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文期末复习资料

古文期末复习资料

古文期末复习资料
古文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隋及初唐诗歌

第二节

1、初唐四杰:在初唐诗坛,能摆脱齐梁诗风影响,呈现新的倾向的诗人是号称“四杰”王勃、杨

炯、卢照邻、骆宾王。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从军行》;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帝京篇》、《在狱咏

蝉》。

3、“四杰”的创作特色:①具有变更文坛绮艳诗风的自觉意识,并且具有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

②在创作上,他们诗歌的视野与题材大开拓了;

③在诗歌感情基调上,他们的诗歌变得更加充实,他们或在诗歌中宣泄他们抑郁不平的牢骚,

或写他们追求功名的热望,都具有一种昂扬壮大、浓烈的情感。

4、“四杰”贡献:“四杰”的创作起到了前承汉魏后启盛唐的历史作用,开创了新风气,代表了诗

歌革新的方向。

5、首先是题材内容突破了宫体;其次是艺术形式,王、杨长五律,使五律渐趋成熟并初步定型,

卢、骆长七言歌行,七古到他们手里写得更为完美。三是风骨、情调、意境的提高。

6、武后、中宗时代的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沈、宋的成就主要在声律方面。他们继承前人在

声律方面的创新,加以规范,使律诗趋于顾熟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7、刘希夷、张若虚等人继卢、骆之后发展了七言歌行,人称“初唐体”。刘希夷《代白头吟》是七

言歌行中的名篇之一,其中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被后世誉为“孤篇横绝”。

第三节

1、陈子昂:⑴在政治上,提出以“安人”为中心的革新主张;

在文学上,提出了他的诗歌革新理论。从内容到形式上,倡导

“风骨”(即要求诗歌有健康的感情和充实的内容,要使用遒劲质朴的语言,并使两者在诗中得到完美的统一)、强调“兴寄”(即要求诗歌重比兴、有寄托,关注现实,反映现实)。

⑵代表作:《感遇》三十八首、《蓟丘览古》七首,《登幽州台歌》

⑶诗歌风格:①善用比兴,索物托情,寓意全篇

②风格遒劲豪爽,含蓄深沉,充满活力

③语言朴实,但也存在质胜于文、理胜于辞、议论多于形象、表现形式不够多样等缺陷。

第二章盛唐诗歌

第一节孟浩然、王维与山水田园派

1、山水田园派:是盛唐诗坛一个以描写山水田园情趣为主要创作题材的重要诗歌流派,也称“王

孟诗派”,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祖咏、等人。他们的诗歌创作,把我国山水田园诗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2、孟浩然的田园隐逸诗《过故人庄》,山水诗《宿建德江》

其山水田园诗的特点:①山水诗多写旅游中的所见所感,常表达求仕不得的烦恼,所以情调低沉而微露愤懑。田园隐逸诗学习了陶渊明的经验,创造出一种恬雅的意境,寄寓闲适之情。

②作诗往往是“助兴而作”,重视“兴象”,没有惊人的字眼,没有精警动人的句子,但由于诗

人本之以“兴”,出之以“象”,因而诗作整体上浑融完整。

③风格上以冲淡为主,诗的境界清淡恬远,运用白描手法,风味天然,但却韵味醇厚。不过也

有雄浑壮逸之作。

3、王维:字摩诘,被称为“诗佛”

其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是:

①情景交融,含蓄蕴藉的意境创造

②绘画技术的运用于诗歌的诗情画意,以画理作诗,创造出一种与山水墨丹青具有相同意韵的

诗歌。

③注重音响处理,使诗歌具有音乐美

④还富于禅意和禅趣

4、王维在当时被称为“一代文宗”,他的诗歌大致分为四类:

(1)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终南山》

(2)游侠、边塞诗,《使至塞上》、《观猎》

(3)乡情、友情、爱情诗。《是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政治感情诗。《寓言》其一,《偶然作》其二

王维前期以具有强烈批判的政治诗和具有奋发向上精神的边塞诗为主,如《少年行》、《使至塞上》。

王维后期大部分是山水田园诗。如《山居秋暝》、《鸟鸣涧》。

第二节高适、岑参与边塞诗派

1、边塞诗派:盛唐诗坛一个以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军民生活为题材的诗歌流派,也称“高岑诗派”。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王之涣、王昌龄、;李颀等。他们的边塞诗开拓了题材,艺术上也有创新,是盛唐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有《高常侍集》,存诗240多首。如《燕歌行》《别董大》。

岑参的诗创作分三个阶段:京洛十年,多写怀才不遇;两度出塞,大量边塞诗的问世为;后期诗歌多壮志难酬的感慨。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他写边塞乡思的抒情小诗,如《逢入京使》。

2、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

⑴同:在题材上均以边塞诗著称;风格上都有豪迈雄壮的特点;体裁上均以七言歌行见长。

⑵异:风格上,高适雄浑悲壮,岑参雄奇壮丽

写法上,高适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参诗长于写景,多寓情于景

高适诗浑朴质实,多采用写实手法,现实主义;岑参瑰奇峭拔,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高适直追汉魏,岑诗则吸收融汇了六朝诗歌的成就。

第三章李白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第二节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1、揭露污浊现实,批判黑暗政治。如《古风》

2、关怀祖国命运,渴望建功立业。如《古风》其十九。

3、反抗礼法束缚,追求自由生活。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4、描绘壮丽的祖国河山,表达自己的赞美与热爱。如《峨眉山月歌》、《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

5、反映人民生活,同情人民疾苦。如《宿五松山下荀媪家》、《秋浦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陵》(自我、自然、民生)

第三节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

1、侧重抒发炽热激烈的内心感受。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2、善于运用丰富而又奇特的想象,来描写形象,抒发感情。如《蜀道难》。

3、运用大胆夸张、新奇的比喻以及拟人的手法。

4、语言清新自然。即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擅长乐府歌行和五、七言古诗。其中七绝向与王昌龄并称,王世贞以为“俱是神品”。

地位:是继屈原之后中国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影响:把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推向新的高峰;完成了“四杰”和陈子昂所开创的诗歌革新伟业,恢复和发展了诗歌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在诗歌建设、诗歌语言运用和创造等方面,也有很大贡献;

对后世影响深远。

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杜甫称赞他“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杜甫《春日忆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答李十二白二十韵》。后来又有人称他为“诗仙”。

第四章杜甫

1、杜甫,字子美,被称为“诗史”,“千古诗圣”

2、诗歌的思想内容:

⑴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⑵忧国悯时,表现深挚的爱国情感;

⑶揭露统治阶级荒淫腐朽,表现强烈的憎恨感情;如《丽人行》全诗“无一讥语,描摹处语语刺

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浦起龙《读杜心解》。

⑷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之间深情厚谊;

第三节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诗歌集大成者。

一、反映生活高度概括,抒发感情爱憎鲜明。如《羌村三首》

二、描写事物真实细腻。

三、寓主观情感、论断于客观叙事之中。

四、高度凝炼与丰富多彩的语言。

五、完善了各种诗歌体式。五、七律更是杜甫运用最多、成就最高的诗体。

杜甫诗歌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艺现实主义的发展高峰,并形成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深曲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

第五章中唐诗歌

第二节韩孟诗派

1、韩孟诗派:是中唐诗坛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此外有贾岛、姚合、卢

仝、李贺、刘叉等。他们写诗力求奇创,喜欢用奇字造坳句,押险韵,形成奇崛险的诗风,

故又称为“险怪诗派”。

2、韩愈的诗歌内容: 反映民生疾苦;

抒发贬谪心情,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描写自然风光,如《山石》;

叙事状物诗。如《听颖师弹琴》

3、韩愈的创作特点:奇崛险怪

⑴语言上嘎嘎独造,摆脱平俗;⑵立意与构思奇特;⑶以文为诗,以议论入诗

韩愈诗歌形象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他的作品在手法上以文为诗,形成了他诗歌的散文化倾向。

4、孟郊的诗歌内容:反映并同情百姓生活的贫苦;写如己的中下层文人穷困愁苦的生活

创作特色:白描手法,平易浅显感情浓烈的诗。如:《游子吟》

诗风:“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

搜奇抉怪,写得矫激不平的诗。这一类可说是最能代表他特点的诗。他爱写苦寒之境、枯槁之美,苏轼将他与贾岛并论,称为“郊寒岛瘦”。

第三节刘禹锡和柳宗元

1、刘禹锡与柳宗元相呼应并称为“刘柳”。其优秀作品类别①政治讽刺诗:《西塞山怀古》;②感慨身世之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③学习民歌之作:《竹枝词》、《踏歌词》。

诗歌特色:描写精练含蓄,语言朗畅自然,风格清秀深沉。

2、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

柳宗元与韩愈共倡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诗多忧愤之词,气体明净,语言俊洁。有《柳河东集》,存诗160多首。柳宗元的多数诗作是抒发遭贬后的悲愤和对山水景物的欣赏寄托。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连州刺史》、《江雪》。

第四节李贺

1、李贺,字长吉。被称为“诗鬼”

⑴其诗歌内容: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悲愤;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大胆揭露时弊,批判统治者荒淫昏聩

⑵诗歌艺术特点:意象的虚幻荒诞;意象的跳跃,结构不拘常法;修辞手法的奇巧和语言的奇峭

第六章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1、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代出现的一次文学运动。所谓“新乐府”,就是以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是乐府诗的新发展。

第二节白居易生平与诗歌理论

1、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

2、白居易诗歌理论观点有:

⑴为时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在《与元九书》中,他说“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兴与咏叹”,主张诗歌积极反映现实,干预现实。在《与元九书》中提出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⑵讽喻美刺的创作要求

⑶著诚去伪的创作态度

⑷实、俗、直、尽的风格追求

主要反映在《与元九书》《新乐府序》《策林六十九》《寄唐生》等诗文中。

第三节白居易的诗歌创作

白居易曾把自己此前所作一千三百多首诗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讽谕诗内容:

1、“惟歌生民病”。如《观刈麦》《缭绫》。

2、批判统治阶级“轻裘把马”的骄奢生活,如《轻肥》

3、批判“急敛暴征”,反对各种弊政。如《卖炭翁》。

4、反对穷兵黩武,表达爱国情感,如《西凉伎》、《缚戎人》、《新丰折臂翁》

4、艺术特色:题材广泛,主题集中而明确

叙议结合的手法,抒情相结合

故事生动,形象鲜明

语言浅切质朴,精警动人

白居易的诗歌语言,在叙事时质朴平易,不加夸饰;在描写形象时,简练精确,抓住特征;在刻画心理时,则又是精警明晰,鞭辟入里,形成一种浅切质朴的风格特色。

第七章晚唐诗歌

第一节杜牧

1、杜牧的诗歌艺术特征:(1)立意新奇,构思巧妙

(2)叙议结合,情景交融

(3)语言上,既绚丽多姿,又清新自然;既明丽俊爽,又含蓄委婉。

第二节李商隐

1、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并称“温李”。

2、政治诗:《有感》《重有感》《隋宫》、《贾生》

感怀诗:《安定城楼》、《登乐游原》、《锦瑟》

爱情诗:《无题》(昨夜星辰)(相见时难)《夜雨寄北》

3、艺术特点: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往往多用神话,典故,比兴,象征,意蕴含蓄,

耐人咀嚼。

第八章唐代散文

1、古文运动:是我国散文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学革新运动。它以儒学复古为号召,以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为楷模,用刚健质朴的散文取代绮丽柔靡的骈文,以达到张扬道统、革新文风和文体的目的。古文运动的领袖是韩愈和柳宗元。从本质上说,它既是一次改革文风、文体的文学运动,也是一次恢复儒家思想体系的思想运动。

2、唐文学运动的理论主张:

①文道合一,以道为主;②要求文章反映现实;③加强修养,为文养气;

④反对因袭,强调创新;⑤陈言务去,文从字顺。

3、韩愈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韩愈是司马迁以后最杰出的散文学家,韩愈散文

众体兼备,具有雄健奔放、波澜壮阔的风格特色。

(1)哲学论文:《原道》、《原性》、《原人》、《原鬼》

(2)政治论文:《原毁》、《师说》、《杂说》、《进学解》、《论佛骨表》。

(3)文学论文:《答李翊书》、《答刘正夫书》、《送孟东野序》、《荆潭唱和诗序》

(4)传记散文:《张中氶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

(5)抒情散文:《祭十二郎文》

散文创作特点:论题明确,论证有利,言辞有利,说理深刻,很有气势。

散文艺术特色:气势充沛,豪逸奔放;曲折多姿,变幻莫测;逻辑严整,锐利雄辩;想象丰富,巧用譬喻;语言融汇古今,又富于独创。

4、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

1、讽谕现实的寓言。《三戒》《罴说》等。短小精警,含蓄犀利。

2、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形神兼备,情景交融。散文创作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类。

3、传记散文。如《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宋清传》。人物鲜明,现实性强。

柳宗元散文也是众体皆备,而且都有杰出成就。

第九章唐代小说

一、传奇小说

1、是小说体裁之一,名称来源可能与晚唐裴铏说集《传奇》有关,以其情节奇特神异而得名。人用以指称唐、宋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

2、特点:内容上反映生活更为丰富,涉及题材广泛,更接近现实生活;艺术上,结构更为完整,情节更为生动曲折,人物形象更为鲜明;创作目的,是有目的,有意识地从事小说创作。

3、唐代传奇发展三阶段:

(1)初盛唐是传奇的产生期。《古镜记》《补江总白猿传》《游仙窟》

(2)中唐是传奇的繁荣期。佳作涌现,内容丰富,情节曲折。

(3)晚唐是传奇的衰落期。专集出现。牛僧儒《玄怪录》、李复言《续玄怪录》。

4、代表作品

(1)关于爱情婚姻,蒋防《霍小玉传》、白行简《李娃传》、元稹《莺莺传》、李朝威《柳毅传》(2)否定功名利禄、反映官场黑暗,《枕中记》、《南柯太守传》

(3)揭露统治者的荒淫昏庸以寓惩劝,陈鸿《长恨歌传》、《东城父老传》。

(4)表现豪侠精神,杜光庭《虬髯客传》、薛调《无双传》、《红线传》

5、艺术成就:

1、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妇女形象。

2、形成结构完整,情节曲折的艺术形式。

3、传奇语言精练华美,生动流畅。

唐传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是很大的。首先许多传奇作品成为元明清三代戏曲的重要题材来源。《柳毅传书》,《李娃传》,《长恨歌传》等也有一个系列传承。其次传奇作品对后代小说也有影响。

宋传奇是唐传奇的余波,明清文也小说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是从其中吸取营养的。

第五编宋辽金文学

第二章北宋词

第一节北宋前期词人:宋初文人词题材比较狭窄,多为小令,风格温柔细腻,个性还不够鲜明,基本上是五代词风的延续。代表作家是晏殊与欧阳修。

晏殊(991-1055),字同叔。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思致,显富贵气象。“风流蕴藉,一时莫及”。颇受南唐冯延巳影响,与欧阳修并称“晏欧”。有《珠玉词》,存词130多首。《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景中有思”。

《浣溪沙》赏析

词在“新”与“旧”,“去”与“来”的对比中,表现时光催人的感慨。用“几时回”的明知故问和“独徘徊”的自我形象,表现痛惜流光的惆怅茫然情绪。全诗含蓄委婉,情致缠绵,音韵和谐。“无可奈何”两句对句工整,而又似信手拈来,自然浑成,是“天然奇偶”。

第二节北宋苏词的艺术特征及在词史上的地位。(结合他的作品)

1.艺术特征:①开创了豪放词风,将充沛激昂甚至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慷慨豪迈的意象,飞动峥嵘的气势,词大雄伟的场面取胜,以奔放雄豪的音调著称。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对宇宙的奇特想象,和对人生的情思,玉洁冰清的境界,超凡出尘的浩荡之气,构成空灵

清幽的意境。

②以诗为词,体现在题序,用典,化用成句入词。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上片写出猎,下片写请战,以报国壮志,取代儿女柔情,在词中塑造出爱国壮士形象。

③发展了词律,突破了音律的束缚,如《念奴娇》下片三句,定格应是六,四,五字,而他却写成了六五四字。这种突破,使词摆脱对音乐的附庸地位,而成为独立的诗体。

④苏轼的语言创新,苏轼的语言清新朴素,简洁畅达,不是柳词之俚俗,更没有花间词派的烟脂粉气,以清雄韵秀见长。如《水调歌头》清新自然,沁人心脾。

⑤苏词风格多样化,有豪放,婉约,清旷,他的《江城子》悼念亡妻,一往情深,缠绵幽怨;《临江仙?夜日临皋》于清旷中又有幽隽。

地位:苏词冲破了“艳科”的藩篱,苏词扩大的词的题材领域,革新了词的语言,开创了新的词风,提高得词的社会作用,使宋词产生的一次变革。

第三节苏轼的诗

二千七百多首,可分四类:

1、政治讽谕诗如《吴中田妇叹》、《荔枝叹》

2、景物诗如《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题画咏物诗如《惠崇春江晚景》

4、理趣诗如《题西林壁》《慈湖峡阻风五首》《琴诗》

苏轼发展了韩愈以文为诗的传统。他的古体多用散文直叙和铺排的手法。

苏轼诗具有丰富的想象与奇妙的比喻。苏轼诗兼备各体,平易自然。

第四节苏轼的散文

1、史论:《贾谊论》《留候论》,翻新出奇。

2、政论文:受到《孟子》《战国策》、贾谊、陆贽的影响。如《教战守策》

3、杂记类散文:《喜雨亭记》《石钟山记》、《方子山传》。

4、小品文与杂文:《记承天寺夜游》

5、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苏轼散文艺术成就

1、善于立意。

2、工于谋篇。

3、记叙、描写与议论结全,诗情、画意与哲理兼融;“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也正是苏轼自己散文的特色。

4、妙用比喻。

第五节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代表北宋时期的最高成就,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

苏轼在词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苏词扩大的词的题材领域,革新了词的语言,开创了新的词风,提高得词的社会作用,使宋词产生的一次变革

他的诗和黄庭坚的诗可作为宋诗的代表。

苏轼的散文继承了有唐以来古文运动的现实主义传统,实用性、通俗性、文学性方面都比前人有很大提高。

第二节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

以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爱国思想为中心主题,进行了多角度的抒写。

1、抒发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鹧鸪天》、《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抒写英雄失路的悲慨,《鹧鸪天》、《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对南宋王朝投降政策的批判,《摸鱼儿》;

4、抒写啸傲溪山情趣和描绘田园风物,《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鹧鸪天·代人赋》、《清平乐·村居》。

第三节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1、形象飞动,多用军事、英雄形象和雄奇壮阔的意境,达到气势壮阔的艺术境界。

2、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炉,善用比兴、寄托、用典、议论,艺术手法多种多样。

3、以文为词,熔铸经史子集的语言入词,散文化的作词方法,和口语入词,多用典故。

4、风格多样,主要风格是悲壮沉郁,表现了壮士的绝唱,英雄的高歌。有时还表现出抚媚清新的风格。

北宋词人周邦彦的艺术成就

一、音乐上,确定并创制新调,提高词格律化的程度,他是第一个以“四声”入词的诗人。

二,结构上,发展的慢词的铺叙技巧,结构严谨,回环往复。

三,语言上,善于用典故和融化前认诗词,形成典雅富艳的语言风格。

地位:他是北宋后期词坛最优秀的词家,在宋词发展史中,有极高的地位,被认为是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长于写景咏物,开南宋姜夔,史达祖一派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

特点:其辞承柳永更典雅含蓄,长于铺叙,善于熔煅古人诗句,辞藻华美,音律和谐,具有浑厚,典丽,缜密的特色。

名词解释:

1、边塞诗派:盛唐诗坛一个以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军民生活为题材的诗歌流派,也称“高岑诗派”。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王之涣、王昌龄、;李颀等。他们的边塞诗开拓了题材,艺术上也有创新,是盛唐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宋代诗文革新运动也称新古文运动,是在北宋时期酝酿、发展和完成的,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继续和发展。这次运动以韩、柳文章为号召,以欧阳修、苏轼的贡献最为杰出,以“复古”为旗帜,是配合北宋政治变法的一次全面的文风革新。

3、沉郁顿挫: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深曲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沉郁顿挫是杜甫诗的基本风格。

4、辛派词人:是南宋受辛弃疾影响产生的词派。其词现实性强,充满爱国激情。风格豪纵恣肆,粗犷悲壮,不拘格律,少求含蓄,往往以文为词,好议论。代表词人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虽师承辛弃疾,但往往得其豪放悲壮而失其沉郁、含蓄和精警。

5、宋代诗文革新运动:也称新古文运动,是在北宋时期酝酿、发展和完成的,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继续和发展。这次运动以韩、柳文章为号召,以欧阳修、苏轼的贡献最为杰出,以“复古”为旗帜,是配合北宋政治变法的一次全面的文风革新。

6、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的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得名于《花间集》,收录了温庭筠以及皇甫松,韦庄等花间词人五百首风格相近的词。花间词人创作目的是供歌筵酒席演唱,

大地以男女艳情或离愁别恨为题材,词风文采繁华,轻柔艳丽,对宋初词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7、格律词派:是南宋一个讲究音律,词句精美,重形式而轻内容的一个词牌。他们不满辛派词人的粗豪与散文化,议论化倾向,主张典雅,表现含蓄格调低婉。作品内容多为友朋酬赠和离别相思。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是姜夔。

8、江西诗派: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诗派名称,有明确的理论方法并形成一个诗风大体相近的作家群流派。因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得名,其理论主张为“脱胎换骨”“点铁成金”,无一字无来处,因而专门在形式手法上出奇出新,形成了新奇,瘦硬的诗风。有一祖三宗之说,影响极大。

9、话本:是说话艺人讲说故事的底本。话本分为入话,正文,结尾三部分。其思想内容,有以爱情婚姻为题材,揭露封建官僚的腐败与昏庸,反映宋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宋代话本在唐人传奇和唐代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又有创造性的发展,还为明清小说,戏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在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诗词赏析:

李商隐《锦瑟》赏析:

①乐器,琴有三弦、五弦;筝有13弦;而首联中的“瑟”却无端有五十弦。诗人以这个典故作为喻象,暗示自喻诗人与众不同,天赋极高,多愁善感,锐敏幽微。下句一弦一柱,追忆青春恋爱的年华,但又美景不长,令人失落惆怅。

②颔联颈联共用了四个典故,呈现了不同的意境和情绪。庄生梦蝶,是人生的恍惚和迷惘;望帝春心,包含苦苦追寻的执著;沧海鲛泪,具有一种阔大的寂寥;蓝田日暖,出自戴叔伦的一段话:“诗家美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传达了温暖而朦胧的欢乐。诗人从典故中提取的意象是那样的神奇、空灵,他的心灵向读者缓缓开启,华年的美好,生命的感触等皆融于其中,却只可意会不可言说。

③尾联收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与开端的“华年”相为呼应。诗句是说: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唏嘘了。对于一般普通人,往往是人到老年,追思以往:深憾青春易逝,碌碌无为而悔恨无穷。但天资聪敏的诗人,则事在当初,就早已先知先觉到了,却无可奈何,无限之惘然若失。

《无题》(相见时难别以难)赏析:

首句言相见难的,而离别这更难以让人忍受;次句言离别之时正当旁晚时分,则其难堪更添一层;三、四句,以春蚕蜡炬为比兴,上句情丝缠绕,下句语气沉痛,言相爱之生死相与,九死不悔;五六句分别描述因不能相见惆怅,怨虑,倍感冷清以致容颜衰老的情况,暗含心心相印之意,以示关切珍重;结尾用典,用希望做结。但蓬山的虚无缥缈,又透露出隐隐约约的失望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这首诗既写洞庭湖美景,又表示自己希望得到张九龄引荐的心情,是孟浩然诗中气象比较壮阔的一首。诗的前四句是写洞庭湖秋水盛涨,汪洋一片所带来的涵浑浩大的景象,气势极为雄壮。其中“气蒸”一句写出蓬勃生机,“波撼”句写出震天动地的活力,把洞庭湖的声势威力渲染得淋漓尽致。诗的五,六句转折,写自己希望出仕的羡鱼之情,显得力弱气衰。不过哦,干谒的内容说得的有分寸,不落俗套。

《过故人庄》

鸡黍待客,闲话桑麻,农家情谊表现得十分醇厚。绿树,青山,村舍,场圃,田园等景物,组成一幅民风淳厚的优美画图。全诗用淡抹的笔法,描绘出敦厚的乡情和幽静的意境,渲染出一种恬淡和平的气氛,使人们既能看到农村生活的一个侧面也能体会出,诗人忘怀名利得失,隐遁恬适的心境,意趣近似陶诗。

《宿建德江》是一首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抒发羁旅之思的诗。前两句,叙事言情,已把这种思绪深情道出,后两句描写暮色,不言情而客愁自见。小诗写得清新自然,意境恬淡,颇有特色。

杜甫《登高》

①语言凝练准确,言近旨远,含蕴丰富。例如首联两句写六种景物,对每一种景物都只用一个字加以形容,而且都非常恰当。“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诗,十四个字,却包含着九层悲哀的意思,可谓意蕴丰富。

②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前后辉映,情景交融。

③对仗工整,一般律诗只要求中间两联对偶,而这首诗是四联对偶,十分工整。在对偶的同时又流畅自然,这与诗人充沛的情感,和纯熟的艺术技巧是分不开的。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诗中借歌咏金铜仙人迁离长安的历史故事,抒发作者离开京都的悲思,流露出了对人生的苦闷,和对唐王朝日趋衰败没落的忧虑。

①通篇运用拟人化手法,赋予金铜仙人以深挚的情感,构成了完整的艺术形象。

②善于借助悲凉幽冷的环境描写,去烘托人物的心情。

③构思设想奇特,语言奇峭冷艳。

柳永词的铺叙(结合《雨霖铃》)

此词颇能体现柳永词的铺叙手法,上片一层写秋景,一层写送别,一层写别后之景,下片一层写秋日离别的伤感,一层写想象中酒醉醒来时的凄凉景色,最后一层收束,叹息从此天各一方,孤独寂寞。全词融合写景,叙事,抒情,层层铺叙,重重叠叠地渲染气氛,缠绵悱恻的表现了离愁别绪

简答题:

1、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比较。

⑴同:在题材上均以边塞诗著称;风格上都有豪迈雄壮的特点;体裁上均以七言歌行见长。

⑵异:风格上,高适雄浑悲壮,岑参雄奇壮丽。

写法上,高适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参诗长于写景,多寓情于景

高适诗浑朴质实,多采用写实手法,现实主义;岑参瑰奇峭拔,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高适直追汉魏,岑诗则吸收融汇了六朝诗歌的成就。

2、柳永词

①大量创作慢词,发展了词体,为宋词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②长于铺叙白描,提高了词的表现技巧。

③善于吸收俚语俗语入词。

3、唐传奇妇女形象的比较。

霍小玉多情而又刚强,李娃热情而又深沉,崔莺莺则是既热情追求自由爱情,又深受封建礼教毒害。这些妇女形象,都有多情的共同特点,但各有不同性格,如霍小玉的刚烈,李娃的清醒,莺莺的矜持。

古文史知识点笔记(明代篇下

1.明代戏剧家的杰出代表是汤显祖,他思想上师承泰州学派,并受到李贽与佛学大师达观的深刻影响,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其文艺思想与当时崇尚个性解放的思潮是一致的。他认为“世总为情”、“人生而有情”,主张“以情格理”的“情至”观,强调“性无善无恶,情有之”。 2.《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是汤显祖戏剧创作的代表作,成为明代戏曲最杰出的代表。明代沈德符《顾曲杂言》称:“《牡丹亭梦》一出,家传呼送,几令《西厢》减价。”《牡丹亭》取材于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以及《法苑珠林》李仲文、冯孝将儿女事,搜神记》、《列异传》谈生事。 3.临川四梦:汤显祖的《邯郸记》、《紫钗记》、《南柯记》,以及《牡丹亭》,都有梦境的描写,故称《临川四梦》,又因汤显祖的书斋玉茗堂,故又称《玉茗堂四梦》。 4.《紫钗记》是根据作者早年写作的《紫箫记》改编而成,约写于万历十五年。《紫箫记》取材于唐代蒋防的《霍小玉传》。 5.《邯郸记》和《南柯记》是汤显祖晚年写作的传奇。《南柯记》取材于唐人小说《南柯太守传》。《邯郸记》以唐沈既济《枕中记》为依据,但也吸取了元马致远《黄粱梦》杂剧的某些情节。王骥德评此二剧“可令前无作者,后鲜来哲,二百年来,一人而已”。这两出剧标志着汤显祖在创作上从爱情题材扩大到社会政治题材。从“以梦写爱情”到“以梦写政治”,这是作者在戏剧创作道路上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6.唐代的《大唐西域记》,记录了玄奘取经的故事,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西游故事见于文字的最早雏形。取经故事的基本定型是在元代,已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取经的形象。 7.《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西游记》最早的完整刻本是万历二十年世德堂本。《西游记》可分三部分:前七回写孙悟空的来历;第八回到第十二回写唐僧的来历和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到结束写取经的全过程及东返成正果。 8.明嘉靖至崇祯间,白话小说就题材而言可以分为世情小说、神魔小说、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等类别,《金瓶梅》是其中最杰出的作品,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并称为明代小说中的“四大奇书”。 9.《金瓶梅》如实地描绘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标志着中国长篇白话小说发展的新阶段。10.《金瓶梅》现存最早的版本为万历四十五年“东吴弄珠客”序的《金瓶梅词话》,清康熙间又有张竹坡评点的《第一奇书金瓶梅》。 11.《金瓶梅》是从《水浒传》“武松杀嫂”一段推演而成的,表面上所叙的内容是北宋末年的事,实际上却是明中叶以后社会生活的写照。 12.《金瓶梅》以后有影响的同类作品有《玉娇丽》。 13.神魔小说在《西游记》之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模仿《西游记》的,如《四游记》(《八仙出处东游记传》,吴元泰著;《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即《南游记》,余象斗编;《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传》,即《北游记》余象斗编;《西游记传》,杨志和编)、《西游补》(董说著)、《三宝太监西洋记》(罗懋登著);二是别叙故事讲神魔之争的,如《封神演义》(许仲琳著)。 14.历史演义小说中较著名的是冯梦龙的《新列国志》,这部作品是除《三国演义》外流传最广的通俗历史演义小说。清代蔡元放又将《新列国志》修订润色,并加上评语,改名为《东周列国志》于乾隆年间刊行,其他如写明代的《英烈传》、《承运传》、《于少保萃忠全传》、《梼杌闲评》等。 15.英雄传奇小说中代表作是《北宋志传》,公案小说有《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和《包龙图判百家公案》等。 16.中国的白话小说是由说话衍变而来的,据宋人笔记《都城纪胜》、《梦梁录》记载,当时说话伎艺分为讲史、小说、讲经、合声四科。讲史话本成为我国长篇白话小说的先驱,小说

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汉语自古以来就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很精彩。这当然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 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

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之文言文对比阅读

2017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之文言文对比阅读 班级座号姓名 (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撤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王右军①年减②十岁时,大将军③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⑥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选自《世说新语·假谲》,有删减) 【注】①王右军:王羲之。②减:不足。③大将军:王敦。④钱凤:人名,字世仪。⑤孰:同“熟”。 ⑥从:同“纵”。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与儿女 ..讲论文义(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B.撒盐空中差可拟.(相似) C.屏.人论事(使退避) D.乃阳.吐污头面被褥(同“佯”,假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2)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 3.文中大将军和钱凤为什么“大惊”?用自己的话回答。 4.甲文中,从“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回答中可知谢道韫是个、的孩子;而乙文中,儿时王羲之突出的性格特征是、 (二)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王戎①七岁,尝与诸②小儿游③。看道边李树,多子④折枝⑤,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注】①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②诸:众多。③游:玩耍。④子:果实。⑤折枝:压弯了树枝。⑥竞走:争着跑。⑦信然:果真是这样。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谢太傅对“兄子胡儿”的回答更满意 B.乙文中王戎断定“此必苦李”的依据是“树在道旁而多子” C.从甲、乙两文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谢道韫和王戎都是非常机敏、聪慧的孩子。 D.甲文中谢道韫的突出表现是极有才情,乙文中王戎的突出表现是善于思考。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俄而雪骤.()(2)撒盐空中差.可拟() (3)尝.与诸小儿游()(4)唯.戎不动()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新七年级上语文文言文总复习(全)

七年级(上)文言文总复习知识点 8《世说新语》两则 一、生字读音。 陈寔(shí) 在不(fǒu) 谢道韫(yùn) 无奕女(yì) 王凝之(níng) 二、句读停顿:①与儿女/讲论文义②白雪纷纷/何所似③撒盐空中/差可拟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⑤陈太丘与友/期行⑥君与家君/期日中⑦元方/入门不顾 三、特殊用法的文言词语 (一)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吗? (二)古今异义 1.与儿女 ..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动词。今义:日期,名词。 3.太丘舍去.:古义:离去、离开今义:前往。 4.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用。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今义:照顾或顾客。 (三)一词多义 1、而俄而.雪骤:与“俄”构成副词性词组“俄而”,表时间短促,可译为“不久”等。 相委而.去: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然后”等。 2、之: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人名) 下车引之(代词,他,代元方) (四)解释下列词语 君:对对方的尊称,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陈太丘与友期》 ①相委.而去.委:丢下去:离开②下车引之 ..引:拉之:代词,他 ③乃至乃:才④则是无信则:就 《咏雪》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内集:家庭聚会②俄而 ..雪骤:俄而:不久 ③公欣然 ..曰:“白雪纷纷何所似.?:欣然:高兴地似:像 ④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差不多拟:相比 ⑤兄女曰:“未若 ..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因:凭借 ⑥即.公大兄无奕女即:就 五、句子翻译【特殊句式及难译易错句】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省略句) 太丘不在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省略句) 跟别人约定一起出行,丢下别人自己就走了。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朋友很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进入大门不回头看。4与儿女讲论文义 跟子侄辈一起谈论诗文。 5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倒装句) 哥哥的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6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把它比作柳絮乘风而起。 六、内容理解: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点拨:融洽欢快轻松。 2、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点拨:(1)“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2)“柳絮”一喻好,不仅讲究形似更是神似,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3.文章最后写道:“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 答:补充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赞赏道韫的才气。 4、《陈太丘与友人期》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 七、人物形象: 1、文中对谢道韫的评价如何?点拨:聪明有才学。 2、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 点拨: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神。 3、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点拨: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4、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点拨: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5主题归纳(多角度思考) 元方:明事理、懂礼识仪;友人:不守信用、不懂礼貌、知错能改

古代文学史第二卷期末复习资料-新 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笔记整编 第二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概况 1、时代基本特点:政治的动荡、黑暗、民族矛盾尖锐 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 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基于宗族的血统 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3、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 玄学兴起:形上思辨、清谈析理;任性率真,寄情山水——人的觉醒、个体意识的觉醒。佛学的兴起道教的兴盛对中国小说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 1、文学的自觉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四个标志: 一是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二是文学理论的繁荣与文学批评的兴起。 三是文体的区分。 四是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特性:诗赋欲丽、缘情而绮靡 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 (1)文学风尚与主题。典型的乱世文学,形成了三大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和隐逸主题。 (2)文学题材的新变玄言诗:谈玄析理山水田园文学:陶谢为代表 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人集团与文学的家族化 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 4、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 (1)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文: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3)赋: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

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晏子使楚》选段,完成1—6。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6分) (1)圣人非所与熙.也()(2)②齐人固.善盗乎()(3)吾欲辱之,何以.也?()(4)④晏子避席 ..对曰()(5)酒酣.()(6)左右对.曰()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3、楚国君臣采用了怎样的计谋来侮辱晏子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2分) 4、晏子的回答,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指出晏子外交语言的特点。(4分) 阅读《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完成5—6(共4分)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面;食不给,啖③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及至被谗④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注释】①昏怠:昏沉困倦。②辄:往往,每每。③啖:吃。④谗:说人坏话。 5、你认为上文表现了范仲淹哪些高尚的品质?(2分) 6、读了上文后,试写出和“天下为己任”意义相近的一句名言。(2分) 二、阅读《人琴俱亡》,回答下列问题。7-11 共18分

六年级文言文总复习

六年级文言文总复习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六年级文言文总复习姓名 一、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lǐn)食/以数百人。宣王/死,缗(mí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缗(mín)王继位。缗(mín)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滥竽充数」这句成语往往被当成贬义词,比喻没有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里头,谋得一个职位混日子;或是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有时候,也有人用这句成语形容自己,表示谦虚。 【注释】使:派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象现在的笙。必;一定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悦之:很高兴,很喜欢廪:粮食仓库。食:供养廪食:官府供食好:喜欢一一听之.:吹竽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宣王悦之(很高兴,很喜欢) (2)廪食以数百人(官府供食) 2、解释下列句子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 (2)缗王立,好一一听之。他的儿子王继位。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 3、南郭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请为王吹竽” 答:南郭处士是一个想不劳而获的人。因为他知道齐宣王喜欢听百人吹竽,他能够混在里面而,齐宣王却听不出来。 4、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竽,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用原文回答) 答: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5、齐缗王也喜欢听吹竽,南郭处士为什么要逃走(用原文回答) 答:宣王死,缗王立,好一一听之。 6、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只会装腔作势,弄虚作假,迟早要露出马脚而被淘汰的。 7、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是滥竽充数,此成语也可引中为以“次货充好货。”有时也可用来表示谦虚,说自己本领不高,充数而已。 二、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 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 绪论 1.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九个因素: 创作主体、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接收对象、文学体裁、文学语言、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传媒。 2.“三古”、“七段”: (1)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2)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3)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3.上古文学的内容及文体: 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字艺术就已经产生。由此可以推测:上古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结合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 4.上古文学的特点:集体性、口头性、综合性。 5.中国诗歌(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的特点: (1)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些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发展方向。 (2)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 (3)在楚地、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借鉴了《诗经》的艺术精神和手法,创作出奇伟瑰丽的诗篇,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6.先秦诗歌的概况: 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多见于神话,富有浪漫气息。 《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 《楚辞》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彩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 第一章——先秦文学 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2.《山海经》的文学常识: 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具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巫师、方士根据各地的自然神灵传说及祭祀状况汇编而成。《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内容及其驳杂。《山

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篇)

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篇)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一、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二、古今异义: (1)儿女:古:子侄辈的人今:子女 (2)去:古:离开今:到什么地方去 三、敬辞与谦辞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四、其它关键词 (1)寒雪日内集内集:聚会 (2)白雪纷纷何所似似:像 (3)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速 (4)未若柳絮因风起因:凭借未若:比不上。 (5)陈太丘与友期行期:约定 (6)相委而去委:丢下、舍弃。去:离开 (7)下车引之,元方入门而不顾. 引:拉顾:回头看。 (8)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9)公欣然曰欣然:高兴的样子 (10)差可拟差:差不多拟:相比 五、句子翻译: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译: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丢下他先离开了。(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您跟家父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4)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译: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5)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译: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6)未若柳絮因风起。译:不如比作柳絮随风吹飞舞。 阅读要点: 一、文学常识: 《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二、内容及中心: 《咏雪》叙述了谢太傅带子侄辈咏雪的故事,表现了谢道韫儿时过人的才华。 《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陈元方幼时批评父亲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理解问答:

初中文言文总复习

初中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 1 论语十则 1.下列各句是谈学习态度的,还是谈学习方法的? (1)不耻下问(2)默而识之(3)学而不厌(4)温故而知新(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6)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谈学习态度的谈学习方法的 2.“而”字有时表顺接,有时表转接,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 ①见不贤而内自省②为人谋而不忠乎③人不知而不愠 ④敏而好学⑤择其善者而从之⑥学而时习之 表顺接:表转接 3.本文中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明相似观点的句子是 4.文中有一句流传至今的成语,它是 口技 1.联系全文说说“善”字的作用。 2.四个“一”字暗示。从面衬托表演者的 3.文章其中一个声响场景,表演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的过程,写声响由及,由及,由及的顺序写。一词概括了表演者摹拟声音的生动逼真。 4.选择恰当的时间性词语,将字母序号填在横线上。 A、少顷 B、既而 C、是时 D、一时 E、未几 F、忽 G、俄而 H、忽然 ①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②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③表示两事相继发生:④表示同时发生: 5.第4段盛赞表演者口技之“善”仍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正面写 ,侧面写 6.给第四段文字分层。 7.翻译:①凡所应有,无所不有。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8.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之”字意义不同的是:()A. 学而时习之B.故时有物外之趣C.于厅事之东北角9.“犬吠”一词在文中的作用。 10.哪句话写出大儿被吵醒后心里不快的情绪。 11.“妇手拍儿声……夫叱大儿声”运用怎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2.哪些词语说明听众听得入了神? 13.()一词写出听众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但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而()一词则表示听众对表演感到心领神会,感到满意。 14.与“虽.人有百手”中加点字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虽有千里之能, B.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15.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一家人睡去后夜深寂静的氛围?找出具体语句。 16.一家人睡去后,宾客的情绪有什么变化?(用自己的话说) 17.选段从哪些方面写宾客犹如身临火灾现场? 桃花源记 1.渔人发现桃花林的时间是 2.第①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3.阅读第②段,用原文回答。 (1)挑花源不易被人发现的词语: (2)桃花源 ...环境优美的句子: (3)桃花源宁静和平,人们生活幸福的句子: 4.②段可分两层,请用“||”在文中标出,并归纳层意。第一层: 第二层: 5.“皆叹惋”的原因是 6.“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7.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后来却“寻向所志,不复得路”,作者这样描述的原因是:8.翻译:“复前行,欲穷其林”、“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9.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10.文章反映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陋室铭》《爱莲说》 1.周敦颐是代著名的家,《爱莲说》是一篇(写法)的古代散文名篇,作者以自况,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起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说”是。 2.刘禹锡是中唐著名诗人。其《陋室铭》一文中,多用字数相同、意思相连的对句,这种句子被称为 。这种句子以外的,统称。3.《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4.《陋室铭》中揭示全文主旨的一句是 《陋室铭》 1.给文章分层次。 2.作者采用手法引出题旨,文中的“仙”和“龙”其实都是暗喻的人。全文紧扣 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3.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

(完整版)《古代文学史》复习题论述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论述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论述题 1.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2.试论《左传》的文学特色。 3.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4.试论《庄子》的寓言特点。 5.分析《离骚》的思想内容。 6.试论《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7.结合作品,说明东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8.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 9.试论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 10.分析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11.试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12.试论左思《咏史》的艺术成就。 13.说明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 14.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15.试述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 16.分析孟浩然与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不同。 17.试述杜诗的“集大成”。 18.说明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及其在诗歌上的创新。 19.试论韩柳古文理论对散文革新运动的推动作用。 20.分析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21.试论李煜前期词与后期词的不同。 22.试论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贡献。 23.试论苏轼对宋词的贡献。 24.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25.试论陆游爱国主义诗歌创作的成就。 26.试论辛弃疾词作的艺术成就。 27.试论《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28.试论《窦娥冤》中窦娥的形象以及此剧的悲剧艺术特色。 29.试论《三国演义》艺术构思的特点以及人物塑造的方法。 30.试论《水浒传》人物塑造的特点以及小说语言的特色。 31.试论《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 32.试论《长生殿》中爱情描写与政治批判之关系。 33.论《桃花扇》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34.试论曹雪芹《红楼梦》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悲剧命运的揭示。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论述题答案 1.(1)写实和抒情的融合。 ①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 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 ③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感情。

初中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教学计划

初中文言文与现代文阅读 一、学情分析 本课程属于初中文言文与现代文阅读的基础课程。学员为初一、二预科班的学生。基本情况为,初一预科班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文言文,而初二预科班学生已经接触过文言文,但是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尽管这两部分学员学习情况不同,但是他们具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就是打好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提高学习文言文阅读的兴趣。此外,加强现代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所选文言文作品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丰富语文知识。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比较鉴赏能力,树立对待中国历史文化的正确态度,能够批判吸收古代文化遗产。 3、德育目标: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会哲学的思考,培养人文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 4,此外,附加现代文阅读,提高现代文理解和欣赏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所选文言文作品以其所在年代为线索,从上古时期到明清,根据其文学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选择了一些比较典型的文言文作为教学材料。 教材共九章,前八章为各个年代的文言文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向我们展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存状况,还有利于我们充分开发古代文化,挖掘其政治、道德、伦理、教育、文学等人文资源,借其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尽承传其精髓之责任。 其中,选取了一些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旨在通过这些知识性与趣味性兼融的寓言小故事,对课堂作适当的补充、延伸与拓展,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四、教学理念 第一,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尊重和满足学生独特性和差异性,坚持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 第二,文言阅读能力培养和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通过进行基础性的教育,不仅仅让学生掌握古汉语的差异,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还应该让学生了解作品所处时代背景,文化内涵,以及作者的思想内涵和个人魅力。最终,让学生乐于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第三,专业性、趣味性与实用性相结合,课堂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把寓言故事的幽默讽刺融合于有关文化、政治类的文言文中,寓教于乐。同时,学习有关古人礼仪和做人方面的作品,如论语,提高学生的自我涵养,树立起自主意识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品德。实现“不求人人成大才,但求人人都成人”的教育目的。此外,除了掌握课本要求的知识以外,增加课外优秀作品和重要的人物知识,与课堂学习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五、课时安排: 16课时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文言文理解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文言文理解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1.文言文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解释词语。 辩斗:________ 以:________ 日中:________ 及:________ 盘盂:________ 沧沧凉凉:________ 孰:________ 汝: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孔子不能决也。________ ②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 (3)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铁杵磨成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①方磨铁杵②,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③。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注】①媪(ǎo):年老的妇人。②杵(chǔ):棒槌。③卒业:完成学业。 (1)解释文中划线字的意思。 ①去:________ ②方:________ ③欲:________ ④还:________ (2)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磨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还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判断下面句子的划线字意思是否相同。 ①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②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②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5)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玉,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就为汝多知乎?” (1)用“/”画出朗读时的停顿处。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2)两小儿辩日时,一儿从________的角度来看,认为“日初出大如车盖”;一儿从________的角度来看,认为“日初出沧沧凉凉”。他们看太阳的角度不同,因此得出的结论不同。 (3)从上面短文中,你体会到孔子和两小儿各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4)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听了两个小儿的话,孔子又会说什么呢?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走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ìa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才美不外见________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从文中第一段看,千里马如果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4)这篇文章的表现手法是________。千里马遇不到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________的社会现实。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

小升初文言文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训练文言文复习 一.杨氏之子 1.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2.课文内容: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其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杨氏之子:聪明机智,懂事有礼。 4.回答妙处:孩子也像孔君平一样在姓氏下做文章,回答得婉转有礼,让孔君平哑口无言。 二.伯牙绝弦 1.俞伯牙,钟子期是春秋时代的人。 2.课文内容: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学奕 1.选自《孟子·告子》。孟子,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2.课文内容: 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道理: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四.两小儿辩日 1.选自《列子·汤问》 2.课文内容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近者大而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3.道理:小儿(善于动脑,辩论,观察)孔子(实事求是,学无 升初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小升初语文学校的过程中,文言文是语文学校的一个难点。下面是文言文相关的一些知识点及解题方法,希望在大家学习的过程中有所帮助。 通假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2、汝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止通“只”。《狼》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 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木兰诗》 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马说》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中国古代文学史1复习资料

三、先秦三古七段 上古:先秦两汉1先秦2秦汉 中古:魏晋至唐中叶 3魏晋-明中叶4唐中叶至南宋5元初至明中叶 近古:明中叶-“五四6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7鸦片战争至“五四” 先秦文学的特点: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 掌握三首诗歌《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神话产生与内容:1、自然神话2创世神话3英雄神话 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2、宗教化3、文学化扩充下如何历史化等等 《诗经》又称《诗三百》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等六篇“笙诗”,有目而无辞, 故实有305篇。 《诗经》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采诗、献诗、删诗孔子 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 雅:小雅、大雅,共105篇 颂:周颂31,鲁颂4,商颂5,共40篇。 《毛公鼎》,长四百九十七字, “抵得一篇尚书”。 《尚书》的概念: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原称《书》,“尚”通“上”,指“上古之书”;又称《书经》。《尚书》的内容:《虞书》2篇,《夏书》2篇, 《商书》5篇, 《周书》19篇。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7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 《春秋》笔法:“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教材在扩充) 春秋三传:《左传》与《春秋公羊传》(公羊高)、《春秋榖梁传》(谷梁赤)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叙事特征 1、以叙事体现道德评价。2、叙事手法的多样化:倒叙、预叙、插叙、补叙等。3、注重完整叙述事件的过程与因果关系,且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4、富有戏剧性。5、善于写人,个性鲜明,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6、善于写战争。7、擅长细节描写。 《国语》的成书与体制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文言文现代文互译

正当四月仲春之时,水墨散开造就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景象;春风慢慢吹拂着,更是展现了莺歌鸟舞的美景。各种树木高耸而苍翠,向上冲出了云霄;各色花朵争奇斗艳,迷倒了多少人的眼睛。乔木生长得十分齐整挺拔;花花草草相互交错掩映,极其好看。向远处俯瞰,房屋井井有条,一片碧绿。近察花蕊花萼的俏丽,香气四溢。抬头向四处看,有的十分娇好惹人注目,有的显得纯洁孤傲,不可近观,有的坚挺叠翠,有的美好让人喜欢。百花中最娇美的应当是分布在湖边的桃花了。枝干稀疏,花朵显得很丰满,红色和白色相间,更是衬托出它的美。美而艳的桃花让整个湖畔变得诗意化。早上单独一个人来这个地方,是一种说不出的雅致和情趣。广泛分布的白玉兰又是另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之美,像雪涛,像云海,花朵白的跟玉差不多,花香类似于兰花的味道,树干长得十分魁伟,高洁让人不敢靠近。紫荆花有玫瑰花的颜色,长得跟蝴蝶的样子差不多,在纤细的枝条上绽放,使整个树色彩鲜明,密密麻麻的长得很丰满,绚烂夺目,特别美丽。大片的杜鹃花更是多姿多彩,花朵红的像火一样。 時值四月,序屬仲春。水墨洇開,成姹紫嫣紅之畫卷;春風徐來,染鶯歌燕舞之秀景。萬木聳翠,上出重霄;百花流豔,下醉眾目。喬木儼然,即齊整之體勢;花草掩映,窮錯落之美感。遠俯房舍井然,碧綠鋪陳;近觀蕊嫩萼俏,清香四溢。舉目四望,或妍妍惹眼,或聖潔孤高,或堅挺疊翠,或俏麗可人。其中最嬌豔者乃湖畔“滿樹和嬌爛漫紅,萬枝丹彩灼春融”之桃花了。幹扶疏,朵豐腴,紅白相間,相得益彰。美豔桃花將其詩化。晨一人來此,別是雅致風味。白玉蘭有雪濤雲海、詩情畫意之雅,花白如玉,花香似蘭,樹形魁偉,高潔逼人。紫荊攜玫瑰之色,仿飛蝶之形,纖嫩枝條之上驟然放出滿樹嫣紅,密密麻麻,鮮潤豐腴,絢爛耀目,煞是嬌豔。杜鵑體態多姿,殷紅似火。

八年语文上期末总复习(文言文考点二)

八年语文上期末考试文言文考点二 孟子三章考点背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孟子在文中从反面论证了“人和”因素的重要性的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文章通过论述,得出的论断是: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孟子认为在诸多因素中,哪个因素才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人和。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5、本文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政治主张? 以民为本,推行仁政。 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论述了怎样的内容? 借战争来论述推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 7、“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举出一个相关事例。 ①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②抗日战争,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抗战,终于取得胜利。 8、翻译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支持拥护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戚都会背叛他;支持拥护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②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精良。 《富贵不能淫》 1、“大丈夫”的含义: 之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2、文中“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什么? 仁、义、礼 3、“独行其道”印证孟子哪句名言?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翻译句子: ⑴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他们一生气,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边平安无事。 ⑵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5、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成为大丈夫?在孟子心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①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②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