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配政策公共财政收入

分配政策公共财政收入

分配政策公共财政收入
分配政策公共财政收入

分配政策公共财政收入

【摘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谓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配合的好与坏就会直接影响经济运行。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其不同的搭配模式。在不同时期中央政府会对已有的政策模式下的政策侧重点和政策手段进行一定的调整,即纵向协调;在某一个时期的政策搭配模式下,政府不仅要调整政策本身,也要注意政策配合系统的整体优化,即横向协调。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谓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政策手段。这些政策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措施,来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它们及各有千秋,又要紧密联系,但是必须把握和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依据现实情境协调一致的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快速发展。

我国现在通过两种重要渠道来调节货币,一是各类银行购买国债并通过财政开支向社会投放货币;二是银行贷款,这也是货币投放最主要的一条渠道。这里,财政增加向银行发放国债,就意味着银行增加货币投放;财政兑付向银行发放的国债,就意味着银行减少货币投放。也就是说,财政收支不仅也为社会货币的收付,体现为社会货币的再分配,而且财政向银行发放国债规模的大小就是调整货币供应总量的重要渠道。这也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紧密相关的重要表现。

一、政策协调配合因素

一国债

国债是协调配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一个基本结合点,不仅是财政筹集资金的一种方式,而且为货币政策的调节市场提供了操作对象。国债对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制约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1年期国债是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主要工具,但是我国中短期国债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这会影响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互相协调发挥作用,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二是国债市场由交易所市场、银行间市场和柜台市场三个部分组成,也就是说投资者不能跨市场交易,这些条件也限制了国债的流动性。三是按照金融市场收益与风险对等的原则,国债利率在市场利率体系中是最低的,由于我国的利率机制缺乏弹性,不利于反映社会资金的供求状况从而影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

二财政投融资

财政投融资是指财政部门利用国家信用把社会闲散资金集中起来,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计划,在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前提下,通过直接或间接贷款方式来支持企事业单位发展生产和事业的一种资金活动。它是协调配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另一个重要结合点,财政投融资具有调整和改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有效增长,强化宏观调控能力的作用。但在目

前,由于我国财政投融资与商业银行投融资二者没有明显的的范围,没有相关法律的约束,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了追逐市场份额,纷纷向竞争性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领域渗透。一方面

扩大了政府投资对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遏制了民间资本的投资;另一方面,使得货

币政策的调控难度加大,影响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性,并且加大了地方政府融资

风险。

三外汇储备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以惊人的速度不停增长。然而,这样做会带来很多问题。一方面,

从目前来看,外汇占据的款项成为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这就造成我国资本市场

资金流动性的问题。另一方面,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被动收购外汇,迫使外汇储备增加的

同时,人民币实际汇率与有效汇率的背离相驰程度越来越大,从而人民币面临短期升值和

长期贬值的两难境地。

二、建议

由于以上几方面因素的共同制约,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大打折扣。所以应

该针对这些因素提出建议:

1加强国债管理,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在国债管理方面的配合。第一,使国债

品种多元化,并且进一步扩大短期国债的发行规模。第二,应逐步取消限制商业银行购买

国债的条令,允许商业银行大规模地直接进入国债市场,打破国债市场的分割局面,建立

统一的国债市场。第三,要逐步调整国债的利率结构,改变长期以来的国债利率高、银行

储蓄存款及其它金融产品利率低的状况,增强国债利率弹性,加快实现利率市场化。

2推进财政投融资体系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投融资框架体系。在财政投融资方面,

应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来明确财政投资的原则、范围和领域。在科学的投融资体系内,财

政投融资应加强公共福利的增长,不宜干扰和影响民间投资的选择和偏好,不宜进行风险

性投资。为防范融资风险,还需要强化地方政府对投融资平台的管理,提高地方政府投融

资效率。这些都是构建长期规划、统筹安排、规划有序和风险可控的投融资框架体系的内

在要求。

3坚持汇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增强财政与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

本项目保持顺差。但是这种格局蕴藏着巨大的风险,为了防范这一风险,把国际收支和内

外部经济调整平衡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要打破这种格局,必

须坚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取向,改革外汇管理制度。尽管这种做法在短期内会使我国

面临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从而导致大量外汇流入,但从长远看,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会

增加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从更进一步的角度来讲,应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

内需。通过以上方式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以减轻外汇占款的压力,从而减轻相关的制

约因素,使货币政策得以有效实施,更好的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

总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既有不同的

调节重点和手段,有着不同的调节影响和作用范围,又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必须正确认

识和准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二者应有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二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5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

[3]郭庆旺.积极财政政策及其与货币政策配合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

[4]任碧云.中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的技术路径[J].中国经济问题,2021.

[5]汪同三,王成璋.21世纪数量经济学[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

摘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政策工具,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是保证宏观经济稳定、产业结构协调、社会秩序安

定的重要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协调这两大经济手段,是一个值

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

首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制定各自为政,缺乏全局观念。现实的财政政策和货币

政策基本上都是由各部门根据自己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以本部门的经济利益为基点、依托自己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机制而制定。为有效地发挥两大政策的宏观调控合力,必须实

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目前的各自为政到协调配合的根本转变。其次,财政调控能力弱化,金融调控独木难支。改革开放以来,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调控功能难

以有效发挥。而金融业的持续发展,富集了足够的财力,因而也就顺理成章地承担起了本

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事情。商业银行既是货币政策的调控对象,又是货币政策的传导者,由于银行承揽了本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事情,使货币政策执行结果偏离既定目标。第三,财政与银行职能错位,影响两大政策的配合。绩效财政和银行两者理应有明确的分工,财

政和银行关系不顺,使调控职能相互错位,影响配合绩效。随着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根本

变化,银行信贷资金成为社会投资的资金主源,银行承担总量和结构调控职能,但其成效

并不显著,结构矛盾不但没能有效解决。第四,国有企业体制缺陷严重阻滞财政政策和货

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现代企业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的基点,我国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的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善,国有企业对国家的依赖性较大。企业自我发展能力低下,过度

依赖银行贷款,致使负债居高不下,兼之企业效益不好、亏损严重、信用观念缺乏,导致

偿债能力和愿望严重不足。

二、现阶段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态势分析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与对策思考(一)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与对策思考(一) 摘要:在今后一个时期,“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给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现状,分析其实质并对其进行分类,探讨了我国理想的收入分配格局,提出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并在中长期发挥有效作用的一揽子对策建议,旨在消除我国不合理的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合理居民收入分配格局。 关键词:收入差距;收入分配格局;分配制度;收入政策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开始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与国际接轨的新阶段,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在诸多挑战中,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扩大问题日益严峻,并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居民收入差距不合理扩大问题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并引发政治与社会层面的诸多问题。近年来,有关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及对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颇多,但相当程度上存在统计口径不统一,对差距产生的实质与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成因分类过于复杂,制度设计与政策工具的配合使用缺乏具体数量(如时间、力度、投入量等)的支撑,系统性和持续性不够。因此,需要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及社会变革实际,对该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期得出有益的成果。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现状一般来说,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在总体上可以通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加以体现,但仅从这三个方

面直接体现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难以反映我国居民多元化分层的收入格局,在制度设计和政策建议方面过于宽泛笼统,不易于解决共性问题中的特殊性问题,更不易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现实社会中多元化的收入差距问题及其他经济社会问题。(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表现形式分类 根据我国国情,为系统地反映我国全社会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中的合理因素与不合理因素,并研究相应的具体对策,须以国际上通用的基尼系数为参考,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具体细分为城乡之间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差距、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差距、城镇贫困人口与城镇居民平均实际可支配收入水平差距、乡村贫困人口与乡村居民平均实际可支配收入水平差距、国家垄断行业与一般竞争性行业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差距、公共部门(政府职能部门、地方公共事业部门)与社会成员平均实际可支配收入水平差距、同一行业(部门、企业)内不同职级或岗位成员间实际可支配收入差距等。在分析实际可支配收入差距的基础上,须结合居民实际可享受的社会基本公共福利(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才能够真正反映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出实际差距。(二)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具体表现 通过对相关统计资料加以归纳总结,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状况可以通过各年度的实际可支配收入比、生活水平差距以及细分的基尼系数变动等指标具体体现出来。研究表明:2005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已经达到3.7:1.0,如果考虑城镇居民享有的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各类保障性因素,实际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之比将达到6∶1。①我国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演变 湖南省委直属机关党校伍湘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的收入分配政策演变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一是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29年,这个时期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平均化;二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31年,这个时期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多样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差距扩大。 [关键词]收入分配政策演变收入差距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连年战争留下的满目疮痍,党和国家带领人民迅速恢复生产,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善了居民的吃饭穿衣问题,广大居民安居乐业;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连续跨越几个台阶,从基本消除贫困,到解决温饱,再到实现总体小康,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政策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一是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29年,这个时期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平均化;二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31年,这个时期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多样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差距扩大。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演进 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及完成“没收官僚资本”和“土地改革”后,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基础上,实行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低工资、多就业”和“劳动致富”的收入分配政策。1953年以后,在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我国开始向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过渡。到1956年底,我国就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城市,建立了以国营经济、集体经济为主体包括少量个体经济的所有制结构,绝大多数就业居民变成了国家企事业单位的职工或集体企业职工,其收入完全被纳入国家统一规定的工资体系和级别中。当然,还有大量的隐性收入和福利,并且毫无失业的后顾之忧。在农村,以家庭经营为特征的个体农民,经过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形成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经济,农民作为集体经济的成员,也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兼顾平等的分配体制。社员在集体经济内部,实行大体平均的分配和有限的社会保障。 1、城市居民的收入分配政策。新中国收入分配政策是在改革旧中国极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基础上形成的。1949年9月,政协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以及相关法规规定:在农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高利贷,但是允许雇工和借贷自由;在城市,除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企业外,对私营企业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政策,保护工人的合法权益(如厂方不得随意解雇工人、克扣工资),工人的工资应由劳资双方协商解决。1952年8月政务院批准的《关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路及政策建议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路及政策建议 □赵艳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符合国情、科学合理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目前我国分配制度很不完善,造成了收入差距大、收入分配关系紊乱以及再分配的调节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改革分配制度,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收入分配;分配制度;改革思路 【作者简介】赵艳(1982.12 ),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室教师;研究方向:财政金融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符合国情、科学合理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是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收入分配问题,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强调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意义 一个分配相对公平、合理的社会,能够激发社会成员创造财富的热情,并使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反之,则会造成社会利益格局失衡,抑制社会财富的增长潜能,并且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深刻把握收入分配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化分配体制改革,有利于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进一步改革、规范分配制度,可以更大限度的引入竞争机制,创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如此,则能减弱垄断行业带来的不公平因素,使劳动者在更加公平的环境下工作,这有利于我国人民更快的走向共同富裕。 (二)深化分配体制改革,有利于健全全社会的分配制度。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可以相应地改革各企业、各机关单位的分配制度,从而建立起更规范的、更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更有利国民经济发展的分配制度。 (三)深化分配体制改革,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通过改革,寻求更加合适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如果能通过改革,使大多数人在劳动中能获得更公平乃至更多的收入,那么劳动者的积极性便将大大的提升。劳动者作为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因素,必将大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二、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收入差距过大。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到目前的0.47,不仅超过了国际上0.4的警戒线,也超过了世界所有发达国家的水平。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我国总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额仅为4.7%,而总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总收入的份额高达50%,并且最高收入者与最低收入者的收入差距每年正在以3%的增长速度扩大。收入差距重点表现为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和行业收入差距。 1.城乡差距。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一直处于不断扩大的趋势之中。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比例由1997年的246.89%逐步上升到2007年的332.96%。2008年开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出现了下降趋势,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比例由2007年的332.96%下降到2008年的331.49%,下降了1.47 ·4·

关于举办国家最新收入分配政策解读与工资总额管理办法解析

关于举办国家最新收入分配政策解读与工资总额管理办法解析暨国企薪酬改革方案设计与人工成本管理风险控制操作实务高级培训班的通知 各有关企事业单位: (以下简称16号文),2018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意见》 16号文在薪酬、激励、股权等方面赋予国企巨大空间,旨在进一步建立健全灵活、高效的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推动国有企业全面提升高质量发展。2019年1月,国务院国资委印发《中央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国资委令第39号),对央企工资总额决定机制和管理制度体系进行全面改革, 这些政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有何亮点如何落地企业贯彻实施过程中如何把握 为深入学习16号文和国资委令第39号文,充分调动国有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激发国有企业创造力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推进人事、、劳动、薪酬改革深化与创新,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中心特邀请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及中国劳动学会薪酬专业委员会权威专家拟定于2020年在全国各地继续举办国家最新收入分配政策解读与工资总额管理办法解析暨国企薪酬改革方案设计与人工成本管理风险控制操作实务高级培训班。本课程以“国有企业的薪酬制度改革”为背景,掌握如何科学设计企业的改革方案的设计与操作方法,用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企业有用人才,并将通过政策研讨、实操指导、典型案例剖析、对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研讨。请各单位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参加。 一、培训内容: 第一部分:国家最新收入分配政策解读 (一)国家出台的国企改革及高管薪酬分配意见主要内容解读,重点解读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涉及薪酬分配方面内容和《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 (二)《劳动合同法》修改重点及《工资条例》(草案)解读,重点对涉及劳动工作时间、劳动报酬、工资内涵外延界定等进行解读,以及对企业用工和工资分配带来影响分析。(三)《关于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意见》(国发16号文),重点解读工资总额管理机制的创新点、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编制要点、周期制与备案制的选择与把握、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联动机制等。 (四)《特殊工时管理暂行规定》(草案)政策解读,重点对综合计算工时制、不定时工时制、工作时间及夜班的具体定义、适用人群、对薪酬分配影响等内容进行解读。(五)国家对科技和管理型人才实施股权激励相关政策,重点对股权激励的对象、范围、额度、程序等进行解读。 第二部分:构建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体系 (一)如何做好岗位设置和工作分析,岗位设置的原则、要点、工作分析的几种方法、岗位说明书的编制要求等。 (二)构建符合企业内在要求的职位体系,如何将企业岗位划分为符合生产经营特点的职类、职种、职级,建立员工正常晋升发展的职位体系,以及岗位、职位、薪酬如何实现有效衔接。 (三)管理和生产操作岗位的价值评估,包括岗位评价的意义、方法、划岗归档原则、评价要素表及权重赋分要点。 (四)员工能力模型构建与实施,冰山素质模型分析、能力模型要素选择及评价标准、能力模型在薪酬谢分配中的应用。 (五)定岗定编定员相关内容,定岗定编在薪酬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定岗定编的原则与

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发展历程概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c7249824.html, 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发展历程概述 作者:廖卫红刘晓林王运宏 来源:《商业时代》2008年第01期 ▲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编号XJK06BZC020)研究成果之一,课题名称:基于人本理念的高职学校薪酬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F129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建国以后,通过20世纪50年代两次工资改革,我国基本上建立了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收入分配制度。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由原来的单一公有制向多元化所有制结构的转变,我国的分配政策也逐步形成了多元分配格局。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社会收入的差距却在进一步拉大,本文对我国的收入分配政策的发展进行了总结,以期为重现社会公平提供借鉴。 关键词:收入分配政策按劳分配多元分配格局平均主义社会公平 建国以来,尤其是在1957年以前和1978年以后,我国的收入分配工作通过不断的改革,逐步使收入分配政策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中的“工资”、“收入”等概念属于同一范畴,而“收入”是指居民个人收入。 建立按劳分配原则的分配制度 解放前,在矿山、搬运、建筑、纺织等行业普遍存在包工头制和封建把头制度,包工头和封建把头对工人的封建剥削极为严重。在外商企业,同样职位的外籍员工工资高于中国职工几倍甚至几十倍。同工不同酬现象明显。同时,还存在着轻重倒置、工资关系不合理、收入分配高低悬殊、两极分化等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结合民主改革运动,对旧中国的工资制度进行了调整和改革。 1950年3月,政务院发出了废除各地搬运事业中封建把头制度的决定,燃料工业部通令 全国煤矿废除了包工把头制度;1950年4月,政务院颁发《关于废除建筑业中封建把头制度

收入分配政策

《宏观经济管理研究》第八讲 收入分配政策 赵长茂 收入分配,是对一定时期的生产成果的分配。分配的主体是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居民)。收入分配对生产具有重要“反作用”。 国家调节收入分配关系的各种措施构成一定时期的收入分配政策。收入分配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实施宏观管理的重要政策。 一、国民收入分配 国民收入分配是对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国民净收入进行的分配。国民收入分配形成收入分配格局和财产分配格局。 国民收入分配分为两个层次: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一)初次分配 初次分配指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的分配。在初次分配中,国民收入被分解为三个基本的部分:劳动者报酬、企业盈余和政府生产税净额。 (二)再分配 再分配是初次分配基础上的全社会范围内的进一步分配。又称第二次分配。 国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生产单位、非生产单位、居民、政府的最终收入。 1、国民收入再分配的目的 满足以下各项社会需要:第一,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第二,满足国家进行经济建设的需要。第三,满足社会保障的需要。第四,满足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第五,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 2、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渠道 (1)财政渠道。通过财政预算(包括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预算收入的主要形式是税收、利润上缴、国债发行、政府性基金收入(通过向社会征收及出让土地、发行彩票等方式取得收入)等;预算支出包括一般支出、专项支出。 (2)金融渠道。金融参与再分配的主要工具银行是存贷款利息、保险费等。国民收入通过这些具体形式在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居民、政府之间进行再分配。 (三)国民收入分配的原则 1、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 2、兼顾效率与公平 3、协调投资和消费关系 (四)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缺陷及其调整 1、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缺陷 主要缺陷是劳动所得过低,资本所得过多;居民收入比重偏低,政府收入比重偏高。 2、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基本思路和路径 十八大报告提出“两同步”、“两提高”的思路: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

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发表时间:2009-12-30T16:00:37.890Z 来源:《今日财富》2009年8月供稿作者:黄敬华 [导读] 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黄敬华(双鸭山市妇幼医院) 中图分类号: F014.4文献标识码: A 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人们整体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要体现公平,这意味着广大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将会提速。那么应如何正确看待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收入差距呢? 一、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存在差距的表现及影响。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基尼系数低于 0.3属于分配比较均等, 0.3--0.4属于分配比较合理, 0.4--0.5表明收入差距过大,超过 0.5则意味着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据统计, 2000年以后,我国城乡居民的综合基尼系数就已经超过了 0.4,而且呈继续上升趋势,近几年的增速甚至超过了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这种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过高,导致收入分配不合理。我国的保险、电力、电讯、交通业等行业的职工收入水平比全国平均收入水平高出 30%,他们是把垄断利润转化为其收入分配,这就加大了其成本的支出,从而使普通行业处于劣势,这是不公平的。 (二)我国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这里的地区是指我国的东、中、西部三大地区,近几年,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调整,但是,差距仍然是存在的。 (三)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城镇居民内部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有扩大的趋势。我国城镇最富 10%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最低 10%居民的支配收入的比率,从 2000年的 5.02增加到 2004年的 8.87。可见,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在逐步扩大,城镇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 (四)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工资收入水平也存在差距。工资是我国在初次分配时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据有关报导:全国机关的年人均工资为 1.6万元;事业单位为 1.5万元;企业约为 1.4万元至1.5万元;而大行业则超过 6万元,即后者工资是前三者的 4倍多,这里的大行业是指那些占有资源和垄断的行业。 收入差距的存在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其利,又有其弊。 首先,合理的收入差距有积极作用。因为它有利于克服平均主义、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改变了以往那种“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使那些对社会贡献较大的人得到较多的收入报酬。 其次,不合理的收人差距造成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一是收入差距过大影响社会稳定。经济上比较困难的社会群体则有可能产生心理失衡和失落感,容易产生与社会的对抗行为,甚至导致社会阶层矛盾的激化。特别是一部分人由于得不到基本的教育和卫生保障,因而他们的体力、智力等可能处于比较差的水平。这样一来,就会形成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 二是收入差距扩大制约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妨碍经济持续发展。对于高收入社会阶层而言,由于大部分需求很容易得到满足,因此用于消费方面的支出会相对减少,很大一部分作为私人存款积累起来;低收入阶层虽有消费欲望,但由于受有限收入的限制,实际消费支出很少。这样,居民的有效需求不足,就会制约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三是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拉大造成人们的价值观扭曲。由于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过程包含许多不合理因素,这很容易造成人们价值观的扭曲和人生观的庸俗化,甚至可能导致社会道德水准大幅度下滑,形成一种物欲横流的可怕局面。这种精神上的堕落和腐败比行为上的堕落和腐败更可怕,后果更严重。如果这种现象像瘟疫一样传播开来,整个民族就会大大削弱进步的动力和信心。 二、解决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对策。 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收入差距的调节问题,明确提出了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等一系列政策。同时要看到,有效调控收入差距,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在许多方面付出不懈的努力。当前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要加快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调节收入差距和实现共同富裕当然也离不开发展。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发生什么问题,都要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不遗余力地发展生产力。 (二)是要积极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有就业才有收入。一批人就业了,有了收入,就要消费,消费就会促进生产和销售,另一些人的就业机会也就增多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更是提高收入水平、改善分配关系的重要前提。一定要把扩大就业作为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 (三)是要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调节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当前,要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使所有符合条件的城市居民都能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四)是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使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趋向合理,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收入分配政策的国际经验及案例(下)

收入分配政策的国际经验及案例(下) 李实 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研究院 二O一三年六月 下面我们开始讲收入再分配的一些相关政策,我前面提到了,在西方国家收入再分配政策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税收政策,还有一个是现金转移支付。再一个就是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这三方面政策。 (一)税收政策 税收政策对收入分配起到最大影响作用,一个是个人所得税,还有一个是财产税,因为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都是属于累进税。 什么叫累进税呢?也就说,税收的负担是根据收入多少来确定的,就是说低收入人群它负担的税率是比较低的,而高收入人群负担的税率是比较高的。这样税收就具有累进性,只有税收具有累进性,它对收入分配才能够起到调节的作用。也就是说,富人支付的税收占它收入的比重要大于穷人支付税收占它的收入比重,这样的话它就会起到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 (二)现金转移支付政策 在现金转移支付方面,在西方国家主要是针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群进行一些救助,它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收入再分配的效果。 (三)社会保障和福利项目 在社会保障和福利项目当中,应该说有各种不同的形式,以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实现收入转移和再分配的功能。在这方面可能大家都知道的,像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这些社会保障项目,在西方国家都是普遍使用的一些收入分配的调节政策。 (四)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下面我们讲一下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在各国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当中,累进的个人所得税是重要的调节收入分配的工具之一。在市场经济当中,我们知道国防、立法、基础设施、义务教育,这些都是公共物品,它要有政府来

提供。政府提供的资金来源,就是来自于税收,政府用强制手段征税,就是为了提供这类公共物品筹集资金。 所以税收的依据是支付能力论和受益论,也就是说,谁应该多付税,谁应该少付税。一个根据它能够支付多少,它如果有更大的支付能力,它就应该多付税。另外根据它受益程度,谁从公共物品当中受益的多,谁就应该多付税,当然这是两种不同的理论。无论是根据哪一种理论,富人都应该多纳税,富人钱多,它有支付的能力,同样富人也会从国家的公共物品当中获得更多的收益,所以它也应该多纳税。 所以根据支付能力论的话,税收应该根据纳税能力来征管,富人的收入高,它的纳税能力强,多交税是应该的。如果根据受益论的话,富人也应该多纳税。比如说以国防而言,我们知道国防支出那都是来自于税收。如果你有1千万的收入,国防对于你的保护作用,你从中受益的作用就要远远大于穷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富人要多交税,在西方国家来说,认为是一种合情合理的事情。所以说它们的税收,基本上都是累进税,也就是说越是有钱的人,交的税也应该越多,它们的税收占它们收入的比重就应该越高。 比如说美国,美国的联邦个人所得税,它的税率是根据它的收入多少来确定的。它把整个纳税人分成两类,一类就是夫妻共同报税,还有一类是单身报税,你夫妻也可以分开报税。但是这两种报税的方式税率是不一样的,如果以夫妻联合报税,在2005年美国联邦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是什么呢?当夫妻所得,如果是小于14600美元,你纳税税率是10%。如果夫妻的收入在14600美元到59400美元之间,这一部分的收入所纳税的税率是15%,也就是边际税率上升到15%。如果你的收入进一步提高,也就是说,在59400美元到120000美元,这部分的收入,你所交的税率是25%。当你收入更高的情况下,税率甚至可以达到35%,也就是说夫妻两人的收入,如果超过了32万美元,这个边际税率就达到35%。税率的制定,完全是根据收入水平的高低来决定的,当你收入越高,你交的税也就越多,也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累进个人所得税。 比如说英国,它在2011年—2012年财政年度当中,它们确定的个人所得税率大致是这样的:如果个人收入低于2568镑,它只需要缴纳10%的个人所得税。如果它的收入在2568镑到3500镑,它就需要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如果它的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原因及对策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原因及对策 建国六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几年的GDP增长率排在世界首位,2007年的GDP总量排在世界第四位。但我们在充分肯定已有成就的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它是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不相符的,与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相背离的。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是由许多政治、经济、社会因素共同造成,其中,与国家的收入分配政策密切相关。 一、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收入分配政策因素分析 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所有制结构进行了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同时改革收入分配政策,以满足社会各因素分享经济发展利益的要求,并提高社会生产的积极性。伴随着我国经济总量大幅增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犯罪率上升、劳动者的积极性受挫、社会需求不足等。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日益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重大问题,直接影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在初次分配领域 1.以效率为先的政策 改革开放前,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经济发展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政策,每人都可以分到“蛋糕”,但由于份量太小,使得大家都吃不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发展为中心,适当调整所有制形式,允许其他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存在,与此相适应,在收入分配上允许先富,先富带动后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允许生产要素参与社会分配,这一系列体现效率优先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社会的积极性,使经济快速发展。但由于人们的个人能力、勤劳程度、对社会生产要素占有量以及地区、行业发展程度上的差异,又由于积累优势,产生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使得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 2.工资性收入较低,工资增长较慢 我国的初次分配程度较低,主要表现在工资收入占GDP比重较低,工资增长较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一日千里,但我国居民的工资增长却没有与经济增长相协调。如表1所示,我国1978年的分配率为15.6%,此后整体呈下降趋势,到2006年分配率为10.9,而发达国家的收入分配率普遍在54%-65%之间。 (1)在我国,工资性收入在收入构成中占60%以上的比例,工资报酬的多少直接影响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而我国现在的工资收入水平比较低,增长速度慢于经济发展速度,使国民无法分享国家经济发展的利益,不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2)以低工资去追求高经济发展的模式,会加剧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低工资意味着低劳动力成本,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使得劳动力的剩余价值更大量地转化为

完善我国收入分配体制的政策建议

完善我国收入分配体制的政策建议 经过30年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我国已经彻底改变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单一按劳分配的收入分配体制,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体制。然而,由于现行的收入分配体制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导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所以需要对其进行完善,以便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一、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1.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消灭灰色收入 当前,公务员工资制度不规范以及由此引起的灰色收入和非法收入问题已经成为扰乱收入分配秩序的重要因素。现行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存在两方面的弊端。一方面,与企业工资水平相比较而言,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偏低,同时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分配倾向,表现为:不同级别和同一级别不同档次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小。另一方面,在公务员工资制度之外存在着大量的灰色收入,它在公务员的实际收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灰色收入滋长了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败坏了党风和政风,引起社会的不满。因此,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就必须改革现行的公务员制度。一是要大幅度提高公务员的工资。由目前的处于社会各行业的中等偏下水平提高到中等偏上水平。二是建立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适当拉开不同职务、不同级别之间的工资差距,增强工资的激励作用。三是规范公务员的工资外收入,

除了必要的奖金津贴以外,其他全部进入工资序列,同时取消实物分配,将实物分配货币化。 2.推进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消除垄断行业职工不合理的高收入 垄断行业职工之所以能够获得高收入,主要是由于其所在的企业能够利用自己所拥有的垄断权力获得巨额的垄断利润。进入障碍是所有垄断权力的根源,它主要可以分为进入的技术障碍和进入的法律障碍。我国现有的垄断是由于政府把提供某一服务和产品的特许权授予某一特定的生产者而形成的。因此,我国垄断权力的根源在于进入的法律障碍而并非是进入的技术障碍。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消除垄断行业职工不合理的高收入,就要首先消灭垄断产生的根源,取消对行业进入的限制条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首先,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理清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政府仅仅履行出资人的相关职责,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同时,政府要废止对行业进入的相关规定,在垄断行业内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其次,我国现有的垄断企业是由不同的国有企业整合而成的,其规模已经非常庞大,占有大部分的市场份额,阻碍市场竞争。因此,国家要尽快制定并出台《反垄断法》,铲除阻碍市场竞争的因素,消除垄断企业获得的垄断利润的基础,进而降低垄断企业职工的不合理高收入,缩小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 3.健全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机制,调整收入分配 由于市场自身存在缺陷,导致市场失灵,所以需要国家对收入分配进行宏观调控,保证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在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中,由于过分相信市场力量,导致政府进行收

浅析当前中国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公共政策论文

浅析当前中国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公共政策论文浅析当前中国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公共政策全文如下: 【摘要】:调节收入差距、实现分配公平关乎一个国家稳定和谐的大局。公共政策作 为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对调整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共性是 其价值追求与本质属性。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政策存在公平价值缺失、政策的不当倾斜和 偏好以及政策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构建以公平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体系,规范收入分配 秩序,对调节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和促进社会公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公共政策公共性收入分配差距 一、公共性 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也是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公共性是公共 政策目标的选择,它指导并规范着具体的政策目标,为公共政策的执行提供行动导向。 二、我国收入分配政策公共性偏离的表现 当前在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出现的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和社会分配不公问题。 一政策的公平价值缺失 长期以来的收入分配政策使我国从一个平均主义严重的国家逐渐成为收入分配严重不 平等的国家,具体来说,这种不公平主要体现在: 1.分配起点的不公 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起点不公平主要表现在我国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 就业等方面的起点不公平。教育收益最多的是穷人,因为教育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使 得受教育者在未来的就业方面获得均等的竞争机会以及更高的收入,可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分配公平。 2.分配过程的不公 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过程不公主要体现在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过程中的不公平,这主要造成了人的发展机会不公、进入市场的机会不公。我国初次分配领域采用重效 率轻公平的政策,主要是依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3.分配结果的不公平 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差距扩大和收入分配不公的结果,究其原因是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 起点不公和过程不公造成的。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平均主义的收入分配政策。1981年,我国基尼系数仅为0.292,那时还属于收入分配高度平等的国家。

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这是一篇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与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相适应的分配制度初步建立,改革使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受益,中等收入者人数稳步增加,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分配领域正在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我们要客观、辩证、地看待这些矛盾和问题,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如果收入差距悬殊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不仅会挫伤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而且还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一、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个体收入问题 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感召下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收入来源的多元化,我国居民的个人收入差距迅速拉开。统计显示,用以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5。2004年10月12日,“观澜湖2004胡润百富榜”在上海发布。排名首位的国美老板黄光裕个人资产评估为105亿元。榜上100人的平均财富为25亿元,比上年增长29%。按照美林集团《2004年度全球财富报告》关于资产超过100万美元(不计房产)为富裕人士的定义,这样的人在已达23.6万。而另一面,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扶贫办主任刘坚2004年7月介绍,2003年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增加了80万人。这是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次贫困人口不减反增。而我国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2003年的年人均收入,上限是637元。说明我国居民个人之间收入已严重悬殊。 2.城乡收入问题 城乡收入差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虽然有差距,但由于国家对城市居民工资的计划管理,城乡收入差距上的问题并不突出。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2003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622.2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8472.2元。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虽大幅提高,但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1.8∶1扩大到2003年的3.2∶1。 3.地区收入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国家对全社会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统配,地区间的收入反差不是很大。改革开放以后,在“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和国家给东南沿海地区的特殊优惠政策的双重结合下,加上东部沿海地区优越的条件、相对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便于形成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吸引了国内民间资本、国外资本和港澳台资本迅速向东南沿海地区集聚,从而使得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迅速腾飞,人们的实际收入水平远远超过了中西部地区。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数字统计,2003年职工年均工资最高地区是上海27304元,其次是北京25312元。职工年均工资最低的是海南10397元,其次是河南10749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也凸现这种差距。2003年,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上海最高14867.49元,北京为13882.62元。处于“最低”段位的宁夏、贵州,分别为6530.48元、6569.23元。 4.行业收入问题 由于行业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别是个别行业的垄断经营,使得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迅速拉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数字统计,2002年,收入最高的行业为金融、保险业,职工年均工资(下同)19135元,其次为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职工年均工资19113元,其他收入较高的行业,如房地产业的职工为15501元,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的职工为13975元。年均收入最低的行业为农业,职工年均工资为6398元。制造业、采掘业的职工收入也较低。 5.城镇内部收入问题

我国社会收入分配现状及财政对策研究

我国社会收入分配现状及财政对策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逐步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僵化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效调整各种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但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收入分配不均问题越来越严重。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势必会影响市场运行效率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严重的是有可能造成社会的动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即是市场规则的制订者又是维持市场秩序的裁判者,政府有责任制定完善的政策在兼顾效率的前提下同时维护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 关键词:分配不均财政政策公平效率 正文:相关数据显示,从1978到2006年,我国居民收入年均增长6.7%,这跟中国高达两位数的经济增速形成鲜明对比。而且,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突破了合理的限度也已是不争的事实。当前这种现状还仍有扩大的趋势。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的重要指标就是基尼系数——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家基尼,根据劳伦兹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其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基尼系数的经济学意义即为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大为

“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 目前,国际上用来分析和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和指标很多。基尼系数由于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数量界线,可以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 (国际社会关于基尼系数所代表意义的一般看法)

当前调节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税收政策研究报告

当前调节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税收政策研究 提要:当今社会,收入分配是否公平,越来越受到了人们普遍关注,而税收作为一种调整收入分配的有力工具,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对于政府来说,实现公平收入分配的目标,可供选择的政策工具除了税收,还有公共支出和公共管制,罗伯特·J·兰普曼(Lanpman, Robert J.)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所作的词条“转移支付(transfer payments)”中认为:“税收制度对于富人向穷人的收入再分配只起轻微的作用,而政府开支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则要明显得多。”①根据罗伯特的观点,税收在“劫富”方面有效,但在“济贫”方面却效用不大。税收调节收入的机制有本身的作用条件,还有涉及到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的平衡问题,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制约着税收作为财政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和效果。 关键词:税收收入分配公平效率税收政策 引言:税收调节收入分配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的必然要求。在市场经济这个大前提下,个人由于所掌握的生产要素和信息的不同及市场供求的变化,会导致人们在收入和财产分配中出现差异,而这种差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了日益扩大的趋势,如果长期存在这种收入和财富的分配的严重不均,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这一问题是市场本身无法克服的,换句话说,市场无法实现社会公平。这就需要国家对国民收入的进行再分配来宏观调控这种显失公平的状况。国家利用税收,通过对税种、税基和税率的选择来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目标。因而,税收在国民收入分配领域,理所应当地承担起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重任。 一、税收调节机制理论 (一)税收调节的内涵和作用条件 税收调节机制是指税收在国民收入分配过程中,对个人收入的形成、分配、财富积累与转让等实施全面调节的制度。税收调节科划分为直接调节和间接调节,属于直接调节的税种是所得税与财产税,属于间接调节的是商品税。②比如在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中,就是对高收入者多征税,保护低收入者,不收或者少收税,这样从收入的源头入手,自然缩小了收入的差距。还有其他一些税种,都起到了相同的作用,只是在收入的不同过程缩小差距,比如房产税、车船税、遗产税和赠与税。在商品税中,对某些特殊消费品或者消费行为课税,比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演变资料讲解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演变 湖南省委直属机关党校伍湘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的收入分配政策演变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一是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29年,这个时期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平均化;二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31年,这个时期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多样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差距扩大。 [关键词]收入分配政策演变收入差距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连年战争留下的满目疮痍,党和国家带领人民迅速恢复生产,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善了居民的吃饭穿衣问题,广大居民安居乐业;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连续跨越几个台阶,从基本消除贫困,到解决温饱,再到实现总体小康,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政策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一是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29年,这个时期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平均化;二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31年,这个时期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多样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差距扩大。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演进 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及完成“没收官僚资本”和“土地改革”后,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基础上,实行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低工资、多就业”和“劳动致富”的收入分配政策。1953年以后,在中国共产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