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早产儿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的疗效研究

早产儿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的疗效研究

早产儿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的疗效研究

目的:对比研究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治疗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疗效。方法:将72例早产低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6例,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观察组治予胃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对照组用胃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平均每日体重增加量、住院时间以及治愈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平均每日体重增加量为(15.48±5.29)g,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31±4.90)g (P<0.05);住院时间观察组为(18.58±7.26)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4.38±6.75)d (P<0.05);治愈率观察组(93.33%)高于对照组(73.33%)(P<0.05),两组患儿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结论:PN可明显改善早产低体重儿营养状况,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愈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有效。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enteral nutrition and parenteral nutri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reterm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Methods: 72 cases premature and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each group of 36 cases. Based on the active treatment of the original diseases,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parenteral nutrition (P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enteral nutrition support treatment.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in children with average daily addition of weight, duration of hospitalization and cure rate index.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verage daily weight gain was (15.48±5.29) g,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11.31±4.90) g (P<0.05); hospitalization tim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8.58±7.26) d,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24.38±6.75) d (P<0.05); the cur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93.33%)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73.33%) (P<0.05).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without obvious adverse reaction. Conclusion: PN can obviously improve the low birth weight infant nutritional status, shorten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improve the cure rate, with no obvious adverse reaction. It is safe and effective.

[Key words] Premature infants;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Parenteral nutrition; Enteral nutrition; Clinical efficacy

胃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又被称之为静脉营养,是重要支持疗法之一[1]。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围生医学的日益进展,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较以往明显上升,但其出生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出生后如何保证其宫外生长发育需要的充足的营养。近年来,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应用静脉营养的耐受性及早期喂养的可行性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笔者采用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新生儿病房2008年1月~2010年4月收治的72例早产低体重儿随

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其中,观察组男19例,女17例,出生体重(1 740±345)g,胎龄(228±13)d;新生儿窒息14例,新生儿肺炎7例,颅内出血6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3例,单纯吸吮无力6例。对照组36例,男16例,女20例,出生体重(1 685±372)g,胎龄(229±14)d;新生儿肺炎15例,新生儿窒息9例,败血症及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各4例,颅内出血、单纯吸吮无力各2例。两组在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入院日龄、入院诊断等一般情况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将两组患儿均置于恒温保温箱保温,根据患儿具体病情予以相应对症治疗。观察组采用“全合一”静脉营养液经周围静脉输注,葡萄糖应用剂量为6~8 g/(kg·d),质量浓度<125 g/L,密切监测血糖随时调整,使血糖不超过7.0 mmol/L;选用200 g/L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广州百特侨光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H20010214),应用剂量从0.15 g/(kg·d)逐渐增加至 2.0~2.5 g/(kg·d);采用60 g/L的小儿氨基酸注射液(上海长征富民金山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 H10920126),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应用剂量从0.5 g/(kg·d)逐渐增加至2.0~2.5 g/(kg·d)。上述3种成分加入适量微量元素、电解质配成“全合一”静脉营养液,24 h内匀速输入。应注意周围静脉插管处消毒,同时控制输注速度缓慢均匀。对照组经鼻插胃管入胃后,外端以胶布固定于鼻旁,用胃肠内营养,母乳通过注射器缓慢注入胃管,每2~3小时喂母乳1次,同时静脉输注葡萄糖支持治疗。定期进行血常规,血电解质,肝、肾功能等监测。每日测两组患儿的体重。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结果采用x±s表示,运用SPSS 17.0软件,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平均每日体重增加、住院时间、治愈率比较

观察组36例中除2例双胎早产的极低体重儿(VLBW)患ARDS仅使用1 d TPN即放弃治疗死亡外,余34例均治愈出院。观察组平均每日体重增加(15.48±5.29)g,住院时间(18.58±7.26)d,治愈率为94.44%(34/36);对照组36例中7例死亡,3例自动出院,26例治愈出院,平均每日体重增加(11.31±4.90)g,住院时间(24.38±6.75)d,治愈率为72.22%(26/36),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两组在治疗过程中血糖、血脂、尿素氮、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围。观察组1例出现浅静脉炎,经局部75%酒精湿敷后好转,浅静脉炎在脂肪乳剂的浓度降低后未再出现。

3 讨论

营养治疗密切关系到早产儿能否顺利从宫内到宫外生长发育的过渡。低出生体重儿由于营养物质储备少,胃肠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对食物耐受力差,通常单独胃肠营养不能满足患儿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应用胃肠外营养可以最大程度减少组织分解代谢,降低内源性消耗,从而使体重增加。

张永芬[2]认为,喂养开始时间、喂养方式与早产儿的住院时间和生存质量密切相关,早期微量喂养能促进胃肠功能成熟和生长发育,明显改善患儿的一般情况,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减低,抵抗力增加。然而,早产儿由于吸吮力差,进食不足或胃肠耐受差,肠内营养往往延迟或增量缓慢,同时加之疾病影响,容易出现负氮平衡、营养不良,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另一方面,营养不足又可加重组织器官损害,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增加患儿的痛苦和家庭经济负担[3-4]。“全合一”静脉营养液可以及时补充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其优点在于非蛋白热量与氨基酸同时输入,利于蛋白质合成,从而达到增加节氮效果[5-6]。

本研究中可以看出,PN可明显改善早产低体重儿营养状况,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愈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高东培,高雯.静脉营养治疗低出生体重儿32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2):150-151.

[2] 张永芬.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的临床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08,48(22):98-99.

[3] 蔡威.新生儿肠外营养支持研究进展[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0,5(1):10-12.

[4] Laih S, Chen WJ.Effects of medium 2 chain and long 2 chaintriacylglycer ols in pediatric surgical patients[J].Nutriti on,2000,16(5):401-406.

[5] Preiser JC,Van Gossum A,Berre J,et al.Enteral feeding with a solution enriched with antioxidant vitamin A,C,and E enhances the resis2tance to oxidative stress[J].Crit Care Med,2000,28(12):3828-3832.

[6] 常立文.小儿胃肠外营养[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8):591-593.

(完整版)早产儿营养

早产儿营养 概况:我国每年出生约100万早产儿。早产儿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VIP。中国城市早产儿发生率2002:7.7%、2005:7.8%、-VLBW:8%、-ELBW:1%科学的营养管理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保证生命的关键环节之一。充足均衡的营养是保证早产儿健康成长的物质基础。早产儿的理想生长要兼顾“质”和“量”。质:生长速率(体重)、量:体成分和功能。 蛋白/能量比(P/E),推荐的早产儿适宜能量110-135kcal/kg.d,当P/E适宜(3.2-4.1g/100kcal),摄入能量>100kcal/kg.d时,可使体质成分接近宫内参照值。 蛋白质摄入3.5-4.5g/kg.d ,体重增长速率与蛋白质成线性关系。蛋白质摄入< 3.2g/kg.d,而摄入能量很高,仍能保持宫内生长速率,但体脂含量百分比大大高于胎儿比例。 2010年指南推荐蛋白质推荐量:<1000g者4.0-4.5g/kg.d,体重在1000-1800g 者3.5-4.0g/kg.d,在出院前适当递减。 美国儿科学会AAP,2009推荐:应给予充足和均衡的营养素使早产儿的生长速率和体重增长的成分接近相同胎龄的正常胎儿。 欧洲儿科胃肠、肝病和营养学会ESPGAN,2010.推荐:为早产儿提供营养素的质和量要满足类似于胎儿宫内的生长和与之相符的满意的功能状态。 早产儿理想生长的标准=正常胎儿在宫内的生长速率 •23-27周21g/kg.d(15g/d) •35-37周12g/kg.d(33g/d) •平均16g/kg.d(25g/d) 在发育的关键期或敏感期的营养状况将对机体或各器官功能产生长期乃至终身的影响。从广义的角度讲,“关键期”应当指从胎儿一直到出生后前几年内,尤其是生后第一年。 早产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定义:新生儿出院时生长发育计量指标小于等于相应宫内生长速率期望值的第10百分位。 国内外早产儿EUGR发生率比较 结果显示:中国早产儿EUGR发生率较高。(中华儿科杂志,2009.) 神经认知障碍 超低出生体重儿多中心队列研究,按住院期间体重增长速率分4组,有495例随访至18-22个月,对其生长参数、神经运动发育、心理智力水平进行测试与评价。研究表明90%的出生体重低于600 g的早产儿存在神经发育异常。随早期生长速率的递增,脑瘫、运动和智力

新生儿坏死小肠结肠炎肠外营养支持政策

新生儿坏死小肠结肠炎肠外营养支持政策新生儿坏死小肠结肠炎(NEC)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肠道疾病,严重的病例需要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而该疾病的肠外营养支持政策是研究的重点之一,下面将详细介绍其相关政策内容。 一、肠外营养支持政策出台背景 NEC是婴儿出生后第一周或第二周出现的一种疾病,通常发生在早产儿身上。其病因尚不明确,治疗方式也相对复杂,患儿往往需要中断肠内营养,采用肠外营养支持在ICU进行治疗。 然而,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过程中,液体呈现微生物污染的问题也得到了重视。因此,政策制定者和科学家开始关注该领域的研究,以制定更加完善的肠外营养支持政策。 二、肠外营养支持政策的研究方向 在NEC肠外营养支持政策中,重要的研究领域包括:适当的肠外营养支持方式、肠道萎缩的恢复、液体微生物污染的控制等。 1. 适当的肠外营养支持方式 肠外营养支持在NEC病例治疗中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患儿需要停止进食,并取代肠内营养,以使肠道得到休息和复原。然而,肠外营养支持的方式和剂量却存在一定的争议。 根据NEC处理的实践和研究分析,应采用适当的肠外营养支持方式,以防止患儿出现不良反应。严格控制肠外营养中脂肪、氮的剂量,同时注意肠道道路的选择,避免引发液体感染等不良影响。

2. 肠道萎缩的恢复 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中,存在一个重要的治疗目标:帮助婴儿肠道恢复功能。一些新的干预手段被发现,可以降低肠道萎缩的发生率,提高患儿的治愈率。 其中,肠内营养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可以刺激肠道功能和微生物群落的修复,从而预防或减少NEC的发生率。 3. 液体微生物污染的控制 液体微生物污染是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液体污染可以导致患儿感染,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政策制定者和科学家需要探索相关防护手段,以控制液体微生物污染。例如,在肠外营养中使用无菌操作,必要的预防措施等等。 三、肠外营养支持政策的意义 1.提高患儿治愈率 通过合理的肠外营养支持方式、肠道萎缩的恢复、液体微生物污染的控制等相关措施,可以有效控制NEC病例的发生率,并提高患儿的治愈率。 2.为医学科研提供支撑 肠外营养支持政策作为一项医学科研领域的重要内容,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支撑。它不仅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新生儿肠道疾病的治疗,还可以为相关医学科研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早产儿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的疗效研究

早产儿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的疗效研究 目的:对比研究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治疗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疗效。方法:将72例早产低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6例,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观察组治予胃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对照组用胃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平均每日体重增加量、住院时间以及治愈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平均每日体重增加量为(15.48±5.29)g,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31±4.90)g (P<0.05);住院时间观察组为(18.58±7.26)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4.38±6.75)d (P<0.05);治愈率观察组(93.33%)高于对照组(73.33%)(P<0.05),两组患儿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结论:PN可明显改善早产低体重儿营养状况,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愈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有效。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enteral nutrition and parenteral nutri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reterm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Methods: 72 cases premature and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each group of 36 cases. Based on the active treatment of the original diseases,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parenteral nutrition (P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enteral nutrition support treatment.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in children with average daily addition of weight, duration of hospitalization and cure rate index.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verage daily weight gain was (15.48±5.29) g,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11.31±4.90) g (P<0.05); hospitalization tim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8.58±7.26) d,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24.38±6.75) d (P<0.05); the cur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93.33%)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73.33%) (P<0.05).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without obvious adverse reaction. Conclusion: PN can obviously improve the low birth weight infant nutritional status, shorten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improve the cure rate, with no obvious adverse reaction. It is safe and effective. [Key words] Premature infants;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Parenteral nutrition; Enteral nutrition; Clinical efficacy 胃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又被称之为静脉营养,是重要支持疗法之一[1]。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围生医学的日益进展,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较以往明显上升,但其出生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出生后如何保证其宫外生长发育需要的充足的营养。近年来,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应用静脉营养的耐受性及早期喂养的可行性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笔者采用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新生儿病房2008年1月~2010年4月收治的72例早产低体重儿随

2020年NICE《新生儿肠外营养》指南解

2020年NICE《新生儿肠外营养》指南解读肠外营养广泛应用于新生儿领域,新生儿营养不足会对其健康和生长发育造成短期和长期影响。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NICE)于2020 年 2 月在现有证据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生儿肠外营养》指南(以下简称NICE指南),为新生儿肠外营养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指导和建议,其中部分推荐意见因缺乏循证证据,由NICE相关领域的专家讨论得出共识。本文就该指南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同时与2013版《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以下简称国内指南)进行对比,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 一、新生儿肠外营养适应证及时机 (一)适应证 推荐意见:(1)胎龄<31 周早产儿;(2)胎龄≥31 周早产儿生后72 h 内不能达到足够的肠内喂养;(3)早产儿或足月儿因先天性消化道疾病、严重感染(败血症)等不能达到足够的肠内喂养;(4)早产儿肠内喂养停止且48 h内不能恢复,或已停止肠内营养超过24 h 且在24 h内不能恢复肠内营养;(5)足月儿肠内喂养停止且72 h内不能恢复,或已停止肠内营养超过48 h且在48 h内不能恢复肠内营养。 推荐说明:目前认为,胎龄<31周早产儿生后无肠外营养支持存在显著短期及长期营养缺乏的风险。胎龄≥31周早产儿出现远期神经发育问题的风险较高,较好的早期营养可以降低这种风险。

国内外对比与推荐:国内指南提出早产儿应进行肠外营养,而NICE指南对早产儿胎龄进行了详细划分,并对足月儿肠外营养指征进行了推荐,更便于临床参考。 (二)开始时机 推荐意见:尽早开始,最迟生后8 h内开始。 推荐说明:目前对于“早期”肠外营养时间的定义各不相同(2~36 h不等)。 国内外对比与推荐:国内指南提出氨基酸及脂肪乳剂在生后24 h 内使用,对其他肠外营养液成分使用时间未作说明。NICE指南推荐生后更早开始肠外营养,与目前国内临床实际应用情况相符。 二、途径 (一)外周静脉 推荐意见:适用于短期肠外营养(<5 d)、中心静脉通路不能建立等情况。 (二)中心静脉 推荐意见:适用于长期肠外营养(≥5 d),如短肠综合征等。 推荐说明: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外周静脉渗透压不影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RR=0.94,95%CI 0.77~1.15)。但尚无研究对中心静脉与外周静脉可承受的肠外营养渗透压进行对比。当中心静脉存在感染风险或已移除、无可用中心静脉时,可使用外周静脉短期替代。 国内外对比与推荐:国内指南推荐2周以内可使用外周静脉,外周静脉渗透压不超过900 mOsm/L。NICE指南推荐5 d以内可使用外

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指南-确认版

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指南 摘要: 尽管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是早产儿管理的基础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这也是最具有争议的一个领域。最佳营养能改善生长和神经系统发育,并且能降低脓毒症发病率,甚至可能降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病。关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新生儿专家和儿科医生的观点具有很大差异。加拿大McMaster大学建立了一个关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指南的工作组,这个工作组列出了很多关于喂养极低出生体重儿必须回答的问题,并系统评估文献,严格提出询证依据,最终形成了一套全面的指南。这些指南为技术水平的评估建立了基础。这个评估涉及非营养喂养,营养喂养,配方,特殊情况的喂养,喂养耐受的评估及胃潴留,胃食管返流和甘油灌肠的处理。 关键词:喂养;极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评估 1.引言 足够的营养是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生长和健康的必要条件。肠内营养可避免血管导管插入,脓毒症,全静脉营养不良反应及禁食相关的并发症,因而优于全部肠道外营养(TPN)。早期肠外营养可作为肠内营养的补充,在早产儿营养方案中夜也至关重要,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的总体目标是在最短时间内达到完全肠内营养,同时保持最佳的增长和营养状态,并且避免喂养速度过快所造成的不良反应。然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很困难,并且争议很多。 加拿大McMaster大学的一个由新生儿学专家、研究员、营养学家、全科护士、护士、泌乳顾问及职业临床医学家组成的多学科工作组开展了结构化文献查阅,严格提出询证依据,通过新生儿科医生广泛讨论,最终形成了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的实用性建议,这也是评估的基础。有些地方证据有限,在专家们一致同意的基础上我们对此提出了合理的方法。我们尽可能按照询证医学中心的标准标注出了证据级别(LOE)。证据级别分类如下: 1a 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系统评价(同质性) 1b 置信区间较窄的单个随机对照研究 2a 队列研究的系统评价(同质性) 2b 单个队列研究和低质量随机对照研究 3a 病例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同质性) 3b 单个病例对照研究 4 病例系列报道、低质量队列研究和低质量病例对照研究 5 没有明确评价的专家意见 如果一个负号作为后缀(比如1a-或者1b-),它表示一个研究具有广泛地置信区间或者表示一个系统性评价具有很大的异质性。 2.达到全胃肠内喂养的时间 2.1. 建议 出生体重<1 000 g 的早产儿喂养目标是生后2 周内达到全胃肠内喂养[150~180 ml/(kg•d)],1 000~1 500 g 的早产儿目标是生后1 周内达到全胃肠内喂养。但是个别早产儿,特别是某些出生体重<1 000g 的早产儿不能耐受大量胃肠内喂养(比如180ml/(kg•d)或 者更多),因此这一目标仍需要个体化评估。 2.2. 依据 较快达到全胃肠内喂养能更快地在早期拔除血管置管,减少脓毒症发生及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LOE 2b)[2–4] 。标准化喂养方案能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预后。在一项关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的随机对照试验中,一周内可达到全胃肠内喂养,达到170ml/(kg•d)的 中位时间是7天,且并不增加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6].

早产儿胃肠动力学特点及营养问题

早产儿胃肠动力学特点及营养问题 复旦大学儿科医院邵肖梅 早产儿良好的生存离不开有效的营养,而这又赖于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粘膜屏障功能及动力的成熟。在早产儿这些功能都不成熟,前二方面可通过应用特殊的早产儿配方乳或母乳添加剂来克服,而胃肠道动力的不成熟只能通过合适的喂养方法来解决。 一、早产儿消化系统特点 1. 早产儿胃肠道动力的特点①尽管孕15周就可检测到口部的吸吮动作,但协调的吸吮和吞咽要到34周才成熟,因此较小的早产儿易发生奶汁吸入。②协调的食管蠕动存在于孕32周时,然而与足月儿相比,其收缩幅度、传播速度及下食管括约肌的压力均是降低的,因此比足月儿更易发生胃食道返流(GER)。 ③早产儿的胃排空是延迟的,这可能与胃窦和十二指肠动力不成熟,二者之间缺乏协调的活动有关。④小肠的动力随胎龄的增加也有一个发育与成熟的过程,胎龄<31周的早产儿,小肠呈低幅而无规律的收缩,几乎没有推进性活动;随着胎龄的成熟,蠕动的频率、振幅和时间逐渐增加,并能够向下移行,足月时出现清晰可辨的Ⅰ、Ⅱ、Ⅲ相移动性运动复合波(MMC),因此在小早产儿中较易出现腹胀、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的体征。⑤早产儿结肠动力也不成熟,当有呼吸窘迫或感染时,常可出现类似于巨结肠的功能性肠梗阻。 2. 早产儿的消化吸收功能①刚出生的新生儿胃内pH较高,因此在初生5~8天内的胃蛋白酶是无活性的。十二指肠的各种蛋白酶活性在早产儿出生时也是降低的,因此只能消化不足80%的摄入蛋白质。②新生儿的脂肪消化主要通过舌脂酶和胃脂酶,此二酶作用于中链甘油三酯(MCT),不需胆盐。而长链甘油三酯(LCT)的消化有赖于胰脂酶和胆盐乳糜微粒化,早产儿胰脂酶的活性较低,胆酸和胆盐的水平也是较低,因此早产儿对脂肪的消化吸收能力有限,但这种吸收不良可通过存在于母乳中的脂酶来补救。③新生儿消化碳水化合物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其胰淀粉酶水平相对较低。乳糖酶出现于孕24周,但直到36周才达足月儿水平,因此早产儿在功能上可能有轻度乳糖不耐受,但是可以通过

新生儿肠道外营养支持技术

新生儿肠道外营养支持技术 江苏省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贲晓明 我们先来看看国际上对全营养混合液的定义,对全营养混合液的发展过程有一概述性的了解。 一、全营养混合液(TNA)输液方式的临床应用 1972年法国Solassal等研究将脂肪乳剂,氨基酸,葡萄糖的混合液用于PN,名为“三合一”(three in one)营养液,以后又将电解质,维生素,徽量元素等混合于营养液中,称为“全合一”(all in one)营养液。至80年代中后期,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FDA)批准脂肪乳剂可与葡萄糖,氨基酸溶液配伍。1988年美国肠外与肠内营养协会称之为全营养混合液(totaI nutrient admixture,简称TNA)。 TNA输注方式有以下几点优点: ①减少各营养液污染机会,其一次性在无菌条件下完成配制。 ②提高营养支持的效果,因为氨基酸与非蛋白热源同时输入,可提高氮的利用,有利于蛋白质合成。 ③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高血糖及肝损害等。 ④简化护士操作,便于护理。 维持“全合一”营养液的稳定性是此技术的关键,维持“全合一”营养液的稳定,主要是脂肪乳剂的稳定(包括抽水不分层,脂肪颗粒完整等),而影响乳剂稳定性的因素有营养液的pH,温度,渗透压,电解质浓度及放置时间等。为了获得稳定的TNA液,配制顺序应为: ①将电解质、水溶性维生素、微量元素加入葡萄糖溶液后放人营养袋。 ②氨基酸放人营养袋。 ③最后将脂溶性维生素加入脂肪乳剂后放人营养袋,边放边轻轻混匀。 二、新生儿静脉营养制剂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一) 氨基酸

国内极大多数医院应用平衡氨基酸溶液,配方的特点是①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例约为1:1;②溶液中去掉了氯离子,碱性氨基酸由盐酸盐改为醋酸盐形式,避免高氯性酸中毒的发生。这类氨基酸主要品种有15-氨基酸823,氨复命14s,凡命Vamin,乐凡命Novamin,18氨基酸500等。它们应用于成人和大年龄儿童营养支持效果肯定,但应用于早产儿、新生儿和婴幼儿PN有以下不足: 以上这些氨基酸溶液应用于成人和大年龄儿童营养支持效果肯定,但应用于早产儿、新生儿和婴幼儿PN还有一些不足,我们看看有哪些方面需改进。 ①配方中甘氨酸含量过高。由于胆汁酸主要与甘氨酸和牛磺酸结合形成甘氨胆汁酸和牛磺胆汁酸,两者有竞争与胆汁酸结合作用,正常情况下它们有一定比例。甘氨胆汁酸对肝脏有毒性作用,而牛磺酸护肝作用,如血中甘氨酸过多对肝脏不利; ②胱氨酸,酪氨酸含量低,由于它们难溶解,配方中不能达到合适量,而它们对早产儿,新生儿又是必需的,因此它们应用于早产儿、新生儿PN不够合理。 小儿专用氨基酸溶液是80年代才出现的氨基酸新品种,主要根据小儿氨基酸代谢特点而设计。小儿氨基酸代谢特点包括: ①除了维持体内蛋白质代谢平衡外,还需满足生长和器官发育需要; ②需要更多的氨基酸品种,因为婴儿,尤其是早产儿肝脏酶系发育未成熟,某些非必需氨基酸不能从必需氨基酸转变,如胱氨酸从蛋氨酸,酪氨酸从苯丙氨酸的转变等; ③支链氨基酸(BCAA)需要量多,因其主要在骨骼肌内代谢,不增加肝脏负担,对小儿未成熟的肝脏有一定好处; ④精氨酸需要量大,精氨酸有刺激生长激素分泌防止高氨血症和提高免疫作用; ⑤需要牛磺酸。 我们认为小儿PN时氮源应选用小儿专用氨基酸溶液,尤其是小于2岁的婴儿。 氨基酸临床应用剂量:早产儿、新生儿及婴儿PN时,氨基酸的使用从0.5g/kg.d 开始,2~3天提高0.5g/kg.d,至常规剂量2~3.0g/kg.d。 (二)脂肪乳剂 自1964年瑞典Wretline首创安全高效的脂肪乳剂以来,它广泛应用于PN,据报道已有1亿次的输注临床经验,为PN时非蛋白热卡的双能源(即葡萄糖和脂肪乳剂)供给有了可靠保

胃肠道手术后肠内营养支持与肠外营养支持应用效果比较

胃肠道手术后肠内营养支持与肠外营养支持应用效果比较 胃肠道手术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手术,它包括胃肠道疾病的治疗以及消化道肿瘤的切除 术等。在胃肠道手术后,患者往往会出现胃肠道功能受损,食欲减退,营养摄入不足等问题。为了保证患者的营养状态,需要进行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以满足患者的能量需求, 促进患者的康复。那么,在胃肠道手术后,肠内营养支持与肠外营养支持的应用效果有何 差异呢?本文将对这两种营养支持方式进行比较分析。 一、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效果 肠内营养支持是通过口腔或胃管、空肠管插入给予患者营养支持,使得营养物质可以 进入到患者的小肠内被吸收利用。这种方式可以维持胃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促进胰腺分 泌等,有利于患者的康复。研究表明,对于部分肠功能完整的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提 高营养摄入量,促进患者的康复。肠内营养支持还可以减少口服摄入对胃肠道的影响,减 轻患者的胃肠道负担,有利于患者的消化吸收和营养利用。肠内营养支持在一定情况下可 以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在胃肠道手术后,肠内营养支持与肠外营养支持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应用效果也会有 所不同。肠内营养支持可以维持胃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促进患者的康复,但是对于胃肠 道功能受损的患者可能效果不佳。而肠外营养支持可以绕过胃肠道,直接为患者提供充足 的营养物质,对于肠功能受损的患者效果较好,但是需要注意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 在选择营养支持方式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营养状态来进行综合考虑。对于肠 功能完整的患者,可以优先考虑肠内营养支持,以维持胃肠道的正常功能,促进消化道功 能的恢复;而对于肠功能受损的患者,则可以考虑肠外营养支持,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在进行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时,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营养状态和 相关指标,及时调整营养支持方案,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胃肠道手术后肠内营养支持与肠外营养支持均具有各自的应用效果,临床医生在选择 营养支持方式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未来还 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式的适应症和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 的参考依据。

最新:新生儿围手术期合理营养支持研究(全文)

最新:新生儿围手术期合理营养支持研究(全文) 目前,我国新生儿住院患儿发生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x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EUGR)的情况相当普遍,即使发达地区规模较大的儿童医学中心,EUGR的发生率也高达60%[1]。Shan等[2]2009年报道显示,上海市4家儿童医学中心的2 015例早产儿中,入院时胎儿生长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FGR)的发生率为26.1%,但出院时EUGR 发生率为56.8%,提示早产儿住院期间的营养支持很不理想。而Clark等[3]2003年报道,美国24 371例早产儿中,EUGR发生率仅为28%。 我国每年有1 500万~1 600万新生儿出生,严重消化道畸形的发生率为1/(1 500~10 000)[4],相当数量的患儿需要手术治疗。因消化道畸形手术的患儿需要禁食,如果临床医师对营养支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可导致营养摄入不足,发生营养不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正在进行的研究显示,359例新生儿幽门肥厚性狭窄患儿以体重进行营养评价,其中42.6%存在严重营养不良。营养良好不仅是生长发育所必需,还对大脑发育格外重要。新生儿围手术期的合理营养支持对防止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起重要作用。本文就如何合理开展围手术期营养支持进行阐述。 一、肠外营养支持的途径 肠外营养又称静脉营养。新生儿短期肠外营养(<10 d)可选外周静脉,给予营养液的总渗透压应<900 mOsm。如果肠外营养超过10 d,

应考虑选用中心静脉。出生1周后的患儿肠外营养首选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一般可使用几周到几个月,以上肢静脉穿刺为主,有时也可选择颈内静脉或颈外静脉作为穿刺的途径。目前PICC技术在国内已逐渐普及,且相当安全,但置管护士需专门培训。在无菌条件下实施PICC,置管后每天严格遵守护理要求,对减少导管相关的并发症起关键作用。 肠外营养的主要问题是导管相关感染和导管堵塞。导管相关感染率应控制在使用导管每1 000 天,感染率低于3次。应用导管期间如果发生不明原因的发热,应考虑导管相关感染,行血培养查找病原菌,并可以先尝试带管抗感染治疗。如果感染不能控制,应拔除导管,并继续抗感染治疗,同时剪下导管头送病原菌培养。常见革兰阳性菌感染,一般使用抗生素1~2周。如果导管堵塞,可选用链激酶或尿激酶冲洗封管,效果较好。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正在进行的研究显示,2009年至2013年期间,289例早产儿应用PICC治疗,平均胎龄为31.8周,平均出生体重为1 540 g,PICC平均应用时间为30 d。其中60%选择贵要静脉或正中静脉,不足5%的病例因为不能选用上肢静脉而选择下肢静脉。每年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9%~6.4%,主要是感染和液体外渗。 二、肠外营养的脂肪乳剂选择 专家共识认为,新生儿长期应用肠外营养时,使用非纯大豆油的脂肪乳剂较为合理。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儿科学组等[5] 2013年修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手册

肠外肠内临床营养指南手册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营养科 二O一一年六月 前言 20世纪60年代末,肠外营养(PN)与肠内营养(EN)相继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使许多病人得到康复,同时临床营养的输液技术和疾病代谢有了广泛、深入的研究。40年来,在营养制剂、输液方法和代谢理论上,都有着迅速的发展、进步,甚至有些概念也在改变。如在开始阶段提出要给予高热量,应用了Hyperalimenlation一词,经临床实践证明,给予超高热量并不能被机体所接受。在机体应激状况下,即使是根据测定或计算的热量都难以给予,并且还有加重机体代谢紊乱的可能,从而提出了低热量(hypocaloric)的概念。其

后又发现,长期低热量营养有损于机体的恢复,在应用上要有一定的时限性。社会的发展是在实践中反复改善而进步的。医学亦然,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不断提高.临床营养支持是一门新兴技术,人们对它的认识更是频繁的在更改,逐步深入,不断发展。 本指南由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CSPEN)制订并发布,是临床营养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包括临床营养医生制订规范化的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治疗方案,对提高临床营养支持的安全性和功效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如有不明之处,请与营养科联系. 二O一一年六月 目录 常用名词定义4 第一章成人营养素需要量4 一、背景4 二、证据5 三、推荐意见6 第二章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6 一、背景6 二、证据7 三、推荐意见8 第三章肠外营养素8 第一节氨基酸8 一、背景8 二、证据9 三、推荐意见9 第二节脂肪乳9 一、背景9 二、证据9 三、推荐意见11 第四章营养支持输注系统11 第一节肠内营养管饲途径11 一、背景11 二、证据12

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 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是疾病治疗的基础条件,临床营养分为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而肠内营养更有利于人体的生理营养素代谢和利用,能安全、有效地促进和维护完整的胃肠道结构与功能,保护胃粘膜屏障,减少并发症,比胃肠外营养更安全有效,不仅降低了治疗费用,并发症也相对容易处理。肠内营养泵是可供鼻饲用的营养型输液泵,可通过鼻饲管输入水、营养液和自制的一定浓度的饭乳。具有自动输液、输完报警和快排、反轴等功能。 一、临床营养支持的分类。 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 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是从静脉内供给营养作为手术前后及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全部营养从肠外供给称全胃肠外营养(totalparenteralnutrtion,TPN)。 二、EN与PN的区别。 1.EN是通过口服、鼻饲进入胃肠道进行消化吸收来补充营养的;肠外营养是通过静脉注射,通过血液循环来补充营养的。 2.EN比较全面、均衡,PN补充的营养素相对比较单一。 3.EN可长期、连续使用,PN只能在特定的短期内使用。 4.EN长期使用可改善胃肠道功能,增强体质、改善各项生理功能;PN长期使用可导致胃肠道功能的衰退,引起各项生理机能的紊乱。 5.EN的费用低,PN的费用相对较高。 6.EN并发症少、相对安全,PN的并发症相对较多。 三、EN与PN的选择。 选择EN、PN或两者联合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病人胃肠道功能和对营养供给方式的耐受程度。通常是根据疾病的性质、病人的状态及主管医生的判断而定。如果病人心肺功能不稳定,胃肠道吸收功能大部分丧失或营养代谢失衡而急需补偿时,应选择PN。如果病人胃肠道有功能或有部分功能,则应选用安全有效的EN,EN是符合生

胃肠道手术后规范化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及肠外营养支持探究

胃肠道手术后规范化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及肠外营养支持探 究 目的:探讨胃肠道手术后规范化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以及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3月本院收治的96例胃肠道手术治疗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肠外营养支持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规范化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情况上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手术后给予规范化序贯肠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治疗取得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肠外营养支持疗法。 标签:胃肠道手术;规范化序贯疗法;营养支持;疗效 胃肠道手术治疗患者往往由于进食的时间过长,术后禁食的数量和种类较多,加上手术治疗对机体造成的损伤,增加了机体蛋白和能量的消耗,术后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对患者的手术耐受力和术后的恢复速度均造成了一定影响[1-2]。随着医疗技术不断进步,胃肠道手术术后给予营养支持受到了广泛关注,主要包括肠外营养支持疗法以及全肠内营养疗法[3-4]。观察对比2010年4月-2013年3月本院收治的96例胃肠道手术治疗患者使用肠外营养支持疗法治疗和规范化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4月-2013年3月本院收治的胃肠道手术治疗患者96例,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确诊[5],对于肝肾功能异常不能够耐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溶血性疾病等不能够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排除。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肠外营养支持疗法治疗,其中男29例,女19例,平均年龄(58.8±5.8)岁。从疾病类型分析,胃溃疡患者11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10例,胃癌患者17例,结肠癌患者1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规范化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其中男28例,女20例,平均年龄(58.5±5.5)岁。从疾病类型分析,胃溃疡患者10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9例,胃癌患者19例,结肠癌患者1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使用常规的基础治疗以及护理,主要包括控制低盐和低磷以及优质蛋白饮食。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肠外营养支持疗法治疗,使用外周静脉和中心静脉放置中心静脉导管,术后的第1~6天使用全量的肠外营养支持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规范化序贯肠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治疗,针对上消化道肿瘤患者在术中置入空肠穿刺造口管,针对下消化道肿瘤患者在术中置入鼻胃管。待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之后,术后第1天使用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进行治疗,每小时20~30 ml,总剂量为300 ml;术后第2天每小时使用30~40 ml;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重症儿童的肠外营养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重症儿童的肠外营养 2016年3月24日,美国麻省(马萨诸塞州)医学会官方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正式发表了比利时鲁汶大学医院、荷兰伊拉斯谟大学医学中心索菲亚儿童医院、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斯托雷儿童医院的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报告:重症儿童的早期与推迟肠外营养(PEPaNIC)。 在同期杂志上,美国哈佛医学院麻醉学副教授、波士顿儿童医院内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内科副主任、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重症营养科主任奈尔什·梅塔(Nilesh M. Mehta)对该研究进行了详细介绍,强调在理想情况下重症儿童营养疗法必须个体化(因人而异)。统一方法用于所有患者过于简单化。根据PEPaNIC研究结果,推迟肠外营养、早期开始并逐步递增肠内营养,对于非严重营养不良患者似乎是谨慎明智的。通过随机对照试验,需要耐心和大量资源以系统地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由于证据正在逐渐完善,必须对研究结果进行谨慎解读,致力于机理和假设产生的研究,并探讨相关长期结局。PEPaNIC研究代表了重要的一步,其结果将有助于重新调整肠外营养安全用于重症儿童。 N Engl J Med. 2016 Mar 24;374(12):1190-2. Parenteral Nutrition in Critically Ill Children. Mehta NM. Harvard Medical School and the Division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Perioperative and Pain Medicine, 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 - both in Boston. Ideally, nutrition therapy for critically ill children must be individualized. The presupposition that a uniform approach would apply to all is too simplistic. On the basis of the results of

脂肪乳剂对早产儿生长代谢的影响

脂肪乳剂对早产儿生长代谢的影响 迄今为止,肠外营养(PN)对于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作用不可低估,脂肪乳剂是肠外营养(PN)支持的重要能源物质,除了作为能源支持这一作用研究的比较多之外,其它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脂肪乳的其它作用做一综述,进一步阐明。 标签:早产儿胃肠外喂养脂肪乳剂 在我国早产儿的发生率约为8.1%,而由于早产儿体内缺少营养储备,且患病率高,而绝大部分早产儿出生后又不耐受胃肠道喂养,对热卡的需求大大增加。因此寻求最佳的营养调控方案,提高早产儿生存率是每位新生儿科工作者努力的目标。早产儿由于胃肠粘膜屏障弱胃肠道动力差,大多出现喂养不耐受的情况如表现有呕吐、腹胀等,尤其是人工喂养儿易发生坏死性小肠炎、消化道出血等疾病,且易并发感染。因此无法经肠道喂养获取足够的营养,多需使用静脉营养给予营养支持。脂肪乳剂是静脉营养中重要的组成成份,具有含热量高、等渗、含必需脂肪酸、在体内无需胰岛素参与氧化、减轻血管内皮损伤、推迟营养液外渗时间等。同时为机体提供能量有利于体质量增加,防止低血糖、硬肿症等并发症;提供的亚油酸、亚麻酸等必需脂肪酸,又是脑和视网膜磷脂的重要成分,对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眼、脑发育很重要。这对于对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LBW)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营养支持中脂肪乳剂是肠外营养(PN)支持的要能源物质,但它潜在的不良反应也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就脂肪乳对早产儿肺功能、肝功能、脂代谢﹑及免疫系统等的影响进行以下综述。 1.对肺功能的影响:脂肪乳剂作为能源在体内进入氧化代谢与葡萄糖相比,CO 2 的生成量明显减少。脂肪乳剂提供的不饱和脂肪酸和磷脂类物质可作为前体物质,合成前列腺素(PG)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G 是一大类具有生理和潜在药理作用的介质。有研究表明[1],静脉输注脂肪乳剂速度不同,合成前列腺素所产生的生理作用也不同。当快速大剂量输注(8 ~10 mg/ kg·min)时,产生促缩血管物质如血栓素 A 2 (TXA 2 )而表现为肺血管收缩效应;当缓慢注射时(3 mg/ kg·min)产生前列腺素 E (PGE)和前列腺素I 2 (PGI 2 )则具有扩张血管的效应。有利于改善肺的血循环,已用于临床治疗急性肺损伤。 2.对肝脏功能的影响肝胆并发症是肠外营养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新生儿中通常表现为肝内胆汁淤积,ALT、GGT、TBA、TB等指标的升高。研究表明[2],长链脂肪酸(LCT)影响胆红素代谢、并发肝胆功能异常及影响肺泡气体交换等,如单独应用可引起新生儿胆汁瘀积症和肝脏损害,使黄疸加深,甚至导致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且全肠外喂养时间愈长,影响愈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使用范围。而魏红娟[3]等的研究表明:早期大剂量给予中/长链脂肪乳更有利于早產儿体质量增长,提示应用的脂肪乳剂在有效剂量范围内,运用合理的输液速度,没有出现淤胆现象,未使早产儿黄疸及转氨酶增加且并不增加肝脏的毒副反应。

综述论文(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进展)

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进展摘要: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被认为是营养支持的两大支柱。肠外营养曾一度被人们认为是万能的营养良方。但随着营养支持的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完善,人们对胃肠道功能认识的不断加深,肠内营养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由于其具有价廉、安全、有效、合乎生理、操作简便、易于推广等优点,已成为外科临床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1]。随着肠内营养应用范围不断的扩大,其护理质量要求也随之提高,护理措施也逐渐完善。现就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肠内营养;临床应用;护理;进展 营养的重要性早为人们所熟知,无论在传统医学或现代医学中都很强调营养的作用。实验研究证实肠内营养不但有供给营养的作用,且能改善肠粘膜的屏障功能。于是, 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的应用比例从肠外营养多于肠内营养逐渐转向为肠内营养多于肠外营养[2]。 1 营养支持的重要性和肠内营养的目的 营养支持按营养素进入人体的途径可分为肠外营养(PN)和肠内营养(EN)。肠内营养的目的不仅是改善肠道屏障功能,维持肠黏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还可以促进肠蠕动功能的恢复,加速门静脉系统的血液循环,促使胃肠道激素的分泌,使营养物质中的营养因子直接进入肝脏,这是单纯肠外营养所不具备的作用[3]。 2 肠内营养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2.1适应症: 由于肠内营养用于临床的时间比较晚,所以适应症尚不规范,普遍认为当病人因原发疾病或因治疗与诊断的需要无法经口、和不愿经口摄食,或摄入的食物不足以满足生理需要,且小肠吸收功能尚可耐受时,均可采用肠内营养[4]。根据近几年来的资料统计, 有以下几种情况[5]:①营养不良患者的术前、术后支持治疗。 ②严重的创伤、烧伤等高分解代谢的患者。③肿瘤导致的营养不良。④老年营养不良、畏食症。⑥中风、昏迷等管喂治疗的患者。⑦口腔、耳鼻喉科手术后需流质饮食的患者。⑧消化管及食管的手术,术中可置胃管或空肠造瘘管,术后从第3 d 可以进行肠内营养,不仅能改善氮平衡,同时也有利于促进胃肠道功能与生理功能的恢复。 2.2禁忌症: 下列情况不宜应用或慎用肠内营养: ①小肠广泛切除后早期(1 个月内) 。②处于严重应激状态、麻痹性肠梗阻、上消化道出血、腹膜炎、顽固性呕吐或严重急性期腹泻。③空肠瘘缺乏足够小肠吸收面积的病人。④年龄< 3 个月的婴儿不能耐受高渗的肠内营养。⑤症状明显的糖尿病、接受大剂量类固醇药物治疗及糖耐量异常的病人,不能耐受肠内营养的高糖负荷。⑥严重吸收不良综合征及长期少食衰弱的病人。⑦急性完全性肠梗阻或胃肠蠕动严重减慢的病人。⑧急性重症胰腺炎急性期病人。⑨没有明显肠内营养适应证的病人。⑩休克病人[6]。 3 肠内营养液的种类及适用范围 随着肠内营养支持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其营养制剂也不断改进和发展,尤其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是以下这些物质的添加[7]。①谷氨酰胺。其是肠道的主要供能物质,肠道对谷氨酰胺的摄取远超过其它任何一种氨基酸。尤其在创伤、感染等应激状态上。谷氨酰胺可以减少肠管通透性,预防肠道细菌易位,改善生存。

全静脉营养液经PICC在治疗早产低体重儿中应用

全静脉营养液经PICC在治疗早产低体重儿中应用 早产低体重儿是指胎龄小于37周,体重小于2.5千克,身长小于47厘米的活产婴儿。其胃肠发育不成熟,吸吮及吞咽功能不协调,从胃肠道获取营养的能力差,而营养需求又相对较高,故需肠外营养支持使其逐渐成熟,早产儿的营养关系到患儿的存活及神经系统的发育,必须予以重视。 标签:早产低体重儿;全静脉营养混合液;PICC 传统的肠道外营养单一输注葡萄糖,并发症较多如血糖不稳等,早期的全静脉营养液输注可提供早产儿生长发育所需各种营养,不仅提供早产儿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而且能防止传统的肠道外营养引起的并发症[1]。由于输注时间较长,需经PICC置管,对置管并发症的护理也显得尤为重要[2]。经过大量的阅读文献,现综述如下: 1. 早产低体重儿喂养方式 1.1肠内营养 肠内营养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营养支持方式。其决定于时间长短、精神状态与胃肠道功能。肠内营养的途径有口服和经导管输入两种其中经导管输入以包括鼻胃管,鼻十二指肠管,空肠管和胃空肠造瘘管。早产儿肠内营养支持最好选择母乳喂养[3],给予最佳的喂养体位护理,预防感染,同时给予腹部按摩,改善胃肠喂奶耐受性,保障每日正常营养供给[4]。但是现在许多醫院NICU大都未开展母乳喂养,而且保存母乳所需要的护理技术要求较高,护士资源紧缺,所以单纯的肠内营养在临床较难普遍推广。 1.2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PN)是指完全由静脉输入各种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满足机体代谢及生长发育需要。早产儿在出生后早期无吸允能力或吸允能力较弱,并且受各种疾病的影响导致喂养困难,而早产儿对热量的需求又很高,肠道又不能耐受所需营养量,所以加强早产儿的胃肠道外营养支持非常重要[5]。肠外营养可明显改善早产低体重儿营养状况,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愈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 早产低体重儿的生活能力弱,体内贮备能量少,胃肠道功能不完善,吸吮能力差,经口喂养不能满足其基础热卡需求,必需考虑其氮平衡的问题,而且由于早产低体重儿胃肠运动及胃肠功能均不成熟,同时在宫内营养存储不足,对热卡需求高,不能耐受肠内营养,常需部分或全部肠道外营养。所以早期应用肠外营养能更加充分满足早产儿低体重儿生长发育所需,且无肠内营养所产生的并发症如喂养不耐受、胃潴留、呕吐腹胀甚至胃肠衰竭导致肠麻痹及NEC(坏死性小肠炎)等[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