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民党初期抗战的历史作用

国民党初期抗战的历史作用

国民党初期抗战的历史作用
国民党初期抗战的历史作用

国民党初期抗战的历史作用

关于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即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38年武汉失守),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占有怎样的地位,有不少人对此进行论述。一些人从具体战役战斗的斗争过程出发,认为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是一派“大溃退”的局面。本文从战略角度,;力图客观的认识正面战场在初期抗战的历史地位。

一、关于“持久消耗战”

抗战爆发前,中国的经济仍是农业和手工业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当时日本岛国军备及一切物质均较我有优势,并掌握绝对的制海权,且在东北已造成侵吞中国的强大后方基地。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咄咄逼人的攻势,1932年3月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讨论对日方针问题,认为对日本要采取“长期抵抗”的方针。4月,蒋介石在南昌军事整理会议上表示:“现在对于日本,只有一个法子,就是长期不断的抵抗。”桂系首领李宗仁也指出“中日战争一经爆发,日本利在速战,中国则以持久战困之”。1938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今后的对日军事战略方针:“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适用广大国土,众多人口,坚持持久抗战,以创造有利之机势,而谋取最后胜利”。应钦在军事报告中也明确宣布:“敌之最高战略为速决战,而我之最高战略为持久消耗”。此后,南京国民政府按照持久消耗战略进行了长期的抗日战争。相反,日本岛国,人力、物力、财力都不允许其打持久消耗战,因此,日本从侵华战争一开始,就确定了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最适合于日本。

综上可见,关于持久消耗总战略总方针符合敌我军事力量对比的现状,是有利于中国长期抗战的;一方面逐次消耗优势的敌军,另一方面培养自己的力量以及在战争初期实施以空间换时间等原则,就战争全局而言,也是符合中国的特点的。但是从实行全民族的全面抗战和实行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抗战来分析,国民党当局争取持久战,又存有拖延时日,等待国际形势的变化,依靠国际力量形成对敌优势的幻想。在这个阶段中,日本占领了中国重要工业城市和富庶地区,封锁了主要海港,从战役上看,它是胜利了。但从战略的全局看。日本没有催毁中国的抵抗力量,更没有动摇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武汉战役结束,全部正面战场的高潮已经过去,敌后战场的重要地位却在整个战争中突出起来了。使日本几乎是倾其全力摧毁中国军队主力的计划彻底破产,迫使中国屈服的企图化为泡影。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在抗战初期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尽可能消耗敌人有生力量的同时,有意识地向内地、向后方撤退,暂时的、部分地放弃若于国土,换取时间,积聚力量,陷敢于不利而利于我之作战,争取抗战的胜利,其指导思想无疑是正确的,是抗日战争的上策。因此,日军战史研究者也承认在总的战略方面,中国是成功的。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分析认为,以战役上阵地防御的持久消耗战作为达到战略持久消耗战的主要手段,战争初期一定的坚守防御阵地战是应该而且必要的,在整个战争进程中,对某些战略要点的阵地攻占也是应该而且必要的。但从战争总体看,在技术装备、战斗素质等方面均处于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宜以持久的阵地战作为抗日战争中对日作战的主要形式。而正面战场绝大多数战役的作战形式是以持久的阵地防御战为主,与日军对拼消耗,因而造成军队损耗过大,经常处于被动地位。

二、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