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的十大核心理论

心理学的十大核心理论

心理学的十大核心理论

心理学是一门涉及到人类思维、行为和情感等多个方面的学科。在学习心理学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许多重要的理论,这些理论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本文将介绍心

理学的十大核心理论,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对心理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是一种基本的学习过程,它可以解释为何我们会

对某些事情产生反应。著名的“巴甫洛夫的狗”实验就是经典条件

反射理论的基础。该理论认为,一个刺激会触发一个相应的反应,直到它与另一个刺激联系在一起,之后产生条件反射。例如,当

我们闻到食物的味道时,我们的口水会开始分泌,这是因为食物

与口水的分泌之间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

二、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操作条件反射理论也是一种基本的学习过程,它解释了为何我

们会在某些情况下有意识地控制我们的行为。该理论认为,我们

的行为是通过在环境中根据奖励和惩罚的条件而形成的。例如,

当一个人在某个环境中接受惩罚时,他会尽力避免这种情况的再

次发生。

三、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是指儿童思维能力发展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儿童的思维能力是在不同的阶段中逐步发展的。在不同阶段,儿童的思维能力和行为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儿童在幼儿期时会表现出自我中心性,即认为他们是世界的中心,无法看待事物的多个方面。

四、人格理论

人格理论是指个人的特质和性格类型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些基本特征或性格,这些特征可以用于描述和预测人们的行为。例如,根据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斯马特的五个因素人格理论,每个人的人格可以用外向、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这五个因素来描述。

五、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是指人们如何理解和组织社会信息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结构来对所接收到的社会信息进行解释。例如,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的社交场合时,我们会借助以前的经验和观念来理解它,并作出相应的行为和反应。

六、情绪理论

情绪理论是指人类情绪过程的理论。它探索情绪是如何产生、变化和影响我们行为的。根据理论,每个情绪都由一系列的生理反应、认知和主观感受构成。例如,当我们感到愤怒时,我们的

心跳加速、肌肉紧张,我们开始感觉愤怒,并可能产生相应的行为。

七、自我实现预言理论

自我实现预言理论是指人们对自己所持有的信念和态度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和结果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人们相信某件事情会发生时,他们的行为和想法会让这件事情变得更有可能发生。例如,当一个人相信自己不能成功时,他的行为和决策会让自己更加不可能成功。

八、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是指人们如何定义自己和他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和关系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产生社会认同的方式是将自己与内心所拥有的特征或外在表现的特征进行比较。例如,一个人可能会把自己视为比同龄人更聪明或更有魅力,从而形成自己的社会认同。

九、压力和应对理论

压力和应对理论是指人们在应对不同的压力和挑战时所表现出的行为和反应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在应对压力时会选择不同的应对策略,如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和逃避。例如,在面对考试时,有些人会选择积极应对,如更努力地学习和准备,而另一些人则会选择消极应对或逃避。

十、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是指人们行为和情感是由他们所接受到的外部刺激所决定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的,并且可以通过训练和学习来改变。例如,当孩子表现出不良行为时,父母会通过奖励和惩罚来改变他们的行为。

以上就是心理学的十大核心理论。这些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思维、行为和情感等各方面的表现。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了解心理学有所帮助。

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1、心理现象:主要包括人们的心理过程和人格特征。 2、医学模式:是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是只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 3、四种医学模式:鬼神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平衡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4、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1)死亡顺位与疾病谱的变化。(2)致病原因的改变。(3)社会压力的增大。(4)人们对心理因素治病认识的深入。(5)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高。 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心身观:心身统一,相互影响。健康观: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完善。疾病观:社会、心理、生物因素都影响人的健康和疾病。治疗观:从社会、心理生物三轴系统全面对疾病进行诊断、预防、治疗和护理。 6、观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探讨心理行为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 7、调查法(survey method)是通过晤谈或问卷等方式获得资料,并加以分析研究。 8、心理测量法(psychological test method)是指以心理测验或评定量表作为心理或行为变量的主要定量手段,采用经过信度、效度检验的测验工具或量表,例如人格测验、智力测验、症状量表等,以达到医学心理学临床和科研的工作要求的一种方法。 9、个案研究法(case study method)是对单一案例的研究。包括收集被试的历史背景、测验材料、调查访问结果、以及有关人员做出的评定和情况介绍。 10、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是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的一种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因果研究的最主要方法。 11、相关研究法(correlation study method)是考察两个变量间是否有联系的一种研究方法与统计技术。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1.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是心理过程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部分。它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它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 2.感觉(sensation)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在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个体最简单最初级的心理活动,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一方面,感觉为人们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另一方面,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感觉的特征:感受性和感受阈限、感觉后像、感觉的适应、感觉对比、联想。 4.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在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5.知觉的特性:知觉的性对性、知觉的完整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6.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3个基本环节。 7.记忆的分类--1)、按记忆的内容分类:形象记忆、抽象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2)、按记忆信息加工的方式或保持时间的长短分类:感觉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 8.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再现,或是错误的再认或再现,称为遗忘。 9.注意的分类:有意注意、无疑注意、有意后注意。 10.间接性和概括性的思维的重要特性。思维是种类:(1)、根据思维的方式分类:动作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方向(思维的指向性)分类:聚合思维、发散思维。(3)、根据思维的独立程度分类: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 11.情绪与情感的区别:①情绪:情境性、短暂性、冲动性;表现为外在性;多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人与动物都有,发生较早。②情感: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表现为内隐性;

各心理学家的重要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与爱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求知需要、⑥审美需要、⑦自我实现的需要这7层次。1.2.3为缺失需要,4.5.6.7为c成长需要。缺失需要使我们得以生存,成长需要使我们能够更好的生活。较低级的需要至少必须部分满足之后才会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 评价:①较为完备的需要理论。②机械性强。③比较强调生理基础,自我实现途径脱离社会实践,难实现。 ④带有假设性,没有办法论证。 L 智力结构的有关理论,尤其是多元智力理论; 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智力包括两个因素,一个是一般因素(g因素),另一个是特殊因素(s因素)。g因素是人的一切智力活动的共同基础,是所有智力活动所普遍共有的因素;s因素只与特定的智力活动有关,是保证人们完成某些特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须的。 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1ford)认为,智力活动可以区分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物,这三个维度的各个成分可以组成为一个三维结构模型。 卡特尔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型态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提出了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流体智力是以神经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相对不受教育的影响,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其特征为对不熟悉的食物,能迅速准确的反应来判断其彼此之间的关系;晶体智力是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受后天因素较大,主要表现为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认知能力。 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结构理论 斯腾伯格(Sternberg)认为,大多数的智力理论是不完全的,它们只是从某个特定的角度解释智力。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3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和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成功智力:1、分析性智力2创造性智力3实践性智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重点复习) 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相继提出①语言智力、②逻辑——数学智力、③视觉——空间智力、④音乐智力、⑤运动智力、⑥人际交往智力、⑦自我认知(反省)智力、⑧自然观察智力、⑨存在智力,这几种智力。这一理论被称为多元智力理论。其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而现代社会是需要各种人才的时代,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促进每个人各种智力的全面发展,让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张扬。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 (3)、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道德原则。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基本观点及其评价) (一)皮亚杰理论的基本概念。 (1)图式。动作或心理运算的结构,它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心理模式,图式既可以十分简单,也可以十分复杂。 (2)同化。是将新的客体或事件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同化类似于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 (3)顺应。为适应新的情境而改变已有图式的过程,皮亚杰称之为顺应。

心理学重要理论

基础心理学 1、学派创始人内容意义 ⑴构造心理学:冯特、铁钦那;采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 ⑵行为主义:美国:华生,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是心理学上的第一次革命. ⑶格式塔心理学:德国:魏特海墨、克勒、科夫卡,建立了完形心理学,或叫格式塔心理学。 ⑷机能主义心理学:杜威,詹姆士。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 ⑸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弗洛伊德;心理学的第二次革命。 2、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学派、时间、代表人物、意义 ⑴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罗杰斯、马斯洛;心理学第三次革命。 ⑵认知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用模拟计算机程序建立人的认知模型。 ⑶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3、需要层次理论: 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68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⑵生理需要在一切需要中是最优先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 ⑶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的越早,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的越晚。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较低层次的需要又叫缺失性需要。高层次需要又叫生长需要. ⑷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自然禀赋的,是生物进化到人类以后出现的特征。 4、情绪理论: ⑴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心理学家兰格提出。詹姆斯认为,情绪是身体变化的知觉,即当外界刺激引起身体上的变化时,我们对这些变化的知觉便是情绪。 兰格强调血液系统的变化和情绪发生的关系.二人都强调情绪和机体变化的关系. ⑵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坎农认为,情绪的生理机制不在外周,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身体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提出了情绪的中枢理论。忽视了外因变化的意义,也忽视了大脑皮层对情绪发生的作用。 ⑶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认知过程又起着决定的作用。 (4)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汤姆金斯直接把情绪看作是动机。伊扎德认为,情绪是新皮质发展的产物。 5、气质类型学说: ⑴体液说:古希腊哲学家希波克拉底提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即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每一种液体和一种气质类型相对应。 希波克拉底的学说是缺乏科学根据的,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 ⑵体型说:20世纪20年代德国精神病医生克雷奇米尔,美国医生谢尔顿和心理学家斯蒂文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 体型说和胚叶说想从生理的因素来说明气质的根源,但两种学说都没有提出生理因素和气质类型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根据。 ⑶血型说:是日本的古川竹二提出来的.也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⑷激素说:美国心理学家伯曼把人分为4种内分泌腺类型.并认为内分泌腺类型不同的人气质也不相同。 ⑸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他确定只存在4种最基本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即兴

心理学的十大核心理论

心理学的十大核心理论 心理学是一门涉及到人类思维、行为和情感等多个方面的学科。在学习心理学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许多重要的理论,这些理论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本文将介绍心 理学的十大核心理论,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对心理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是一种基本的学习过程,它可以解释为何我们会 对某些事情产生反应。著名的“巴甫洛夫的狗”实验就是经典条件 反射理论的基础。该理论认为,一个刺激会触发一个相应的反应,直到它与另一个刺激联系在一起,之后产生条件反射。例如,当 我们闻到食物的味道时,我们的口水会开始分泌,这是因为食物 与口水的分泌之间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 二、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操作条件反射理论也是一种基本的学习过程,它解释了为何我 们会在某些情况下有意识地控制我们的行为。该理论认为,我们 的行为是通过在环境中根据奖励和惩罚的条件而形成的。例如, 当一个人在某个环境中接受惩罚时,他会尽力避免这种情况的再 次发生。 三、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是指儿童思维能力发展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儿童的思维能力是在不同的阶段中逐步发展的。在不同阶段,儿童的思维能力和行为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儿童在幼儿期时会表现出自我中心性,即认为他们是世界的中心,无法看待事物的多个方面。 四、人格理论 人格理论是指个人的特质和性格类型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些基本特征或性格,这些特征可以用于描述和预测人们的行为。例如,根据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斯马特的五个因素人格理论,每个人的人格可以用外向、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这五个因素来描述。 五、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是指人们如何理解和组织社会信息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结构来对所接收到的社会信息进行解释。例如,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的社交场合时,我们会借助以前的经验和观念来理解它,并作出相应的行为和反应。 六、情绪理论 情绪理论是指人类情绪过程的理论。它探索情绪是如何产生、变化和影响我们行为的。根据理论,每个情绪都由一系列的生理反应、认知和主观感受构成。例如,当我们感到愤怒时,我们的

发展心理学八大理论

一成熟势力说 格赛尔美国 观点:1 发展是遗传因素的主要产物。 2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较好的年头和较差的年头(也即发展质量较高与较低)有序地交替。 3 在儿童的身体类型和个性之间有明显的相关。 优点:以科学的方式展示成熟机制的作用。 缺点:过于注重基因规定的顺序,对外在环境与教育的作用关注不足。二行为主义观 华生斯金纳美国 华生观点:1 心理的本质就是行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可观察到的行为,而不是意识。 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该是客观的方法。 3 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为了“预测人的行为,并控制人的行为”。 优点:强调客观与实证,把重点从意识转向行为,注重刺激与反应间的可预测关系。 缺点:排斥对中间心理过程的研究,难以解释个体高级心理过程的发展机制;过分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否定儿童自身在发展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忽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年龄特征。

斯金纳观点: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人的大部分行为是操作性的,个体偶尔发出动作得到了强化,这个动作后来出现的概率就会大于其他动作。 优点:使人们对行为的认识更加接近现实,在行为矫正和教学实践中产生巨大的影响。 缺点:明显的机械主义色彩。行为主义发展观的最基本要旨便是主张心理发展只是量的不断增加过程,是由环境和教育塑造的。 三社会学习论 班杜拉美国 观点:1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即榜样,所表现出的行为及其结果,儿童既不需要直接做出反应,又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就可以完成学习,也称为“无尝试学习”)是心理与行为发展的主要途径,主张儿童可以通过行为作用于他们的环境,并经常通过有效的方式改变他们的环境。 2 自我效能理论,强调个体拥有的信念对自身思想和行为的作用,特别是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信念,即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有效控制自己生活诸方面能力的知觉或信念)对人们思想和行为所起的作用。自我效能概念的提出标志着班杜拉的理论从社会学习论到社会认知论的跨越。自我效能机制又通过影响个体的认知过程、动机过程、情感过程和选择过程而调节人类活动。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当代发展心理学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他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是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具体而言,包括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发展的因素与结构、发展的阶段。 (1)发展的实质和原因:皮亚杰坚持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他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他认为,个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通过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和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的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种不断的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一-……的过程,也是适应的过程,这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2)发展的因素与发展的结构: ①心理发展的因素 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 ②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皮亚杰是一个结构主义的心理学家,他提出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他首先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主体之所以对环境因素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这是因为每个主体的图式的不同,以不同的内在因素去同化这种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地丰富起来,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结构出新的图式。 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而顺应则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是适应的两种形式。同化和顺应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联系

性格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性格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性格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个体差异及其心理特征的学科。它涉及到人 的情绪、行为、思维等多个方面,对于了解人的内心世界和预测其行 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介绍性格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五大人格 特征理论、心理类型理论以及自我理论。 一、五大人格特征理论 五大人格特征理论是性格心理学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之一,它将人 的性格特征归纳为五个维度: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宜人性和神 经质。这五个维度覆盖了人的性格差异的核心方面。 1. 开放性 开放性指个体对新鲜事物、新的体验和知识的接受程度。开放性高 的人通常具有好奇心、创造力和想象力,并更愿意接纳新观念和新的 观点。 2. 尽责性 尽责性反映了个体的组织、自我约束和目标导向程度。尽责性高的 人通常有较强的自律能力,勤奋努力,对任务负责,追求完美。 3. 外向性 外向性表征了个体与他人互动的方式。外向性高的人喜欢社交活动,善于表达自己,更喜欢团体而非独处。 4. 宜人性

宜人性反映了个体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宜人性高的人通常友善、有 同情心,并且愿意帮助他人。 5. 神经质 神经质反映了个体情绪稳定性的特征。神经质高的人情绪较不稳定,容易焦虑、紧张和抑郁。 二、心理类型理论 心理类型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一种性格分类方法,主要 通过对人的认知方式和取向进行分类。 1. 内外向类型 内向型个体喜欢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思考,独处时间充足,更喜欢 深思熟虑后再行动。外向型个体则喜欢与他人互动,善于沟通和表达。 2. 感知型与直觉型 感知型个体更注重对细节的感知和关注,喜欢通过感官信息获取信息。直觉型个体更注重对整体的把握和直觉的感知,更愿意相信直觉 和灵感。 3. 思考型与情感型 思考型个体倾向于用理性思维解决问题,注重逻辑和客观原则。情 感型个体更偏向于情感和感受,注重人际关系及他人情感。 4. 判断型与知觉型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当代发展心理学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他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是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具体而言,包括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发展的因素与结构、发展的阶段。 (1)发展的实质和原因:皮亚杰坚持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他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他认为,个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通过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和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的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种不断的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一—……的过程,也是适应的过程,这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2)发展的因素与发展的结构: ①心理发展的因素 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 ②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皮亚杰是一个结构主义的心理学家,他提出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他首先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主体之所以对环境因素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这是因为每个主体的图式的不同,以不同的内在因素去同化这种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地丰富起来,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结构出新的图式. 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而顺应则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是适应的两种形式。同化和顺应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联系的。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而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新的暂时的平衡,并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较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此外,皮亚杰还指出思维结构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等三要素。结构的整体性是说结构具有内部的融贯性,而不是独立成分的混合;结构的转换性是指结构并不是静止的,而是有一些内在的规律控制着结构的运动和发展;结构的自调性是说平衡在结构中对图式的调节作用. (3)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将儿童智力发展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儿童的智力只限于感知运动,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智力的进步体现在从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过渡。 ②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他们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儿童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 ④形式运算阶段(1l、12~15、16岁):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在头脑中设想出许多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与他们自身的经验无关。 概括而言,皮亚杰的阶段理论包含了以下几种含义: ①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就具有阶段性。 ②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③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且有一定的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间具有质的差异。 ④前后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⑤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即在不同的方面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是相当的。 ⑥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任何个体都将按着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 总之,皮亚杰的理论为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图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世界各国的心理发展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皮亚杰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儿童智力发展方面。他的理论主要有这几方面的特色:第一,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第二描述了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智力发展的路线;第三,首次将数理逻辑作为刻画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工具;第四,构造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第五,创造了一套研究儿童智力发展的独特理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维果斯基是前苏联的心理学家,他在心理的个体发展和种系发展上做了许多探讨,特别是在关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依赖关系等有很独特的论述。 (1)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心理机能。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所制约。 (2)阐明了心理发展的实质,提出其文化-历史的发展观 维果斯基将人类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第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第三,各种心理机能之间关系的不断变化;第四,心理活动的个性化特征。 维果斯基将人类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人类心理的发源于社会一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第二,语言符号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三,高级心理机能是一种不断内化的结果. (3)提出了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 关于教学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提出了以下三个非常重要的思想:第一,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第二,提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的思想。第三,提出“学习最佳期限”的思想。 (4)提出了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化学说 3.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主要观点

一、精神分析疗法 1.理论基础 其基本理论核心是:人的精神活动可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⑴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3个层次, 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被压抑在潜意识里的各种心理冲突,虽然感知不到,但并未消失,而是潜伏在潜意识之中,在一定条件下可通过*种转换机制以病态的方式表现出来,形成各种心身症状或精神疾病。 ⑵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假定人格是由3部分构成的,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弗洛伊德认为,在一个健康的人格之中,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作用是平衡的。如果本我、自我、超我三种力量不能保持这种动态平衡,则将导致心理失常。 ⑶性欲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有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本能要使生命得以延续和不断发展,而死本能要使生命回复到无机状态,两种本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生命就在它们的冲突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 ⑷神经症的精神病理学,弗洛伊德把焦虑视为理解神经症的关键所在,为防止焦虑的加剧,就要设法干预、抑制或消除本能的冲动。 2.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古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心理疾病患者的异常行为表现以及他们所意识到的内心体验仅仅是一个表面现象其真正原因在于来访者早年生活的心灵创伤以及由此遗留下来的被压入潜意识的矛盾冲突。也就是说,潜意识中未解决的心理冲突,是日后发病的根源。 3.心理治疗的原理 精神分析的工作,就是要把压抑在潜意识中的那些童年创伤和痛苦体验挖掘出来,成为意识的东西。治疗者启发来访者重新认识。这些经验,并加以分析、解释,使来访者获得一种情感体验的领悟。来访者一旦洞悉问题的根源,对自己的心理动态与病情有所领悟有所了解,特别是明了到潜抑的欲望、隐藏的动机,或不能解除的情节等,就有可能去正视冲突和焦虑,摆脱情感的羁绊,理智地对待他们,症状也会随即消失。 4.心理治疗的方法 ⑴梦的分析。发掘潜意识中心理资料的另一技术就是要求病人在会谈中也谈谈他作的梦,并把梦中不同内容自由地加以联想,以便治疗者能理解梦的外显内容(又称显梦,即梦的表面故事)和潜在内容(又称隐梦,即故事的象征意义)。 ⑵阻抗分析。阻抗是自由联想过程中病人在谈到*些关键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自由联想困难。其表现多种多样,如正在叙述过程中突然沉默,或转移话题等。阻抗的表现是意识的,但根源却是潜意识中本能地有阻止被压抑的心理冲突重新进入意识的倾向。当自由联想接近这种潜意识的心理症结时,潜意识的阻抗就自然发生作用,阻止其被真实地表述出来。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当病人出现阻抗时,往往正是病人心理症结所在。 ⑶梦的解析。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梦的解析》中,认为"梦乃是做梦者潜意识冲突欲望的象征,做梦的人为了避免被人家察觉,所以用象征性的方式以避免焦虑的产生”,"分析者对梦的内容加以分析,以期以发现这些象征的真谛”。所以发掘潜意识中心理资料的另一技术就是要求病人在会谈中也谈谈他作的梦,并把梦中不同内容自由地加以联想,以便治疗者能理解梦的外显内容(又称显梦,即梦的表面故事)和潜在内容(又称隐梦,即故事的象征意义)。 ⑷移情,移情是病人在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将童年期对他人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移情有正移情(Positive transference)和负移情(negative transference),正移情是病人将积极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负移情是病人将消极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借助移情,把病人早年形成的病理情结加以重现,重新"经历”往日的情感,进而帮助他解决这些心理冲突。 ⑸解释。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的中心工作就是向病人解释他所说的话中潜意识含义,帮助病人克服抗拒,而使被压抑的心理资料得以源源不断地通过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暴露出来。解释是逐步深入的,根据每次会谈的内容,用病人所说过的话做依据,用病人能理解的语言告诉他的心理症结的所在。解释的程度随着长期的会谈和对病人心理的全面了解而逐步加深和完善,而病人也通过长期的会谈在意识中逐渐培养起一个对人对事成熟的心理反应和处理态度。 二、行为疗法 1.理论基础 ⑴Pavlov经典条件反射学说有关实验性神经症模型的理论,强调条件化刺激和反应的联系及其后继反

学习的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学习的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学习是人类认知和发展的核心过程之一。无论是在学校、工作还是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和技能。了解学习的心理 学原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学习过程中,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学习效果,更加高效地掌握知识。本文将介绍学习的心理学原理,并探讨如何运 用这些原理来提升学习成果。 1. 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是学习心理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研究人们的思维、学习 和记忆过程。认知理论强调个体自主构建知识的重要性,认为学习的 过程是通过主动思考、理解和解决问题来实现的。在学习中,我们应 该注重培养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自我调节能力,通过给予学习者探索和 发现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2. 情感与学习 情感与学习密切相关。学习的情感体验可以促进记忆和理解的过程,同时也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与兴趣。情感正向的学习体验能够增 强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投入和认可程度,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在学 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者的兴趣,鼓 励他们发展积极的情感体验。 3. 记忆的优化 记忆是学习的基础。通过了解记忆的心理学原理,我们可以采用一 些策略来优化记忆效果。例如,多次重复是一个有效的记忆策略。在

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反复回顾和巩固知识,加深记忆。同时, 给予学习者提醒和组织信息的结构也可以帮助记忆。此外,与个人经 历和情感相关的信息更容易被记住,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将学习的内容 与自身的经验和感情联系起来,提高记忆效果。 4. 社会性学习 社会性学习是指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 可以起到榜样和引导的作用,对于培养学习者的技能和行为习惯非常 有效。在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来促进学习效果。例如,在团队项目中,学习者可以互相借鉴和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提高自己的学习成果。 5. 创造性学习 创造性学习是指通过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来学习。在学习中,我 们应该鼓励学习者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表达,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创造性学习可以提高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帮助他 们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综上所述,学习的心理学原理对于提高学习效果至关重要。通过了 解并应用认知理论、情感与学习、记忆的优化、社会性学习和创造性 学习等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学习的本质,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果。因此,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灵活运用这些原理,通过个性化的教 学和学习策略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成果。这样,我 们将会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中快速变化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管理心理学十大经典定理

管理心理学十大经典定理 千秋胡杨来源 阅1752转252015-02-20 分享收藏 管理学十大经典定理 一、素养 蓝斯登原则:在你往上爬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梯子的整洁,否则你下来时可能会滑倒。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蓝斯登。 点评:进退有度,才不至进退维谷;宠辱皆忘,方可以宠辱不惊。 卢维斯定理:谦虚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卢维斯 点评:如果把自己想得太好,就很容易将别人想得很糟。 托利得定理: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看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 提出者:法国社会心理学家托利得 点评:思可相反,得须相成。 二、统御 刺猬理论: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 点评:保持亲密的重要方法,乃是保持适当的距离。 鲦鱼效应:鲦鱼因个体弱小而常常群居,并以强健者为自然首领。将一只稍强的鲦鱼脑后控制行为的部分割除后,此鱼便失去自制力,行动也发生紊乱,但其他鲦鱼却仍像从前一样盲目追随。

提出者:德国动物学家霍斯特 点评:1、下属的悲剧总是领导一手造成的。 2、下属觉得最没劲的事,是他们跟着一位最差劲的领导。 雷鲍夫法则:在你着手建立合作和信任时要牢记我们语言中: 1、最重要的八个字是:我承认我犯过错误 2、最重要的七个字是:你干了一件好事 3、最重要的六个字是:你的看法如何 4、最重要的五个字是:咱们一起干 5、最重要的四个字是:不妨试试 6、最重要的三个字是:谢谢您 7、最重要的两个字是:咱们 8、最重要的一个字是:您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雷鲍夫 点评:1、最重要的四个字是:不妨试试; 2、最重要的一个字是:您 洛伯定理:对于一个经理人来说,最要紧的不是你在场时的情况,而是你不在场时发生了什么。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洛伯 点评:如果只想让下属听你的,那么当你不在身边时他们就不知道应该听谁的了。 三、沟通 斯坦纳定理:在哪里说得愈少,在哪里听到的就愈多。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斯坦纳 点评:只有很好听取别人的,才能更好说出自己的。 费斯诺定理:人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巴,这意味着人应该多听少讲。

心理学中的核心知识点

心理学中的核心知识点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它探索人类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规律,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在 心理学中,存在着一些核心知识点,它们是构建整个心理学领域的重 要基石。本文将深入探讨心理学中的核心知识点,为读者带来更清晰 的心理学知识。 一、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思维的过程和机制。它关注人类如何获取、组织、处理和运用信息。核心知识点包括注意力、记忆、思维、语言 和解决问题能力。 注意力是人类对于特定信息的选择性关注。它可以分为主动注意力 和被动注意力。主动注意力是基于个体的兴趣和目标进行选择;被动 注意力则是外界刺激所引起的注意。注意力的研究帮助人们理解思维 过程中的信息过滤和选择机制。 记忆是人类保存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记忆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短期记忆是指短暂保存信息的能力,它的容量有一定限制;长期记忆 则是人类长期储存信息的能力,对于个人的认知和学习非常重要。 思维是人类对于信息的加工和运用过程。它涉及逻辑推理、创造性 思维、问题解决等方面。思维的研究帮助人们了解人类的决策过程和 思考方式。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它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系统,更 是人类表达和理解信息的方式。语言的研究帮助人们深入了解语言的 结构和使用规律,以及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解决问题能力是人类在面对困难或复杂情境时寻找解决方案的能力。它涉及问题分析、策略规划、结果评估等方面。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是个体认知成长的重要标志。 二、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从出生到成年的心理发展过程。它关注个体在 不同阶段的身心变化和发展规律。核心知识点包括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发展。 生理发展是指个体身体方面的改变和成长。从胚胎时期到成年期, 个体的身高、体重、器官功能等都会有显著变化。生理发展的了解对 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认知发展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段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获取。儿童在认 知发展中经历从感知到运算的过程,逐渐形成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有助于优化教育和培养策略。 情感发展指个体情绪和情感的变化和成长。儿童在情感发展中经历 从单一情绪到复杂情感的转变,掌握情绪调节和情感认知的能力。情 感发展的了解有助于促进情绪健康和心理幸福感。

教育心理学十大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十大学习理论解析(10) 一、桑代克——试误说 猫迷笼实验:饥饿的盲目的尝试--错误、学会了开门猫愚蠢 联结——试误说的主要内容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某种情境仅能唤起某种反应的倾向 2、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而建立 3、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 桑代克认为,一定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按一定的规律养成的。桑代克提出,试误过程主要受效果律、练习律、与准备律的支配,并把它们称为“学习的公律”。 效果律:某种问题与反应的最初联接给予奖励—联接增强,反之减弱(1930年保留奖励律)练习律:某种问题与反应形成联接后,经常使用,联接增强,反之减弱(有目的有奖励的练习增强联接提高成绩) 准备律:对某种情景问题准备做出恰当反应、形成联接时:准予—满意;反之不满意。个体不准备做出反应强迫做出联接反应---不满意;不要求----满意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铃声---狗---肉----唾液条件反射:铃声----狗---唾液 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内容 1.条件作用的获得与消退 条件反射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2.刺激泛化与分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就是刺激泛化。泛化条件反应的强度取决于新刺激和原条件刺激的相似程度。所谓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 三、华生---行为习惯说(肢体、言语的习惯)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内容(刺激——反应说)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重点是行为的塑造、控制和改变,及行为的学习 华生认为,“习惯的养成和刺激与反应的条件化,两者没有什么不同,”并主张用条件反射法来解释习惯的养成问题。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华生所谓的行为,指的是有机体所说的或所做的,是能直观察到的。他认为组成行为的基本单元是刺激——反应。( 二)刺激——反应的基本观点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习惯 2、习惯形成所遵循的规律:主张频因律和近因律 频因律:某种动作多次重复练习,容易形成连续的动作习惯---巩固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协同活动的过程,其中包含着复杂多样的心理因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感知、理解、记忆等,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个性、动机等,这些直接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实现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教师应该了解教育过程当中的诸多心理因素,并对其发展规律充分认识,使教学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有: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但在短短40年间,经过研究和发展,该理论对我国教育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又一理论基石。目前,就学习理论而言,教育心理学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流派: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 1.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将学习看作是个体外显行为的改变的过程,对学习时个体内在心理是否改变一般不予解释;而个体外显行为的改变主要显示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这一理论包括三个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 (1)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就是形成联结,个体所学到的就是一连串刺激到反应联结的过程;所有的学习都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通过尝试一系列错误而达到的;只有在原先的学习情境与新的学习情境有相同要素时,原先的学习才有可能迁移到新的学习之中。 (2)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斯金纳认为存在两种类型的行为即应答性行为(respondents)和操作性行为(operants)。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行为或反应;操作性行为,则是由有机体自身发出的行为或反应。而学习就是一种操作性行为,斯金纳认为强化的程度越高,则学习的效果就会越强。(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学习过程中行为、环境和个人三个因素是相互影响的,它们构成三角互动的关系。学习的产生来源于观察和模仿。班杜拉还提出“自我效能”这一概念,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的完成某项任务的主观判断、评价和信念。自我效能越高,完成任务的可能性则越大。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者主张将学习看作是个体对事物经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体所学到的是思维方式,即认知结构,在学习情境中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结构去认识、辨别和理解各个刺激之间的关系,增加自己的经验,从而扩大和提升自己的认知结构,学习的产生是内发的、主动的和整体性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以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和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为代表的早期认知学习理论阶段、以布鲁纳与奥苏贝尔为代表的传统认知派学习理论阶段和以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代表的新的认知派学习理论阶段,这三个阶段各成体系,又在已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延伸。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将学习看作是个体因内在的需求而求知的过程,个体所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或良好的行为方式,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习者人格的健全发展和完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分成无意义学习和意义学习两种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构建具有人本主义色彩的教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也称“现象学心理学”,20世纪50—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革新运动。反对行为主义环境决定论和精神分析生物还原论思想,主张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创造力及自我实现等,故号称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人性本善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人性观、动机理论和人格理论的基础。(2)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动机理论。 (3)自我实现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理论的核心。包括自我实现的内涵(完满人性与个人潜能的实现)、自我实现的两种类型(健康型超越型)、15条人格特征和高峰体验等。(4)以人为中心的疗法,旨在提供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调动来访者内部资源进行自我理解和自我矫正,以达心理健康。(5)教育改革论是人本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开展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重视教人胜于教书,强调有价值的经验学习和过程的学习方式,建立真诚互信的师生关系,以达到培养能适应变化和懂得如何学习的人。(6)超个人心理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个分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主张心理学者应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反对贬低人性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其观点与近代心理学两大传统流派——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有分歧,在西方称为心理学的第三种力量。但作为一个学派它缺乏公认的强有力的领导人。因此被认为不是一个体系严谨的学派,而是一种同观点学者的广泛联盟。其创始人是A.马斯洛,后来的主要代表人物是C.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凡是有机体都有一种内在倾向——以有助于维持和增强机体的方式发展自身的潜能,这就是机体潜能说。人的机体除具有一般生物潜能外,还有心理潜能。心理潜能也有求得发展的内在倾向。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自我实现论就是指人有这种尽其所能的内在倾向。人本主义心理学也称“现象学心理学”,20世纪50—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革新运动。反对行为主义环境决定论和精神分析生物还原论思想,主张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创造力及自我实现等,故号称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人性本善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人性观、动机理论和人格理论的基础。(2)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动机理论。(3)自我实现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理论的核心。包括自我实现的内涵(完满人性与个人潜能的实现)、自我实现的两种类型(健康型超越型)、15条人格特征和高峰体验等。(4)以人为中心的疗法,旨在提供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调动来访者内部资源进行自我理解和自我矫正,以达心理健康。(5)教育改革论是人本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开展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重视教人胜于教书,强调有价值的经验学习和过程的学习方式,建立真诚互信的师生关系,以达到培养能适应变化和懂得如何学习的人。(6)超个人心理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个分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主张心理学者应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反对贬低人性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其观点与近代心理学两大传统流派——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有分歧,在西方称为心理学的第三种力量。但作为一个学派它缺乏公认的强有力的领导人。因此被认为不是一个体系严谨的学派,而是一种同观点学者的广泛联盟。其创始人是A.马斯洛,后来的主要代表人物是C.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凡是有机体都有一种内在倾向——以有助于维持和增强机体的方式发展自身的潜能,这就是机体潜能说。人的机体除具有一般生物潜能外,还有心理潜能。心理潜能也有求得发展的内在倾向。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自我实现论就是指人有这种尽其所能的内在倾向。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以现象学方法研究人的心理现象。认为心理学不能仅仅依靠对一般人的调查统计和平均数字提出理论,而应着重对健康人或自我实现者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