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8、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8、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8、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8、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附件8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

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精神,加强和改进我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推进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引导广大高中教师更好地理解历史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结合课程改革先行试验省、区、市的经验和我省的实际,创造性地实施历史教学改革,特制定《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第一部分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

一、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原则精神,结合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提出了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这些理念对我们理解和实施高中新课程具有指导意义。

1.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

历史课程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必须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以适应时代要求。

人文素养是公民最基本的素质,一般是指对人类历史和社会各

种文化现象的了解与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历史课程在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优秀文明成果,可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养成理解和尊重他人、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及其文明的正确态度。

通过历史学习,汲取历史智慧,增强历史意识,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可以养成理性态度,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与方法论,从历史角度和现实角度去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

2.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在内容选择上,既坚持基础性,重要的史实、基本的历史概念、基本的历史线索和规律,构成高中历史的主要内容体系;又坚持时代性,课程内容注重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程结构上具有选择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认知水平和个性化发展要求。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有利于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地组织教学,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高中历史课程应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必须坚持时代性,密切与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使历史贴近现实,更好地发挥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

3.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要切实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原有的历史知识基础,注意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差异,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热情。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实施新课程,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学习。对此,教师要给予支持和必要的指导,尤其是历史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历史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4.改进历史教学评价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综合素质为评价目标,提倡多元化、发展性的教学评价。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调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参与教学评价,并灵活运用各种评价手段和各种有效的评价方法,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充分发挥教学评价激励与发展的功能,保证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和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

在课程目标上,《课程标准》强调要从单纯的注重知识的传授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转变,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

展的基本脉络。

(2)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2)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阐释、多元比较、换位考证;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2)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科学态度。

(3)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

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上述三维目标有两个方面的较大突破:一是首次把学习历史的

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单独提出来,与其他两大目标并列,强调

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的重要性。二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突破了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强调了“人文主义”价值观,注

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

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

第二部分 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

一、课程结构

从宏观上认识历史课程在高中课程方案中的地位,明确高中历

史新课程的结构,了解各学习模块的内容,以及各模块之间的联系,

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了普通高中课程的

基本结构,分为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以此为框架构建

课程。

8个学习领域是: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

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每一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 学习领域

(8个)

科 目 (15—16个) 模 块 (各科目不等)

的若干科目组成。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科目的一部分同属于人文

与社会领域。

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共设置了九个学习模

块,其结构和基本内容列表如下:

高中历史必修课的三个学习模块,是保证课程目标达成的基

础,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三个学习模块共有25

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

济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及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每个

模块教学时间为36学时。按照《四川省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

方案(实验)>的课程安排指导意见(试行)》的规定,高一年级

和高二年级上学期完成三个必修模块的学习,每学期学习一个模

块,每周安排2课时。教师也可根据情况,在教学中从不同角度对

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

高中历史选修课的六个学习模块,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

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学习模块

修 历史(Ⅰ)

人类社会政治领域的发展进程 历史(Ⅱ)

人类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活领域的发展进程 历史(Ⅲ)

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技领域的发展进程 选

修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修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选修5

探索历史的奥秘 选修6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个性化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或增加相关学习内容。选修课程每个模块教学时间均为36学时。按照《四川省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课程安排指导意见(试行)》的规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但人文方向的学生至少要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两个模块。选修模块的教学,人文方向的学生在高中二年级上期第二学段、高中二年级下期和高中三年级上期进行;理工方向的学生在高中二年级下期进行。

高中历史新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无论必修或选修,学生每学完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三个必修模块共6学分,是全体高中生必须要达到的。人文方向的学生还必须完成三个必选模块的学习,可获得6学分;理工方向的学生还必须完成一个必选模块的学习,可获得2学分。

二、课程设置

学校应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不同发展方向开设历史课程,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建议采取按学期与模块结合的开课方式。必修模块从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始开设,用三个学期完成,共计6学分。学生在修习必修课程的同时或之后都可以自主选修其他选修课程。根据我省实际,把历史选修IA(必选模块)作为全省人文方向发展的学生的必选内容;选修IB(自选模块)是学校视条件开设的选修内容,其中,人文方向发展的学生至少选修除选修IA以外的其它模块中的任意1个模块。理工方向发展的至少选修六个模块中的任意1个模块。选修Ⅰ(包括选修IA和选修IB)中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选修Ⅱ中每个模块也通常设计为36学时2学分。

高一上期完成历史必修Ⅰ的学习,每周2个学时,共计36个

学时。高一下期完成历史必修Ⅱ的学习,每周2个学时,共计36个学时。

高二上期,理工方向发展的学生完成历史必修Ⅲ的学习,每周2学时,共计36个学时;人文方向发展的学生第一学段完成历史必修Ⅲ的学习,第二学段完成历史选修IA中的选修1的学习,每周4学时,共计72个学时。高二下期,理工方向发展的学生,至少完成选修IB中6个模块中的任意1个模块的学习,每周2个学时,共计36个学时;人文方向发展的学生,至少在选修IB中,选修3、4、5、6模块中的任意1个模块,每周2个学时,共计36个学时。

高三上期,人文方向发展的学生,在第一学段完成历史选修IA 中的选修2的学习,每周4个学时,共计36个学时。在第二学段可以在选修IB中,选修除高二下期选修后剩余3个模块中任意1个模块,每周4个学时,共计36个学时。高三下期,人文方向发展的学生,学校安排一定的选修课程,同时安排总复习。

四川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设置方案

科目必修(6分)选修

必修

模块

选修IA

选修IB

选修

历史历史(错

误!未找

到引用

源。)

历史(错

误!未找

2

2

2

人文方向:

选修1:历史上重大

改革回眸

选修2:近代社会的

民主思想与实践

2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

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2

根据当

社会、

济、科

文化发

的需要

学生兴

到引用

源。)

历史(Ⅲ)

(全体高中学生必修)

人文方向:至少选修以上选修3、4、

5、6模块中的任意1个模块。

理工方向:至少选修以上六个模块中

的任意1个模块。

开设的

修模块四川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开设表

学年高一高二高三

学期上学期下学期上学期下学期上学期下学期内容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选修选修复习周课时2课时2课时

文:4课时

理:2课时

文、理:2课时4课时

四川省犍为第一中学教科室编辑

- 10 -

四川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指导表 学习

领域 科目

模块及学时

第一学年

修习方向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上期 下期 上期 下期 上期 下期

学段

1 学段2

学时 学段1 学段2 周学时

学段 1 学段 2 周学时 学段 1 学段2 周学时 学段 1 学段 2 周学时 学段1 学段2 周学时 人文

社会 历

历史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 历史(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 人

向 历史 (Ⅲ) 选修?A : 选修1 4 选修?B 2 选修?A : 选修2 选修?B 4 学校安排一定的选修课程,同时安排总复习。 理工

向 历史 (Ⅲ)

2 选修?B 2

第三部分教学实施建议

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与要求

《课程标准》对每一学习模块的核心内容和学习意义做出明确的要求,对教学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一)必修课程

1.必修Ⅰ——人类社会的政治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本模块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9个学习专题,其中有5个属于中国历史(专题1-5),4个属于世界历史(专题6-9)。

《课程标准》对必修课历史(Ⅰ)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第一、在知识与能力目标方面,《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政治人物这三个概念之间既有包含与交叉,又有区别和联系。政治制度是通过一系列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的活动累聚形成的,而一系列政治事件的爆发又无一不是与历史人物的活动有关,它们反过来推动着政治制度在发展、渐变中走向突变和更替。因此,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历史概念的区别及其指向,并通过这种指向将各个概念相互联系起来。

第二、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

上述要求包含了以下几个层次。①学习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历史资料非常丰富,有直接的第一手资料,也有间接的第二手资料。在了解历史资料各种类型以及史料价值的基础上,根据学习专题初步掌握一些相关的搜集方法。搜集历史资料的过程也是结合相关历史知识对历史资料进行鉴别、分析与评价的过程。

②培养学生的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学会知识的迁移与灵活运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指的是要求历史地辩证地认识历史上重大政治制度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学习从政治、经济、思想、阶级关系等多重角度探讨政治变革的原因及其意义,

并能形成合理的、观点鲜明的、富有说服力的解释。

第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是:“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人类政治文明指的是在政治领域中创造的财富,主要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人类社会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通过民主和专制、法治与人治的长期斗争,人们以制度化的形式巩固和发展了民主、法治的胜利成果,这是人类历史的一次飞跃。各个时代的优秀政治文明成果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当从历史的角度清醒地认识、理解和珍惜这一遗产,结合中国的国情,注意研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不懈努力。

2.必修Ⅱ——人类社会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本模块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8个学习专题,其中,中国部分4个专题(专题1-4),涉及了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外国部分4个专题(专题5-8),包括外国近代、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和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课程标准》对必修课历史(Ⅱ)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第一、在知识与能力目标方面,《课程标准》提出“了解历史上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这一要求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要求学生知道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现象等基本史实;二是要求学生能够对人类历史上的经济活动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初步认识;三是要求学生能初步分析经济史上重大事件的因果关系,并能做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

第二、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资料,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对此要求需要说明两点:①与必修Ⅰ比较,必修Ⅱ进一步提出诸如“学会”“整理和运用”等较高层次的要求,即通过搜集经济生活中的实物、图片、音像、文献、口碑等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和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和认识。这一学习过程,同时也

是学习与运用科学、正确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分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学习与探究的方法。②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和国家对人类社会经济所作的贡献。

第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课程标准》提出“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对此需要强调的是:①从经济角度认识基本国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有非常广阔、深厚的影响,它不仅制约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也妨碍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②学生通过经济史的学习,应该认识发展经济与提高社会生活水平的重要性,积极吸纳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开放的世界意识和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机遇和挑战。

3.必修Ⅲ——人类社会的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

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本模块共包含8个学习专题,按先中国后世界、先古代后现代、先思想理论后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结构排列,侧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

《课程标准》对必修课历史(Ⅲ)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第一、在知识与能力目标方面,《课程标准》提出使学生“了解中外历史上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重大事件、重大现象及相关人物在历史上都属于具体的史实,三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密不可分的。要了解历史事件,就必须了解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因为历史事件必定是历史人物参与的。同样,了解历史现象,也离不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活动。因此学习时应该将这三“点”串联起来形成一条“线”,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活动,探讨人类文化活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总结历史发展规律。

第二、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课程标准》对能力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这一要求包含两个层次内容:①历史学科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相关历史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实物资料

以及口述资料等。在此基础上归纳历史史实,掌握历史线索。②“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首先强调学生应采用发现式的学习方式,即“探讨”。其次强调的是思想文化领域对影响历史客观进程因素的认识和评价。历史内容分布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中,在这些领域中,思想文化居于何种地位,与其他领域的关系如何,对历史的发展究竟起着怎样的作用,发挥了多大的影响等,都是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第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必须以宽容的心态看待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不同特色的文化,有了这种宽容心态才能够充分地认识人类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充分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同时,要继承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兼收并蓄,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选修课程

1.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中新课程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作为选修课的第一模块。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变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虽然不像革命运动那样轰轰烈烈,却以其特有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学习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探究其成败的原因及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有利于学生认识改革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为投身于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作好准备。

《课程标准》对此模块提出的要求是:

了解人类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2.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这一选修模块,主要阐述世界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历程。民主与专制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政治现象,是近代世界社会巨变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发展

趋势,对深化历史认识,树立民主与法制意识,进行现代公民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标准》对此模块提出的要求是:

掌握近代争取民主反对专制斗争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思想流派、政治制度等基本史实;了解民主思想的起源与主要观点,辨别和比较不同流派的民主思想、不同表现形式的民主制度;收集历史上民主与专制斗争的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和评价,形成历史的进步意识;历史地看待民主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了解推动人类政治文明进程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并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对阻碍历史进步的专制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统治持批判态度,确立积极推动民主进步的历史责任感。

3.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20世纪前期,世界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人类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战后至今,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是,世界并没有根绝战争灾难。高中新课程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作为一个选修模块有其重要意义,是让学生了解战争发生的根源、战争的残酷和它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探究和认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局面的来之不易,树立一种关爱人类命运和为世界和平做贡献的世界意识。

《课程标准》对此模块提出的要求是:

了解20世纪战争与和平运动的发展脉络和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提高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树立忧患意识与和平意识,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提高保卫世界和平的自觉性;进一步弘扬世界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表现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不畏强敌、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事业进行不懈努力。

4.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高中新课程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作为一个选修模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时代造就英雄,英雄影响时势。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许多杰出人物以其思想和行动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进程。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主要事迹,探究他们成败得失的原因,科学地评价他们在历史上的作用,可使学生从中汲取宝贵经验和智慧,学习做人的道理,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并初步掌握评判历史人物的方法。

《课程标准》对此模块提出的要求是:

认识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活动既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尤其要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确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5.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

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遗留下很多未解之谜。科学家们为解开这些历史之谜做了大量的探究工作,取得了许多阶段性成果。高中新课程把《探索历史的奥秘》作为一个选修模块,对学习和认识历史有重要意义。了解这些历史之谜及其科学家探究历史之谜的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研究历史的过程,使学生理解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

《课程标准》对此模块提出的要求是:

了解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的基本常识,增强历史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历史的特点和人类认识历史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历史创新思维的意识与习惯。

6.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选修模块《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着重介绍有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及其文化价值。人类在漫长的演进历程中留下了无数的文化遗产,有的遗产反映了历史上辉煌璀璨的文明成就,它值得后人学习、继承和发展;有些遗产反映了历史上的灾难和曲折,对人类极具警示作用。

《课程标准》对此模块提出的要求是:

知道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收集有关资料,深刻认识这一全世界及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知道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观念;懂得在人类生存的环境里,文化与自然有不可分割和密切相联的关系,从而树立基于文化和自然两方面的环境保护意识;此外,能从一些起警示作用的世界遗产中认识其特殊的教育意义。

二、教学建议

1.科学合理地设置历史课程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基础

历史新课程教材是按照专题加模块的形式编写的,每个单元里的每一课,实

际上又是一个历史小专题。历史新课程体系以模块为架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的优点是问题集中,在知识的处理上较为灵活,选择性较为明显,便于探究性活动的开展;但这种课程体系跳跃性大、难度高、学术性强,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而言,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因而必修模块应该是在三个学期内完成,每周安排2学时。对选修课的开设应有长远的规划、合理的安排。

因许多历史问题需要将政治、经济、思想因素综合起来分析,学校根据教学的需要,可以在高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订齐三个必修模块的教科书,在高二年级的第一个学期订齐修习的选修模块教科书,以便为在文科方向发展的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方便。

2.改变传统观念,把握新课程的性质,提高教师学术修养是搞好历史教学的关键

高中历史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历史专业研究人才,而是要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公民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这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切实改变“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应试’为中心”的传统观念,注意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探索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方式;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注重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意识与方法;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创造性地学习。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文学科,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教学的效果,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相关的学科知识。因此,教师应在完善自身学科知识的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

3.以学生发展为本,努力激发学生参与历史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历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目前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基本上是处在为应试而学的被动状态,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一方面,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其中更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人文素材、深刻的人类经验”,是一门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将产生重要影响的人文社会学科。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精选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历史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

主动地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来。

4.科学处理新教材,构建既符合课标要求,又适应学生实际的历史教学内容体系

(1)分析教材结构和内容体系的变化

解析其内在联系,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认真体会《课程标准》编者的意图,理解教材的基本观点,解析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帮助学生科学有效地使用教材、理解教材。

(2)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的实际,优化教学内容

新教材虽然结构严谨、观点新颖,学术性强,但客观上存在难度较大,容量较大的现象。加上各学校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更加剧了教学的难度。因此一方面要充分把握《课程标准》、理解教材、利用教参,理清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实际,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根据,教科书是连接《课程标准》与教学的纽带,是落实历史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载体,但历史教科书的知识内容不等于历史教学内容的全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处理,可删、可补、可改,确定那些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与方法的掌握,还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熏陶的教学内容。

对必修模块教学内容应作整体思考,将三部分的内容作有机的整合,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一方面要注意初、高中教材的衔接,必要时为高中学生适当的“补课”,简要补充某一历史问题的来龙去脉。另一方面在不违背《课程标准》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可以对三个模块的内容进行整合处理,这样既能加深对某一历史问题的理解,使知识结构更加紧凑、完整,又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5.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人们对教师在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要从单纯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应切实改变教师包办一切,忽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做法,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民主、和谐、热烈、开放、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心智在教学过程中都

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新课程强调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学习法、观察学习法、实践学习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3)帮助学生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将这些学习方式引入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创造机会使学生能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学习,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历史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课程标准》与教材、教参的关系

《课程标准》反映了历史教育发展的方向,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历史新课改赖以推行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历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的最基本依据;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的最重要物质课程资源,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具有“教本”和“学本”的双重功能;历史教参是对历史教材的解读与补充,是教学的辅助资料。教师备课应当认真研究《课程标准》与教材,有选择地、批判性地吸收、借鉴教参的合理成分,根据自己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编制教学方案,从而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比如:依据《课程标准》,把握教学重点;构建知识网络,化无序为有序;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确定探究性教学活动的切入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历史领域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结合相关教学素材进行教学活动等等。对教材中的若干内容,对课后练习与活动探究的作业,可根据教学的具体条件和要求灵活处理。

(2)三维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

在《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三维课程目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它们各有不同的要求,体现了不同的层次性,其中“知识与能力”是课程学习的基本目标。“过程与方法”旨在强调历史的认识过程以及得出结论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科学方法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指通过历

史学习与感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人文主义精神、优良的人格品质、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等。与以往的历史教学目标(即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相比,对历史探究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注重历史学习、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体验、感受,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改变以往思想教育中的泛政治教育化倾向,力求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三维课程目标之间不能相互混淆,更不能相互代替。

另一方面,它们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知识与能力目标是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观点和知识的基础,只有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才有可能获得学习的方法,提高实际能力,实现情感的发展。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要掌握终身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以前两个目标为基础,实现价值观的升华,重在体验与感受。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依托学科知识,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三维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就不难处理,三维课程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3)章节体通史与模块单元体专题的关系

新教材按模块加专题的形式编写,特点是内容精练,跳跃性强,思维层次较高,而以往高中历史章节体通史教材的特点是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强,教师们对它已经习惯和适应。针对模块单元体专题教材的教学策略,一是要调整好心态、观念、思路,主动适应模块单元体历史专题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某一领域、某一类别的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究,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科思维品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二是依据新教材的有关内容,探寻更高层次、更严密的时序性和整体性;三是在教学中不能就教材讲教材、就模块讲模块、就问题讲问题,历史的发展有因果性、关联性,所以,历史研究的思维必须是缜密性和整体性的。由于历史教材各模块之间并没有严密的因果时序性,因而,教学顺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和调整。为便于教学,有些模块内的单元内容也可以重新整合。

(4)历史教学中的继承与创新关系

任何成功的改革都是对传统的扬弃,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寻求发展,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也不例外。对以往历史教学传统中的一些有效做法仍要坚持。如注重历史主体知识的落实、历史线索的梳理,注重历史概念的把握、历史阶段特征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doc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重点难点】 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的重要成就、特点及影响。 难点: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垄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生条件: A、政治前提:19世纪50、6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下来。 B、经济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理论基础:19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理论重大突破如电磁理论、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如金属冶炼工艺的创新,为新的工业革命的形成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D、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为新的工业革命准备了市场条件;F、资本:大量积累的资本为工业集中和资本集中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也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资本。 【合作探究】1: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有资金、技术、市场、劳动力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资金、劳动力、技术、市场条件等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资金来源于资本的原始积累,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资金来源于资本集中(垄断的出现);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是工场手工业时代积累成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由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转化而来;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劳动力要求有自由的身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劳动者还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英国有广大的海外市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已经基本形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人们的理念还是争取自由,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竞争的意识已经成为时尚。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 (1)电力的广泛使用: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与此同时,电动机也制造出来。电的广泛使用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电力是一种优良而价廉的新能源。它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随后,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教案

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单元设计 新航路开辟以后人类历史开始从分散逐渐走向联合,工业革命更是把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二战后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各地区的交流和合作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经济呈现多极化趋势。 本单元探讨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共分三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这三课的划分是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主要是美国建立了以它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第二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发展,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在现阶段的表现。第三个阶段从20世纪90 年代至今,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两极格局的瓦解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也有利于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最终归宿。 本单元重点知识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三大经济区域集团、多极化趋势的形成及其利弊;难点知识有经济区域集团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世界贸易组织在全球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评价。 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本课概述 本课教材主要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如何逐步建立起来的。一方面,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掌握了国际金融控制权;另一方面,又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这三大支柱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为美国的对外扩张和确立霸主地位提供了条件,但在客观上,这个体系的建立也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创造了相对良好的国际环境。

2018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

八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胡堂初级中学 学科名称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开发教师八年级政史地备课组 课程类型必修 教学材料人教版中国历史(2017) 授课教师韩慧 授课对象八年级 课程目标 1、掌握中国近代历史时期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了解中国近代历史时期的基本发展线索。 2、学习辩证地看待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学习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 3、理解、掌握、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树立国际意识,理 解、尊重和吸收各个民族精华,树立开放的态度。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学年的学习,初步掌握了历史学科的基本方法,思维方式从感性思维为主阶段开始向理性思维为主阶段过度; 教材分析 2017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富有趣味性、生动性和启发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目前,我校所用班班统系统,有大量学习资源。 课程内容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禁烟运动、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2、第二次鸦片战争 爆发原因、列强的罪行、两次鸦片战争的对比、太平天国运动3、太平天国运动 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4、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内容、口号、时间、影响 5、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战争的背景、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6、戊戌变法 时间、人物、内容、影响 7、抗击八国联军 义和团运动、辛丑条约内容和影响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8、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9、辛亥革命

八年级道法下册课程纲要 (新)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道法课程纲要【一般项目】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适用年级:八年级学校名称:底阁中学设计教师:郑梅 需用课时:37课时设计时间:2020年2月 【课程元素】 一、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三)法律与秩序 3.1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的根本活动的准则,增强宪法意识。 3.2 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体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 3.4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增强公民意识,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三)权利与义务 3.1 了解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懂得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3.2 知道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非法侵害他人人身权

利的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3 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3.4 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3.5知道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益。 (二)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2.5 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了解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知道我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二、教材分析 本册书包含四个单元八课的内容,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本单元对宪法进行总体性介绍,是宪法教育的绪论部分,是全册教材内容体系的逻辑起点。通过阐释宪法的核心价值及其在国家生活中的崇高地位,使学生树立宪法至上的信念,增强学习宪法的积极性。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本单元“理解权利义务”,依据宪法,立足学生生活,讲解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使学生增强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懂得正确行使权利,积极履行义务。第三单元人民当家作主,本单元“人民当家作主”,通过介绍我国的国家机构和国家基本制度,使学生了解各项国家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各类国家机关的性质与职能,理解其对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意义,从而增强国家认同,树立制度自信。第四单元崇尚法

八下历史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知识点和练习

八下历史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知识点和练习(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背景:粉碎“四人帮”以后,人民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但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时间:1978年 意义: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 内容:①思想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政治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共八大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同处:都提出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练习 1.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

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所颂扬的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和“富起来”的伟大领袖分别是() A. 毛泽东、周恩来 B. 毛泽东、邓小平 C. 邓小平、江泽民 D. 江泽民、胡锦涛 2. “文革”结束后,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的樊篱。使中国人冲破“个人崇拜”藩篱的历史事件是() A.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 粉碎“四人帮” D. 为刘少奇冤案平反 3. 一把历史年代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下面年代尺中,与1978年相对应的方框里应该填写() A. 党的诞生 B. 曲折探索 C. 历史转折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精品教案 ◆内容标准: 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布雷顿森林协定》的签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成立,理解美国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目的。 (2)了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理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对世界贸易发展的作用。 (3)探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对美国为中心的新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感知→思考→主动参与合作学习(2)对比探究问题→迁移与拓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美国霸权政策的体现,也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待历史事物,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随着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中国也应当适应这一趋势的发展,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国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以适应新的国际形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如何建立的?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建立: (1)西欧国家在战争中遭重创,实力大为削弱,美国经济实力膨胀,是最大的债权国;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美国企图 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1944年,在美国布雷顿森林,美、苏、法、英、中等44国举行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即“布 雷顿森林体系”。 影响:(1)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正常运转; (2)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3)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2、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怎样形成的?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形成: (1)1944年,美国等44国举行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后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2)1947年在瑞士日内瓦,日、美等23国签订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构成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影响:(1)有力的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2)美国在经济中掌握了主导地位,不断扩张; 3、比较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三大支柱的历史地位的异同点。

部编八年级历册课程纲要

八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学校名称胡堂初级中学 学科名称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开发教师八年级政史地备课组 课程类型必修 教学材料人教版中国历史(2017) 授课教师韩慧 授课对象八年级 课程目标 1、掌握中国近代历史时期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了解中国近代历史时期的基本发展线索。 2、学习辩证地看待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学习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 3、理解、掌握、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树立国际意识,理 解、尊重和吸收各个民族精华,树立开放的态度。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学年的学习,初步掌握了历史学科的基本方法,思维方式从感性思维为主阶段开始向理性思维为主阶段过度; 教材分析 2017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富有趣味性、生动

性和启发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目前,我校所用班班统系统,有大量学习资源。 课程内容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禁烟运动、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2、第二次鸦片战争 爆发原因、列强的罪行、两次鸦片战争的对比、太平天国运动3、太平天国运动 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4、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内容、口号、时间、影响 5、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战争的背景、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6、戊戌变法 时间、人物、内容、影响 7、抗击八国联军 义和团运动、辛丑条约内容和影响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8、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共24课时)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傅佑清 2011-2-3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2)原因:,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3)主要流派: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介绍孔子的生平,思想主张和教育思想。儒家的经典是“六经”;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有教无类”教育理论。 (3)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 (4)荀子的思想 荀子“仁义”和“王道”的思想。“君舟民水”的观点。“人之性恶”。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法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基础。 最后,利用课后《本课要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本课要掌握的核心问题所在。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傅佑清 2011-2-5 1、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2、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百家争鸣”,引入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表现:与民休养生息 (3)措施:①减轻田租;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1)原因:①汉朝经济实力的增强;②社会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1870年以后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使得人类进入到“电气时代”。本课主要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的重大科技成就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一目“人类迈人‘电气时代’”重点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成就,同时也阐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之一:科学研究成果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第二目“垄断组织的出现”、和第三目“世界市场的发展”,则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世界市场的发展两个方面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此外,教材运用大量图片、文字说明等资料,既充实了教材内容,又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与知识性。教学时,要利用这些图片和资料,同时还可以补充一些中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进程及影响,垄断组织的形成。 ●教学难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对垄断的评价。 ●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以“启发一发现”教学法为主。通过谈话式教学法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互动形式,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对重点、难点作必要的阐释。为使教学过程更具形象性,更有互动性,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图片、表格等形式来丰富课题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让学生就本单元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就,认识“电气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 (2)对比英国工业革命,认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3)从世界交流的频率、规模、联系方式等方面认识整体世界到来的含义,

总结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阶段及各阶段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 (1)总结“电气时代”的科学成果直到今天仍然影响我们的事例,认识科技进步对人类的巨大影响。 (2)比较两次科技革命的不同,了解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程。 (3)学会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整体化进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整体世界形成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和其中的罪恶活动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形成正确的世界意识,尊重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2)了解西门子、爱迪生等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学习他们为科学不断探求的精神和执著追求的人生态度,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复习导入 师生互动:什么是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人类产生了哪些影响? 过程评价:所谓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到大机器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18世纪末以后,先后在欧美、日本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扩展。它的影响十分深远:(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2)引起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3)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 (4)改变了世界面貌,密切了各地联系,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过渡: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呈现空前活跃的局面,并取得许多重大突破。自然科学同技术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所要求的新技术革命创造了条件。 这些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上的第二次大突破,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

【精品】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古代四大发明;《九章算术》、十进位制记数法;《石氏星表》、浑仪;四大农书;《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联系数学、生物、地理等相关学科知识,认识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以及处于世界先进行列的地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难点: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 【课时安排】1 【教学方法】讲述法、列表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图片导入,请同学看这张幻灯片,讲得是中国那一发明?学生:火药,老师讲述:火药是中国的炼丹家在炼丹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的,除了火药还有那三大发明?它们发明的过程及影响如何?我们共同通过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来学习一下。 【讲述新课】

一、四大发明:(课件1—14) 1、概念:四大发明是指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等,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2、发明与外传: (1)造纸术: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在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纸的质量和产量不断得到提高,唐代时传入阿拉伯帝国,后来,随着阿拉伯帝国对北非和欧洲的战争,造纸术传入北非和欧洲。发明:①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 教师讲述:造纸术发明之前,甲骨、竹简和绢帛是古代用来供书写、记载的材料。但是甲骨、竹简都比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阅读奏章,就要整整一车;有些书是用丝绸做的,代价昂贵,得不到普及。在西方,纸未引进以前的大多数书是用牛皮纸和羊皮纸制成的,这两种纸就是经过特殊加工的羊皮和小牛皮。牛羊皮纸和纸莎草纸都是稀罕之物,而且造价昂贵,不便于普及。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根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1986年甘肃天水市放马滩西汉墓中出土绘有地图的麻纸,年代为文帝、景帝(公元前179—前141年)之时。1957年西安市灞桥也出土不晚于武帝(公元前141—前87年)时的麻纸。另外,在陕西、甘肃其他地方所出土的西汉麻纸,可用于包装和书写,确是简牍、缣帛的理想代用品。但这些纸质地粗糙,且数量少,成本高这种纸张还夹带着较多未松散开的纤维束,表面不平滑,不适宜于书写,一般只用于包装。

《作业推荐》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同步练习题: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02

《作业推荐》 02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一、单选题 (共 90分) 1.《漫长的 20 世纪》指出: 30 年代大危机爆发??人们放弃了相对稳定货币的追求,“世界资本主义退到了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 帝国的避难所里。”为此,战后采取的措施是 A. 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B.建立“福利国家” C.建立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D.发展“混合经济” 【答案】 C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以看出,20 世纪 30 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导致世界货币体系的混乱,“二战”后,美国的经济、政 治和军事力量都居于世界巅峰,为了称霸世界,美国力图建立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故答案为 C 项。 A 项,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后,排除; B 项,建立“福利国家”是为了使本国国内的稳定,与材料无关,排除; D 项,发展“混合经济”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2.下列古今中外的经济政策中,符合全球化历史趋势的是: A. 英国《航海条例》 B. 中国“海禁”和闭关锁国 C. 美国主导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 美国史上最高关税法《斯穆特一霍利关税法》 【答案】 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美国主导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通过谈判方式,减低关税和减少贸易壁垒,有利于世界贸易发展,适应贸 易自由化趋势。故答案为 C 项;航海条例,是指英国为加强北美殖民地对宗主国的经济依赖,于 1651 年和 1660 年先后颁布的两个条例,不符合贸易自由化的历史趋势,排除 A 项;中国“海禁”和闭关锁国严格限制中外民间交往与贸易,不符合扩大国际交流和合作的历史趋势,排除 B 项;《斯穆特一霍利关税法》幅度提高了 887 种商品的关税,不符合贸易自由化的历史趋势,排除 D 项。 【点睛】 备考启示:准确记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主干史实,理解和记忆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并从中发现历史 脉络,努力实现主干史实网络化和体系化。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记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②、理解邓小平再次复出对党和国家产生的深远影响,了解针对“两个凡是”在思想理论界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比较分析、完整领悟: 联系“文革”事实,认识“两个凡是”的错误,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②、综合归纳准确评价:归纳“左”倾错误在新中国历史上的主要表现,评价其危害性,树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正确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唯物史观: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就辉煌。 ②、民族复兴责任感: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经过了新时期实践的检验和证明。我们必须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推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在各方面取得更大成就 二、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作为朋友,我想知道在你身边有没有一些侵犯你合法权力的行为?对待这些违法行为该如何做?可见同学们有很强的法制观念。但是你了解在我国那段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的岁月吗?(文化大革命)是什么事件扭转了文革期间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的局面、使十年文革中遗留的诸多问题得以解决?今天就让我们在《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中找寻答案吧。 【学案导学自主合作】 请同学们结合学案中的[导学提纲]进行自学,并填写,在期间如有疑问同桌间、小组内交流解决,若仍有疑问记录并提交给老师,我们共同解决。 (老师在学生自学教材期间,巡视学习情况,并随时搜集把握学生的疑难问题,选取有代表性的、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课堂展示) 【释疑解难展示提升】 大家准备好了吗,下面让你一显身手,展示下你的预习效果。十年文革使虽已结束,但中国并没有因此走出困境,由于某些原因导致了文革后我国发展的两年的徘徊。接下来让我们共同走进情景剧场,去体验那段徘徊的岁月。要求你要认真观赏,情景剧结束后你要回答一些依据情景剧而设置的问题。掌声鼓励欢迎我们的班级演出团闪亮登场。

人教版历史课程纲要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一、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能力与方法目标:能够识读历史图表,正确地计算历史年代,较为清晰地叙述相关的史事,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断增强学习祖国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二、课程内容 1、概述 一百多万年前,中华大地上就有人类活动。考古学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研究中国古人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当指河姆渡与半坡。炎黄战蚩尤、黄帝时期的发明创造、尧舜禹等,神话与传说成分较浓,考古证据不足)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此乃夏朝的地位,另外,它还创立了王位世袭制)。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指“三代”,夏、商、西周)的辉煌成就。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战国时期的历史,堪称唯物史观的经典演绎: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经济基础变化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社会存在的变化也在社会意识上得以充分展现。)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可以作为专题进行课程整合),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与罗马帝国同时)。东汉的版图大致与西汉相当,但政局较为混乱(外戚与宦官专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自220年三国开始,至589年隋朝统一南北,中间除了西晋280—316年短暂的36年统一外,基本处于分裂割据状态,长达300多年)。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如西晋时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等),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此时,农业技术不断进步(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医学已经形成系统的理论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华佗与张仲景),天文学、数学(祖冲之)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练习: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含解析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课后篇巩固提升 学业水平引导 1.“钢铁工业的发展导致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直线上升,这个时代史称‘钢铁时代’。”与“钢铁时代”同时产生的新兴工业部门还有() A.煤炭开采 B.电讯事业 C.火车制造 D.水力纺织 钢铁时代”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2.“交通运输业愈发达,商品流通愈迅速、愈频繁,单个的、地方的和‘民族的’市场结合的进程就愈快,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经济的生产机体的发展也就愈迅速。”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交通运输领域的突出成就表现在() A.火车的研制成功 B.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C.蒸汽机的不断改良 D.发电机的创制成功 ,这为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奠定了基础,从而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 3.1892年7月13日,法国工业部部长儒尔·罗什说:“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距离变得越来越短,邻居也就越来越近,因此了解自己的邻居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是由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B.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开始建立 C.飞机等新型交通工具的问世 D.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打破了各国之间的界限 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是指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赖性加强,这是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故A项符合题意。世界各地之间联系的建立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B项错误;当时飞机尚未被发明出来,C项错误;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但不会打破各国之间的界限,D项错误。 4.导学号34224019读下图,导致图中数据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世界工业生产指数(以1913年为100) A.代议制民主制度的完善 B.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 C.科技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D.运输和通讯手段革新 ,世界工业生产在迅速地增长。工业生产的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是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科学和技术的密切结合。 5.“即使在最幸运的情形下,征服外国领土的行动都是充满危险、代价高昂的。”19世纪西方对世界 的征服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从根本上看其成功得益于() A.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确立 B.工业化带来的实力增长和技术进步 C.其他国家的落后与腐朽 D.交通的发展和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 ,增强了西方国家的实力,也为列强的进一步对外扩张提供了条件。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6.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和科技的进步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C.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播 D.重商主义理论的盛行 7.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对外扩张方式各有侧重,以下与这三个阶段对应正确的是() A.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早期殖民 B.早期殖民→资本输出→商品输出 C.早期殖民→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D.商品输出→早期殖民→资本输出

《作业推荐》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同步练习题:第22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02

《作业推荐》02——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一、单选题(共90 分) 1.《漫长的20世纪》指出:30年代大危机爆发……人们放弃了相对稳定货币的追求,“世界资本主义退到了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里。”为此,战后采取的措施是 A.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B.建立“福利国家” C.建立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D.发展“混合经济”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以看出,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导致世界货币体系的混乱,“二战”后,美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都居于世界巅峰,为了称霸世界,美国力图建立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故答案为C项。A项,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排除;B项,建立“福利国家”是为了使本国国内的稳定,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发展“混合经济”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2.下列古今中外的经济政策中,符合全球化历史趋势的是: A.英国《航海条例》 B.中国“海禁”和闭关锁国 C.美国主导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美国史上最高关税法《斯穆特一霍利关税法》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美国主导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通过谈判方式,减低关税和减少贸易壁垒,有利于世界贸易发展,适应贸易自由化趋势。故答案为C项;航海条例,是指英国为加强北美殖民地对宗主国的经济依赖,于1651年和1660年先后颁布的两个条例,不符合贸易自由化的历史趋势,排除A项;中国“海禁”和闭关锁国严格限制中外民间交往与贸易,不符合扩大国际交流和合作的历史趋势,排除B项;《斯穆特一霍利关税法》幅度提高了887种商品的关税,不符合贸易自由化的历史趋势,排除D项。 【点睛】 备考启示:准确记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主干史实,理解和记忆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并从中发现历史脉络,努力实现主干史实网络化和体系化。

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获奖)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转变,还有其召开的历史意义。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音乐:《走进新时代》。 师:同学们,这首歌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那你们知道带领“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的伟人是谁吗? 生:毛泽东。 师:那带领我们“改革开放富起来”的伟人又是谁? 生:邓小平。 师:正确。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国人民走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从此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转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共和国历史上的这一伟大转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1.教师讲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2.引导学生讨论:对“两个凡是”方针,你们是怎么看的? 提示: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是正确的,毛主席是伟大的革命领袖,这点我们不能否认,他确实为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并不是他所说的、所做的都是正确的,比如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那我们还要继续进行下去吗?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会遇见很多的新问题,我们不可能总是用旧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所以,对于“两个凡是”的方针,我们是应该予以反对的。其实质就是“左”倾错误的继续。 3.教师总结:针对“两个凡是”的方针,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目的就是要反对“两个凡是”的方针。 4.图片展示:

八年级历史下册课程纲要

八年级历史下册课程纲要 学校:中牟县黄店镇第一初级中学 科目: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教师: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教材:人教版教材 授课课时:32课时 (正课课时20、复习课时6、测试5课时、课程纲要1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 1、通过学习中国现代史教材能够熟练的说出重要历史人物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事迹,全面的列举他们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贡献。 2、能够准确的背诵单元标题、每一课课题和课后大事年表,在理解的归纳中国现代史的历史分期并会复述从而整体把握和建构中国现代史的知识框架。 3、准确说出建国以来中共召开的历次会议及其重要决策,归纳其中的经验教训从而概述出中共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历史轨迹。 4、在学习中国现代史的过程当中掌握阅读历史材料的技巧并能够学会有效的提取历史信息,体会“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观,学会运用已学知识解释历史现象解决现实问题,通过活动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现代史的兴趣,锻炼学生收集、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从而启发学生学会多角度、多渠道认知历史。 5、在学完本册书时是学生能够认知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充满曲折与艰辛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党能够及时总结经验,纠正错误、汲取教训在曲折中探索前进,最终取得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 6、发掘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历程中的优良品质和闪光点延伸至现实生活中

的个人成才历程,感染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价值追求和取向,并培养学生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坚持到底的的良好品格。 7、坚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教学思路,继续升华坚持课堂改革,探所有效使用导学案的方法。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段是两级分化期、也是承上启下的关键过渡期;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优点是有活力、有创新意识、有一年半的历史学习经验的积累和沉淀,对中国历史有了一定的阶段性认知。 不足是容易分心,升学目标模糊,躁不能全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有些后进生甚至放弃的自己的学业。 教材分析: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中,整个八年级下册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也就是中国现代史的内容,有21课,还有4课活动课,共25课。 它开始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也是一部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史,在史学界又称为中国现代史。在这6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建设成就,也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所以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也就成为了本册书的灵魂和编写的主线。 七个单元的章节设置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 建国—改造—十年探索—文革(遇挫折)—纠错提出改革开放(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在这一主线下又穿插入了五个小专题: 民族专题 国家统一专题 外交事业发展专题 科技文化成就专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练习题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练习题 一、单选题 1.《费尔兰·布罗代尔的一堂历史课》中写道:“技术是女王,借用这个比喻,我想补充 说,若不与女王相匹配,科学还迟迟不肯展露风采。”二者“相匹配”开始于() A. 工场手工业时期 B. 第一次工业革命 C. 第二次工业革命 D. 第三次科技革命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中指出“科学开始起了更加重 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 最早出现于新航路开辟之际 B. 加速了美国“新经济”的形成 C. 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D. 帮助英国成就为“世界工厂” 3.19世纪70年代,郭嵩焘以公使的身份考察英法,在日记中描述了一则见闻:“电线转 至数十百重,置铁条其中,引电气过,则铁条即变为吸铁,既过,则仍为常铁也”。该见闻所述现象 A. 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 B. 奠定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 C. 指导了蒸汽机车的制造 D. 解决了汽车的能源问题 4.19世纪30年代,女装流行面料有薄棉布、白麻布、薄纱、蝉翼纱、条纹毛织物,而19 世纪晚期后,人造染料、人造纤维的发明改变了衣料,人造丝袜成为女性的时尚用品。 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 女性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B. 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的发展 C. 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D. 女性审美情趣发生重大变化 5.1883年,恩格斯曾高度评价一项技术革命,并预见其深远意义,认为这一技术将“使 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不仅使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而且最终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该项技术革命是 A. 蒸汽机的改良 B. 内燃机的发明 C. 电力技术革命 D. 通信技术发明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2课全面认识布雷顿森林体系作业

1.美元是世界性货币,有时也把美元说成“美金”。“美金”的说法应开始于( ) A.罗斯福新政开始后 B.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时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署后 D.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时 解析:B。本题考查分析和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2.二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 ) A.是二战后建立的世界货币体系 B.是二战后建立的国际贸易组织 C.是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 D.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总称 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布雷顿森林体系”只是一种世界货币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这一货币体系的具体执行者。 3. 下面是美国黄金储备在世界黄金储备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表: 上述数据说明( ) A.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B.战后美国已经成为最大的债务国 C.美元成为黄金的代表,在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 D.战后世界银行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 解析:A。从图示反映的美国黄金储备在世界黄金储备总量的比重分析,战后美国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4.从世界历史研究发展的角度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所产生的重要历史意义是( ) A.确立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 B.扩大了美国的对外经济扩张 C.较好地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D.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解析:C。本题考查理解能力。A、B两项是说的对美国的作用,不是从世界历史研究发展的角度看,C项是其对世界的历史意义,D项是关贸总协定的作用。 5.它成立初期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后来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结合图片推断这一机构是( )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优质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转变,还有其召开的历史意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音乐:《走进新时代》。 师:同学们,这首歌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那你们知道带领“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的伟人是谁吗? 生:毛泽东。 师:那带领我们“改革开放富起来”的伟人又是谁? 生:邓小平。

师:正确。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国人民走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 新时期,从此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转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共和国历史上的这一伟大转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1.教师讲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2.引导学生讨论:对“两个凡是”方针,你们是怎么看的? 提示: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是正确的,毛主席是伟大的革命领袖,这点我们不能否认,他确实为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并不是他所说的、所做的都是正确的,比如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那我们还要继续

进行下去吗?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会遇见很多的新问题,我们不可能总是用旧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所以,对于“两个凡是”的方针,我们是应该予以反对的。其实质就是“左”倾错误的继续。 3.教师总结:针对“两个凡是”的方针,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目的就是要反对“两个凡是”的方针。 4.图片展示: 5.教师过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播放纪录片《伟大转折》的片断。 2.教师简要介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基本情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