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

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

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诊断;预防;治疗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弥漫性或结节性肾小球硬化病。是取代慢性肾小球肾炎或高血压性肾病而成为导致终末期肾病(ESRD)主要原因。目前,在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糖尿病肾病引发的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占25%-42%,我国糖尿病肾病约占终末期肾病的8%左右,部分发达地区增长到15%。I型糖尿病肾病患病率在33%-40%,II型糖尿病肾病患病率在20%左右。糖尿病肾病是继心脑血管病变后重要致死致残原因之一。

1糖尿病肾病的分期

由于I型糖尿病肾病自然史比较清晰,丹麦Mogensen将其分为五期:

1.1为肾小球功能亢进期。肾脏体积增大,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肾血浆流量增加,内生肌酐清除率增加。

1.2为静息期,出现肾小球结构损伤,尿白蛋白排泄率多数正常或在运动后和应激状态下呈间歇性增高。

1.3为隐性肾病期或早期肾病期,本期肾小球基底膜电荷屏障损伤。微量白蛋白尿排泄率持续在20-200ug/24h。

1.4为临床肾病期, 病理改变为弥漫性肾小球硬化,白蛋白尿排泄率持续在200-300ug/24h,本期病变为不可逆性,可伴有水肿和高血压。

1.5为终末肾病期,血肌酐、尿素氮升高,出现尿毒症表现,并同时存在有多种并发症。

II型糖尿病患者约50%是由于偶然查血糖或患其他疾病时才被发现,对其自然史所知甚少,所以对II型DN分期,临床上常分为早期DN(隐性或微量白蛋白尿期)临床DN(持续白蛋白尿期)和终末期DN。

2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

2.1微量白蛋白尿检测

微量白蛋白尿检测,简单而快捷,目前多采用微量白蛋白尿检测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的出现,提示早期的肾小球病变,临床上将微量白蛋白尿排泄率超过20ug∕min和小于200ug/min诊断为隐匿性糖尿病肾病。但是尿白蛋白的出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定要排除其它干扰因素,在高血压和血糖控制良好前提下,在6个月内测3次,如果2次或2次以上为阳性,方可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

2.2在I期糖尿病肾病肾小球滤过率比正常增高30%-40%,肾脏体积比正常增大30%左右。

2.3肾活检

在糖尿病肾病II期,由于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扩张,肾活检比较可靠,但此方法有一定创伤,所以难以推广。

2.4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肾病(DN)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均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大量研究提示,DN和DR在发病机理、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的发生发展方面,都具有高度一致性。DN几乎100%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因而眼底病变给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个可以用肉眼直观微血管病变的一个窗口[1]。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随尿白蛋白排出量增加而显著增高和加重。

2.5糖尿病肾病的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发生率可达90%。脑血管病发生率可达25%以上,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可达60%以上,心梗及糖尿病足也较平时多见。所以出现上述并发症时,应注意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3糖尿病肾病的预防

糖尿病肾病的预防应该始于糖尿病发病之初。血糖值超过正常标准后,也就意味着糖尿病肾病开始了。良好的糖尿病控制是糖尿病早期肾病的预防,早期肾病期的治疗是临床肾病期的预防,临床肾病期的治疗,可以将肾病期进展控制到终末期肾病之前。

4糖尿病肾病的治疗

4.1控制血糖

科学饮食,合理运动锻炼,减轻体重,减少应激刺激,或戒烟戒酒等是血糖控制的基础。已证实,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可使培养中的人内皮细胞成熟异常,可致DNA损伤,也影响培养中的人内皮细胞介素-1反映致MRDN表达异常,并可促使过多的糖蛋白沉积[2]。糖尿病本身的严重程度及血糖是否有效控制是影响DN的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血糖控制标准与ADA推荐的血糖控制标准相同,空腹血糖<6.0mmo1/L,餐后2小时血糖<8.0mmo1/L。

4.2控制血压

收缩压和舒张压增高,均可以加快糖尿病肾病的进展速度。控制血压对糖尿病肾病进展非常重要,Lewis研究是最早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 EL)应用到糖尿病肾病的防治中,它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是给予限制肾脏内血管紧张素的活性结果[3],ACEI 可以降低I型和II型糖尿病发生DN及肾功能衰竭的危险。ACEI可控制血管紧张素II的血管收缩作用,抑制交感神经活性,抑制血管紧张素II的产生,增加扩张性缓激肽的生成,促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降低,减轻肾单位工作负荷。ACEI还有显著降低尿蛋白作用,目前很多学者认为,早期DN 只要微量尿蛋白升高,即使血压正常,也应及早应用ACEI以达到早期保护肾脏的目的。ARB(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具有ACEI相似药理和治疗作用。I 型糖尿病首选ACEI类,II型糖尿病首选ARB类,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更有效减少尿蛋白的排出。血压一般正常控制在130/80mmHg 以下,如果肾功能已受损,血压应控制在120/75mmHg,对于收缩压>180mmHg 的患者,在能耐受情况下,分阶段逐渐将血压降到此标准。

4.3控制蛋白质摄入

低蛋白饮食能改善糖尿病患者蛋白、糖、脂肪、钙及磷的代谢,过多的蛋白质摄入不仅增加尿蛋白排出。同时也增加肾小球血管内压力和灌注量,使高灌注和高滤过进一步加重。从肾小球滤过的蛋白质大部分被肾小管重吸收,分解成含氮产物,经肾脏排出而加重肾脏负担,因此低蛋白饮食能减少尿蛋白产生,延缓DN肾脏损害的进展速度[4],早期DN每日蛋白质摄入量0.8-1 .0g/kg,临床DN 摄入量每天0.8/kg,在GPF下降后,蛋白质摄入量应限制在每天0.6g/kg。

4.4纠正血脂代谢

高血脂除引起动脉硬化外,也可直接损伤肾脏,在DN患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下降比不合并DN的患者更明显。糖尿病患者的脂代谢紊乱有时比单纯高血糖危害更大,因此纠正脂代谢十分重要。血脂控制目标为总胆固醇<4.5 mmo1/L,甘油三脂<1.5mmo1/L,低密度脂蛋白<2.5mmo1/L,高密度脂蛋白>1.1mmo1/L。

4.5电解质紊乱处理

肾功能降低到50%以下,应开始限制磷的摄入量(小于0.6-0.8g/d),肾小球滤过率小于20ml/min时应限制钾和富含钾的食物。

4.6贫血治疗

贫血可使生活质量下降,并加重DN进展,促红细胞生成素是唯一能纠正肾衰贫血的药物。

4.7透析治疗与移植管

糖尿病肾病肾衰竭的治疗,目前倾向于早期透析。GFR降低至15ml/min时应开始透析,透析方法包括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操作简单费用低,但易发生腹膜炎和低蛋白血症(腹膜透析每日丢失白蛋白量6-10g),腹膜透析失败后和严重低蛋白血症可以行血液透析。

4.8最近研究发现

表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在保留肾小管细胞去分化促进细胞进入细胞周期,细胞再生以及促进受损的肾单位恢复中起作用[5],但其在临床的应用还需进一步观察和验证。

参考文献

[1] 朱本章:糖尿病肾病各期的临床表现,临床内科杂志.2005,3:145-146.

[2] 董德长:糖尿病肾病内科各系统疾病与肾脏.1996:(6)186-187.

[3] Lewis EJ,Hunsick LG, Clarke WR. Renoprotective effect of the angiotensin-receptor antagonist irbesartan in patients with nephropathy due to type 2 diabetes.N Engl J Med,2001,345:851-860.

[4] 姚健、陈名道:糖尿病肾病及早期防治,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2:(18):330-331.

[5] Hammeman MR.New treatments for acute renal failure.growth factors and beyond.Curr.Opin.Nephrol.Hypertens.1997,6:7-9.

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由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脏疾病,其危害严重,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的不断增加,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本文将介绍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并探讨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及未来研究方向。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多个方面。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在体内的作用下降,导致血糖升高,进而引发肾脏损伤。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则是在高血糖的基础上,身体产生的一系列不良反应,这些反应会对肾脏造成损害。 针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同时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此外,透析治疗和肾移植也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手段。其中,药物治疗中常用的药物包括胰岛素、口服降糖药、ACE抑制剂、ARB类药物等。 在预防措施方面,首先应通过健康饮食、合理运动等手段控制血糖,避免高血糖对肾脏的损害。此外,控制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也非常重要。同时,戒烟、限酒、避免滥用药物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风险。

近年来,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迅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在药物治疗方面,一些新型的降糖药物和抗炎药物为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在透析治疗方面,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技术不断提高,为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此外,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也在糖尿病肾病的研究中得到了应用。这些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深入地了解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向。然而,尽管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但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首先,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仍然存在很多困难。其次,虽然现有的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病情,但并不能完全治愈糖尿病肾病,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此外,对于透析治疗和肾移植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索以解决这个问题。 综上所述,糖尿病肾病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介绍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并探讨了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及未来研究方向。未来的研究应该继续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也需要预防措施的推广和应用,以降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风险。此外,需要加强对于糖尿

糖尿病肾病防治专家共识2014版

糖尿病肾病防治专家共识(2014版)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微血管并发症学组应避免高蛋白饮食,严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目前引起终末期肾病()的首要原因。早期诊断、预防与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对提高糖尿病患者存活率,改善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为规范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微血管并发症学组组织国内的内分泌和肾内科领域专家共同制定了共识。一、糖尿病肾病的定义与诊断 糖尿病肾病是由糖尿病引起的肾脏损伤,以往用表示,2007年美国肾脏病基金会()制定了肾脏病生存质量指导指南,简称。该指南建议用取代。 2014年美国糖尿病协会()与达成共识,认为是指由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病,主要包括肾小球滤过率()低于60 ·1·1.73 m2或尿白蛋白/肌酐比值()高于30 持续超过3个月。糖尿病性肾小球肾病专指经肾脏活检证实的由糖尿病引起的肾小球病变。 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分为病理诊断和临床诊断。肾脏病理被认为是诊断金标准。糖尿病主要引起肾小球病变,表现为肾小球系膜增生、基底膜增厚和结节等,是病理诊断的主要依据。糖尿病还可引起肾小管间质、肾微血管病变,如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出球动脉透明变

性或肾微血管硬化等,这些改变亦可由其他病因引起,在诊断时仅作为辅助指标。 目前糖尿病肾病临床诊断的依据有尿白蛋白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早期可表现为尿白蛋白阴性,症状不明显,易被忽略,但目前仍缺乏比尿微量白蛋白更可靠敏感的糖尿病肾病早期检测指标。(一)糖尿病肾病临床诊断依据 1. 尿白蛋白: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早期的临床表现,也是诊断糖尿病肾病的主要依据。 其评价指标为尿白蛋白排泄率()或。个体间的差异系数接近40%,与之相比更加稳定且检测方法方便,只需要检测单次随机晨尿即可,故推荐使用。 尿白蛋白排泄异常的定义见表1,因尿白蛋白排泄受影响因素较多,需在3-6个月内复查,3次结果中至少2次超过临界值,并且排除影响因素如24h内剧烈运动、感染、发热、充血性心力衰竭、明显高血糖、怀孕、明显高血压、尿路感染,可做出诊断。然而,尿白蛋白对诊断2型糖尿病肾病的特异性不足,对预测病情的转归也存在局限性。长期观察结果发现,微量白蛋白尿的患者在10年中仅有3045%转变为大量白蛋白尿,有30%转变为尿白蛋白阴性,该现象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更为显著。

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与治疗

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与治疗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疾病,由于血糖水平长期升高,糖尿病会对身体产生许多不良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引起肾脏疾病,也称为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一种严重病症。它是由于高血糖水平引起的肾脏病变,其病理特征是肾小球滤过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严重时导致肾脏功能衰竭。本文将介绍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一、糖尿病肾病的诊断 糖尿病肾病的诊断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表现 糖尿病肾病的早期症状不明显,患者可能感觉到夜间尿频、尿急、失眠、身体疲劳等非特异性症状。但是,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会出现蛋白尿、高血压、水肿等典型表现。 2. 尿检 糖尿病肾病的尿液检查是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检测尿蛋白、尿酸、基质金属蛋白酶等。 3. 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是诊断糖尿病肾病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包括检测血糖、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另外,还应检测胆固醇、甘油三酯、脂蛋白等脂代谢指标。 4.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也是非常重要的。肾脏超声、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了解肾脏的形态、大小、结构及血流情况。

二、糖尿病肾病的治疗 针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控制血糖 首要的方法就是控制血糖,建议将餐后血糖控制在7.8mmol/L以下,糖化血红 蛋白(HbA1c)控制在6.5%以下的水平,以降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和减缓病情 进展。 2. 药物治疗 糖尿病肾病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血糖降、降压和减少蛋白尿等。常用药物包括 口服降糖药、胰岛素、ACEI/ARB类降压药、钙通道阻滞剂等。 3. 饮食调节 饮食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糖尿病患者应该控制饮食,减 少摄入高糖、高脂的食物,多食用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以及低脂、低盐、低糖的食品。 4. 过滤性治疗 糖尿病肾病的过滤性治疗主要包括透析和肾移植等。严重糖尿病肾病患者一般 会选择肾脏透析、肾脏移植等治疗方式,但是这些治疗方式都需要花费较高的经济成本和医治时间。 结语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如不及早治疗,可能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如果出现糖尿病肾病的症状,应及时寻求医疗帮助,然后按医生的指导进行诊断和治疗。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节,以预防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糖尿病肾病诊疗指南

糖尿病肾病诊疗指南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目前引起终末期肾病(ESRD)的首要原因。早期诊断、预防与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对提高糖尿病患者存活率,改善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为规范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微血管并发症学组组织国内的内分泌和肾内科领域专 家共同制定了共识。该共识近日发表在中华糖尿病杂志上,主要内容如下。 一、糖尿病肾病的定义与诊断 糖尿病肾病是由糖尿病引起的肾脏损伤,以往用 DN表示,2007 年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KF)制定了肾脏病生存质量指导指南,简称 NKF/KDOQI。该指南建议用 DKD取代 DN。 2014 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与 NKF 达成共识,认为 DKD是指由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病,主要包括肾小球滤过率(GFR)低于 60 ml·min-1·1.73 m2 或尿白蛋白 / 肌酐比值(ACR)高于 30 mg/g 持续超过 3 个月。糖尿病性肾小球肾病专指经肾脏活检证实的由糖尿病引起的肾小球病变。 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分为病理诊断和临床诊断。肾脏病理被认为是诊断金标准。糖尿病主要引起肾小球病变,表现为肾小球系膜增生、基底膜增厚和 K-W(Kimmelstiel-Wilson)

结节等,是病理诊断的主要依据。糖尿病还可引起肾小管间质、肾微血管病变,如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出球动脉透明变性或肾微血管硬化等,这些改变亦可由其他病因引起,在诊断时仅作为辅助指标。 目前糖尿病肾病临床诊断的依据有尿白蛋白和糖尿病 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早期可表现为尿白蛋白阴性,症状不明显,易被忽略,但目前仍缺乏比尿微量白蛋白更可靠敏感的糖尿病肾病早期检测指标。 (一)糖尿病肾病临床诊断依据 1. 尿白蛋白: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早期的临床表现,也是诊断糖尿病肾病的主要依据。 其评价指标为尿白蛋白排泄率(UAE/AER)或 ACR。个体间 UAE 的差异系数接近 40%,与之相比 ACR 更加稳定且检测方法方便,只需要检测单次随机晨尿即可,故推荐使用ACR。 尿白蛋白排泄异常的定义见表 1,因尿白蛋白排泄受影响因素较多,需在 3-6 个月内复查,3 次结果中至少 2 次超过临界值,并且排除影响因素如 24h 内剧烈运动、感染、发热、充血性心力衰竭、明显高血糖、怀孕、明显高血压、尿路感染,可做出诊断。然而,尿白蛋白对诊断 2 型糖尿病肾病的特异性不足,对预测病情的转归也存在局限性。长期观察结果发现,微量白蛋白尿的患者在 10 年中仅有

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及治疗

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及治疗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指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导致的肾小球硬化,是糖 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及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经 济的发展,人均寿命延长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糖尿病肾病的 发病率也随之升高,据Yang等[1]报道,中国20岁以上成人的糖尿病患病率达9.7%,其中30%~70%的患者会发生糖尿病肾病。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糖尿病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的首要原因,占终末期肾病的25%~42%[2],在我国糖尿病肾病亦仅次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占 终末期肾脏病的13.5%[3]。因此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及个体化治疗尤为重要。 1.糖尿病肾病的分期 糖尿病肾病是一个缓慢进展性疾病,临床上只要符合尿白蛋白>200ug/min,同时合并糖 尿病性视网膜血管病变,且除外其他肾脏疾病或尿路疾病,即可诊断为糖尿病肾病。糖尿病 肾病分期目前主要按Mogensen于1989年提出的标准,分为五期:I期表现为肾小球高滤过, 肾脏体积增大,肾小球入球小动脉扩张,肾小球内压增高,病理表现为肾小球肥大。Ⅱ期肾 小球滤过率升高,尿白蛋白排泄率多数在正常范围内,或呈间歇性增高,病理表现为肾小球 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多。Ⅲ期为微量白蛋白尿期,即早期糖尿病肾病,尿蛋白定量小于0.5g/d,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波动在20~200ug/min或30~300mg/24h,病理表现为肾小球 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多更加明显。IV期为大量蛋白尿期,即显性糖尿病肾病,尿蛋白定 量大于0.5g/d,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大于200ug/min或大于300mg/24h,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功能逐渐减退,病理表现为肾小球基底膜及系膜病变更加明显,可出现典型的结节性肾小 球硬化症。V期为终末期肾脏病,尿蛋白可因肾小球荒废而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小于 20ml/(min?1.73㎡),肾功能恶化,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血压升高,病理表现为广泛肾小球 硬化。 2.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 2.1 微量白蛋白尿 在早期诊断中作用很重要。研究表明[4]糖尿病患者进入微量白蛋白尿阶段后,每年尿蛋 白增长速度为10%~20%,10~15年后进入显性肾病。尿微量白蛋白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肾小 球内跨毛细血管压力过高,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导致的结构和化学组成改变使阴性电子屏障失效,肾小球上皮足突细胞代谢障碍[5]所致。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应在非尿路感染。酮症状态。经血期及血压和血糖控制良好状态下,6个月内测定3次,2次或2次以上为阳性方可诊断 为早期糖尿病肾病。因微量白蛋白尿排泄率的增加并非糖尿病肾病特异的,尤其对病程较短 糖尿病患者,诊断时还需除外其它肾病的可能。 2.2 肾小球滤过率增高 糖尿病肾病早期表为肾小球滤过率的升高,随着糖尿病肾病进展至III期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可接近正常,并随白蛋白排泄率增加而下降。陈亚宁[6]等研究发现肾小球滤过率与年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肌酐呈负相关,而与BMI、腰围、收缩压、舒张压、TG、LDL、TC、空腹C肽无明显相关关系。 2.3 肾活检 肾活检是诊断糖尿病肾病较为可靠的方法。糖尿病合并肾脏损害不一定是糖尿病肾病, 还包括许多非糖尿病肾脏疾病(NDRD),甚至DN合并NDRD,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统计233 例于1995-2005年行肾穿刺的2型糖尿病患者,研究结果发现64例(27.5%)病理诊断为糖尿 病肾小球硬化,124例(53.2%)诊断为非糖尿病肾病(NDRD),45例(19.3%)同时存在DN和NDRD,因而单纯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并不可靠。非糖尿病肾脏疾病治疗方案与

《中国糖尿病肾脏疾病防治临床指南》(2019)要点

《中国糖尿病肾脏疾病防治临床指南》(2019)要点 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是指由糖尿病所致的慢性肾脏疾病(CKD),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DKD是CKD的重要病因。 目前我国尚缺乏全国性DKD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文献报道国内2型糖尿病患者DKD患病率为10%~40%。DKD的风险因素包括高龄、性别、种族、长病程、高血糖、高血压、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高盐饮食、血脂异常、肾毒物质、急性肾损伤、蛋白摄人过多等。与不合并DKD的糖尿病患者相比,DKD 患者死亡率更高,且大部分死亡是由于心血管事件导致。早期诊断、预防与延缓DKD的发生发展,对降低大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存活率、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定义与诊断 (一)DKD定义 【关键信息】: ?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既往称“糖尿病肾病”,是指由糖尿病所致的慢性肾脏疾病 ?我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DKD患病率为10%~40% (C级) (二)评估指标及筛查 【关键信息】:

?白蛋白尿:随机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30m/g为尿白蛋白增加;且在 3~6个月内重复检查UACR,3次中有2次增加;排除感染等其他干扰因素 ?预估GFR(eGFR)下降:eGFR<60ml·min-1·1.73m-2 ?2型糖尿病和病程5年以上的l型糖尿病患者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UACR和eGFR检测,以便早期发现 DKD(B级) 1.评估指标 白的量。 的主要指标是GFR。直接测定GFR对设备要求高、临床推广价值小,一般用eGFR代替。 2.筛查 2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时即可伴有肾病,确诊 2型糖尿病后应立即进行肾脏病变筛查,包括尿常规、UACR和血肌酐(计算eGFR);以后每年至少筛查一次。 (三)DKD的诊断 DKD通常是根据UACR升高和(或)eGFR下降、同时排除其他CKD而作出的临床诊断。诊断DKD时应注意以下方面。 1. 合并视网膜病变有助于DKD的诊断: 2. 以下情况需考虑NDKD,应注意鉴别诊断: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 摘要: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属于长期高血糖导致的慢性并发症。现在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并且已成为糖尿病人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广义的糖尿病肾脏病变包括感染性和血管性病变,血管性病变又分为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平时所说糖尿病肾病是指微血管病变,分结节性、渗出性和弥漫性肾小球硬化三种。本文简要介绍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理、病理学表现、临床表现、各阶段特征、诊断及治疗情况。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微血管并发症肾小球硬化 课前问答: A. 对 B. 不对 A. 是 B. 不是 胰岛素的问世和广泛应用,糖尿病患者死于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等已大大减少,糖尿病患者的寿命已大大延长。然而,长期高血糖导致的慢性并发症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并且已成为糖尿病人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广义的糖尿病肾脏病变包括感染性和血管性病变,血管性病变分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我们平时说的糖尿病肾病是指微血管病变,分结节性、渗出性和弥漫性肾小球硬化三种,典型的是结节性肾小球硬化。 一、患病率

1型糖尿病病人中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约为30-40%。在2型糖尿病中约为25%,也有报道为15%-60%。在美国每年进入血液透析或肾移植的患者中,约有25%的病因为糖尿病肾病。近来我国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也在显著上升,据1999年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的统计,我国血液透析病人中糖尿病肾病已上升到第二位,约为13.5%,仅次于肾小球肾炎。这几年仍在上升,因此防治糖尿病肾病的任务非常艰巨。 二、发病机理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理未明,目前已知的危险因素有如下几点: 1.肾血液动力学异常:在糖尿病早期,病人有肾血流量增多,肾小动脉压力增高,肾小球滤过率增加。使肾小球基底膜产生增多,胶原合成增加,基质增生。 2.糖化终产物形成:糖化终产物能引起细胞外基质如IV型胶原、昆布氨酸和玻璃体结合蛋白发生质和量的改变,基质产生增多。 3.基底膜功能改变,肾小球基底膜发生某种改变后,引起负电荷减少,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屏障选择性受损,允许更多的大分子通过。糖尿病主要是硫酸肝素糖蛋白(阴离子)减少,使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 4.遗传因素: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有家族聚集现象。家族中一人患糖尿病且并发肾病者,其他糖尿病患者也常常发生肾病。近来发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基因表达异常与糖尿病肾病有关。 三、病理学表现

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

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诊断;预防;治疗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弥漫性或结节性肾小球硬化病。是取代慢性肾小球肾炎或高血压性肾病而成为导致终末期肾病(ESRD)主要原因。目前,在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糖尿病肾病引发的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占25%-42%,我国糖尿病肾病约占终末期肾病的8%左右,部分发达地区增长到15%。I型糖尿病肾病患病率在33%-40%,II型糖尿病肾病患病率在20%左右。糖尿病肾病是继心脑血管病变后重要致死致残原因之一。 1糖尿病肾病的分期 由于I型糖尿病肾病自然史比较清晰,丹麦Mogensen将其分为五期: 1.1为肾小球功能亢进期。肾脏体积增大,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肾血浆流量增加,内生肌酐清除率增加。 1.2为静息期,出现肾小球结构损伤,尿白蛋白排泄率多数正常或在运动后和应激状态下呈间歇性增高。 1.3为隐性肾病期或早期肾病期,本期肾小球基底膜电荷屏障损伤。微量白蛋白尿排泄率持续在20-200ug/24h。 1.4为临床肾病期, 病理改变为弥漫性肾小球硬化,白蛋白尿排泄率持续在200-300ug/24h,本期病变为不可逆性,可伴有水肿和高血压。 1.5为终末肾病期,血肌酐、尿素氮升高,出现尿毒症表现,并同时存在有多种并发症。 II型糖尿病患者约50%是由于偶然查血糖或患其他疾病时才被发现,对其自然史所知甚少,所以对II型DN分期,临床上常分为早期DN(隐性或微量白蛋白尿期)临床DN(持续白蛋白尿期)和终末期DN。 2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

2.1微量白蛋白尿检测 微量白蛋白尿检测,简单而快捷,目前多采用微量白蛋白尿检测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的出现,提示早期的肾小球病变,临床上将微量白蛋白尿排泄率超过20ug∕min和小于200ug/min诊断为隐匿性糖尿病肾病。但是尿白蛋白的出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定要排除其它干扰因素,在高血压和血糖控制良好前提下,在6个月内测3次,如果2次或2次以上为阳性,方可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 2.2在I期糖尿病肾病肾小球滤过率比正常增高30%-40%,肾脏体积比正常增大30%左右。 2.3肾活检 在糖尿病肾病II期,由于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扩张,肾活检比较可靠,但此方法有一定创伤,所以难以推广。 2.4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肾病(DN)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均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大量研究提示,DN和DR在发病机理、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的发生发展方面,都具有高度一致性。DN几乎100%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因而眼底病变给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个可以用肉眼直观微血管病变的一个窗口[1]。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随尿白蛋白排出量增加而显著增高和加重。 2.5糖尿病肾病的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发生率可达90%。脑血管病发生率可达25%以上,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可达60%以上,心梗及糖尿病足也较平时多见。所以出现上述并发症时,应注意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3糖尿病肾病的预防 糖尿病肾病的预防应该始于糖尿病发病之初。血糖值超过正常标准后,也就意味着糖尿病肾病开始了。良好的糖尿病控制是糖尿病早期肾病的预防,早期肾病期的治疗是临床肾病期的预防,临床肾病期的治疗,可以将肾病期进展控制到终末期肾病之前。 4糖尿病肾病的治疗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早中期诊疗解决方法详情

菏泽市中医医院 2010年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早中期诊疗方案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又称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早期表现为尿中排出微量蛋白尿,继之出现临床蛋白尿,最后进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终末期肾病是糖尿病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在中医学中虽无糖尿病肾病的名称,但按其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属于中医“消渴”、“虚劳”、“腰痛”、“水肿”等范畴。 一、中西医病名 (一)中医病名:消渴病肾病(TCD编码:BNV068) (二)西医病名:糖尿病肾病(ICD-10编码:E14.2) 二、诊断 (一)中医诊断 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病证部分》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糖尿病肾病中医诊断标准: 1、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等特征性临床症状。 2、有的患者初起时“三多”症状不著。但若中年以后发病,且嗜食醇甘厚味,以及病久可并发水肿,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全身。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 3、本病发生与禀赋不足有较密切的关系,故家族史可供诊断参

考 (二)西医诊断 目前对糖尿病肾病诊断尚无统一的标准,又没有除肾活检以外特异诊断方法,而肾活检也不可能普遍进行。因此,临床诊断,在确诊为糖尿病的前提下,排除泌尿系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肾小球肾炎、心力衰竭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肾损害,出现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20ug∕min < 白蛋白尿的排泄(UAER)< 200ug∕min ,间歇性或持续性临床蛋白尿,肾功能障碍,即可考虑糖尿病肾病之诊断。丹麦Mogensen 对糖尿病肾病提出了五期分类,为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和早期预测提供了依据。但Ⅰ、Ⅱ期目前一般的诊断方法难以发现,因此,我们依据临床实际出发,把糖尿病肾病分为早期、临床期、肾衰期。 早期:尿微蛋白排出率(UAER)增加,三月内连续尿检有三次UAER>20 ug∕min ,但﹤200 ug∕min(30—300 mg∕24h)同时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的UAER增加的原因,如泌尿系感染、运动、原发性高血压、心力衰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临床期:⑴持续性蛋白尿(尿蛋白﹥0.5 g∕24h )连续两次以上,并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蛋白尿增加的原因(同上)。⑵肾功能进行性下降,血肌酐<133umol∕L(1.5mg∕dl),可伴有高血压,水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三、中医药综合治疗 (一)早期

糖尿病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糖尿病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的不断增加,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因此,对于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与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焦点。本文将就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进行概述。 尿蛋白检测是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检测尿蛋白水平,可以早期发现肾脏损伤。近年来,一些新型的尿蛋白检测方法,如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等,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方法能够更准确地反映肾脏损伤情况,有助于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 肾功能检查是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检测血清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可以了解肾脏的排泄功能。近年来,一些新型的肾功能检查方法,如肾小球滤过率(GFR)、血清胱抑素C等,已经得到 了广泛应用。这些方法能够更准确地反映肾脏功能,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 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肾活检可以明确肾脏损伤的病理类型,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近年来,一些新型的病理学检查方法,如免疫荧光、电子显微镜等,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些方法能够更准确地反映肾脏损伤情况,有助于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 血糖控制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关键。通过控制血糖水平,可以减少肾脏损伤的发生和发展。近年来,一些新型的降糖药物,如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等,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药物能够更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减少肾脏损伤的发生和发展。 高血压是糖尿病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通过控制血压水平,可以减少肾脏损伤的发生和发展。近年来,一些新型的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等,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药物能够更有效地控制血压水平,减少肾脏损伤的发生和发展。 饮食调整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控制饮食中蛋白质、脂肪、糖类的摄入量,可以减少肾脏负担。近年来,一些新型的饮食疗法,如低蛋白饮食、极低蛋白饮食等,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饮食疗法能够更有效地控制饮食中蛋白质的摄入量,减少肾脏负担。 透析治疗是治疗晚期糖尿病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透析可以清除

糖尿病肾病健康宣教课件

糖尿病肾病健康宣教课件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了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糖尿病肾病,我们特地为大家准备了一份健康宣教课件。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糖尿病肾病的概念。糖尿病肾病是指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导致肾脏微血管病变,进而引起肾功能受损的一种慢性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等。 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详细介绍糖尿病肾病的相关知识:1、糖尿病肾病的危害 糖尿病肾病不仅会导致肾功能受损,还会引起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此外,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死亡率也较高,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2、如何预防糖尿病肾病 (1)控制血糖 保持血糖稳定是预防糖尿病肾病的关键。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糖,遵医嘱合理使用降糖药物和胰岛素,避免高血糖对肾脏的损害。 (2)控制血压

高血压会加速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因此患者需要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适当运动、控制情绪等,同时遵医嘱使用降压药物。 (3)低蛋白饮食 高蛋白饮食会增加肾脏负担,因此建议患者适量摄入优质低蛋白食物,如鱼、鸡胸肉、豆腐等。 (4)戒烟限酒 吸烟和饮酒都会对肾脏造成损害,因此患者需要戒烟限酒,以保护肾脏健康。 3、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降糖药物、降压药物和肾脏保护药物等。(2)透析治疗 当肾功能严重受损时,患者需要进行透析治疗,以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维持体内环境稳定。 (3)手术治疗 在某些情况下,患者可能需要接受手术治疗,如肾移植等。

通过以上介绍,相信大家对糖尿病肾病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为了更好地管理大家的健康,我们建议大家遵循以上预防和治疗措施,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定期进行体检和随访。 最后,如果大家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了解,请随时咨询大家的医生或专业人士。祝大家健康!

糖尿病肾病诊断治疗新进展

糖尿病肾病诊断治疗新进展 简介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生率高达40%以上,严重威胁着病人的健康和生命。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领域,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不断深入,一些新的进展在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介绍这些新进展。 诊断 尿液检测 尿蛋白定量测定是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指标,但在初期的肾损伤中,尿蛋白 定量可能为阴性或微量蛋白尿,此时难以确诊。新研究表明,尿中一些多肽分子的检测能够较早地发现缺血损伤和肾小管细胞损伤等早期病理改变,这些指标可以作为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有很好的潜力。 彩超检查 经过多项研究,现有证据建议小于5年的糖尿病患者定期进行肾脏超声检查, 以便及早检测肾损伤。彩超检测在非侵入性检测、价格便宜、可重复性差异小等方面具备优势,可以作为一种方便、有效的筛查手段用于诊断糖尿病肾病。 治疗 血糖控制 近年来,糖尿病肾病治疗中,血糖控制被视为重要的治疗策略之一。早期糖尿 病患者在控制血糖时,能够避免和减轻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对于晚期糖尿病患者也能够保持永久性的肾脏功能。因此,控制血糖是防治糖尿病肾病的基石,对于任何一位糖尿病患者都必须牢记。 降压治疗 高血压是导致糖尿病肾脏病变的另一个主要因素。降压治疗对于糖尿病肾病患 者也具有重要意义。临床研究证实,血压控制能够减少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进展,同时还能够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所以血压控制也是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肾功能替代治疗 对于糖尿病肾病晚期患者,肾脏功能逐渐下降,失去了正常的机能,医生将会考虑实施肾功能替代治疗。透析和肾移植是目前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唯一有效方法。在临床应用中,透析和肾移植的治疗效果得到了广泛认可,这两种方法成为了治疗糖尿病肾病最常用的手段。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理情况,在医学界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随着相关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研究的深入,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够更精准和高效,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肾病,我们需要不断研究更为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这类疾病和尽早康复。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3.糖尿病肾病 1 概述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又称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为糖尿病特有的肾脏并发症。西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慢性高血糖所致的糖代谢异常、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脂代谢紊乱、血管活性因子、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氧化应激、遗传等因素有关,其基本病理改变为肾小球系膜基质增生、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GBM)增厚与肾小球硬化。DN的患病率为20%~40%,目前,DN已成为导致终末期肾病(ESRD)的首要致病因素。DN早期,通过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可有效阻止病情的进展。一旦发生临床期DN,则肾功能呈持续性减退,直至发展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 本病属中医“水肿”、“虚劳”、“关格”等范畴。 2 病因病机 2.1 发病因素 DN为素体肾虚,糖尿病迁延日久,耗气伤阴,五脏受损,兼夹痰、热、郁、瘀等致病。发病之初气阴两虚,渐至肝肾阴虚;病情迁延,阴损及阳,伤及脾肾;病变晚期,肾阳衰

败,浊毒内停;或见气血亏损,五脏俱虚。 2.2 病机及演变规律 DN初期临床症状多不明显,可见倦怠乏力、腰膝酸软,随着病情进展,可见尿浊、夜尿频多,进而下肢、颜面甚至全身水肿,最终少尿或无尿、恶心呕吐、心悸气短、胸闷喘憋不能平卧。其病机演变和症状特征分为三个阶段。 2.2.1 发病初期 气阴两虚,渐至肝肾阴虚,肾络瘀阻,精微渗漏。肾主水,司开阖,糖尿病日久,肾阴亏损,阴损耗气,而致肾气虚损,固摄无权,开阖失司,开多阖少则尿频尿多,开少合多则少尿浮肿;或肝肾阴虚,精血不能上承于目而致两目干涩、视物模糊。 2.2.2 病变进展期 脾肾阳虚,水湿潴留,泛溢肌肤,则面足水肿,甚则胸水、腹水;阳虚不能温煦四末,则畏寒肢冷。 2.2.3 病变晚期 肾体劳衰,肾用失司,浊毒内停,五脏受损,气血阴阳衰败。肾阳衰败,水湿泛滥,浊毒内停,重则上下格拒,变证蜂起。

2022中国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指南(全文)

2022中国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指南(全文) 目前,随着糖尿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由糖尿病引起的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病人数显著增加。全球范围内,ESRD患者中合并糖尿病的比例已从2000年的19.0%增至2015年的29.7%,其中新发ESRD中由糖尿病引起的比例由2000年的22.1%升至2015年的31.3%。同时,Meta 分析数据表明,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肾脏病(DKD)患病率为21.8%。 2021年我国发布《中国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指南(2021版)》,有助于临床医师对DKD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从而改善DKD患者的预后。2022年7月23日,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2022年学术年会(CNA 2022)会程的第二天,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王荣教授对《中国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指南(2021版)》进行了深入解读,并明确了该指南的重点。 DKD的定义 指南建议DKD的中文名称为“糖尿病肾脏病”。DKD指由糖尿病所致的慢性肾脏病(CKD),主要表现为UACR≥30mg/g和(或)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ml/min/1.73㎡,且持续超过3个月。 DKD的筛查与诊断

1.筛查时机与人群 不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若无特殊干预,患者在确诊后20年内都有可能进展为ESRD。若无特殊干预,50%以上的1型糖尿病患者会在10年内发展为ESRD,20年内则达到75%以上;而2型糖尿病患者中,接近20%会在20年内进展为ESRD。 定期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以延缓DKD的进展。其中,最主要的筛查指标为蛋白尿,不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都有可能出现微量或大量蛋白尿。指南推荐病程5年以上的1型糖尿病和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应进行UACR检测和eGFR评估以早期发现DKD,以后每年应至少筛查1次。 2.诊断标注 目前DKD通常是根据存在白蛋白尿和/或eGFR下降,同时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CKD而做出的临床诊断。在明确是糖尿病作为肾损害的病因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CKD的情况下,满足以下任意一个标准即可诊断为DKD: ➤排除干扰因素的情况下,患者在3~6个月内的3次检测中,至少2次UACR≥30mg/g或UAER≥30mg/24h(≥20ug/min); ➤eGFR<60ml/min/1.73㎡持续3个月以上;

2021糖尿病肾脏疾病早期预测与诊断专家共识(全文)

2021糖尿病肾脏疾病早期预测与诊断专家共识(全文) 摘要 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是指由糖尿病所致的慢性肾脏疾病(CKD),通常是根据尿白蛋白升高和/或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同时排除其他CKD而做出的临床诊断。DKD的临床特征为逐渐进展的蛋白尿、渐进性肾功能下降,晚期出现严重肾衰竭,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单一的筛查指标判断肾脏是否存在损伤可能存在一些缺陷,因此临床医生应结合多种辅助检查方法来综合判断。同时应该增强对糖尿病患者肾脏损伤的重视程度,规范对糖尿病患者肾脏损伤的评估,加强DKD的早期预测与诊断。 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指由糖尿病引起的肾脏结构损伤和功能障碍,包括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升高或下降、血液和/或尿液成分异常、特征性肾脏病理损伤及影像学检查异常等,是糖尿病常见且危害性大的慢性并发症之一[1]。DKD的典型临床特征为进展性蛋白尿和渐进性肾功能下降,晚期可出现严重肾衰竭,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糖尿病尤其是2 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中,尿白蛋白正常但伴有肾功能下降的慢性肾脏

病发病率逐渐上升,此类疾病被定义为尿白蛋白正常的糖尿病肾脏疾病(normoalbuminuric diabetic kidney disease,NADKD)[2]。在T2DM 患者中,尿白蛋白正常伴GFR下降者较GFR正常者更易出现肾脏弥漫性病变、缺血性病变、肾小管间质性病变及大血管病变[3]。虽然微量白蛋白尿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助于诊断早期DKD,但部分T2DM伴DKD 患者并不伴有微量白蛋白尿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因此需要更多的方法,以提高对DKD的早期预测和诊断水平。 一、DKD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一)流行病学 2013年全国调查数据显示,我国T2DM患病率为10.9%,男性高于女性(11.7%比10.2%),糖尿病前期的比例高达35.7%[4, 5]。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可能影响因素包括城市化、老龄化、肥胖与超重患病率增加以及中国人的遗传易感性。中国团队在研究中发现,仅有25.8%的糖尿病患者得到了相应的治疗,并且在治疗人群中仅有39.7%的患者达到了有效的血糖控制[6]。 国内报道的糖尿病患者中DKD患病率20%~40%[7, 8, 9, 10]。国内调查显示,住院患者中糖尿病相关的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人数快速上升,并在2011年超过肾小球肾炎成为CKD的首要病因[11]。在我国,DKD已逐渐成为引起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因,由糖尿病导致的终末期肾病患者并发症多,不论是何种肾脏替代治疗方式,其生

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应用生化检验的临床效果

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应用生化检验的临 床效果 摘要: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早期诊断对于预防和 治疗糖尿病肾病具有重要意义。生化检验作为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测手段,可以通 过测定血液中一系列与肾功能相关的生化指标来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肾功能状况, 从而实现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目的。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具有 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测定一系列与肾功能相关的生化指标,可以早期发现 肾功能异常、评估肾小球滤过率和监测尿蛋白排泄情况,从而实现对糖尿病肾病 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效果。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生化检验;临床效果 引言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早期诊断对于预防和延缓 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起着关键作用。生化检验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帮助医生判断糖尿病肾病的早期病变。其中,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和尿素氮等指标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具有较 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此外,血清肌酐和血清尿酸水平的升高也与糖尿病肾病的 发展呈正相关。然而,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不同实验室之间的方法和标准存在差异,可能导致结果的不一致性。此外, 一些生化指标的升高也可能与其他疾病有关,因此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 和其他检查结果。总之,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然而,为了提高诊断准确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验证生化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加强标准化与规范化操作。 1糖尿病肾病的背景和重要性

糖尿病肾病是由于长期患有糖尿病引起的肾脏损害,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 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肾病是导致肾脏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导致慢性肾功能 衰竭的主要原因。以下是糖尿病肾病的背景和重要性的详细介绍:(1)疾病背景。糖尿病肾病是由于持续高血糖对肾脏造成的损害而引起的。长期高血糖会导 致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进而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蛋白尿的出现,最终演变 为肾功能衰竭。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糖尿病的病程、血糖控制、高血压等因素密 切相关。(2)发病率高。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统计,约有30-40%的糖尿病患者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由于糖尿病的高发病率,糖 尿病肾病也成为了全球慢性肾脏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3)严重并发症。糖尿 病肾病是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患者在晚期可能需要接受透析或肾脏 移植来维持生命。此外,糖尿病肾病还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风险增加密切 相关,患者易患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并发症。(4)经济负担。 糖尿病肾病的治疗需要长期监测和管理,包括血糖控制、血压控制、蛋白尿控制等,治疗费用较高。对患者和家庭而言,糖尿病肾病的经济负担非常沉重。因此,糖尿病肾病的背景和重要性在于其高发病率、严重并发症和经济负担。为了预防 和管理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患者需要加强血糖和血压的控制,定期进行肾功能监测,并积极采取措施减少肾脏损害的风险。 2糖尿病肾病的生化指标分析 2.1尿微量白蛋白 糖尿病肾病的早期标志之一是尿微量白蛋白的出现。正常情况下,尿液中几 乎不含有白蛋白。但当肾脏出现损伤时,微量白蛋白开始从尿液中泄漏出来,尿 液中的微量白蛋白浓度就会升高,成为糖尿病肾病的一个指标。 2.2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 ACR是尿液中白蛋白和肌酐的比值,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尿液中的微量白蛋白 含量。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标准通常是ACR大于等于30mg/g。 2.3血尿素氮(BUN)

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和防治措施

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和防治措施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慢性肾脏功能损害和最终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诊断和进行合理的预防措施对于延缓疾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探讨早期诊断方法以及有效的防治措施。 一、早期诊断方法 1. 尿常规检查:通过检测尿液中微量白蛋白(MAU)含量来判断是否存在肾脏损害,并评估其严重程度。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应该出现或只有微量白蛋白存在。超过30mg/g的尿液标示着早期的肾脏损害。 2. 肾小球滤过率(GFR)测试:GFR测试可精确计算出单位时间内血液被清除水解物质(如胆苷醛酸)清除的速率,从而评估肾脏功能状态。正常人群每分钟可达到90-120ml/min的GFR值,低于此范围则可能是早期肾脏功能受损的信号。 3. 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通过计算尿液中微量白蛋白和肌酐的比值,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肾脏状态。通常,超过30mg/g的ACR值标识着早期糖尿病肾病存在。 4. 肾脏活检: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推荐进行肾脏活检以确定是否存在糖尿病相关的损害。然而,这种方法具有一定风险,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 二、防治措施 1. 血糖控制: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对于预防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至关重要。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减少高血糖对肾脏造成的损害。 2. 血压管理:高血压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发展为肾脏并发症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限制钠盐摄入、规律锻炼和服用降压药物等方法来控制血压是必要的。通常,推荐的收缩压目标是小于130 mmHg。

3. 促进肝细胞生长因子(EGF):EGF对于肾脏细胞的保护作用已被广泛研究。通过适当途径提高EGF水平可以帮助恢复受损肾脏功能并预防进一步损伤。 4. 药物治疗:ACE抑制剂和ARB是常用的降低血压、减少尿蛋白排泄和保护 肾脏功能的药物。这些药物可减缓肾脏病变进展速度,并在一定程度上修复受损肾小球。 与此同时,患者还应该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1. 合理饮食:调整饮食结构,限制高脂、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新鲜水果、蔬菜和全谷类食品的摄入。 2. 规律运动:适量运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减轻体重负担,降低 血糖和血压水平,从而降低肾脏损害的风险。 3. 不吸烟、限制饮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进一步加重肾脏负担并增加并发症的 风险。 总之,早期诊断和预防是管理糖尿病肾病的关键。通过定期检查常规指标(如 尿常规检查、GFR测试等)以及良好的血糖控制、血压管理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手 段可以有效地延缓肾功能损害的进展。合理的生活习惯也为预防并发症提供了有力支持。重视早期诊断和积极预防对于保障患者整体健康至关重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