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四川的茶及其茶文化_杨代欣

试论四川的茶及其茶文化_杨代欣

试论四川的茶及其茶文化_杨代欣
试论四川的茶及其茶文化_杨代欣

文史杂谈

111

2014年第6期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约在4000多年前,古人已开始利用茶叶,这在《神农本草经》中的记载可以获得印证。我国是茶的故乡,种茶、制茶、饮茶都起源于我国。需要强调的是四川是茶的原产地,西汉著名文人司马相如《凡将篇》记载了二十余种药材,其中有一种是“荈诧”,这就是四川地区产茶最先的文字证据。

在古代,茶有着若干别称,如荈、蔎、苦荼、槚、选、游、爪芦、、茗、阜芦、过罗、物罗、酪奴、皋芦等。这是不同地的方言所致。

一般认为,在中唐以前,表示“茶”的字就是“荼”。《尔雅?释木》:“槚,苦荼。”郭璞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陆德明释文:“荼,音徒。《埤苍》作“

”。案,今蜀

人以作饮,音直加反,茗之类。“《集韵?麻韵》:“荼,茗也。一日葭荼。或从木,亦省。”宋魏了翁《邛州先茶记》:“茶之始,其字为荼。如《春秋》书齐荼,《汉志》书荼陵之类,陆、颜诸人虽已转入茶音,而未敢辄易字文也。若《尔雅》,若《本草》,犹从艸从余,而徐鼎臣训荼犹曰:‘即今之茶也。惟自陆羽《茶经》、卢仝《茶歌》、赵赞《茶禁》以后,则遂易荼为茶,其字为艸,为入,为木,而谓茶为茅秀,为苦菜,终无有命茶为荼者矣。”清顾炎武《唐韵正》卷四:“荼,宅加切,古音涂。按:荼荈之荼与荼苦之荼,本是一字。古时未分麻韵,荼荈字亦只读为徒。汉魏以下乃音宅加反,而加字音居何反,犹在歌戈韵,梁以下始有今音,又妄减一画为茶字……则此字变于中唐以下也。”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荼,苦荼也”,这个荼字,宋朝徐铉在为《说文解字》作注时就明确认为:“此

即今之茶字。”

世界上主要的产茶地区,一般是介于北纬30°至36°的温带、亚热带的印度洋季风影响的区域内。先秦史籍没有黄河流域产茶的记载。我国茶树最早是生长于南方,这是毫无疑问的。茶的饮用发明是很久远的,陈祖椝、朱自振编《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认为:“神农这个氏族或部落最早可能生息在川东和鄂西山区。他们在这里首先发现茶的药用,进一步把茶当成了采食的对象。后来,他们西南的一支或后裔,今散到四川更广泛的地区生活,并且在茶的食用基础上首先发明了茶的饮用”;“所以,我国饮茶和把茶叶的生产发展成为一个事业,不是北方而仍然是从四川开始。”

我国的古文献的明确记载秦汉以前产茶地区只有川东的巴族地区。秦灭巴蜀,茶的饮用才传播到中原地区,此前北方并不知道饮茶。巴人至迟在周代已将茶作为珍贵作物,成为向周王朝献纳的贡品。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由此,周王朝建立之后,巴族被册封为巴子国。巴国向周王朝缴纳的贡物就有:“桑、蚕、麻、纻、鱼、盐、铜铁、

、漆、茶、蜜、灵龟、巨

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等。因为巴国境内“园有芳蒻、香茗”,可知芳蒻即磨芋,香茗即茶叶;可看出当时巴国境内茶树已有人工栽培,并达到相当水平。除四川东部的巴人产茶叶外,川西的蜀国境内同样出产茶叶。明杨慎《郡国外夷考》:“葭萌,《汉志》葭萌,蜀郡名。葭音芒,方言,蜀人谓茶曰葭萌,盖以茶氏郡也。”先秦时期,北方是不产茶叶的,只有四川出产茶叶,这是许多研究者的看法,是较为客观和公允的。

在两汉时期,四川的茶事活动的有关记载就增

试论四川的茶及其茶文化

杨代欣

蒙顶山茶场(四川名山)

史杂谈

1122014年第6期

加了许多。首先是产茶的地区增多。不仅司马相如《凡将篇》记载蜀郡有茶,而且扬雄《方言》也认为:“蜀西南人谓茶为蔎”,说明蜀地产茶叶。

《华阳国志》明确记载汉代广汉郡之什邡“山出好茶”;犍为郡“汉有盐井,南安、武阳皆出茗茶”;川滇黔边区之平夷郡“山出茶、蜜”,而且名山县的蒙顶山也盛产茶叶。其次,当时的四川已经有了茶叶市场,茶叶已成为市场流通的商品。西汉宣帝时,蜀郡王褒作《僮约》,其中就记载蜀郡王子渊规定僮奴完成“烹茶尽具,铺已盖藏”,“牵犬贩鹅,武阳买茶”。其三是寺观之僧道已经栽种茶树,食用茶叶。清嘉庆《四川通志》卷四十记载说,蒙山甘露寺祖师吴理真(西汉人)“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殁化石为像,其徒奉之,号甘露大师,水旱疾疫祷之必应”。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茶叶生产的大发展时期,种茶和饮茶已遍及南方各地区,饮茶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饮茶的人增多。张揖《广雅》载:“荆巴间采茶作饼”。孙楚《出歌》:“姜、桂、茶荈出巴蜀”。《述异记》也说:“巴东有真香茗”。《桐君录》更说:“巴东别有真香茗”。晋傅《司隶教》说:“闻南方有蜀妪作茶粥卖,为廉事打破器具。后又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困蜀姥,何哉?”茶粥就是略加茶叶熬成的粥。尽管卖茶粥遭小吏禁止,但也反映了饮茶人的增多,出现了茶粥店铺。而张载的《登成都楼》“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的诗句,说明当时人们在茶馆饮茶的盛况。

唐代的茶叶生产是巨大发展的时期,茶叶产地遍及南方各地,茶叶的产量大幅增加,种茶和制茶技术有很大提高,饮茶风气盛况空前,影响直达边疆各族人民中,甚而成为生活必需品。此时封建王朝开始了税茶和榷茶。此时四川的茶叶生产仍处于全国之前列。陆羽《茶经?八之出》:“剑南:以彭

州上,生九陇县马鞍山至德寺、堋口,与襄州同;绵州、蜀州次,绵州,龙安县生松岭关,与荆州同,其西昌、昌明、神泉县西山者,并佳。有过松岭者,不堪采。蜀州青城县生丈人山,与绵州同。青城县有散茶、木茶;邛州次,雅州、泸州下,雅州百丈山、名山,泸州泸川者,与全州同也。眉州、汉州又下。眉州丹棱县生铁山者,汉州绵竹县生竹山者,与润州同。”从陆羽《茶经?八之出》的记载,我们知道在唐代,四川的茶以彭州产的为最好,绵州、蜀州所产次之。青城县产有散茶和木茶。而邛州、雅州、泸州所产茶要差些,又以眉州、汉州所产的茶叶最差。

五代,四川的茶叶生产规模又有扩大,彭州增加了洪雅、昌阖,出现了邛州的临邛(今邛崃市境)、临溪(今蒲江县境)、思安(今大邑县境)、火井(今邛崃市境)茶叶新产地;在蜀州则新增晋原、洞口、横原(今崇州市境)、味江(今都江堰市境)等茶叶新产地。唐和五代时期,四川最负盛名的茶就是雅安的蒙顶茶。人们不仅把蒙顶茶视为人间的珍贵饮品,而且还将蒙顶茶当作灵丹妙药,有益寿延年,脱胎换骨,返老还童,羽化登仙之神效。李肇《唐国史补》卷下云“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唐杨晔《膳夫经手录》云:“今蒙顶有鹰嘴牙白茶,供堂亦未尝得其上者,其难得也如此。”蒙顶茶也因为这样,而成为四川向唐王朝进贡最多的一种茶叶,也登上了茶中之王的宝座。此外绵州的神泉小团、昌日兽目是茶中佳品;蜀州横原所产的雀舌、鸟嘴、麦颗等茶也名重当时;彭州蒲村、堋口、灌口等地所产饼茶亦有重名。唐代川西的丘陵和山区是人工种植茶树最多的地方。全国最负盛名的茶叶中,就有雅州蒙顶和绵州昌明,占了五分之一。

虽然宋人说:“唐以前茶,唯贵蜀中所产”,“唐茶品虽多,亦以蜀茶为贵”(见南宋胡仔编纂《苕溪渔隐丛话》);但随着全国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茶叶的经济重心也逐渐地由四川向东移。宋代有多种著名的茶书,如陶穀《荈茗录》、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熊蕃《宣和北苑贡茶》都多记东南的茶事,很推崇东南茶叶。福建的茶叶质量是东南最好的,其茶质已远超四川。当时四川的茶叶主要销往少数民族地区,注重数量而忽视了质量,未注重制茶技术的交流、改进和提高。其产量虽然

烹茶图(选自《马骀画问》)

文史杂谈

113

2014年第6期比东南多,但质量未上去,不能与东南相比。《宋史?食货志》也记载:“(福建茶叶)既蒸而研,编竹为格,置焙室中,最为清洁,他处不能造。有龙、凤、石乳、白乳之类十二等,以充岁贡及邦国之用。”其中所产小团龙凤茶一斤二十饼,每饼值金二两,非常珍贵。北宋蜀人范镇《东斋记事》言道:“(四川茶叶)以蒙顶最为佳也,其生最晚,而其性温暖,非他等之比,……其次(利州)蜀村茶色绿而味亦甘美”。马端临《文献通考?征榷考》也认为:“蜀茶之细者,其品视南方已下。惟广汉之赵坡,合州之水南,峨眉之白芽,雅安之蒙顶,士人亦珍之。忽所产甚微,非江、建比也。”不过,在宋代,四川茶叶产地仍不断扩大,产量也比唐代增加。这是因为,四川有适宜茶树生长的优良的自然条件和人民长期种植茶树的经验,而且劳动力充足;加之北宋中期以前,四川的茶叶经济没有引起朝廷的注意,从而也未在四川境内建立榷禁专卖制度,使其茶叶生产能获得自由发展的机会。如果按当时的川峡四路来看,成都府路产茶的地方是眉州的丹棱县、蜀州青城县的青城、味江和永康县;彭州九陇县的堋口、木头,导江县的导江、蒲村和永昌县等;绵州的彰明、龙安二县;汉州什邡县的杨村和绵竹县等;嘉州的洪雅县;邛州大邑县的大邑、思安和火井县的火井等地;雅州的名山、百丈和芦山县、荥经县等地。梓州路则有泸州、长宁军、合州等地,利州路有巴州、利州等地,夔州路有夔州、忠州、达州、涪州、南平军等处产茶。宋末,连年战争,社会经济横遭摧残,茶叶生产进入衰落时期,从此四川茶叶在全国茶叶的经济地位显著下降。

元朝统一中国以后,两宋时政府控制茶马互市的需求已不存在,元朝政府对茶马互市根本不重视,任其边疆汉藏民族自由贸易。在元代,松潘、黎、雅地区藏族所需茶叶已经单独形成一个品种,称为“西番茶”,以区别于其它各种川茶。忽思慧《饮膳正要》:“西番茶,出本土,味苦涩,煎用酥油”。其实“西番茶”就是现所称的“边茶”,其产自天全、雅州、汉源等地区,后扩大至邛州、名山、峨眉、夹江等地。元代川茶的制法仍以末茶、饼茶为主,民间茶饮继承宋代遗风,散茶有较大发展。

进入明代,四川有保宁、夔州、邛雅、叙州四大产茶区,所产茶叶多调运西北藏族地区互市。在我国茶叶制法和饮用史上,元末明初是从末茶到叶

茶,从烹煮到冲泡的转折时期。明代的四川已普遍推行雅茶和叶茶,团茶渐被淘汰。政府课茶有四个品种,即:雅茶、叶茶、乌茶和剪刀粗茶。

明高濂《遵生八笺?论茶品》就列举了全国各地名茶,其中属于四川传统名茶的有剑南蒙顶石花、峡州碧涧、邛州火井、思安、渠江薄片、巴东真香、泸州纳溪梅谷。明黄一正在《事物绀珠?茶类》收录全国98种名茶,其中四川就占了21种,即20%。如出于蒙顶山顶的在唐以前为仙品的仙茶,出于雅州中顶山的雷鸣茶、泸州的纳溪茶、南川茶、黔江茶、彭水茶、武隆茶、邦都茶、峨眉茶、泸州茶、石泉茶、永宁茶、天全茶、建始茶、宾化茶、白马茶、涪陵茶、毛茶、火井、思安茶、真香和香山茶等。明代的川茶产量较之宋代最高的年产量三千万斤,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只在几百万斤徘徊,究其原因,南宋末年四川遭受长期战争,摧残严重,元气久久未能恢复;其次明朝廷过多强调茶叶的“驭番”作用,而轻视了其商品的职能;其三是茶农束缚备加,市场管理过死,形成产销阻滞,使茶叶产量大大下降。

历经明末和清初的长期战乱,四川哀鸿遍野,良田荒芜,人口锐减,川茶业受到重创。康雍时期,由于实行“湖广填四川”,移民农垦,农业生产逐步恢复,人口增长,经济亦趋繁荣,茶叶业生产也获得恢复与发展。此时,在种茶面积、茶叶的产量以及政府的茶引收入,比起明代都有大幅的增长。但在清中期,由于政府重在茶叶税收,剥夺农民利益,茶农无力经营,茶叶减产,致使这时的川茶业出现了中衰的倾向。而鸦片战争以后直到清末,中国逐步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长期在国际茶叶市场首屈一指的世界茶叶老大逐渐被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日本的茶叶业所排挤。更有甚者,印茶以各种办法打入西藏市场,妄图取代川茶地位,从而使川茶业发生严重危机。四川、西藏的地方政权对英人的经济侵略进行了坚决抵制。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从古到今,川茶名茶辈出,历来都是著名产区。蒙顶茶为蒙顶山上清峰所产,自唐迄清,一直是进贡上品。关于此茶,历来对它有多种神奇传说,并美其名“仙茶”。灌县(今都江堰市)茶也是进贡之佳品。在蒲村,栅口有石花茶园,其茶叶小且嫩,其芽犹如“六出茶”,所制茶叶均以其形象命名。味江则有雀舌、鸟嘴、麦颗、片甲、蝉翼等。邛州的白鹤寺、大塘铺所产茶尤为佳

文史杂谈

1142014年第6期

妙,汤色黄绿明亮,香味隽永,清心爽口,是当之无愧的贡品。雅安宝兴寺茶也是贡品名茶,产于七盘山宝兴寺,茶品质绝佳,香气四溢。城口鸡鸣茶,味浓厚,如橄榄,饮时先苦而回甘,清道光修《城口厅志》载:“古茶园在八堡鸡鸣寺后,相传自明以来,即为茶园。茶树皆明时植,所产之茶,较他处诸茶细嫩,又独早,其味清香,愈于凡品。”据清末《成都通览》记载,全川共有六十余厅州县为产茶区。新增产茶州县有:涪州、清溪、芦山、马边、茂州、盐源、南充、屏山、筠连、叙永、青神、铜梁、黔江、忠州、石柱、大竹、城口、彰明等地。

民国时期,四川茶业受到极大摧残,日趋衰落。其根本原因是政治腐败,军阀更迭,加之战祸不断,横征暴敛,全省工农业生产受大摧毁性的破坏,茶叶生产也不例外,产量锐减,农商交困。

据统计,民国时期,四川共134县,产茶县约84个,占全川县总数的62.6%。据估计,宋代川茶茶叶产量最高时达到了3000万斤,比同时期东南地区茶叶总产量还高23%。然后来,就一年不如一年,明代川茶产量不过8万担,清代茶叶产量有所提高,达到25万担。民国时期,综合各家估计的数字,全川每年茶叶产量只有18万担。民国时期,东南各省的茶叶大量出口,在国际茶叶市场的竞争中,茶叶在种植技术上也有相当的改进;但四川依然注重于内销,相当封闭,因循守旧。当时四川按茶叶的品类和传统流向分为五大产区即:

西路茶:以灌县为中心,有腹茶、边茶两种,又称为“正西路茶”。其余汶川、大邑、什邡等县称“西路边茶”。

北路茶:以平武为中心,包括北川及甘肃南部茶区,供应本省边、腹地及销往兰州。

南路边茶:以雅安为中心,包括荥经、天全、名山、邛崃等。名山和邛崃已转向生产腹茶,运销成都、川北和陕甘,于是南路边茶就只有雅安、荥经、天全所产了。

下河茶:又称“南路边茶”。本地区以下川南道屏山、峨眉、夹江、马边、高县、筠连为主。原来该地区产腹茶,系腹茶产区。清末因南路边茶不足以供打箭炉(康定)市场需要,经政府批准,采办下河茶由水路运至雅安,制成边茶。所以在相当时期,下河茶也纳入南路边茶的产地。

东路茶:以万源、城口为中心,包括梁山、达县

和忠县等地,除销本省外,还运销陕西。

民国时期,川茶按制造方法和形态有以下四大类:

其一红茶类:包括白毫、花白毫、毛尖、熙春红茶、金尖、金玉、金仓等。

其二绿茶类,有雀舌、雨前(谷雨前)茶、春茶等。

其三砖茶类,有红砖茶、绿砖茶,都掺有粗叶和茶茎。

其四初制茶,有毛茶(茶农的初制品)和马茶(即边茶),干后用篦包装,销往藏区。

成都是历史悠久的一座消费城市,也是四川腹茶的主要集散地和消费市场,《成都通览?成都之茶》载:“成都之茶铺多,名曰茶社,如文庙之瓯香馆则名馆,顺草湖之临江亭则名亭,山西馆口之广香阁则名阁,亦不一定名曰社也。现经警署发有规则,每铺皆用栏干,省城共计四百五十四家。在前之斗雀、评得等事已禁止,惟评书、洋琴二事尚仍旧也。瓮锅之名瓮子,水多系井水,俗名圆河水,可以随意买回……劝业场开后遂发生特别茶铺数家,茶香、水好、座雅、楼高,宜春楼、第一楼、怀园均好。”

在民国期间,成都有大茶号五十余家,以恒升永、蒋添泰、陆羽春、青雨春、天一清、先益新等茶号为著。川茶当时有芽茶、毛尖、薰花、春茶等品种。由于川茶供应不足,于是云南茶、安徽茶、浙江茶都挤了进来。四川的茶馆非常多,遍及全省城市乡镇。可以说堪称全国之最。抗战时期曾寓居成都的江南名士何满子先生在《茶事琐述》中感叹:“茶馆之盛,少时以为当属江南为最,稍长到了一次扬州,才知道更胜于江南;及抗日战争时期到了成都,始叹天下茶馆之盛,其在西蜀乎。”此话讲得非常实在。据清宣统元年(1909年)统计,成都只有穿城九里三的城内有516条街道,而登记在册的茶馆即达到518家;抗日战争时期更增至1000余家。特大型的茶馆每日卖茶2000碗以上;大型的茶馆在1000碗上下:中型的在100碗以上;小型的在100碗以下。

四川的茶馆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可以是私人会客处、行业及各社会团体的联络聚会处、各类信息的集散地、戏剧曲艺的表演场、民事纠纷的调解处。茶馆还为七十二行者提供了方便,如:小吃,各种炒货品种繁多;香烟、水烟、叶子烟,样样尽有;还有

文史杂谈

115

2014年第6期挖耳捶背的、剪指修脚的、测字观相的、耍把戏的、擦皮鞋的、卖洗脸水的……四川的茶馆的设置坐的是靠背竹椅,并有扶手,用产于川西坝子和周边山区的硬头黄竹作骨架,慈竹编椅垫,配四脚的小木桌,椅子可靠,可躺、可倚、可坐。如果取一把椅放脚,则可呼呼大睡。茶具也是颇讲究的,是被人们称为“三件套”的盖碗茶具组合,即由茶盖、茶碗和茶船三位一体组合,颇具地方特色,这可是四川的发明。给茶碗加盖,至少在西汉时就已经出现。西汉的文学家王褒在《僮约》中说:“提壶行酤,烹茶尽具,已而盖藏。”可证在汉代时茶碗已经加盖。不过最为人称道的是茶船的出现,这是在唐代。据传唐德宗时西川节度使崔宁的女人喜欢喝茶,但新沏茶的杯子烫手,于是将杯子放于盘上。由于喝茶时茶杯要倾斜,放不稳,她就用蜡将茶杯固定起。于是后人就仿此烧制出了茶船。这种合茶碗、茶盖、茶船为一体的盖碗茶立刻风行一时,沿用至今,并对海内外的茶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之中还改变了茶船质地——先后用铜材或铝材等较轻便的茶船取代了较重的陶或瓷的茶船。

在成都的茶馆里吃茶(也称喝茶),只有用盖碗,才能体味出喝茶时那种悠闲自得、心旷神怡的味来。饮茶时,躺坐竹椅,一手端茶碗,一手轻拈茶盖,轻轻拂动茶水,再将茶盖斜扣茶碗,从茶盖和茶碗之缝隙中细品香茗……真是优雅惬意,这就是饮茶的艺术。百年前的成都已有茶馆400余家,而当今仅在市区营业执照齐备的茶馆就有6000家。现在有茶馆、有茶楼、有茶园、有茶厅等等,喝茶的人多,座无虚席,但很多茶楼、茶厅等所谓的高档喝茶之处,一般茶具都不用盖碗茶三件套了,而是用玻璃杯(无盖的)或者是有盖的瓷茶杯。

过去四川茶馆还流行许多生动有趣别致的行业方言,如称茶叶叫“叶子”,将茶叶放进茶碗叫“抓”,把开水第一次冲进碗里叫做“发叶子”或“泡茶”,只喝白开水的叫“免底”或“玻璃”……这些行业习俗用语因时过境迁,现代还继续流行的已经很少了。但茶馆为了调配适销的茶品与茶味,常将几种不同等级、不同味型的茶叶按照他们自己掌握的一定比例配和,这就称为“勾”(或称“关”)。这个“勾”,同白酒的“勾兑”是同一个意思。但白酒是勾兑出来的,茶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茶在茶坊或茶馆中进行“勾”,是属

于各自秘而不宣的诀窍,或许直到如今还有“勾”茶的事情经常发生。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的茶叶产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打倒“四人帮”后,改革开放三十年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四川省的茶叶栽培总面积328.35万亩,茶叶总产量为16.92万吨,茶叶的总产值为67亿元。可见四川无论茶叶种植面积还是茶叶的产量均居全国前列。但川茶在当前全国的影响力与浙江西湖龙井、福建铁观音、云南普洱茶等相比,无论是区域品牌还是企业品牌、产品品牌都存在较大差距。

2014年3月13日,省政府发布了1号文件即《关于加快茶产业转型升级建设茶业强省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把我省建成国内外知名的茶叶生产、加工和贸易、文化基地,到2017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500万亩,产量30万吨,综合产值达到600亿元,培育大集团,打造大品牌,扩大出口规模,建成千亿川茶产业。”具体建议和措施在1号文件中非常明确,如要重点打造两个区域品牌,支持川茶集团等优势企业建立品牌联盟,重点建设20个规模20万亩以上的茶产业基地强县,建设800万亩生态高效茶叶基地和规模化有机茶园,重点支持销售额达到5亿元以上的竹叶青、川茶集团等龙头企业……1号文件还明确指出要从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和人才培养……支持茶产业、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打造茶马古道等文化旅游精品路线,开发茶文化养生、体验、休闲观光等项目,支持中国茶叶博览城、川茶博物馆、川南茶博园的建设。不难看出四川的茶业在四川的经济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四川茶业的大机遇已非常公平地摆放在各位茶业界人士面前。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成都)馆员

旧时成都茶馆的盖碗茶

茶文化发展历程

茶文化发展历程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 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 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 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唐宋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 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 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 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 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 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 干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 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 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绘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 机活泼,有人迁徒,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

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 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年产的7500四吨发展到1998 年的60余万吨。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 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 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华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抗州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西湖乡正式开放。 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 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举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山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 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 经济贸易发展。 “饮茶’与“饮早茶” “喝茶”在粤语方言里称作“饮茶”,毛泽东有“饮茶粤海未能忘”诗句。广州人爱“饮茶”,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又是饮食文化。在广州,民间以茶相待已成为一种礼节,如有客到,第一件事 便是奉上一杯“靓茶”,第一句话是“请饮茶”,以此表示主人的 热情、友好和礼貌。由于岭南自古具有“重商”的价值取向,“饮茶”也从家庭走向市场,使广州的茶文化具有较浓的商品经济的特色。广州较早出现人们聚集饮茶的居所,如茶室、茶馆、茶寮、茶居、茶楼等,名目繁多,形式各异。至清代,广州的茶市渐趋兴旺,出现一批颇具特色的茶楼。民国时期,广州茶市的兴旺势头有增无减,经久不衰。 “饮早茶”是广州茶文化最具特色的重要内容。早茶习惯,遍于各阶层,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车夫“苦力”;饮茶去处遍布城市乡镇,广州茶楼之多可为全国之最。

茶文化营销的特点是什么

茶文化营销的特点是什么 一、茶叶营销 茶叶营销,茶叶虽然在中国历史悠久,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茶叶,没有走向品牌化,立顿的茶叶,来自世界各地,统一冠“立顿”之名,其营销手段非常娴熟,市场效应卓然。但是并非茶文化营销。 属于商品营销范畴。还有一些茶叶销售顺便带上茶具茶文化宣传的 一些营销模式,都各有自己的特征。 茶叶营销,除了一些品牌化的品牌,其他都是基本购销模式,不是完整的茶文化营销。属于茶文化营销大概念下的一个范畴,每一 个商家的努力都在推动着茶文化营销的整体进步。 二、茶具营销 普通茶具营销,做茶具营销必然套提及茶文化。目前市场上,没有太多从文化角度去推广茶文望溪|茶具来推进茶具销售。“望溪” 汝瓷茶具,似乎在探索一条文化营销之路。其推广语“品吻汝 瓷·在乎稀有”似乎是在诉求一种品茶的文化概念,而不是单纯意 义上的瓷器概念。其他便是紫砂的推广,更是与茶文化息息相关, 属于茶文化营销范畴。因为均具备茶文化营销的特征。 市场上另外一些茶具,虽然也提及茶文化,但更多是把当作基本产品来推广,没有融合茶文化概念。比如恒福东道茶具,宜龙茶具,均是简单提及品茶之道,没有挖掘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三、茶馆 茶馆的运作包含茶文化营销所必需的所有特征,提供茶、茶具、饮茶环境、甚至煮泡方法等。但是目前国内市场专业的饮茶场所多 为咖啡店、简餐店代营,有一些专业的茶具体验店,运作都是从基 本的营销方法到简单的叠加,没有做到从文化到产品综合效应开发

营销思路。一些香港茶餐厅,比如两岸咖啡、名典,其宣传的均非 茶文化,其营销自然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茶文化营销。 茶文化营销,不能单纯认识是一个文化概念或营销传播概念,而是一个茶文化与营销的综合概念。茶带有非常明显的文化特征,而 且各地区各国家都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就中国而言,亦呈现地区差异。南北方差异甚大,体现的文化特征也有所不同。但是追根溯源,中国的茶文化的内涵是一脉相承的。宋苏轼云“从来佳茗似佳人” 的名句可见一斑。此句所表达的是一个茶所给人的美好意境。就茶 文化营销而言,茶所能带给人的意境,非茶水或特定茶叶所能概括。而是一个综合概念,饮茶环境、茶具、手法等等因素共同创造一个“佳茗似佳人”的意境。因此茶文化营销也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 括茶叶、茶具、茶盘、饮茶环境、泡茶方法等每一个因素都是茶文 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茶文化营销自然也是这些因素综合运作的过程。简言之,茶文化营销,即选茶、泡茶、品茶、观茶、赏茶诸要 素综合运用的营销概念 鉴于此,还要提及“营销”的本身概念,包含“营”和“销”两部分,是一个市场概念。营销是种发现市场需求满足市场需求过程,也是在必要的条件下创造是市场需求或提供一种新需求的营运概念。 茶文化营销,和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商品德营销又有自己的鲜明特征。茶文化营销是一种既有产品又要满足一种文化需求的综合概念 营销。要推广的是一个综合概念,其中包含有形茶产品和无形的茶 文化,这种营销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个文化特征的营销,茶产品 的认知非常广泛,而茶文化的渗透确是一种非常漫长的过程。茶产 品包括:茶叶、茶具、茶盘等,茶文化是讲求的一种方法一种环境 一种启示,在这种方法和启示与相应的茶和茶具配合作用下形成一 种有特征的茶文化,这个推广出去,就是一种营销的开始,让大家 接受并受到感染,那便是营销的进一步效应。

中国茶文化论文设计之浅谈

中国茶文化 ——茶道与茶艺 摘要: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涵茶业专著、茶业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茶与习俗、茶艺表演、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之国粹。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到了唐代,又传至日本和朝鲜,16世纪后被西方引进。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茶文化之核心为茶道,中国器物文化能上升到道的层次的唯有茶文化,茶道是茶与道的融合与升华。对茶道的阐释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茶文化,更有利于我们把握和弘扬底蕴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 一.中国四大茶道 中国的茶道大致可概括为四大茶道: 雅士茶道、世俗茶道、禅宗茶道、贵族茶道。 1雅士茶道 中国古代的士和茶有不解之缘,可以说没有古代的士便无中国茶道。 雅士茶道是已成大气候的中国茶道流派。茶人主要是古代的知识分子,以"入仕"的士主体,还包括未曾发迹的士,一定文化艺术修养的名门因秀、艺坛伶人等。对于饮茶,主要不图止渴、消食、提神,而在乎导引人之精神步入超凡脱俗的境界,于闹情雅致的品茗中悟出点什么。茶人之意在乎山水之间,在乎风月之间,在乎诗文之间,在乎名利之间,希望有所发现,有所寄托、有所忘怀。“雅”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是品茗之趣 二是茶助诗兴 三是以茶会友 四是雅化茶事

浅析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

浅析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归结起来,不外乎是关于人的问题,中国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是一种关于如何做人的文化。随着历史的前进,茶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或阐扬了不同的人生价值思想,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内容。 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融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人们进一步认识了茶性,了解了自然;另一方面又融汇了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人们通过饮茶,明心净性,增强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饮茶作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转化为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不仅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完美地展现了人的人生价值观。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样做人以及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等方面的看法。这种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茶事活动,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质,又揭示出了人与自然、与社会诸方面的关系。具体地说,包括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想,与生产生活实践相依托,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人文和历史相伴随,贯穿于茶文化发展的历程,形成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分析和研究中国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思想,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茶文化的历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中国茶道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与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就其要义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德——摆正人与自我关系的准则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首先,茶性蕴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陆羽在《茶经》一之源开宗明义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黄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给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韵致。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品这些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静观,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因此,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

苏东坡与茶文化

苏东坡与茶文化 苏东坡,是苏轼(1037-1101)东坡居士的自号,四川省眉州人,北宋嘉祐二年进士,著名文学家,诗词文章造诣很高,他“以诗为词”,对诗词革新的巨大成就,震撼当时诗坛。世人以东坡词为豪放派代表。在苏东坡的诗词中部份是咏茶的诗词,而且是宋代咏茶诗词最多的作家之一,对当时茶文化的传承创新起了促进作用,对后代茶文化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一、咏茶诗词佳作二首 《汲江煎茶》诗和《西江月》(茶词),是咏茶诗词少见的佳作。苏东坡元符三年(1100)被贬儋州(属今海南省),当时作的《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烹①,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诗中描述了取水、烹茶、饮茶及其功效的全过程。笔法细腻、刻画周到,充分反映了他63岁高龄远徙异乡,处世乐观、闲散自在的生活情趣。该诗颇受后人推崇。他元丰五年(1082)作的《西江月》(茶词):“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汤发云腴酽白,盏乳花浮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词牌下有序:“送建溪双井茶、谷帘泉与胜之。胜之,(黄州太守)徐君猷后房,甚丽,自叙本贵种也。”词意充分概括了名茶、名泉、茶质、茶形、茶味以及茶美、人妍等文化内涵。气势豪迈,意境清远,是一首以茶喻人的佳作。 苏东坡烹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认为好茶还须好水配,因此“活水还须活火烹”。他还在《试院煎茶》诗中,对烹茶用水的温度作了形象的描述。他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以沸水的气泡形态和声音来判断水的沸腾程度。 诗中“活水还须活水烹,自临钓石取深清”是说煎茶即使取用江水,也须以清澈的江水并用炭火的火焰烹煮。 二、诗词中提到的名茶 宋代名茶品种较多。在苏东坡诗词中提到的名茶主要有:双井茶、日铸(注)茶、月兔茶、垂云茶、雪芽茶、龙焙茶等等。茶在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占据相当重要地位。如若用名茶赠送友人,标志着友情的深厚。双井茶是当时的主要贡茶,产于江西省修水县。苏东坡对双井茶的描述,除在《西江月》(茶词)序中提到外,还见于《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其韵为谢》的诗,双井,是修水县的一个地名,位于县西30里,今以“宁红”茶著名。日铸茶产于今浙江省绍兴市的日铸山。诗见《宋城宰韩文山惠日铸茶》。月兔茶,产于四川省涪州。诗见《月兔茶》:“中有迷离玉兔儿。”“此月一缺圆何年”之句。垂云茶,产于浙江省杭州市宝严寺。诗见《怡然以垂云茶见饷,报以大龙团,仍戏作小诗》。龙焙茶,《西江月》(茶词)的首句就是:“龙焙今年绝品。”说明它是当年新产的超级茶。龙焙是一个泉名,以龙焙泉水濯制的茶称为龙焙。是宋代建溪进奉皇帝的御茶。 在苏东坡咏茶诗词中,有时名茶与名泉并提。如他居住江苏宜兴时作的《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雪芽、阳羡都是当地名茶,意谓雪芽与阳羡,还要配送无锡的惠山泉。如《西江月》(茶词)“龙焙今年绝品”的后句,就是“谷帘自古珍泉”。谷帘泉位于江西省星子县35里庐山康王谷中。其水味甘,如同帘布挂岩而下。古人认为谷帘泉水是天

对茶文化的认识

广义的茶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说,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都属于文化的范畴。狭义的茶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即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同时也包括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 按照文化学的研究,文化可分为技术和价值两个体系。技术体系是指人类加工自然造成的技术的、器物的、非人格的、客观的东西;价值体系是指人类在加工自然、塑造自我的过程中形成的规范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这两个体系经由语言和社会结构组成统一体,也就是广义的文化。因而,文化的价值体系狭义文化。 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广义的茶文化应该由上述四个层次组成。但是第一层次(物态文化)中早已形成一门完整、系统的科学——茶叶科学,简称茶学。第二层次(制度文化)属于经济史学科研究范畴,而且也是成绩显著,硕果累累。 1. 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然而什么是茶艺?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其中又以泡茶的技艺为主体,因为只有泡好茶之后才谈得上品茶。而泡茶又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正如丁文先生所说,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便成为一门艺术。因此,我们不但要科学地泡好一壶茶,还要艺术地泡好一壶茶。也就是说,不但要掌握茶叶鉴别、火候、水温、冲泡时间,动作规范等等技术问题,还要注意冲泡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的艺术美感问题,“欣赏茶艺的沏泡技艺,应该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包括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艺美。”如果茶艺馆的从业人员了解这一点,就不会将自己等同于一般饮食服务员,而是自觉在从事一项普及茶文化知识、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活动,是项很有意义的社会工作。 2.那么,茶艺与茶道有什么区别呢?茶艺与茶道是什么关系呢?茶就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是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茶德应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总之,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我们应该根据茶道精神来从事茶文化活动。一切有悖于茶道精神的行为,都要加以纠正、克服,使中国茶文化事业永远沿着健康、文明的道路发展。 3.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当我们文化的各个层次及其核心部分之后,我们就可以明白茶文化与一般的饮食文化有着很大的区别,即它除了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茶道精神是在茶艺操作过程中体现的,是人们在品茗活动中一种高品位的精神追求。人们走进现代的茶艺馆,并不是为了解渴,也不仅仅是为了保健的需要,更多是的一种文化上满足,是高品位的文化休闲,可以说是一种高档次的文化消费 4.蒙出的名茶是中国名茶宝库中一颗摧灿明珠,它以制工独特,滋味鲜醇,文化底蕴丰厚而名扬中外。 茶的分类:按颜色分红茶、绿茶、白茶、黄茶、青茶、黑茶;按制作工艺:发酵茶、半发醇茶、轻微发醇茶、不发酵茶。中国茶叶包括:基本茶类和露工茶类,基本茶类包括绿茶(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燕青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露工茶类包括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药用保健茶、含饮品茶。 一,茶文化知识中国十大名茶:狮峰龙井、洞庭碧螺春、君出银针、蒙顶甘露、太平猴魁、六安瓜片、庐山云雾、黄山毛峰、顾堵紫笋、信阳毛尖。都是生长于灵山秀水之间,和多种植物共生,优势互补,具有特殊的香味,可以说是至清至洁不染凡尘。名泉伴名茶,这些茶都与好的泉水相伴,数量一般都比较少,十分珍贵。 1、茶文化的内涵 从广义上讲,茶文化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 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茶文化包括茶的历史、茶的著作、茶的传说以及人们在饮茶、品茶中的学问,还包括茶在人际交流和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和意义……这些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而独特清新的人文景观日益充实和丰富着茶文化的历史画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亮丽风景。可以肯定的说,中国是最早发现茶和使用茶的国家。 2、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①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②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④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⑤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到清朝时,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规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⑥现代茶文化的发展中华茶文化因其特定的内涵,具有很强的民族性,而越具有民族性的文化,也越具有世界性。中华茶文化在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向周边国家传播,不断地影响着这些国家的饮食文化 二,茶文化对我的影响 1.喝茶是一种行为,在人们心目上的含义却早已不是动作那么简单,它已经成为一种意境,一种文化。有时候,喝茶是一种享受,它让你心情更加舒畅,交流更为流利;有时候喝茶是一种思考,在遐想中回到自我,也记起过去,还纯真

中华茶文化论文

中华茶文化 自古以来,中国便是茶的故乡,更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可以说早在神农氏,就已经发现茶的妙用了,后来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到了现在,更是遍布全球,长盛不衰。当然,种茶,饮茶,不等于就有了茶文化。仅仅是茶文化的形成条件,就需要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茶文化,是中国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唐代陆羽所着的《茶经》,系统的总结了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的各类说明,而在其他文人雅士饮茶品茶的过程中,也不免创作出众多的茶诗。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中国茶文化的基础。 中国作为泱泱大国,礼仪之邦,对于茶的研究向来是含糊不得的。仅仅是茶的分类,便有六大种。 首先是绿茶,像大家所熟知的龙井,碧螺春,就是绿茶中的代表。绿茶,属于不发酵茶,由于其特性决定了它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了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而且常饮绿茶能防癌,降脂和减肥,对吸烟者也可减轻其受到的尼古丁伤害。绿茶最讲究外形和色泽,追求清纯淡雅,故多采嫩芽制成。明前茶(清明前采制)最为珍贵,其次为雨前茶(清明后谷雨前采制)。然后便是黄茶,其代表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北港毛尖等。黄茶的制作与绿茶有相似之处,不同点是多一道闷堆工序。这个闷堆过程,是黄茶制法的主要特点,也是它同绿茶的基本区别。黄茶基本特征是叶黄汤黄、金黄明亮,甘香醇爽,属轻发酵茶。白茶,也属轻微发酵茶,是中国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代表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等。白茶成茶满披白毫、汤色清淡、味鲜醇、有毫香。最主要的特点是白色银毫,素有“绿妆素裹”之美感,芽头肥壮,汤色黄亮,滋味鲜醇,叶底嫩匀。冲泡后品尝,滋昧鲜醇可口,还能起药理作用。说起药理作用,就不得不说白茶的药效性能非常好。它具有解酒醒酒、清热润肺、平肝益血、消炎解毒、降压减脂、消除疲劳等功效,尤其针对烟酒过度、油腻过多、肝火过旺引起的身体不适、消化功能障碍等症,具有独特、灵妙的保健作用。乌龙茶,亦称青茶,属于半发酵茶,是众多茶类中,独具鲜明汉族特色的茶叶品类。较为知名的便是铁观音,大红袍等。但是品饮乌龙茶有三大禁忌,一是空腹不饮,否则感到饥肠辘辘,头晕欲吐,人们称是“茶醉”;二是睡前不饮,否则难以入睡。三是冷茶不饮,冷后性寒,对胃不利。这三忌对初饮乌龙茶的人尤为重要。红茶,基本特征是香高、色艳、味浓,叶红汤红,滋味浓厚甘醇,似桂圆汤,有的松烟香味,属全发酵茶。红茶也是我个人比较偏爱的一种茶,红茶可以帮助胃肠消化、养胃护胃,促进食欲,解毒,提神消疲,生津清热等。正山小种,金骏眉,便是红茶中得代表了,而其中,又以金骏眉颇为名贵。最后是黑茶,因成品茶的外观呈黑色,故得名。黑茶属于后发酵茶,也是中国特有的茶类,生产历史悠久,以制成紧压茶边销为主。黑茶品种可分为紧压茶与散装茶及花卷三大类,紧压茶为砖茶,主要有茯砖、花砖、黑砖、青砖茶,俗称四砖,散装茶主要有天尖、贡尖、生尖统称为三尖,花卷茶有十两、百两、千两等。 以上便是中国的六大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关于茶文化更是数不胜数。茶乃天地之精华,顺乃人生之根本。茶文化主要表现在发扬茶德、传播茶道、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而茶德更是是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们所推崇的茶内在具备的美好品性。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社会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作用很大。而在二十一世纪,关于如何进一步弘扬茶文化,发挥茶文化在大茶业中的积极作用,也成为我们值得考虑的重要问题。不过我相信,中华茶文化,必将成为发展潮流的大势所趋。

茶礼仪与茶文化

论茶礼仪与茶文化 【摘要】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茶文化有广义的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的部分。 【关键词】茶礼仪茶文化 【正文】 一、什么是茶礼仪 所谓的茶礼仪主要有:鞠躬礼、伸掌礼、叩指礼、寓意礼。这些礼节与茶文化相辅相成。茶文化是茶叶在被人类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它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对人们的生活,经济,文化甚至政治各个方面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在当今的中国社会生活中,依然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经济,社会,文化三个方面:在经济上,茶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促进茶业的发展。在文化上,茶文化在建设民族文化的宏伟事业中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各个朝代的茶文化及现在茶文化的发展 (一)三国以前的茶文化的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二)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作用。 (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

茶文化的内容有什么

茶文化的内容有什么 历史渊源中国茶的发源地在中国中西部山区,唐代陆羽《茶经》云:“茶者,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现今重庆西和湖北西,正是当今 之神农架地区)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故茶的发源地在中国是无 可争议的。在英国,有人说饮茶习惯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而是印度。事实是这样的:1823年,一支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所谓 的野生的茶树,有人开始认为茶的发源地在印度。但是这些茶树种 其实是印度人从中国偷过去种植的——在几千年的茶历史中印度从 未发现过有野生茶树,也没有人在当地制茶。他们都犯了一个最基 本的逻辑错误,包括茶树植物在内的其它植物是一直都存在的,甚 至比人类的历史都要长,不能说哪里有茶树,哪里就是制茶、饮茶 的发源地。人类制茶、饮茶的最早记录都在中国,最早的茶叶成品 实物也在中国。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始于唐朝,兴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我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 江南地区为代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地区为代表),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为代表)。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而且年代更为久远。在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就出土了六千年前的古茶树。现在中国 的野生大茶树集中在云南等地,其中也包含甘肃、湖南,湖北的一 些地区。 茶的传播在中国唐朝达到鼎盛,最闻名的日本茶道起源与中国。日本的饮茶风尚,一直可追溯到一千二百年前的奈良时代,由中国 唐代的鉴真和尚及日本的留学僧最澄法师带入日本,很快在日本的 上层社会流传。 十五世纪初,名僧村田珠光(1423-1502)采用“茶寄合”的大众 化形式。吸收“茶数寄”的品茶论证和鉴赏茶具的内容,结合佛教 庄严肃穆的仪式。创立了茶道艺术。提倡茶禅合一,旨在清心。以

茶文化未来发展方向

茶文化未来发展方向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茶文化兴于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 1.茶叶与旅游业的结合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富有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更趋向于追求文化和休闲的消费。我国拥有一批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茶俗旅游资源。中国的茶园大多被优美的自然环境所环抱,将这一资源优势与相关的文化有机结合,可迎合现代人追求自然美感和文化体验的需要。参加茶都民俗风情游,旅游者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获得美的享受,而且还能形成对生活和人生价值的体味,达到文化旅游的高层境界。让游客参与到茶文化旅游项目中,如体验茶风俗、欣赏茶艺表演、猜茶谜、唱茶歌、听茶戏、吃茶宴等,加深旅游者对茶文化的体验。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游客需求设专项的茶文化旅游,。可针对青少年推出以山水生态游为主题的茶乡夏令营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讲授有关茶文化知识,如茶艺、茶礼等,并让他们到茶场亲身体验采茶、制茶的过程;对中老年旅游者,则应以休闲度假保健为主,在休闲、放松的旅游过程中,细细品味茶的文化、内涵,体味茶的风俗、礼仪,并可让他们品尝名茶和学习制作调配方法。 2,发展茶文化产业园 随着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化发展,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以企业开发为主的茶产业园以及茶文化产业园建设进程加快,建设一批以体现产业、产品特色,以旅游为载体的茶文化产业园区。在产业的宣传定位上,有“茶叶大县”、“茶叶经济大市”、“魅力茶乡”、“中国名茶茶乡”等;在茶文化活动的内涵赋予上,组织“茶产业发展论坛”、“名优茶发展研讨”、“茶文化艺术节”、“斗茶大赛”等。 3.发展以茶艺表演为代表的茶文化活动 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所谓“茶艺”,就是通过艺术加工,展示茶的冲、泡、饮等技艺。茶艺是茶道精神的物质载体,游人不仅可以观看技艺精湛的茶艺表演,还可以体会到其所包含的茶道精神和茶文化内涵,同时在物质和精神上获得美的享受。在推广茶艺,发挥其在产业、产品宣传的作用上,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随着茶艺培训、普及茶艺力度的加大,茶艺在产品推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茶艺不仅直接提升了企业、产品的形象,而且加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沟通、培养顾客的忠诚度; 4.发展茶文化教育与培训 在部分高校开办了从事专门的茶文化教学的专业,开设茶文化、茶艺等课程,组建了以茶艺表演为主的高校群团组织,以高校为依托建立起茶艺培训机构,通过短期培训以及技能鉴定,培养大批茶文化专业性人才。组织茶文化宣传和茶艺表演,增强广大爱茶人的茶文化意识;组织各种民间组织和组织间的学术研讨

对茶文化的理解认识1000字范文

对茶文化的理解认识1000字范文 浅谈我对茶文化的认识 有限的生命里,无涯的荒野中,我们总能在某一时刻感受生活给我们的洗礼。自从来到清雅源的这段时间,参加了公司组织的茶文 化的培训、看了公司茶艺大师精彩绝伦的表演、午间同事围桌座谈 有关泡茶技巧等一系列的活动,让我这初生牛犊对茶文化一概不知 的鄙陋者对茶文化有了一些认识。于是,一时兴起,便写下了此文。 一、茶具 历史上最古老的茶具,大约可推陶土制的缶,它既可用来煮茶,也可作盛具用。西汉以来出现了釉陶茶具,外表光亮平滑,且色彩 鲜艳,初现了茶具的艺术性。唐代时,以陶瓷茶具为主,同时贵族、富家也出现了金、银、铜、锡等金属茶具。宋代“斗茶”用的茶具,以黑釉盏为主。元代时青白釉茶具较多,明代中叶出现了紫砂壶。 至清代,广州织金彩瓷、福州脱胎漆器等茶具相继问世。近代,则 有了玻璃茶具和搪瓷茶具。我国的茶具林林共总、仪态万千,茶具 艺术绚丽多姿。 中国茶具在历史的长河中推陈出新,其艺术性不断的增强,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二、茶艺 茶艺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 互统一。就形式而言,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 中国茶艺在历史的舞台上封尘出没,其艺术性不断的凝聚,具有很美的艺术欣赏。

三、茶道 皇家有皇家的茶道,凡人有凡人的茶道;俗有俗的茶道,禅有禅 的茶道,道家有道家的茶道,不一而足。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中国 四大茶道流派。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 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 禅悟道;世俗茶道生发于"茶之味",旨在享乐人生。一句话,品赏茶 的美感之道,各行其道,取决于各自的审美观。 中国茶道在历史的演变中风采众长,其艺术性不断的注入,具有很强的人文理念。 以上就是我对中国固有茶文化的肤浅理解,不知和大家的感觉相同否。中国有句俗语:柴、米、油、盐、酱、醋、茶。茶的广泛, 茶的学问,想来也已渐渐渗透人们的身、心之处。 一种对茶文化的理解 茶道如人生。潮汕功夫茶不仅可以解渴,它更是一门艺术,一门修身养性的艺术。在功夫茶中,需要的是一份平静的好心境,去泡茶,去品茶,才能尝出个中的滋味。而人生更是如此,它同样需要 一份平常心态去看待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做一个好人也如一壶上 等好茶一般,越甘越好,越醇越香。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潮汕茶文化主体是人,人们在饯行茶道的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正是和人生处世哲 学结合起来的。茶文化在潮汕人的心目中经久不衰,更成为潮汕文 化的精髓。 关于对禅茶文化的一点感想 因此,也为佛法禅宗思想的弘扬提供了一个契机。特别末法时代,对每一个佛法的弘传者而言,更要善巧地随众生的习气,对佛法进 行文化包装。以茶文化为载体,以佛法正知正见为根本。让众生种 下菩提道子,入佛知见。做到正知而住,不随凡情起颠倒,而随顺 无明,而是随顺如来觉性,走上成佛之路。

中国茶文化论文3000字

中国茶文化论文3000字 喝茶已经是现在的人们日常的一部分,有很多的人有着对于茶文化的感悟。下面是X精心为你整理的关于茶文化感悟的文章,一起来看看。 关于茶文化感悟的文章篇1 茶文化的体会 茶的韵味,是由心的味道决定的,所以佛家常讲“茶禅一味”。禅意太深,但弄茶时,专注于安处自在的深处,常常带我走入青灯古寺的宁静。 我经常会在袅袅的茶香中,闻到自己内心的孤独,喜悦,但更多的是笃定。无论在都市的喧闹中,还是在空谷幽静的山野,那杯盏之间发出的清脆,有如钟罄之声,让人洗尽铅华。 当年学习茶文化,是因为生命里一位挚爱的亲人喜欢,于是也试着去品尝。尽管苦涩绕于舌间,情境的惬意与美好,却牵着我慢慢走近茶的深邃。

有人说饮茶时,茶的品质不是最重要的。泡茶人的心情,同饮人的心境,是决定茶道高低的根本。一人得智,二人得慧,三人就只能得趣了。想起最初学泡茶,茶是最普通的,老师的教导是真诚的,朋友的陪伴是最真实的,陪着自己慢慢的品,浅浅的尝,心事说尽,茶也在此起彼伏的心境中,尽显人生百态。 如今,学会了这份知识丰富了我的人生色彩,更让我摸清了这个难走的隧道它的真正方向。如今,我同事虽然各据一方,倒真地体会到一点点物是人非的人生况味,但那份情怀,却如这茶香,在心的最深处,挥之不去。茶的真味就是于任何情境下,都拥有一份不被打扰的心情;于任何因缘中,保持 最真挚的情感,予人,予己,予茶。关于茶文化感悟的文章篇2 茶是禅之缘,禅是茶之魂 公司年底奖励了一套紫砂茶具,淡雅精致包装华美。拎在手里,一大盒,沉惦惦的。当时就想:这样的尤物,于我,不知何年何月才会用得上。一年里,我大概也喝不了几

最新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 (人文学院产业经济学张悦201001002) 据《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经》中说“茶之为饮, 发乎神农, 闻于鲁周公”从上可知茶叶是炎帝神农氏发现的,距今已有五千多年。西汉时, 饮茶已成为士大夫的一种时尚,魏晋以后,从种茶,制茶,饮茶在我国江南已相当普及,敬茶也成为江南待客的礼仪,茶叶作为一种饮料已被人们所钟爱。唐玄宗年间,被后人尊为茶圣的陆羽遍尝各地名茶,收集积累了不少有关茶术方面的资料,后隐居在浙江吴兴专心著述,终于写出了中国乃至世界第一专著《茶经》。 《茶经》分上、中下三卷,将茶的起源,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方法及茶具等,记述较为详尽。《茶经》的问世加快了茶叶知识的传播,对茶叶的生产贸易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使民间千家万户都把茶列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将茶与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相提并。中国的茶最初只是药用,后来慢慢的与文化以及时代的精神结合,才有了茶文化。陆羽的《茶经》还把精神追求和价值评判贯穿于茶事之中,把“精行俭德”作为茶道思想内涵,也就是说, 通过饮茶活动陶冶情操, 使自己成为具有美好的行为和俭朴高尚道德的人。这是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第一次把茶与人们的道德品质相联系, 体现了陆羽所倡导的茶道精神。“自从陆羽生人间, 人间相学事新茶。”宋代诗人梅尧臣以其简洁的诗句, 尽情讴歌了陆羽毕生精研茶艺探究茶道首创茶文化。 随着茶圣陆羽所倡导的品饮风习风靡一时, 在文人士大夫中大行其道, 人

们逐渐摒弃了“浑以烹之”、“与渝蔬而嚷者无异”的粗放式饮茶, 代之以程序相对固定的细品慢煎式的艺术品茶, 从而实现了从物质享受到精神愉悦的飞跃。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主要是植根于中国古老的文化,独特的民族精神之中,中国茶文化的深厚底蕴, 以其蓬勃的生命力, 感染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并在这个古老文明的国度不断得到继承和发扬.茶与中国的风俗,诗歌,生活,甚至流传的宗教都产生了融合,影响深刻。茶文化的出现, 把人类的精神和智慧带到了更高的境界, 提高了人们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水平。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被朋友们称之为“别茶人”, 他可说是终生、终日与茶相伴. “起尝一碗茗,行读一行书”,“夜茶一两构, 秋吟三数声”,“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中,白居易写道“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借茶描写了与李六郎中的深厚友谊。卢全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写道“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 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首诗对饮茶作了非常生动、贴切的描绘, 极富感染力。诗人每饮一碗, 都会有不同的感觉,彰显了饮茶的多层次感受。茶与诗歌的结合有很多的例子,如西晋·左思《娇女诗》中“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的诗句;张孟阳《登成都楼》中“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诗句。据茶史家朱自振先生调查,自晋及清,我国咏及茶事的广义茶诗大约有一万七八千首。 有名的茶书(法)、茶画,虽然没有茶诗那么多,但其中传世佳作载入史册者

四川茶文化的起源历史

四川茶文化的起源历史 到舜帝禅让王位于大禹,氏族社会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带,前几年己在该处王城岗发掘出夏代遗址遗物,大禹接位,并非 一帆风顺,当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导苕溪、余不溪、入 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后又战败防风氏,逐渐北上。舜帝得知大 禹治水有功,就让位于他。而“三苗”后裔不服,所以,《史记五 帝本纪》有“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的记载。大禹治水在江南,史书也有根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上会稽、祭大禹”,司马 迁20岁时,也“登会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绍兴留有大禹遗迹。夏禹原让位于“百虫将军”伯益,但为儿子夏启夺权,启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断发生王位之争,到禹的第六代孙夏杼时 政局统一,国力强盛,他曾率部南下寻根,至浙西、驻骅金斗山东 南延峦妙峰一带,故这一带山称之为杼山。当时在山南至今尚留有 避它城夏王村等遗迹。夏杼之后八代而衰,履癸(桀)为契灭,契建 立先商世代。 从现存的历史资料也不难看出,氏族社会“三苗氏”生息之地,产茶历代不衰,如南北朝时,《刘琨购茶书》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陆);《桐君录》中提到酉阳(今湖北黄风东)、巴东(四川奉节);《荆 州土地记》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都盛产茶叶。唐代的史料中提 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崃等地盛产茶。陆羽《茶经》中提茶叶品质不详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由此可见,《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 解之”的事应发生我国中原。即使从《王褒僮约》所记载的饮茶、 卖茶的事实看来,我国汉代以前,川东鄂西地区生产和利用茶叶的 事业已相当发达。人们不难设想从采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树,从自给 自用到“产、供、销”的过程,需要多长年代。所以说我国祖先发 现利用栽培茶叶的历史是悠久的。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史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史 三国以前茶文化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 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晋代茶文化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两 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 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 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 代酒之举。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 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 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以有,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 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骚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学相当流行。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 经义。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重视门第、容貌、仪止,爱好虚无 玄远的清淡。东晋、南朝时,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 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清淡之风继续发展,以致出现许多清淡家。最初有清谈家多酒徒,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 玄学家喜演讲,普通清谈者也喜高谈阔论。酒能使人兴奋,但喝了 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 终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况且,对一般文人来讲,整天

茶文化营销

中国的茶文化营销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礼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如,饮茶待人而逐渐形成茶文化,用餐礼仪发展为食文化,玩玉赏玉而形成了玉文化,与区域习惯融合而形成各地民俗文化。所以茶文化是一种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长期以来不断完善的一种习惯,这种习惯慢慢变成大家一种认可到信仰而形成了一种在中国文化范畴之内的文化现象。 茶文化既属中国文化范畴,即为以礼规范在品茶的各个细节,讲究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情绪等共同形成的一种意境之美。 所以茶文化营销,非传统意义上的营销,更非一般的推广概念。是中国文化张力的体现,融合力的表现。作茶文化营销首先理解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感染力就是最有力的营销。 茶文化营销,不能单纯认识是一个文化概念或营销传播概念,而是一个茶文化与营销的综合概念。茶带有非常明显的文化特征,而且各地区各国家都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就中国而言,亦呈现地区差异。南北方差异甚大,体现的文化特征也有所不同。但是追根溯源,中国的茶文化的内涵是一脉相承的。宋苏轼云“从来佳茗似佳人”的名句可见一斑。此句所表达的是一个茶所给人的美好意境。

就茶文化营销而言,茶所能带给人的意境,非茶水或特定茶叶所能概括。而是一个综合概念,饮茶环境、茶具、手法等等因素共同创造一个“佳茗似佳人”的意境。因此茶文化营销也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括茶叶、茶具、茶盘、饮茶环境、泡茶方法等每一个因素都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茶文化营销自然也是这些因素综合运作的过程。 简言之,茶文化营销,即选茶、泡茶、品茶、观茶、赏茶诸要素综合运用的营销概念 鉴于此,还要提及“营销”的本身概念,包含“营”和“销”两部分,是一个市场概念。营销是种发现市场需求满足市场需求过程,也是在必要的条件下创造是市场需求或提供一种新需求的营运概念。 茶文化营销,和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商品德营销又有自己的鲜明特征。茶文化营销是一种既有产品又要满足一种文化需求的综合概念营销。要推广的是一个综合概念,其中包含有形茶产品和无形的茶文化,这种营销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个文化特征的营销,茶产品的认知非常广泛,而茶文化的渗透确是一种非常漫长的过程。茶产品包括:茶叶、茶具、茶盘等,茶文化是讲求的一种方法一种环境一种启示,在这种方法和启示与相应的茶和茶具配合作用下形成一种有特征的茶文化,这个推广出去,就是一种营销的开始,让大家接受并受到感染,那便是营销的进一步效应。 茶文化营销特征 茶文化营销具有鲜明的特征,和其他产品营销有较大区别。茶文化所体现的是一种文化现象,所以其营销过程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演绎过程。时下,市场上所出现的茶营销,算不市场真正意义上的茶文化营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