公园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的工业生产设施;其他设施建设的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

6.4.3 森林公园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6.4.4 不得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技术和设备。

6.4.5 森林公园的居民生活区,宜建在山区空旷地带。生活锅炉、取暖锅炉以及其他用途的烟囱,必须安装消烟除尘设备,且烟囱高度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规定要求。

6.4.6 直接或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和其他水上设施,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

6.4.7 森林公园内裸地应全面绿化,减少粉尘对环境的危害。

6.4.8 在森林公园境内,不得使用大功率的广播喇叭和广播宣传车。驶入森林公园的机动车辆,应安装废气净化装置、消声器和符合规定的喇叭。森林公园的出游乐场所,应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或消除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6.4.9 海滨型森林公园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倾倒废弃物,必须依照法律的规定,防止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

6.5 安全、卫生工程

6.5.1 森林公园的游览内容及设施的设置,必须确保游人安全。

6.5.2 各种游人集中场所容易发生跌落、淹溺等人身事故的地段,园路在地形险要的地段,均应设置安全防护设施。设计要求按有关规定执行。

6.5.3 通往孤岛、山顶等卡口的路段,宜设通行复线;必须沿原路返回的,宜适当放宽路面。应根据路段行程及通行难易程度,适当设置游人短暂休息的场所及护栏设施。

6.5.4 建筑内部和外缘,凡游人正常活动范围边缘临空高差大于1.0m处,均应设置护栏设施。护栏设施必须坚固耐久且采用不易攀登的构造。

6.5.5 各种装饰性、示意性和安全防护性护栏的构造作法,严禁采用锐角、利刺等形式。6.5.6 电力设施、猛兽类动物展区以及其他专用防范性设施,应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和制作。

6.5.7 游人进出的溶洞,其结构必须稳固,应有采光、通风、排水的措施,并应保证通行安全。

6.5.8 森林公园内垃圾投放应有规定地点,并妥善处理。垃圾存放场及处理设施应设在隐蔽地带。

6.5.9 森林公园的厕所,应既隐蔽又方便使用。宜设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厕所。厕所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6.5.9.1 按日环境容量的2%设置厕所蹲位(包括小便斗位数),男女蹲位比例为1~1.5:1;6.5.9.2 厕所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500m。

6.5.9.3 各厕所内的蹲位数应与公园内的游人分布密度相适应。

6.5 10 森林公园的生活污水,有条件者应与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联网。污水未经处理,不得直接排入河湖水体或渗入地下。

6.5.11 “三废”处理必须与公园建设同时设计,不得影响环境卫生和自然景观。

7 旅游服务设施工程

7.1 一般规定

7.1.1 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应与游客规模和游客需求相适应,高、中、低档相结合,季节性与永久性相结合。

7.1.2 旅游服务基地选设,应有利于保护景观,方便旅游观光,为游客提供畅通、便捷、安全、舒适、经济的服务条件。

7.1.3 旅游服务设施应满足不同文化层次、职业类型、年龄结构和消费层次游人的需要,使游客各得其所。

7.1.4 休憩、服务性建筑物的位置、朝向、高度、体量、空间组合、造型、色彩及其使用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7.1.4.1 与地形、地貌、山石、水体、植物等景观要素和自然环境统一协调;

7.1.4.2 层数一般以不超过林木高度为宜;兼顾观览和点景作用的建筑物高度和层数服从景观需要。

7.1.4.3 亭、廊、花架、敞厅的楣子高度,应考虑游人通过或赏景的要求;

7.1.4.4 亭、廊、花架、敞厅等供游人坐憩之处,不采用粗糙饰面材料,也不采用易刮伤肌肤和衣物的构造。

7.1.5 休憩、服务建筑用地,不应超过森林公园陆地面积的2%。

7.1.6 宾馆、饭店、招待所、休养所、疗养院、游乐场等永久性大型建筑,必须建在游览观光区的外围地带,不得破坏和影响公园景观。

7.1.7 公园内景观最佳地段,不得设置餐厅及集中的服务设施。

7.1.8 休憩、服务设计内容,包括设施布局,占地面积计算,建筑物位置、等级、高度、体量、风格、造型、色彩及其使用功能的确定等。

7.2 餐饮

7.2.1 森林公园餐饮服务点和布局,应按照游览里程和实际条件加以统筹安排,凡是游人集散地和较集中的休憩点,均宜设置餐饮服务设施。

7.2.2 饮食点建筑除供游人进餐外,造型应新颖、独特,与自然环境协调。

7.2.3 餐饮建筑设计,应内外空间互相渗透,室内室外各有情趣,并应符合现行《饮食建筑设计规范》(JGJ64-**)的规定。

7.3 住宿

7.3.1 森林公园的住宿服务,应根据游客规模和需求,确定接待房间、床位数量及档次比例。并按照森林旅游业的发展,考虑扩建的可能性。

7.3.2 旅游床位建设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7.3.2.1 高档28~36平方米/床;

7.3.2.2 中档15~25平方米/床

7.3.2.3 低档8~12平方米/床

7.3.3 根据森林公园总体布局,确定旅馆和饭店的位置、等级、风格、造型、高度、色彩、密度、面积等。

7.3.4 住宿服务设施设计,应符合现行《旅馆建设设计规范》(JGJ62-**)的规定。

7.4 娱乐

7.4.1 交通方便、城市近郊的森林公园,根据实际需要可设置游乐区。

7.4.2 娱乐设施和项目应体现森林公园的特点,集知识性、趣味性和文明性于一体,力求新、奇、特,以满足国内外游人对游乐、游憩的需要,并能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

7.4.3 根据森林公园的地形条件和现有设施,因地因园布设娱(游)乐服务项目,达到地、物、景与项目的最佳组合。

7.4 4 娱乐服务设施和项目建设规模应与我国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并针对主要客源的出需求,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7.4.5 森林公园的娱乐服务场所选设,不得破坏公园景观和自然环境。

7.4.6 娱乐服务设施设计,应符合现行《游艺机和游乐设施安全标准》(GB8408-**)的规定。

7.5 购物

7.5.1 森林公园的购物服务设施和消费品生产,应与游客规模和消费水平相适应。以市场为导向,确定生产规模和发展速度。

7.5.2 森林公园的购物服务网点布局,应在不破坏环境和公园景观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随需而设,统筹安排。

7.5.3 购物服务网点建筑物宜以临时性、季节性为主,其体量、造型、色彩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7.5.4 森林公园旅游购物品应力求创出自己的特色,避免出售雷同性产品和不适销对路的消费品。

7.5.5 旅游购物品主要包括日用品、土特产品、工艺品、纪念品和馈赠品等。

7.6 医疗

7.6.1 森林公园宜按景区建立医疗保健设施,对游客中的出伤病人员,及时采取救护措施。

7.6.2 医疗保健建制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7.6 3 医疗保健建筑及其布局,应与公园景观和自然环境统一协调。

7.6.4 医疗保健设施和用品,应根据公园的性质、特点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设置和匹配。

7.7 导游标志

7.7.1森林公园境界、出入口、功能区、景区、重要景点、景物、游径端点和险要地段,应设置明显的导游标志,以示界限,指导方向,阐述园规,介绍情况,提示警告,表达信息。

7.7.2导游标志的色彩和规格,应根据设置地点、揭示内容和具体条件进行设计,并与景观和环境相协调。

7.7.3 国家级森林公园,导游标志应采用中、英两种文字说明;公共设施标志应采用国际通用的标识符号。

8 基础设施工程

8.1 一般规定

8.1.1 森林公园内道路、水、电、通信、燃气等线路布置,不得破坏景观,同时应符合安全、卫生、节约和便于维修的要求。电气、上下水工程的配套设施,应设在隐蔽地带。

8.1.2 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工程,应尽量与附近城镇联网,如经论证确有困难,可部分联网或自成体系,并为今后联网创造条件。

8.1.3 森林公园不宜设置架空线路,必须设置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8.1.3.1 避开中心景区、主要景点和游人密集活动区。

8.1.3.2 不得影响原有植被的生长。植被配置设计时,应提出解决新植被与架空线路矛盾的措施。

8.1.4 需要采暖的各种建筑物或动物馆舍,宜采用集中供热。

8.2 道路交通

8.2.1 道路网设计原则

8.2.1.1 道路布设必须满足森林旅游、护林防火、环境保护及森林公园职工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需要。

8.2.1.2 公园内部道路可采用多种形式组成网络,并与外部道路合理衔接,沟通内外部联系。有水运条件的地区,宜利用水上交通。

8.2.1.3 公园内应充分合理利用现有道路,做到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尽量不占或少占景观用地。

8.2.1.4 公园内道路所经之处,两侧尽可能做到有景可观,使游人有步移景异之感,防止单调平淡。

8.2.1.5 道路线形应顺从自然,一般不进行大填大挖,尽量不破坏地表植被和自然景观。8.2.1.6 道路走行位置不得穿过有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危险的地质不良地段。

8.2.1.7 应根据森林公园的规模、各功能分区的活动内容、环境容量、运营量、服务性质和管理需要,综合确定道路建设标准和建设密度。

8.2.1.8 园路线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与地形、水体、植物、建筑物及其他设施结合,形成完整的风景构图。

(2)创造连续展示风景景观的空间或欣赏前方景物的透视线。

(3)路的转折、衔接流畅,符合游人的行为规律。

8.2.2 森林公园内主要道路应具有引导游览的作用。通向建筑集中地区的园路应有环行路或回车场地。通行养护管理机械的园路宽度应与机具、车辆相适应。生产管理专用道路不应与主要游览道路交叉。

8.2.3 森林公园旅游区内应尽量避免有地方交通运输公路通过。必须通过时应在公路两侧设置30~50m宽的防护林带,并在适当位置设置生境通道。

8.2.4 道路分类与技术标准

8.2.4.1 森林公园道路按使用性质分为干线、支线、人行道三类。

8.2.4.2 干线:为森林公园与外部公路之间的连接道路以及森林公园内的环行主道。外部干线按相应的国家公路等级进行设计。内部干线路基宽度一般按5.0~7.0m进行设计,其纵坡不得大于9%,平曲线最小半径不得小于30m。

8.2.4.3 支线:森林公园内通往各功能分区、景区的道路。支线路基宽度一般按3.0~5.0m进行设计,其纵坡不得大于13%,平曲线最小半径不得小于15m。

8.2.4.4 人行道:森林公园内通往景点、景物供游人步行游览观光的道路。可根据自然地势设置自然道路或人工修筑阶梯式道路。人行道宽度一般按1.0~3.0进行设计,不设阶梯的人行道纵坡宜小于18%。

8.2.5 森林公园应根据不同功能要求和当地筑路材料合理确定其结构和饰面。面层材料应与公园风格相协调。

8.2.6 道路网设计内容,包括图面布线,起迄点、走行方位、中间控制点、道路里程和建设标准的确定等。

8.2.7 森林公园设置架空索道,不得破坏或影响公园景观和自然环境。架空索道工程设计,应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8.2.8 森林公园出入口附近需要设置集散广场、停车场时,应按有关技术要求进行设计。

8.3 给、排水

8.3.1 森林公园给水工程,包括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消防用水的出供给。

8.3.2 森林公园给水方式,有条件的可采用集中管网给水,也可利用简易管线自流引水,或采用机井给水。

8.3.3 给水水源可采用地下水或地表水,一般以地下水为主。水源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8.3.3.1 供水距离短,并有充足水量;

8.3.3.2 水质良好,符合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规定。

8.3.3.3 给水方便可靠,经济适用;

8.3.3.4 水源地应位于居民区和污染源的上游。

8.3.4 排水工程必须满足生活污水、生产污水和雨水排放的需要。

8.3.5 排水方式,宜采用暗管(渠)排放。

8.3.6 污水排放应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生活、生产污水,必须经过处理后排放,不得直接排入水体和洼地。

8.3.7 给、排水工程设计内容,包括选定水源,确定给、排水方式,布设给、排水官网等。

8.3.8给、排水工程设计,应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8.4 供电

8.4.1 森林公园的供电工程,应根据电源条件、用电负荷和供电方式,本着节约能源、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原则进行设计,做到安全适用,维护管理方便。

8.4.2 森林公园供电容量设计,应正确处理近期和远期发展的关系,做到以近期为主,适当考虑远期发展。

8.4.3 供电电源应充分利用国家或地方现有电源。当无现有电源可以利用或利用现有电源不经济合理时,方可考虑自备电源。在水力或风力资源丰富地区,可优先考虑自建小型水力或风力发电站。

8.4.4 供电方案应运行可靠,简单灵活,方便维修、技术先进、经济适用。

8.4.5 供电电压应以地区电压等级为准。自建电厂(站)时,必须采用国家标准电压等级。

8.4.6 用电负荷计算,一般采用“单位指标法”和“需用系数法”。

8.4.7 变(配)电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8.4.7.1 输电距离短,接近符合中心;

8.4.7.2 便于电压质量的提高和线路的引入、引出;

8.4.7.3 地质稳定安全的地区;

8.4.7.4 不受积水或洪水淹没的威胁;

8.4.7.5 不影响临近设施;

8.4.7.6 不破坏生态环境和公园景观。

8.4.8 用电符合较小而又分散的地区,宜采用独立变电所或杆上变压器。在变电所和变压器的周围,应设置安全防护设施。

8.4.9 当电力负荷所引起的电压波动值超过照明或其他用电设施电压质量要求时,应分别设置动力和照明变压器。

8.4.10 供电线路敷设,一般不应采用架空线路。必须采用时,线路应尽量沿路布设,避开中心景区和主要景点,尽可能不跨越建筑物或其他设施。高压线路不得穿越动物集中活动区。

8.4.11 供电工程设计内容,包括用电负荷计算,供电等级、电源及供电方式确定,变(配)电所设置,供电线路布设等。

8.4.12 森林公园供电工程设计,应按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执行。

8.5 供热

8.5.1 森林公园的供热工程,应贯彻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节省投资、满足需要、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

8.5.2 森林公园的热源选择应首先考虑余热的利用。其供热方式应以区域集中供热为主,一般不采取分散供热的方式。

8.5.3 森林公园以及公共民用建筑的热负荷,一般采用热指标计算。当缺少有关资料时,可根据实地调查或比照类似的企业加以确定。

8.5.4 供热管网的敷设方式,应根据地形、土壤、地下水等各种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对于温度不超过120℃的热水采暖管网,应优先选用直埋敷设的方案。

8.5.5 森林公园公用与民用建筑采暖热媒,应优先选用高温水或温水。

8.5.6 供热应优先选择热值高、污染小的燃料。集中供热锅炉产生的废渣、废水、烟尘,必须按工业“三废”排放标准进行处理和排放。

8.5.7 供热工程设计内容,包括热负荷计算,供热方案确定,热平面布置,锅炉房主要参数确定等。

8.5.8 森林公园供热工程设计,应按现行有关标准、规范执行。

8.6 通信

8.6.1 通信包括电信和邮政两部分。森林公园的出通信工程,应根据其经营布局、用户数量、开发建设和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统筹设计,组成完整、统一的通信网络。

8.6.2 电信

8.6.2.1 森林公园的电信工程,应以有线为主,有线与无线相结合。

8.6.2.2 电信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森林公园电信系统必须与外部联网;

(2)电信网点的设置必须便于开发建设、旅游服务和保管管理等活动的开展;

(3)设备选型应简易方便,功能可靠;

(4)设施坚固适用,工程量小,投资少。

8.6.3 邮政

8.6.3.1 森林公园应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设置邮政业务。

8.6.3.2 邮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邮政网点的设置应方便职工生活,满足游客要求,便于邮递传送;

(2)邮政设施宜起到点景、美景的作用;

(3)邮政设施建设工程量小、投资少。

8.6.4 森林公园的通信应利用地方现有通信网络。园址宜根据通信业务量设邮电局(所)或通信中心,各功能分区、景区、景点可设邮筒和分机。

8.6.5 有线通信一般采用光缆或架空明线。临时性和防火通信,可采用无线通信。

8.6.6 通信工程设计内容,包括方案选定,通信方式确定,线路布设、设施设备选型等。8.6.7 森林公园通信工程设计,应按现行有关标准、规范执行。

8.7 广播电视

8.7.1 森林公园的有线广播,应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在游人相对集中的地区。

8.7.2 在当地电视覆盖不到或不能满意收看电视广播的地方,可考虑建立电视差转台。

8.7.3 森林公园广播、电视工程设计,应按现行有关标准、规范执行。

8.8 燃气

8.8.1 森林公园的燃气工程,应本着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节省投资、满足需要、方便生活、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设计。

8.8.2 森林公园的燃气气源,应因地制宜,可选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或人工煤气(煤制气、油制气)等。

8.8.3 燃气供应方式,可根据实际条件采用管道供气或气瓶供气。

8.8.4 燃气工程设计内容,包括计算用气量,选定方案,确定气源及供气方式,布设管线等。

8.8.5 森林公园燃气工程设计,应符合现行《城市煤气设计规范》(TJ28-**)的规定。

9 设计文件组成

9.1 一般规定

9.1.1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文件,由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和附件三部分组成。

9.1.2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文件的编制,应符合本规范9.2、9.3、9.4的规定。

9.2 设计说明书

9.2.1 森林公园设计说明书,包括总体设计说明书和单项工程设计说明书。

9.2.2 总体设计说明书编写提纲

第一章基本情况

第一节自然地理概况

第二节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节历史沿革

第四节公园建设与旅游现状

第二章森林旅游资源与开发建设条件评价

第一节森林旅游资源评价

第二节开发建设条件评价

第三章总体设计依据和原则

第一节总体设计依据

第二节总体设计原则

第四章总体布局

第一节森林公园性质

第二节森林公园范围

第三节总体布局

第五章环境容量与游客规模

第一节环境容量

第二节游客规模

第六章景点与游览线路设计

第一节景点设计

第二节游览线路设计

第七章植物景观设计

第一节设计原则

第二节植物景观设计

第八章保护工程设计

第一节设计原则

第二节生物资源保护

第三节景观资源保护

第四节生态环境保护

第五节安全、卫生工程

第九章旅游服务设施设计

第一节餐饮

第二节住宿

第三节娱乐

第四节购物

第五节医疗

第六节导游标志

第十章基础设施工程设计

第一节道路交通设计

第二节给水工程设计

第三节排水工程设计

第四节供电工程设计

第五节供热工程设计

第六节通信工程设计

第七节广播电视工程设计

第八节燃气工程设计

第十一章组织管理

第一节管理体制

第二节组织机构

第三节人员编制

第十二章投资概算与开发建设顺序

第一节概算依据

第二节投资概算

第三节资金筹措

第四节开发建设顺序

第十三章效益评价

第一节经济效益评价

第二节生态效益评价

第三节社会效益评价

9.3 设计图纸

9.3.1 森林公园现状图

9.3.1.1 比例尺一般为1:10000~1:50000。

9.3.1.2 主要内容:森林公园境界、地理要素(山脉、水系、居民点、道路交通等)、森林植被类型及景观资源分布、已有景点景物、主要建(构)筑设施及基础设施等。

9.3.2 森林公园总体布局图

9.3.2.1 比例尺一般为1:10000~1:50000。

9.3.2.2 主要内容:森林公园境界及四邻、内部功能分区、景区、景点,主要地理要素、道路、建(构)筑物、居民点等。

9.3.3 景区景点设计图

9.3.3.1 比例尺一般为1:1000~1:10000。

9.3.3.2 景区景点设计图,其主要内容:游览区界、景区划分、景点景物平面布置、游览线路组织等。

9.3.4 单项工程设计图

9.3.4.1 比例尺一般为1:500~1:10000。

9.3.4.2 主要内容应按有关专业标准、规范、规定执行。

9.3.4.3 图种

(1)植物景观设计图

(2)保护工程设计图

(3)道路交通设计图

(4)给水工程设计图

(5)排水工程设计图

(6)供电工程设计图

(7)供热工程设计图

(8)通信工程设计图

(9)广播电视工程设计图

(10)燃气工程设计图

(11)旅游服务设施工程设计图

(12)其他

9.4 附件

9.4.1 森林公园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批准文件;

9.4.2 有关会议纪要和协议文件;

9.4.3 森林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附录A 术语解释

A.0.1 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是以良好的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以开展森林旅游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有一定规模的游览、度假、休憩、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

A.0.2 森林旅游资源

森林旅游资源,系指以森林景观为主体,其他自然景观为依托,人文景观为陪衬的一定森林旅游环境中,具有游览价值与旅游功能,并能吸引旅游者的自然与社会、有形与无形的一切因素。包含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

A.0.3 景观资源

指在森林公园范围内,可构成景观并具有观赏、文化、科考价值的一切资源。内含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

A.0.4 景物

指具有观赏、科学文化价值的客观存在的物体。

A.0.5 景素

指具有观赏、科学文化价值并能吸引游人的景物、自然与社会现象或意境。是构成景观的基本要素。

A.0.6 景观

指将景素按美学观点完美结合而构成的画面,通过人的感官给予的美的感受。

A.0.7 景点

指在一定空间,按照美学观点构成主题鲜明而完整的画面。可以是能够吸引游人的独立景物,也可以是由多个景观要素组成的综合体。

A.0.8景区

为便于森林旅游管理和组织游览,根据风景特点与分布状况及使用功能而区划的地域空间。

A.0.9 指在保证旅游资源质量不下降和生态环境不退化的条件下,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可容纳游客的极限数量。单位为人次。

A.0.10 完全游道

环行游道及进口与出口不在同一位置的非环行游道。

A.0.11 不完全游道

进口与出口在同一位置的非环行游道。即游客游至终点,必须按原路返回。

附录B 森林旅游资源调查

B.1基本情况调查

B.1.1 在收集生产、科研、教学、管理等单位现有调查材料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分析,充分利用;对于不足部分,进行补充调查。

B.1.2 自然资源调查

B.1.2.1 位置及面积:调查森林公园的地理位置,总面积,所属山系、水系及大地貌区、中地貌范围等。

B.1.2.2 地质:调查地质年代及地质形成期,大、中地貌生成形式,区域内特殊地貌及生成原因,古地貌遗址,母岩及对景物生成的影响,母岩对交通、旅游的影响,山体类型,平均坡度及最陡、最缓坡度。

B.1.3 社会经济调查

B1.3.1 当地社会经济简况:调查所属市(地)、县(市)和相邻乡(镇)的人口、经营主业、人均收入等情况及其特点。

B.1.3.2 经营状况:调查森林公园(原林场、自然保护区)组织机构、人员结构、固定资产与林木资产、经营内容、年总产值、利润、税收、职工年平均收入等。

B.1.3.3 旅游概况:调查森林旅游已开放的景区(景点)、旅游项目、游人结构、人次、时间、季节与消费水平等。

B.1.4 旅游气候资源调查

B.1.4.1 温度:调查年平均气温,旅游季节平均气温,极端气温及其出现的时间,河、湖、海结冰期及冰层厚度,区域内小气候特征,可供疗养和避暑的季节等。

B.1.4.2 光照:调查各季节昼夜时数,光照最长、最短时间出现的日期及热量,常见的自然光学特异现象及出现的时期等。

B.1.4.3 湿度:调查森林公园内不同局部的湿度分布及年湿度最大、最小的月、旬、日等。

B.1.4.4 降水:调查多年平均降水量,各月降水频率(天数)和降水量,暴雨频率及多发月、旬,旱期,水体结冰,降雪情况,霜期及对景观的影响等。

B.1.4.5 风:调查主要风向,年平均风力,五级以上、八级以上大风日数及出现的月、旬及频率。

B.1.4.6 调查特殊的天气气候现象。调查年均舒适旅游期日数。

B.1.5 植物资源调查

B.1.5.1 植被:调查植物种类,区系特点,森林植物的垂直分布以及森林植被类型和分布特点。

B.1.5.2 观赏植物:调查记载种类、分布范围及数量,花期、果期、观赏部位(花、果、叶、根、皮)。

B.1.5.3古树名木:调查记载所处位置、生境、树种、年龄、树高、胸径、冠幅、冠形及分布特点,编撰古树名木资源一览表。

B.1.6 野生动物资源调查

调查森林公园境内的动物种类、栖息环境、活动规律等。

B.1.7 环境质量调查

B.1.7.1 大气质量:监测方法应按《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执行。监测指标应符合《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的规定。

B.1.7.2 地表水:监测方法应按《大气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执行。监测指标应符合《地表水

环境质量标准》(GB3838-**)的规定。

B.1.8 旅游基础设施调查

B.1.8.1 交通:调查森林公园与周围大、中城市及相邻风景名胜区或森林公园的公路、铁路、水路、航空交通现状,公园内部交通状况,记载其里程及技术等级。

B.1.8.2 通信:调查通信设施种类、拥有量、便捷程度等。

B.1.8.3 供电:调查森林公园内的电源,现有输(变)电线路及供电设备,扩大供电的可能性及电力发展规划等情况。

B.1.8.4 给排水:调查森林公园内的水源、供水设备、扩大供水的可能性及发展规划;调查排水及防洪设施情况等。

B.1.8.5 旅游接待设施:调查现有宾馆、招待所、旅社分布情况,接待能力(高、中、低档床位数)、床位利用率、分档次的效益,饮食及商品零售网点的现状以及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等情况。

B.1.9 旅游市场(客源)调查

B.1.9.1 调查森林公园主要客源所在地的有关资料。

B.1.9.2 调查各节、假日到森林公园旅游的人数、组成、居住时间及消费水平。

B.1.9.3 调查较长时间在本区内休养、疗养、度假人数,居住时间及消费水平。

B.1.9.4 调查宗教朝拜的时间、人数及消费水平。

B.1.9.5 调查港、澳、台、华侨和外国游客来本区的情况及发展前景。

B.1.10 障碍因素调查

B.1.10.1 多发性气候灾害:调查暴雨、冰雹、山洪、强风暴、沙暴、尘暴、雪暴等气候灾害出现的季节、月份、频率、强度及对旅游、交通、居住的危害程度;历史上发生的重灾例、频率、灾情及其发生原因等。

B.1.10.2 突发性灾害:调查强烈地震、火山喷发、山崩、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自然灾害出现的季节、月份、频率、强度及对旅游、交通、居住的危害程度;历史上发生的重灾例、频率、灾情及其发生原因等。

B.1.10.3 其他:调查森林公园及其附近恶性传染病的病源、传播蔓延情况。调查不利于开展森林旅游的地方、民族风俗习惯及其他社会因素。

B.2 一般林业调查

B.2.1 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资源可利用现有的二类调查数据。若二类调查年代已久,可结合景观资源调查,进行森林资源调查;也可利用资料档案重新修订森林资源数据。

B.2.2 林特、林副产品资源调查:可利用现有资料。对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应进行必要的补充调查。

B.3 景观资源调查

B.3.1景观资源调查,采用路线调查、典型调查、查阅文献、座谈访问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B.3.2 景观资源外业调查,应以1:50000或更大比例尺的地形图为底图,可利用航摄象片辅助判读,将景观要素位置或范围调绘在工作底图上。

B.3.3 自然景观资源调查

B.3.3.1 森林景观

对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林分,调查记载森林景观特征,规模(面积),建群种以及观赏树种外观特点,叶形、叶色、花期、花形、花色、果形、果色、果实等观赏利用价值。

B.3.3.2 地貌景观

(1)调查悬崖、陡壁、奇峰、怪石、雪山、溶洞等,记载山名(当地名)、海拔高度、母岩性质、坡度、相对高差、山势走向等。

对特异山(石)景,还应记载奇峰、怪石的位置、体态大小、生成原因、数量、分布特点(群状、零星或孤立景物或广布)。

调查溶(山)洞的入口形状、位置、形成原因、深度、广度、洞内景物等。

调查雪山位置、面积、坡度、海拔高度、常年积雪或季节性积雪(起止日)、积雪厚度等。(2)对可远眺海、湖、河流、原野、林海、沙漠、日出、日落、云海、雾海等的位置及时间,也应调查记载。

B.3.3.3 水文景观

(1)海湾、湖泊:调查位置、湖泊海拔、形成原因、当地名称、水面涨、落时面积及水深(最深、最浅、一般)、水源、水质及可用性,季节变化,沉积物、水周边、岸水色,形成景观及游憩价值。

(2)河、滩:调查位置、形状、组成物质与滩面环境,滩底岩性及坡度(最大、平均)、坡向、海拔高度、相对高差、滩面面积与季节性变化,洪水及枯水期,游憩价值。

(3)瀑布:调查位置、母岩、成因、海拔高度、相对高差、水量及厚度(整体,断段),水源及季节变化,景观特点等。

(4)溪流:调查位置、长度、发源地、坡降、所属水系、流量、季节水量变化,水质可否饮用及开发方式与价值。

(5)泉水:调查位置、年流量、水量季节变化、水质(成分,水温)及效用(饮用矿泉,医疗矿泉),可否作一般浴泳温泉和疗养温泉。

B.3.3.4 气象景观

调查云、雾、雾凇、雪凇、日出、日落及佛光等气象景观的出现季节,持续时间、形状、观赏位置等。

B.3.3.5 特异性

调查景观或景点、景物的知名度。

B.3.4 人文景观资源调查

B.3.4.1 名胜古迹

调查古建筑种类、建筑风格及艺术价值,建筑年代,历史及建筑状况,建筑物数量、分布情况及占地面积,有关建筑物的传说、故事及目前吸引游人情况,存在问题及有关建议等。B.3.4.2 宗教文化

调查宗教种类(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宗教建筑、影响范围及历史。

B.3.4.3革命纪念地

调查革命纪念地的文献记载、革命活动的文物位置、保护现状。

B.3.4.4 民俗风情

调查一切具体固定物象或附着于固定物象的人文景物,作为拟景素。调查当地各族民风民俗。(1)收集现成的神话、传说、故事材料。

(2)调查询问、整理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传说、故事等。

(3)调查历史文化名人的情况。

(4)调查与旅游有关的居民情况,如民族及服饰,村寨建筑风格,传统食品等。

(5)调查婚丧嫁娶及各种禁忌礼仪等风俗习惯。

B.3.4.5 名人故居

调查历史名人故居位置、保护现状及有关情况。

B.3.5 可借景物调查

调查不在森林公园境内,但具备观赏条件,对公园具有影响力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记载可借景物的种类、名称、距离、景观价值及在本区域内可能吸引游人的数量等。

B.3.6 森林旅游资源调查结束后,应分别编制专题和综合调查报告,作为总体设计的依据。

森林公园规划设计方案

森林公园规划设计方案 森林公园规划设计方案 一、项目背景 为了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供更多的亲近大自然的机会,我市决定开发建设一座森林公园。本规划设计方案基于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原则,旨在打造一个绿色、舒适、多功能的森林公园,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健身锻炼和自然教育的场所。 二、总体布局 森林公园占地面积为100公顷,整体布局分为五个区域:主入口区、游憩区、活动区、教育区和生态保护区。主入口区规划有宽敞的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洗手间、餐饮区和购物区。游憩区规划景观步道、人工湖、草坪、花坛和休闲座椅,供游客散步、钓鱼、野餐和休息。活动区设有儿童游乐场、健身器材和篮球场,满足不同年龄段市民的需求。教育区规划了自然教育中心和植物园,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和举办植物展览。生态保护区主要用于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设置禁止入内的标识。 三、景观设计 1. 选择本地适应性的植物,打造丰富多样的植被景观,包括树木、花坛、草坪等,提供丰富的氧气和净化空气的功能。 2. 设置湖泊和小溪,增加水景元素,并规划荷花池和游船码头,提供游玩和欣赏水景的机会。 3. 设计多条步行道和自行车道,与景观融合,方便市民进行健身锻炼和观赏自然风景。 4. 利用地势高低差,打造瀑布和人工山丘,提供更多的观景点

和娱乐项目。 5. 设计休闲座椅和遮阳棚,供市民休息和避免日晒,提高公园的舒适度。 四、设施配套 1. 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提供游客咨询、购票、存物等服务。 2. 设立洗手间和垃圾回收桶,方便游客进行生活活动和环境保护。 3. 规划停车场,并设置充电桩和自行车停放区,鼓励市民使用环保出行工具。 4. 在公园中设置餐饮区,提供各种口味的饮食供应,满足市民的口腹之欲。 5. 设立儿童游乐场和健身器材,满足不同年龄段市民的需求。 五、管理运营 1. 成立专业的团队负责公园的管理与运营,包括绿化养护、设施维修、安全监管等。 2. 制定公园管理制度和规范,保障游客的安全和秩序。 3. 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加强对公园生态系统的监测和保护。 4. 组织丰富多样的公园活动,如户外演出、文化节庆等,增加公园的吸引力和知名度。 六、可持续发展 1. 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减少能源消耗,推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2. 设立环保教育区,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活动,提高市民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

园林景观常用规范汇总

园林景观常用规范汇总Happy First, written on the morning of August 16, 2022

园林景观常用规范汇总一、规划设计类: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年版 公园设计规范CJJ 48-92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 75-97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GJJ 83-99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 GB50420-2007 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CJJT85-2002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JTG B04-2010 石油化工厂区绿化设计规范 SH3008-2000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LY/T5132—95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2006正式版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 屋顶绿化规范DB11/T 281—2005 北京市地方标准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240号文二、建筑类: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住宅建筑规范GB 50368-2005 园林园建工程规范

园林古建工程技术操作规程 三、消防类: 小区消防车道设计规范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2005年版 三、绿化类: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A3 82-2012 城市园林绿化企业资质标准建城1995383号 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2000192号城市绿化和园林绿地用植物材料CJ/T 24—1999 四、其他类: 景观施工图绘图规范施工图分册 风景园林图例图示标准CJJ-67-95 园林绿化工程竣工图编制规范DB11/T 989-2013 园林绿化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 GB 50858-2013 建筑场地园林景观设计深度及图样 06SJ805 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T91-2002 J217-2002 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国家建设部2005.3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国家建设部2004.6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分级考核标准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园林景观工程设计行业取费标准2013

园的林景观常用规范汇总.doc

园林景观常用规范汇总 一、规划设计类: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 2002 年版) 《公园设计规范》 CJJ 48 -92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 75-97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GJJ 83-99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 《无障碍设计规范》 GB 50763— 2012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 50-2001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CJJT85-2002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G B04-2010 《石油化工厂区绿化设计规范》SH3008-2000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LY/T5132 —95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2006 正式版 )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 《屋顶绿化规范》 DB11/T 281— 2005 北京市地方标准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240 号文)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实施) 二、建筑类: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 50352-2005 《住宅建筑规范》 GB 50368-2005 《园林园建工程规范》 《园林古建工程技术操作规程》 三、消防类: 《小区消防车道设计规范》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2005 年版) 三、绿化类: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CJJA3 82-2012 《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实施) 《城市园林绿化企业资质标准》(建城[1995]383 号) 《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2000]192 号)《城市绿化和园林绿地用植物材料》CJ/T 24 —1999 四、其他类: 《景观施工图绘图规范》( 施工图分册 ) 《风景园林图例图示标准》CJJ-67-95 《园林绿化工程竣工图编制规范》DB11/T 989-2013

森林公园规划设计

森林公园规划设计 总体规划规划范围与面积规划以森林公园为中心区、城市绿化带为控制区、森林公园园区南至南岩北路、西至方志敏西路、东面与方志敏大道相连、北至叠山路。考虑到森林公园的完整性和便于建设与管理,公园上述的南界南岩北路向南面进行了调整。 第一部分总体规划 规划范围与面积 规划以森林公园为中心区、城市绿化带为控制区、森林公园园区南至南岩北路、西至方志敏西路、东面与方志敏大道相连、北至叠山路。考虑到森林公园的完整性和便于建设与管理,公园上述的南界南岩北路向南面进行了调整。方志敏西路西侧的山坡地和西南角的小水库划作为景观保护的控制带。城市绿化带范围按城市总体规划。森林公园占地面积约80KM2、景观保护控制带面积约30KM2,城市生态绿化带占地约130KM2。 规划指导思想 1.规划以人为本、以自然为主体,使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创造城市与自然和谐的良好环境。 2.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进行公园规划。规划以反映自然野趣与植物特征为主,不搞大型的设施和成片建筑物。 3.以弋阳县大旅游为指导,以森林为依托,以反映当地人文与森林特征的各种类型的园为中心,同时兼顾城市绿地的建设。 4.融森林环境营造、休闲观光与科学普及和教育为一体。 5.统一规划、分期实施、远近期相结合。前期以基础设施和森林营建为主,后期以旅游景点完善为主。 功能分区与布局 在基础资料分析及现场踏查基础之上,综合考虑建设单位的要求,城市规划的限制、场地现状条件以及全园总的规划指导原则,将文化森林公园划分成若干功能区,并且由东向西形成文化馆场带、专类园带、水景带和园外的景观保护林带四条带。 公园主入口 全园设两处主入口。东主入口位于方志敏大道与市府路交*口,设有内外集散广场和停车场。大门建筑造型应有一定气势,能反映弋阳人文内涵,同时也兼顾到森林公园自身的特色。 公园南主入口位于叠山路与振兴路交*口。主要内容与东主入口类似,但整体规划要小些。建筑整体向内缩留出了较大的广场空间。建筑以外观朴素的坡顶形式为主。 文化广场 为了渲染东主入口环境,增强与方志敏纪念园、自然博物馆及森林广场等的空间及视线上的联系,在进主入口约150m处设置——“文化广场”。文化广场以南北两组石柱为中心,分别反映“天”与“地”、“自然”与“人文”。南侧石柱成直线排列,石柱上镌刻反映弋阳历史文化重要内容,北侧石柱成圆弧形排列,石柱上镌刻自然发展史与森林演替过程等内容。这两组石景分别与方志敏纪念园和自然博物馆相对应。广场中还设有花台、台阶、小喷泉水池、乔灌木等环境内容。 专类园带 为了体现森林公园中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突出某一类型植物的生态习性、季相变化或

园林景观常用规范汇总(202102月整理)

园林景观常用规范汇总(202102月整理)园林景观常用规范汇总最新版(2021.02月整理)一、规划设计类: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 —2018 《公园设计规范》GB -2016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标准》GB/T -2018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 75-97(20.01已出意见稿,即将更新)《城乡建设用地竖向规划规范》GJJ 83-2016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2007(2016版) 《无障碍设计规范》GB —2012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G B04-2010 《石油化工厂区绿化设计规范》SH/T 3008-2017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LY/T5132—95 《国家森林公园设计规范》GB/T -2014 《居住区情况景观设想导则》(2006正式版) 《城市湿地公园设想导则》(2017版)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240号文)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2002.11.01实施)

《城市绿地规划标准》GB/T -2019 二、建筑类: 《民用建筑统一设想标准》GB -2019 《住宅建筑规范》GB -2005 《园林园建工程规范》 《园林古建工程技术操作规程》 三、消防类: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2014(2018版)(新版即将发布)三、绿化类: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 82-2012 《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08.01实施)(2017.01增刊) 《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2000]192号)《园林绿化草本苗》CJ/T 24—2018 《园林绿化球根花卉种球》CJ/T 135—2018 四、其他类: 《景观施工图绘图规范》(施工图分册) 《风景园林制图标准》CJJ-67-2015 《园林绿化工程竣工图编制规范》DB11/T 989-2013 《园林绿化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GB -2013

园林景观常用规范汇总最新版(2021.02月整理)

园林景观常用规范汇总最新版(2021.02月整理) 一、规划设计类: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 50180—2018 《公园设计规范》GB 51192-2016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标准》GB/T 50298-2018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 75-97 (20.01已出意见稿,即将更新) 《城乡建设用地竖向规划规范》GJJ 83-2016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 GB50420-2007(2016版) 《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CJJT85-2002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JTG B04-2010 《石油化工厂区绿化设计规范》 SH/T 3008-2017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LY/T5132—95 《国家森林公园设计规范》 GB/T 51406-2014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2006正式版)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导则》(2017版)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240号文)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2002.11.01实施) 《城市绿地规划标准》 GB/T 51346-2019 二、建筑类: 《民用建筑统一设计标准》GB 50352-2019 《住宅建筑规范》GB 50368-2005 《园林园建工程规范》 《园林古建工程技术操作规程》 三、消防类: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8版)(新版即将发布) 三、绿化类: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 82-2012 《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08.01实施)(2017.01增刊) 《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2000]192号)《园林绿化木本苗》CJ/T 24—2018 《园林绿化球根花卉种球》CJ/T 135—2018 四、其他类: 《景观施工图绘图规范》(施工图分册) 《风景园林制图标准》CJJ-67-2015 《园林绿化工程竣工图编制规范》DB11/T 989-2013 《园林绿化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 GB 50858-2013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

目次 前言 (3) 1范围 (4) 2规范性引用文件 (4) 3术语与定义 (4) 4总则 (6) 5一般规定 (6) 5.1基础资料调查与现状分析 (6) 5.2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9) 5.3功能分区 (9) 5.4容量与人口 (10) 5.5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 (10) 5.6发展战略、主题定位和营销策划 (11) 6专项保护 (11) 6.1保护规划 (11) 6.2森林景观规划 (13) 6.3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13) 6.4森林生态旅游与服务设施规划 (14) 6.5基础工程规划 (16) 6.6土地利用规划 (18) 6.7社区发展规划 (19) 7分期建设规划 (19) 8投资估算及效益评估 (20) 8.1投资估算 (20) 8.2效益评估 (20) 9规划成果与深度规定 (20) 9.1一般规定 (20) 9.2规划文本参考提纲及图纸 (20) 9.3附件 (20) 附录A森林公园生态环境资源评价 (21) 附录B规范文本参考提纲及图纸目录 (2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编写。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同济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楚材、刘滨谊、吴章文、刘颂

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与定义、一般规定、专项规划、分期建设规划、投资估算及效益评估、规划成果与深度规定等。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省级和市(县)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明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8005 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 GB383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6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LYJ127-91 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 GB/T18973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JGJ62 旅馆建筑设计规范 JGJ64 饮食建筑设计规范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国家级森林公园 national forest park 国家级森林公园是指以森林资源为依托,生态良好,拥有全国性意义或特殊保护价值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具备一定规模和旅游发展条件,由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自然区域。 3.2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master planning of forest park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主体功能要求与建设原则,对森林风景资源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在空间、时间上所做的总体安排与布局,是指导森林公园建设、经营和管理的纲领性文件。 3.3 森林风景资源forest landscape resources

国家森林公园规划设计规范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Standard for Overall Design of Forest Parks L Y/T5132—95 主编单位:林业部调查规划设计院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 施行日期:1996年1月1日 林业部关于颁发《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行业标准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农林)厅(局),东北、内蒙古国有森工(集团)总公司(总局): 根据林业部林计通字[1993]73号文下达的编制任务,由林业部调查规划设计院编制的《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业经有关单位和专家进行审查通过,现批准为林业行业推荐性标准,代号L Y/T5132—95,自1996年1月1日起施行。 本《设计规范》的管理及解释工作由林业部负责。林业部调查规划设计院负责出版发行。目次 1 总则 2 总体布局 2.1 一般规定 2.2 森林公园区划 3 环境容量与游客规模 3.1 环境容量 3.2 游客规模 4 景点与游览线路设计 4.1 景点设计 4.2 游览线路设计 5 植物景观工程 5.1 一般规定 5.2 植物景观设计 6 保护工程 6.1 一般规定 6.2 生物资源保护 6.3 景观资源保护 6.4 生态环境保护 6.5 安全、卫生工程 7 旅游服务设施工程

7.1 一般规定 7.2 餐饮 7.3 住宿 7.4 娱乐 7.5 购物 7.6 医疗 7.7 导游标志 8 基础设施工程 8.1 一般规定 8.2 道路交通 8.3 给、排水 8.4 供电 8.5 供热 8.6 通信 8.7 广播电视 8.8 燃气 9 设计文件组成 9.1 一般规定 9.2 设计说明书 9.3 设计图书 9.4 附件 附录A 术语解释 附录B 森林旅游资源调查 附录C 森林旅游资源与开发建设条件评价 附录D 容量测算推荐公式 附录E 投资概算与效益评价 附录F 森林公园可行性研究文件组成 附录G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加说明 1 总则 1.0.1 为适应森林旅游与森林公园建设的需要,统一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森林公园及其他森林旅游区总体设计。 1.0.3 本规范制定的依据是《森林法》、《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有关法规。 1.0.4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的指导思想,应以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为主体,充分利用森林旅游资源,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科学保护、合理布局、适度开发建设,为人们提供旅游度假、休憩、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以开展森林旅游为宗旨,逐步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0.5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0.5.1 森林公园建设以生态经济和旅游经济理论为指导,以保护为前提,遵循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在开展森林旅游的同时,重点保护好森林生态环境。 1.0.5.2 森林公园建设应以森林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客源市场为导向,其建设规模必须与游客规模相适应。应充分利用原有设施,进行适度建设,切实注重实效。

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LY200520121

目次 前言…………………………………………………………………………………………………………Ι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与定义 (1) 4 总则 (2) 5 一般规定 (3) 5.1 基础资料调查与现状分析 (3) 5.2 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5) 5.3 功能分区 (6) 5.4 容量与人口 (6) 5.5 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 (7) 5.6 发展战略、主题定位和营销策划 (7) 6 专项保护 (8) 6.1 保护规划 (8) 6.2 森林景观规划 (9) 6.3 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9) 6.4 森林生态旅游与服务设施规划 (10) 6.5 基础工程规划 (12) 6.6 土地利用规划 (14) 6.7 社区发展规划 (14) 7 分期建设规划 (14) 8 投资估算及效益评估 (15) 8.1 投资估算 (15) 8.2 效益评估 (15) 9 规划成果与深度规定 (15) 9.1 一般规定 (15) 9.2 规划文本参考提纲及图纸 (15) 9.3 附件 (15) 附录A(规范性附录)森林公园生态环境资源评价 (16) 附录B(资料性附录)规范文本参考提纲及图纸目录 (17)

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一般规定、专项规划、分期建设规划、投资估算及效益评估、规划成果与深度规定等。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省级和市(县)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83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18005 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 GB/T 18973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JGJ 62 旅馆建筑设计规范 JGJ 64 饮食建筑设计规范 LYJ 127-91 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国家级森林公园 national forest park 以森林资源为依托,生态良好,拥有全国性意义或特殊保护价值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具备一定规模和旅游发展条件,由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自然区域。 3.2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master planning of forest park 在一定区域内,根据主体功能要求与建设原则,对森林风景资源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在空间、时间上所做的总体安排与布局,是指导森林公园建设、经营和管理的纲领性文件。 3.3 森林风景资源 forest landscape resources 森林公园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及其环境要素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所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物质和因素的总称。 3.4 景物 scenic attraction 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森林风景资源个体,是森林公园构景的基本单元。

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3--------

1.修编概况 1.1修编目的 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武隆县,距重庆市220km,自1993年建园、1999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以来,其建设发展便受到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密切关注,已将其作为重庆市后花园进行开发,在良好的发展环境中,仙女山旅游取得了明显成绩,成为重庆市和长江三峡旅游的重要景点,2000年被评为“重庆市十佳景区”,提高了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在重庆市旅游市场的地位。 在新的区域经济发展和旅游市场竞争形势下,原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内容已不能适应当前旅游发展的需要,为突出仙女山旅游特点、提升仙女山旅游品牌质量、发展和壮大仙女山旅游业、促进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武隆县委、县府及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决定对原总体规划进行修正,并将该项工作委托重庆市林业规划设计院承担。规划院在接受任务后,组织了多名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多次深入仙女山进行实地调查,积极征求武隆县各相关部门对开发建设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意见,撰写了重庆市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总体规划(修编)。 1.2修编范围

原总体规划的范围包括仙女山游览区以及天生三桥游览区,总面积为8190.00hm2。修编后总体规划将原来的天生三桥游览区划出,保留原有的仙女山游览区,并将公园磨子坝西面仙女村、和顺村纳入规划范围,规划总面积更改为6591.17hm2。 1.3修编内容 1.3.1将原规划中未规划,但现已建成或准备新建的项目纳入总体规划(修编)内。 1.3.2将原规划中已规划项目,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不适应旅游发展需要的项目剔除。 1.3.3将原规划中地点更变的项目进行更正。 1.3.4对原规划中不适应旅游发展的项目以及景点进行更换或重新打造,并新增具有仙女山特色的建设项目及景点。

国家级森林公园标准

国家级森林公园标准 国家级森林公园是指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设立的、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开展科学研究和开展环境教育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地。国家级森林公园的设立,是为了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促进生态旅游和环境教育,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了规范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管理,保障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制定了相关的标准。 一、国家级森林公园的选址应符合以下条件: 1. 具有重要的生态、科学、文化和风景价值,保护对象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2. 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植被覆盖率高,生态系统完整。 3. 具有较好的公路、水路、航空等交通条件,便于游客到达。 4. 具有完善的服务设施和管理机构,能够保障游客的安全和便利。 二、国家级森林公园的规划和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1. 根据公园的自然特点和保护目标,制定合理的保护规划和管理计划。 2. 设立科学合理的游览线路和游览设施,保证游客的安全和便利。 3. 设立生态保护区、科研区、教育区等功能分区,合理利用公园资源。 4. 设立标识系统和信息发布系统,便于游客了解公园的相关信息。 三、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管理和保护应符合以下要求: 1. 加强生态监测和科学研究,保护公园内的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 2. 加强巡逻和监控,防止盗猎、乱砍滥伐等违法行为。 3.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促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 加强公园管理机构和人员的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国家级森林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我国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各级林业和草原部门及相关单位应严格按照国家级森林公园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不断提升国家级森林公园的保护水平和管理水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森林公园康养示范基地建设规划设计方案

森林公园康养示范基地建设规划设计方案 公园、童话世界、冒险乐园、恐龙园、花卉园、动物乐园)等设施。 其中,天鹅湖是项目的核心景点,也是全国最大的人工湖之一。 水质清澈,周围植被茂密,是游客休闲娱乐、观赏自然风光的 理想场所。同时,项目还设有多条步道、健身区、SPA 养生中心 等配套设施,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康养体验。 三、项目的意义和价值 XXX产业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也是国家大力扶 持的 行业。##森林21°C(又名天鹅堡森林公园)XXX示范基 地建设。 将有助于推动赤水市旅游业的发展,拓宽当地经济发展的新 路径。同时,该项目打造的国际化健康旅居小镇,将吸引国内外

游客前来观光旅游、XXX养生,提升当地的知名度和美 誉度。 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项目还将为当地提供就 业机会,促进当地居民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四、项目的未来发展 森林21°C(又名天鹅堡森林公园)XXX示范基地建设, 是一 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未来,项目将继续加 强自身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体验感。 同时,项目还将进一步拓展XXX产业的相关业务,开展 健康咨 询、XXX培训、医疗服务等活动,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 的健康 管理服务。此外,项目还将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的合作,引 进先进的康养理念和技术,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康养体验。

总之,##森林21°C(又名天鹅堡森林公园)XXX示范基 地建设。 不仅是一个旅游度假项目,更是一个康养产业的示范项目。通 过打造以森林XXX为主题的国际化健康旅居小镇,项目 将为当 地经济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也将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XXX 体验,助力人们远离疾病,享受健康生活。 The project includes several parks such as the Park。Binhu Park。Cliff Park。Sports Park。Bicycle Theme Park。and Deer Lookback Park。as well as the "Gesang Flower Sea"。These ns will create a 1.1 km-long Greenwich Water Street。a unique cliffside corridor。and a one-of-a-kind bar culture street in China。There will also be a wellness experience area。a folk culture lecture area。a specialty leisure and dining area。a clothing and gift area。a park service area。a Yunding Guesthouse service area。and four XXX。XXX。a park service area。and a XXX.

某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规划与设计方案 精品

第一部分规划总论 一、规划目标 (一)建立XX森林旅游规划区旅游产业体系 (二)调整完善规划旅游规划区域经济产业结构 二、规划区范围 XX国家森林公园是湖北三峡地区第一家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园位于湖北西南部,长江三峡之一的西陵峡北岸,与宜昌市所辖的夷陵区、秭归县、兴山县接壤。距宜昌中心城区78公里,距三峡大坝50公里。南与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中国有机茶第一乡”邓村乡毗邻,西与屈原故里相连,北与昭君故乡接壤,是湖北省“一江两山”旅游发展规划的中心和长江三峡与神农架两条黄金旅游线的交汇处,是长江三峡画廊上的一颗明珠。 XX国家森林公园是湖北三峡库区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也是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投资建设的三峡库区第一个植物多样性保护区。1992年XX被国家林业部纳入首批10家国家级森林公园,其前身是建立于1956年的XX林场,并于2006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公园总面积66.6平方公里,东西长约10.95公里,南北宽约9.30公里。 三、规划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使用”的工作方针,加强生态环境培育,提高景区的景观与生态环境质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综合协调原则 协调景区保护与建设、旅游开发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均衡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避免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冲突,强调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三)市场导向原则 根据客源市场需求来确定旅游开发的方向,注重市场预测与旅游产品功能定位,突出景区的自然风光,结合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人文景观特色,引导开展山水风光、休闲度假、乡村风情等生态旅游活动。

(四)可操作原则 旅游开发规划要避免华而不实,脱离实际。力戒片面追求规模宏大,忽视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相脱节的弊病。 第二部分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一、旅游资源概况 (一)自然环境 XX国家森林公园南连三峡坝区,西邻秭归,北通兴山,东接晓峰,区位条件优越,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为高山马帮和盐商通川要道,被誉为渝东鄂西“金三角”。XX国家森林公园地貌处于我国大地貌第二级台阶东缘 ,是巴山山脉向江汉平原凹陷带过渡的地段 ,地质构造非常特殊。有大面积中上元古界的酸性结晶岩 ,其西缘与一套中生界侏罗系的古老沉积岩层相邻。基岩主要由晚元古界上段粗中粒黑云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斑状二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和震旦系下砾砂质泥岩等组成。园内有900余座山峰,群山起伏,重峦叠嶂,千姿百态的山峰或雄伟险峻或神奇秀丽,主峰天柱山更是灵秀异常,超然于群岭之上,千山环卫,万峰拱揖,气象万千。公园内的花岗岩母质由于地质作用和强烈风化,到处都是裸露的山峰和巨石。如吻别石恰似勇士出征吻别娇妻的壮景,大象石仿佛溪沟戏水的大象,将军岩有如镇守天柱山的将军,还有恨天石、虎啸石、阴阳石、古牛石、悬空石、鹌鹑石等皆是惟妙惟肖,形神皆备。造型奇特的怪石,给寂静的山野平添了一份神秘而极富灵气的生命公园主峰天柱峰海拔2008米,是三峡大坝库首最高峰,云雾缥缈,人在山中有置身云上的感受,自古就有“三峡云顶”的美称。 XX国家森林公园地处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平均海拔1700米,年最高气温28℃,最低气温-15℃,夏季日均气温21℃,属中亚热带北缘中山地貌,是一种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园内绿树成荫,山雄水秀,林茂物丰,动植物资源丰富,被誉为“绿色宝库”、“动物乐园”和“避暑胜地”。公园中不仅有雄伟壮丽的险峰峡谷景观、气势磅礴的瀑布景观、神秘原始的森林景观、变幻莫测的气象景观,它还是野趣横生的动物乐园。山景、水景、气象景、生物景等景观资源丰富,类型齐全,风格各异,并有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迷人的乡土风情,绚丽

广东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七星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规划说明书

广东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七星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规划·总说明书 规划总平面 规划说明书 第一掌项目概况 第一节规划建设背景 第二节现状条件分析 第三节规划建设条件 第四节规划依据 第二章规划建设原则 第一节规划理念 第二节建设原则 第三节结构与功能布局 第四节规划设计总则 第五节建筑与景观设施设计 第六节植物配置与造景 第三章分项建设规划与环境设计 第一节道路系统规划与节点景观设计 第二节入口服务区规划与景观设计 第三节水上度假区与日月岛景区设计 第四节漂流河地块旅游景区设计 第五节1、2号岛旅游景区设计 第六节神衫地块与各门区环境设计 第四章相关经济技术指标汇总表 总体规划图 0-01 七星湖旅游区总体规划图 0-02 七星湖总体区位图 0-03七星湖旅游区景点分布图 0-04七星湖旅游区景区结构图 0-05七星湖旅游区旅游交通规划图 0-06七星湖旅游区服务设施规划图 0-07七星湖旅游区植物景观规划图 0-08七星湖旅游区景观水系结构图—九龙戏珠分项规划图 第一部分:道路系统规划与节点景观设计1-01 区位分析及用地概况 1-02 现状分析1 1-03 现状分析2 1-04 交通系统规划线路图 1-05用地性质分析图 1-06七星湖旅游区景点分布图 1-07 七星湖旅游区功能分区图 1-08 七星湖旅游区植物景观规划图 1-09 道路示意说明 1-10 节点景观设计1 1-11 节点景观设计2 1-12 节点景观设计3 1-13 节点景观设计4 1-14 节点景观设计5 1-15 节点景观设计6 1-16 节点景观设计7 1-17 节点景观设计8 1-18 节点景观设计9 1-19 节点景观设计10 1-20 节点景观设计11 1-21 节点景观设计12 1-22 标识系统设计 1-23 标识系统、铺砖样式设计 第二部分:入口服务区规划与环境设计2-01 区位与客源分析 2-02 交通分析 2-03 视线分析 2-04 地形分析 2-05 水位分析1 2-06 水位分析2 2-07 植被分析 2-08 地域元素 2-09 规划平面图 2-10 功能分区图 2-11 道路交通分析1 2-12 道路交通分析2 目录C O N T E N T S

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的总体规划(doc 95页)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则 (1) 1.1项目概况 (1) 1.2雪乡国家森林公园的性质和范围.......................................l 1.3规戈的主导思想术原贝...................................................l 1.4规戈期限和目标 (3) 1.5总体规戈依据 (4) l.6规划的性质、目的和成果 (6) l.7森林公园的发展的定位 (6) 第二章基本情况 (9) 2.1 自然地理概况 (9) 2.2历史沿革 (14) 2.3社会经济概况 (15) 2.4雪乡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概况 (16) 2.5旅游业发展建设存在的问题 (16) 第三章森林公园旅游资源质量评价与 开发建设条件分析 (18) 3.1 旅游气候资源评价 (18) 3.2旅游资源及其评价 (19) 3.3开发建设条件综合分析 (26)

第四章客源市场分析与预狈 (30) 4.1客源市场分析 (30) 4.2客源市场开发前景分析 (31) 4.3客源市场预狈 (32) 第五章总体布局规划 (35) 5.1功能分区......................................................3 5 5.2景区建设规划 (37) 5.3旅游线路规戈 (52) 第六章环境保护规划 (53) 6.1 指导思想 (53) 6.2环境容量狠算与旅客容量调控 (53) 6.3环境保护规龙原贝 (56) 6.4保护区戈 (56) 6.5生物资源保护规戈 (57) 6.6景观资源保护规戈 (58) 6.7生态环境保护规戈 (58) 6.88森林防火 (61) 6.9病虫害防治禾林政管理 (62) 6.10植被规戈 (63) 6.11游客安全保障设施 (65) 第七章月务设施规划 (66) 7.1 旅游月务设施的规划 (66)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方案

空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发建设项目 可行性论证报告 第1章总论 1.1 项目概要 1.1.1 项目名称:空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发建设项目 1.1.2 建设性质:新建 1.1.3 项目单位:通江县空山综合林场 1.1.4 项目负责人:钟国财 1.1.5 建设地点:空山国家森林公园 1.1.6 项目建设内容:建设区域涉及公园空山坝、挂宝岭、猴子峡、椒园子四大景区,主要开展景区景点、服务管理设施、基础设施、景林与环保工程等建设项目。 1.1.7 建设期限:5年。 1.1.8 投资规模及资金构成:总投资29920万元,其中申请银行贷款资金19055万元,申请国家政策性项目资金8865万元,企业自筹2000万元。 1.1.9 项目辐射范围及带动能力:项目建成后,将从根本上带动通江县北部山区空山乡、诺水河镇、两河口乡所有农户脱贫致富,每年项目区人均纯收入可增加3000余元,直接增加就业人数超2000人,尤其是对秦巴山区连片困难地区扶贫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1.2 可研报告编制依据 1.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1.2.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2.3《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1.2.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资源保护法》 1.2.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1.2.6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管理办法》 1.2.7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秦巴山区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规划》(2012——2015) 1.2.8《四川省森林公园管理条例》 1.2.9《通江县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总体规划》(2012—2015年) 1.2.10《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2.11《四川省林业产业发展纲要》 1.2.12《巴中市旅游业发展规划》 1.2.13《空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1.2.14《通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 1.3 建设单位概况 1.3.1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空山综合林场居于空山国家森林公园核心区,始建于1958年,现有职工258人,平均海拔1600米,距通江县城115公里,隶属于通江县林业局管理的国有企业,经营总面积7万余亩,经过40余年的累计投资,现拥有固定资产8000余万元,林木资产累计1亿余元,修建办公楼、招待所以及商贸用房1万余平方米。2011年修建完成的空山宾馆占地6600余平方米,并正式投入营运,全场实现了电通,水通,路通,电视通,电话通。 林场主营育林,造林,竹木加工,中药材种植,牲畜养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