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写在北大双甲子:什么是北大精神

写在北大双甲子:什么是北大精神

写在北大双甲子:什么是北大精神
写在北大双甲子:什么是北大精神

写在北大双甲子:什么是北大精神?

【编者按】今天是2019年5月4日,是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的日子。提到

北大,我们能想到蔡元培、胡适等人。但我们决不能忘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蒋梦麟。他也曾经是北大校长,而且是北大校长中任职时间最长的。傅斯年曾说:蒋梦麟的人格魅力不如蔡元培,学问不如胡适,但办事却比他们高明。今天这篇短文,是1923年北大建校25周年之际蒋梦麟的讲话,虽然简短,却依然可见作为一名教育家的思想认识水平。重温经典,传承精神,当是最好的纪念。

北大之精神

本校屡经风潮,至今犹能巍然独存,决非偶然之事。这几年来,我们全校一致的奋斗,已不止一次了。当在奋斗的时候,危险万状,本校命运有朝不保夕之势;到底每一次的奋斗,本校终得胜利,这是什么缘故呢?

第一,本校具有大度包容的精神。俗语说:宰相肚里好撑船”,这是说一个人能容,才可以做总握万机的宰相。若是气度狭窄,容不了各种的人,就不配当这样的大位。凡历史上雍容有度的名相,无论经过何种的大难,未有不能巍然独存的。千百年后,反对者、讥议者的遗骨已经变成灰土;而名相的声誉犹照耀千古,时愈久而名愈彰”。

个人如此,机关亦如此。凡一个机关只能容一派的人、或一种思想的,到底必因环境变迁而死。即使苟延残喘,窄而陋的学术机关,于社会决无甚贡献。虽

不死,犹和死了的一般。

本校自蔡先生长校以来,七八年间这个容”字,已在本校的肥土之中,根深蒂固了。故本校内各派别均能互相容受。平时于讲堂之内,会议席之上,作剧烈的辨驳和争论,一到患难的时候,便共力合作。这是已屡经试

验的了。

但容量无止境,我们当继续不断的向容”字一方面努力。宰相肚里好撑船”。本校肚里”要好驶飞艇才好!

第二,本校具有思想自由的精神。人类有一个弱点,就是对于思想自由,发露他是一个小胆鬼。思想些许越出本身日常习惯范围以外,一般人们恐慌起来,好像不会撑船的人,越了平时习惯的途径一样。但这个思想上的小胆鬼,被本校渐渐儿的压服了。本校是不怕越出人类本身日常习惯范围以外去运用思想的。虽然我们自己有时还觉得有许多束缚,而一般社会已送了我们一个洪水猛兽的徽号。

本校里面,各种思想能自由发展,不受一种统一思想所压迫,故各种思想虽平时互相歧异,到了有某种思想受外部压迫时,就共同来御外侮。引外力以排除异己,是本校所不为的。故本校虽处恶劣政治环境之内,尚能安然无恙。

我们有了这两种的特点,因此而产生两种缺点。能容则择宽而纪律弛;思想自由则个性发达而群治弛。故此后本校当于相当范围以内,整饬纪律,发展群治,以补本校之不足。

我所瞩望的好教育

我们以前听了俾斯麦说,德国的强盛,是小学教育的成功。所以我们也来办小学,以为小学堂办了几千个,中国就强了。后来听说日本强盛,也从小学教育得来,所以我们大家都信小学教育,好像一瓶万应如意油,一粒百病消散丸,灵验无比,吃了就百病消除。小学学生现在有千万了,哪知道社会腐败,比以前一样,国势衰弱,比以前一样,这是什么缘故呢?

是因为教育根本思想的谬误。

我常常听见人说,学生是中国的主人翁,若是学生是中国的主人翁,那谁是中国的奴隶呢?教育不是养成主人翁的。又有人说,教育是救国的方法,所以要小学生知道中国的危险,激发他们的爱国心;痛哭流涕的对小学生说,中国要亡了,这般天真烂漫的小学生,也不知道中国是什么东西,只听得大人说不好了” 要亡了”这些话,也就悲哀起了;弄得正在萌芽,生气勃勃的小孩子,变成枯落的秋草!

主人翁” 枯落的秋草”两件东西,可算是我国办教育的出产品。

我们向来的教育宗旨,本来是养成主人翁的。俗话说,秀才,宰相之根苗。”向来最普通的小学教科书《神童诗》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我们又常常说,范文正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个个秀才都要做宰相,个个田舍郎都想登天子堂,你看哪里有这许多位置呢?

我们向来读书的宗旨你,却是要把活泼泼的人,做成枯落的秋草。科举的功效,读书的结果,把有用的人都变成了书呆子。这不像枯落的秋草么?

大学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教育的宗旨。到了后来,规行矩步” 束身自好”算修身;父为子纲”失为妇纲”三从四德”等等算齐家;愚民的仁政”算治国。你看身哪里能修,家哪里能齐,国哪里能治呢?

现在要讲修身,要养成活泼泼的个人;要讲齐家,要夫妇平等,爸爸不要把儿子视作附属品;儿子不要把爸爸做子孙的牛马;要讲治国,先要打破牧民政策,采用民治主义。

并要把个人和家的关系改变过来,创造一个进化的社会来,个人是社会的分子;不是单在家庭之中,做父亲的儿子,儿子的父亲,母亲的女儿,女儿的母亲,老婆的丈夫,丈夫的妻子,把家庭国家,认作社会的两个机关,来发展个人

和社会的幸福,不要用家庭国家来吞没个人,毁坏社会。

我们讲教育的,要把教育的出产品,明明白白定个标准。预定要产什么物品,然后来造一个一个制造厂。不要拿一架机器,就随随便便的造物品。据我个人的观念,我们以前所产的主人翁” 枯草”和所产的宰相圣贤,都是不对的。我们所要的物品,是须具有三个条件的人。

02

首先,我们要造就活泼的个人。

一个小孩子,本来就是活泼泼的,他会笑,会跳,会跑,会玩耍。近山就会上山采花捕蝶;近水就会去捞水草,拾贝壳,捕小鱼;近田就会去捕蝗虫,青蛙。他对于环境,有很多兴会。他的手耐不住的摸这个,玩那个;脚耐不住的要跑到这里,奔到那里,眼耐不住的要瞧这个,看那个;口关不住的要说这样、那样;你看如何活泼。

我们办学校的,偏要把他捉将起来,关在无山,无水,无花,无鸟的学校里;把他的手脚绑起来,是他坐在椅子上不能动;把他的眼遮起来,是他看不出四面关住的一个课堂以外;要他的口来念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人之初, 性本善”种种没有意义的句子。现在改了一只狗” 一只猫” 哥哥读书,妹妹写字”这些话,就算是新式教科书了。

还有讲历史的时候,说什么黄帝战蚩尤”这些话,小孩子本不识谁是黄帝,更不识谁是蚩尤。孩子听了,好像火星里打来一个电报。还有叫他唱陀,来,米,发,索,拉,西”的歌;叫他听咿唎呜噜”响的风琴。不如小孩儿素来所唱的萤火虫,夜夜红,给我做盏小灯笼”好得多。二十五块钱的坏风琴,不如几毛钱的笛和胡琴好得多。

小儿的生长,要靠着在适当环境里活动。现在我们把他送入监牢”里束缚起

来,他们如何能生长?

德国人福禄培创教养儿童自然的法儿,他设了一个学校,用各种方法,使儿童自然生长;他不知道叫着学校做什么,一日他在山中游玩,看见许多花木,都发达得了不得,他就叫他的学校做幼稚园。幼稚园的意思就是儿童的花园” 后来哪知道渐渐变为儿童的监狱”我们把儿童拿到学校里来,只想他们得到知识,忘记了他是活泼泼的一个孩子。

无论在小学里,或在中学里,我们要认定学生本来就是活的,他们的体力,脑力,官觉,感情,自一天一天的发展。不要用死书来把他们的生长力压住。我们都知道现在中学卒业的学生,眼多近了,背多曲了。学级进一年,生气也减一年。我们不需要这样教育的出产品!

03

我们要造就能改良社会的个人。

—个人生在世上,终逃不了社会,所以社会良不良,和个人的幸福很有关

系。若我但把个人发展,忘却了社会,个人的幸福也不能存在。

在中国办学的一个难处,就是社会腐败。这腐败社会的恶习,多少终带入学校里来。所以学校里的团体,终免不了社会上一种流行的恶习,不够比较的好些罢了。学校是社会的镜子,在这镜子里面瞧一瞧,可以见得社会上的几分恶现象。不过学校里的生活,终会比社会上高一层,所以学生可以有改良社会的一个机会。

普通父母送子弟入学的用意,是有两种希望。一种是为家庭增资产:以为我的儿子”入了学校,念了书,将来可以立身,为家庭增一个有用的分子;一种是为国家求富强,以为我的儿子”求了学,将来可以为拯世救民”的人才。

而好的学校宗旨,是在养成良好的社会分子,为社会求进化。社会怎样才进化?个人怎样参加谋社会进化的运动呢?这两个问题是学校应该问的。

我想,要学生将来参加改良社会的运动,要从参见改良学校社会的运动做起。我讲到此处,不得不提起学生自治的问题了。

学生自治,是养成青年各个的能力,来改良学校社会。他们是以社会分子的资格,来改良社会,大家互助,来去社会的进化。不是治人,不是做主人翁;是自治,是服务。有人说学生在自治社会里自己捣乱,所以自治是不行的。我想自治会里边起冲突,是不能免的,这是一定要经历的阶段。况且,与其在学校里无自治,将来在社会上捣乱,不如在学校中经历这个实验,比较少的费用。

04

我们要造就能生产的人。

以前的教育,讲救国,讲做中国的主人翁,讲济世救民;最好的结果,不过养成迷信牧民政策的人才。不好的结果,自己做了主人翁,把国家当做奴隶;

不来救国,来卖国;不来济世救民,来鱼肉百姓;到了后来,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今后的教育,要讲生产,要讲服务,要知道劳工神圣。为什么要讲劳工神圣呢?因为社会的生产都靠着各个人劳力的结果,各个人能劳力,社会生产自然就丰富了;假如大多数的人都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社会怎么能生存呢?

又如杜威先生说,希腊文化很发达科学的思想也很发达,何以希腊没有物质科学家呢?何以物质科学到十九世纪才发展起来呢?因为希腊人瞧不起做工的人。瞧不起做工,就不会做实验;不会做实验就没有物质科学家了。

我们中国,素来把政治道德两样合起来,做立国的中心。我们的学校,也不外政治道德四个字。几千年来的教育宗旨,都是一个拯世救民”的仁政主义,牧民政策:今天以百姓当羊来牧他;明天羊肥了,就来吃他,你看中国几千年的一

治一乱”,不是羊痩牧羊,羊肥吃羊的后果么?

现在我们假设百姓是羊,我们要羊自己有能力来寻草吃,不要人来牧;那么羊虽肥,不怕人来吃他的肉。这是讲句笑话罢了,我们那里可当百姓做羊?百姓都是活泼泼的人。我们把百姓的能力增高起来,使他们有的独立生产力,那要人来施仁政,来牧他们?

要能独立生产,要先会工作。要知道劳工神圣。美国教员联合会现在已加入劳动联合会。这是全国教师承认教书也是一种劳工。凡有一种职业,为社会生产的,都是劳工。劳心劳力,是一样的。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这两句话,是在有分阶级的意思在里面,未免把劳力的人看的太轻了。

把以上的话总括说一句,教育要定出产品的标准,这就是标准:活泼泼的,能改良社会的,能生产的个人。这就是我所瞩望的中国教育的未来。

北大学习总结

北京大学校长高级研修学习体会 北京大学是中国排名第一的高等学府,她耀目的华彩是我难以触及的,走进北大的课堂也是难以想象的。感谢福田区教育局领导,让我们这些长期在基础教育战线上工作的老师们有机会走进北大,成为北大的一名短期学员。坐在北大的教室里,聆听大师们的教诲,领略中国顶尖大学中学者们的风采,充分享受着“心灵的鸡汤”。 15天的学习,北大教育学院培训部安排了《中国国情分析》《阅读,与经典同行》《创造学校公共生活与学校文化》《美不胜收是京剧》《中国传统画之境》《给基础教育以一个灿烂的未来》《完善自我,积极应对》《学校管理中的法律风险防范》《解读学校文化》《佛陀与佛学》《人力资源管理》等22个丰富多彩的专题讲座。此外,我们自己利用课余时间,在北大百年纪念讲堂聆听了室内音乐会,看了京剧《曙色紫禁城》,参观了北大校史馆、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圆明园和清华大学。给我们授课的教授、专家学贯中西、见解独到,大师们的铮铮风骨、坦荡情怀,让我深切感受到了在思想、学术(科技)和文化领域“登高望远天地宽”的心旷神怡。 一、感受北大文化 无论谁走进北大这个古朴的校园,都会被她美丽的自然风光迷住,都会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北大博大精深的校园文化。

北大的校园文化有:心系天下、爱国爱民的政治文化;爱之发微、迢迢远照的道德文化;民主科学、薪火相传的学术(科技)文化;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实践文化;知识起家、文化创新的创业文化;还有多种多样的文体文化、网络文化、社团文化、院系文化和组织文化等。可谓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透过北大的校园文化,我看到了北大的精神风貌、个性特色和社会魅力。 学术是北大的灵魂。薪火相传的学术,构筑起北大往日的崇高与神圣,也续写着北大明天的光荣和梦想。“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北大传承不衰的风气。在这种风气熏陶下,形成了北大人面对挑战敢为先锋、永不退缩的独立人格精神。无论是从给我们讲课的教授们身上,还是在校园里结识的退休高教授、心理学骆正教授身上,都能感受到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精神的传承。 二、领略大师风采 在北大学习,认识了北大,感受了北大。北大的光辉历史、伟大精神、勃勃生机和宏伟目标,震撼人、启迪人、激励人。一百多年来,这里聚集了众多的著名学者、专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涌现了大批革命家、思想家、理论家、科学家和教育家。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孙家鼐、蔡元培、梁启超、鲁迅、李四光、胡适、叶圣陶、林语堂、徐悲鸿、朱光潜、华罗庚、钱伟长……北大昔日的辉煌,在于她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昔日的北大铸就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即锐意进取、奋不顾身和

见人见书见精神,不待扬鞭自奋蹄——赴北大学习心得体会

见人见书见精神,不待扬鞭自奋蹄——赴北 大学习心得体会 北大学习,人生第一次。满怀希望而去,满载收获而归。 一、见人,学人——与优秀的人在一起,会越来越优秀。 此次培训有机会结识了更多的人,而且都是非常优秀的人——聆听全国顶尖专家学者的讲座、近距离感受北大师生的工作生活氛围、与中原区优秀的教育同仁同吃同住同学习勤交流、铭记教体局领导语重心长的教导和嘱托。 专家学者博大精深的思想学识,课堂上、校园里处处洋溢着的“精神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同伴们求知若渴、团结协作、敬业奉献、无私分享的可贵品质,领导的信任鼓励、严格要求和谆谆教诲,让我钦佩、让我感动,给我信心和激励,让我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更加虚心、更加努力、更加自信、也更有力量,在不断的学习和努力中,相信每一天都能遇到比昨天更好的自己。 二、见书,读书——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不可一日间断。 “非学无以广才”,“一日读书一日功,一日不读十日空”。“人的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进行不间断的、持续的充电,才能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

我之前虽已养成了每日读书的习惯,有很强的读书的愿望,也感受到了读书的诸多好处,做到了“爱读书”,但还不是很“善读书”,读书面也比较窄。 闲暇决定人生,读书使人进步。此次培训当中通过专家和领导推荐,我又新接触到了一些对工作和生活很有帮助的书目: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所著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吴局长和张科长推荐的《领导科学》、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牡丹亭》、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杨虎博士所著的《未名湖畔好读书》、《北大钝学记》等好书都已加入了我的阅读书单。 吴局长《品质教育十二谈》和张科长《如何做一个好副职》也要经常学、反复学,深入领会,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目前我的“想读未读书单”上的书比较多,而且还会继续增加,我读书的速度也不是很快,但是只要不急不躁,每日坚持读下去,则读过的好书、好文章会越来越多,也必定会有丰厚收获。 三、不待扬鞭自奋蹄——学习精神贯彻理念,学会方法提升技能。 (一)回顾整理,再次盘点,学习回味。 1.精神 ?季羡林先生“鸡闻我起舞”的勤奋与“我这一辈子,

呼唤人文精神--北大袁行霈-载于《光明日报》

呼唤人文精神 作者:袁行霈 《光明日报》(2015年09月15日13版)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对人的尊重。中国早在《周易》中就有“人文”这个词,而且是和“天文”相提并论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观测天文以考察四时的变化,观察人文以教化天下。从中可以看出对人文的重视。《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左传》里还有“夫民,神之主也”这样的说法。中华文明重要的思想内涵之一,就是以人为中心。呼唤人文精神,就是希望继承先哲的理想,真正把人放到主体的地位。 英国产业革命对人类进步起过重要的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不要忘记,在此之前欧洲曾有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正是有了这些准备,把人从中世纪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才激发了人的自信心、想象力和创造力,才出现了产业革命以及接连不断的科技发明。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竞争越来越剧烈了,人与自然的割裂,人与人的冲突,人们内心的挣扎,日益凸显出来;物欲的诱惑力也更强了,人创造了供自身享受的物质条件,又可能被物欲所支配,而丧失了自我。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保持人的尊严、理性和智慧,以及人格的独立,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 与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相比,人文学科的成果,难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给社会带来财富,人们或以为无用。其实,人文学科力求揭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塑造理想的人格,指示人生完美的境地。它能丰富人的精神,美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品德,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和人的关系,促使人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用到造福于人类的正道上来,这是人文无用之大用。试想,如果我们的心灵中没有诗意,我们的记忆中没有历史,我们的思考中没有哲理,我们的生活将成为什么样子?

对北大精神的思考

对北大精神的思考 摘要:北大,一个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祖国、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息息相关的 学府,在其存在和发展中形成了自身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然而面对社会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北大精神在传承中遇到了许多挑战,传承的同时遗失了许多,找回遗失的精神是建设今日北大应当考虑的。同时大学精神应是与时俱进的,今日北大不应止步于历史的精神,更要为北大精神赋予新的内涵,让古老的学府重新焕发出精神的光芒,引领中国的精神与教育。 关键词:北大精神传承遗失创新 一、北大精神的内涵 世界上任何一所知名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这不仅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大学魅力之所在,更是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谈及北大,最令人景仰的东西或许每个人会有所不同,但北大精神会是绝大多数人的回答。 北大,诞生于民族风雨飘摇中,是中国近代社会阵痛的产物,是一种社会转型的象征,所以北大从一开始就仿佛禀有一种使命,要承担起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注定了北大精神中核心部分会包含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马寅初先生在北大二十九周年校庆上说“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往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此种虽斧钺加身毫无顾忌之精神,国家可灭亡,而此精神当永久不死”,这是 北大精神令人震撼的地方,因为这是一种超越了大学本身内涵的精神,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所大学能和北大一样,跟一个民族的命运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了国家而敢于牺牲自己。北大校徽也昭示了这种精神,校徽里全是人,最下方一人奋力担起肩上两人,象征北大人肩负民族重任,奋力托起民族希望与未来的使命。 北大精神中另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蔡元培先生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北大校园,思想是自由的,每个人可以畅所欲言;文化是多元的,民族的、异域

人生感悟:我所理解的北大精神

人生感悟:我所理解的北大精神 人生感悟:我所理解的北大精神各位来宾、各位校友:把我作为北大法学院上海校友的代表发言,实不敢当。上海校友共五六百人,今天到会的也有二、三百位,我只能说,大家如果对我讲的东西有共鸣,就算是我代表了你们;如有是不同意的,那就是我没有代表你们的意思,算作是我个人的思想。但我要说明的是,本人生在上海、长在上海,十八岁时从吴淞中学考入北京大学学习,在北大一待就是十八年。之后又在对外经贸大学工作了近三十年,因此,我对上海和北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尤其是对北大,感激之情更加深厚,因为在北大的十八年,是我得以成长的最重要的十八年。 第一,我深深地感到,无论是什么人,不管他来自什么地方,是繁华的城市也好,是偏远的农村也罢,也不管他出身什么门弟,草根、达官或是自由职业者,都无关紧要,只要他经过了北大四年的学习生活,毕业之后都会对自己的事业和人生充满了自信、自豪、自立

和自强的精神。 大家都在探讨什么是北大精神?我认为这就是北大精神,起码是北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知大家是否同意(台下高声同意)。 第二,我在北大当学生以及后来留校当教师时,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北大一条虫,出外一条龙。”今天,大家都已走出北大,早已在各条战线上事业有成;今天,我们是群龙聚首,群龙相聚。这又引出一个问题:一般来说群龙相聚十分不易,往往互不相让,不好合作,这又涉及自信问题。自信固然是好的,但与人相处,又不能过于自信,过分的自信就成了自傲。因此,如何把握好自信和自傲之间的界限,又成为我们北大学子面临的一个重大考验。我认为,我们最好仍然将自己看成是条毛毛虫,因为毛毛虫容易团结,到哪儿都很谦虚,而且索取极少! 第三,近来,我一直在思考,北大法学院是属于谁的,当然,从宏观上说,它是属于国家的,是属于人民的。但是具体来说,它的

北大科学史与科学哲学

对当代医学人文精神缺失的反思 历史上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传统的一门科学,然而,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在享受医学技术提供服务的同时,却对医学的非人性化趋势提出越来越多的批评。 文章认为在医学技术迅猛发展背景下兴起的技术至善主义是导致医学人文传统断裂 的主要原因,然而,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换,医学需要人文关怀的呼声已开始被医学界重视。但是,人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两者既不可或缺也不能相互替代,而需要保持一种平衡和必要的张力。 关键词:医学;人文精神 20世纪医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现代医学已成为囊括探 索生命奥秘、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缓解病痛的一个庞大的综合体系。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人类在享受现代医学技术提供日益增多的保健服务的同时,人们却对医学的非人性化趋势产生疑惑并提出越来越多的批评,呼唤重新审视医学的目的和价值,期盼医学人文关怀传统的复兴。 一、医学人文精神:传统的断裂 由于医学的目的是救治在病痛中挣扎、饱受躯体疾患和精神痛楚折磨的病人,因此 ,医生除了应具备有用而必要的知识之外,"还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虚、冷静的判断、沉着、果断、不迷信。"自古以来,医学就一直被认为是最具人文传统的一门学科,医生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职业。在中国古代,医学被称为"仁术",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行医治病、施药济人被认为是施仁爱于他人的理 想途径之一。在西方,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强调人体的整体性、人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古代东西方医学思想的共同特征,古代医生在治病过程中并不囿于有病部位的治疗,而是主张机体的整体性康复。他们相信"人体是由其本身的各个部分的一致而又交流着的知觉环构成的,当其中任何一部分受到侵袭时,整个身体都可能受到影响。......因此即使人的很小部分受伤,全身就感到疼痛,因为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医生不仅应当注意有病部位的治疗,而且也应当关爱病人。病人躯体上的不适往往也导致精神上的痛楚,更何况疾病有时被视为上苍对人类不良行为的惩戒,病人从而遭受到躯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所以医生舒缓病人的精神压力也有益于躯体疾病的康复。古代医生强调对医疗技术的热爱与对病人的热爱两者之间的密切关联,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相信医术的目的就是解除病人的痛苦,或者至少减轻病人的痛苦。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他们缺乏有效的治疗和缓解病痛的手段,于是他们在竭力为病人寻求治疗和缓解病痛的措施的同时,更注重对待病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通过对病人的同情、关心、安慰等,给予病人情感的关照。 医学人文精神传统不仅在医生的治疗活动中延续,也凝结成稳固地体现慈善、博爱 精神的医学建制--医院。在医学史上,无论中外,医院的兴起无不与仁爱、照顾和关 怀相关。古罗马时期的一位慈善家,为护理贫病交加的患者,变卖了自己的财产,创办了第一家医院。我国北宋时期文学家苏轼,在疫病流行期间,为照顾无家可归的病人,创办了"安乐病坊"。还有欧洲中世纪的"修道院医院"以及法国大革命时期兴办的" 普通医院",都以照顾和医治贫困病人为己任,充溢着人道主义的关爱之情。 20世纪以前的医学,在疾病诊治方面的能力十分有限,即便是在医院,也只不过是

北大文化与北大精神

北大文化与北大精神 周其凤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既要有迎头赶上的雄心壮志和紧迫感,又要牢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切不可心浮气躁、急功近利。 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把精力放在管根本、管长远的基础性工作上,始终保持深刻的定见和强大的定力,不为浮云遮望眼,不跟风。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文化建设就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各类量化的评价指标则为工具性的作用。偱本而求用,则用之不竭;以用取代本,虽能喧嚣一时,终难行远。中国的大学能否跻身世界一流行列、以什么样的面貌跻身世界一流行列、究竟能在世界一流行列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最终还是要看文化建设的成效。 以文化来推动大学建设 世界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第四次重大变革,就是回归大学的文化本质,重新以文化统领大学的建设和发展,防止大学变成单纯的科研工具和商业场所。 古往今来,大到文明兴衰,小到团体消长,无一不是以文化因素为根本推力和根本原因。任何社会和社会中的任何部分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自觉推进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对于大学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这种重要性,既体现在文化对于大学的意义,也体现在大学对于文化的意义。 对于当代中国的大学来讲,文化建设的任务尤为紧迫。 这种紧迫性,体现在世界高等教育回归文化本质的发展新趋向所提出的新课题。近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经历了几次深刻变革,第一次是从宗教教育机构转变成通识教育机构;第二次是从教育机构发展成教育与科研相结合的机构,标志是洪堡大学理念的提出和实践;第三次是走向产学研相结合,标志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等大学的崛起;现在,世界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第四次重大变革,就是回

归大学的文化本质,重新以文化统领大学的建设和发展,防止大学变成单纯的科研工具和商业场所,以文化确立大学在社会体系中的核心价值。如果说前几次变革中国的大学都是后发者、追随者,那么,在目前正在进行的这一次历史性变革中,中国的大学至少是同步者,甚至还有可能、有条件成为引领者。机遇已经到来,机遇稍纵即逝,我们理应抓住机遇而不错失机遇。 这种紧迫性,体现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的新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了这个重大任务。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大学是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党和国家把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大学的四项基本职能之一,就是要求大学更好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大学要肩负好这个使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则是西学东渐、西强我弱的文化格局已形成一百多年,要重塑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根基,不容易;二则是当代中国正处在大变革的时代,文化日益多元多样,要在差异中重树共识,在多元多样中再立主导,更不容易。我们将交上一张怎样的答卷?国家在期待,人民在期盼,世界在瞩目。 这种紧迫性,体现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推进大学科学发展提出的新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大学的外部办学环境、内部治理方式和师生的思想特征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使大学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只有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才能更好地凝聚全体师生和海内外校友的精神认同,激发他们的爱校荣校意识,更加自觉地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发展;才能更好地彰显大学的文化风格,塑造大学的文化品牌,提高大学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为大学的发展赢得更多的有形资源和无形支持;才能更好地明确大学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办学体制,为大学科学发展提供深刻的思想文化资源,使大学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什么是北大精神? 深刻的文化自觉、博大的文化关怀、高远的文化追求一直在北大生生不息。 大学文化建设的重点是着力培育大学精神,把大学精神贯穿到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和教师、学生、干部、后勤等各个群体。

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导学案(一) 高一语文编写人:李兴忠 学习目标: 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读懂文章大意。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3、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4、体味文章中蕴含的强烈的情感。 学习重点:目标3 学习难点:目标4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预习课文: 1、字音、字形(A级) 肄()业提携()弭()谤造诣()砥砺()()矫()相勖()訾詈()()店肆()商榷()长()斯校 切磋()裨() 2、词义(A级) 肄业:干禄:孜孜:砥砺:开诚布公:刮目相见:时阅数载:长足:长斯校:提携: 姑不具论:宗旨既乖:敷衍:砥砺:营营: 切磋:店肆: 视事: 潜修: 裨: 商榷: 3、北大和蔡元培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蔡元培接任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 1916年底,在法国游学的蔡元培接教育部电,请他回国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但这并非美差,当时的北大以学风败坏、腐败盛行而声名狼藉,所以蔡元培一到上海,“有多数友人劝不可就职,说北大太腐败,恐整顿不了,反把自己名誉毁掉了;也有少数劝他的,说腐败的总要有人整顿,蔡元培最终听从的是这少数人的意见,走上了北大校长的职位。 蔡元培,浙江绍兴人,1868年1月11日出生,1940年3月5日病故于香港九龙。191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气象一新,声名赫赫。蔡先生的治学作风和为人品格是中华民族的无穷财富。他是我国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和科学家,是现代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先驱,也是近代、现代历史上探索救国之路和振兴中华民族的先驱之一,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奋斗了40余年,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蔡元培先生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的贡献就在于,他把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他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一步步地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不到两三年时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

北大学习心得体会

北大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北京大学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北京大学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适逢大地苏醒、春暖花开之时,在区委的亲切关怀下,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我有幸参加了北京大学******领导干部前沿热点与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在北京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学习。有幸触摸了北大的百年文明,品读了伟大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精髓。通过学习,启发很大,受益匪浅,感慨颇多,同时也有很多个人心得体会,由于听课覆盖面较大,内容也较多,有些还来不及消化,不能一一陈述。在此就我的体会和感悟,结合自身工作,简要加以剖析。 培训期间,我们聆听了教授专家们深入浅出的讲座、激情飞扬的介绍、通俗易懂的解析,如哲学系杨立华教授的《儒家精神与现代生活》、政府管理学院白彦副教授的《中国式领导科学》、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司长藏跃茹的《“十二五”规划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清华大学社会学习系孙立平教授的《转型时期的社会和社会问题》、经济学院雎国余教授的《“十二五”规划与中国经济》、经济学院张延教授的《公共管理中的博弈论》、医学部唐登华教授的《领导者压力管理与心理调适》、新闻与传播学院姚惠忠副教授的《政府公共关系与危机处理》等。同时还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了学习考察。一路学习,一路思考;感受北大人的新思想、新观

念,感慨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 展的高速度、高质量,倍受震憾,倍受启发。此次参观学习时间短,但学习内容丰富,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见识,增强了我们加快发展经济的信心。 洗礼:全新感受 我们受训的北京大学历史悠久、人文厚重,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是国家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窗口。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大学的校友和教师有400多位两院院士,中国人文社科界有影响的人士相当多也出自北京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院校。北京大学培训中心良好的培训条件和培训效果得到中组部的充分肯定,XX年被中组部、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 这次领导干部前沿热点与公共管理培训采取课堂讲授与参观考察相结合的形式,精心设置课程。主讲的教授都经过培训中心反复筛选,具有丰富的理论素养,具有很高的知

影响人一生的文章-影响你一生的演讲辞_北大之精神

今日为母校29周年纪念,令人发生深切之印象。 现学校既受军阀之摧残而暂时消灭,但今天这纪念会,仍能在杭州举行,聚昔日师友同学至200人之多,可见吾北大形体暂时虽去,而北大之精神则依然存在。 欲图改革,必须自环境之改造入手。重心不在表面,而在人心。今日国家社会之所以每况愈下,根本原因,在于政治之不良,道德之堕落。 回忆母校自蔡先生执掌校务以来,力图改革,五四运动,打倒卖国贼,作人民思想之先导。此种虽斧铖加身毫无顾忌之精神,国家可灭亡,而此精神当永久不死。然既有精神,必有主义,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为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 苟有北大之牺牲精神,无论举办何事,则结果之良好,俱可期而待。今以浙江一省而论之,如以北大牺牲精神,办理政府与党务,则不出一年,必可为全国之模范省。盖浙江现时之地位,较它省优良之点甚多。财政之统一一也。浙江之财政厅,尚能统辖全省财政,较之江苏、安徽、福建等省,皆远过之。江苏因为孙传芳之战事未了,所统一者仅长江以南之一部分。安徽在前数月间虽征收税吏,但归二三军队首领所委派。福建的菜贩妓女,亦俱贴印花,其财政上之紊乱,可以想见,至湖广江西等省,更无须深论矣。金融之平稳二也。全省无滥发纸币,引起金融之忧乱。军队之统一三也。教育之优良四也。此次革命军兴,全省所受之损失不大五也。既具此五种之优点,若政治能上轨道,办事人员俱抱北大精神而徐图改革,则将来之浙江,必较今日可以远胜万倍。 虽然,欲图改革,必须自环境之改造入手。重心不在表面,而在人心。 今日国家社会之所以每况愈下,根本原因,在于政治之不良,道德之堕落。如寅初回浙未久,而请寅初代谋统捐局长者,不知几几。且有欲寅初推荐往禁烟局者,彼辈之心理,以为寅初现正在反对禁烟局则寅初推荐之人员,禁烟局不敢不留用。际此生活困难之时,在政界谋事,果属生活问题,情尚可原。然来寅初处谋事之人,甚至预先说价,必须月薪至若干元以上,或有其它不正当之收益者而后可。是故中国大半人民,虽其私人道德,亦有甚好者,但脑筋中实无一“公”字之印像。帮公家观念之薄弱,已达极点。而对一己之升官发财,譬诸厕所之苍蝇,群相鹜集。故无论何界,若有一人稍有地位,则其亲戚朋友,全体联带而为其属下,家庭观念之深切,世无其右。当知吾人对于国家社会义务,应以人民之幸福为前提,不当以个人弥补亏空或物质享受为目的。 北大昔日既为群众之师,今而后当如何引导人民,打破家庭观念,而易以团体观念打破家庭主义,而易以国家主义,恢复人生固有之牺牲精神。否则若仅有表面之革命,恐虽经千百次,于国家于社会仍无补之事也。 且中国人民之心理,对公家事,若不相干,可以不负责任。如寅初此次反对鸦片,时有人以“在此种社会何必做恶人”之语,来相劝勉,若是家中妇女,如作此语,寅初本可不加深责。然此种浅薄之语,竟发诸现在之官吏与留学生之口。呜呼!一人公正之勇气能有几何,今不以努力助鼓励,而反以冷水浇头,人心至此,可深长叹!中国人以“不”字为道德,如不嫖,不赌,不饮酒,不吸烟,皆属静止之道德,然缺乏相当之努力,与牺牲之精神,以尽人生应

袁行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百年院庆典礼发言稿

袁行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百年院庆典礼发言稿 袁行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百年院庆典礼发言稿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学长、各位系友、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大家济济一堂,庆祝北大中文系建立一百周年,看到许多曾在一间教室学习的老同学的面孔,曾在未名湖畔的小径上擦肩而过的身影,唤起我许多昔日的回忆。在北大,留下了我们青春的足迹和青春的梦。借着百年的机会,大家重聚在一起,感慨万千。 百年来,中文系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两方面,都居于领先的地位,不愧为北京大学的重镇!我们不能设想,如果北大缺了中文系将会是什么样子。也难以设想,如果中文系办得很燥,我们将怎样向世人交代。幸亏我们还算争气,不管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人,还是系里的师生,都尽自己之所能取得了应有的成绩。我们为此深感欣慰。举办系庆,不仅要回顾中文系百年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借着系庆弘扬一种精神,这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对人的尊重,既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人格、他人的创造、他人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所做的一切。 英国产业革命对人类的进步起过重要的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不要忘记,在其之前,欧洲曾有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正是有了这

些准备,把人从中世纪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才激发了人的自信、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才出现了产业革命以及接连不断的科技发明。 当前,中国大力提倡科技,这是十分必要的。与此同时,弘扬人文精神也显得格外迫切和重要。一所大学也好,一个院系也好,最理想的境界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好比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弘扬人文精神,不仅是系内的事、不仅是校内的事,而是我们的社会责任,这有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而提高国民素质,应该视为一项国家战略。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国民,没有热爱祖国的、具有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的过国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恐怕难以达到。 北大中文系百年来,最值得骄傲的就在于宽松的学术氛围,以及激励人才自由成长的优良坏境。中文系的土壤很肥沃,可以培育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这得益于中文系的人文精神,这也正是许多中文系的老师和学生留恋于此的原因。我深刻的体会和理解,在有些系友的回忆里留下的委屈,但从中文系走出来的人,不管境遇如何,不管走到哪里,都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而且敢讲真话;或许带着几分清高,那是对流俗的抵制,这正是我们的可贵之处。

北京大学文化介绍

北京大学文化介绍 校园文化被视为大学的风骨。(北京大学文化介绍) 北大精神是北大校园文化的本质和核心,百年来,北大精神一代代传承,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北大人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但始终本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从五四运动开始,北大人就一直有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生活的传统。北大的历史是不断革新的历史,北大是在新与旧的斗争中、在不断求得自我革新中发展起来的,这使北大产生了许多重要人物和思想,成为百年名校。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学术积淀是北大校园文化的基础。在北大的校园里,老师是一盏盏明灯,是他们为一代又一代的北大学子铸造铁打的营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人才;学生是北大的主人,各地精英在北大的空气中自由呼吸、展翅翱翔,他们突破创新、碰撞出绚烂的思想火花,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北大校园文化生活;北大精神是神奇的,它使老师和学生在这里自由快乐地交流、畅快淋漓地讨论,更使他们在这里水****融、共同进步。 北大校园文化的政治文化生活也别具特色。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北大一直与中华民族的崛起奋进同呼吸、共命运。改革开放以来,从1981年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1984年国庆35周年道出“小平您好”的由衷呼唤、到1997年初发出“再道一声小平您好”的深情呼唤,北大人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弘扬着时代的主旋律。宣传部、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工会等积极开展各类政治文化活动,更加完善了从学校、团委到基层、班级、支部立体的综合学习活动。 “大学的重要在其学术上的生命精神。”学术是北大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力量源泉,也是北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是北大的学术传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此谓学术。除日常的课堂教学之外,北大校园文化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学术实践和理论研究。北大团委下设学术实践部和理论研究室,有针对性地对校园的学术实践和理论研究活动进行协调和指导,有的放矢。学生会和研究生会也在此方面有常设部门,特别是在校团委的指导下开展的北大研究生“学术十杰”活动,至今已经举办九届,他们通过对北大学术之星的评选活动,肯定了北大学子的学术研究成果,也鼓励并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术研究活动中来。许多学术大师都曾来北大开办讲座,与老师和同学们面对面地交流,更为北大校园文化的学术生活增添了活力和发展动力。“北大的讲座”被誉为浓缩精华的“知识快餐”。它是一个素质教育的开放课堂。在这里有最快的信息来源,最广的知识领域,完全自由的参与和交流;演讲者讲得精彩,听众的问题也精彩,相互启迪,相互砥砺,一个讲座,一个大课堂。北大的讲座也吸引着其他高校的老师和同学前来北大,和北大人交流心得体会,共同提高。(北京大学文化介绍)

北京大学励志语录

北京大学励志语录 1结交“两个朋友”:运动场和图书馆。 2培养“两种功夫”:一个是本分,一个是本事。 做人靠本分,诚信为本;做事靠本事,才能成长。国人信奉“人无信不立”的准则。 3乐于吃“两样东西”:吃亏和吃苦。 常言道,吃亏是福,聪明人能从吃亏中学到智慧。吃苦也是这个道理,身处逆境时不妨告诉自己,有苦有甜才是人生。 4具备“两种力量”:一种是思想的力量,一种是工具的力量。 6插上“两个翅膀”:理想和毅力。 小时候,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有理想———当警察、医生、科学家……但随着社会变革,许多人的理想慢慢丢了。还要有毅力,从小事做起,一步一步向前。 7构建“两个支柱”:科学和人文。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一个大写的“人”,必须由科学与人文两个支柱来支撑。我们要不轻信,会求证,做个有“科学精神”的人。同时,具备人文精神,以人为本,尊重他人。 10追求“两个极致”:一个是把自身潜力发挥到极致,一个是把寿命延长到极致。 成功的人每时每刻都会分享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身边的朋友,您在他们的心目中会变得更有价值。 “不要纠结一些小事,比如今天食堂的菜少了一块肉,明天食堂的菜多了一条虫,要把眼光放长远一点。每天来北大蹭课的就有一两千人,我们很欢迎,北大的资源被利用得越充分,北大就越富有。”

“有时没钱反而是件好事,你有钱就要想着怎么花钱,想着送女朋友什么礼物,你没钱可以潜心做你的事情。我用两年半时间拿到 了美国麻省大学的博士学位,同学问我秘诀,我的回答就是我没有钱,别人都在玩的时候,我一个人在实验室做实验。因为不小心弄 碎玻璃,右手至今留下了一个七厘米的伤疤。” 我更喜欢大家叫我“老师”,学生学业有成是我最欣慰的事。我想大学应该是一个花园,我们每位教师都是园丁,花园里应该生长 有不同的花草树木,我们园丁的责任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使 每个学生在校园里得到最好的成长,但每个学生又有非常鲜明的个性。 严复(北京大学校长): “须知人要乐生,以身体健康,为第一要义……须学问,增知能,知做人分量,不易圆满。事遇群己对待之时,须念己轻群重,更切 毋造孽。” 蔡元培(北京大学校长): “人类之义务,为群伦不为小己,为将来不为现在,为精神之愉快而非为体魄之享受。” 张伯苓(南开大学校长): 梅贻琦(清华大学校长): “日安人安百姓者,则又明示修己为始阶,本身不为目的,其归宿,其最大之效用,为众人与社会之福利,此则较之希腊人之人生 哲学又若更进一步,不仅以一己智理方面之修明为己足也。” “现在教书的想做官,做官的想发财;但大家要看得远一点,要 有赤子之心,做一个平凡的人。” 竺可桢(浙江大学校长): “大学教育的目的,决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作师、医生之类,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 人才。”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015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说起梅花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不少,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次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画成画挂在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

北大历史文化感受

姓名:张修蓉班级:学前教育三班学号:2012112339 北大历史文化课程的感受 北京大学,简称北大。于1898年6月11日,在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正式提出要兴办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在孙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创立,最初校址在北京景山东街和沙滩红楼等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正是大学。自国子监和科举制度取消、京师大学堂成立以后,京师大学堂即成为中国唯一官方最高学府和官方教育行政机构。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被冠名“国立”的大学,严复出任校长。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义”,使得北京大学思想解放,学术繁荣。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一批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曾在此时期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鲁迅也在此兼讲师。北大因而成为开风气之先的“新文化运动”中心和多种社会思潮的策源地。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北大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等运动的中心发祥地,也是多种政治思潮和社会思想在中国的最早传播地,有“中国政治晴雨表”之称,享有极高的声誉和重要的地位。 北京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人说是“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有人说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还有人说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到底是哪一种呢?我也不太清楚。记得80年代末,北大大饭厅东侧墙上曾经写有“勤奋、严谨、求实、创新”8个大字,是书法家的作品,

每次从那里经过,我都要看上几眼,以为那就是校训了。可是在许多重要场合,如大会挂个横幅,标示的往往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又有人以为这才是校训。我的印象中并没有宣布过什么是北大的校训。“勤奋、严谨、求实、创新”讲的是治学的要求,值得铭记。而“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呢,概括了北大的追求,北大历来都是爱国进步的先锋,是民主科学的摇篮。但是这两个提法作为校训好像都未能得到师生普遍的认可。为什么?一是涉及面广,是几个普泛性的概念、口号,放到哪个学校都适用,并没有很好体现北大的个性气质。二是“来路”不明,是谁提出,或者借用了谁的说法?不清楚。很可能就是学校某些领导一时敲定的。这就显得权威性、严肃性不够。三,更主要的,因为北大还有一个蕴含的校训,广为人知,得到“民间”的充分认可,那就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一说到北大传统,北大精神,大家谈得比较多的还是说这两句话。大家无形之中就把这两句话看作北大的校训了。看来北大的校训一直处于模糊、尴尬的状况。校训往往凝结着一个学校的历史,反映一个学校的文化背景或创建历程,或者体现一个学校办学的宗旨,一种精神的追求。好的校训都是采用格言警句的形式,短小精悍,一目了然,能让人感受一个学校的个性、气质,是校园精神与校园文化的人格化呈现。校训能给师生感召与激励,从学校毕业出去的学生,也会永远记得校训,甚至能昭示他们的人生。好的校训如同一个招牌,那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标志,能鲜明地标示这个学校的特色与成就。例如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非常有特点。这两个成语出于《周易》的乾卦与坤卦,呈现天地运

北京风物与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 北京大学

北京风物与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内容 古都北京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内涵深邃,系统完备,举世无双,是展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宝库和立体博物馆,北京大学应该建立“北京学”,并理所当然的成为这一学科的教学研究基地。从爱首都到爱祖国,从发挥北京文化底蕴深厚的基础和城市定位、人才密集等优越条件到文化产业的建设,从城区改建、扩建中如何切实保护古都风貌,到2008年奥运会后如何继续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和绿色北京,都足以成为我们加强对北京文化学习和研究的理由。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北京和北大上下两部分: 前一部分有:沿革篇;建筑篇;园林篇;祭祀篇;文献典籍篇;教育篇;宗教篇;戏剧篇;商业篇; 后一部分有:燕园景观及文化内涵;北大名人故居、北大精神的探讨; 二、课程安排 分为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参观学习三部分。 第一讲:导论——研究北京风物与传统文化的意义(讲两讲) 第二讲:北京城的历史沿革及地位 第三讲:北京的定位及营建 第四讲:北京建筑的文化理念及特点 第五讲: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及(北大)名人故居(讲两讲) 第六讲:参观首都博物馆调研(分组完成小专题) 第七讲:北京的古典园林 第八讲:北大校园的园林、建筑与北大精神的魅力(校园参观讲解) 第九讲:北京的宗教寺观 第十讲:北京的文献典籍与教育 第十一讲:讨论:东西方思维方式之比较及其对城市文化的影响 第十二讲:北京的文化产业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第十三讲:研讨交流(人文北京的建设与北京的发展) 三、教材及参考资料 陈文良、肖东发:《北京传统文化便览》,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 肖东发:《北京大学人文与风物》丛书四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2008 侯仁之:《北京历史地图集》,北京出版社,1985年 陈光中:《风景——北京名人故居及轶事》,新世纪出版社,2003-2006 王军:《城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2003年 曹子西:《北京通史》,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 王东:《魅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瑞)奥·喜仁龙著,许永全译:《北京的城墙和城门》,北京燕山出版社,1985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北京文史资料精华》《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北京通》丛书 四、考核 平时出勤、课堂和网上发言各10;期中调研论文和期末闭卷考试两部分各占 40。 1

北大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被视为大学的风骨。 北大精神是北大校园文化的本质和核心,百年来,北大精神一代代传承,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北大人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但始终本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从五四运动开始,北大人就一直有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生活的传统。北大的历史是不断革新的历史,北大是在新与旧的斗争中、在不断求得自我革新中发展起来的,这使北大产生了许多重要人物和思想,成为百年名校。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学术积淀是北大校园文化的基础。在北大的校园里,老师是一盏盏明灯,是他们为一代又一代的北大学子铸造铁打的营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人才;学生是北大的主人,各地精英在北大的空气中自由呼吸、展翅翱翔,他们突破创新、碰撞出绚烂的思想火花,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北大校园文化生活;北大精神是神奇的,它使老师和学生在这里自由快乐地交流、畅快淋漓地讨论,更使他们在这里水****融、共同进步。 北大校园文化的政治文化生活也别具特色。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北大一直与中华民族的崛起奋进同呼吸、共命运。改革开放以来,从1981年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1984年国庆35周年道出“小平您好”的由衷呼唤、到1997年初发出“再道一声小平您好”的深情呼唤,北大人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弘扬着时代的主旋律。宣传部、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工会等积极开展各类政治文化活动,更加完善了从学校、团委到基层、班级、支部立体的综合学习活动。 “大学的重要在其学术上的生命精神。”学术是北大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力量源泉,也是北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是北大的学术传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此谓学术。除日常的课堂教学之外,北大校园文化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学术实践和理论研究。北大团委下设学术实践部和理论研究室,有针对性地对校园的学术实践和理论研究活动进行协调和指导,有的放矢。学生会和研究生会也在此方面有常设部门,特别是在校团委的指导下开展的北大研究生“学术十杰”活动,至今已经举办九届,他们通过对北大学术之星的评选活动,肯定了北大学子的学术研究成果,也鼓励并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术研究活动中来。许多学术大师都曾来北大开办讲座,与老师和同学们面对面地交流,更为北大校园文化的学术生活增添了活力和发展动力。“北大的讲座”被誉为浓缩精华的“知识快餐”。它是一个素质教育的开放课堂。在这里有最快的信息来源,最广的知识领域,完全自由的参与和交流;演讲者讲得精彩,听众的问题也精彩,相互启迪,相互砥砺,一个讲座,一个大课堂。北大的讲座也吸引着其他高校的老师和同学前来北大,和北大人交流心得体会,共同提高。 北大的校园文化中最具活力的要数蓬勃多元、异彩纷呈的文体活动。北大从建校伊始就非常重视艺术教育。早在五四时期,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就大力提倡美育和艺术教育,在北大组织“画法研究会”、“书法研究会”、“音乐传习所”,聘请一大批著名艺术家到北大授课和指导学生的艺术活动,很快北大成为全国的美育和艺术教育的中心,北大也形成了注重艺术教育的优良传统,延续至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北大培养了许多作家、诗人、节目主持人、歌手等等,可以说北大是他们最初绽放异彩的舞台,他们从这里走出了一片新天地。另外,北京大学学生艺术团是北大校园文艺活动中艺术水准较高的一支学生队伍。 健身竞技也是北大校园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北大遵循“德智体,一个也不能少”的原则,历来提倡体育锻炼,并且举办各种各样的体育竞技活动。1994年开始,北大体教部更明确提出了本科生都会游泳、男生会太极、女生会健美操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增强了学生们的强身健体的意识。这也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走出了重要的一步。从1986年起,北大杯足球赛开赛。随后“新生杯”、“硕士杯”足、篮、排球赛也先后崛起,这些活动不但增强了大家的体魄和团队精神,也增强了北大的凝聚力,并和奥林匹克的宗旨“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交相辉映。2008年奥运会乒乓球场馆在北大的建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