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丙肝的诊断标准

丙肝的诊断标准

丙肝的诊断标准
丙肝的诊断标准

丙肝的诊断标准

要诊断丙肝,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正确的认识它,尽量不要走入疾病的误区,这样才能更好的治疗,康复就指日可待了。但是我们应该如何知道丙肝的诊断标准呢?怎么根据丙肝的诊断标准来判读自己或者是别人是否得丙肝呢?

首先,必须明确感染丙型肝炎病毒,不一定就患丙型肝炎,因为丙型肝炎也存在无症状病毒携带者,他们一般没有明显的肝脏损害。诊断丙型肝炎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丙型肝炎病毒的标志物是否为阳性,二是有无肝脏损害及损害的严重程度。病毒标志物主要包括血清抗—HCV(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和HCV RNA(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肝脏损害的检查主要包括肝功能、B超及肝脏病理组织学的检查。

急性和慢性丙肝的诊断标准

(一)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1.流行病学史:有输血史、应用血液制品史或明确的HCV暴露史。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16周(平均7周),散发性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尚待研究。

2.临床表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表现为隐匿性感染。

3.实验室检查:ALT多呈轻度和中度升高,抗-HCV和HCV RNA阳性。HCV RNA常在ALT 恢复正常前转阴,但也有ALT恢复正常而HCV RNA持续阳性者。

有上述1+2+3或2+3者可诊断。

(二)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1.诊断依据: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无肝炎史,但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亦可诊断。

传播的预防

(一)丙型肝炎疫苗预防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可预防丙型肝炎。

(二)严格筛选献血员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推行无偿献血。通过检测血清抗-HCV、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严格筛选献血员。应发展HCV抗原的检测方法,提高对窗口期感染者的检出率。

(三)经皮肤和黏膜途径传播的预防推行安全注射。对牙科器械、内镜等医疗器具应严格消毒。医务人员接触患者血液及体液时应戴手套。对静脉吸毒者进行心理咨询和安全教育,劝其戒毒。不共用剃须刀及牙具等,理发用具、穿刺和文身等用具应严格消毒。

(四)性传播的预防对有性乱史者应定期检查,加强管理。建议HCV感染者在性交时使用安全套。对青少年应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五)母婴传播的预防对HCV RNA阳性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尽量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丙肝的诊断标准不仅仅是患者需要掌握的,作为患者的亲戚朋友也是需要引起重视的,一旦有出现异常情况的话,我们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判断,不仅能够把握住最佳的治疗时机,还能增加疾病治愈的机会。

丙肝的诊断标准

丙肝的诊断标准 要诊断丙肝,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正确的认识它,尽量不要走入疾病的误区,这样才能更好的治疗,康复就指日可待了。但是我们应该如何知道丙肝的诊断标准呢?怎么根据丙肝的诊断标准来判读自己或者是别人是否得丙肝呢? 首先,必须明确感染丙型肝炎病毒,不一定就患丙型肝炎,因为丙型肝炎也存在无症状病毒携带者,他们一般没有明显的肝脏损害。诊断丙型肝炎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丙型肝炎病毒的标志物是否为阳性,二是有无肝脏损害及损害的严重程度。病毒标志物主要包括血清抗—HCV(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和HCV RNA(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肝脏损害的检查主要包括肝功能、B超及肝脏病理组织学的检查。 急性和慢性丙肝的诊断标准 (一)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1.流行病学史:有输血史、应用血液制品史或明确的HCV暴露史。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16周(平均7周),散发性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尚待研究。 2.临床表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表现为隐匿性感染。 3.实验室检查:ALT多呈轻度和中度升高,抗-HCV和HCV RNA阳性。HCV RNA常在ALT 恢复正常前转阴,但也有ALT恢复正常而HCV RNA持续阳性者。 有上述1+2+3或2+3者可诊断。 (二)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1.诊断依据: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无肝炎史,但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亦可诊断。 传播的预防

(一)丙型肝炎疫苗预防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可预防丙型肝炎。 (二)严格筛选献血员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推行无偿献血。通过检测血清抗-HCV、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严格筛选献血员。应发展HCV抗原的检测方法,提高对窗口期感染者的检出率。 (三)经皮肤和黏膜途径传播的预防推行安全注射。对牙科器械、内镜等医疗器具应严格消毒。医务人员接触患者血液及体液时应戴手套。对静脉吸毒者进行心理咨询和安全教育,劝其戒毒。不共用剃须刀及牙具等,理发用具、穿刺和文身等用具应严格消毒。 (四)性传播的预防对有性乱史者应定期检查,加强管理。建议HCV感染者在性交时使用安全套。对青少年应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五)母婴传播的预防对HCV RNA阳性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尽量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丙肝的诊断标准不仅仅是患者需要掌握的,作为患者的亲戚朋友也是需要引起重视的,一旦有出现异常情况的话,我们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判断,不仅能够把握住最佳的治疗时机,还能增加疾病治愈的机会。

丙肝诊断标准

丙型病毒性肝炎(WS 213-2008) 1 诊断标准 1.1 流行病学史 1.1.1 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 1.1.2 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他消毒不严格的有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史。 1.1.3 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 1.1.4 与HCV 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 感染者(母亲)所生的婴儿。 1.2 临床表现 1.2.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1.1 病程在6 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1.2.1.2 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疸。 1.2.1.3 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发。 1.2.1.4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2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2.1 病程超过6 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1.2.2.2 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 1.2.2.3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3 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1.2.3.1 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区疼痛或不适等。 1.2.3.2 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腹壁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1.2.3.3 失代偿期患者可有腹水、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史。 1.3 实验室检查 1.3.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 AST 升高,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部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亦可有ALT、AST 升高。 1.3.2 血清抗-HCV 阳性。 1.3.3 血清HCV RNA 阳性。 1.4组织病理学检查 1.4.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可有小叶内及汇管区炎症等多种病变,其组织学特征包括; a)单核细胞增多症样变,即单个核细胞浸瑞于肝窦中,形成串珠状; b)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 c)胆管损伤伴汇管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甚至淋巴滤泡形成; d)常见界面性炎症。 1.4.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肝组织中常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界面炎、管区淋巴浸润甚至淋巴滤泡形成、胆管损伤及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小叶内肝细胞脂肪变性、库普弗细胞或淋巴细胞聚集1.4.3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病例改变的基础上出现肝纤维化及小叶结构的改变,即假小叶形成。 1.5 影像学检查

丙肝诊断标准

丙肝诊断标准(WS 213-2008) 1 诊断标准 1.1流行病学史 1.1.1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 1.1.2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他消毒不严格的有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史。 1.1.3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 1.1.4与HCV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感染者(母亲) 所生的婴儿。 1.2临床表现 1. 2.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1.1病程在6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1.2.1.2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疸。 1.2.1.3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1.2.1.4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2.1病程在6个月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 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1.2.2.2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蛛痣及轻度肝、脾

1.2.2.3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3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1.2.3.1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区疼痛或 不适等。 1.2.3.2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腹壁或食管、胃底 静脉曲张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1.2.3.3失代偿期患者可有腹水、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史。 1.3实验室检查 1.3.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AST升高,部分病 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部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亦可有ALT、AST升高。 1.3.2血清抗?HCV阳性。 1.3.3血清HCVRNA阳性。 1?4组织病理学检查 1.4.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可有小叶内 及汇管区炎症等多 种病变,其组织学特征包括;a )单核细胞增多症样变,即单个核细胞浸瑞于肝窦中,形成串珠状;b)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 C )胆管损伤伴汇管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甚至淋巴滤泡形 成; d )常见界面性炎症。

丙肝诊断标准有哪些

丙肝诊断标准有哪些 肝病的治疗一直是大家关心的话题,尤其是经常听说的肝炎,每一种肝炎都会对人体造成巨大的伤害,这导致许多人对肝炎存有畏惧的心理,其实只要平时注意的好,不被传染,早发现就能够早日治疗好肝炎,下面就来看看丙肝诊断标准有哪些。 1.抗HCV 即丙肝抗体,目前诊断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指标。但因感染HCV后抗HCV出现较慢,一般在发病后2~6个月,甚至1年 才转阳,故不能作为早期诊断的方法。而且1次阴性,也不能直接否定诊断。当各型病毒性肝炎特异性标志检测阴性,临床症状及单项ALT升高,提示急性病毒性肝炎时,应考虑是否为丙型病毒性肝炎。 2.HCV-RNA

即丙型肝炎病毒的核糖核酸,是HCV的遗传物质,是表示体内感染HCV的直接指标。目前用PCR方法可以直接检测血中的HCV-RNA,可用于HCV感染的早期诊断。因其较丙型肝炎抗体出 现早,故是丙型肝炎病原学诊断和判断传染性的一项有用的指标。 总之,对有典型临床表现且其发病与输血及血制品密切相关,已排除其他肝炎的可疑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可进一步查 HCV-RNA及抗HCV,如HCV-RNA及抗HCV均阳性或HCV-RNA单独 阳性即可确诊为丙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干扰素抗病毒效果好,90%患者可获得 完全应答而彻底痊愈;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情相对较乙型病毒性肝炎为轻,经标准抗病毒方案治疗,有机会清除病毒获得痊愈。部分患者感染20-30年后可出现肝硬化或肝癌。 丙肝是一种容易发展成为肝硬化的病毒,所以患者要及时治疗,在初期的丙肝是有治愈的可能的,由于丙肝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建议女性朋友们在带有丙肝的期间就不要怀孕,否则会传给孩子身上,对孩子的健康造成伤害。

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13-2008)

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13-2008)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报告。 2缩略语 HCV: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 抗-HCV:抗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抗体 HCV RNA: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核糖核酸 RT-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EI.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IA:酶免疫检测 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B超:腹部超声显像 CT:计算机断层扫描 MRI:磁共振成像 3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

3.1.1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 3.1.2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他消毒不严格的有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毒品史。 3.1.3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 3.1.4与HCV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感染者(母亲)所生的婴儿。 3.2临床表现 3.2.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3.2.1.1病程在6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3.2.1.2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疽。 3.2.1.3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3.2.1.4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3.2.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3.2.2.1病程超过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3.2.2.2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 3.2.2.3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3.2.3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3.2.3.1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3.2.3.2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腹壁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3.2.3.3失代偿期患者可有腹水、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史。 3.3实验室检查 3.3.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AST升高,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部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亦可有ALT、AST升高。 3.3.2血清抗-HCV阳性。 3.3.3血清HCV RNA阳性。 3.4组织病理学检查 3.4.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可有小叶内及汇管区炎症等多种病变,其组织学特征包括:a)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病变,即单个核细胞浸润于肝窦中,形成串珠状; b)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 c)胆管损伤伴汇管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甚至有淋巴滤泡形成; d)常见界面性炎症。

丙肝诊断标准

丙肝诊断标准(WS 213-2008) 1诊断标准 1.1流行病学史 1.1.1 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 1.1.2 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他消毒不严格的有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史。 1.1.3 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 1.1.4 与 HCV 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 HCV 感染者(母亲)所生的婴儿。 1.2临床表现 1.2.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1.1 病程在 6 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1.2.1.2 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疸。 1.2.1.3 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1.2.1.4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2.1 病程在 6 个月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1.2.2.2 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 1.2.2.3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3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1.2.3.1 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区疼痛或不适等。 1.2.3.2 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腹壁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1.2.3.3 失代偿期患者可有腹水、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史。 1.3 实验室检查 1.3.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 ALT、 AST 升高,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部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亦可有 ALT、AST 升高。 1.3.2 血清抗-HCV 阳性。 1.3.3 血清 HCV RNA 阳性。

传染病最新诊断标准

传染病诊断标准 法定传染病分类 法定传染病共分三大类,共39种:甲类2种(强制管制):鼠疫、霍乱乙类26种(严格管制):包括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丙类11种(监测管制):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其它感染性腹泻等。 其中乙类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包括: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脊髓灰质炎。 传染病的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资料 实验室检查 病原学检查 分子生物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 影像及活组织检查 传染病的诊断 介绍一些常见传染病的诊断,也是日常报告最多,或不清楚该不该报,报告要求如何。 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其它感染性腹泻 诊断标准来自于卫生部诊断标准,2010年5月最新颁布 传染病诊断最新标准 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WS293-2008)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是指由HIV感染引起的以人体CD4+T淋巴细胞减少为特征的进行性免疫功能缺陷,继发各种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综合性疾患。 HIV感染者: 感染HIV后尚未发展到艾滋病阶段的患者。 艾滋病患者:感染HIV后发展到艾滋病阶段的患者。 潜伏期: 从HIV感染到岀现艾滋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时间。平均潜伏期(50%的HIV感染者进展到艾滋病期的时间)为7年?8年。 1诊断依据 1.1流行病学史 1.1.1患有性病或有性病史。 1.1.2有不安全性生活史(包括同性和异性性接触) 1.1.3有共用注射器吸毒史。 1.1.4有医源性感染史。 1.1.5有职业暴露史。 1.1.6 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配偶或性伴侣。 1.1.7 HIV感染母亲所生子女。 1.2临床表现 1.2.1 急性HIV感染综合征。 1.2.2持续性全身性淋巴腺病。 1.2.3 HIV感染中后期临床表现 1.2.3.1成人及15岁(含15岁)以上青少年 1.2.3.1.1 A组临床表现 a)不明原因体重减轻,不超过原体重10%; b)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近6个月内》2次; c)带状疱疹; d)口角炎、唇炎;

丙肝诊断标准

丙肝诊断标准(WS 213-2008 ) 1诊断标准 1.1.1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 1.1.2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他消毒不严格的有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史。 1.1.3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 1.1.4与HCV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感染者(母亲) 所生的婴儿。 1.2临床表现 1.2.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1.1病程在6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1.2.1.2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疸。 1.2.1.3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1.2.1.4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2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2.1病程在6 个月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1.2.2.2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蛛痣及轻度肝、脾 肿大。 1.2.2.3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3 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1.2.3.1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区疼痛或不适等。 1.2.3.2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腹壁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1.2.3.3失代偿期患者可有腹水、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史。 1.3 实验室检查 1.3.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AST 升高,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部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亦可有ALT、AST 升高。 1.3.2 血清抗-HCV 阳性。 1.3.3 血清HCV RNA 阳性。 1 . 4组织病理学检查 1 . 4 . 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可有小叶内及汇管区炎症等多种病变,其组织学特征包括;a)单核细胞增多症样变,即单个核细胞浸

最新重型肝炎的具体诊断标准

精品文档 2000年全国肝炎专家组在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将草案提交西安全国第十届病毒性肝炎会议大会充分讨论,最后修订了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该方案将我国病毒性肝炎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肝炎肝硬化等五个临床类型。其中重型肝炎又分为三个临床型,即: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 一、重型肝炎的具体诊断标准 (一)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迅速出现Ⅱ度以上(按Ⅳ度划分)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它原因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尚未出现黄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均应考虑本病。 (二)亚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天至24周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同时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它原因者。黄疸迅速加深,每天上升≥17.1μmol/L或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值10倍,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脑病型(包括脑水肿、脑疝等);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候(包括胸水等)者,称为腹水型。 (三)慢性重型肝炎其发病基础有(1)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2)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史;(3)无肝病史及无HBsAg携带,但有慢性肝病体征(如肝掌、蜘蛛痣等)、影像学改变(如脾脏增厚等)及生化检测改变者(如丙种球蛋白升高,白/球蛋白比值下降或倒置);(4)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支持慢性肝炎。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或慢性HBsAg携带者重叠甲型、戊型或其它肝炎病毒感染时要具体分析,应除外由甲型、戊型和其它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起病时的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达到重型肝炎诊断标准(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10倍)。为便于判定疗效及估计预后,亚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肝炎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早、中、晚3期(1)早期:符合重型肝炎的基本条件,如严重乏力及消化道症状,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10倍,凝血酶原活动度≤40%~30%,或经病理学证实。但未发生明显的脑病,亦未出现腹水;(2)中期:有Ⅱ度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出血倾向(出血点或瘀斑),凝血酶原活动度≤30%~20%;(3)晚期:有难治性并发症和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大出血、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瘀斑等)、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或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凝血酶原活动度≤20%。 精品文档

丙肝诊断标准样本

丙肝诊断原则(WS 213-) 1诊断原则 1.1流行病学史 1.1.1 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她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 1.1.2 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她消毒不严格有 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史。 1.1.3 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 1.1.4 与HCV 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 感染者(妈妈)所生婴儿。 1.2临床体现 1.2.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1.1 病程在6 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1.2.1.2 可有轻度肝肿大、某些患者浮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或浮现黄疸。 1.2.1.3 某些患者可关于节疼痛等肝外体现。 1.2.1.4 某些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2.1 病程在6 个月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1.2.2.2 某些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蛛痣及轻度肝、脾 肿大。 1.2.2.3 某些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3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1.2.3.1 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区疼痛或 不适等。 1.2.3.2 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腹壁或食管、胃底 静脉曲张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1.2.3.3 失代偿期患者可有腹水、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史。 1.3 实验室检查 1.3.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AST 升高,某些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某些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亦可有ALT、AST 升高。 1.3.2 血清抗-HCV 阳性。 1.3.3 血清HCV RNA 阳性。

乙肝诊断标准

乙型病毒性肝炎报告相关问题 一.病例报告。 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乙肝病例,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技术指南(2016年版)》等规定进行报告,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之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至代报单位。对辖区内就诊的乙肝病例按照《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 299-2008)进行诊断,并通过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上报(工作流程见附件1-1),同时在法定传染病报告卡的“附卡”内填写相应的核心信息(表1)。 表1 乙肝病毒性肝炎网络直报“附卡”核心信息一览表 “附卡”必须填写的相关信息 1. HBsAg阳性时间:□>6个月/ □6个月内(包括6个月)由阴性转为阳性/ □既往未检测或结果不详 2. 首次出现乙肝症状和体征的时间:年月/ □无症状 3. 本次ALT:U/L 4. 抗-HBcIgM 1:1000检测结果:□阳性/ □阴性/ □未测 5. 肝穿检测结果:□急性病变/ □慢性病变/□未测 6. 恢复期血清HBsAg阴转,抗HBs阳转:□是/ □否/ □未测 急性乙肝病例和慢性首次发作病例需要通过传染病报告信

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如对该患者的报告情况不清楚,仅对首次就诊进行一次性报告,再次就诊时诊断结果未发生变更则不再进行报告;跨年度的既往病例,如诊断变更或因该病死亡时应再次报告。 不需要报告的情况: (1)以往曾在本院或其他医院诊断并明确报告过的乙肝病例,不需再次报告,应在门诊日志等登记册中记录为复诊病例; (2)乙肝病原携带者,包括慢性HBV携带者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 (3)医疗卫生机构在开展健康体检、术前检查、孕产妇产前检查及住院常规检查等时,筛查出的乙肝、丙肝、梅毒等实验室血清抗体阳性结果者,但未经医生明确诊断或经医生诊断不符合乙肝诊断标准的病例。 2.病例订正报告。 各医疗机构在收到抗-HBcIgM 1:1000检测结果后,应在3天内完成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乙肝报告卡的订正工作,并将检测结果的相关数据补充至“附卡”栏内,并订正报告病例的急、慢性分类。对于订正的病例要在报告卡“备注栏”注明就诊首诊医生首次报告的分类情况。如本次就诊首次报告为“未分类乙肝”,订正后为“慢性乙肝”,则在备注栏注明“原报告为未分类乙肝”。

20xx年乙肝、丙肝、梅毒诊断标准培训试卷(肝相关类)

2017年乙肝、丙肝、梅毒诊断标准及报告管理培训试卷 姓名单位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5题,计75分) 1、下列哪种传染病,能够诊断为临床诊断病例() A、乙肝 B、梅毒 C、丙肝 D、淋病 2、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HBsAg阳性、ALT升高3倍以上,入院前6个月内未做过与乙肝相关的健康检查项目。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 A、疑似慢性乙肝、需报告、进一步检查 B、确诊急性乙肝、需报告 C、乙肝携带者、不需报告 D、疑似急性乙肝、需报告 3、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HBsAg阳性、ALT升高3倍以上,患者入院前4月体检报告显示HbsAg阴性。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 A、疑似慢性乙肝、需报告 B、确诊急性乙肝、需报告 C、乙肝携带者、不需报告 D、疑似急性乙肝、需报告 4、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HBsAg阳性、ALT升高3倍以上,患者入院前6月与乙肝相关的健康检查项目的病史不详,未作抗HBc-IgM检测。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 A、疑似慢性乙肝、需报告、进一步检查 B、确诊急性乙肝、需报告 C、确诊慢性乙肝、需报告 D、疑似急性乙肝、需报告 5、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HBsAg阳性、ALT升高3倍以上,患者入院前6月与乙肝相关的健康检查项目的病史不详,作抗HBc-IgM检测,结果显示阳性1:1000以上。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 A、疑似慢性乙肝、需报告 B、确诊急性乙肝、需报告 C、确诊慢性乙肝、需报告 D、疑似急性乙肝、需报告 6、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肝脾肿大、HBsAg阳性,未作抗HBc-IgM检测,患者8 月前体检报告显示HBsAg阳性。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 A、疑似急性乙肝、需报告 B、确诊慢性乙肝、需报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