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囚绿记》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

《囚绿记》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

《囚绿记》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
《囚绿记》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

《囚绿记》课堂实录

陆蠡是个寂寞的孩子,刘西渭说:“寂寞的孩子有最好的想象。”在他的《囚绿记》里,我们可以看见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和前天发的《捕蝶者》一样,都来自选修教材《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第二单元,是我们近期正在学习的篇目。

师:今天我们学习陆蠡的《囚绿记》。首先了解一下作者。

陆蠡,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1932年在吴朗西和巴金等在上海创办的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1937年8月,吴朗西、巴金分别去重庆、广州筹建分社,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便由陆蠡负责。几年中,在敌机轰炸中出版的书籍竟达数百种,还有十几种丛书。他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进驻上海租界,陆蠡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他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陆蠡不顾胞妹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后被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敌宪问:“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蠡说,“不赞成!”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不久由巡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7月21日临刑时,年仅34岁。刘西渭说他“貌不出众,身体瘦小”,但在生死的考验面前他毫不畏惧,慨然赴死。陆蠡罹难以后很久很久,巴金仍然难以释怀,长念不已。直至建国以后,还念念不忘为亡友编纂遗著。1958年,巴金在

百忙之中和被批判围攻的情况之下,从陆蠡众多的遗作中甄选出佳作,一页页亲手誊录,编成了《陆蠡散文选》。

同学们能从这篇课文的内容看出本文的写作背景吗?

生:“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师:对,第13自然段第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本文的写作背景是: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的“我”,必须离开了。离开北平,离开公寓,最重要的是,还离开什么?

生:常春藤!

师:非常好。当初,作者就是因为什么原因才选择了住在这间公寓?生:常春藤的绿影!

师:这间公寓环境怎么样?

生:不好。

师:怎样不好呢?你是怎样发现它不好的呢?

生:狭小。作者说它“高广不过一丈”。

师:嗯,很好。还有什么不好呢?

生:潮湿。“砖铺的潮湿的地面”。

生:简陋。“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窗户左下角的玻璃还被打碎了,有一个大孔隙。

生:炎热。“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师:读书很细心。很好。狭小,潮湿,简陋,炎热,这样的居室真可谓什么?用一个名词来定义它。

生(齐):陋室!

师:很好!作者本可以做另外的选择,“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因着常春藤的绿影,作者还是“毫不犹疑”、“了截爽直”地选择了这间陋室,并且,怀着怎样的心情占据了它?生:喜悦,满足。

师:好,让我们把课文的第1到4自然段一起读一遍,体会一下作者与“绿”邂逅的喜悦和满足。(板书:与“绿”邂逅:喜悦、满足)(生齐读)

师:接下来有“绿”相伴的日子里(板书:有“绿”相伴),作者又是怎样的心情?找一找相关的词语。

生:留恋。

生:欢喜。

师(板书:留恋、欢喜)作者怎样表现绿影带给他的留恋和欢喜?生:作者发自内心地直接抒情赞美:“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师:很好,继续。

生:用了类比的手法:“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师:对涸辙的鱼来说,雨水意味着什么?

生:生命。

生:还有两处类比的手法:“我开始了解度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生: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为什么会欢喜?

师: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有了花草的茎叶就意味着附近有陆地了。

师:对,花草的茎叶对于航海的冒险家而言,就像绿洲对于度越沙漠者而言一样,是希望,是生命。

生:还有心理描写:“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这个宅男有点傻,什么也不干,就呆呆地坐在窗前看着绿色,就能快活地度过一个月,两个月。(生齐笑)

师(亦笑):非常好。足以见出他对绿影的爱恋了。

生:还有夸张的手法:“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再平凡不过的一枝之绿在他眼里却如同至宝。

生:还有,我觉得他不仅把这绿当作至宝,还把它当作了婴孩和恋人。(师生均感诧异)大家看第7段的描写,前面一部分:“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就好像是用宝爱的眼光和甜蜜的心情在欣赏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急切地盼望着她快快长大。而后面一部分:“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小婆娑的摆舞”,又好像在欣赏一个恋人的轻歌曼舞。

师:太棒了!很好的感受力!请你以你所体会到的心情把这一段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生读第7段)

师:很好!理解了作者的心理,还要了解其表现手法,这一段的前半部分是什么描写?

生:很细致的描写。

师:换一个专业一点的鉴赏术语?

生:细节描写。

师:很好!后半部分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生: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描写。

师:非常好,表现手法上富有变化。

生:作者还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他对绿的留恋和欢喜:“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作者把绿当作了自己的知己,二者心有灵犀,心照不宣。

师:很好!此时无声胜有声,是最和谐美好的境界。“绿叶和我对语”,请问“对语”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

生:平等。

生:自由。

师:很好。此时的“我”和绿叶之间是平等的,双方的生命都是自由的,所以才有了对话的可能,也才有了创造和谐美好境界的可能。可惜这种和谐美好的境界后来遭到了破坏——我做了什么?

生:我“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师:用文中词句说,“我”把“绿”怎么样了?

生:“幽囚”在了我的屋子里。

师:(板书:囚绿入室)对于这样的行为,作者自己有怎样的评价?生:“自私”。

师:(板书:自私)怎样看出这是一种“自私”?

生:“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反复说拿绿色“来装饰我”的房间和心情,又反复说借绿色来比喻这比喻那的,还让绿“为我”歌唱。

师:一般来说,什么样的人喜欢别人为他“歌唱”?

生:伟人。

师:呵呵,真正的伟人是辽阔而谦逊的。

生:恋人。(生齐笑)

师(亦笑):不错,恋爱中的女孩是女王。凡是王,似乎都有资格享受别人为他歌唱。恋爱中的女孩、统治者,包括上帝。呵呵。

生:作者就像一个王一样,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绿”成了“我”的工具、仆人,甚至囚徒。

师:对,平等被破坏,自由被剥夺,对话便不再成为可能。对比前面“无声的语言”和此处“无声的歌唱”,想想这两个“无声”,意思是否相同?

生:不同。前面“无声的语言”是一种彼此心照不宣的默契与和谐的

交流,这里“无声的歌唱”,我觉得是一种沉默的反抗。

师:非常好!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幽囚绿是一种自私,那么,值得思考的是,作者为什么会由最初的爱恋渐渐变得自私?

生:爱得过度了,便失去了分寸。

生:距离太近了,便失去了呼吸的自由。

师:我本想“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结果怎样?

生:“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师:固执地朝着阳光与自由的方向。

生:“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

师:回顾前文“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当中的“了解”,前后形成了什么?

生:强烈的对比和鲜明的反差。

师:心照不宣的默契被破坏了。为了更接近,反而变得更疏远;为了更亲密,反而变得更隔膜。除了默契与和谐被破坏以外,还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生:“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师:“我”呢?“我”自己有没有受到伤害?

生:“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声声慢》公开课教学设计

精品文档 《声声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觉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 赏诗歌。 3.情感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词中典型意象的分析,挖掘其深刻内涵,理解意象所营造出来 的意境(心境),从而理解词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对比词人前后期不同的愁以及独特的创作艺术。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词教学,无论采取哪一种教法,都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作品背诵下来。因为背诵是鉴赏的前提,不能充分地诵读就谈不上深入的鉴赏。要对诵读给予充分的重视,那种先讲解再诵读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教师可以做示范背诵,让学生明 白背诵的重要性。总之,能卓有成效地进行诵读训练,从中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就可以说完成了教学目标的一半,决不能等闲视之。 2.“情境法”。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 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3.比较法。通过与《一剪梅》等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多诵读、多 分析、多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4.问答法。通过有效引导,使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诗词内涵。 四、学习方法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学法上我希望自己能把学生学 习宋词的热情煽得旺旺的,能点燃他们兴趣的熊熊之火,使学生个个喜欢宋词, 个个迷恋宋词,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 生疑、矛盾、挣扎、释惑的学习乐趣。在形式上可通过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来进 行反馈、交流,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

囚绿记课堂实录

《囚绿记》课堂实录 季淑剑 《囚绿记》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扫除语言障碍,能流畅朗读课文。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 3、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能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预习内容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涸.辙急不暇.择猗.郁移徙. 婆娑.揠.苗助长瞥.见矫.健 2、解释词语 涸辙 婆娑 急不暇择 揠苗助长: 3、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 4、阅读文章思考,“囚”是什么意思?文题中“绿”具体指什么?“囚绿”在文 中究竟是怎么回事? 5、朗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说说作者和“绿”之间究竟发生怎样的故 事? 6、阅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囚“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对文章重要语段、语句进行品读, 感受作者爱绿之情深。 2、认识“绿”之品质,理解“绿”之寓意。 3、进一步认识本文写“绿”采用的形神兼备的写景方法,能运用该方法对 常春藤进行扩写,丰富文章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品读导学仿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绿”之精神,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爱绿之情深,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并能运用形神兼备的写景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题目是——(同学齐声回答)《囚绿记》,作者是谁呢?(学生齐声答:陆蠡)现在我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简要介绍一下作者。(学生回答:略)老师也搜集了一些与作者有关的资料,大家请看(多媒体出示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抗日烈士。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绿记》等,其特点是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文笔凝练、质朴、蕴藉(jié)而秀美。译著有《罗亭》《鲁滨逊漂流记》等。)我想,大家课后肯定作了充分的预习,现在我们一起分享预习的成果。 二、分享 分享一:给带点的字注音(多媒体出示,见预习内容1) 学生注音,全班同学读2遍 分享二:1、“囚”是什么意思?文题中“绿”具体指什么?“囚绿”在文 中究竟是怎么回事? 2、说说作者和“绿”之间究竟发生怎样的故事?(多媒体出示2 个问题,见预习内容4、5) 老师:你能从字形上猜读“囚”的意思吗? 学生:里面是“人”,外面是四堵墙,把人关在里面,就是拘禁、关押的意思。 老师:是啊,可这篇文章作者囚的不是人,而是什么?(学生齐声回答:绿)(老师板书:绿,并在“绿”上加方框)“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学 生齐声答:常春藤)“囚绿”在文中究竟是怎么回事? 学生:就是把常春藤从外面牵到屋子里 老师:“我”和常春藤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学生:“我”选择了窗外有常春藤的房间住了下来,非常喜爱它,和它作无声的对话,而且把它牵引进屋子。可常春藤却向外生长,越来越柔弱, “我”最终把它放了,并非常怀念它。 三、拓展 拓展一感受作者爱绿之情深(多媒体出示) 1、作者为什么囚绿?作者爱绿到何种程度?(多媒体出示问题) 老师:那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

《声声慢》国家示范重点高中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声声慢》国家示范重点高中公开课一等奖教案《声声慢》国家示范重点高中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红笺一叶 《声声慢》国家示范重点高中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的 一、导入 人世间有万般情感:快乐、欣喜、悲伤、忧愁…… 情感需要表达。音乐家,用声音来传递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贝多芬和他的《命运交响曲》;画家用色彩来描绘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梵高和他的《向日葵》。而诗人呢?用诗。词人呢?用词。于是就有了李清照和她的传世名篇《声声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婉约词名作《声声慢》,走进李清照和她的情感世界. 看看李清照在这首词中表达了什么情感?她又是如何表达这样的情感的? 二、朗诵感知。 自由朗诵,体会情感。 学生朗诵,正音;缓慢;低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大家的朗诵水平真是一日千里啊。) 提问:词人在这首词中,写了一种什么情感? 齐读:就让我们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传达女词人清照这种浓浓的哀愁吧。 三、具体分析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投影)自庾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而词中句句皆现愁。——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词中句句皆现愁,(分组讨论),你觉得哪句最能体现愁字?为什么? 要求:确定一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不断产生。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觅什么?往昔快乐生活,并不是生来如此孤独愁苦,她也有过快乐生活。 《如梦令》:春游、饮酒。 结果如何?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为何要寻觅?人在什么情况下会追忆往昔生活?说说生活体验。 可以调换?不可以,感情逐层深入:动作——身体——心理 可以单字?叠字使情感更浓厚。 举例体会。庭院深深深几许? 《木兰诗》唧唧复唧唧 《听听那冷雨》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 (投影)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朗读随机。 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为何喝酒?借酒浇愁。举杯消愁愁更愁。 不足为奇,与其它的不一样的地方,淡酒说明什么?愁浓。 词人浓烈的愁绪,本以为可以解酒来消除,但酒淡压不住愁浓啊,更何况在这样一个风急得傍晚。 自己排解愁绪的方法谈谈体会:谈琴、散步。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囚绿记》课堂实录

《囚绿记》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大自然那么多色彩,最能显出活力的是什么色彩呢?生:是绿色。 师:对。绿色是希望的象征,绿色是生命的希望。当我们看到绿色时,我们好像看到了充满活力的春天,但是,当我们看到绿色被践踏时,我们又会有什么感想呢? 生:我们肯定会不好受。 师:今天,我们走进陆蠡的《囚绿记》,看看陆蠡这位散文家看到绿色被践踏时有什么感受。你们了解陆蠡这位散文家吗? 生:不了解。 师:好,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下。陆蠡,原名陆考原,学名陆圣泉,陆蠡是他的笔名。浙江天台人,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是一位坚贞的爱国者。“抗战”爆发后留守“孤岛”上海,在“受异族的侵凌,祖国蒙受极大的耻辱”的年代,继续从事编辑、写作和翻译工作,1942年4月不幸被日伪宪兵拘捕,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不久惨遭杀害,年仅34岁。他的散文有着夺目的光彩和独特的风格。 生1:一位不怕死的散文家。(众生笑) 师:确实是一位不怕死的作家。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掌握什么知识点呢,要掌握作者赋予“绿”什么深刻含义,文中的“绿”有什么象征意义。(师把这目标板书)下面我们用五分钟浏览这篇文章,并给文章分好层次。

(生看书) 师:刚才你们看这篇文章时,有没有发现文中有哪些生字? 生:有。 师:好,我们一起先解决生字,掌握这些生字的读音: 涸辙(hé)淅沥(xī)(lì) 葱茏(cōng)(lóng) 婆娑(suō)镶嵌(xiāng)(qian) 蕈菌(xùn)瞥见(piē)(板书) 师:全文都是围绕什么字来写的? 生:都是围绕“绿”字来写的。 师:那么,围绕“绿”字分为多少层次写出来的? (学生讨论) 师:好了,我们一起来归纳,该篇文章写到了:寻绿(1-4段) -- 观绿(5-7段) --囚绿(8-12段)--释绿(13段)--怀绿(14段)(板书)(生做好笔记) 师:作者把绿囚禁起来前写了些什么内容?文中有没有关键的语句?生:有。 师:马上找一找有哪些。 生:窗外面长着常青藤,投射进来一片绿影。 师: 就是这片绿影深深吸引了“我”,后来和绿朝夕相处,作者有什么感觉? 生2:喜悦而又满足,欢喜,快活,留恋。 师: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在文中找出来。 生3:“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

高中语文公开课囚绿记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公开课《囚绿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把握文章抒情线索,学习象征手法,理解文章内涵。 2.过程和方法目标:启发引导学生把握文脉,深入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思想和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理解不屈的民族精神,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的变化。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升华思想。 三、教学设想: 从形式到内容逐渐深化,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绿”的象征意义,提高感悟能力。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要求学生用成语说出看后的感受。如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生机勃勃、朝气蓬勃等。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欢的颜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的颜色。这样充满生命力的绿色,我们“求”之不得,可有人却偏偏要“囚”住它。要想理清其中缘由,请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2.研读课文 第一块:与陆蠡相识 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作家作品。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陆蠡是一位真诚勇敢的作家,也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第二块:走近那抹绿

1.绿是什么?“我”为什么如此热爱这抹绿? (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2.为什么要“囚”绿? (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3.我“囚”住了那抹绿吗?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第三块:评论那抹绿

声声慢教案(公开课)

教师:备注教学目标:以“愁”为切入点,在品味易安的愁情中增强学生的认识和体验,培养学生 在感知体验的同时进行表达,并从词中借鉴抒情的一些技巧,能大致掌握赏析诗词的一 般角度。 教学重点:1、愁的内涵2、抒情技巧 拟定课时:1课时 教学环节预设: 一、导入预设:有这样一个女子,她也曾经有过美好的少女时代,执笔属文,展卷吟诗, 锦心绣口,吐属风流; 有这样一个女子,她曾经与自己的亲爱的丈夫共醉金石,夫唱妇随,携手出游,盛名于 世,笑靥如花; 这样的一个女子,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却经历乱世,命运天翻地覆。可她依然能 独携瘦笔,以一颗万古愁心刻印了一种人生一种命运一个时代。接下来,我们将走近晚 年的易安,去读她的忧伤,读她的善感,,读她的愁情和坚韧,读她的情到深处人憔悴。 二、诵读感知,移情入词 设问(一):你从诵读中感受到词人的什么情绪,这种情绪是淡淡的,还是很浓重的? 从哪个句子直接就能体会到呢? 学生活动预设: (1)齐读。 (2)找直接抒情句,再情读。 明确: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设问(二)第一句可否改为“寻觅,冷清,凄惨”,说说你的理由。 第二句最后的问号,暗示了什么含义? 三、初入文本,发现问题 围绕“愁”这一情感核心词,结合文本,我们能提出哪些关于这首词需要我们深入学习 探究的主要问题? 三、批文入情,探讨“愁”的内涵。(6分钟左右) 方法:从“寻寻觅觅”的外延切入,合作探讨,发散学生思维。 环节目标问题设计:本词以“愁“起,词结“愁”未解,可见愁之浓重。那么,这两句 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呢?词人的愁包含有哪些丰富的内涵?(过渡)谢冕说:我们 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的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求他的诗句之外包 含的不尽的韵味。 过渡设问(三):文中的“寻寻觅觅“,结合下文和词作背景,你认为作者在寻觅到了吗? 你认为,词人易安在寻觅的也许是什么?请你说一两句,言之有据即可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组内讨论,确定代表回答,其他同学可补充, 预设:旧时光、幸福生活、温暖、故国、丈夫身影… 教师活动:1、展示作者生平资料 2、结合词句点拨 3、总结提升:以“她想寻。。。。而寻不到”的句式来总结,所以“愁”才如 此深重,这里包含有易安太多的凄凉太多的忧伤太多的惆怅,这里有她有痛于天上人间 各半,悲于美满姻缘的难舍,伤于半壁江山的沦陷,恨于偏安一隅的懦弱,苦于形影相 吊的霜娩,愁于漫漫余生的难捱,包含了她的悼亡之悲,怀旧之哀,家国之痛,故土之 思。这里的愁,不只在于个人的愁,更在于国家的,民族的。这里的秋愁,不仅是季节

《囚绿记》教学实录

《囚绿记》教学实录 囚绿记精简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朗读以悟情品析以释旨续写以练笔 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读写赏悟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并释题 1、“囚”是什么意思? 2、“绿”是指什么? 明确:绿色的常春藤 3、那么“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二、选读语段,体悟感情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这样做表现了他对“绿”有怎么样的感情吗? 明确:喜爱 2、请你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内容,并酝酿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1)学生找出体现作者喜爱绿的语段,并轻声地朗读。

(2)小组内先交流朗读,然后讨论如何朗读更好。 (3)全班同学交流朗读,体会作者对“绿”的感情。 *教师可根据情况组织全班朗读,并对朗读予以指导。 三、圈画语句,品悟文旨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那么,作者为何对绿有如此之情,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作品写作背景时间的语句。 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终于在一天早晨……。离开北平一些年了。…… 3、哪个同学能说说中国的这段历史呢? 4、面对列强入侵,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能无动于衷吗?他写这篇文章真得就没“别有用心”吗?请你从文中圈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语句,然后在文旁进行批

囚绿记优秀教学指导设计优选稿

囚绿记优秀教学指导设 计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囚绿记》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以感情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写法,领悟意境美。 2、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的特点,掌握景物描写抓住特征的能力。 3、领悟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绘形绘色的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会体味散文隐含意的方法,领悟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作者简介、课文背景? 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如范蠡。

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1919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1921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 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 《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笼罩着孤独和空虚的情绪。《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笔调忧伤愤懑。《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 《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寻绿(1—4)观绿(5—7)囚绿(8—12)放绿(13)怀绿(14) 1、作者为什么囚绿(因为他爱绿)

《囚绿记》优质课教案

《囚绿记》教学教案 偃师职教中心马晓燕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通过教学,让学生深刻认识本文表现出来的抗战初期苦难中的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对光明自由的渴望之情。 2、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技巧和结构安排,把握咏物抒情散文的写法。 二、教法说明、学法指导: 巧妙灵活地运用“找、问、赏、写”四步教学法。学生自主学习,多活动,多参与,多思考,在积极、主动、快乐的状态下达成教学目标,享受教学生活的情趣与美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绿的特点及象征意义。 难点:准确理解和把握作者对绿的态度、做法,认识人和物、情和景的关系。 四、教学具体内容和步骤: 1、导入新课: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也许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和它的作者是最配用“文如其人”来评价的。听听几位评论家的话语,你就知道为什么了。 刘长春说“陆蠡之文,一如陆蠡之人;陆蠡之人,亦如陆蠡之文。” 李健吾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璞玉般的心灵。” 巴金说:“他有优美的性格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曲,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今天就让我们用一双慧眼,去发现陆蠡心中的那一抹绿色。 2、教学程序: 第一步:找。找什么?找出文中不懂的字、词、句,或语法、修辞、技巧方面的问题。找的前提是先读,课前预习读过更好,没有读过就当堂快速阅读,默读或跳读都行。重点读课文,也可读课下注释、课后题。同时把不懂的地方找出来用笔画住。如果是生字生词,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板书到黑板上,如果是问题,可以留作下面提问或写到纸条上交给老师。 《囚绿记》这一课我已经让学生课前预习过,早读读过一遍,导入新课后,我就让学生找出生字生词并叫他们大胆地走上讲台板书,会注音的生字连同注音写上,会解释的词语连同词义写上。 生字注音:涸(hé)揠(yà)猗( yī)蕈(xùn)嫩(nèn)瞥(piē) 生词解释: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视如至宝: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当作最宝贵的东西看待。 急不暇择:情况紧急,来不及选择。 了截爽直:指办事干脆利落,豪爽直率。 魔念:奇异的想法。文中指自私、偏狭的心理。 固执:指性情或态度古板执著,不肯变通。 以上板书内容经学生自查字典、词典核实弄准后,让学生标记在书本上。 第二步:问。问是质疑提问,是问答。学生自由发言,也可老师点名发言,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也可以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谈谈初步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疑难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只是老师作答,大多是让学生回答,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师生经过研讨找出答案。尽量让学生多参与、多活动,以生答生,生生对话,让学生多交流,多讨论,多争论。 比如以下问题: 1、“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极写“我”对绿色的怀念与渴望之情) 2、“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一句中“魔念”是什么意思?(“魔”的本义是奇异的意思,“魔念”是奇异的念头,句中指自私、偏狭、较为阴暗的心理状态,或对绿的过分的出乎常人理解的爱)

囚绿记公开课比赛一等奖教案

《囚绿记》教学设计 昌黎六中杜彦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如果我们遇到一个特别喜爱的东西,会有什么想法呢?(买下、得到、占有)是的,大多数人会想据为己有。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看看作者占有的什么,是怎么占有的。(板书题目作者) 二、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并加以赏析; 2、结合作者简介和背景资料,体会运用象征手法的意义。 三、重难点 体会运用象征手法的意义。 四、情感教育 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民族精神;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学方法 圈点批注法,诵读感知,思考讨论,鉴赏品悟。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投影仪。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感悟标题 大家通过题目知道了哪些内容?(记:交代文体是散文;囚:占有、囚系;绿是描写对象;囚绿是课文主体) (要求:阅读过程中拿起笔随时勾画,生字词语、优美词句、疑惑句。)

(二)重点探讨“囚绿” 1、研读第8段 朗读第8段。 勾画出“囚绿”原因的句子。 勾画出一些关键词句,并加以简析。 分析:“牵进”是优雅、轻柔的动作,体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装饰”心情可解释为“改变、安抚、调节、慰藉”,慰藉心灵。 教师补充:“葱茏”“猗郁”词语移用,它们本是用于形容植物茂盛的,这里用来形容爱、幸福和年华,点明了绿色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对绿色的挚爱。 例句:阳光倔强地跳舞;书本害羞地合上了。 2、研读9-12段 (1)朗读这几段,并寻找描写绿枝条被囚后生长变化的句子,讨论“绿”的性格特点。 明确:起先,“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作者发现了“生的欢喜”,写出常春藤的固执、生命力旺盛、蓬勃; 后来,“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作者有些不快,写出常春藤的固执、向着阳光和自由; 最终,“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颜色“青苍--柔绿--嫩黄”,枝条“细瘦--娇弱--病态”作者对常春藤的情感发展到可怜、恼怒,滋生魔念。特点:柔弱、固执。 (2)结合“绿”的特点,讨作者赋予“绿”特殊的象征含义。 学生总结:绿象征生命、希望,向往光明、自由,永不屈服。 (3)理清文章思路,以“囚绿”的形式动宾短语来概括情节。 生答:寻--赏--囚--释--怀 (三)仔细品析“赏绿” ※重点赏第5段 朗读第5段,大家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找出你认为最优美的句子或词语并加以赏析。 (幻灯展示学生的赏析) 总结炼句答题步骤:首先归纳运用的手法(或抓住关键词语),然后结合语境加以分析,最后回答表达的情感(或所起的作用)。 实战演练:(二选一,每句拟定为5分)

囚绿记教学设计

《囚绿记》教案 哈尔滨第十一中学周新宇 一、教学设想 本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课,是一篇自读课文,作者陆蠡。这是一篇抒情散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展开想象,体会文中所描述的情景,进而进入作者所营造的审美境界。同时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我认为,首先应该抓住文本“,绿”这一线索,通过作者对“绿”的态度,来品读文本。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绿色的热爱,向往和赞美。同时,通过对作者生活背景的了解,掌握文中深层次的内涵。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掌握一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阅读方法和借景抒情,以物抒怀的写作方式。 本文优美而充满激情,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突出强调了朗读这一环节。所以,设计本课教案时,本着与文本对话的原则,谋求引导学生立足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对课文进行开放性的阅读,这是合作探究与拓展迁移两个环节所要实现的教学意图。希望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的设计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实现文本常读常新的功能。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领会赋物以情、咏物抒情的写法。 2.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明确作者爱绿之情中所寄寓的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 2.巩固阅读散文的一般方法:从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重点

声声慢 教学设计 (公开课参赛一等奖)

断肠一曲愁千缕 ——《声声慢》教学设计 新郑二中语文组王春辉 2015年4月15日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知人论世,解读李清照之“愁”。 2、品读语言,探究相关意象的内涵,掌握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能抓住词中主要意象来品读愁情; 学习方法:诵读品悟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工具:教学机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欣赏《月满西楼》歌曲,欣赏歌曲可以拉近同李清照的距离。 二、回顾旧知: 请同学自己介绍李清照及其作品,老师可以稍作补充。 三、初品诗情 (一)1、学生齐读词文 2、学生自由朗读 3、请一位女生朗诵。 (二)思考:1. 这首词的词眼是哪个字? 明确:愁 2、作者为什么这么“愁”?请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写作背景来说。 明确:丧夫之痛、孀居之悲、颠沛之苦、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四、细品词境 (一)、词人是如何抒发愁情的? 明确: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意象) (二)、直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 赏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细品七组叠词的意味:多角度写愁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寻觅无果 冷冷清清——(环境、心境)冷清凄冷 凄凄惨惨戚戚——(感受)沉痛凄厉 2.叠词作用: (1)形式上,富有音乐美、音韵美,增强感情。 (2)内容上,奠定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 3.扩展:叠词在文学作品的魅力 (三)鉴赏主要意象(方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找出词中的六个主要意象: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2.学生分组探讨指定的一个意象,思考这些意象是怎样表现愁情的? 3.学生组长收集整理本组意见,做总结汇报: 淡酒:(1)淡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2)含义:是“愁”的象征 晚风:(1)渲染愁情,环境的寒衬托内心的冷,写出词人独居生活的凄惨; (2)含义:秋风渲染愁情。 过雁:(1)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悲痛和对丈夫的悼念。 (2)含义:“雁”有离愁的象征 黄花:(1)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2)含义::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梧桐:(1)一种悲怆凄婉的寄寓,一种凄凉悲伤的象征 (2)含义: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细雨:(1)雨滴梧桐,却敲碎人心。 (2)含义: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4.以上这些意象,营造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明确:营造凄婉愁苦哀怨的气氛,传递出孤寂愁苦绝望的心情。 五、拓展提升 1、比较《醉花阴》和《声声慢》的异同 明确:相同点:“愁”;不同点:愁的内涵、程度不同。 六、小结: 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方法: (1)直接抒情(找词眼,明词情) (2)间接抒情(找意象,悟词意) (3)联系词人生平和写作背景 (4)多读、经常读、反复读 七、布置作业 愁是东去的流水,丝丝缕缕,绵延不绝。 愁是,,。 愁是,,。 附:板书设计: 《声声慢》 李清照 直接抒情 愁 间接抒情(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囚绿记教学反思

《囚绿记》教学反思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阵地,而文本则是最主要的载体。课堂教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语文素养低下,尤其是文章阅读能力不强,这与文本教学的空泛性与无效性有很大关系其主要的表现是,教学中,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吸引学生关注文本、走进文本。我们往往以结论代替了字斟句酌,以泛泛理解代替了准确研读。或者在很多时候,我们就根本没有理解文本。更有甚者,对文本只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所谓的“拓展”上。 因此设计本课时,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文本的解读上。教学思路逐层深入,环环相扣。先由作家的经历入手,可以为解读文本埋下伏笔。其次是文本内容的几个层次,可以有一个问题统领: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分三个层次。作者喜欢绿是绿自身的原因;和作者的处境有关系; 还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系。第三是作者为什么要放绿?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第四是品味文中含义丰富或自己喜欢的句、段。旨在让学生咬文嚼字,体会语言运用之妙。 从课堂效果来看,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学生对一些语句的理解,超出了我的想象。据听课的老师统计,上课发言的次数多。课下有的学生还说,老师我还想说呢,你都没有叫我。 这堂课的教学实现了预设的教学任务。我们从反复诵读入手, 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 感受到作者那黄金般的心。由此可见, 我们要读懂一篇精美的散文,朗诵是关键。而其中借托物寄意类文章, 应从物的特点思考, 展开联想, 联系相似点, 明确象征意义。 教师自己存在的问题是课堂评价语言简单,还需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提高业务能力。 《囚绿记》一课我前思后想,总共考虑了4个思路: 一、抓住“绿”字,突出“绿”的象征意义。课文“绿”的象征意义,共有三层: 1.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2.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3.永不屈服于黑暗。 但是这种解读方式,势必涉及文章的背景分析,并且将它图解为一篇充满政治色彩的革命宣言。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是否有这个意图,我们的解读是否为误读? 二、抓住“囚”字,层层深入,分析作者内心的冲突。作者在《〈囚绿记〉序》里说:“我是感情的奴役,也是理智的仆隶。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没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着它们的轧轹;我没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而得到这两者的轩轾。我如同一个楔子,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间,受双方的挤压。”。《囚绿记》就是一篇表现作者理智与感情冲突的作品,通过对词语句子的解读分析,挖掘作者的从“喜欢”到“留恋”到“占有”的心理历程。这是一个不错的解读方式,但是仅仅分析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不仅课时安排上时间有多余,而且对文章的理解也仅限于表层,如何把课文分析与学生自身生活结合起来,我也存在很大的疑惑。 三、抓住“抒情散文”,传授有关抒情的知识。抒情式表达方式的一种,也是学生作文比较欠缺的一个方面。但是把《囚绿记》简单的肢解成反复、排比等修

《囚绿记》优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以感情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写法,领悟意境美。 2、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的特点,掌握景物描写抓住特征的能力。 3、领悟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绘形绘色的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会体味散文隐含意的方法,领悟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作者简介、课文背景 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如范蠡。 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1919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1921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 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 《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笼罩着孤独和空虚的情绪。《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笔调忧伤愤懑。《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 《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

【公开课教案】《声声慢》》公开课教案

《声声慢》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1、研读诗歌,抓住意境,体验情感,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作品的别样愁情。 过程与方法:诵读品悟点拨探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的意境美,体味词人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1、品味叠词的作用。 2、解读词的意象,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难点:准确理解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所体现的“愁”之内涵。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李清照的名句导入。 二、背景介绍 《声声慢》是李清照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这首词作于作者的晚年,此时国破家亡,她志趣相投的丈夫病死在任上,李清照独身漂泊在江南。 三、朗读《声声慢》 四、鉴赏《声声慢》 (一)、整体把握,抓住词眼。 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二)、赏析上片:

1、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教师点拨:此句写气温骤变的感受。本来心情就很坏,天气却又忽暖忽冷,身体也难以适应。这是借气候之冷暖无常,写飘零憔悴之苦。 3、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教师点拨: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旧时雁吗? 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5、上片小结:从秋天里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几个角度,写自己滞留南方的孤独生活和悲苦心情。 (三)赏析下片 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 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二囚绿记课堂实录7

人教必修二《囚绿记》课堂实录 第一部分:导入 【投影展示以下“画面”】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向你们介绍两个人,一老一小。小的叫移凯旋,仅有五个月大。2009年5月1日,他因饮用的三鹿奶粉患上肾结石,永远的离开了深爱他的父母和这个美丽的世界。 而老者已经是九十二岁了,叫陶兴尧。2010年3月27日,为了阻挠强制拆迁,他和儿子双双自焚,儿死父伤。 那么同学们,你看了这两幅画面,了解到画面背后的故事,能和我说说你内心的感受吗? 生: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别人的生死! 生: 这些人真是“利欲熏心”! 师:好,“利欲熏心”概括的好。这个“心”是什么意思? 生:良心。 师:我们在孟子的名篇《鱼我所欲也》曾学过这样一句话“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为失其本心”。这个“心”就是人的本性,也就是人性。 师:同学们,现今社会生活中,“人性”缺失的事件决非个别现象,从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到生产安全事件,美好的人性的缺失已经成为国人之殇。 我们认为,教育的这个过程,就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美好的人性逐步苏醒的过程。语文课应该成为学生人性生长的一个节点,因为我们生命的成长过程是不能没有心灵的自由面对和人性的深层思考。 所以同学们愿意不愿意和老师一起踏上这趟《囚绿记》人性追寻的列车呢? 生:愿意。 第二部分:品悟“人性” (一)回顾方法 师:好,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在散文阅读中,我们是如何理解文章的价值取向的: 【投影展示】 第一步是“捕捉关键句”,第二步是“品悟关键句”,从句子的字里行间挖掘文本深层的内涵。 品悟“人性”,老师送你们四个字: 【投影展示】 (二)品悟“人性” 师:下面,同学们根据预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关键句,我们一起来品悟“人性”。 生:我最喜欢的关键句是文章第14段中“我渐渐的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内心已起了恻隐之心,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他的固执,无亲热,我仍就不放走他,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第一层次:疑——从人性的层面追求字里行间的意义) 师:好,我们一起讨论一下,这里“魔念”是指什么? 生:占有它、控制它。 生:欲望,私心。 师:作者有没有认识到认识到“囚绿”是他的错失呢?| 生:认识了。师:认识了自己的错失,但还不放它走,仅仅是私心、是占有欲吗?还有什么?生:自尊心。师:

囚绿记教学实录与教学反思人教课标版正式完美教案.doc

《囚绿记》教学实录 -、课堂导入 师:今天我们将走进一位真诚的作家一一陆蠡。他写过这么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 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绿,那么,你心目中的绿又是怎么样的? 生:我看到的绿是生机勃勃的。 生:绿是自然的颜色,郁郁葱葱,有生命的活力。 生: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大地是绿的,给人希望。 师:在同学们的心中,绿是自然的颜色,是给人希望的颜色,是沙漠里的绿洲,是生命的象征。 二、深入情境 课件显示图片:同学们熟悉的三耳湖 课件显示图片:同学们每天学习的地方 课件显示图片:同学们每天必走的校园林荫大道 课件显示图片:湖边婆娑的柳影 生:(专注,面带微笑) 师:其实,咱们班也有一个热爱绿色的同学。 生:(左右环顾) 师:(走到窗台,取来蒋丽萍同学精心伺候的一盆不知名的绿色植物,此时的他正对着绿色植物发呆)蒋丽萍同学是一个热爱生命的同学,听其他同学讲,他每天都给这盆植物浇水晒太阳呢! 生:(善意的笑,蒋丽萍同学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师:校园的美丽离不开绿的点缀,绿,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三、整体感知(学生默读课文,圈划相关内容) 课件显示自主学习内容: 、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作者原有选择的自由,为什么偏选中这一间? 、作者在公寓住下后,每天都做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为什么要将“绿”囚住? 、被囚前的常春藤是怎样的?被囚后的常春藤生长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什么? 、作者把“绿”囚牢了吗?为什么? 师:是什么吸引了作者住进这所公寓呢?找找文中的原句。 生:(齐)“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师:作者对绿影是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 生:(笑)一见钟情。 师:原来是作者对阳光反照下的常春藤的“一片绿影”情有独钟,文中哪一句体现出作者的一见钟情呢,咱们来找找原句。 生:“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师:作者每天是怎样对待令他一见钟情的“她” ? 生: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 师:哪一段? 生:第七段。 师:大家找得非常准确。作者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留念于这片绿色。看来时间长了,

《声声慢》公开课教案.全新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声声慢》丸子版公开课教案 一、检查背诵 课本合上,先提问两个学生背诵,之后全班齐背。点评学生背诵情况。 二、导入新课 引领学生回忆朗读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醉花阴》。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过渡:这两首词有一个共同点,都写出了一种情绪,是什么样的情绪呢?“愁”(板书)。我们说上节课讲到,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的生活是幸福快乐的,所以她的词作写的愁大多是“闺怨离愁”(板书)。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写出了与前期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板书)。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下面,我们就翻开课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女生和男生分别朗读上片和下片的内容,边读边体会其中的情感。 2、提问:读罢此词,你能从中感到作者怎样的情感?——愁 3、作者写了什么样的愁?我们来看下这首词的内容。 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眼前只剩下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它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特别是深秋骤热又骤冷的时候,最难以调养静息。喝几杯清淡的薄酒,怎能抵挡晚上大而急的寒风。正在伤心之时,传书的大雁飞过去了,却原来是以前就相识的。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在窗子边,孤孤

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 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尽?! 四、诗歌赏析——如何写愁 那她在这首词中是如何写愁的呢?先来探寻第一个问题: (一)怎样入愁 1、提问:寻寻觅觅:你觉得李清照在寻觅什么?(该怎么读?) 明确: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在寻 a.觅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 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b.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 (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的感觉。) 2、冷冷清清:诗人她寻找到那些曾经失去的欢笑岁月了吗?冷冷清清是指什么冷清?该怎 么读? 明确: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 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应是轻读、 降调。 3、凄凄惨惨戚戚:①最后诗人的心理感受怎样?又该怎么读呢? 明确:这里是写诗人的心理感受沉痛、凄厉。应该读的一字一顿,字字泣血。 ②开头这句词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情感基调呢? 明确:悲苦愁绝 ③刚刚在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十四个字都连用什么词?如果将此句改为“寻觅,冷 清,凄惨戚”好不好? 明确:叠词。不好,少了音韵美。李清照是运用韵律的高手,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诵起 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别有一番如泣如诉的愁 情。 过渡:接下来我们来探讨第二的问题: (二)赏意象品愁情 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什么是意象呢,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李清照在写作愁情的时候,同样是借助一些意象来抒写。所以我们就一起来看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情。 1、李清照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 明确:酒、晚风(秋风)、雁、黄花、梧桐、细雨(板书) 2、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呢?——意象探究(同桌交流探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