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重点整理

(完整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重点整理

(完整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重点整理
(完整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重点整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

经济体制的内涵:

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关系:

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表现形式,主要指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具体制度和具体形式。它表现的是经济运行的一般方式。

经济体制的内容

1,经济体制的类型

经济体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如:

从资源配置方式,分为自然经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体制;

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分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市场的作用程度和范围,分为自由经济型体制、国家干预型体制和计划调控型体制。

2,经济体制的结构与功能

经济体制是一个由具有不同功能的经济运行机制组合成的系统。

经济体制包含了资源配置过程的所有重要环节

和主要方面。经济体制的主要功能就是保证资源配

置的有效性、合理性和效率最大化,并在出现误差

和缺陷时,保证予以纠正和弥补。

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的关系:

(1)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形成的前提,是决定经济体制

性质的基础;经济体制反作用于经济制度,促进或阻碍经济

制度向某一方向的发展。

(2)经济制度代表一个社会的本质关系,本身具有一定

的稳定性;经济体制作为经济关系的一种外在形式,是灵

活、多变的。

(3)不同的经济制度可以有相同的形式(经济体制),

相同的经济制度可以有不同的形式。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比较分析:1.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对社会主义的论述,2.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

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全部由社会直接占有;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社会主义社会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

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开始消亡;

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将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2.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已不再是传统的计划经济,而是市场经济了,具有典型的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

1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平等性。指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是平等的、独立的经济实体,他们具有自主地作出经济决策的权力,独立地承担决策所带来的风险。这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部门作出经济决策并承担责任的经济模式根本不同。

2市场对资源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起了各种市场,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由市场形成价格,保证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各种经济资源由市场来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这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来进行资源配置根本不同。

3间接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要是通过各种非行政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间接的宏观调控。这与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直接的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根本不同。

4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的各种活动主要由各种法规进行规范。

5在国际交往中,要遵循国际通行的惯例和准则。

第二章

一、公有制、公共产品的性质?从市场经济运行视角看公有制存在的依据?

1.公有制的性质?

公有制是指社会成员对社会生产资料共同所有、共同支配的经济制度,其包括的性质主要有:(1)公共物品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公共产品的性质)

(2)公共物品只能依靠公有制的经济主体来经营和提供,才能充分满足。(公共产品的性质)(3)公有产权也具有产权的一般属性,如可分割性、不完备性等。

(4)公有制同一般所有制一样,具有多层次性,有着多种表现形式和实现形式。

2.从市场经济运行视角看公有制存在的依据?

市场经济规律具有公有制产生和存在的内生因素:

(1)社会成员对公共物品、共有资源和准公共物品的普遍需求,只有通过公有制经济才能得到满足。

(2)市场经济运行中会出现市场失灵,这时国家可以发挥公有制企业的调节作用,弥补市场失灵。

(3)资源配置过程中外部性内部化的要求,会成为一定的公有产权形式存在的依据。(4)我国的经济体制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完善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实现过程中已经逐渐证实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可以有效结合,只有有效的结合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这一实践依据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公有制的存在合理性。

二、所有制和产权改革?

所有制结构:应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所有制改革的过程:我国所有制改革的过程,是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结合作用的过程。公有制、私有制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是发展的而不是固化的。(l)无论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其内涵及其表现形式都在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2)公有制和私有制没有天生的好坏之分,它们的好坏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当时要求

所决定的。(3)公有制和私有制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它们各自能以适当的形式并存。

产权制度是一个经济运行体制的根本基础。产权的界定、转让以及不同产权结构的差异会对资源配置产生影响。因此,有什么样的产权制度,就会有与之相应的组织、技术和效率。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建立一个“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要明晰产权,二要严格保护产权,三要产权自由流动。其中,首要的是明晰产权,也就是要明确产权的权利主体和责任主体。产权模糊,经济实体就没有发展动力或动力不足。产权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按照《决定》的论述,我国的产权制度改革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首先,构建合理的产权(股权)结构,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这是对国有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的基础性要求。其次,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这是明晰产权,出资人到位,改变产权主体虚置的根本举措。第三,集体企业改革,最根本的是产权改革,即明晰产权主体的改革。第四,建立和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这是进一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关键。政府的职责,则是转换它在产权实现方面的职能,由产权的直接代理转向界定产权边界、建立产权运动的相关规则、依照规则监管各类与产权相关的活动。

1.现阶段所有制和产权制度的特点

进步的一面:(1)所有制结构单一的状况已根本改变;

(2)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多层次;

(3)私有产权的合法化使个人具有了更多自由。

不成熟和过渡性的一面:(1)所有制和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存在不确定性;

(2)公有产权界定的模糊性使政府的角色和职能出现冲突;

(3)个人产权界定的模糊性使个人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而易受侵害。

2.转型期所有制和产权制度的完善

(1)建立适合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所有制结构。

(2)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明晰公有产权。“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3)健全有关产权的法制体系,切实保护各类组织和个人的产权。

补充资料:(可以看到,在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模式中,所有制结构已经具有如下几个十分突出的特征:第一、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并在宪法上加以确认。这是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保障。第二、确认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对国有资产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这一举措把所有制的性质同其实现形式区分开来,从根本上解决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如何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重大问题,同时为国有企业市场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开辟了道路。第三、确认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济发展。)

第四章

一.按劳分配的概念和内容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以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在商品经济中表现为货币收入)的分配方式。它的主要内容包括:

1、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只能以劳动为尺度,而不能以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和其他条件为尺度;

2、每个劳动者应分配的个人收入的多少,取决于他为社会提供的劳动进行必要的扣除之后为个人劳动部份的多少,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劳动者能够分到的消费品也将增加。按劳分配执行的是一种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

二.我国按劳分配的特点

1.按劳分配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是通过三个阶段实现。第一阶段,企业的总劳动在产品市场上实现。第二阶段,企业对劳动者按其劳动进行分配。第三阶段,劳动者用个人收入购买商品实现自己的消费。

2.按劳分配采取货币工资或其他形式实现。

3.按劳分配在全社会范围内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4.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形式并存。

三.与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比较

1,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分配制度;

2,按社会总产品分配原理事前进行了若干扣除;

3,“劳”的计量没有准确尺度,全民所有制内部只有计划的劳动量没有实际劳动量,集体所有制内部则按个人实际劳动量计量,再以集体劳动量进入市场;

4.分配最终不能脱离商品经济和市场交换,个别劳动本质上仍然要通过市场转化为社会劳动;

5,劳动者必须在付出劳动量后取得工资而不是劳动券,分配要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实现。四.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拉大的形成原因

1.由于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分配关系尚没有完全理顺。

2.相关的法律体系不完善,与分配相关的监督和制约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目前我国个人收人还不能实施有效监控,对高收人调节不足,一些人在此问题上钻法律空子。

3.产业结构还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农业的基础性地位还没有得到更好地加强。

4一些行业的垄断地位还没有被打破,特别是对垄断行业的收人还缺乏必要的监控手段。五.解决个人收入差距拉大问题的基本对策

(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

继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为此,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初次分配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健全劳动力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建立健全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工资支付制度、最低工资制度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失业保险制度

国家应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纳人失业保险,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逐步提高城市贫困人口救济补助标准,要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金足额发放。在生活保障金的筹措和管理上,要建立可靠、稳定的资金筹措、有效运营和严格管理机制,形成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生活保障体系。

(三)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监督和制约机制

良好的生活分配秩序,离不开强有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建立健全收人分配监督和制约机制是当前理顺分配关系中急需做好的一项工作。要建立以政府为主体、人们群众共同参与的分配监督体系,充分发挥监督机制的约束功能,以便更好地防止个人收人两极分化。

(四)打破垄断行业的垄断地位,使其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

垄断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大障碍,因此,要加快对电信、电力、铁路、民航等行业进行体制改革,打破他们的垄断地位,使他们改变自身优势,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获得公平合理的收人。

(五)加强农业基础性地位,拓宽农民增收领域

增加农民收人,一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二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要切实采取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向农民收取的任何费用都应透明化,防止向农民无理摊派任务;四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和资金投入,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五要积极扶持贫困地区发展,重点是做好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增加再就业渠道

国家要重视发展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积极发展集体企业和私营、个体企业,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要增强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国家可为劳动者开拓国际劳务市场,扩大劳务输出。同时,要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

(七)使个人收入分配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体系

要建立与分配工作相关的法律体系,使分配工作依法进行。其重点是对过高的个人收入要严格依法征收个人所得税,完善税制,严厉打击偷税、漏税和骗税行为;将生活保障工作更快更好地纳人到法制化进程当中去,使得下岗、失业人员依据完备的法律法规及时取得失业保障金,使得更多的贫困群众及时获得足额的最低生活保障金。

第五章

从理论上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指一国(地区)生产的国民财富的持续增加,或指一国(地区)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持续增加,通常它可以通过物质数量和价值数量的若干指标来表示。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指通过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组合和使用的不同方式而实现的经济增长及其效果,他决定生产力系统的整体效能和发展状况。一般将经济增长方式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要素资源的投入,组合和使用上以数量扩张为主而实现的经济增长,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另一种是要素资源的投入组合和使用上一质量和效率提高为主而实现的经济增长,即集约型增长方式。

只要国民财富增加了,我们就能够说经济增长了,但是根据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各国的经济发展分为几个阶段。以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增长方式为例分为:

(1)生产要素驱动阶段(M·波特):增加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投入;

(2)早期经济增长阶段(库兹涅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突破了自然资源对增长的局限;

(3)现代经济增长阶段(库兹涅茨):经济增长主要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来实现;

(4)信息和知识经济阶段(吴敬琏):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技术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特征。

可见

(1)各国经济发展都分为若干阶段。

(2)在不同的阶段上,对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的生产要素不同,因而经济增长方式不同。

(3)经济发展阶段的演进,往往从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开始。

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制度创新是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条件。合理的有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不断深化的动态过程中形成的,或者说是在以市场为基础,与市场机制运作相契合的必要的宏观经济调控下形成的。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表层次对供求关系的协调,促进各利益主体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不断实现着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不断创新与

人力资本不断积累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创新,促进了技术的扩散和更有效率的利用,劳动者素质的极大改革,从而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进而达到深层次上规模经济的形成,资本和劳动等要素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较高的转移,经济结构优化,从而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趋势中,实现经济的集约化增长。

所以,经济体制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传统的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或内生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比如(1)体制的封闭性与计划的主观性。(2)体制的集权性与资源配置的低效率。(3)体制的封闭性和集权性扼制了企业生产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1)在资源配置方面“厚重薄轻、重工轻农”。

(2)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增加,尤其是资本的投入。

(3)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长期偏低。

(4)经济增长缺乏内在的激励,微观基础没有活力。

而市场经济体制则能够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生成和演变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1)市场经济体制激励着工业规模的快速增长,而社会化的机器大工业为科学技术“并入生产过程”、在生产中广泛运用创造了条件。

(2)市场经济体制具有推动企业响应市场信息、实行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压力,促使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吸收、消化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高劳动生产率。

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成为经济增长方式演进的决定性因素。

我国为什么会形成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

传统计划经济国家普遍形成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长期地得不到改善.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资源票赋和要家结构的原因,也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原因等).但其最重要的原因是体制原因,是传统集权型计划经济体制内生出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1)体制的封闭性与计划的主观性。

(2)体制的集权性与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体制的封闭性和集权性扼制了企业生产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导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

(1)在资源配置方面“厚重薄轻、重工轻农”。

(2)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增加,尤其是资本的投入。

(3)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长期偏低。

(4)经济增长缺乏内在的激励,微观基础没有活力。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了,但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应该如何转变?

一,培育市场主体与企业制度建设。

市场取向改革以来,微观组织上的重大改革就是要将原有N4F企业生产单位转为企业经济组织.形成真正的市场主体。同时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企业制度体系,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

二,推动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与价格功能的发挥

可以说.没有成功的价格形成机制的转变,就不可能有市场机制的作用.因而也就不可能有成功的体制转轨。改革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更生,过去单一‘的计划价逐渐转为计划价和市场价并存的‘‘双轨价”.力:进步向市场价并轨过渡,这—进程体现了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的渐进性特征;

三、全面培百和完善市场体系与资源的高效配量

建立和发展社会土义市场经济*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是通过竞争性价格

的波动和牛产要素的转移来实现的。而生产要素的转移要求有一个包括商品市场,特别是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产权等要素市场在内的运行有序、畅通协调、完整的市场体系,使资源能在充分流动的基础上实现优化配置。因此,全面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无疑将促进和加快我国走向市场经济的进程。

四、健全市场规则.确保经济运行的规范有康、稳定协调

市场经济的本质.既不是交易的场所,也不是交易行为本身.场的要素是秩序、可预Ol 性、稳定性和可靠性,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一个有序的关系集”,①是一个规范化、理性化的制度体系。然而,迄今为止,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营诸多失衡现象。

第六章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针对政府与市场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出现了的问题,都已经说明了单独是依靠政府或者市场的力量来发展经济显然行不通的。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的。它们分别可以在不同的经济领域发挥各自的作用,以实现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政府可以在“市场失灵”的方面起作用,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组织和实现公共物品的供给,并对其进行监管,政府还提供社会保障援助等对收入进行再分配,从宏观上把握和指导经济的发展。市场就要在政府低效的地方发挥作用,通过“看不见的手”对经济进行调节,使资源流向经济效益最高的地方,保障个体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提高了其生产积极性,满足人民的生活多样化、多层次的需要。

现实而合理的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应是在保证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以政府的干预之长弥补市场调节之短,同时又以市场调节之长来克服政府干预之短,从而实现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二无机制最优组合,即经济学家所推崇的“凸性组合”。

如何转变政府职能:

一是准确界定政府职能,消除“三位”现象。在公共财政体制下,政府主要具有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主要职能。只有按照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要求去纠正好“错位”、“越位”和“缺位”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归位。

二是科学处理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在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时,应遵循受益原则、行政管理原则、国家利益原则。受益原则简言之就是谁受益、谁管理;谁制造危害、谁负责。行政管理原则就是对于无法用受益范围划分的上下级政府共同承担的经济行政或者社会行政事务,按照行政管理的一定标准来划分。国家利益原则是从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的高度出发,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主权,协调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事权关系的准则。三是按照社会公共需要确定政府公共支出范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调控应是按市场规则、适应市场要求办事。公共支出应主要用于“公共”领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维持性支出,包括国防、基础教育、科研、卫生保健等支出;二是转移性支出,主要包括价格补贴、补贴支出等;三是公共工程性支出,指大型公益性基础设施的支出。

四是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要充分体现公共财政理念,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并根据行使政府职能的要求调整和完善政府机构,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财政体制,然后据此设置行政机构和人员配备,建立起一个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实行新公共管理的行政管理机构,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五是加强公共服务理念,提高政府服务水平。构建公共财政体制要求政府提供的主要产品就是服务。也就是说,公共财政理念的内在实质就是服务性财政,政府的根本职能就是提供优质服务。所有的政府行为都是为社会经济发展间接地提供动力,其目的就是让市场充分发

挥基础性作用,让企业和居民唱主角。

目前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创造条件改善硬环境的同时,注重优化软环境以赢得生产要素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再以生产要素的聚集促进硬环境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近年来,各地虽下大力气进行专项整治,力图优化发展环境,但收效不够稳定、持久。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政府职能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转变,部门管理体制不配套,依法行政意识没有真正落实到位。主要表现有:

(一)政企不分,集权审批,市场基础性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管理就是审批”、“重权力轻责任”的观念一直在很多部门单位同志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习惯、留恋于计划经济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出现问题,就要求加大审批力度,增加审批事项,甚至越俎代疱,把本该由市场、企业和社会调节管理的事统统包揽过来。同时还存在着审批事项法律依据不充分,审批条件不公开,审批程序不健全,“暗箱操作”;审批责任不明确,审批监督机制不健全,审批与收费挂钩等问题。由于政府机构行政审批事项过多过滥,不仅造成部门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下,更直接影响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干扰企业自主经营,有的已成为腐败滋生的“温床”。

(二)体制不顺,因权设事,“三乱”现象难以全面禁止。

按照现行的财税管理体制,社会公共事业的一部分投入采取税外加费的办法解决。长期以来对这些行政事业性收费没有纳入预算管理,缺乏必要的监控管理措施,这就使一些政府部门大权在握,为其利用公共权力谋取小集体或个人私利提供了方便。“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屡禁不止。一些部门在利益的驱动下,总是不遗余力来争取审批收费权。存在着增设“门槛”,增加办事环节,借加强管理之名,行收费牟利之实。职能交叉的部门之间你争我夺,互不相让,造成多重管理,重复收费。更有甚者,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等现象。多年来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减轻企业、农民负担,实行严格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但由于没有从财税管理体制上来治本,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执法不严,侍权干预,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难以彻底根治。

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行政管理的主要精力应放在维护社会公正、保障经济秩序、实行公平竞争上。行政管理和执法部门的主要职能是当好社会、市场赛场上的“裁判员”。现实情况是,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直接插手经济事务过多过细,从市场准入到资源配置,部门对企业的干预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同时,由于市场经济转轨,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行政执法制度不够规范,监督约束机制不够有效,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利益的驱动,出现种种明显有悖市场经济规律的行为,如各种地方保护,限制资源流出、商品流入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导致了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影响社会投资和消费的积极性,最终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难点

1、政政府资源配置的界限,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的市场主体,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独立决定生产什么、为谁生产、生产多少、何时生产等生产经营问题。而政府主要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工具,调节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行为,从事宏观经济管理,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在市场经济体条件下,政府财政以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即公共财政。而我国现行事业单位制度、社会团体管理制度及其资金供给,与公共财政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政事不分、政社不分,使政府职能存在明显“越位”现象。

3、国有产权管理职能与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分开。在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中,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如何处理国有产权管理职能与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关系,是一个较为独特的问题。

4、政府职责分工的规范化、法制化。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不仅要划分政府整体资源配置界限,解决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的问题,还需要解决政府内部职责分工、走规范化、法制化道路。

5、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与有效运行。企分开,各行其道。政企分开,各行其道,要求政府明确划分政府资源配置与非

政府自身的改革主要指哪些方面的改革?

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是政府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能、规范政府行为的制度保证。

1、目前的主要问题:

机构庞杂、职能交叉;

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事不分,通过各种审批制对微观经济干预严重;

中央和地方、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之间存在分工不合理、权责不分明等问题;

缺乏激励约束机制,政府行为不规范,监督不力、效率低下。

2、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1)政府要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就必须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减少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解决市场经济不能解决好的问题。

2)精简和整合机构,加强管理和调控市场的职能部门建设,理顺中央和地方、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减少行政成本,提高办事效率。

3)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合理分工,加强协调,提高各部门进行宏观调控的综合协调能力。4)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政府管理的民主化。

三,政府投资体制改革

政府投资体制具体体现了转型期政府职能混淆和难以转变的特点。其主要问题是:

1)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垄断角色迟迟难以转换,形成了大量对资源、项目和市场的垄断;

2)地方政府具有强烈的投资冲动,成为近年来影响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并成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障碍;

3)政府投资项目往往政企不分、政出多门、决策机制不科学、经营机制落后、失误多、浪费大、效率较低;

4)政府投资项目往往缺乏责任约束和有效监督,成为少数腐败分子设租寻租、侵吞国有资产的对象。

四,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目前要完善宏观调控基础制度,构建协调配套的调控体系。

1)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形成主体功能区构建公共财政体系,改革财政预算制度,把财政的主要职能从政府经营性投资转变到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来。

2)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3)构建协调配套的调控体系。实行分级管理和分级调控,强化宏观调控部门的综合协调能力,使各种政策工具能够灵活地综合运用,实行灵敏有效的宏观调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