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囚绿记获奖一等奖实录

囚绿记获奖一等奖实录

囚绿记获奖一等奖实录
囚绿记获奖一等奖实录

囚绿记获奖一等奖实录

囚绿记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什么内容?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教师应该做好教案给学生详细讲解。一起来看看小编整理的囚绿记课堂实录,希望对您有用。

囚绿记课堂实录第一课时

生:“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师:对,第13自然段第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本文的写作背景是: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的“我”,必须离开了。离开北平,离开公寓,最重要的是,还离开什么?

生:常春藤!

师:非常好。当初,作者就是因为什么原因才选择了住在这间公寓?

生:常春藤的绿影!

师:这间公寓环境怎么样?

生:不好。

师:怎样不好呢?你是怎样发现它不好的呢?

生:狭小。作者说它“高广不过一丈”。

师:嗯,很好。还有什么不好呢?

生:潮湿。“砖铺的潮湿的地面”。

生:简陋。“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窗户左下角的玻璃还被打碎了,有一个大孔隙。

生:炎热。“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

师:读书很细心。很好。狭小,潮湿,简陋,炎热,这样的居室真可谓什么?用一个名词来定义它。

生:陋室!

师:很好!作者本可以做另外的选择,“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因着常春藤的绿影,作者还是“毫不犹疑”、“了截爽直”地选择了这间陋室,并且,怀着怎样的心情占据了它?

生:喜悦,满足。

师:好,让我们把课文的第1到4自然段一起读一遍,体会一下作者与“绿”邂逅的喜悦和满足。

师:接下来有“绿”相伴的日子里,作者又是怎样的心情?找一找相关的词语。

生:留恋。

生:欢喜。

师作者怎样表现绿影带给他的留恋和欢喜?

生:作者发自内心地直接抒情赞美:“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师:很好,继续。

生:用了类比的手法:“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师:对涸辙的鱼来说,雨水意味着什么?

生:生命。

生:还有两处类比的手法:“我开始了解度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生: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为什么会欢喜?

师: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有了花草的茎叶就意味着附近有陆地了。

师:对,花草的茎叶对于航海的冒险家而言,就像绿洲对于度越沙漠者而言一样,是希望,是生命。

生:还有心理描写:“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这个宅男有点傻,什么也不干,就呆呆地坐在窗前看着绿色,就能快活地度过一个月,两个月。

师:非常好。足以见出他对绿影的爱恋了。

生:还有夸张的手法:“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再平凡不过的一枝之绿在他眼里却如同至宝。

生:还有,我觉得他不仅把这绿当作至宝,还把它当作了婴孩和恋人。大家看第7段的描写,前面一部分:“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就好像是用宝爱的眼光和甜蜜的心情在欣赏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急切地盼望着她快快长大。而后面一部分:“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小婆娑的摆舞”,又好像在欣赏一个恋人的轻歌曼舞。

师:太棒了!很好的感受力!请你以你所体会到的心情把这一段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囚绿记课堂实录

《囚绿记》课堂实录 季淑剑 《囚绿记》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扫除语言障碍,能流畅朗读课文。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 3、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能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预习内容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涸.辙急不暇.择猗.郁移徙. 婆娑.揠.苗助长瞥.见矫.健 2、解释词语 涸辙 婆娑 急不暇择 揠苗助长: 3、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 4、阅读文章思考,“囚”是什么意思?文题中“绿”具体指什么?“囚绿”在文 中究竟是怎么回事? 5、朗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说说作者和“绿”之间究竟发生怎样的故 事? 6、阅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囚“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对文章重要语段、语句进行品读, 感受作者爱绿之情深。 2、认识“绿”之品质,理解“绿”之寓意。 3、进一步认识本文写“绿”采用的形神兼备的写景方法,能运用该方法对 常春藤进行扩写,丰富文章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品读导学仿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绿”之精神,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爱绿之情深,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并能运用形神兼备的写景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题目是——(同学齐声回答)《囚绿记》,作者是谁呢?(学生齐声答:陆蠡)现在我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简要介绍一下作者。(学生回答:略)老师也搜集了一些与作者有关的资料,大家请看(多媒体出示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抗日烈士。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绿记》等,其特点是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文笔凝练、质朴、蕴藉(jié)而秀美。译著有《罗亭》《鲁滨逊漂流记》等。)我想,大家课后肯定作了充分的预习,现在我们一起分享预习的成果。 二、分享 分享一:给带点的字注音(多媒体出示,见预习内容1) 学生注音,全班同学读2遍 分享二:1、“囚”是什么意思?文题中“绿”具体指什么?“囚绿”在文 中究竟是怎么回事? 2、说说作者和“绿”之间究竟发生怎样的故事?(多媒体出示2 个问题,见预习内容4、5) 老师:你能从字形上猜读“囚”的意思吗? 学生:里面是“人”,外面是四堵墙,把人关在里面,就是拘禁、关押的意思。 老师:是啊,可这篇文章作者囚的不是人,而是什么?(学生齐声回答:绿)(老师板书:绿,并在“绿”上加方框)“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学 生齐声答:常春藤)“囚绿”在文中究竟是怎么回事? 学生:就是把常春藤从外面牵到屋子里 老师:“我”和常春藤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学生:“我”选择了窗外有常春藤的房间住了下来,非常喜爱它,和它作无声的对话,而且把它牵引进屋子。可常春藤却向外生长,越来越柔弱, “我”最终把它放了,并非常怀念它。 三、拓展 拓展一感受作者爱绿之情深(多媒体出示) 1、作者为什么囚绿?作者爱绿到何种程度?(多媒体出示问题) 老师:那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

囚绿记教学案例

《囚绿记》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②体会“绿”的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组织学生朗读、圈点、批注、交流、领悟“绿”的特点及精神。 ②引导学生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探讨对文旨的理解。 3、情感与态度目标 ①理解对自由光明的追求和不屈的民族气节。 ②领悟爱并不一定要占有、控制的哲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根据教学要求确定 理解“绿”的精神——向往光明自由,坚贞不屈 2、难点—根据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确定 学会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并落到实处 一、导入新课 师:绿是生命的色彩。蓬勃的绿色,生机盎然,激发了古往今来多少文人的灵感。王安石看见和煦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岸,不禁思念自己美丽的家乡,写下“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找我还”的千古名句;孟浩然拜访自己的朋友,看见清新美丽的乡村美景,用一句“绿树村

边合,青山郭外斜”的佳句来抒发心中的喜悦。朱自清先生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深情地说把她比作“女儿绿”,甚至对绿说“我舍不得你,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 今天,我们走进现代另一位爱绿的作家陆蠡,看看他和绿之间的情感历程。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师:请同学们以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同桌合作交流解决生字词问题。 生:开始自己读课文,与同桌交流解决生字问题。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师:题目中的“囚绿”是什么意思? 生:作者把常春藤“囚”在房间里。 师:“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用与“囚绿”相同的短语概括) 生:作者“爱绿”——“囚绿”——“释绿”的过程 师:说说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从解题入手请学生思考题目的含义,学生自由发言、互为补充,教师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分段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教师请学生板书文章脉络) 生:思路情感 寻绿——喜悦、盼望 赏绿——快活、留恋 囚绿——恼怒

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学案设计(含答案)

《囚绿记》学案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2.过程与方法:找出作者抒写绿的形象的语句,探究绿的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二、导读 1.简介作者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日,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暂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译著有俄国屠格涅夫的《罗亭》,英国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 2.解题 绿是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叫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囚绿记”告诉我们这篇文章的文体

属于——记叙性的散文。 3.背景 本文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奇耻大辱的时候”,作者陆蠡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怀念一年前在北平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株常春藤,民族危亡之际那株倔强的常春藤也便有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二、导思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我”为什么要“囚”绿?(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3.文中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理清全篇的思路,如能像“囚绿”那样用动宾结构的两个字概括。 4.这株常春藤在被囚前与被囚后各有着怎样的外形与特征?“囚绿”后,绿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5.你如何看待作者的“囚绿”? 6.作者为什么囚绿后又放绿? 7.“绿”象征着什么?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人? 四、导练 [跟踪试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涸辙gù淅沥xī揠苗助长yà B、婆娑 sha 流连lián 急不暇择xiá C、珍重zhēn 猗郁qī毫不犹豫yù

高中语文公开课囚绿记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公开课《囚绿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把握文章抒情线索,学习象征手法,理解文章内涵。 2.过程和方法目标:启发引导学生把握文脉,深入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思想和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理解不屈的民族精神,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的变化。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升华思想。 三、教学设想: 从形式到内容逐渐深化,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绿”的象征意义,提高感悟能力。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要求学生用成语说出看后的感受。如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生机勃勃、朝气蓬勃等。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欢的颜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的颜色。这样充满生命力的绿色,我们“求”之不得,可有人却偏偏要“囚”住它。要想理清其中缘由,请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2.研读课文 第一块:与陆蠡相识 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作家作品。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陆蠡是一位真诚勇敢的作家,也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第二块:走近那抹绿

1.绿是什么?“我”为什么如此热爱这抹绿? (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2.为什么要“囚”绿? (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3.我“囚”住了那抹绿吗?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第三块:评论那抹绿

囚绿记教学设计

《囚绿记》教案 哈尔滨第十一中学周新宇 一、教学设想 本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课,是一篇自读课文,作者陆蠡。这是一篇抒情散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展开想象,体会文中所描述的情景,进而进入作者所营造的审美境界。同时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我认为,首先应该抓住文本“,绿”这一线索,通过作者对“绿”的态度,来品读文本。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绿色的热爱,向往和赞美。同时,通过对作者生活背景的了解,掌握文中深层次的内涵。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掌握一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阅读方法和借景抒情,以物抒怀的写作方式。 本文优美而充满激情,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突出强调了朗读这一环节。所以,设计本课教案时,本着与文本对话的原则,谋求引导学生立足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对课文进行开放性的阅读,这是合作探究与拓展迁移两个环节所要实现的教学意图。希望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的设计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实现文本常读常新的功能。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领会赋物以情、咏物抒情的写法。 2.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明确作者爱绿之情中所寄寓的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 2.巩固阅读散文的一般方法:从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重点

《囚绿记》导学案

《囚绿记》导学案 高一年级语文 组 11月6日 [导学目标] 1、知识与水平目标: (1)了解作者的身世,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2)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囚绿的经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品味本文淳朴清丽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 (2)使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使学生能够自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思想和情感目标: (1)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爱国情感。 (2)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 感的变化。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 到思想上的升华。 [知识链接] 1、介绍作者:陆蠡(li)

(1)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如范蠡。 (2)作者简介: 陆蠡,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现代散文家、翻译家。生于1908年,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1942年死于日寇酷刑之下。代表作品: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 陆蠡能够说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他不但文章写的优美,而他的人品更是受到很多作家的高度评价。 (3)其他作家的评价: 巴金老人在回忆陆蠡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陆蠡之文,亦如陆蠡之人;而他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这篇淡雅的散文呢?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写作背景! 2、写作背景: 《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囚绿由》序 我羡慕两种人。 一种富有旺盛的想象,充沛的热情,敏锐的感觉,率真的天性。他们往往是理想者,预言者,白昼梦者。他们游弋于美丽的幻境中,他们生活在理想之国里。他们有无穷尽的明日和春天。他们是幸福的。 另一种具有冷静的思维,不移的理智,明察的分析,坚强的意志。他们往往是实行者,工作者,实事求是的人。他们垦辟自己的园地,他们的生活从不离开现实。他们有无止境的乐趣和成就。他们是幸福的。 前者是诗人的性格,后者是科学家的典型。 前者是感情的师傅,后者是理智的主人。 我羡慕这两种性格。 反观我自己? 两者都不接近。 我是感情的奴隶,也是理智的仆役。 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没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

囚绿记优秀教学指导设计优选稿

囚绿记优秀教学指导设 计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囚绿记》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以感情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写法,领悟意境美。 2、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的特点,掌握景物描写抓住特征的能力。 3、领悟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绘形绘色的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会体味散文隐含意的方法,领悟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作者简介、课文背景? 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如范蠡。

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1919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1921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 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 《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笼罩着孤独和空虚的情绪。《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笔调忧伤愤懑。《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 《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寻绿(1—4)观绿(5—7)囚绿(8—12)放绿(13)怀绿(14) 1、作者为什么囚绿(因为他爱绿)

《囚绿记》优质课教案

《囚绿记》教学教案 偃师职教中心马晓燕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通过教学,让学生深刻认识本文表现出来的抗战初期苦难中的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对光明自由的渴望之情。 2、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技巧和结构安排,把握咏物抒情散文的写法。 二、教法说明、学法指导: 巧妙灵活地运用“找、问、赏、写”四步教学法。学生自主学习,多活动,多参与,多思考,在积极、主动、快乐的状态下达成教学目标,享受教学生活的情趣与美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绿的特点及象征意义。 难点:准确理解和把握作者对绿的态度、做法,认识人和物、情和景的关系。 四、教学具体内容和步骤: 1、导入新课: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也许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和它的作者是最配用“文如其人”来评价的。听听几位评论家的话语,你就知道为什么了。 刘长春说“陆蠡之文,一如陆蠡之人;陆蠡之人,亦如陆蠡之文。” 李健吾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璞玉般的心灵。” 巴金说:“他有优美的性格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曲,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今天就让我们用一双慧眼,去发现陆蠡心中的那一抹绿色。 2、教学程序: 第一步:找。找什么?找出文中不懂的字、词、句,或语法、修辞、技巧方面的问题。找的前提是先读,课前预习读过更好,没有读过就当堂快速阅读,默读或跳读都行。重点读课文,也可读课下注释、课后题。同时把不懂的地方找出来用笔画住。如果是生字生词,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板书到黑板上,如果是问题,可以留作下面提问或写到纸条上交给老师。 《囚绿记》这一课我已经让学生课前预习过,早读读过一遍,导入新课后,我就让学生找出生字生词并叫他们大胆地走上讲台板书,会注音的生字连同注音写上,会解释的词语连同词义写上。 生字注音:涸(hé)揠(yà)猗( yī)蕈(xùn)嫩(nèn)瞥(piē) 生词解释: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视如至宝: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当作最宝贵的东西看待。 急不暇择:情况紧急,来不及选择。 了截爽直:指办事干脆利落,豪爽直率。 魔念:奇异的想法。文中指自私、偏狭的心理。 固执:指性情或态度古板执著,不肯变通。 以上板书内容经学生自查字典、词典核实弄准后,让学生标记在书本上。 第二步:问。问是质疑提问,是问答。学生自由发言,也可老师点名发言,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也可以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谈谈初步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疑难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只是老师作答,大多是让学生回答,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师生经过研讨找出答案。尽量让学生多参与、多活动,以生答生,生生对话,让学生多交流,多讨论,多争论。 比如以下问题: 1、“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极写“我”对绿色的怀念与渴望之情) 2、“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一句中“魔念”是什么意思?(“魔”的本义是奇异的意思,“魔念”是奇异的念头,句中指自私、偏狭、较为阴暗的心理状态,或对绿的过分的出乎常人理解的爱)

《囚绿记》教学实录

《囚绿记》教学实录 囚绿记精简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朗读以悟情品析以释旨续写以练笔 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读写赏悟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并释题 1、“囚”是什么意思? 2、“绿”是指什么? 明确:绿色的常春藤 3、那么“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二、选读语段,体悟感情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这样做表现了他对“绿”有怎么样的感情吗? 明确:喜爱 2、请你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内容,并酝酿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1)学生找出体现作者喜爱绿的语段,并轻声地朗读。

(2)小组内先交流朗读,然后讨论如何朗读更好。 (3)全班同学交流朗读,体会作者对“绿”的感情。 *教师可根据情况组织全班朗读,并对朗读予以指导。 三、圈画语句,品悟文旨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那么,作者为何对绿有如此之情,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作品写作背景时间的语句。 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终于在一天早晨……。离开北平一些年了。…… 3、哪个同学能说说中国的这段历史呢? 4、面对列强入侵,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能无动于衷吗?他写这篇文章真得就没“别有用心”吗?请你从文中圈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语句,然后在文旁进行批

《囚绿记》优秀教案

囚绿记 一、导入: 绿色代表生命的活力绿色给人带来舒畅的心情 哪里有绿色哪里就有生活的情趣哪里有绿色哪里就显示出勃勃生机 桃红柳绿那是春的象征青山绿水那是景的美丽莺歌燕舞奏响绿色的旋律 绿色是希望之色,绿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的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的歌咏之色。古诗中有不少写绿的名句,你能背几句吗?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贺之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孟浩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绿色:春天、生机、希望 二、字音字词: 陆蠡(lǐ) 涸(hé)辙婆娑(pósuō) 猗(yī)郁囚系(xì) 瞥(piē)见 ⑴了截:直截。⑵涸辙:干涸的车辙。⑶急不暇择:因着急而没时间选择。 ⑷婆娑:①盘旋舞动的样子、②枝叶扶疏的样子③眼泪下滴的样子。 ⑸猗郁:茂盛的样子。(6)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三、题目解释: 本文题目“囚绿记”作何解释?“囚绿”是怎么回事?“绿”又是指什么? 作者为什么“囚绿”? 明确:“囚绿记”是指记述“囚绿”的过程。 “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绿”指的是绿色的常春藤。

作者为什么“囚绿”?请自由朗读课文,标出段落。 写作思路:寻绿(1-4)——赏绿(5-7)——囚绿(8-12)——放绿(13)——思绿(14) 写作思路情感变化 寻绿(1~4)喜悦满足 赏绿(5~7)快活留恋欢喜 囚绿(8~12)喜悦可怜恼怒 放绿(13)尊敬祝福 思绿(14)怀念期盼 四、我为什么要囚绿呢? “我”喜欢绿色。 为了与绿枝条更接近,更亲密,以装饰简陋的房间,抚平“我”抑郁之心,燃起“我”对生活的希望。 出于一种“魔念”(私心)。 五、作者为何对绿情有独钟?请找出表原因的句子。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纵情歌唱)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怀念至极) 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心灵对话) 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深情感悟)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痴爱行动)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要囚住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喜爱至极) 六、这株常春藤在被囚前与被囚后各有着怎样的外形与特征?“囚绿”后,绿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被囚前:柔软的卷须,茂密的嫩叶,纤细的脉络、嫩芽;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囚绿记学案 (新版)语文版

2.《囚绿记》导学案 教师寄语:生长、自由是生命原始的本质牲征,禁锢和压制,是对生命的摧毁和毁灭,生命需要放飞。 【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理解文章主题和作者的思想;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重点】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的变化。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学习难点】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到思想上的升华。 【资料链接】1、介绍作者:陆蠡(li)(1)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如范蠡。 (2)作者简介: 陆蠡,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现代散文家、翻译家。生于1908年,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1942年死于日寇酷刑之下。代表作品: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陆蠡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他不仅文章写的优美,而他的人品更是受到很多作家的高度评价。 2、写作背景: 《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囚绿由》序 我羡慕两种人。 一种富有旺盛的想象,充沛的热情,敏锐的感觉,率真的天性。他们往往是理想者,预言者,白昼梦者。他们游弋于美丽的幻境中,他们生活在理想之国里。他们有无穷尽的明日和春天。他们是幸福的。 另一种具有冷静的思维,不移的理智,明察的分析,坚强的意志。他们往往是实行者,工作者,实事求是的人。他们垦辟自己的园地,他们的生活从不离开现实。他们有无止境的乐趣和成就。他们

《囚绿记》优质课教学设计

《囚绿记》教学设计 武陟一中冯红霞 教学目标: 1.形:结构、选材 2.神:品味关键句,体会隐含的文意,把握主旨。 3.我:因文识人 4.探究写法特点,提升写作素养。 教学重点 品味关键句,体会隐含的文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 提醒大家细读课文,注意批注,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师生互动: 有这么一种说法,前生五百次的回眸,才能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那么今天我们这40分钟的师生缘分,应该是上辈子苦求千万次的结果。所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尽情挥洒我们的智慧、勇气、热情,

拥抱咱的课堂,演绎咱的缘分,让这节课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一、导入新课 课前大家已读过课文。但是,也许你不曾太留意这张照片。 这是一张发黄的旧照片,它记录着一个曾经鲜活但却永远定格在34岁的年轻的生命——陆蠡,他衣着整洁,面貌清秀,眼睛、嘴角带着羞涩的微笑。他有什么样的性情,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囚绿记》,了解陆蠡,触摸陆蠡沉睡在这篇文字中的心灵。 请看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课件) 形:了解结构和选材的特点 神:找到文眼句,领会主旨。 我:因文识人 形、神,自然是学习散文不能回避的。但是通过对形和神的了解把握,因文识人,走进作者的心灵,也是散文学习的一个重点。二、整体感知 咱们先从形入手。才能做到总揽全局,洞悉结构特点呢?最好的做法就是快速浏览全文。现在给大家两分钟时间速读全文,读完后用最凝练的语言概括全文各个部分的内容。 (学生浏览后)师问: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讲讲陆蠡的这段往事呢? 明确并板书: 寻绿(择绿)——观绿(恋绿、赏绿)——囚绿——释绿—

《囚绿记》导学案教师版.doc

《囚绿记》导学案 编写人:鉀芳授课人:鉀芳授课时间:10月21日 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领悟作者对“绿”的深切感受。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3、品味文中语句,仿写文中语句,学习如何抒写真情实感。 重难点 理解“绿”的象征意义学习如何在写作中抒情 学习程序学习调控 【自主学习】 1、积累字音字形。课前预习完成《直通高考》中的“课时作业一” 2、作者及背景资料介绍 陆蠡(1908- 1942),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家、翻译家。日军进驻上海后,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于1942年4刀13L1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U木宪兵拘留所,刑审数刀,惨遭杀害,时年34岁。 木文写于抗战爆发一年Z后,当时北京已沦陷,上海已成孤岛,国难当头,使作者这个有抱负的青年倍感焦要灼和痛苦,使他发出耍挣脱黑暗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呐喊。 【合作探究】 1、“绿”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囚禁绿?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爱绿想占有绿 2、“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 感动于绿的蓬勃、向阳和固执。 3、(多元解读主题)面对被囚的绿和囚绿的人,你有什么感悟呢? (1)这常春藤给我以启示,当遇到挫折时也要执著于口己的方向,向着阳光生长。 (2)我觉得作者喜欢它继而占有它是自私的,反而伤害了它。所以喜欢它不一定 要占有。 4、(深入解读主题)穿越历史,走进陆蠡,在“绿”身上你又感悟了什么? 象征手法:向着光明、追求自由、永不屈服的抗战精神和民族气节。 【拓展延伸】 1、品味精彩语句,仿写语句 仿照画线语句的结构和修辞,再写一个类似的句子。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世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口,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 学生课前H 主预习完成,第五 小组展示。 小组合作交流,各小组派代表 S O 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血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

《囚绿记》优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以感情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写法,领悟意境美。 2、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的特点,掌握景物描写抓住特征的能力。 3、领悟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绘形绘色的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会体味散文隐含意的方法,领悟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作者简介、课文背景 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如范蠡。 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1919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1921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 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 《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笼罩着孤独和空虚的情绪。《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笔调忧伤愤懑。《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 《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

囚绿记 教案教学设计 _2

囚绿记教案教学设计 囚绿记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文章结构,把握主旨。 2.反复读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感知散文的语言风格。 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

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在艺术上,那乡野泥土的气息,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调,优美清丽的文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文笔缜密、漂亮、醇厚,感情深沉、诚挚、朴实。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中国现代散文(1918~194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四卷,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 【问题说明】 “囚绿”就是作者囚禁窗外的常春藤,作者通过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条牵进作者居室。因为常春藤是绿色的,故简称“囚绿”。本文通过写作者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的过程,表现了作者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课文分析】 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段解: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1937年夏天)。单独成段,说明这事情让作者难忘。 我住在北平①的一家公寓②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③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

《囚绿记》教学设计

《囚绿记》教学设计 《囚绿记》教学设计1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故都的秋》,在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以后,相信大家一定对北平的秋色还恋恋不舍,那么我们今天就再来学习一篇同样描绘北平景色的文章——《囚绿记》,来共同体会作者那深深的“爱绿”之情。 2、介绍作者:陆蠡(li) (1)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如范蠡。 (2)作者简介: 陆蠡,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现代散文家、翻译家。生于1908年,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1942年死于日寇酷刑之下。代表作品: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陆蠡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他不仅文章写的优美,而他的人品更是受到很多作家的高度评价。 (3)其他作家的评价: ①巴金老人在回忆陆蠡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

魂接触了”。 ②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陆蠡之文,亦如陆蠡之人;而他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这篇淡雅的散文呢?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写作背景! 3、写作背景: 《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 1、释题 《囚绿记》中的标题能给我们带来哪些信息? “囚绿”说明把绿色囚禁起来。“记”说明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 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应该注意叙事性散文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写作手法。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感情来朗读全文。 2、整体地感知课文 (1)学生朗读全文 (2)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①将全文划分段落,并用最简练的语言来概括段落大意,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 多种分法: ②让学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

高中语文 囚绿记导学案人教版必修二

《囚绿记》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巩固阅读散文的一般方法:从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领会文中赋物以情、咏物抒情的写法,并能将这种手法在写作中加以借鉴、运用。 3、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明确作者爱绿之情中所寄寓的象征意义,即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紧扣文本,把握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探讨绿的象征意义。 2、难点: 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主动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和“绿”的象征意义,获得思想情感上的提升。 知识衔接 陆蠡(1908—1942),原名陆考原,字圣泉,浙江天台人。幼时有“神童”之称。抗日烈士,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年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陆蠡曾与巴金、曹禺等63位作家一起,在抗议日本侵略的《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上签名,发出“我们决不屈服,决不畏惧”的呼号。

1942年4月13日,上海。卢家湾捕房查抄文生社,劫走存书数万册。陆蠡孤身前去据理抗辩,要追回被抢图书,为文生社讨回公道,却当即被戴上手铐。后被押送到江湾日本宪兵司令部,因为“他是共产党”。 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指汪伪政权)么?”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 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陆蠡坚持爱国抗日立场,不屈不挠,被日军刑审数月后残忍杀害。 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在艺术上,那乡野泥土的气息,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调,优美清丽的文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文笔缜密、漂亮、醇厚,感情深沉、诚挚、朴实。 三本散文集:《海星》,于1936年8月问世;《竹刀》(曾名《溪名集》),于1938年3月出版;1940年8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绿记》。三个文集的共同特色是凝练、质朴、蕴藉而秀美。 陆蠡也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背景介绍: 卢沟桥事变:也称“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的开端。

囚绿记教学实录与教学反思人教课标版正式完美教案.doc

《囚绿记》教学实录 -、课堂导入 师:今天我们将走进一位真诚的作家一一陆蠡。他写过这么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 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绿,那么,你心目中的绿又是怎么样的? 生:我看到的绿是生机勃勃的。 生:绿是自然的颜色,郁郁葱葱,有生命的活力。 生: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大地是绿的,给人希望。 师:在同学们的心中,绿是自然的颜色,是给人希望的颜色,是沙漠里的绿洲,是生命的象征。 二、深入情境 课件显示图片:同学们熟悉的三耳湖 课件显示图片:同学们每天学习的地方 课件显示图片:同学们每天必走的校园林荫大道 课件显示图片:湖边婆娑的柳影 生:(专注,面带微笑) 师:其实,咱们班也有一个热爱绿色的同学。 生:(左右环顾) 师:(走到窗台,取来蒋丽萍同学精心伺候的一盆不知名的绿色植物,此时的他正对着绿色植物发呆)蒋丽萍同学是一个热爱生命的同学,听其他同学讲,他每天都给这盆植物浇水晒太阳呢! 生:(善意的笑,蒋丽萍同学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师:校园的美丽离不开绿的点缀,绿,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三、整体感知(学生默读课文,圈划相关内容) 课件显示自主学习内容: 、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作者原有选择的自由,为什么偏选中这一间? 、作者在公寓住下后,每天都做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为什么要将“绿”囚住? 、被囚前的常春藤是怎样的?被囚后的常春藤生长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什么? 、作者把“绿”囚牢了吗?为什么? 师:是什么吸引了作者住进这所公寓呢?找找文中的原句。 生:(齐)“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师:作者对绿影是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 生:(笑)一见钟情。 师:原来是作者对阳光反照下的常春藤的“一片绿影”情有独钟,文中哪一句体现出作者的一见钟情呢,咱们来找找原句。 生:“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师:作者每天是怎样对待令他一见钟情的“她” ? 生: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 师:哪一段? 生:第七段。 师:大家找得非常准确。作者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留念于这片绿色。看来时间长了,

《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托物言志,从窗前的一株常春藤中抒发的感情。 2、品味语言,学习从体味关键词、句入手把握主旨的阅读方法。 3、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教学重点 领会作者运用象征手法从窗前的一株常春藤中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 从体味关键词、句入手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 品味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与文章等身,我们常说“文如其人”。也许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和它的作者是最配用“文如其人”来评价的。 刘长春说“陆蠡之文,一如陆蠡之人;陆蠡之人,亦如陆蠡之文。” 李健吾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玉般的心灵。” 巴金说:“他有优美的性格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曲,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让我们一起走进《囚绿记》,走近陆蠡。 二、品读课文 1、检查预习,解读字词 piēhézhéxǐ yàxīsuōyīxùn 瞥见涸辙移徙揠苗助长淅沥婆娑猗郁蕈菌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读题目 ①“囚”字有什么特点?明确:四面墙中困个人。 ②“囚”的对象是什么?明确:是绿。 ③“记”是记述的意思。 归纳:文题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2)把握结构 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思考:哪几段写的囚绿?囚绿之前,之后写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动宾短语概括。 寻绿→赏绿→囚绿→释绿→怀绿 (1-4)(5-7)(8-12)(13)(14) 3、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品读:“囚绿”“释绿”部分 探究: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又为什么要释绿? (1)“囚”之意 囚绿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抑郁、不顺心的人对爱、幸福和美好深深的追求而采取的行动。 此结论通过品读第8段思考下列问题获得: ①所囚的是一枝什么样的绿? “浆液丰富”“柔”(生机勃勃) ②作者囚绿的本意是什么?[学生边读边找] “接近”“亲密”“装饰”“比喻” ③从中折射出作者什么样的处境与心境?[ “一枝一叶总关情”,自然界的物总会触动和激发善感的文人的心情,而这份触动和激发又会被文人附着在物上,从而形诸文字,当读者去读这个含情之物时,必然可从中琢磨出作者的处境和心境] “抑郁的心情”,对“葱茏的爱和幸福”、“猗郁的年华”的追求和希望。 鉴赏“牵”[作者为了得到这份爱、幸福和美好,他用了一个“牵”字](学生讨论) 牵,让我们想到人与人的牵手,无论悲伤与幸福,不管逆境与顺境,都见证着一份真爱,相濡以沫,同心、同梦、同喜、同悲、同甘共苦,风雨同舟。虽然牵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动作,简单、朴素,却包含着宁静、充实、满足、安慰和体贴。它直入了作者的心田,可见作者爱这枝绿之深。 (2)爱之深 ①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还有哪些语句写出了对这支绿的爱之深? 选房:因为欢喜这片绿,才选定了这简陋的小房间。(2-4段) 歌颂:热情地歌颂绿(第5段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心情:“我”的心态(5-6段怀念、把我的心都等焦了、急不暇择、视同至室、绿叶和我对语、快活、留恋、欢喜)。 描写:对常春藤情状的细腻描写(第7段伸须、攀缘、舒叶、凋谢)。 ②本有爱抚,本是善意,爱之深却换来一个“囚”字,你怎么认识作者的“囚”的行为? (引绿入室最初给作者带来了“生的欢喜,超越了任何种的喜悦”。这种喜悦使作者开始给予这绿色以更亲昵的称呼——绿友,但“绿友”没有和作者一样体会这种“生的欢喜”,它“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对绿的爱与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囚绿虽是爱意,但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他的企图占有,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和摧残。[在爱与囚之间作者有着内心的矛盾] ③作者内心情感的波动 绿的“衰变”让我觉得它的可怜,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 绿的“固执”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不快、恼怒、魔念。 (从最初的引绿入室带来的喜悦到如今的恼怒,作者情感上大起大落。请男生朗读第9段、女生读第11段,体会情感的变化。) (3)释之理 思考:作者囚住了绿,可他得到“绿”了吗?他的“囚绿”如偿所愿,换得了与“绿”的亲近吗?(找出并理解作者“释绿”时的动作与心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