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复习要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复习要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复习要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复习要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复习要点

一、简答题

(一)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和缺陷。

积极:1以市场价格信号为调节器,使经济自动协调发展。

2自动按照市场需求调节资源流量和流向,实现产需衔接。

3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创新,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4发展竞争的优胜劣汰功能,刺激经济效率的提高。

缺陷:1市场调节的事后性和价格信号的滞后性会不可避免的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2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会导致严重的收入不均和两极分化现象。3许多社会消费的公共产品和劳务难以通过正常的市场价格机制来加以分配。4市场配置资源会带来内部经济利益和外部不经济的矛盾。5市场配置资源不能自动的导向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6市场调节有利于竞争,而竞争的结果必然导向垄断,从而损害社会经济效率。7市场调节难以抑制经济泡沫的形成或破灭。

(二)价值、竞争规律的作用?

价值:1自发的调节商品生产和交换,实现资源合理配置。2促进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3自发的调节个人收入和社会财富分配。

竞争:1使价值规律的作用得以贯彻。2促进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3促进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

(三)如何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制。

1商品市场以及劳动力、金融、房地产、技术、信息市场等要素和各类市场在内的完整的市场体系,并且打破旧体制下条块分割,形成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互相衔接的全国统一的大流通、大市场格局。

2逐步形成社会化的市场体系、市场服务体系和市场调节体系,促进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四)产权的特征。

1排他性,同一产权在同一时间内只可能由某一经济主体单独享有。

2产权不同于所有权,所有权是完备的产权,是产权的特殊表现形式。

3产权应具有确定的界限和范围。4产权可以转让或者授权其他人行使。

5产权是社会工具,作用在于帮助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形成合理把握的预期。

(五)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通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的意义

1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2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4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

(六)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1产权关系明晰,企业中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产权,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2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3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享有所有者的权益,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悬着管理者。4企业按市场要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5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七)如何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八)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的内容。

1劳动收入:公有制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根据按劳分配原则获得的报酬。

2非劳动收入:利息、股息、利润、租金、福利性收入等。

(九)按劳分配的内容。

1所分配的既不是全部社会总产品,也不是全部国民收入,二是个人消费品。

2劳动者在公有制单位中参加劳动,直接向社会提供劳动,是必要条件。

3劳动是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社会做了若干扣除后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

(十)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1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前提。

2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较低,可供分配产品有限,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3旧的社会分工还在,劳动者的劳动还存在重大差别。

4劳动还是主要谋生手段,这是直接原因。

(十一)按劳分配为什么必须要通过市场机制才能实现?

1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的,通过市场竞争,是每个企业的劳动量转化为具体的价值量,又使企业局部的劳动时间趋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劳动力的流动和劳动者的竞争是重要条件。劳动力进入市场,实现充分合理流动和竞争,企业也有充分权力选择较低工资报酬的劳动者。

3工资指数与物价指数相联系是另一重要条件。按劳分配不是直接的食物分配,而是采取价值的形式,所以市场是工资收入和劳动者消费的中介。

(十二)如何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3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4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十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措施。

1认真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增长,大力提高人口质量,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普及教育,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协调一致。

2坚持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3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能源资源。

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5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政策。

(十四)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从政策上惠农

2不失时机的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综合运输、物流、金融保险、社区

3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十五)为什么说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社会分工发展过程,必然走向国际分工。

2市场经济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要求在开放环境下进行。

3以价值增值为目的的商品交换以不断开放的市场为条件,许多商品价值离不开国际市场。(十六)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的原因

1有利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2使我国从国际分工中获得绝对利益和比较利益。

3使我国获得后发行利益。尽量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少走弯路。

4在国际竞争中取得进步。参与国际竞争,迫使企业加快技术进步,优化管理。

二、辨析题

(一)自然经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三种模式是因经济运行过程中资源配置方式不同而形成的?

正确,资源的配置是通过经济运行机制的调节来实现的,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要求不同的经济运行机制,自然、市场和计划三种资源配置方式,分别形成了自然、市场和计划三种经济模式。

(二)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最基本的运行机制?

正确,价值机制是市场价格与供求之间相互依赖、制约的有机联系机制

1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会一起市场价格的变动,2市场价格的变动又会引起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运行上是相同的。(正确)

共同点:1资源配置市场化。2具有明晰的产权关系和独立利益的经济主体。3宏观调控间接化。4完善的市场体系。5经济运行法治化。

特殊性:1在所有制机构上,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2在分配制度上,要建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3国家宏观调控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从制度上更好的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四)企业和个人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和主要载体。(正确)

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微观经济主体。(正确)

个人是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确)

企业1产品和服务的最重要的供给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绝大部分是由企业创造出来的2大量的从要素市场上购买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从而又是生产要素的最大购买体。个人:居民及其家庭。1个人首先作为劳动力的供给者在劳动力市场上与企业进行交换,从而获得满足生活需求的收入。2个人收入在产品或服务市场上充当消费者的角色与企业进行交换,以获得满足自己生活需要的各类产品或服务。

(五)明确产权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正确)

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1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2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4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

(六)建立企业法人制度的关键是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正确)

企业法人:出资者依照法律构造,并使其人格化的一种经营组织,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关键是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即企业具有独立支配企业财产的权力。只有拥有法人财产权,企业才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担与其他法人地位相适应的权力和义务,特别是财产关系。(七)扩张性货币政策是政府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和减少财政收入来扩大社会总需求的政策(正确)。

扩张性财政政策。它是指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政策。其具体措施和效应是:

采用减少税收、降低税率、扩大减免税范围等措施,采用扩大财政支出和增加财政赤字的措施,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买入国债和投放货币,通过财政补贴使财政支出扩大和财政赤字增多。

(八)当经济衰退,总需求不足,失业率上升时,中央银行采取紧缩式货币政策。(错误)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扩大货币供应量,以刺激有效需求的增长。

(九)产业政策的实施主要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正确)

调整产业组织形式和结构,从而提高供给总量的增长速度,并提高有效的政策措施。包括组织、结构政策。

三、论述题

(一)论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关系?

1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着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者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和活动范围,影响着经济体制运行效率的高低。

2社会经济制度都是按照一定的资源配置方式所决定的经济体制来实现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经济体制是较为灵活的,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中或同一经济制度的不同发展阶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生产力状况的变化而变化。

3同一社会经济制度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以选择相同的经济体制。

(二)试述国民收入分配过程。

经过初次分配,国民收入包括1劳动收入,工资、奖金、津贴等2资本收入,出借资本获得的利息3土地等自然资源的租金收入4技术、专利以及其他知识产权收入,出让获得5管理者报酬,企业管理者经营管理获得。

通过市场机制的初次分配不能完全符合国家、社会的普遍利益和意愿,政府处于控制收入差距、形式社会管理者职能、宏观调控、社会保障等多方面需要的考虑,采用征税、财政转移支付等多种手段对初次分配的结果进行调节,即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最终被分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部分,我国采用SNA体系,而不是MPS体系。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客观必然性。

对外经济开放,鼓励商品、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资源在世界范围内流动,达到本国资源最优配置和经济的高效发展,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一、对外开放是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社会分工超越国界形成国际分工,当世界市场形成后,一个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就对世界市场产生了依赖性,离开了就很难得到迅速发展

二、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社会分工必然走向国际分工,从而也就不断开放。

2要求在开放环境下进行资源配置。一个国家有的资源丰富,有的贫瘠,互相流动,实现优化配置。

3以价值增值为目的的商品交换以不断开放的市场为条件,许多商品的价值实现都离不开国际市场。

三、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1有利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2使我国从国际分工中获得绝对利益和比较利益。

3使我国获得后发行利益。尽量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少走弯路。

4在国际竞争中取得进步。参与国际竞争,迫使企业加快技术进步,优化管理。

(四)我国的应对经济全球化形势做法。

1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的结合起来,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出口结构,合理可ink偶国内短缺的技术、设备、资源等产品。

2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进一步提高吸收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更好的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高素质人才和资金,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

3加强双边和多变经贸合作。积极开展国际能源互利合作,完善公平贸易政策,形成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互利互补的关系。

4始终牢牢正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善于在国内国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在国内国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在国内国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12通信技术:李壮壮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问题尤其突出。在我国确 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成为共产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经过60年的不断摸索,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着小康社会迈进。 在这60年间,我们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分配制度。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即使在当今的次贷金融危机下也能稳步前进。 虽说现在的结果是十分美满的,但这60年间我们走过的道路却是十分崎岖的。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改革 建国之前,我国绝大部分生产资料掌握在少部分的军阀手中,广大普通群众生活潦倒,生产水平极其低下。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大改造,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吃大锅饭,是情有可原。但与此同时,这种经济制度确实没有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于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逐步确立起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表明,一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两方面内容缺一不可。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根据"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一切符合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应当大胆地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所用。 这是在我们当今生产力水平下的必然趋势。等我们实现了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实行公有制,生产资料全社会占有,达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人力物力的合 理分配,社会欣欣向荣,人们和谐相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建国之初,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以及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当初选择这样的经济体制有它的主客观条件。主观上,当时我们理论上都普遍把计划经济看做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客观上,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国民经济实力薄弱,现代工业少。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的集中全国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而且当时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取得的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对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确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比较迅速的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特别是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管的过死,权利过于集中,分配中平均主义过重,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它也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以至于在

专业理论知识复习要点汇总

专业理论知识复习要点: 一、试卷组成: 1、填空题10 题,每题2 分共20 分。 2、选择题10 题,每题2 分共20 分。 3、判断题10 题,每题2 分共20 分。 4、简答题4 题,每题5 分共20 分。 5、 问答题2 题,每题10 分共20 分。二、 复习要点: 第一章概述 一、轨道车及接触网作业车的分类 1.轨道车按传动方式可分为机械传动轨道车、液力传动轨道车和电传动轨道车。 轨道车上线运行须按列车办理。

二、轨道车型号的规定 2.轨道车按轴列式分为:轴列式为B的二轴车和轴列式 为1A-A1、B-B、2-B 的四轴车4种。 三、轨道车车体组成部分 3.轨道车由动力传动系统、走行系统、车钩缓冲装置、 电气控制系统、制动系统及车体等组成。 四、轨道车主要尺寸、方位 4.当轨道车正向行驶时可打开百叶窗进行散热,逆向行 驶时则关闭百叶窗,打开侧风门进行散热,使冷空气流过 通风道冷却水箱。 5.轨道车的全长是指轨道车两端车钩在闭锁位置时,两车钩钩舌内侧面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轨道车的换长是指轨道车全长除以“11m”的换算长度。全轴距是一辆车上,最前位车轴和最后位车轴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车辆定距是转向架牵引销(或中心销)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转向架轴距是指同一转向架最前位车轴和最后位车轴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6.轨道车方向一般以发动机方向来确定,靠近发动机自由端为前端(或I端),另一端为后端(或Ⅱ端)。车轴编号从前端往后按1、2、3、4依次编排。轴箱编号为:车辆前端左侧为1、3、5、7等,前端右侧为2、4、6、8等。 当车辆编成一列车时,应按照列车的运行方向来规定列

曼昆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

1 Q4Why should policy makers think about incentives? Policymakers need to think about incentives so they can understand how people will respond to the policies they put in place. The text's example of seat belts shows that policy actions can have quit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If incentives matter a lot, they may lead to a very different type of policy; for example, some economists have suggested putting knives in steering columns so that people will drive much more carefully! While this suggestion is silly, it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incentives. Q6what does the invisible hand of the marketplace do? The "invisible hand" of the marketplace represents the idea that even though individuals and firms are all acting in their own self-interest, prices and the marketplace guide them to do what is good for society as a whole. 2 Q1How is economics like a science? Economics is like a science because economists use the scientific method. They devise theories, collect data, and then analyze these data in an attempt to verify or refute their theories about how the world works. Economists use theory and observation like other scientists, but they are limited in their ability to run controlled experiments. Instead, they must rely on natural experiments.

马哲理论知识点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

曼昆《微观经济学原理》复习

《经济学原理》期末复习提纲一、题型 名词辨析(4分×5=20分) 选择题(1分×20=20分) 判断题(2分×10=20分) 计算题(10分×2=20分) 论述题(10分×2=20分) 二、知识点 第1章 ?理解稀缺性、经济学、机会成本、边际、激励以及市场失灵、外部性和通货膨胀等术语的含义 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物品与劳务。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作出决策;人们如何与他人相互交易;影响整体经济的力量和趋势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边际变动:对行动变化微小的增量调整

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熟悉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1、人们面对权衡取舍,有所得必有所失,要兼顾公平与效率。 2、所得的成本就是放弃的东西,真正的成本不是会计成本,而是机会成本。 3、增量大小的比较决定选择,边际分析是经济学分析的关键。 4、人们根据刺激做出决策,并随刺激的变化而进行调整。 5、交换可以使有关各方都得到好处。 6、市场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率。 7、政府可以弥补市场的局限,如市场失灵、外部性和垄断等。 8、一国生产能力的大小决定国民生活水平的高低。 9、货币发行过多可能造成通货膨胀。 10、短期中,失业和通胀之间有替代关系。 ?领会“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话的含义 做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权衡取舍。(大炮vs黄油; 环境vs收益;效率vs公平) 第2章

?理解循环流向图与生产可能性边界这两个模型的内容 循环流向图: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p21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表明了社会所面临的一种权衡取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改变。P22 第3章 ?学会利用图形分析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 ?理解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的含义 绝对优势:根据生产率比较一种物品的不同生产者。如果一个生产者生产一个单位的物品所需的投入要素比其他生产者少,就说该生产者在生产此物品上有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根据机会成本比较一种物品的不同生产者。如果一个生产者生产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比其他生产者小,就说该生产者在生产此物品上有比较优势 ?学会运用比较优势原理分析交易的机会成本 当每个人专门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物品时,经济的总产量就增加了。 贸易可以使社会上每个人都获益,是因为它使人们从事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

如何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于如何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与特殊性的统一。具体地说,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宏观调控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良种手段的长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确立,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体现了市场经济这种双重性的要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而需要先构建其基本的框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新体制,根据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已有的实践经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一下方面的内容。 1、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一是产权清晰,明确界定所有者的有限责任和企业法人的民事责任。二是政企分开,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作用在于监督资产的运营和变动。三是权责明确,各部门各企业分工要明确。四是管理科学,对企业来说,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体制。

2、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为了避免市场自身的负效应,按照价值规律,健全价格的监控机制也是必需的。发达的技术信息市场,有利于把科技成果通过中介组织,转变为现实力。同时还需要解决好市场交易的规则,管理制度和有关法规的建设,使市场能够有序地运行。 3、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一是要正确处理计划,财政,金融三个主要宏观调控手段之间的关系。二是相应地进行计划投资,财政税收和金融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利率,税率和汇率杠杆的作用。三是必须加强转变政府管理的职能,积极进行政府机构改革。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分配制度,应该体现三个原则:一是效率优先的原则。二是竞争的原则。三是公平原则。 5、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企业间的竞争以至破产,以及职工的养老退休、医疗等等,都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的稳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是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障,以及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等。要逐步发展到全社会统一管理、统一支配。 另外市场经济也有盲目性和不足,要克服市场经济的不足,要引导激烈的市场竞争有序和健康的发展,除了政府的有效宏观调空,更重要的要靠完备的法律体系的建立和运用。需要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形成,有赖于农业全部进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知识能力 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搜集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生活资料,讨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利弊得失,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明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而更坚决地跟党走,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有一年腊月,春节快到了,家家户户忙着预备各种年货,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一天,大队小卖部(当时应该叫代销店)到了一批有红色碎花儿的棉布,很是好看,惹得许多姐妹们争相购买。我的一位堂姐也很想买到几尺这样的棉布,做个袄褂儿穿上,算作节日的盛装。可是婶娘却犯愁了,因为家里没有布票,无法买布。那时买东西都要有个票证的,如买粮吃饭要粮票,买猪肉要肉票,买油要油票等。我的小堂姐(当时大约十二三岁)二话没说,在那天下午走到离家20多里的姑姑家借布票去了。可姑姑家布票也有限,只剩下一尺布票都给了堂姐,可怜的堂姐当晚摸黑带着这一尺布票匆忙赶回了家。看着女儿这个样子,第二天,婶娘在村里、邻村挨家挨户借布票。大家都很热心,凡有剩下的,几乎都借给了婶娘,东家一寸票,西家两寸票的,等到第二天中午,婶娘终于凑齐了做一件袄褂所需的布票。堂姐高兴极了,马上带着这堆鸡零狗碎的布票赶到了代销店,但营业员告诉她,那种碎花儿的棉布上午就卖完了。堂姐一下子呆了,泪水无声地在脸上流淌。此后(包括春节)有很长时间没见堂姐出过门,据说人瘦得不成样子。同学们,当时在我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今天为什么已没有这样类似的故事发生呢?这节课的学习将告诉我们其中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推进新课]

咖啡调制理论知识要点完整版

咖啡调制理论知识要点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咖啡调制》理论复习提纲 一.填空题 1.在阿拉伯,真正大面积种植和推广咖啡的国家是也门。 2.印尼是亚洲最主要的咖啡产地,着名的曼特宁咖啡主要分布在苏门达腊岛。 3.蓝山咖啡产于牙买加法定的蓝山区域。 4.非洲咖啡产量最大的国家是埃塞尔比亚,其中较为着名产地有哈拉尔、耶加雪啡、西达莫等。 5.埃塞俄比亚(Ethiopia)最具代表性咖啡产区是哈拉尔。 6.世界三大咖啡种植区分别是美洲地区、非洲地区和阿拉伯国家。 7.目前,哥伦比亚是全球第四大咖啡生产国。 8.意大利咖啡豆属于拼配咖啡,也称综合豆。 9.生豆一般要恒温恒湿保存。 10.阿拉比卡的咖啡因含量是1.0%-1.5%左右。 11.化学药品味、泥土味、发酵过度的酸败味及腐烂味均称为咖啡的异味。 12.咖啡的苦味是由咖啡因、奎宁和一些生物碱构成的。 13.咖啡因能使咖啡的香味更浓烈。 14.脂类物质被统称为脂肪。 15.咖啡中的酸味由果酸引起,如柠檬酸、苹果酸等。 16.脂肪种类大致可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种 17.苦味是咖啡最基本的口味。 18.舌尖对甜味较为敏感;舌侧对酸味较为敏感;舌根对苦味较为敏感。 19.丹宁酸使咖啡形成酸涩的口味。 20.城市烘焙或称中度烘焙,意大利式烘焙或称深度烘焙。 21.烘焙能使咖啡豆析出咖啡油并产生特殊风味。 22.通过烘焙可让咖啡豆产生出香味、糖类和脂类。 23.烘焙分有直火式、热风式和半直火式等方式。 24.烘焙按时间长短可分为快速烘焙和慢速烘焙两种。 25.阿拉伯人首先发现了烘焙咖啡豆的方法。 26.法式滤压壶被称为是一种最能显现咖啡原汁味道、简单方便的咖啡冲泡器具。 27.手冲滴滤式是一种既简单方便又低成本的咖啡冲煮方法。 28.滴滤式是由德国人首先发明的冲煮方法,Melita牌也是他们首创的品牌滤纸。 29.以手冲滴滤式冲煮咖啡,应配以专用手冲水壶,以便更准确控制水流速度。 30.英国人在1840年首先采用实验室的玻璃试管煮咖啡,即虹吸式壶的前身。 31.用虹吸壶蒸煮咖啡时应尽量避免火力太大和搅拌次数过多,以免造成咖啡的过渡萃取。 32.用虹吸壶蒸煮咖啡熄火后,应用湿布擦下壶(球体),目的是让上壶的咖啡及咖啡油脂迅速下降,以增加咖啡的香味和润滑 度。 33.用虹吸壶蒸煮咖啡时前,需要用干布擦干下壶,避免烧裂。 34.Espresso最佳品饮温度约为60-70℃。 35.Espresso表面的油脂行业称之为克丽玛,英语翻译为Crema。 36.Espresso一般用50ml至80ml的瓷杯(WBC标准)来盛载。 37.制作卡布奇诺咖啡时,咖啡、牛奶、奶泡的比例分别为1:1:1。 38.Cappuccino的最佳品饮温度约为60-70℃。 39.传统Cappuccino是用150ml至180ml的陶瓷杯来盛载的(WBC标准)。 40.Cappuccino按WBC要求奶泡的厚度约1-3厘米。

曼昆经济学原理复习大纲设计(超全)

第一篇导言 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 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利益和边际成本来作出决策。 当且仅当一种行为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种行为。 市场经济需要实施产权的制度,以便个人可以占有和控制稀缺资源。 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市场势力:单个经济活动者(或一小群经济活动者)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市场失灵的原因:{外部性市场势力} 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两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两个国家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如果经济福利的市场分配结果不是合意的,税收或福利政策可以改变经济蛋糕的分配方式。(当政府用税收和福利再分配收入时,虽然实现了更大程度的平等,但它们降低了效率。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无规律的、大部分无法预测的) 经济学十大原理: A.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欲望是无限的而资源是稀缺的。社会:效率与公平)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B.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5.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专业化,社会分工)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看不见的手)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C.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生产率:设备,劳动者的技能以 及可用的技术)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一年) 第二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实验困难:世界碰巧提供的数据,即历史所提供的自然实验。(预测) 假设:可以使复杂的世界简单化,而且使解释这个世界变得更为容易。 经济模型:一个复杂现象的高度简化。(通常是由图形和方程式组成的模型) 循环流量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和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生产要素:经济体用来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资源。(劳动,土地,资本[建筑物和土地])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边界内的点:没有达到,没有效率。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等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即曲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意味着递增的机会成本。外移说明技术进步)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2014-03-21 10:12:00 来源:新华网[打印][关闭]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1978年,国务院研究加快中国四个现代化的问题,包括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当时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提法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中共十二大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会议上,又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从此,确立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观点。 中共十三大 1987年10月,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概括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新体制,明确提出要运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两种手段,逐步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1990年底 邓小平明确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是计划、市场这样的内容。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调节,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那回事。” 1992年初

邓小平南巡时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从而从理论上冲破多年来市场经济的束缚,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理论基础。 中共十四大 1992年10月,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1993年,《宪法》第十五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中国的宪法。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年11月,正式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勾画了新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对有关的重大问题,都做出了明确的原则性规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大大推进了一步。 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 1995年9月,明确了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任务,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到20世纪末,经过三个阶段,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2003年10月,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强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西方管理理论复习知识要点梳理

西方管理理论复习知识要点梳理 1.Manager:Someone who works with and through other people by coordinating and integrating their work activities in order to accomplish organizational goals. 2.Classifying Managers:①First-line Managers—Are at the lowest level of management and manage the work of non-managerial employees.②Middle Managers—Manage the work of first-line managers.③Top Managers :re responsible for making organization-wide decisions and establishing plans and goals that affect the entire organization. 3.Managerial Concerns:①Efficiency-“Doing things right”Getting the most output for the least inputs;②Effectiveness-“Doing the right things”Attaining organizational goals. 4.Management Four Functions:page 9;Management Roles:page 10;Management Skills:page 12. https://www.doczj.com/doc/9213294724.html,anization:A deliberate arrangement of people to accomplish some specific purpos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zations:①Have a distinct purpose;②Composed of people;③Have a deliberate structure. 6.Why Study Management:①The universality of management;②The reality of work; ③Rewards and challenges of being a manager. Rewards and Challenges of Being A Manager:page19. 7.Fredrick Winslow Taylor:The “father”of scientific management;Published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1911);The theory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Using scientific methods to define the “one best way”for a job to be done:①Putting the right person on the job with the correct tools and equipment.②Having a standardized method of doing the job.③Providing an economic incentive to the worker. 8.Taylor’s Five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①Develop a science for each element of an individual’s work, which will replace the old rule-of-thumb method.②Scientifically select and then train, teach, and develop the worker.③Heartily cooperate with the workers so as to ensure that all work is don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the science that has been developed.④Divide work and responsibility almost equally between management and workers.⑤Management takes over all work for which it is better fitted than the workers. 9.Frank and Lillian Gilbreth:①Focused on increasing worker productivity through the reduction of wasted motion;②Developed the microchronometer to time worker motions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李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理论成果。在这一理论建立过程中,党逐步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对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进行了史无前例探索。 建国以后,中国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照搬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以及中国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计划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最终导致国民经济发展遇阻停滞不前。 一直以来,不论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者还是马克思主义者,都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与是根本对立的,从而否定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与发展的可能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这一传统观念的突破,使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78年到1984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1984年到1988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合法地位。第三个阶段从1989年到1992年,正式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面将这三个阶段分别进行论述。 第一个阶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崭露头角。在改革开放30年前后,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国内外的专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有国外专家说,中国走出“文革”非常轻松,好象是一场愉快的郊游。相比之下,东欧国家为摆脱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就像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暴力的长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我国采取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客观上说,这种体制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其弊端也一目了然。 第一,以单一公有制为主体,片面追求“一大二公”。公有制的纯度越高越好,当年,人民群众多养几只鸡或者几只鸭都不行,片面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影响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积极性。第二,经济决策权集中于政府,企业自主权非常有限。有文章提出,我国大部分企业买个桌椅板凳,安装个电话都需要层层上报,经由行政机关审批才能落实。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也要由行政部门来决定。第三个弊端就是资源配置无视市场的作用。对这些弊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逐渐显露,这个时候,党中央领导人就已经意识到市场的重要性。在中共八大上,陈云同志也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主要的意思是说,不要搞纯而又纯的计划经济,给市场、给个人一点自由度。 在“文革”结束之后,大家对这种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深刻反思。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当中,谈经济方面问题时说到,要靠供求法则来解决问题,要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显然已认识到市场的作用。1980年初,国务院成立了一个体制改革办公室形成了一份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如何改的意见,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意见》,里面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当时提商品经济的比较活跃。 第二个阶段,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个阶段已经明确承认了市场经济的合法地位,时间大致是从1984年到1988年。1984年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决定》,这个文件能过顺利通过,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生产方式转变后的发展必然。第一是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生活

(完整word版)军事理论考试复习要点

军事理论考试专用 一、国防含义及基本特征 含义:为了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而进行的军事及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基本特征:1.多种斗争形式的角逐;2.战争潜力的转化;3.综合国力的抗衡;4.质量建设的道路;5.威慑作用的功能。 二、国防动员的含义及形式 含义:是主权国家为适应战争需求或临时应付重大危机、自然灾害等突发情况,以保卫国家安全为根本目的,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的一系列活动。国防动员实施主体是国家,即国防动员是国家行为,是国家职能的具体体现。 形式:1.按规模可分为局部动员和总动员;2.按性质可分为秘密动员和公开动员; 3.按时间可分为应急动员和持续动员; 4.按动员内容可分为政治动员、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交通战备动员、科技动员和信息动员。 三、国防法规的含义 是指国家为了加强防务,尤其是加强武装力量建设,用法律形式确定并以国家强制手段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则的总称。 四、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上古至秦汉,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孕育与形成; 2.三国至宋元,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在战争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3.明清,西方军事理论的传入与中国军事理论的完善、改造。 五、简答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主要内容 1.对待战争的态度(兵者,国之大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作战原则(安不忘战,富国强兵;未战先计,政出庙算;文武并用,伐谋伐交;兵贵神速;以正合,以奇胜;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攻占之本,在乎壹民;不战而屈人之兵;致人而不致于人;兵无委积而亡;兵有大论,先论其器); 3.治军原则(以治为胜,教诫为先;总文武者,军之将也)。 六、孙子兵法十三篇及其作战原则 《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期末复习资料上课讲义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期末复习资料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期末复习提纲 第24-25章 ? 掌握消费物价指数(CPI )与生产物价指数(PPI )的计算方法; 通货膨胀:指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消费物价指数(CPI ):普通消费者购买的物品与劳务总费用的衡量指 标。每年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要除以基年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然后把这个比率乘以100,所得出的数字就是消费物价指数。 通货膨胀率:从前一个时期以来物价总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第二年通胀率= 生产物价指数(PPI ):企业购买的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费用的衡量指标。由于企业最终要把它们的费用以更高消费价格的形式转移给消费者,所以生产物价指数变动将领先于消费物价指数,因此可以预测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动。 ? 理解CPI 是高估还是低估生活费用?为什么? 替代倾向。一篮子的数量权重不变,但实际上便宜物品一直在替代昂贵物品,CPI 高估了从某一年到下一年生活费用的增加。 新产品的引进。新产品的出现并不能在一篮子物品中反映出来,所以物价指数不能反映公众享受到的福利。 无法衡量的质量变动。物品质量变动不能在货币价值中反映出来,物价指数不能反映生活质量的变动。 因此,CPI 高估了真实的通货膨胀。 ? 了解CPI 与GDP 平减指数的差异; CPI CPI -CPI 第一年第一年第二年

消费物价指数与GDP平减指数的变动并不完全一致,因为前者只指消费者的支出,后者指所有的商品和劳务,进口影响消费物价指数而不影响GDP平减指数;且两者的权重不同,GDP平减指数一直随GDP构成的变动而自动地改变物品与劳务的组合,而消费物价指数用固定的一篮子物品。 指数化:当一美元购买力根据法律或合约自动按照通货膨胀校正时被称为通货膨胀的指数化。 ?掌握生产率的含义以及决定生产率的各种要素; 生产率:一个工人每小时工作时间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数量。 生产率的决定因素: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知识 物质资本: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设备与建筑物存量 人力资本:工人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而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自然资源:由自然界提供的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投入,如土地、河流和矿藏。 技术知识:社会对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最好方法的了解。 ?理解“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取决于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的原理。 一个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时衡量经济中所有人赚到的总收入和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量的总支出。一个经济的收入是该经济的产出。一个国家只有生产出大量物品与劳务,它才能享有更高的生活水平。 第26-27章 ?了解金融市场的类型与主要参与者; 金融体系:经济中促使一个人的储蓄与另一个人的投资相匹配的一组机构 金融机构分为两种类型——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 金融市场:储蓄者可以通过它直接向借款人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两种最重要的金融市场是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点整理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点整理 一、市场配置资源 、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3、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其实质是价值规律在发生作用。 4、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①在经济生活中,市场能够及时、灵活的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的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②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因此说市场是调节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 5、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市场能够调节,但不让它调节的领域: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 6、单纯市场调节的危害:——因此,需要国家的宏观

调控。 ①严重危害公民的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安定; ②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③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④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7、规范市场秩序: 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条件: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表现形式:法律法规、行业规定、市场道德规范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②根本目标——共同富裕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3、宏观调控 ①必要性: 第一、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中国为什么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为什么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邓小平等老一代革命家支持下,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历史教训,把握当今时代的特征和发展潮流,作出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打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和思路,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天地、新境界,也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前无古人的艰辛探索之路。 确定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方向,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而得出的科学结论,是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较长时期,我国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过重要作用。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联系的日益复杂,这一体制统得过死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阻碍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从农村到城市的不断深入,我们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也不断深化。特别是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因此,党的十四大明确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成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必然选择 (1)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而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方面发挥作用。 (2)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要实现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而市场经济是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必然形式。(3)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体系之外来谈自己的发展。世界经济运行离不开市场机制的调节。我们要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只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引人市场机制,进行市场化的改革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个根本性原因。大量的事实证明,凡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比较充分的地方,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比较充分的时候,经济的活力就比较强,经济增长就比较快,经济效益就比较高,人民生活改善的幅度就比较大,社会发展态势就比较好。综上所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践,既有效地发挥了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社会全面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践已经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通往富裕和繁荣的必由之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