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善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完善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完善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完善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提要:本文提出了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即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不足;外汇市场的服务功能不完善;对外部均衡产生不利,人民币升值压力依然巨大。面对今后更具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取向,可以应正确认识和应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主动应对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预期和国际热钱炒作的压力;人民币汇率更趋灵活将加大央行对外汇市场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和健全外汇市场,利用衍生工具规避汇率风险。

迄今为止,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先后经过多次调整:盯住美元汇率制度(1949-1952),基本保持固定的盯住美元汇率制度(1953-1972),盯住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I973-1980),官方汇率与贸易结算汇率并存的双重汇率制度(1981-1984),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汇率并存的双重汇率制度(1985-1993),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1994-2005),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5至今)。

一、在外汇银行、、居民不能完全按照意愿持有外汇的前提下,我国外汇市场具有封闭性、垄断性、交易品种稀少和汇率波动空间狭小的特征。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人民币汇率制度存在一些缺陷:

(一)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不足

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基础即银行结售汇制及对参与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的外汇银行实行额度管理,这使得市场参与者,特别是中资企业和商业银行持有的外汇必须卖给外汇银行,不能根据自己未来的需求和对未来汇率走势的预期选择适当的出售外汇的时机和数量;另一方面,就银行售汇而言,要么存在一定的条件约束,要么存在严格管制,因此我国外汇市场是一个供求关系不对称的市场,即是一定制度约束下的充分外汇供给和部分外汇需求相作用的外汇市场,中央银行通过对外汇银行的额度控制和庞大的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权,使得中央银行对汇率的生成具有很大程度的控制权,由此形成的汇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价格。

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除1994年升值3.5%,1995年升值1.6%,2005年“7·21”升值2%外,其余几年基本都保持在1美元兑8.27-8.30元左右的水平,波动幅度和弹性区间极小,处于一种超稳定的状态。诚然,汇率的稳定对发展固然有一定的好处,但我们所追求的稳定应反映市场环境因素变化的动态的稳定,而绝非是静态的固定不变。在过分静态稳定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不能及时随内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做出调整,不仅丧失了汇率的经济杠杆的调节功能,也淡化了交易主体的风险概念;同时为了维护汇率稳定致使人民银行被动入市大量收购外汇形成巨额的国家外汇储备,央行持有的以美元为主的储备资产将面临重大的汇率风险。毕业论文https://www.doczj.com/doc/8c9993049.html,

(二)外汇市场的服务功能不完善

一方面,我国外汇市场存在交易主体过于集中、交易工具单一的问题。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主体主要由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经批准的外资金融机构、少量资信较高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央行操作室构成。从交易额来看,中国银行是外汇的最大卖方,中国人民银行是外汇的最大买方,双方交易额占总交易量的60%以上;从交易品种上来看,只有美元、日元和港元,且其成交量主要以美元为主。主体构成较为单一,交易品种及交易量相对集中,使得汇率带有“官方与民间”交易的色彩;从远期外汇市场来看,目前我国外汇市场以实际需求为原则的银行和客户间的远期外汇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交易量较少,不允许投机交易。但在国外发达的金融市场上,投机交易则是与套利、套汇活动并存的。

另一方面,外汇市场与其它金融市场的隔离。和实践均证明,完善的短期货币市场和灵活的利率尤其是短期利率是保证外汇交易活跃和汇率动态稳定的重要经济杠杆。而我国因资本项目

的严格管制及利率的非市场化导致外汇市场与短期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几乎处于隔离状态,人民币汇率与人民币利率、美元利率相关程度极低。

(三)对外部均衡产生不利影响

1、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和外汇储备快速增长

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带动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2003年,我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接受国。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呈现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双顺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字显示,2002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为2800亿美元,到2003年超过4000亿美元,2004年为6099亿美元,2005年为8189亿美元,而截至2006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高达9411.15亿美元。庞大的外汇储备和长时期持续的贸易顺差,一方面引起国际间的贸易争端,美日等国以此为借口大肆鼓动人民币升值;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巨额的外汇占款,客观上加大对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毕业论文https://www.doczj.com/doc/8c9993049.html,

2、弱势美元政策延续,油价攀升高位

近年来,西方七大国一直呼吁我国就汇率政策采取行动,而美国和日本更是首当其冲,直接要求我国在近期内将人民币大幅升值,人民币汇率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当今最大的货币操纵国当属美国,布什上任以来实际上一直实施弱势美元政策。2002年至2005年间,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从4750亿美元扩大至8050亿美元。美国决策者想尽办法压低美元,期望实现低美元币值下的均衡,促进其出口增长,以这种方式来尽可能减少赤字,同时却阻止其他国家的货币走低。美国的弱势美元政策最终可能导致全球经济硬着陆。而近期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高,导致我国国际贸易条件恶化,加上以美元计价的其他原材料价格不断上升,使得我国进口成本大大增加,并使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增大。对于这种输入型通货膨胀,用利率手段调控意义不大,通过汇率调整则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深化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正确认识和应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2005年7月21日,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与以前相比,人民币升值2%。经济学家对此次汇率上升普遍持肯定态度。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学家祝宝良经过测算后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2%,会使出口下降1.5%左右,进口增加0.3%或0.4%, GDP会下降0.5%左右,就业减少50万,相应的财政收入也会有所减少。但总体来说,影响不会太大。在不否认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就业、吸引外资等方面造成负面影响的同时,我们应看到其积极作用。人民币小幅升值有利于维护我国宏观经济稳定,提高消费者的购买力,改善贸易条件。在当前国际石油、矿产品等资源性产品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人民币小幅升值有利于企业降低进口成本,引进技术、设备,提高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同时还会使国内居民在出国、求学、就医等方面获得利益,另外,对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也有一定的作用。人民币汇率应以其经常性的适当变化和调整来更为准确地反映国际收支的发展变化,避免过度和持久的高估或低估,以便有效地对国际收支失衡产生调节作用。在这方面国际上有很多教训可以吸取,墨西哥在1993年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后,在更加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继续维持墨西哥比索与美元僵硬的挂钩机制,最后导致1994年年底的比索危机,使墨西哥的汇率制度瓦解。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前夕,泰国泰铢汇率严重高估,泰铢面临巨大的贬值压力。由于投资者断定泰国政府必定会被动放弃盯住汇率,因而外汇投机在短期内显著增多,最终使得泰铢大幅贬值,泰国政府也被迫放弃盯住汇率安排。

要进一步改革现有强制性结售汇制度,放宽外汇市场的进入限制,让更多的和机构参与,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要完善市场组织体系,交易性质上实现向市场形态的金融性外汇市场转变;适当增加外汇交易工具,特别是期货期权交易、掉期交易、回购交易等,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外汇市场。企业则要抓住时机,积极推进结构调整步伐,转换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尽快掌握各种外汇避险工具和手段,加强核算,提高适应汇率浮动和应对汇率变动的能力。

(二)主动应对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预期和国际热钱炒作的压力

可以预料,面对今后更具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取向,要加快相应的配套改革,大力防范金融风险,为进一步的汇率改革夯实基础。

由于人民币小幅升值对的出口不大,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依然强劲,美欧会继续对中国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进一步升值。升值预期挥之未去,炒作人民币升值的资金预计会继续流入内地和香港,这很容易造成内地的资产市场形成泡沫。如何处理人民币是否升值及热钱的炒作,是监管层在未来一段时间需要继续面对的。由于人民币汇价要达至兼顾各方面利益的平衡点,需要时间稳妥调节,不可能频繁变动,急于求成。因此,在注意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的同时,必须考虑“泄洪”渠道,减少市场上热钱过多导致经济过热、通胀上升的情形,以免影响到国内经济金融的稳定。毕业论文https://www.doczj.com/doc/8c9993049.html,

(三)人民币汇率更趋灵活将加大央行对外汇市场管理的难度

人民币汇改后,汇率的灵活性扩大,外汇市场的活跃性增强,交易会更加频繁,不确定性会增加,因此央行对外汇市场管理的难度将增加。在更为灵活的汇率形成机制下,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需要遵循一定原则,尽量避免成为外汇市场价格的制定者,为了加强对外汇市场的风险管理,促进外汇市场的发育和成熟,当务之急是:

论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精编版

论1994年-2017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由于国内经济形势和国际经济环境处于动态的调整过程,因此汇率制度选择是一个中、短期呈现静态、长期呈动态的变化过程。汇率制度是货币比价一系列关系总和,人民币汇率制度只不过是中国经济体制中关于外汇资源配置的一种价格机制,但反映着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不仅涉及到国内经济主体之间,而且还涉及到国际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演变为一种国际政治关系。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 1.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从1994年1月1日起,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取消以前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并存的制度。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但是,人民币名义汇率进行了一次性贬值,至1994年年初人民币元/美元下浮8.17人民币元/美元,同时,中行汇买价、中行钞卖价|汇卖价、央行中间价成同等趋势的下降。由于现汇的买入需要支付包装费、运费、保险费等费用,所以中行钞买价略低于中行钞卖价。 2.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在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为稳定货币不贬值,在多重压力下,最终选定了汇率不贬值,并逐渐演变为事实上的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因此,我国货币基本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现汇和现钞买卖价保持相对稳定。 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进入了制度性开放阶段,僵化的、事实上的钉住汇率制度也越来越不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2001年9月31日,现钞买价陡然上升到了819.38,比上个月上升了12.33。因此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再次市场化是适应外部环境的必然结果。 3.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宣布自公告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说明人民币汇率不再单一钉住美元,人民币汇率在向更富弹性的方向转变。人民币的升值同时导致现钞和现汇买卖价持续下降,中行的尽管汇率水平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但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变化并不明显,这说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尚待进一步完善。

人民币汇率改革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民币汇率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1979~1984)。1979年我国外贸管理体制开始进行改革,对外贸易由国营外贸部门一家经营改为多家经营。由于我国物价一直由国家计划规定,长期没有变动,许多商品价格偏低且比价失调,形成了国内外市场价格相差悬殊且出口亏损状况,这就使人民币汇价不能同时照顾到贸易和非贸易两个方面。为了加强经济核算并适应外贸体制改革需要,国务院决定从1981年起实行两种汇价制度,即另外制定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继续保留官方牌价用作非贸易外汇结算价。这就是所谓双重汇率制或汇率双轨制。 2.第二阶段(1985~1990)。在人民币双重汇率制下,外贸企业政策性亏损,加重了财政补贴负担,而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外国生产厂商对双重汇率提出异议。1985年1月1日,我国又取消了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重新恢复单一汇率制,1美元=2.80元人民币。 3.第三阶段(1991~1993)。自1991年4月9日起,我国开始对人民币官方汇率实施有管理浮动运行机制。国家对人民币官方汇率进行适时适度、机动灵活、有升有降浮动调整,改变了以往阶段性大幅度调整汇率做法。实际上,人民币汇率实行公布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即外汇调剂价格)并存多重汇率制度。 4.第四阶段(1994~2005)。从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实行人民币汇率并轨。1993年12月31日,官方汇率1美元兑换人民币5.8元;调剂市场汇率为1美元兑换人民币8.7元左右。从1994年1月1日起,将这两种汇率合并,实行单一汇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定为1美元兑换8.70元人民币。同时,取消外汇收支指令性计划,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实行银行结汇、售汇制度,禁止外币在境内计价、结算和流通,建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改革汇率形成机制。这次汇率并轨后,我国建立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到目前为止,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趋稳,并一直保持在1美元=8.3元左右。 1994年以前,我国先后经历了固定汇率制度和双轨汇率制度。1994年汇率并轨以后,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中央银行设定一定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实践证明,这一汇率制度符合中国国情,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维护地区乃至世界经济金融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1997年以前,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海内外对人民币信心不断增强。但此后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防止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货币轮番贬值使危机深化,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主动收窄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逐步减弱,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取得了新进展,外汇管制进一步放宽,外汇市场建设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创造了条件。

汇率制度改革.doc

汇率制度改革 1994年以前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人民币汇率由国家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汇率体制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49~1952年)、五六十年代的单一固定汇率制(1953~1972年)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后以“一篮子货币”计算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73~198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汇率体制从单一汇率制转为双重汇率制。经历了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1981~1984年)和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1993年)两个汇率双轨制时期。 1994~2005年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1993年12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通知》,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具体包括,实现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价格并轨;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取消外汇留成,实行结售汇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外汇交易市场等。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主动收窄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此后外汇管制进一步放宽。 2005年以来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2005年7月21日,我国对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

革。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储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人民币总体小幅升值。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新人民币汇率制度平稳实施充分证明了“以市场供求为基储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符合我国汇制改革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要求。人民币汇率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汇率改革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自2006年1月4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每个工作日上午9时15分对外公布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和港币汇率中间价,作为当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含OTC方式和撮合方式)以及银行柜台交易汇率的中间价。 2005年7月到2008年7月,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1%,而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反而大幅增长。 2008年,我国适当收窄了人民币波动幅度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国际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许多国家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而人民币汇率保持了基本稳定。 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表示中国人民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The RMB rate forms the mechanism ;RMB exchange rate formation mechanism),简称汇率机制,实际上就是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完善汇率机制是我国自主的选择,必须要充分考虑我国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避免汇率大幅波动。在我国加入WTO 后新的开放形势下,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必要性彰明较著。 从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由此开始,人民币汇率生成逐渐走向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核心是:以外汇市场供求为基础,允许市场汇率在一定范围内围绕基准汇率上下浮动。尽管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基本上符合中国国情,对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实事求是地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也存在着以下缺陷。一、形成机制扭曲。二、缺乏灵活性或弹性。三、调整缺乏准确依据。四、较高的维持成本。因此,需要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 1、1993年之前是第一阶段,实行汇率双轨制,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官方汇率固定,市场汇率自由浮动。 2、第二阶段从1994年汇率并轨开始到2005年7月汇改之前,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实际上是盯住美元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不发生波动。

3、第三阶段从2005年7月“汇改”开始,实行“以市场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此之后,人民币汇率呈持续升值的态势。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一段时间是小插曲,受全球经济金融环境的影响,人民币汇率事实上再次盯住美元。2010年6月重启汇改吼,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继续单向升值。 可以说,直到2014年之前,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始终是比较低的,要么是盯住美元不变,要么是爬行盯住美元单向升值。这种情况在2014年发生了显著变化。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安排,从2014年3月17日起,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格浮动上限由1%进一步扩大至2%。从实际走势来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2014年先贬后升再贬,走出了一个“N字形”,波峰波谷差高达1481个基点。2014年可以称之为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元年”。 2015年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年份。从2015年8月11日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做市商在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综合考虑外汇供求情况以及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这一举措增强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市场化程度和基准性。另外,2015年12月11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开始转向参考一篮子货币、保持一篮子汇率基本稳定。

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改革、变动及其影响

一、背景 二、有关概念 三、200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进程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经历了从双重汇率到单一汇率、从行政决定或调节到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从固定汇率到浮动利率、从紧盯美元到紧盯一篮子货币的过程。经过不断地探索和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 2005年7月21日,中国继续深化人民币形成机制改革,决定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其中的三大改革内容为:一是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二是不断变革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机制;三是渐进提高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和弹性。 (1)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在中国当前的贸易结构中,与美元区的贸易额约占贸易总额的50%左右,而与非美元区即日本、欧元区和东南亚的贸易额也已经占贸易总额的一半左右。因此,随着贸易结构的变化,人民币汇率紧盯多种主要货币进行调节才能更好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2)变革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机制。2006年1月4日央行在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上引入询价交易方式(OTC方式)和做市商制度,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改由15家中外资银行做市商报价产生。做市商制度

的建立健全进一步推动了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的市场化。 (3)渐进提高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和弹性。2005年和2007年,非美元兑人民币的交易价、美元兑人民币的交易价分别由原来 1.5%的浮动幅度扩大到3%。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中国主动收窄浮动幅度,保持了人民币币值的稳定。随着危机影响减弱,2012年4月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5‰扩大至1%,恢复良好弹性。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人民币汇率制度平稳实施充分证明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符合我国汇制改革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要求。人民币汇率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 自2006年1月4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每个工作日上午9时15分对外公布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和港币汇率中间价,作为当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含OTC方式和撮合方式)以及银行柜台交易汇率的中间价。 2007年5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自5月21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三扩大至千分之五。

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意义

姓名:李骥班级:08市场2班学号:0845207 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意义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亦即人民币升值2%,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从此,人民币就开始了不断的升值,这一消息随即震动了整个世界。中国根据自身经济发展、贸易和对外交往的需求,确定一篮子货币的货币种类及其权重,作为确定人民币汇率的参考。这种币种多元化的,分散组合增强了汇率的弹性,符合中国当今的国情,特别时经济全球化和外贸多元化的实际。可以说,这一汇率改革的推出,是在恰当的时候打出了一场漂亮的战争,时机把握相当准确。 汇率改革以来,实践证明,一篮子结构性政策为发挥汇率在影响内外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创造了条件;而汇率改革的适时推进,也能为其他改革赢得空间,在我国资源价格等改革的推进中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互动局面。汇率政策还与解除进口管制、放松外汇管制和加快走出去等政策相结合,对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加剧发挥重要作用。汇率的灵活性增强,还有利于增强宏观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总之,汇率改革对于我国各个方面都意义重大。 汇率机制的改革,人民币升值,扩大进口支持内需,降低进口成本,有利于缓解通胀压力。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我国累计进口27290亿美元,其间由于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相当于节约进口成本16497亿元人民币。同时大量的技术、装备进口迅速提高了我国的国力和生产效率。此外,通过降低进口产品的人民币价格,特别是减少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我国物价的影响,直接缓解我国物价上涨。 推动资源配置优化,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改善和更加平衡的发展。在包括汇率政策在内的宏观政策共同作用下,三大产业关系更趋合理,服务业比重增加,2008年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2.9%,较2005年上升2.6个百分点。产业布局更加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配合了国家加快中西部发展战略的实施,2008年中西部地区GDP 占全国比重为37.1%,较2005年上升1.3个百分点。我国资源大量向出口部门分配的倾向

人民币汇率制度.docx

人民币汇率制度 近年来,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日益高涨,从20XX年下半年开始,日本财相盐川正十郎在各种场合敦促中国对人民币汇率重新估值。由于受中国出口产品冲击,一些欧美国家也加入了要求人民币升值的阵营。今年9月初,美国财长斯诺访华并在泰国出席APEC 财长会议,围绕人民币汇率的辩论达到了高潮。 其实,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实质,并不是人民币是否应当重估,即它的短期升降与否,而是人民币汇率制度应采取固定汇率还是浮动汇率。换言之,汇率水平只是最终的结果,形成汇率的机制才是问题的关键。斯诺认为,灵活的浮动汇率制度是中国确保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的最佳选择。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一、两种汇率制度利弊的比较 1.固定汇率制 固定汇率制的优点在于较为固定的汇率有利于投资者核算自己的成本和收益,形成稳定的盈利预期,或者说,国外流入资金的风险贴水较低,从而有利于吸引外资。 固定汇率制的不利影响,一方面是不能灵活反映外汇供求关系,使汇率的市场性丧失或削弱;汇率市场性的丧失或削弱又使其不能反过来调节外汇的供求关系,自动调节功能大大降低,因而只能由政F 调节。但政F确定汇率的弊端十分明显:一是受到主观影响,如果政F调控能力不强还会出现重大失误;二是受到客观因素的牵制,汇率的确定和变动涉及到各方面利益,政F不得不充分考虑;三是受不同

政策目标的牵制,汇率目标可能和其他目标相冲突,若汇率水平脱节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就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另一方面,“蒙代尔三角”理论认为,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和货币政策三者不可能兼顾,只能牺牲其中之一而保证实现另外二者。因为假如在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自由流动下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利率会上升,在汇率不变的情况下,利率的上升带来对本国投资收益的增加,大量的外国资本会流入,造成本币升值的压力,为维持汇率的固定水平,政F要卖出本币买入外币进行干预,这样紧缩的货币又被扩张了,货币政策无效。因此,在资本自由流动的前提下,坚持固定汇率就要放弃货币政策的自主性、独立性和有效性。 在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固定汇率制都曾发挥过它的积极作用。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其实质就是一种固定汇率制度,对于战后各国经济复苏和建立稳定的经济贸易联系,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从我国以前的情况来看,资本自由流动不存在,通过政F调整可使国际收支大体平衡,固定汇率制的利大于弊。亚洲国家高速发展的90年代,固定汇率制对于稳定投资者预期也曾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如果经济泡沫膨胀,经济增长减慢,贸易赤字上升,投机资本冲击的情况出现,此时固定汇率制的不利影响就远远超出了它的有利方面。 2.浮动汇率制 浮动汇率制能够克服固定汇率制的不足,一方面,它能够灵活的反映外汇供求关系,使汇率更具有市场性,从而反过来自动调节外汇供求;另一方面,浮动汇率不存在“蒙代尔三角”的困扰,能够使货币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问答_一_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决 策依据是什么? 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汇率体制必须与市场经济的体制相适应,因此货币应当是可兑换的,其价格应当反映供求关系,适应具有较高开放度的开放型市场经济的要求,也就是说,汇率应该是能够浮动的。早在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确定了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总体目标,即: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地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的限制,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同时还对汇率改革与其他金融改革的顺序形成了大致的共识,即在汇率改革之前应先行完成以下三项工作:(1)银行部门改革取得进展,银行体系得到加强;(2)减少对外汇交易某些不必要的管制,包括部分资本账户的管制;(3)外汇市场得到深化和发展,能够为国内金融机构和进出口企业提供更有效的市场环境和必要的避险工具。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003年底,国家对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进行了财务重组,包括注资、不良资产核销和股份制改造等,2005年上半年,又对工商银行进行了财务重组。这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有三家进行了重组,并实施了股份制改造。三万家农村信用社的改造也是2003年开始启动的,目前已完成了一多半。其他金融机构的改革也正在积极推进。当然,要想在银行体系全部完成一轮改革后再着手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不太可能,所需时间过长。但有必要做好 大部分工作。中国的商业银行分为四个层 次,即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 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目前已 大致完成3/4的改革和重组,即每个层次的 70%~80%已摆脱过去的困扰,开始进入良 性发展阶段。 此外,取消了一些对资本账户交易不必 要的管制;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稳步扩 大;个人和企业经常项目下交易的限制进一 步放宽;市场准入及业务限制放宽;金融市 场基础建设也为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奠定了基 础。 2005年年初以来,宏观经济条件也相 当不错,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 头,投资过热得到抑制,消费价格指数(CPI) 不高;世界经济运行平稳,美元利率稳步上 升。这也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一个 重要条件。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政府经过统 筹考虑,实施了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中国政 府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始终坚持独立自主、 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从我国的根本利益和 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选择适合我国国 情的汇率制度和汇率政策。 问: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坚持了哪 些原则? 答:人民币汇率改革必须坚持主动性、 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主动性,就是主要 根据我国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决定汇率 改革的方式、内容和时机。汇率改革要充分 考虑对宏观经济稳定、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 响。可控性,就是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要在宏 观管理上能够控制得住,既要推进改革,又 不能失去控制,避免出现金融市场动荡和经 济大的波动。渐进性,就是根据市场变化, 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有步骤地推进 改革。 问:此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核 心内容是什么? 答:核心内容有三方面。第一是人民币 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的一种货币,也就是单一 的美元了,而是参考一篮子货币,同时根据 市场供求关系进行浮动。第二是人民币汇率 将是浮动的,而且浮动的区间也是合理的。 第三是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 人民币在2005年7月21日即日对美元升值 2%。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 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 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 问:为什么是“参考一篮子”而不是“盯 住一篮子”? 答: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 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 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 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 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 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 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 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 基本稳定。参考一篮子货币表明外币之间的 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 货币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 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 管理的浮动汇率。盯住一篮子货币,是机械 地按篮子货币汇率指数的变化来调整人民币 对美元汇率,以实现名义有效汇率不变。而 我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 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问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问答(一)编者按:2005年7月21日,我国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 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此次改革对宏观调控、金融市场、贸易、银行、企业、个人乃至经济生活方方面 面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从本期开始,本刊将连续刊发由中国人民银行编写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问答》,详细解读人民币汇率 形成机制改革的有关问题。敬请读者关注。 69 ■2005年第24期

中国汇率制度的发展

阶段一(1949-1993):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人民币汇率由国家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汇率体制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49~1952年)、五六十年代的单一固定汇率制(1953~1972年)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后以“一篮子货币”计算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73~198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汇率体制从单一汇率制转为双重汇率制。经历了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1981~1984年)和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1993年)两个汇率双轨制时期。 阶段二(1994-2004): 1993年12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通知》,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具体包括,实现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价格并轨;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取消外汇留成,实行结售汇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外汇交易市场等。 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主动收窄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此后外汇管制进一步放宽。 阶段三(2005-): 2005年7月21日,我国对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自2006年1月4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每个工作日上午9时15分对外公布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和港币汇率中间价,作为当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含OTC方式和撮合方式)以及银行柜台交易汇率的中间价。 2005年7月到2008年7月,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1%,而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反而大幅增长。 2008年,我国适当收窄了人民币波动幅度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国际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许多国家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而人民币汇率保持了基本稳定。 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第三章外汇与汇率练习答案

第三章外汇与汇率练习 一、概念 外汇、汇率、直接标价法与间接标价法、基本汇率与套算汇率、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买入汇率与卖出汇率、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升水与贴水、套利、套汇、货币替代、铸币平价、一价定律、绝对购买力平价与相对购买力平价、套补的利率平价、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汇率超调、抛补套利(抵补套利) 二、思考题 1.现钞价低于现汇价的原因。 2.在不同的汇率标价法下,外汇汇率变动的含义是什么 3.中央银行参与外汇市场的目的是什么举例说明 4.试述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5.试述汇率与国际收支的关系。 6.汇率变动对一国的对外贸易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7.外汇与外币的区别是什么 8.试比较远期外汇和外汇期货交易。 9.什么是一价定律,它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10.请简述超调模型中的汇率动态调整过程。 *10.联系实际说明人民币升值将对我国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 三、判断并改错 值10%,反之则贬值10%。 ()11.在直接标价法下,外汇的买入价低于外汇的卖出价,而在间接标价法下则相反。 ()12.远期外汇的买卖价之差一般大于即期外汇的买卖价之差。

( 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 (√)18.外汇倾销是指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一国政府利用汇率上涨与物价上涨的不一致,有意提高外币的行市,使其上涨的幅度快于并大于国内物价上涨的幅度,以使以低于世界市场的价格输出商品,削弱竞争对手,争夺销售市场。 ()19.利率平价说主要是讲短期汇率的决定,其基本条件是两国金融市场高度发达并紧密相联,资金流动无障碍。 ()20.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的差异,决定于两种货币的利率差异,并大致和利率差保持平衡。 四、单项选择题 1.利率对汇率变动的影响有() A、利率上升,本国汇率上升 B、利率下降,本国汇率下降 C、须比较国外利率及本国通货膨胀率后而定 D、无法确定 2.在汇率理论中,具有强烈的政策性和可操作性的是() A、购买力平价说 B、利率平价说 C、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 D、国际收支说 3.英镑的年利率为10%,美元的年利率为4%,假如一家美国公司投资英镑1年,为符合利率平价,英镑应相对美元() A、升值6% B、贬值14% C、贬值% D、升值% 4.当远期外汇比即期外汇贵时,两者之间的差额称为() A、升水 B、贴水 C、平价 D、中间价 5.国际借贷说认为,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是() A、流动借贷 B、国际借贷 C、固定借贷 D、长期借贷 6.在国际金融市场进行外汇交易时,习惯上使用的标价法是() A、直接标价法 B、美元标价法 C、间接标价法 D、一揽子货币标价法 7.买入汇率与卖出汇率之间的差额被称为() A、升水 B、汇水 C、汇差 D、贴水 8.一般而言,相对通货膨胀率持续较高的国家,其货币在外汇市场上将会趋于() A、升值 B、贬值 C、不升不降 D、升降无常 9.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种货币之间利率较高的货币,其远期汇率一般为(),而利率较低的货币,其远期汇率则为()

中国汇率制度.doc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储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本次汇率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调控编辑 方式 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储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进行浮动。这里的"一篮子货币",是指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篮子内的货币构成,将综合考虑在我国对外贸易、外债、外商直接投资等外经贸活动占较大比重的主要国家、地区及其货币。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货币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这将有利于增加汇率弹性,抑制单边投机,维护多边汇. 中间价 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

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0.3%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3%的幅度内浮动率稳定。 调整 2005年7月21日19时,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这是一次性地小幅升值2%,并不是指人民币汇率第一步调整2%,事后还会有进一步的调整。 因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重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而非人民币汇率水平在数量上的增减。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分析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分析 一、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2005年7月21日 1.人民币对美元当日升值 2%。 人民币汇率由 1 美元兑换 8.27 元人民币变为 1 美元兑换 8.11 元人民币,即人民币升值 2%。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 2.实行更富有弹性和灵活性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核心是由盯住美元变为参考一篮子货币。一篮子货币是指选择与中国贸易和投资密切的若干主要货币,对不同货币设定不同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国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动会影响人民币汇率,同时市场供求关系也是汇率形成的又一重要依据。 二)2010年6月22日 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1.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2.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继续按照已公布的外汇市场汇率浮动区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

节。 3.人民银行将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二、改革的背景 一)2005年7月21日 1.国内动力长期的贸易顺差。 贸易收支长期不平衡不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如引起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等我国外汇储备持续高速增长。另一部分原因是国际社会预期人民币升值,大量的“热钱”涌入中国进行投机。 2.国际压力 日本是人民币升值的始作俑者。2002 年,日本提请七国集团通过“与1985 年针对日本的‘广场协议’类似的文件”,逼迫人民币升值。另外,美国国会议员已经提交法案,动议向所有在美出售的中国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除非人民币做出相应金额的升值。美元持续贬值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人民币对西方主要货币也跟着贬值,各西方大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也纷纷呼吁人民币升值。 二)2010年7月21日 1.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三年间,人民币有效汇率相对稳定,远低于对美元双边汇率的升幅,使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经济运行趋于平稳。 2.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经济都遭遇较大

第三章 外汇与汇率

第三章外汇与汇率 第一节外汇和汇率的基本概念 一、外汇 外汇(Foreign Exchange)是指外国货币或以外国货币表示的、能用来清算国际收支差额的资产;即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外汇与外币不是同一概念:外币是指外国的货币,包括外国的纸币、铸币;外汇包括可兑换的外币,还包括外币表示的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外币属于外汇的范围,但并非任何一种外币都是外汇,只有可兑换的外币、能够用于国际支付的外币,才能够称作外汇。 一种外币要成为外汇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自由兑换性:即持有者可以自由地将其兑换成其他货币或由其他货币表示的金融资产。(2)普遍接受性:即在国际经济往来中被各国普遍接受和使用。(3)可偿性:即这种外币资产能够保证得到偿付。其中自由兑换性与可偿性往往与一国的外汇管理制度有关,而普遍接受性除了与各国的外汇管理制度有关外,还与一国货币价格的稳定性有关。 根据2008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所称外汇,是指下列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作国际清偿的支付手段和资产:(1)外币现钞,包括纸币、铸币;(2)外币支付凭证或者支付工具,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银行卡等;(3)外币有价证券,包括债券、股票等;(4)特别提款权;[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DR,亦称纸黄金Paper Gold)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一种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5)其他外汇资产。 外汇的作用:1.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2.促进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发展。 3.便利国际间资金供需的调剂。

二、汇率及汇率的表示 (一)概念 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Exchange rate):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比价或价格。 (二)标价法 目前,在国际上有三种标价方法: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和美元标价法。 1. 直接标价法(又叫应付标价法) 用若干数量的本币表示一定单位的外币,或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币为标准,折算成若干单位本币的一种汇率表示方法。 特点:(1)外币的数量固定不变,折合本币的数量则随着外币币值和本币币值的变化而变化。 (2)汇率的涨跌都以本币数额的变化而表示。如果一定单位的外币折算成本币的数额比原来多,则说明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跌。在这种方式下,外汇汇率的涨落与本币标价额的增减是一致的,更准确地说,本币标价额的增减“直接”地表现了外汇汇率的涨跌。 我国用100单位美元兑换一定数量的人民币表示汇率。如果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升高;反之,说明美元汇率跌落。人民币的汇率升高,意味着本币升值,相应美元贬值。 2. 间接标价法 用若干数量的外币表示一定单位的本币,或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币为标准,折算成若干单位外币的一种汇率表示方法。 特点:(1)本币的数量固定不变,折合成外币的数额则随着本币和外币币值的变动而变动。 (2)汇率的涨跌都以相对的外币数额的变化来表示。如果一定单位的本币折成外币的数量比原来多,则说明本币汇率上升,外币汇率下跌。 3.美元标价法(又称纽约标价法) 以一定单位的美元为标准来计算应兑换多少其他货币的汇率。 特点:美元的单位始终不变,美元与其他货币的比值是通过其他货币量的变化体现出来的。 为了便于国际间进行交易,在银行之间报价时采用的一种汇率表示法。 目前各大国际金融中心已普遍使用。 (三)汇率的种类 1. 基本汇率与套算汇率 一般就选定一种在本国对外经济交往中最常使用的主要货币作为基本货币,制定出本国货币与该货币之间的汇率,这一汇率就是基本汇率。套算出来的汇率就是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内容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内容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5)第16号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改革的具体事宜如下:第一,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钉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第二,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第三,2005年7月21日19:00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第四,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市场发育状况和经济金融形势,适时调整汇率浮动区间。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动,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的正常浮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这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 1.人民币对美元当日升值2%。人民币汇率由1美元兑换8.27元人民币变为1美元兑换8.11元人民币,即人民币升值2%。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 2.实行更富有弹性和灵活性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核心是由盯住美元变为参考一篮子货币。一篮子货币是指选择与中国贸易和投资密切的若干主要货币,对不同货币设定不同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国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动会影响人民币汇率,同时市场供求关系也是汇率形成的又一重要依据。 二、人民币汇率改革的背景 1.国内动力 我国持续几年贸易顺差。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贸易一直保持顺差(见表1)。2005年1—6月份累计贸易顺差已达396.5亿美元。影响我国出口强劲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大、加工贸易的作用日趋发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出口退税政策,同时人民币币值低估也是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出口为我国GDP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贸易收支长期不平衡不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如引起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等。

高考政治专题十 全面认识我国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高考政治专题十全面认识我国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一)、背景材料 材料一:2005年5月1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见出席北京《财富》全球论坛年会的美国商会代表团时阐明中国政府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问题上的立场:第一,实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我国一贯的方针,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推进这项改革。第二,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考虑宏观经济环境,考虑企业承受能力,考虑金融改革的进度,考虑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考虑对周边国家、地区以至世界经济金融的影响。第三,人民币汇率改革是中国的主权,每个国家完全有权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汇率制度和合理的汇率水平。我们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但不屈从外界压力,任何压力和炒作,把经济问题政治化,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我们的态度很明确,只要条件具备,没有外界压力我们也会主动推进汇率改革;如果条件不具备,即使外界施加巨大压力,我们也不会贸然行事。 材料二: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经国务院批准,自本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同时,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这是近lO年来我国首次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直接改革。 (二)、分析点拨 1、汇率的含义和决定因素: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即一国货币用另一国货币单位所表示的价格水平。决定一国汇率根本走向的是该国的综合实力和经济增长速度。简单地说,一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意味着在经济活动中存在大量致富机会,会带动国内外对该国货币的需求,从而在汇率上反映为一国货币汇率的上升和货币的升值。相反,如果经济衰退,政局不稳,没有安全保证,政府信用丧失,则会导致汇率下跌。汇率.已成为国与国之间综合实力比较的反映。 2、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意义: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内容,有利于贯彻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提高金融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有利于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改善贸易条件;有利于保持物价稳定,降低企业成本;有利于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有利于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效果;有利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3、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影响。对居民来说,人民币2%的小幅升值,会平稳国内物价,

案例三十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案例三十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1949年至今,人民币汇率经历了有官定汇率到市场决定,从固定汇率导游管理的浮动汇率的演变。 1、计划经济时期的人民币汇制度(1949-1978年) 1949年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在天际公布人民币汇率。以后,上海、 广州在中央统一管理下以天津汇率为标准,根据当地物价状况,公布各自的汇率。计划经济时期人民币汇率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实行固定汇率安排,一直钉住一揽子货币。 2、转轨经济时期的人民币汇率制度(1979-1993年) (1)实行贸易内部结算价和对外公布汇率的双重汇率制度。1981年-1984年间,人民币官方汇率实行了贸易内部结算价和非贸易公开牌价的双重汇率制度。1985年1月1日取消内部结算价,重新实行单一汇率,汇率为1美元折合2.8元人民币。这是人民币汇率的第一次并轨。 (2)根据内外物价变化调整官方汇率。1985-1990年期间,我国根据国内物价的变化,多次调整汇率至1990年11月17日的1美元折合5.22人民币。 (3)实行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汇率制度。1980年起全国各地开始陆续实行外汇调剂制度,设立外汇调剂中心,开办外汇调剂公开市场业务,形成了官方汇率和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局面。从1991年4月9日起我国实行汇率有管理的浮动,1993年底调至1美元折合5.8元人民币。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人民币汇率制度(1994年-至今) (1)自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汇率。这是人民币汇率的第二次并轨。 (2)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风暴,中国为维护地区经济与金融稳定,以大国负责任的姿态,保持人民币汇率坚挺,从而也使中国的汇率实质上形成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人民币汇率至1美元折合8.7 元人民币。 (3)2005年7月21日央行发布公告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至此人民币汇率进入稳中有升的态势,并且2007年人民币汇率更是节节攀升,屡创新高,至2007年9月13日已达到1美元折合7.516元人民币。 思考题:1、结合所学汇率理论,判断人民币汇率水平合适与否? 2、你对人民币汇率制度今后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是什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