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太极拳中所运用的力学原理

浅谈太极拳中所运用的力学原理

浅谈太极拳中所运用的力学原理
浅谈太极拳中所运用的力学原理

浅谈太极拳中所运用的力学原理

是氏太极拳的发源地。太极拳理论,直接来源于道教思想,其养生修身炼己、以求长生久视的思想,集中且精当地体现在太极拳功法拳理上。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是,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这种运动既自然又高雅,可起到防病健身的作用。

太极拳中,主借力打力,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素有"四两拨千斤"的说法。这些理论都是有很强的在物理力学规律的。下面我就力学在太极拳中的应用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1)力的叠加原理的应用:传统的拳法是对方出击时,从相反方向用力相击,结果显然是手快赢手慢、力大赢力小,但手快、力大者也未必能完全避免损伤。而太极拳则是利用一种动作,迅速避开对方的击点,并或多或少地顺着对方进击力的方向,在对方的动作上加上我的力,以产生更大的叠加力,使对方重心动摇,失重落空,身体失去平衡而陷入不利的地位。

太极拳总是习惯于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击虚,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一般不抢先出手,即使出手在先,也只是以招法诱发对方,引其出手,以便将对方引进。如无机可乘,便立即变换手法,宁可一变再变,只化不打,而决不冒然进击。在原则上总是以利用叠加力牵动对方重心为上,在实践上具体运用叠加力的时候,有时是化劲,目的在于引动对方重心;有时是发劲,须用在对方重心不稳的时候。总之,都离不开顺着对方来力的方向及时施加力这一原则。这种技法是借人之力以供我用的技法,也就是太极拳能够以小打大,“牵动四两拨千斤”的原理之一。

(2)惯性原理的应用:牛顿第一定理告诉我们,任何物体若不受其它物体的作用,由于惯性,将继续保持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在太极推手中,双方开始处于静止状态,当利用一种动作,与对方身体相接触后,意欲加力于对方身上时,对方如果用大力抵抗,我就很自然地立即松手,在对方的动作上减少或者撤销我的力,使对方落空,破坏对方的静止状态,对方身体受惯性的支配,不由自主地继续前进而失去平衡。此时,我就可趁对方重心动摇,立即发劲击他。对方如果身体前倾并不甚猛,而正在挣扎,我还可以运用叠加力的原理,顺着对方迸击力的方向加力于对方身上,对方就很容易失重而倒。

太极推手中的“引进落空”正是利用了惯性,又恰当地利用力的合成来达到以小胜多的效果。例如:甲用肩背向乙胸“靠”,乙则及时转腰闪身,使甲的靠力落空,甲受惯性支配,身体继续向前扑而失去平衡,这时乙顺势在甲背后朝运动的方向一“拨”,使甲身体沿着运动方向产生加速度,跌得更远更快。太极拳之所以能在技击上取得以小打大。“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正是充分利用了

惯性。

(3)反作用力的应用:根据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每一个作用力总有一个与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性质相同的反作用力。或者说,两个物体的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在太极拳技击中,出手时总是以用力少为上,不肯立即用大力去打击对方,也绝对不用硬打硬进的手。其目的是为了不引起太大的反作用力作用于自身。这是因为,在打击对方时,对方也会有一个力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作用于我。因此,为了避免打击对方时有可能造成的自己的损伤,用力以少为好。另外,根据这一定律,当对方从上向我进攻时,我可以直往下部进攻。由于对方作为支撑反作用力的底部被袭击,因此其上部的手的作用力也就大大削弱,以至不能造成什么威胁。此外,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虽然性质相同,但它分别作用于不同的物体上,各自产生自己的效应,而不能相互抵消,其效果是不同的。因而在推手中要善于向对方施力,使其产生反作用力,我则虚实变化不定,对方的重心易为我所牵动,使对方处于败势,我则乘虚而入,胜得巧妙。

(4)杠杆原理的应用:由物理中的杠杆平衡定律,如图所示,要使杠杆平衡,

则要使F1*OA=F2*OB。若力臂OB较长,则力F2就较小。太极中的四两拨千斤正是利用了杠杆原理。

在太极推手中经常运用杠杆原理,平时在练习拳架时,时时都注意力的传递,其力的来源始于脚跟,由腰臂传递力可达于手指。太极拳的发力,要求“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需完整一气”。这样身体的几大关节接牢连在一起,就相当于增加了力臂的长度,全身组成力臂。在推手中搭手要轻,脚跟之力源源不断传递上来,使自己被对方接触到的部位如手、腕、肘、肩、胸、腰、胯等部位成为支点,或接近于支点,使对方的力处于短的力臂那端,自己则处于力臂较长的那端,用较少的力胜对方的大力。更有甚者,能将自己接触的部位随时调整成为支点与地接通,无论对方用多大的力,就像管道接通那样,来多少去多少,将对方之劲力通过自身之骨骼,源源不断地传递到脚跟入地而去,而自己则双脚不动步,稳如泰山。

太极拳众多拳式,如野马分鬃、搂膝拗步、斜飞势、单鞭、三换掌、高探马、白鹤亮翅、倒卷肱等,都是两手、两脚、上下、左右、前后、平圆、立圆、斜圆、交叉力、多点进攻的方式,也体现出杠杆的力学特点。比如在太极拳推手中,当对方用右手抵我左胸部,左手扶我右肘向我冲来;我左胸抵住对方右手,左手托住对方右肘,右手抵住对方左胸,用我左胸与左手合力抵住对方向我冲来

之重心,这个合力如同接手先顺后抵。合力是指左胸含里裹与左手托踏行成拿死对方右臂,利用其右臂反击之力抵住对方全部前冲之力。这时我右手向对方左后推按,用力不大对方必倒。

(5)动量定理的应用:在物理学中,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叫运动物体的动量,一般以mv表示,m—质量,v—速度。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冲量,一般以Ft表示,F—力,t—时间。动量定理即:物体在时间t动量的变化量等于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一般以P=Ft= mv2–mv1,其中v2指变化后的速度,v1变化前的速度。根据动量定理F△t=m△v,可以看出,要将一个人从静止状态推出或击倒,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可以用较大的力作用较短时间,即将对方猛力击倒;也可以用较小的力作用较长的时间,将对方缓缓推出。在太极拳技击中,主以较小的力作用较长的时间,一出手就要有意识地粘住对方身上不间断地加力,以延长力的作用时间,从而增大动量M△V.由于对方质量M是不变的,所以增大动量,就意味着增大了对方的速度,即迫使对方身体移动或被推倒,从而达到以小力胜大力的目的。在太极推手中两人在用力的过程中,经常看见技艺较差者被对方长劲发出一段距离,可以理解为,太极技艺高者,发力大,且作用的时间也长,冲量大,因而使太极技艺差者的速度变化大,因而对方被抖弹得远。

当然,动量定理的应用是有条件的。动量定理适用于具备速度变化的物体。因此,要把人推走有个诀窍,即乘势,乘对方的运动趋势即速度变化时加力。要抛掷人也应视人有后退之预动时,此时加力,力和力作历时间的累积才起作用。太极拳讲得机得势,为的是创造动量定理适用前提;为的是让力和力作历时间的累积起作用。

(6)自锁条件的应用:如图所示,作用于物体的法向力F

N

与切向静摩

擦力F

S 的合力F

RS

与接触面公法线成一偏角φ。当物体处于平衡的临界状态时,

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偏角φ也达到最大值φ

f

,称为摩擦角。当作用于物体的全部主动力的合力F的作用线在摩擦角之,则无论这个力怎样大,物体必保持静止,这种现象称为自锁。

在太极推手中,应用自锁条件,力小可胜力大。善太极推手者,无论对方来多大的推力,只要调整身势,转化虚实,使对方作用于自身推力角度变化,应用自锁条件,无论对方推力再大,我始终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当对方不得机时,随机应变而取胜。

(7)摩擦原理的应用:摩擦是机械运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无论人行走,车辆行驶和机械运转都存在摩擦,摩擦可使机械发热,零件磨损,使机器精度降低,缩短使用寿命,有它不利的一面。另外,摩擦可使皮带传递运动,制动器利用摩擦刹车,螺栓利用摩擦锁紧等,有它有用的一面。摩擦分为滑动摩擦和静摩擦,当要推动一辆车时,使车刚开始运动的力是最大静摩擦力,而当转动起来用的力就要小些,此时只要克服动摩擦力就可保持车辆的移动。

太极推手中,双方的脚都要站立在地面上,由于人有重量,地面对脚有一个支撑力。一般认为在相同的地点,地面的材料是一致的,穿的鞋底材料与地面之间和摩擦系数是一致的,要推动对方,就要向对方施力,由静摩擦平衡原理可知,实际上这个力的大小取决于地面的反作用力,由静摩擦定律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滑动趋势相反,大小与两物体间的正压力大小成反比,即:

Fmax=f×N,Fmax—最大静摩擦力,f—静摩擦系数,N—正压力

而这个正压力N是由自身体重,对方施于我身上的法向分力组成,因而要使最大静摩擦力Fmax增加,就要使对方施加于我身上的力转为法向分力,这样可以提高最大静摩擦力,自己才站得稳,施与对方的理财有可能增大,因而在太极推手中,讲究想方设法调整姿势,坐腰转胯,含胸拔背,气沉丹田,将对方施与我身上的力转化为法向分力,对方用力越大,法向分力亦越大,静摩擦力越大,自己反而借对方之力,站得更稳,处于顺势,立于不败之地。

(8)旋转的应用:在力学上,旋转是省力的,在太极拳的技击实践上,也有意识地运用了旋转的原理。太极推手之妙不似长拳直冲直打,而在于圆的运动,用粘随劲顺引对方的力,从而改变敌方的重心。这种利用人的大多数关节,如腕、肘、肩、胯、膝、脊椎等作弧线的化解技术,既是推手的主要防守技术,也是转守为攻,曲中求直,达到以小胜大,以柔制刚的手段。这种技术在运用中,仅产生旋转,不发生位移。比如,对方以右手击我右肩(或以左手击我右肩,可以类推),我的左肩应顺着来手的方向转身避让(只旋腰,不动步),使对方的力不受我身阻力而继续前进,以引动对方身体,同时,我立即以右手击对方的左肩,无须用很大的力,就能使对方身体旋转而发生不稳状态。这只是用两肩作比。太极拳的“列”劲,也是根据这一原理,在对方的两臂上“化”“打”并用,以使对方身体倾斜,然后再趁势加力于对方身上。另外,如果从防守的角度分析,旋转可以使防护面积增大,可以加强力的作用时间,使运动更加稳重、有力、定向。旋转还具有化解来自任何方向力的作用。同时也能使自身的整体性更完整,而使

对方难于应付。正因为如此,在练习太极拳时,必须以旋转的原理为依据,使整套拳法都由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圆圈组成。推而言之,不仅举手投足要不离圆圈,四肢百骸,不动则已,动则也不离圆圈。久而久之,在每个圆圈形的动作中,都已包含着化守和发攻两个方面。功夫越深,这个圆圈也就越小,运用于技击之中,则能把外力引进,使之落空,在对方旧力已尽,新力未主的一霎那间,运用“四两”之劲,即可使对方失去重心而倾跌。

(9)力偶原理的应用:在生活实践中,司机转动方向盘,钳工用丝锥攻丝纹,人们用手指转动水龙头等所运用的这种两个大小相等,作用线不重合的反向平行力组成的力系称为力偶。力偶的特性:它既不能合成一个力,其本身又不平衡,所以力偶是一个最简单的特殊力系,一个力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与一个力平衡,力偶对物体的作用只能产生转动效应。在太极拳的圆弧运动中,处处不离腰身的左右旋转,因此力偶是最常运用的力系组合。

在太极推手中,经常会出现对手突然旋转的现象,这正是力偶原理在推手中的应用产生的效果。当对方向我身施加大力时,例如肩部,我转腰拧胯但百会穴至会阴穴间的轴线不歪斜,保持立身中正,同时向对方另一肩部施加同样大的一个力,这两个力作用于对方,相当于向对方施加了一个力偶,对方若化解不好,在这个力偶的作用下会产生转动现象,处于劣势,重心偏移,我再施以长劲,顺其转动方向,可将对方发放得更远。故在练拳,或推手时,始终讲究要保持立身中正,不偏不倚,要经常练习腰、胯、膝、胸、肩、肘、腕的转动,同时向对方相对应的部位施加一个反向力,成为力偶,使其转动,失去平衡,使对方失势。

综上所述,太极拳中所云用的力学原理是相当多的。我们的先人虽然没有提出现代物理学中的一系列如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力偶、摩擦角等概念,但是我们的先辈早已在实际中应用了他们。生活中的力学应用无处不在,我仅以太极拳为例来介绍。只要我们去观察,发现,就会不断有新的收获。

2011年5月28日

太极拳教学步骤

太极拳教学步骤 一、先快后慢原则 “先快后慢“原则是指,先以较快的动作速度教会学员部分或全套动作后,再进行慢速练习的方法。教学时,教师先以比太极拳正常快一至两倍的速度,教会动作的运动过程和基本方法,可称做“慢拳快教”,使学员再较快的时间内先粗掌握动作技术,待学员能够把部分或全套动作基本掌握后,教师再仔细“抠”每一个动作细节,此时,可配合太极拳音乐进行,让学员逐步体会合掌握太极拳“缓慢柔和”的运动特点。 二、先分后合原则 “先分后合”原则是指,把一个完整的动作分解,,化繁为简,变难为易,先教会学员分解动作并使之基本熟练,再把分解动作连合起来进行完整动作教学的方法,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动作的不同机构,选择合理的分解时机与方法:有的动作适合于分解成几个小分动,有的动作则适合于先上、下肢分解的方法。无论采用哪种分解方法,一旦分解动作基本熟练后,就应把分解动作连合起来,尽快向完整动作的教学过渡。 三、先静后动原则 “先静后动”原则是指,先教会每个动作的静止架势,再教会每个动作的运动过程,以及教会动作与动作之间连接的教学方法。教学时,教师先按太极拳套路动作的前后顺序,使学员明确每一个动作静止姿势的规格标准和要求,并通过对每个静止架势采用“站桩” 似的练习,让学员在一定时间的静止姿态下体会身体各部位的感觉和技术要求,待把架势做的基本正确,规范后,再对每一个动作的运动过程进行讲示呵领做练习,以使学员逐步掌握动作的运动特点和配合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员学会动作与动作间的连接方法,从中把握其技巧和规律。 四、先高后低原则 “先高后低”原则是指,先以较高的重心姿势使学员学会部分或全套动作,再降低重心进行练习的方法,教学时,教师先把太极拳中各种步型的重心升高,而步型不变,如虚步可做高虚步,弓步可做高弓步等,降低动作速度,待学员学会了全套动作后,老师再按标准姿势领做,强调步型到位,虚实分明,降低重心练习,以此达到太极拳运动对重心的要求。 五、先方后圆原则

埃舍尔契合形构图规律初探

埃舍尔契合形构图规律初探 --丁锋吴卫王宽宇(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湖南株洲412008) 摘要:契合形为图底关系巧妙运用的实例之一,数学家指出所有常规契合形中,三角形、正方形和正六边形能被用于契合;其实契合形的基本形一般都可以分解至三角形,三角形的旋转或错位排列等方式构成契合骨骼单元,契合单元的重复最终完成契合形的创作;根据契合形构成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角形契合、三角形组构契合与偶然形契合,其中三角形契合又可以分为重复旋转契合、半体错位契合与反转对称契合。 关键字:契合;三角形;半体错位;反转对称 1、何为契合 在中国汉语中“契合”有三种解释:①投合,意气相投;②符合;③结盟,结拜。[1]在平面艺术设计中我们主要是取其“②符合”之意,就是几个图形轮廓完全符合,达到图底基本形轮廓上的完美结合。日本设计教育家朝仓直巳的《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中被译者译为“瓷砖式分割”。[2]在荷兰著名的版画大师埃舍尔那里是作为“周期性图形分割”(Periodic Drawing Division)的镶嵌图形进行探讨的,他把“规则镶嵌”(Regular Tessellation,也就是本文的契合形)赞美为:“这是我挖掘出来的最丰富的灵感之泉,它至今也没有枯竭。”[3]契合形由来久已,中国的太极图便是其典型的例证,西班牙的阿尔汉布拉宫[注1]中也不乏契合形的优秀作品。 契合形大抵可分为两类:狭义的契合形,如埃舍尔的作品中表现的大部分契合形,也可以称作繁殖性契合形;广义的契合形,只要有契合之处,则为契合之形,此类实例多体现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及产品设计中。文章将以埃舍尔的繁殖性契合形为切入点,根据它们的各自特点,对它们进行分类解构,分析其成因与制作方法,探索它们的潜在的构图规律。 2、契合形构图规律 契合形因其理性的构图方式,让很多在中学时期就得下“恐数症”的学子望而却步,数学家对于契合形的研究也仅仅是停留在具有理性元素的部分图形上,正如埃舍尔所说:“数学家们打开了通向一个广阔领域的大门,但是他们自己却从未进入该领域。从他们的天性来看他们更感兴趣地是打开这扇门的方式,而不是门后面的花园。”[4]其实在笔者看来,埃舍尔的契合形作品中不仅包含了理性的思索,更是融入了其感性的创造。 在分析前,笔者认为有必要先区分一下“契合元素”、“基本形”与“契合骨骼单元”这三个概念。以埃舍尔的《鸟、鱼、龟》为例(见图1所示),契合元素”为契合形中构图的基本元素(如图1中的鸟、鱼、龟);“基本形”为契合形骨架中最基本的构成元素(如图1中的三角形);一副契合作品中会存在一个甚至几个不同的“基本形”,而由基本形构成的“契合骨骼单元”包含着契合形中所有的元素,如图1中的任意一个由6个“基本形”(三角形)组成的正六边形,就是1个“契合骨骼单元”(文中简称单元)。

浅谈太极拳的健身意义

浅谈太极拳的健身意义 选择理由 随着人们物质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了家门,投入到了健身大军中,太极拳也随着享誉国内外。太极拳具有强身健体、搏击技艺的双重性,尤其是它的医疗保健价值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摘要 追溯太极拳的起源,发现其起源于古代骑兵的枪法、长柄大刀法,是为了在战争中生存而创造的功法。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提法,这句话充分的证明了太极拳正朝着体育健身的方向发展。 通过对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的分析,了解太极拳的历史以及太极拳在当今社会的影响力,再综合太极拳对人体的影响,通过科学的观点,证明太极拳对人体健康产生的良好作用。 [关键词]:太极拳,健身,传统武术,体育,国粹。 1.1太极拳的来源: 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三个方面:①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着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②结合了道家引导、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家拳”之一。③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以意行气,

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1.2太极拳的技法: ①、虚灵顶劲 ②、气沉丹田 ③、含胸拔背 ④、松腰敛臀 ⑤、圆裆松胯 ⑥、沉肩坠肘 ⑦、舒指坐腕 ⑧、尾闾中正 ⑨、内宜鼓荡、外示安逸 ⑩、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 1.3太极拳的锻炼价值: 太极拳的锻炼价值在于它是人们对运动的一种需求,由运动功能决定。太极拳作为体育运动的一部分,以其独具的魅力吸引着人们,人们深深体会到了太极拳运动的养生效果。 2.1太极拳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通过神经系统活动能力的提高,可以改善其他系统的职能活动,所以,太极拳可以治疗和预防一些消化系统的疾病。此外,呼吸运动对胃肠道起着机械刺激的作用,也能改善消化道的血液循环。 综上所述,练太极拳是意识、动作、呼吸三者同时协调地运动,它要求“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是合乎生理规律的。由此从医学的观点上来看,它是

太极图

太极图 一、太极图 中国古代概括阴阳易理和反映世界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图式。世传太极图出自陈抟之手,陈氏传有三种图式:一为先天太极图,一为龙图,一为无极图。宋朱熹:“先天图传自希夷,希夷又自有所传。盖方士技术用以修炼,《参同契》所言是也。”(《语类》卷一百)后世所绘太极图很多,大致可分二类:一类为数层图组合的图式,如无极图、太极先天之图、周氏太极图等,形式基本相同,最上一圈以单圆表示术极,二圈分黑白三层,标有阳动阴静字样,表示阴阳交错,运动变化;中分金木火水土五行,表示阴静阳动产生世界基本构成特质;下面再有二圈,分别标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或“万物化生”字样,以示产生万物,此图概括了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的宇宙演变过程。另一类为以阴阳鱼图为主的图式,如古太极图、先天太极图、来氏太极图等,其图外圆象征太极,内以S曲线分黑白环弧形,白中有一黑点,黑中有一白点。白为阳黑为阴,象征阴阳互根;环弧形如两鱼交游状,以示阴阳变化循环不已。可见二类图式,形式有异,内涵类同。今流行太极图为阴阳鱼图式,此图各部分原有固定位置且赋以特定含义,但现代所绘太极图无严格方位标准,多着重提示阴阳变化循环之义。对于太极图起源及内涵,历来有不同认识。今人多结合现代科技理论加以阐述,如有人认为,太极图是对波粒二象性的准确概括,太极图圆形是粒子性,中间S曲线是波动性,太极图是波粒二象性的统一;还有人认为,太极图为宇宙天体球在水平面内的平面投影,其中两个小点为定南北向之用,S形贡线是日、月、五大行星等天体周运轨道在水平面内投影的图示。此类探讨,目前尚有较多争议。 二、太极图源说 关于太极图起源的学说。太极图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为数层组合图式,一类为阴阳鱼互纠图式。关于数层组合太极图渊源,有多种说法:(1)北宋周敦颐所作。北宋潘兴嗣:“(周)尤善谈名理,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濂溪先生墓志铭》)朱熹持此观点(《周子太极通书后序》)。(2)传自陈抟。南宋朱震:“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宋史?朱震传》)陆九渊:“朱子发谓濂溪得太极图于穆伯长,伯长之传出于陈希夷,其必有考。”(《陆九渊集?与朱元晦书》)(3)来自佛徒寿涯。宋元之际刘因:“而或又谓周子与胡宿、邵古同事润州一浮屠而传其易书。”(《记太极图说后》)这个“浮屠”,就是寿涯。(4)源自陈抟刻于华山石壁的无极图,经魏伯阳、钟离权、吕洞宾传给陈抟,陈刻之华山石壁,后来又通过种放、穆修传给周敦颐,周把它改造成了太极图。(《太极图辨》)陈抟刻华山石壁之事宋金元明无一人道及,此说可疑。(5)源于《道藏?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清毛奇龄:“或云其图在隋唐之间,有道士作《真元品》者,先窃其图入《品》中,为太极先天之图,此即抟之窃之所自始,且称名有‘无极’二字,在唐玄宗序中。”(《太极图说遗议》)又说:“此在陈抟授图之前已行世者,是抟所为图,一本于《道藏?真元品》,一本于圭峰《禅源全集》,而总出于《参同契》,是真脏实据。”(《复冯山公论太极图说》)《真元品》即《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现代冯友兰、张岱年、侯外庐等许多学者赞成此说。近有人提出《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乃是周敦颐以后的著作,其后两品及后序也不是唐代作品,唐明皇御制序亦为伪造。(王卡《道藏提要》、李申《太极图渊源辨》)所据不一,尚有争议。关于阴阳鱼互纠太极图渊源,也有几说。(1)得之于蜀之隐者,或武夷君。宋末元初袁桷说:“朱熹嘱其友蔡季通如荆州,复入峡,始得其三图焉”。(《谢仲直易三图序》)后为谢仲直所获。此三图传自彭翁,彭翁传自武夷君。明初赵撝谦《六书本义》最早记载阴阳鱼太极图,赵氏认为:“又天地自然之图??世传蔡元定得于蜀之隐者,秘而不传,虽朱子亦莫之见,今得之陈伯敷氏,当熟玩之。”(《六书本义》)清朝渭引宋濂说:“罗端良作阴阳相含之象??言出于青城山隐者。”(《易图明辨》)(2)源于《周易参同契》。朱熹:

太极拳教学大纲

《太极拳》课程简介 1.课程名:《太极拳》 2.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1)教材:《武术》.高谊主编,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学生参考书:《武术》.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1978. 《国术概论》.吴图南著,中国书店,1984. 《太极拳术》.顾留馨,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二十四式太极拳教与学》.李德印李春莲,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3.任课教师姓名、职称:陈少洲讲师 4.学分:1 5.学生选课前应具备条件: 选课的同学无需武术功底,最好是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有一定的兴趣,并希望通过太极拳的学习来增强体质,增进自身武术修养。 6.课程内容简介: 武术运动主要是通过身体直接参与各种活动,并且与思维紧密地相结合,因此,练习武术是体力与智力相结合的活动过程。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优秀拳种,堪称中国武术的代表作。它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运动形式,健身防身等多种功能深受人们的喜爱。特别是太极拳的健身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太极拳是把攻防技击动作演化为柔缓均匀的动作,因其与导引术养生方法相似,故有较好的医疗保健价值。 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轻灵,非常适合女同学练习。同学们在紧张学习的同时,难免会感觉身心疲惫,体力不支,练习太极拳,会使你感到身心舒畅,有缓解身心疲劳、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还可以配一段舒缓的乐曲,进行练习,效果会更好。当你早晨起床或晚饭后、课间休息时、学习感到疲劳时、练习太极拳可以使身体的血液循环得以顺畅,疲劳得以恢复。7.考核方式: 技术评定40%+素质考试30%+平时20%+理论考试10%

《太极拳》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太极拳 面向对象:本科大二学生 学分:1 课程性质:综合职业能力模块 先修课程:大二体育选项课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一)课程的性质 大学二年级开设太极拳选项课,是以学院的SPT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三个核心能力”培养为依据,以学生“三自管理”的能力培养为目标而开设的具有越秀特色的体育公共选项课程。此课程主要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学生自身的需要出发,学生适应社会,形成良好竞争能力的角度出发来进行选择和设计。 武术是以技击的攻防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同时注重培养意志品质和增强体质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大学生对武术的爱好与追求,除了表现在学习武术的技术和方法上,还应该对武术内涵及其文化渊源有更高的追求与理解,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体验练习武术、欣赏武术、运用技法以及创编武术套路的艰辛与乐趣,用身心感受武术带来的快乐,用心灵体验武术的博大精深。大学生练习武术一定要树立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和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观念,通过习武修德将把自己锻炼成为身心健全的优秀SPT外语人才。(二)课程的地位 当代大学生是将中国武术发扬光大并推向全世界的最有力的智慧团体,发挥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因此,本课程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各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课程的任务 本课程通过系统的课程设计,包括目标的设计、内容的设计、实施方案的设计和课程评价的设计,并通过系统的实践,旨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让学生熟练掌握终身锻炼的体育项目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意志,提高竞争与合作意识;陶冶体育文化情操,把体育作为自身学习、锻炼、休闲和交流的手段之一。具体包括: 1.通过太极拳课程的开设及教学实践,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机能水平,主要提高速度、力量和耐力及心血管系统等几个方面的健康水平,

浅析朱陆之争

姓名:魏中凯学号:20093210116 班级:历史0901 题目:朱陆之争述评

朱陆之争述评 众所周知,朱陆之争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宋明理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为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做本体论的证明,其中包括论证伦理道德的最终根源、道德修养的必要性以及修养的途径与方法等内容。由于对这些问题看法不同,便产生了理学内部不同派别之间的争论。朱陆之争作为其中的一桩公案,不仅反映出宋明学者对道德问题的思考程度,而且也影响了中国儒学的发展走向。朱熹和陆九渊作为同时代的两大学者,他们在学术上争执不下、互见愤激,在私情上则彼此尊敬、互相敬慕,树立了一代学人的心态和气度。 一、朱陆之争始末 宋淳熙二年六月,吕祖谦为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邀请朱熹和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到江西信州铅山鹅湖寺相会。当时来的还有刘子澄、赵景明、赵景昭、朱亨道、朱济道等学人。本次会讲共三天,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史称“鹅湖之会”。会上,朱陆之间争论的焦点是“教人之法”。朱亨道曾记述这次争论:“鹅湖讲道,诚当今盛事。伯恭盖虑朱、陆议论犹有异同,欲会归于一,而定所适从。……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陆九渊集》卷三六《年谱》)此次“鹅湖之会”,朱陆双方始终坚持自己的治学观点,据理力争,会上陆氏兄弟略占上风,但最终结果却是不欢而散。 淳熙八年,朱熹任南康太守,并主持白鹿洞书院。陆九渊来到南康,再访朱熹。朱熹一语双关地说:自有宇宙以来,已有此溪山,还有此佳客否!意思是说,溪山长在,人非长存,心理之间,哪个更

浅谈太极拳的健身意义

中南民族大学 《太极拳》 学生:周科明 学号:11171036

浅谈太极拳的健身意义 选择理由 随着人们物质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了家门,投入到了健身大军中,太极拳也随着享誉国内外。太极拳具有强身健体、搏击技艺的双重性,尤其是它的医疗保健价值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摘要 追溯太极拳的起源,发现其起源于古代骑兵的枪法、长柄大刀法,是为了在战争中生存而创造的功法。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提法,这句话充分的证明了太极拳正朝着体育健身的方向发展。 通过对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的分析,了解太极拳的历史以及太极拳在当今社会的影响力,再综合太极拳对人体的影响,通过科学的观点,证明太极拳对人体健康产生的良好作用。 [关键词]:太极拳,健身,传统武术,体育,国粹。

1.1 太极拳的来源: 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三个方面:①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②结合了道家引导、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家拳”之一。③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1.2太极拳的技法: ①、虚灵顶劲 ②、气沉丹田 ③、含胸拔背 ④、松腰敛臀 ⑤、圆裆松胯 ⑥、沉肩坠肘 ⑦、舒指坐腕 ⑧、尾闾中正 ⑨、内宜鼓荡、外示安逸 ⑩、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

太极图知识与使用

太极图共有15种,分大、小两类。其中包括:双色太极图、三色太极图和正气图。 大太极图用于化解不吉祥、有问题的风水和有不合理的婚配造成的夫妻矛盾。适用于住宅和床上。小太极图用于化解不吉祥的姓名适用于戴在身上。还用于化解因不合理的婚配造成的夫妻矛盾。促使其恩爱和睦。 双色太极图包括有: 1、黑白太极图:意思是金生水。 。 2、黑绿太极图:意思是水生木。 3、绿红太极图:意思是木生火。 4、红黄太极图:意思是火生土。 5、黄白太极图:意思是土生金。 三色太极图包括有: 6、白黑中绿太极图:意思是金生水、水生木。 7、黑绿中红太极图:意思是水生木、木生火。

8、绿红中黄太极图:意思是木生火、火生土。 9、红黄中白太极图:意思是火生土、土生金。 10、黄白中黑太极图:意思是土生金、金生水 正气图包括有: 11、正土太极图,也称为黄色卍字符。 12、正金太极图,也称为白色卍字符。 13、正水太极图,也称为黑色卍字符。 14、正木太极图,也称为绿色卍字符。 15、正火太极图,也称为红色卍字符 太极图使用知识说明 宇宙的原始状态是混沌为一,大爆炸以后一分为二,上为天为阳,下为地为阴,始分阴阳。既“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就是“阴阳鱼太极图”。“阴进阳退,阳进阴退”“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动静转化,周而复始”这是万事万物阴阳“对立统一”之规律的最高概括。“一阴一阳谓之道”。我国的宗教(道教)先师把“阴阳

太极图”作为其标志,太极图中的鱼眼,是为阴中之阳和阳中之阴。在他们的道观里、道袍上、所使用的法器上、都绘有这个图案。他们认为阴阳乃宇宙之根本,宇宙的万物皆离不开阴阳。社会发展至今更能证明这一点。而今凡是与阴阳有关的如“道教、气功、武术、中医”等书籍封面上常能见到“阴阳太极图”的图案。可见我们先师的智慧和英明。 关于太极图的使用:我所使用的太极图为“五色太极图”。长期的运用验证皆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所谓五色就是红、黄、白、黑、绿五色。其中红色代表火、黄色代表土、白色代表金、黑色代表水、绿色代表木。其作用主要用于风水、姓名及夫妻矛盾的化解。 如用于化解夫妻矛盾: 凡是三元命婚配良好的夫妻,夫妻关系大都良好。如果发生矛盾,大多是风水有问题而引起的。可针对性的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用大太极图进行化解。对于三元命婚配不合理的夫妻,夫妻关系大多不好,偶有恩爱和睦的,会有一方身体很差。这种婚配的住房风水几乎没有正确的,对此可以使用太极图进行化解,化解方案如下: 六煞水婚配:包括:坎与乾、震与艮、巽与兑、离与坤。 1、坎与乾:除了在夫妻床垫下压一枚大“红绿中黄三色太极图”外,还要在坎命人枕头内放一个小“红绿中黄三色小太极图”;在乾命

太极拳课程标准

太极拳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授课系(部):体育部 学分学时:1个学分 24学时编写执笔人:牛广 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审核日期: 系主任审定签字:审定日期: 1.课程性质和课程设计 1.1课程性质与作用 太极拳课程是一门大学体育的基础课程,是高校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身心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太极拳是具有中华民族风格和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形式多样,强调内外兼修,体用兼备,全面发展。经常参加太极拳锻炼,不仅可以强健体魄,防身自卫,还能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增进交流和友谊。 1.2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太极拳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和太极拳运动的专项特点,以传授武术基本理论、基本动作和套路为出发点,加强对学生职业体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能胜任本职工作,掌握一门健身技术,为身心健康奠定基础。 该课程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明确,课程的建设理念和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基础性、时代性和前沿性的要求。该课程具有显著的特色,课程在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同时,注重与科研结合。 2.课程目标 要求学生在掌握太极拳运动基本技术技能的基础上,一则通过开展太极拳教学,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培养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二则通过开展太极拳教学,把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武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等作为开展太极拳教学的目标。 3.课程内容 3.1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结合我校的特点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太极拳教学中针对学生全面发展其身心素质,如:太极拳可以提高腰腹力量、下肢力量和耐心,加强对学生职业体能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胜任本职工作,掌握一门健身技术,为身心健康奠定基础。教学内容难度适中,适合每位学生。 3.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太极拳课程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理论课为2学时,实践教学22学时。

太极拳的健身作用

太极拳的健身作用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保健项目之一,且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深受人民群众的喜欢。太极拳是把拳术、导引术和吐呐术结合起来,在演练中贵在心静,静中求动,并注意呼吸运动和神经肌肉主动放松,使动作、心静、呼吸三者密切结合,达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作用。 (一)太极拳有养生作用,亦称养生学。练杨氏太极拳就象写功笔楷书一样,一笔一画的写。它讲究一招一式,清清楚楚,要求每式要有定势。所以它的架子出来比较端正,姿势舒展,再加劲的内涵,练出来它的形象在武术项目中比较优美。不仅中国人爱好,许多外国人都说它是“东方舞蹈”,“东方文化的瑰宝”。能强身健体,修心治病,是西方体育无与伦比的。 (二)太极拳有陶冶情操的作用。太极拳要求动静结合,在习练过程中,要思想集中,处于平静状态。一般人们通过活动,都感到良好。太极拳如果现在只局限于二人搏斗,就不会发展到今天这么大的适应面。它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由单纯的武术发展为多功能的活动项目。参与的人越来越多,老少皆宜,不分性别,不分老幼,不分脑体劳动,它的适应性强。现在很多体力劳动者也参加这项活动,因为它能起到调节的作用。一般的劳动是局部劳动,精神系统没有得到调节。通过太极拳活动,不论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能达到体内平衡。“平衡”是中国太极拳的精髓,它能使身体内部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等。杨氏太极拳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动作平稳缓和,式式均匀。比如心脏病患者,其心脏很脆弱,还

有肝炎,都需要新鲜血液,凡是运动都能促进血液循环。但是激烈的运动对他们不适宜,接受不了。比如有心脏病的人,不能练武术中的长拳,它的动作比较激烈,劲形于外,一般的人接受不了。而练太极拳可以,它的动作缓慢、柔和、均匀。他们都能接受。只要坚持活动锻炼效果就明显。“流水不腐,户枢不蠢”,意思是流动的水不会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就是这个道理。。练太极拳不仅神经衰弱能痊愈,对高血压也起作用。一般高血压都伴随着心脏病,属于循环系统。此病大部分由精神因素所致。因为精神、情绪是人的一种心理变化,心情愉快时脉搏、呼吸、血压、消化液的分泌。新陈代谢等都处于平衡、协调状态。反之,情绪不好,生点气,马上血压就增高。如果能经常保持精神愉快,心胸开阔,情绪稳定,血压就会正常。这种“精神因素”从药物中难于索取。但在练拳活动中能够获得。这种病要求“心静”,环境“安静”,同样练拳也要求“心静”、“体松”,环境“清静”,二者统一在“静”中,在“静”中进行活动。思想集中,气沉丹田,气沉下去大脑感到清新,一般说静着顺,气血畅,感觉舒服,反之,气血上涌,就感到头昏、心烦,血压就起变化了。如果气沉丹田,气血比较舒畅,大脑就很清楚。特别是头正颈直,身体各部位自然舒展,在心理上始终保持安静状态,练拳后就感到很轻松愉快、血压也就稳定了。这就希望老年朋友们既要练功法,又要练功德,即修心养性,陶冶情操,要心胸开阔,豁达乐观。美国哲学家斯奥塞有句名言:“生命的潮汐因快乐而升,痛苦而降”。练太极拳,贵在坚持。“坚持”,说着容易,做着难。在以后的学习和生

易经八卦及太极图

卦图真的是转动的,而且是永恒转动永不停息的,是在宇宙诞生时就已产生的 我发现了八卦图确实原本就在转动的,不是因被我们拔转后才动的。不管这张后天八卦图如何转动,其中之八卦宫位是永恒不变的,是处于一种恒动中之真静,其所示之大方向也是不变的,她的五行属性也是不变的,她归纳了宇宙间的万物万象。我们都知道,后天八卦图中显示的是离南坎北震东兑西艮东北坤西南乾西北而巽东南的,这是其基础而且是固定不变的。 八卦图的转动有四种形式,现分述于下: 一.阴阳太极图的转动即是八卦图转动的一种形式。 我们学易之人都不会不熟悉这张阴阳鱼的太极图的,它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那两个黑白鱼眼就是太极图中的一点真阳(白点)和一点真阴(黑点)。也就是说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互根,互为依存。从此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阴阳是此消彼长互相转化的,阳极则转阴,阴极则转阳,如此阴阳不停地旋转互化永无停息。这张阴阳太极图中的相对于后天八卦图中的坎位的阴阳交界点,即八主图中的十二地支中的子水位就是阴极,为一阳生的转接处,由此而阳气始生阴气渐消,随着顺时针的向右旋转,也即后天八卦图中的地支子水位顺时针的旋转由子到丑,经寅卯辰巳到午离卦位,阳气由子位之一阳始生慢慢地转化成了离卦地支午火位的阳气的极盛时期。物极则反,此时阳气盛极而一阴暗生,阴阳又开始了阴始渐长而阳始渐消的时候了。随着阴气渐长而阳气渐消的过程,阴气向右旋转到了坎宫子位阴盛极转衰,而一阳暗生,又形成了阴阳互转,阴阳如此反复变动周而复始永不停息,就形成了阴阳太极的永恒转动,也就是后天八卦图的内在的真正的一种永恒转动的形式的体现了。这动转动形式是先天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亘古不变永恒存在的。 二.时间的永恒流动也是八卦图转动的一种真实体现。 时间是流动不息的,从亘古的不知何时开始而永不停息地流动至今,乃至于将来的永无止息,它都将永远流动下去,我们也无法知道它将流转到何时。

太极拳教学计划三篇

太极拳教学计划三篇 篇一:太极拳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发展中华民族传统项目,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树立“健康第一”观,本着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课程建设原则,基于“体育与文化”有机结合的课程建设理念,形成与学校传统中医文化相融合的体育教学特色,从而与终身体育和大众体育接轨,不断地完善和实施“简化太极拳”课程建设工作。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习武术兴趣,积极参加武术锻炼; 2、掌握太极拳的基本技术和套路练习,发展体能; 3、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弘扬中华武术,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4、运用武术进行身体锻炼,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习太极拳的基本技术。 2、掌握简化太极拳的套路动作技术,并运用其锻炼,增进健康。

四、教学进度:

篇二:24式太极拳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24式太极拳套路 教学时间:本计划设置成一个模块。 教学任务: 1.学习太极拳相关的理论知识,认识太极拳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作用。 2.学习24式太极拳各式的动作方法、口令、手法、步法、示范位置、攻防含义、注意点。 3.掌握太极拳的基本运行规律,发展学生的动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力量、平衡柔韧等身体素质,重要的是陶冶学生的心理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教学说明: 1.太极拳在本年级的学生是初次涉及,学生很陌生,教学的进度必须放慢。一般情况每次课只安排新授一到两式动作方法,其余时间以复习为主,每节课在新授内容完成后,大部分时间应安排给学生复习上次课的内容。另外,上课时候抓一些时间对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进行强化训练。 第一次课: (一)任务与要求: 1.了解太极拳运动的起源与发展。2.初步了解武术健身推手运动的基本技术。3.提高对太极拳运动的兴趣。4.学习并掌握二十四式太极拳1-2式。(二)重点:收脚抱球。 (三)难点:手型变化。 (四)手段与方法 1.示范与讲解相结合的方法。2.学生反复练习。3.素质练习。

24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24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关键词 : 24式太极拳 一、起式 1 2 3 4 5 二、左右野马分鬃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三、白鹤亮翅

17 18 19 20 21 22 23 四、左右搂膝拗步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五、手挥琵 琶 39 40 41 六、左右倒卷肱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第一集 | 第二集 | 第三集 | 视频演练 传统武式太极拳练习五阶段 太极是一门学问,它要求人们客观、辩证、一分为二地对待事物、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是以万事、万物的本身皆有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哲理为基础的一种思想认识。我们把这种对待事物的思想认识称为太极思想。武式太极拳是太极思想与人体运动相结合的具体表现。它是一个科学的人体辩证运动过程,在这个运动过程中势势处处、时时刻刻都包涵、体现着人体内的阴阳变换、虚实相间和刚柔相济。武式太极拳的训练注重整体身法和气势,要求举手投足立身中正、松静自然、虚实清楚、上下贯穿、八面支撑。它对身法的要求极严、极细、极微、极妙,无一不符合人体的科学要求和规范,正如乔松茂先生所言“……它科学地集拳术、力学、导引、传统哲学为一体”。凡学者只有严守身法——立身中正,充分努力地体现出这一风格和特点来,由学架子到改架子;由改架子到走顺架子;由走顺架子到技击的运用;由技击的运用到无畏无敌的精神境界。它是一个循序渐进、节节升高、逐步完成和长功的过程,它须在师父的正确的言传身教下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步步提高。它不仅仅是身体的简单运动,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冶炼、身心合一。它的外形功架势势符合力学的科学原理,它的内涵机理处处渗透着人体机能的运动规律,它势势均与拳理接骨斗榫、毫厘不差。练功走架的感觉如咖啡提神又如美酒陶醉,只要坚持按要求锻炼就可形成太极身法,必能达到固本培元、增强体质、防身御敌、技艺超群和祛病延年之功效。 练武式太极拳原本没有阶段划分,或准确的讲,它的阶段之间是相互渗透不可以分得清清楚楚的,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这里为了学者便于掌握,让初学者在心中有一个大概的框架,本人根据个人体会将练习功架的过程分五个阶段来阐述,以便同好参考

太极拳教学设计

太极拳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课标》为依据。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体育与健康一书第十章武术运动实践部分中的太极拳。这项内容既有着上肢手型的练习,又有下肢步行的练习,而且要求全身各部位协调,符合高二学生身心特点,也符合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 三、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高中学生身心发展已趋于成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判断、概括等能力,在身体锻炼中也具有较高的几倍运动能力。24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的基础拳,整个套路动作少而且简单易学,学生们通过14个课时就能学完这套拳,不仅激发了他们学习武术的兴趣,也让他们知道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本节课将学习24式太极拳前几节动作。 四、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学习二十四式太极拳,使学生掌握太极拳的动作形式及运动风格,对太极拳动作的功防含义有所理解。技能目标: 75%以上的同学能够初步掌握起势、左右野马分鬃、白鹤亮翅的动作 技术; 30%以上的同学能够简单运用攻防技术;提高学生柔韧、协调等素质水平。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武德修养;加

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互相帮助、乐于合作精神。 五、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开合穿掌 难点:立身中正、放松肌肉、上下肢协调配合 六、 教法的利用 1、讲解法:语言精炼、讲解适度。 ①通过揭题,阐明教学目标,让学出产生学习兴趣。 ②精讲,辅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启示学生踊跃思维,学练结合。 2、示范法:完整示范,树立概念,动作准确精美,利于模仿。 ①教师的完整示范,让学生在心中树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激发学习欲望。 ②通过示范,培养学生察看思维的能力,使之明白要领,学会练习方法 3、练习法: ①通过尝试练习和模仿学习,教会学、练方法,懂得动作要领。 ②学、练结合,开展互学、互帮、互纠、互评,首创一个协调、同等、高效 的学、练平台,掌握动作技术环节,从而发生运动愿望,开辟进取,达到目标。

沈方圆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的和谐之美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 【内容摘要】我对现在数学课堂的理解是:重数学知识的教养性而忽视了数学应有的人文性,表现在课堂教学上是重知识传承,轻数学文化观念的教育;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学形式,轻教学价值;重认知,轻情感;重教材内容,轻课外认知,这明显违背了新课标提出的“四基”,离新课标的要求相差甚远。那么,数学教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应成为数学教师共同关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文化策略 最近我因为参加了新课标的考试,所以对新课标有了更深的认识。现在的内容较以前的内容变动了很多,比如其中的“二基”变成“四基”,就标志着课堂的核心发生了改变。我国传统的数学教育一直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数学技能的训练,数学能力的培养,这种观念基于把数学定位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用工具,偏重数学的功利性价值。然而,新课标要求重视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教育应纳入到更广泛的文化领域中去审视,兼顾数学的人性化。不能让数学游离于文化之外而高不可攀,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文化的历史,给大家带来的正能量。也就是要把传统的数学教育提高到数学文化教育的层次。数学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数学素养,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让每个学生喜欢数学,主动地去获得数学知识。 一、现在的数学课堂普遍存在以下情况: 现在数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下列现象:重数学知识的教养性而忽视了数学应有的人文性,表现在课堂教学上是重知识传承,轻数学文化观念的教育;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学形式,轻教学价值;重认知,轻情感;重教材内容,轻课外认知。我一直在思考、分析,可能是数学教师对数学的文化价值重视不够,和学生对“数学文化”及其价值的认识不深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其价值就更为薄弱。所以现有的小学数学课堂在体现数学文化方面又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一说浅谈太极拳的健身作用

一说浅谈太极拳的健身作用 摘要: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太极拳对人体健康的调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中国的一项传统拳术,太极拳具有修心防身、强身健体的效果和理论,因此受到各个年龄阶层人士的青睐。通过对太极拳的学习与演练,可以治疗、缓解和控制一系列心理、身体疾病,达到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境界。身心素质的下降使得当代大学生更迫切需要一种合适恰当的方法来进行锻炼。 关键词:太极拳,健身养生,心理,大学生 一、前言 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精髓以及其特有的技击理论,具有增强社会适应力、调节生理机能,改善心理状况等作用。对调节躯体性亚健康,心理性亚健康,社会适应性亚健康,道德性亚健康都具有很好的效果。可以增强体质、健身防病、提高身体各个系统器官的机能以及心理素质,从而使得人沉浸在太极活动中,精神世界青春常驻。 二、太极拳的起源及特点 太极拳起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对于太极拳的起源地,大部分人们普遍认为,太极拳起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李仲李信与陈王廷姑表三兄弟在唐村千载寺共同创制太极拳养生功后,陈王廷回到陈家沟,勤学苦练,于拳术更加研究,尤多所心得,并将其发扬光大,历代进行相传,从而成为特得之秘。陈氏家族从此人才辈出,在后辈出现了诸如陈鑫、陈长兴等一代代的武术拳师,太极拳进一步发扬光大,并不断发展,衍生出来了诸家太极拳。在陈家祖祖辈辈人才中,十四世陈长兴在祖传套路基础上重复地方裁之,由博而约精炼归纳,不足之处补之,拳艺高超,造诣极深,创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现在的陈式老架也称大架太极拳便是由此而来。关于太极拳的源流及创始人说法尚未统一,所以目前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尚无定论,对此有五种说法:(1)清乾隆年间王宗岳所创。(2)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3)唐代徐宣平、孝道子所传。(4)明初14世纪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卜所创。(5)元末明初武当道士张三丰所创。根据唐豪先生的考证,大多武林同行倾向于“太极拳为陈王廷首创”一说。 太极拳流派众多,历史悠久,既有动作复杂,保留发力,刚柔相济的陈式太极拳,又有 以松、慢、轻、柔为特点的其它各式太极拳。国家先后整理并推广了24 式简化太极拳,48 式以及42 式、88式太极拳;为配合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最近几年国家又推出了8 式、16 式简化太极拳,从而方便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太极拳进行练习。较之不少体育运动项目,太极拳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在训练的同时,练习太极拳对器材、场地的要求较低,根据场地的大小练习者可以选择练习不同的内容和方式。大部分情况下,太极拳的练习也几乎受不到季节与时间的影响。 太极拳的创编主要是结合中国的经络学说和古代的导引吐纳气功之术,并不断吸取其他各家学说精华而成,从而使太极拳蕴涵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养生文化精髓,对于各个年龄人士来说,太极拳对他们的身心和谐具有非常有效的积极调节作用,所以就目前统计的结果来看,国内外大概有数千万人进行健身康复锻炼的方式是以太极拳为主的,并且常年参加练习,通过文献和调查发现,练习太极拳对人身体有着显著地积极作用,例如太极拳可以提高人们各系统器官的机能,增强体质,达到强壮身体预防疾病的作用,因此太极拳既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有效方法,又是一种科学的、符合身心健康的健身运动, 对于太极拳,许多领导人曾经亲自题词或赞许,伟大总理周恩来曾说过:“太极拳是中华的一种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医学关系密切。太极拳可以防身自卫,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

74式太极拳图解教学1至29式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图解教学,欢迎收藏和转载 Chapter 2 Chen Style TaijiQuan Old Frame First Routine 老架一路特点是:以柔为主,由松人柔,柔中寓刚;行气运劲,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发劲为辅。初期动作力求缓徐,以揣摩行气运劲,全身内外,一动全动,使能处处保持平衡而不失其势,练成随遇平衡的技能。缠丝劲是粘化、牵动、进逼的核心,缠绕圆转,功深后能达到即化即打,依着何处便从何处击去的程度。发劲的运用,原则上是没有牵动则不发。缠丝劲的锻炼,能逐渐产生一种似柔非柔,似刚非刚,极为沉稳而又灵活善变的内劲。陈鑫曾说:“一举动,轻重、刚柔俱发。”可以说,陈氏太极拳特点是:以缠丝劲为灵魂,以内劲为统驭。这也是太极拳推手时具有威慑力量的基本条件。 The features of“Chen Style TaijiQuan Old Fame First Rou-tine”are mainly softness, from relaxation to softness, and hard-ness residing softness. Use Twisting Jin to deliver Qi and Jin as Primary movements, and issue Jin as secondary movements. At the beginning, try to be slow, and feel the process of the https://www.doczj.com/doc/291575569.html, taijiquanering of Qi and Jin. No matter inside or outside of the body,when one part moves, the other parts follow. Keep balance at any time and do not lose power. Twisting Jin is the core of sticking,leading, and approaching. Twisting and moving in a circle give you the skill to lead the enemy' s power away and strike him bac.k, or to follow his power and find a chance to strike him. In principle, there is no leading, then there is no striking. With Twisting Jin, you can gain the power which seems soft, but is not soft, seems hard, but is not hard, stable and flexible to change. Mr. Xin Chen said,"Every movement is with lightness and heaviness, softness and hardness."In general, Chen Style TaijiQuan uses Twisting Jin as a soul and uses internal power as a commander. That is why it is powerful in Pushing Hands. 第一式起式 1.两脚并立,身体中正,两眼平视,舌尖顶住上腭,唇齿微合,下颌微内收;两臂自然下垂身体两侧,两肘尖略有外掤之意,手心向里,呼吸自然(图2-1)。 1.Opening (1) Stand up with feet together, body upright, eyes looking forwar, Close the mouth naturally; draw the chin in slightly. Arms are hanging naturally. Push both elbows out slightly, palms facing in. Breathe naturally (Figure 2-1). 2.上式不停,身体慢慢下沉,屈膝松胯,重心移向右腿,左脚跟抬起向左横开半步,与肩同宽,脚尖微向外,重心移向中间,两脚指抓地,脚心要虚,全身放松,含胸塌腰,气沉丹田,意识集中(图2-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