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生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生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生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肾上腺素E 去甲肾上腺素NE 多巴胺DA 5—羟色胺5—HT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途径1实验研究2非实验研究

二、具体方法1行为测量方法2神经化学方法

一)行为测量方法学

1、非条件反射:先天的,由中枢神经系统低级部位在进化过程中被固定下来的神经联系所决定,S-R间有固定的联系,出生后即发挥作用或随个体的生长发育而出现。

2、条件反射:后天形成,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

种类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具体刺激----第一信号;语言词语----第二信号

经典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

经典性—巴甫洛夫:食物性条件反射,防御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斯金纳

(二)神经化学方法1、神经解剖学技术2、活脑的研究方法3、脑损伤法4、脑刺激法5、脑电记录6、生物化学技术

1、神经解剖学技术1 组织学的方法---脑组织的细微的解剖知识2 追踪神经通路

2、活脑的研究方法/脑成像术1计算机断层扫描术CT2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术PET 3核磁共振技术MRI

3、脑损伤法1不可逆损伤:横断损伤或切除术;吸出损伤;电解损伤2可逆损伤:扩散性阻抑;冰冻法

4、脑电刺激法弱电流或化学物质作用于脑个别部位。

5、脑电记录1脑电图EEG:头皮表面或头皮下电极针记录的电位2 皮层电图ECOG:皮层表皮或皮层内记录的电位

6、生物化学技术1微离子透入法2 免疫学技术3 药物作用4 其它化学物质

第二章心理与行为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一、神经解剖的术语

关系平面(上下)水平面/横切面(左右)正中平面,矢状面(前后)冠状面

二、神经系统概貌

一基本结构1、神经元2、神经结构

胞体→灰质1中枢:神经核;皮层/皮质2周围:神经节

突起→白质1神经纤维;神经束;神经2网状结构

第二节中枢神经系统

一、脑(一)大脑(二)间脑(三)脑干:中脑、脑桥、延脑(四)小脑

二、脊髓

一、脑

(一)大脑

1、大脑皮层/皮质

外部结构:

1 沟、裂、回2叶3区----组织学上52个;按机能分3类(感觉运动联络)

内部结构:六层从外到内(1分子层2外颗粒层3外锥体细胞层4内颗粒层5内锥体细胞层6多形细胞层)

2、基底神经节1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统称纹状体系统2杏仁核3屏状核

3、边缘系统

(二)间脑1、丘脑2、上丘脑3、下丘脑4、底丘脑

(三)脑干1、中脑(1)顶盖:上丘(视),下丘(听)(2)被盖

2、脑桥:大小脑联系

3、延脑

(四)小脑

第三节周围神经系统

一、脑神经12对

二、脊神经31对

三、自主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包括1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2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1按照解剖分脑神经脊神经3按照功能分运动神经感觉神经(躯体运动神经植物神经|自主神经)

第三章神经系统的活动机制

第一节神经元类型按突起分单极细胞双极细胞多极细胞功能分形态大小分大神经元小神经元

第二节静息电位:神经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由于膜内外离子的种类和浓度不同,而存在着内负外正的电位差.这个电位差称作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是神经细胞没有受到刺激,内反外正,为极化状态。

二、形成机制1内外离子性质、浓度不同2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不同3Na+—K+泵作用

第三节动作电位当神经细胞受到适当刺激时,电位会发生突然急剧的大的变化,这个大的电位变化能够以不减幅的形式沿轴突传下去.这个大的电位变化就叫动作电位.

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

当膜两侧的极化现象加剧时称超极化,相反极化现象减弱时称为去极化,当膜由-70mv去极化到0mv,进而变化到20-40mv,瓷实膜的状态称为反极化状态。膜内电位从+30mV逐渐下降至静息电位水平,称为复极化。

动作电位也叫产生神经冲动,也叫锋电位

二、形成机制膜对Na+的通透性突然↑

第四节神经冲动的传导与传递

一、神经冲动传导的特点1全或无: 阈下刺激/阈上刺激,阈下刺激不能产生神经冲动,阈上刺激不管强度如何,神经纤维一律引起同样的最大反应2速度: 粗/细; 有/无髓鞘;髓鞘的厚/薄3方向: 可以双向4不应期: 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

二、突触传递

突触: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

结构: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出间隙

(一)突触类型1轴突—树突2轴突—胞体3轴突—轴突4树突—树突

(二)神经递质

1定义突触前膜的电变化不能直接传至后膜,必须以某种化学物质为中介,这种起传递作用的中介物质或神经介质被称为神经递质。

特点:1存在于神经前膜的神经元特鄙视其神经末梢内,并可以从神经末梢释放,从而发挥生物效应的物质。2在同一神经元内存在有合成该化学物质所需的酶及其前体物质3到达神经末梢的动作电位可引发该物质钙依赖性的释放4神经末梢释放的该物质,在发挥效应后可在释放的局部通过灭活机制迅速终止其生理反应。

2种类1胆碱类:乙酰胆碱Ach 2单胺类:儿茶酚胺,吲哚胺3氨基酸4其它

(三)突触传递

机制:递质释放,受体作用

特点及现象1单向传递2突触延搁3易化作用4兴奋与抑制5总和作用6疲劳7药物影响

第五章注意的生理机制

第一节注意的生理指标及其变化

一、无意注意的生理指标

(一)基本指标变化瞳孔扩大,呼吸率和心率↓,肌电活动↑,皮肤导电性↑,四肢血管收缩(血流量↓),脑部血流量↑,脑电表现为去同步化(a→b)。

非特异性的初始性朝向反应; 变化性朝向反应

(二)无意注意与N200波

N200波:N2a---MMN N2b P3a

外部刺激强度的变化越大,MMN的潜伏期越短,持续时间短,峰值高; 反之

当MMN后伴随一个正波或N2b-P3a复合波,就会出现朝向反应; 反之

二、有意注意的生理指标变化

(一)平均诱发电位(AEP):凡是外加一种特定的S,作用于感觉系统或脑的某一部位,在给予S或撤消S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所引起的电位变化,均可称EP。经过叠加处理后所显示的诱发电位叫AEP。

2、类型按S性质和感觉通路--→听觉、视觉、体感诱发电位(AEP、VEP、SEP)等

3、成份潜伏期不同--→早成份、中成份、晚成份、慢波动。

(二)事件相关电位(ERPs)有较高级心理因素参与的诱发电位,称ERPs。

(三)有意注意与ERP

1、有意注意与晚成份有意注意时,晚成份振幅↑。分心时,晚成份振幅↓。

N1成份---对注意的刺激的定向方式 P3成份---对注意的反应定向方式

2、有意注意与慢波动有意注意时,CNV(关联负变化)振幅↑

第二节注意的神经模型

丘脑网状核闸门理论–早选择理论(全看)

一、特异性传导系统与非特异性传导系统

S—感官—冲动—在脑干水平上分别沿两种不同的神经通路传入

(一)特异性传导系统

(二)非特异性传导系统

(三)二者在丘脑都受着一个闸门的控制,使冲动受到筛选,只有能通过闸门的冲动才能到皮层。闸门:丘脑的网状核

二、内侧丘脑—额叶系统:内侧丘脑的某些神经核与大脑皮层额叶(颗粒层)在解剖上有直接联系,在机能上关系密切,所以将内侧丘脑的这些神经核、额叶、连接它们的双向通路丘脑下脚

(二)作用1实验研究2抑制无关S,从而对注意对象进行选择。3抑制是有特异性的。

三、中脑网状结构1网状结构和内侧丘脑—额叶系统的作用总是相反的2网状结构对网状核有抑制作用,内侧丘脑—额叶系统对网状核有兴奋作用3二者在网状核发生聚合,同时对网状核发生相反的作用

四、丘脑网状核1对感觉交替核起抑制作用2抑制是特异性的

神经匹配模型–晚选择理论(了解)

刺激模式与神经系统活动模式是否匹配

发生环节:传出神经元;中枢神经系统内

早选择理论: 感觉

晚选择理论: 运动

注意的神经网络有三个网络

定向网络顶叶;中脑的上丘;丘脑的枕核

执行网络额叶,包括扣带前回和辅助运动区;有时基底神经节

警觉网络网状结构上行系统:NE,DA,ACh,5-HT

第三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二、病理表现1 ERP:顶叶P3波潜伏期长、幅值低2脑结构:脑功能异常主要发生在外侧前额叶、背侧前扣带回、尾状核、壳核3脑生化:多巴胺b羟化酶含量较低

三、治疗1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2一般采用小剂量精神运动兴奋剂

第六章感知觉的生理机制

第一节视觉

一、眼睛的构造与功能

(一)构造纤维膜血管膜神经膜(视网膜)

视网膜分为1外层色素细胞2内层感受细胞层:视锥、视杆

双极细胞层:双极、水平、无足

视神经节细胞层

(二)功能

1、折光与成像功能

2、调节功能1屈光调节2瞳孔调节

3、感光功能

1视细胞―→视锥(明视)视杆(暗视)

2化学反应—感光色素―→视锥细胞色素视杆细胞色素

视紫红质互为转换成视黄醛+视蛋白

二、视觉通路

三视觉缺陷

四、颜色知觉

(一)颜色的三个维度(特性)

(二)机制1感受细胞:视锥细胞2色细胞:谱色对抗细胞

五、知觉的神经机制

(一)视野与感受野1、视野2、感受野视网膜中/外侧膝状体中/皮层中

(二)功能柱(皮层中)1特征侦察器模型(特征提取功能柱) 2空间频率过滤器模型(空间频率柱)

(三)超柱(知觉) 由感受野相同的各种特征功能柱组合而成

(四)初级知觉通路

V1(17),V2(18) →V3(19):动态形状,V4(颞上沟):静态形状,颜色,V5(颞中回MT):运动(五)高级知觉通路

枕叶→颞叶联合皮层顶叶联合皮层

1、物体知觉的腹侧通路:what 通路

V1(17)→V2(18)→V3(19)→V4→颞下回IT(前区,后区)

2、空间知觉的背侧通路:where 通路

V1(17)→V2(18)→V3(19)→颞上沟尾侧→颞中回MT →颞上沟内沿和颞上沟底→顶叶(下顶区,顶内沟)

六)下行调节主要是兴奋性调制, 提示

(七)信息流

1、自下而上:V1(17)→V2(18)→V3(19)→颞中回MT→顶叶

V1(17)→V2(18)→V3(19)→V4→颞下回IT

2、自上而下:短距、中距、长距反馈

3、循环信息流:前向流, 反馈流, 循环流(视皮层间、视皮层外)

六、知觉信息加工

联络皮层的多模式感知细胞

颞下回,颞中回,颞上沟,

顶叶5、7区,

额叶8、9、46区

不仅对复杂的视觉刺激物,而且对多种其它感觉刺激物

七、面孔知觉

相关研究ERPs 脑结构

面孔/非面孔,熟人/陌生人(不同的人)

理论:1整体/部分加工理论2 专家/先天理论

八、失认症:不能认知通过感觉器官感受到的熟悉的物体,这种不能不是感觉障碍、智力衰退或其它原因所致,它仅与一种模式有关,例如视觉性失认症,通过其它感觉(触、听觉等)能认识物体或人。

类型及损伤部位

1、视觉失认症

统觉性失认:不能同时认知事物的全部属性

受损区V2区;视皮层与支配眼动的皮层间联系

联想性失认:不知物体的意义、用途,无法称呼物体的名称

颞下回或枕-颞间联系。视觉同其记忆功能和语言功能之间的功能解体所致。

面孔失认:双侧枕叶或右侧顶叶,枕-颞间联系(梭状回)

2、听觉失认症

词聋:左颞叶22或42区

乐音失认:右颞叶22或42区

陌生人嗓音失认:双侧颞叶22和42同时

熟人嗓音失认:右外侧下顶叶

3、体觉失认症:触觉失认、本体觉失认等

顶叶中央后回(1、2、3区)躯体感觉区同记忆功能和语言功能脑结构间或同运动皮层间的联系受损

第二节听觉

一、耳的结构与功能外耳、中耳、内耳(前庭器官、耳蜗)(耳蜗有两层膜基底膜和前庭膜三个通道前庭阶鼓阶蜗管两个窗正圆窗卵圆窗)

二、听觉信息的传导

(一)声感受器:毛细胞1、柯蒂氏器(毛细胞和支持细胞)位于蜗管基底膜的全长之上,其结构类似于平衡感觉器官,它由毛细胞和支持细胞所组成。毛细胞浸浴于内淋巴液,并被盖膜的胶质膜所覆盖。蜗轴内的螺旋神经节是听觉接替通路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所在,这些神经元的树突始于Corti氏器毛细胞的基底,轴突延伸成为耳蜗神经(第八脑神经的分支)进入脑,并传导神经冲动到脑产生听感觉。是听觉的转导器2、工作原理3、共振学说(Helmholtz,1863)

(二)声波的传导路径

三、声音信息的神经编码

(一) 音高1共振学说2行波论3排放论(齐射论)

(三) 音色

(四) 声音定位1时相差(锁相机制)2强度差

四、听觉障碍

第三节痛觉

痛觉信息的传导

痛觉学说

一、痛觉信息的传导

神经纤维

经背根(第一级神经元)进入脊髓→同侧后柱上升1-6个脊节,换二级神经元→对侧脊髓侧索,脊髓丘脑束→丘脑的腹侧区(三级神经元)→大脑皮层躯体感觉区

二、痛觉学说1闸门控制学说2强度理论3模式理论4专一性理论5 神经生物学理论

第七章学习与记忆的生理机制

第一节学习和记忆的一般问题

二、学习的类型1非联合学习:习惯化;敏感化2 联合学习:经典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3 试—误学习;4顿悟学习

三、记忆的类型 1 言语,形象,动作2瞬时,短时,长时3工作,参考4陈述性(认知性),非陈述性5外显,内隐6前瞻性记忆

四、记忆形成的巩固假说验证实验(Ducan,1949)

五、记忆的神经回路1边缘系统为主要环节2基底神经节为主要环节

第二节学习和记忆的神经解剖基础

二、联络皮层

(一)前额叶皮层1 延缓反应,延缓交替反应2对简单学习无影响,但明显干扰短时记忆3在运动学习和复杂时间空间综合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颞顶枕联络区皮层1 颞下回2在知觉学习和短时记忆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颞叶皮层

(一)临床1颞叶损伤(听觉受损) 2 两边颞内侧+海马切除(治癫痫术后遗忘,顺行性遗忘)

(二)动物双侧颞叶损伤----精神盲(失认症)

四、海马

(一)结构1、细胞结构2、回路1帕帕兹环路2三突触回路:内嗅区- 齿状回- CA3 - CA1 (二)作用1临床观察,动物实验2在空间辨别学习中重要作用3在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中起作用4在长时记忆中重要作用,尤其CA35具有抑制性调节作用

五、其它结构杏仁核,乳头体,丘脑背内侧核科尔萨科夫综合症

第三节学习和记忆的神经化学物质记结论1蛋白质/氨基酸2乙酰胆碱3肾上腺素

一、蛋白质与学习和记忆

(一)蛋白质合成抑制剂1、嘌呤霉素PURO2、放线菌酮3、茴香霉素

(二)实验研究结论1学习不依赖于蛋白质的合成。(但学习过程中伴随有蛋白质的↑)2短时记忆不依赖蛋白质的合成。3长时记忆依赖蛋白质的合成。

二、ACh与学习和记忆

异丙氟磷(DFP)抑制ACh酶分解ACh

注射DFP----帮助较弱或较老的经验的回忆妨碍较强和较新的记忆

结论:抑扬作用

三、E与学习和记忆

(二)受体E作用于a受体,可能妨碍记忆;作用于b受体,可能加强记忆。正常情况下,弱电击学习方式时,注入的E更多是作用于了b受体;强电击学习方式时,注入的E更多是作用于了a 受体。

抑扬作用

第四节记忆的神经突触机制

一、突触结构大小数量

二、突触传递效能

突触后电位(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第二信使: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

(一)习惯化与敏感化1习惯化:释放的递质量减少,突触传递效能↓2敏感化:释放的递质量增多,突触传递效能↑

(二)突触传递效能的长时程增强LTP

1、涵义电刺激麻醉兔的内嗅皮层,使海马表层的穿通纤维兴奋,可在齿状回记录到场电位。先用高频电刺激几秒钟后,再用单个电刺激,记录到的部分场电位幅度大大超过原先记录的对照值,并可持续几小时,几天。易化

2、特点协同性,联合性,特异性

3、学习记忆与LTP的关系1习得性LTP可能是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2记忆能力与LTP 相关3影响学习记忆的因素也能够影响L TP

(三)突触传递效能的长时程压抑LTD 纠正错误

三、突触结构与突触效能的关系是相互影响

第五节记忆障碍

一、记忆增强

二、记忆减退1完全性遗忘/ 部分性遗忘 2 顺行性遗忘/ 逆行性遗忘3其它

第六节环境、教育与脑

二、结果(影响)

(一)对脑结构的影响

1、皮层

2、突触的大小

3、树突刺的数目(突触的数量)

(二)对脑化学的影响1AChE(乙酰胆碱酯酶)的活动水平提高2RNA/DNA的比值增高

第八章思维和语言的生理机制

第一节大脑两半球不对称性

一、结构不对称性

1外侧裂2颞平面3枕叶、额叶4皮层下部位5激素含量

二、功能不对称性的研究技术与方法

1速示法2双耳分听实验3眼球转动法4电刺激(藩菲尔德,Penfield)5开颅手术(Penfield)

6 Wada实验(一侧脑麻痹法)(阿米妥)7裂脑术(split brain。斯佩里,Sperry)

三、功能不对称性

左半球认知方面:1语言的、拼音的2顺序的3分析的4命题的、逻辑的5个别的时间分析(节奏的)6情绪方面:乐观

右半球认知方面:1非语言的2全盘的3综合的、直觉的4想像的5空间的、图形的、旋律的6情绪方面:1更多地参与情绪情感2悲观

四、功能不对称性与性别差异1日常观察2脑损伤后

五、功能不对称性与个体发展1遗传决定2后天可塑,但代价、缺陷3各司其职,协同活动,优势相对

六、功能不对称性与利手

(一)利手

(二)利手形成的理论1遗传说2环境说(初民战事说养育说习惯说与右边世界假设)

第二节语言活动的神经基础

一、神经基础

(一)大脑一侧化

(二)特化的语言区布洛卡Broca区;威尔尼克Wernicke区;岛叶、缘上回、角回

(三)语言系统(三套)1概念系统:两半球颞叶前部和中间部分2形成语言系统:左半球外侧裂3概念和语言之间的介导系统:左半球的枕-颞轴线上

(四)W-L-G模型 Wernicke – Lichtheim – Geschwind

Wernicke区,Broca区,概念加工储存区(缘上回角回)

二、失语症

(一)概念器质性脑病变感受或运用表达语言

(二)种类1、表达(运动)性失语2、感受性失语3、传导性失语4、混合性失语

失语症按照表达性分失说(左额下回后部)和失写(左额中回近中央前回)

按照感受性分为失听(左颞上回后部)和失读(左顶下叶角回)

(三)机制1已存储的语言知识丢失2没丢失,不能有效完成语言信息的表征(加工处理)第三节思维的神经机制

一、神经机制

(一)大脑一侧化与互补

(二)脑区额叶尤其是前额叶顶叶,枕叶

(三)大脑回路说:人的思维是无限的,因为脑内有无数的神经元通过突出形成庞大的神经回路,每一回路都与某一思维相对应。思维方式可能与人的神经回路的构成方式有关,分收敛型发散型

P140第三段1思维的容量---- 回路的数量2思维的方式---- 回路的构成方式

二、思维障碍

一失语症二精神分裂症1阳性精神分裂症多巴胺(DA)2阴性精神分裂症脑萎缩3综合型第九章情绪的生理机制

第一节情绪理论1詹姆士—兰格,外周理论2坎农(康南)—巴德,丘脑学说3林斯利,激活学说4帕佩兹Papez等,边缘系统学说5认知理论(阿诺德,快乐情境沙赫特愤怒情境)第二节情绪的生理反应

一、躯体表情的变化

二、植物神经系统的变化

1交感神经相对亢进下丘脑后部和内侧区功能优势

2副交感神经相对亢进下丘脑前部和外侧区功能优势

―执行猴‖实验

三、激素与神经递质的变化

(一)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岛素等激素的分泌量的增加程度与情绪反应的强度有关

(二)神经递质

1儿茶酚胺(DA、NE、E)E和NE无论何种情绪反应,都↑; 不同的是,NE所需的情绪强度更大些

2 5-HT 严重紧张状态后, →5-HT含量↓,欲导致5-HT改变,需比NE更强的紧张

3 Ach 紧张刺激1小时后, Ach量↑

4神经肽

四、生理反应与测谎

(二)测定方式1古代2多道生理仪3 ERP

第三节情绪的有关中枢神经结构1额叶与颞叶2丘脑3下丘脑4边缘系统

一、额叶与颞叶1功能受损→情感↓2功能亢进→情感↑

二、丘脑情绪体验

三、下丘脑 1 愤怒,攻击行为2外侧区/内侧区3情绪表达

四、边缘系统

(一)杏仁核1损毁→不再害怕;温顺2对情绪以兴奋影响为主,但有时也不一致(二)隔区1损毁→过度的愤怒反应、凶猛2对情绪有抑制性影响

(三)海马1损毁→无忧无虑、无所畏惧

(四)扣带回1切除→情感反应迟钝

第四节恐惧、愤怒、愉快的机制

一、恐惧

(一)杏仁核

1、结构基底外侧核,皮质内侧核,中央核

2、动物人类实验

3、杏仁核与条件恐惧

4、杏仁核恐惧信息加工的双通路模型内容恐惧信息存在两条加工通路,一条由丘脑经过皮层投射到杏仁核的高级通路,一条是由丘脑直接投射到杏仁核的低级通路。

(二)大脑皮层颞叶、岛叶前部、内侧额叶、扣带前回、眶额叶等

二、愤怒与攻击(与其有关的结构)

一)脑机制

1、下丘脑1通过控制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影响情绪表达2外侧区→内侧前脑束→中脑:捕食性攻击3内侧区→背侧纵束→中脑:情感性攻击

2、杏仁核

3、边缘系统帕佩兹Papez环

4、额叶

(二)生化机制1雄性激素2 5-HT,5-HT系统活动水平低,则攻击性强,但难获统治地位三、愉快与奖赏脑内自我刺激行为

(一)实验渥尔兹(Olds),米尔纳(Milner),1954

1隔区或前脑内侧束2下丘脑3T形迷宫4母鼠的母性行为

(二)有关部位(前两个重要)儿茶酚胺能系统

1中脑边缘DA系统中脑脚间核前脑内侧束伏隔核、嗅结节

2黑质纹状体DA系统黑质(中脑)前脑内侧束尾核、杏仁核

3上行性背侧NE系统蓝斑核(第四脑室)前脑内侧束下丘脑旁部分、海马、杏仁核、大脑皮层

4上行性腹侧NE系统延髓、脑桥前脑内侧束中脑、间脑、边缘系统

(三)有关的神经递质儿茶酚胺

(四)推广运用

第五节变态情绪与精神分裂症

一、变态情绪

二、精神分裂症

1单胺假说5---HT;DA NE E

2多巴胺假说证据:氯丙嗪(阻抑受体),L-多巴胺(增加释放),争议或不足:1释放/回收2给药同药效间的时间差异

神经内分泌理论1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心HPA A2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心HPT A

精神分裂症

阳性精神分裂症1多巴胺(DA)递质亢进2多巴胺(DA)受体亢进3多源病理

阴性精神分裂症脑萎缩

综合型1多巴胺、谷氨酸→阳性2代谢异常→神经元衰退,脑萎缩(颞叶、边缘系统、额叶)→阴性3胚胎期或发育早期,神经元关系修饰或重组阶段出现病变(海马旁回)→阴性

杏仁核恐惧信息加工的

双通路模型

1感觉信息→丘脑中继核→大脑皮层→杏仁核(+自主神经系统)→大脑皮层→→意识性的情绪反应和体验

2感觉信息→丘脑中继核→杏仁核

1→→杏仁核快速而相对模糊地觉察到威胁性刺激,作好准备

2→→在大脑皮层下达信息到达之前抢先作出反应

第十章运动的生理机制

第一节概述

一、肌肉

骨骼肌平滑肌心肌

随意肌非随意肌

二、运动单位: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肌肉纤维一起统称为运动单位。

类型1大:快猛烈2小:慢精细稳定

三、运动终板:运动神经元从脊髓直接将冲动传至骨骼肌。进入肌肉的每一根轴突便分成许多分枝,每根分枝终止于单根肌纤维的表面,就在那里形成一个特殊的末梢,称之为运动终板。

神经肌肉接点(头)、神经肌肉突触

突触/ 神经肌肉接点/ 神经效应器接点

终板电位:突触后电位突触前膜将递质释入突触间隙后,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作用于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引起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的改变,使某些带电离子进出后膜,突触后膜即发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或超极化,从而形成突触后电位。

四、感受器

(一)肌梭收缩/ 拉长

(二)高尔基腱器放松/ 紧张

第二节运动的中枢神经结构

四个亚系统:1脊髓2脑干和大脑皮层3小脑4基底神经节

一、脊髓

脊髓灰质内中间神经元→a-运动神经元→骨骼肌

1牵张反射:肌紧张、腱反射2屈肌反射:交互抵制现象

二、脑干

前庭核神经元、网状结构→→脊髓灰质内侧:身体平衡、维持姿势

上丘、红核

三、基底神经节与小脑

同:中央加工区+ 一些核团;对随意运动的计划、启动、终止、协调

异:基底神经节——计划、启动、终止;小脑——运动的平稳、准确

四、大脑皮层:运动皮层

(一)初级运动区4区运动的执行

在解剖学上的三个特点:P179

(二)次级运动区6区运动的策划和准备

(三)锥体系锥体外系

五、锥体系统/锥体外系统

(一)锥体运动系统

1、功能精确的随意运动

2、胞体部位大多在中央前回

3、通路

(二)锥体外系统

1、功能―刻板‖的随意运动及姿势张力的保持

2、胞体部位主要来自额叶前方、顶叶、枕叶

3、通路

两个系统在传导通路上的不同

1通不通过锥体2锥体外系统在下传过程中在很多部位经过一系列的更换、交替,延误了传导速度3锥体外系统中存在对皮层的反馈作用

七、随意运动控制模型Kornhuber(1974)

1联络皮层:形成并发布命令2小脑:组织制定抛射性运动的程序3基底神经节:慢的、渐进式的运动4运动皮层:评价和调整运动

第三节随意运动障碍

一、动物1旋转行为2纹状体系统3神经递质:DA Ach 5-HT

二、人精神运动障碍

精神运动:从属于心理或大脑历程的运动效应

(一)帕金森氏症

1中脑-黑质DA能系统功能破坏2 L-多巴胺(左旋多巴)

(二)静态共济失调

(三)失用症:由于脑损害而不能做有目的的或熟练的动作,但这种不能不是由于其它原因(如不理解做什么、无力、瘫痪、感觉丧失等)引起的。

2、种类1运动(动觉)性失用2观念运动性失用3观念性失用4结构失用症5穿衣失用症突触/ 神经肌肉接点与突触/ 神经效应器接点比较

同:1个神经元---多个后面结构→多个连接

异:1 前面结构---1个后面结构2兴奋/抑制3神经递质

身体各部分在皮层上的运动代表区1是颠倒的。2顶部控制脚的运动,脸在底部,上肢在二者之间3所占面积大小与肢体运动的熟练、精细程度4呈比例。手面积大,背部面积小。

暗示性实验

1静态共济失调: 正常人与神经症者

2躯体倾斜:

A,慢反应,向后倾斜,呈推拖状运动;B,快反应,明显的向后倾斜;

C,轻度反应,明显的向前反应;D,向前倾倒,直到医生终止其反应;

E,无反应.

AB为紧张症病人的典型曲线,其特征为负反应.

CD为偏执型病人的典型曲线,其特征为正反应.

E为躁狂抑郁病人的典型曲线,其特征为无反应.

第十一章睡眠与摄食的生理机制

第一节睡眠的生理机制

一、人类睡眠的情况

(一)睡眠的两种类型1、慢波睡眠SWS,同步睡眠,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浅睡眠2、快波睡眠FWS,异相睡眠,快速眼动睡眠REM,深睡眠

脑电波

(二)成人整夜睡眠的过程及特点

1、过程

2、特点1)睡眠比例2)两时相中的表现

二、睡眠的神经解剖、化学机制

(一)觉醒状态中脑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

1脑电觉醒:上行激活系统Ach能系统;蓝斑上部NE能系统2行为觉醒:黑质-纹状体DA 能系统

(二)慢波睡眠1上行抑制系统(中缝核头端、孤束核)2 5-HT GABA、腺苷、内啡肽等(三)快波睡眠脑桥1 中缝核尾端5-HT能系统2脑桥外侧被盖区Ach能系统REM-ON 3蓝斑NE能系统REM-OFF

三、梦1每人每晚都要做梦,脑的正常活动2入睡后90分钟第一个梦,约持续5-15分钟3多出现在FWS,且生动离奇;SWS中也会,但平淡;但SWS4中4每夜4-6个,但只记得临醒前一个或极少数,因为干扰或短期内无法进入长时记忆

四、睡眠的功能

(一)睡眠剥夺1、种类全剥夺,部分剥夺,选择性剥夺

(二)睡眠的功能1、保护/恢复2、内分泌、神经系统3、心理

五、睡眠障碍

(一)失眠

1、类型1入睡困难/夜间觉醒/早醒2情境性/失律性/药物性/假性

(二)睡眠过多 1 嗜睡症苯异丙胺丙咪嗪

第二节摄食的生理机制

一、摄食行为的脑中枢

(一)VMH----饱中枢腹内侧下丘脑(二)LH ----饥中枢外侧下丘脑

体重平衡点VMH与LH的交互作用:相互抑制

(三)其它脑区1黑质纹状体束2杏仁核3孤束核4颞叶

二、摄食行为的神经化学机制1 DA↑ 2 NE↑ 3 5—HT↑↓ 4 Ach↑6 内啡肽↑

三、周缘机制(一)消化器官口腔胃十二指肠肝

(二)化学物质1、葡萄糖1下丘脑中可能存在葡萄糖受体2外周也可能有存在葡萄糖受体2、脂肪与长期调节有关3、其它(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四、肥胖症与神经性厌食症1生理因素2心理因素

损坏或刺激下丘脑不同部位所引起的反应1部位VMH,损毁结果过分摄食并导致肥胖,刺激结果停止进食,尽管是饥饿的动物。2部位LH 损毁结果拒食拒饮,若不强迫喂食会饿死,刺激结果摄食,尽管已饱。

1摄食→血糖水平↑, VMH的电活动↑,LH的电活动↓2饥饿→血糖水平↓, VMH的电活动↓,LH的电活动↑

注射葡萄糖 1 VMH的电活动↑, →饱2 LH的电活动↓

注射胰岛素→血糖水平↓, VMH的电活动↓, →进食LH的电活动↑

被细胞的可利用率似乎才是实际的信号,,而非葡萄糖的绝对水平

葡萄糖直接注射到狗的肝门静脉→长时间的饱颈静脉→×

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摄食E↑

葡萄糖:(脑肝均能利用) →摄食量↓E↓

酮体:(脑能利用,肝不能)→摄食量↓E↓

果糖:(脑不能利用,肝能)→摄食量↓

盐水:(对照组) →摄食量↑

生理心理学自考试题02-07,部分带选择答案

2005年4月北京自考“生理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属于边缘叶的脑结构是 A 边缘系统 B 胼胝体下回 C 丘脑D中脑被盖 2、上丘位于 A 丘脑B间脑C中脑D桥脑 3、属于条件抑制的是 A外抑制B延缓抑制C超限抑制D突触前抑制 4、突触后电位的特点是 A可以总和B快电位C双向传递D全或无 5、近年来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痛觉的重要脑中枢位于间脑中的 A中线核B内侧核C外侧核D板内核 6、脑的重量占全身体重的2%,但其耗氧量与耗能量却占全身的 A20% B25% C30% D40% 7、动作电位下降部分是膜的 A极化过程B去极化过程C复极化过程D反极化过程 8、视网膜的光感受细胞是 A无足细胞B视杆细胞C双极细胞D神经节细胞 9、视网膜中央凹部分 A视敏度高,感受单位大 B视敏度高,感受单位小 C视敏度差,感受单位大 D视敏度差,感受单位小 10、人能听到的各种振动波的频谱大约为 A20-16000赫兹B30-17000赫兹C40-18000赫兹D50-20000赫兹11、听觉的初级皮层区是 A顶叶21区B颞叶21区C顶叶41区D颞叶41区 12、与躯体感觉有关的脑结构是 A丘脑腹后核B丘脑底核C丘脑前核D丘脑后核 13、属于联想式学习的模式是 A敏感化学习B印记式学习C尝试与错误学习D观察与模仿式学习14、帕帕兹环路的生理心理学功能与 A记忆有关B空间辨别学习有关 C情绪体验有关D短时向长时记忆转化有关 15、近年来所积累的科学事实表明下丘脑外侧区、旁室核和围穹隆区是A防御行为中枢B饮水行为中枢C性行为中枢D饥饱感觉中枢 16、保持正常睡眠与觉醒状态的动物标本是在猫的 A延脑与脊髓之间横断B延脑与桥脑之间横断 C桥脑中部横断D上丘与下丘之间横断 17、夜间睡眠中多梦期是 A异相睡眠B慢波二期C慢波三期D慢波四期 18、异相睡眠的开细胞是 A延脑网状大细胞B桥脑网状大细胞C蓝斑中的小细胞D缝际核

完整word版,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①本我 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可能闯入梦境。 ②自我 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属于意识结构部分, 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 ③超我 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 前者是超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之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名词解释: 积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名词解释) 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质变的过程) 心理发展与教学:①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名解)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要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②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生理心理学自考改版全新

精心整理第五章注意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非随意注意 第二节选择注意(其中《选择性注意的心理资源分配理论》免考,117-119页) 第三节注意的脑网络和信息流 第一节非随意注意 1、注意112: 心理活动的指向性、选择性、集中性和保持的复杂过程,包括非随意注意、选择注意或集中注意的维持与调节功能。 2、非随意注意112(被动注意):

由外界较强的新异刺激或引起主体意外感的刺激,所引发的不由自主的注意过程,又称被动注意。非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是朝向反射。 一、非随意注意与朝向反射理论113 传统神经生理学和条件反射理论,把非随意注意看成是一种被动的非选择性注意过程。因此,外部刺激的强度因素在引起非随意注意中,具有重要意义。刺激的强 脑内发展的外抑制过程,随刺激重复脑内主动性内抑制的产生,引起朝向反射的消退。】 (一)非随意注意的朝向反射理论和神经模式匹配理论。 识记: 1、朝向反射是非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由外部刺激的新异性所决定的反应113:(上面)

2、皮肤电反应和事件相关电位P3a波(怪球实验范式条件下),分别作为朝向反射的外周和中枢生理指标的意义113: 皮肤电反应的习惯化过程不受刺激复杂程度影响(眼动和皮肤电反应在朝向反应中的变化规律和机能意义不完全相同)。重复刺激时,首先消退的是皮肤电反应,随后消退的是血管运动反应,脑电α波阻抑反应并不完全消退,只是弥散的α波阻抑 小于 3 不匹配。刚刚发生的外部刺激在神经系统内形成了某些神经元组合的固定反应模式。如果同一刺激重复呈现,传入信息与已形成的反应模式相匹配,朝向反应就会消退。所以在一串重复刺激中,只有前几次刺激才能最有效地引出朝向反应。几次刺激之后或几秒钟之后,朝向反应就会消退;但刺激因素发生变化,新的传入信息与已形成的神经活动模式不相匹配,则朝向反应又重新建立起来——

期末复习大纲—生理心理学

期末复习大纲—生理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心理生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 1、脑立体定位技术 2、脑损伤法:不可逆损伤(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药物损伤) 简单易行、效果明显,但无法恢复,可能引起组织病变,影响结果 可逆损伤(扩步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 暂时性的机能切除,不易发生继发性的周围组织病变,常用来研究皮层机能 3、刺激法:电刺激法、化学刺激法 4、电记录法 5、生物化学分析法 6、分子遗传学技术 7、脑成像技术:PET技术、CT技术 第二章注意的神经过程 ●注意的主要功能 使有机体选择一定的事物作为心理活动的对象并维持下去,它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过程的顺利进行起着保障作用。 第一节注意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注意是通过一些脑区的神经网络活动来实现的。 ●既不是某一脑区的特性,也不是全部脑区的功能。 ●不同脑区在注意过程中发挥着特定的作用。 ●注意的神经网络包括:警觉网络、定向网络和执行网络 一、警觉网络 (一)警觉和注意的关系 ●实验结果:警觉的提高可以改善对注意目标的觉察速度。 (二)注意(警觉状态)主要靠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持续作用来调节 ●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为单胺能和胆碱能细胞存在的部位。 ●投射到不同部位。 1.上行去甲肾上腺素(NA)系统的功能

●DNAB损伤鼠模型 在脑内注射6-羟多巴胺(6-OHDA)到蓝斑皮层通路(DNAB ),导致DA严重耗竭,使其含量少于对照组的10%。然后进行习得条件辨别任务:刺激为a,反应为b;刺激为X,反应为Y; --DNAB损伤鼠在完成习得条件辨别任务中有缺陷;同时,鼠的巴浦洛夫条件抑制也受影响。 --表明:蓝斑-皮层投射系统的正常功能是保持在高度唤醒水平下注意的选择。 2.上行多巴胺(DA)系统 ●中脑-边缘DA系统能够将动机转化为动作。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激活行为反应,以便获得强化物。如精神运动兴奋药物苯丙胺的强化效应,部分通过该系统发挥作用。 ●中脑—纹状体DA系统具有唤醒作用。 3.上行5-HT系统的功能 ●在某些情况下,对5-HT的操作,影响到与行为抑制相关的过程,尤其是在厌恶背景中。 ●如中枢5,7-双羟色胺耗竭,可明显提高鼠的惩罚反映率。 4.上行胆碱能系统的功能 ●上行胆碱能系统作用机制—胆碱能投射通过提高新异刺激的作用,帮助了刺激在皮层的加工。 小结: ●蓝斑-皮层NA系统可维持紧张或唤醒状态下辨别能力的保护功能,参与了选择性注意的加工。 ●中脑-边缘DA系统和中脑-纹状体DA系统有助于不同形式的行为激活,在认知或运动传出中起作●皮层胆碱能系统促进刺激在皮层的加工,在注意和记忆信息加工中处于基础地位。 ●5-HT能系统有助于行为抑制,与上述3系统功能对立。 ●在许多情况下,这些系统同时活动,只是程度不同。 二、定向网络 主要组成部分是:顶叶、中脑的上丘和丘脑。 1.顶叶 ●对侧疏忽综合征。 (1)对侧疏忽综合征主要表现:病人不能对出现在脑损伤对侧空间的刺激作出适当的反应。 (2)对侧疏忽综合征原因:对损伤的大脑半球同测线索的过度注意; 注意损伤大脑半球对侧的目标出现了困难。 (3)对侧疏忽综合征特别与右半球顶叶损伤有关。 此外,研究发现,右侧顶叶同时主管对身体左右两侧及其对外部空间事物的注意力,而左侧顶叶只管对身体右边的注意。 (4)顶叶皮层存在“注意神经元” 注意力集中时,顶叶某些神经元放电会增加且持续。顶叶皮层对注意转移也非常敏感。 2.中脑上丘

06057生理心理学浙江省13年10月自考试题

浙江省201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生理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605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不直接传递神经信息,但调节神经信息传递过程的效率和速率的化学物质称为 A.调质 B.激素 C.递质 D.因子 2.美国学者贝克西因为提出行波学说而获诺贝尔奖,行波学说是用来解释 A.电磁波传播 B.水波运动 C.神经传导 D.听觉编码 3.对面孔知觉最敏感的脑区是 A.颞上回 B.顶上小叶 C.梭状回 D.额中回 4.根据特征整合理论,对视野中各种特征并行加工的非意识活动属于 A.选择注意阶段 B.不随意注意阶段 C.前注意阶段 D.后注意阶段 5.学习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是 A.神经递质的传递 B.受体蛋白分子变构 C.核糖核酸的合成 D.离子通道的开放 6.慢性酒精中毒者的记忆障碍表现为 A.顺行性遗忘 B.逆行性遗忘 C.元记忆障碍 D.以上均有 7.失读症、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共同的行为表现是语言交际方面的障碍,它们的共同原因可能是 A.幼年轻度脑损伤 B.早年受虐经历 C.大脑皮层长距离神经纤维发育不足 D.大脑皮层灰质神经细胞发育不足 8.使动物70~90%时间处于觉醒状态的处理方式是 A.脑干以上横断 B.脑干中部横断 C.脑干下位横断脑 D.给脑干上部注入麻醉剂 9.海马损毁以后,动物和人变得 A.狂躁不安,暴怒不止 B.情感淡漠,退缩反应

C.恐惧焦虑,惊慌失措 D.无忧无虑,无所畏惧 10.同一个运动功能柱的神经元支配 A.同一个动作的运动 B.同一系列动作运动程序 C.同一块肌肉在同一关节上的运动 D.同一块肌肉在不同关节上的运动 11.两性人格差异的E-S理论认为男性 A.在E-S维度的E端 B.在E-S维度的S端 C.大脑白质相对较多而灰质相对较少 D.执行语言作业时两半球双侧激活 12.由感受野相同的各种特征检测功能柱组合成简单知觉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称为 A.超柱 B.多模式感知细胞 C.知觉柱 D.皮层柱 13.由腹侧通路实现的知觉加工包括 A.空间关系、长度、宽度、颜色 B.运动、空间频率、色调、物体方位 C.空间关系、空间频率、运动 D.长度、空间频率、色调、物体方位 14.联络区的多模式感知细胞的作用是 A.将视、听、嗅等多种感觉信息综合为复杂的知觉 B.实现同一种感觉通道中各种属性的综合反应 C.将颜色、形状、朝向、运动等基本特征整合成一个客体 D.以上均是 15.重复刺激时,朝向反应各种生理变化中最先消退的是 A.脑电α波阻抑反应 B.血管运动反应 C.眼动 D.皮肤电反应 16.“怪球范式”中的小概率事件引发明显的ERP成分是 A.MMN https://www.doczj.com/doc/8918099560.html,V C.P3a D.N200 17.在初次应用新异刺激时出现于顶颞区的是 A.顶负波 B.顶正波 C.不匹配负波 D.不匹配正波 18.舞蹈、体操等熟练技巧的记忆属于 A.情景性表述记忆 B.语义性表述记忆 C.习惯性记忆 D.非表述性程序记忆 19.短时记忆生理基础在于 A.通道及受体蛋白分子变构 B.合成新蛋白质 C.突触生长 D.以上均是 20.电休克以后病人往往发生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2017.01

第一章绪论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 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 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 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 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 (一)反应时实验: 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 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 减法反应时小结: 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 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 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 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 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2. 能否应用可相加的和相互作用的效应来确认加工阶段的不同,有研究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3、开窗实验 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 字母转换实验: 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开窗实验的特点: 1)当前的认知活动包含了不同的认知阶段,这些阶段是系列进行的。 2)每一阶段的开始和结束都可以通过外显的指标显示出来。

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简介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学科分支,是高等院校心理学各专业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了解个体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尤其掌握儿童阶段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关于生命全程的辨证发展观,以便其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等基本理论问题,掌握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培养学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打下基础。 该课程内容有两大部分组成:基本理论部分和年龄特征部分。基本理论部分侧重介绍国内外关于发展心理学的一些著名理论,主要是各个学派中较经典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年龄特征部分介绍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长、衰老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各方面发展的规律,其中以中小学阶段个体心理发展规律为重点部分。 2.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应了解与掌握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范式与具体方法、发展心理学在优化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还应能运用有关知识与理论分析自己及他人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过程中可能或已经出现的问题,为后继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包括: 1、学生应了解发展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发展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解释与描述个体发展的重要理论观点,以及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影响因素等,具备相关的知识与科学的发展观,对发展心理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学生应掌握生命周期内各个阶段中心理发展的重要“课题”,理解发展的原因及其复杂性,并运用相关的理论对发展中的心理年龄特征与关键问题、儿童教育现状、老年文化等现状进行描述、分析和解释,培养开放的、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和将知识的运用与实践相联系的学习风格。 3、学生应掌握发展心理学研究中重要且独特的研究范式及方法,了解这些方法对于研究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并能运用于研究与实践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基本的研究技能和探究态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课程教学的重点:本课程的重点在于对人生不同阶段心理发展特点的描述与解释,以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与具体研究方法在心理发展的各个时期及主题中的应用。 课程教学的难点:理解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普遍性与特殊性等

自考生理心理学模拟试题

生理心理学课程代码:06057 一、单项选择题 1.1874年,( B )发现了“语言感觉区”。 A.布罗卡 B.维尔尼克 C.拉施里 D.巴甫洛夫 2.根据大脑皮层细胞层次不同,可将皮层分为古皮层、旧皮层和占大脑皮层90%左右的( A ) A.新皮层 B.灰质 C.髓质 D.中央皮层 3.脑的电现象可分为自发电活动和( B )电活动两大类。 A.引导 B.诱发 C.叠加 D.其他 4.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钠离子浓度较高,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较高。这类因膜内外带电离子浓度差造成膜内外大 约负70至90毫伏的电位差,称之为( D )电位。 A.动作 B.去极化 C.反极化 D.静息 5.正前方的物体从远处移向眼前时,为使其在视网膜上成像,两眼视轴均向鼻侧靠近,这称为( A ) A.辐合 B.分散 C.共轭运动 D.调节反射 6.存在许多记录和研究眼动规律的方法。传统的方法是( B )描记术,近年来更出现了许多精密的专用眼动仪。 A.通用眼动仪 B.眼电图 C.多导生理仪 D.EOG仪 7.对感受野施以光刺激引起神经节细胞单位发放频率增加的现象称为( A )反应。 A.开 B.闭 C.诱导 D.聚合 8.对视觉信息特征的提取,存在两种功能柱理论,分别为特征提取功能柱理论和( D )功能柱理论。 A.颜色 B.眼优势 C.方位 D.空间频率 9.浅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和( C )等,它们的感受细胞都分布在皮肤中。 A.痛觉 B.本体觉 C.温度觉 D.运动觉 10.( D )是一种神经心理障碍,患者意识清晰,注意力适度,感觉系统与简单感觉功能无恙,但却不能通过该感觉 系统识别或再认物体,或该物体不能形成正常知觉。 A.遗忘症 B.MBD C.巴金森氏症 D.失认症 11.( B )在他1938年发表的专著中系统地总结了操作条件反射的动物学习模式和学习规则。 A.巴甫洛夫 B.斯金纳 C.布罗卡 D.维尔尼克 12.( D )是简单运动条件反射和快速α条件反射形成中最基本和最必要的脑结构。 A.大脑 B.间脑 C.中脑 D.小脑 13.1966年,罗莫发现电刺激内嗅区皮层向海马结构发出的穿通回路时,在海马齿状回可记录到细胞外的诱发反应。 如果电刺激由约100个电脉冲组成,在1至10秒内给出,则齿状回诱发性细胞外电活动在5至25分钟后增强了2.5倍。以后发现这种增强效应可持续数月。这种现象被称为( C )效应。 A.长时记忆 B.记忆干扰 C.长时程增强 D.长时程抑制 14.葡萄糖及其感受器、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皮质激素、胆囊收缩素和垂体分泌的激素,在摄食行为的调 节中均有一定的作用,这些物质是随( D )运行的,作用距离远,发挥生理效应的环节多,所需时间较长。 A.神经系统 B.反馈回路 C.上行激活系统 D.血液 15.下丘脑分泌的与性行为有关的激素主要分布在下丘脑的正中隆起、( B )、弓状核、视上核和旁室核。 A.视交叉 B.视前区 C.外侧膝状体 D.内侧膝状体 16.从上半夜到下半夜每更换一个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的交替周期,( A )睡眠的时间都有所增加。 A.异相 B.慢波一期 C.慢波二期 D.慢波三期 17.由不良的个性特点、重大精神创伤、心理暗示作用和赔偿心态等多种心理因素造成的遗忘症称之为( D )遗忘症。 A.顺行性 B.逆行性 C.柯萨可夫 D.心因性 18.当电刺激大脑的某些区域时,动物会出现追求刺激的强烈欲望,这些区域称为( B ) A.惩罚中枢 B.奖励中枢 C.饥中枢 D.饱中枢 19.脊髓运动神经元发挥最后共同公路的功能时,存在着许多生理现象:聚合、分散、闭锁、( A )和分数化。 A.易化 B.耽搁 C.开放 D.整合 20.( B )是防御和攻击行为的重要中枢,它的不同区影响着不同类型的防御和攻击行为。 A.丘脑 B.下丘脑 C.中脑 D.大脑皮层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神经解剖将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 外周)神经系统两部分。 2.中脑、( 桥脑)和( 延脑)统称为脑干。 3.根据植物神经的中枢部位、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功能上彼此拮亢,共同调节和支配内脏活动。 4.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之一。它以(心身关系)为自己的基本命题,力图阐明各种心 理活动的(生理机制)。 5.视网膜分为内、外两层,外层是(色素上皮层),内层是由5种(神经细胞)组成的神经层。 6.音强的神经编码较为复杂,可分为(级量)反应编码、调频式编码和(细胞)分工编码。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生理心理学自考期末考试笔记.

第一章导论一、神经解剖学知识 A. 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神 经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B 脑研究的6 个理论体系: 自然哲学理论、机能定位理论、经典神经生理学理论、细胞神经生理学理论、脑化学通路学说、神经科学理论。1. 神经解剖将神经系统分为两大部分:即中 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2. 中枢神经系统由颅腔里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组成。颅腔里的脑又可分为大脑、小脑、间脑、中脑、桥脑和延脑六个脑区。椎管内的脊髓分31节。3. 外周神经系统是中枢发出的纤维,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 神经组成,它们分别传递躯干、头、面部的感觉与运动信息。在脑、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运动的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称之为植物神经(自主神经)。根据植物神经的中枢部位、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功能上彼此拮抗,共同调节和支配内脏活动。4. 神经组织学根据脑与脊髓内的细胞聚集和纤维排列将其分为灰质、白质、神经核和纤维束。灰质和神经核是由神经细胞体和神经细胞树突组成。白质和纤维束是由神经细胞的轴突(神经纤维)组成。5. 在大脑中,灰质分布在表层,称为大脑皮层;白质在深部,称为髓质。在脊髓中正好相反,灰质在内,白质在外。根据大脑皮层细胞层次不同,可将皮层分为古皮层、旧皮层和新皮层(占大脑皮层90%)。6. 根据解剖部位从前向后,又 可将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枕叶以视觉功 7. 前额叶皮能为主。顶叶为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额叶以躯体的运动功能为主。 层和颞、顶、枕皮层之间的联络区则与复杂 知觉、注意和思维过程有关。8. 边缘叶:大脑的底面与大脑半 球内侧缘的皮层-边缘叶(包括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及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资料讲解

学习指导: 第一章:绪论 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本书中的内容以狭义为 主。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重要事件 : 1956 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建立。 1、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乔姆斯基提交了他关于语言学理论的论文。 2、米勒报告了短时记忆容量为 7 这一重要结果。 3、纽维尔和西蒙讨论了后来极富影响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4、布鲁纳等从认知加工的观点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 5、人工智能也在 Dartmouth 会议上创立 3、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 : 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 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1968 年 S.Paert 的专著《感知器》出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完整符号操作系统的六个功能: 符号(模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表征外部事物的功能;二是其自身具有物理或形式上的特征,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六种功能: 第一种功能,输入符号(输入)。 第二种功能,存储符号(存储)。 第三种功能,建立符号结构。 第四种功能,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第五种功能,复制符号(复制)。 第六种功能,输出符号(输出)。 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 第一个推论,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第二个推论,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第三个推论,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2、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逐渐形成,并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元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的是并行分布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它不同于对物理符号的模拟计算。 联结主义理论模型有以下部分组成: 一组单元。亦称节点、认知单元、处理单元。激活状态。联结模式。节点激活规则。节点输出功能。学习规则。根 据以上联结主义理论的假设,可以概括出它所具有的四个明显的特点:内在并行性、分布式处理、容错性和自适应 性。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反应时法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 一、涵义 反应时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其作出明显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又称为有机体反应潜伏期,

《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附件1: 《……》课程教学大纲 (黑体二号加粗居中) 课程中文名称:课程英文名称: 课程代码:课程性质:总学时:学时总学分:开课学期:适用专业: 先修课程:后续课程:大纲执笔人: 参加人:审核人:编写时间:年月编写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年版(宋体五号,无缩进,段前段后0行,行距20) 一、本课程的类型、性质和任务(宋体四号加粗,无缩进,单倍行距,段前段后0.5行,下标题同) 示例: 认知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它是一门新兴学科,起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它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通过与计算机相类比,模拟、验证等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认知心理学以其崭新的理论和丰富的试验成果改变了心理学的整个 面貌,并给心理学的各个分支以巨大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是在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开设的专业性很强的深化 课程,主要探讨信息加工的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模式识别、选择性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高级心理活动是其主要研究内容。

(宋体四号,首行缩进2字符,段前段后0行,单倍行距)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示例: 认知心理学是应用心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目前心理学的多数分支都受到认知心理学的影响,被称为心理学“认知化”的倾向。该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研究素养、培养实验设计能力,加深对人类心理过程的认识。因此学好该门课程,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将对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将来从事心理学专业工作产生很大帮助。 (宋体四号,首行缩进2字符,段前段后0行,单倍行距)二、本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示例: 认知心理学既是一门专业课,也是一门方法论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系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特别是要学生掌握信息加工的内部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另一方面使学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范式,学会认知心理学的几种主要的实验设计。 (宋体四号,首行缩进2字符,段前段后0行,单倍行距)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示例:

2011年10月自考《生理心理学》必背知识汇总

1.在突触间隙处ACh作用消失的主要方式是 A.被MAO灭活 B.被胆碱酯酶破坏 C.被神经末梢重新摄取 D.进入血管被带走 E.被COMT灭活 2.去甲肾上腺素作用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A.被酶破坏 B.被氧化 C.水解 D.摄取1 E.摄取2 3.α受体不存在于下列哪一组织? A.皮肤粘膜血管平滑肌 B.骨骼肌纤维 C.膀胱括约肌 D.瞳孔扩大肌 E.胃肠括约肌 4.下列哪种表现不属于?受体兴奋的效应。 A.支气管舒张 B.血管扩张 C.心脏兴奋 D.瞳孔扩大 E.肾素分泌 5.胆碱能神经不包括: A 交感、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B 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C 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D 运动神经 E 支配汗腺分泌的神经 6.不属于β受体效应的是: A 膀胱逼尿肌收缩 B 支气管扩张 C 心率加快 D 骨骼肌血管扩张 E 脂肪分解 7.β1受体主要分布于 A.肝脏 B.支气管平滑肌 C.血管 D.心脏 E.突触前膜 8.某受体激动后,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松弛,此受体为: A.受体 B. ?1受体 C. ?2受体 D.M受体 E.N1受体 1.B 2。D 3。B 4。D 5。B 6。A 7.D .8.C 1.治疗青光眼宜首选 A.新斯的明 B.毒扁豆碱 C.加兰他敏 D.毛果芸香碱 E.以上均可 2.治疗重症肌无力药是 A.山莨若碱 B.琥珀胆碱 C.新斯的明 D.筒箭毒碱 E.毛果芸香碱 3.属于有机磷酸酯类中毒N2样症状的是 A.瞳孔缩小 B.大汗淋漓 C. 腹痛和腹泻 D.肌肉震颤 E.流涎 4.新斯的明的禁忌症为 A.手术后腹气胀、尿潴留 B.青光眼 C.机械性肠梗阻 D.重症机无力 E.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5.以下何药不属于胆碱酯酶抑制药 A.加兰他敏 B.新斯的明 C.毒扁豆碱 D.吡斯的明 E.阿托品 6.解救有机磷中毒应用阿托品过量,宜用何药解救 A.新斯的明 B.毒扁豆碱 C.吡斯的明 D.毛果芸香碱 E.加兰他敏 7.切除支配虹膜的神经(即去神经眼)后再滴人入毛果芸香碱,则应: A扩瞳 B.缩瞳 C.先扩瞳后缩瞳 D.先缩瞳后扩瞳 E.无影响 1.D 2.C 3.D 4.C 5.E 6.D 7.B 1.阿托品对眼的作用为 A.扩瞳、视近物清楚B.扩瞳、调节痉挛C.扩瞳、降低眼内压 D.扩瞳、调节麻痹E. 缩瞳、调节麻痹 2.阿托品治疗何种休克是可不受极量限制 A.出血性休克 B.感染性休克 C.心源性休克 D.神经性休克 E.过敏性休克

心理学考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 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记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想象:想象是根据头脑中的已有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 意志: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注意: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个性: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知识要点 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心理现象的内容: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 2、感受性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感觉适应、感觉对比 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补偿、联觉 视觉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段极短的时间。 感受性的发展:人的各种感受性的提高有极大的潜力,通过实践活动和专门训练可以得到发展和完善。 3、知觉的基本特征和种类 基本特征: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昌性 种类: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社会知觉:他人知觉(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刻板印象、近因效应)、自我知觉、人际知觉 错觉:视错觉、形重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方位错觉 4、 记忆的分类: 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根据记忆内容在头脑中保持时间的长短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记忆的策略:有目的的识记、先理解后识记、识记与操作相结合、保持良好的情绪 复习的策略:要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边复习边思考、整理好课堂笔记和读书笔记 5、 思维的基本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健康心理学教学大纲

《健康心理学》Health Psychology课程教学大纲(保留版权) 《健康心理学》课程是为心理学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健康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影响人健康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了解健康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能够运用健康心理学的相关技术,分析与处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健康心理问题。 课程总教学时数为50小时,课堂讲授占80%,实习占20% 课程考核方式分两部分,一是学科结业闭卷考试,100分钟,占学科总分70%;二是平时作业思考题或小论文,占30%。 主要参考教材 Phillip L. Rice著,胡佩诚等译:《健康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郑晓边著:《心灵成长-校园生活中的健康心理与辅导》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第一章健康心理学概论 一、健康 1.大众对健康的解释 2.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解释 “健康是一种完全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完善状态,而非仅仅是疾病和虚弱的缺乏”(WHO,1947)。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的三分法观点,将健康限定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而非仅仅是疾病的缺乏。 3.汤纳特尔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的解释 4.整体健康观 5.健康的水平 (1)格林伯格提出了健康的五级观点。 (2)汤纳特尔的三级健康水平模式 6.结论 健康是人们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所获得的一种稳定、和谐和完善的状态。对健康的理解表现在三个方面:健康由三个方面组成,即生理、心理和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欠缺都不能称之为健康。 健康的特点 二、健康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处在科学的婴儿期。 1、定义: 是对促进和维护健康、防治生病、辨别健康、生病和相关功能失调的病因和诊断联系、以及对分析和促进健康服务体系和健康政策形成的融教育、科学和心理学学科专业贡献为一体的结合体。 该定义特征:包括教学、研究、干预三大职业活动。 2、健康心理学的对象 健康心理学的对象是与人的健康有关的行为,或者是达到健康状态有关的心理现象。 3、健康心理学的目的 健康心理学的根本目的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健康的关系,研究两者之间联系的规律,然后利用这些规律使人们达到最佳健康水平。具体而言,健康心理学的目的有两个方面: 消除消极的健康行为。 倡导积极的健康行为。

2009年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复习要点总结

浙江省2009年1月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605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是心理学各种理论问题的基石,也是心理学的基本命题之一的是( ) A.生理心理问题 B.心身关系问题 C.教育与心理问题 D.心理与发展问题 2.各类认知实验范式中,令被试选择注意的刺激称为( ) A.分心项目 B.干扰项目 C.靶子 D.目标 3.根据大脑皮层细胞层次不同,可将皮层分为不同类型,其中占大脑皮层90%左右的是( ) A.新皮层 B.古皮层 C.髓质 D.中央皮层 4.眼的基本功能的实现,依靠于两种生理机制,眼的折光成像机制与( ) A.光的传播机制 B.光感受机制 C.视锥细胞的工作机制 D.棒体细胞的工作机制 5.调节反射是指视轴、___________和瞳孔同时变化的反射活动。( ) A.眼帘 B.眼球 C.晶体曲率 D.视细胞感光性 6.面孔认知的拓扑编码规律是在下列哪个研究中发现的?( ) A.正常脸与重组脸 B.熟悉脸与陌生脸 C.面孔旋转 D.正位脸与倒置脸 7.MBD的中文名称为( ) 自考人(https://www.doczj.com/doc/8918099560.html,) 免费在线学习700门自考专业课!第 1 页

A.多动症 B.轻度脑损伤 C.轻度脑功能失调 D.注意缺陷症 8.桑戴克提出的学习类型是( ) A.顿悟学习 B.错误式学习 C.条件反射学习 D.操作式学习 9.人类大脑皮层的80%属于联络区,其中最大的是( ) A.前额叶联络皮层 B.后额叶联络皮层 C.颞顶区联络皮层 D.枕区联络皮层 10.是运动功能的低级中枢,实现着最基本的反射活动的是( ) A.神经肌肉装置 B.脊髓 C.脑锥体系 D.锥体外系 11.首先提出气质概念的学者是( ) A.帕拉图 B.苏格拉底 C.希波克拉特 D.德谟克利特 12.一直被视为饥饿中枢的是( ) A.下丘脑腹内侧核 B.下丘脑外侧区 C.上丘脑腹内侧核 D.上丘脑外侧区 13.葡萄糖在摄食行为的调节中有一定的作用,它是随___________运行的。( ) A.神经系统 B.反馈回路 C.上行激活系统 D.血液 14.作为本能的行为,性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 ) A.下丘脑腹内侧核 B.下丘脑性两形核 C.脊髓腰段 D.颞叶皮层 15.在体内环境平衡与情绪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是( ) A.下丘脑 B.颞叶皮层 C.边缘系统 D.海马 自考人(https://www.doczj.com/doc/8918099560.html,) 免费在线学习700门自考专业课!第 2 页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