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重要理论

心理学重要理论

基础心理学

1、学派创始人内容意义

⑴构造心理学:冯特、铁钦那;采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

⑵行为主义:美国:华生,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是心理学上的第一次革命.

⑶格式塔心理学:德国:魏特海墨、克勒、科夫卡,建立了完形心理学,或叫格式塔心理学。

⑷机能主义心理学:杜威,詹姆士。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

⑸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弗洛伊德;心理学的第二次革命。

2、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学派、时间、代表人物、意义

⑴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罗杰斯、马斯洛;心理学第三次革命。

⑵认知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用模拟计算机程序建立人的认知模型。

⑶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3、需要层次理论:

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68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⑵生理需要在一切需要中是最优先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

⑶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的越早,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的越晚。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较低层次的需要又叫缺失性需要。高层次需要又叫生长需要.

⑷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自然禀赋的,是生物进化到人类以后出现的特征。

4、情绪理论:

⑴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心理学家兰格提出。詹姆斯认为,情绪是身体变化的知觉,即当外界刺激引起身体上的变化时,我们对这些变化的知觉便是情绪。

兰格强调血液系统的变化和情绪发生的关系.二人都强调情绪和机体变化的关系.

⑵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坎农认为,情绪的生理机制不在外周,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身体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提出了情绪的中枢理论。忽视了外因变化的意义,也忽视了大脑皮层对情绪发生的作用。

⑶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认知过程又起着决定的作用。

(4)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汤姆金斯直接把情绪看作是动机。伊扎德认为,情绪是新皮质发展的产物。

5、气质类型学说:

⑴体液说:古希腊哲学家希波克拉底提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即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每一种液体和一种气质类型相对应。

希波克拉底的学说是缺乏科学根据的,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

⑵体型说:20世纪20年代德国精神病医生克雷奇米尔,美国医生谢尔顿和心理学家斯蒂文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

体型说和胚叶说想从生理的因素来说明气质的根源,但两种学说都没有提出生理因素和气质类型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根据。

⑶血型说:是日本的古川竹二提出来的.也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⑷激素说:美国心理学家伯曼把人分为4种内分泌腺类型.并认为内分泌腺类型不同的人气质也不相同。

⑸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他确定只存在4种最基本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即兴

奋型、活泼型、安静型、抑制型。他把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看作是气质类型的生理基础。

6、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

⑴本我:最底层,原始的我,遵循快乐原则,

⑵自我:中间层,现实的我,遵循现实原则,

⑶超我:最高层,道德的我,遵循道德原则.

7、瑞士新精神分析学家容格在《心理类型论》一书中提出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

8、人格理论:

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是人格特征理论的创始人。他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个人特质又分为三类: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⑵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他认为在构成人格的特质中包括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还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⑶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纬度理论:他在对人格的研究中,将因素分析的方法和经典的实验心理学方法结合起来。他把人格的类型模式和特质模式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两种模式的特点,使得对人格的描述能够更加全面、更加系统,也更加富有层次性。他把人格特质归结为三个维度上:内外倾、神经质、精神质.

⑷20世纪80年代,科斯塔和麦克雷提出人格大五和五因素模型,编制了NEO人格调查表。人格的五因素包括:神经质(N)、外倾性(E)、经验开放性(O)、宜人性(A)、认真性(C)。社会心理学

1、社会心理学发展三个阶段:

⑴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⑵经验描述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⑶实证分析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

社会心理学中使用实证方法的先驱是美国的特里普力特和德国的莫德。

2、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⑴社会学习论:

试图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变化。

起来源于行为主义.俄国的巴甫洛夫和美国的华生是行为主义的早期代表.斯金纳发展了行为主义。班杜拉和沃尔特斯提出了社会学习论(1963年)。学习的过程大致有三种机制:联想、强化、模仿。

⑵社会交换论:

是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

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斯曼,他提出5个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命题: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侵犯-赞同命题.

⑶符号互动论:

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个人行为和活动,而个人行为只是整个社会群体行为和活动的一部分.

源于美国学者詹姆斯和米德,始于20世纪30年代.最早使用符号互动术语的是布鲁默。

⑷精神分析论:

始于19世纪末,奥地利著名学者弗洛伊德创立的。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新精神分析论的观点。

3、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于20世纪50、60年代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

4、个体归因的原则:

⑴不变性原则:海德是归因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人们归因时,通常使用不变性原则。

⑵折扣原则:凯利提出的。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

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

⑶协变原则:凯利指出:人们的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刺激客体、行为主体以及背景。

5、美国学者麦克利兰在成就动机的研究中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6、温特认为存在两种权力动机:积极的权力动机和消极的权力动机。

7、侵犯的原因:

⑴本能论的解释:弗洛伊德,洛伦茨。

⑵挫折-侵犯论学说:最初由多拉德提出的。

⑶社会学习论的观点:班杜拉提出。

8、社会学家卡茨提出,态度有四个方面的心理功能,工具性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认知功能。

9、美国学者凯尔曼提出态度形成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10、美国学者霍夫兰德等人(1959年)提出了一个态度转变的模型。

11、态度转变理论:

⑴海德的平衡理论:他认为,在人们的态度系统中存在某些情感因素之间或评价因素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如果出现不平衡,则倾向于朝平衡转化.人们在转变态度时,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即个体尽可能少地转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平衡。

海德提出了一个P—O—X模型说明他的观点。

⑵认知失调论:

费斯廷格认为,个体关于自我、环境和态度对象都有许多的认知因素,当各认知因素出现“非配合性”的关系时,个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他认为,认知失调可能有4种原因:逻辑的矛盾、文化价值冲突、观念的矛盾、新旧经验相悖.

⑶社会交换论

认为决定个体采取何种态度以及转变态度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

12、美国学者霍尔提出了四种人际距离的概念:

公众距离(12—25英尺)、社交距离(4—12英尺)、个人距离(1。5—4英尺)、亲密距离(0—18英寸)。

13、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⑴心理学家舒茨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他称自己的理论是基本人际关系取向理论。

⑵人有三种基本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6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取向:主动包容式、被动包容式、主动支配式、被动支配式、主动情感式、被动情感式。

⑶他提出了群体整合的原则。

14、社会心理学家多伊奇提出了一种解释竞争与合作化的理论--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

15、社会心理学家阿希在研究群体压力时,报告了一个经典的从众实验.

16、最早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促进的是心理学家特里普里特。这是历史上第一个严格的社会心理学实验。

17、美国学者扎荣克提出优势反应强化说,可以比较好地解释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现象。

18、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最早对模仿进行研究,提出了三个模仿律:下降律、几何级数率、先内后外律。

19、社会心理学家鲁宾对爱情和喜欢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20、李等人总结了六种常见的爱情形式:浪漫式、好朋友式、游戏式、占有式、实用式、利他式.

21、哈特菲尔德等人提出爱情有激情式和伙伴式两种。

22、斯坦伯格认为,爱情是由亲密、激情和承诺三因素组成的三角形.

23、罗森伯格发展了一个自尊量表。作为对自尊的单维度测验它已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发展心理学

1、科学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普莱尔于1882年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被公认为第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2、早在20世纪初,霍尔就对老年心理进行了研究,并著有《衰老:人的后半生》。精神分析学派的荣格也在20世纪20、30年代研究个体全程的心理发展。30年代美国先后出版了《发展心理学概论》和《发展心理学》。

3、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单因素论: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顿。

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

二因素论: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施太伦,美国的吴伟士。

相互作用论: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4、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⑴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其学说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

皮亚杰认为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是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他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的不可逆性、未掌握守恒,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

他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4—5岁),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

⑵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美国著名精神分析理论家艾里克森将个体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①婴儿前期(0—2岁):发展任务: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人格特征:希望品质.

②婴儿后期(2—4岁):发展任务: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人格特征:意志品质。

③幼儿期(4-7岁):发展任务: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人格特征:目标品质。

④童年期(7—12岁):发展任务: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人格特征:能力品质。

⑤青少年期(12—18岁):发展任务: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人格特征:诚实品质。

⑥成年早期(18-25岁):发展任务: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人格特征:爱的品质。

⑦成年中期(25—50岁):发展任务: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人格特征:关心品质.

⑧成年后期(50岁以后):发展任务: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或厌恶感,良好人格特征:智慧、贤明品质。

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①三元交互决定论:在人的心理机能中,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三个决定因素之间是一种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

②观察学习:是一种最主要的社会学习形式.

③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

⑷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心理发展观

维果斯基是前苏联的心理学家.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是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的核心。

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①“最近发展区"思想。②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③学习的最佳期限.最佳期限就是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

⑸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

①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

②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

③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

5、吉布森等通过视崖装置的实验发现,6个月的婴儿已经具有深度知觉。

6、言语发展的理论:

⑴后天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其代表人物是斯金纳、班杜拉和布鲁纳。又分为强化说和社会学习说.

⑵先天成熟理论: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其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乔姆斯基是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创始人.

⑶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认知学派的言语发展理论,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7、⑴托马斯和切斯将婴儿气质类型分为三种: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

⑵鲍尔比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⑶艾斯沃斯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⑷威廉·詹姆斯把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

⑸哈特按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区分把婴儿自我意识发展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主体我的发展,第二阶段是客体我的发展.

8、关于游戏的理论:

精力过剩论、精神分析论、练习论、重演论、娱乐论、认知论.

9、美国心理学家哈特普把攻击行为分为工具型攻击和敌意型攻击。

10、弗拉维尔把记忆的元认知知识分为三个方面:有关自我的知识、关于记忆任务的知识、关于记忆策略的知识。

11、蒙达·哈特尔认为自我评价内容的发展顺序从身体的自我活动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发展.

12、霍尔是第一个提出青春期理论的心理学家,他在1904年写了一部两卷集的著作《青春期》。

13、斯普兰格将青年期形容为“第二次诞生”,第一次是为了生存而诞生,第二次是为了生活而诞生.

14、卡特尔把智力的构成区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大类.流体智力是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晶体智力是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

15、美国心理学家帕瑞把青年期的思维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二元论阶段。第二阶段,相对性阶段.第三阶段,约定性阶段.

16、美国心理学家拉勃维夫把成人的思维看作是一种“实用性思维"。

17、心理学家安托露丝将恋爱结婚关系、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朋友关系这三重关系称为“人生护航舰”。

18、斯普兰格把人分为6种类型:理论的、经济的、审美的、社会的、政治的、宗教的,因而价值观也可分为6类。

19、霍兰德把人格类型分为:现实的、研究的、艺术的、社会的、企业的、常规的6种类型。

20、心理学家莱文森对成人期发展做了深入研究.

21、德国心理学家巴尔特斯提出“毕生发展观"的心理发展观.

22、心理学家库伯勒—罗丝提出死亡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并不是每个人在死亡时都经历这5个阶段。

变态心理学

1、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异常心理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⑴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⑵由于我们的“自我”必须随时随地的学习外部世界,以便理性地处理“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以我们体验着焦虑。

⑶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我们必须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

精神分析最初就是以强迫症和癔症两种病的研究为基础的。

2、行为主义的解释:

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直接说明人的异常心理现象,并通过“实验神经症"的模型说明“心理冲突”的神经机制,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介入变态心理学的早期记载。

通过动物实验的结果,进而演绎和推论人的心理,再以人为实验对象,研究其行为并与动物实验结果相比较,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工作的一般技术路线。按这种路线探索人类心理现象的第一人是桑代克。

3、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

心理问题与心理异常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

4、李心天(1991年)依据人们看问题角度不同,粗略地将非标准化的区分,归纳为以下几种:统计学角度、文化人类学角度、社会学角度、精神医学角度、认知心理学角度.

李心天(1991年)对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提出四类判别标准:医学标准、统计学标准、内省经验标准、社会适应标准.

5、郭念峰提出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

郭念峰提出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个标准:

⑴心理活动强度⑵心理活动耐受力⑶周期节律性⑷意识水平⑸暗示性⑹康复能力⑺心理自控力⑻自信心⑼社会交往⑽环境适应能力.

6、社会再适应量表设计者霍尔姆斯于1967年正式用于临床。

坎纳编制了两个量表:一个是日常生活中小困扰量表,一个是日常生活中令人兴奋的量表。

7、1956年,内分泌学和生物化学家塞利把适应压力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警觉阶段、搏斗阶段、衰竭阶段。

8、拉扎鲁斯等人认为,认知影响压力相对强度的方式有三种:第一,认知结果是两可的。第二,对客观事件严重性的评估。第三,面对事件,当事人对自己能力的评估.

9、1931年,心理学家勒温和后来的心理学家米勒按冲突的形式,将内心冲突分为四大类:双趋冲突、趋避冲突、双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

心理测量学

1、斯蒂文斯将测量从低级到高级分为四种水平:即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等比量表。

2、首先倡导科学心理测验的学者是英国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高尔顿。

3、他第一个提出相关的概念。由他的学生皮尔逊加以发展,创立积差相关法.

4、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在《心理》杂志上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这是心理测验第一次出现于心理学文献中。

5、1905年,法国的比内和西蒙在《心理学年鉴》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新方法》,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

6、斯坦福大学推孟教授于1916年对比内—西蒙修订而成斯坦福-比内量表。

7、美国心理学家吉赛利提出如何找出干涉变量的一套方法。

8、美国测验专家伊贝尔根据长期经验提出用鉴别指数评价项目性能的标准。

9、怎样鼓励被试对涉及社会敏感问题做出真实回答菲力普列举了三条策略。

咨询心理学

1、主要发展历史

咨询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在其形成之前,已具备了几个充分和必要条件:

⑴、高尔顿〔F。Galton〕用测量的方法对心理活动个别差异的研究和”自由联想"方法的建立(1882年);

⑵、心理测验的创始人卡特尔(J。M.Catte11) 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 的论文(1890年);

⑶、韦特默(L,Witmer) 在宾西法尼亚大学开办儿童行为矫正诊所(1896年);

⑷、比奈—-西蒙(A。Binet—T.Cimon)为帮助弱智儿童编制智力测量(1904年);

⑸、大卫为防止学生的行为出现问题,进行行为指导(1907年);

⑹、帕森斯(F.Parsons)职业指导运动的兴起(1908年).

2、1854年,美国由2O余名心理学家发起创办了《咨询心理学杂志》,该刊物成为心理咨询的专业杂志。1955年,美国心理学会开始正式颁发心理咨询专家执照。

3、精神分析理论观点

⑴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S.Freud ,1856-1939)所创立。按照精神分析学家拉伯波特Rapaport的总结,精神分析学说大致可以概括为五个观点:关于心理结构、关于人格结构、关于心理动力、关于心理发展和关于适应问题。

⑵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理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层次.潜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它包括人类的本能及原始冲动。

⑶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本我,即生物本能欲望,是人格中的一个永存的成分,在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去满足基本的生物需要。如果受阻抑,就会出现焦虑。

自我代表现实原则而起作用,它通过现实环境,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发展。自我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决定对它的各种要求是否允许其获得满足.

弗洛伊德把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超我.超我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影响。

一旦超我形成以后,自我就要同时协调本我、超我和现实三方面的要求.这样,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就可以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人格动力关系中得以阐明。弗洛伊德还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所占据的意识水平是不同的。它们的相互关系就构成人的复杂的人格动力结构。一个人要保持心理正常,要生活得平稳、顺利和有效,就必须依赖这三种力量维持平衡;否则就会导致心理的失常。

⑷心理动力学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内容.弗洛伊德所谓的心理动力,只是人的性本能。本能有二,一是性本能,二是营养本能.

⑸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所代表的无意识冲动,在个体发育中,不同时期,发展阶段是不同的。

性欲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或时期):

①口欲期(0~1岁左右),其快乐满足来自唇、口、手指;

②肛欲期(2-3岁),其快乐来自排便,肌紧张的控制;

③生殖器期,(4-5岁),其快乐来源于生殖部位的刺激和幻想,恋母或恋父。

④潜伏期(6-11岁),这时,儿童不再对性感兴趣,不再通过躯体的某一部位而获得快感,而是将兴趣转向外部,去发展各种知识和技能,以便应付环境的需要。

⑤生殖期(12岁以后),逐渐转向异性。这一阶段起于青春期,贯穿于整个成年期。

4、行为主义理论观点

⑴华生受俄国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建立了刺激一反应模式:R=f(S).

⑵托尔曼(E.C。Tolman,1886-1959)提出刺激和反应之间,即实验变量和行为变量之间存在一个”中介变量",这就是有机体的内部因素。他用公式表述为:B=f (S、P、H、T、A),其中,B为行为,S为环境刺激,P为生物内驱力,H为遗传,T为训练和过去经验,A为年龄。也就是说,行为是环境刺激、生理内驱力、遗传、过去经验或训练以及年龄等这些实验变量的函数,而不仅仅是由环境刺激所决定的。

⑶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B.Skinner,1904—1990)以他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为基础.建立了操作行为主义,提出了R=f(S.A)公式,其中R为反应,S为刺激,A为实验者在研究中所控。。。

⑷班都拉的"新社会学习理论”由以下几个基点:

①人能够操纵符号,思考外部事物,可预见行为后果。这种学习,叫作"替代性学习"或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②人可以自我评价行为,进行自我奖赏或批判,自我强化。

③人可以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受外界左右。

5、认知心理学观点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种潮流,并非学派.由于它通过实验证明,认知理解对环境条件、刺激强度、情绪发生、发展和行为方式起调节作用,所以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可以被用来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认知心理学与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不同,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外部刺激进入大脑以后的内部加工过程是不重要的,是不可探索的”黑箱";而认知心理学则认为,恰恰是"黑箱”中的认知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所谓”认知",是指一个人对某一事件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过去事件的评价,对当前事件的解释,或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所作出的预期。认知是与情感、意志、动机和行为相联系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

6、存在—人本主义理论观点

⑴这一学派理论具有四个共同的认识:

①强调着重从整体上理解人的动机和人格.

②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每一个体的自由选择,根据自己的意向,确定其自身存在的意义。

③人的意识能超越传统的、现实的,文化的界限,因而具有创造性和无限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④人性研究的重点是意识经验,应该遵循现象学途径。

⑵存在-人本主义理论中,有些问题尚值得质疑,如”需求层次论",”潜能",”超越自我”等等。

⑶人本主义基本上仍然是一种同存在主义哲学紧密相联的立场或观点,并因此也仍然停留在实验心理学范围之外.

7、人性主义心理学观点

人性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作为一个类,其自身有若干与其它动物类别相区分的质的规定性,这些质的规定性的总体便构成所谓人性。

它包括被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制约的生物属性,

以生物属性为前提和社会属性为内容的精神属性,

以生物属性为基础和以精神属性为表现形式的社会属性等等.

上述三种属性,对人来说缺一不可,也不能再复加,所以它们被叫做基本属性.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已经发展了许多理论 来解释和理解人类心理现象。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和生物生态理论。 1.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根据行为主义者的观点,人类的行为是 通过学习和适应环境而形成的。例如,经典条件作用是行为主义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指的是通过建立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的联系,来引起特定的行为反应。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Watson和Pavlov。 2. 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关注人类思维和知识的发展过程。根据这一理论,人类的认知能 力在不同阶段有所不同。例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这一理论对教育和儿童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3. 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根据这一理论,人类的 思维和行为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塑造而形成的。苏联心理学家瓦列里·列昂捷夫提出了文化-历史心理学的理论,认为人类的心理发展是在社会和文 化的影响下进行的。 4. 心理动力学理论 心理动力学理论关注个体内心的冲突和动机。根据这一理论,人类的行为是由 潜意识的欲望和冲突所驱动的。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是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创立者,他提出了冲突、无意识和童年经验对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

5. 生物生态理论 生物生态理论强调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根据这一理论,个体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布朗宁和伊文斯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与家庭、学校和社区等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总结起来,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和生物生态理论。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和理解人类的心理发展过程,为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人类心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中最早出现的理论之一,它强调个体的行为是在环境刺 激下形成的,并通过学习和条件反射来进行塑造和改变。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沃森和斯金纳。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人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个体的行为可以通过正向 或负向的强化来加强或削弱。行为主义理论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和解释行为,忽略了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 二、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是对行为主义理论的一种反思和补充,它关注个体的思维过程和内部 心理活动。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维果茨基。 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其对外界刺激的认知和解释所决定的。个体通 过感知、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来处理和理解信息。认知理论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自我调节能力,认为人的思维和心理过程对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三、发展阶段理论 发展阶段理论是关于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经历特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发展阶段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 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出生到成年,个体会经 历不同的阶段,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等。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个体在不同阶段会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和挑战。 四、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自我实现和个体的自由意志。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 根据人本主义理论,个体是积极主动的,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满足。个体的行为和决策是基于其内在的需求和价值观。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自我决定能力,认为个体的内在需求和价值观对行为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五、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提出的,它关注个体的无意识心理过程和潜意识的影响。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心理问题源于无意识冲突和潜意识的压抑。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个体的心理过程受到潜意识的影响,个体通过梦境、自由联想和分析来揭示和解决潜意识中的冲突。精神分析理论强调个体的童年经历对个体的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总结: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发展阶段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个体的行为、思维和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每个理论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方法,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多种途径和解释框架。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理和行为,并为个体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提供指导和支持。

认知心理学的各种理论

认知心理学的各种理论 1. 认知心理学简介 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知觉和认知过程的科学领域。它探究了人类如何获取、组织、处理和应用信息来理解和解决问题。在认知心理学中,有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模型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 2. 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2.1 信息处理理论 信息处理理论是认知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认为人类的思维过程可以比作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过程。信息从感觉器官获得后,会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包括注意、记忆和推理等步骤,最终形成认知的输出。 2.2 模型心理学理论

模型心理学理论主要关注人类思维中的模型构建和模式识别过程。在这种理论中,人类的思维被认为是基于内部的模型和模式进行的。通过比对和匹配模型和模式,人们能够理解和解决问题。 2.3 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是研究人类思维发展过程的理论。它关注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变化。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由简单的感知到复杂的抽象思维。 2.4 网络理论 网络理论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种理论框架,它认为人类的思维是基于网络结构进行的。这种网络由许多概念和知识元素组成,它们之间通过关联和连接进行交互。网络理论帮助解释了人类思维中的联想、记忆和概念形成等过程。 2.5 心理计量理论

心理计量理论主要研究人类心理测量的理论和方法。它关注如 何准确地衡量人类思维和认知能力。心理计量理论提供了一套科学 的方法和工具,帮助研究者评估和量化人类认知过程中的各个方面。 3. 总结 认知心理学涵盖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模型,有助于我们理解和 研究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信息处理理论、模型心理学理论、认知 发展理论、网络理论和心理计量理论是其中的几个主要理论。通过 研究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索人类思维的本质和机制。

心理学基本理论

心理学基本理论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它旨在帮助我们 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在心理学领域,有许多基本理论被广泛研究 和应用。本文将介绍三个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认知理论、行为主义理 论和人本主义理论。 一、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是心理学中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它关注个体是如何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认知理论认为人类通过感知、记忆、思考和解决 问题来适应环境。其中,认知心理学探索认知过程,如知觉、学习、 注意力和记忆。而发展心理学则关注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思维方式。认 知理论的应用涵盖了广泛领域,如教育、广告和人机交互设计。 二、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认为一切行为都是通过 学习获得的。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Watson和Skinner。他们认为心理学的目标应该是预测和控制行为。行为主义理 论主张通过条件激励和奖励惩罚机制来改变行为,而不关注个体的内 心体验和思维过程。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治疗和组织管理等领域有 广泛应用。 三、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人类潜能的发展。人本主义理 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Maslow和Rogers。他们认为人的行为是

为了满足个体的内在需求。人本主义理论主张尊重个体的自主性和自 我实现,通过倾听、理解和提供支持来帮助个体发展。人本主义理论 在心理治疗和辅导方面有广泛应用。 结论 本文介绍了三个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认知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和人 本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关注个体的认知过程,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 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人类潜能的 发展。这些理论为我们解释和理解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提供了重要 的框架。通过综合运用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心理学的发展,并为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各心理学家的重要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与爱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求知需要、⑥审美需要、⑦自我实现的需要这7层次。1.2.3为缺失需要,4.5.6.7为c成长需要。缺失需要使我们得以生存,成长需要使我们能够更好的生活。较低级的需要至少必须部分满足之后才会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 评价:①较为完备的需要理论。②机械性强。③比较强调生理基础,自我实现途径脱离社会实践,难实现。 ④带有假设性,没有办法论证。 L 智力结构的有关理论,尤其是多元智力理论; 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智力包括两个因素,一个是一般因素(g因素),另一个是特殊因素(s因素)。g因素是人的一切智力活动的共同基础,是所有智力活动所普遍共有的因素;s因素只与特定的智力活动有关,是保证人们完成某些特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须的。 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1ford)认为,智力活动可以区分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物,这三个维度的各个成分可以组成为一个三维结构模型。 卡特尔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型态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提出了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流体智力是以神经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相对不受教育的影响,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其特征为对不熟悉的食物,能迅速准确的反应来判断其彼此之间的关系;晶体智力是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受后天因素较大,主要表现为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认知能力。 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结构理论 斯腾伯格(Sternberg)认为,大多数的智力理论是不完全的,它们只是从某个特定的角度解释智力。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3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和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成功智力:1、分析性智力2创造性智力3实践性智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重点复习) 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相继提出①语言智力、②逻辑——数学智力、③视觉——空间智力、④音乐智力、⑤运动智力、⑥人际交往智力、⑦自我认知(反省)智力、⑧自然观察智力、⑨存在智力,这几种智力。这一理论被称为多元智力理论。其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而现代社会是需要各种人才的时代,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促进每个人各种智力的全面发展,让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张扬。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 (3)、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道德原则。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基本观点及其评价) (一)皮亚杰理论的基本概念。 (1)图式。动作或心理运算的结构,它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心理模式,图式既可以十分简单,也可以十分复杂。 (2)同化。是将新的客体或事件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同化类似于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 (3)顺应。为适应新的情境而改变已有图式的过程,皮亚杰称之为顺应。

心理学重要理论

基础心理学 1、学派创始人内容意义 ⑴构造心理学:冯特、铁钦那;采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 ⑵行为主义:美国:华生,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是心理学上的第一次革命. ⑶格式塔心理学:德国:魏特海墨、克勒、科夫卡,建立了完形心理学,或叫格式塔心理学。 ⑷机能主义心理学:杜威,詹姆士。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 ⑸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弗洛伊德;心理学的第二次革命。 2、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学派、时间、代表人物、意义 ⑴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罗杰斯、马斯洛;心理学第三次革命。 ⑵认知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用模拟计算机程序建立人的认知模型。 ⑶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3、需要层次理论: 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68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⑵生理需要在一切需要中是最优先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 ⑶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的越早,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的越晚。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较低层次的需要又叫缺失性需要。高层次需要又叫生长需要. ⑷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自然禀赋的,是生物进化到人类以后出现的特征。 4、情绪理论: ⑴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心理学家兰格提出。詹姆斯认为,情绪是身体变化的知觉,即当外界刺激引起身体上的变化时,我们对这些变化的知觉便是情绪。 兰格强调血液系统的变化和情绪发生的关系.二人都强调情绪和机体变化的关系. ⑵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坎农认为,情绪的生理机制不在外周,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身体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提出了情绪的中枢理论。忽视了外因变化的意义,也忽视了大脑皮层对情绪发生的作用。 ⑶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认知过程又起着决定的作用。 (4)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汤姆金斯直接把情绪看作是动机。伊扎德认为,情绪是新皮质发展的产物。 5、气质类型学说: ⑴体液说:古希腊哲学家希波克拉底提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即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每一种液体和一种气质类型相对应。 希波克拉底的学说是缺乏科学根据的,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 ⑵体型说:20世纪20年代德国精神病医生克雷奇米尔,美国医生谢尔顿和心理学家斯蒂文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 体型说和胚叶说想从生理的因素来说明气质的根源,但两种学说都没有提出生理因素和气质类型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根据。 ⑶血型说:是日本的古川竹二提出来的.也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⑷激素说:美国心理学家伯曼把人分为4种内分泌腺类型.并认为内分泌腺类型不同的人气质也不相同。 ⑸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他确定只存在4种最基本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即兴

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科学,依托于多种理论来解释和理解人类心理活动。本文将介绍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并阐明其对于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性。 一、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的一种主流观点,其核心概念是以观察和实验来分析人类行为,强调外界刺激和响应之间的关系,将心理活动视为可被观察和量化的现象。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Watson和Skinner。 在行为主义理论中,环境刺激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力,人们通过学习和条件反射形成习惯性的行为模式。该理论通过实验控制和观察行为来研究心理现象,对于社会行为和教育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应用。 二、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关注人类的思维和信息加工过程,强调人类对于外界刺激的主观解释和感知。该理论主要揭示了人类是如何处理、组织和获取信息的,并探究人类思维活动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著名的认知学派代表人物有Piaget、Vygotsky等。 认知理论认为人类通过对信息进行加工和理解,能够对外界进行解释和适应。在教育和临床领域中,认知理论为教学设计和认知疗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三、进化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理论将心理学视为生物学和心理学的融合,研究人类心 理特征在进化过程中的形成和发展。该理论认为人类的心理特征和行 为都源于适应性演化,旨在生存和繁衍后代。代表人物有Dawkins、Buss等。 进化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认知、情感、人际关系等多个领域。 此理论不断拓宽我们对于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认识,为人类行为的 起源、心理发展和性别差异等问题提供了解释和理解的基础。 四、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自我发展、实现和成长的重要性,主张个体 的心理需求和价值观决定了其行为和幸福感。代表人物有Maslow、Rogers等。 人本主义理论关注人的潜能和自我实现,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 情感的重要性。其在教育、家庭治疗和组织管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个体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五、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受到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人的行为和认知都是在特定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形成的。代表人物有Vygotsky、Bandura等。

心理学的十大核心理论

心理学的十大核心理论 心理学是一门涉及到人类思维、行为和情感等多个方面的学科。在学习心理学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许多重要的理论,这些理论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本文将介绍心 理学的十大核心理论,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对心理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是一种基本的学习过程,它可以解释为何我们会 对某些事情产生反应。著名的“巴甫洛夫的狗”实验就是经典条件 反射理论的基础。该理论认为,一个刺激会触发一个相应的反应,直到它与另一个刺激联系在一起,之后产生条件反射。例如,当 我们闻到食物的味道时,我们的口水会开始分泌,这是因为食物 与口水的分泌之间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 二、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操作条件反射理论也是一种基本的学习过程,它解释了为何我 们会在某些情况下有意识地控制我们的行为。该理论认为,我们 的行为是通过在环境中根据奖励和惩罚的条件而形成的。例如, 当一个人在某个环境中接受惩罚时,他会尽力避免这种情况的再 次发生。 三、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是指儿童思维能力发展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儿童的思维能力是在不同的阶段中逐步发展的。在不同阶段,儿童的思维能力和行为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儿童在幼儿期时会表现出自我中心性,即认为他们是世界的中心,无法看待事物的多个方面。 四、人格理论 人格理论是指个人的特质和性格类型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些基本特征或性格,这些特征可以用于描述和预测人们的行为。例如,根据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斯马特的五个因素人格理论,每个人的人格可以用外向、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这五个因素来描述。 五、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是指人们如何理解和组织社会信息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结构来对所接收到的社会信息进行解释。例如,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的社交场合时,我们会借助以前的经验和观念来理解它,并作出相应的行为和反应。 六、情绪理论 情绪理论是指人类情绪过程的理论。它探索情绪是如何产生、变化和影响我们行为的。根据理论,每个情绪都由一系列的生理反应、认知和主观感受构成。例如,当我们感到愤怒时,我们的

心理学的10个著名理论

心理学的10个著名理论 感谢网络共享的资源让我摘录到这10个著名理论: 1、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 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2、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3、责任分散效应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

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4、帕金森定律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

心理学主要理论

引言概述: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领域,包括了众多的理论和观点。本文将对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进行详细阐述,从认知理论、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学习理论这五个大点出发,分别讨论每个大点下的相关小点。 认知理论: 1.认知理论介绍:认知理论是指人类思维、知觉、记忆、语言等认知过程的研究。它关注个体的思维活动以及信息处理过程。 2.认知发展: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能力在不同阶段会有巨大变化,如将其分为儿童认知发展和成人认知发展。 3.认知结构: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思维活动依赖于其内部的认知结构,如图式、模式、概念等。 4.认知偏差:认知理论指出个体在信息处理中会存在认知偏差,如注意力偏颇、记忆错乱等。 5.应用与发展:认知理论在教育、临床、组织管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发展也促进了心理学研究的深入。 行为主义: 1.行为主义介绍:行为主义是一种将心理活动定义为对环境刺激的响应的心理学理论。它强调环境和刺激对行为的影响。

2.经典条件反射:行为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经典条件反射,即通过刺激和响应的关联来形成新的行为。 3.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主义认为通过奖励和惩罚可以塑造和改变个体的行为。 4.行为主义治疗:行为主义在临床心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 5.行为主义影响和争议:行为主义对心理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如忽略了内在心理过程等。 人本主义: 1.人本主义介绍: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个体的自我实现。它关注人的主观体验和个体的内心需求。 2.自我实现:人本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潜力的能力和愿望。 3.客观性和主观性:人本主义与行为主义不同,它注重个体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 4.心理治疗:人本主义提倡以人为本的心理治疗方法,如存在疗法、人际关系疗法等。 5.实际应用:人本主义在教育、咨询、组织管理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积极心理学、组织发展等。

教育心理学重要理论总结

教育心理学重要理论总结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学习和教育的过程、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在 长时间的研究过程中,教育心理学家们总结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这 些理论在教育实践中起到了指导作用。本文将对教育心理学的几个重 要理论进行总结。 1.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的经典理论之一,其核心思想是人的 行为是环境对人的刺激的结果。行为主义认为个体的一切行为以及学 习都可以通过刺激和响应之间的联结来解释。该理论提出了正向强化、负向强化、惩罚等概念,为教育实践提供了一种奖惩机制来增强或抑 制学习行为。 2. 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强调人的认知能力随年 龄增长逐步发展。他的理论认为,人类根据环境中的刺激构建知识和 理解,并通过适应和平衡来适应新的认知结构。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 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设计教学活动,使之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3. 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瓦西里·列夫·维果茨基提出。该理 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在社交互动和文化环境中进行的,个体通过与他 人的合作和交流来获得新的知识和理解。这种相互作用促进了学生的 学习,强调教育者在教学中创造合作和交流的环境。

4. 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艾尔伯特·班德拉提出,指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评价以及对成功的信心。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影响其行为、动机和学习成就。教育者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5. 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样化的,每个人在不同的智能方面具有不同的天赋和优势。多元智能理论将传统的智力概念从单一的智商转变为个体在语言、音乐、空间、逻辑数学、运动、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方面的智能。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的多元智能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策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综上所述,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自我效能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这些理论为教育者提供了指导和启发,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并设计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不断丰富和完善,为教育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帮助。 (总字数:527)

现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现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在现代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 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学从古至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本文将 介绍现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和社会心 理学。 一、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过程的心理学分支,主要关注个体的感知、记忆、思考、问题解决和决策等认知活动。其中,著名的认知理 论包括信息加工理论、模型思维和语言加工等。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 类思维过程可比作信息在人脑中的加工与传递,包括接收、存储、提 取和处理信息等多个阶段。模型思维则强调人们通过建立心理模型来 理解和解决问题,模型起着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和解释的作用。语言 加工研究探讨了人类对语言表达的理解和生成过程,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等方面。 二、行为心理学 行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心理学分支,以行为为研究对象,旨 在揭示个体行为和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该领域涵盖了学习、记忆、 情绪、动机和人格等方面。行为主义是行为心理学的基本学派之一, 强调环境刺激对行为的塑造和控制作用,通过实验和观察行为来研究 人类心理现象。在行为主义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 条件作用等理论。经典条件作用通过建立刺激-反应关联来研究行为的 习得过程;操作条件作用则通过奖惩制度来引导个体行为。

三、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和互动的心理学分支,关注个体对社会环境的感知、态度形成、群体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等。社会认知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方向,该理论研究个体是如何感知和解释他人的行为、态度和意图,包括心理推理、情绪识别和情感共享等。社会认知理论对揭示人类社会互动和社会认知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社会影响力也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探讨个体在群体中受到他人观点和行为的影响以及群体行为的规律。 综上所述,现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研究个体的思维活动和信息加工过程;行为心理学关注个体行为和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而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这三个领域构成了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心理提供了重要框架和理论基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