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①,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1)为句中加下划线字选择最合适的义项。

A.学而时习之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曲肱而枕之

D.日月之行

(3)翻译文中划线句。

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4)言语,指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甲文和乙文均选自《世说新语》中的《言语》篇,请结合选文,说说谢道韫和徐孺子的回答有何共同的“妙处”?

【答案】(1)A;C;B

(2)D

(3)①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样子像什么?”

②比如人的的眼睛中有瞳仁,如果没有它,(眼睛)一定不会明亮。

(4)作答时都运用修辞,形象生动。谢道韫运用比喻,将“雪”比作“柳絮”,既表现出雪的轻盈,又有美的意境,形、神、韵兼备;徐孺子面对别人的提问,不是直接回答,而是运用类比,从月亮联想到眼睛,将月中物比作眼睛中的瞳仁,生动形象,从而使提问者明白。

【解析】【分析】(1)“尝月下戏”意思是“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所以“尝”解释为“曾经”;“若令月中无物”意思是:如果月亮里什么也没有,由此“若”应解释为“如果”;“然”是“这样”。

(2)“人语之曰”中的“之”是代词,指徐孺子。A.代词,指前面学习的东西。B. 代词,它,

这里指学问和事业。C.代词,指代手臂。D.结构助词,的。D项用法不同。

(3)本题注意:何所似:像什么。何,什么;似,像。

(4)结合言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①谢道韫:谢道韫的“善言”体现在她用柳絮喻雪,使用比喻的修辞,既贴切又有意蕴,写出了雪的轻盈、美感和诗意,足见她的才气。②徐孺子:徐孺子的“善言”体现在他并没有直接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而是通过把人的眼睛和月亮做类比来告诉提问者他的答案,机敏有趣。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A;C;B;⑵D;

⑶①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样子像什么?;②比如人的的眼睛中有瞳仁,如果没有它,(眼睛)一定不会明亮;

⑷作答时都运用修辞,形象生动。谢道韫运用比喻,将“雪”比作“柳絮”,既表现出雪的轻盈,又有美的意境,形、神、韵兼备;徐孺子面对别人的提问,不是直接回答,而是运用类比,从月亮联想到眼睛,将月中物比作眼睛中的瞳仁,生动形象,从而使提问者明白。【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用法;

⑶本题的是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用“留”“删”“调”“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结合言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徐家有个孩子,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月亮里什么也没有,他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①。可长有者,其为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孙叔敖戒子》【注释】①禨:(jī):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

(1)下列加下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数封我矣多次,屡次

B.必无受利地一定

C.知以人之所恶恶劣

D.孙叔敖之知通“智” 智慧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3)翻译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4)这两篇文章同为劝解儿子的书信,但是目的不同。甲文诸葛亮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________ 乙文孙叔敖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 。

【答案】(1)C

(2)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3)①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

(4)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自己的话来说也对);不要去接受王给的肥沃的封地,而是要选择贫瘠而又名声差的封地。

【解析】【分析】(1)C项“恶”意思是“厌恶”。

(2)这句话意思是: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根据句子意思划分节奏即可。

(3)本题翻译需注意,非:不是;致:到达;第一个“知”:通“智”,智慧;第二个“知”,明白。

(4)《诫子书》的中心内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即文章的开头的第一句话;乙文的中心句句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据此分析提炼或概括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C;

⑵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⑶①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

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自己的话来说也对);不要去接受王给的肥沃的封地,而是要选择贫瘠而又名声差的封地。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

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乙】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仲由宇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①,好勇力,志伉直②,冠雄鸡,佩猳豚③,陵暴④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⑤,因门人请为弟子。

(选自《史记。伸尼弟子列传》)【注】①鄙:粗朴。②伉直:刚强直爽。③猳(jiā,加)豚:猪。猳,公猪。豚,小猪。指以猳豚皮装饰的剑。④陵暴:欺凌,施暴。⑤质:质,通“贽”,礼物。

【丙】

王子敬①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②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③好恶傍若无人。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耳④!”便驱其左右出门。王独在與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箸⑤门外,怡然不屑。

(选自《世说新语》)【注】①王子敬:王献之,官员。②顾辟疆:人名。③指麾:指点评论。磨,通“挥”。

④伧:粗野,鄙陋。⑤箸:这里相当于“之于”。

(1)学习文言文要注意一词多义。请写出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顾:①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②回转顾望________

(2)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词类活用的情况,如:饭疏食,“饭”活用做“吃”的意思。下列两句中的划线词都有词类活用情况,请写出意思。

①冠雄鸡________

②子路后儒服委质________

(3)下面的词语曾在课内出现,请结合你学过的知识加以解释。

①好勇力________

②顾勃然不堪曰________

(4)用“/”给文章划线的句子断句(断3处)

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傍若无人。

(5)阅读上面三篇文章,根据你的理解,结合画线句用现代汉语补全下面内容。

①【甲】文:友人极为生气地说:“________”。

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了您还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②【乙】文:孔子遭到子路的欺凌,他________。

③【丙】文:顾辟疆愤怒地说:“________。失去了这两方面,这种人是不值得一提的伧父罢了!”

(6)上述三篇文章中的人物面对别人的无礼行为,表现各有不同。请结合示例对孔子和顾辟疆的表现进行点评。

示例:陈太丘之友人没有按约定时间到来还骂陈太丘,此时元方为了维护父亲的尊严,据理力争,指出父亲友人不仅无礼而且无信,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可见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孩子。另外,当陈太丘之友人知错拉他的手表示歉意时,元方入门不顾,可见他是率真、有个性的孩子。

(7)《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古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尤其重视礼仪。根据“敬称”和“谦称”的知识选词填空。

A.尊君 B.家父 C.小女 D.令爱 E.令郎

①我们家家教很严,________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②________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感谢您。

③________不愧是绘画世家的子弟,他画的马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答案】(1)回头看;看

(2)戴帽子;穿儒服

(3)喜欢;忍受

(4)值顾方集宾友酣燕/ 而王游历既毕 /指麾好恶 /傍若无人。

(5)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设施礼教,逐渐诱导子路;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来傲视别人,这是无理

(6)孔子:子路出身微贱,生性粗野,好逞勇斗狠,为人刚强爽直,经常头戴鸡冠式的帽子,身佩用野猪皮装饰的剑,曾想“陵暴”孔子,孔子通过礼仪慢慢诱导他,使他改邪归正,改穿儒服,拜孔子为师。可见孔子做到了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顾辟疆:顾辟疆面对王献之无视别人、恣意评价别人好坏的傲慢的态度,他大发雷霆,最后把王献之赶出去。可见顾辟疆不会因为王献之身份地位高就容忍他的无礼行为,是一个有原则的人。

(7)B;C;E

【解析】【分析】(1)“顾”在古文当中的主要意思有以下几种,学生需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字词的意思。①回头;回头看。《荆轲刺秦王》:“荆轲顾笑武阳。”②视;看。《行路难》:“拔剑四顾心茫然。”③看望;拜访。《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④顾念;关心。《诗经·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⑤回还;返回。《屈原列传》:“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⑥只是;不过。《荆轲刺秦王》:“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⑦但;却;反而。《为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冠”本意是“帽子”,在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戴帽子”;“儒服”本意是“儒者的服饰”,在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穿儒服”。

(3)“好”多音字,读hǎo时作形容词泛指一切美好的事物,或同意、应允;读hào时作动词,表示喜欢的意思。在这里“好”用作动词,解释为“喜欢”。“堪”一般用作动词,主要有两种意思:①能够承受,经受得起;②可以,能够。在这里“堪”解释为“能够承受”,即为“忍受”。

(4)这句话翻译为“碰上顾辟疆正和宾客朋友设宴畅饮,可是王子敬游遍了整个花园后,只在那里指点评论优劣,旁若无人”。所以断句为: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傍若无人。

(5)①“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句中“委”意思是“舍弃”②“设礼稍诱子路”句中“设”意思是“使用,运用”,“诱”意思是“诱导”。③“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句中“傲”意思是“对……傲慢”,“以”意思是“用”。据此翻译作答即可。

(6)【甲】文中“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入门不顾”可以看出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率真、有个性的孩子的形象;【乙】文中“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能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老师的形象;【丙】文中“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耳’便驱其左右出门”可以看出顾辟疆是一个不趋炎附势的形象。

(7)①此处的意思应该是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应该是“家父”故选B。②此处是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女儿,应该是小女。故选C。③此处应该是尊称对方的儿子,所以应该是“令郎”。故选E。

故答案为:⑴回头看;看

⑵戴帽子;穿儒服

⑶喜欢;忍受

⑷值顾方集宾友酣燕/ 而王游历既毕 /指麾好恶 /傍若无人。

⑸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设施礼教,逐渐诱导子路

3、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来傲视别人,这是无理

⑹孔子:子路出身微贱,生性粗野,好逞勇斗狠,为人刚强爽直,经常头戴鸡冠式的帽

子,身佩用野猪皮装饰的剑,曾想“陵暴”孔子,孔子通过礼仪慢慢诱导他,使他改邪归正,改穿儒服,拜孔子为师。可见孔子做到了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顾辟疆:顾辟疆面对王献之无视别人、恣意评价别人好坏的傲慢的态度,他大发雷霆,最后把王献之赶出去。可见顾辟疆不会因为王献之身份地位高就容忍他的无礼行为,是一个有原则的人

⑺B;C;E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比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等。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平时的积累,结合句子进行分析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断句。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进行作答。

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

⑺本题考查考生读敬词和谦词的理解和运用,在平时考生要掌握基本的谦敬词,并且要学会运用。

【附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没到,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友人)才来。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友人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很久没来,他已经走了。”朋友便生气了:“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走,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的大门,不回头看。

【乙】仲由,字子路,是卞邑人。比孔子小九岁。子路性情质朴,喜欢逞勇斗力,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曾经冒犯欺凌过孔子。孔子设施礼教,逐渐诱导子路,后来,子路改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作孔子的学生。

【丙】王子敬从会稽郡经过吴郡,听说顾辟疆有个名园,原先并不认识这个名园的主人,还是径直到人家府上去。碰上顾辟疆正和宾客朋友设宴畅饮,可是王子敬游遍了整个花园后,只在那里指点评论优劣,旁若无人。顾辟疆气得脸色都变了,忍受不住,说道:“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来傲视别人,这是无理。失去了这两方面,这种人是不值得一提的伧父罢了!”就把他的随从赶出门去。王子敬独自坐在轿子里,左顾右盼,随从很久也不来。然后顾辟疆叫人把他送到门外,对他泰然自若,置之不理。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戎①七岁,尝②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③。

【注释】①王戎:西晋人,做过官,是历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贤”之一。②尝:曾经。③信然:确实如此。

(1)解释加下划线字词

①尝与诸小儿游 ________

②唯戎不动________

(2)翻译句子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你认为文中七岁的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答案】(1)玩耍;只

(2)树就在路边上并而有很多果实,这些一定是苦李子。

(3)王戎是一个能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观察进行推理判断,非常聪慧的孩子。

【解析】【分析】(1)本题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戏”意思是“玩耍”。

(2)本题翻译需注意:子:果实;此:这;必:一定。

(3)王戎小时候,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据此分析可知,王戎是个聪明机智,善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孩子。

故答案为:⑴玩耍;只

⑵树就在路边上并而有很多果实,这些一定是苦李子。

⑶王戎是一个能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观察进行推理判断,非常聪慧的孩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一些小朋友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和他们一起去。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必定是苦李子。”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5.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①死。孔子哭之恸②,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

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③。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④,未闻好学者也。”

【注】①蚤:通“早”。②恸(tòng):极度的哀伤。③不迁怒:不转移愤怒。迁,转移。不贰过:不重复犯一个错误。贰,重复。过,错误。④亡:通“无”,没有。

(1)解释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发尽白________

(2)孔子“哭之恸”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甲文相关内容,你觉得颜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1)全部,全都

(2)颜回十分好学,而且从不迁怒于人,不犯同样的错误,却不幸年纪轻轻就死了,孔子再也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弟子了,所以“哭之恸”。

(3)好学、有修养及安贫乐道的精神品质。

【解析】【分析】(1)句意:头发全白了。尽:全部,全都。(2)根据“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理解作答即可。(3)在三千弟子中,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不仅因为他好学不倦,始终努力实践孔子的理想,还因为他有“不迁怒,不贰过”的修养。作答此题,围绕“好学、有修养及安贫乐道的精神品质”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全部,全都;

⑵颜回十分好学,而且从不迁怒于人,不犯同样的错误,却不幸年纪轻轻就死了,孔子再也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弟子了,所以“哭之恸”;

⑶好学、有修养及安贫乐道的精神品质。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⑵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⑶本题是根据具体词句分析人物形象。先要理解具体字词的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再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找出人物的共同点。

【附参考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可惜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

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

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节选自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

①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

③贫者语于富者曰________

④吾欲之南海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甲文作者写这封书信的用意是什么?

(4)两篇选文的作者都对学习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请分别谈谈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答案】(1)修养;懈怠;告诉;去,往

(2)①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②(一个)人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和尚吗?

(3)告诫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4)相同点:甲乙两文都讲到了立志即树立理想目标的重要性;不同点:甲文除了立志,还强调了学习需心静、刻苦勤学(惜时);乙文还讲到了不畏困难,要有行动;坚持学习,持之以恒。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治”:修养。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之”作为文言虚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明”:明确。“致”:达到。“顾”:难道。“鄙”:边境。(3)《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本文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和险躁。让他的儿子懂得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平和安静就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目标。

(4)比较阅读。要答好此题,首先要通篇阅读好两篇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对学习提出了哪些独到的见解。如相同点可从两文都讲到了立志的重要性的角度

作答。不同点:可从甲文除了谈立志,还强调了学习需心静、刻苦,而乙文还讲到了要有行动、持之以恒的角度作答。也就是说所谈到的内容有一定的差别。

故答案为:⑴修养;懈怠;告诉;去,往

⑵①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②(一个)人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和尚吗?

⑶告诫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⑷相同点:甲乙两文都讲到了立志即树立理想目标的重要性;不同点:甲文除了立志,还强调了学习需心静、刻苦勤学(惜时);乙文还讲到了不畏困难,要有行动;坚持学习,持之以恒。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中心语句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注意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的理解,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附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学习,那么困难的也容易了;不学习,那么容易的也困难了。

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的一个贫穷,其中的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富和尚说:“您靠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靠着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雇船而往下游走,还没有能够去成。您靠什么能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显出了惭愧神色。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天资聪明和敏捷,虽然可靠却也是不可靠的;自己仗恃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那就是自毁前程的人。愚笨和平庸,好像会限制人,却也限不住人;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那就是能

成就自己的人了。

7.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①,奔入伏焉②。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③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shǐ)④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聊斋志异》)【注】①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②伏焉:躲藏在那里。③顾:然而,可是。

④吹豕:屠夫将猪杀死后,为了便于去毛,在后腿下端皮上斜割一口,用力吹,使膨胀如球。这里是活吹。

(1)解释划线词。

①惟有小刀不盈寸________

②股直不能屈________

(2)翻译句子。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3)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

【答案】(1)满;大腿

(2)(如果)不是屠户,怎么能有这样的办法呢?

(3)人各有所长,物各有其用。对学过的知识要触类旁通,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解析】【分析】(1)“盈”,一词多义,有“多余”“增加”“骄傲,自满”“满”“充满”等意,这里的意思是“满”;“股”,古今异义,今义为量词,古义为“大腿”。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此句中重点的词有:非,不是;乌,怎么;谋,办法。

(3)首先要理解文章主旨,然后联系实际来谈启示。“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非屠,乌能作此谋也”等句子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物各有其用。启示我们在生活学习中对学过的知识要触类旁通,灵活运用。

故答案为:⑴满;大腿;

⑵(如果)不是屠户,怎么能有这样的办法呢?

⑶人各有所长,物各有其用。对学过的知识要触类旁通,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结合关键语句即可做出回答。

【附参考译文】

有一个屠户,傍晚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草棚,他就跑进去趴在里面。凶恶的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于是屠户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想到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屠户)用力吹了一阵儿,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绳子把狼腿绑起来。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就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弯曲,张着嘴也无法闭上。屠户就把它背回去了。(如果)不是屠户,谁有这个办法呢?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杞人忧天

《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晚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赚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会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二处)。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3)在括号里补充说话者的神态、语气,并说说自己补充的理由。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①()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②():“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说读完这则寓言后明白的道理。

【答案】(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那人释然而非常开心,开导他的人也释然而开心。

(3)①有成竹;②半信半疑;

理由:开导的人坚信自己的观点,“天”是由“气”构成的,处处都有“气”,完全不用担心天塌下来,他希望杞国人也可以停止忧虑。杞国人接受了解释,但是还是根据自己的认知提出疑惑为什么日月星宿在气中能够不坠落?依旧认为天会塌下来。

(4)寓言告诉我们不要为毫无根据的事情忧虑担心,完全是庸人自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忧虑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比如考试前后的自我否定心理,认为自己不可以,没能力进而产生无端焦虑的消极心理。实际上我们无需胡思乱想,要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没有砍

是跨不过的;即使处境艰难,也要保持积极豁达的心态,相信前路的“柳暗花明”。

【解析】【分析】(1)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译为: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此题要注意把几个相关的意思划开。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舍然”:释然,放心的样子。“晓”:开导。

(3)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填写适当的词语。如“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这是“晓之者”之语,是有根有据信心满满地讲道理,所以第一空应填“胸有成竹”。而“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是杞人对这种说法的怀疑之语,所以第二个空应填“半信半疑”。

(4)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如告诉人们生活中不要为不必要的烦恼扰乱情绪,生活在胡思乱想之中。要学会放开,豁达开朗地对待生活的一切。“世上本无事,庸人白扰之。”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状况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平时要注意分析事物之问的联系,防止主观片面性和盲目性。对于一些确实无法认知和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不要陷入无休止的忧愁之中而无力自拔。人生乐在豁达。

故答案为:⑴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⑵那人释然而非常开心,开导他的人也释然而开心;

⑶①有成竹;②半信半疑;

理由:开导的人坚信自己的观点,“天”是由“气”构成的,处处都有“气”,完全不用担心天塌下来,他希望杞国人也可以停止忧虑。杞国人接受了解释,但是还是根据自己的认知提出疑惑为什么日月星宿在气中能够不坠落?依旧认为天会塌下来

⑷寓言告诉我们不要为毫无根据的事情忧虑担心,完全是庸人自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忧虑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比如考试前后的自我否定心理,认为自己不可以,没能力进而产生无端焦虑的消极心理。实际上我们无需胡思乱想,要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没有砍是跨不过的;即使处境艰难,也要保持积极豁达的心态,相信前路的“柳暗花明”。

【点评】⑴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能力。本题考查断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⑵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用“留”“删”“调”“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根据语境在进行合理的想象,即可作答。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和生活体验解答即可。

【参考译文】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9.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

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停顿,限断两处

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一狼洞其中________ ②再就枕将寐________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刀劈狼首/乃伪睡以俟

B.久之,目似瞑/犬阻之,不使前也

C.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学而不思则罔

D.将啮其喉/其一犬坐于前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5)(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________的共同特征,最后的下场都是被人类杀掉。在生活中,我们遇到像上述两只狼一样的敌人,我们应该________。

(6)(甲)(乙)两文都以反问结尾,但是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却有所不同,请结合文章

加以解说。

【答案】(1)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2)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睡觉

(3)C

(4)①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②(两只小狼)稍稍长大些,但还是比较驯服的,渐渐地(富人)竟然忘记它们是狼。

(5)阴险、狡猾、奸诈;要发挥聪明才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能心存幻想。

(6)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乙文主要揭露狼野心不改的本质。

【解析】【分析】(1)根据句意“偶然得到两只狼崽,将它们和自家的狗混养在一起,早些时候,倒也和狗平安相处”可知应划分为: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2)本题注意“洞”是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打洞。

(3)A.用/来;B.补齐音节,不译/代词,它;C.表转折,但是;D.代词,他的/其中。故选C。

(4)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驯”,驯服;“竟”,竟然。

(5)结合两篇文章的语句来回答。第一空:甲文的“狼亦黠矣”和乙文的“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都表现出狼的阴险、狡猾、奸诈。第二空:根据屠夫的作法,明确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发挥聪明才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能手软,待他们再好,本性难移。

(6)甲文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乙文说明狼表面上装作很亲热,但背地里却心怀不轨的阴险。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根据“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和“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来体会。

故答案为:⑴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⑵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睡觉

⑶C

⑷ ①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②(两只小狼)稍稍长大些,但还是比较驯服的,渐渐地(富人)竟然忘记它们是狼。

⑸阴险、狡猾、奸诈;要发挥聪明才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能心存幻想。

⑹甲文讽嘲笑狼的狡猾;乙文主要揭露狼野心不改的本质。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句子的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断句。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的运用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注意常见的虚词的运用,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虚词语进行积累。

⑷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

理解。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形象的分析理解能力。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结合对形象默写的语句进行分析。

⑹本题开心考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评述性的语言进行回答。

【参考译文】

(甲)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乙)有个富人偶然得到两只狼崽,将它们和自家的狗混养在一起,早些时候,倒也和狗平安相处。(两只小狼)稍稍长大些,但还是比较驯服的,渐渐地(富人)竟然忘记它们是狼。有一天,富人在客厅里休息,睡着后忽然听到许多狗“汪汪”地发出咆哮的吼叫声,他惊醒一看,周围一个人也没有。于是依旧准备睡觉,但是,狗又像刚才一样叫。他想不对劲,便假装睡着来看怎么回事,才发现原来那两只狼想等他睡去没防备时去咬他喉咙,忠心的狗发现了狼的企图,便阻止狼,不让他靠近主人。富人知道后立即把狼杀掉,并把他们的皮扒了。狼本性凶恶,实际上没有诬蔑它们啊!但是凶恶本性只不过是隐藏起来罢了,表面对别人好,可心中,却怀着不利于别人的想法,这可不仅仅是野心了。野兽这样凶残,这个人为什么还要养它,给自己制造祸害呢?

10.文言文阅读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下列句中横线词。

①俄而雪骤(________)②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③儿女讲论文义(________)

(2)把下面文中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句交代了咏雪的背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B.“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C.“公大笑乐”是因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笑”前喻,“乐”后喻。

D.作者在最后补充交代谢道韫的身份,这是闲来之笔,可有可无。

【答案】(1)急(速),紧;大致,差不多;文章、义理

(2)①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②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

(3)D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文义”意思是文章的义理。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②未若:比不上。因:凭借。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

(3)ABC分析正确。D.作者在最后补充交代谢道韫的身份,并不是闲来之笔,而是表明他欣赏及赞扬谢道韫的才气。

故答案为:⑴①急(速),紧;②大致,差不多;③文章的义理

⑵ ①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②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

⑶ D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⑶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可。

11.阅读《狼》,完成下面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苦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3)请用词语概括狼的形象特点。

【答案】(1)①止:只,仅仅的意思;②“犬”是名词,这里作状语,“像狗一样”的意思;

③意:神情;④黠:狡猾,狡诈。

(2)①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②过了很久,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

(3)狡猾、聪明、贪婪

【解析】【分析】(1)①句意:只剩下一些骨头。止:只,仅仅。②句意: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③句意:神情很悠闲。意,此处为神情。④句意:狼也太狡猾了。黠:狡猾,狡诈。

(2)本题关键字有:①“前”的意思为上前,动词。眈眈相向:注视着;眈眈:(瞪着眼)注视的样子;相:彼此,互相。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②久,很久;之,没有实在意义。瞑(míng),闭眼。暇(xiá),悠闲。

(3)“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表现了狼的贪婪;“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聪明狡猾。

故答案为:⑴①止:只,仅仅的意思;②“犬”是名词,这里作状语,“像狗一样”的意思;③意:神情;④黠:狡猾,狡诈。

⑵①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②过了很久,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

⑶狡猾、聪明、贪婪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狼的形象。回答本题要结合语句具体分析狼的形象。

【附参考译文】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

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12.文言文阅读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秉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臣闻之

B.学而时习之

C.因往晓之

D.如日中之光

(2)师旷论好学的道理对你有何启示?

【答案】(1)D

(2)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信心,有决心,年龄、性别、身份都是无关紧要的。活到老,学到老,为人要好学。只要你想学习,什么时候学都不算晚的。

【解析】【分析】(1)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虚词的掌握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D项“之”是结构助词“的”的用法,其他三项“之”均为代词。故答案为D。

(2)主观性试题。本文叙写晋平公想要学习,却担心自己年龄已老。而师旷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学习。他形象地比喻;少年好学,好像初升的太阳,壮年好学,好像正午的阳光;老年好学,好比蜡烛的光明,也可以照亮人生的里程,虽然光线微弱,但总比摸黑走路要好得多。这一比喻,很形象,人们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所以晋平公为之称善。据此,我们可以得到: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终生学习,受益终生。有志不在年高,要活到老,学到老。年纪性别和成功无关,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决心,一定能成功等启示。答案是多元的,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D

⑵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信心,有决心,年龄、性别、身份都是无关紧要的。活到老,学到老,为人要好学。只要你想学习,什么时候学都不算晚的。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解析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文言文阅读 《论语》十二章选段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 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不逾矩________ ②人不堪其忧________ ③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 ④逝者如斯夫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案】(1)越过;能忍受;以……为快乐;这,指河水 (2)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②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解析】【分析】(1)“不逾矩”的意思是“不会超过规矩”,“逾”的意思是“越过”;“乐”在这里是意动用法。 (2)“故”“以”“善”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故答案为:⑴越过;能忍受;以……为快乐;这,指河水; ⑵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②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参考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

人教版七年级下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用心整理版)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请君入瓮》① 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 〔注释〕:①瓮(wèng):大坛子。②鞫(jū):审讯犯人。③推事:研究事情。④炙(zhì):烧烤。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推:追究,检举。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 2、囚多不承 3、当为何法 4、因起谓兴曰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 1、太后命来俊臣鞫之 2、以炭四周炙之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四、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的方法。 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 戏③,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⑥。 〔导读〕:八九岁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难时毫不惊恐,很是了不起。说明孩儿的明理聪明,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株连迫害的罪恶。 〔注释〕:①孔融被收: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②中外惶怖:朝廷内外非常惊恐。中外,指朝廷内外。③二儿故琢钉戏: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④罪止于身: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意思是不涉及家属。⑤二儿可得全不:这两个孩子可不可以保全他们生命?⑥亦收至: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孔融被收 2、冀罪止于身 3、二儿可得全不 4、寻亦收至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明它的比喻义 三、《鲁人曹沫》①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②。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⑤,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①这里所选的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的第一部分。②好力:喜欢勇士。力,有力之士。③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④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⑤快: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乃献遂邑之地以和(2)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 (3)曹沫三战所亡地(4)欲倍其约 (5)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2、翻译句子。 (1)子将何欲?

七年级文言文专题训练(含直译、答案解析)

七年级文言文专题训练 姓名成绩 诸葛恪(kè)得驴 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兄瑾①之长子也。恪父瑾面长似驴②。一日,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以纸题其面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续其下曰:“之驴。”举坐欢笑。权乃以驴赐恪。 【注解】①瑾:指诸葛瑾,字子瑜,诸葛亮之兄,诸葛恪之父。②面长似驴:意为面孔狭长像驴子的面孔。 【补充注释】A.会:聚集,会合。B.使:让。C.以:相当于“用、把、拿”。D.题:书写,题写。E.益:增加。F.因:于是。G.听:听从。H.与:给。I.举:全部。J.坐:同“座”,座位。 【译文】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的大儿子。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大规模聚集大臣们,让人牵一头驴进来,用笔在纸上写了“诸葛子瑜”,贴在驴的脸上。诸葛恪跪下来说:“(我)乞求大王让我用笔增加两个字。”(孙权)听了就从了他,给(他)笔。诸葛恪接在上面的字下方写了:“的驴。”在场的人都笑了。孙权于是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简析】这是一篇文言文历史故事,说的是诸葛恪如何用他的聪明才智把父亲的窘迫转危为安的故事。运用了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从侧面衬托出诸葛恪的聪明,可以看出诸葛恪是个才思敏捷、善于应对、聪明机智的人。 【启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心烦气躁,换一种方法或方式,就会有你意想不到的结果。 ⑴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孙权大会.群臣聚会②以纸题.其面写 ③因听.与笔听从④举.坐欢笑全 ⑵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乞请笔益两字(我)请求用笔增加两个字 黄香温席 昔汉时黄香,江夏①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则扇父母之帷帐②,令枕席清凉,蚊蚋③远避,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注释】①江夏:古地名,在今湖北境内。②帷帐:帐子。③蚋(ruì):吸人血的小虫。 【补充注释】A.昔:往昔。/B.方:正当。/C.事:侍奉。/D.则:就。/E.扇(shān):扇风。/F.令:使,让。/G.远:形容词作动词用。使……远。/H.以:来。/I.待:等待,等候。/J.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K.安:舒服地,安心地。/L.寝:睡,眠。/M.至于:到了。/N.以:用。/O.暖:形容词作动词用。使……暖和。/P.衾(qīn):被子。/Q.于是:连词,表顺接关系,相当于“因此”“从此”“这时”“接着”等。/R.播:传播,流传,散布,传扬。/S.京师:京城;国都。/T.号:称,宣称。 【译文】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是江夏人。(他)正当九岁时,就已经懂得服侍父母的道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帐子扇扇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使蚊虫远远地避开(把蚊虫扇开),来等候父母舒服地睡觉;到了寒冷的冬天,(黄香)就用自己的身体让他的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来等候父母睡起来暖和。因此,黄香的名声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黄香,东汉时期官员、孝子,是“二十四孝”中“扇枕温衾”故事的主角。他任内勤于国事,一心为公,熟习边防事务,调度军政有方,受到汉和帝的恩宠。后出任魏郡太守,于水灾发生时以自己的俸禄赏赐来赈济灾民。不久被免职,数月后在家中去世。其子黄琼、曾孙黄琬,都官至太尉,闻名于天下。 【文言知识】“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中的“暖”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为“使……暖和”。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

七年级语文阅读理解 十篇 含答案

(一)儿子割草记 独生儿子自然一向是宝贝的。他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适生活。要零用钱么,说一声就行,从不打回票。直到上学期结束,班主任在品德评语栏上委婉地写了一条“有时花钱大手大脚,望克服”的意见,才使我悚然一惊。 暑假一开始,儿子向我提出要更新游泳裤、救生圈、潜水镜、遮阳帽等全套装备,共需人民币约二十元。我的手习惯地伸进口袋。蓦然,班主任写的意见提醒了我。沉吟一会,我对他说:“你年龄也不算小了,不能事事依赖我们。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应当尽量自己想办法解决。” “我们初中一年级学生又不搞勤工俭学,我有什么办法?”儿子不悦地说。 我顺势指点迷津:“工人新村后面的牛奶场不是在收购每五百克五分钱的青草吗?” 五百克五分,五千克五角,五十千克五元,二百千克二十元。只要割满二百千克青草就行了——我猜儿子脑子里一定飞快地算了这么一笔帐。果然他一口答应:“好,就不向你们要钱。我靠劳动自己去挣!” 第二天一清早,我叫醒儿子,交给他扁担竹篮镰刀。儿子头戴草帽,足蹬凉鞋,雄赳赳气昂昂犹如远征的将军出门而去。上午九点后,儿子回到家后,神情却大变:满脸汗,一身土,白皙的皮肤蒙上一层淡淡的绛色,一口气连灌三杯雪碧汽水,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双手不断交叉抚摸着红肿的双肩。 我用秤称了一下,两篮青草共重十五千克,可换人民币一元五角。 妻子心疼了,摸出二十元:“明天别去了。” 儿子如遇大赦,立即把目光转向我。①我似笑非笑:“我早料到你不行。” 次日清晨,我狠狠心叫醒睡眼矇眬的儿子。②在四楼阳台上,我与妻子目送儿子渐渐远去,直至他的身影融进绿色的田野,融进灿烂的朝霞…… 半个月后,儿子用割草挣来的二十钱更新了全套游泳装备。更重要的是,儿子有一个显著的变化:。 1)根据文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填写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更重要的是,儿子有一个显著的变化:。 2)第二段中的“我的手习惯地伸进口袋”这句话与上文哪一句话是照应的? 3)文中横线①写父亲“我似笑非笑:‘我早料到你不行。’”,请联系上下文,从父亲的神情和语言去揣 测父亲这样做的意图是什么?请问父亲不用这样的方法改用严厉的批评好吗? 4)文中横线②表达了父母怎样的情感和愿望?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孙叔敖痰,将死,戒其子日:“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问有囊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褫③。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予,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权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②荆:楚国的剐称。③截(jī):迷信鬼神和灾祥。(1)下列各句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淫慢不能励精鼓励 B.险躁则不能治性陶冶性情 C.孙叔敖疾生病 D.王数封我矣多次 (2)下列各组句中的“而”的意义或用法与“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A.博学而笃志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家无井而出溉汲 (3)下列对两文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乙文让我们明白了:做人不可贪心不足。 B.甲文从学习和做人两方面论述,强调“静”,把失败归结为“躁”,“静”与“躁”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C.乙文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D.乙文“孙叔敖之知”表现在两个方面:楚王多次封赏他,他却不受;让儿子不受利地,而“请寝之丘”。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②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答案】(1)A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①为女杀彘②。”妻适③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④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⑤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⑥彘也。 注:①反:通“返”。②彘(zhì):猪③适:往④特:只不过⑤待:依赖⑥烹煮 1.解释文中加粗的文言词。 (1)女还()(2)婴儿非与戏也() 2.翻译下列句子。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3.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二)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解释加点字 A、以.荻画地 B、教以书.字书: D、及.其稍长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3分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三)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2)既毕,令间谍问曰 2.魏王为什么要“追杀此使”?

文言文专题练习(一)

文言文专题训练(一) (一)到溉字茂灌,彭城武原人。溉少孤贫,与弟洽俱聪敏有才学,早为任昉所知,由是声名广。起家王国左常侍,转后军法曹行参军,历殿中郎。出为建安内史,迁中书郎,兼吏部,太子中庶子。湘东王绎为会稽太守,以溉为轻车长史、行府郡事。高祖敕王曰:“到溉非直为汝行事,足为汝师,间有进止,每须询访。”遭母忧,居丧尽礼,朝廷嘉之。服阕,犹蔬食布衣者累载。除通直散骑常侍,御史中丞,太府卿,都官尚书,郢州长史、江夏太守,加招远将军,入为左民尚书。 溉身长八尺,美风仪,善容止,所莅以清白自修。性又率俭,不好声色,虚室单床,傍无姬侍。自外车服,不事鲜华,冠履十年一易,朝服或至穿补,传呼清路,示有朝章而已。顷之,坐事左迁金紫光禄大夫,俄授散骑常侍、侍中、国子祭酒。 溉素谨厚,特被高祖赏接,每与对棋,从夕达旦。溉第山池有奇石,高祖戏与赌之,并《礼记》一部,溉并输焉,未进,高祖谓朱异曰;“卿谓到溉所输可以送未?”溉敛板对曰:“臣既事君,安敢失礼。”高祖大笑,其见亲爱如此。后因疾失明,诏以金紫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就第养疾。 溉家门雍睦,兄弟特相友爱。初与弟洽常共居一斋,洽卒后,便舍为寺,因断腥膻,终身蔬食,别营小室,朝夕从僧徒礼诵。高祖每月三致净馔,恩礼甚笃。蒋山有延贤寺者,溉家世创立,故生平公俸,咸以供焉,略无所取。性又不好交游,惟与朱异、刘之遴、张绾同志友密。及卧疾家园,门可罗雀,三君每岁时常鸣驺枉道,以相存问,置酒叙生平,极欢而去。临终,托张、刘勒子孙以薄葬之礼,卒时年七十二。诏赠本官。有集二十卷行于世。时以溉、洽兄弟比之二陆,故世祖赠诗曰:“魏世重双丁,晋朝称二陆,何如今两到,复似凌寒竹。”(选自《梁书》,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转后军法曹行参军,历殿中郎历:经历B.所莅以清白自修莅:管理 C.坐事左迁金紫光禄大夫坐:因……受牵连D.每岁时常鸣驺枉道,以相存问存:看望5.以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到溉节俭的一组是()(3分) ①犹蔬食布衣者累载②冠履十年一易③虚室单床,傍无姬侍④初与弟洽常共居一斋⑤因断腥膻,终身蔬食⑥托张、刘勒子孙以薄葬之礼 A.①③⑤B.②④⑤C.②③⑥D.①④⑥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到溉年少时就以聪慧才学知名,风度翩翩,举止有度,一生历任各种官职,且又著述丰厚,堪称封建士子官宦的榜样。 B.到溉服母丧事尽礼,极尽孝道,性情率真节俭,不事奢华,不扰民,只在表示朝廷有朝章时,才传声呼喊使道路清静。 C.到溉为人谨厚,为政清白,信佛好道,深受时人推崇,死后,高祖把他们兄弟比作“魏世双丁”“晋朝二陆”。 D.到溉生性不好交游,晚年卧病在家之时,门庭冷落,连至交密友也绕道而行,不与之来往,足见世态炎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到溉非直为汝行事,足为汝师,间有进止,每须询访(4分) (2)故生平公俸,咸以供焉,略无所取。(3分) (3)性又不好交游,惟与朱异、刘之遴、张绾同志友密。(3分) (二)郭泰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家世贫贱,早孤。就成皋屈伯彦学,三年业毕,博通坟籍。善谈论,美音制。乃游于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重京师。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身长八尺,容貌魁伟,绣衣博带,周游郡国。后闭门教授,弟子以千数。其奖拔士人,皆如所鉴。 左原者,为郡学生,犯法见斥。林宗尝遇诸路,为设酒肴以慰之。谓曰:“昔颜涿聚梁甫之巨盗,段干木晋国之大驵,卒为齐之忠臣,魏之名贤。蘧瑗、颜回尚不能无过,况其余乎?慎勿恚恨,责躬而已。”原纳其言而去。或有讥林宗不绝恶人者;对曰:“人而不仁,疾之以甚,乱也。”原后忽更怀忿,结客欲报诸生。其日,林宗在学,原愧负前言,因遂罢去。后事露,众人咸谢服焉。 茅容年四十余,耕于野,时与等辈避雨树下,众皆夷踞相对,容独危坐愈恭。林宗行见之而奇其异,遂与共言,因请寓宿。旦日,容杀鸡为馔,林宗谓为己设,既而以供其母,自以草疏与客同饭。林宗起拜之曰:“卿贤乎哉!”因劝令学,卒以成德。 孟敏客居太原,荷甑堕地,不顾而去。林宗见而问其意,对曰“甑以破矣,视之何益?”林宗以此异之;因劝令游学。十年知名,三公惧辟,并不屈云。 庾乘少给事县廷为门士,林宗见而拔之,劝游学官,遂为诸生傭。后能讲论,自以卑第,每处下坐,诸生博士皆就雠问,由是学中以下坐为贵。后征辟并不起,号曰“征君”。 黄允以隽才知名。林宗见而谓曰:“卿有绝人之才,足成伟器。然恐守道不笃。将失之矣。”后司徒袁隗欲为从女求姻,允闻而黜遣其妻夏侯氏。妻请大会宗亲为别,因于众中攘袂数允隐匿事而去,允以此废于时。 注解:①傭,受雇为人劳动,此处指受雇为人劳动的人。②雠问,辩驳问难。 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好奖训士类。训:教导。 B.责躬而己。躬:自身。 C.容独危坐愈恭。危:谨慎。

(完整版)初一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一、文言阅读:(14分)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地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会.宾客大宴()②宾客意少.舒() ③不能名.其一处也()④几.欲先走()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②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10、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与其他各项不同类的是()(2分) A、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B、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地齐发,众妙毕备。 C、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D、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11、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B、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一)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一) (一)文征明习字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谢,求反。 译文: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义: ②辄.以水沃面音:义: ③食不给.音: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四)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迨能倍诵乃.止④咏.其文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五)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②曷.不听其所为 ③琅琅达旦.④辄.默记

(完整版)七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1. (13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解释下列划线字。(4分) (1)不亦说乎(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是知也(4)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下列句子中的“而”表示转折用法的一项是()(2分)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3分) 2. 郑人买履(8分)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4分) (1)郑人有欲买履者(2)至之市而忘操之 (3)先自度其足(4)宁信度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2分) 3. 蝂传 (f))蝂(b3n)者,善负(背)小虫也。行遇物,辄(zh6)持取,印(2ng,同"昂",高高抬起)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zh@,绊倒)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sh@,爱好)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惟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地,黜(ch),罢免)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越发)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1.解释下列划线在语境中的意思。 ①卒踬仆不能起()②苟能行()

(完整word版)人教版八年级下文言文专题训练

初二文言文专题训练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于鱼碎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击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啭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物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尤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段中加横线的词。 2.理解填空。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 (2)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3.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4.文章的主旨句是哪句? 5.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景的? 6.翻译句子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物者,窥谷忘反。 (5)横柯上蔽,在昼尤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6)蝉则千啭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10、关于本文抒发的思想感情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B.流露了作者否定仕宦生活的心情。 C.作者幻想逃避现实、寄情山水,有想过隐居生活的消极处世思想。 D.作者为了功名利禄极力攀高,只因太累,寄情山水以放松身心。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 ..()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 ()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 ..( )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 道。又患.()无硕师 ..()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 其叱咄 ..(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金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 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 ..()而不知。至 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勝人持汤.()沃灌,以食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 ..()若 神人;余则缊袍敝衣 ....( )处其间,暗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表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难若此。 1、解释文中画线的词语。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新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新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与友期行(________)②去后乃至(________) ③相委而去(________)④下车引之(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5)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是否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1)约定;才;离开;拉,牵拉 (2)①正午时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② 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就进了门。 (3)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5)示例一:合适。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需以礼相待。示例二:不合适。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他已经认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期”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约定”的意思;“下车引之”的意思是“便下车拉元方”,“引”的意思是“拉”。 (2)“信”“惭”“引”“顾”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面对友人发怒的情况,元方从“无信”“无礼”两个方面对友人的行为进行了批判,用原文中的话回答就是“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意思是: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4)结合前一句“友人惭”,可知他下车来拉元方,是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歉意;再结合元方反驳他的语言来看,可知“引之”是出于对元方的语言、智慧的赞美与认可。 (5)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回答合适,从友人的“无信”“无礼”来说;回答不合适,从尊重长辈的角度回答。 故答案为:⑴① 约定;② 才;③ 离开;④ 拉,牵拉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答案 1.★鲁人徙越 1.①自己②有人③凭④长处3.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2.★农夫殴宦 1.(1)给(2)眼泪(3)通“值”价值(4)就3.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 3.★教学相长 1.(1)味美(2)即使(3)困惑(4)增进,促进 3.教学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4. ★樊重树木 1.(1)但是(2)从前(3)都 3.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造作准备,有长远打算。启示:学习也是如此。 5. ★颜回好学 1.(1)早(2)极度悲哀(3)更加 3.颜回年轻轻就死了,现在没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人了。 6. ★王充博览 1.(1)赞扬(2)以……为师(3)就(4)就 3.指诸子百家的著作,如《老子》、《孟子》、《庄子》、《韩非子》、《荀子》等。 7. ★不记人过 1.(1)过失、过错(2)假装(3)责问(4)制止 2.略 3.吕蒙正为人正直,襟怀坦白,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寻机报复。有胸怀,更有智慧。8.★欲食半饼喻 1.(1)原因、缘故(2)停止(3)假如 2.略 3.讽刺了那种不究因果而钻牛角尖、徒生苦恼的糊涂虫(愚蠢的人)。 9. ★反裘负刍 1.(1)背(2)为什么(3)你 2.略 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0. ★管庄子刺虎 1.(1)制止(2)代词,指老虎(3)举动(4)却 2.略 3.做事应善于分析矛盾,把握时机,以逸待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 ★齐人有好猎者 1.(1)回家(2)妻子孩子(3)应该(4)努力耕田 3.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暂时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干,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12. ★何梅谷之妻 1.(1)将(2)黄昏(3)指何梅谷妻每天念千遍“观音菩萨”这件事。(4)留下。 3.何梅谷妻每天念佛千遍,何梅谷阻止她她不听,不阻止她呢,又恐怕会让读书人见笑。 13. ★邴原泣学 1.(1)能够(2)假如,如果(3)白白地(4)钱,学费 3.发现邴原无学而泣,躬身垂问。得知邴原身世后,甘愿舍弃自己的收入,免收邴原学费。这位老师“关心贫幼”、“帮助有志者成才”的品质值得每一个人敬佩。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2.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例(1)妇抚儿乳。乳,本义是“奶”,这里是名词作动词“喂奶”。 例(2)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弛,形容词作动词,放下。 例(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在这里表示“运”的工具,译为“用土

初一语文阅读训练试题

初一语文阅读训练试题1 (一)《寻找圣人》 ①1947年,美孚石油公司董事长贝里奇到开普敦巡视工作,在卫生间里,看到一位黑人小伙正跪在地板上擦水渍,并且每擦一下,就虔诚地叩一下头。贝里奇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何如此?黑人答,在感谢一位圣人 ..。 ②贝里奇很为自己的下属公司拥有这样的员工感到欣慰,问他为何要感谢那位圣人?黑人说,是他帮助找到这份工作,让自己终于有了饭吃。 ③贝里奇笑.了,说:“我曾遇到一位圣人 ..,是他使我成了美孚石油公司的董事长,你愿意见他一下吗?”黑人说:“我是孤儿,从小靠锡克教会养大,我很想报答养育过我的人,这位圣人若使我吃饱以后还有余钱,我愿去拜访他。” ④贝里奇说:“你一定知道,南非有一座很有名的山,叫大温特胡克山。据我所知,那上面住着一位圣人,能为人指点迷津,凡是能遇到他的人都会前程似锦。20年前,我去南非登上过那座山,正巧遇到他,并得到他的指点。假如你愿意去拜访,我可以向你的经理说情,准你一个月的假。” ⑤这位年轻的黑人是个虔诚的锡克教徒,很相信神的帮助,他谢过贝里奇就上路了。30天的时间里,他一路披荆斩棘,风餐露宿,过草甸,穿森林,历尽艰辛,终于登上了白雪覆盖的大温特胡克山,他在山顶徘徊了一天,除了自己,什么都没有遇到。 ⑥黑人小伙很失望地回来了,他见到贝里奇后,说的第一句话是:“董事长先生,一路我处处留意,直到山顶,我发现,除了我之外,根本没有什么圣人。”贝里奇说:“你说得很对,除你之外,根本没有什么圣人。” ⑦20年后,这位黑人小伙做了美孚石油公司开普敦分公司的总经理,他的名字叫贾姆讷。2000年,世界经济论坛大会在上海召开,他作为美孚石油公司的代表参加了大会,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针对他的传奇一生,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你发现自己的那一天,就是你遇到圣人的时候。 16.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风餐露宿: ②徘徊: 17.说说第①段中加点的“圣人”与第③段中加点的“圣人”意思是否相同,并且说明理由。 18.第③段中加点的“笑”字反映了贝里奇怎样的心理? 19.请你从文章中找出一句与第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相照应的语句。 20.读完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新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元方卖宅 陆少保①,字元方,曾于东都②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③辞不买。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注释】①陆少保:即陆元方。少保,官职名。②东都:指洛阳。③遽:急忙,立即。(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曾于东都卖一小宅/于我如浮云 B.是欺之也/则是无信 C.子侄以为言/我言秋日胜春朝 D.不尔/尊君在不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对于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傻,有人赞他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B (2)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解析】【分析】(1)A于:在/对。B是:这是。C言:话/认为。D不:不是/通“否”,表疑问的语气词。 (2)根据句意:买者要求拜见,于是元方告诉那人说:“这房子非常好,但没有排水道而已啊。”故句子划分为: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元方宁愿房宅卖不出去,也绝不骗人,可见陆元方的为人正直。他既做正直的人,又说正直的话,办正直的事。卖宅虽然失败,却留下了他诚实、正直的美德。金钱和美德,哪一个可贵呢?很容易辨析。 故答案为:⑴B ⑵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⑶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对选项要逐项理解比较,仔细分析辨析。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语句的意思理解,在此基础上依据现代汉语的语法教学断句。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文章中对对象描写的语句的理解,要准确地概括。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①任元受:名尽言。②事:侍奉。③迨(dài):及。④辟:征召。⑤辞:推辞。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未尝离左右________ ②或以语话稍多________ ③尽言方养亲________ ④必持以遗老母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B. 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名医不迨也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魏公太息而许之。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1)身边;稍微;正;给 (2)D (3)虽/名医/不迨也 (4)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5)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 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 语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侧面烘托:魏公太息而许之。 【解析】【分析】(1)①句子大意为:不曾离开过母亲身边。左右:身边;②句子大意为:或许因为话语稍微多了点。稍:稍微;③句子大意为:我正侍奉母亲。方:正;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