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战时期的国防

抗战时期的国防

抗战时期的国防
抗战时期的国防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防

一、抗战前的国防建设

1935年11月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国防建设”一词。国民政府之所以会进行对日战备,一方面是由于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另一方面是为了回应英美的要求。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制定了国防作战计划,确立国防区域,划分了战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1935年度防卫大纲》中首次划分了国防区域、阵地线和兵力部署, 并规定:“各区陆军应努力侦察本区内之地形,利用演习构筑必要阵地建筑交通道路,集积物资,完成作战之种种准备。”1936年的防卫大纲进一步将全国分为抗战区、警备区、绥靖区、预备区四种大区。随后又完善了战场划分,分为五个战区。1937年3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又制定了《民国二十六年度作战计划(甲)》、《民国二十六年度作战计划(乙)》对敌情判断、作战方针和作战指导要领、战斗序列及战场划分等作战细节都加以详细阐述与规定。形成了一个较完善的对日作战计划,这些计划和方案的实施普遍都进展缓慢,成效有限,对日本的一味妥协极大影响了国防准备,面临日军侵华渐近不免为时已晚。完成的一部分国防设施也未曾试用,且并未达到作战目的。然而,毕竟国民政府已经在抵抗侵略中开始着手进行准备,并且之后的战争中,构筑的工事也发挥了一定作用,所以这些准备还是为国防建设作出了一定贡献。

1936年3月1日南京政府以立法的形式,正式确定了义务兵役制度。为了更好地推行兵役动员制度,使兵役动员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亦为贯彻蒋介石“训练民众,全体抗战”思想,南京国民政府在“兵役法”颁布之后加强了国民军事教育。1932年12月召开的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充实陆军、增设空军、整理海军、完成海岸及陆地要塞之防备为大方针。重点是对陆军的整编,对海军则

是充实舰队实力,空军则与二者皆不同,因在中国发展时间不长且极具有攻击力而被政府采取扩建方针。同时也加强了军事装备和后勤方面的准备。

在构筑国防工事方面。构筑计划以南京为中心逐次向国境线推展。到抗战爆发前京沪分区,完成471座;沪杭甬分区,完成1062座;首都南京分区,完成469座;江北分区117座;徐海分区,完成、262座;鲁南阵地,完成掩体33座;中央又拨款进行地方构筑;冀察区、晋绥区阵地完成1125座。中国的江防海防要塞大都为清末建造。1933年,在德国军事顾问的帮助下,整建工作全面展开。为了增强要塞火力,南京政府向德国订购了大批要塞重炮,其中一批平、射两用炮于“七·七”事变前夕运到,星夜装置在江阴、镇江、南京、武汉各要塞。到1937年上半年,全国共有南京、镇江、江阴、宁波、虎门、马尾、厦门、南通、连云港等九个要塞区整理完毕,拥有炮台41座,各种要塞炮273门。

总的来说,国民政府三十年代对日国防准备,增强了中国军队抵抗日军进攻的能力,破灭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为抗战初期中国军队的抗战提供准备,增强了抗战的经济实力,奠定了中国长期抗战的基础,为将来抗日转入持久战并争取最后胜利创造了条件。对于克服头脑中的失败主义情绪增强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影响使国民政府对日抗战准备较晚,未来得及大幅提升国力。加之国家贫困,工业基础弱,不可能为进行大规模抗战准备提供必要的支持。而国民政府内部的腐败,办事效率的低下,对外梦想英美等国制止日本侵略,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抗战的准备。在战争全面开始后,中国的抗战准备阶段结束,中国在准备并不充分的条件下被迫掀起对日战争,军事上必然失败,淞沪会战就是一例。即便如此,但必须承认,南京国民政府毕竟进行了大量的战争准备,才使中国军队在战争爆发后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应战。中国军队面对日军的进攻,凭借已有的国防工事和战略物资,给来犯的日军以沉重打击,显示了中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的坚定决心。

二、勿忘国耻,在纪念中凝聚负重向

上的力量

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后,效法

西方,“脱亚入欧”,在实行资本主义

改革,促进近代化发展的同时,迅速

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制定了以侵略中国和朝鲜为主要目标

的“大陆政策”。随着20世纪20年代

帝国主义全面危机的加深和日本法西

斯的崛起,日本昭和天皇政府继承并发展了明治天皇政府的大陆政策,提出了首先吞并满蒙、尔后侵占整个中国、进而称霸世界的总构想,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大陆政策,使之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行动纲领。

正是出于彻底征服中国、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罪恶目的,日本侵略者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肆意践踏中国的大好河山,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犯下了罄竹难书的各种法西斯罪行。在政治上,炮制伪满洲国肢解中国,培植傀儡政权“以华制华”,对中国东北及其他占领区实行殖民统治;在军事上,施以法西斯暴行,发动令人发指的细菌战、化学战,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制造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等骇人听闻的惨案,残杀大量无辜的中国人民;在经济上,推行“以战养战”,疯狂掠夺中国的各种战略物资;在文化上,蓄意摧残中国民族文化,大肆毁损、劫夺中国典籍文物,并实施奴化教育,培养效忠天皇的“顺民”。日本发动的这场侵华战争,使中国军民伤亡达35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而这战场战争给中国人民精神上造成的巨大创伤,则是根本无法用数字计算出来的。

1、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手无寸铁的南京民众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

日军占领上海后,直逼南京。国民党军队在南京外围与日军多次进行激战,但未能阻挡日军的多路攻击。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一片混乱中被日军占领。日军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指挥下,在南京地区烧杀淫掠无所不为。

1937年12月13日,《东京日日新闻》(即现在《每日新》)报道两名日本军官的“杀人竞赛”。日军十六师团中岛部队两个少尉军官向井敏明和野田毅在其长官鼓励下,彼此相约“杀人竞赛”,商定在占领南京时,谁先杀满100人为胜者。他们从句容杀到汤山,向井敏明杀了89人,野田毅杀了78人,因皆未满100,“竞赛”继续进行。12月10日中午,两人在紫金山下相遇,彼此军刀已砍缺了口。野田谓杀了105人,向井谓杀了106人。又因确定不了是谁先达到杀100人之数,决定这次比赛不分胜负,重新比赛谁杀满150名中国人。这些暴行都一直在报纸上图文并茂连载,被称为“皇军的英雄”。日本投降后,这

两个战犯终以在作战期间,共同连续屠杀俘虏及非战中人员“实为人类蟊贼,文明公敌”的罪名在南京执行枪决。

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

2、灭绝人性的细菌战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对中国进行了灭绝人性的细菌战。地区遍及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中国死于细菌武器的军民人数达几十万。侵华日军在中国建立了若干细菌战部队,共设有63个支队,七三一部队是共研究和指挥中心。这支部队拥有3000多名细菌专家和研究人员,分工负责实验和生产细菌武器,残忍地对各国抗日志士和中国平民的健康人体用鼠疫、伤寒、霍乱、炭疽等细菌和毒气进行活人实验和惨无人道的活体解剖,先后有一万多名中、苏、朝、蒙战俘和健康平民惨死在这里。1938年,日军在华北各铁路、公路沿线重要村镇的水井内大量投放霍乱、伤寒等病菌,造成疫情泛滥。据不完全统计,仅8月,就有数万人死亡。1939年5月,日军将上海福民区医院培养的鼠疫、霍乱、伤寒、白喉、赤痢等5种病菌,分送华中、华南各前方,投入河流、水井及厕所之中,并派遣特务、汉奸将病菌投放到各抗日根据地,造成传染病传播。1940至1943年间,日军空投鼠疫菌,造成浙江、江西、湖南鼠疫蔓延,疫情严重,居民相继感染,一户户死去。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为了加快灭亡中国,竟冒天下之大不韪,大规模研制和使用被日内瓦公约所禁止的细菌武器,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2000年,有关专家在黑龙江省档案馆首次发现并公布了731部队用活人作细菌实验的原始文字材料——“特别输送档案”,是该部队败退时来不及销毁

而意外留下的,是侵华日军进行人体实验的直接罪证。

据受害人提供的证据证明:1940年10月下旬,日军飞机在浙江宁波地区上空低飞,撒下麦子、面粉、栗子、棉花、宣传单等物,里面夹有大量跳蚤。几天后,这一地区先后有上百人患鼠疫,除个别人幸免外,其余全部死亡,有多户全家死绝。当时,经有关卫生检疫部门检验证明,日军飞机抛撒物夹有鼠疫病菌。

据原广州8604部队队员丸山茂提供,在日军侵占香港期间,大量香港难民涌入广州,广州8604部队利用难民营中缺少食品为由,向难民提供掺入细菌的食品,致使数百人死亡。

二战结束前,日军为消灭罪证炸毁了七三一细菌战实验基地的大部分设施,并将实验资料移交美军,后被用于朝鲜和越南战场,对战后西方细菌战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七三一部队的大部分战犯至今未能受到应有的审判。

为永久保存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遗址这个二战中极为特殊的标志性遗址,从2000年开始,经国家文物局的批准,有关部门耗资近亿元对七三一部队遗址进行了首次全面清理,发现了300多件人体解剖用具。同时,采取措施对这个遗址进行保护,决定将其建成一座呼唤人类和平的遗址公园,并将申报世界文化

遗产。

何福馨老人(左图),86岁,1942年刚好

23岁。日军撤退后的一个月内,一家7口

人有6人先后烂腿——刚开始腿上起疱,

不痛有点痒,并开始发烧,肿胀、发黑,

没几天就烂开了,伤口及四周结起黑痂。

老人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姑姑先后都烂死了,7口人只有2人活了下来,村子里当时大约有80来个烂腿的,现在活着的只有他一个人了。60多年来,家里医药费花了数万元,但这双烂腿从来没有好过。

老人的伤口居然是用旧报纸和粽叶包着,“他已经不知道痛了,”儿子何海松说,“包一包,是免得脓水弄到裤子上。”

三、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率先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这场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全民族抗战的无穷威力得到充分展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一个工业落后、装备窳败的国家,依靠全民族的力量,前后历时14年,终于战胜了一个世界军事强国。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这是“战

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

四川人民在抗战中也奉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抗战的呼声甚高,中共中央明确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主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立即向中央和全国通电请缨抗战:“和平果已绝望,除全民抗战外,别无自存之道,要求当局早决大计,甫澄愿率川军供驱遣抗敌!”不久,在南京召开的国防会议及党政联席会议上,刘湘慷慨激昂,再次声明:“四川为国家后防要地,今后长期抗战,四川即应负长期支撑之巨责。四川竭力抗战,所有人力、物力,无一不可贡献国家……”刘湘又发表《告川康军民书》,对全省作出动员:“……中华民族为巩固自己之生存,对日本之侵略暴行,不能不积极抵抗!凡我国人,必须历尽艰辛,从尸山血海中以求得最后之胜利!……四川为国人期望之复兴民族根据地与战时后防重地,山川之险要,人口之众多,物产之丰富,四川7000万人民所应负担之责任,较其他各省尤为重大!……”

1937年8月,各路川军将领集议抗战事宜,决心放弃前嫌,统兵14个师,开赴抗日前线。川军前脚出川抗日,国民政府后脚迁都到了重庆。到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近8年时间,四川一直承载着各种超负荷的负担。四川人民却始终毫无怨言,一边节衣缩食、勒紧裤带支援政府抗战,一边含泪把近300万子弟再送前线……

自川军出川抗战以来,四川各界组织的各类募捐活动从未间断。据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不完全统计,仅四川民众前两次献金总额就达6至7亿元。这笔巨款,都是四川人民的血汗钱,多用来购买了战场急需的飞机、大炮、枪支等武器,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随着黄河、长江、珠江等流域产粮区的相继沦陷,四川省承载了国民政府主要的粮食负担。山道上,田垄间,时常可以看到肩挑背扛、络绎不绝的送粮农民。遇到收成不好的年份,有些地区的农民饿着肚子,甚至饿得奄奄一息,靠吃“观音土”充饥,也要想尽办法,不拖欠半粒“公粮”。从1941年到抗战胜利的4年间,四川共征收稻谷总量约占全国总量的1/3。

全省人民还担负起了“大后方”的建设重任。四川是日军战略轰炸的首要省份,但大轰炸并没有摧垮四川人民的意志,反而增加了他们的反抗精神和凝聚力。虽然轰炸频仍,但工厂不停工,工人们加班加点为前线赶制被服和武器弹药。藏匿山中的工厂更是夜以继日地不停运转,每到夜晚,厂房车间灯火通明,机器轰隆,这一景象构成了“中国工业史上的壮丽诗篇”。

为打通抗战交通线,四川200多万民工担起了川陕、成渝等公路的修建和空军

基地的赶修任务。他们吃糠咽菜,衣衫褴褛,风雨无阻,硬是凭着一双双长满老茧的手和简单原始的工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交通史上的奇迹。

20军杨森(四川广安县人)部,是抗战中第一支出川抗

战的川军,从淞沪会战开始,无役不从,是三次长沙会战的

骨干兵团,曾在第三次长沙会战珠影山战斗中全歼日军独立

混成第九旅团山崎大队。川军二十六师,参加淞沪会战,是

战绩最好的五个师之一,全师四千余官兵,到撤离战场时仅

存六百多人,伤亡85%以上。

台儿庄战役中,122师师长王铭章(成都市新都人)奉

命苦守滕县。日军主力矶谷师团以重炮飞机猛攻。弹尽粮绝,

王铭章在县城中心指挥残部顽强抵抗,腹部中弹踉跄倒地。

部下扶他,王铭章叫道:“不要管我,老子死在这里痛快!”

日军怪叫冲来要抓“大俘虏”。周身血糊糊的王铭章,挣扎

着高呼“杀敌,抗战到底啊!”他用枪口对准自己脑门,

“砰”一声枪响……受重伤的300多川军官兵,不愿被俘受辱,他们大叫:“小日本必亡!”这些战衣破裂、伤痕累累的中国军人,以手榴弹爆炸,消失在烟雾中……指挥“徐州会战”的李宗仁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若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滕县一战,川军以寡敌众,不惜重大牺牲,阻敌南下,完成了战斗任务,写出了川军抗战史上最光荣的一页。”

“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毛泽东挥毫写挽联哀悼王铭章:“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

1937年10月后,淞沪战役广德战场,23集团军145师中将师长饶国华(四

川资阳县东乡(今雁江区宝台镇)张家坝人)的部队,战斗

尤为惨烈。饶国华离川时对家里人说:“我此去,为国而战,

义无反顾,我万死不辞!”日军发起总攻,倾泻成千上万吨

的炮弹、炸弹。饶部苦战三昼夜、伤亡极惨重。饶国华说:

“前人史可法曾说过‘以城为殉’,我誓与广德共存亡!”

阵地失守,师长饶国华毅然率剩余仅一营部队冲入敌阵,以图恢复阵地,终因寡不敌从,身陷重围,弹尽援绝,11月30日晚,饶国华举枪自戕殉国、慷慨成仁,年仅44岁。一四四师师长郭勋祺也在战斗中负重伤。饶国华忠烈殉国后,国民政府明令褒扬,追赠为陆军上将。毛泽东在1938年3月发表讲话:“从郝梦麟、佟麟阁、赵登禹、饶国华……诸将领到每一个战士,

无不给了全中国人以崇高伟大的模范!”1983年9月,四川省政府追认饶国华将军为革命烈士。

四、增强国防观念,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不忘历史,

是为了避免历

史的再次重演。

然而避免历史

的重演,重要的

是我们要吸取

国弱被欺的历

史教训。回顾日

本对中国的侵

略史,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可以说某种程度上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胃口。面对地广人稀的苏联西伯利亚,日本关东军丝毫没有北上的念头。究其原因还不是因为苏联强大的国防力量在诺门罕战役中狠狠教训了日军。国家安全的根本出路在于,建设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以支撑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

2014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两个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旨在揭露日本侵略者企图歪曲历史事实、重犯我国领土主权的丑恶行径,警示人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共襄复兴。

事实上,每年的7月7日、9月3日、12月13日等特殊日子,各地都要举行地方性的纪念活动,比如在南京,全市会拉响警报。这些都时刻提醒人们要居安思危,在和平的环境下不要忘记当今世界并不安宁,我国还面临着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威胁,从而克服和平麻痹思想,自觉增强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

当然,设立纪念日和公祭日,开展系列纪念活动,并不是为了延续仇恨,一味地仇日、排日。我们需要的是保持清醒头脑和心态,保持民族气节和尊严。必须看到,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需要一个安定的环境来保障。然而,战争灾害、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工业事故等,总是在经常扰乱人们的安宁。因此,搞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不忘国耻的国训,不仅在纪念日重申,

要时刻铭记在我们每个国人的脑海和心中,并无时不刻地警示国人:强国富民,是最理性、最实在的一种爱国方式,也是对中国主权最好的维护。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为历史所证明的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在抗日烽火的硝烟中诞生,中华民族则在团结一致抵御外侵中获得新生。伟大抗战精神是我们复兴之路上的重要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撑。现在,我们设立纪念日和公祭日,就是为了不忘国耻,在纪念和祭奠中凝聚负重向上的力量,投入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征程。只有国力强盛,才能换来民众的强大,才能雄踞世界民族之林。

富国才能强军,强军才能护国。习近平同志说:“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努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富国与强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的两大基石。两者相互依存,不可或缺。没有富国,衣食尚忧,难以强军;没有强军,国家失去安全护佑,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富国。可以说,强国梦包含着强军梦,强军梦支撑着强国梦。因此,我们一定要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把经济建设作为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把国防建设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我国国防科技与军事的发展

“军事理论”课小论文 论文题目我国国防科技与军事的发展 所在院系设计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环境设计2班 姓名学号田雪 1305112220 任课教师刘新华 提交日期 2013年11月11日 人文社科学院军事理论教研室

我国国防科技与军事的发展 国防科技与军事是密切相关的两个领域。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军事上的需要促成了国防科技领域的形成与发展;国防科技的发展为军事提供所需要的物质技术手段,在此同时还会促使军事领域不断发生变革,甚至导致出现军事革命,军事上的变革和战争提出了新的需要又会给国防科技发展以新的推动力。国防科技与军事之间相互关系的这种机制或逻辑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律。 一、军事上的需要是国防科技发展的动力 社会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动力。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同样的,作为整个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防科技,则是社会的特殊需要———军事需要的产物,而且这种需要比任何力量都更能把国防科技推向前进。 自从国家产生以后,为了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以及维护和获取国家的根本战略利益,便产生了国防和国家间的战争。为了巩固国防或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各国都力图掌握更先进的军事技术手段,于是便组织专门力量研制武器装备,国防科技便由此产生。由于新的武器的发明和使用可以造成军事上的巨大优势,所以各国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国防科技对于军事及战争的重要影响。正如科学学创始人丁·贝尔纳所认为的:“自古以来,改进战争技术,一直比改善和平生活更需要科学。这并不是由于科学家具有好战的特性,而是因为战争的需要比其他需要更加急迫。各国君主和政府不那么乐于向其他研究工作提供津贴,都乐于向军用研究工作提供经费,因为科学界能研制出新的装备,而这种装备由于十分新颖,在军事上极为重要”。这里如实地指出了为满足军事上的需要研制武器装备,是国防科技发展的动力和主要任务与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从50年代至80年代末,在长达40余年的冷战岁月,美苏两国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争,两国都执行优先发展国防科技的战略,并要求国防科技部门为军队研制出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在战术技术性能上超过对方的先进武器装备。在军事需求的强烈刺激下,两国的国防科技发展获得了强大的推动力,达到了极度的繁荣。许多其他国家在这种临战状态下也被迫采取

论军事高科技的发展对国防建设的影响

论军事高科技的发展对国防建设的影响 摘要: 国无防不立,民不防不安。自古以来,有国就有防。 国防是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是国家独立自主的前提,也是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而在如今这个现代化社会,国防更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保证。 20世纪中后期,科学技术的全面振兴与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普遍繁荣。而进入了21世纪以后,高新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经济繁荣的生产力,政治上的影响力,军事上的战斗力,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 于此,在军事方面,军事高技术一词应运而生。所谓军事高技术,指的是建立在现代综合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的,对武器装备发展与作战能力提高起巨大推动作用的新技术群。它是建立在当代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各学科的最新科技成果,紧密结合军事综合实力,全面构建以及不断变革与创新的结果。可以说,谁在军事高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谁就能于军事中掌握更多的主动;谁在军事高技术领域落后,谁就会被动挨打。

可见,军事高技术的发展对国防影响巨大。本文针对性地探讨了 军事高技术的发展原因,以分析军事高技术对战争以及国家发展的影 响为主要内容,并提出我国发展军事高技术的建议。 关键词:军事高科技武器装备军事人才创新国防经济 一、军事高技术发展的背景及现状 1.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不但对整个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导致了战争军事技术日益走向了技术化,信息化。以各种高技术为支撑,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导向,未来的战争形态将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因此军队信息化的程度已成为决定了军队的战斗力以及确立军事领域的战略地位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 2. 二战后尤其是最近二三十年来的历史证明,军事战争的需要直接导致一系列高技术成果的问世,并且大多数高技术成果首先应用于军事以后再逐渐向民用领域扩展。以核武器技术、导弹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为代表的军事高技术群体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异军突起,并以此带来了战后世界科技发展的黄金时代。到了20世纪70年代,在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发展的影响下,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迅速成长壮大。以军事高技术为导向,国防科技和军事工业开始全面走向高技术化,精确制导武器、军用卫星、电子战装备和CISR系统与GIG等崭

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的演化与发展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f5813840.html, 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的演化与发展研究 作者:何锡陵 来源:《经济师》2009年第02期 摘要:文章首先从军品生产能力水平和结构、军民关系、产业组织结构等方面,总结了 国防科技工业各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及其形成背景,分析了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的现实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寓军于民军民结合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2-078-02 一、引言 随着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已进入全面转型时期。加快推进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是“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国防科技工业“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通过体制机制、建设模式、科技发展、增长方式的全面转型,推动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以锻造一个崭新的国防科技工业,推进国防科技工业的整体跃升。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就从哪里开始,对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化过程进行客观分析,是对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研究的逻辑起点。 二、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的演化过程 伴随国际战略格局、国内安全环境、经济体制及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变化,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产业发展思路历经几次转换。根据发展思路的调整,可以将建国后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以提高供给能力为中心的阶段(建国至20世纪70年代末)。这一阶段,就总体而言,国际国内形势严峻,薄弱的国防科技工业基础与庞大的军品需求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提高供给能力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主要方面。这一阶段内,我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防科技工业也处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下,对于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这种体制对集中有限资

生物科技:国防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

生物科技:国防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 作者: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小理 《光明日报》(2016年06月08日11版) 自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于2014年4月宣布设立生物科技办公室以来,有一种论断认为生物科技代表未来国防科技的重要发展方向。面对形形色色的现代军事高科技,生物科技能否代表未来国防科技发展方向?面对现代战争形态发展新趋向,几十亿年的生物演化过程对人类战争有什么样的启示?这需要审视生物体的基本特性,更需要大历史观念,审视生物概念原理在军事科技方面的运用历程和启示。构建生物科技与军事科技变革的新认知,探索基于生物演化规律的新型军事科技发展观,也许能对军事科技和未来战争形态可能的、也许是更加真实的未来,投射新思维的曙光。 生物特性是军事科技创新的天然宝藏 与其他学科门类相比,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宇宙特定演化阶段的产物,即便是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也包含有38亿年的丰富演化信息。漫长的演化过程,赋予生物体既具有制造各种极端复杂事件的能力,也具有应对各种极端复杂势态的能力。从军事学角度看,每一种生物物种都是在经历多种复杂“进化战争”后脱颖而出的、攻防兼备型的生物战士。虽然生物体不能承受超高温、超高压、超高磁等极端物质条件,也不具备承担特定高速、高强度任务的性能,但与其他现代高科技军事技术装备相比,将“生物体”整体作为军事科技手段,理论上会产生与单一运用物质、能量或信息行为截然不同的效果。 人类历史早期,军事科技对生物概念原理的运用重点是直接借用生物体有机体的整体,如战马、战鸽等。近代以来,军事科技对生物概念原理的运用重点已经转移到借用生物进化获得结构和功能原理上来,侧重对鸟类飞翔、鱼类沉降、蝙蝠和海豚超声定位、斑马伪装、苍蝇楫翅等生物优势功能的功能性仿生。当代,军事科技对生物概念原理的运用重点再次转移到生物有机体的整体上来。可以致人、动植物严重伤亡的致命微生物、毒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生物战剂和生物武器,频见于文献报道。近期引人注目的人体机能增强剂、心理武器、神经武器等新概念生物武器,则将生物概念原理在军事科技方面的应用重点全面扩展到冲突主体和冲突对象,这暗示着军事科技对生物概念原理的运用重点的新一次转移,是新一代的生物仿生潮。 军事科技对生物概念原理运用重点的每一次转移,都使军事科技效能得到大幅度提升。将“生物体”整体作为军事科技手段运用,改进了早期军事斗争的初级军事装备,近代将“生物体”的进化机能作为军事科技手段运用,则为研制和改进飞机、潜水艇、雷达和声纳、坦克、振动陀螺仪等军事高科技装备提供了重要启示。生物战剂和生物武器直接将具有杀伤力的“生物体”整体作为军事科技手段,其杀伤面积效应极大,甚至能推动特定物种改变演化轨迹,这大大提升了战略威慑效果,可以说是核武器的生物版本。但由于国际社会强烈反对生物战剂和生物武器应用行为,目前发展处于转型期。神经科学类新概念生物武器旨在提升或削弱作战主体的态势感知、决策评估能力和作战机能,适应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精确战、软杀伤对军事科技的要求,正在迅速崛起成为新兴军事科技力量。可以说,军事生物科技与人类认识理解、操控利用生物的水平息息相关。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漫长进化是进行军事科技创新的丰富宝藏,“生物学就是技术”,生物演化的原理则是进行军事生物科技创新的重要遵循。 生物科技在军事冲突与防御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现代战争的主体依然是信息化战争主导的高科技武器范式。但生物科技在新兴武器装备开发、作战主体健康与战斗力保障、战略战术决策支撑方面,已经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

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李玮陕西省国防科工局) 国防科技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国家的安全、技术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所在。陕西国防科技工业是陕西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构成部分,是陕西工业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对陕西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功不可没,同时,陕西国防科技工业在全国国防科技工业中占重要席位。 国防科技工业是指国防工业或军事工业,国外多指直接从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一切活动(包括人员、设备、单位等)。我国一般指研制、生产武器装备(包括系统、整机、零部件等)科研生产活动的主要工业行业及配套行业。根据当代武器装备的发展状况,国防科技工业主要包括兵器科技工业、军用电子科技工业、军用航空科技工业、军用航天与导弹科技工业、军用船舶科技工业、军用核科技工业。主要产品包括导弹、卫星、火箭、飞机、飞船、坦克装甲车辆、舰艇、潜艇、枪、炮、弹药、核能利用、民用船舶和光电产品等。 国防科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产业主体,国家竞争力的主要体现,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国防科技工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国防实力,促进国防现代化高技术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及提高工业化整体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国防科技工业与一般民用工业不同,有着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国家的高度重视性、高新技术和人才密集性、生产的非均衡性、核心技术的保密性、产品销售的专卖性及其技术的军民两用性等六方面。 国防科技工业是构成国家军事实力的基础性产业,是实施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部门,国防科学技术是衡量国防现代化水平的显著标志。国防科技工业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关系紧密,在国家事务和国防事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军事战略决定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方向,国家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决定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我国有计划地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建立国防科研机构和设施,组织科技力量攻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国防科技工业得到很大发展;不但改进和发展了常规武器装备,而且自行研制了导弹、核武器等一系列尖端武器装备,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国家之一。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科技体制的改革,在“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方针指导下,我国国防科学技术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科研机构日益健全,科技队伍日益壮大,科技投入日益增长,在核、航空、电子、兵器、舰船、航天以及与之配套的化工、特种冶金、非金属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军队提供了一大批比较先进的武器装备,形成比较强大的国防科技工业基础。 一、陕西国防科技工业现状分析 (一)陕西国防科技工业的历史变迁 陕西国防科技工业起步较高,在“一五” 、“二五”及三年调整时期,国家将全部军工建设项目46项中的11项安排在西安,占全国军工项目总数的23.9 %;“二五”时期,国家又在西安安排了14项军工项目。通过“一五”、“二五”两个时期及“三线建设”,陕西建设了以航空、兵器、电

现代国防科技的概念与主要任务

国防科技大学匡兴华 在宏伟的历史舞台上,自从国家产生以后,特别是近代科学和近代机器大工业奠基以来,国防科学技术始终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 今天,当人们从20世纪晚霞的余辉中,昂首走向21世纪的黎明时,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前涌动。与之相伴随的则是悄然兴起的各大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历史和现实告诫我们:尽管和平的钟声越敲越响,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但人类社会战争的根源并没有消除,当前局部战争仍然不断,将来局部战争仍会发生。因此,发展国防科学技术,建立强大的国防,以应付可能的战争的需要,依然是各国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各大国纷纷抢占以高技术为制高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国防科学技术的发展无论如何都仍将占有一席之地。 要发展国防科学技术,不但要具体地研究诸如武器装备的原理、设计、制造之类的技术问题,还应从总体上将国防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社会存在和创造性劳动的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综合。 什么是现代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国防科学技术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这是广大国防科技人员应该正确认识的两个基本问题。 一、现代国防科技的基本概念 国防科技是在国家产生以后,为了国防和战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含义。 现在,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了国防科技的重要性。现代国防科技因此成为一个公认的概念,其含义不证自明。实际上,从联合国有关机构(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等)到各个国家,都没有对这一概念予以规范化和标准化。这充分说明,国防科技尽管已家喻户晓,但却是一个难以严格定义的概念。 国内外大量权威性的词典、百科全书类的工具书和有关学术论著,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之外,几乎都未对国防科技加以定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对这一概念的定义是:“直接为国防服务的科学技术。它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国防建设的现代化程度。”这一定义指出了国防科技的大致范围和作用。从这一定义出发,可以进一步作出具体明确的解释:国防科技是指在国防领域中研究、发展和应用的科学技术,主要包括武器装备的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包括模拟训练和使用在内)和国防设施或军事设施(如国防仓库、基地、机场、港口、防御工事等)的设计建造等方面的科学技术。 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社会活动,国防科技实际上主要是指国防科研,在美国则更具体地称为研究、发展、试验与鉴定(rdt&e)。根据国际通用的科研结构的分类,按照研究项目或课题的类型,国防科研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美国还按照研究活动的类型或发展阶段的不同,进一步将国防科研划分为理论研究、探索性发展、先期发展(分为先期技术发展和先期系统发展两部分)、工程发展和作战系统发展等五个方面。我国则常分为国防预研、型号研制、试验与鉴定等三个方面。不管是五个方面还是三个方面,都可归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一结构中。 基础研究(对应于美国的理论研究,或我国国防预研的一部分)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自然现象、掌握科学原理、进行知识储备,为新概念、新方法在军事上的应用寻求科学依据,而不在于直接解决当前特定的军事应用问题。其研究内容广泛,多涉及诸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空气动力学、弹道学等,甚至还涉及行为科学和社会学等学科领域。 应用研究(对应于美国的探索性发展和先期技术发展,或我国国防预研的一部分)的任务是探索基础研究成果在军事上应用的可能性,以及对可能的技术应用进行预研。其研究内容包括:为解决特定的军事需要进行模拟试验与仿真、原理性部件的制造与试验;对军事应用的各种先进技术方案的可行性与现实性进行鉴定和论证;按实际使用条件研制验证用的部件、分系

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趋势

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趋势 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趋势选自《国防经济若干问题研究》,作者:张跃东,刘国庆,舒本耀,韩宪平等,国防工业出版社,2017:15-19进人21世纪,尤其是近几年来,世界各国针对国内外军事、经济、科技等因素的变化,不断调整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的路径、方式和策略等,军民融合呈现的一些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强化军民融合战略设计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是一项全局性重大战略举措,需要国家最高决策层站在国家的高度制定科学长远的发展战略,这是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走向深入的根本保证。随着军民融合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及其涉及的社会因素不断增多,强化顶层战略设计,对确保军民融合顺利发展越发重要。为此,强化战略设计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已成为世界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基本趋势之一。美国一直特别重视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战略设计。一是制定专门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冷战刚刚结束,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美国政府就明确提出了军民一体化发展战略。为了进一步明确科技发展要兼顾经济需求和国防需求,克林顿政府紧接着又提出了提高美国经济竞争力的新科技战略。之后,美国国会技术评估局完成了研究报告《军民一体化的潜力评估》,把军民一体化作为国家长远发展规划做了国家层面上

的总体设计。此后,美国国防部制定了更为详尽的战略规划。2001年度《国防报告》提出军民一体化任务:使国防采办 的变革步伐跟上工业基础军民一体化的根本转变形势,利用全球化的商业基础……改革传统武器装备的军用标准规范;尽可能地将民用技术及产品纳入新旧武器装备体系之中。在2003年颁布的5000系列文件中,美国国防部将“采购或改 进可从国内采购的民用产品、服务和技术或开发军民两用技术”放在优先次序的首位。美国还先后制定了旨在推动军民一体化的国防部两用应用计划、商务部高技术计划等战略规划。二是在重要领域的战略性文件中充分体现军民融合要求。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国防战略》《国家军事战略》《国防科 学技术战略》等文件,均将武器装备建设、经济、社会等共同发展作为重要原则和内容;《国防部网络空间行动战略》《网络空间国际战略》等,要求国防部、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通力合作,共同实施国家统一的网络电磁安全战略;美国2012年发布的《大数据研究与发展计划》明确要求要军民 协同,既要服务于武器装备建设,又要服务于经济建设。 俄罗斯也特别重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设计。《俄联邦2020年前国家安全战略》(2009)明确提出:“需要通过制定战略性文件并颁布相关法规,统一协涮国家政府机构、国防资源、经济领域各企业,乃至网络和交通等重要基础设施的活动,以确保国家安全战略日标的实现。《俄联邦军事学说》(2010)

浅谈国防科技对军事的影响

浅谈国防科技对军事的影响 考号:180310236013 姓名:常鑫【内容提要】: 国防科技与军事是密切相关的两个领域。国无防不立,民不防不安。自古以来,有国就有防。国防是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是国家独立自主的前提,也是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国防科技军事军事高科技发展 国防和军事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军事上的需要促成了国防科技领域的形成与发展;国防科技的发展为军事提供所需要的物质技术手段,在此同时还会促使军事领域不断发生变革,甚至导致出现军事革命;军事上的变革和战争提出了新的需要又会给国防科技发展以新的推动力。在如今这个现代化社会,国防更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保证。实际上,新军事革命正是上述客观规律在军事高技术迅速发展这一特定条件下的反映。当然,国防科技与军事的关系还会受到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一、军事上的需要是国防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社会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动力。 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同样的,作为整个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防科技,则是社会的特殊需要———军事需要的产物,而且这种需要比任何力量都更能把国防科技推向前进。自从国家产生以后,为了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以及维护和获取国家的根本战略利益,便产生了国防和国家间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在长达40余年的冷战岁月,美苏两国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争,两国都执行优先发展国防科技的战略,并要求国防科技部门为军队研制出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在战术技术性能上超过对方的先进武器装备。在军事需求的强烈刺激下,两国的国防科技发展获得了强大的推动力,达到了极度的繁荣。许多其他国家在这种临战状态下也被迫采取相应的对策加速国防科技的发展。冷战结束以后,世界主要国家都调整了军事战略,压缩了军费开支,军事需求从原先既追求武器装备的数量又重视其质量转向主要追求其高质量,国防科技也因此而进入注重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新时期,即进入了“打什么仗需要什么武器就能研制出什么武器”的新时期。 自90年代初开始,美国国防部、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及三军,每年都要研究并提出美军的军事需求,同时根据这种需求制定和调整其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计划。综上所述,国防科技完全是在军事或国防的需要的推动下不断获得发展的。国不可一日无防,国防不可一日无科学技术。展望未来,世界各国的国防科技都将在军事需求的不断推动下,继续不断地获得发展,并随着军事需求的高技术化而日益走向高技术化。 二、国防科技发展对武器装备的影响军事上的需要导致国防科技的发展 国防科技发展对武器装备的影响军事上的需要导致国防科技的发展,而国防科技发展为了满足军事上的需要,必须不断研制出新型武器装备,因而必然对武器装备,即对军事技术手段产生重大影响。总体上看,直接从事武器装备研制的国防科技对武器装备发展的影响是全面的、决定性的。这集中表现在:使武器装备的原理和种类不断多样化、结构逐渐复杂化、性能日益得到提高。由于国防科研的开展,使许多新的理论、原理和技术被用于武器装备之中,从而不断出现一批又一批概念全新的武器装备。从利用机械能杀伤敌人的冷兵器到利用化学能的近代火器,甚至是利用生物遗传密码对付敌人的生物武器等,各种各样的武器装备无一不是国防科研的重要成果。随着武器装备的种类越来越多、概念越来越新,其结构也越来越复杂。早期的武器仅由几个零部件构成,后来发展到包括数十个、数百个零部件,现在已增加到数千个、数万个甚至上千万个零部件,其复杂性增加了若干个数量级。在武器装备的性能方面,集中表现在国防科技的发展使武器装备的作用距离和作用范围不断扩大,可靠

军事建设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军事建设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摘要:社会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动力。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导致了现代战争军事技术日益走向技术化,军事高技术在现代战争中有着重大影响。而高技术的发展让我们也不得不考虑到军事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一个国家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军事力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关键字:军事技术; 军事建设; 经济建设; 科技发展 一、军事上的需要是国防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 推向前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05页)。同样的,作为整个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防科技,则是社会的特殊需要——军事需要的产物,而且这种需要比任何力量都更能把国防科技推向前进。 自从国家产生以后,为了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以及维护和获取国家的根本战略利益,便产生了国防和国家间的战争。为了巩固国防或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各国都力图掌握更先进的军事技术手段,于是便组织专门力量研制武器装备,国防科技便由此产生。 国防科技完全是在军事或国防的需要的推动下不断获得发展的。国不可一日无防,国防不可一日无科学技术。展望未来,世界各国的国防科技都将在军事需求的不断推动下,继续不断地获得发展,并随着军事需求的高技术化而日益走向高技术化。 二、信息化战争与科技发展 信息化战争萌发于1980~1983年美国提出的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直到1991年的海湾战争,信息化武器装备,比如卫星、GPS等,开始在战争中发挥重大作用,信息化战争初露端倪。这场战争可以被看作是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过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 我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提出要打赢高科技战争,并提出从军队的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从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就是说,我军已经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4] 信息化战争就是要综合集成,技术融合,一体化作战,形成强大的战斗力。信息化战争不是孤立于冷兵器、热兵器之外的,它主要是讲究综合集成和技术融合。我们说新军事变革的核心,就是信息化和智能化。新军事变革的本质是综合集成和技术融合三、国防科技发展对武器装备的影响 军事上的需要导致国防科技的发展,而国防科技发展为了满足军事上的需要,必须不断研制出新型武器装备,因而必然对武器装备,即对军事技术手段产生重大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