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分析

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分析

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分析
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分析

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情况,提高丙型肝炎患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随机抽取我院的2012年间的40例例行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丙肝抗原检测法,针对患者体现的丙型肝炎进行检测。结果用FQ-PCR联合ELISA方法检测117例临床已确诊为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漏检率为2%,敏感性为97%。结论采用丙肝抗原检测法对于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不仅解决了窗口期所出现的漏诊问题,而且突破了抗体检验的局限性。

关键词:替米沙坦;联合;氢氯噻嗪;高血压;临床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4-0-01

丙型肝炎目前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病率与感染率越来越高,根据大量的数据研究表明,丙型肝炎的感染率高达3.2%,其中,北方人群的感染率要高于南方地区。而且丙肝患者易于慢性化,从而导致患者引发肝硬化等症状,进而引发更为严重的肝癌。为此,对丙型肝炎的早期及时、有效、正确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诊断丙型肝火中,最为关键的技术就是通过检测患者血中的丙肝抗体来确诊,也是目前主要的诊断方法,对于抗体的出现,一般其时间在1~2个月

内,因此,在这期间,极易造成漏诊现象的发生。虽然随着我国医学水平和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其检测方法也大大改进,目前已由传统的第一代进步到第三代,检测阳性率明显提高,同时,使窗口期大大缩短,但是仍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为了提高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随机抽取我院的2012年间的40例例行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的诊断资料和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40例例行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患者中,年龄在15-50岁之间,平均年龄44岁,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丙型肝炎临床表现症状,同时排队其他型肝炎引起肝损伤的患者。

1.2 诊断指标方法

在诊断时,根据中华医学会传染病的相关标准以及病毒性肝炎防治诊断标准为参照。在患者确认后,首先对患者进行血清定量检测,采用FQ-PCR,检测HCV-RNA,采用ELISA 法,检测抗-HCV,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同时,采用酶动力学法对患者的ALT进行检测,参考值为5~40U/L(37℃)。

2 结果

用FQ-PCR联合ELISA方法检测117例临床已确诊为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漏检率为2%,敏感性为97%。采用丙

肝抗原检测法对于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不仅解决了窗口期所出现的漏诊问题,而且突破了抗体检验的局限性。

3 讨论

在诊断丙型肝火中,最为关键的技术就是通过检测患者血中的丙肝抗体来确诊,也是目前主要的诊断方法,对于抗体的出现,一般其时间在1~2个月内,因此,在这期间,极易造成漏诊现象的发生。丙型肝炎目前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病率与感染率越来越高,根据大量的数据研究表明,丙型肝炎的感染率高达3.2%,其中,北方人群的感染率要高于南方地区。而且丙肝患者易于慢性化,从而导致患者引发肝硬化等症状,进而引发更为严重的肝癌。为此,对丙型肝炎的早期及时、有效、正确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我国医学水平和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其检测方法也大大改进,目前已由传统的第一代进步到第三代,检测阳性率明显提高,同时,使窗口期大大缩短,但是仍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随机抽取我院的2012年间的40例例行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你这种情况只能说感染过丙肝。感染过丙肝病毒,丙肝抗体不管是否已经痊愈都是阳性,但是这个抗体的阳性并不能说明患者目前已经成为丙肝,具体在检查诊断时,还要结合患者丙型肝炎病毒定量(HCV-RNA)和肝功进行综合分析,如果HCV-RNA小于1000,

丙肝的诊断标准

丙肝的诊断标准 要诊断丙肝,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正确的认识它,尽量不要走入疾病的误区,这样才能更好的治疗,康复就指日可待了。但是我们应该如何知道丙肝的诊断标准呢?怎么根据丙肝的诊断标准来判读自己或者是别人是否得丙肝呢? 首先,必须明确感染丙型肝炎病毒,不一定就患丙型肝炎,因为丙型肝炎也存在无症状病毒携带者,他们一般没有明显的肝脏损害。诊断丙型肝炎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丙型肝炎病毒的标志物是否为阳性,二是有无肝脏损害及损害的严重程度。病毒标志物主要包括血清抗—HCV(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和HCV RNA(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肝脏损害的检查主要包括肝功能、B超及肝脏病理组织学的检查。 急性和慢性丙肝的诊断标准 (一)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1.流行病学史:有输血史、应用血液制品史或明确的HCV暴露史。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16周(平均7周),散发性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尚待研究。 2.临床表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表现为隐匿性感染。 3.实验室检查:ALT多呈轻度和中度升高,抗-HCV和HCV RNA阳性。HCV RNA常在ALT 恢复正常前转阴,但也有ALT恢复正常而HCV RNA持续阳性者。 有上述1+2+3或2+3者可诊断。 (二)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1.诊断依据: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无肝炎史,但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亦可诊断。 传播的预防

(一)丙型肝炎疫苗预防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可预防丙型肝炎。 (二)严格筛选献血员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推行无偿献血。通过检测血清抗-HCV、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严格筛选献血员。应发展HCV抗原的检测方法,提高对窗口期感染者的检出率。 (三)经皮肤和黏膜途径传播的预防推行安全注射。对牙科器械、内镜等医疗器具应严格消毒。医务人员接触患者血液及体液时应戴手套。对静脉吸毒者进行心理咨询和安全教育,劝其戒毒。不共用剃须刀及牙具等,理发用具、穿刺和文身等用具应严格消毒。 (四)性传播的预防对有性乱史者应定期检查,加强管理。建议HCV感染者在性交时使用安全套。对青少年应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五)母婴传播的预防对HCV RNA阳性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尽量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丙肝的诊断标准不仅仅是患者需要掌握的,作为患者的亲戚朋友也是需要引起重视的,一旦有出现异常情况的话,我们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判断,不仅能够把握住最佳的治疗时机,还能增加疾病治愈的机会。

丙肝诊断标准

丙型病毒性肝炎(WS 213-2008) 1 诊断标准 1.1 流行病学史 1.1.1 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 1.1.2 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他消毒不严格的有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史。 1.1.3 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 1.1.4 与HCV 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 感染者(母亲)所生的婴儿。 1.2 临床表现 1.2.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1.1 病程在6 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1.2.1.2 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疸。 1.2.1.3 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发。 1.2.1.4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2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2.1 病程超过6 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1.2.2.2 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 1.2.2.3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3 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1.2.3.1 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区疼痛或不适等。 1.2.3.2 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腹壁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1.2.3.3 失代偿期患者可有腹水、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史。 1.3 实验室检查 1.3.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 AST 升高,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部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亦可有ALT、AST 升高。 1.3.2 血清抗-HCV 阳性。 1.3.3 血清HCV RNA 阳性。 1.4组织病理学检查 1.4.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可有小叶内及汇管区炎症等多种病变,其组织学特征包括; a)单核细胞增多症样变,即单个核细胞浸瑞于肝窦中,形成串珠状; b)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 c)胆管损伤伴汇管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甚至淋巴滤泡形成; d)常见界面性炎症。 1.4.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肝组织中常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界面炎、管区淋巴浸润甚至淋巴滤泡形成、胆管损伤及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小叶内肝细胞脂肪变性、库普弗细胞或淋巴细胞聚集1.4.3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病例改变的基础上出现肝纤维化及小叶结构的改变,即假小叶形成。 1.5 影像学检查

丙肝诊断标准

丙肝诊断标准(WS 213-2008) 1 诊断标准 1.1流行病学史 1.1.1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 1.1.2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他消毒不严格的有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史。 1.1.3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 1.1.4与HCV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感染者(母亲) 所生的婴儿。 1.2临床表现 1. 2.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1.1病程在6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1.2.1.2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疸。 1.2.1.3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1.2.1.4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2.1病程在6个月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 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1.2.2.2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蛛痣及轻度肝、脾

1.2.2.3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3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1.2.3.1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区疼痛或 不适等。 1.2.3.2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腹壁或食管、胃底 静脉曲张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1.2.3.3失代偿期患者可有腹水、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史。 1.3实验室检查 1.3.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AST升高,部分病 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部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亦可有ALT、AST升高。 1.3.2血清抗?HCV阳性。 1.3.3血清HCVRNA阳性。 1?4组织病理学检查 1.4.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可有小叶内 及汇管区炎症等多 种病变,其组织学特征包括;a )单核细胞增多症样变,即单个核细胞浸瑞于肝窦中,形成串珠状;b)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 C )胆管损伤伴汇管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甚至淋巴滤泡形 成; d )常见界面性炎症。

丙肝诊断标准有哪些

丙肝诊断标准有哪些 肝病的治疗一直是大家关心的话题,尤其是经常听说的肝炎,每一种肝炎都会对人体造成巨大的伤害,这导致许多人对肝炎存有畏惧的心理,其实只要平时注意的好,不被传染,早发现就能够早日治疗好肝炎,下面就来看看丙肝诊断标准有哪些。 1.抗HCV 即丙肝抗体,目前诊断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指标。但因感染HCV后抗HCV出现较慢,一般在发病后2~6个月,甚至1年 才转阳,故不能作为早期诊断的方法。而且1次阴性,也不能直接否定诊断。当各型病毒性肝炎特异性标志检测阴性,临床症状及单项ALT升高,提示急性病毒性肝炎时,应考虑是否为丙型病毒性肝炎。 2.HCV-RNA

即丙型肝炎病毒的核糖核酸,是HCV的遗传物质,是表示体内感染HCV的直接指标。目前用PCR方法可以直接检测血中的HCV-RNA,可用于HCV感染的早期诊断。因其较丙型肝炎抗体出 现早,故是丙型肝炎病原学诊断和判断传染性的一项有用的指标。 总之,对有典型临床表现且其发病与输血及血制品密切相关,已排除其他肝炎的可疑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可进一步查 HCV-RNA及抗HCV,如HCV-RNA及抗HCV均阳性或HCV-RNA单独 阳性即可确诊为丙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干扰素抗病毒效果好,90%患者可获得 完全应答而彻底痊愈;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情相对较乙型病毒性肝炎为轻,经标准抗病毒方案治疗,有机会清除病毒获得痊愈。部分患者感染20-30年后可出现肝硬化或肝癌。 丙肝是一种容易发展成为肝硬化的病毒,所以患者要及时治疗,在初期的丙肝是有治愈的可能的,由于丙肝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建议女性朋友们在带有丙肝的期间就不要怀孕,否则会传给孩子身上,对孩子的健康造成伤害。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胶体金法)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胶体金法) 【检验目的】 定性测定人血清(浆)中的HCV抗体,用于临床术前的初筛查检测。 【实验原理】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试剂(胶体金法)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玻璃纤维素膜上预包被金标鼠抗人IgG抗体(anti-IgG Ab),在硝酸纤维素膜上检测线和对照线处分别包被丙肝混合抗原(Core、NS3、NS4、NS5)和人IgG抗体。检测阳性样本时,血清样本中HCV-Ab与胶体金标记鼠抗人IgG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由于层析作用复合物沿纸条向前移动,经过检测线时与预包被的抗原结合形成“Atenti-IgG Ab-HCV Ab-HCV Ag”夹心物而凝聚显色游离金标鼠抗人IgG 抗体则在对照线处与人IgG抗体结合而富集显色。阴性标本则仅在对照线处显色,15分钟内观察结果即可。 【样本要求】 1、采集静脉血样本必须在无菌条件下操作,并避免样品溶血。 2、如果血清和血浆样品收集后 7天内检测,样品须放在0-4C保存;大于7天必须-20C—下冷冻保存。 3、常规抗凝剂不影响实验结果。 4、溶血、粘稠及高指标本不适于本试剂。含特殊物质的标本可能会导致检测结果不稳定, 在检测前须清除。 5、在标本中加0.1%NaN3不影响实验结果。 【试验方法】 测试条: 1、将待测标本从储存条件下取出,平衡至室温并编号。 2、将胶体金试纸条从包装盒中取出,打开铝箔包装袋,平置于台面上。 3、用塑料滴管加1滴(10卩)样本血清或血浆,加到试纸条指示箭头下端的加样处。 4、随即滴加2滴样本稀释液(约100^)1。 5、加样后,阳性标本可在1~15分钟内检出,建议15分钟后在最终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测试卡: 1、将待测标本从储存条件下取出,平衡至室温并编号。 2、将胶体金测试卡从包装盒中取出,打开铝箔包装袋,平置于台面上。 3、用塑料滴管加1滴样本血清或血浆,加到测试卡上的 S孔。 4、随即滴加2滴(约100 ^)1样本稀释液到测试卡上的 D孔。 5、加样后,阳性标本可在1~15分钟内检出,建议15分钟后在最终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结果判断】 阳性:试纸条/试卡在检测区和对照区位置出现两条紫红色条带。 阴性:试纸条/试卡只在对照线位置出现一条紫红色条带。 失效:对照区(C)未出现紫红色条带,表明不正确的操作过程或试剂盒已变质 损坏。在此情况下,应再次仔细阅读说明书,并用新的试纸条/试卡重新测试。

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13-2008)

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13-2008)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报告。 2缩略语 HCV: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 抗-HCV:抗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抗体 HCV RNA: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核糖核酸 RT-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EI.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IA:酶免疫检测 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B超:腹部超声显像 CT:计算机断层扫描 MRI:磁共振成像 3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

3.1.1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 3.1.2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他消毒不严格的有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毒品史。 3.1.3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 3.1.4与HCV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感染者(母亲)所生的婴儿。 3.2临床表现 3.2.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3.2.1.1病程在6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3.2.1.2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疽。 3.2.1.3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3.2.1.4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3.2.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3.2.2.1病程超过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3.2.2.2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 3.2.2.3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3.2.3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3.2.3.1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3.2.3.2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腹壁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3.2.3.3失代偿期患者可有腹水、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史。 3.3实验室检查 3.3.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AST升高,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部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亦可有ALT、AST升高。 3.3.2血清抗-HCV阳性。 3.3.3血清HCV RNA阳性。 3.4组织病理学检查 3.4.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可有小叶内及汇管区炎症等多种病变,其组织学特征包括:a)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病变,即单个核细胞浸润于肝窦中,形成串珠状; b)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 c)胆管损伤伴汇管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甚至有淋巴滤泡形成; d)常见界面性炎症。

丙肝试题

科室: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得分: ________ 丙肝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0题,计50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不包括 A、粪-口途径 B、血液传播 C、接触传播 D、呼吸道传播E垂直传播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丙型肝炎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均为RNA型病毒 B、均需要依赖乙型肝炎病毒完成其病毒复制 C、均主要为经输血注射途径传播 D、均可有慢性携带者 E、均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通过输血和血制品传播的是 A、HBV B、HCV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否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哪一项不是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A、输血或血制品途径 B、粪口途径 C、注射途径 D、母婴传播 E、日常生活密切接触途径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急性重型肝炎诊断价值最小的是: A、谷丙转氨酶〉1000U/L B、肝性脑病 C、深度黄疸 D、肝脏迅速缩小 E、腹水、鼓肠6检测抗HCV最常用的检测方法是:_____________ 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B、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C、重组免疫印迹试验 D、放射免疫试验 E、间接血凝免疫试验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程一般超过: A、2周 B、1个月 C、2个月 D、4个月 E、6个月 8、有关丙型肝炎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HCV只能通过输血传播 B、血清抗HCV是有保护性抗体

丙肝诊断标准

丙肝诊断标准(WS 213-2008) 1诊断标准 1.1流行病学史 1.1.1 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 1.1.2 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他消毒不严格的有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史。 1.1.3 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 1.1.4 与 HCV 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 HCV 感染者(母亲)所生的婴儿。 1.2临床表现 1.2.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1.1 病程在 6 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1.2.1.2 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疸。 1.2.1.3 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1.2.1.4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2.1 病程在 6 个月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1.2.2.2 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 1.2.2.3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3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1.2.3.1 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区疼痛或不适等。 1.2.3.2 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腹壁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1.2.3.3 失代偿期患者可有腹水、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史。 1.3 实验室检查 1.3.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 ALT、 AST 升高,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部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亦可有 ALT、AST 升高。 1.3.2 血清抗-HCV 阳性。 1.3.3 血清 HCV RNA 阳性。

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所致,主要由血液/体液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亿人感染HCV。在我国健康人群抗HCV阳性率为%~%,约3800万人。由于病毒生物学特点和宿主免疫功能等多方面因素,机体免疫往往难以有效清除病毒,致使约 50%~80%HCV感染者发展为慢性肝炎,其中20%~30%将发展成肝硬化。肝硬化患者中每年有1%~4%发展成为肝细胞癌症。 一、基因组特征: 丙型肝炎病毒呈球形颗粒,直径约为50nm,有一脂质包膜。基因组为单链正链RNA,链长月。整个基因组只有一个ORF,编码一条由3010~3033个氨基酸组成的聚蛋白前体,该蛋白前体在病毒蛋白酶和宿主信号肽酶作用下,裂解为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如图所示) 在HCV基因组中,5’端有一个长度和序列非常稳定的非编码区(UTR),由341个核苷酸组成,形成4个二级结构域,为病毒复制和翻译所必需。此区是整个基因组中最保守的区域,所以常常选择该区域的基因序列作为基因扩增的靶序列,这样可以检测出目前已知的所有HCV基因型。3’端UTR包括3个结构域:靠近5’端为基因型特异的多变区(不同基因型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差异较大;相同基因型之间核苷酸序列比较保守);居中部分为一个多聚U区域(poly U),含有50~62个核苷酸,对病毒RNA复制至关重要,但不同基因型的HCV的多聚U区域长度不等;3’端尾部为高度保守的发夹样结构,称为X-tail。通过定点突变破坏这一结构会导致RNA病毒复制的显著降低,说明该区域对RNA病毒有效复制同样重要。5’端和3’端UTR之间是一个ORF并且分成9个区域:核心区→E1区→NS1/E2区→NS2区→NS3区→NS4a区→NS4b区→NS5a区→NS5b区。其中NS5b区域在不同型HCV中同源性较低,可作为HCV分型依据。 二、分类 急性丙型肝炎——成人急性丙型肝炎病情相对较轻,多数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ALT升高为主,少数为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为轻度或中度升高。可出现恶心,食欲下降,全身无力,尿黄眼黄等表现。单纯丙肝病毒感染极少引起肝功能衰竭。在自然状态下,其中仅有15%的患者能够自发清除HCV达到痊愈,在不进行抗病毒治疗干预的情况下,85%的患者则发

慢性丙型肝炎临床路径2016

慢性丙型肝炎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慢性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ICD-10:B18.2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以及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5年版《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 1.既往有慢性丙型肝炎病史,或既往抗HCV阳性超过6个月且现在为HCVRNA阳性,或6个月前可能有暴露史(主要为输血及血制品、静脉吸毒、血液透析、多个性伴侣等)。 2.轻度的乏力、纳差等症状或无明显不适症状,可有或无肝掌、蜘蛛痣。 3.ALT、AST轻度升高或正常,血清抗HCV和/或HCV RNA阳性。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传染病学》(2013年,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以及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5年版《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 1.隔离:血液与体液消毒隔离为主。 2.一般治疗: (1)适当休息:症状明显或病情较重者应强调卧床休息,病情轻者以活动后不觉疲乏为度。; (2)合理饮食:适当的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 (3)心理疏导:通过健康教育或心理医生。 3.药物治疗: (1)改善和恢复肝功能:降酶(甘草酸制剂等)、退黄(腺苷蛋氨酸等)。 (2)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对具备适应证, 且知情同意下应进 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 10-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ICD-10:B18.200)。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血清HCV RNA、抗HCV、HCV基因分型、HBV-M、肝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甲状腺功能,抗核抗体(ANA)、甲胎蛋白(AFP),妊娠试验(育龄期女性-必要时); (3)心电图、上腹部B超、肝脏弹性扫描(Fibroscan)、胸部X线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 (2)宿主 IL-28基因多态性分型 (3)上腹部增强CT或MRI。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保肝药: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酸胆碱等。

慢性丙型肝炎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慢性丙型肝炎(2016年版) 一、慢性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ICD-10:B18.2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以及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5年版《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 1.既往有慢性丙型肝炎病史,或既往抗HCV阳性超过6个月且现在为HCVRNA阳性,或6个月前可能有暴露史(主要为输血及血制品、静脉吸毒、血液透析、多个性伴侣等)。 2.轻度的乏力、纳差等症状或无明显不适症状,可有或无肝掌、蜘蛛痣。

3.ALT、AST轻度升高或正常,血清抗HCV和/或HCV RNA 阳性。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传染病学》(2013年,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以及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5年版《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 1.隔离:血液与体液消毒隔离为主。 2.一般治疗: (1)适当休息:症状明显或病情较重者应强调卧床休息,病情轻者以活动后不觉疲乏为度。; (2)合理饮食:适当的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 (3)心理疏导:通过健康教育或心理医生。 3.药物治疗:

(1)改善和恢复肝功能:降酶(甘草酸制剂等)、退黄(腺苷蛋氨酸等)。 (2)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对具备适应证, 且知情同意下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ICD-10:B18.200)。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016年最新慢性丙型肝炎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2016年最新慢性丙型肝炎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慢性丙型肝炎(2016年版) 一、慢性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ICD-10:B18.2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以及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5年版《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 1.既往有慢性丙型肝炎病史,或既往抗HCV阳性超过6个月且现在为HCVRNA阳性,或6个月前可能有暴露史(主要为输血及血制品、静脉吸毒、血液透析、多个性伴侣等)。 2.轻度的乏力、纳差等症状或无明显不适症状,可有或无肝掌、蜘蛛痣。

3.ALT、AST轻度升高或正常,血清抗HCV和/或HCV RNA阳性。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传染病学》(2013年,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以及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5年版《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 1.隔离:血液与体液消毒隔离为主。 2.一般治疗: (1)适当休息:症状明显或病情较重者应强调卧床休息,病情轻者以活动后不觉疲乏为度。; (2)合理饮食:适当的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 (3)心理疏导:通过健康教育或心理医生。 3.药物治疗:

(1)改善和恢复肝功能:降酶(甘草酸制剂等)、退黄(腺苷蛋氨酸等)。 (2)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对具备适应证, 且知情同意下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ICD-10:B18.200)。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丙肝诊断标准样本

丙肝诊断原则(WS 213-) 1诊断原则 1.1流行病学史 1.1.1 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她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 1.1.2 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她消毒不严格有 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史。 1.1.3 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 1.1.4 与HCV 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 感染者(妈妈)所生婴儿。 1.2临床体现 1.2.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1.1 病程在6 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1.2.1.2 可有轻度肝肿大、某些患者浮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或浮现黄疸。 1.2.1.3 某些患者可关于节疼痛等肝外体现。 1.2.1.4 某些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2.1 病程在6 个月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1.2.2.2 某些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蛛痣及轻度肝、脾 肿大。 1.2.2.3 某些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3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1.2.3.1 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区疼痛或 不适等。 1.2.3.2 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腹壁或食管、胃底 静脉曲张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1.2.3.3 失代偿期患者可有腹水、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史。 1.3 实验室检查 1.3.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AST 升高,某些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某些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亦可有ALT、AST 升高。 1.3.2 血清抗-HCV 阳性。 1.3.3 血清HCV RNA 阳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