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漆器纹样研究

中国古代漆器纹样研究

中国古代漆器纹样研究
中国古代漆器纹样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演变,漆器的发展日趋多样化,任何时期的漆器都是社会文化和创作情感的结合,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时代性。

关键词:古代漆器;纹样;研究;几何

一、前言

在漆器的发展历史中,纹样一直是创作者倾心研究的重要对象。所谓纹样,是花纹和装饰的统一体,也有花纹、纹饰或图案之称。勾勒在漆器上的纹样,多为象征或装饰之用。纵观漆器的历史,秦汉时期是其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在这个时期,漆器纹样的选材、绘制样式基本定型。可以说,这段时期是中国漆器发展罕有的黄金时代。本文以秦汉时期为例,就中国漆器纹样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并总结了不同类型漆器纹样特征,以此还原我国古代漆器之美。

二、中国古代漆器纹样的类型

1.几何纹样

在漆器的装饰纹样中,几何纹样不仅是漆器中最早使用的纹样,其应用也最为广泛。漆器中的几何纹样简单明晰,具有鲜明的符号性特征。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封建制国家。早在秦朝时期,中国漆器几何纹样的发展就已经趋于成熟。从秦墓出土的各式漆器纹样中研究发现,秦代漆器的几何纹样主要涉及点、圆、方格、菱形等。秦汉漆器中,多数漆器上的几何纹样与其他的花纹互相映衬,共同构成一幅和谐的图案。而也有少数漆器上的纹样呈单一的几何形,这些几何图案经过相互变换构成简单的几何图纹。在秦代,几何纹样的差异多与绘制器具的不同、区域的不同直接相关。如在睡虎地出土的秦墓中的一只耳环,其上的几何纹样为点纹,而且大小不一。而在汝阳官庄出土的秦墓中的一个漆圆盒,其上的纹样则以卷纹为主。

中国的汉代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思想上呈现出高度的单一性,但在漆器纹样方面,却表现出多样性的特征。汉代漆器风格独特,最常见的几何纹样主要涉及菱形、三角形、圆、直线等等。几何纹样虽然在汉代漆器上占有一定的比例。但就目前来看,单纯的以几何形为主的漆器纹样相对较少,多为一些造型简单的耳饰等物。在该时期出土的漆器中,几何形多与其他纹样配合在一起,相辅相生。从几何纹样的形式上来看,连续纹样的漆器更为常见。一般来说,这类连续纹样多呈对称图形,常见于耳杯、盘、方壶等漆器上。

2.动物纹样

动物纹样主要是以各种鸟兽虫鱼为原型所创作的漆器纹样。通常可分为夸张和写实两大类。

在秦墓中出土的各种秦代漆器中,主要的动物纹样有马、龙、鸟等。这些动物纹样大多由匠人直接绘制在器具上。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墓中,动物纹样的器具不在少数,如凤形勺以及各种鸟云纹器具等等。在这一时期的漆器动物纹样中,纵然是同一种动物纹样,在各种不同的器具上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鸟云纹是秦代漆器纹样的一大突破。该时期的鸟云纹有的线条流畅,有的复杂多变;有的为主要纹样,而有的则为辅助纹样。

及至汉代,漆器中的动物纹样更为生动丰富。从出土的汉代漆器中可见,这个时期动物纹样已经发展成为漆器纹样中的主要构成部分。其中,虎、龙、鱼、鸟等纹样尤为匠人偏爱。这些动物纹样大多是匠人在器具上利用色彩绘制而成,也有少数是在漆器上镂刻形成,如龟盾。汉代漆器动物纹样的内容更为宽泛。很多漆器上都绘制有瑞兽,如龟、龙、鹤等。这与当时上层社会追求长生不老的意识是相通的。与此同时,汉代的漆器纹样中也有大量的兽面纹、蛇纹等。但这些动物纹样作为图腾的作用已经弱化,它们更多的是以装饰的作用出现。

3.植物纹样

一般来说,漆器纹样中的植物纹样多是以各种树木花草为原型的图案装饰。在秦汉时期,

将植物纹样作为漆器主要纹样的器具并不多见。通常,植物纹样多以辅助纹样出现在漆器的装饰中。

秦代的植物纹样多以菊、梅、连枝花蕾等为主。其组合形式既有独立纹样,亦有适合纹样。其花卉纹样多见于各种小型器具,呈现出对称性。

而汉代多以四叶纹、树纹、蔓草纹为主要的植物纹样。从出土的漆器中看,植物纹样所占的比较较少,多以辅助纹样的形式出现。也有少数的漆器以植物纹样为其主要装饰纹样。在一些体积较小的器具上,多使用植物纹样为主要纹样。这个时期漆器的植物纹样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以草叶纹为例。在湖南出土的汉代漆器中,其草叶纹舒展细腻,而安徽与四川出土的同时期的漆器中,其上绘制的草叶纹则简约粗犷。

4.人事纹样和神话纹样

人事纹样也被称为社会生活纹样,一般以当时百姓实际的生活状态为题材所创作的纹样。通常,各种社会活动、生产、宴会、杂技等都归于此类。而神话纹样主要是将传说具体化,经过匠人的主观意象,将其传神地绘制在漆器上。就目前的考古研究来说,秦汉时期漆器上的人事纹样与神话纹样都在少数。

秦代的人事纹样和神话纹样多见于湖北凤凰山出土的秦墓。其中出土的两把梳子的正反两面都绘制有此类纹样。其中一把梳子的正面绘制的是一幅日常宴饮的场面,而梳子的背面则是一场生动的歌舞,一柳腰女子扬袖而舞,旁边一男子为其伴奏,另一女子昂首高歌相和。图案精巧明晰,十分生动。人物的安排疏朗有致,线条流畅细腻,这充分证明了秦人高超的绘制工艺。

出土于汉代的漆器相较于秦代不仅数量更为丰富,相对而言,其技法也比较成熟。绘制于汉代漆器上的人事纹样丰富多彩,由于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以湖南长沙出入的西汉墓中发掘出来的彩绘舞蹈图和孝子图为例。在彩绘舞蹈图中,人物之间以圆形纹为过渡,而孝子图则以帐幔作为人物之间过渡的装饰,而每一个区域的人物又以各种手势为媒介,借以使整个画面完整和谐。以此来看,后者的纹样绘制技艺比前者更为成熟,也更有表现力。而神话纹样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如在棺木上绘制的各种神怪更多的倾向于拥有驱鬼的奇异能力,而刀剑上的神话纹样则更多的表现出人类迎接神明,祈求神明相助的美好愿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漆器的纹样是特定时期所具有的文化性质、意义及其形态的侧面反映。换言之,漆器的纹样可以看做是人类人文历史进程的标尺和进程。中国的漆器纹样经过无数能工巧匠的实践与创新,由最初的实用性发展到后来的审美性,有单纯地保护延展到纯粹的艺术,最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漆器纹样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 中国古代漆器研究述评[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05)

[2] 田华. 从马王堆出土漆器看汉初审美文化[J].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6)

中国古代漆器纹样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演变,漆器的发展日趋多样化,任何时期的漆器都是社会文化和创作情感的结合,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时代性。 关键词:古代漆器;纹样;研究;几何 一、前言 在漆器的发展历史中,纹样一直是创作者倾心研究的重要对象。所谓纹样,是花纹和装饰的统一体,也有花纹、纹饰或图案之称。勾勒在漆器上的纹样,多为象征或装饰之用。纵观漆器的历史,秦汉时期是其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在这个时期,漆器纹样的选材、绘制样式基本定型。可以说,这段时期是中国漆器发展罕有的黄金时代。本文以秦汉时期为例,就中国漆器纹样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并总结了不同类型漆器纹样特征,以此还原我国古代漆器之美。 二、中国古代漆器纹样的类型 1.几何纹样 在漆器的装饰纹样中,几何纹样不仅是漆器中最早使用的纹样,其应用也最为广泛。漆器中的几何纹样简单明晰,具有鲜明的符号性特征。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封建制国家。早在秦朝时期,中国漆器几何纹样的发展就已经趋于成熟。从秦墓出土的各式漆器纹样中研究发现,秦代漆器的几何纹样主要涉及点、圆、方格、菱形等。秦汉漆器中,多数漆器上的几何纹样与其他的花纹互相映衬,共同构成一幅和谐的图案。而也有少数漆器上的纹样呈单一的几何形,这些几何图案经过相互变换构成简单的几何图纹。在秦代,几何纹样的差异多与绘制器具的不同、区域的不同直接相关。如在睡虎地出土的秦墓中的一只耳环,其上的几何纹样为点纹,而且大小不一。而在汝阳官庄出土的秦墓中的一个漆圆盒,其上的纹样则以卷纹为主。 中国的汉代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思想上呈现出高度的单一性,但在漆器纹样 方面,却表现出多样性的特征。汉代漆器风格独特,最常见的几何纹样主要涉及菱形、三角形、圆、直线等等。几何纹样虽然在汉代漆器上占有一定的比例。但就目前来看,单纯的以几何形为主的漆器纹样相对较少,多为一些造型简单的耳饰等物。在该时期出土的漆器中,几何形多与其他纹样配合在一起,相辅相生。从几何纹样的形式上来看,连续纹样的漆器更为常见。一般来说,这类连续纹样多呈对称图形,常见于耳杯、盘、方壶等漆器上。 2.动物纹样 动物纹样主要是以各种鸟兽虫鱼为原型所创作的漆器纹样。通常可分为夸张和写实两大类。 在秦墓中出土的各种秦代漆器中,主要的动物纹样有马、龙、鸟等。这些动物纹样大多由匠人直接绘制在器具上。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墓中,动物纹样的器具不在少数,如凤形勺以及各种鸟云纹器具等等。在这一时期的漆器动物纹样中,纵然是同一种动物纹样,在各种不同的器具上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鸟云纹是秦代漆器纹样的一大突破。该时期的鸟云纹有的线条流畅,有的复杂多变;有的为主要纹样,而有的则为辅助纹样。 及至汉代,漆器中的动物纹样更为生动丰富。从出土的汉代漆器中可见,这个时期动物纹样已经发展成为漆器纹样中的主要构成部分。其中,虎、龙、鱼、鸟等纹样尤为匠人偏爱。 这些动物纹样大多是匠人在器具上利用色彩绘制而成,也有少数是在漆器上镂刻形成,如龟盾。汉代漆器动物纹样的内容更为宽泛。很多漆器上都绘制有瑞兽,如龟、龙、鹤等。这与当时上层社会追求长生不老的意识是相通的。与此同时,汉代的漆器纹样中也有大量的兽面纹、蛇纹等。但这些动物纹样作为图腾的作用已经弱化,它们更多的是以装饰的作用出现。 3.植物纹样 一般来说,漆器纹样中的植物纹样多是以各种树木花草为原型的图案装饰。秦汉时期, 在

中国民间传统图案

中国民间传统图案 1 图案:狮子、绣球。 解题:狮,哺乳纲猫科动物。雄狮壮硕雄健,颈有鬣。 我国古代工艺中的狮纹样,是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提炼并 加以图案化的结果,较真狮英武而活泼。绣球是用丝织品 仿绣球花制作的圆球。古代视绣球的为吉祥喜庆之品。据 《汉书·礼乐志》,汉代民间流行「狮舞」,两人合扮一狮, 一人持彩球逗之,上下翻腾跳跃,活泼有趣。「狮子滚绣球」 图案,来源于此。舞狮子为民俗喜庆活动,且寓意祛灾祈 福。由绣球组成的图案又叫「绣球锦」、「绣球纹」等。 2 图案:象驮宝瓶 解题:太平,谓时世安宁和平。《汉书·王莽传上》:「天下太平,五谷成熟。」温庭筠《长安春晚》诗:「四方无事太平年。」又指连年丰收。《汉书·食货志上》:「进业曰登,再登曰平……三登曰太平。」象,哺乳动物。体高约三米,鼻长筒形,能蜷曲。门齿发达。象寿命极长,可达二百余年,被人看作瑞兽。象也喻好景象。宝瓶,传说观世音的净水瓶,亦叫观音瓶,内盛圣水,滴洒能得祥瑞。「太平有象」也叫「太平景象」、「喜象升平。」形容河清海晏、民康物阜。

3 图案:三只羊 解题:羊、古同祥字,寓吉祥。三羊喻「三阳」。三阳,卦爻之初九、九二、九三,阳气盛极而阴衰微也。开泰,泰卦名;乾上坤下,天地交而万物通。开泰即启开的意思,预示要交好运。「三阳开泰」图案,寓意祛尽邪佞,吉祥好运接踵而来 4 图案:一个盒子里飞出五只蝙蝠。或画和合两仙嬉戏蝙蝠 解题:和仙、合仙,是指高僧寒山和拾得。寒山,一称寒山子,唐代僧人,相传他居丰县(今浙江天台)寒岩,喜吟诗饮酒,与天台国清寺僧人拾得为好友。清雍正十一年,寒山,拾得被封为和圣与合圣,世人称「和合二仙」或「和合二圣」。「盒」与「合」、「和」同音,喻「和合」。旧时民间嫁娶,喜挂和合像,取「和谐好合」之意,以图婚姻美满。

楚国的漆器文化

“买椟还珠”新解 ----楚国的漆器文化 邵学海(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我们对楚人有一个重表面的印象,对郑人有一个轻实质的看法,那是来自成语“买椟还珠”的影响。故事说:有一楚人到郑国去出售珍珠,售前,他用名贵的楠木做了一匣子,并用香料熏烤,再用光闪闪的珍珠镶嵌,用漂亮的玫瑰宝石装饰,继而衬托在五光十色的翡翠羽毛上。宝珠盛在瑰丽的匣子里,既有夺目的看相,又有宜人的味道,真可谓美不胜收。不料郑国人看中了匣子,故买了匣子,还给楚人宝珠。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讥讽这位楚人说:“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意思是说:这个楚人善于卖盒子,却不善于做珠宝的交易啊。 如果稍加推敲,便可发现这则故事对盒子外观的描述不够全面,因为珍珠和宝石不可能直接镶嵌、装饰在木质面上,而须一媒介使之固定。根据当时的材料和技术能力,这一粘合剂只能是生漆,而且盒子的整体髹饰,可能属于类似后来的“衬色鈿嵌”或“描漆错鈿”工艺。1986年湖北荆门包山楚墓出土一件髹漆彩绘的凤鸟双连杯,其鸟首、腹、翼均有嵌银装饰,根据墓主楚国“第一副总理”之身份,凤鸟双连杯在当时恐怕属于高档商品。可以想象,楚人刻意制作的,以漆色髹饰并镶嵌了红色宝石的楠木盒子,衬之于翡翠羽毛上,该是如何美仑美奂。 假如这个推断没有问题,那么楚人所制之“椟”,从功用的角度,今天称“漆盒”;从工艺的角度,今天统称“木胎漆器”;若按考古学分类,则归之为“漆木器”。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借“买椟还珠”及“秦伯嫁女”的故事,批评“今世之谈士”,往往“以文害用”——不实在,不实际,还很花哨。用今天的话说,即重了包装,轻了内容。2000多年中我们都用这一成语讽刺本末倒置的人,这位楚人就成了搞形式主义的老祖宗。但是,为什么韩非子独独把漆盒髹饰与楚人挂上钩,而不是与齐人、晋人、吴人、越人相联系呢?这个成语用例应该有一深厚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在这个背景上发掘一点楚人正面的东西,譬如楚国漆器工艺成就,或者南方楚人审美情趣以及价值观念的某些信息等等。 中国漆器制造业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千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一件朱漆碗,是已知中国使用自然生漆的最早例子,续后良渚文化发现漆器;商代墓葬里也发现漆棺彩绘,但棺木已朽,漆皮完好,可见漆的化学稳定性是惊人的。 距今7000千年以来,中国古代漆器的发现不绝如缕,但从未形成高潮,直至战国大为改观。著名文物鉴赏家王世襄说:这个时期产量之多,品种之备,制作之精,分布之广,都远远超过前代,成为中国漆器发展的第一个繁盛期。他根据出土文物还说:楚国是战国时期幅员最大的国家,战国漆器大多出自楚墓,故而漆器在楚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总之,中国漆器第一个繁盛期,是由楚国漆器所构成的。 我们曾经说,欲全面了解中国先秦文化,则不能忽视楚文化;欲全面了解中国青铜时代,则不能忽视楚国青铜器。我们还应该说:欲了解中国漆器的发展,则必须了解楚国的漆器。这是历史事实留给今天的结论。 这里所说的漆,又称大漆,因产自中国,又称国漆。具体地讲,漆液由漆树所分泌,收获漆液叫“割漆”,即在漆树上割一豁口,让漆液流入预先置放的容器中。漆树生长以及漆器髹饰,适宜在年平均气温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全 论漆艺与中国古代乐器

在中国,漆艺与古乐器有着不解之缘。早在《诗经》中就有琴瑟与大漆的记载“椅桐梓漆,爰伐琴瑟。”所谓漆艺,即漆工艺。中国大漆素有“国漆”身份,漆器艺术跻身“国粹”行列。在世界音乐史上,中国古代漆乐器是独一无二的。据考古发现,古代漆乐器有排箫、篪、琴、瑟、琵琶、笛、筑、虎座凤架玄鼓、竽、竽律、木编钟等种类。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过战国早期的13管漆排箫与两支漆篪,曾侯乙墓和长沙五里牌楚墓均出土过10弦漆琴,最为著名的要数出土的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唐代漆琴“大圣遗音”和“九霄环佩”。春秋战国时期十分流行漆瑟,目前出土最早的是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漆瑟,1957年信阳长台关出土绘有狩猎场面的漆瑟,虎座凤架玄鼓是典型的战国时期楚国打击漆乐器。漆瑟在两汉时期多见于画像石,唐代琵琶盛行,漆瑟只在民间流传,唐宋后漆瑟形制有所改变,与筝相似。琵琶大约在东汉时期由西域传入我国,新疆尼雅汉代精绝国遗址中曾出土过漆琵琶残片,凡此不赘列。可见中国古代乐器多用大漆髹涂,漆艺赋予乐器之美,乐器也成就漆艺之韵,它们之间同理同性,相辅相成、互为反哺。 一、品性漆艺之道与乐器之理 大漆的品性是中国古代漆乐器制作的首选因素。大漆的黏性与防蚀、耐酸碱、防潮、耐高温等品性为制造古乐器提供物理依据。大漆之道与乐器之理的同构性,正所谓“道器不二”。 髹漆是制作琴瑟时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漆面坚硬, 漆膜可以保护乐器外体免受侵蚀;漆膜有弹性,对于传音、共鸣皆有改善,更可衬出乐器音韵悠长绵远;漆膜温润含蓄,不仅使乐器卓显高贵典雅,更可烘衬乐器的东方传统韵味。大漆的黏性为乐器制作提供天然“乳胶”,成语“如胶似漆”道出天然漆的重要品性黏性。漆乐器正是利用大漆的附着力而使漆乐器稳固而美观,譬如战国时期彩绘竹胎排箫各箫管的排列边,就是利用大漆粘固。大漆有防蚀、耐酸碱、防潮、耐高温等化学属性,它为古乐器物理属性提供保障。最为重要的是漆膜对乐器发音系统有一定改善作用,譬如排箫音色纯美,宛如自然流云清风,素有“天籁之音”的美称。大漆作为髹饰漆器外表的艺术,它具有音乐般的品性。漆色光泽静幽典雅,具有排箫音色之美。曾侯乙墓出土的“彩绘竹胎漆排箫”,通体黑漆为地,用朱、黄色漆髹绘三角纹样,口沿髹朱色。以当今色彩学中图谱来分析,黑与红的搭配也是一种理想的搭配。红色波长最长,纯度最高;黑色波长最短,纯度消失。由此可见,古时漆乐器多以朱黑二色髹饰是符合色彩科学道理的。漆色的黑有其他黑色所没有的含蓄、蕴藉,给人以深沉内敛的美感,更烘托出乐器典雅深邃的传统东方文化意蕴。不仅是排箫,古代琴瑟髹漆也是如此,如湖北随县战国初期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通体涂布厚黑漆。南北朝时期的古琴“万壑松风——仲尼式”,中层为坚硬的黑漆,表层为薄栗壳色漆。隋琴“万壑松——霹雳式”,面为黑及栗壳色间朱漆,底栗壳色漆。唐琴漆色也主要以黑色、栗壳色为主,朱砂琴较为少见。这些乐器之髹足以彰显中国古代乐器之韵。 漆艺材料之道与乐器之理也是同构的。材料美是古代乐器工艺美自身的必然选择,譬如大漆对颜料的选择,由于大漆含有漆酸,凡是含有锌、铜、铁、钙、钠等金属化合物与大漆之漆酸是相克的,一旦与漆酸起化学反应而变暗黑,则不能入漆。《淮南子?览冥训》曰“慈石之引铁,蟹之败漆”,同书《说山训》也曰“漆见蟹而不干”。“蟹之败漆”与“漆见蟹而不干”意思是蟹黄与大漆相克。现代漆化学研究表明,生漆主要成分有漆酚、树胶、水分等,主要成分为漆酚,漆酚遇到蟹黄后,甲壳素的水解产物壳多糖就产生了保湿作用,如蟹黄污衣,能以蟹脐擦之即去;同样漆毒患者,也可搽蟹黄治疗。“漆见蟹而不干”为同样道理,也就是漆酚遇到蟹黄后而生产过量水分而不干。说明古人不使用“蟹黄”入漆,其原因大概在

《中国漆器》教案1

《中国漆器》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要求:通过了解漆器工艺制作过程和种类,各时期漆器工艺的发展。从中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理解其精神领域的外在体现。 2、能力目标要求:通过给学生展示中国古代高超的漆器工艺,了解漆器工艺种类和发展,使同学们对漆器精湛的工艺产生兴趣,提高其鉴赏能力,并紧跟着老师了解各朝代作品中体现的人文思想,对单色造型基础具有自己的见解,运用于今后的设计作品中。 3、情感目标要求:重点是对漆器工艺中各时代特征的了解和感悟。作品是作者精神的体现,更是时代的产物,所以应当重视思考漆器发展的源流,感知时代情感体现。 教学准备: 准备漆器工艺现代作品,以便直观展现。多媒体课件PPT 课前了解古代文明起源直至明清时期的思想价值观,以便更轻松展开本课程的造型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漆器的起源。 2、了解漆器的发展。 教学过程: 问题引导师生互动----吸引同学兴趣 演示图片观察研究----对历代漆器工艺进行观察鉴赏以及探讨,引发同学思考。 对此归纳讲述总结----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漆器工艺的理解经过前几节课同学们对中国美术史的学习,不难发现,在庞杂的美术体系中,工艺美术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工艺美术在各个朝代都有其鼎盛代表,如商周的青铜、汉朝画像砖、明清的瓷器,等等。 当然这些工艺在各个历史时期也一定有其独立特点。这节课,老师就其中不为众所知的漆器工艺的朝代发展经行纵向评述,希望同学们能对此有所了解。 1、提问:同学们有谁了解中国古代的漆器工艺? 我国古代漆器工艺是用漆涂在器物表面上所制的日常器具及工艺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 2、提问:漆器是一种工艺美术,在中国古代有什么作用呢?又有什么特点呢?

五年级下美术教案-中国漆器_浙美版2014秋

中国漆器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漆器的基本知识、工艺特点。培养学生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 1. 感受漆器工艺美术品的外在形式美和特有的人文内涵。 2.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法上。 教学难点: 主要是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简单介绍漆器工艺。(图片展示) 漆器工艺: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但这里所说的漆,是指一种天然漆,一般称为生漆,俗称大漆,系漆树身上分泌的液汁,呈灰乳色,接触空气氧化,成栗壳色,干固后成褐黑色。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我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并对日本等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古代漆器工艺的种类有哪些呢?请同学回答。 这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和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 二、主要作品赏析: 1.《木胎朱漆碗》(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木胎朱漆碗口径10.6×9.2厘米,高5.7厘米,底径7.6]×7.2厘米。此碗由一块木头镟挖而成,碗壁较厚,口部微内收,腹部弧线较深。碗底圈足较高且略外撇。碗表面呈朱红色,略有光泽。 整段木头镂挖而成。外壁雕刻成瓜棱形。敛口,扁鼓腹,矮圈足。斑驳的红色涂料经鉴定为有机漆,据测定应是掺有朱砂一类颜料的漆。 2.《彩绘描漆虎座双鸟鼓》(战国)战国,座长87.8厘米,高104.2厘米,宽15.9

厘米,此器是1965年在北江陵望山楚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出土时虎座、双鸟及鼓均已分散,并有残缺,拼合后经复制成了现在所见之物。它的造型新颖巧妙,极富想象力,运用漆、雕、绘三种工艺手段,创造了一个十分实用同时又非常美观的乐器,达到了实用与美观的完美统一。 3.《彩绘人物故事图屏风(局部)》(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彩绘人物故事漆屏或称彩绘人物故事漆屏、北魏彩绘人物故事漆屏,该文物出土于司马金龙墓,该墓址坐落在山西大同城东南7.5公里处的石家寨村西南。 司马金龙墓出土漆屏为木质漆屏风,上绘有多幅人物故事画,色彩艳丽,线条清晰。这一漆屏既是魏晋时期漆器珍品,又是北魏绘画史上的佳作。 该文物反映了北魏的社会生活,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彩画漆屏风大都已经朽散,从保存较好的两段看,绘画内容大部采自汉代刘向《列女传》故事,绘画艺术和油漆工艺都有很高的水平。它继承了战国和两汉漆画的优良传统,在相当大的画面上以富丽的色彩描绘了真实生动的多种图画,而技法上却较两汉前进了一大步。 4.《车马出行图圆奁》(战国)1987年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战国,直径27.9,通高10.8cm。 夹丝胎。由盖、器身相套合而成,整器呈圆筒状,平底,盖顶部隆起。奁里髹红漆,奁外髹黑漆,并在黑漆地上以深红、桔红、土黄、棕褐、青等颜色彩绘花纹。盖顶绘凤鸟纹、变形蝶纹、卷云纹等图案,奁底周边绘勾连云纹,器身外壁绘凤鸟纹、卷云纹。盖外壁绘车马出行图,共有26人、4辆车、10匹马、5棵柳树、1头猪、2只犬、9只大雁等。这幅车马出行图写景状物,栩栩如生,场面十分壮观,生活气息浓郁,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古代漆画艺术珍品。出土时,奁里放置有花椒、铜镜、搽粉饰、骨笄、木片饰、蛤蜊壳等物。 5.《彩绘牛马鸟纹漆扁壶》(秦代)高22.8厘米、腹宽24.2厘米、厚7.8厘米1978年云梦睡虎地44号墓出土 盛水器,木胎,挖制。两腹一面绘雄壮有力的牛,另一面绘并肩前进的奔马和飞鸟。 壶体木胎髹漆,一侧绘牛,一侧绘奔马与飞鸟。此马奋蹄向前,尽管奔跑动态的表现不够娴熟生动,但飞鸟于马首之后,可见马奔之迅疾。

中国古代纹样的变迁

xx古代纹样的变迁 我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化传统的艺术大国,装饰纹样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出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恢宏的成就。我国传统装饰纹样千变万化、绚丽多彩。因其附着载体的不同从而产生了陶器纹样、青铜纹样、织绣纹样、玉器纹样等;因其装饰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动物纹样、人物纹样、植物纹样、生活场景纹样等;按其装饰手法又可将其分为抽象纹样、具象纹样等。从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角度来看,它大概经历了一个从简洁抽象到繁缛,从狰狞严肃到活泼和生活化,从简单的动物植物到寓意丰富的装饰吉祥纹样占居主流这样一个历史发展演化的脉络。 早在几千年前的陶器时代,先民们就开始运用图案来装饰自己的生活,利用装饰语言来表达对美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彩陶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中一种卓越的创造。它的图案组织和表现手法的出色成就在装饰艺术领域中放射着灿烂的光彩。从彩陶图案整体看,是以丰富多彩的集合图案为主体,但也有山纹、花瓣纹。 几何印纹陶的制作,有手制、模制和轮制集中,几何形花纹常见的有水浪纹、米字纹、回纹、方格纹、编织纹、绳纹等十种。这些几何纹连续反复,系那个成了一种规律的图案美。 所以被誉为是最优秀的东方沿海的古代文化。 商代青铜器的装饰花纹,多流行想象的动物纹。例如,饕餮纹、夔纹、龙纹、凤纹等。 其主纹常见的饕餮纹,多饰在器物的显要部位。龙纹是我国装饰纹样中应用最久的一种,最早见于青铜器。商代青铜器的图案纹样以单独适合纹样为主,多采用对称的格式。尚待装饰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的结合。后期出现了三层刻画,即除主纹和地纹外,还在较粗的花纹或主体花纹上,再勾刻以细线。 周代纹样打破了商代一直线为主的特点,也打破了对称的格式,一般都组成形,但又未完全摆脱直线的雏形,因此形成直中有圆、圆中有方的特点,窃曲纹就是代表性的一种。周代盛行鸟纹,环带纹应用也较多。另外,还有重环纹、瓦纹等。周代的装饰特色是不用地纹,装饰画纹中,在商代成为主体花纹

中国传统纹样-几何纹样篇

中国传统纹样-几何纹 样篇 --------------------------------------------------------------------------作者: _____________ --------------------------------------------------------------------------日期: _____________

中国传统纹样几何纹样篇 中国传统纹样 纹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个流程,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始终,反映出不同时期的风俗习惯。从原始社会简单的纹样到奴隶社会简洁、粗犷的青铜器纹饰,再到封建社会精美繁复的花鸟虫鱼、飞鸟走兽、吉祥图案纹样,都凝聚着相应时期独特的艺术审美观。 1、连珠纹 连珠纹尤其连珠圈纹是古波斯萨珊王朝最为流行的花纹;在萨珊风格织物中,以对兽或对鸟图案母题为主,而以各种圆和椭圆的连珠作为图案装饰主题。连珠纹图案于5~7世纪间沿丝绸之路从西亚、中亚传入我国,但在这一时期基本是作为器型排列的边饰。连珠纹在中国的唐锦中成为数量最多,而且具有时代特色的纹饰。至隋代,连珠纹发展为连珠圈纹,并成为各种器物的主题纹样。波斯锦传入后,约7、8世纪时我国也曾模仿织造。不论其产于何地,凡属此类萨珊波斯风格的织锦,皆称为“萨珊式”织锦(Sasannian’figured silks)。 新疆吐鲁番斯坦那出土连珠纹是从波斯萨珊王朝的装饰形式中吸收过来的唐代流行花式,传统华夏艺术思想与外来形式的结合,丰富了唐代的文化。

2、云雷纹 陶瓷器装饰的一种原始纹样,图案呈圆弧形卷曲或方折的回旋线条。圆弧形的也单称云纹,方折形也称雷纹,云雷纹是两者的统称。 云雷纹有拍印、压印、刻划、彩绘等表现技法,在构图上通常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式展开。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能从漩涡纹发展而来。至商代晚期,云雷纹已经比较少见,但在商代白陶器和商周印纹硬陶、原始青瓷上,云雷纹仍是主要纹饰。商周时代云雷纹大量出现在青铜器上,多作衬托主纹的地纹。到了汉代,随着青铜器的衰退,陶瓷器上的云雷纹也消失了。

中国传统纹样·几何纹样篇

中国传统纹样·几何纹样篇 纹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得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得整个流程,贯穿于人们生活得始终,反映出不同时期得风俗习惯。从原始社会简单得纹样到奴隶社会简洁、粗犷得青铜器纹饰,再到封建社会精美繁复得花鸟虫鱼、飞鸟走兽、吉祥图案纹样,都凝聚着相应时期独特得艺术审美观。 1、连珠纹 连珠纹尤其连珠圈纹就是古波斯萨珊王朝最为流行得花纹;在萨珊风格织物中,以对兽或对鸟图案母题为主,而以各种圆与椭圆得连珠作为图案装饰主题。连珠纹图案于5~7世纪间沿丝绸之路从西亚、中亚传入我国,但在这一时期基本就是作为器型排列得边饰。连珠纹在中国得唐锦中成为数量最多,而且具有时代特色得纹饰。至隋代,连珠纹发展为连珠圈纹,并成为各种器物得主题纹样。波斯锦传入后,约7、8世纪时我国也曾模仿织造。不论其产于何地,凡属此类萨珊波斯风格得织锦,皆称为“萨珊式”织锦(Sasannian’figured silks)。 明与阗青玉连珠纹转心佩清初,白玉连珠纹 西汉连珠纹昭明镜

陶瓷器装饰得一种原始纹样,图案呈圆弧形卷曲或方折得回旋线条。圆弧形得也单称云纹,方折形也称雷纹,云雷纹就是两者得统称。 青铜器、陶瓷器上一种典型得纹饰。基本特征就是以连续得“回”字形线条所构成。有得作圆形得连续构图,单称为“云纹”;有得作方形得连续构图,单称为“雷纹”。云雷纹就是两者得统称。云雷纹常作为青铜器上纹饰得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得。盛行于商代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仍见沿用。在粤系得铜鼓上,云雷纹就是作为主导纹饰应用得,常见密布于鼓面中心太阳纹得周围,象征太阳与云雷共存于天际,这就是南方民族对云雷崇拜得一种反映。 云雷纹织物 春秋战国云雷纹玉璧战国云雷纹镜

中国传统图案和传统纹样

中国传统图案及寓意 中国传统图案及寓意 图案:梅花、竹、绶带鸟 解题:齐眉,《后汉书·梁鸿传》:「〔鸿〕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案」,有脚的托盘。「眉」与「梅」同音。世称夫妇相敬谓「举案齐眉」。「齐眉祝寿」,比喻夫妻互敬互爱,健康长寿。

图案:鸳鸯、莲花、莲实。 解题:鸳鸯,水鸟名,羽毛颜色美丽,形状象凫,但比凫小。雄的翼上有扇状饰羽。雌雄常在一起。旧时文艺作品中常用来比喻夫妻恩爱。《禽经》载:鸳鸯,朝倚而暮偶,爱其类。据说鸳鸯成对游弋,夜晚雌雄翼掩合颈相交,若其偶失,永不再配。莲实,莲子,喻连生贵子。「鸳鸯贵子」寓意夫妻恩爱,同偕到老。

图案:两条龙、龙珠等。 解题:龙,《说文》十一:「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钜,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珠,指夜明珠、珍珠。《述异记》卷上:「凡珠有龙珠,龙所吐者……。」传说龙能降雨。民间遇旱年常拜祭龙王祈雨。后演成「耍龙灯」的民俗活动,「二龙戏珠」即由「耍龙灯」演变来的,有庆丰年,祈吉祥之意

图案:凤凰、太阳。 解题:凤凰,亦作「凤皇」传说中的神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其形据《尔雅·释鸟》郭璞注:「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伦,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安宁。」古来有关凤凰的传说故事很多,传统年画,以凤凰为题材的图案运用也较普遍

图案:龙凤呈祥。 解题:龙凤都是传说想象中的生物。不仅形象生动、优美,而且赋予许多神奇的色彩。龙能降雨祈丰收,又象征皇权。凤凰风姿绰约高贵,牵涉许多传说,在人们心目中成为吉祥幸福的化身。龙凤又用来形容有才能的人。《南史·王僧虔传》:「于时王家门中,优者龙凤,劣者虎豹。」「龙凤呈祥」图案象征高贵、华丽、祥瑞、喜庆。

(完整版)中国古代漆器剖析

一、新石器时代古朴的漆器艺术 新石器时代的漆工艺,从公元前五千年至前二千年,经过了长达三千年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漆器,目前已发现两处:1974年发现的距今七千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和1973年发现的距约五千五百年的江苏常州圩墩马家滨文化遗址。 河姆渡遗址出土两件漆器:朱漆瓜稜碗和緾藤篾朱漆筒形器。这是目前考古发现世界上最早的漆器。但是,这两件漆器,已经使用了朱漆,而从本色漆(褐黑色)到色漆(朱色漆)的使用,中间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说明河姆渡遗址的漆器,只是中国漆器的流,还不是源。 常州圩墩遗址出土了漆筒形罐和喇叭形器,这些漆器使用了红黑两色漆,说明漆工艺进步了,但时间上比河姆渡晚了二千五百年,漆工艺在早期的进展是多么缓慢和多么不容易! 新石器时代后期的漆器发现增多了,主要有江苏吴江梅堰良渚文化遗址的黑漆陶罐、棕红色漆陶杯,浙江余杭瑶山良渚文化遗址的嵌玉高柄朱漆杯等,山西襄汾陶寺文化遗址的彩绘漆鼓、案、豆、俎等。 根据上述考古资料,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很可能是漆工艺的摇篮,此后,逐渐扩展到黄河流域等地。 新石器时代的漆工艺,时间虽然长达三千年,但由于生产力低下,进展缓慢。这个时期漆器制作工艺简单,主要是用石器作工具,将木料砍制或挖制成胎,再涂漆而成。胎骨比较厚重。前期只有木胎一种,后期出现了陶胎漆器。 这个时期漆器艺术的表现手法,无论是造型艺术,还是装饰艺术,均处于古朴的阶段,其特点是朴素、单纯,像天真的儿童,像大树初生只有两片叶子一样,给人以纯真和朴素的美感。如饰带纹、回纹、云纹等简单的几何纹饰;绘红、黑等并不复杂的色彩;器形则注重实用,几乎没有附加装饰。值得注意的,是余坑良渚出土的朱漆杯,镶嵌了平平整整一周白玉珠,朱漆与白玉交相辉映,非常美观,证明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了漆器镶嵌工艺,这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二、夏商周神秘、威严、庄重的漆器艺术

中国传统纹样常的几种和寓意

几种植物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天地之间,万物丛生,芸芸众生,有万千生灵相伴,在这些生灵中,有很多动植物在我们传统文化中,都有其象征意义呢。 一、石榴 果实里含籽粒甚多,常用来寓意多子多福,人丁兴旺,可以送之给新婚夫妇,以示祝福早生贵子。多子多福,自然就家族兴旺、绵延不断。此外,中国人喜欢红火喜庆,见过石榴花的人都知道,石榴花色如火一般,热情艳丽,满枝的石榴花象征了繁荣、美好、红红火火的日子。因为这个原因,中医上还有石榴入肾,有补肾精、强腰膝的作用。

松柏的枝傲骨峥嵘,而且四季长青,历严冬而不衰。在《论语》赞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很多诗人常以松柏象征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所以,松柏象征着坚贞不屈。 三、葫芦 葫芦单单丛字音上来看,葫芦的谐音是“福禄”。福是和谐,这就是代表家庭的幸福。禄代表的是升官发财,这就是代表的是财富,所以连起来的话就是家庭幸福,升官发财。

芍药和玫瑰一样,都是富贵花,西方的玫瑰由血液浇灌而成,而东方的芍药乃天地灵气所生,玫瑰华丽而多刺,芍药则艳而不娇,媚而不俗。芍药花的花语和象征代表意义:依依惜别,难舍难分。《诗经·溱洧》:“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情人离别赠以芍药,是离别的花朵,同时也寓意伤心。 芍药象征友谊,情爱,尊为“花中皇后”,“情人花”。古人以互赠芍药来寄思传情,也表示惜别。 五、桃花 象征着青春、婚姻和爱情,桃木可以辟邪。桃之夭夭,烁烁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同时,桃花还象征着长寿,《太清方》曰,“三月三日采桃花,酒浸服之,除百病,好颜色”,而桃花所形成的果实,桃实更被视为延年益寿之物,由此其引发出的许多如王母的蟠桃会等故事,把桃果称为“寿桃”。

中国古代漆器款识风格的演变及其对漆器辨伪的重要意义

故宫博物院 院刊 2004年第6期 总第116期 72 中国古代漆器款识风格的演变 及其对漆器辨伪的重要意义 陈丽华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考古发掘出土和传世具款漆器的详尽梳理,根据漆器款识 的发展规律,将中国古代漆器款识风格的演变划分为三大阶段,并对各阶段不同历 史时期的款识特征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同时对漆器的生产和管理制度等相关历史问 题进行了探讨。此外,还就漆器款识风格的演变于漆器断代和辨伪的重要性发表了 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漆器 款识 风格 演变 辨伪 我国制漆工艺历史久远,最早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最早的漆器实物,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纵观我国古代漆器工艺的发展历程,可知其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而渐臻成熟和完善,主要体现为漆器品种、造型、纹饰和胎质的不断丰富以及工艺技法的不断提高,这些均可为我们探索中国古代漆器工艺的发展变化、对漆器进行断代与辨伪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在考古发掘出土和传世的漆器上常常可以发现一些记录性文字,内容涉及漆器的制作年代、制作地点、制作工序、制作工匠的名姓等,此类文字习称为款识。它是漆器工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工艺美术等发展成熟的一项标志。漆器款识既是我们今天研究确定漆器产地及其制作年代的依据,同时对我们了解不同历史时期漆器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等相关制度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款识作伪通常也是漆器作伪者惯用的手段之一,这无疑给漆器的断代和辨伪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除了需要谙熟不同时期漆器的品种、造型、纹饰、胎质、工艺技法等基本特征以及相关的历史知识外,正确认识和了解不同时期漆器款识的内涵及其风格特征,把握其规律,娴熟于心,更是漆器断代与辨伪的关键所在。

中国古代玉器漆器织绣工艺教案

中国古代玉器漆器织绣工 艺教案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课题:中国古代玉器、漆器、织绣工艺 课时: 1课时 课型: 工艺课 授课对象: 高一学生 教材分析:在我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并且对日 本等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和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织 绣、玉器和漆器的基本知识、工艺特点。培养学生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1. 感受各类工艺美术品的外在形式美和特有的人文内涵。 2.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 法上。 教学难点:主要是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方法:大量收集中国古代玉器、漆器、织绣工艺材料深入研究和学习。 1.教法:从中国古代玉器、漆器、织绣工艺的基础知识慢慢地学习,由易到难。 2.学法:认真理解中国古代玉器、漆器、织绣工艺知识。 教具准备:教材、自制课件。

学具准备:制作的图片仔细观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3分钟) 学习和了解古代玉器、漆器和织绣工艺,让同学们知道我国工艺艺术博大精深。 二:引入新课:(5分钟) 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除了陶器和青铜器工艺外,成就最突出、而且最 富民族特色的就是玉器、漆器和织绣工艺。 三:讲授新课:(30分钟) (一):玉器工艺: 1:以硬玉、软玉、碧玉、水晶等为原料而制作的工具、装饰品、祭器、陈设品等通称为玉器。根据现有资料证明,中国最早的玉器出现于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那时就是以石头作为生活、生产工具的材料,其中比较美丽的、有光泽、有色彩花纹的石头,就被用来作为装饰品,后来人们知道了打磨、穿孔、镂雕等加工手段。到了新石器时代后期,玉就从石头中分离出来成为工艺品 2:中国古人对玉的解释除了物质的特性——质地温润缜密、光泽柔和外,还赋予它以“德”的含义。商周时代,作为玉器,有用于祭祀(si)和礼仪的“礼玉”,有用于服装佩饰的“佩玉”,以“佩玉为尚”,成为一种具有社会道德含义的特殊物品,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文人对玉的特征和内涵的典型概括。中国古代制造玉器的工艺,先秦时期称琢玉,宋代称碾(nian)玉,今称碾琢。玉器的造型和纹饰均是靠碾琢而成。玉器的设计创作方法,是因材施艺,科学地利用材质、色泽,尽其玉材美的光泽。 (二)漆器工艺: 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但这里所说的漆,是指一种天然漆,一般称为生漆,俗称大漆,系漆树身上分泌的液汁,呈灰乳色,接触空气氧化,成栗壳色,干固后成褐黑色。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

关于中国传统纹样

关于中国传统纹样的愚见 2007年08月31日星期五 00:09 中国传统纹样背后的“意”是人们迷恋其造型的关键。不论古人还是现代人,对美好事物都一样地心存向往,因而传统纹样蕴含的吉祥意味同样适用于现代设计,适用于传达现代人的设计意念。例如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采用的就是源于佛教“八宝”之一“盘长”的造型,取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之意,迂回往复的线条象征着现代通信网络,寓意着信息社会中联通公司的通信事业井然有序、信息畅通,同时也象征着联通公司的事业无以穷尽、地久天长。这种吉祥寓意的沿用,使我们的现代设计少了一些商业气,更多了一些文化气息和亲和力。靳埭强设计有限公司司标设计是中国传统吉祥文化和现代审美观成功结合的又一范例,司标巧妙借用“方胜”图案为基本框架,“方胜”是中国特有的吉祥文化图形,它表达了同心双合、彼此相通的美好意愿,结合“盘长”图案以传达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相辅相成的思想,这是一种积极的对追求幸福生活的情感寄托,因此在民间广泛应用。靳埭强先生借题发挥,使自己的设计更有情感色彩,对内含的表达更具哲理性。虽源于传统“方胜”图案,但又不如实照搬,而是经过了形象的再创造,使司标更加适应以后的展开使用。北京2008年申办奥运的标志(附图3)没有对传统造型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艺术特有的“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标志不仅体现了中国特有的风采,同时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又如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台标,借用了原始社会彩陶上的凤鸟图形,并使用了中国图案特有的“喜相逢”结构形式,反映出一种厚实的文化底蕴,凤鸟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现代媒体的特色。还有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原企业标志均采用了吉祥纹样“回纹”。视觉传达艺术、环境艺术等设计领域处处可见表达吉祥的元素。近些年服装业“中国风”的回归也反映了这种趋势,就连肯德基老爷爷也戴上了喜气洋洋的瓜皮帽,穿上了唐装向我们传递祝福。这些都反映了现代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透过传统艺术的历史延伸脉络,我们可以看出,艺术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地受到新的技术与意识观念的冲击而更新拓展,它的内涵与精神则是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是民族形式的灵魂之所在。中国吉祥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它那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正熠熠生辉。当然,继承并不意味着拘泥,在设计中单纯地奉行“拿来主义”,没有推陈出新,将会导致民族传统艺术发展的停滞,最终也会使我们的设计成为大批没有时代精神的古董拷贝。完全背离传统更是不可取的,对西方现代艺术简单的模仿和挪用将使我们的艺术丧失民族个性。当前有不少素质低劣的设计者呈给大众的不是精神食粮和美的享受,而是打着“前卫”的旗号从西方拾来的一些“牙慧”甚至视觉污 染。 因此,我们应该倡导民族文化和先进文化,抵制腐朽文化,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打造新的民族形式,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以现代化国际化语言来表达,把吉祥符号的精神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必定会使现代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

纹样的历史

纹样的历史 在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传统图案纹样丰富多彩,璀璨夺目。它既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巨大财富。五、六千年以前,我们祖先创造彩陶文化,其后的各个时代都曾产生过许多的工艺品,如:青铜器、陶瓷、丝绸、漆器、金银错、玉雕、牙雕、砖石雕刻、刺绣、编织、蜡染等等。从那些变幻无穷、淳朴浑厚的各类装饰图案纹样里,我们可以看出各个时代的工艺技术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这些是我们研究民族发展史、民族美学、民族心理学、民风民俗学等极有价值的依据,同时,也构成了发展现代工艺美术的重要先导。许多传统图案经久不衰,至今仍在沿用,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为此,我们在进行学习时,不可忽视从中国古代传统图案中汲取宝贵的营养。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图案,在选题、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上都有它不同的特点,是与其功能、材料质地、艺匠加工方式分不开的。下面我们分期作以下简要介绍。 1、新石器时期,劳动者创造了彩陶艺术,不仅造型别致,而且纹样独特,实用美观,艺术之光生生不息。主要纹样有:鱼纹、鹿纹、狗纹、人面纹、花卉纹、网纹、水纹、海贝纹、编织纹、火焰纹及历象日月星纹等。先民们把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可视物象,按照自己的理解,巧妙地组织运用到各种器皿器物上,形成了庄重大方、自然谐调的装饰花纹,开创了一代风格。 2、商、周奴隶社会时期,青铜艺术为其魁首。无论是造型多样的食器、酒器、乐器等,还是各种纪念性陈设器皿,都装饰着精美的花纹图案。有的还直接借用动物形象作造型,如大象尊、四羊尊等。常用的装饰纹样有:饕餮纹、夔龙纹、夔凤纹、蝉纹、玉带纹、重环纹、鳞纹、乳丁纹、窍曲纹、云雷纹、涡纹、冏纹、四瓣花纹及象形文字纹。图案适应铸铜工艺制作要求,多为非常工整的阳纹或阴纹图案。纹样精细,组织严紧,具有神奇感。考古学者称之谓“灿烂的青铜艺术”。 3、战国、秦汉时代,铁器兴起,金银错和漆器等新展起来,营造业大兴,砖石雕刻也兴旺起来。装饰图案的题材更为广泛,较之以前有巨大突破。主要装饰纹样有:怪兽纹、蟠螭纹、虺纹、龙凤纹、各种动物(鹿、马、牛、羊、

楚国漆器

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楚国漆器作了简明扼要的描述: 1、楚人漆器的物品。 2、楚人漆器的胎体和制作工艺。 3、楚人漆器的髹漆特点、造型和绘画特。 4、古代漆器的辩为、脱水和收藏简述。 楚国漆器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是与彩陶、青铜器、丝绸、玉石器等并存的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成就之一、也是楚文化遗物中最具重要的组成部分。 楚国漆器的制作工艺精湛、绘画艺术丰富、抽象、粗犷。其绘画艺术也绝不于法国抽象派著名画家毕加索。 楚人生活在一个漆的王国中、生离不开漆、死也离不开漆。其生时使用日常生活具和娱乐用品是漆器、死后丧葬用品也多用漆器。生活用具如:漆杯、漆碗、漆豆、漆盒、漆栀、漆盘、漆勺、漆方壶、漆案、漆俎、漆几、漆杖、漆箱、漆床等;娱乐用具如漆鼓、漆瑟、漆琴、漆竹笛;工艺品有漆鹿、漆座屏;丧葬品有墓兽、漆木俑、漆馆等。 楚国漆器的胎体中占绝大多数的是木胎。制法主要有斫木成型、卷木成型、镟木成型及雕刻、拼接等。所谓斫木成型是用斧砍刀削而成、如漆耳杯;卷木成型是将木板卷起来之后做成器物的胎体如漆奁、漆栀的器壁;镟木成型的如圆盒、樽等。在楚国木胎漆器的制作中、最富于艺术特色的是那些采用透雕、圆雕及浮雕工艺加工成型或再进行的拼合的器物、如虎座鸟架鼓、虎座飞鸟、彩绘木雕座崭屏、卧鹿等。 楚国漆器的髹漆特点:一般在器表髹黑漆、器内髹红漆,并且在绘画中采用多种颜色的"色漆",其造型和绘画艺术的主要对象不外乎自然与神怪。楚国艺术家通过雕塑造型的手段逼真传神地摹写自然生灵、其形象个个都栩栩如生。楚国漆器是雕塑和漆绘高度结合的产物。胎体的造型和漆绘的图案与色彩都反映了楚人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品味。就漆绘艺术而言,楚漆器的漆绘既有装饰性抽象化的动植物纹样、也有写实性的情景绘画:如装饰性的纹饰多为龙凤纹和云雷纹。其风纹变化多端具有高度的抽象些性,甚至符号化了凤头和凤尾。漆绘的内容也反映了楚国的宗教生活与社会生活:如巫师图、燕乐图、

中国出土漆器文物及其保护研究现状

中国出土漆器文物及其保护研究现状 摘要:介绍和总结了中国漆器文物的特点以及漆器文物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阐明了对漆器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并进一步介绍了目前中国漆器文物的研究保护工作进展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出土漆器文物是由漆膜和漆胎两个部分组成,由于其组成和结构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尽管前人对其保护进行了多种尝试,但迄今未能找到理想的解决办法。根据复合材料的原理,采用新材料技术和方法,保持出土漆器文物漆膜和漆胎完整性和匹配性,将是出土漆器文物保护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漆器,出土漆器,文物保护 一.前言中国使用漆器源远流长,其使用漆器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约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下限一直延续至今。战国时期,漆器的制作已经是相当的成熟①。由于漆所具有的优良耐水性和耐久性,在宋以前,漆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中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②。全国各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漆器,但由于漆器自身保存困难,长期以来,漆器的保护技术不成熟,使得我国古代漆器的考古研究相当薄弱。但是,漆器作为我国古代人民的一项重要的发明,是中国极具特色的文化遗物,是文物中一个重要的大类,对研究中国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对漆器的保护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二.中国的漆器文物漆器是指采用天然漆或者经过精制的天然漆所涂饰的器物,其胎骨可以多种多样,包括有木胎,夹纻胎,布胎,竹胎,金属胎,陶胎,皮胎等等。中国漆器制造的历史,根据文献记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尧舜时代,《韩非子·十过》中记载:“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在实际考古中,1978 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一件木胎漆碗,外表有薄层朱红色涂料,经化学和光谱分析,鉴定为生漆,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漆器,距今约有7000年历史①。浙江余杭的瑶山良渚文化的墓葬中发现了漆碗和高柄嵌玉朱漆杯等;江苏吴江团结村和梅堰遗址发现漆绘彩陶杯和壶。到商代,漆器发现就稍多了,河南安阳殷墟墓葬中发现了可能为盘、盒类漆器的痕迹;河北藁城台西M14中发现的一件漆器上贴有金箔,其上还刻有云雷纹。说明当时漆器的制作工艺已经相当精致。西周时期的漆器发现较多,在北京的琉璃河燕国墓地发现有豆、壶、杯、盘、俎、彝等漆器,其中有些漆器上嵌有蚌片,蚌泡,并且用蚌片和漆绘构成纹饰。春秋以后,漆器的发现就多的不胜枚举了,南北方各地都有大量的漆器出土,但以南方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苏地区出土的数量多、保存好,北方地区的出土漆器数量少,而且保存状况不佳。战国、秦汉时期的漆器主要出土在湖北江陵楚郢都纪南城附近。此外湖南长沙,四川荥经、河南信阳等地也有较多墓葬出土漆器。汉代漆器主要出土在湖北云梦、荆州,湖南长沙、江苏扬州、连云港,安徽阜阳、天长等地。甚至有日本学者在朝鲜古乐浪郡汉墓中发现了战国秦汉漆器①。这些大量出土的漆器文物标示着在古代生活中漆器的重要作用,显示出了高超的漆器制作工艺,其纹饰器型中包含了大量的考古信息在里面,是文物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门类。但是由于漆器常用的胎料为木胎,决定了漆器在漫长的历史中必然遭受细菌分解、潮湿甚至水浸泡等不利环境影响,很多时候漆胎都已经因分解而不能起到支撑作用甚至只剩下漆皮了。但是,作为文物中一个大类,仅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半个世纪中国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土的战国秦汉漆器就有四千多件,涉及的漆器种类几乎涵盖了已知的所有战国秦汉漆器类型,其中很多制作极其精良,对这些精美的漆器进行保护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三.出土漆器文物面临的主要问题漆器文物是漆膜和漆胎两个部分组成,这二种物质在组成和结构上都有比较大的差别。对于有机物质类胎体(如木质等),长期的地下埋藏作用使之发生很大的变化。 1.漆膜漆膜指的是漆器上所涂敷的生漆形成的薄膜。生漆是漆树经人工切割从韧皮层分泌出来的天然乳胶漆,未干燥时为白色粘稠液体。主要成分是漆酚、漆酶、树胶质和水。漆酚是生漆成膜的主要成分,约占生漆总量的50~80%,是含有一个长侧链的邻苯二酚取代物;漆酶是存在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