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种茶优势

四川种茶优势

四川种茶优势
四川种茶优势

四川种茶优势

中国四川是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产茶历史。是世界上最早开始人工种茶的地区,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有1000多年的贡茶历史。

2.茶区自然气候条件适宜四川盆地多大山,再加上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综合条件极好,平原活野,水旱从人,物产丰富四川茶区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较好的盆地周山地和丘陵地区,这些地区气候条件独特,日照少、气温适宜、云雾多、湿度大、漫射光丰富,是发展绿茶,特别是名优绿茶的最适宜区。

3.茶树品种资源丰富我省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孕育了丰富的品种资源,现在种植的省级以上的优良品种有40多个,其中本省地方良种有20多个,国审品种10余个。目前,我省茶叶重点推广的名山131,特早213,天府茶11号、28号等无性系良种,具有发芽早、整齐、产量高、品质优、适应性强等优点,并已从国外引进了近20个品种进行观察、试验、示范,以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

4.茶叶上市早,是我国最大的名优早茶优势生产区由于冬暖夏凉的气候特点,加之春季气温回升早而快,四川茶区开园采摘普遍比浙江、江苏等主产茶省提前20~30天,特别是川南茶区2月上中旬即可开园采摘新茶。故每年的2~3月大批省外客商云集我省主产区收购早茶,其数量占我省同期产量的70%以上。因此,四川的名优早茶全国第一,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开发潜力。

5.茶叶产品种类丰富我省茶叶产品应有尽有,不仅有绿茶、红茶、花茶、保健茶等,而且还有条形、针形等形状的茶及工艺茶,能够充分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优质化、个性化的需求。

6.产品有较高的知名度我省蒙顶山产茶历史悠久,有2000多年历史,茶叶产品历来为世人所赞誉,知名度高,附加的文化价值大。此外,后来居上的竹叶青、龙都香茗、叙府龙芽等茶叶产品已成为国内知名品牌。

7.劳动力丰富,茶叶生产成本低茶叶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用工量大。四川是农业大省,工业经济不发达,农业劳动人口众多,因茶叶生产比较效益较高(高于粮食作物3~10倍),故茶农生产积极性高。廉价的劳动力大量投入茶叶生产,大大降低了我省茶叶生产成本,故其价格相对省外主产区具有竞争优势。

8.绿茶出口潜力较大中国绿茶出口优势很强,出口量占世界绿茶贸易量的85%左右。而我省目前茶叶出口量少,仅有500余吨,为全国倒数第2位。由于四川是我国绿茶生产的最适宜区,其良好的生态、较大的产量规模、低廉的价格和优异的产品质量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消费者所认同和肯定,因此,川绿茶在国内外茶叶市场上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出口潜力大。

四川茶叶品种

四川茶叶品种 四川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风景秀丽,由于天然的地形优势,使得四川形成了独特的盆地构造,在这里种植茶叶再好不过了。四川也有很多有名气的植物和水果,就不一一给大家介绍了。下面具体的给大家讲解下四川都有哪些比较有名气的茶叶,这些茶叶都有哪些特征和优势。 四川地形是盆地构造,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隔护层。又因山林密布,地势高低不同,区域性气候变化大,因此,这里所种植的茶叶在这样独特的地形养育下,不同地域生长的茶叶有不同的特点。 1.四川名茶:蒙顶茶 蒙顶茶产于四川蒙山。蒙顶茶外形紧卷多毫,嫩绿色润。内质香气馥郁,芬芳鲜嫩。汤色碧清微黄,清澈明亮,滋味鲜爽,浓郁回甜,叶底嫩芽秀丽、匀整。品种有蒙顶甘露、蒙顶石花、蒙顶毛峰、蒙顶甘露花茶。主要品牌有老茶树茶业的翠芽仙尖系列蒙顶山茶,绿水茉莉甘露花茶、红茶等,畅销各地。 2.四川名茶:文君绿茶 产于四川邛崃县,文君绿茶条索紧曲,白毫显露,嫩绿油润。香气嫩香持久,汤色绿亮,滋味鲜醇回甘。为四川省优质名茶。 3.四川名茶:永川秀芽茶 永川秀芽,简称“川秀”。产于四川省永川县。永川秀芽茶具有外形紧直、细秀,色泽鲜润翠绿,芽叶披毫露锋,汤色碧绿澄

清,香气馥郁高长,滋味鲜醇回甘,叶底嫩黄明亮的特点。 4.四川名茶:峨眉山竹叶青茶 峨眉山竹叶青茶属于绿茶类。产于四川省峨眉山。峨眉山竹叶青茶特点是:外形扁平,条索紧直,肥厚带毫,两头尖细,形似竹叶。内质香气高鲜。茶汤黄绿明亮,香浓味爽。叶底嫩绿匀整。 5.四川名茶:峨眉毛峰茶 峨眉毛峰茶产于四川省雅安县凤鸣乡,毗邻蒙顶山,属于蒙顶山茶一族。峨眉毛峰茶条索紧卷,嫩绿油润,银芽秀丽,白毫显露,香气鲜洁,滋味浓爽,汤色微黄而碧。

2017年四川优势产业分析

四川省优势产业分析 四川省是我国重要的人口、经济大省和科技、文化强省。四川省经济总量位居西部第一,自然资源丰富,科技和教育资源较为集中,具有明显的人才集聚优势。 四川省四大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产业、农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1. 优势资源产业逐步凸显。我省具有丰富的水能、天然气、钒钛、稀土等优势资源。水能理论蕴藏量达14268.85万千瓦,经济可开发量达7611.20万千瓦,是我国可开发水能资源最富集的区域;探明储量的矿产达89种,有28种矿产储量名列全国前3位,其中,钒、钛、天然气等11种居全国第一位,铁、石棉等10种居全国第二位。目前我省有已建在建的二滩、瀑布沟和拟建的溪洛渡、向家坝、锦屏等特大型水电站,到2020年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江”流域水电投产规模可达到5170万千瓦,这将使我省成为全国最大的水电产业基地。发挥我省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可形成以高载能产业为特色的一大批优势资源产品。我省已具备了优质钢铁、氯碱化工、钒钛、稀土和电解铝等特色产业的开发基础,钒钛、稀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初具规模,逐步形成了攀钢集团的系列钢铁产品、天原的聚氯化工产品、泸天化的氮肥、川投的黄磷以及元明粉、聚苯硫醚、有机硅氟等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 2. 农产品加工业开始呈现出规模发展态势。我省是农业大省,是全国粮食、油料、蚕茧、苎麻、柑桔、茶叶等多种经济作物的主要

产区和五大牧区之一,猪牛羊肉年总产量居全国首位,麦、棉、丝、茶、柑桔、白蜡、桐油、乳品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五粮液集团、剑南春、泸州老窖、华润蓝剑、希望、通威、光友、成都卷烟、丝丽雅等一批全国知名企业以及高金、四海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白酒、啤酒、软饮料、卷烟、饲料、粮油、肉制品、丝绸等领域形成了同业聚集型和龙头带动型的产业链,初步形成邛崃市的白酒基酒基地以及成都市武侯区簇桥的皮鞋、成都市新都区和武侯区的家具制品、南充市和遂宁市的丝绸与纺织、达州市的苎麻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 3. 装备制造业形成优势产品链。经过长期发展,特别是抓住近年来重化工业化带来的市场机遇,我省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整合力度,推动了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壮大了东方电气集团、二重集团、资阳机车厂、神钢、成飞、宏华、川大智胜、九洲电器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大型发电设备、大型冶金化工成套设备为代表的重型机械、大型工程施工成套设备、机车车辆、石油天然气成套设备、大型环保成套设备、航空及空中交通管制系统成套设备以及数控技术与设备等在国内有较强竞争优势的重点产品链。以东方电气集团、二重集团为龙头,带动200多家配套企业集聚发展的德阳装备制造业基地已成为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集中度最高的区域。 4. 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一批亮点。我省是国家“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布局的重要电子工业基地,依托雄厚的科教基础聚集了长

四川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2008年第10期 四川省情 四川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王光彩 曾俊林 四川GDP 总量变化示意图 ·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 本期专版 Column 四川是西部经济、人口与资源大省。在这片占全国5.05%的土地上,承截了全国6.15%的人口,创造了全国4.26%的经济总量。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与先进省市区相比、与全省人民群众的新期盼相比,四川经济社会发展还有较大差距。同时,突如其来的“5.12”汶川大地震荡,使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了影响。因此,站在新的起点和平台上,必须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不同范围系统回顾四川经济发展的历程,客观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坚持连续性、稳定性、开拓性的有机统一,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四川特点的发展新路,促进四川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努力建设西部经济高地。发展现状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但差距也越来越明显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2年到1972年的20年,四川GDP 总量是以10亿元为台阶跨越;1973年~1991年的19年则是以百亿元为台阶跨越; 1992年~2007年的15年则是 以千亿元为台阶跨越。2007年四川GDP 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505亿元,成为全国第9个跨入万亿元省份之一。 但横向比较,四川与全国及发达省市的差距明显。一方面,四川经济总量占全国的份额由1978年的5.11%下降 到2007年的4.26%。另一方面,四川经济总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2000年广东、江苏和山东GDP 分别是四川的1.73倍、1.18倍和1.12倍,到2007年扩大到2.92倍、2.43倍、2.46倍。 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但发展依旧不快 从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经济增长的轨迹看,四川经济增长波动明显,周期性特点比较突出。1978~2007年间,四川经济年均增长9.9%。其中,从1999年以来四川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2001年增长9.2%,此后四川经济就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07年达到14.2%。 从各个时期看,进入21世纪后,四川经济明显加速。2000~2007年是四川发展最快的时期,GDP 年均增长11.9%,比“九五”和“十五”时期快2.9个和0.8个百分点,比1978~2007年间四川经济年均增长率快2个百分点。 但与全国相比四川经济发展仍然缓慢。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有13年四川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其中,“六五”、“七五”和“八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速分别比全国低0.7、1.1和0.9个百分点,“九五”和“十五”时期略高于全国0.6和1.7个百分点,总体表现是发展不够快。与先进省市区相比,尽管“十五”以来是四川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但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仅居第17位,在西部落后内蒙、西藏、青海、陕西等省区居第5位。 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但仍旧任重道远 全省始终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需求等都得到明显优化。第一产业比重继续降低,二、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2007年四川三次产业结构为19.9:43.8:36.3。从所有制结构 看,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加强,民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07年民营经济 10

四川什么茶叶最好

四川什么茶叶最好 四川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正是由于四川独特的地理环境才使得四川拥有很多世界上比较名贵的东西,大熊猫就是产自四川,而且川菜在全国各地都是很有名气的。四川不仅这些东西有名气,而且连四川的茶叶都是远近闻名呢。下面给大家介绍下四川都有什么茶叶。 1、蒙顶茶 四川省名山县蒙山蒙顶黄芽采摘于春分时节,当茶树上有百分之十左右的芽头鳞片展开,即可开园。选采肥壮的芽和一芽一叶初展的芽头。要求芽头肥壮匀齐,每500克鲜芽0.8-1万个。采摘时严格做到“五不采”。蒙顶茶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扁直,色泽嫩黄,芽毫毕露,甜香浓郁,汤色黄亮,滋味鲜醇回甘,叶底全芽,嫩黄匀齐。为蒙顶茶中的极品。 2、峨眉山茶 峨眉山茶产于山势雄伟、风景秀丽的四川省峨眉山。海拔800-1200米峨眉山山腰的万年寺、清音阁、白龙洞、黑水寺一带是盛产竹叶青茶的好地方。这里群山环抱,终年云雾缭绕;翠竹茂密,茶树生长十分适宜。 3、青城茶 青城不仅产茶历史悠久,而且茶叶花色品种也甚丰富。据五代毛文锡《茶谱》记载:“青城,其横源、雀舌、鸟嘴、麦颗,盖取其嫩芽所造”。青城雪芽是近几年发掘古代名茶生产技艺,按照

青城茶的特点,吸取传统制茶技术的优点,提高、发展、创制而成的。 4、屏山茶屏山炒青产于屏山县名优茶总公司,该公司出产的名茶“龙湖翠”,优质茶“屏山炒青”出口绿茶、花茶及精制茶杯系列 5、蒙顶甘露茶产于名山县蒙山境内,蒙顶甘露属绿茶类,其品质特点为外形紧秀匀卷,色泽翠绿油涧,细嫩银毫,香气嫩香馥郁,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黄匀亮。 6、观音仙茶产于四川荣县塔紫山,成品茶外形卷曲,紧细秀丽,色泽绿润显毫,栗香持久,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爽回甘,叶底嫩绿明亮。 7、峨蕊传说中峨眉山仙境之一的峨蕊崮中,住着一位峨蕊仙子,她是一株得道一万年的茶树,专心为峨眉山培育仙茶。一日,一位勤劳善良的茶农偶遇仙境茶林,不料惊动仙子,仙境茶林瞬间消失,化为一捆沾露的茶苗,茶农将茶苗带回。种在峨眉山中,精心培植。岁月沧桑,峨蕊茶香飘千里。其外形紧秀匀卷,色泽嫩绿鲜润,细嫩显毫,清香蔑郁,色嫩绿明亮,滋味鲜嫩醇爽,叶底嫩芽明壳。 8、龙都香茗茶由四川自贡荣县龙都茶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龙都香茗系列产品分为龙都特种茉莉花茶、龙都生态绿茶和龙都普通花茶三大系列

论高速铁路建设对四川经济发展的作用

论高速铁路建设对四川经济发展的作用 杨沁兰 政治与行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1级指导教师:刘玉萍 摘要:本文将具体分析四川高速铁路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发展方向。针对高速铁路建设的情况来研究其对四川经济发展的影响,首先在宏观上比较分析高速铁路建设在四川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发现;其次是具体分析高速铁路建设对四川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接着再详细的阐述高速铁路建设对四川经济发展的作用(如旅游业、运输业、城镇建设等各方面的影响);最后将综合分析高速铁路建设对未来四川经济发展的导向。可以说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使四川铁路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带动了四川经济全面高速的发展。一方面,极大的提高了四川铁路运输能力的有效供给,为四川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促进了四川区域内外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与产业转移,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带动新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总之,高速铁路的建设将为四川经济带来新的变革与发展契机。 关键词:高速铁路;经济发展;四川;促进作用 Role of high-speed railway construction in Sichuan Economic Development Yangqinlan The 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Grade 2011 Instructor: Liuyuping Abstract:This paper will analyze current situation in Sichuan high-speed railway construction,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Against the case of high-speed railway construction to study its impac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ichuan, First,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impact of high-speed rail development,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and reality; Secondly, a detailed

四川省茶叶交易市场研究报告2018版

四川省茶叶交易市场研究报告 2018版

序言 本报告针对四川省茶叶交易市场的运营情况进行深度分析,并对主要指标成交额,市场数量,总摊位数,年末出租摊位数,营业面积,坪效等进行了总结分析。 借助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四川省茶叶交易市场的实际经营状况,从全面立体的角度了解四川省茶叶交易市场的现状,把握行业前景。 本报告借助权威多维度数据分析,客观反映当前成交额亿元以上四川省茶叶交易市场现状,趋势、规律以及发展脉络,相信对了解四川省茶叶交易市场的运营现状具有极高的参考使用价值,亦对商业决策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四川省茶叶交易市场研究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以及中国商业联合会。

目录 第一节四川省茶叶交易市场现状概况 (1) 第二节四川省茶叶交易市场数量指标分析 (2) 一、全国茶叶交易市场数量现状统计 (2) 二、四川省茶叶交易市场数量占全国同类比重统计分析 (2) 三、四川省商品交易市场总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2) 四、四川省茶叶交易市场数量占四川省总商品交易市场比重统计分析 (3) 五、四川省茶叶交易市场数量(2015-2017)统计分析 (3) 六、四川省茶叶交易市场数量(2016-2017)变动分析 (4) 七、全国茶叶交易市场数量(2015-2017)统计分析 (4) 八、全国茶叶交易市场数量(2016-2017)变动分析 (5) 九、四川省茶叶交易市场同全国同类市场(2016-2017)市场数量变动对比分析 (5) 第三节四川省茶叶交易市场成交额指标分析 (6) 一、全国茶叶交易市场成交额现状统计 (6) 二、四川省茶叶交易市场成交额占全国同类比重统计分析 (6) 三、四川省商品交易市场总成交额现状统计分析 (6) 四、四川省茶叶交易市场成交额占四川省总商品交易市场比重统计分析 (7) 五、四川省茶叶交易市场成交额(2015-2017)统计分析 (7)

四川旅游业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微观环境)

四川旅游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战略研究 四川是旅游大省,旅游产业是其主导产业之一。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四川旅游产业的优势、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得出四川旅游产业发展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为四川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提出三种战略:构建大西南旅游经济圈战略、科教兴旅战略和环境优化战略 四川地处西南腹地,位于长江上游,介于东经97°21’~108°31’和北纬26°03’~34°19’之间,北连青海、甘肃、陕西,东邻重庆,南接云南、贵州、西衔西藏,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市场和物资集散中心以及西南金融中心。近年来,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已成为四川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和新的经济增长点。2004年全省旅游总收入566.23亿元,相当于同期GDP的8.6%,国内旅游收入达542.3亿元,旅游外汇收入2.89亿美元,2004年全省旅游产业实现增加值280.96亿元;旅游业及带动的相关行业实现增加值842.89亿元,占同期GDP的12.9%[1]。 旅游作为一种产业,由与旅游活动直接和间接相关的多重业务或行业构成,包括旅游产业资源、旅游产业需求主体、旅游供给主体、旅游产品[2]。同时,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必须遵循产业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政府和相关部门就必须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以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四川旅游产业的优势、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为促进其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战略对策。 1. 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最早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在80年代初提出。SWOT分析法也是产业发展战略分析常用的一种方法[3]。图1就是典型的SWOT战略选择图。当研究对象处于第一象限,外部有众多机会,又有强大内部优势,宜采用发展型战略;处于第二象限,外部有机会,而内部条件不佳,宜采取扭转内部劣势,先稳定后发展战略;处于第三象限,外部有威胁,消除劣势可采用紧缩战略;处于第四象限。拥有内部优势而外部存在威胁,宜采用多角化经营战略分散风险,寻求新的机会。 2. 四川省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2.1 资源优势 四川素称中国“风景省”,无论是自然、人文景观还是民俗风情,种类多、品种全,分布广泛,是中国拥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国家风景名胜区最多的省区。特别是峨眉山、乐山大佛、九寨沟、黄龙、都江堰——青城山、国宝大熊猫、三星堆古蜀文化遗址等,具有垄断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模仿性。通过表1中国及四川省旅游资源统计资料分析可以得出,

中国主要产茶区分布

中国主要产茶区分布 2016-5-21 12:53来源:第一茶叶网 摘要:我国茶园分布于18个省,茶园面积共计4316万亩,干毛茶产量227.8万吨,其中绿茶最多,占比达60%以上。 中国是世界上栽培、利用茶树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茶园面积最多的国家。史料表明,茶的发现和利用,始于五千年前的神农氏。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末期,巴蜀一带就已经人工栽培茶树,生产名茶并将茶作为贡品。距今两千多年前的四川出现茶市,茶作为一种商品开始流通。巴蜀之地可谓是人类利用、栽培茶树的发祥地,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最终遍及全国。 目前,我国茶园分布于18个省,茶园面积共计4316万亩,干毛茶产量227.8万吨,其中绿茶最多,占比达60%以上。茶树的分区是根据茶树生物学特性的要求,把自然和经济条件大致相似,茶叶生产技术基本相同的区域划分为若干个茶树栽培单元。我国现有茶区主要划分为西南茶区、华南茶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 西南茶区: 我国最古老的茶区。区域包括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中北部及西藏自治区的东南部。此区地形错综复杂,大部分属于高原和盆地,气候差别很大,多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大多数为酸性,pH值5.5~6.5,有机质含量相对丰富,适宜茶树生长。 西南茶区内茶树品种资源丰富,既有小乔木、灌木型品种,也有乔木性品种。茶类众多,有绿茶、边销茶、红茶、沱茶、白茶及花茶等。名茶的花色品种独具风格,有蒙顶茶、都匀毛尖茶、昆明十里香、峨眉紫笋等。 华南茶区: 我国最南部的茶区,也是茶树生态最适宜区。区域包括福建省东南部、广东省中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云南省南部及台湾省。此区南部为热带季风气候,北部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常夏无冬,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肥力高,适于茶树全年生长。

四川茶文化的起源历史

四川茶文化的起源历史 到舜帝禅让王位于大禹,氏族社会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带,前几年己在该处王城岗发掘出夏代遗址遗物,大禹接位,并非 一帆风顺,当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导苕溪、余不溪、入 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后又战败防风氏,逐渐北上。舜帝得知大 禹治水有功,就让位于他。而“三苗”后裔不服,所以,《史记五 帝本纪》有“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的记载。大禹治水在江南,史书也有根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上会稽、祭大禹”,司马 迁20岁时,也“登会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绍兴留有大禹遗迹。夏禹原让位于“百虫将军”伯益,但为儿子夏启夺权,启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断发生王位之争,到禹的第六代孙夏杼时 政局统一,国力强盛,他曾率部南下寻根,至浙西、驻骅金斗山东 南延峦妙峰一带,故这一带山称之为杼山。当时在山南至今尚留有 避它城夏王村等遗迹。夏杼之后八代而衰,履癸(桀)为契灭,契建 立先商世代。 从现存的历史资料也不难看出,氏族社会“三苗氏”生息之地,产茶历代不衰,如南北朝时,《刘琨购茶书》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陆);《桐君录》中提到酉阳(今湖北黄风东)、巴东(四川奉节);《荆 州土地记》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都盛产茶叶。唐代的史料中提 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崃等地盛产茶。陆羽《茶经》中提茶叶品质不详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由此可见,《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 解之”的事应发生我国中原。即使从《王褒僮约》所记载的饮茶、 卖茶的事实看来,我国汉代以前,川东鄂西地区生产和利用茶叶的 事业已相当发达。人们不难设想从采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树,从自给 自用到“产、供、销”的过程,需要多长年代。所以说我国祖先发 现利用栽培茶叶的历史是悠久的。

四川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2013年四川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2013年,四川加大“三农”投入力度,把促进农民增收摆在“三农”工作的核心位置,以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全局性抓手和综合性载体,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四川农村经济实现了粮食七连增、农民增收幅度再次超越城镇的良好态势。 一、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 为确保2013年农业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四川进一步加大省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2013年,省财政落实惠农补贴资金、农田水利设施、农业大县、新农村建设、扶贫解困、农村教育助学、农村社会保障、农民工培训、专合组织扶持、农业保险等各项补贴资金达到612.9亿元,为2013年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提供了基础保障。 二、农、林、牧、渔业生产稳步发展 (一)粮食产量实现七连增,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较好 1、全年粮食产量实现七连增。虽然2013年小春粮食生产因受冬干春旱影响产量有所下降,但大春粮食作物栽播、生长及收获期除极少数地区外整体为难得的风调雨顺,大春粮食生产丰收,弥补了小春损失后,四川省2013年粮食生产仍然获得较好收成,实现了连续七年增产。据国家统计局核定,2013年四川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704.9万亩,与上年持平;粮食单产5235公斤/公顷(345公斤/亩),每公顷比上年提高110公斤,增长2.1%;全年粮食产量3387.1万吨(677.5亿斤),比上年增产72.1万吨(14.4亿斤),增长2.2%(见图一),增幅排位全国第13位,比上年上升12位。其中,小春粮食575.5万吨,减产12.1万吨,下降2.1%;大春粮食2811.6万吨,增产84.2万吨,增长3.1%。 图一:2007-2013年粮食产量增幅图(%) 2、特色效益农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在粮食生产实现七连增的同时,特色优势农业发展较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油料生产实现七连增。据统计,2013年四川省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898.2万亩,比上年增长1.4%;油料产量达到290.4万吨,比上年增产3.9万吨,增长1.4%,实现连续七年增产。其中,花生65.4万吨,增长3.1%;油菜籽224.0万吨,增长0.9%,实现连续十二年创历史新高。二是蔬菜生产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据统计,2013年四川省蔬菜

川茶的历史

川茶的历史 倾力打造中国最大绿色茶园强力推进川茶品牌做强做大 川茶的历史悠久。四川是茶的故乡,也是种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对茶发现和利用最早,已有三千多年的种植历史,远在二千多年前就已形成商品,设市销售。唐宋时期,川茶产量居当时全国之冠,名茶创制最先,据史料记载,饮茶、种茶和茶叶的传播都起源于四川。由于悠久的茶业历史,丰富的资源和优良的品质,自古享有“蜀土茶称圣”的美誉,并孕育和形成丰厚的茶文化底蕴,成为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光辉灿烂的种植、饮用、茶文化悠久历史,为繁荣祖国茶业,丰富、发展和传播祖国茶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川茶茶树品种资源丰富。四川是茶树原产地之一,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大叶种、中叶种、小叶种,早熟、中熟、晚熟等优良品种都有,在雅安、邛崃、古蔺等地都还保留有许多大茶树。现在种植的省级以上的优良品种有40多个,其中本省地方良种20多个。目前,我省茶业重点推广的名山131、名山特早213、福鼎大白茶、福选9号、乌牛早等无性系良种,具有发芽早、整齐、产量高、品质优、适应性及适制性强等特点,为推进川茶无性系良种化,实现多茶类、多品种、不同区域种植提供了丰富的品种资源。 川茶茶叶自然品质好。这是源于四川气候条件独特,茶区分布在日照少(年日照 1000h—1400h)、气温适宜(年均温14℃—17℃)、无霜期长(240d—320d)、降雨丰富(年降雨量1000ml—1400ml)、云雾多、湿度大、漫射光丰富的盆周山区和丘陵地区,能满足茶树喜温好湿、喜漫射光的生物学特性,是发展茶叶特色产品的最适宜区。同时,由于冬暖夏凉的气候特点,四川开发早茶、名优茶优势突出,比江浙等主产区提早近1个月上市。由于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和优势品种,茶叶内含物丰富,尤其是名优绿茶,不仅香高味爽,而且耐冲泡。同时四川盆地的地理特点,也是种植优质川茶的独特条件。四川全省幅员面积48.5万平方公里,丘陵和山地占59.5%,现有耕地6426.7万亩,据普查,坡度6°-25°的宜茶坡地有3000多万亩,而且生态条件较好,为建设新型茶叶产业基地,提供了丰富的土地资源。 川茶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四川的生产、经营、科研、教育能通力合作,已形成了一支稳定的、比较成熟的生产和经营队伍,四川农大、宜宾技术学院设有茶学专业,为川茶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四川省茶科所为川茶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省、市、县农业部门形成了较系统、完善的茶叶科技推广及生产经营管理体系;民营茶叶加工企业快速发展,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组织结构不断完善,在茶叶加工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逐渐成为川茶加工业的骨干力量;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茶农积极性高;改革开放以来,四川交通、信息都有空前改善。所有这些,都为川茶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产基础和社会环境。

四川区位优势分析

四川区位优势分析 要素: 产业集群 政策支持 一:产业集群 1、 含义: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2 附图1 从附图1中看出,四川省上市公司中制造业的比例居于第一位。下面我们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对这个现象进行详细的分析。 对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分析 3% 1% 40% 9% 1% 0% 21% 6% 1% 7% 5% 2% 4% 四川上市公司行业比例图 A 农、林、牧、渔业 B 采掘业 C 制造业 D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E 建筑业 F 交通运输、仓储业 G 信息技术业 H 批发和零售贸易 I 金融、保险业 J 房地产业 K 社会服务业 L 传播与文化产业 M 综合类

附图2 由四川省上市公司制造行业分布图知,从事制造业的167家公司中,从事石油、化学、塑胶、塑料业(占20%)、食品、饮料业(占17%)、金属、非金属业(占14%)、医药、生物制品业(占13%)和机械、设备、仪表业(占11%)的居多,均超过了10%。电子业(占7%)、纺织、服装、皮毛业(占7%)、其他制造业(占5%)介于5%-10%之间。木材、家具业(占3%)和造纸印刷业(占3%)都低于5%,说明其发展程度较低。 下面,将结合四川本地情况,对石油、化学、塑胶、塑料业和食品、饮料业作具体分析: (1)石油、化学、塑胶、塑料业(占20%):依托自然资源和地缘优势 四川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四川油田地处四川盆地已有60年的历史,目前已发现气田85个,油田12个,生产天然气产量占全国总产量近一半,是我国第一大气田。因此,四川的石油、化学、塑胶、塑料业借助于其丰富的原材料资源——石油和油气,借助核心的产业对上下游产业产生的强烈的需求,从而推动关联产业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生产链条,形成石油化工产业集群。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尤其像石油和油气,只存在于特定的地区,切其获取和采集需要大量的其他资源支持,受勘探和采掘技术发展的限制,加之其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石油和油气更加稀缺。因此,为了解决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问题,四川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使石油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对于生产厂商而言,一方面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由国家控股有相关政策扶持,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地缘优势,降低生产成本,因此能较好的发展。 (2)食品、饮料业(占17%):川酒天下 水井坊有限公司、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沱牌曲酒股份有限公司均主营的17% 7% 3% 3% 20% 7% 14% 11% 13% 5% 四川上市公司制造业行业分布图 C0食品、饮料 C1纺织、服装、皮毛 C2木材、家具 C3造纸、印刷 C4石油、化学、塑胶、塑料 C5电子 C6金属、非金属 C7机械、设备、仪表 C8 医药、生物制品 C99 其他制造业

中国主要茶产区概况

中国主要茶产区概况 中国茶树栽培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茶叶生产国。茶树适生地区辽阔, 自然条件优越。在长期栽培过程中,随栽培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茶树种植区 域也不断扩大。 目前,中国茶区东起东经122。E的台湾省东岸,西至东经94。E的西藏自治 区察隅,南自北纬18。N的海南省三亚市,北达北纬38。N附近的山东省蓬莱。1982 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根据生态条件、生产历史、茶树类型、品种分布、 茶类结构这五个方面将其划分为四大茶区,即西南茶区、华南茶区、江南茶区和 江北茶区。 一、中国主要产茶区的自然概况 类别茶区西南茶区华南茶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 地理位置 米仑山及大巴 山以南、红水河、 南盘江、盈江以北、 神农架、巫山、方 斗山、武陵山以西、 大渡河以东 福建大樟 溪、雁石溪,广 东梅江、连江, 广西浔江、红水 河,云南南盘江、 无量山、保山、 盈江以南等地区 位于长江以 南,大樟溪,雁 石溪、梅江、连 江以北 位于长江 以北,秦岭淮河 以南以及山东 沂河以东部分 地区 行政区 贵州、四川、 重庆、云南中北部 和西藏东南部 福建和广东 中南部,广西和 云南南部以及海 南和台湾 广东和广西 北部、福建中北 部,安徽、江苏 和湖北省南部以 及湖南、江西和 浙江等省 甘肃南部、 陕西南部、河南 南部、山东东南 部和湖北北部、 安徽北部、江苏 北部

气候类型 大部分地区属 于亚热带季风气 候,冬不寒冷,夏 不炎热 南部为热带 季风气候,北部 为南亚热带季风 气候,整个茶区 高温多雨,水热 资源丰富 基本属于中 亚热带季风气 候,南部为南亚 热带季风气候。 春温、夏热、秋 爽、冬寒,四季 分明 属于亚热 带北缘 年均气温 (°C) 15~1919~2215~1815~16年降水量 (㎜) 1000~17001200~20001000~1400700~1000全年无霜 期(天) 220~340300~350230~280200~250 ≥10°C 积温4000~5800 6500°C以 上 4800~600 0°C 4500~520 土壤 云南主要以赤 红壤、山地红壤及 棕壤,四川、贵州 和西藏东南部以黄 壤为主,pH5.5~6. 5 以砖红壤为 主,部分地区也 有红壤和黄壤分 布 基本上是红 壤,部分为黄壤 或黄棕壤,还有 部分黄褐土、紫 色土、山地棕壤 和冲积土等,pH 5.0~5.5 以黄棕壤 为主,也有黄褐 土和山地棕壤 等,PH值偏高 茶树品种 乔木型大叶种 和小乔木型,灌木 型中小叶种品种 主要为乔木 型大叶类品种, 小乔木型和灌木 型中小叶类品种 亦有分布 大多为灌木 型中叶种和小叶 种,以及少部分 小乔木型中叶种 和大叶种 抗寒性较 强的灌木型中 叶种和小叶种 生产茶类品种 红茶、绿茶、 普洱茶、边销茶及 红茶、乌龙 茶、普洱茶、六 绿茶、红茶、 乌龙茶、白茶、 以绿茶为 主

四川茶叶出口现状

四川茶叶出口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 [摘要] 四川茶叶是四川主要出口土特产品之一,最近一些年四川茶叶出口分额呈下降趋势。四川茶叶出口中存在生产水平较低,质量不能适应消费新需求;国际市场茶叶产品质量要求趋严,绿色壁垒不断出现;品牌建设跟不上市场需要产品单一,与市场不对路;四川茶叶生产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水平有待提高等的问题,因此四川茶叶出口发展应从茶叶生产的源头抓起,将农、工贸相结合,转变观念,加强四川茶叶的品牌建设,从而扩大四川茶叶的出口。 [关键词] 茶叶出口现状对策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处长江上游。占据着四川盆地绝大部分。这块美丽而神奇的盆地,西被青藏高原扼控,东有长江三峡之险,南为云贵高原所拱卫,北是秦岭巴山屏障。四川省地形西高东低,大致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1000米~3000米之间。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氛围造就了多姿多彩的四川茶文化。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领。在《史记?吴起传》与《说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岐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记载,这说明神农氏的部族发源在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山区,这正是今日大神农架的地域。 随着国际上贸易保护壁垒的不断加强,尤其是绿色贸易壁垒的拦截,加之人民币汇率的持续上升,四川茶叶出口遭遇到了严峻的考验。如何就四川省茶叶自身的发展情况,找出一条内增竞争力,外抵壁垒的出路是当务之急。 一、四川茶叶的出口现状 四川自古就有“蜀土茶称圣”的美誉,出口创汇有过辉煌的历史。1986年,四川茶叶自营出口1.13万吨,创汇1275万美元,名列全国第二。2004年,四川茶园面积达到209万亩,居全国第四,产量8.6万吨,列全国第五,茶叶总产值12亿元。但是2003年四川省茶叶自营出口却仅有111吨,2004年130吨,2005年204吨。而在2004年,四川所产茶叶以原材料供应到外省再出口的数量却达到了6000吨。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四川省的茶叶产量目前约占全国的10%,但出口值仅占全国的0.41%。在官方的中国十大名茶排行榜上,川茶是名落孙山。四川的出口状况与其产茶大省的身份不相匹配。

地理经济环境对成都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理经济环境对成都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 经济地理学是一门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的学科,具有综合性特征。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包含的地理经济环境对区域内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用,由于每一区域具有各自的地理经济环境,所以地理经济环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本文主要通过介绍一些地理经济环境因素对成都市工业、农业的影响,来说明工农业因素对成都市经济发展影响,同时也做到说明地理经济环境因素对一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地理经济环境成都市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

1成都市概况 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是四川省的省会城市,人口1404.7万人(2011年),主要以汉族居民为主,其中少数民族人口60538万人,成都市面积约12390平方公里,下辖锦江区、龙泉驿区、双流县、都江堰市等9区6县4市。辖区地形主要以平原为主,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成都市经济发达、交通便捷、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水平较高。 2经济环境因素对成都市农业发展的影响 发展经济的基础是农业。农业发展是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首要条件。那么我们来谈谈一些经济环境因素对成都市农业发展的影响。从大的方面来说,影响农业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了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但是根据现在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在小范围区域范围内,气候条件可以通过温室大棚、地膜覆盖等来改变种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温度、湿度等;地形方面可以丘陵地区修筑梯田,发展立体农业,丰富农业的种植品种;成都市境内分布着紫色土壤,肥力虽然较高,但磷、钾稍低,故可以增加有机质等方式对贫瘠的土壤进行改良等;水源上,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大力推进使用喷灌、滴灌等。成都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少雨,夏季高温多雨。以水田为主的种植业发达,还是水果盛产之地。成都平原地形平坦,适合耕种,农副产品门类繁多。成都平原开发历史悠久,利于居住,聚落,城镇出现早,有利于农业发展。成都市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该区域主要土壤属于紫色土,土地肥沃程度相对较高,有利于产量的稳步提升。成都市有都江堰水利工程,可以调节对水源的需求,境内主要河流—岷江灌溉了广大的成都平原,养育了一代“天府之国“儿女。 2.2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是对农业区位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包括的有市场、交通、政策等方面。成都市由于历史悠久,基础设施较好,近年来,交通条件更是得到了不断地完善,双流国际机场加强了成都与国内以及国外的联系,宝成铁路、成昆铁路有利于农产品的输入与输出,对农产品的价格有一定的优势,公路建设更是四通八达,城乡拥有多条快速通道,有利于新鲜蔬菜的运输。成都市拥有一千多万人的人口规模,农产品又适合不同阶层消费者的需求,所以满足农产品的需求消费群体众多,消费市场广阔,由于人们对农产品安全意识的提高,必将促进成都市绿色安全农业的发展,从而满足人们对绿色农业的需求。在政策方面上,国家非常重视关心农业的发展,不断出台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的新政策,积极鼓励农业的发展。前几年,国家免除了农业税,减轻了广大农民的负担,增强了农民务

四川茶叶出口的现状

四川茶叶出口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四川有着茶叶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和历史优势,作为茶叶出口大省也难免各类农产品在对外贸易中诸如绿色壁垒等贸易保护主义手段的限制。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数据整理法,通过大量对四川茶叶出口文献的研究、专业网站资料查询同时走访了四川海关、四川省农业局等部门进行资料、数据收集。具体分析了四川茶叶在自然环境、经济、科技、政策等方面存在的各种优势、劣势,及其在出口贸易所面临的内外部机遇与挑战,并结合四川地区茶叶出口企业现状,为其应对绿色壁垒所带来的压力、未来产品生产发展及出口企业升级转型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四川茶叶;出口;分析;对策 The Status quo、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ichuan tea export Abstract: The production of Sichuan Tea has unique natural and historical advantages, as a province of tea exporting , Sichuan is also difficult to avoid various kinds of restrictions on foreign trad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ch as green barriers to trade protectionism means. In this paper,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data processing method, by querying large amounts of Sichuan tea exports literature research, professional website customs data simultaneously visited Sichuan, Sichuan Province Bureau of Agriculture and other departments of information, data collection.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various advantages of Sichuan tea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ies exist, weaknesses, and external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in the export trade, combined with the status quo in Sichuan tea export enterprises, their response green barriers brought pressure, future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upgrading of export enterprises to provide suggestions. Keywords: Sichuan tea;export;Analysis ;Countermeasures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茶与可可、咖啡被并称为世界三大传统饮品,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而我国又是世界茶叶种植大国,有着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茶叶生产主要分布在西

论述四川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

论述四川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 ——以增长极理论为例{摘要}增长极理论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应以增长极理论基本原理来研究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的特点,以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指标来确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设想。四川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发展差异很大。改革开放20年来,虽然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经济社会有较快发展,但与全国尤其是沿海省区相比,差距越拉越大,成为经济落后地区。面对如此严峻形势,四川如何克服自身的劣势,发展其优势,充分利用国家的支持政策,快速发展,追赶经济发达地区,已成为四川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本文论述了增长极有关理论,并且密切结合该理论分析了四川经济发展问题的优势与劣势,为四川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咨询建议。 关键词:四川;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 综观社会经济发展,无一不是首先从那些优势相对较多、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起步,并快速发展的,而一些落后的地区则随后加快发展,逐步追赶发达地区,达到相对平衡的发展状态。增长极理论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许多国家都曾将其作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依据。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战略同样受到增长极理论的深刻影响。本文试图运用这一理论对四川域经济增长极的培育问题作些考察。 一,增长极有关理论 1.布代维尔(Boudeville)从理论上将增长极概念的经济空间推广到地理空间,认为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也包括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或地域结构关系。因此,增长极概念有两种含义:一是在经济意义上特指推进型主导产业部门;二是在地理意义上特指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 2.地区经济意义上增长极理论的发展。1957年缪尔达尔(Myrdal)在他的代表作《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地区》中提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这些区域就能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加剧区域间的不平衡。 3.产业经济意义上增长极理论的深化。1958年赫希曼(Hirschman)也在《经济发展战略》中提出了"发展是一连串不均衡的锁链"的命题,指出"发展确实是按照主导部门带动其他部门增长,由一个行业引发另一个行业增长的方式进行的。"为了论证这个观点,他提出了产业关联效应概念。 4.增长极理论空间组织上的表现。弗里德曼(Friedman)考虑到区际不平衡较长期的演变趋势,将经济系统空间结构划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二元空间结构。中心区发展条件较优越,而外围区发展条件较差,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各生产要素从外围区向中心区的净转移。在经济发展初始阶段,二元结构十分明显,表现为一种单核结构;随着经济进入起飞阶段,单核结构逐渐为多核结构替代。 5.增长极理论的动态演变。从动态角度来看增长极理论就形成了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该理论的基础是美国的跨国企业问题专家弗农(Vernovn)等人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论"。区域经济学者把生命循环论引用到区域经济学中,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盛衰主要取决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及转移,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主导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