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4章 第1节

第4章 第1节

第4章  第1节
第4章  第1节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学习导航] 1.分析教材“问题探讨”中的实验现象,了解渗透现象的发生条件和机理。2.结合动物细胞的结构,分析动物细胞的渗透作用。3.结合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分析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现象。4.分析教材提供的资料,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理解选择透过性膜的含义。

[重难点击] 1.渗透作用的发生条件和机理。2.探究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

方式一糖醋蒜是大家比较喜欢的一种食品,但如果只用蔗糖来腌

制大蒜,糖分很难进入内部,如果与醋酸共同使用,醋酸会杀死大

蒜细胞,糖分就很容易进入大蒜内部了。据此可见,物质的进进出

出都要经过细胞的边界——细胞膜。

细胞内外的许多物质并不能自由地出入细胞,细胞膜能够

对进出细胞的物质进行选择。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还有哪些?具有什么特点?

方式二2015年春,我国东北部大旱,某地区农田里的庄稼出现了严重萎蔫现象,有关部门进行紧急人工降雨后,旱情得到缓解,庄稼又恢复了挺拔。上述过程中,植物萎蔫和恢复挺拔都与水分的得失有关,植物是怎样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的呢?除了水分外,植物还从土壤中吸收各种矿质离子,其过程又是怎样的?

一、渗透作用

1.概念: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或选择透过性膜)进行的扩散。

2.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1)具有半透膜。

(2)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3.渗透作用发生的原理

(1)以半透膜为界面,单位体积清水中的水分子数多于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数,所以在单位时间内由清水进入蔗糖溶液的水分子数多于由蔗糖溶液进入清水的水分子数。因此,一段时间后,漏斗管内的液面会上升。

(2)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由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扩散。

请结合上图继续分析:

1.液面高度差H会不会一直升高,为什么?

答案不会。长颈漏斗中的液面升高时,液体产生的静水压也随之变大,当静水压增大到和渗透压相等时(二者的方向相反,静水压向外、渗透压向内),通过半透膜进出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相等,因此,液面就不再升高了。

2.当液面不再升高时,长颈漏斗内外液体的浓度相等吗?

答案不相等。当水分子进出达到动态平衡时,长颈漏斗中溶液浓度仍高于烧杯中的液体浓度。

3.如果增加蔗糖溶液的浓度,最终形成的液面高度差H会如何变化?

答案高度差H会增大。

4.如果半透膜的面积增大一倍,其他条件不变,液面高度差H会不会变化?达到H的时间会不会变化?

答案内外溶液的浓度差不变,液面高度差H不会变,但是由于半透膜面积增大,达到H 的时间会变短。

知识整合受到静水压的影响,在渗透系统中,浓度高的一侧液面不会持续上升,当液面静止时,浓度高的一侧的溶液浓度仍然高;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浓度差越大,形成的液面高度差也就越大;如果半透膜的面积增大,液面高度差不会变,但是达到平衡的时间会变短。

1.如图1所示的甲、乙、丙三个渗透装置中,三个漏斗颈的内径相等,漏斗内盛有浓度相同的蔗糖溶液,且漏斗内液面高度相同,漏斗口均封以半透膜,置于同一个水槽的清水中。三个渗透装置的半透膜的面积和所盛蔗糖溶液的体积不同,如下表所示。

图2中曲线1、2、3表示漏斗液面高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则曲线1、2、3与甲、乙、丙三个装置的对应关系是()

A.1—丙;2—甲;3—乙

B.1—乙;2—甲;3—丙

C.1—甲;2—乙;3—丙

D.1—丙;2—乙;3—甲

答案 A

解析甲、乙漏斗内盛有的是浓度相同的蔗糖溶液且体积相同,置于同一个水槽的清水中,故甲、乙漏斗液面高度最终一样高,甲的半透膜面积是乙的两倍,达到同一高度所需时间更短,甲对应曲线2,乙对应曲线3,则丙对应曲线1。

2.如图,甲、乙为两个渗透装置。甲图是发生渗透作用时的初始状态,乙图是较长时间之后,根据漏斗内外的水分子达到动态平衡时的状态。判断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甲中③为半透膜,水分子能自由通过

B.图甲中溶液②的浓度大于溶液①的浓度

C.图乙中溶液①的浓度与溶液②的浓度相等

D.图甲中溶液①和②浓度差越大,则图乙中的水柱越高

答案 C

解析在图乙中,高出液面的水柱所产生的压力应与渗透压平衡。水柱产生的压力向下,而渗透压的方向应向上,即漏斗内液体浓度高。

易错警示有关渗透作用的三个误区

(1)半透膜两侧的水分子进行的是双向运动,而不是单向运动,观测到的现象是由双向水分子运动的差别所导致的液面改变。

(2)当半透膜两侧的溶液达到平衡时,是指两侧的水分子运动达到平衡,而两侧溶液的浓度并不一定相同,两侧的液面高度也不一定相同。

(3)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由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扩散。此处的浓度是指物质的量浓度,是单位体积中微粒的多少,不是质量分数。

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2)现象

①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②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甚至涨破。

③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子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细胞形态基本不变。

2.植物细胞的渗透系统

(1)半透膜: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2)浓度差: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植物液泡内部的细胞液,当它和外界溶液有浓度差时,发生吸水或失水。

3.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

(1)实验材料:紫色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

(2)实验原理

①成熟的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②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与外界溶液形成浓度差。

③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

(3)实验过程

(4)实验结论

①当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分离,发生质壁分离。

②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当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特别提醒(1)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实验材料的选择,必须选择有大液泡并有颜色的植物细胞,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

(2)若用0.5g/mL蔗糖溶液做实验,能发生质壁分离但不能复原,因为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

(3)若用适当浓度的尿素、乙二醇、KNO3、NaCl做实验,会出现自动复原现象,因为这些物质会转移到细胞内而引起细胞液浓度升高。

如图是将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细胞先放到0.3g/mL的蔗糖溶液中(甲),再放到清水中(乙)的实验过程的图解,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细胞的原生质层包括图中的哪些部分(请用图中数字回答)?

答案包括2、3、4。

2.甲过程中,5的颜色如何变化?其吸水能力又如何变化?

答案颜色变深,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3.甲过程中,进入[1]和[4]的物质分别是什么液体?

答案细胞壁是全透性的,进入[1]的有水和蔗糖,而进入[4]细胞质的只有水。

4.有位同学错取了3g/mL的蔗糖溶液,发现做完甲过程后,再做乙过程几乎没有观察到相关现象,分析原因可能是什么?

答案溶液浓度太高,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不能再发生质壁分离复原了。

知识整合原生质层不包括全透性的细胞壁;在质壁分离的过程中,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逐渐升高,颜色加深,吸水能力增强;若外界溶液浓度太高,会导致细胞过度失水死亡。

3.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过程中,某同学在视野中看到生活着的洋葱表皮细胞正处于如图所示的状态。a、b表示该部位的溶液浓度,由此可推测()

A.a>b,细胞渗透吸水

B.a=b,渗透系统保持动态平衡

C.a

D.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答案 D

解析该细胞可能正处于质壁分离过程中,也可能处于质壁分离后的动态平衡过程中,也可能正处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过程中。此状态下一步可以是液泡继续增大,也可以是液泡继续变小,也可以是液泡不发生变化。

4.用0.5g/mL蔗糖溶液、0.3 g/mL蔗糖溶液、一定浓度的尿素溶液分别处理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10min,三组细胞体积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a曲线为0.5g/mL蔗糖溶液处理组

B.a、b、c三组洋葱细胞失水的方式相同

C.若将细胞转移到蒸馏水中,有两组能够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D.若实验持续,只有一组细胞能够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答案 A

解析图示可知,a、b、c的细胞体积依次减小,说明失水量依次增大,0.5g/mL蔗糖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比0.3 g/mL中的失水多,故a曲线不是0.5g/mL蔗糖溶液的处理组;在较高浓度的外界溶液中,洋葱细胞失水的方式都是渗透失水;将细胞转移到蒸馏水中,0.3 g/mL 蔗糖溶液、一定浓度的尿素溶液处理的细胞,能够吸收外界的水分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而0.5g/mL蔗糖溶液浓度过高,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尿素是小分子,可进入细胞,从而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蔗糖不能被吸收进入细胞液,细胞不会自动复原。

知识拓展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拓展应用

(1)判断细胞的死活

能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活细胞;

不能发生质壁分离→死细胞。

(2)测定细胞液浓度范围

待测细胞+一系列浓度梯度的分离剂→细胞液浓度范围介于未发生质壁分离和刚刚发生质壁分离的外界溶液的浓度范围之间。

(3)比较不同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不同植物细胞+同一浓度的分离剂→刚发生质壁分离所需时间比较判断质壁分离速度(或细胞液浓度)。

三、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1.细胞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实例

(1)观察水稻和番茄对无机盐的吸收示意图,分析:

水稻吸收SiO4-4多,吸收Ca2+、Mg2+较少,番茄吸收Ca2+、Mg2+较多,吸收SiO4-4较少。说明不同植物对相同离子的吸收表现出较大差异。

(2)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中碘的含量明显高于血液中碘的含量。

(3)不同微生物对不同矿物质的吸收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2.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

(1)物质跨膜运输并不都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

(2)细胞对于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有选择性。

3.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具体表现为水分子可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相同的完全培养液,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培养水稻和番茄幼苗。在两者的吸水率几乎相同的情况下,72h后原培养液中部分离子浓度发生了如下表所示的变化(表中数据为72h后溶液中部分离子浓度占实验开始时的百分比)。结合下表分析:

1.两种植物对同一种离子的吸收量相同吗?

答案不同,不同植物对同一离子的需要量是不同的。

2.水稻对不同离子的吸收量是否相同?

答案不同,如水稻对SiO4-4的需要量大,对Ca2+的需要量小。

知识整合不同植物对同一离子的吸收量不同;同种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量也不同;植物对各种离子的吸收速率主要与细胞膜上蛋白质(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5.关于选择透过性膜和半透膜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①具有半透性一定具有选择透过性②具有选择透过性一定具有半透性③只有活的生物膜才具有选择透过性④只有活的生物膜才具有半透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半透膜是指一些物质(一般是小分子物质)能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如水分子可以透过玻璃纸,而蔗糖分子则不能。选择透过性膜是指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小分子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膜,并且只有活的生物膜才是选择透过性膜。物质能否透过半透膜取决于物质分子与膜孔大小的关系;而能否透过选择透过性膜则一般取决于膜上载体蛋白的种类。

易混辨析半透膜、选择透过性膜的比较

(1)区别:①半透膜是无生命的物理性膜,是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物质能否通过取决于分子的大小。

②选择透过性膜是具有生命的生物膜,载体蛋白的存在决定了其对不同物质是否吸收的选择性。细胞死亡或膜载体蛋白失活后,其选择透过性丧失。

(2)共性:都允许水分子自由通过,但不允许大分子物质通过。

1.下列现象中属于渗透作用的是()

A.水分子通过细胞壁

B.葡萄糖分子通过细胞膜

C.K+通过原生质层

D.水分子通过原生质层

答案 D

解析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原生质层可以看作半透膜。

2.如图甲烧杯中是5%的淀粉液,图乙烧杯中是5%葡萄糖液,将装有蒸馏水的透析袋分别放入图甲、乙烧杯中(水和葡萄糖分子能通过透析袋的膜)放置一小时后()

A.图甲烧杯中透析袋外的淀粉液浓度不变

B.图乙烧杯中透析袋外的葡萄糖液浓度降低

C.图甲烧杯中透析袋内的液体加入碘液后呈蓝色

D.图乙烧杯中透析袋内的液体加入斐林试剂后即呈砖红色

答案 B

解析图甲烧杯中透析袋外的淀粉液浓度大于透析袋内蒸馏水的浓度,由于淀粉不可以通过透析袋,所以水分子从透析袋出来进入烧杯,导致透析袋外的淀粉液浓度降低,A错误;图乙烧杯中透析袋外的葡萄糖可以进入透析袋,而透析袋内的水分子可以出来进入烧杯,所以烧杯中水分子增多,葡萄糖分子减少,则图乙烧杯中透析袋外的葡萄糖液浓度降低,B正确;由于淀粉不可以通过透析袋,所以图甲烧杯中透析袋内没有淀粉,加入碘液后不会出现蓝色,C错误;图乙烧杯中葡萄糖可以进入透析袋,葡萄糖是还原糖,所以图乙烧杯加入斐林试剂后需水浴加热才可以变成砖红色,D错误。

3.将洋葱鳞片叶放在0.45mol/L 蔗糖溶液中,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放在0.35 mol/L蔗糖溶液中,细胞有胀大趋势;放在0.4mol/L蔗糖溶液中,细胞似乎不发生什么变化。这表明()

A.洋葱表皮细胞已经死亡

B.细胞膜不允许水分子自由通过

C.蔗糖分子进入细胞导致渗透平衡

D.细胞液浓度为0.4mol/L左右

答案 D

解析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液通过原生质层与外界溶液构成了渗透系统。当细胞液浓度大于

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反之细胞失水;当二者浓度接近时,吸水、失水达到平衡。

4.将人体血液置于质量分数为9%的食盐溶液中制成装片后,用显微镜观察,可以发现血细胞呈现()

A.质壁分离

B.正常状态

C.细胞膜破裂

D.细胞皱缩

答案 D

解析血细胞所处的环境相当于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现将其放入质量分数为9%的食盐溶液中,红细胞会失水皱缩。

5.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如下实验材料做相关实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用上述材料进行质壁分离实验,应选择的最佳实验材料是________(填序号)。

(2)在观察质壁分离实验中,将取自同一材料同一区域的三个细胞分别放在A、B、C三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实验结果分别如下图1、2、3所示,这三种蔗糖溶液的浓度由大到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3)将图3细胞放入________中,细胞能由图3恢复成图1的状态,此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2)C B A(3)清水质壁分离复原

解析(1)紫色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具有大液泡,在较高浓度的外界溶液中可以发生质壁分离,紫色液泡便于观察。(2)当蔗糖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渗透失水,会导致质壁分离,而且蔗糖溶液浓度越高,细胞失水越多,质壁分离越明显;当蔗糖溶液浓度小于或等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分离。据图可知,蔗糖溶液浓度的大小关系是C >B>A。(3)将发生质壁分离的活细胞放入清水中后,细胞会发生渗透吸水,最终完成质壁分离复原。

课时作业

[学考达标]

1.将下列细胞或细胞器放入清水中,不会破裂的是()

A.红细胞

B.叶绿体

C.线粒体

D.叶肉细胞

答案 D

解析叶肉细胞有细胞壁,吸水不会破裂。

2.如右图中的渗透装置,开始时的液面高度为a,停止上升时的高度为b,若每次停止上升后都将玻璃管中高出烧杯液面的部分吸出,则a、b液面间的高度差与吸出蔗糖溶液的次数之间的关系是下图中的()

答案 B

解析由于单位体积的蔗糖溶液中水分子的数量要少于单位体积的清水中水分子的数量,所以导致蔗糖溶液中的液面上升。当用吸管吸走了蔗糖溶液后,蔗糖分子数量减少,造成蔗糖溶液浓度下降,则蔗糖溶液和清水之间的浓度差逐渐变小,ab段液柱产生的压强(即a、b 液面间的高度差)随着吸出蔗糖溶液次数的增加而减小。

3.以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为材料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中能观察到紫色中央液泡逐渐缩小

B.滴加0.4g/mol的蔗糖溶液比0.3 g/mol的蔗糖溶液引起细胞质壁分离所需时间短

C.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入清水中又复原,说明细胞仍然保持活性

D.用高浓度的NaCl溶液代替蔗糖溶液不能引起细胞质壁分离

答案 D

解析以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为材料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是因为细胞液呈紫色,便于观察其变化情况。用高浓度的NaCl溶液代替蔗糖溶液也会引起细胞质壁分离。

4.在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中,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吸水能力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

答案 A

解析在植物细胞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不断失水,细胞液浓度不断升高,则细胞吸水能力逐渐增强,失水能力逐渐减弱;而在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不断吸水,细胞液浓度逐渐降低,细胞的吸水能力减弱,失水能力增强。

5.植物体内有三个相邻的细胞a、b、c,已知它们的细胞液浓度大小关系是a>b>c,那么它们三者之间水分渗透的方向表示正确的是()

答案 C

解析细胞液的浓度越高,则吸水能力越强,a细胞液浓度最高,c细胞液浓度最低,b介于a、c之间,因此选C。

6.将紫色水萝卜的块根切成小块放入清水中,水的颜色无明显变化,若进行加温,随着水温的增高,水的颜色逐渐变红,其原因是()

A.细胞壁在加温中受到破坏

B.水温升高,花青素的溶解度加大

C.加温使细胞膜等生物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

D.加温使水中化学物质发生了反应

答案 C

解析只有活细胞的生物膜才具有选择透过性。

[高考提能]

7.图1表示两种物质扩散的图解,图2是为了验证图1物质扩散成立的实验装置,实验结果应是()

A.甲中水柱a将持续上升

B.甲中水柱a将先上升后下降

C.乙中水柱b上升到一定高度后维持不变

D.乙中水柱b将先上升后下降最后稳定不变

答案 D

解析由于甲中的淀粉不能透过半透膜,所以甲中的液面高度先上升,达到一定高度后保持不变;乙装置漏斗中葡萄糖溶液浓度大,导致液面上升,由于葡萄糖分子能够通过半透膜,导致半透膜两侧浓度差降低,所以漏斗中液面又会降低,最后两液面相平。

8.将六个大小相同的马铃薯去皮之后,分别置入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

中,数小时后取出称其重量。增减的重量与蔗糖溶液的浓度关系如

右图,根据图示判断,马铃薯细胞液浓度与下列哪项最为接近()

A.0.4

B.0.8

C.1.0

D.1.6

答案 C

解析在马铃薯的重量变化为0时,水分的进出达到平衡,细胞内外溶液的浓度相等,此时对应的蔗糖溶液浓度即马铃薯细胞液的浓度。

9.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可以说明或证明下列中的()

①植物细胞的死活②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③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渗透失水;反之,细胞则渗透吸水④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⑤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④⑤

答案 B

解析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可以证明②、③,说明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从而可以判断细胞的死活,因为死亡细胞的原生质层具有全透性。另外还可以测定细胞液的浓度。

10.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细胞吸水和失水是水分子顺相对含量梯度的跨膜运输的过程

B.水分子跨膜运输的方向是由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

C.无机盐离子可以逆相对含量的梯度进行跨膜运输

D.生物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小分子物质都能通过,而大分子物质则不能通过

答案 D

解析生物膜是选择透过性膜,细胞需要的物质可以通过,不需要的物质不能通过;水分子的跨膜运输方向是顺相对含量梯度运输,即由低浓度溶液(水分子相对含量高)向高浓度溶液(水分子相对含量低)扩散;细胞对于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具有选择性,对于所需要的无机盐离子可以逆相对含量梯度运输。

11.将新鲜萝卜切削成酒杯形,放在两个烧杯中,如图所示。萝卜的内外有两种液体,只知道其中一种是清水,另一种是30%的蔗糖溶液,开始时两个液面等高。一段时间以后,液面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液体A是______________,液体B是________。

(2)图乙中C处的细胞正处于________状态,此时它的细胞液浓度应该比B溶液的浓度________。

(3)图乙中D处的细胞正处于________状态,此时它的细胞液浓度应该比A溶液的浓度________。

(4)萝卜细胞的原生质层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上述现象说明萝卜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________________。

答案(1)30%的蔗糖溶液清水(2)吸水高

(3)失水(或质壁分离)低(4)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二者之间的细胞质半透膜

解析(1)由于A、B开始时液面等高,一段时间后A的液面升高,说明液体A浓度高于细胞液,从细胞液中吸取水分,所以液体A应为30%的蔗糖溶液,液体B为清水。(2)图乙中C处的细胞处于清水中,所以会吸水,细胞液浓度高于清水。(3)图乙中D处的细胞处于30%的蔗糖溶液中,细胞液浓度低于蔗糖溶液浓度,所以表现为失水。(4)萝卜细胞的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二者之间的细胞质,也就是水分子从细胞外运输到细胞液要经过的结构,它相当于半透膜。

12.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可与外界溶液构成渗透系统进行渗透吸水或渗透失水。图甲表示渗透装置吸水示意图,图乙表示图甲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与时间的关系,图丙表示成熟植物细胞在某外界溶液中的一种状态(此时细胞有活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漏斗液面上升可知,实验初始时c两侧浓度大小是a________b。由图乙可知漏斗中溶液吸水速率在________,最终液面不再上升,当液面不再上升时,c两侧浓度大小是a________b。

(2)图丙中相当于图甲中c结构的是________(填序号),结构②中充满的液体是______________。此时细胞液的浓度与外界溶液的浓度大小关系是________。

A.细胞液>外界溶液

B.细胞液<外界溶液

C.细胞液=外界溶液

D.都有可能

(3)把一个已经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浸入清水当中,发现细胞中液泡体积增大,说明细胞在

渗透吸水,细胞能否无限吸水?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小于下降小于(2)③④⑤外界溶液D(3)不能细胞壁对原生质层有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解析(1)漏斗内液面的上升是由细胞吸水引起的,水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移动,因此,由图甲中漏斗内液面上升可知,b侧液体的浓度大于a侧;图乙反映的是随吸水时间的延长,漏斗内液面升高的速度逐渐下降,这是由浓度差缩小造成的。考虑到漏斗内液柱压力的作用,当液面不再上升时,a侧的浓度小于b侧。

(2)图甲中c为半透膜,在图丙中可将细胞膜③、液泡膜⑤和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④视作一层半透膜,结构②当中充满的液体是外界溶液;由于无法判断细胞是在吸水还是失水,因此,无法确定此时细胞液的浓度与外界溶液的浓度大小关系。

(3)对植物细胞而言,由于细胞壁的存在,且细胞壁的弹性有限,因此,细胞不可能无限吸水,当细胞因吸水体积增大到细胞壁所能膨大的最大限度时,细胞将不再吸水。

13.将同一植物细胞依次浸于蒸馏水、质量浓度0.3g/mL蔗糖溶液和质量浓度0.5 g/mL尿素溶液中,观察原生质体的体积随时间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细胞壁与原生质体将要分离时原生质体的体积相对值为100),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曲线a、b、c中,表示细胞在蒸馏水中的是________,表示在质量浓度0.3g/mL蔗糖溶液中的是________,表示在质量浓度0.5 g/mL尿素溶液中的是________。

(2)EF段的细胞液浓度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简要分析b、c曲线差异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 c b(2)细胞液浓度逐渐升高,最后与外界溶液浓度相等而进入相对稳定状态(3)①尿素分子可缓慢进入细胞液,使细胞液浓度增大,当其高于尿素溶液浓度时,细胞开始由失水变为吸水,直至平衡;②蔗糖分子不能进入细胞,在蔗糖溶液中细胞失水,原生质层收缩,使细胞液浓度升高,之后失水减慢,直至平衡

解析由题图中所给的曲线信息分析可知,a曲线表示细胞发生了渗透吸水,说明所处的环境是蒸馏水;b曲线表示原生质体体积先变小后又恢复原状,说明细胞开始时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所以周围的环境是尿素溶液;c曲线表示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并保持一定的

状态,此时细胞内外渗透压达到平衡,说明细胞周围环境为蔗糖溶液。

[真题体验]

14.(2015·海南,10)取生理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新鲜叶片若干,去除主脉后剪成大小相同的小块,随机分成三等份,之后分别放入三种浓度的蔗糖溶液(甲、乙、丙)中,一定时间后测得甲的浓度变小,乙的浓度不变,丙的浓度变大。假设蔗糖分子不进出细胞,则关于这一实验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前,丙的浓度>乙的浓度>甲的浓度

B.乙的浓度不变是因为细胞内蔗糖浓度与乙的浓度相等

C.实验中,蔗糖分子不能通过细胞壁

D.甲、丙的浓度变化是由于水分子在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移动引起的

答案 D

解析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反之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两者浓度相等时,吸水量与失水量相等,水分子进出达到平衡状态;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实验过程中,甲溶液吸水、乙溶液水分子进出平衡、丙溶液失水,所以实验前甲的浓度>乙的浓度>丙的浓度,A错误;乙的浓度不变是因为细胞外蔗糖浓度与乙溶液中的细胞浓度相等,水分子进出平衡,B错误;实验中蔗糖分子能通过细胞壁,C错误;甲、丙的浓度变化是由水分子在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移动引起的,D正确。

15.(2014·新课标Ⅰ,4)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与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红色花瓣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B.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C.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答案 B

解析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指的是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分离。红色花瓣是由液泡内花青素的颜色呈红色导致的,所以用红色花瓣作为实验材料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A项正确。黑藻叶片中的叶绿体显绿色,液泡中细胞液的颜色接近无色,两者之间有颜色差异,因此叶绿体的存在不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B项错误。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的细胞细胞液浓度可能不同,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C项正确。通常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时用紫色洋葱的鳞片叶外表皮,因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发生质壁分离时容易观察,D项正确。

第四章第一节 温度计 练习1

测试题 一、基础训练 1.温度表示物体的程度,常用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性质制成的,如图4-1-2所示温度计的分度值为,示数为,读作为. 2.如图4-1-2所示的装置,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的实验操作中有两处错误是:①; ②. 3.小芳同学用体温计测量自己的体温,测量结果为36℃,所测体温低于实际体温的原因可能是() A.使用前未将水银面甩回最低的位置 B.体温计置于腋下的时间太长 C.体温计未与身体直接接触 D.没有及时读出体温计的数据 4.体温计是用来测人体温度的,它的刻度范围是℃,每1小格代表℃. 5.温度为0℃时() A.水已不存在,全部结成冰B.冰已不存在,全部变成水 C.水蒸气不存在,只有冰水混合物D.冰、水、水蒸气都可能存在 6.在制作液体温度计时,为了提高温度计的灵敏度,下列措施可行的是()A.玻璃管的内径细一些B.玻璃管的内径粗一些 C.玻璃泡的容积做小一些D.以上都不正确 二、能力训练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0℃的冰与0℃的水冷热程度相同B.-20℃的冰比-15 ℃的水温度高 C.用体温计测沸水的温度 D.体温计使用前若示数在35℃以上应先甩几下 8.某同学测得沸水的温度只有92℃,失误较多,但下列操作中不可能产生这一失误的原因是() A.温度计的玻璃泡跟沸水没有长时间接触就读数 B.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完全浸没在沸水中 C.将温度计从沸水中取出读数 D.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沸水中,并经过一段时间后,在沸水中读数 9.两支内径不同,下端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温度计同时插入同一杯热水中,则水银柱上升的高度和示数是() A.上升的高度一样,示数相等B.内径粗的升得低些,但示数相等 C.内径粗的升得低些,但示数小些D.内径细的升得高些,但示数大些10.炎热夏天的一天,气温为35℃,小明发现小红中暑了,为了快速测得小红的体温,小明用了一支读数为39℃的体温计直接给小红测量体温,结果发现体温计的示数仍然为39℃,则下列关于小红体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可能高于39℃B.一定就是39℃C.可能低于39℃D.可能就是39℃11.将一支温度计放入沸水中测量温度,仔细观察会发现温度计的示数是()A.一下就保持在100℃处不变了B.读数上升到100℃后才不变 C.先稍微下降一点,再上升到100℃附近后就保持不变了D.一直上升

第四章第一节

第四章增值税、消费税法律制度 第一节增值税法律制度 增值税是对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劳务过程中实现的增值额征收的一种税。增值税是我国现阶段税收收入规模最大的税种。 一、增值税纳税人 (一)纳税人 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为增值税的纳税人。 在中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是指: (1)销售货物的起运地或者所在地在境内; (2)提供的应税劳务发生地在境内。 单位,是指企业、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军事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单位;个人,是指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 (二)纳税人的分类 认定标准: 下列纳税人不属于一般纳税人: (1)年应税销售额未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企业。 (2)个人(除个体经营者以外的其他个人)。 (3)非企业性单位。 (4)不经常发生增值税应税行为的企业。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实行登记制,登记事项由增值税纳税人向其主管税务机关办理。

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超过财政部、国家税务局规定标准,且符合有关政策规定,选择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的,应当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交书面说明。 个体工商户以外的其他个人年应税销售额超过规定标准的,不需要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交书面说明。 除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另有规定外,纳税人自其选择的一般纳税人资格生效之日起,按照增值税一般计税方法计算应纳税额,并按照规定领用增值税专用发票。 (三)扣缴义务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单位或者个人在境内提供应税劳务,在境内未设有经营机构的,以其境内代理人为扣缴义务人;在境内没有代理人的,以购买方为扣缴义务人。 二、增值税的征税范围 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包括在中国境内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和进口货物。 (一)销售货物 销售货物,是指有偿转让货物的所有权。 (二)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 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下简称应税劳务),是指有偿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 (三)进口货物 进口货物,是指申报进入中国海关境内的货物。 (四)视同销售货物行为 1、将货物交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代销; 2、销售代销货物; 3、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至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 4、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 5、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 6、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 7、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者投资者;

第四章热和冷第一节温度[物理教案]

第四章热和冷第一节温度 一、教学模式:活动——归纳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知道温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摄氏温标定标的规定。 (3)常识性了解液体温度计及体温计的构造和原理。 (4)常识性了解热力学温标与摄氏温标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会使用液体温计和体温计测温度。 (2)能正确读温度计的示数。 (3)能正确用摄氏温标表示温度的方法。 3、情意目标: 通过练习使用温度计,培养学生探索趔的科学态度。 三、学习理论依据: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和梅耶的学习过程模型。 四、教学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学生认知结构中无特别深刻的温度概念,所具有的对冷和热的感 受,及其广播电视中所知的气温的高低。 2、使能目标(过渡性目标):温度的概念→液体温度计的构造→摄氏温标的定 标规定→摄氏温度的读法和表示法→热力学温标与摄氏温标的关系→体温计的构造及原理→会用液体温度计测量温度。 3、支持性条件:分析,归纳,类比及操作技能。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摄氏温标的定标规定及用液体温计测量温度。 难点:摄氏温标的定标规定。 六、教学媒体: 投影或实物展示台,温度计(常用与体温计),其他的实验器材等。 七、教学程序: 1、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实验现象→归纳概括→温度计的应用。 2、教学流程:

1 / 1 八、教案说明: 本堂课教学中要突破的重点是摄氏温标的定标规定及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1 摄氏温标的定标讲述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温度计的玻璃管内径粗细是均匀的,然后教师具体的操作一下,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冰水混合物中,待玻璃管中的液柱稳定后,记下该刻度,(以目前的条件而言,要做成冰水混合物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作为0℃。最后定标100℃,在定标100℃时,应粗略的介绍1标大准大气压的含义,如上海的地理位置较为接近海平面位置,即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地面附近的大气压比较接近标准大气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水沸腾时的温度也接近100℃。在学生大概了解标准大气压的含义后,教师可以具体操作将玻璃泡浸没在沸水中,待玻璃管中的液柱稳定之后,记下刻度表示100℃。 2 在讲授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教师不妨让一个学生到展示台具体操作,通过具体的操作再分析,且分析时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肯定正确,指出错误的做法,从而概括使用温度计应注意的问题和正确的使用方法。 (二)备课必读资料 1、上科版物理教参(八年级)P43,4,1温度 2、物理学科课程标准。 3、物理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设计(市教研室编)(八年级) 4、优秀教案及录像课。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第一节

第四章第一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 课前预习学案 一、 预习目标 预习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尝试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二、 预习内容 第一课时:遗传信息的转录 1. RNA 的组成、结构及分类 (1)基本单位: ,它是由一分子 、磷酸和碱基组成,组成RNA 的碱基有 。 (2)结构;一般是 链,长度比DNA 短,能通过 ,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 (3)分类:①在翻译过程中起模板作用的是 ; ②起转运作用的是 ; ③参与构成核糖体的是 。 2.转录(1)场所: ⑵模板: ⑶原料: ⑷配对原则: ⑸产物: (主要是mRNA ) ⑹过程:①解旋:________解开。 ②配对:细胞中游离的________与供转录用的DNA 的一条链上的碱基互补配对。 ③连接:在________的作用下,依次连接,形成新的分子。 ④脱离:合成的________从DNA 链上释放,而后DNA 双链恢复。 第二课时:遗传信息的翻译 1.翻译 ①概念:在________中,以________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________的过程。 ②场所: ③模板: ④原料: ⑤运载工具: ⑥产物: 2.密码子 (1)概念:_______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这3个相邻碱基称为_______。 (2)种类:共有_______种,决定氨基酸的有_______种。 3.转运RNA (1)结构:形状像三叶草的叶,一端是携带______的部位,另一端有三个碱基。每个tRNA 的这3个碱基可以与mRNA 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称为______。 (2)种类:______种 小结: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 ( ) ( ) 基因 mRNA 蛋白质 细胞核 细胞质(核糖体)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⑴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⑵理解遗传信息与“密码子”的概念 ⑶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二、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探究活动一:遗传信息的转录 1.为什么RNA 适于作DNA 的信使? 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蛋白质合成在细胞质中进行,在两者之间需要一个传递信息的信使——RNA 。能完成此任务的RNA 与其成分和结构有一定的关系。 (1)基因是有_________的_____片段; DNA 主要存在于________中,而蛋白质的合成是在_______中进行的。 (2)RNA 一般是____链,比 DNA 短,因此能够通过_______,从________转移到______中。 2.DNA 3.

人教版_八年级物理_第四章_第一节_温度计_练习题

温度计 一、填空题 1.温度是表示物体___________的物理量.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 ________性质来测量温度的.温度计上的符号℃表示采用的是 __________温度,它把_________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____________的温度规定为100度. 2.平时的冷热常凭感觉,要准确判断冷热需用_________ ,使用时,首先要看清它的_______,然后要看清它的_______,这样才能正确读出所测的温度. 3.一般物体都是温度升高时体积_________,温度降低时体积_________.常用的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__________________ 的规律制成的. 4.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摄氏度,表示为_________,沸水的温度是100摄氏度,表示为_________ .1摄氏度就是将温度计上的0摄氏度和100摄氏度之间等分成_________ 份,每一个等份代表1摄氏度. 5.人的正常体温大约是_________,常用的体温计的量程为_________,分度值为__________,里面的液体是_________,每次使用前,都要拿着体温计把水银_________. 6.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读数时_________把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填“能”或“不能”) 7、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判断是否适合待测液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或; ②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后要,待温度计的示数后再读数;③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 8、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时,将手伸进水中觉得不冷不热,水的温度大

第4章第1节 食物与营养

第4章代谢与平衡 第1节食物与营养 一、食物与能量 食物中的营养素主要有水、糖类、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和粗纤维7大类。其中的糖类、蛋白质、脂肪三大有机营养能为动物提供能量。 二、食物中各类营养素及其作用 糖类:是人体细胞最重要的________物质。 蛋白质:是细胞________和________的主要原料;也能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脂肪:生物体________的物质。 水: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各种生理活动的基础。 无机盐:构成组织和维护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 粗纤维:来源于植物性食物,能吸收和保留水分,辅助人体对食物的________,利于排便等。 三、均衡膳食 不同食物中各营养素的含量各不相同。不同生长期,人体需要的营养也有差异。所以饮食需要合理搭配,不偏食、不挑食、全面营养,不过量。

A组基础训练 1.(阜阳中考)青少年适当多吃点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利于生长发育,这是因为蛋白质( ) A.能预防脚气病 B.是人的生长和细胞更新的重要原料 C.能加速血液循环 D.是人体生命活动最主要的供能物质 2.食物纤维素的作用是( ) A.促进肠道蠕动,有利于及时排便,减少大肠癌的发病率 B.减少肠道吸收脂肪,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C.刺激消化腺分泌消化液 D.以上三项都是 3.下列各项中符合科学饮食原则的是( ) A.喜欢的多吃,动物性食物多吃 B.早餐少、中餐好、晚餐饱 C.荤素搭配,粗细兼吃 D.多吃蛋白质类,少吃淀粉类 4.(永州中考)下列哪组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糖类( ) A.馒头、甘薯B.鱼、鸡蛋 C.猪肉、花生D.白菜、辣椒 5.(荆州中考)某同学是学校有名的“小胖墩”,平时一日三餐鸡鱼肉不断,各种巧克力应有尽有。可是该同学却经常感冒,身体素质较差,生物老师对其原因的分析是营养不良。该同学缺乏的营养成分主要是( ) A.糖类B.脂肪C.维生素D.蛋白质 6.(宜宾中考)人类的食物是由生物圈中的植物、动物等提供的,食物中含有人体所需

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

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气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尤其对农业生产来说,它是 一种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 教材的最后还提供了大气环境检测的阅读材料, 关注健康、增强环保意识都有重要作用。 教法指导: 1、 让学生发现问题、师生探究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2、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报纸、图书、网络等查找资料,培养比较、分析、概括能力。并通过学生 播报天气预报,让学生体验做天气预报员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利用学生了解的当地素材和电视新闻中的实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情景设计: 开放式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这种贴近生活的知识,对于引导学生关注当前大气环境质量、 1、 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词语。 2、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 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5、 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通过网络、报纸、图书等学会调查和分析资料,在欣赏、快乐的氛围中对所学知识渗透。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更加关注各种地理现象以及各类经济活动,使学生逐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 意识。 “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综合分析天气形式图和天气预报图 1课时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引入:我有个问题想要请教同学们,这个元旦我要到海南去出差,可我为带什么服装犯了愁,哪个同学能帮帮我, 给我参谋一下?(生答略)。你去过海南吗?(生答略)。那你怎么知道我需要带单衣去呢?(生答略) 。恩,是热 带,气候四季炎热。我打算1月1日出发去海南,在去之前,我买好了车票,准备好了必需品,还要关注一下什么? 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生答略)。好,我知道了,还要关注天气预报。天气和气候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 探讨气候的变化规律,对人类是很重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每个人密切有关的天气和气候。 板书:天气和气候 教师:展示课件,今天晚上到明天,北京,晴转多云,偏北风四级,最高气温 这则天气消息传达了哪些具体内容?你能说说天气的概念吗? (板书)天气的概念: 根据当天的天气状况和已经了解的天气预报的内容请同学们描述天气的概念。 14 C ,最低气温7 C 。请同学们注意 (同位交流) 讲解:天气是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风雨等的大气状况。是指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 可以用阴、晴、冷、热,风力大、小等来描述。从同学们的回答看,我们不难知道天气有两个特点: 学生总结:时间短、变化快 尝试举例子说明天气的这两个特点。同学们纷纷举例:六月天,孩子面,说变就变 ------ (2)讨论 ①谁能说说,天气的变化与人类有什么密切的关系?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归纳

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归纳 班级姓名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1、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①具有半透膜;②半透膜两侧溶液有浓度差 ▲3、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细胞质浓度<外界溶液浓度时→动物细胞失水皱缩; (2)细胞质浓度>外界溶液浓度时→动物细胞吸水膨胀; (3)外界溶液浓度= 细胞质浓度时→动物细胞保持原状;水分进出平衡。 4、动物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取决于细胞膜两侧溶液的浓度差,细胞膜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所以动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5、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6、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细胞壁和原生质层发生分离,此现象称为质壁分离; (2)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细胞壁和原生质层恢复原来的状态,此现象称为质壁分离复原。 7、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取决于原生质层两侧溶液的浓度差,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所以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8、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 (1)内因(结构基础):原生质层具有半透性,且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 (2)外因: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 9、植物细胞吸水、失水几种现象分析: (1)mL的蔗糖溶液:质壁分离现象明显但不能复原。因为溶液浓度过

高,细胞过度失水,导致死亡。 (2)KNO3等无机盐溶液:能质壁分离,并能自动复原。因为细胞能主动吸收溶液中的K+和NO3-,使细胞液浓度增大,细胞渗透吸水。 (3)醋酸溶液:无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因为醋酸能杀死细胞,使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盐酸、酒精溶液类似) ▲10、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 ①物质跨膜运输并不都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 ②细胞对于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有选择性;而且这种选择性具有普遍性。 11、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不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生物膜的组成:主要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还有少量的糖类。其中,蛋白质是生物膜功能(选择透过性)的主要承担者。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骨架;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具有流动性; (2)蛋白质分子的分布方式: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中。蛋白质分子的分布有不对称性。 (3)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4、糖被只存在于细胞膜的外侧,一层由细胞膜上的糖类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其作用是:①保护、润滑;②细胞识别。细胞膜表面的糖类和脂质可以结合成糖脂。

第4章第1节食物链

第四章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第一节食物链 学校:党睦镇中时间:2006年11月 通过第三长的学习,学生很容易问到:食物从何而来?所以教材紧接着安排“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是顺理成章、一环扣一环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人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关系,进而建立生态学的观点。 在生物相互之间的关系中,食物关系是很重要的一种关系,本节首先分析“谁吃谁”,达到“做中学”的目的,接着分析食谱中的生物,一方面巩固食物链的知识,另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也处在一个个复杂的食物链中,不但为生物间食物关系研究奠定 1.归纳食物链的特点,达到“做中学”的目的。 2.在分析中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物间普遍存在摄食与被食的关系。 (2)知道什么是生物链。 2.能力目标 (1)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2)通过方案设计、查阅资料等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建立自然界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科学自然观。 (2)培养学生探究食物链的兴趣,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重点:帮助学生构建食物链的概念。 难点:指导学生设计生物防治的方案。 讨论法,图片分析法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师:食物链的故事。这是一件真实的故事。在我国遥远的南海上,有一群岛屿——西沙群岛。 别看这些岛子小,岛上却生长着青翠的树林,生活着各种昆虫和海鸟。解放军叔叔在这里日夜守卫着祖国的海疆。小岛上生活很艰苦。不要说粮食,就连喝的淡水,种菜的土壤也要从大陆上运去。解放军叔叔不怕困难,在岛上种菜养花,把小岛打扮得象花园一样。为了改善生活条件,他们自力更生,在岛上养了鸡。后来,经过不断地繁殖,鸡群越来越多。只要到林子里转一圈,就可以拾回满满一筐鸡蛋。可是,没过多久,不知为什么这里的老鼠成了灾。由于老鼠的危害,岛上的鸡大量死亡。大白天,一个小时内,二十多只雏鸡就被老鼠咬死;夜里,两、三只大老鼠竟向老母鸡发动了进攻。由于鼠灾,鸡群越来越少。侥幸活下来的鸡干脆躲进树林里,再也不敢出来。“老鼠怕猫,还是请猫帮帮忙吧!”为了消灭老鼠,战士们又把猫带到小岛上。果然,老鼠就被消灭了。可是,战士们在岛上巡逻时,又发现低矮的麻枫桐树下有一堆堆鲣鸟的尸体。经调查,原来是猫作的孽。猫不仅吃老鼠,同时也危害珍贵的鲣鸟。鲣鸟是国际重点保护鸟类。为了不让这群谗猫为非作歹,残害鲣鸟,战士们又养起了狗。狗的嗅觉很灵敏,一发现猫,就扑上去把猫咬死。猫少了,老鼠又再次猖獗起来。狗爱打架,到处汪汪乱叫,搅得小鸟整日不得安宁。驻守海岛的解放军叔叔感到实在无能为力了,他们只好给科学家写信,请求帮忙解决难题。 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千万种生物组成了一台十分巧妙的“机器”,各种生物是这台机器的零件,他们互相依赖,互相影响,如果人类不小心无意中触动了机器中的一个零件,就可能带来许多麻烦。 2.学案之一:分析农田中的生物 师:我们看看课本的70页,看一看,连一连,到底是谁吃谁? 师:我们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一写。 师:你连出了几条?我们看看黑板上的连得对吗? 师:中国有句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球。”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通过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一条链条,叫做食物链。按照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食物链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类是捕食性食物链,以植物为基础,由植物到小动物,再到大动物,后者可以捕食前者: 青草→蝗虫→蛙→蛇→鹰, 就属于这种类型。二是寄生性食物链,以大动物为基础,由小动物寄生在大动物身上:鸟类→跳蚤→原生动物→细菌→过滤性病毒,就属于这种类型。三是腐生性食物链,也称分解链,在死的动植物残体上,从繁殖细菌、真菌及某些土壤动物开始:植物残体→蚯蚓→线虫类→节肢动物,就属于这种类型。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叫营养级。任何一种生物都属于一定的营养级。任何食物链上,后一种动物只能吃食、同化前一种动物所能提供能量的一部分,并通过新陈代谢等又消耗一部分能量。后一种生物最终只能贮藏从前一种生物中摄取能量的5—20%。这就是说,能量沿着食物链的营养级逐级流动,不断减少。一般食物链中的营养级不会多于五个。 师:食物链上的各种生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环扣一环。如果某一环节发生故障,链条就失去整体性,生态系统就会发生紊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南非探险队登上南极的马里思岛后,船上的几只老鼠也被带上了小岛。因为老鼠没有天敌,两年后,这个小岛成了鼠岛。为了消灭老鼠,探险队运来四只家猫,结果老鼠逐渐少了,而猫迅速繁殖,

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应牢记知识点 1、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⑴、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细胞吸收水分膨胀。 ⑵、当外界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细胞失去水分皱缩。 ⑶、当外界溶液的浓度等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2、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3、原生质层指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⑴、细胞核在原生质层内(P—61图4—2) ⑵、原生质层可以被看作是一层半透膜。 4、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 ⑴、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⑵、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 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质壁分离。 ⑶、发生了质壁分离的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外液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原生质层逐渐膨胀恢复原态——质壁分离复原。 5、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原因 ⑴、直接原因细胞失水。 ⑵、根本原因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6、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二、应会知识点 1、原生质指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 2、半透膜是指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过的人工膜。 3、选择透过性膜是生物膜。表现为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细胞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能通过,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过。如细胞膜等生物膜。 4、半透膜只具有半透性而不具备选择透过性;选择透过性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也具有半透性。 5、质壁分离过程中,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液泡的颜色由浅变深;复原过程中反之。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应牢记知识点 1、欧文顿(E .Overton)的发现和结论 ⑴、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 凡是脂溶性物质都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知识点总结。 ⑵、结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1925年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发现和结论 ⑴、实验提取人红细胞中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层分子。 ⑵、发现单层分子的面积为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⑶、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3、1959年,罗伯特森(J .D .Robertsen)的发现和论断 ⑴、发现电镜下,发现细胞膜有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⑵、论断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第4章第1节练习题

一、概念和要点 1.心动周期:心脏的和构成一个周期,称为心动周期,包括一个期和一个期。 2.每搏输出量:一次所能射出的血液量,简称为。 3.射血分数:占的百分比。健康成年人的射血分数为。 4.每分输出量:射出的血液量。也称。左右两侧心室的心输出量基本。心输出量等于与的乘积。 5.心指数:与的比值。安静和空腹状态下测定的心指数称为,中等身材成年人静息心指数为。 6.影响每搏输出量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二、问答题 1.以左心为例,试述心脏泵血的全过程。 2.试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及机制。 三、选择题 (一)单选题 1. 心室等容收缩期瓣膜的状态是 ( ) A.房室瓣开放,动脉瓣关闭 B.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关闭 C.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开放 D.房室瓣开放,动脉瓣开放 2. 房室瓣关闭见于 ( ) A.等容收缩期开始 B.等容收缩期末 C.等容舒张期开始 D.等容舒张期末 3. 等容舒张期 ( ) A.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B.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C.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D.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4. 从房室瓣关闭到动脉瓣关闭之间的间隔相当于 ( ) A.心房收缩期 B.心房舒张期 C.心室收缩期 D.心室舒张期 5. 心动周期中,哪一期左室压力最高 ( ) A.心房收缩期末 B.等容收缩期末 C.快速射血期末 D.减慢射血期末 6. 心动周期中,主动脉压最低是在 ( ) A.等容收缩期末 B.等容舒张期末 C.心房收缩期末 D.快速充盈期末 7. 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 ( ) A.心房收缩的初级泵作用 B.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C.血液的重力作用 D.肌肉泵作用 8. 心室肌的后负荷是指 ( ) A.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B.心室收缩末期内压 C.大动脉血压 D.心房内压 9. 第一心音标志着 ( ) A.心室收缩开始 B.心室舒张开始 C.心房收缩开始 D.心房舒张开始 (二)多选题 1.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房室瓣与主动脉瓣均关闭的时期是 ( ) A.等容收缩期 B.房缩期 C.减慢充盈期 D.等容舒张期 E.减慢射血期 2. 影响每搏输出量的主要因素是 ( ) A.大动脉弹性 B.心肌收缩力 C.小动脉口径 D.血液粘度 E.回心血量 3. 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有 ( ) A.搏出量 B.心输出量 C.后负荷 D.射血分数 E.心指数 4. 在心肌收缩能力和前负荷不变的条件下,增加心肌后负荷可使 ( ) A.每搏输出量减少 B.等容收缩期缩短 C.等容收缩期延长 D.射血速度减慢 E.心室充盈期延长 5. 心力贮备包括 ( ) A.收缩期贮备 B.心率贮备 C.舒张期贮备 D.余血贮备 E.心房贮备

(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四章热现象第一节温度计(1课时)——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第四章热现象第一节温度计(1课时)――初中物理 第一册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第四章热现象第一节温度计(1课时) 执教:山东省______ (省、市、区、县)环翠国际中学庞绍君 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及常用的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3.知道摄氏温度。 4?常识性了解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重点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摄氏温度的规定。 难点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摄氏温度的规定。 教具演示 演示用温度计,烧杯3个,冷水,温水,热水,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

学生实验室用温度计(2人1支)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热现象是指跟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就属于热现象。我们在生活中用冷、热、温、凉、烫等有限的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但是这样的形容非常粗糙。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是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温度 请一位同学操作图4-1实验,并说明感觉 教师:从这个实验中可知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很不可靠的。要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温度计的种类很多,有实验用温度计,家庭用的温度计--寒暑表,医用温度计--体温计,等等。 二.温度计 1.构造和原理 实验用温度计的玻璃泡内装有水银、酒精或煤油。泡上连着一根细玻璃管,管壁厚,壁上有刻度。当温度升高时,泡内的液体膨胀,液面上升;温度下降时,泡内液体收缩,液面下降。从液面的位置可读出温度的数值。所以,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教案总结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科目生物(必修1)课型传统授课教学对象高二学生课题第4章种群与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设计人李晶 教学需要分析 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掌握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理解种群的特征及各个特征的关系;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种群密度调查法调查某一种群的密度;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社会现状有自己的见解和正确的态度。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必修3第4章第1节的内容,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从宏观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4个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是本节课的难点。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学生在必修1分子与细胞、必修2遗传与进化及必修3前三章生物个体生命活动调节部分对生物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生活常识,对学习本章有一定的铺垫作用。 教学准备 教学策略 结合已学知识将学生引入所设计的教学情景,每一部分内容都有问题引领,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锻炼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分析讨论出现的问题,师生一起总结出样方法的注意事项。标志重捕法的教学设计一个数豆子的小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板书设计 第4章种群与群落 1.种群:一定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 2.群落:同一时间、区域、各种生物、集合 3.个体、种群、物种的关系:(图) 种群A 物种群B 个体种个体 第1节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密度 1.概念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 取样方法:五点取样、等距取样 (2)标志重捕法 计算公式: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图)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出生率>死亡率♀>♂ ①出生率≈死亡率②♀≈♂ 出生率<死亡率♀<♂ 五、种群特征间的关系:(图) 年龄组成 预测 出生率种群数量死亡率 迁入率种群密度迁出率 影响 性别比例 六、种群的空间特征:(图) 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 - + -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一、考点聚焦 1.天气和气候 天气:是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段内的具体状态。突出特点是多变。 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特点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 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者通过对天气资料的分析,发布的将要出现的天气状况,主要包括气温(最高和最低)、阴天或晴天、降水的可能性、降水的强度、风力的大小、空气的能见度等。 常用天气符号的识别。 卫星云图的判读: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陆地,白色代表云雨区,白色的程度愈浓表示雨下的愈大 二、友情提醒 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天气是短时段、具体、多变的;气候是多年、平均、稳定的。 三、中考必会—夯实基础 1.下列描述中,说明气候的是: A、在未来48小时内长江中下游地区将降温10℃左右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C、东边日出西边雨D、海南岛春秋相连,长夏无冬 2.下列描述中,能较科学描述天气的是: A、晴间少云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C终年寒冷D地中海地区冬雨夏干 3.从东南方向吹来的风,我们叫它:A、东南风B、东风C、南风D、西北风4.卫星云图中,表示云区的颜色是: A、蓝色 B、绿色 C、红色 D、白色 5.下列表示沙尘暴的符号是: A S B S C D 解析:沙尘暴的汉语拼音第一个字“S”,加上向右的箭头表示前进,组成沙尘暴符号。如果箭头向上,表示扬沙天气。 6. 请你判断:在下列天气情况下人们所进行的活动是否合适(合适划“√”不合适“×”) ()1)、冬天,太阳升高了,同学们在操场上打篮球。 ()2)、突然间雷电交加,许多人只好躲在大树下避雨。 ()3)、春天已来了,天气预报说近几天有寒潮,农民们还是决定插秧。 四、中考名题 中考题:下图中下列天气符号表示霜冻的是: 1.变式题:右图天气符号自上而下,正确的表示是 A.雷雨、霜冻、降雪、雾 B. 降雪、雾、霜冻、雷雨 C. 降雪、雷雨、霜冻、雾 D. 雾、雷雨、降雪、霜冻 解析:上两题主要考察各种常用天气符号尤其对 于雾、霜冻、雷雨、冰雹、沙尘暴等特殊符号,需要加强记忆。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应牢记知识点 1、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⑴、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细胞吸收水分膨胀。 ⑵、当外界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细胞失去水分皱缩。 ⑶、当外界溶液的浓度等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2、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3、原生质层:指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⑴、细胞核在原生质层内(P—61图4—2) ⑵、原生质层:可以被看作是一层半透膜。 4、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 ⑴、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⑵、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 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质壁分离。 ⑶、发生了质壁分离的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外液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 进入细胞液,原生质层逐渐膨胀恢复原态——质壁分离复原。 5、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原因 ⑴、直接原因:细胞失水。 ⑵、根本原因: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6、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二、应会知识点 1、原生质:指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 2、半透膜:是指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过的人工膜。 3、选择透过性膜:是生物膜。表现为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细胞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能通过,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过。如细胞膜等生物膜。 4、半透膜只具有半透性而不具备选择透过性;选择透过性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也具有半透性。 5、质壁分离过程中,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液泡的颜色由浅变深;复原过程中反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应牢记知识点 1、欧文顿(E .Overton)的发现和结论 ⑴、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 凡是脂溶性物质都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⑵、结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1925年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发现和结论 ⑴、实验:提取人红细胞中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层分子。

南邮光纤通信系统第4章1节作业

第四章1节作业 1、光纤通信系统用的光检测器是怎样偏置外加工作电压的? 答:反向偏置。 足够大的反向偏置电压,目的是使本征区中的载流子完全耗尽,形成高电场耗尽区。使入射到检测器上的光子能量高速度、高效率转换成光生电子。APD 管加上更高反向电压,可以形成雪崩倍增增益。 2、比较PIN 光电检测器与APD 光电检测器,各自有那些特点? 答:(1)PIN 光电二极管没有倍增,使用简单,工作偏压低(5-10V),不需要任何控制。 在较大光功率注入下,PIN 接收机噪声性能要比APD 接收机噪声性能(信噪比降低G x 倍)优越。 (2)APD 具有很高的内部倍增因子(通过合理设计,可以使APD 工作在最佳倍增状态),这样接收灵敏度比PIN 光检测器高。 但由于APD 需要较高的工作偏压(200V )以及其倍增特性受温度的影响较严重因此使用起来也比较复杂,需要AGC 电路对APD 的工作偏压进行精细控制,在要求较高的数字光接收机中,还必须对APD 采取温度补偿措施。 在较小光功率注入下,APD 接收机噪声性能(信噪比提高G 2 倍)要比PIN 接收机噪声性能优越。 3、光电检测器转换能力的物理量有哪些?写出其表达式。 答:量子效率η和响应度R 0 0000//(/) 1.24P P P I e I hc P hf P e I e R A W P hc m ηλ ληληλμ=====注意:以为单位 4、现有1011个光子/秒,光子能量为1.28×10-19J ,入射到一个理想的光电二极管上,计算: (a)入射光波长; (b)输出光电流大小; (c)若这是一个APD ,其G=18,计算光电流。 解:

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 第1节测试题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目标导航 1.通过对种群特征的分析比较,说出种群的特征,理解其内在联系。2.联系实际,学会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阅读P 60-62) 1.种群的概念与数量特征 (1)概念三要素???? ? ①一定的自然区域②同种生物 ③全部个体 (2)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2.种群密度 (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意义:在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3)调查方法 ①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②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二、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阅读P 62-63) 1.出生率和和死亡率 (1)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迁入率和迁出率: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3.年龄组成

(1)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 增长型:幼年个体数大于成年、老年个体数 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数比例适中 衰退型:幼年个体数小于成年、老年个体数 (3)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4.性别比例 (1)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意义: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3)应用:利用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性别比例―→降低害虫种群密度。 三、种群的空间特征(阅读P63)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主要类型有均匀分布型、随机分布型和集群分布型。 判断正误: (1)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就越多。() (2)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只能用标志重捕法。() (3)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4)年龄组成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5)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发展变化趋势。() (6)样方法只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7)1000个人的村庄一年出生10个小孩,则出生率为10/(1000+10)×100%=0.9%。() 答案(1)×(2)×(3)√(4)√(5)√(6)×(7)× 解析(3)种群的各个特征对种群的数量变动都有一定的作用,但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年龄组成这三者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数量或者对种群的未来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而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迁出率则是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的多少,对种群的个体数量变动起决定作用。 (7)10/1000×100%=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