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

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1、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后,日本迅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了解决生产资料和商品市场问题,日本积极向外扩张,逐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⑴、东方会议和《田中奏折》

经过1894年到1895年的中日战争和1904年到1905年的日俄战争,日本帝国主义将势力扩张到我国东北。

20世纪20年代,日本的国内统治体制向法西斯(法西斯是古代罗马长官权力的标志,用红带捆绑榆木或桦木棍棒,上面插着战斧头,象征团结一致,服从一个意志和权力及国家的权威)化转变,侵华活动猖獗。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内阁会议,即"东方会议",制定了八条《对华政策纲要》,核心就是首先把“满蒙”从中国本土彻底分割出去,并决心为之诉诸武力。会议后,日本又制造了《田中奏折》,提出日本对外扩张的总体战略是:“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在九·一八事变前,日本组织了多次在东北的“参谋旅行”,刺探情报,并画出详尽的军事地图,为侵略做准备。1928.6.4日本制造的皇姑屯事件,就是企图利用张作霖死后东北的混乱,达到占领东北的目的。可见,其"大陆政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具体化。日本成为亚洲的战争策源地。

⑵、九·一八事变

1929年10月,由美国开始的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一直持续到1933年。这场破坏空前的经济危机,使日本国内阶级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日本军国主义者为了转移人民视线,通过掠夺中国东北的丰富资源来寻找摆脱经济危机的出路,便大造“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的舆论,急于发动一场侵略东北的战争,以实施其既定的侵华政策。

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小段路轨,反诬是中国军队有意"破坏"铁路并"袭击"日本守备军队,当即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接着,驻扎在南满铁路沿线的日本军队分别向沈阳城内和长春、四平街、公主岭等地发起进攻,这就是日本不宣而战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阶段由此开始。

面对日本的大举入侵,蒋介石坚持对内“剿共”,对外“不抵抗”政策。他在1931年7月已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九一八事变发生时,沈阳中国驻军要求抵抗,但蒋介石指令不抵抗。当时留居北平的张学良,连夜发电向蒋介石请示,得到的答复是不准抵抗。国民党政府电告东北军:“日本此举不过寻衅性,为免除事件扩大起见,绝对抱不抵抗主义。”蒋介石还密电张学良:“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可也。”这种态度,使日本侵略者更加无所顾忌地用武力大规模进攻中国。20万东北军不战自退,一夜之间沈阳城陷入日军之手。1932年2月(仅4个月零18天),中国东北全境沦陷。日本一气吞下了从山海关到黑龙江之间相当于它本土3倍的11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东北大好河山和3000万同胞落入日寇魔掌。

⑶、华北事变

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以后,随即开始人侵中国华北地区。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一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使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迫使国民党中央势力退出平津和河北,国民政府在河北、察哈尔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华北成为日军可以自由出入的"真空地带"。接着,日方又策动华北五省(河北、察哈尔、绥远、山西、山东)两市(北平、天津)"防共自治运动",制造傀儡政权。这就是华北事变。

日本是亚洲的帝国主义强国。它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并经过精心策划、周密准备。当时的中国政府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用于"围剿"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对口本实行不抵抗主义和妥协退让万针。国际联盟和英、美等国政府刚采取对日姑息、纵容的政策。这就便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计划步步得逞。

2、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华北事变后,日本加紧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部署。1936年8月,法西斯军人控制的广田弘毅内阁制定了"南攻南洋群岛、北攻西伯利亚"、"先打中国"的侵略计划。l1月,日本同德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欧亚两个法西斯国家打着"反共"的旗号结成了反动同盟。

1937年7月7日夜,驻丰台日军一个中队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以北举行军事演习。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驻军拒绝后,即炮轰宛平城,攻击卢沟桥。驻守在卢沟桥附近的29军奋起抵抗。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

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动员几乎全部军事力量,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向华北、华东、华中地区发起战略进攻。日军占领了北平(今北京)、天津、太原、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一大批城市。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以后,由于遭到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战线延长,兵力分散,日本国内资源明显不足;由于中共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猛烈发展和抗日根据地广泛建立,日军的后方受到严重威胁。因此,日军被迫停止了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大规模军事进攻。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相持阶段,日本在坚持灭亡中国的总方针下,调整其侵华政策,实施"以华制华"和"以战养战"策略,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加强对占领区的殖民统治,扶植傀儡政权,建立和发展汉奸组织,把占领区变为其以战养战的基地;集中主要兵力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1944年4月至1945年1月,日本发动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豫湘桂战役,占领2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这是日军在中国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

1945年5月,德、意法西斯政权彻底垮台。日本法西斯企图继续顽抗,受到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相互配合的对日作战的坚决打击。同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终战诏书。日本侵华战争最终遭到彻底失败。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1、日本在其占领区的残暴统治日本的大举进攻,使中国的大片土地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在这些地方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

⑴、对台湾的殖民统治

早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就开始了在台湾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日本在台湾设立总督府。日本驻台总督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于一身,并负责指挥驻台的日本军队。总督府主要官员都由日本人担任。他们建立了一整套警察制度和保甲制度,掌握着台湾人民的生杀予夺之权。日本还在台湾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攫取台湾的资源和财富,他们推行"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殖民经济模式,使台湾成为日本的稻米供应地。殖民当局还竭力推行奴化教育和同化政策,开展"皇民化"运动。

⑵、对东北的殖民统治

1931年日军占领中国东北后,开始了对东北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1932年3月,日本帝国主义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为"执政"(两年后改称"皇帝"),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势力与中国封建复辟残余势力相结合而催生的一个怪胎,它没有丝毫的独立性,所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都掌握在日本帝国主义手中。这个政权完全受关东军支配。伪"满洲国"在"日满共同防卫"的名义下,确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一切权益。日本关东军分驻东北铁路、大小城镇和军事要地,在各地设立了遍布城乡的宪兵、警察、特务机关,采用各种残酷的手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东北三省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⑶、对关内占领区的殖民统治

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军策动、拼凑了一些地方性傀儡政权。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到来前后,为了对国民党实行政治诱降,1938年11月,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发表声明,表示了同国民党进行和谈的态度。12月,近卫内阁为“建设大东亚新秩序”,又提出所谓“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三原则。在日本的政治诱降下,1938年12月18日,国民党副总裁、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汪精卫率其党羽周佛海、陈璧君、陶希圣、曾仲鸣、陈公博等人潜逃出重庆,飞抵昆明,接着逃至越南的河内,公开叛国投敌。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汪伪政权成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在关内占领区,日本军国主义者允许"中华民国"国号的存在,但是,这些地区实质上仍然是日本的独占殖民地。

2、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日本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和在中国部分地区的殖民统治,犯下了空前严重的罪行,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极为深重的灾难。

首先,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占领中国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后,展开了长达六周灭绝人性的烧、杀、淫、掠"大竞赛"。据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调查统计,中国平民和被俘士兵被集体射杀、火焚、活埋及用其他方法处死者达30万人以上,南京城房屋有1/3被烧毁。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日军在其他许多地方制造的屠杀中国人民的惨案不计其数。相持阶段到来后,日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抗日根据地开展大规模的"扫荡",实行"杀光其居民、烧光其房屋、抢光其粮食"的"三光"政策。据不完全统计,在晋冀鲁豫、山东、苏皖等7个根据地,中国军民被杀戮者即达318万人,房屋被焚烧达1952万间。

日军还悍然实行细菌战、毒气战。在我国东北建立代号为“731”的细菌部队,专门研制和生产细菌武器,残害我国军民。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巩固对沦陷区的统治和掠夺中国的资源,驱使千百万中国劳工,为他们开矿、筑路、修建机场和各种军事设施。还在其占领区掳掠和强迫一些中国妇女充当"慰安妇"。

其次,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在东北,"南满铁路株式会社"、"满洲重工业股份公司"两大垄断企业,独占全部重工业和铁路交通,控制了东北的经济命脉,肆意掠夺矿产资源。中国东北近一半的豆类及其制品,近三分之一的

粮食被日寇掠走。在关内,日本"华北开发股份公司"和"华中振兴股份公司"分别主管对华北和华中的经济掠夺。日本侵略者还大肆掠夺占领区的土地及农产品。他们还推行"粮食出荷"政策,对农产品实行严格的统制和垄断,强迫农民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廉价出卖给伪政府,除保证侵华日军的需求外,大部分粮食被运往日本国内。

再次,强制推行奴化教育。日本侵略者按照"以华制华"政策和"思想战"的方针,在其占领区大力推行奴化教育,通过学校向青少年灌输奴化思想。教科书以“中日亲善”、“共存共荣”、“大东亚新秩序”等谬论为基本内容。日语被定为各级学校必修的“国语”科。学校不得悬挂中国地图,不得使用“中华”字样。企图以此达到泯灭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维护其殖民统治的目的。如在东北,伪满教育将日语列为必修课,充满了“日满亲善”,“王道乐土”的内容。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据不完全统计,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

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面对日本的野蛮侵略,中国人民毅然奋起,英勇抵抗。中国人民在九一八事变后开始的局部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中国在东方开辟了世界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

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与当时国民党当局采取的不抵抗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在九一八事变后,9月20日,中共中央即发表宣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的目的是使中国完全变成它的殖民地。中共中央发布一系列文告,号召全国工农武装起来,进行民族的自卫战争。党的各级组织要求每一个党员必须发挥自己全部的积极性,英勇地走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战场,成为参加民族解放战争的先锋和模范。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作战。

中国共产党不仅积极参加和推动各地的抗日救亡运动,而且直接领导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以及东北党组织先后选派罗登贤、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李兆麟、赵一曼(四川宜宾人)等到东北,加强中共满洲省委及各级地方党组织的领导力量。满洲省委派出大批党员、干部到抗日义勇军中工作。从1932年开始,在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下,先后建立了磐石、东满、珠河、密山、宁安、汤原、饶河、海伦等多支抗日游击队,并于1934年先后改编成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2月以后,东北各抗日武装统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为总司令,赵尚志为副总司令,下辖7个军。1937年初,东北抗日联军合编为一、二、三路军,由杨靖宇、周保中、赵尚志(后为李兆麟)分别任总指挥。全面抗战爆发后,东北抗日联军第一、二、三路军发展到11个军4万余人。1940年,由于日军再次向东北增兵,抗日联军作战环境更加险恶。然而,抗日联军同敌人的“讨伐”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从1931年至1945年,共击毙日伪军18.27万人,牵制了大量日军,有效地配合了全国的抗战,对坚持长期抗战起了积极作用。1940年冬,抗日联军相继转移到中苏边境整训,并继续坚持抗日斗争,直到抗战胜利。

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1、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兴起。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和广大的工人、农民是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坚力量。上海、天津、广州、北平等地工人纷纷举行反日大罢工和抗日示威游行,组织抗日救国会,开展抗日募捐。冀东农民开展打游击等斗争。北平、南京、上海等地大中学生举行罢课、示威、街头宣传等活动。各地学生还到南京请愿,要求蒋介石出兵东北,收复失地。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也要求国民党当局"改弦更张"、"与民更始",变更"剿共"政策,"全国一致对外"。

2、共产党人与部分国民党人合作抗日国民党军队中的部分爱国官兵进行了局部抗战。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同这部分国民党官兵的抗日合作。

在东北,中共满洲省委同以原东北军为主体的抗日义勇军进行合作,其领导人李杜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2 年1月28日,日军向上海发动突然袭击,一·二八事变爆发。驻守淞沪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爱国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率领下,在淞沪一带抗击日军,迫使日军三易主帅。中共中央号召各界民众组织义勇军,参加淞沪前线作战,并发动沪西日商纱厂工人罢工,以支援十九路军的抗日作战。

1933年5月,原西北军爱国将领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并谋求同共产党合作,共产党员约有300人在同盟军中工作。冯玉祥自任总司令,吉鸿昌任北路军前敌总指挥,方振武任前敌总司令,举旗抗日,队伍很快发展到8万多人,并收复多伦,把日伪军全部赶出察哈尔省境。全国人心振奋。但蒋介石却诬蔑同盟军“妨碍统一政令”,调集大军勾结日伪军夹击同盟军。冯玉祥忍痛辞职。同盟军弹尽粮绝,终于失败。方振武被迫流亡国外。吉鸿昌潜入天津法租界,加入中国共产党,继续从事抗日反蒋活动。1934年11月,被国民党反动政府逮捕,在北平英勇就义。同年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以及国民党内爱国人士李济深、陈铭枢等在福州发动反蒋抗日事变。这就是福建事变。此前,第十九路军代表同中央根据地的红军代表签署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事变失败后,共产党人同李济深、蔡廷锴等爱国人士继续保持着联系。

1934年4月,由中国共产党提出,宋庆龄、何香凝、李杜等1779人领衔,以"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筹备委员会"名义,发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在纲领上签字的群众达几十万人。

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一二九运动与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

⑴、一二九运动

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在中国共产党关于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示威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市民1万多人在天桥广场召开市民大会。会后,举行了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这就是一二九运动。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⑵、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的提出

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之际,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早在1935年8月1日,在共产国际关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方针指导下,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就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又称“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派、各界同胞、各军队都应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捐弃前嫌,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了在抗日的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即将到来时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1936年5月,在共产党人的积极参与下,宋庆龄、沈钧儒、邹韬奋、陶行知、章乃器等爱国民主人士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中国共产党对驻扎在西北地区的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国民党第十七路军的统一战线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1936年上半年,红军和东北军、第十七路军之间实际上已停止敌对行动。

⑶、中共"逼蒋抗日"

日本对中国华北的扩大侵略,进一步威胁到美、英等国的在华利益和国民党当局的统治地位。蒋介石的对日态度及内外政策发生了某些变化,并开始着手整军备战工作。他还开始试探"政治解决"共产党和红军问题的途径。国共两党通过国外、国内的不同渠道开始接触,就合作抗日问题进行初步磋商。193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反蒋抗日的口号,第一次公开把蒋介石作为联合的对象。9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

2、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当时,蒋介石还没有根本改变对日本的态度。他仍然准备组织力量对陕甘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发动新的"会剿"。他于1936年12月初到达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攻打陕甘的红军。I2日凌晨,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效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这就是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为了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并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组成中共代表团到西安,参加张、杨同南京方面代表宋美龄、宋子文的和平谈判,终于迫使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为了促进国共两党的合作,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五项要求;如果国民党将这五项要求定为国策,共产党愿意实行四项保证: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苏维埃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中国共产党的上述主张,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也得到国民党内抗日派的赞同,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许多人联名要求恢复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全会表示同意国共两党进行谈判,并在会议文件上第一次写上了“抗日”的字样。

在国难当头的时刻,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1、国共合作,共赴国难l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守军奋起抵

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开始。

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号召全中国同胞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的侵略。

8月,国共两党达成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不久改称第十八集团军)等协议。八路军由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辖三个师:第一一五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第一二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第一二九师,师

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全军共4.6万人。接着,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除琼崖红军游击队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下辖四个支队,全军1.03万人。9月,陕甘宁根据地改称陕甘宁边区,仍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2、全民族同仇敌忾,奋起抗战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是一场正义战争。全国各界民众以不同形式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投入了全民族抗战。

中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人士积极投人抗日洪流。民族工商业者踊跃为前线捐赠钱物,一些人还不避艰险,把工厂迁往大后方。中华民族革命同盟、国家社会党、中国青年党、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派等,一致拥护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宋庆龄接受中共中央建议,从上海移居香港,于1938年6月成立保卫中国同盟(简称保盟),呼吁世界人民援助中国抗战。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影响下,各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一起,以各种方式投入抗日斗争。如马本斋领导的冀中回民支队就进行大小战斗870多次,歼敌3.76万余人。许多台湾同胞还来到祖国大陆,组织各种抗日团体和抗日武装。岛内的高山族等台湾同胞则坚持不断地发动抗日暴动,组织抗日义勇军(台湾同胞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抗日斗争中,共有65万人壮烈牺牲)。香港、澳门同胞也积极支援内地的抗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同胞更在内地抗日武装的支持下,开展打游击等多种形式的抗日斗争。

海外华侨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他们以各种方式支援祖国的抗战,如在亚洲,新加坡成立了以陈嘉庚为主席的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其分支机构遍及东南亚各国。仅在全民族抗战的头三年,海外侨胞就捐献飞机217架、坦克23辆、救护车1000余辆,物资总数在3000批以上。大批海外华侨还回国投身抗战。仅粤籍归侨参军的就有4万多人。

在祖国存亡危急的关头,中华儿女表现了空前的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他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l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抗战处于战略防御阶段。

1、战况:

在战略防御阶段,日本侵略者以国民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国民党军队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1938年3月,李宗仁等部实施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歼灭日军1万余人。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国民党军队的爱国将士,表现了空前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热情。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7月8日,29军旅长何基沣指挥他的大刀营夜袭宛平城北、永定河东岸的龙王庙和平汉铁路桥,全歼了这里的敌人。7月27日,日军向北平南苑一带展开猛攻。29军副军长佟麟阁以身殉国,132师师长赵登禹在突围中壮烈牺牲。在1937年8—11月的淞沪会战中,第八十师五二四团副团长谢晋元奉命率800名官兵,坚守苏州河北岸的上海四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仓库,掩护主力撤退。他们孤军奋战四昼夜,歼敌200多人,被上海市民誉为"八百壮士"。

2、国民政府有利于抗战的政策

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实行过若干有利于抗战的政策。1938年初,国民政府改组军事委员会,下设政治部,聘请周恩来担任政治部副部长。1938年6月,成立了国民参政会。国民参政会虽不是真正的民意机关,而是受国民党控制的最高咨询机关,它的成立还是为各党派、各界人士提供了一个可以公开发表政见的讲坛。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也进行过大规模的调整,只是机构膨胀的情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

3、国民党退却、失败的原因

国民党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外,其他战役几乎都是以退却、失败而结束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客观原因,是由于在敌我力量对比上,日军占很大的优势;主观原因,则是国民党战略指导方针上的失误。蒋介石集团在决心抗战的同时,却又害怕群众的广泛动员可能危及自身的统治,因而实行的是片面抗战的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将希望单纯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这就使得大多数作战未能给敌人以更大的消耗,并在短时间内丧失了大片国土。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1、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国民党在重申坚持持

久抗战的同时,其对内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

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这一方针的确定,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开始转变为消极抗战、积极反共。蒋介石还在会上说,他的“抗战到底”的“底”,就是“要恢复七七事变以前的原状”。这种表示,意味着可以放弃东北和华北部分地区的主权,只要求保存与四大家族利益密切相关的华中和华南。

日军在对国民党进行政治诱降的同时,为了巩固占领区,继续对国民党军发动过若干次进攻性打击。国民党军队也进行过几次较大的战役。国民政府大体上保住了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区。1939年12月,在桂南会战中,以第五军为主力的15万国民党军队反攻南宁,与据守广西昆仑关、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第21旅团激战半个月,收复昆仑关,将敌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以下4500人的该旅团全部歼灭,取得著名的“昆仑关大捷”,把日军赶出桂南。1940

年5月,在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指挥部队与敌奋战9昼夜,7处中弹,仍高呼“杀敌报国”,最后壮烈牺牲,被周恩来誉为“全国军人楷模”。但是,这个时期国民党的抗战在全局上是逐渐趋向消极,基本上实行保守的收缩战略,避战观战,以便保存实力;同时又抽出相当多的兵力用来限制、打击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制造了多次的反共"磨擦"事件。

2、第三次长沙会战和远征军入缅作战

1941年12月,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美、英对日宣战。不久,由美国方面提议设立中国战区。为了配合英、美打击日军,国民政府命令各战区发起攻击。1942年元旦发起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曾给日军以有力的打击,日军死伤5万余人。同年2月,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对日作战。陆军第二00师师长戴安澜在缅北殉国。

3、豫湘桂战役的大溃败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展、敌后战场开始局部反攻的有利条件下,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却日益下降。1944年初,日本在太平洋战场逐渐失利,它与南洋的海上交通线被美军切断。1944年4月,日军为援救侵入南太平洋的孤军,在中国战场上打通平汉、粤汉两条铁路,以便连接从东北、经北平、郑州、武汉到南宁通往东南亚的大陆交通线。为此,发动了豫湘桂战役。由于国民党军队奉行蒋介石的“保存实力为先,抗日为次”的避战方针,完全丧失了战斗力。日军打通了大陆交通线,豫湘桂战役以国民党军的惨败而告结束。豫湘桂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历时8个月(1944年4月至1945年1月)。国民党损失兵力近60万人,放弃了豫、湘、桂、闽、粤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丧失2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和146座城市。国民党战场的大溃败,是国民党政府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造成的恶果,激起了大后方人民对蒋介石集团的严重不满,国民党政府在军事、政治、经济各个方面陷人深刻的危机。

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1、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如何坚持抗战、争取抗战的胜利?这是必须首先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共产党确信,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坚持抗战,并使抗战的胜利成为人民的胜利。与国民党实行的片面抗战路线不同,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主张实行人民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这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的存在,就是一切中国问题的关键所在。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为此,必须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必须改革政治机构,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并适当改善工农大众的生活。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

在中国,农民是人民群众的主体。进行人民战争,首先和主要的,就是要发动和组织广大的农民,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和群众工作,创建抗日民主政权,逐步把落后的农村建设成为先进的革命阵地。中国共产党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敌后农村,在新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条件下,继续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2、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极为关心的问题是抗战能否取得胜利和怎样才能取得胜利。抗日战争是一场弱国对强国的战争,战争的基本走势究竟怎样?应当坚持什么样的战略方针?这是必须作出回答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当时国内存在着“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错误论调。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在抗战爆发前就叫嚷中国武器不如人家,战必败,抗战爆发后又叫嚷再战必亡,极力为其投降日本帝国主义制造舆论。以蒋介石为首的英美派则鼓吹“速胜论”,幻想依靠英美等国的援助或干涉,迅速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抗战的胜利。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冲昏了一些人的头脑,使速胜论更广泛传播。但徐州失守后,国民党军队节节后退时,“亡国论”又迅速蔓延。这些论调搅乱了人们的思想,严重影响了抗日战争的顺利进行。

为了彻底驳斥国民党散布的“亡国论”和“速胜论”,澄清人们的混乱思想和指明抗战胜利发展的前途,毛泽东及时地

总结抗战爆发以来的实践经验,集中全党的智慧,于1938年5月至6月间发表了《论持久战》一文,系统阐明了中共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

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与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的一个决死的战争。中日双方存在着互为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敌强我弱,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能速胜,中国抗战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大国、进步、多助的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加之中国已经有了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在政治上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人民军队,经过长期抗战,最后胜利将属于中国。而小国、退步、寡助的特点,决定了日本经不起长期的战争,不能横行到底。

毛泽东还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毛泽东还强调抗日战争必须实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它是“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人民群众是革命战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

毛泽东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的战略指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1、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为了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决策。

1937年8月下旬至9月中旬,八路军三师健儿东渡黄河,进入山西战场对日作战。当时,华北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夺取太原,国民政府正组织太原会战。因而,在太原失陷以前,八路军主要是直接在战役上配合国民党军队,参加会战,并以小部兵力进行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武装的工作。9月25日,林彪率领115师主力在山西东北平型关公路两侧山地,凭借天险伏击日军,歼灭日军板垣征四郎第五师团第21旅团一部1000多人(我军伤亡1000多人,日军未有一个俘虏),击毁汽车100余辆,缴获大量武器和物资。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也是八路军出征以来的第一次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平型关大捷后,为配合国军进行忻口会战(忻口在忻县之北,是太原的北大门),八路军三个师深入敌后和侧翼袭击日军,阻止日军前进。贺龙的120师于10月18日在雁门关以南地区伏击日军汽车、装甲车约500辆,歼敌500余人,切断了日军由大同至忻口的补给线。10月19日,刘伯承129师的一个营在营长陈锡联率领下夜袭代县阳明堡日军飞机场,烧毁敌机24架,歼敌百余人,使敌人空运一度停止,遏制了日军对忻口的空袭。从八路军出师至太原失陷的3个月中,八路军与日军战斗百余次,消灭敌人数千人,有力地打击和钳制了敌军,配合了华北正面战场。

1937年11月太原失陷后,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八路军在敌后实施战略展开,发动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先后开辟了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山东和大青山等抗日根据地。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上升到主要地位。新四军则挺进长江南北,开赴苏南、皖南、皖中地区,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到1938年10月,八路军和新四军同日、伪军作战1600多次,毙、伤、俘敌54000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发展到近20万人。

中国抗日战争逐渐形成战略上互相配合的两个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主担负的敌后战场。到1940年底,人民抗日武装部队发展到50万人,还建立了大量的地方武装和民兵;在华北、华中、华南创建了16块根据地(晋察冀、晋冀豫、晋绥、冀鲁豫、豫鄂边、山东、皖东北、皖东、皖南、皖中、苏南、苏中、苏北、豫皖苏、东江、琼崖),加上中共中央所在的陕甘宁边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拥有I亿人口。1944年春季,敌后战场人民军队转入攻势作战。他们已经抗击着全部侵华日军的64%。

在敌后军民的艰苦抗战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和英雄群体。1942年6月2日,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反“扫荡”战斗中,他临危受命,亲自指挥部队突围作战,掩护了彭德怀副总司令和八路军总部突出重围,而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山西辽县(今左权县)太行山的十字岭上。1944年9月,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在河南夏邑地区与日伪军作战时牺牲。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狼牙山五壮士",他们伟大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民族气节,鼓舞了全国军民,连敌人也为之震惊。

2、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在抗日战争的初期和中期,游击战被提到了战略的地位,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在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但是,游击战在敌后的广泛开展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迫使敌人不得不把用于进攻的兵力抽调回来保守其占领区,从而对阻止日军的进攻、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使战争转人相持阶段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日军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打击敌后战场的人民军队,

以保持和巩固其占领地。1939年至1940年,华北地区的日军出动千人以上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扫荡"就有109次,使用的总兵力达50万人以上。为了打击日本侵略者,人民军队在有利条件下也进行过运动战。如1940年8月至12月初,八路军总部调集100多个团共20万人,对华北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以破袭敌人交通线为重要目标的进攻战役。这就是百团大战。但是,人民军队在大部分时间里所进行的,主要是游击战。削弱敌人、壮大自己,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为实行战略反攻准备条件,这个任务主要是由人民军队进行的游击战来完成的。

游击战还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在1945年8月反攻阶段到来前夕,人民军队已经发展到了120万人、民兵220万人,抗日根据地达到了19块。敌后军民的大反攻,就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

在八年全国性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等对敌作战12.5万余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其中日军52.7万余人。他们为坚持抗战、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永远辉耀史册的贡献。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1、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由于国共两党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参加抗战的目的不尽相同,实行的是不同的抗战路线,统一战线内部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和斗争。所以,全民族抗战一开始,中共中央就明确提出了“在统一战线中,是无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呢,还是资产阶级领导无产阶级?是国民党吸引共产党呢,还是共产党吸引国民党?”这个问题。

中国共产党强调,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为此,共产党必须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必须坚持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努力发展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必须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己经取得的阵地,尤其是为了发展这些阵地,以动员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质上就是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使自己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这是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

2、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到来以后,由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开始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团结抗战的局面逐步发生严重危机,出现了中途妥协和内部分裂两大危险。针对这种情况,1939年7月,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三大口号,坚决揭露打击汪精卫集团的叛国投降活动,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合作抗日。

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1939年12月,蒋介石指使阎锡山在晋西集中6

个军的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由薄一波率领的“山西青年抗日决死队”(即抗日新军),制造了“晋西事变”。同月,蒋介石命令胡宗南所部向陕甘宁边区发动进攻,先后侵占了有八路军驻防的五座县城,并集结大批军队,准备闪击延安。1940年2月,国民党第十军团总司令石友三部在冀南袭击八路军部队。3月,蒋介石又调遣九十七军朱怀冰等部分三路大举进攻晋东南太行山区,妄图摧毁八路军总部机关。面对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军事进攻,人民军队给予了坚决的还击,国民党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被击退。1941年1月6日,国民党又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在皖南以8万余兵力包围袭击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9000多人。新四军血战七昼夜,终因寡不敌众,除约2000人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军长叶挺在前往与国民党谈判时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被叛徒杀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接着,蒋介石宣布新四军为叛军,下令撤销其番号,并要把叶挺交军事法庭审判。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向国民党提出严正抗议,并向国内外广泛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罪恶行径。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宣布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委。28日,新四军军部在江苏盐城成立,全军编为7个师和1个独立旅,共9万余人,在长江南北继续坚持抗日战争。至此,第二次反共高潮被击退了。1943年3月,蒋介石出版了臭名昭著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大肆鼓吹“一个政党”、“一个领袖”、“一个主义”的法西斯论调,并扬言要在两年内消灭共产党和一切革命力量。同年6月,共产国际宣布解散。国民党顽固派趁机制造反共舆论,要求“解散共产党”、“取消陕甘宁边区”。同时,蒋介石还指使胡宗南调集80万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准备分九路“闪出”延安。7月7日,国民党炮击陕甘宁边区的关中分区,发动了试探性的进攻,掀起了第三次反共高潮。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充分揭露和军事上作好了保卫延安的充分准备,加之国内外舆论对蒋介石的谴责,这次反共高潮还没有发展成为大规模军事进攻就被制止了。

3、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持、扩大和巩固,中国共产党总结反"磨擦"斗争的经验,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为了发展进步势力,就要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放手发动人民群众主要是农民群众,扩大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人民武装,创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在全国发展共产党的组织,发展全国民众的抗日运动。

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争取中间势力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是共产党要有充足的

力量;二是尊重他们的利益;三是要同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

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他们采取两面政策,既主张抗日,又限共、溶共、反共并摧残进步势力。为此,共产党必须以革命的两面政策来对付他们,即贯彻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斗争不忘统一,统一不忘斗争,二者不可偏废,而以统一为主。同顽固派作斗争时,应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中国共产党上述原则和方针的提出和贯彻实施,对于坚持全民族抗战到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抗日民主根据地是认真贯彻和实现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抗战和争取胜利的坚强阵地。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比较完整地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基本政策,为各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指明了方向。1941年5月,中共中央批准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全面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根据地建设的基本方针。

1、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加强政权建设,是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首要的、根本的任务。中国共产党提出,根据地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边区(省)、县参议会既是民意机关,也是立法机关;边区、县、乡抗日民主政府是行政机关;边区高等法院和县法院是司法机关。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1/3。这样做,可以容纳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

抗日民主政权普遍采取民主集中制,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机构的领导人都经过人民选举产生。抗日民主政权努力发扬政治民主,保障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山东省临时参议会等还专门通过有关保障人权的条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抗日的基本政策,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试行民族区域自治。这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国情出发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创造。

2、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各地抗日民主政权十分重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根据地内停止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以便使广大农民减轻负担,得到实惠,提高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又照顾地主的利益,有利于保障根据地的社会稳定。

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抗日民主政府动员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发动农民组织劳动互助,提高劳动生产率;帮助农民改良耕作技术,推广优良品种。

为了克服根据地面临的严重困难局面,毛泽东提出了"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194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了大生产运动。毛泽东、朱德等亲自参加生产。陕甘宁边区的八路军120师第三五九旅在王震率领下,开进了荒无人烟、野狼成群的南泥湾,经过不到三年的奋战,开荒26万亩,生产的粮食不仅自给有余,而且每年向边区政府上交公粮1万石,把昔日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的好江南,成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抗日民主政府还厉行精兵简政,以减轻人民负担。根据地军民终于战胜了困难,农业生产和工商业都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坚持抗战、争取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了革命者向往的"圣地"。大批知识青年冲破国民党的封锁线奔赴延安。中共中央及时作出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把发展抗日的革命文化运动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等一批干部学校和专门学校创办起来。各根据地还创办了大量的中、小学校,吸收农民子女入学。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也得到重视。1940年8月创办的延安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开展自然科学教学与研究的专门机构。

抗日根据地政治民主、政府廉洁、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同国民党统治区政治专制、吏治腐败的局面,形成鲜明的对照。越来越多的人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中看到了未来中国的希望。当时美国驻华使馆的人员在写给美国国务院的报告中也承认:“共产党的政府和军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受到有积极的广大人民支持的政府和军队。”“未来的中国,共产党将占有确定的和重要的地位”,“在短短的几年中将成为中国唯一的主导力量。”

五、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1、抗日民主运动的开展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是在敌后发动抗日游击战争,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同时,也在国统区(习惯上称"大后方")开展促进团结抗日等方面的大量工作。

在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国统区的工作,先是通过中共中央长江局具体领导。1939年1月以后,由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具体领导。

全民族抗战开始后,各界人士要求国民党实行抗战民主。1939年10月,国民参政会中一些党派的代表发起宪政座谈会,批评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宪政运动在国统区普遍开展起来。

1941年3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后,由于无法在重庆公开活动,派人到香港开展工作时,得到中共南方局所

属中共驻香港办事处的支持,并于同年9月创办了盟报《光明报》。

南方局还直接对大后方的工商界人士做了大量工作。周恩来当时说: 1944年,不仅小资产阶级,连民族资产阶级也靠拢了我们。

1944年9月,中共参政员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召开各党派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国统区的民主运动由此朝着明确的政治目标发展,出现了新的高涨。但是,蒋介石公开反对召开各党派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1945年5月,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抢夺人民抗战胜利果实、准备发动内战的反动方针。

2、抗战文化工作的开展全民族抗战开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影响下,文化界各抗敌协会相继成立,成为文化界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重要标志。

1938年初,周恩来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以后,掌管宣传工作的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由郭沫若担任。第三厅在周恩来、郭沫若的参与和领导下,团聚了一大批文化界爱国人士,成为扩大统一战线、推动抗日文化工作的重要阵地。第三厅组织了包括儿童剧团在内的10多个抗敌演剧队、宣传队,分赴各个战区进行抗日宣传,慰劳抗日将士。

武汉失守前后,一大批文化界人士迁移到重庆以及桂林、昆明等地。南方局设立了文化工作委员会具体领导大后方的进步文化工作。文化界提出“抗战、团结、民主”为文艺创作的三大目标。抗战文化在斗争中得到新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在国统区公开发行,及时宣传党的主张,鼓舞和激励群众的抗战热情。

抗战开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分别由北平、天津迁往昆明,合并组建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北平、上海等地还有其他一些大学、中学、专科学校迁往西南的重庆、遵义等地以及西北的一些地方。爱国师生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坚持进行教学和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国统区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是全民族抗日战争中的一条重要的战线,对于激发大后方人民的爱国民主意识、坚持国共合作团结抗战、支援抗战前线、积蓄革命力量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为了胜利地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密切地联系着党的政治路线,在斗争实践中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⑴、中共对王明右倾错误的抵制

抗日战争开始后,1937年11月,王明从莫斯科回到延安。他根据共产国际和苏联领导人关于中共抗战应该依靠国民党的指示精神,主张"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把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活动限制在国民党允许的范围内。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一起,对王明的右倾错误进行了坚决的抵制。1938年3月,中共中央派任弼时到苏联,向共产国际说明中国的抗战情况、国共两党关系及中共所采取的路线和政策。8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稼样回国,传达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共中央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中共中央要以毛泽东为首来解决统一领导的问题。

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938年9月至11月,中共在延安举行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这次全会上,毛泽东明确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命题。他强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他大声疾呼: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他向全党提出了普遍地深人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并给以批判的总结,和调查研究当前运动的特点及其规律性的任务。

全会基本上纠正了王明的右倾错误,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⑶、回击国民党政治舆论上的进攻

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共产国际原有的组织形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的要求,经各国共产党一致同意,1943年6月,共产国际宣布解散。国民党顽固派趁机制造反共舆论,要求“解散共产党”、“取消陕甘宁边区”,鼓吹“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中共中央进行了有力的批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子孙”,他们“必将继续根据自己的国情,灵活地运用和发挥马克思列宁主义”,“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

2、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

⑴、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前期,国民党顽固派在发动军事反共的同时,在政治思想领域也向共产党发起了恶毒的攻击。他们打着“三民主义”的旗号,大肆鼓吹蒋介石的“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反动谬论,叫嚷“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共产党应该取消”等,一时间反共声浪甚嚣尘上,全国人民都为国家的前途担忧,中国向何处去,又成为人们关注而又缺乏明确认识的问题。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既不满意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又对共产党的主张存有疑虑,有些人企图在国共之外走另一条道路,幻想在抗战胜利后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为了回击国民党在政治思想战线上的进攻,澄清党内外的错误思想,给革命人民指明前进的方向;为了将丰富的中国革命实际经验马克思主义化,以便更好地指导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毛泽东撰写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一批重要的理论著作,向全国人民系统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的全部主张,精辟地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

⑵、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毛泽东首先揭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特征,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他阐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革命阶段。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完成前一阶段的革命,才可能去进行后一阶段的革命。既不允许在这两个革命之间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阶段,也不允许混淆两个革命阶段的任务而实行“毕其功于一役”。另外,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已经不是旧的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为目的的革命,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以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和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它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②、毛泽东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政治(纲领)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经济(纲领)上,没收操纵国计民生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建立国营经济;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并引导个体农民发展合作经济;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富农经济的存在。文化(纲领)上,废除封建买办文化,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③、毛泽东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同时,毛泽东还从中国国情出发,进一步阐述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从而使这一理论更加完善。

⑶、理论的意义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在政治思想上的进攻;否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幻想于抗战胜利后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对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胜利发展起了难以估量的重大指导作用。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标志着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过程中的一次历史性飞跃。

3、整风运动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

⑴、整风运动的目的

抗日战争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得到很大的发展。广大新党员有很强的抗日精神和革命斗志,但是他们绝大多数出身于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在他们身上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没有解决好思想上入党的问题。老党员要适应新形势,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1935年1月遵义会议以来,党的路线己经走上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但对曾经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危害的历次“左”、右倾错误和主观主义、教条主义还没有来得及从思想上进行认真的清理。这就有必要集中开展一场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总结和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以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理论水平,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此,从1941年5月至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整风运动。

⑵、整风运动的内容

1941年5月,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整风运动首先在延安党的高级干部中开展起来。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讲演,整风运动在各抗日根据地、在全党范围内普遍展开。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

主观主义的实质是理论脱离实际,它颠倒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是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当时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内反复出现"左"、右倾错误的思想认识根源。主观主义、

教条主义表现了幼稚者的蒙昧。所以毛泽东提出,我们要在党内发动一个启蒙运动,使我们的同志从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蒙蔽中解放出来。

克服主观主义,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的学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毛泽东对"实事求是"这个成语作了新的解释。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要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这样,实事求是就成了党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的通俗而又生动的表述。

调查研究是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的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毛泽东强调,加强调查研究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1941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以及《关于实施调查研究的决定》。中共中央设立调查研究局,各中央局、区委、省委或工委也成立相应的调查研究机构。调查研究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制度被确立起来,调查研究在党内蔚然成风。

在整风运动中,全党党员,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党的整风运动文献,联系党的历史,联系个人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端正了思想路线,增强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自觉性和能力。

⑶、整风运动的意义

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使广大党员和干部从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思想束缚下解放出来,能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根本原则。整风运动又是一次普遍而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大大提高了全党的马列主义水平,使全党达到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内确立起来,为中共七大的召开做了重要准备,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⑷、毛泽东思想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1945年4月20日,中国共产党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的若干重大的历史问题作出结论,使全党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的认识达到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上的一致。同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七大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刘少奇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又完全是中国的。这是中国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中国革命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新胜利。

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上半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阶段。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包括中国解放区代表董必武在内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5月上旬,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德国法西斯投降。

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8月上旬,苏联红军进入中国东北,猛烈攻击日本关东军。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应在一切可能条件下,对于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

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中、美、英、苏等国,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9月2日,日本天皇和政府以及日本大本营的代表在东京湾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签署向同盟国的投降书。侵华日军128万人向中国投降。至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胜利结束。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根据波茨坦公告,被日本占领50年之久的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中国的局部抗战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即已开始。从1937年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到1939年9月大战在欧洲爆发之前,当英、美、法实行绥靖政策的时候,中国人民孤军奋战,英勇抗击了百万日军的进攻。中国的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的力量,使之不敢贸然北进,从而使苏联得以集中兵力对付德国,避免东西两面作战;同时也推迟了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并使之在发动和进行战争时由于兵力不足而不能全力南进,从而减轻了美、英军队受到的压力。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战场年平均牵制日本陆军的74%以上,最高年份达90%。日军在海外作战中损失的287

万人中,有150万人伤亡在中国战场。

中国坚持持久抗战,抗击和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大大减轻了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国军队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苏联元帅崔可夫说:“甚至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里,日本也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观事实的人都不能不考虑到这一明显而无可争辩的事实。”美国总统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

总之,中国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最大的国家之一,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为了自己的解放,为了帮助各同盟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2、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的援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分不开的。

苏联是最早为中国抗日战争提供援助的国家。苏联在1937年8月,与中国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这对中国抗战在道义上是一个极大的支持。苏联还在财政、军事上援助中国抗战。从抗战爆发到1941年,苏联先后向中国提供了近4.5亿美元的贷款,并派出大批军事顾问和2000多人的航空志愿队来华参加抗战,有近200名苏联飞行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抗日战争后期,苏联红军开赴中国东北,同中国军民并肩作战,加速了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的进程。许多苏军官兵在中国东北战场上英勇献身。

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后,美国对日本一度奉行绥靖政策。中国抗日战争进人相持阶段后,美国采取两面政策,一方面向中国提供援助,另一方面又向日本大量出口战略物资。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美国采取了支持中国、联合中国共同抗日的政策。1942年5月侵华日军切断了滇缅公路,也切断了盟军对华的供给,为了支持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美国陆军航空队退役军官陈纳德将军成立了美国志愿飞行队(即“飞虎队”)来华参加对日作战,并为中国运送战略物资而冒险开辟了从昆明到印度的"驼峰"航线,这是人类历史上的最危险的航线之一,因为他必须穿过喜马拉雅山口和云南的高黎贡山等奇特的飞行禁区,有500多名优秀的美国年轻人牺牲在这块陌生的土地上。

英国及法国等国也问中国提供了经济援助或军事合作。朝鲜、越南、加拿大、印度、新西兰、波兰、丹麦以及德国、奥地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日本等国的反法西斯战士直接参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加拿大著名外科医生白求恩(I939年11月,加拿大共产党员诺尔曼·白求恩大夫在抢救八路军伤员时被感染而牺牲)和印度援华医疗队队长柯棣华医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美国医生马海德、记者斯诺和进步女作家史沫特莱,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德国共产党党员、“太平洋学会”特约记者希伯等外国友人都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1、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第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人民通过抗日战争的实践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正是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就是: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道路的民族创造精神。

第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人民力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范例。中国参与发起成立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抗日战争唤起了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在抗日战争中,军队和老百姓相结合,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相结合,

前方斗争和后方斗争相结合,公开斗争与隐蔽斗争相结合,特别是敌后军民广泛开展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国民党的爱国官兵也为反对日本的侵略作出了贡献。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3、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显示了空前的大团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抗战。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抗日战争大大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的思想保证。

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一个国家只有首先自强,才能在世界上自立。

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人类和平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

第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共产党在抗战时降日的高级将领或中央委员

解放军报整版刊文:抗战期间“汉奸现象”的现实反思 其他的不敢说了,不然再删掉我的帖子。 文中一句为:而共产党在抗战时没有一个降日的高级将领或中央委员,也找不到一个营、一个连成建制投敌当伪军的部队。 我就说一句,这种连基本历史常识都不具备的所谓解放军“作家”,也能在众多官方媒体上大放厥词吗? 我党军事将领投降日寇部分名单,注意,只是部分。 1,朱镇,东北抗日联军第2军独立师师长,1934年率部投日。 2,罗英,东北抗日联军第4军政治部主任,1936年2月率部投日。 3,兰志渊,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2师师长,1937年1月率部投日。 4,胡国臣,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军需部长,1937年12月21日率部投日。 5,安光勋,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参谋长,1938年2月13日率部投日。 6,张绍东,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团长,1938年2月25日在晋东南的臯落镇投敌。 7,兰国清,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参谋长,1938年2月25日在晋东南的臯落镇投敌。 8,高世魁,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10师师长,1938年4月率部投日。 9,秦秀全,东北抗日联军第8军1师师长,1938年5月率部投日。 10,王振祥,东北抗日联军第9军2师师长,1938年5月率部投日。 11,陈云升,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4师师长,1938年夏率部投日。 12,赵庆珍,东北抗日联军第8军6师师长,1938年6月率部投日。 13,程斌,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第1师师长,1938年6月29日率部集体投日。14,宋一夫,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政治部主任,1938年7月率部投日。 15,王子孚,东北抗日联军第8军3师师长,1938年8月在杀害政治部主任刘曙华后投日。 16,曲成山,东北抗日联军第4军1师师长,1938年9月率部投日。 17,董宪章,东北抗日联军第8军5师师长,1938年9月率部投日。 18,韩铁汉,东北抗日联军第6军2师参谋长,1938年10月在杀害政保师师长常有钧后投日。 19,关文吉,东北抗日联军第8军2师师长,1938年冬率部投日。 20,洪喜波,东北抗日联军第9军参谋长,1938年11月率部投日。 21,郭成,东北抗日联军第9军1师师长,1938年12月被俘后投日。 22,关书范,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1师师长,1939年1月在投日前被发现。23,滕松柏,东北抗日联军第8军副军长,1939年归顺关东军当了汉奸。 24,李华堂,东北抗日联军第9军军长,1939年2月李华堂承认失败率部投降了。

抗战时期八大报刊八大事件

抗战时期八大报刊八大事件 《群众》周刊 1937年12月11日,《群众》周刊在汉口创刊。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第一个机关刊物。它是一份全国性的党报,以巩固和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自己的使命。《群众》周刊的署名编辑兼发行人是潘梓年,实际负责人是许涤新,后为乔冠华。 设有“社论”、“短评”、“抗战言论”、“经济与民主”、“民众动员问题”、“文化与教育”、“国际”、“军事”、“宣言与来件”、“纪念日”、“通讯”、“访问记”、“读者问答”、“漫画”等栏目。抗战时期,该报及时分析抗日战争形势,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主张,评介抗战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发展趋势和和前途,反映人民的抗日要求,着重宣传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思想,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坚定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建国后停刊,共出143期。 新华日报 《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乃至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唯一党报。它筹备于南京,出版于武汉,后迁重庆。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最顽强的报纸,在战火迁移中从未中断过出版。 1937年,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中共与国民党当局商定,在南京公开发行中共党报《新华日报》。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兼任董事长,社长潘梓年,总经理熊瑾汀,总编辑华岗。该报4开一大张。时值日寇侵华,半壁河山沦陷,国难当头,《新华日报》创刊词的中心内容就是抗日,宣称“本报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的战斗中作一个鼓动前进的号角。”主要内容是及时报道抗日战争的形势,报道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敌的战绩,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引导读者正确认识这场战争的性质。 晋察冀日报 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机关报,该报初名《抗敌报》,于1937年12月11日创刊于山西五台,1940年11月7日改为本名。它注重评论和典型报道,设有“社论”、“军区要闻”、“一周时事”、“国际风云”、“边区生活”等栏目,还有《海燕》、

第六章 抗日战争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基础知识方面: (1)了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提高对帝国主义侵略本质的认识。 (2)了解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奋起抗战的历史过程,明确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革命力量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3)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以及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2.思想教育方面: 通过抗日战争历史的概括性介绍,教育学生明确近代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尽千辛万苦,去探索挽救中华危亡的道路的。 3.能力培养方面: 以史为鉴,正确看待今天的中日两国关系问题。 教学重点: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教学难点: 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地位 本章热点问题较多如中日两国在某些问题上的错误认识和看法,关于国共两党的抗日战争领导权问题的争论等必须对学生进行解释。如时间允许可以进行讨论。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教学、播放视频 课时分配:4课时 授课内容概要: 20世纪30年代以来,日本侵略者以“大陆政策”为方针,为控制中国,夺取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霸权,乃至称霸世界,先后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及七七事变,最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犯下了滔天罪行,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民族灾难。同时在中共的努力下,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结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辟正面与敌后两个战场,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特别是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坚持全民族抗战,最终取得了近代一百年来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罪恶图谋和野蛮暴行 1、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与步伐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陕西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发06《咸阳日报》教育周刊 作者宋增安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旨在灭亡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日本侵略野心的极度膨胀,不但极大地损害了英美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更危及到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中国的统治。为此,从1937年8月到1938年10月间,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四次规模较大的会战,以抗击日军的侵略。 1.淞沪会战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占领北平、天津。日本军部决定:向华北和华东两个方向发动攻击,速战速决,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1937年8月13日,日本企图在十天内“为制中国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南京最重要”的目标,在上海发动了军事进攻,史称“八·一三”事变。因战争是在上海及其周围地区进行的,所以又称“凇沪会战”。会战历时三个月,日军动用了海陆空二十余万人,在付出伤亡六万多人的代价后,于11月12日占领上海,淞沪会战结束。 2.太原会战 淞沪会战期间,在华北,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夺取太原。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八路军开赴山西参加会战。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千余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国民党军队在山西忻口阻击日军,激战达半月之久,歼敌二万余人。11月8日,太原失守后,华北战场的正规战争

基本结束。 3.徐州会战 这是抗战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次会战,从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历时五个多月,双方都投入了数十万兵力,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消灭日军一万余人。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重创日军精锐部队矶谷师团,并击退从临沂赶来增援的板垣师团一部。虽然中国官兵在战斗中表现出同仇敌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但终未能阻止装备精良的日军的疯狂攻势。1938年5月,徐州失守,会战结束。 4.武汉会战 1938年6月至10月的武汉会战,是抗战防御阶段中国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战场遍及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省。会战中,日军投入兵力达四十余万,中国配置兵力一百余万,历时四个多月,攻势凶猛的日军遭到重大消耗。10月25日,中国守军主动撤离汉口,会战结束。 总的来说,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毛泽东语)四大会战具有重大意义:它挫敌凶顽之气焰,遏敌逼人之锋芒,使其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化为泡影。此后,侵华日军日益深陷中国战场的泥潭不能自拔,直至最后葬身于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汪洋大海之中。

玉环抗战

小玉环大历史 --------抗日战争之玉环抗战 玉环县隶属浙江省台州市,地处太平洋西岸,东濒东海,西厄乐清湾,瓯江口,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多港湾,有天然的深水泉港,海上交通便利,是重要的海上军事要塞。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小海岛,却有着一段不平凡的抗战历史。这是一段被尘封的历史,从全面抗战至今已有80年,亲身经历抗战岁月的玉环老人屈指可数;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当日军的铁蹄肆意践踏榴岛大地的时候,许多炎黄子孙惨死在侵略者的屠刀之下;这是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面对惨无人道的侵略者,广大民众并没有选择退缩而是纷纷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曲壮烈的时代壮歌。。。。。。 要说玉环的抗战组成,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国民政府组织领导的对日作战,二是共产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活动,三是群众自发组织的武装斗争。 在国民政府组织领导的对日作战中,最激烈的得数楚门反击战。1944年12月29日傍晚,日伪军300余人配小钢炮、机枪,分乘3艘小汽艇,7艘帆船,偷袭温岭沙山东门,遭温台护航教导大队狙击后,往楚门方向溃逃,于12月30日攻陷楚门,这是日军首次占领楚门,匆忙溃逃至此的日伪军于1945年1月1日带着从百姓家里抢得的不少财物撤离。日军第二次侵扰楚门是在四个月后的5月1日日军再次占领楚门“日寇扰乱楚门时,当地百姓被杀死的有20多人,打成重伤的有2人。他们狼心狗肺,根本不把中国人当人来看待,兽性一发作,就为所欲为,任意杀人”这是来自林振松老人对于当年抗战时期的回忆,面对如此凶狠残暴的日寇,温台护航教导队上校队长毛止熙率驻防在温岭江厦、东门等地的一部分兵力,会合玉环抗日自卫队进行反击。围攻楚门失利后,毛止熙深感兵力不足,调驻防江厦的教导队第二中队第一分队增援,并报请台州守备区指挥部调来护航支队独立第一、第三中队和温岭自卫队第三中队,兵力增加到600多人。6日以后,毛止熙转变策略,向日伪军轮番袭击,大多都是夜间袭击。面对如此局势,日军日夜惶恐。毕竟是非正义的部队,盗贼的心态,侵占他人的领地,却没有主人的资格,面对的是普天共愤的怒目。于是于12日拂晓,日寇伪军撤往坎门,抗日部队随即进入楚门城。 这次反击战,参与人数之多,战斗之激烈,影响之广在玉环抗战史上都是罕见的。仅参战官兵就有795人,再加上楚门战时青年服务队和当地民众的参与,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战线。楚门反击战是玉环抗战史上军民联合抗战、地方协同作战的一个典型范例,体现了抗战军民捍卫中华民族尊严的信念和顽强抗战的决心,也成为了最后玉环抗战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国民政府积极抗战的同时,中共玉环党也积极利用一切合法机会,宣传抗日主张,先是开展了抗日宣传,唤起了民众的觉醒,其实早在抗战全面展开之前,随着全国爱国学生运动的兴起,玉环抗日爱国民主活动就已经开始,以杨炎宾、董仲升、吕平等人为代表的进步青年进行一系列民主思想的改革,为以后军民联合抗日打下了思想基础。在抗战期间,中共玉环党组织争取国民党玉环县政府抗日,对抗日爱国的国民党官兵始终坚持精诚团结的态度,配合爱国官兵,一起抗击日军入侵,中共党员的身影在抗战中随处可见,不管是前线的楚门反击战还是后事的料理工作,都体现着中共抗战的决心和信心。除了配合爱国官兵,共产党还发展了抗日武装,建立游击根据地,抗日战争初期,中共玉环党在手中没有武

抗战时期国民党最强20军全解

抗战时期国民党最强20军第一名:74军编制:3个整旅(师),3万余人 代表人物:王耀武,张灵甫 王耀武是74军的精神核心,74军则是王耀武物质力量的核心。 在淞沪会战中,面对日军海陆空三军的联合攻击,王耀武指挥有方,沉着应战,率57师(74军前身一部)像钢板一样牢牢地顶住日军,使其寸步难行、伤亡惨重。这是淞沪战役中表现最好的部队,超过当时的国军德械部队36师、87师和88师,一战成名。 74军在国共内战开始时,战斗力排全国第一名。这个基本没有什么好解释的。虽然有人提出74军的种种问题,可是细究起来,没有任何一只军队在同样处境中,表现会超出74军。 74军在八年抗战中几乎打遍华中战场所有硬仗,而且全以主力使用,战功彪炳。 从淞沪会战的开始,1937年的南京战役,1938年兰封会战,武汉会战,1939年南昌会战,长沙会战,冬季攻势,1940年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上高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1942年浙赣会战,1943年鄂西会战,几乎是马不停蹄,席不暇暖。 国民党在抗战时期有陆海空军武功状,作为对部队团体之最高褒扬,该军即独得四轴。第74军在1940年以最新装备进行整编,改为所谓的攻击军,直属军事委员会,作为各大战场的紧急预备队。日军

对这支国军中的王牌部队深为畏敬,并以“三五部队”称之。 链水之战重创共军王必成部。虽然最早被共军歼灭,可共军上了五个第一流的主力纵队围攻,牙齿也蹦松了,双方损失接近1:1。比起“五大主力”的另外四个,被歼灭时的表现强多了,不愧第一主力。 即使后面重建的74军,仍堪称国军精锐。这是近代史中非常少见的。 第二名::18军编制:3个整旅(师),3万余人 18军代表人物:陈诚,胡琏 18军是陈诚的起家资本,也是五大主力中建军最早、历史最长,在军阀混战、抗日作战、国共内战中屡立战功,为蒋介石与陈诚所心爱之嫡系部队。淞沪罗店拉锯战、石碑要塞保卫战、湘西雪峰山会战等均显奋勇。解放战争中,整编第11师一直充当着救火队,哪里有难便投入哪个战场,取得了辉煌战绩。大王庄一战为淮海战役最惨烈的战斗。 提到18军,就必须介绍一下国军名将胡琏。胡琏,字伯玉,老

抗战时戴笠领导的军统五大锄奸行动

抗战时戴笠领导的军统五大锄奸行动 2012-12-04 00:28:11 红潮导语: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中华民族和国家十分危急的时候,有相当数量的高层人员贪生怕死,丧失民族气节,卖国求荣,充当日伪汉奸,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戴笠作为国民政府军统局的掌门人,对汉奸叛国行径恨之入骨,积极贯彻最高当局和蒋委员长的意志,广泛开展抗日宣传和除奸反谋工作,搜集日伪情报,分化瓦解日伪集团,并领导抗战全面胜利后的全国大肃奸行动,对民族的解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刺杀张啸林 张啸林与黄金荣、杜月笙等并称“上海三大亨”。1937年11月上旬,上海沦陷。日军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很快便与张啸林达成了协议。张啸林的投敌活动,引起了国民党的极大不安。蒋介石指示军统局长戴笠对张啸林予以制裁。戴笠向潜伏在沪上的军统上海区区长陈恭澍发出了针对张啸林的锄奸令。 1938年与1940年1月两次针对张啸林的暗杀都被他躲过,此后张啸林整天待在家中,还向日本人要来了一个宪兵班,并在大门口安排内外双岗,凡有人来访未经他同意一律不得入内。 张啸林不出家门,行动组只好动用内线,由张啸林的保镖林怀部执行。陈默以5万块银元和除汉奸的民族大义,争取到林怀部作内线,听候指令执行任务。 1940年8月14日林怀部借故与张啸林争吵,将其格杀。林怀部击杀张啸林准备逃离张宅时,被张的保镖拦腰抱住,另几个保镖跟着围了上来。这时法租界巡捕赶到,林怀部从容就擒。法租界判处林怀部15年徒刑。 刺杀傅筱庵 傅筱庵,宁波人,1938年10月16日继苏锡文成为上海市长,在任期间帮助日本军队维持上海统治,破坏抗日,捕杀抗日军民。军统遂决定将其除掉。傅筱庵为人十分机警,加之在其刚就任时就遭逢过一次暗杀,故防范相当周密,很难得手。其寓所就在上海虹口,属于日军势力范围,强攻也不太可能。就在军统一筹莫展之际,傅筱庵的一个贴身佣人朱升联系上了军统,愿意刺杀此奸。1940年10月10日晚间,傅筱庵很晚才回到寓所,11日凌晨,朱升用早已准备好的斧头将其格杀在床,随后在军统的策应下出逃。 “天马号”爆炸案 1938年11月,军统得知上海日伪高级官员将于月末乘坐“天马号”快车由沪赴宁出席《日汪协定》签字仪式,乃由军统苏州站爆破小组全体出击,于11月28日晚间,在李王庙附近埋设地雷炸药于铁轨旁,29日上午,由沪至宁的快速火车“天马号”驶到此处,遂碰触地雷引发爆炸,列车颠覆,共炸死日军大佐2人,内阁专员2人,情报员多人,共计175 人。 刺杀陆伯鸿

国军抗战时期各战区序列

【抗战时期的国民党战场各战区序列表】(1937—1938年) 陆海空军最高统帅军事委员会 委员长蒋中正 参谋总长何应钦 1.第一战区: 司令长官:程潜 作战地区:平汉路方面。 兵力—— 第20集团军商震 第32军商震(兼) 骑兵第14旅张占魁 第1集团军宋哲元 第53军万福麟 第77军冯治安 第181师石友三 第17师赵寿山 骑兵第3军郑大章 第68军刘汝明(直属) 第92军李仙洲(直属) 第106师沈克(直属) 第118师张砚田(直属)

新编第8师蒋在珍(直属) 新编第35师王劲哉(直属) 骑兵第4师王奇峰(直属) 以上共辖25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2个骑兵师,其他特种部队在外。 2.第二战区: 司令长官:阎锡山 作战地区:山西方面。 兵力—— 南路前敌总司令卫立煌 第3军曾万钟 第9军郭寄矫 第14军李默庵 第93军刘戡 第15军刘茂恩 第17军高桂滋 第19军王靖国 第47军李家钰 第61军陈长捷 第14军团冯钦哉 北路前敌总司令傅作义 第35军傅作义(兼)

新编第2师金宪章 骑兵第1军赵承绶 骑兵第2军何柱国 第18集团军朱德 第66师杜春沂(直属) 第71师郭宗汾(直属) 第33军孙楚(直属) 第34军杨澄源(直属) 以上共辖27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3个骑兵师,其他特种部队在外。 3.第三战区: 司令长官:顾祝同 作战作区:苏浙方面 兵力—— 第10集团军刘建绪 第28军陶广 第70军李觉 第79师陈安宝 暂13旅杨永清 宁波防守司令王皞南辖第一九四师陈德法 温台防守司令徐旨乾辖暂编第一二旅李国均 第19集团军罗卓英

第18军罗卓英(兼) 第79军夏楚中 第25军万耀煌 第73军王东原 第23集团军唐式遵 第21军唐式遵(兼) 第28集团军潘文华 第23军潘文华(兼) 新编第4军叶挺(直属) 独立第6旅周志群(直属) 游击总司令黄绍竑 以上共辖24个步兵师,6个步兵旅,其他特种及游击部队在外。 4.第四战区: 司令长官:何应钦(兼) 作战地区:两广方面。 兵力—— 第12集团军余汉谋 第62军张逵 第63军张瑞贵 第64军李汉魂

中国抗日战争的领导权问题

200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说:“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烽火。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这是许多年来我党领导人第一次正面阐明了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在战场上分别承担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战略任务,是客观的历史评价,不仅有极好的政治影响,也具有学术上的指导意义。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整个抗日战争时期的两大战场,在对日作战上始终实施着全面的战略配合,在取得抗战胜利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战略支撑的作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战略配合,展示了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共同抗敌的英勇气概,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由此引出一个问题:两个战场的支撑力量是什么?这就涉及抗日战争中的领导权问题。 抗日战争中的领导权问题,是一个长期有争议的老问题。我们过去强调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台湾学术界则只承认国民党的领导作用。对抗战历史中的这个重大原则性问题的不同认识,至今还影响着海峡两岸的人们。在抗战胜利65周年之际,我们应该冷静地、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领导和推动全民族抗战的是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两个领导中心。正是这两个领导中心构成了两大战场的政治保障。 关于抗战期间存在两个领导中心的基本观点如下: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企图灭亡中国。中华民族面临存亡绝续的问题。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各阶级、各民族人民团结起来进行的中华民族解放战争。因此,抗日战争既是民族战争,也是人民战争,这是对抗日战争的基本定性。从民族战争的全局来看,中华民族内部各党派、各政治团体和政治势力,只有团结一致,共同抵御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华民族才有出路。 说国民党是领导中心,是因为当时国家权力掌握在蒋介石、国民党政府手中。这个政府是民族战争所必需的、国际国内承认的统一政权,它指挥200万军队,担负着正面战场的作战任务。抗日战争必须要有蒋介石、国民党参加,才可能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推动全国抗战的开展,才可能有全民族的抗战。没有蒋介石、国民党的参加,单凭共产党的力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是难以独立支撑全国抗战大局的。抗战后期,蒋介石与国民党政权的国际联系作用也不可忽视,他们代表中国与苏联、美国、英国等发生国际关系,谈判废除《辛丑条约》和治外法权,蒋介石作为中国首脑出席开罗会议,做出了从日本手中收回台湾等地的决定以及参与建立联合国,这些成绩离开了蒋介石和国民党政权也是不行的。我们要尊重这些基本的历史事实。 说共产党发挥了领导作用,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是因为它倡导、推动并始终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民族战争所必需的国内团结能够维持下来,而且,共产党还指挥八路军、新四军,动员敌后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担负着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敌后战场吸引了一半以上的日军和大部分伪军,大大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共产党还团结各民主党派,利用各种宣传文化的形式,对全国人民进行了抗日战争的政治动员,形成了全国高涨的抗战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下的中国 AP0903226吴玩玲1937年7月7日,发生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自此,日本开始大举进攻,使中国的大片土地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在其占领区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 日本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和在中国部分地区的殖民统治,犯下了空前严重的罪行,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极为深重的灾难。经济上,抢占耕地,低价掠夺粮食。日本侵略者还大肆掠夺占领区的土地及农产品。他们还推行“粮食出荷”政策,对农产品实行严格的统制和垄断,强迫农民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廉价出卖給伪政府,保证日军的需求外,大部分粮食被运回日本国内;垄断工业,掠夺工矿资源。他们一方面加紧对沦陷区民族工业及资源的掠夺,一方面增加对军事工业及与掠取资源有关的工矿业的直接投资。其基本指导思想是发展东北,开发关内,以最快的速度掠夺中国的经济资源,为其漫长的军事战线提供急需物资;掠夺金银,滥发纸币;在文化上,实行奴化教育,企图以此来达到泯灭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维护其殖民统治的目的。在政治上,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华中“清乡运动”。日军还在其占领区掳掠和残害中国劳工,强迫一些中国妇女充当“慰安妇”。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据不完全统计,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 面对日本的野蛮侵略,中国人民毅然奋起,英勇抵抗。中国人民在九一八事变后开始后开始的局部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中国在东方开辟了世界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与当时国民党当局采取的不抵抗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统一战线旗帜下,由中国各族人民和海外华侨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由于统一战线的存在,四亿五千万人民都动员起来,投身到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洪流中,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于一个目标——抗日,日本侵略者因此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注定了他它必然失败的命运。早在1936年7月16日,毛泽东在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就曾说过中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将主要是依靠中国人民的大联合。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治上,由于日本企图独占中国,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使中国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亡国灭种的威胁给中国一切政党和一切政治派别都提出了“怎么办”的问题。中国共产党首先主动摒弃前嫌,呼吁“无论各党各派间在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上或利益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首先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并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第三党等中间势力认为,“国内任何矛盾,都大不过日本帝国主义者与中国的矛盾;各党派的任何分歧,都不能否认集中力量反日的必要”,并指出“现时中国一切的党派中,没有任何一个党派,具有单独负荷反日使命的力量。因此,‘反日阵线’只能由各党派各社团共同集结而成,决非某一党派所能包办”。在日本的步步进逼下,国民党的政策和态度也发生很大变化,甚至表示“在存亡危急之秋,

抗战时期的三大惨案

花园口决堤与长沙大火、重庆防空隧道窒息,并称为抗战期间三大惨案,其间有悲壮,有惨烈,有矛盾,有无奈,无论如何,这是中华民族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付出的惨重代价。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为了民族解放牺牲的人们。 1 长沙大火玉石俱焚 时间:1938年11月12日晚至14日事件:国民党在长沙放的一把大火烧了两天两夜,数千年的古城毁于一旦。全城63%的街巷、房屋被烧。1900余石谷米被烈火吞掉,300万元的绸缎烧成灰土,400颗价值连城的汉印及许多文物珍品荡然无存,3000多人葬身火海。 蒋介石:“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11月攻陷岳阳。长沙距岳阳130公里,原本是抗战大后方的长沙被推到了抗战第一线。日机不断轰炸,到了11月12日,长沙,就像时任市长席楚霖回忆录中描述的那样,“像一只在狂风巨浪中颠簸着的破船”,战争的恐怖和阴影将这座城市完全笼罩。 上午9时左右,蒋介石限一小时到达的密令到达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手中:“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望事前妥密准备,勿误!”旋即张治中又接到蒋侍从室副主任林蔚的电话,内容是“对长沙要用焦土政策。” 张治中立即召来警备司令酆悌和省保安处长徐权,两人下午4时就拿出了一份“焚城计划”,由长沙警备司令部第二团团长徐昆执行。计划明确要求,“于11月13日凌晨两点以前”,“进入准备位置”。计划还对引火材料的发放和控制,起火的命令、信号、秩序、纪律等作了具体规定,放火的地点选定天心阁。 疯狂失控的夜晚 张治中一开始就明确下达指令:“须在我军自汨罗撤退后再下令开始行动”,而且还详细布置,“开始行动时,必须先发空袭警报,使居民躲避,等到再放紧急警报时,开始行动”。 但是,1938年11月12日的夜晚,疯狂失控。确切是13日凌晨2时许,长沙城内南门某处突然起火,徐权迅速得到了士兵的报告,判断是失慎,但当时,警察和消防队员都撤离了,无人灭火。不到一刻钟,南门已经三处起火。但当晚焚城总指挥酆悌的电话一直占线。不久,天心阁也火光四射,接着全城起火。 市民从梦中惊醒,面对熊熊烈火,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当日的电报代号为“文”,因大火发生在夜间,故为“夕”,因此称这场大火被称为“文夕大火”。

抗战时期人民军队文化建设的内容、特点及启示

抗战时期人民军队文化建设的内容、特点及启示 [摘要]抗战时期,人民军队的文化建设不仅为提高部队战斗力、加强军队全面建设,而且为抗战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这一时期,人民军队的文化建设内容丰富,特点显著,为新时期我军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关键词]抗战时期文化建设战斗力 “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1]p847抗战时期,在毛泽东建设一支有文化的人民军队的思想指导下,人民军队始终把文化建设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抗战时期人民军队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抗战时期,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新四军领导人对人民军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具有深刻的认识,高度重视人民军队的文化建设。这一时期,人民军队文化建设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1.大力兴办教育事业,提高广大官兵政治觉悟和文化素质。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本质特征和先进性的表现。“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2]p1011抗战时期,人民军队的主要成员是工农群众,绝大多数文化程度很低,这给部队的教育训练和官兵的工作学习带来很多困难。受文化水准普遍低下的影响,广大官兵无法更好的学习、接受

革命理论和军事知识,无法满足革命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抗战时期人民军队的文化教育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为此,党和军队大力兴办教育事业,采取院校教育同部队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对广大官兵进行文化教育。学校是以教学为主、教授知识、提高官兵水平的主阵地。抗战时期,延安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由毛泽东亲自任教育委员会主席,各根据地建立了抗大分校。抗大的教学内容,在政治上主要以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为主,在军事上则授以持久战的战略战术,为革命培养了大量具有马列主义基础、忠于人民和革命解放事业的军队指战员。除此之外,延安还创办了其他层次不同的指挥与专业技术学校。如1937年4月成立的第一所培养兵种干部的摩托车学校,专门培养坦克、装甲、汽车专业方面的技术人才。院校教育与部队教育相结合,是这一时期人民军队文化教育的主要特色。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后不久,总政治部就发出指示,对文化教育提出要求。八路军团以上政治机关开办短期训练班,野战政治部专门提出了针对部队战士的为期一年的教育计划。计划规定战士在受教育一年后必须达到识字1000的水平,之后由各方面军政治部负责检查。同时还具体规定了战士们必须学的课程,如近代简史、救国的国内政策与前途、粗浅的国际知识、政治常识,中国地理、自然科学、算术等也是战士们的必修课。新四军经中央军委批准成立了教导总队,部署和开展教学等相关活动。每个团以上机关都设有大、中、小学各种层次的全日制学校,还开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 (一九四一年十一月七日) 一一般问题 (一)敌寇对我抗日根据地的残酷“扫荡”,我军人力,物力、财力及地区之消耗,使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敌我斗争,进入新的更激烈的阶段。 (二)在这一新阶段中,我之方针应当是熬时间的长期斗争,分散的游击战争,采取一切斗争方式(从最激烈的武装斗争方式到最和平的革命两面派的方式)与敌人周旋,节省与保存自已的实力(武装实力与民众实力),以待有利的时机。因此必须反对悲观失望,害怕困难,对游击战争消极,对敌屈服的右倾观点;同时又应反对空喊运动战(在武器未改变前,运动战的可能日益减少甚至不可能),空喊决战,急躁盲动,缺乏忍耐持久的韧性的“左”倾观点。 (三)在这一新阶段中,我根据地的军事建设,必须适合新的客观环境。每个根据地的军事机构均应包含三部分:(甲)主力军,(乙)地方军,(丙)人民武装(即不脱离生产的自卫队及民兵)。在根据地建立时期,集中主要注意力于主力军之扩大与巩固是正确的;然而最近敌我形势改变了,因此目前军事建设的中心注意力,应放在地方军及人民武装的扩大与巩固上,而这方面恰恰是我们的弱点所在。我们的观点还停留在前一阶段上(抗日战争与过去国内战争不同,没有集中最大力量对敌进行消灭战的可能)。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及运动战的可能绝对减少,主力军应采取适当的精兵主义,其工作重心是提高其政治军事技术的质量,缩编与充实编制。项英在前一阶段就主张精兵主义是错误的,但如我们在现在阶段还不提出主力的精兵主义,也将犯错误。 (四)无论将来有无大的变动,在山地根据地内主力军与地方军(人民武装不在内)数量上的比较,一般应以二与一之比为原则,在平原根据地内则以一与一之比为原则。在某些最困难的区域(如冀东、大青山、苏南),应当打消主力军与地方军的区别,全部武装地方化。至于人民武装(不脱离生产的自卫军),应当包括人民的最大多数,其中之骨干(即民兵,模范自卫队及青抗先或青年自卫队)数量应超过地方军与主力军之全部数量。而每个根据地脱离生产者全部数目(包括党、政、军、民、学),仍只能占我统治区全人口百分之三左右。当然这些比率是大概的,要根据各地具体情况而具体化。为坚持对敌斗争,我根据地之党政军民学各种组织,必须一致努力,来进行上述的军事建设。 二地方军及军区问题 (一)主力军与地方军之间虽有区别,但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一般的说,主力军与地方军之区别,在于前者是精干的正规部队,担任较大的战斗任务;后者是游击性极大的地方部队,担任分散游击的任务。前者是统一指挥的,不限于地区的部队。后者是分散指挥的,限于一定地区的部队。 (二)在根据地创立与扩大的阶段,集中全力扩大主力,主力兼军区地方军之指挥,建制亦属主力军,是必要的,但现在情况已变,故主力军与地方军之关系也要改变。地方军应有独立的建制及指挥机关,即军区与军分区。但主力帮助地方武装之责任,不但仍旧不变,且应较前加重。主力军在缩编(不是扩编而是缩编)与充实自已的编制时,应依照前面“一般问题”中所说的比率,以相当部分部队划归地方军建制(但部队名义不一定要改),主力军应给地方军以许多的干部、枪械、弹药等等。在作战时,主力军应规定地方军的一般作战任务,在这个意义上地方军是受主力军指挥的。主力应帮助地方军训练部队。但主力军与地方军的建制又是彼此独立的,主力军绝对不应该吞并地方军。至于主力军按照比率.遇有损失应加补充时,须由自卫队、民兵、地方三方面酌量动员抽补,以维持相互间应有之比率为原则。 (三)地方军之数量,按照前述比率建设之,但一般最低数目,仍有特别指示之必要。兹规定区应有约五十人枪的区游击队,县应有约二百人枪的县游击营,分区应有约二千人枪的独立营团。区游击队归区的党政机关指挥;县游击营归县的党政机关指挥;分区则应成立指挥部,不由主力兼,地委书记应兼分区政委;军区则由主力兼,或单独成立指挥,但无论主力是否兼

沈阳抗战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211238883.html, 沈阳抗战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作者:李卓然 来源:《祖国》2019年第09期 关键词:沈阳抗战遗址; ;保护; ;利用; ;问题; ;对策 沈阳具有深厚的抗战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拥有大量的抗战文化遗址,还蕴藏着丰富的抗 战文化。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政治经济基础,使沈阳成为了日军侵华的重灾区和中国人民进行反抗斗争的重要阵地。在长达14年的抗战历史中,沈阳留下了很多颇具研究价值的抗战遗址。例如:中共满洲省委旧址记录了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这里发表了声讨日本侵略行径的第一篇战斗檄文;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是盟军战俘与沈阳民众共同抵抗日本法西斯的历史见证;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旧址则见证了新中国政府成立以来对日本战犯进行的首次公开审判。不仅如此,沈阳还遗存有皇姑屯张作霖被炸身亡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满铁附属地,以及数量众多的日本侵略东北期间的军警宪特等机构旧址。众多的抗战遗址是日本侵华和中华民族浴血抗战历史的实物证据,是无数先辈同胞用生命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如何将这些抗战历史资源予以有效的保护与利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当今政府于社会各界亟待思考的问题。 沈阳抗战具有起点早、持续时间长、节点性历史事件多的特点,遗留下来的抗战遗址有50余处。按照其形成时期及主要用途划分为日本在沈阳设立的侵略机构遗址、奉系军阀统治 时期建在沈阳后为日本侵略军所占的建筑遗址、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抗日爱国团体进行抗日活动的抗战遗址。这些抗战遗址大部分分布在市区,少数分布在市郊。 近年来,在沈阳文物主管部门的积极努力下,抗战遗址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已 经有8处抗战遗址得到国家重点保护并已建成博物馆。分别是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沈 阳张氏帅府博物馆、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沈阳金融博物馆、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东北陆军讲武堂旧址陈列馆、沈阳皇姑屯事件博物馆。其中,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沈阳 张氏帅府博物馆、沈阳金融博物馆和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东北陆军讲武堂旧址陈列馆和沈阳皇姑屯事件博物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这些抗战类博物馆均已成为对广大民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抗战历史、传承抗战精神的重要场所。 除以上已建成博物馆的抗战遗址已得到妥善的保护与利用外,近几年沈阳其他与抗战文 化密切相关的遗址遗迹也逐渐得到了一定的关注与保护。目前,有20%的抗战遗址保存完好。如:汤玉麟公馆旧址、张延枢公馆旧址、王铁汉办公室旧址、车向忱故居、奉天纺纱厂旧址、三井洋行旧址等。其中,车向忱故居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汤玉麟公馆旧址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均具备建立纪念馆的基础条件。

纪念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领导致辞

纪念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领导致辞20xx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与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此举行庆典,本文是庆典致辞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一) 同胞们、同志们、朋友们!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抗日战争,中国胜利。从甲午失败到抗战胜利,历史走过了半个世纪。中国当年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为什么能够战胜不可一世的日本军国主义、夺取胜利呢?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民族,都以自己的独特精神著称于世。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的一系列抗争,就是中华民族觉醒的历史进程,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升华的历史进程。这种民族觉醒和民族精神升华,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全新的高度。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面对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机,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御外侮,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汇聚起气势磅礴的力量。中国人民抱定了“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决心,抱定了血

战到底、抗战到底的信念,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近代以后,中国人民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治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和民族内部软弱涣散。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xx,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战略策略,开辟广大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同各爱国党派团体和广大人民一起,共同维护团结抗战大局。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人民群众是战争胜利最深厚的伟力。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广泛开展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游击战的战术战法,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

国民党初期抗战的历史作用

国民党初期抗战的历史作用 关于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即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38年武汉失守),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占有怎样的地位,有不少人对此进行论述。一些人从具体战役战斗的斗争过程出发,认为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是一派“大溃退”的局面。本文从战略角度,;力图客观的认识正面战场在初期抗战的历史地位。 一、关于“持久消耗战” 抗战爆发前,中国的经济仍是农业和手工业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当时日本岛国军备及一切物质均较我有优势,并掌握绝对的制海权,且在东北已造成侵吞中国的强大后方基地。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咄咄逼人的攻势,1932年3月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讨论对日方针问题,认为对日本要采取“长期抵抗”的方针。4月,蒋介石在南昌军事整理会议上表示:“现在对于日本,只有一个法子,就是长期不断的抵抗。”桂系首领李宗仁也指出“中日战争一经爆发,日本利在速战,中国则以持久战困之”。1938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今后的对日军事战略方针:“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适用广大国土,众多人口,坚持持久抗战,以创造有利之机势,而谋取最后胜利”。应钦在军事报告中也明确宣布:“敌之最高战略为速决战,而我之最高战略为持久消耗”。此后,南京国民政府按照持久消耗战略进行了长期的抗日战争。相反,日本岛国,人力、物力、财力都不允许其打持久消耗战,因此,日本从侵华战争一开始,就确定了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最适合于日本。 综上可见,关于持久消耗总战略总方针符合敌我军事力量对比的现状,是有利于中国长期抗战的;一方面逐次消耗优势的敌军,另一方面培养自己的力量以及在战争初期实施以空间换时间等原则,就战争全局而言,也是符合中国的特点的。但是从实行全民族的全面抗战和实行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抗战来分析,国民党当局争取持久战,又存有拖延时日,等待国际形势的变化,依靠国际力量形成对敌优势的幻想。在这个阶段中,日本占领了中国重要工业城市和富庶地区,封锁了主要海港,从战役上看,它是胜利了。但从战略的全局看。日本没有催毁中国的抵抗力量,更没有动摇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武汉战役结束,全部正面战场的高潮已经过去,敌后战场的重要地位却在整个战争中突出起来了。使日本几乎是倾其全力摧毁中国军队主力的计划彻底破产,迫使中国屈服的企图化为泡影。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在抗战初期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尽可能消耗敌人有生力量的同时,有意识地向内地、向后方撤退,暂时的、部分地放弃若于国土,换取时间,积聚力量,陷敢于不利而利于我之作战,争取抗战的胜利,其指导思想无疑是正确的,是抗日战争的上策。因此,日军战史研究者也承认在总的战略方面,中国是成功的。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分析认为,以战役上阵地防御的持久消耗战作为达到战略持久消耗战的主要手段,战争初期一定的坚守防御阵地战是应该而且必要的,在整个战争进程中,对某些战略要点的阵地攻占也是应该而且必要的。但从战争总体看,在技术装备、战斗素质等方面均处于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宜以持久的阵地战作为抗日战争中对日作战的主要形式。而正面战场绝大多数战役的作战形式是以持久的阵地防御战为主,与日军对拼消耗,因而造成军队损耗过大,经常处于被动地位。 二、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