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生物学科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生物学科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生物学科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生物学科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生物学科

教学指导意见(讨论稿)

我省从2010年秋开始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为更好地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下称《方案》)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称《标准》)的精神,促进我省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的顺利实施,特结合我省普通高中生物学科教育教学实际,提出本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第一部分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

一、认识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领会课程理念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其中前三项是在《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的,第四项是在高中阶段提出的,体现了对初中阶段课程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物课程的核心任务。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就是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2.“面向全体学生”是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首先意味着每一个高中学生要完成课程标准中必修部分内容的要求,打好共同基础;同时,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权利,承认他们在发展方向、发展速率的差别,保证不同的学生得到充分的、有个性的发展。

3.“倡导探究性学习”是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探究性学习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还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

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倡导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并应用生物学知识。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从学以致用的教育价值观出发,旨在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世界观,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

三、落实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规划了高中生物课程的总体目标,以及课程的具体目标。

(一)总体目标

1.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

3.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4.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5.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6.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

总体目标从宏观层面规定了高中学生应达到的要求,体现了国家对课程的认识、期望,指明了课程改

革的方向和教师应该遵循的原则。

(二)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是对总目标的解释和具体的细化,提出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

1.知识

(1)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2)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积极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生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3)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4)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5)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6)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3.能力

(1)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

(2)能够利用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的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

(3)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步学会:

①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

②通过观察或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

③分析问题,阐明与研究该问题相关的知识。

④确认变量。

⑤作出假设和预期。

⑥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⑦实施实验方案,收集证据。

⑧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

⑨根据证据作出合理判断。

⑩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

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及作必要的反思和修改。

课程具体目标中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体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达成课程标准所确立的三维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的目标,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相互渗透,全面落实课程目标,避免出现重知识目标、轻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现象。

第二部分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

一、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部分包括3个模块;选修部分也包括3个模块。每个模块36学时、2学分。高中生物课程的结构与各模块间的关系图示如下:

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各模块的主要内容及其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价值如下:

(1)“分子与细胞”模块

该模块的内容包括细胞的分子组成、结构、代谢、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等细胞生物学方面最基本

的知识,是学习其他模块的基础。该模块有助于学生较深入地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理解生命

活动中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换和信息的传递;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

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科学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 “遗传与进化”模块

该模块的内容包括遗传的细胞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生物的变异、人类遗传病、生物的进化六部分。该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了解遗传变异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形成生物进化观点。

(3) “稳态与环境”模块

该模块的内容包括植物的激素调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知识。该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形成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选修课程

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而设计的,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选修部分从科学、技术和社会层面展开,三个模块相互独立,既关注了课程的选择性,又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平衡、科学与技术的平衡,学生在修满必修课程学分的基础上,可根据兴趣、志向选择学习。

(1) “生物技术实践”模块

该模块是实验课,所说的生物技术,是指广义的生物技术,而不限于(甚至主要不是)现代生物技术。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利用、酶的应用、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和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四部分。要求根据学校的条件,指导学生选做本模块中的5~7个实验。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增进学生对生物技术应用的了解。该模块有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明确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理解生物技术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适于继续学习理工类专业或对实验操作感兴趣的学生学习。

(2) “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

该模块的内容包括生物科学与农业、生物科学与工业、生物科学与健康、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四部分。围绕生物科学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保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较全面地介绍了生物科技在社会中的应用。该模块能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生物科学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和技术;能帮助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科与人类社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适于继续学习人文和社会科学类专业及直接就业的学生学习。

(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

该模块的内容包括基因工程、克隆技术、胚胎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生态工程五部分。该模块以专题形式介绍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和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学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置建议

(一)生物课程设置方案

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育部[2003·6])和《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川教[2010·2]),结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我省生物教学实际,确立四川省普通高中生物学科的具体课程设置方案,具体为:

1.必修课程的3个模块是学校必须开设的,是每个普通高中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每个模块2学分,共6学分。

2.选修课程包括选修Ⅰ和选修Ⅱ,选修Ⅰ为国家课程,选修Ⅱ为校本课程。我省的选修Ⅰ课程又分为选修ⅠA和选修ⅠB两部分。选修IA为学校必须开设的、修习人文方向或理工方向的学生按各科目要求必须修习的模块;选修IB为各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供学生进一步发展、自主选择修习的模块或专题。

理工方向发展的学生,在修完3个必修模块获得6学分的基础上,必须选择修习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还可自主选择修习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或选修2 (“生物科学与社会”),建议优先选择修习选修3;人文方向发展的学生,在修完3个必修模块获得6学分的基础上,还可自主选择修习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或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建议优先选择修习选修2。

选课安排及相应学分详见下表:

四川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选课与学分安排指导表

(二)生物课程模块开设建议

按照课程方案有关课程设置的要求,借鉴先行新课程实验省份的实践经验,结合我省普通高中教学实际,遵循“学期+学段” 模式开设的原则,提出我省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模块开设的建议,供学校参考。具体为:

1.三个必修模块按学期开设,分别在高一年级的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和高二年级的第一学期完成,每周开设2课时,三个学期可获得必修模块的6个学分。其中,生物1为其他模块开设的基础,生物2与生物3是相互独立的,即学校可先开设生物2,也可先开设生物3。我省建议各学校在开设生物1后,优先开设生物2。

2.从高二年级的第二学期开始进入选修模块的修习,每周开设2课时。学校必须为理工方向的学生开设选修ⅠA(即:“生物技术实践”)供学生修习;学校应该为人文方向的学生开设选修ⅠB (即:“选修2 生物科学与社会”),供学生选择修习。

3、高三年级的第一学期,学校应为理工方向的学生开设选修ⅠB(“选修3”和“选修2”)供学生选学,

每周开设4课时。如果有人文方向的学生对生物生物学感兴趣,学校还可开设选修ⅠB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供人文方向的学生修习。高三年级第二学期为高考复习时间。

内容安排、课时安排及学分要求详见下表。

四川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课时及学分安排建议表

(三)对选修ⅠA模块的开设说明

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发展需求和我省多年来生物教学的实际,在新课程实施初期,建议学校优先开设以下7个实验:

1、专题1—课题1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2、专题2—课题1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3、专题2—课题2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4、专题3—课题1 菊花的组织培养

5、专题4—课题1 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

6、专题5—课题3 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

7、专题6—课题2 胡萝卜素的提取

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和学校,可以逐步增设更多的其他实验供学生选做。

第三部分教学实施建议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创造性使用教科书

课程标准规定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结构、内容,对课程的实施和评价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是教科书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重新进行角色定位,成为新课程的实施者、研究者和开发者,并真正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变;深化对课程理念的认识,将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放在首要位置。

国家审定通过的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能够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内容要求。因此,教科书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主要课程资源。在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教科书,寻找教科书的表达与实现课程标准要求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领会教科书的编写意图;研究教科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了解教科书的结构体系,明确每个模块的学习主题、核心内容和教育价值;研究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及其为学生探究性学习创设的各种情境,重视科学过程与方法的作用。

在新课程实施中,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进行课堂教学,实现由“教教科书”向“用教科书教”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专业化程度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对于在新课程背景下所出现的“一标多本”情况,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对不同版本教科书的编排体系、内容选择和呈现方式等进行比较研究,合理的借鉴、选择、重组,生成教学内容。

(二)优化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与教方式的变革

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心和难点是学与教的方式的变革。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将“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改革“强调知识本位,重视结论性知识,轻视过程性知识和知识形成的过程”的做法,摒弃目前尚存在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被动式接受的学习现状,采用“以探究为核心的多元化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式”来更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以提高学习效率。

组织探究性学习,教师应当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方法;探究活动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值得探究的问题或研究任务;要努力创造条件,拓宽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手段,为探究学习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要在探究过程中构建生物学核心概念、形成学科基本能力,避免探究活动的形式化;要营造民主的师生关系和实事求是的氛围,提高探究学习效果。

在组织探究性学习中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学生实情,倡导以生物课程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主体,实现小组成员之间合作互助的“合作学习”。教师要作为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者,侧重于“知识的引领”、“活动的组织”。

实现学与教方式的转变,要注意处理好传统学习方式(他主、接受、个体学习)与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关系,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讲授与探究的关系。要通过改革教学方式,切实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正确、全面把握各类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围绕提高教学效益与质量,结合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和生物教学的实际,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条件合理设计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逐步实现学与教方式的多样化。教师要结合自身实际,完善教学过程,尽可能地缩小课程标准的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落差,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高中生物新课程实验稳步开展。

(三)加强实验教学活动,推动实践活动的开展

实验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组织好学生实验也是引导学生学好高中生物课程的重要方法之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接受科学方法训练,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要根据生物实验室、校园环境和学生特点,创造条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创造性地开足开好生物学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对于所需要的设备、条件、材料等,学校等有关方面要增加投入,预先落实。要注意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如利用替代物品、药剂、仪器等,使每个项目都能落到实处。

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包含了丰富的技能训练和情感教育,教师要设计好这些活动的教学过程,把有关的方法、技能和情感态度纳入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的教学目标中,让学生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得到体验和发展。

(四)充分挖掘教育因素,实现科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就科学课程而言,科学精神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是促进学生协调发展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科学精

神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的统一可以揭示自然科学课程的道德价值和精神价值,只有把科学精神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融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从而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以科学史教育为载体,可以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整体要求,充分利用生物科学史的重要史实,把科学家的工作、实验假设、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及要解决的问题展现给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认识生物科学的发展过程及其价值,体会科学家尊重事实、服从真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勇于创新、善于合作和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而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也是人为素养的组成部分。

了解科学、技术、社会(STS)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加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既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将“STS”的思想内容融入到基础科学教育之中是本次课改的特色之一,教师必须予以充分关注。要结合教学内容,尽量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通过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具体事例,特别是学生生活中的、当地的、社会热点的或学生普遍关注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评价,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了解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发展观。

(五)利用开发课程资源,保障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

生物课程资源是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基础和保障,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教师要结合实际,发挥优势,整合学校内外各种有利的教育因素,打破“唯教材施教”的狭隘课程观念,树立“大课程观”,多渠道、多途径开展教学活动。除了生物教科书等图文型课程资源、实验室和生物园的利用和开发外,还应时时、处处注意对学校、社区、网络等各种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深化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整合,逐步建立、完善生物课程资源系统。

要重视学生自身的经验和已经掌握的信息,这是使生物课程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的重要基础。可以通过师生、生生交流,问卷和问题解答等形式,寻找这些无形课程资源的

可利用点,应用于生物教学中。

第四部分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教师了解教学过程、调控教学行为、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对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建立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

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完善学生学业质量的监控体系

1.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对学生的学业质量进行监控,应根据课程目标,确定适当的评价工具和方式,制定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评价的具体标准,构建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评价标准要考虑学习目标的多维度性,做到认知领域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和技能领域目标的评价并重;要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目标术语表述各类学生的表现及其所达到的水平;

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其他科学探究能力也是生物学科教学评价的重要组织部分。对于该类教学评价,既可用评价量表等工具对实验和活动的各环节进行考查,也可对实验报告、研究报告等作出评价。在评价时,要注意检核项目的科学、规范,评价结果尽可能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都是在生物科学学习过程和运用生物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通过适当的过程性评价方式随时把握、及时引导。同时,要重视运用非正式评价的方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注意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行为表现。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主要评价目的,最终要落实为教师对学生的适时、适地的关怀或引导。

要对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分析,既要考虑评价方式是否适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客体的具体特点,又要讲究效益,充分考虑各种评价方式对学校的基础设施、设备以及对教师、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等方面的要求,选择有针对性的、高效益的评价方式,并综合平衡和优化组合多种评价方式。应当正确认识纸笔测验的性质与功用,充分发挥其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和良好的导向作用。

2.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

新课程的学生评价注重过程,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和全过程。过程性评价中可以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对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和评价是课程改革所强调的教学评价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系统、及时地记录并保存学生发展过程状态的关键信息,标识其发展优势和不足,综合反映学生成长与发展情况。对于该类评价应当关注其激励性,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增强学习动力,树立成功的信心,进而自觉达成教学目标。

要在学生学习之初明确告知其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这样有助于师生关注共同的目标,使教学和评价成为同一过程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

终结性评价包括三个层次:模块考试评价、学业考试水平、高考评价,这三个层次的学业评价中,学校和教师主要是完成第一个层次,即模块考试评价。

模块考试主要包括纸笔考试和实验考查。纸笔考试命题要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相应模块的教学要求,注意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考核,适当增加开放性试题,不随意拔高或降低课程要求。试题命制时应主要关注生物学的核心内容,主要考查生物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考查学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实验考查主要考查动手实验技能,考查时间既可集中在某个时间段(天),又可随堂进行。建议可采取如下方式进行:实验从所学的实验中选取2~5个,每小组抽取1个完成,在考查前为学生实验操作难备好所需的各种材料和器具,考查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操作,自主选择所需的材料和器具,监考教师根据学生设计实验操作的步骤、实验结果、实验完成情况以及实验报告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进行多元课堂教学评价,促进课堂教与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1.确立现代课堂教学质量观

可利用课堂观察、录像分析、问卷调查等评价方法,具体研究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教学心理环境等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确立现代课堂教学质量观,创造性地建立切合实际、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评价制度和体系,以教师自主评价为主,结合同行评议、学

生评价、领导与家长等相关人员参与评价的方式进行。

2.进行多元课堂教学评价

要采取形式多样、主体多元的评价方式,把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组内成员之间的互评、小组之间的互评等的评价方式引入到学习活动中。

要建立学科课堂教学规范,制订新课标背景下生物学科“一堂好课”的标准,形成具有操作性的、体现学科特点的、适合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引导教师追求课堂教学状态的改善和教学效能的优化,让课堂教学富有成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师生、生生有效互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行为、促进专业发展。

此外,教学反思是教师课堂教学自评的方法之一,也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师对每节课进行教学反思、不断调整自己教学行为。

2017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7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必须修满的生物学学分为 A A.4学分 B.6学分 C.10学分 D.12学分 2.下列各项中,属于高中生物课程必修模块组成部分的是 A A.分子与细胞 B.稳态与调节 C.生物科学与社会 D.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3.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高中生物课程选择性必修部分的是 D A.稳态与调节 B.生物与环境 C.生物技术与工程 D.遗传与进化 4.关于高中生物课程结构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A. 必修课程共有3个模块 B. 选择性必修课程共3个模块 C. 选修课程有3个系列 D.现实生活应用属于校本生物课程 5. 对选考生物的学生来说,以下内容可以不修习的是 D A. 模块1:分子与细胞 B. 模块2:遗传与进化 C. 模块3:生物与环境 D. 系列3:细胞与分子生物学 6. 关于新课标学分设置的以下描述中有误的是 C A. 必修课程共4学分 B. 选择性必修课程共6学分 C. 选修课程每修习完成10学时可获得1学分,最高可获得4学分 D. 修习完高中生物课程最多可得14学分 7.对高中学生修习生物所得学分分布要求合理的是 B A.高中毕业不高考:0~4学分 B.高中毕业高考但不选考生物:不少于4分(必修) C.高中毕业高考且选考生物:不少于10分(必修+选修) D.高中毕业高考且选考生物:不少于6分(选修性必修+选修) 8.在新课标《分子与细胞》模块中内容要求描述不在一个层级的是 A A.细胞由多种多样的分子组成 B.说出细胞由C、H、O、N、P、S等元素组成 C.概述糖类有多种类型,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D.概述核算由核苷酸聚合而成,是储存于遗传信息的生物大分子 9.在新课标《遗传与进化》模块中内容要求描述不在同一层级的是 C A .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信息主要编码在DNA分子上 B.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离和重组导致双亲后代的基因组合有多种可能 C.概述DNA分子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 D.由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引起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10.高中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生物学科在流程上提出以下申请,不合理的是 A A. 高中毕业不高考:只选修生物校本课程 B. 高中毕业不选考生物学科:必修→选修 C. 高中毕业选考生物学科:必修→选择性必修 D. 高中毕业选考生物学科: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

关于《生活中的生物学》校本课程总结归纳

目录 引言 (2) 第一课时:第一节熟吃甘薯 (3) 第二课时:第二节玉米和健康 (6) 第三课时:第三节多吃蔬菜 (8) 第四课时:第四节水果种种 (13) 第五课时:第五节公鸡为什么能及时报晓? (14) 第六课时:第六节狗鼻子嗅觉灵敏 (19) 第七课时:第七节蚊子叮人 (21) 第八课时:第八节馒头和酒酿 (24) 第九课时:第九节藕断丝连 (27)

引言 我们生活中所需要的许多东西(包括衣、食、住、行、用)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生物,你每天也都在同它们打交道。玉米、小麦、蔬菜、水果,鸡、羊、猪、狗,花、鸟、虫、鱼,树木、草药,细菌、真菌等等,虽然你认识了它们,并不等于说它们中的许多问题全都知道啦。 在你的周围,有许多事儿也许使你很感兴趣:公鸡为什么一到清晨就喔喔啼叫?鸭子为什么只会游泳不会孵蛋?怎样辨别动物的雌雄呢???在屋子里,你有没有想到过这些事儿:蚊子为什么爱叮咬小孩儿?为什么用蝇拍打苍蝇容易打死?米蛀虫吃干谷物为什么不会渴死???在餐桌上,你也许会发现不少问题:有些茭白为什么带黑斑点?饭菜怎么会变馊?为什么腐乳味道那么鲜美??? 生活中,如果你留心的话还会碰到许多有意思的问题:水果店里卖的都是水果吗?柿子的涩味从哪里来?树木草坪为什么能净化空气???生活中处处有生物学。你只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就会提出形形色色的关于生物学方面的问题。许多事情都很有趣,每一件事儿都是个谜,等待着你去揭晓。 让我们从生活中学习生物学吧!

第一课时:第一节熟吃甘薯 入秋以后,红、黄、白各色的甘薯应市了。它的别名可多啦:河南叫红薯,四川叫红苕、红芋,北京叫白薯,江苏、天津叫山芋,山东叫地瓜,浙江福建叫番薯等等。隆冬时分,甘薯变得更甜了,你爱吃蒸甘薯,味道细腻象栗子;烤甘薯的香甜味儿,更使你爱上了它。 可是,甘薯适宜熟吃,却不宜生吃。甘薯除含水分、糖类和维生素以外,主要成分是淀粉。生甘薯的淀粉粒外面包着一层坚韧的膜,你生吃的时候,淀粉酶就很难跟淀粉接触,没法把它水解,胃肠不能很好消化,只能吸收一些糖分和维生素。这样,几乎所有的淀粉都被浪费了。 甘薯蒸熟或烤熟以后,包在淀粉粒外面的膜破裂了,你吃的时候,淀粉酶就能够充分地跟淀粉发生作用,生成麦芽糖,味道比生甘薯更甜。甘薯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胡萝卜、白箩卜、冬瓜、南瓜、黄瓜等等,而且还含有一般谷物所没有的抗坏血酸(维生素C)。甘薯可以作制造淀粉、酒精、丙酮、葡萄糖等的工业原料。另外,当你在炎夏喝汽水的时候,它为你提供柠檬酸;当你在厨房烹调的时候,为你提供酒、味精、山芋蜜、山芋粉、山芋糕??甘薯能当主食充饥,又能作副食佐菜,生炒蒸煮,切片油煎,磨甘薯原产地是美洲,考古学家在古墓里曾发现过八千年前的野生甘薯的块根,在秘鲁古墓里发掘出陶器制品,上面镶有甘薯的图案,证明是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中美洲人民模仿甘薯形状制作的。甘薯传到中国,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史。 明万历二十一年(一五九三年),福建省长乐县人陈振龙去吕宋(现

四川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标准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2015年修订)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1〕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及《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1〕2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生态文明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均衡性原则 根据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及总课时数和课时比例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之内;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增加。 (二)综合性原则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7最新修订版)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最新修订版)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标研制组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 念 ..................................................................... .. (1) (一)课程性 质 ..................................................................... .. (1) (二)基本理 念 ..................................................................... .. (1)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 标 ..................................................................... . (2) (一)学科核心素 养 ..................................................................... . (2) (二)课程目 标 ..................................................................... (3)

三、课程结 构 ..................................................................... (3) (一)设计依 据 ..................................................................... (3) (二)结 构 ..................................................................... . (4) (三)学分与选 课 ..................................................................... .. (4) 四、课程内 容 ..................................................................... (4) (一)必修课 程 ..................................................................... . (4) 模块 1 分子与细 胞 ..................................................................... .. (4)

《生活中的生物学》校本课程

引言 (2) 第一课时:第一节熟吃甘薯 (3) 第二课时:第二节玉米和健康 (6) 第三课时:第三节多吃蔬菜 (8) 第四课时:第四节水果种种 (13) 第五课时:第五节公鸡为什么能及时报晓? (14) 第六课时:第六节狗鼻子嗅觉灵敏 (19) 第七课时:第七节蚊子叮人 (21) 第八课时:第八节馒头和酒酿 (24) 第九课时:第九节藕断丝连 (27)

我们生活中所需要的许多东西(包括衣、食、住、行、用)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生物,你每天也都在同它们打交道。玉米、小麦、蔬菜、水果,鸡、羊、猪、狗,花、鸟、虫、鱼,树木、草药,细菌、真菌等等,虽然你认识了它们,并不等于说它们中的许多问题全都知道啦。 在你的周围,有许多事儿也许使你很感兴趣:公鸡为什么一到清晨就喔喔啼叫?鸭子为什么只会游泳不会孵蛋?怎样辨别动物的雌雄呢???在屋子里,你有没有想到过这些事儿:蚊子为什么爱叮咬小孩儿?为什么用蝇拍打苍蝇容易打死?米蛀虫吃干谷物为什么不会渴死???在餐桌上,你也许会发现不少问题:有些茭白为什么带黑斑点?饭菜怎么会变馊?为什么腐乳味道那么鲜美??? 生活中,如果你留心的话还会碰到许多有意思的问题:水果店里卖的都是水果吗?柿子的涩味从哪里来?树木草坪为什么能净化空气???生活中处处有生物学。你只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就会提出形形色色的关于生物学方面的问题。许多事情都很有趣,每一件事儿都是个谜,等待着你去揭晓。 让我们从生活中学习生物学吧!

第一课时:第一节熟吃甘薯 入秋以后,红、黄、白各色的甘薯应市了。它的别名可多啦:河南叫红薯,四川叫红苕、红芋,北京叫白薯,江苏、天津叫山芋,山东叫地瓜,浙江福建叫番薯等等。隆冬时分,甘薯变得更甜了,你爱吃蒸甘薯,味道细腻象栗子;烤甘薯的香甜味儿,更使你爱上了它。 可是,甘薯适宜熟吃,却不宜生吃。甘薯除含水分、糖类和维生素以外,主要成分是淀粉。生甘薯的淀粉粒外面包着一层坚韧的膜,你生吃的时候,淀粉酶就很难跟淀粉接触,没法把它水解,胃肠不能很好消化,只能吸收一些糖分和维生素。这样,几乎所有的淀粉都被浪费了。 甘薯蒸熟或烤熟以后,包在淀粉粒外面的膜破裂了,你吃的时候,淀粉酶就能够充分地跟淀粉发生作用,生成麦芽糖,味道比生甘薯更甜。甘薯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胡萝卜、白箩卜、冬瓜、南瓜、黄瓜等等,而且还含有一般谷物所没有的抗坏血酸(维生素C)。甘薯可以作制造淀粉、酒精、丙酮、葡萄糖等的工业原料。另外,当你在炎夏喝汽水的时候,它为你提供柠檬酸;当你在厨房烹调的时候,为你提供酒、味精、山芋蜜、山芋粉、山芋糕??甘薯能当主食充饥,又能作副食佐菜,生炒蒸煮,切片油煎,磨甘薯原产地是美洲,考古学家在古墓里曾发现过八千年前的野生甘薯的块根,在秘鲁古墓里发掘出陶器制品,上面镶有甘薯的图案,证明是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中美洲人民模仿甘薯形状制作的。甘薯传到中国,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史。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2015年修订)

2015年5月12日,四川省教育厅以川教〔2015〕41号印发《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2015年修订)》和《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方案(2015年修订)》。根据《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2015年修订)》,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安排如下: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安排 一、各学年教学时间安排 全年52周:教学时间39周,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13周。 各学年39周教学时间安排:一至八年级每学年上课35周,复习考试时间2周, 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九年级全学年上课33周,复习考试4周(初中最后一年的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增加2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 二、每周活动总量

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一、二年级周活动总量26课时;三至六年级周活动总量30课时;七至九年级周活动总量34课时;每课时以45分钟计。 三、课程计划表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2015年修订)

课程设置说明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其中,信息技术教育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情况,从三年级开始单独开设,每周1课时;劳动与技术教育从七年级开始开设,每周1课时;其他内容统整到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中学习。各地应根据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开足开好,课时必须得到保证,不得挤占或挪用。

2. 地方课程由省教育厅根据教育部关于地方课程管理与开发的指导意见统一规划(见《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方案(2015年修订)》);学校课程由学校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意见》(川教〔2010〕120号)开发与管理。 3.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门课程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学校在做学年教学安排时,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内容,统筹合理安排;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增强学科育人功能,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4. 一至九年级设置体育与健康课。体育与健康课程应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实践特征,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等,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国防教育以及综合实际活动中的小学劳动教育等专题教育主要安排在地方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内容主要渗透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全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2)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7)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9)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24) 第一部分前言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与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与人生规划能力,对国家的兴盛、社会的进步、个人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著,影响广泛而深远。如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体细胞克隆哺乳动物技术的突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干细胞研究的进展、脑科学的深入发展、生物工程产业的兴起等,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尤其是生物科学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正在逐渐融合并显示出强大的经济力量,已成为科学发展和技术革命的世纪标志。生物科学和技术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高中生物课程应当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自1978年起,我国高中生物课程历经多次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吸纳现行高中生物学教育优点的基础上,更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更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课程性质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它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生物科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当今,它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并且与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正在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全国新课标高考生物考试大纲

2016年全国新课标高考生物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将课程标准的必修和部分选修内容,确定为高考理工类生物学科的考试内容。 生物学科的命题要体现生物课程属于科学课程的性质。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在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考试的能力与要求 1.理解能力 (1)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3)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实验与探究能力 (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3.获取信息的能力 (1)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4.综合运用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生物学科的考试范围包括必考部分和选考部分,必考部分在新课程标准必修模块的范围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英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附件3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 英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和《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等文件的要求,为加强和改进我省普通高中英语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推进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的实施,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意见。 第一部分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理念 《标准》是由教育部制订的指令性文件,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依据。《标准》从课程性质的界定到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结构及课程实施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1.奠定共同基础,构建终身发展平台 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自然延伸,也是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英语教学的总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这个基础包括持续的学习动机、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但高中阶段与义务教育阶段相比,课程目标在层次、水平和侧重点上都有所不同。义务教育阶段强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和自信心,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

英语知识和技能,奠定运用英语的基础。而高中英语新课程则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的需要,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2.提供多种选择,满足个性发展需求 高中阶段的英语新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满足个性发展的需求,高中英语新课程突出了选择性。设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是实现课程可选择性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多样化的课程既反映社会的需求,也可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高中英语新课程力求为每个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在选择中提高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和自主发展的能力,确立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 3.变革传统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高中英语新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改变传统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参与实践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通过接触与社会、科技和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真实、自然的语言材料,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增加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和探究性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教学还要有利于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媒体和信息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使学生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 4.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情感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积极向上的情感和自信心会有效地促进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高中英语新课程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个性,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和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英

生物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生物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陆城中学 生物学是一门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近年来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粮食、人口、环境、资源等,都与生物科学的研究有直接的关系。生物科学是当代科学的前沿,生物技术是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中国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根据新课程改革目标,中学生的生物学习,要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学生生活的联系,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主动学习精神,必须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一切生物课程资源。 我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初级中学,各种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课程资源。20xx年,校生物课题《农村初中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研究》荣获得岳阳市一等奖,并报送省教科院参评。这些有利条件为我们实施生物校本课程,提前准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雄厚的物质基础。 一、课程目标 1、通过参观调查,关注家乡的生物资源与环境变迁,产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逐渐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 2、通过实践探究,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基本技能;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参与探究获取知识的探究性学习方式。 3、通过给家庭当致富参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把生物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提高运用能力;从一定程度上推动家乡经济建设。 4、使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驾驭新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明显提高。 5、使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指导水平明显提高。 二、课程内容 七年级: 参观调查 (一)给校园花木做身份证 (二)参观现代农业生产基地 实践探究 (一)无土栽培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修订稿[试题]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修订稿) 根据《中共中央国家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和教育部关于《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1〕2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试行)》试行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培养目标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性原则 根据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总课时数和课时比例均在国家规定的范围之内,以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级增加。 2、综合性原则 注重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把课程内容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使之生活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 3、选择性原则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第一部分前言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与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与人生规划能力,对国家的兴盛、社会的进步、个人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著,影响广泛而深远。例如,DNA 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体细胞克隆哺乳动物技术的突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干细胞研究的进展、脑科学的深入发展、生物工程产业的兴起等,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尤其是生物科学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正在逐渐融合并显示出强大的经济力量,己成为科学发展和技术革命的世纪标志。生物科学和技术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高中生物课程应当与时俱进,以

适应时代的需要。 自1978年起,我国高中生物课程历经多次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在吸纳现行高中生物学教育优点的基础上,更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更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课程性质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生物科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当今,它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并且与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正在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

_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_的设计思路和主要特点_刘恩山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的设计思路和主要特点 刘恩山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 200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有很大的变化,它将直接影响我国高中生物学教育发展的方向。介绍了新高中生物课程的设计思路和主要特色,以帮助我国的生物学教育工作者理解和贯彻这一标准。 关键词 生物学 高中 课程 课程标准 2003年3月31日,教育部颁布了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 标准 ), 标准 研制的完成是我国生物学教育发展中具有标志性的成果。它的颁布必将有力地推进我国高中生物课程的发展。相对于高中生物教学大纲(2002)而言,高中课程标准有了跨越性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第8次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反映了新世纪中我国的社会需求、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生物科学的进步,也反映了国际生物学教育的共同特点和我国50年来在生物课程改革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及相关研究的成果。 标准 的出台,对我国教材编写人员、教师和教研人员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帮助生物学教育工作者了解 标准 ,本文将介绍新高中生物课程的设计思路和主要特点。 1 设计思路 1.1 课程宗旨 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研制组(以下简称 标准组 )在标准研制第1阶段工作的基础上,明确了我国新的高中生物课程的价值和任务:高中生物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其价值是为学生全面提高科学素养做出贡献。这一认识是构建高中生物学课程的指导思想。 标准组认为,一个人的生物科学素养需要不断地提高,在基础教育的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的生物学素养虽然已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距现代社会对一个公民(而非生物学专业人员)生物学素养的要求尚有距离。因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物课程核心的任务。 生物科学素养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学领域中核心基础内容掌握的情况。根据高中生物课程的任务,这个基础也就应该成为高中生物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因此,高中生物课程是基于以下5个方面的要求来构建的: 学生理解生物学基本现象、事实、规律,以及生物学原理是如何用于生物技术领域之中的; 学生能够解释发生在身边的生物学现象; 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学生应掌握一系列的相关技能,包括操作技能、科学探究一般技能、比较、判断、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技能,以及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学生应在学习生物课程的过程中,形成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和习惯。 1.2 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 社会对高中生物学教育的需求包括提高全民生物科学素养的要求。当代社会在迅速发展、不断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在这些社会问题中,相当一部分是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如环境、资源、人口、生态等。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有赖于全体公民对这些问题有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有赖于全体公民的参与;有赖于他们具有相关的知识,并能依据生物学的原则去正确地决策和采取个人行动,所有这些都需要全体公民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高中生物课程需要应对这样的社会需求。 随着生物科学作为带头学科的飞速发展,以及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人们带来的各种产品和多方面的商机,正在有愈来愈多的资本投入与生物技术相关的产业。这将在生物科技相关的领域中形成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些产业在技术的要求上既有高新技术,又有一般技术;在对人才的要求上,既需要高层次、高学历的研发人员,又需要为数可观的、具有基本生物科学素养、工作在生产线上的一般工人。在新的世纪,将有更多的人直接或间接地工作在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工作岗位上。为此,高中生物课程的设计也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1.3 为学生的学业选择和考虑职业方向提供帮助 随着高中的普及,我国将会有更多的高中毕业生直接进入社会工作,他们将面临着择业的问题。那些希望进入高校的学生也要选择学习方向。这是当前许多学生和家长感到困惑的事情,而在以往的高中学科课程中,学生很少能有机会将这一实际的问题同他们的学习活动联系起来。 28 生 物 学 通 报 2003年第38卷第5期 国家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附件5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 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及《四川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等文件精神,帮助广大化学教师更好地理解《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把握高中化学(实验)教科书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我省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实验,以学生发展为本,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我省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四川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化学学科组在总结其他省新课程实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课标”和高中化学(实验)教科书的研究,结合四川高中化学教学实际制定本意见。 第一部分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 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理念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块,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因此,普通高中化学课程应遵循如下基本理念: 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2.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3.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5.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川新课标高中理科各科教材顺序和内容

四川新课标高中理科各科教材顺序和内容 高一上:数学:数学必修1,数学必修4。 物理:必修1。 化学:必修1。 生物:必修1。 高一下:数学:数学必修5,数学必修2。 物理:必修2。 化学:必修2。 生物:必修2。 高二上:数学:数学必修3,选修2-1。 物理:选修3-1。 化学:选修3,选修4。 生物:必修3。 高二下:数学:选修2-2,选修2-3,选修4-4,选修4-5。 物理:选修3-2,选修3-4。 化学:选修4,选修5。 生物:选修1。

数学新课标版教材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目录·必修1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2 时间和位移 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4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5 自由落体运动 6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第三章相互作用 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2 弹力 3 摩擦力 4 力的合成 5 力的分解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1 牛顿第一定律 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3 牛顿第二定律 4 力学单位制 5 牛顿第三定律80 6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 7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目录·必修2 第五章曲线运动 1 曲线运动 2 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 3 抛体运动的规律 4 实验:研究平抛运动 5 圆周运动 6 向心加速度 7 向心力 8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 1 行星的运动 2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3 万有引力定律

2017年高中生物新课标(学科核心素养)

2017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6年7月20日版 (修订稿)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标研制组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1) (一)课程性质 (1) (二)基本理念 (1)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2) (一)学科核心素养 (2) (二)课程目标 (3) 三、课程结构 (3) (一)设计依据 (3) (二)结构 (4) (三)学分与选课 (4) 四、课程内容 (4) (一)必修课程 (4) 模块1 分子与细胞 (4) 模块2 遗传与进化 (6) (二)选修Ⅰ课程 (8) 模块1 稳态与调节 (8) 模块2 生物与环境 (10) 模块3 生物技术与工程 (12) (三)选修Ⅱ课程 (14) 现实生活应用 (14) 职业规划前瞻 (16) 学业发展基础 (19) 五、学业质量标准 (22) (一)学业质量水平 (22) (二)说明 (25) 六、实施建议 (25)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25) Ⅰ. 教学建议.................................................................................................................. Ⅱ. 评价建议 (27) (二)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命题建议................................................................................. Ⅰ. 学业水平测试.......................................................................................................... Ⅱ. 高考命题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1. 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 2. 教科书内容的选择................................................................................................. 3. 教科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 (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1. 精心规划并全面落实高中生物学课程.................................................................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测试题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测试题 一、高中生物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 2、面向全体学生。《标准》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课程的内容标准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3、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探究也

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标准》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同时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 三、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时应注意哪几方面? 1.探究活动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忽视学习成果,而是对学习成果有更高的要求,探究是达成这些成果的重要途径。每一次探究活动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2.要有值得探究的问题或研究任务。每个探究活动应有学生未知答案的问题。如果学生已经知道答案,就不可能经历真正的探究。除了教科书中的案例外,教师可以用多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选择其中最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作为小组或全班共同研究的课题。 3.要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求真求实的氛围。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需要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求真求实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并给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