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极拳劲力

太极拳劲力

太极拳劲力
太极拳劲力

太极拳劲力

太极拳劲力

在物理学中,力和劲可划为同一个概念,但在武技中它们却成了两个不同的概念。武技讲究灵活与变化。这与人的操作密切相关。劲是瞬间、变幻、爆发的,而力是长时、简单、呆滞的。不管是哪国、哪派,当其作用于一个对象(人或物)时,其最终效果只会体现在一个元素上:劲。

太极拳练功人的劲、力不同常人,它是在意识支配下,按太极拳的运动规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伸缩产生的一种能量.具有传递迅速、变换灵活、随意性大的特点。太极拳的用意.用的是合乎拳理规矩的意,并非只讲意而不讲用力,那种单纯求意、不敢用力的认识和情况是不符合武术对抗规律的。

万法皆由力

“一力降十会,一巧破千斤”。究竟是力重要,还是招重要呢?答案是力重要。所谓“一力降十会”,是指当一个人的力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战胜那些会一些招式但力量明显不足的对手:而“一巧破千斤",是指运用功力便可以破解更大的拙力。

太极拳的技击是通过自身肢体的巧妙运动,将力作用于对手身体,达到将对手击倒或击伤之目的。在技击中没有需要力还是不需要力的问题.只有如何用力的问题。也就是说首先要有力.其后才谈如何得到用力的技巧。

力有三个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其中力的大小是首要的,而力的方向、作用点,甚至力的大小变换均属于用力技巧。作为一个技击家首先应谈练力.只有具备了雄厚的力量.才足以与强悍的对手搏斗。如何练力呢?按照传统的说法,力有先天力与后天力之分。所谓先天力叫本力.它是局部肌肉的绝对力量.一般通过负重锻炼即外功(如石锁、石担等)来提高。所谓后天力也叫内力,是通过整个身体的协调发力使相关的肌肉紧张、无关的肌肉放松.并使身体各个部位肌肉的力量聚合在一起由身体的某个部位放出。后天力一般是通过一些与心理、呼吸、肌肉、骨骼有关的徒手操练(如站桩、走架等)来训练。

先天力是后天力的基础。如果没有基本的肌肉力量,何谈发力的协调性?此外,在训练时良好的先天力素质可以帮助拳手尽快找到后天力的感觉。在技击中,良好的先天力素质也可以弥补后天力技术上的不足。如果将武功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的话,初级与高级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不会发后天力.即不会运用内力而后者可以。

用后天力打人可以在瞬间产生巨大的力量.并且这种力量可以持续作用于对手的身上.从而将对手发起,并在对方的受击部位以至于全身,产生巨大的震荡和渗透力,使其身体受到极大的伤害。而以先天力打人,即使拳手本人的肌肉力量很大.由于不同肌肉的互相牵制.也会使得作用于对手身上的力量减弱很多,并且呈断续状态,其结果只能使对手局部受伤。

高明的拳手在发后天力的同时会听力.因此可以根据对方的变化顺势变力.在对方后撤时蓄力跟进连绵不断,通常一个很小的

动作便能产生新的打击效果。而仅凭先天力的拳手主要依靠局部肌肉的屈伸而积蓄和发出能量,因此对方变招时便需要换手.或采用其他肢体续招,由此产生的动作就要大得多.同时也就需要更多的时问。再者.不练后天力的拳手,往往听力技能较差.因此变招所用的反应时间也相对较长。初级拳手连环出招往往是基于练习时所熟悉的组合.而练习时往往是按固定的套路进行,倘若对手没有按其事先设想的方式出招.他便无法继续出击了。

先天力靠局部肌肉的屈伸来发力.身体上那些肌肉屈伸幅度小的部位便无法发力.不能做到身体的每个部位都能打人。而后天力靠整体发力,并可凭意念将这种整体力由身体的任何一点向外发出.可以使人达到周身浑圆、无处不弹簧的境界.这样拳手才有可能反应极快、变招迅速,才可能一人胜多人。

用力日久方可豁然贯通

太极拳的用力,既有柔力.又有刚力.还有刚柔兼用之力。太极拳的练力过程分轻力、柔力、刚力、巧力四步骤。轻力练拳架.这种练法是为了去其僵劲.增加肌肤灵敏度。如果从高层次技击角度讲,练太极拳还应练出柔力、刚力、巧力,既有灵感能借力.又能用千斤之力合之发劲。这样技击时便可遇强敌能掤、重体能抛,以重击轻.一举成功。

太极拳练成的力称为劲。它是通过盘架子与推手练成的活力。力与劲不可截然划分.但是有一定的区别。概括言之,力方而劲圆.劲浑厚而充满;力滞而劲畅,劲可遍及全身通于四梢;力迟而劲速,意到劲至,刹那遍体:力散而劲聚,劲集中于一点,威力无穷:力浮而劲沉,劲像水银那样沉甸甸的:力钝而劲锐.发劲能入骨三

分。太极之劲.灵捷无形.手到劲发,内劲潜转,巧用结合,避实击虚.寸劲击发。

太极拳的劲力,一般分柔、刚两劲.这是基础劲。从力的大小讲.太极拳要练出重、轻、空三劲。从力的方向讲,太极拳要练柔劲走圆弧,打刚劲出方点。从劲力的运行速度讲.盘架时要先慢后快,然后快而复慢.最后能快能慢;推手时,能与对方合拍.能“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随心所欲。

怎样练太极拳的劲力呢

1、轻劲练法

拳论曰:“用意不用力。”这是对初学者的要求,同时要求心静用意、螺旋转动、筋骨松开、劲力合住,其目的是排除身体僵劲.增加灵感。轻是保证全身内外充分放松的必要措施,所谓“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只有用力越少越好的“轻”的练法.动作才能越练越灵活;不轻就不能松,不松就不能灵活。灵是轻的发展,在轻的基础上发展灵.方能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高度敏感的“灵”的境界,将来在“忽隐忽现”中兼练沉着的功夫时也不致妄动拙力.

2、柔劲练法

由轻人松,由松入柔。运劲走圆孤.凡动要在圆中注力,表现为外似棉花内似钢。柔劲可增加浑厚的掤力.与敌搭手时不被对方所制。练习柔力时.外形不论是平圆还是立圆,是顺螺旋还是逆螺旋,都要有规律地反复绞转,配以内动,里不动外不发,气沉丹田.气宜鼓荡,运用内气潜转的调动逐渐对架势注力。

怎样注力呢?要注意研究呼吸.有规律地进行逆腹式呼吸。内

劲运转全在呼吸.呼吸是催力的动力。开、实用呼,合、虚用吸,呼吸要与动作合拍。运气在呼.增气在吸.通过深呼吸可扩大肺活量,推动内气潜转.先求气达四梢,再求内气充满,再次求内气灵转.最后研究气力的发出。柔劲练成后既可产生打硬拳的劲力,又不使外形显露.既无断劲(丢劲),又无显于外的倔劲。柔劲像和成的面团.柔软丝连.拉拽不断。

3、刚劲练习

何为刚?在发劲时内外合一.将自己的力量发到击点即为刚。能将自己全部的力量发到击点就是刚劲的最高标准。

练习发刚劲,首先须明拳理。拳论日:“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专注一方。”其二要研究发劲的根源,其根在脚。要在意识指导下进行腹式呼吸,使气沉丹田.这样才能在发劲时稳定重心,增强两足力量使下盘稳固.利用地面反作用力加注爆发力。练时要注意纠正形不到位、气不跟随、形到气不到之病。

拳论日:“身如弓弦,手如箭。”“劲起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发于梢。”这里的“手”和“梢”,并非仅仅局限于“手”和“梢”.而是指击点即劲的气头,要达到周身各个部位能发劲。练习发刚劲要循序渐进。先进行单式练习,把拳、掌、肩、肘、膝、脚等练好,然后再求挨着何处何处击.最后达到随心所欲发劲。

4、巧劲练习

巧劲是太极拳达到神化地步的综合技击功能,表现为高度的敏感、精确的判断,采用绝妙的招法,处处得机得势。俗话说“熟能生巧”,只有量变才能质变;盘架子时细心研磨知己的功夫,推手时不断总结知彼的经验.只要不断升华,久练便可得到太极真功.

太极拳的劲别、劲源、劲路、劲点

“南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这是太极拳练习的必经过程。何谓懂劲?首先要弄懂太极拳劲力的特征、组成、源泉、种类(劲别)及劲力运行的枢纽,以及每个拳式、动作中劲点所在及其变化。只有把每个拳式动作中的劲源、劲路、劲别、劲点的变化搞清楚,练拳时才会越练越充实.一式可以多用,一动可以多劲,劲力可以变化多端.奥妙无穷。打拳行功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弄明白每个动作起点到落点的劲路和劲点变化.即弄清楚每招每式动作中的劲点所在.以及这个劲点在整个动作运行中的变化。否则.练一辈子太极拳仍是空架子。

太极拳的劲分为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劲,传统太极拳每式、每动都有鲜明的技击含义,劲点、劲路都十分清楚,掌握这些劲路、劲点及其变化,在推手和散打中也大有作为。

劲起于脚。脚蹬地.借助大地的反弹力而形成人体力的主要根源。劲路如同电子器械之电路,不论这个动作走上弧、下弧、里弧、外弧,还是走圆圈、s线,都要弄清每个过节中劲路的变化。每个动作运行中往往包括若干个劲点,粗看只是走了一个弧线.但其实内含丰富多变的劲点.如果不注意就会丢掉一个劲点。要把拳打得非常精到.就必须弄清每个动作中的劲点所在.以及劲点在路线中的多种变化.

太极拳运劲的枢纽——丹田内转

太极拳运劲,主要是采用螺旋形式.而形成周身主体螺旋的枢纽在于人体的腰部.也即丹田部位。太极拳论一再强调“腰为主宰”、“刻刻留心在腰问”、“活泼于腰”、“以腰为轴”、“命意源头在隙”、

“紧要处全在胸中腰闻运化”、“松胯塌腰”、“有不得劲处.必于腰腿求之”等。拳论有云“一动无有不动”。其“一”者,腰也,丹田也。所以,太极拳各种劲力的启动关键在于腰部(丹田)。要把腰劲练出来.首先要练好“丹田内转”功。“主宰于腰”.实质上是在意念引导下主宰于丹田内转。丹田内转并非小腹内的脏腑如何转动.而是依靠意念引导内气鼓荡,使腹肌、腰肌之内的小腹(包括腰椎及小腹内的脏腑)形成一个万向轴心.通过它的鼓荡作用,使腰部在左右旋转、前后(上下)折叠运化时运动自如而有力.起到人体上下左右劲力运行的枢纽作用.既有八面支撑的力量,又有灵活的旋转。丹田内转的起点(导引入手处)在海底穴(会阴穴处).它的劲源在脚蹬地时大地的反弹力。

陈氏太极拳图说陈鑫

陈氏太极拳图说 陈鑫 无极象图: 无极者,一物未有也,太初之上,浑浑穆穆,混混沌沌,所谓大混沌者,即此时也。学者上场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故其形无可名,名之曰“无极象形”也。

太极象图: 太极者,生于无极也。谓太极已有形声乎?曰:未有也。未有不曰无极而曰太极,何也?然太极虽无形声,而几朕已兆,如硕果之仁,生机将动未动,特生机未足,而未出乎核之外耳。不然,天地何自而生乎?是大混沌后,阴阳虽未分,而分之机已动,一至于分,则清气上升而为天,浊气下降而为地,但此时清气犹未上升,浊气犹未下降耳,故谓之为太极。是前人上推阴阳五行之机,未生天地,无可名称,名之曰太极,而要阴阳五行已俱备矣。打拳上场后,手足虽未运动,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俱寓于心腹之内。此时一志凝神,专主于敬,而阴阳开合、消息盈虚特未之形耳,时无可名,亦名之曰太极。言此以示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后,可以学拳。

第一势:金刚捣碓 成势: 1.周身精神全系于顶,故“顶劲”领起来,是在似有似无之间。 2.目不旁视,旁视则分心乱志。 3.耳不可有所听,勿听则心专。 4.颈端直。 5.左肩松下,不可上架,右肩松下。 6.心贵和平,心平则气静,心平则气和。 7.左肘沉下,须得轻轻擎住意,右肘沉下,不可稍有上架意。 8.左手腕朝上,与鼻准上下相照,右拳落左掌中,去胸五六寸。 9.气皆归于丹田。

10.腰劲贵下去,贵坚实。 11.左膝微屈,不屈则裆不开,右膝微屈,不屈则裆不开。 12.左足与右足并齐;端正平立。仆参、大钟、隐白、大敦,皆微用力踏地。 13.肾囊两旁谓之“裆”,贵圆、贵虚,不可夹住。 平素打拳,因地就势,不必拘定方向,而守一定之位置。但北辰、北斗皆在北方,学者宜心向之,承仰天机,人之中气乃有真宰。故画图以面北背南、右东左西定为准绳,以示规矩。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足容重、手容恭、头容直、目容肃、坐如尸、立如斋。 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打拳时,执事敬,自然周中规,折中矩,而视听言动,皆在规矩中矣。 未打拳时,心平气和,浑然一太极气象。 将打拳时,神恬气静至手足,动时方能躁释矜平,运我太极拳中自然之天机,而从容中礼。(拳皆有天理自然之节文) 礼曰:惰慢之气不可涉于身体,一涉惰慢,动作必溢规矩之外,百病丛生矣。

太极拳内劲与人体筋骨结构变化

太极拳内劲与人体筋骨结构变化(多读、常思、渗透、体悟——王术忠) 一、对太极拳内劲的初步认识 太极拳内劲的形成,在开始修炼阶段要通过放松等手段,结合意念、内气等因素综合磨炼而成。内劲的形成,是因为人体的筋骨、肌肉等结构产生了一系列变化,这种微小的变化不易被察觉所以许多人就误以为内劲仅仅是一种用力的感觉,而忽略了内劲的产生是人体结构微观上发生变化的结果。 让我们来了解下人体结构在内劲形成过程中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什么是太极拳的内劲呢?可以肯定地说,内劲是一种肌肉力。任何人体的劲力是离不开肌肉力而无故产生出来的,不管你有多少内气,或用了多少意念,只要你移动身体,就必须用肌肉力。那么为什么自古以来太极拳的先辈们就直教导我们要练气,要用意不用力呢?其实这是练功的过程,练气或练意,都是为了更好地用力,更好地利用人体的肌肉力。这就是太极拳创造出来的奥秘,练太极拳就是要从练气、练意开始。很显然,内劲一定是肌肉力在“气”和“意”的配合下,所形成的一种新的肌肉用力的配合方式,民间常把这种力叫作“丹田力”。陈式太极拳中就有通过丹田内气的运转来练习太极拳的内劲的。但是也有其他的训练方式,比如杨式太极拳有的就是利用意念身体上的各种气圈、气球等来进行内劲的训练。为什么这样就可以练出内劲,就可以形成肌肉新的用力配台方式呢?原来,意识通过人的神经和内气,可达到调整矶肉的目的,肌肉的不同协调变化,就产生了各种的勤力。在这里,最重要的就是意识或意念,通过特定的意识,可以使肌肉产生某种变化。 然而单单认识到这点是很不够的,因为人们会产生一种假象,以为在太极拳运动的过程中,只有意识的参与,才能有内劲的产生,圆此练拳.用拳都不能离开意念,没有意念就没有内劲。而真实的情况是,内劲一旦形成,已经随时可以出现,就说明肌肉已经发生了某种变化,这时就再无需什么意念和所谓的导引内气来生成内劲了。 二、对太极拳内劲的机体结构认识 那么,当内劲已经随时可以出现时,肌肉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当今人们可能很想通过现代的生理学或解剖学来看到这样的变化,但是很可惜,目前的生理学或解剖学还不具备准确破解这种现象的能力。但是我们如果用构建于中国传统的医学与武术理论体系之上的经络理论,不必借助各种的仪器,而是直接通过对人体自身进行各种试验与观寮来解释这些内劲,将有可能得到比较台理的认识。 譬如:太极拳中最重要的一种肌肉用力方式就是“节节贯穿”,很多技术都是建立在这“节节贯穿”之中的,这是老一辈武术家自身人体试验的总结。这“节节贯穿”是如何贯穿的呢?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肢体像老蛇那样蠕动,就是节节贯穿了。很明显,这种认识只着眼于最易观察到的大块肌肉群所做的同种运动,因此是很粗糙的。实际上,“节节贯穿”最重要的特征是,整个人体的各个肌群,在进行很精细的肌肉运动,因此必须存在一种精确的肌肉结构,能在同时间里互相联系互相挤调作用。 这种能使身体在不同的各种情况下随时做到“节节贯穿”的肌肉结构是什么呢?是全身肌肉在通过锻炼后产生的条有明确线路,能明确感受到的筋状感肌肉,民间就称之为“筋”。在有些拳种的理论中,也说到“筋”的出现。但是据说这种“筋”是看得见的,而且很大,很粗,那么这肯定不是我这里所说的“筋”了。太极拳练出的这种“筋”,是与经络的走向有关的.它的“筋”路。很多与经络的路线差不多,就是说经络参与了这种“筋”的产生(如图1所示,身体两条的“筋”的路线圈)。

陈氏太极拳绝密歌诀

陈氏太极拳绝密歌诀 各位陈氏太极拳爱好者们,感谢各位对本太极拳视频网论坛的大力支持与厚爱,在这里特别给广大太极拳迷们献上我们珍藏版的陈氏太极拳歌诀,希望此歌诀能给大家在练习陈氏太极拳的过程中有所帮助。现把歌诀呈上: 头部: 虚灵领劲,眼随手转,沉肩垂肘,两膊相系; 上肢: 腕部松活,定式塌腕,手指后弯,自然舒展; 久练之后,已懂虚实,掌分虚实,指尖贯劲。 胸背: 含胸拔背,胸部宽舒,肋骨松沉,外向前合; 右胸为实,右手为虚,右腰隙实,右腿为虚; 拔背松沉,鼓起上提,腹内松静,气沉丹田。 腰胯: 腰部松沉,腰隙抽换,定式塌腰,腰劲下去; 敛臀收臀,肌肉松沉,向前上包,托起小腹; 裆要圆虚,胯根撑开,膝微内扣,会阴上提; 运转之时,松胯开胯,实足胯根,内抽下沉; 定式之时,塌腰松胯,发劲之时,扣裆拧腰; 下肢: 以腿带膝,力聚膝节,膝带脚跟,定式里扣, 欲迈左步,稳定重心,腰隙下抽,右胯内收; 足尖足跟,左旋右转,*足方向,辨别清楚。 骨节: 骨节松开,虚实对准,腰脊命门,为身重心。 用意: 心静用意,风吹杨柳,内转器官,无处不松。 领劲: 以手领肘,以肘领臂,以足领膝,以膝领腹。 轻缓: 能松则轻,能轻则快,缓炼内功,自然沉重。 内动: 始而意动,继而内动,然后形动,内外合一。 以意运动,祛除僵劲,用功日久,劲自生。 连贯: 起势揣摩,起势得势,以下拳势,容易得势; 已到定式,意识贯注,似停非停,下势机动; 两势之间,折迭衔接,微微贯劲,不僵不滞。 对称: 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向左,必先右去; 前进之中,必有后撑,对拉拔长,曲中求直。 虚实:

练习初步,腿分虚实,虚实转换,越练越细; 下肢虚实,分清之后,身手步法,虚实分清; 再进一步,练习内外,以内引外,虚实分清。 缠绕: 腰裆之劲,运行之时,弧形前上,定式下沉; 螺旋内劲,发于丹田,顺逆缠绕,腰隙开始; 顺缠实侧,腹部腰隙,逆缠实侧,背部腰隙; 内练丹田,腰隙为根,实腿一侧,向上螺旋。 呼吸: 配合吸气,内脏运动,呼气之时,小腹外凸。 发劲: 发劲之时,腰裆之劲,迅速一转,抖发而出; 推手之时,短促一吸,突然一蓄,将物掀起; 一个短呼,沉着澎湃,内劲上翻,弧形直射。 刚柔: 一步运行,劲惯九分,意贯十分,似停非停; 外形似停,内劲不断,断而复连,意似贯注(好像)练习日久,手臂松活,不僵不滞,澎湃**; 二步运行,轻沉结合,吸时轻灵,呼时沉着, 练习日久,产生内劲,越发沉着,缠绵曲折; 似松非松,将展未展,轻沉兼备,刚柔内气; 三步运行,修炼虚静,空松园活,一片神行。 这份歌诀到底有没有价值。还需要广大爱好者去检验。

浅谈太极推手中的发劲

浅谈太极推手中的发劲 浅谈太极推手中的发劲 推手是太极拳的检验阶段,太极推手的原理与兵法相符合,在推手实战中要做到注意控制自己的发劲。 推手有三种搭手式:中极搭手式、无极圈搭手式和太极圈搭手式。经过这三种搭手式推手训练后,可以初步具备全身的听劲功夫。有了一定的听劲功夫后就要进行打桩发放练习。 打桩发放是将技法、劲力、听劲合为一体的练习,在练习时一人做桩靶,一人练习打桩发放,只有经过这种特殊的练习,类似于拆招训练,如白鹅亮翅,高探马等等,才能进入太极拳的懂劲阶段和进一步全面提高太极拳的搏击素质。 桩功是太极拳推手实习的技击的方法,从古至今都有踢、打、摔、拿、跌五种练习方法,各有各的特色,但在实战中伤害性较大,不易于学习。 结合推手练习方法后,以缠绕粘随为中心内容,在缠绕中练擒、拿、跌、掷、打等竞技技巧,而且在缠绕时以控制人的劲路为主,这样就可以在没有护具的情况下安全可行。又可分为竞技推手和传统推手。 太极推手是训练习者掌握太极拳实战技巧的重要阶段,是介于盘架与技击之间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素养来源于盘架与基本功训练,必须在具备一定的太极拳基本素养之后方可习练推手,是

从知劲到懂劲的必经之路。 当今世传太极拳推手一般遵循单推手、双推手、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堋大捋推手和乱插花训练程序,先天太极拳无此固定模式。 在形式化太极推手训练中,可以让初学者掌握一些推手的基本训练程序和攻防要旨,形式化训练的规律都是有路可循的,但并不是太极推手的本质。 推手作为对抗性的攻防技击训练,务必手法、身法、步法于攻防转换中灵活变化、不拘一格,它没有任何人为的形式化的东西。在一定的触觉应变能力及雄厚的内力保障下,才能使推手水平有质的飞跃。 推手的目的是什么?无非知劲懂劲而已。如果一味追求固定程序,拘泥于形式,为推手而推手则未免舍本逐末,习练起来也会情趣全无,毕竟推手是直接服务于技击的,切不可将健身推手及竞技推手与真正传统的技击推手混为一谈。 其次在推手的各个阶段,最好多找一些水平比自己高的老师或拳友进行推手、接手训练,但不要计较胜负,相反应在推手中尽量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然后在拳架里改正,使自己的功夫更上一层楼。 在太极实战中绝非越慢越好,而是快慢相间。平时不练快,用时根本就快不起来,将难以适应对方快速的变化,速度训练也是训练的一种方法。 盘架为体,技击为用;有体无用弊在无变化,有用无体弊在无根本,只有体用二者有效结合,才能不失推手的意义。在盘架时

刘成德先生谈太极拳

刘成德先生谈太极拳 一、划圈和手 从对太极拳不认识到认识这样一个过程,应该从何处入手呢?我在教学中,强调从划圈入手,划圈是认识太极拳的开始,是基本功。 洪传陈式太极拳特别强调“圈”的运用,认为整套动作都是由正手圈和反手圈这两个圈所组成的。 描述一下正手圈的过程,以右手为例。下盘半蹲成侧马步,右脚尖向右侧与身体成45度,左脚向内扣,两脚成“川”字步;左手掐腰;右手自然伸展到最远端,与身体成45度夹角,右手手型为掌,中指领劲。 第一动为松肩坠肘,右手自然放松,随着肩、大臂、小臂的放松回落,保持指高于掌,手高于肘的状态,侧马步不变。 第二动身体向左侧转动,右手随之左转,腰裆调整,变正马步。 第三动松腰裆下塌,同时中指领劲,右手掌心对胸口,手掌斜对左肩井。 第四动身体右转,右手随之向右开出,手领肘,肘领肩,步型渐变成侧马步,恢复起始状态。 反手圈起式与正手圈相同,以右手为例。 第一动右手伸展在与身体呈45度角的最远端,松腰裆,松肩坠肘,右手以中指为圆心,向大拇指方向旋转,转至掌心朝前。 第二动身体左转,右手随之向左划弧,至胸前。 第三动松腰裆,右手继续划弧到掌心向内,随腰裆的下沉,松肩坠肘,右臂右手下沉至胸口。 第四动身体右转,松肩坠肘下塌外碾,右手随之向右侧45度开出。 左手的正反手圈与之要领相同。 这是正反手圈的外形动作,太极拳是内家拳,所谓内家就是身体内部有变化。这两个圈的动作,内里是变化的,最主要的是腰裆的调整,“暗换腰裆神不知”指的是腰裆的变化。我们在练习时一定要注意多转腰,尽量避免上身晃动,裆劲是通过髋关节的转动体现出来的,初学者可能找不到裆劲,没有关系,经过锻炼会逐渐体会到的。松肩坠肘,下塌外碾;手领肘,肘领肩;中指领劲等不仅是外形上的要求,要真正做到内里面松沉才是有功夫。 我们这套太极拳动作都是由这两个圈组成的,要领、角度、方位等都要遵守这两个圈的规律,可以说划好圈,是洪传陈式太极拳的基本功,也是洪传陈式太极拳的最高要求,划圈是贯穿学习太极拳始终的一件事,是尽快掌握太极拳要领的一个好的方法。 二、学习套路,天天磨练 洪传陈式太极拳,源于陈发科老先生传授的陈式太极拳,分一路拳和二路拳两套拳架,我们在此基础上编排精选一套42式的套路,这三套拳架对于学习陈式太极拳,健康体魄,增长功夫,提高修养都是很有好处的。 人们提起太极拳,印象中就是指的太极拳套路,这种运动形式就是太极拳了,所以说一个人不会套路似乎不能算是会太极拳。但太极拳的精髓又往往不是表面化的,真正有功夫的人,从拳架的表演上能看出一部分,更多的则需要动手实验。 做为学习太极拳者,学习套路是必要的,一方面提高练拳的兴趣,通过这种方式避免单纯站桩、划圈的枯燥;另一方面练拳校验动作,长期重复,产生动作定型,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 太极拳套路的学习和练习要循序渐进,第一步按照老师的传授,模仿外形,追求形似,打出点太极拳的意思来;第二步则是不断修改,学拳易,改拳难,通过不断地休正拳架,

太极内劲的培养方法

太极内劲的培养方法 很多学太极拳的朋友,在没有练出内劲之前,就开始练习发力,猛蹬地、猛转腰,一副精神抖擞的样子,衣服被抖动起来,看起来潇洒极了,殊不知这其实根本不是太极内劲,相反只会越练越僵。 关于力和劲的问题我不想再讨论了,刨根问底的来区分两者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在这里把内劲的特点阐述一下,共大家参考: 1. 内劲是活的。内劲在体内时流动的,变化的。产生这种特点的原因的筋骨节节贯穿的运动形式,而局部肌肉持续紧张所产生的力是死的,没有阴阳变化,不是全阴就是全阳。 2. 内劲催发时全身的骨节是向外松张的。这和常人发力时全身拘紧的状态恰恰相反。 3. 内劲是一波三折的。即所谓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会自断其根。 4. 内劲是隐于内的。内劲的运转很少依赖于外形的变化,是一种内在的传导,如果练习者在过分的拧腰旋胯中去追求内劲,方向显然是错了。 5. 内劲可在任何部位透发出来。这仍然是因为其独特的传导特性所铸就的,而普通的肌肉发力会严重受制于发力的角度、力量,以及肌肉分布位置等因素。 6. 内劲的整体性。这里有一个理解上的误区,所谓的“整体”,并不是指“同时做相同的事情”,而是“同时做不同的事情”,而当这些“不同的事情”能够协同起来的时候,“整体”便产生了!“同时做相同的事情”便是僵、硬,“同时做不同的事情”便是活、松、柔。例如鞭子,如果每一节“同时做相同的事情”,那就成了一根硬棍儿,静则“懈”,动则成“僵”,便毫无阴阳可言了。 在了解了内劲的六个特点后,我们总结一下,应该如何培养内劲: 1. 练拳时要慢,悉心体会每一骨节的“动”,一定要“顺序”而动,该哪节动时哪节要动,其它的节要等待,不要动; 2. 太极拳的操作要“全凭心意用功夫”,心越静、越细,对骨节的操作才会逐渐精准起来,从而逐步达到“节节贯穿”的要求; 3. 静功的练习。太极静功讲究“静中求动”,如在站桩时,从心意上操作周身骨节不断的对拉拔长、向外延伸,忽略肌肉的存在,体会筋骨自

陈式太极拳谱大全

陈式太极拳谱大全 - - - 一、陈氏太极缠丝功 陈氏太极功法主要是让初学者对太极功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提高对太极拳中呼与吸的认识,加强对拳理拳法的理解,另外,这套功法中是太极功法中最低层的展现。层次越高,其外形反而不显。也就是说“有意不露其形”。望各位爱好者提高认识,用科学自然的方法练习,不然就会有“走气”之说,甚至会出现气闷、横气填胸、头晕等症状。 陈氏太极功法动作名称 1无极桩 2正面单手缠丝 3侧面单手缠丝 4正面上下缠丝绸 5正面里外缠丝 6正面里外侧面缠丝 7正面里外上下缠丝 8正面双手缠丝 9正面双手上下缠丝 10正面双手开合缠丝11斜步上下缠丝 12斜步双手缠丝 13斜步左右缠丝 14前后缠丝 15大小缠丝 单腿的缠丝:1开合缠丝 2上下缠丝 3上步缠丝绸 4倒步缠丝 5拗步缠丝 6定步缠丝二、陈氏太极拳十九势 十九势是当代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大师结合老架、新架、小架于一身所创的陈氏简化太极套路之一。陈小旺大师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陈氏太极拳,更好的弘扬陈氏太极拳,创编的这套陈氏太极拳十九势,短小精辟,并且不失陈氏太极拳的风格及特点,是初学者的良师益友。 陈式太极拳十九势动作名称: 1预备势 2金刚出庙 3懒扎衣 4上步斜行 5上三步 6左掩手肱拳 7双推手 8倒卷肱 9闪通背 10右掩手肱拳 11六封四闭 12运手 13高探马 14右蹬一跟 15左蹬一跟 16野马分鬃 17玉女穿梭 18金刚捣碓 19收势 三、陈氏太极拳三十八势 陈氏太极拳三十八势是当代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大师根据陈氏太极拳新架套路中的基本要领和运动规律删略重复动作简化而出,此套路架式宽大,低沉稳重,螺旋缠丝劲别具一格,初学新架者习此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陈式太极拳三十八势动作名称: 1预备势 2金刚捣碓 3白鹤亮翅 4上三步 5斜行 6搂膝 7前蹚拗步 8掩手肱拳 9撇身捶10双推手 11三换掌 12肘底捶 13倒卷肱 14退步压肘 15白蛇吐信 16闪通背 17前蹚拗步 18左青龙出水 19击地捶 20二起脚 21护心拳22前招 23后招 24右蹬一跟 25左蹬一跟 26玉女穿梭 27懒扎衣 28六封四闭29单鞭 30雀地龙 31上步七星 32小擒打 33运手34高探马 35双摆莲 36当头炮 37金刚捣碓 38收势 四、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 陈氏太极拳老架系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世祖陈长兴根据祖传拳术的基础上,由博归约创编了流传至今的老架一路、二路。老架一路以柔为主,柔中有刚,动作舒展大方,连绵不断,节节贯串,沉着稳健,一动无有不动,运动如行云流水,发劲时要处处运用螺旋劲,以行引气,以气催行,呼吸要自然,虚实要分明,含胸塌腰,蓄发相变,快慢相间,达到全身浑然一体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名称: 1预备势 2金刚捣碓 3懒扎衣 4六封四闭 5单鞭 6金刚捣碓 7白鹤亮翅 8斜行 9搂膝 10上三步 11斜行 12搂膝 13上三步

浅谈太极拳中所运用的力学原理

浅谈太极拳中所运用的力学原理 是氏太极拳的发源地。太极拳理论,直接来源于道教思想,其养生修身炼己、以求长生久视的思想,集中且精当地体现在太极拳功法拳理上。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是,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这种运动既自然又高雅,可起到防病健身的作用。 太极拳中,主借力打力,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素有"四两拨千斤"的说法。这些理论都是有很强的在物理力学规律的。下面我就力学在太极拳中的应用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1)力的叠加原理的应用:传统的拳法是对方出击时,从相反方向用力相击,结果显然是手快赢手慢、力大赢力小,但手快、力大者也未必能完全避免损伤。而太极拳则是利用一种动作,迅速避开对方的击点,并或多或少地顺着对方进击力的方向,在对方的动作上加上我的力,以产生更大的叠加力,使对方重心动摇,失重落空,身体失去平衡而陷入不利的地位。 太极拳总是习惯于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击虚,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一般不抢先出手,即使出手在先,也只是以招法诱发对方,引其出手,以便将对方引进。如无机可乘,便立即变换手法,宁可一变再变,只化不打,而决不冒然进击。在原则上总是以利用叠加力牵动对方重心为上,在实践上具体运用叠加力的时候,有时是化劲,目的在于引动对方重心;有时是发劲,须用在对方重心不稳的时候。总之,都离不开顺着对方来力的方向及时施加力这一原则。这种技法是借人之力以供我用的技法,也就是太极拳能够以小打大,“牵动四两拨千斤”的原理之一。 (2)惯性原理的应用:牛顿第一定理告诉我们,任何物体若不受其它物体的作用,由于惯性,将继续保持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在太极推手中,双方开始处于静止状态,当利用一种动作,与对方身体相接触后,意欲加力于对方身上时,对方如果用大力抵抗,我就很自然地立即松手,在对方的动作上减少或者撤销我的力,使对方落空,破坏对方的静止状态,对方身体受惯性的支配,不由自主地继续前进而失去平衡。此时,我就可趁对方重心动摇,立即发劲击他。对方如果身体前倾并不甚猛,而正在挣扎,我还可以运用叠加力的原理,顺着对方迸击力的方向加力于对方身上,对方就很容易失重而倒。 太极推手中的“引进落空”正是利用了惯性,又恰当地利用力的合成来达到以小胜多的效果。例如:甲用肩背向乙胸“靠”,乙则及时转腰闪身,使甲的靠力落空,甲受惯性支配,身体继续向前扑而失去平衡,这时乙顺势在甲背后朝运动的方向一“拨”,使甲身体沿着运动方向产生加速度,跌得更远更快。太极拳之所以能在技击上取得以小打大。“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正是充分利用了

很经典的太极拳的完整修炼及正确方法

太极拳的完整修炼及正确方法 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直击窍要 赵建宇 第一章:明理篇 一、明确目的 (一)练习太极拳的作用 (二)练习太极拳的目标 (三)练习太极拳的练习方法 二、基本缠丝功是练好太极拳的根基 三、基本缠丝功法歌 第二章:太极拳法 第三章:例举技法 第四章:推荐太极拳理论 第一章:明理篇 一、明确目的 (一)、练习太极拳的作用 练习太极拳能起到什么作用?能达到什么目的?汇总起来分三个方面: 1、起到健全心理健康的作用,陶冶情操。通过练习太极拳的松、柔、轻、缓和刚柔相济,可以化去人们心理上因繁忙复杂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浮躁、郁闷、傲慢、恐惧、轻率、鲁莽等等不良情绪。练习太极拳讲究的是平衡的道理,心平气和,平衡中有起伏,起伏之中保持平和,即中庸之道。太极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意识体操,但它不是简单的体操,它是先有意识(主要是练意识),后有动作,用意识去指挥动作的运动,这里面处处富含哲理,妙趣横生;太极拳是拳术、也是艺术,练起来如行云流水,如波涛跌宕起伏,具有很雅致的欣赏价值,所以通过太极拳的长期锻炼可以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效果。 2、全面增强体质。通过太极拳这种运动方式可以全面提升体质,因为太极拳的要求是由里到外,一动全动;自下而上,由上而下,节节贯串,意念不动,外形寂然不动;意念、内劲一动,外形随之而动,而且要符合阴阳平衡的哲理,从而调动了身体所有机能参与锻炼;因此对于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起到了良好的改善作用,有病的起到了治疗作用,无病的起到了增强体质的作用;肥胖的可以减少脂肪;瘦弱的可以使体格、肌肉健壮;可以增强骨骼的抗压、抗折性能;提高关节的活动性能和韧带的延展性;增强了腿部力量,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尤其是抗感冒等抵抗力的提高尤为明显。(请参阅我的“太极拳的健身价值”一文) 3、武术技击作用更巧妙。太极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舍己从人,“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引进落空合即出,四两拨千斤;物来顺应,沾着不离,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二)、练习太极拳的目标 练习太极拳无论是技击还是健身都是让身体的机能达到空松圆活,化僵为柔,达到积柔成刚的目的。人在婴儿时期肢体是柔软的,但没有搏斗、生产能力。当人们有了生产、搏斗等生存能力后,肢体、劲力又变得僵硬,随着岁月的增长,

揭开太极拳内劲的神秘面纱

揭开太极拳内劲的神秘面纱 凡学过太极拳或读过太极拳文章的人,都知道有一个词最迷人,最神秘,使用频率也最高,这个词就是“内劲”!何为“内劲”?各家各派的解释都不同。 现在我们看看当代一些武术名家对“内劲”的论述。 “内气”在祖国医学理论中叫作“元气”、正气、经络中通行的气、“先天气”等,认为是从母胎中秉承下来的;在针灸和气功疗法中,至今沿用此说。武术家们把这种气叫做“中气”“内气”“内劲”等,认为练到有了此气出现并掌握此气,功夫才算“到家”(沈家祯、顾留馨《陈式太极拳》第5页,人民体育出版社,1963年12月第1版,1982年第4次印刷)。 何为“内劲”?神气合一而已。随着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炼虚合道,神气藕合为协同有序,内劲渐纯。故内劲是习者身心有序协调达致中和时,肌体产生的一种潜能。内劲无声、无嗅、无形无迹,无一定处所,惟有求中和以致神气合一,方可得之。(孙剑云《孙式太极拳诊真》第16页) 凡是配合呼吸和全身统一的用力都能称为劲,弛时呼气为内劲,一张一弛轮换而行,一内一外互为其根,可见决无外劲脱离内劲,也无内劲脱离外劲。关键是起作用的是哪一种劲。用内劲作发劲的称为内家拳,用外劲作为发劲的称为外家拳。(王培生《太极拳的健身和技击作用》第150页) 此外,还有人认为“内劲”是“阴阳混合”之气,是一种“生物电”,甚至有人认为是“人体的特殊功能”。总之,说法各异,莫衷一是。要解开这个“秘”,首先必须对人体运动系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解剖学知识告诉我们,肌肉收缩产生动力,牵引骨杠杆,绕关节运动轴进行各种转动。在人体的复杂运动中,骨为杠杆,关节为枢纽,肌肉为动力。肌肉在人体内分布极为广泛,全身肌肉约有500余块,其重量占体重的40%,四肢肌肉则占肌肉总重量的80%。肌肉的基本特征是收缩和放松。肌肉收缩和放松是由神经系统支配而产生的。肌肉收缩引起运动,是由肌肉附着在骨上的位置而决定的。关节周围的肌肉可单独收缩,也可以联合收缩,各式各样的活动就是肌肉以各种方式联合收缩的结果。 所以,我认为内劲就是一种力,一种肌肉力,内劲也可称为“内力”。祖国医学理论中叫作“元气”“内气”“中气”,俗称“气力”。这种气力,是人生而有

陈式太极拳谱大全说课讲解

陈式太极拳谱大全

陈式太极拳谱大全 为了方便【中国太极拳网】的读者朋友,方便各位武术爱好者,特地挤出一点时间,将陈式太极拳械名称进行汇总,希望给朋友们带来便利. 一、陈氏太极缠丝功 陈氏太极功法主要是让初学者对太极功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提高对太极拳中呼与吸的认识,加强对拳理拳法的理解,另外,这套功法中是太极功法中最低层的展现。层次越高,其外形反而不显。也就是说“有意不露其形”。望各位爱好者提高认识,用科学自然的方法练习,不然就会有“走气”之说,甚至会出现气闷、横气填胸、头晕等症状。 陈氏太极功法动作名称 1无极桩 2正面单手缠丝 3侧面单手缠丝 4正面上下缠丝绸 5正面里外缠丝6正面里外侧面缠丝 7正面里外上下缠丝 8正面双手缠丝 9正面双手上下缠丝10正面双手开合缠丝 11斜步上下缠丝 12斜步双手缠丝 13斜步左右缠丝 14前后缠丝 15大小缠丝 单腿的缠丝:1开合缠丝 2上下缠丝 3上步缠丝绸 4倒步缠丝 5拗步缠丝 6定步缠丝 二、陈氏太极拳十九势

十九势是当代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大师结合老架、新架、小架于一身所创的陈氏简化太极套路之一。陈小旺大师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陈氏太极拳,更好的弘扬陈氏太极拳,创编的这套陈氏太极拳十九势,短小精辟,并且不失陈氏太极拳的风格及特点,是初学者的良师益友。 陈式太极拳十九势动作名称: 1预备势 2金刚出庙 3懒扎衣 4上步斜行 5上三步 6左掩手肱拳 7双推手 8倒卷肱 9闪通背 10右掩手肱拳 11六封四闭 12运手 13高探马 14右蹬一跟15左蹬一跟 16野马分鬃 17玉女穿梭 18金刚捣碓 19收势 三、陈氏太极拳三十八势 陈氏太极拳三十八势是当代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大师根据陈氏太极拳新架套路中的基本要领和运动规律删略重复动作简化而出,此套路架式宽大,低沉稳重,螺旋缠丝劲别具一格,初学新架者习此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陈式太极拳三十八势动作名称: 1预备势 2金刚捣碓 3白鹤亮翅 4上三步 5斜行 6搂膝 7前蹚拗步 8掩手肱拳 9撇身捶 10双推手 11三换掌 12肘底捶 13倒卷肱 14退步压肘 15白蛇吐信 16闪通背 17前蹚拗步 18左青龙出水 19击地捶 20二起脚 21护心拳22前招 23后招 24右蹬一跟 25左蹬一跟 26玉女穿梭 27懒扎衣 28六封四

太极拳运劲发力规律及其特点

太极拳运劲发力规律及其特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太极拳运劲发力规律及其特点》的内容,具体内容:太极拳的发力很重要,发力不对可能导致骨关节等受伤害,太极拳的特点中发力也是其中一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运劲发力规律。欢迎阅读!简述太极拳运劲发力规律一... 太极拳的发力很重要,发力不对可能导致骨关节等受伤害,太极拳的特点中发力也是其中一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运劲发力规律。欢迎阅读! 简述太极拳运劲发力规律 一、运动规律 (一)沿路运劲规律 太极拳劲是通过一定路径发出,运劲首先是沿着体内路径将劲力导出,沿至体外,以圆弧运化。 1.螺旋缠丝 是指太极劲在传导、运化和整合过程中,有自身的运化路径,运劲时需要沿一定的螺旋轨迹,运用缠丝的方式进行化。不同的拳势有不同的路径和螺旋轨迹,脚腿、胸腰、手臂等部位也有顺缠、逆缠等若干种不同的缠法。 2.折叠运化 是指太极劲在传导、运化和整合过程中,除了运用螺旋缠丝的方式进行运化外,还要用折叠的方式进行传导、运化。折叠运化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脚有折叠,手有折叠,胸腰有折叠,人身所有重大关节部位都有折叠,但"要紧之处,全在胸腰折叠运化"。所以,太极拳习练者必须加以掌握,特别要掌握好胸腰折叠运化规律。 3.节节贯串 人体有200多块骨骼,有许多关节,所以从关节的角度看,人身有若干节。结节都贯穿着运劲,运劲是从一个关节一个关节的向前涌动。 4.手走圆弧 太极拳劲在体内按一定路径,通过螺旋缠丝、胸腰折叠、节节贯串的方式传导、运化至技击部位后,在体外,技击部位还要沿一定路径进行圆弧运化。所以太极拳的外型表现特征就是圆弧运动,非圆即弧。只有在发力的瞬间,技击部位才变成直线运动。 太极拳要求手走圆弧,不要使其出现凹凸、断续。不出现凹凸就是在走圆弧时,要走得圆,走不圆就出现了凹凸。不出现断续就是走圆时不停留,要连绵不断,停留了就出现断续。那么发力出现直线运动,又怎么继续运动呢?要迅速用小圈连接起来,这样就可以相对做到不出现断续了。 (二)走劲发劲规律 通过螺旋缠丝、折叠运化、节节贯串的方式,将劲运化到技击部位后,按太极拳"引进落空合即出"的要求,在技击对抗中这个劲还不能发,还要等到双方劲接触,我方接劲、听劲、引劲跟劲,使对手劲力落空或断劲时,才能发劲。 1.接劲 接劲就是在技击中对来劲的接住,简易说就是对方向我方靠近时,我方

太极拳裆劲怎么练的方法技巧

太极拳裆劲怎么练的方法技巧 众所周知,练太极拳十分重视裆劲,因为裆跨居于人体中间部位,上下转关连接枢纽。那么太极拳裆劲怎么练呢?有什么方法呢?本文 是太极拳裆劲怎么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太极拳裆的作用与要求所谓裆部,即会阴部位,也是指两胯根中间的部分。研究裆的作用与要求,不能孤立地看待,它是人体结构 一个组成部分,与腿、脊、胯紧密相连,腰部旋转与它的转动是分 不开的。 太极拳所强调腰档劲,实际上是腰胯联合发出的劲。胯开而裆圆,胯转即裆转。腰与胯的旋转必须是一致的。那么,腰裆的旋转也是 一致的。如果裆部转动不灵,腰轴旋转的灵活性就势必受到影响, 力由脊发就会受阻,发力大大减弱。 裆的技击作用尤为重要。拳谚日:“裆内自有弹簧力,灵机一动鸟难飞。”其理是对裆功的赞扬,也是提出训练裆部的要求。对裆 部训练要求严格。其理有:开裆,合裆,拧档,扣裆,松裆,提裆,圆裆,虚裆等。 1、舵手作用 太极拳技击要求“力由脊发”。怎样力由脊发呢?练拳时要做到:虚灵顶劲,沉肩垂肘,含胸拔背,塌腰落胯,开裆合裆。完成此理,脊椎骨自然垂直,脊轴从上到下。头部百会穴上顶,劲领意浓,中 间命门穴后撑,确定主弓裆内会阴穴上托照应,形成躯干整体劲, 沉着松静,专注一方。 若要技击定向,裆口似舵手,就能确定方向,腰裆的转运是有规律的,根据技击目的而定。击发时,利用轮轴加速,从切线抛出, 曲中求直,直射击点。 2、稳定重心

裆的开合,圆转是稳定重心的关键。裆开即胯开,胯间坐骨之上的耻骨平行伸展。不论是实步,还是虚步,特别前后的弓步,要求 两足踩在川字两端,要使裆部有横向开合,胯与肩应同宽为佳。这 样上肢的重量,通过圆裆的转盘缠丝旋转,内气导人两腿,屈膝, 劲贯实足,与大地吸合,这样桩步更加稳固。 注意下裆劲和气沉丹田的动作协调一致。通过收臀、提裆、合裆之作用,小腹部更加充实,经过裆的虚实变换,圆转裆部,巧妙地 移换重心,使小腿肩负体重,另一腿为弥补面积而用。这样就形成 太极活面积,即随平隅面积。进攻与防御,能充分发挥腿的技能, 技击立于不败之地。 3、下肢技击 裆的松活圆转是下肢进攻的轴根。裆有力的圆转,可以破坏对方的桩步,配合上肢可以用胯打,臀击。或用脚跟为轴指尖的外撇里扣,打动对方的桩步,其作用就是拧裆。合裆提膝,既能用膝顶克 对方的裆部,也可以用膝护裆之法。下肢轴心在裆,扫堂腿,摆莲脚,踢脚,蹬踹都是裆的作用。合裆逆缠勾挂,沉裆劲贯足底,用 跺踩进攻技击对方关节与脚面。 4、爆发力量 太极拳讲的技击全凭腰裆劲,实际是靠裆部的快速旋转作用。裆是上下肢的重要枢纽。它起到活轮盘功能。技击时,圆转出方,利 用圆转加速,击时走切线,可以像连珠炮似的发劲。 裆的旋转是在沉肩垂肘,塌腰落胯,内气蓄丹,劲力存放在实腿的裆部之上,这是技击前的准备动作,击时转裆,下肢缠丝屈膝扎根,借大地的反作用力,劲起足跟,逆行气上行,拧裆,腰脊发力,全身紧合一体,内气充满在武器之内,然后从气头直射冲出,击到 对方背向及要害部位,这样的力度,能击倒击伤对方。 5、引化技能 裆的引化技能,技击家们有共同认识,引化力全凭裆的轮盘巧转,解化擒拿,借力捋拽靠的裆部变化。引化时腰部松活塌下,气沉丹

陈氏太极拳内功心法整理

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这里讲的“功夫”就是内劲功力。从所周知太极拳除养生外,还具有较强的技击作用。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像张三丰祖师名垂千古,杨氏三代在近代威显武林,陈家沟也不乏继往开来之人,这都是靠内劲功力显名创派,提高知名度的。因此太极拳讲究功夫与技巧,功力是技术的基础,而技巧又是内劲功力发挥得恰到好处的保证。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技击,必须培植内劲功力。如果训练内劲,达到具有随心所欲的高强功力,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 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手、贤哲们编创,把太极阴阳学说全面地结合于人身、肢体的运动。太极拳内劲在内不在外,它是在长期通过意识统率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项训练,即在技击攻防意识的指挥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种调和有序动作,动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点、线,在不同情况下,能快能慢,空间路线可长可短(通常是走圆弧形),动作幅度可大可小体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劲骤发。这种可刚可柔的太极内劲,练时运劲柔和,而发落到点则刚强。因此,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内劲质量的刚,不是硬、蛮、呆的无变化的拙力之刚,是积柔成刚,刚柔相济。正如《拳经》曰:“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此“刚”是随机随势迅速地将隐蓄于体内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在刹那间迅如奔雷地爆发出来,这种力不是发后断劲的,而是变柔和之力继续运动。太极拳的这种内劲是在内力松柔的基础上,经过有规律的长期训练获得。当具有了一定的刚力基础,再把内劲功力过渡到动作自然、轻松的技巧之中。长时间的习练柔化运动,久而久之便练得棚劲弹力随心用,胸腰叠化随气行。我们再看看武术的一般劲力。它也是通过肢体的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力。这种力量也是在意识支配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有序化的配合而产生的。意识支配是指神经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有序

如何练习太极拳的劲力和招法

如何练习太极拳的劲力和招法 如何练习太极拳的劲力和招法 沾、连、随、粘是练内家拳者,特别是练太极拳者最基本的和特别讲究的一种劲力和招法。这种劲力,人们称之为“沾连劲”或“随劲”;这种招法,称之为“粘随法”或“随法”。沾、连、随、粘也是练太极拳者在推手或较手对抗中应该采用的重要的技术手法。 沾、连、随、粘这四个字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沾,即沾得住,沾贴在一起;连,即连接,连系在一起,不断开;随,即跟随对方,顺随对方,要哪儿给哪儿,不丢不抗,舍己从人,逆中求顺;粘,就是如胶似漆,粘粘糊糊,使对方无法摆脱自己:而且,只有粘,才能与对方沾贴在一起。 不会沾、连、随、粘,就无法“听劲”,所以沾连随粘是“听劲”的方法。不会沾连随粘就谈不上“知劲”、“懂劲”,所以,沾连随粘又是“知劲”、“懂劲”的手段。 沾连随粘可以度量出对方招法的变化和劲力的大小、方向、快慢、长短、刚柔、虚实,所以沾连随粘又是知己知彼的手段。 较手中谁粘连随粘使用得好,谁就掌握了取胜的主动权。沾连随粘不仅在对方平和的态势下运用,就是在其来势迅疾凶猛的情况下也要运用;不仅在我顺人背时使用,而且在彼顺我背,彼力大,我力小的情况下更应该使用。

沾、连、随、粘是“知己知彼”、“以小胜力大”、“以弱胜强”等独特的技击劲力和方法,贯穿在太极拳练较手的全部过程中。 那么怎样在较手中运用好沾连随粘呢?那就是必须把太极拳松、柔、圆、活的特点融入在沾连随粘之中。 所谓松(是用意不用力的表现);是指全身内外各个部位都充分地放松,没有拙力与僵劲;但是松绝不是松垮、疲沓、松懈。 所谓柔,是说身体各个部位都要柔和,柔顺,不可僵硬、死板。柔不是萎软无力,而是柔中寓刚,即外操柔软,内含坚刚,积柔成刚,化刚为柔。 所谓圆,即环而无间,周而复始,连绵不断。圆藏太极生化之道,其阴阳相生,虚实渗透,开合相寓,刚柔互运,动静浑然。 所谓活,即周身无滞、轻灵圆活,意贯神舒、活灵活现。 那么,如何练好太极拳的招法和劲力呢? 一、招与劲相辅相成,劲力藏于招法之中。 太极劲力是通过招法来练习的,也通过招法来体现。《太极拳论》中说:“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这里讲述了太极拳的练习过程。太极拳的练习有四个阶段。一是招法练习要做到形正,就是姿势正确,动作规范,做到立身中正。形正了,神意才能舒展。因此,形正,是太极拳练习的基础,是太极拳劲力的外在表现。二是招熟,就是动作熟练。动作经过千锤百炼,熟练了,才能体现出内里的劲力,也就是俗话说的“拳打千遍其理自现”。熟练了以后,才能达到懂劲。三是在动作熟练的基础上达到懂劲,也就是懂得合理地使用劲力。用现代生理学来解释,就是该用力的肌肉用力,不该用力的肌肉放松,这就是巧劲。四

刘成德谈洪传太极拳

刘成德老师谈太极拳 洪传陈式太极拳有什么特点: 洪传陈式太极拳是陈式太极拳的一个支脉,太极拳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陈、杨、吴、武、孙式五大流派,陈式太极拳是源头,其他四家都是源自陈式他几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形成了新的流派。 在其他太极拳已经名满天下的时候,陈式太极拳一直湮没无闻,长期不为世人所知。陈式太极拳第十七代传人陈发科先生(1887-1957),1928年到当时的北平(今北京)授拳以后,陈式太极拳才为世人所了解,并广泛传播。陈先生对陈式太极拳的发扬光大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陈式太极拳能够在济南生根开花,归功于洪均生先生,也就是我的恩师。洪先生是河南禹县人,自幼随父在京,少年因体弱多病而辍学,后经人介绍从师于陈发科先生学拳,不但身体转健,而且很好地继承了陈式太极拳。1956年,洪老师赴京,经陈发科先生晚年亲自审定拳势,允许其传授这套陈式太极拳。洪师随陈师爷十五年,师徒感情深厚,时隔多年,每每提及恩师,言情间溢于崇敬之情。洪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在济南积极传播太极,弟子及再传弟子遍及世界各地。过去民间把洪老师传的这套拳称之为“济南拳”,在洪老师仙逝以后,我们为了发扬光大洪老师所传的陈

式太极拳,也为了永远铭记洪老师传拳之恩情,把这套拳称之为洪传陈式太极拳。 说到洪传陈式太极拳的特点,我们认为洪老师在自己的演练、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勤奋,的确在理论总结、技击实践等方面发掘丰富了这一拳法,他在太极拳理论上首次提出了手法的公转与自转,公转的正旋、反旋;自转的顺逆以及腿部缠法的具体要求;根据“腰为车轴、立如平准”的原则,提出太极拳要求随遇平衡;首次提出眼法上也有虚实顺逆之分;他特别强调“太极是棚劲,动作走螺旋”,对棚劲做出了更加具体的说明,对螺旋缠丝进行了详细的探讨,这些理论都是创造性地见解,对后学研练太极拳有很大的帮助。洪传陈式太极拳也逐步形成了法精理密、技击实用的特点。 怎样才能练好洪传陈式太极拳? 这个问题要从源头上说起,太极拳以太极为名,来源于太极,理论上是有来头的,是传统中国文化的产物,符合中国古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理解,符合中国的哲学、医学、自然科学思想,所以太极拳不仅仅是一个拳术,而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文化拳。

太极拳内劲功力训练法

太极拳内劲功力训练法刘嗣传 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这里讲的“功夫”就是内劲功力。从所周知太极拳除养生外,还具有较强的技击作用。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像张三丰祖师名垂千古,杨氏三代在近代威显武林,陈家沟也不乏继往开来之人,这都是靠内劲功力显名创派,提高知名度的。因此太极拳讲究功夫与技巧,功力是技术的基础,而技巧又是内劲功力发挥得恰到好处的保证。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技击,必须培植内劲功力。如果训练内劲,达到具有随心所欲的高强功力,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 技。 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手、贤哲们编创,把太极阴阳学说全面地结合于人身、肢体的运动。太极拳内劲在内不在外,它是在长期通过意识统率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项训练,即在技击攻防意识的指挥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种调和有序动作,动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点、线,在不同情况下,能快能慢,空间路线可长可短(通常是走圆弧形),动作幅度可大可小体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劲骤发。这种可刚可柔的太极内劲,练时运劲柔和,而发落到点则刚强。因此,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内劲质量的刚,不是硬、蛮、呆的无变化的拙力之刚,是积柔成刚,刚柔相济。正如《拳经》曰:“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此“刚”是随机随势迅速地将隐蓄于体内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在刹那间迅如奔雷地爆发出来,这种力不是发后断劲的,而是变柔和之力继续运动。 太极拳的这种内劲是在内力松柔的基础上,经过有规律的长期训练获得。当具有了一定的刚力基础,再把内劲功力过渡到动作自然、轻松的技巧之中。长时间的习练柔化运动,久而久之便练得棚劲弹力随心用,胸腰叠化随气行。 我们再看看武术的一般劲力。它也是通过肢体的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力。这种力量也是在意识支配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有序化的配合而产生的。意识支配是指神经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有序化的配合是指对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按照武术技击动作的一定顺序和规格,同时起动同步运行,同时到达一定部位。太极拳的内劲,正是按照这一劲力原理,通过由内及外的训练培养出来的,它不同于外家拳由刚硬、直出、快猛、吐气开声等训练方式而获得的劲力。太极拳是由缓慢、轻松、柔和、曲旋,并通过走螺旋、划圆疑难、腕缠丝、胸腰伸长叠化而由内到外产生劲力。太极内劲特别注重内中意识的锻炼,主张“用意不用力”,意念神经的指导又有独特的运行路线,再配以肢体的圆运动,练就一种混圆一体的圆匀力场。活动在这个圆匀力场内的身体就是一个不凹不凸的太极体,且是应付一切外来侵入的变化无端的圆形体。时时慢练心悟,突出以柔化、借力、粘走化发的攻防意识,形成以棚、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主要特色的劲路,加以灵活多变的和、眼、身劲、步的同步习练,从而显示出太极拳独到的攻防技击特色。 太极拳内劲中的刚发,是在得机得势时,即“中实”之后的突发,这时内劲的来源是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