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期末复习文言文

八年级期末复习文言文

八年级期末复习文言文
八年级期末复习文言文

八年级上册期末文言文复习资料

《桃花源记》期末复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D.处处志之志:标记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无论魏晋(不管)B.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

C.寻病终(不久)D.后遂无问津者(探访)

5. 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C.便扶向路(沿,顺着)

D.寻病终(寻找)

6.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第二段描写了一幅理想时社会中的生活图景,就是常说的“世外桃源”

B.一进入洞口,眼前就出现了一个开阔敞亮的境界,这就是桃花源。

C.“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中的“乃大惊”写出了桃花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D.桃源人告诉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原因是怕桃花源外世界的人扰乱他们的生活。

7.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见渔人,乃大惊”,表明桃源中的人“来此绝境”时间久远。

B.桃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既表明他们生活富足,又表明他们热情好客。

C.桃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是怕渔人回到外界后,泄露桃花源的秘密。

D.这几段文字通过写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出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

8.桃花源中的人听了渔人“具言所闻,皆叹惋”,对其原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为桃花源外的世界的动乱黑暗而叹惋。

B.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C.为渔人的颠沛流离而叹惋。

D.为桃花源外的世界战乱频繁、赋税繁重、民不聊生而叹惋。

9.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

A.文章为了吸引读者,多处设置了悬念。

B.文章开头写桃林的美好,是为了渲染神秘的气氛,为下文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C.文章先写渔人偶然进入了桃源,结尾又写刘子骥寻而未果,前后矛盾。

D.“沿溪行,忘路之远近”是为下文找不到桃花源埋下伏笔。

10.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

B.村人纷纷前来问讯,是因为他们与世隔绝多年,对外界的情况一无所知。

C.人“皆叹惋”,是因为他们听渔人叙述了来此的经过。

D.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1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 C )

A.文中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12.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文章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13.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

A.“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热情好客的风尚。

B.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C.村人“叹惋”是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他们而叹惋,为自己住在这里与世隔绝而叹惋。

D.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以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

14.下列各种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B )

A.“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指代的是武陵郡太守也知道了桃花源这件事。

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渔人。

C.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即:寻找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打扰、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15.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桃花源记》的作者是唐朝诗人陶渊明。

B.文章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序,平铺直叙。

C.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但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D.结尾写南阳刘子骥探访桃源未果病终是为了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人们世外桃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是虚构的。

10、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未果,目的何在?

答:使人觉得桃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源增添了神秘色彩。

11、你如何评价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答: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但它又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只能是一种空想。

12、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答: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的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13、联系本文,如何理解《五柳先生传》中“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的“志”,《饮酒》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真意”,《归园田居》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

答:陶渊明在这几篇作品中都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即远离黑暗现实,摆脱官场的束缚,向往一种恬淡自然、与世无争、自得其乐的田园生活。

14、你心中的桃花源是怎样的?

例:自然环境优美、没有污染;社会环境和平安定,没有战争,人人安居乐业;科技发达,经济繁荣,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能和谐相处。

八、出自本文的成语:

世外桃源: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落英缤纷: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的样子。

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髫:古时候指小孩子下垂的头发。

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形容环境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形容突然领悟。

怡然自乐:形容安适愉快的样子。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错落间可以听到鸡鸣狗叫之声。形容一派祥和的景象。

无人问津:无人询问渡口。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陋室铭》期末复习题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用到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对偶、比喻、起兴、类比。(2)以虚衬实,以比喻起兴,用类比的方法以次引出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2、结合全文思考,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2分)

示例: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答出“类比”或“以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1分,答出“陋室不陋的原因”或“突出陋室不陋”1分)

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6、“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7、请你引述典型例子,谈谈你对“惟吾德馨”一句的理解和感悟。(2分)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不要自己的乌纱帽,在田间悠然自得,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饮酒》和《归园田居》系列。他的故事照应了“惟吾德馨”这句话,只要自己的品德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1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4分)

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爱莲说》期末复习题

1、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2、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讨论明确:不是。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3、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讨论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4、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讨论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5、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6、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答: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7、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

(1) 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贪慕荣华,追名逐利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志向高洁,隐居避世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之君子。

8、作者分别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莲花的形象的?从作者对莲的描写中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描写中渗透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分别从“生长环境”、“莲花形象”(体态、香气、风度)、“莲花品格”三个方面来写莲花。

君子的品质:不同流合污,也不孤芳自赏;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花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

9、“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哪个句子?结尾这一句感叹言外之意是什么?

照应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10、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1、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12、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5分)

示例:相同点: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1分)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2分)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

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3分)

示例:我喜欢“香远益清”这句话,因为这句写出了莲的芬芳,比喻君子美名远扬。17、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2分)

示例1;赞成兰花,兰花无论后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示例2:赞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

示例3:赞成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的实用

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

2014年语文中考题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2)夏水襄.陵(上或漫上)(3)不以疾.也(快)(4)属引.凄异(引,延长)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1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景色。

B.文中写山,突出了连绵不断、雄起险峻、遮天蔽日的特点。

C.“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了三峡水流的迅急。

D.文章用“寒”“肃”“凄”“哀”数字,便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12.三峡风光,美不胜收。为了更好地宣传三峡,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写一则广告词。(要求:体现三峡特点,朗朗上口,20字以内)(4分)

广告语:(1)山高水急三峡奇,四季美景等着你;(2)山奇水清四时好,三峡美景忘不了。(4分,体现三峡特点2分,朗朗上口2分)

《答谢中书书》期末复习

简答题

1、“书”的意思是?“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信给谢中书的信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4.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5.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美”字。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6.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7.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水,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写山:高峰入云、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写水:清澈见底,沉鳞竞跃。

8、文章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有那几句?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9.这四句通过哪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朝与夕

10、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11、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12、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3.《答谢中书书》文中“”这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之情。实是欲界之仙都

14.《答谢中书书》文中的议论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理解: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

自豪之感,同时表达了自己能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15、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16.以感叹总括前文的一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17.“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18.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19.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20.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1.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2、“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记承天寺夜游》期末复习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_家,书画家。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三苏_”。

2、(1)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2)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绘了一个空灵澄澈、宛似仙境的美妙境界。

(4)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一是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二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

3、“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月光__,“藻、荇”是指竹柏影,此句运用了比喻_的修辞手法。

4、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5、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D)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6、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7、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D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8、从划波浪线的句子中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我(苏轼)与张怀民起因:我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结果:我与张怀民相与步天庭中

9、下列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在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的心境。

B.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从“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等字里行间看出两人志趣相投,关系亲密,命运相同。

C.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D.文中的“闲人”既指有闲情雅趣的人,也指同被贬官、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作者和张怀民。

解析:表面上是作者自嘲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实际上是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也暗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10、文中处处有月而无一字提到月。“庭下如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作者把赏月的喜悦、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话中。(用原文的语句填空)

1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

1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13、你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的含义。

惋惜无人赏月,更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俗务所累,无暇及此,表现作者和张怀民超凡脱俗,摒弃一切凡尘事物的拖累,淡泊宁静的情怀。

14、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

15、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1)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2)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

2015年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月色入户. ( 门 ) (2)欣.然起行( 高兴 )

(3)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 (4)水中藻、荇交横

..( 交错纵横 )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11.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D )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文章第①②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C.文章第②③向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12.文中“闲人”—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情感,请参照示例,写出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4分)

示例:闲人——表现出苏轼的自得之情。月夜处处都有,可只有他和张怀民这

种情趣高雅的人才懂得欣赏。

闲人——表现苏轼的悲凉之情。他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受污遭贬,不愿

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汉语自古以来就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很精彩。这当然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 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1)音近通假;(2)形近通假 通假读音字义例句出处 要——邀yāo邀请便要还家《桃花源记》具——俱jù详尽具答之《桃花源记》有——又yòu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八分有奇《核舟记》诎——屈qū弯曲诎右臂支船《核舟记》衡——横héng横着的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甫——父fǔ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简——拣jiǎn挑选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与——举jǔ选拔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矜——鳏guān老而无妻的人矜、寡、孤、独《大道之行也》曾——层céng重叠荡胸生曾云《望岳》阙——缺quē中断略无阙处《三峡》(二)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类型例句出处解释 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对……感到诧异 名词作状语复前行、听妇前致词《桃花源记》往前、上前 形容词作动词欲穷其林《桃花源记》穷尽,走到头 名词作动词有仙则名《陋室铭》有名气 名词作动词有龙则灵《陋室铭》有灵性 使动用法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使……杂乱 使动用法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使……劳累 名词作动词不蔓不枝《爱莲说》长枝蔓、长枝节 名词作状语箬蓬覆之《核舟记》用箬蓬 名词作状语石青糁之《核舟记》用石青 名词作动词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戴着高帽、长满胡须 名词作动词居右者椎髻仰面《核舟记》梳着椎型发髻 名词作形容词其色墨《核舟记》黑的 意动用法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大道之行也》 以……为亲人、 以……为子女 形容词作名词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大道之行也》老年人、中年人、幼童形容词作名词造化钟神秀《望岳》神奇、秀丽的景色 意动用法一览众山小《望岳》认为……小 使动用法恨别鸟惊心《春望》使……受惊 形容词作名词虽乘奔御风《三峡》飞奔的马

张中丞传后叙 教师版

2015届高三第一学期语文学案( 16 ) 文言文专题课内材料复习(九)《张中丞传后叙》 编写:何素梅审阅:成正全 班级姓名学号 一、文本梳理 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翰以文章 自名 ..(自许,自负),为此传颇.(很)详密。然尚恨.(遗憾)有阙.(缺失)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使……入)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最终)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 不能通知 ..(完全了解)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如果)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真实的)。外无待.(依靠、后援)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计 算)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 ..(哪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 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力之邪? .(诽谤)远,此又与儿童 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拉)绳而绝.(使……断)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怪罪)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最终)不救,弃城而逆.(预先)遁.(逃跑,转移)?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谋划)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率领)千百就尽 之卒,战百万日滋.(增长)之师,蔽遮江淮,沮遏 ..(阻止)其势,天下之不亡,其 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拥有)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于两州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 ..(常常) 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准备)食与乐,延.(延请)霁云坐。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复习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复习 《桃花源记》 【文体】记:可以是游记和碑记(或铭记)(主要的还是游记)。游记是收在文集中的记叙游览山川名胜活动、描写景物、用来抒发感情,让思想在风中飘荡的一种文体(散文)。 【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人。东晋大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有《陶渊明集》传世。 【内容写法】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意愿。【重点字词积累】 1、缘溪行() 2、落英缤纷() 3、渔人甚异之() 4、仿佛若有光() 5、才通人() 6、屋舍俨然() 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8、阡陌交通()10、具答之()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1、咸来问讯悉如外人()()1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3、无论魏晋()14、皆叹惋()15、此中人语云()16、便扶向路()17、诣太守() 18、寻向所志()19、欣然规往()20、寻病终() 21、后遂无问津者()22、渔人甚异之:()23、便要还家:() 【一词多义】 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 寻:寻向所志()寻病终() 乃: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得:便得一山()既出,得其船() 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复:不复出焉、不复得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遂:遂与外人间隔()遂迷()后遂无问津者() 【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重点句子翻译】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溪水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 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人们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张中丞传后叙》是中国唐代政治家、文学 家韩愈所创作的一篇散文 。 《张中丞传后叙》作于 807 年(唐宪宗元和二年),是表彰安史之乱期间睢 阳(今河南商丘)守将张巡、许远的一篇名作。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 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张中丞传后叙[1]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2],得李翰所为《张巡 传》[3]。翰以文章自名[4],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5], 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6]。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7],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8],无所 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9]。两家子弟材智 下[10],不能通知二父志[11],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 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12],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 无蚍蜉蚁子之援[13],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14]。远见救援 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15],人相食且尽,虽愚人 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 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16]。以此诟远,此又与儿 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 者见其然, 从而尤之, 其亦不达于理矣! 小人之好议论, 不乐成人之美, 如是哉! 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 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17],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 贤,其讲之精矣[18]!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 遮江淮,沮遏其势[19],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 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 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20],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21]。其老 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22],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 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必修3 《蜀道难》知识点梳理 实词归纳 尚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 尚贤使能崇尚,尊重 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还 危 危乎高哉高 危如累卵危险 正襟危坐正,端正 去 去门十里以为界距,距离 阳虎去齐走赵离开 除残去秽除掉,去掉 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前往,到…去 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可以横绝蛾眉巅越过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解释加点的字 1.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发愁,为动用法 2.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凋谢,使动用法 3.砯崖转石万壑雷使…滚动,使动用法 4.侧身西望长咨嗟向西,名作状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6.西当太白有鸟道面对 7.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 8.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9.猿猱欲度愁攀援越过 10.青泥何盘盘多么 1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 12.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 13.连峰去天不盈尺离满 14.枯松倒挂倚绝壁靠 15.飞湍瀑流争喧豗急流 16.砯崖转石万壑雷拟声词用如动词,冲击 17.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挡 18.所守或匪亲同“非” 19.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互文见义 20.锦城虽云乐虽然 21.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 《琵琶行》知识点梳理 〔1〕浔阳江:即流经浔阳境内的长江。索索: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回灯:移灯。重:再。 〔3〕转轴拔弦:将琵琶上缠绕丝弦的轴,拧动以调音定调。 〔4〕掩抑:掩蔽,遏抑。思:读去声。 〔5〕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抹:向左拔弦,也称为“弹”。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六幺: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6〕大弦:指最粗的弦。小弦:指最细的弦。嘈嘈:沉重舒长。切切:细促轻幽。〔7〕间关:莺语流滑叫“间关”。幽咽:遏塞不畅状。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 〔8〕迸:溅射。 〔9〕曲终:乐曲结束。拔:奏弹弦乐时所用的拔子。当心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10〕舫:船。 〔11〕敛容:严肃矜持而有礼貌的态度。 〔12〕虾蟆陵: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13〕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4〕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五陵:在长安城外,汉代王个皇帝的陵墓。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妓女。 〔15〕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 〔16〕钿头银篦:镶嵌着花钿的发篦(栉发具)。击节:打拍子。 〔17〕颜色故:容貌衰老。 〔18〕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19〕来去:走了以后。 〔20〕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阑干:形容流泪。 〔21〕重(读平声):重新,重又之意。唧唧:叹声。 〔22〕呕(音欧)哑(音呀)嘲(音招)哳(音扎):形容声音噪杂。 〔23〕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24〕却坐:退回到原处。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25〕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 〔26〕青衫:唐朝八品、九口文官的服色。 一、实词 言: 感斯人言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数: 使快弹数曲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 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为: 因为长句写,创作,动词wéi 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wéi 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wèi 轻: 轻拢慢捻轻轻,形容词 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 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_八上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

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 《桃花源记》 1、作者:陶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文章知识: (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顺序:时间先后 3、重点字词、 (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议:交通,交错相通。无论:不要说,要不必说。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世隔绝之地。鲜美:鲜艳美丽 (3)一字多义:志:处之志之;标记,寻向所志。 (4)重点词:欲穷其林穷:穷尽。具答之具:详尽。悉如外人,全部、完全。咸来问讯咸,都。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都。 4、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4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理解背诵;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6、思考、(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7、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希望外面的人来打扰他们幸福美好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 (一):《许孜传》: [晋]许孜,字季义,东阳吴宁人也。孝友恭让,敏而好学。年二十,师事豫章太守会稽孔冲,受《诗》、《书》、《礼》、《易》及《孝经》、《论语》。学竟,还乡里。冲在郡丧亡,孜闻问尽哀,负担奔赴,送丧还会稽,蔬食执役,制服三年。俄而二亲没,柴毁骨立,杖而能起,建墓于县之东山,躬自负土,不受乡人之助。或愍孜羸惫,苦求来助,孜昼助不逆,夜便除之。每一悲号,鸟兽翔集。孜以方营大功,乃弃其妻,镇宿墓所,列植松柏亘五六里。时有鹿犯其松栽,改悲叹曰:“鹿独不念我乎!”明日,忽见鹿为猛兽所杀,置于所犯栽下。孜怅惋不已,乃为作冢,埋于隧侧。猛兽即于孜前自扑而死,孜益叹息,又取埋之。自后树木滋茂,而无犯者。积二十余年孜乃更娶妻,立宅墓次,烝烝朝夕,奉亡如存,鹰雉栖其梁,檐鹿与猛兽扰其庭圃,交颈同游,不相搏噬。元康中,郡察孝廉,不起,巾褐终身。年八十余,卒于家。邑人号其居为孝顺里。 咸康中,太守张虞上疏曰:“臣闻圣贤明训存乎举善,褒贬所兴,不远千载。谨案所领吴宁县物故人许孜,至性孝友,立节清峻,与物恭让,言行不贰。当其奉师,则在三之义尽;及其丧亲,实古今之所难。咸称殊类致感,猛兽弭害。虽臣不及见,然备闻斯语,窃谓蔡顺、董黯无以过之。孜没积年,其子尚在,性行纯悫,今亦家于墓侧。臣以为孜之履操,世所希逮,宜标其令迹,甄其后嗣,以酬既往,以奖方来。《阳秋传》曰:‘善善及其子孙’。臣不达大体,请台量议。”疏奏,诏旌表门闾。蠲复子孙。其子生亦有孝行。图孜像于堂,朝夕拜焉。 译文: 许孜,字是季义,籍贯是东阳吴宁。孝顺友爱恭敬礼让,聪明又爱学习。二十岁的时候,拜豫章太守(官名)会稽人孔冲为师,向他学习《诗》、《书》、《礼》、《易》及《孝经》、《论语》这些书。学完后就回家(指小镇或乡下的家里)了。孔冲在郡里去世,许孜听说后非常悲哀,前去吊唁,并奔丧到了孔冲的家乡会稽,三年期间吃素、守墓服孝。不久后父母去世,许孜骨瘦如柴,只能靠扶着拐杖站起,把墓地营建在县的东山,亲自背土,不受别人的帮助。有人可怜他病弱劳累,苦求他接受帮助,许孜白天不好阻止,到了夜里,就把别人帮他做的部分去除。他的悲号,常吸引了大量的鸟兽。许孜因为在服丧,就休了妻子,整天就住在坟墓旁边,并在墓边种了五、六里的松柏。有只鹿破坏了他种的松树,许孜悲叹说:“这鹿为何不体谅我啊!”第二天,忽然看见鹿被猛兽杀死,放置在它所破坏的那棵树下。许孜怅然惋惜不已,为鹿作了坟,把它埋在路边。没想到杀鹿的猛兽就在许孜面前自杀了,许孜更加叹息,又把猛兽埋了。后来树木茂密,不再被破坏。二十多年后,许孜才另娶妻子,把家安在墓旁,早晚向父母请安,照顾死去

初中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教学计划

初中文言文与现代文阅读 一、学情分析 本课程属于初中文言文与现代文阅读的基础课程。学员为初一、二预科班的学生。基本情况为,初一预科班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文言文,而初二预科班学生已经接触过文言文,但是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尽管这两部分学员学习情况不同,但是他们具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就是打好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提高学习文言文阅读的兴趣。此外,加强现代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所选文言文作品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丰富语文知识。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比较鉴赏能力,树立对待中国历史文化的正确态度,能够批判吸收古代文化遗产。 3、德育目标: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会哲学的思考,培养人文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 4,此外,附加现代文阅读,提高现代文理解和欣赏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所选文言文作品以其所在年代为线索,从上古时期到明清,根据其文学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选择了一些比较典型的文言文作为教学材料。 教材共九章,前八章为各个年代的文言文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向我们展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存状况,还有利于我们充分开发古代文化,挖掘其政治、道德、伦理、教育、文学等人文资源,借其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尽承传其精髓之责任。 其中,选取了一些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旨在通过这些知识性与趣味性兼融的寓言小故事,对课堂作适当的补充、延伸与拓展,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四、教学理念 第一,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尊重和满足学生独特性和差异性,坚持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 第二,文言阅读能力培养和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通过进行基础性的教育,不仅仅让学生掌握古汉语的差异,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还应该让学生了解作品所处时代背景,文化内涵,以及作者的思想内涵和个人魅力。最终,让学生乐于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第三,专业性、趣味性与实用性相结合,课堂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把寓言故事的幽默讽刺融合于有关文化、政治类的文言文中,寓教于乐。同时,学习有关古人礼仪和做人方面的作品,如论语,提高学生的自我涵养,树立起自主意识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品德。实现“不求人人成大才,但求人人都成人”的教育目的。此外,除了掌握课本要求的知识以外,增加课外优秀作品和重要的人物知识,与课堂学习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五、课时安排: 16课时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把握本文说理时摆事实、讲道理、作类比、作对比等论证技巧 2、把握本文议论、抒情、描写、记叙熔于一炉的表达方式 3、把握塑造人物形象时细节描写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把握文章丰富的论证技巧、多样的表达方式及精妙的细节描写的作用,感受张巡、许远等的爱国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张巡、许远等忠义之士宁死不屈的爱国气节,体会作者韩愈强烈的褒贬情感 2、讨论忠君爱国在今日的意义 二、教学过程 (一)题解 1、张中丞,即张巡即张巡(709—757),邓州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唐玄宗开元末进士,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县令,调真源县令。安史乱起,张巡在雍丘一带起兵抗击,后与许远同守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肃宗至德二载(757)城破被俘,与部将三十六人同时殉难。后被朝廷追封为御使中丞。 2、介绍书序:古代序文中,除了赠序之外,另一类就是书序(又称叙、引)。书序或由作者自己撰写,或出自他人之手,一般讲述书籍写作的缘由和经过,或对书籍内容加以评论。唐宋八大家撰写这类文章时,往往会以书籍本身作为引子,生发出对时政、历史、文学等的看法。书序的写作手法,或侧重于议论,或侧重于叙述,形式上较少束缚,作者表达思想获得了相当的自由度。后叙除具备序的功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动机 1、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南阳(今孟州)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合称“韩柳”,著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 韩愈的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阖,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的骈俪文风。他善于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推陈出新。他主张“文从字顺”,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但他也有一种佶屈聱牙的文句,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韩愈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活动家。在当时,韩愈是文坛上的领袖,他不仅自己提出理论,参与实践,而且极力推奖提携文学上的同道,如作《荐士诗》推荐孟郊,写状推荐张籍、樊宗师(《荐张籍状》、《荐樊宗师状》),写文为李贺打抱不平(《讳辩》)等。他自己也说交游很广,“所与交往相识者千百人……或以事同,或以艺取” (《与崔群书》),李翱则说他“颇亦好贤”,像“秦汉间尚侠行义之一豪隽”(《答韩侍郎书》),因此,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作家集团,他们在诗文两方面都进行了具有创新意义的努力。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代古文的发展道路。 2、写作动机 韩愈出于正义感和对投降派以及腐朽势力的憎恶,更是出于希望改革朝政,重振大唐雄风,强烈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抱负,于“安史之乱”的四十多年后,写下了这篇文章。本文通过驳斥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以及记述南霁云的事迹与补叙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赞美了安史之乱中抗击叛军的英雄,斥责了安史叛军以及畏敌怕死的将领和诬蔑英雄的小人。(主题)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预习阅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4.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掌握重点文言词句

文言文现代文互译

正当四月仲春之时,水墨散开造就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景象;春风慢慢吹拂着,更是展现了莺歌鸟舞的美景。各种树木高耸而苍翠,向上冲出了云霄;各色花朵争奇斗艳,迷倒了多少人的眼睛。乔木生长得十分齐整挺拔;花花草草相互交错掩映,极其好看。向远处俯瞰,房屋井井有条,一片碧绿。近察花蕊花萼的俏丽,香气四溢。抬头向四处看,有的十分娇好惹人注目,有的显得纯洁孤傲,不可近观,有的坚挺叠翠,有的美好让人喜欢。百花中最娇美的应当是分布在湖边的桃花了。枝干稀疏,花朵显得很丰满,红色和白色相间,更是衬托出它的美。美而艳的桃花让整个湖畔变得诗意化。早上单独一个人来这个地方,是一种说不出的雅致和情趣。广泛分布的白玉兰又是另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之美,像雪涛,像云海,花朵白的跟玉差不多,花香类似于兰花的味道,树干长得十分魁伟,高洁让人不敢靠近。紫荆花有玫瑰花的颜色,长得跟蝴蝶的样子差不多,在纤细的枝条上绽放,使整个树色彩鲜明,密密麻麻的长得很丰满,绚烂夺目,特别美丽。大片的杜鹃花更是多姿多彩,花朵红的像火一样。 時值四月,序屬仲春。水墨洇開,成姹紫嫣紅之畫卷;春風徐來,染鶯歌燕舞之秀景。萬木聳翠,上出重霄;百花流豔,下醉眾目。喬木儼然,即齊整之體勢;花草掩映,窮錯落之美感。遠俯房舍井然,碧綠鋪陳;近觀蕊嫩萼俏,清香四溢。舉目四望,或妍妍惹眼,或聖潔孤高,或堅挺疊翠,或俏麗可人。其中最嬌豔者乃湖畔“滿樹和嬌爛漫紅,萬枝丹彩灼春融”之桃花了。幹扶疏,朵豐腴,紅白相間,相得益彰。美豔桃花將其詩化。晨一人來此,別是雅致風味。白玉蘭有雪濤雲海、詩情畫意之雅,花白如玉,花香似蘭,樹形魁偉,高潔逼人。紫荊攜玫瑰之色,仿飛蝶之形,纖嫩枝條之上驟然放出滿樹嫣紅,密密麻麻,鮮潤豐腴,絢爛耀目,煞是嬌豔。杜鵑體態多姿,殷紅似火。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答案附译文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答案附译文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节选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诚畏死诚:如果 B.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尤:归罪,责备 C.将其创残饿嬴之余将:率领 D.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讲:演讲 答案:D讲:筹谋,考虑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授之柄而处其下吾从而师之 B.以与贼抗而不降乎作《师说》以贻之 C.外无待而犹死守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D.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以其无礼于晋 答案:D在;对于【解析】A代词,他B连词,来C连词,表转折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翰因文章而自负,写《张巡传》十分详密。但遗憾的是还有缺陷,一是没有为许远立传,二是没有能够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B.由于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所以两人不能接到父辈就义的通知,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被俘,怀疑许远是怕死而投降了叛军。 C.虽然睢阳城陷落是从许远分守的西南方开始的,但是用这个理由来诽谤许远,就如同绳子断了就责怪先受侵害和先裂的地方一样无知。 D.文章将张、许二人与众多弃城保命和拥强兵而观望的人进行了对比,热情赞美了张、许二人的功劳。答案:B“通知”一词,应理解为“完全了解”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积累(练习答案)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良乃入,具告沛公(“具”通“俱”,全部) 3.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4.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5.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6.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9. 皆为龙虎,成五采.(“采”通“彩”,彩色) 1.范增说项王曰(说:古义:劝说,劝告;今义:说话) 2.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3.亡去不义(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固:古义:本来;古义:坚固) 5.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古义:交往;今义:游往,游览) 6.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寿:古义:敬酒并祝人长寿;今义:祝寿。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 系) 7.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9.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 对) 10.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指河北省。河南: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指河南省)

11.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鱼肉:古义:鱼和肉;今义:鱼的肉) 13.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走:古义:逃跑;今义:步行) 14.再拜献大王足下(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有活用现象的词并分析。)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沛公欲王关中/秦地可尽王也(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称王) 3.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 4.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言:名词用作动词,告诉) 5.范曾数目项王(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示意) 6.若入前为寿(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7.寿毕,请以剑舞(寿:名词用作动词,敬酒并祝人长寿) 8.樊哙侧其盾以撞(侧:名词用作动词,偏过) 9.道芷阳间行(道:名词用作动词,取道。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10.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11.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夜:名词作状语,连夜) 12.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13.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 14.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15.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6.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17.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用作名词,危急之事) 18.君安于项伯有故(故: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 19.此亡秦之续耳(续:形容词用作名词,后续者) 20.拔剑撞而破之(破: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 2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触,沾染) 22.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与……交好) 23.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2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25.交戟之士欲止不内(止:动词使动用法,使……止,阻止) 26.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四一词多义 1 军:1)沛公军.霸上/封闭宫室,还军.霸上解释:名词作动词,驻军 2)为击破沛公军./项王军.在鸿门上解释:军队 3)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解释:军营 2 得: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解释:能够 2)吾得.兄事之解释:要

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云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郜赴水死。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注】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注】偾军:溃败的军队。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杖剑谒太祖于临濠杖:拿着 B.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翼:保护 C.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趣:归顺 D. 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徇:掠取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是(3分)[B] ①拔剑跃马冲阵而进②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③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④贼缚云,云奋身大呼 ⑤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⑥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B.花云勇猛超群他的才能深受太祖赏识。至正十三年他拜见太祖,曾在遇险时挺身而出使太祖免于难;此后又多次带兵打仗,建立显赫战功,得到太祖提拔。 C.花云的妻子决心为丈夫殉节。花云妻子看到战况紧急,知道丈夫生命危险,表示自己决不独活,将三岁的儿子托付给家中仆人;花云被服后,妻子没水而死。 D.花云的儿子花炜历尽艰辛后安全存活。花云妻子死后,侍儿抱起花炜逃命,被掠至九江,侍儿将他托养在渔家,后来又带他渡江,一年后才来到太祖身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答: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2)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 答:遇上败军抢走船只把他们丢弃在江中,靠着断木漂浮进入芦苇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课文内容梳理 《桃花源记》是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核舟记》使用从中间到两头,先整体后局部,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和总-分-总的叙述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点,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同时也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蒹葭》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即,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二、课内文言文梳理 9.桃花源记 (一)课文字词详解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①为业。②缘溪③行,忘路之④远近。⑤忽逢桃花林, ①为业:作为生计。为,作为。②缘:沿着,顺着。③行:前行,这里指划船。④远近:偏义词,这里指远。⑤忽逢:忽然遇到。 ①夹岸数百步,中无②杂树,③芳草④鲜美,⑤落英⑥缤纷。渔人⑦甚 ①夹(jiā):沿,靠。②杂:别的。③芳:指花。④鲜美:新鲜美好。⑤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⑥缤纷:繁多的样子。⑦甚:很,非常。 ①异之,复②前行,欲③穷其林。 ①异: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②前:向前。③穷:尽。 ①林尽水源,便②得一山,山有小口,③仿佛④若有光。便⑤舍船,从口入。 ①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尽,到了尽头。源,源头。②得:看到。③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④若:好像。⑤舍(shě):离开。 ①初极狭,②才③通人。复行数十步,④豁然开朗。土地平⑤旷,屋⑥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