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

第一、二章

1、行政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行政管理突出了行政的管理内涵,行政管理不等于行政。判断5×1'

2、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关系单选15×1'

1、管理目标不同: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多选15×2'

2、管理权威不同:政治权威和私人权威简答4×5'

3、管理理性不同: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论述2×15'

4、权力制约不同:制衡性于自主性

5、调控机制不同: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

3、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内涵

1、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

2、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

3、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

4、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

4、公共服务分为四类:

基础公共服务、经济公共服务、社会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服务

5、公共管理学产生的原因:

内部原因:财政税收福利危机;信任危机;治理危机

外部原因: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社会民主化

6、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内容:

反对低效和浪费,实行私有化;以市场取代官僚组织,将企业管理方法引入政府管理;在行政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在公共服务中坚持顾客导向等。

7、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核心价值观:效率、经济、效能(选择)

8、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代表人物:

1米尔顿·弗里德曼和哈耶克的“小政府理论”

2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的“流程再造理论”,对官僚制改造超越

3马克·霍哲的“全面质量管理里理论”,把绩效评估作为改造绩效的管理工具。

4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的“重塑政府理论”

9、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的价值观

效率至上社会公平3E:效率,效益,效能

10、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统一关系

1效率的提高为社会公平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

2公平的实现为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基本保证

11、政府治理社会的三种制度模式

(一)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

(二)管理性社会治理模式

(三)服务性社会治理模式

特点1、服务导向而非控制导向

2、公正导向而非效率导向

3、公民本位而非政府本位

4、开放式行政而非封闭式行政

5、德治和法制有机结合

第三、四章

1、公共管理主体的内容

公共管理主体是指在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按照一定的程序,运用公共权力,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组织和个体

包括公共组织:政府、非政府组织

个体:公共管理者

2、政府组织结构

(1)纵向结构:也成层次结构,从中央政府机关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层级结构。重要决定因素:管理层次:即等级层次

管理幅度:尖形结构,扁形结构二者呈反比关系

(2)横向结构:一般可分为一般权限部门和专门权限部门

3、政府组织体制

(1)委员制与首长制。委员制是指组织中最高决策权由一个由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集体来行使;首长制指的是最高决策权交由行政首长一人负责并承担全部领导责任的组织体制。(2)集权制与分权制。集权制是指政府管理权限较多地集中在上级,对下级控制较多,例如下级的决策前后都要经过上级的审核,凡事都依据上级命令或秉承上级指示办理的组织机制。

分权制是指行政组织中的下级机关在其管辖范围内有较大自主权,可以因地制宜自行解决处理问题,上级对下级的控制较少,即对下级在权限范围内的事不加过多干涉的组织机制。

(3)分级制与分职制。分级制是指行政组织纵向结构的各个层级的工作性质相同,但有隶属关系,业务范围随层级下降而缩小的一种组织机制。

分职制是根据不同的业务性质、职能而横向划分的若干部门,每个部门所管业务内容不同,但所管范围大小基本相同的组织机制。

4、政府失败(市场失灵)的原因

(1)公共政策失效:1、社会实际并不存在作为政府公共政策追求目标的所谓公共利益2、现有的各种公共决策体制及方式的缺陷3、决策信息的不完全4、政策执行上的障碍

(2)政府工作机构的低效率:1、缺乏竞争机制2、政府机构及官员缺乏追求利润的动机3、监督机制的缺陷 4

(3)内部性与政府扩张

(4)寻租

5、公共管理者的素质:

(1)政治素质:1、忠于政府,服务公众2、为民谋利,公利至上3、公正廉洁,勤政为民

(2)知识素质:1、广泛涉猎科学知识2、掌握科学管理知识精通专门业务知识

(3)素质能力:1、沟通能力2、科学决策能力3、组织指挥能力4创新能力

(4)身心素质

6、公共管理权力的特性

(1)公共性

(2)权威性

(3)相对性

(4)工具性

(5)相对性

7、公共管理权力的社会功能

(1)公共管理权利力对于利益冲突的调节作用

(2)公共管理权利对于政治稳定的保障作用

(3)公共管理权力对于公众利益的促进作用

8、公共管理责任的内涵:

主观责任:指忠诚、良知和认同

客观责任:具体表现在职责和应尽的义务

9、公共管理权力的异化

含义: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如果背离服务、维护和增进全体公众成员利益的目标,损害了公众利益,就是公共管理权力的异化。

主要有人格性和制度性两个方面的原因

10、公共管理权力监控的机制:

内部监控:是公共组织作为监控主体对组织内部各部门行使公共管理权力过程的控制。主要有垂直监控、职能监控、专职监控、特种监控。

外部监控:是由公共组织外部的各种监控主体对公共组织及其人员运用公共管理权力的活动进行的监控。主要有立法监控、司法监控、政党监控、社会监控、媒体舆论监控

第五章公共管理职能

一、政府的职能

1,任务型职能

政治职能

军事保卫职能;镇压与治安职能;民主建设职能;

经济职能

宏观调控职能;市场监管职能;公共服务职能;

文化职能

发展科学技术的职能;发展教育的职能;发展文化事业的职能;发展体育、卫生事业的职能社会职能

社会保障职能;社会福利职能;社会救济职能;社会服务职能;

民生职能

就业问题;就医问题;最低生活保障职能

2,程序性职能

决策职能;组织职能;协调职能;控制职能

3,性质的职能

统治性职能;管理型职能;服务性职能

二,西方国家公共管理职能的演变的阶段

自由放任主义;国家干预主义;新古典主义

三,行政国家含义

行政国家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这么一个阶段—国家行政权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在其生命的整个过程中离不开行政机关,行政机关的行为成为影响人们生命、财产、自由和国家安全、稳定、发展的一种几乎无所不能之物。

四,公共管理职能转变的基本内容

1,职能重心的转变

以经济职能为主转向经济和其他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并重

2,职能内容的转变

完善宏观调控和加强中长期计划

改革行政审批制和减少直接干预

反对和打破行政性垄断

加强重要领域的政府监督,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要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管理职能

3,职能方式的转变

在资源配置方式上,由重计划、否市场转向以市场为主,把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

在社会经济职能的运行方式上,由传统的微观、直接管理方式向宏观、间接管理方式转移;在管理手段上,由行政手段为主转向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与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

4,职能关系的转变

职能关系是指不同的管理职能该由谁来行使,以及管理主体之间职责权限的划分。

第六章

1、决策理论:

(1)规范决策理论:该理论认为,决策者是完全理性的,人们英爱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决策问题,在决策时追求利益最大化,决策目的在于为组织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2)行为决策理论:提出了“有限理性”标准和“满意”标准

(3)渐进决策理论

2、公共管理决策类型

(1)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

高层决策是指由高层领导集团作出的决策。其决策的性质属于战略决策和宏观决策,通常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整体目标性的特征。

中层决策是由中层领导集团作出的决策,大多属于战略决策和宏观决策,也有一部分属于战术决策和微观决策,中层决策必须服从高层决策。

一般属于战术决策和微观决策,是为了实现高层和中层的决策而进行的决策。

(2)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

确定型决策是指在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

不确定型决策实在在不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

风险型决策指在这类决策中,自然状态不止一种,决策者不能知道那种自然状态会发生,但能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以及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

(3)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战略决策指那些具有指导意义的、带有方向性的、与整个国家或社会的发展远景有关的重大决策

战术决策属于战略决策执行过程中的具体决策,是为解决某一具体管理问题在具体管理过程中所作出的决策。

(4)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决策

程序化决策是指所解决的问题是重复出现的例行问题的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是指所涉及的问题是例外问题的决策

3、公共管理决策的体制

(1)信息子系统

(2)咨询子系统

(3)决断子系统

(4)执行子系统

(5)监督子系统

4、公共管理决策程序(六个步骤)

一、公共管理决策问题解析

(一)解析公共管理决策问题的前提

1、及时、准确地收集信息

2、明确决策对象系统的期望状态

3、决策者掌握决策问题的方法

(二)解析公共管理决策问题的程序

1、发现问题

2、问题层次结构分析

3、对决策问题的界定

4、对决策问题左右可能的原因列举

5、根据调查,找出决策问题发生的最可能原因

6、根据科学理论和客观现实,完全确定决策问题的边界及原因

7、准确表达决策问题的内容,为制定决策做好准备

二、公共管理决策目标的确定

(一)公共管理决策目标的分类

1、总目标和分目标

2、外部目标和内部目标

3、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

4、有条件决策目标和无条件决策目标

(二)公共管理决策目标确定的原则

1、单一性

2、针对性

3、具体性

4、可行性

5、系统性

6、公益性

三、公共管理决策方案的拟定

(一)公共管理决策方案的类型:1、纠正性决策方案2、适应性决策方案3、临时性决策方案4应变性决策方案

(二)拟定公共管理决策方案的基本要求:1、备择性原则2、排斥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创造性原则5、民主性原则6、科学性原则7、公平效率原则

四、公共管理决策方案的选择

(一)选择公共管理决策方案的标准:1、价值标准2、满意标准3、期望值标准

五、公共管理决策的执行

(一)公共管理决策的执行的一般原则:主体原则、准确原则、时效原则、灵活原则、监控原则

六、公共管理决策效益评定

(一)公共管理决策效益评定的原则与标准:

原则:1、宏观决策和微观决策效益的统一

2、当前决策效益和长远决策效益的统一

标准:1、决策效益与决策后果的质量和数量

2、决策效益与实现决策效益的速度

第七章、公共管理绩效

一、美国绩效管理的五个阶段:

(1)效率阶段1910,1940

(2)预算阶段1940,1970

(3)管理阶段1970,1980

(4)私有化阶段1981,1992

(5)重塑政府阶段1992,20世纪末

二、绩效管理的基本流程:(笔记)

→①绩效计划→②绩效指标体系建构→③绩效管理实施→

↑↓

←⑥绩效评估结果应用←⑤绩效反馈←④绩效评估←

三、绩效评估的分类:

1、依据评估主体不同,可以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

内部评估基于不同层次的评估主体又可以分为上级评估、部门自我评估、下级评估与成员评估。

2、依据绩效评估的性质,可以分为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

定性评估主要针对无法用具体数据定量分析的工作绩效进行的质的鉴别与评审。

定量评估是运用数值分析方法对工作绩效进行量的测定与评价。

3、依据绩效评估的时间长短,可以分为短期评估、中期评估与长期评估

短期一年一评,中期评估一般在1~5年,而长期评估则更多是针对战略性工作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4、按照评估时间的确定性可以将绩效评估分为日常考核评估、不定期考核评估与定期考核评估。

四、绩效评估的系统建构

1,、多元评估主体的选择

所谓多元评估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部门主体(上级主管部门和部门本身)、社会评估主体(公民群体、社会团体和新闻媒体)和独立组织评估主体(咨询机构或专家团体)等三类。每一类评估主体都存在其自身的特征。

多元话评估主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评估政府绩效,获取多样性、全面性的绩效信息。

2、设定评估指标体系

评估指标是绩效评估的依据与主要内容。从西方国家的评估实践来看,加入了公平维度的4E标准基本上获得了认同。

公平维度的4E标准:经济指标、效率指标、效益指标、公平指标。

3、评估方法的选择

a 、目标管理评价法

b 、平衡计分法:分别从顾客、财务、内部流程、学习四个视角

c 、360度评分法

d 、标杆管理评价法

第八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一,人事管理的含义与特征

含义;组织为实现其目标,对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关系进行管理的过程。

特征;人事管理的历史性;人事管理的有效性;人事管理的具体性

二,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异同

1、相同点;

都是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产物

管理的对象都是“人”

管理的基本内容相同

管理的基本方法相同

2、区别;

理论基础的区别;

人事管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人力管理;突破传统人性假设

组织地位的区别;

人事管理;普通人力管理;重要

工作核心的区别;

人事管理;事人力管理;人

工作形式的区别;

人事管理;静态管理人力管理;动态管理

工作方式的区别;

人事管理;制度控制、纪律要求和物质刺激人力管理;人性化管理

工作策略的区别;

人事管理;近期的人力管理;整体开发

工作体制的区别;

人事管理;被动反应人力管理;主动开发

管理层次的区别

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私营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异同

1、相同;

基本理念相同;目标设定相同;理论方法相同;基本职能相同

2、区别;

价值取向不同;效率观念不同;适用法律不同;素质要求不同;管理重点不同

四,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的步骤

1,准备阶段即“我们目前的状况怎么样”

做好三项工作;外部环境的调查分析主要是对公共部门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社会等信息的洞察

2,预测阶段即“我们的目标具体是什么”

对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预测

需求预测方法包括专家估计法和统计预测法

供给预测包括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

3,实施阶段,即“我们怎样做才能实现目标”

4,评估阶段即“我们做的怎么样”

五,公共部门工作分析的阶段

准备阶段;调查阶段;分析阶段;完成阶段

六,工作说明书

含义;描写某一职位的工作内容,职责,工作环境,工作关系,以及任职资格的书面文本。包括内容;一是工作描述,也叫工作说明,包括职位标识、职位概要、履行职责、业绩标准、工作关系、使用设备、工作的环境和条件

二是工作规范,也叫任职资格包括一般要求、生理要求、心理要求等。

七,招聘的方式

1,面试 2,心理测验 3,评价中心(公文筐、无领导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结构化面试、管理游戏、角色扮演、演讲、案例分析等)

八,职业生涯规划

个人根据对自身的主客观因素的分析,确定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并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九,职业生涯管理

对组织及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执行、评估、反馈和修正的一个综合性过程,是组织提供的用于帮助组织内从事某类职业的员工的行为过程。

十,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特点

1,目的的公益性 2,方式的规范性 3,手段的折中性 4,指标的模糊性

第九章

1、公共财政的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2)收入分配职能(3)调控经济职能

2、公共财政管理的三大目标:

追求效率、实现公平、保持稳定

3、公共预算的模式

(1)分项排列预算模式:是一种产生时间较早、管理方式较为简单的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以预算支出的若干特定目标为核心,采用分项排列的方法依次列出特定目标的预算资金,由拨款机构加以拨付。

(2)设计计划预算模式:确定预算项目的目标,编排实现预算目标的方案,后按照预算方案进行预算安排的模式,而不是按照支出项目进行预算。

(3)目标管理预算模式:注重预算项目执行的效率而不是主项目与各备选项目之间的选择。(4)零基预算模式:不考虑以前的预算收支情况,而是根据实际需要编排预算项目的模式。(5)绩效预算模式:以绩效或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为西方国家主要的预算管理模式)

4、公共预算的过程:

编制:一般包括准备阶段、编制阶段、审批阶段。

Ps:编制方法:单式预算、复式预算。单式预算将全部财政收入和支出汇集编入同一个预算表内,结构比较简单,可以明了地反映财政收支全貌,但缺点在于不能明确地反映出各项财政收支的性质、财政赤字形成的原因以及解决赤字的资金来源。复式预算则把全部财政收入和支出按其经济性质分别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表中,各项收支之间建立明确的对应关系,可以促进公共组织更加科学合理地使用资金,准确地反映财政收支平衡状况和财政赤字的原因,有利于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深入分析和调节控制。

执行。三个环节:收入执行、支出资金拨付、预算调整

决算。

5、公债的管理流程

(1)公债设计

(2)公债发行

(3)公债流通

(4)公债偿还

6、按照公共支出的性质将公共支出分为:

(1)消耗性支出,又称购买性支出。政府直接进入市场,以购买者的身份对经常性的商品、劳务进行购买时所发生的支出

(2)转移性支出,又称无偿支出、补助支出。是政府把通过税收从个人和企业取得的收入又以公共支出的形式转移给个人和企业的那部分支出。如财政补贴支出、公债利息、社会保险、社会救济

第十章公共物品管理

一、P265

纯公共物品:凡能够严格满足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特征的公共物品。国防、国家安全、法律秩序等属于典型的纯公共物品.

准公共物品:不同时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包括公共资源和俱乐部物品一类准公共物品是公共的或是可以共用的,一个人的使用不能够排斥其他人的使用。然而,出于私益,它在消费上却可能存在着竞争。由于公共的性质,物品使用中可能存在着“拥挤效应”和“过度使用”的问题,这类物品如地下水流域与水体资源、牧区、森林、灌溉渠道等.

公共资源;不是哪个人,企业所拥有品,社会成员可自由使用。

另一类准公共物品具有明显的排他性,由于消费“拥挤点”的存在,往往必须通过付费,才能消费,它包括俱乐部物品、有线电视频道和高速公路等。

公共资源:不是哪个人,企业所拥有品,社会成员可自由享用。

混合物品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二、PPP供给模式

含义;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产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建立契约规定两者的权力和义务。

优点;1,公平与效率结合。2,双负责机制 3,合理的风险分担结构

三,公共物品需求显示的工具

1,蒂布特“用脚投票”模型

在选择能满足其偏好的公共产品与税负的组合时,展现了其偏好并作出了选择哪个政府的决定。

2,克拉克格劳维斯税收制度设计

真实现实偏好

3,或有估价法

它以调查和问卷形式作为获取个人对公共物品偏好的手段,这种方法是一种直接偏好表露法第十二章

1、公共危机的分类。根据危机发展速度分类

(1)“龙卷风型”危机。来去匆匆

(2)“腹泻型”危机。发展酝酿有一个过程,但爆发后很快结束。

(3)“长投影型”危机。爆发具有突然型,但后续影响深远,长时间内难以平息。

(4)“文火型”危机。来的慢去的也慢。

2、根据公共危机的严重程度分类

(1)一般危机事件。影响局限在基层范围,可被县级政府控制。

(2)较大危机事件。后果严重,影响范围大,发生在一个县以内或是波及两个县以上,超出县级政府应对能力,需要动用市有关部门力量方可控制。

(3)重大危机事件。规模大,后果特别严重,发生在一个市以内或是波及两个市以上,需要动用省级有关部门力量方可控制。

(4)特别重大危机事件。规模极大,后果极其严重,影响超出本省范围,需要动用全省甚至请求中央政府增援和协助方可控制。其应急处置工作由发生地政府统一领导和协调,必要时(超出地方处理能力范围或影响全国的)由国务院统一领导和协调应急处置工作。

3、公共危机管理的特征

(一)可预防性(二)开放性(三)应急性

(四)不确定性(五)综合性(六)国际性

4、公共危机管理的原则与理念

(一)遵守生命第一的原则,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遵守第一时间的原则,树立效率优先的理念。

(三)遵守以防为主的原则,树立平战结合的理念。

(四)遵守及时沟通的原则,树立协调一致的理念。

(五)遵守决策果断的原则,树立科学有序的理念。

5、公共危机管理的过程

一、预防阶段

(一)加强预测预警

1、预测的三个步骤:(1)危险源排查(2)危险源监测(3)风险评估

预警主要是指在危险要素尚未转变为公共危机之前,将有关风险的信息及时告知潜在的受影响者,使其采取必要的避险行动,做好相应的准备。

2、预测与预警的关系:

一方面,科学的预测是精确预警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只有通过有效的预警才能把预测得出的结论及时地传递给受众。

(二)降低社会的脆弱性

一是规避风险,要对危险要素进行监督、分析、控制;二是寻求安全,降低社会系统的脆弱性。

(三)提高社会的恢复力

恢复力主要是指一个社会快速、有效地对灾害进行响应、从灾害中复原的能力。二、准备阶段

(一)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

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需要体现4项原则:

(1)综合应急(2)分工合作( 3)军民结合(4)社会参与

(二)应急预案的编制

应急预案的基本内容包括7点:

(1)对紧急情况或事故灾害及其后果的预测、辨识、评价;

(2)应急各方的职责分配;

(3)应急救援行动的指挥与协调;

(4)应急救援中可用的人员、设备、设施、物资、经费保障和其他资源,包括社会和外部援助资源等;

(5)在发生紧急情况或事故灾害时保护生命、财产和环境安全的措施;

(6)现场恢复;(7)其他。

(三)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我们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应急法律体系,使应急的行为也可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如:《突发事件应对法》

(四)加强公共安全教育

三、响应阶段

在危机响应阶段,我们必须同时兼顾三个目标:

一是最大限度地保障社会公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二是最大限度地减轻危机所造成的财产、经济损失;

三是严防次生灾害的发生。

(一)公共危机响应的程序

公共危机响应的程序包括十个重要环节:

1、接警与初步研判

2、先期处置

3、启动应急预案

4、现场指挥与协调

5、抢险救援

6、扩大应急

7、信息沟通

8、临时恢复 9、应急救援行动结束 10、调查评估

(二)公共危机响应遵循的原则

1、以人为本,减轻危害。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3、属地先期处置。

4、依靠科学,专业处置。

5、鼓励创新,迅速高效。

四、恢复阶段

(一)恢复阶段的活动

1、最大限度地限制灾害结果的升级;

2、弥合或弥补社会、情感、经济和物理的创伤与损失;

3、抓住机遇,进行调整,满足人们对社会、经济、自然和环境的需要

4、减少未来社会所面临风险。

(二)恢复阶段的内容

1、消除公共危机的社会影响。

2、减轻公共危机造成的环境影响。

3、降低公共危机的经济影响。

4、消除公共危机的心理影响。

6、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前置机制

(一)预警机制

1、公共预警机制的内涵

公共危机预警,指公共组织根据对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判断,进行的预防和警示活动。

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指公共组织整合资源,有效预防、应对公共危机发生的机制。

2、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构成

(1)监测系统

①信息收集子系统②信息加工子系统:信息整理、信息识别和信息转化

③决策子系统④警报子系统

(2)咨询系统

(3)组织网络

(4)保障系统

(二)信息报送机制

信息的流动可分为三类:

信息通报:信息自上而下流动。

信息交流:信息横向流动。

信息报送:信息自下而上流动。

1、信息报送的涵义

信息报送是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危机管理的过程中收集、报告、传递危机信息的活动。

2、信息报送的过程

(1)初次报送强调内容的时效性。

(2)阶段报送要求“及时续报”,强调内容的连续性。

(3)总结性报送要求信息报送责任单位向上级政府应急管理部门报送正式文件,并且附全部附件。

二、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应对机制

(一)决策机制

1、公共危机管理的决策内涵

公共危机管理的决策就是要求组织在有限的时间、资源、人力等约束条件下完成应对危机的具体措施。

2、公共危机管理决策的方法

(1)危机事前决策法:罗伯特.希斯

6个步骤:

①确认决策面临的问题。②确认决策标准。

③决定评估标准、方式和权重。④制定和评估备选方案。

⑤选择和执行备选方案。⑥评估决策程序和决策结果的影响。

(2)危机事中决策法

罗伯特.希斯提出,在真实的决策环境中,理性非常有限。决策者更倾向于构建简单模式而不是复杂的模式。很多情况下,决策者会制定满意的,而不是最优的决策。

(3)危机专家紧急咨询决策法

决策者应该充分利用总各种类型的“外脑”,充分发挥智囊机构的作用。

智囊组织机构分为3类:

①行政性的政策研究咨询机构

②半官方的政策研究咨询机构

③民间的政策研究咨询机构

(二)处置机制

公共危机的处置机制由7项措施构成:

1、救助性措施。这项措施基本原则是:先避险,后抢险;先救人,后救物

2、控制性措施。危机发生后,管理部门应当对危险源、危险区域和所划定的警戒区逐层实施静态控制,同时进行交通管制以实施有效的动态控制。

3、保障性措施。危机发生后,基础设施部门应及时修复被损毁的公共设施

4、预防性措施。危机管理部门不仅要减轻已经造成的损害结果,还要对有关的设备、设施以及活动地潜在的风险进行排查,并取有效的预防性措施。

5、动员性措施。必要时,危机管理部门可紧急征用企业、社会所储备物资、设备、设施、工具。

6、稳定性措施。危机管理部门应该协调国家执法机关,采取有效的稳定性措施,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为危机处置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7、协调性措施。危机管理者应建立规格较高的危机协调中心促进各方合。

(三)社会动员机制

1、危机社会动员的涵义

危机的社会动员是指为成功地预防和应对非战时状态下的危机而有效地调动政府、市场以及其他的非政府部门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活动。

2、危机社会动员的分类

(1)从动员规模看,危机社会动员可以分为局部动员和整体动员。

(2)从动员对象看,危机社会动员可以分为应急人力动员、应急物资动员、应急财力动员、应急避难场所动员、应急交通运输动员等。

(3)从动员时序看,危机社会动员可分为前期动员、中期动员与后期动员

3、危机社会动员的原则

(1)社会动员要依法动员。所谓的依法动员,是要以国家现行法律、法规为依据,确保社会动员行为的合法性,使社会公众的权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2)社会动员要遵循有条件的强制性原则。

三、公共危处置的延展机制

(一)恢复重建机制

注意事项:

1、恢复重建必须要避免二次灾害的发生。

2、恢复重建机制中还应注意促使人们总结教训,加深对公共安全问题的认识,进而提高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

3、恢复重建要着眼未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机遇,如果人们善于化危机为转机,那么,恢复重建就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危机化为转机取决于“两个效应”的发挥:一是学习效应;二是后发效应。

(二)调查评估机制

1、公共危机管理调查评估的涵义

是对危机及其预防和处置所进行的考察,目的是获取必要的相关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评价与判断。

2、公共危机管理调查评估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独立性原则

(3)规范性原则

(4)公众参与性原则

(5)目标导向性原则

第十四章

1、公共管理的一般管理职能

(1)计划职能(2)组织职能(3)协调职能

(4)控制职能(5)监督职能

2、社会管理基本类型

(1)社会常态管理:1、社会组织管理2、社会福利管理3、社会事务管理

4、社区建设

5、社会工作

6、优抚安置

7、行政区划与地名管理

(2)社会危机管理:是指政府对直接危害公众的生存、健康、财产安全的事件处理;是政府稳定社会公共秩序

3、影响公共政策问题确认的因素:

(1)组织结构意识形态无知信息太多噪音干扰时间落差逃避问题隐蔽问题虚假问题

4、利益分化:

主要是指经济利益分化,是指已过社会成员的经济利益状态、利益关系和利益实现由同质走向异质、由均一走向差异的一种过程和状态。

也是由于社会结构性的变革而引起的一种既定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根本性变化,或者说,它是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发生急剧变化的过程。

8、利益分化是一把双刃剑

5、利益博弈

是各种利益在不同主体之间进行分配的过程,是利益的相关各方为了自身利益的实现而与其他利益方展开竞争或合作的过程。

6、政府规制

政府规制即政府运用法律、规章、制度等手段对经济和社会加以控制和限制。

目的:首先是确保公众的安全;其次是保障市场的正常秩序。

7、规制政府

即将政府的权力和活动范围限制在法律许可的范围之内,不得超越其合理性和合法性的界限。

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课件-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讲义

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课件-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 讲义 第四章政府的角色 问题一公共部门的重要性,存在的必要性。 马斯格雷夫妇认为,政府的普遍性或许反映出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这种意识形态不同于消费者选择和实行分权的决策等前提,并且“市场机制自身并不足以实现所有的经济职能”,离开了政府的市场将无法正常运转,原因如下: 1、必须不存在任何自由准入(市场)障碍,且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必须具备充分的市场知识,这就需要有政府管制和其他标准来保证这些条件的实现 2、当竞争由于高额成本而变得无效时,政府干预也是必要的 3、一般来说,若无政府为其提供法律框架,进行保护和强化,市场运行所需要的合同性的安排和交易行为将无法进行。 4、会产生“外部性”问题并导致“市场失灵,”这需要通过公共部门制定解决方案 5、社会价值观要求政府对市场体系产生的收入和财富以及通过继承获得的转移性财产权进行的分配进行调节 6、市场体系并不足以保证高就业率,物价稳定以及社会所希望的经济增长率,这就需要通过公共政策来确保这些目标的实现

7、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在评估未来消费的贴现率方面有不同的观点。以上观点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某些理论依据,总之市场无疑是强有力的,并能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为众多商品和服务提供一套配置与分配体制。但要记住市场不是万能的,有时需要政府的干预。问题二私人管理与公共管理,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差别。 赞成公共部门应具有专门的管理形式的理由在于: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之间具有巨大的区别。①公共部门的决策可以是强制性的,如公民可以被强迫缴纳税款,而私营部门不具有这一特征。并非所有的公共活动都具有强制性,而是那些需要比私营部门更谨慎执行的公共活动才具有强制性。私营企业在主观上具有更大的自由度,他们可以对不同的消费者提出不同的要价,他们可以忽视正常程序的存在。②公共部门具有不同于私营部门的责任制形式。从理论上说,公司管理部门要对股东负责,而公务员要对政治领导人、国会、公众以及司法系统的不同部门负责。③公共服务管理者必须解决在很大程度上由政治领导人设定的外部议程。这一点就不同于以盈利为各级人员共同动机的组织。对公共服务的管理者,一方面必须执行政治议程,另一方面偶尔地反映冷淡,甚至采取不友好的行政行为,这样会引起官僚机构与政治官员之间的冲突。这并不是说按照政治议程办事就比按照盈利办事缺少合理性,而是说政治议程使得公共部门的管理不同于私营部门。这些由政治官员强加的大部分议程缩减了管理者的活动范围。④公共部门在测量产出或生产效率方面存在着固有的困难。公共部门缺乏类似于私营部门中利润这样的

公共管理导论

公共管理导论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管理者的转化能力表现为善于运用以下技巧(D) A.思考 B.实践 C.推广 D.创新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制的对象主要是(B) A.公民 B.市场中活动的企业 C.民间组织 D.利益集团 3、明确提出“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学者是:(D) A.马克斯·韦伯 B.冯?史坦因 C.赫伯特·西蒙 D.伍德罗·威尔逊 4、被喻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之外的“第三只手”的是(B) A. 公民 B. 公民社会 C. 企业 D. 市场 5、提出“管理就是决策”这一观点的学者是(C) A.马克斯·韦伯 B.冯?史坦因 C.赫伯特·西蒙 D.伍德罗·威尔逊 6、公共政策分析的基础和起点是(B) A.公共政策制定 B.公共政策问题 C.公共政策执行 D.公共政策评估 (二)多项选择题 1.与传统公共行政相比较,公共管理的特质表现在:(ABCD) A.管理主体的广泛性 B.将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应用于公共部门 C.注重管理外部环境 D.注重管理价值的实现和责任 2.明茨伯格认为,管理者的综合角色包括(B.C.D) A.活动角色 B.人际关系角色 C.信息角色 D.决策角色 3.制约公共企业效率发挥的因素主要有:(A.B.C.D) A.产权关系明确 B.预算软约束 C.预期目标多元化 D.资产安全与效率之间的矛盾

4、现代社会中的不可治理性主要产生于:(A.D) A. 利益和信念的过度分散性 B. 政府权威的削弱 C. 政府管理运行资金不足 D. 政府能力与解决所面临问题难度的差距 5、绩效管理是一种面向结果的管理,它强调政府追求的目标应包括:() A.效率 B.公平 C.公正 D.民主 6、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功能包括(ABCD) A.行为导引功能 B.利益协调功能 C.利益分配功能 D.调控功能 7、公共管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在于它的:() A.公共性 B.管理本质的服务性 C.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共治性 D.权力运行的单向度性 8、治理与统治的之间的差别表现在:(BCD) A. 权威的来源不同 B. 权威的行使主体不同 C. 管理过程中权力运行的向度不一样 D. 管理的范围不同 9、政府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所制定的公共政策包括有(ABCD) 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 C.金融政策 D.产业政策 二、简答题 1.制约发展中国家第三部门发展的特殊原因主要有哪些? (1)社会经济的欠发展导致第三部门在资金获取方面面临更大的困境。(2)发展中国家社会分化程度低,中间阶层发展不足,而中间阶层是第三部门发展的社会基础。(3)由于缺乏自由结社的传统,发展中国家的公民结社的意识不强,第三部门的发展缺乏公民文化的支持。(4)许多发展中国家政治民主化程度不高,政府对社会实行强制统治,第三部门独立发展和活动的空间有限。(5)发展中国家普遍法制化水平低,公民的基本权利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政府的权力不能得到有效地约束,第三部门发展和功能发挥得不到法律的支持、规引。(6)有些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水平和通讯发展水平比较低,制约了第三部门的发展和功能的发挥。 2.绩效管理为什么是政府再造的有效工具? 1.绩效管理为政府再造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2.绩效管理有助于改善和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3.绩效管理有助于重塑政府形象,增强公民对政府的信任

2017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考研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状元笔记

第六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分析 【考点1】引言 公共政策是对政府与其顾客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并揭示其特点的一种方法,政策研究和政策分析只是其正统称谓而已。 现在两种公共政策的方法,每一种均有其自身的关注点和所强调的侧重点。第一种被称为“政策分析”;第二种是“政治性的公共政策”。政策分析通过较抽象的统计资料和数学模型来研究决策和政策制定的问题。政治性公共政策论者更感兴趣的是公共政策的结果,成效,决定特殊事件的政治上的相互作用和政策领域而不是统计方法的作用。 总的来说,以上这些都意味着,人们开始对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不满并已经失去了耐心,不论对数字还是对结果的关注都被归结为对过程的关注。我们或许可以将公共政策看作一种独立的典范,并与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相竞争,也可以认为是一套适用于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领域的分析方法。对传统模式的批评在于更多的运用经验性方法支持甚至取代决策,而不是更多的探讨基础性问题。管理主义模式运用经验主义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好处,但是他们理论则完全是经济学的——并通常是经验性的——而不是公共政策。 【考点2】政策分析和政治性的公共政策学派之间对公共政策的定义存在一定的分歧。 从政策分析的角度来看,帕特和斯普林格认为:“政策研究的功能在于通过提供准确有用的决策信息来推进公共政策过程。那些从技术上看来充分有用的信息制作技能则位于政策研究过程的核心地位而无论使用何种特殊的方法论。”这个定义强调所使用的方法。 奎德也是如此定义的,他将该领域定义为: 为了对社会技术问题有更深的了解并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一种应用性的研究正得以实施。为了帮助政策制定者选择最有利的行动,该方法试图将现代科学和技术引入有关的社会问题,并对可行的行动方法进行政策分析,以获得有关运用效果和执行效果的信息并整理相关证据。奎德在政府研究领域方面运用传统的方法也是科学和统计学。在运用这些程序要求甚至做出决策时,关键在于技术和科学。 林恩的公共政策的定义及其特点 林恩,所采用的方法迥然不同,并且强调政治上的相互作用,而政策是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他的定义中。公共政策可以被描述为不同个体所构成的分散过

《行政管理学》主要参考书目

基础参考书目: 1. 张国庆主编:《公共行政学》(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 夏书章主编:《行政管理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娄成武主编:《行政管理学》,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 郭济主编:《中国公共行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 竺乾威主编:《公共行政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 张成福等主编:《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 [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 [美]理查德德·J·斯蒂尔曼二世:《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竺乾威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美]R. J. 斯蒂尔曼:《公共行政学》,李方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1.[日]西尾胜:《行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 [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张成福王学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文献综述/读书笔记书目: 1.[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著,毛寿龙译.《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2.[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学》,(项龙),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3.[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王奔洲等),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4.[日]西尾胜:《行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德]哈贝马斯著:《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6.[美]詹姆斯·W·费斯勒:《行政过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陈振明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周敦仁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8.[美] 戴维·奥斯本、彼得·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谭功荣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美] 戴维·奥斯本、彼得·普拉斯特里克:《政府改革手册:战略与工具》,(谭功荣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美]丹尼尔·耶金、约瑟夫·斯坦尼斯罗:《制高点—重建现代世界的政府与市场之争》,(段宏等),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年版。 11.[美]劳伦斯·巴顿:《组织危机管理》,(符彩霞),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13.[美]格罗弗·斯塔林:《公共部门管理》,(陈宪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14.[美]查尔斯·汉普登、特纳等:《国家竞争力》,(徐联恩),海口:海南出版社,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笔记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笔记 第一章绪论 1、公共管理 就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依法行使公共权力,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公共管理学是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及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2、公共行政 新公共行政理论主张在批判主流行政学的效率经济观的基础上提出价值考量,主张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主张改革的,入世的,与实际过程相关的公共行政学,主张构建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提出民主行政的理念。 3、公共性 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 4、服务性 服务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目标,一种原则,一种行为模式,也是一种制度体系。 从根本上说,公共管理的服务性来自这样一种理念: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的公共权力作为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公众直接或间接的授权,他是公共权力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 5、公共管理的内涵和特征 内涵:①公共管理的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 ②公共管理的客体是公共事务 ③公共管理的手段是依法行使公共权力 ④公共管理的目的是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 特征:①公共管理在不改变公用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营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到公共部门管理上 ②公共管理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并不是将公共服务完全市场化

③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强调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 核心 ④公共管理不同于政府管理,他是与私营部门,非营利性部门和个人相互合作的 一种模式 ⑤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 6、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①管理目标不同: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 ②管理权威不同:政治权威和经济权威 ③管理理性不同:多元理性和经济理性 ④权力制约不同:制衡性和自主性 ⑤调控机制不同: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 7、公共管理的公共性 ①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公共组织共同构成的公共管理的主体 ②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体现平等,公平,正义,民主 ③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公共权力的公共性所决定 ④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和社会的公共事务 8、公共管理的服务性原则 ①回应性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时的和负责任的反应,不 得无故拖延或没有下文,必要的时候应当定期主动的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 ②公正透明公共部门的透明程度直接关系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关系到公民 参与的广泛性与有效性,关系到公民对公共管理者的有效监督。 ③高效便民要求在单位时间内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来获得尽可能好的社会效果,要求所 获得的绩效符合社会公众的多样化的需求,给社会带来有益的影响和更多的福利。 ④责任在公民提出直接的诉求时积极的有所作为,没有直接提出诉求的时候,也要主 动有所作为,创造性的履行对公民承担的各种责任。 ⑤以人为本不再是管制文化而是一切从公众出发追求顾客满意的公共服务文化。 9、公共行政学的局限性 ①理论框架的局限:由政治性和管理学构成,应该将政策分析,社会学,尤其是经济学 纳入其中。

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4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13~15章)【圣才出品】

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4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第13章电子化政府 13.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引言 1.背景 (1)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信息技术(IT)革命见证了很多国家的经济的真正转型。 (2)生产软件和硬件的新兴产业兴起,而一些传统产业则由于资本投资的减少而消失。尽管整体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但对很多工人产生了不良影响,这同时对政府运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3)私营部门的发展出现了电子商务和电子商业,相应地在政府运作中出现了电子化政府,即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政府,在政府以及公共管理的专业领域出现的IT革命。 2.电子化政府 (1)基本内涵 ①电子化政府是指使用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以更加便利、顾客导向、成本—效益等这样不同而又更好的方式提供公共服务。 ②广义的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对任何信息通信技术的采用”。这些技术包括视频会议、语音数据进入系统、光驱,互联网和个人局域网,以及一些其他技术例如互动式电视、手机上网和个人掌上电脑,以及某些社交网络等。 (2)影响 ①不仅将改变大多数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而且还将改变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基本关系。 ②技术可以让政治家和官员更好地理解公众的需求以及如何满足需求。 (3)存在的问题 ①电子化政府在许多地方存在严重的设计和执行难题,在实际的政府运作过程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电子化政府(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和速度来提供公共服务)往往意味着花费高

而回报低。 ②电子化政府的关键问题是它是否有真正的新生事物,是否是一种如办公室计算机一样的技术引擎,或者是否的确不同于传统政府。 (4)前景与现状 ①电子化政府的前景和潜力在于政府能够更有效率、更有效能地提供公共服务。 ②电子化政府的期望一直是,互联网能动系统会大幅度地降低成本和提供更好的服务。 ③实际上,政府在电子化过程中的整体水平和具体运行都比较差,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在于管理不善,而不是技术问题。 ④电子化政府可以固化现存的管理架构,但同样可以促使人们全面反思如何通过电子化政府提供服务。 二、技术和传统的行政模式 1.9世纪的技术与行政模式 在传统模式时期,公共组织往往是技术上的领导者,它们尽可能使用最新的设备。电报和电话是政府内、外部服务中非常重要的通信技术,政府部门也是最早的使用者。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完全与当时的技术发展相一致。这种一致主要体现在: (1)韦伯官僚制的核心部分是“办公室”概念,“办公室”是官员工作、公众与机关打交道并保存记录的地方,也是组织技术和信息处理的中枢。 (2)从组织架构的设计符合当时的技术角度来看,整个系统一直运行良好。 (3)公共部门是电话和电报的最早使用者。电话和电报成为整个官僚机器的一部分,强化了官僚组织的权力。 早期的技术变革虽然被行政机构所采纳,但它对权力机构和办公室的组织方式影响甚微。

2012年南大社保考研 陈振明 公共管理学笔记 导论 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 书名:公共管理学 作者:陈振明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这次读书笔记的内容是关于公共管理学的,说起来不是为了考试或者做研究的,一般人是不会看的,这也是 实话实说。管理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作为管理学在公共部门中的应用,其性质也应该是一样。但这个 “艺术”究竟是不是如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丰富多采,那就真 要打上一个问号了。 这本书拿在手上是相当厚的,随意一翻,就会发现这本 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古 今中外可以说都有,尤其是不厌其烦的对公共管理学理论渊 源和一些工具、方法的论文 综述,实在让一些不好学之人彻底放弃。 某曾经看过公共管理学大师欧文·E·休斯的《公共管理导论》,外国人写书在很大程 度上文风较为随意,意在让所有普通大众(而不是仅限于研究者)都乐意去看,事例生 动多样,阐述观点通俗易懂。相反国内研究人员的著作较多晦涩难懂,文风“严谨”, 让人难以下咽。这点在很多领域的学科著作中都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同样一本研究 著作,难道是国外学者书中内容少,学术价值低,而国内学者的书更有学术价值?答案 自不必明言。

在豆瓣上看到对本书的评论确实让某也有相同的共鸣。以上谈到了文风问题,同时,更为现实一点,从这本书作为考研的专业课本来看,无疑是本书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从深度、广度来看也是其他同类书少有的。但某还是认为阅读这本书,与阅读其他科研著作有很大不同。 本书涉及内容太多,每节甚至每个问题涉及的小点一般都有6、7条之多,想要全部一一死记硬背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应该的。其中一些概念定义多多,让人难以取舍,一些内容模模糊糊,似是而非,甚至编者自己也没有给出答案,让人无法把握。 虽然某之读书亦是乏善可陈,也不知真题考察之所在。但是无疑要分清主次,同时对于一些问题,要在理解本书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然后形成自己的一套回答方式。风清扬教导令狐冲无招胜有招,读这书便也是如此,在意不在形。只有自己事先有过思考和总结,知晓这些问题的关键才行,不然走上考场,书中知识无法转化为答题要点,岂不哀哉!即使勉强过关,复试面试教授一问,东扯西扯,往往数词可答,却回答啰嗦异常,如何能给导师好印象。 同样,类似于《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一书,以下是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其中某认为次要的内容标注了了解,并提出了一些问题。当然只做参考,切莫迷信。楷体内容为解释说明之语。 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一、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 (一)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与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1、“行政”与“管理”的区别 (1)从词源上看,“行政”是“为……服务”,“管理”是“控制或获得结构”。(Owen) (2)“行政”指遵从指示和服务;“管理”指获得结果以及为获得结果所负的个人责任。 2、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概念

公共政策概论-机考试题

《公共政策概论》 B本特利和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团为分析单位所使用的(B.利益主体分析法)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 C从系统论角度看,(A.公共政策)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构成有机整体 D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A.公共责任) D(B.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D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论基础是(A实证主义哲学) D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则是(C.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F福利经济学之父是(B.庇古) G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B.价值判断) G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A. 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G公共政策是(A.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G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B小论证是政策问题的最低层次 G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C.政策方案规划) G 《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作者是 (A.欧文·E.休斯) G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利益) G 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B.权威性)的分配 G公共政策的本质是(D.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G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B、系统性) G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B.西奥多·罗威) G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A.社会问题) G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B.目标群体) G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不包括(C.全球性) G 公共政策评估是对(A. 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研究 G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B.评估实施)和评估总结三个阶段 H荷兰经济学家(D、科臣)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J将公共政策分析称作“问题分析之学”的是学者(D、威廉·邓恩) J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是学者(C.詹姆斯·E﹒安德森) J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是(A.资源) J 精英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托马斯·戴伊) K( B.公共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K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A、《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便捷计算方法 M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 权威性的分配) M 美国政治学家杜鲁门于1971年出版的(A.《政府过程》)揭示了团体间的交互影响为政治活动的中心这一事实 N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B.目标群体) Q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D.前提) R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是指(A.自然地理环境) R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是(A.利益) R认为政策执行研究分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途径的是学者(B.保罗·A.萨巴蒂尔) R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是学者(C.戴维·伊斯顿) S(D.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S(B.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S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就形成了(A.社会问题)S社会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C.多样性) S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D.生产力) S(C、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S首选的政策工具是(B、自愿(自主)性工具) S(C. 政策价值观)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公共政策价值关系、公共政策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应,以及由此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定势 W文化环境不包括以下(B.政治文化) W “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B.德瑞) X学习理论最典型的理论类型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坎贝尔的(A.实验理论) Y研究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力如何配置、权力资源如何分配的科学指的是(B.政治学) Y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尤其是经济选择行为以及经济政策的学科是(A.经济学) Y与传统经济学不同,新制度经济学将(C.制度)看作经济运行过程的一个内生变量,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起着根本性作用Y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是指(B.国内政策环境) Y拟定政策方案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A.基础) Z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指(C.政策执行) Z政策执行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兴起是以1973年的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写的(A.《执行》)出版作为标志 Z在我国,政策过程的特点是(A党政二元结构) Z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A.公共政策主体) Z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D.大众传媒) Z 自上而下模式是以(C.古典的行政模式)为基础的 1

《公共管理导论》第一章读后感

《公共管理导论》第一章读书心得 首先,我想先谈一下我对这本书整体的看法。 第一次看《公共管理导论》是在大二的时候,当时对公共管理理解尚浅,看过这本书之后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哦,原来我的专业是要来做这个的,把我们的政府变得更有效率。当然,当时我也认为欧文·E·休斯的观点是很有启发性的,虽然有些不适用于中国,但整体来讲,是可以为我们的政府带来新的活力的。但是,在大三的时候,我读了奥斯本与盖布勒的《改革政府》,随后我对“以企业家精神改造政府”产生的怀疑,不仅对是其观点的中国适用性问题,也是对其观点本身。现在,再读《公共管理导论》,对其观点就又有了新的思考与认识。 上周上课的时候,我评价欧文·E·休斯对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评价是有失公正的,其实这不能完全表达我的意思,但一时没有找到更好的表达方式,课后我想到了一种更为贴切的说法:欧文·E·休斯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并不像是一个严谨客观的学者,而更像是一个推销员,整本书的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我的方法比你好,我的毛病比你少。 这本书的逻辑在我看来是相对比较简单的,总结起来就是,新的时代带来的新的变革;旧的行政理论产生了许多问题;尽管存在一些缺陷,但新公共管理理论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毕竟完美范式是不存在的。如果单纯的跟着作者的思路思考,很容易就会对其理论产生认同,而忽视其自身存在的缺陷,不得不说,这本书还是很有诱导性或者说是很有“说服力”的,至少对于第一次读这本书时候的我来说是这样的。 简单的逻辑依旧存在问题。首先,我们承认,新的时代确实带来了的新的变革,我们的政府也需要应对时代做出改变。但是,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因为传统的理论过时了吗?是理论本身的问题吗?无论是一种理论还是欧文·E·休斯所说的一种范式,归根到底都是工具而已,那么究竟是工具的问题还是工具使用的问题呢?这显然是需要我们质疑的地方。其次,就是新公共管理真的可以解决作者提出的那些问题吗?如果可以,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会不会产生新的、更为严重的问题?最后,我认为,这本书自身的逻辑也是存在问题的。比如,承认公私部门的异质性却又强调管理的一般性;赋予公务员公共精神却又以理性自利的“经济人”假设为理论基础;主张政府掌舵却又极力推崇市场机制的作用;尊重公民主权却又倡导顾客导向等。① 其次,就第一章本身而言,也有许多观点我并不赞同。 作者将新公共管理视为一种新的典范,这一点我并不赞同。诚然,近年来,许多国家的政府开始进行公共管理改革,越来越多的考虑市场的元素,但其始终 ①王丽莉.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在矛盾[J]. 南京社会科学,2004,11:42-46.

公共政策概论机考试题

公共政策概论机考试题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公共政策概论》 B本特利和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团为分析单位所使用的(B.利益主体分析法)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 C从系统论角度看,(A.公共政策)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构成有机整体 D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A.公共责任) D(B.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D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论基础是(A实证主义哲学) D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则是(C.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F福利经济学之父是(B.庇古) G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B.价值判断) G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A. 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G公共政策是(A.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G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B小论证是政策问题的最低层次 G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C.政策方案规划) G 《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作者是 (A.欧文·E.休斯) G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利益) G 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B.权威性)的分配 G公共政策的本质是(D.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G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B、系统性) G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B.西奥多·罗威) G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A.社会问题) G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B.目标群体) G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不包括(C.全球性) G 公共政策评估是对(A. 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研究 G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B.评估实施)和评估总结三个阶段 H荷兰经济学家(D、科臣)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J将公共政策分析称作“问题分析之学”的是学者(D、威廉·邓恩) J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是学者(C.詹姆斯·E﹒安德森) J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是(A.资源) J 精英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托马斯·戴伊) K( B.公共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M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M 美国政治学家杜鲁门于1971年出版的(A.《政府过程》)揭示了团体间的交互影响为政治活动的中心这一事实 N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B.目标群体) Q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D.前提) R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是指(A.自然地理环境) R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是(A.利益) R认为政策执行研究分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途径的是学者(B.保罗·A.萨巴蒂尔) R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是学者(C.戴维·伊斯顿) S(D.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S(B.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S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就形成了(A.社会问题) S社会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C.多样性) S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D.生产力) S(C、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S首选的政策工具是(B、自愿(自主)性工具) S(C. 政策价值观)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公共政策价值关系、公共政策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应,以及由此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定势 W文化环境不包括以下(B.政治文化) W “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B.德瑞) X学习理论最典型的理论类型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坎贝尔的(A.实验理论) Y研究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力如何配置、权力资源如何分配的科学指的是(B.政治学) Y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尤其是经济选择行为以及经济政策的学科是(A.经济学) Y与传统经济学不同,新制度经济学将(C.制度)看作经济运行过程的一个内生变量,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起着根本性作用Y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是指(B.国内政策环境) Y拟定政策方案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A.基础) Z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指(C.政策执行) Z政策执行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兴起是以1973年的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写的(A.《执行》)出版作为标志 Z在我国,政策过程的特点是(A党政二元结构) Z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

北师 北邮行管考研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重点总结

绪论 一个民主的、负责任的、有能力的、高效率的、透明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无论是对经济发展还是对社会可持续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体制,需要了解和借鉴发达国家在这些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作者系统论述了“管理主义”和新公共管理的特点,在将新旧模式认真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是:政府应该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和市场机制;政府改革不仅要从规模、范围等方面进行改革,更重要的是从体制或运行机制等方面对政府进行深层次的改革。逐步合理缩小政府的规模,减少政府的活动范围,从传统的政治与行政分离到两者的有机结合。要根据市场的特点,一方面,在公共部门的管理中积极引进私营部门中较为成功的管理理论、方法、技术和经验;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民营化过程,让民营企业更多地参与公共事务和公共服务的管理。同时,在明确区分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不同责任的基础上,加强政府的应有责任。 第一章改革的时代 问题一、传统公共行政的一些基本原理。 (1)使用官僚制,政府本身应该按照等级制、官僚制的原则进行组织。与其在企业和其他机构中的运用,在公共部门中贯彻得更彻底,更持久。(2)认为存在一个最佳的工作方式,并且在综合性工作手册中规定工作程序以供行政人员遵守。并认为严格遵守这些科学管理原则,可以提供使组织正常运作的最佳方法。(3)通过官僚制组织

提供服务,政府一旦介入到某一政策领域,它就可以通过官僚制组织结构成为商品和服务的直接提供者。(4)行政人员普遍信奉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即行政仅仅是执行命令的工具,而任何政策或策略则属于政治领导人制定的,其理由在于这样可以确保责任。(5)认为激励个体公务员的力量是公共利益,因为服务公众是大公无私的。(6)公共服务是一种特殊的活动形式,因此它需要一支中立的、无个性的、终身任职的、且能为任何政治领导提供同样服务的职业官僚队伍。(7)、从字面上讲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确实是行政性的,也就是执行他人提供的指令而无需为结果承担个人责任。 问题二、传统公共行政的基本理论在哪些方面遭受挑战? 1官僚制确实“业绩彪炳”,但它并非在所有的场合都运作良好,僵死的等级的官僚制已经产生某些消极的后果。 2寻找一种最佳的工作方式以及让所有公务员都遵循是非常困难的,且容易造成组织运行的僵化,而在私营部门首创的弹性管理制度正在被政府部门采用。 3官僚制组织并不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唯一形式,政府可以通过补助金,管制或合同形式间接地进行工作,而不是单纯地作为直接提供者。 4事实上,政治与行政问题长期交织在一起,但这种现象对管理结构的影响直到最近才暴露出来,而一旦官僚制的运作与社会相分离,公众就要求制定更有效的责任机制。

《反脆弱》读书笔记

《反脆弱》读书笔记是如何炼成的 一、如果书看不懂?读书笔记PPT的框架怎么搞?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有清晰的逻辑链条,而《反脆弱》一书作者塔勒布为了说明何为反脆弱,使用了各种各样的例子来描述它,还时不时以它为理论依据来对某些“脆弱性”的事物做一番评价。本书的这一特点使我在阅读理解时产生了很大的障碍。不过,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障碍我才能够沉下心来好好地去思考“反脆弱”这个概念。 主编曾说:这本书很难读,但读懂的人,都说这是一本极好的书。 大家有遇到过类似的场景么?看不懂,不知道书怎么读? 我是这样做的,在通读一遍了解了书本的核心思想“反脆弱”后,为了解决因作者的思路有些混乱而让自己理解困难的问题,我给自己列了几个问题,从解决这几个问题的角度来阅读这本书。 这几个问题是: ●什么是反脆弱?(What) ●为什么要反脆弱?(Why) ●如何反脆弱?(How) 这三个问题,其实也是作者主要想解决的三个问题,只是作者是将自己的答案穿插在整本书里,而我的任务只是将这些答案整合起来而已。 也因此,这三个问题也最终就成了我的PPT框架。这个框架,我觉得也适用很多概念、观点性书籍。

关于逻辑框架,我还推荐金字塔原理中的SCQA结构 好的,给大家说完我的笔记框架设计,让我们进入页面设计吧! 二、页面设计,细节真的很重要! 页面一原稿

大家说说看本页有什么问题? 让我们先来看看最后的修改稿: 修改稿 这个页面我做了四处修改: 1.配色复杂——去除红色 原稿中,整个PPT只有这个页面使用了大量的红色用于强调和对比,非常刺眼。而灰色不仅令整个页面更加和谐,而且凸显了三类脆弱性思维。 2.排版 这个页面的文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脆弱性思维、对脆弱性思维的解释、脆弱性思维实例。但是在初稿的排版中,这三个层次没有被很好的表示出来。经过巴爷指点,我使用圆角矩形,圆形虚线将文案划分了区域,使文案有了层次感。 3.对齐

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考研张成福《公共管理学》(修订版)笔记

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考研备考资料-育明考研 一、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考研招生情况(育明斯太朗考研) (2) 二、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近五年复试分数线(育明斯太朗考研) (2) 三、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近五年硕士研究生招录情况统计表(育明斯太朗考研) (3) 四、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考研参考书(育明斯太朗考研) (4) 五、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考研资料一本通(目录) (4) 六、615公共管理理论考试大纲 (6) 七、819公共管理专业综合考试大纲 (10) 八、参考书笔记(获取更多参考书笔记欢迎咨询杜老师) (12) 七.公共管理与私人部门的管理之间的联系:(育明教育注:重点) (12)

一、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考研招生情况(育明斯太朗考研) 北邮作为特色工科类院校,信息科技一直是其强项,与清北交科等一线名校相比都毫不逊色,相对来讲其他学科排名一般,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北邮学科发展政策进行了调整,对人文社科类专业越来越重视,从这几年的财政投入就可以看出。而且北邮在电信、网络、通讯等领域多年积累了丰富,毕业生认可度高,经育明教育统计,北邮公管的就业以国企、事业单位居多,尤其三大运营商每年都有大批岗位。综合以上因素,北邮公管的竞争难度属中等,但性价比高,对于外地希望进京读研或者以国企为就业意向的同学来说,是理想的选择。 二、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近五年复试分数线(育明斯太朗考研) 复试内容和计分标准 1、复试内容

复试内容包括综合素质考核、思想政治素质考核、心理测试、笔试、面试、外语综合能力测试等内容。 2、计分标准 复试成绩满分为100分,含外语综合能力(10%)、专业笔试(40%)、专业面试(50%) 总成绩=初试总成绩÷5×70%+复试成绩×30% 复试形式 1、专业笔试科目:公共管理学 参考书:徐双敏,《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第一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冯静,《公共政策学》第一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专业面试 组织形式:硕士点负责人组织本专业所有硕士生导师参加。 面试地点:公共管理专业面试 思想政治考核、资格审核 面试内容: (1)专业面试:外语综合能力、专业基础知识及前沿知识、科研能力、应变反应能力。 (2)思想政治考核、资格审核。 三、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近五年硕士研究生招录情况统计表(育明斯太朗考研) (北京邮电大学考研咨询育明·斯泰朗考研杜老师扣扣:八九三二四一二二六) 育明教育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北邮近几年的招考人数虽有些调整,但目前已经趋于稳定,14人左右。每年的报录比基本在1:10左右浮动,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招考模式。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克服浮躁,稳扎稳打的走完五轮,坚持到底,考取北邮公管是稳定可预期的。

《公共管理导论》读后感

读公共管理导论有感 在我们09行九班级的浓厚专业气氛熏陶之下,我选择了阅读欧文.休斯的《公共管理导论》。通过联想记忆法,我终于读完了这本以为是晦涩难懂的教材著作,并且意外地发现了不少的共鸣,也不得不感慨《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对我思想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查找并大概地梳理了一下框架。《公共管理导论》可以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传统公共行政与新公共管理的竞争性理论,第二部分主要探讨政府角色的变化,第三部分则更详尽地阐述了新公共管理的特色,第四部分论述的是公共政策与政策分析。 根据时代的要求,公共行政随之发生变革,其中,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创新是公共管理发展的灵魂,正如新公共管理必将替代旧的传统模式的管理的进程一样,只有在不同时期下不断地随之变换视角,才能一步一步地到达更加理想的状态。 通读这本书之后不难发现,它为我们辨明了很多关于行政管理专业方面的概念、原则、理论以及列举了很多经典的案例,足以让我们系统地回顾一遍基础的专业理论和知识。例如,看似基本但是又很重要的关于行政与管理概念的区分;例如我们专业耳熟能详,经典之范的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人、代理人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例如通过富尔顿报告、诺斯科特-杜威廉报告反映“责任管理”等。 刚好这个学期我们开设了公共政策这门课程,所以通过联系,发现这本书的第四部分论述的巴顿和萨维吉提出的包含六个步骤的政策过程模式,我更偏重于“监控政策结果”,在我看来,这里的监控不仅仅在于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监控,还有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责任机制,强化并且健全政府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使得政策的结果得以良好的实施和反馈。

公共管理导论

公共管理导论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公共管理导论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管理者的转化能力表现为善于运用以下技巧(D) A.思考 B.实践 C.推广 D.创新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制的对象主要是(B) A.公民 B.市场中活动的企业 C.民间组织 D.利益集团 3、明确提出“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学者是:(D) A.马克斯·韦伯 B.冯史坦因 C.赫伯特·西蒙 D.伍德罗·威尔逊 4、被喻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之外的“第三只手”的是(B) A. 公民 B. 公民社会 C. 企业 D. 市场 5、提出“管理就是决策”这一观点的学者是(C) A.马克斯·韦伯 B.冯史坦因

C.赫伯特·西蒙 D.伍德罗·威尔逊 6、公共政策分析的基础和起点是(B) A.公共政策制定 B.公共政策问题 C.公共政策执行 D.公共政策评估 (二)多项选择题 1.与传统公共行政相比较,公共管理的特质表现在:(ABCD)A.管理主体的广泛性 B.将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应用于公共部门 C.注重管理外部环境 D.注重管理价值的实现和责任 2.明茨伯格认为,管理者的综合角色包括() A.活动角色 B.人际关系角色 C.信息角色 D.决策角色 3.制约公共企业效率发挥的因素主要有:() A.产权关系明确 B.预算软约束 C.预期目标多元化 D.资产安全与效率之间的矛盾

4、现代社会中的不可治理性主要产生于:() A. 利益和信念的过度分散性 B. 政府权威的削弱 C. 政府管理运行资金不足 D. 政府能力与解决所面临问题难度的差距 5、绩效管理是一种面向结果的管理,它强调政府追求的目标应包括:()A.效率 B.公平 C.公正 D.民主 6、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功能包括(ABCD) A.行为导引功能 B.利益协调功能 C.利益分配功能 D.调控功能 7、公共管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在于它的:() A.公共性 B.管理本质的服务性 C.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共治性 D.权力运行的单向度性 8、治理与统治的之间的差别表现在:(BCD) A. 权威的来源不同 B. 权威的行使主体不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