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免疫综述

免疫综述

免疫综述
免疫综述

T细胞的免疫负调节机制

作者:余国清,余小丽,李桥,邱越,张鑫,王怀萍,胡祖倩

作者单位:563003 遵义医学院2011级临床k-3班

【摘要】免疫抑制功能异常往往导致淋巴细胞异常增生、持续活化等,并引起自身免疫病。阐明免疫抑制机理对了解自身免疫病的病因,以及治疗自身免疫病、免疫抑制性疾病如肿瘤等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抑制免疫系统的负调节机制已有较多研究,尤其是T细胞活化的调节负调节机制。

【关键词】T细胞;细胞因子;免疫系统;负调节机制

【引言】免疫系统作为机体防御系统的核心,具有极其完善的调节机制,可识别各种抗原,诱发免疫应答,并最终将之清除。在一系列正性应答同时,还存在有各种细胞因子的参与,如:IL-4、IL-10、IL-13、IFN、TGF-B。 CTLA-4、Fas/FasL、CD4+CD25+也参与了T细胞的免疫负调节机制,两者之间的平衡推动着机体免疫反应的正常运转。免疫系统的负调节机制,一方面可调节活化信号传导的方向、状态;另一方面,参与免疫应答防止超敏反应的发生。前者是细胞内活化信号不同功能的体现,或者是诱导针对变应原无反应性,也可以有不同活化信号参与调节;后者则是全面抑制免疫反应,可以通过诱导细胞凋亡使免疫反应终止。尽管诱导免疫系统活化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但近年来,抑制免疫系统的负调节机制也有了较大进展,笔者主要针对免疫效应的中心细胞一T细胞活化中的负调节机制作一综述。

1、 CTLA-4[1]

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 cytotoxi. c T lymphocyte associated anting 4, CTLA-4 )是一T细胞活化的负性调节分子。最初认为CTLA-4与CD28协同为T细胞的活化提供一阳性共刺激信号,后来的证据表明CTLA-4信号对T细胞的活化起抑制作用。CTLA-4在控制T细胞活化中的关键作用可通过CTLA-4缺陷小鼠所表现出的致命淋巴细胞增殖疾病而得到很好的说明。在各种各样体内外系统中都证明CTLA-4对T细胞反应起关键的负性调节作用。

2、 Fas/FasL信号途径

Fas是一种广泛表达的膜表面受体,负责调控组织的稳定和免疫反应,几种组织包括脾、淋巴结、肝、肺、肾和卵巢均能持续表达Fas。Fas在组织细胞的表达和功能直接与细胞的生

长和自我更新相关,Fas主要以膜受体形式存在,但也可通过转录水平的不同拼接方式产生可溶性Fas分子,对Fas诱导的PCD有抑制作用[1]。

FasL为分子量40KD的II型膜蛋白,属于TNF家族。过去认为只有激活T细胞才表达FasL, 随后发现其他几种细胞也产生和释放这种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神经元细胞、甲状腺细胞、视网膜基质细胞、唾液腺腺泡细胞和小鼠睾丸的足细胞。而且许多细胞在受刺激的情况下也可表达FasL,如感染HIV的巨噬细胞、用乙醇处理的肝细胞、化疗药治疗下的白血病细胞、针对肿瘤转移的不同类型细胞等[1]。

当Fas与FasL以三聚体形式结合后,即可诱导表达Fas的细胞发生凋亡。目前认为Fas和FasL间相互作用结果的可能形式有:① T细胞与靶细胞之间的凋亡,这是最常见的凋亡形式, T细胞(主要是CD8+细胞)表达FasL,使表达Fas的靶细胞凋亡;②T细胞与T细胞之间的凋亡:T细胞在激活后可表达Fas,也可表达FasL,导致相互作用的T细胞一方面死亡或双方死亡,机体可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下调免疫反应的目的;③靶细胞与靶细胞之间的凋亡,靶细胞既可表达Fas也可表达FasL,导致一方死亡或双方死亡。Fas和FasL表达于不同的细胞导致的凋亡称Trans型凋亡,表达于同吮细胞导致的凋亡称cis型凋亡,这些不同形式的凋亡可能都属于机体为了降低局部炎症坏死的破坏、或降低局部免疫反应,使活化的淋巴细胞凋亡,下调免疫反应所致[2-4] 。

3、 IL-10

白细胞介素10(IL-10)最初被定义为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因子( cytokine synthesis inhibiting factor, CSIF ),由Th2细胞分泌,能抑制Th1细胞合成IL-2,IFN-α的一种可溶性物质。随后发现IL-10可由多种细胞分泌且参与多种细胞的生物调节,如免疫细胞、炎症细胞、肿瘤细胞、血液细胞等[5]。

IL-10作为一种理想的抗炎因子,一方面抑制炎性细胞的激活、迁移与粘附;另一方面抑制炎症因子的合成与释放。在败血症性休克综合征中,细菌脂最近分离出的JAK/STAT抑制基因家族新成员,反馈抑制细胞因子诱导的JAK/STAT信号的启动[6],IL-10能快速启动SOCS3基因转录(在IL-10刺激后15 min即出现SOCS3的mRNA表达),从而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多种炎症因子的生成及其效应。

4、 IL-4

IL-4是辅助T细胞衍生的细胞因子,它在抗Ig抗体存在时能刺激静止B细胞的增殖,纯化

的IL-4也能扩大静止期B细胞和增加MHC-II类分子的表达,IL-4最初称为B细胞刺激因子,尽管CD4+T细胞是IL-4的主要来源,但它也可以由已激活的肥大细胞产生。

到目前为止,IL-4的大多数效应已经在小鼠中进行了研究,小鼠IL-4在四种主要细胞类型中已经显示了重要的效应:

①IL-4是B淋巴细胞的一种生长和分化因子,且可能是B细胞对蛋白性抗原应答时增殖和抗体分泌所必需的,IL-4也是促使IgE发生速发型超敏反应的主要介质。

②IL-4是一种CD4+T细胞克隆的自分泌生长因子,它分泌IL-4、IL-5、IL-6,IL-4可以刺激在胸腺中正发育生长的T细胞。

③IL-4是一种肥大细胞生长因子并与IL-3协同刺激肥大细胞增殖。

④IL-4也是一种巨噬细胞激活因子,但其在单核吞噬细胞上的效应不如IFN-α的效应强, 在某些情况下,IL-4可以拮抗IFN-γ介导的巨噬细胞的激活和抑制IL-1和TNF的产生。

5、 TGF-B

转化生长因子B(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 TGF-B )最先是在肿瘤生物学领域作为一种促生长因子被发现的,后来发现它参与了许多重要的生理及病理过程,其作用形式也多种多样。

是一种抗炎细胞因子,可能由抑制性T细胞所产生。机体在发生RA时这类抗炎细胞因子起内源性自我保护的作用。TGF-B可能是切断免疫应答的一种信号,引起T细胞合TGF-B的信号可以导致它们发挥抑制细胞免疫的作用。用T细胞活动的强效抑制剂 Chebulagic acid 治疗RA 动物,症状的减轻,伴随IL-6减少和TGF-B的明显增加[7],说明TGF-B有重要的抗RA作用。

近年来,研究热点集中在TGF-B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可能起到的作用。TGF-B较其他细胞因子有更强的免疫抑制作用,可以抑制B细胞、T细胞、NK细胞、LAK细胞及活化巨噬细胞的增殖分化;抑制Th1细胞分泌IFN-α、TNF-A、IL-2,也可抑制Th2型细胞因子的分泌[8]。在巨噬细胞中,TGF-B可拮抗TNF-A及IFN-α活性;诱导T细胞凋亡;调节T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水平;抑制IL-2受体(IL-2R)及IL-12受体(IL-12R)的表达;抑制B细胞分泌IgG及IgM;改变不同粘附分子的表达,干扰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抑制抗原递呈细胞(APC)表面MHC-I类及II类分子表达[9]。TGF-B作用复杂,一般认为它是一种负性免疫调节因子,但在体内、外某些特定条件下,它又表现出正向免疫调节作用。

另外,Chen等发现CTLA-4与配体结合可以刺激TGF-B分泌增加。T细胞激活依赖于共刺激通路,即T细胞表面CD28/CTLA-4与APC表面B7-1/B7-2的结合,其中CTLA-4起到负性调节作用。

试验中CTLA-4对正常鼠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达到95%,而对TGF-B基因缺陷鼠抑制作用仅为38%,用抗TGF-B单抗可完全阻断抑制作用。有人于变应性脑脊髓膜炎(EAE)恢复期亦可观察到B7-1、CTLA-4及TGF-B表达的增加。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CTLA-4与TGF-B协同,对免疫反应起着负性调节作用,还有人提出CTLA-4的负性调节作用正是通过TGF-B实现的[10]。

6、干扰素(IFN)

6. 1 IFN-β

IFN-β是通过免疫调节来发挥作用的,能拮抗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表面表达MHC-II类分子,这样就遏制了抗原提呈和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激活;IFN-β能抑制T细胞的增殖,减少IL-2受体A链、CD2、转铁蛋白受体在激活T细胞表面以及减少T细胞产生IFN-α。INF-β可用于治疗MS,其可能机制是抑制T细胞增生,阻断血脑屏障,通过细胞粘附作用干扰T细胞入脑以及上调抗炎细胞因子。如上调IL-12受体B2链和趋化因子受体CCR5[11],IFN-β还可通过IL-10的免疫抑制特性而发挥作用,IFN-β还可促进激活的CD+T细胞和单核细胞分泌IL-10。IFN-β1b是非糖基化人类重组干扰素,它能降低多发性硬化症(MS)病人的复发率,延长病情缓解时间,减缓疾病的进展,并与治疗开始时临床致残程度无关。IFN-β1a是全糖基化的重组干扰素,与人类天然干扰素相似。IFN-β1a能降低MS病人的复发,延缓和预防MS相关性脑萎缩, 长期治疗效果更明显。IFN-β1a治疗最重要的特点是降低MS的致残率,这是迄今唯一能专门降低反复发作型MS病人致残率的治疗手段。

6. 2 IFN-T

是一种新型的干扰素,称为I型滋样层干扰素[IFN-T]。IFN-T通过诱导细胞周期抑制基因产物p21WAF1,能抑制细胞从G0、G1期进入S期,从而具有强大的抗细胞活性能力。IFN-T可通过诱导CD+T细胞产生IL-10、TGF-B而发挥作用,IFN-T能缓解EAE的病情进展[12]。

6. 3 IFN-γ

IFN-γ是单核巨噬细胞的潜在激活因子,它直接诱发酶的合成,使巨噬细胞杀灭吞入的微生物。

IFN-γ增加MHC-II类分子的表达,导致广泛的细胞类型表达MHC-II类分子。因此,IFN-γ通过促进MHC-II类来限制CD4+辅助T细胞的激活放大免疫应答的识别阶段。在体内,IFN-γ通过识别阶段的作用,而增加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IFN-γ直接促进T和B淋巴细胞分化,它是促进CTL成熟且也刺激B细胞分泌抗体的细胞因子之一,在小鼠,它导致B细胞产生IgG2A。

IFN-γ不是淋巴细胞的生长因子,时常抑制淋巴细胞,特别是抑制B细胞的增生,在小鼠,IFN-γ能拮抗IL-4介导的IgE效应。IFN-γ可激活中性粒细胞、NK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促进CD4+ T淋巴细胞粘附和使淋巴细胞通过形态学致变渗出血管。IFN-γ能抑制滑膜细胞增殖、减少血管翳形成、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关节软骨下骨破坏,抑制Th2细胞增殖,下调体液免疫反应,降低机体对自身免疫反应[13]。

7、 CD4+CD25+T细胞

近年来一类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T细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这一类T细胞统称为调节性T细胞( regulatory T cells,简称 Treg )。

Jo nuleit等研究发现CD4+CD25+Treg还可影响其它T细胞的功能[14],主要是抑制细胞因子产生和分泌、下调共刺激分子和粘附分子的表达、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失能、通过促进细胞凋亡而清除效应细胞,甚至还能转化效应T细胞为调节性Treg。CD25+T细胞可以在缺失细胞因子的条件下抑制CD2-T细胞的增殖,CD4+CD25+Treg大多抑制的是特异性T细胞,以此控制组织特异性自身免疫的发生[15]。

8、 IL-13

IL-4和IL-13在蛋白质水平有30%的同源性,并有许多相似的功能。它主要由激活的CD4+ 和CD8+T淋巴细胞衍生,人类IL-13主要由激活的Th0、Th1、Th2淋巴细胞克隆产生,与IL-4 mRNA表达相比, IL-13 mRNA在激活的淋巴细胞中的积聚表达迅速、稳定、时间较长[16],单核/巨噬细胞体外培养的研究中发现,IL-13能抑制多种促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增加IL-1ra分泌而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然而由于它能增加MHC-II类分子在单核细胞膜表面的表达,说明它不仅具有抑制单核细胞功能作用,而且还具有促进正常或不成熟B淋巴细胞的增殖并产生Ig 和诱导B淋巴细胞IgG4和IgE类别转换的作用。对于T淋巴细胞来说,IL-13对T淋巴细胞具有生长促进作用。在周围血液的淋巴细胞表面,由于缺乏功能性IL-13受体,IL-13不能诱导其增殖, 此外IL-13也不能促进Th2细胞亚群的分化[17]。

总结

免疫系统的活化与抑制是多种机制交互调节的结果,本文重点讲述了T细胞的负调节机制,并总结了近年来免疫系统中的负性调节机制。从上述细胞因子等的作用中可看出其机制的复杂性,要想弄清楚其全部分子机理,尚需逐一研究各相关分子的具体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随着对免疫负调节机制研究的逐步深入,将可能开发出可使相关信号分子磷酸化以及能招募特定分子至细胞膜的特异性药物,达到灵活修饰各调节分子,使T细胞活化得到合理的正、负调节控制,最终改善机体的免疫力从而起到治疗肿瘤和免疫缺陷等疾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陆意. 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 2001, 24(5) ; 256-258

[2]邓友平, 冯璞. Fas和FasL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7, 20(4) :213

[3]Christensson, M. et al. Serums FAS levels are elevated in ANCA-positive vasculitis compared with other autoimmune diseases [J].Cl in .Immunol.22.4 (2002) : 22-27

[4]孙红胜. 类风湿关节炎细胞凋亡研究进展[J] .中华风湿病杂志,2000, 4 (3) : 181

[5]Irfan Lalani, Kailash B, Razzaque A. Interleukin-10: Biology, Role in Inflammation and Autoimmunity [J] . Ann Allergy As Th ma Immunol , 1997, 79: 469-484.

[6] Krebs DL, H ilt on DJ. SOCS: Physiological suppressors of cytokine signaling [J] . Cell Sci, 2000, 113 (16) : 2813- 2819

[7] Lee SI, Hyun PM, Kim SH , Kim KS, Lee SK, Kim BS , M aeng PJ ,Lim JS (2005) Suppression of the onset and progression of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 by chebulagic acid screened from a natural product library [J] . Arthritis rheum 52: 345-353 [8] T horbecke G, U meTsuDT , DeKruyffRH , et al. When engineered to produce latent TGF-betal , antigen specific T cells down regulate Th1 cell-mediate autoimmune and Th2 cell-mediated allergic inflammatory processes[J] . CyTokine Growth Factor Rev, 2000, 11 (12) : 89-96

[9] Wahl SM. TGF- in the evolution and resolution of inflammatory and immune processes: introduction [J] . Microbes Infect , 1999, 1 (15) :1247-1249

[10] Chen W, Jin W,Wahl SM. Engagement of CTLA-4 induces TGF-beta production by murine CD4-T cells [J] . J E x pM ed, 1998,18800 : 1849-1857.

[11] Wandinger KP, Stu. rzebech er CS, Bielek ova B. Complex immunomodulatory

effects of interferon-beta in multiple sclerosis include the upreguIation of T helper 1-associated marker genes [J] .Ann Neurol, 2001, 50 (3) : 349-57

[12] Tuohy VK, Yu M, Yin L. Modulation of the IL-10/IL-12 cytokine circuit by interferon-beta inhibits the development of epitope spreading and disease progression in murine autoimmune encephalom yelitis [J] . Neuro immunol, 2000, 111 (1-2) : 55-63

[13] 梁卫, 周学平.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分子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4, 4 (17) : 2591- 2592

[14] Cederbom L, H all H , Ivars F. CD4+CD25+ regulatory T cells down regulate co-stimulatory molecules on antigen-presenting cells [J] . Eu r J Immunol, 2000, 30(6) : 1538-1543

[15] As sem an C, Mauze S , Leach M, et al . An essential role for interleukin 10 in the function of regulatory T cells that inhibit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J] . J Exp Med, 1999, 190 (1) : 995-1004

[16] Minty A, Chalon P Derocq JM, et al. intrleukin-13 is a new human lymphokine regulating inflammatory and immune reponses [J] .Nature, 1993, 362: 248-250 [17] De Waal Makiyt R, Figdor CE, Hui jbens R, et al. Effects of IL-13 on the phenotype cytokine production and cytotoxic function of human monocytes [J] . J Immunol, 1993, 151: 6370-6381

免疫学综述

课程名称:免疫学

题目:T细胞的免疫负调节机制

院系:基础医学院

班级:2011级k-3班

姓名:余小丽 1120150302

李桥 1120150303

邱越 1120150304

余国清 1120150305

张鑫 1120150306

王怀萍 1120150307

胡祖倩 1120150324

日期:2013-04-16

免疫细胞治疗现状

免疫细胞治疗现状 一、免疫细胞治疗概念和分类 细胞治疗分为干细胞治疗和体细胞治疗(免疫细胞治疗)。前者包括ES、神经干细胞、骨髓干细胞、外周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脐带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治疗等。后者体细胞治疗一般是指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是通过干细胞移植来替代、修复患者损失的细胞,恢复细胞组织功能,从而治疗疾病。 免疫细胞治疗技术是通过采集人体自身免疫细胞,经过体外培养,使其数量扩增成千倍增多,靶向性杀伤功能增强,然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从而来杀灭血液及组织中的病原体、癌细胞、突变的细胞。免疫细胞治疗技术具有疗效好、毒副作用低或无、无耐药性的显着优势,成为继传统的手术疗法、化疗和放疗后最具有前景的研究方向之一。 免疫细胞治疗主要包括非特异性疗法LAK、CIK、DC、NK 和特异性TCR、CAR。(非特异性没有明确的免疫细胞靶点,是从整体上提高人体免疫力而达到缓解肿瘤症状,特异性治疗具有明确的靶点和机制,能通过激活或者抑制明确靶点来实现免疫系统对肿瘤的免疫激活)。 目前,国际最领先的是CAR-T细胞治疗,辉瑞、诺华等巨头与生物技术公司合作从事CAR或TCR开发,国内这块还没出成果,还处在临床试验阶段。而我国广泛使用的是非特异性细胞疗法,主要涉及CIK,DC-CIK治疗,比如双鹭药业,北陆药业,中源协和等公司已经运用于临床治疗中,还有些处在临床试验阶段。 二、传统非特异性细胞治疗 CIK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是将人体外周静脉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共同培养而获得的一群异质性细胞,其中CD3+和CD56+双阳性细胞为其主要效应细胞,兼具T细胞特异性杀肿瘤和NK细胞非MHC限制性杀瘤的特点。目前CIK细胞主要用于手术后、放化疗后微小残留病灶的清除及调节患者免疫能力。 CIK 细胞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清除肿瘤微小残余病灶,防止复发的作用,主要通过以下3 种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 (1)直接杀伤肿瘤细胞:CIK 细胞表面含有与靶细胞(肿瘤细胞)表面分子结合的受体,启动细胞溶解反应释放一些细胞毒颗粒或因子,从而溶解肿瘤细胞。 (2)释放细胞因子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CIK 细胞可分泌IL-2、IFN-γ、TNF-

基础免疫学原理

得分阅卷人免疫学原理 三、名词解释(10题,每题3分,共30分) 、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细粘附分子: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总称。根据其结构特点可分为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等。、补体: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不耐热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细胞因子: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 、抗体亲和力成熟:随着抗体应答的不断进行,B细胞产生的抗体亲和力不断提高的现象。与体细胞高频突变有关。 、ADCC: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可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结合于靶抗原上的抗体Fc段,直接杀伤靶抗原。 、PRR:模式识别受体。主要是指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病原微生物或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主要包括MR,SR, TLR。 、超敏反应: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所致。 10、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 髓和胸腺。 四、问答题(25分) 1、简述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过程(6分) 答: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 ⑴识别阶段:抗原与抗体(IgM、IgG)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 活C1。C1是由C1q、C1r、C1s组成的多聚体复合物。当两个以上的C1q 头部被抗体结合固定后,其构象发生改变,依次激活C1r、C1s,并裂解为大小片段。

2020年免疫学指标应用研究进展

范文 2020年免疫学指标应用研究进展 1/ 6

免疫学指标应用研究进展【提要】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以慢性多发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新的实验室血清免疫学指标有蛋白类如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正五聚蛋白 3(PTX3)、葡萄糖-6 磷酸异构酶(G6PI)、脑信号蛋白 7A(Sema7A)、免疫球蛋白 G4(IgG4)和各种细胞因子类如白细胞介素(IL)-20、IL-21、IL-33、 IL-34、IL-35 等。 这些指标可能与RA 的发生发展相关,同时也可为治疗及评估预后提供新思路。 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为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特征的系统性疾病。 RA 疾病的活动期一般有血小板、血沉、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补体水平升高,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factor,RF)、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anticitrullinatedproteinantibodies,ACPA)及抗核抗体阳性等表现。 最新的 2010 年RA 分类标准和评分系统纳入了新的炎症标志物指标,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1]。 同时,除了经典的免疫学检查外,随着RA 免疫机制研究的深入,有更多的免疫学指标被发现及应用,本文对RA 的主要免疫学指标及其新进展进行综述。 1 蛋白类

1.1 血清淀粉样蛋白 A 血清淀粉样蛋白 A(serumamyloidA,SAA)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由肝脏产生,主要通过与血浆中的 HDL 结合发挥其生物活性。 既往许多研究表明 SAA 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表达升高,尤其当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关节炎患者和正常人相比时,SSA 在RA 患者中表达水平更高,并且与疾病活动度、CRP、血沉呈正相关[2]。 研究表明,SSA 在RA 中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 P38 有丝分裂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MAPK)信号通路来影响B 类Ⅰ型清道夫受体的表达,从而促进血管的生成[3]。 还有研究显示,SAA 比 CRP 更能反映RA 的疾病活动度[4]。 提示 SAA 可能是与RA 疾病活动度相关性更高的生物学指标。 1.2 正五聚蛋白 3 正五聚蛋白 3(pentraxin3, PTX3)在 1992 年被发现,它含 381 个氨基酸,属于正五聚蛋白超家庭。 PTX3 为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主要由肝细胞以外的多种细胞产生,正常情况下以备用形式储存在中性粒细胞的特殊颗粒中,当出现组织损伤及微生物感染等炎性反应时才释放出来,发挥其组织修复及重构作用[5-6]。 因其与心血管疾病有密切关系而备受关注,但最近研究发现,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如RA、系统性硬化症、小血管的血管炎等疾病中呈高表达[7]。 3/ 6

甘草药理作用综述

甘草药理作用综述 甘草(Radix Glycyrrhiza),是一味补益中药,根、根茎是其药用部位,根呈圆柱形,直径0.6~3.5cm,长25~100cm,属于蝶形花亚科,呈灰棕色或者红棕色。本品味甘性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缓急止痛、缓和药性,还能润肺祛痰而止咳喘。 甘草分布甘草资源分布要是产自俄罗斯、土耳其、希腊、伊朗、中国、印度、巴基斯 坦、阿富汗、叙利亚、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野生和半野生的甘草。中国甘草资源丰富,分布广而且多,目前己知有8种,包括:1 乌拉尔甘草,分布很广,中国西北、东北、华北地区均有分布(新疆、甘肃、青海、陕西、宁夏、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辽宁、黑龙江)。 2 光果甘草,仅产于新疆。 3 胀果甘草,主要分布于新疆,向东可到达甘肃西北部及疏勒河沿岸。 4 刺果甘草(Glycrrhizapallidiflora Maxim.),主要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河南、陕西。 5 粗毛甘草(Glycrrhiza aspera Pall.),仅分布在新疆的东部和北部。 6 黄甘草,主要分布于甘肃。7云南甘草(Glycrrhiza yunnanensis Chengf. etL. K. Tai)[1]。近年来,随着甘草的药用价值越来越被广泛应用,学者也对甘草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甘草具有抗炎、抗病毒、抗癌、抗菌、抗肿、抗氧化、抗肝损伤、减毒作用等药理作用。 一抗炎 含甘草酸的甘草提取物可以有效治疗过敏性皮炎如湿疹、瘙痒症和皮肤囊肿。Abe 等用甘草酸治疗感染了伴刀豆球蛋白诱导的肝炎时小鼠三发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甘草酸可以促进抗原肝树枝状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从而减轻炎症。此外,甘草中分离到的甘草黄烷在体外对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基转移酶活性抑制的IC50 值为7.7 μmol/L,具有抗炎活性,有望作为天然抗炎药物[1 ]。原皓等[15-16]报道了甘草酸二铵对大鼠结肠炎有显著的治疗作用,抑制促炎因子TNF-α、IL-6、IL-8 的产生和表达可能是其治疗机制之一[2 ]。甘草具有糖皮质激素样抗炎作用。对大鼠棉球肉芽肿、甲醛性浮肿, 皮下肉芽肿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其抗炎作用可能与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 抗组织胺, 或与肾上腺有关, 也有人认为它影响 了细胞内的生物氧化过程, 降低了细胞对刺激的反应性, 从而产生了抗炎作用[3 ]。 二抗病毒 甘草酸在临床上已被用于治疗慢性肝炎。甘草酸在体外可明显抑制HIV阳性病人血单核细胞中HIV复制,减少感染了致死剂量流感病毒的小鼠的发病率和死亡。Cinatl 等比较了三唑核苷、菌酚酸、吡唑呋喃菌素和甘草酸对两种SARS 冠状病毒FFM-1 和FFM-2的抑制,发现甘草酸对病毒复制的抑制最强[1]。梁再赋等报道了甘草酸单铵具有抗单纯I 型疱疹病毒的作用,当其ρ>25 mg/mL 时,对RK13 细胞有毒性作用;当ρ<12.5 mg/mL 时,则无影响;当ρ>4 mg/mL 时,不但有灭活细胞作用外,且有灭活细胞内的I 型单纯疱疹病毒的作用. 而低质量浓度的甘草酸单铵具有减轻细胞损伤的作用,且对I 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ED50 的ρ=1 mg/Ml[4]。 Epstein-Barr病毒与外周T细胞淋巴瘤、胃癌、Hodgkin’s 淋巴瘤等许多疾病的病因有关。使用甘草酸进行体外抗Epstein-Barr病毒实验,发现甘草酸干扰病毒的早期复制,但不影响病毒的吸附,也不会使病毒质粒失活;体外实验还表明,甘草酸具有抗虫媒病毒的作用[5]。甘草不仅对单纯性疱疹病素、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有预防作用。张剑锋等的研究显示甘草酸对疱疹病毒群的VZV 感染的人胎儿成纤维细胞病灶数有明显的抑

虎杖的功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综述

虎杖的功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综述 摘要虎杖含有多种药理活性成分,其主要有效成分白攀芦醇苷,具有扩血管、抗血栓艟休克、降血脂厦抗氧化等作用;另外,虎杖还具有抗茵、抗病毒和保肝等作用,临床用于治疗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和各种病毒感染等疾病. 美键词虎杖;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虎杖为蓼科蓼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虎杖的干燥根和茎。别名:花斑竹、酸筒杆、酸桶笋、酸汤梗、川筋龙、斑庄、斑杖根、大叶蛇总管、黄地榆。性状:本品多为圆柱形短段或不规则厚片,长1~7cm,直径0.5~2-5cm。外皮棕褐色,有纵皱纹及须根痕,切面皮部较薄,木部宽广,棕黄色,射线放射状,皮部与木部较易分离。根茎髓中有隔或呈空洞状。质坚硬。气微,味微苦、涩。性味与归经:微苦,微寒。归肝、胆、肺经。其主要成分为:游离蒽醌和葸醌苷、黄素、大黄索甲醚、犬黄酚、总苷A、慈苷B、芪类化合物(白黎芦醇苷、糖苷类氪基酸、微量元素)等。具有祛风利湿、祛痰止咳清热解毒、活血化癀等功效临床用于治疗湿热黄疸、肺热咳嗽疮痈肿毒、关节痹痛、经闭经痛、水火烫伤、跌打损伤等。近年来,根据化学成分,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广,现综述如下。 1 种质资源 虎杖喜温暖湿润生长环境,耐寒,不怕涝,对土壤要求不严,常生于山沟、河旁、溪边、林下阴湿处。主要分布于陕西、、、、、、四川等省[1]. RAPD[2]、ISSR[3]和SRAP[4]扩增结果表明,22个引物中l7个引物扩增产物具多态性。。22个引物共得到98条扩增DNA片段,平均每个引物可获得4.45个DNA片段,其中90.8%的片段具有多态性。每个多态性引物能扩增出3—8个DNA段,平均可扩增出5.24个多态性片段,表明虎杖种质资源多态性水平较高(90.8%)。说明虎杖种质资源在分子水平上确实存在较大遗传差异。 2 栽培技术 2. 1繁殖育苗 在5~6月份虎杖开花前,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作为母株,提前1 d浇足水,以确保植体内水分充足。翌日,剪取地上部粗壮主枝,去除叶片、叶柄、侧枝及顶部细弱枝条;将枝条在分枝处剪开,保留5~10节,作为繁殖用种条。 将准备好的种条,整齐横放,排列成行,行距10cm,覆沙5~8 cm,浇足水,并注意保持土壤表层湿润,直至萌芽齐全方可少浇水或不浇水。种条埋人沙中7~10 d后,自茎节处萌生新芽,萌芽率约60~70%;15 d左右自节处生根,生根率达98%以上。 2. 2 移栽定植 2. 2.1选地、整地 选择阳光充足、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肥沃的地块,施人腐熟的饼肥后深翻一次(25- 35cm),清除草根及杂物,耙细、整平。 2. 2.2移栽与定植 种条埋人25 d左右,长出嫩芽、生根数量较多后,可挖出种条,并从芽点处剪断,每小节即一株小苗。按株行距30 cm×60 cm定植,每穴1~2株,芽点向上斜放,培上细土,浇足定根水。移栽苗的成活率可达98%以上。 2. 3栽后管理 虎杖幼苗定植后,注意保持土壤湿润,促进根系生长。幼苗期要结合除草,松土。当植株长高后,可转为粗放管理。

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的发展与现状研究综述

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的发展与现状研究综述作者:陆静兰 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4期 摘要:临床免疫学检验在长时间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一门具有显著应用性质的学科,该学科涉及内容及范围都非常广泛,与免疫类型疾病病发机制、诊断治疗、预防,免疫学基础检测知识、实际应用、操作技巧等都存在密切联系。目前我国临床免疫学检验已经被纳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同时也在临床检验诊断专业课程中占据重要位置。本文主要阐述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的发生发展及应用现状,希望能够给予相关工作者一些借鉴。 关键词: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发展与现状;研究 我国第一本包涵临床免疫学检验知识的教科书与20世纪80年代末问世,在经过漫长的20年时间才逐渐获得该领域专家及研究者的一致认同[1]。免疫学检验在我国临床医学领域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该学科的发展能够对生命与医学等其他学科产生影响。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持续提升,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寻觅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涉及内容逐渐延伸至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各个领域,与此同时,其他学科在操作过程中使用到临床免疫学检验的频率也呈现逐年增长趋势,由此也奠定了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在现代医学中的独特地位[2-3]。 1. 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的发现及发展 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发现及组建时间已经有一百多年时间,形成于一系列抗细菌感染实验研究中,最初在19世纪80年代期间有一些学者针对传染病患者及免疫动物进行研究,发现两者血清里都存在具有特异性质的结合病原体,另外还存在促进这些结合病原体形成的物质,学者将这些结核病物质统一定义抗体,具备推动形成抗体的物质则定义为抗原[4]。1896年 A.Sicad与G.Widal收集获取伤寒患者血清,并通过实验使其与伤寒杆菌相互反应,最终经由两者产生特异性凝集现象来诊断患者伤寒情况,自此开辟了免疫学和医学检验相互结合应用的先例。19世纪末期,德国化学家Ehrlich发表体液免疫理论学说,俄国动物学家Metchnikoff发表细胞免疫理论学说,两方各有拥护者导致免疫机制长期处于争论中。直到20世纪初期调理素被Wright发现后,证实如果有体液因素,血清里吞噬细胞所发挥的作用将会获得明显提升,进而表现出这两种免疫因素潜在的密切联系,即相辅相成机制[5-6]。自此,体液免疫理论学说与细胞免疫理论学说之间的矛盾迅速化解,人们能够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免疫机制。 1900年Landsteiner等发现人类血型有ABO三个情况,自此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中诞生一种新型且重要的检验项目——血型鉴定。1897年Kraus证实将细菌培养物滤液和对应的抗血清进行混合会产生沉淀情况,1898年Bordet基于补体溶血体系组建补体结合方案,1906年wassermann等创新使用补体结合方案来对梅毒患者进行诊断[7]。1900~1930年期间,内毒素Shwartzman反应、血清疾病、过敏反应、调理作用、补体结合反应、皮肤反应、Arthus反应等逐渐广为人知,免疫疫苗走上了迅速发展的道路,白喉类毒素预防、卡介苗等陆续出现。以上

神经妥乐平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现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299353.html, 神经妥乐平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现状综述作者:李晓婷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8年第08期 神经妥乐平是将牛痘疫苗接种至家兔皮肤中,从其炎性、免疫组织中所提取并经过提纯、去蛋白、去微生物后精制而成的小分子生物活性混合物,药液中未添加防腐剂、无微生物。本药由40多种有机酸、核酸、氨基酸所构成,分为4个不同的组团,且每个组团的药理作用存在差异[1]。本文现就神经妥乐平的药理作用及应用现状作如下具体综述,旨在为临床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1 神经妥乐平的药理作用 1.1 镇痛作用 神经妥乐平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发挥镇痛作用,其一为通过阻碍激肽释放酶而达到抑制缓解肽合成的效果,而缓解肽是介导疼痛、变态反应的主要介质;其二为可对下行行性疼痛抑制系统产生激活作用,而下行性疼痛抑制系统是疼痛调节的重要机构。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麻醉性镇痛药相比,神经妥乐具有不同的镇痛机制,其可避免相关不良反应发生。 1.2 调节免疫系统作用 神经妥乐平可促进外周血白细胞数量的增加,提高巨噬细胞及T细胞功能,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对T细胞依赖性抗原抗体免疫反应。同时神经妥乐平可通过增加T淋巴细胞功能及数量,而达到减轻及抑制高迟发型超敏反应的效果;此外,其还可促进T细胞产生IL-2的功能,刺激其分泌,进而恢复T细胞依赖性免疫反应,调节免疫系统。 1.3 修复、营养神经作用 神经妥乐平可促进神经突触传导的恢复,激活Na-K-ATP酶的活性,进而加快神经轴突的形成及许旺细胞的增殖,调节病损神经的传导速度,对缺氧状态下神经元功能发挥保护作用。此外,神经妥乐平可促进纤维母细胞瘤BDNF的表达,且对细胞形态及存活率无明显影响,常用于器质性疾病、大脑功能的治疗中[2]。 1.4 脑保护作用 神经妥乐平属于激肽释放抑制药物之一,可对腹内侧核及脑室旁的神经内分泌功能、自主神经功能产生影响,进而预防因脑缺血而引起的白细胞及血小板增多,降低脑能量耗竭、大脑水肿发生的风险。神经妥乐平可对脑炎性MBP诱发的免疫反应产生抑制,进而预防脑脊髓炎发生。

免疫学文献

新疆农业大学 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免疫学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姓名: 苗森 学院: 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 班级: 13级研究生 学号: 1340020241 指导教师: 王子荣 2013年4月20 日 新疆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免疫学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摘要: 免疫学检测技术是指以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成本低、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等优点,在食品的安全检测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介绍了免疫荧光技术、酶免疫检测技术、放射免疫技术、免疫胶体金检测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免疫测定新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对食品安全相关的免疫学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以及展望。 关键词: 免疫学检测技术;食品安全检测;应用 Immunological Detec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The Food Safety Testing Abstract:The immunological detection technology refers to the specificity of the antigen and antibody binding reaction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technology. With high sensitivity, high specificity, detection of low cost, safe, reliable, and the advantages of convenient and quick, in food safety testing has a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 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que is mainly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enzyme immune detection technology, ria technology, immune colloidal gold test technology,he monoclonal antibody technology, the new technology of immunoassay in food safety testing.The application of immunological detection of food safety related technology were summarized and put forwar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spects. Key words: Immunological detection technology; Food safety testing; Application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种类越来越丰富,在食品中检

薄荷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薄荷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薄荷作为我国传统中药,因其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查阅文献本文主要针对其临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和应用薄荷在临床应用上提供更新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薄荷;药理作用;综述 The advance on the research of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of Mentha haplocalyx Abstract: Mentha haplocalyx 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China.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were taken for its wide range of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Mainly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view in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its clinical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clinical applications provide updated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int. Key word s: Mentha haplocalyx;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review 薄荷为唇形科薄荷属植物,又名水薄荷、苏薄荷、鱼香草、人丹草、升阳草、夜息花、番荷菜等。其干燥地上部分可入药,是我国常用的传统中药之一。关于薄荷的记载最早见于《唐本草》,薄荷有疏风、散热、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咽喉肿痛、牙痛等[1]。现在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薄荷属植物约有30种,薄荷包含了25个种,除了少数为一年生植物外,大部分均为具有香味的多年生植物。根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我国有薄荷属植物12种,主要分布于东北、华东、新疆地区[2]。野生的薄荷有椒样薄荷、欧薄荷、留兰香等。薄荷富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左旋薄荷醇、左旋薄荷酮、异薄荷酮等。此外薄荷还含黄酮类、有机酸和氨基酸成分[3-5].。现对近年来薄荷及其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做一概述。 1、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免疫学研究报告现状及发展前景

XX学院 Hefei University 医学免疫学 题目:医学免疫学述 系别:生物与环境工程系 专业:_ 12级生物技术 学号: 1202021037 XX:戎晓娜 指导教师:甤 2015年4月10日

医学免疫学综述 摘要:免疫(Immunity)的根本概念是机体识别自我与非我,产生免疫应答以清除异己抗原或者诱导免疫耐受以维持自身内环境稳定。免疫学(Immunology)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学科,涉及到免疫识别、免疫应答与免疫耐受免疫调节等的免疫学基本科学规律与机制研究以及免疫机制在相关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免疫学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中应用。 关键词:免疫学;临床应用;发生机制;发展前景 一.免疫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免疫学研究内容包括:一是基础免疫学研究,二是临床免疫学研究和应用,三是免疫学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综合来看,基础免疫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10个方面: 1:免疫系统的形成机制 2:免疫器官与免疫细胞组成以及不同种类免疫细胞和亚群的形成与相互之间调控机制 3:抗原的结构特性与免疫识别 4:免疫应答的关系与机制 5:免疫细胞感受外界危险信号、识别抗原的物质结构基础 6:天然免疫应答的细胞与分子机制 7:获得性免疫应答的细胞与分子机制 8:免疫耐受及免疫负相调控的方式与机制 9:免疫效应分子的结构、功能与作制

10:免疫细胞的功能调控及其信号转导机制 临床免疫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分支学科也很多,主要围绕着重大疾病如感染性疾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与过敏性疾病以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的发生发展机制、诊断与病程的动态观察和预后分析、治疗与预防措施开展应用性研究。具有挑战性的研究内容也很多,例如,肿瘤免疫逃逸机制与肿瘤防治新方法的设计以及肿瘤早期特异性免疫诊断如何提高,急性感染与免疫病理现象,慢性感染与免疫耐受现象,器官移植排斥的预警与免疫药物和免疫调节控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等等。 临床免疫学研究的热点包括应用基础免疫学研究的成果阐明肿瘤、感染、移植排斥、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要疾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特异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的建立、新型疫苗的研制和开发、免疫相关生物制品的研制和应用等。基础免疫学与临床免疫学结合更加紧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且紧密结合,两者相辅相成;基础免疫学为众多免疫相关性疾病的发展机制和治疗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如HIV 疫苗研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靶向药物治疗等。 另一方面,临床免疫学的实际问题为基础免疫学发展提供新的需求。如Tetramer-peptide检测CTL技术的发展,实验性动物模型的建立,以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病。免疫学与其他多医学与生命学科的交叉极大地促进了免疫学和其他学科的发展:如免疫学和生物信息学、结构生物学的交叉在分子、原子水平研究免疫识别、免疫反应的发生机制将有助于加深在基础免疫学方面对经典免疫学理论的认识,这种交叉也

枸杞子药理作用及最新临床应用综述

枸杞子药理作用及最新临床应用综述 摘要:枸杞子可以增强免疫功能、延缓衰老、保肝、降血脂、降血糖、抗疲劳,现代应用中可用于治疗肿瘤、老年高脂血症、糖尿病、男性不育症,除此之外在最新临床应用中发现可以用于治疗口干症、老花眼、假性近视、烫伤、妇科病、弱精子症、脂肪肝等,发现干嚼枸杞子与泡水、煲汤、煎剂相比,疗效更显著。 关键词:枸杞子临床应用综述 枸杞子味甘、平。归肝、肾经。《本草经疏》曰:“枸杞子润而滋补,兼能退热,而专于补肾润肺,生津益气,为肝肾真阴不足,劳热内热补益之要药。”《本草纲目》曰:“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补精气不足,养颜,肌肤变白,明目安神,令人长寿。”枸杞子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之功效。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等。 枸杞子含枸杞多糖,又含甜菜碱、阿托品、天仙子胺;另含玉蜀黍黄素、酸浆红素、隐黄质、东莨菪素、胡萝卜素、核黄素、烟酸、维生素B1、 B2及C.种子含氨基酸:天冬氨酸、脯氨酸、丙氨酸、亮氨酸等。 1. 药理作用及最新临床应用 1.1口干症 口干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尤其是老年人发病率更高。由于唾液分泌减少,患者感到口腔干燥,有异物感、烧灼感,在咀嚼食物,特别是较干燥的食物时,不能形成食团而影响吞咽。 沙氏[1]几年前出现了老年性口干,就用干嚼枸杞子治疗。每天晚上,沙氏干嚼枸杞子20到30粒。结果:此种方法十分有效。王氏[2]母亲近几年深受口干症困扰。每晚饮水数次,且常常食不知味。于是服用枸杞子,连续服用半个月。结果:王氏母亲不再口干。枸杞子滋养肝肾,治疗内热消渴,因此可以用于治疗口干症。 1.2老花眼 老视是一种生理现象不是病理状态也不属于屈光不正,是人们步入中老年后必然出现的视觉问题。 沙氏[1]服用枸杞子一段时间后,发现老花眼有很大减轻。传说南宋诗人陆游用枸杞子治愈老花眼。结果:当服用1年多以后老花眼有了更明显减轻。从150度减轻为100度。枸杞子益精明目,治疗目昏不明。 1.3假性近视 假性近视多发生在青少年,青少年用眼过多,眼部供血不足,枸杞子可用于治疗肝血不足,肝主藏血,在窍为目,肝血不足会引起眼部供血不足眼。在调节存在的情况下远视力低于1.0,而近视力正常,配戴凹球面透镜片可使视力提高,但在调节完全麻痹时验光却为正视或远视。 枸杞子对于因睫状肌紧张而引起的假性近视及由于孔膜脆弱而引起的轴向

胶质瘤免疫治疗探究进展综述

胶质瘤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刘海龙 摘要胶质瘤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其较高恶性程度,尤其是三期和四期胶质瘤,以及高复发率,其治疗方式若单纯依靠手术治疗,则很大程度上难以完全切除,甚至不能切除。免疫治疗在对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诱发肿瘤细胞凋亡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的免疫疗法包括使用重组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分子疫苗、过继性淋巴细胞等。免疫治疗辅助手术等其他治疗方式,可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减缓其他治疗方式的毒副作用,延长患者生存期。 关键词胶质瘤免疫治疗 胶质瘤起源于神经上皮组织,占颅内肿瘤的40—50%,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分为星形胶质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多形性胶质细胞瘤等。根据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统计,胶质瘤的综合发病年龄在30—40岁范围内,以大脑半球胶质瘤最为多见。根据Knudso的“二次打击”学说,目前虽对胶质瘤的发病原因缺乏完全清楚的认识,但认为诱发肿瘤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的综合作用。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症状以及局灶性症状和体征为主,如头痛、呕吐、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人们对胶质瘤认识的深入,对其治疗已经由原来单纯依靠手术治疗发展为如今的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基因治疗、免疫治疗、中医中药治疗、心理治疗等。 目前,人们逐渐认识到胶质瘤的发病与患者的免疫力低下有关,故对于胶质瘤的免疫治疗关注程度日益加深。胶质瘤的免疫治疗主要是通过增强机体自身免疫,来达到防御肿瘤和杀伤肿瘤的目的,被称为是继手术、放疗、化疗之后的第四种治疗模式,具有特异性强、毒副反应轻、长期记忆等特点。人体免疫系统主要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大类,而特异性免疫主要通过细胞核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其中巨噬细胞、CD8+T淋巴细胞对肿瘤的监测和杀伤起到了重要作用。免疫治疗则主要是通过调控非特异性免疫中的巨噬细胞和特异性免疫中的CD8+T淋巴细胞起作用,包括重组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分子疫苗、过继性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几种方法。 一、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是肿瘤免疫治疗的核心,胶质瘤细胞本身即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IL-2、TGF-10、PGE-2等,这些细胞因子协同或拮抗,相互作用构成细胞因子网络,促使肿瘤细胞发生、发展、复发和转移等。目前,研究人员希望可以通过一种或者几种细胞因子作用于人体,发挥其自身的细胞毒作用或辅助特异性免疫作用,达到杀伤肿瘤的目的。 细胞因子治疗胶质瘤的作用机制主要有:1)辅助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反应;2)增强NK细胞的溶解细胞作用;3)刺激T细胞、NK细胞分泌IFN-γ;4)血管形成抑制剂;5)增强肿瘤细胞MHC抗原表达,从而增强肿瘤细胞免疫原性;6)抑制部分细胞因子对免疫系统的调节;7)抑制肿瘤细胞增长,诱导分化。 目前,经常使用的细胞因子主要有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等。Ohno等人和Ogbomo等人主要对EGFRvⅢ展开研究,发现胶质瘤细胞表面特异性表达3C10/CD3δ,EGFRvⅢ可以渗透到肿瘤内部作用于肿瘤细胞,明显延缓胶质瘤细胞的生长。干扰素在治疗胶质瘤中的作用已被多数研究人员重视,部分使用IFN-β,部分使用IFN-γ。田道锋、郭宗泽和李光宗等人主要对IFN-β进行了研究。田道锋等人将MSCs-hIFN-β瘤内注射观察荷瘤鼠的临床表现和生存时间,使用MRI显示肿瘤大小,幷体外培养C6胶质瘤组织病理学检查和肿瘤组织IFN-β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发现体外培养C6细胞的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体内发现注射MSCs-hIFN-β可以使肿瘤体积明显缩小。郭宗泽等人则使用IFN-

过敏症与免疫综述

过敏免疫学综述 摘要: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它让我们的身体能识别“自己”和“非 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以维持人体健康. 反之,保护过它对生物本身也是一种伤害,有点像是过激的不良反应,造成很大程度的内伤。有些人的免疫系统却很难区分有益的东西和有害的东西。免疫系统感觉到危险后产生的过度反应则可能有害于健康,如过敏. 过敏是免疫学的一部分.过敏是一种不仅无法对身体起保护作用,反而对身体有害的免疫反应。它是由于身体的免疫系统对无害物质做出的错误反应而导致的。过敏不同于免疫,却又和免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免疫免疫力过敏过敏原抗体抗原 为何患过敏疾病的人群变得越来越多,很多原本不过敏的人也开始变成过敏体质?在正常的情况下,身体会制造抗体用来保护身体不受疾病的侵害;但过敏者的身体却会将正常无害的物质误认为是有害的东西产生抗体,这种物质就成为一种“过敏原”。这种过敏性反应会导致一些身体问题,而这些问题通常是不会发生在正常人身上的. 过敏的更深层描述就是体内的细胞所不能接受的物质进八体内时的拒绝性反应。健康的免疫系统往往是能分辨真正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的物质才予与产生防卫措施的,而患有过敏症的人则可能会错估外来物质的威胁性而产生一连串免疫反应。下面我们来分别看一下免疫和过敏及其关系. 一.免疫

组成人体免疫系统的元素有很多,白血球是一般人最熟悉最容易了解的免疫系统成员之一,除了白血球以外,T细胞(淋巴球)、B细胞(淋巴球)、自然杀手细胞、巨噬细胞等也都是免疫系统中捍卫人体的重要组织,当人体遭遇到外来物质的入侵时,免疫系统的成员们便会发挥他们的功能将这些外来物质予以吞噬、破坏甚至是分泌消灭他们的物质来将之驱离歼灭,使人体免于外来物质的伤害。 1.1免疫系统 人体的免疫系统是由三道防线构成。第一道防线:是一个机械屏障作用。阻止病原微生物侵入。皮肤中汗液和皮脂中的抗菌物质会捉住病原微生物,阻挡它们侵入体内。气管、支气管的管腔黏膜分泌黏液分解侵入者的细胞壁,气管的纤毛摆动排除侵入者。胃酸、肠道正常菌群对抗进入消化道的病原微生物。血脑屏障阻止病原微生物进入脑组织,起到保护大脑的作用。孕妇的胎盘屏障,能够保护胎儿免受母体感染的影响。第二道防线的成员是:吞噬细胞和各种抗体(免疫球蛋白)。各种抗体(免疫球蛋白)是体内搜索敌人的导弹,锁定入侵目标,触发免疫反应;再由吞噬细胞负责吞噬清理敌人。第三道防线是由许多免疫器官组成,在这个家族成员中有集合淋巴结、脾脏、骨髓、胸腺、扁桃体、阑尾等:它们具有淋巴液和血液,是一个可循环的通行系统,他们的任务是对进入的病原微生物在其繁殖前进行阻杀。 由此可见,免疫系统的功能决定着身体健康。如果免疫系统功能减弱,就容易遭受细菌、病毒、真菌及其他各种微生物的感染,你就是各种流行和暴发传染病的易感人群中的成员,也是肿瘤及癌症的高发人群中的成员。如果免疫系统过度活跃,就特别容易过敏,过敏是因为你的免疫系统对没有威胁的物质产生过度反应。免疫系统过度活跃,会敌我不分攻击自己的细胞,以致得另外一类疾病,如关节炎、红斑狼疮、牛皮癣、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等等。

三七中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报告进展综述

三七中有效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探讨近年来三七中有效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为今后三七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查阅近十年三七的相关著作与文献,对三七的有效成分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三七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还能抗炎、保肝、抗肿瘤、镇痛等[1]。结论:研究表明三七的现代药理作用与化学成分的研究与其传统中医临床疗效相对应,有利于三七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三七、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前言 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的干燥根,主要产于XX、、、等地[2]。本品性温、味甘、微苦,归肝、胃、心、大肠经,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剌痛,跌扑肿痛。笔者通过对近年来三七的现代药理作用与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综述,为进一步研究与开发三七提供参考。 2有效成分: 三七根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人参皂苷,并含有黄酮苷、田七氨酸、黄酮等化合物。三七根主要含人参皂苷,总皂苷含量达三七化学成分的8%~12%,以人参皂苷Rb1和Rg1为主。皂苷元为人参二醇和人参三醇,以后者含量为高。与人参所含皂苷不同的是缺少齐墩果酸。三七中的人参皂苷绝大多数属于达玛甾烷型四环三萜,在达玛甾烷骨架的C3和C12位均有羟基取代。达玛烷型皂苷(1)20(s)原人参二醇型(20(s)-potopanaxadiol)该类皂苷包括人参皂苷Rb1、Rb2、Rc、Rd、K、L、R7、F2,丝石竹皂苷IX、XVⅡ,三七皂苷Fa、Fc、Fe、F1-F413种[3]。20(s)-原人参二醇型(2)20(s)原人参三醇型(20(s)-protopanaxatriol)包括人参皂苷Re、RM、R、Rg1、R1、Rg2、Rf、Rh1、R2、R310种[4]20(s)-原人参三醇型此外[5],用连续色谱柱分离到原人参三醇型皂苷R8和R9,两者分别占总皂苷含量的0.00011%和0.00003%。经光谱分析证明两者为相互表异构

免疫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医学免疫学心得 第三届医学免疫学自主研讨ppt汇报 心得体会 ——***级临床一班 *** ***号 众所周知,医学免疫学这门学科对我们西医临床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即使它在中医院校是一门考查课。但是,我们认识到了它在我们今后的医学学习、卫生事业的发展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此,我们每个人都把医学免疫学当作考试课认真的学习。大家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教育模式也在不断改进,学习方式不断丰富。上课期间,周老师通过多媒体、板书教学模式,结合提问、互动等多种鼓励方式,激励大家学习,效果显著。最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医学免疫学自主研讨ppt汇报活动。 我个人对艾滋病比较感兴趣,因为我们利辛县某些地区艾滋病比较严重,虽然学的是医学,但是对艾滋病并没有真正了解,所以就想借此机会深入地认识、学习艾滋病。我们那一组没有进入决赛,结合其他同学的ppt汇报及老师的点评,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ppt要做的好看,简洁,有新颖感 2.汇报内容要充实,全面,连贯得体 3.讲解时声音要洪亮,衣冠得体,举止落落大方,注意与老师、观众肢体语言的交流 4.做事要细心,自信,懂得交流、沟通,合作共赢通过本次ppt汇报活动,让我得到了许多,不仅是知识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希望以后医学免疫学的教学方式更加丰富多彩,成果更加着著。同时其他学科也可以借鉴本次活动的经验,拓展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模式,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篇二:医学免疫学教学心得医学免疫学教学经验心得 佚名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的重要基础学科,它具有横跨性、网络性、实践性、进展更新快等特点,同时它又以其繁杂的内容、抽象的理论概念和繁多的英文缩写符号常使学生望而生畏。若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讲授这门课,等于是把初学者遥遥拒之于“医学免疫学”大门之外,想拉也拉不进来。随着社会的极大发展,全社会对于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改变了以往的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理念,而转变为“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全新教学理念。话容易讲,但做起来难。我常常思考着如何在医学免疫学这门课程的大班课教学中,实实在在地执行“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一直坚持“换位思考”,即将自己视作一名初学者,希望老师怎样教授,自己愿意怎样学,通过“换位思考”,我在免疫学教学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心得。 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成倍增长的信息时代,简单地依靠老师讲是绝不可能把一门学科的全部知识教给学生的。因此,让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员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即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学法指导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使课堂教学进入素质教育领域的重要方面。我非常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其自学能力呢?我有几点做法:第一,在绪论教学中,让学生较好地了解医学免疫学的知识结构特点以及科学的学习方法。首先从学生角度出发强调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比如我经常说:目前临床上所能见到的疾病几乎都与免疫有一定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如果以后要当好一名医生,要会看病和治病,必须具备扎实的医学免疫学基础知识,要让学生不要为考试而学,而要为构建自己完善的知识

黄芪药理作用研究综述

30 秦海林,等1核磁共振氢谱鉴别植物中药的研究1药学学报,1999,34(1)∶ 58 31 于燕丽,等1RAPD技术在金银花品种鉴定中的应用1中药材,2000,23(11)∶ 678 32 石俊英,等1RAPD和POD分析技术在金银花品种鉴定 中的应用1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5(2)∶ 137 33 李萍,等15S2rRNA基因间区序列变异用于金银花道地性研究初探1中草药,2001,32(9)∶ 834 (2003-11-18收稿) 黄芪药理作用研究综述 吴发宝 陈希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药品检验所,乌鲁木齐830002) 摘要 本文从器官、细胞、分子水平方面较全面的阐述了黄芪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包括黄芪在心血管、免疫、抗癌、抗衰老以及在血液、肝脏、肾脏等方面的药理作用。 关键词 黄芪 药理作用 黄芪为扶正固本的常用中药,中国药典规定,药用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1)Bge1var1mongholicus(Beg1)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1)Bge1的干燥根。别名绵芪、绵黄芪。现代研究发现:蒙古黄芪的根中含有黄芪甲苷、槲皮素、异鼠李素、鼠李果素、β2谷甾醇、亚油酸及亚麻酸等;膜荚黄芪根中含有黄芪甲苷、2’、4’二羟在25’、6’二甲氧基异黄酮、胆碱、甜菜碱、氨基酸、蔗糖、葡萄糖醛酸及微量的叶酸。而且黄芪还含有硒、锌、铜、铁等14种微量元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黄芪药理作用的相关报道较多,现将其主要药理作用做一综述。 1 对心血管的作用 111 对心肌的正性肌力作用 实验发现,低剂量的黄芪总皂苷(2mg)可加重心衰,中剂量(4mg)和高剂量(8mg)有抗心力衰竭的作用〔1〕。XG A(黄芪甙Ⅳ)是黄芪正性肌力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在50~200μg/ml时,对离体豚鼠乳头肌标本产生正性肌力作用〔2、3〕,其作用机理初步认为是由于黄芪抑制了心肌细胞内磷酸二酯酶(PDE)的活化剂钙调蛋白,从而抑制了磷酸二酯酶的活性所致。 112 对缺血缺氧心肌的保护作用 用langendoff方法及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仪观察到黄芪总黄酮能减少大鼠心肌缺血2再灌注自由基的产生〔4〕。大量研究表明,黄芪对缺血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是多重性的,它能够增加cAMP的含量,从而发挥正性肌力作用。通过稳定心肌细胞膜,减少乳酸脱氢酶的产生、保护线粒体及溶酶体的功能、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抗缺氧能力〔5〕。还可以消除自由基和减轻缺氧组织代谢产物的积累〔6〕。 113 对感染病毒心肌的保护作用 研究表明,黄芪在细胞外对大鼠心肌细胞柯萨奇病毒无直接杀灭作用,但药物预先作用于心肌细胞48h后,均可降低感染病毒的心肌细胞对病毒的敏感性〔7〕。郭棋〔8〕等应用放射性同位素45Ca2+示踪技术及光敏生物素标记cDNA探针杂交方法,结果发现黄芪对感染病毒心肌的保护作用与钙拮抗作用有关。早期使用药物可改善感染细胞的Ca2+平衡,从而有可能减轻感染细胞的Ca2+继发性损伤,又可抑制感染细胞中病毒核酸的复制〔9〕。 114 对血压及血管的影响 ①黄芪对血压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实验研究发现它可能是通过N02sG C2 cG MP介导的信号转换通道,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VS MC)的功能,从而调整血压、血流及控制动脉硬化〔10〕。②黄芪具有明显扩张外周血管、冠状血管、脑血管和肠血管的作用,对肾血管亦有扩张作用。 ③此外还可以改善微循环,增加毛细血管的抵抗力,防止理化因素所致的毛细血管脆性和通透性的增加。 115 对心肌电活动的影响 应用细胞内微电极技术记录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等参数,发现黄芪注射液能改善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的心肌细胞异常电活动〔11〕,已证实黄芪皂甙能使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的发放频率增高;使波幅、波宽、超射、阈电位、最大舒张电位及最大除极速度等参数减少;还能使其静息电位减少10mv,洗脱后恢复,这表明黄芪皂甙能抑制Na+2K+2ATP酶的活性〔12〕。 2 增强免疫力和抗病毒 ? 2 3 2 ?中药材第27卷第3期2004年3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