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美术课程资源库绘画的空间表现41 空间表现

初三美术课程资源库绘画的空间表现41 空间表现

初一美术课--色彩的魅力教案

《色彩的魅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择色彩表现为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色彩的本质特征。色彩的象征意义和色彩的感情使学生产生的不同情感反应,并运用色彩进行自主表现。按课标的有关要求,教材侧重让学生认识色彩,了解色彩与自我表现的关系,努力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艺术感受。在美术活动中进一步学习色彩知识,提高色彩表现力,在造型和色彩表现方面形成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能够通过色彩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分析讲授,让学生了解掌握色彩的基本常识,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色彩色调给人的感觉。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的色彩及色调给人的感受。让学生尝试运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感受,用色彩的情感特征进行大胆表现。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让学生发挥个性的表现,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重难点 了解色彩基础知识,体验大自然的色彩及色调给人的感受。运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用色彩的情感特征进行大胆表现。 四、教学准备

色彩丰富的图片、色相环教具、多媒体课件、水粉画工具(颜料、画笔、调色盘或盒、水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放映一组色彩丰富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色彩的兴趣。 师:观看这些图片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 师:在缤纷的色彩世界中,我们经常看到的颜色有哪些? 师总结: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里,大千世界丰富的颜色不仅可以愉悦我们的视觉,更能触动我们的心灵。本课我将带领同学们进入色彩的世界,学习色彩的常识,体验色彩的表现力,感受色彩的魅力。 引出今天的课题——色彩的魅力(板书) 色彩是我们进行绘画训练时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绘画语言,是美术的基本技能和知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色彩的基本常识。 二、新课 (一)色彩的基础知识 1、三原色:红黄蓝(理论上绘画中用其他颜色无法混合出的颜色,但三种颜色按一定比例能混合出其他颜色。) 2、三间色:绿橙紫(由两种原色相混而成。) 3、极色:黑白 (二)色彩三要素 1、色相:指不同色的“相貌”。

素描绘画中空间透视的表现方法

素描绘画中空间透视的表现方法 接触美术第一个词便是透视,另一个则是,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等等。另外还要知道视平线以上的叫仰视,以下的是俯视。这应该是对透视最基本的理解方式。说到透视几个重要的方面不得不提,在任何情况下它都是根本。 简单的说透视有几种类型: 1、单点透视(平行透视),因为在透视中,画面内只有一个消失点,因而叫做单点透视。 2、两点透视,因为在透视的中,画面内有两个透视消失点。

3、三点透视,是在画面中有三个消失点的透视。三点透视就和空间联系起来了,它的第三个点是在水平线的上方或者下方,不能在水平线上。另外要注意的是高度先不完全垂直于画面。景物的每一条边缘线都不与画面所平行,对于画面来说,你的景物是倾斜着的。 根本的是把透视图原理理解清楚,在作图考试中不犯原则性错误,根基打好,透视准确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掌握好基本的构图乃是考试中的利器,全力打造出图纸上的第三空间! 附几个常见透视名词: 1、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2、视点:就是画者眼睛的位置。 3、心点:就是画者眼睛正对著视平线上的一点。 4、视中线:就是视点与心点相连,与视平线成直角的线。 5、消失点:就是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体,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心点两旁的消失点。 6、天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体,消失在视平线以上的点。

7、地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休,消失在视平线以下的点。 8、平行透视:就是有一面与画面成平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物体的透视。这种透视有整齐、平展、稳定、庄严的感觉。 北京桔子树少儿美术培训班课程内容通常分为: 少儿素描培训班、少儿国画培训班、少儿油画培训班、少儿水粉培训班、少儿漫画培训班、少儿创意美术培训班。 北京桔子树少儿美术培训班课程介绍: 按照教学总计划指定的课程内容包括:线描创作,水粉创作,油画基础,欣赏,及课外活动包含考级,户外写生,展览观摩等内容;通过教学计划的针对性从而达到通过灵活生动有趣的绘画教学引导形式,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加深孩子对美术的热爱,扎实美术专业的功底,提升审美价值观,让孩子更加自信,在众孩子中脱颖而出。 北京桔子树少儿美术培训班适合人群:3-16岁少儿,零基础学美术、兴趣培养、艺术气质培养、增加才艺特长、演出集训等。 北京桔子树少儿美术培训班班型设置与开课信息:

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 一、涂鸦阶段(约1.5—3.5岁) (一)未控制的涂鸦 1.时间:涂鸦开始后的半年左右 2.特点:无规律可循的点、线混杂图,涂到画纸之外 3.原因: (1)不知道自己的运笔动作和涂鸦结果之间的直接联系 (2)握笔的动作——手掌和手指共同操作,肩部、手臂和肘部无控制动作(3)大小肌肉尚在发展 (二)有控制的涂鸦 1.时间:2岁左右 2.特点:重复的或具有上下左右方向性的各种线条,能将涂鸦控制在画纸之内 3.原因: (1)能知道自己的运笔动作和涂鸦结果之间的直接联系 (2)手眼协调 (3)控制肌肉动作 (三)圆形涂鸦 1.时间:2岁半左右 2.特点:圆圈线条,涡形线、不闭合及闭合的圆圈、复线圆圈 3.原因: (1)能知道自己的运笔动作和涂鸦结果之间的直接联系 (2)手眼控制和协调 (3)关节和肌肉更加灵活 (四)命名涂鸦 1.时间:涂鸦过程中开始说故事 2.特点:具有明显的表达意图,对涂鸦进行命名 3.涂鸦出现的原因: 涂鸦是儿童绘画活动的起始阶段 (1)源于儿童身体运动的需求,随着身体运动能力和协调性的提高逐渐发展(2)源于儿童探索周围世界的欲望

4.“涂鸦滞后”现象 一些没有条件看见别人写字或画画的孩子,即使到达涂鸦期的年龄,也没有出现涂鸦活动。 模仿是影响涂鸦行为出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5.当儿童出于涂鸦期,成人应持的态度和发挥的作用如下: (1)成人应该重视儿童的涂鸦,切不可认为是孩子的随意胡闹而加以制止。 (2)成人应该在儿童涂鸦期发挥适当的作用。 二、象征阶段(约3.5—5岁) (一)图形 简单几何形和线条的组合,与想表现的真实事物想去甚远,具有象征性的意义。 典型代表:“蝌蚪人” (二)色彩 1.能够识别主要的色相,有颜色个人偏好 2.象征阶段初期,用色不受物体固有色的限制,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自由涂抹自己偏好的物体。 3.象征阶段后期,逐渐按照物体固有色选择色彩,可以用方向一致的线条均匀地涂色,并图在轮廓线以内。 (三)构图 一个个独立的形象罗列在画面上,各个形象在大小、位置、间隔等方面并没有刻意安排,它们在共同的空间里的相互关系没有任何法则可循,但又确实有一定的表现主题。 (四)成人的态度和作用

小学美术课程资源包括哪些

小学美术课程资源包括哪些 太多了,自己看吧呵呵, 1.满足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条件。有关部门应为每一位学生配齐必备的美术学习工具和材料,包括绘画工具、材料和泥工工具、材料。1至9年级学生必备画笔、颜料和美术专用纸张。 2. 完善美术教学的基本材料和设置。各校应配齐必备的美术教学设备与器材(至少应配齐水彩画、水粉画、中国画、版画等绘画工具、材料;泥工工具、材料等),配置美术专用教室,并提供储藏教具、工具、材料的场所以及展示学生美术作品的场所。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学校应配备可供美术课使用的计算机软件。 3.丰富美术教学的图书和影像资源。学校的图书馆应配备美术书籍和其他美术资源,包括教师参考书、学生参考书、美术书籍和杂志、美术教育书籍和杂志、幻灯片和光盘等,供教师备课和上课、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以及自学或合作学习时使用。 4.拓展校外美术教学的资源。应广泛利用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艺术作坊和社区等校外的课程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民族、民间美术以及人类文化的遗物、遗迹也是重要的校外课程资源,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以及文物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 5.鼓励开发和利用网络美术教学资源。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发信

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开展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和国际的学生美术作品、教师美术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交流。农村、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应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引进优质美术教学的资源,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 6.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美术教学资源。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包括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文体活动、节庆、纪念日、建设成就、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城市和农村的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农村、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尤其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 7. 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实现美术教育的公平,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突出地方美术教育的特色,因此应予以高度重视。地方美术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努力做好课程资源开发工作,有组织地在当地进行调查、了解,分类整理,充分加以利用。

小学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小学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作者:蔡友胜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931 更新时间:2006-11-20 主讲人:蔡友胜 小学美术课程资源是极其丰富的,它可以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来自于家庭,来自于社区,也可以来自于社会,甚至更多的范围。美术教育应善于从各种教育资源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立足于多元的文化观,积极的探索和开发新的教育资源,从广袤的、宽阔的认识出发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有效的实施。 从世界各国的基础艺术教育方面进行窥视,我们不难发现,20世纪90年代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日本《学习指导要领》中都包含着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相关条文。《美国艺术教育国际标准》(1994年公布)中指出:为了确保学生接触艺术学习不仅仅是接触的水平、对社区资源的创造性和经常性的利用便成为重要的因素。地方管弦乐团、合唱团、戏剧团体和舞剧院,个体职业艺术家,美术馆、博物馆、音乐会和其它表演活动等等、可以为学生提供难以相比的丰富的艺术经验。日本文部省公布的《小学校学习指导底要领、图画工作编》(1998年公布、2002年实施)第3期指导计划的作或与各年级的内容的处理中指出:各年级的B鉴赏的指导与儿童、学校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利用地域的美术馆等。在校内的适当场所展出作品,让学生在平时的学校生活在活中能够鉴赏作品。《中学校学习指导要领、美术编》第3指导计划的作或与各年级内容的处理中,指出“以日本、外国的儿童少年的作品,亚洲的文化遗产作为各年级的‘B鉴赏’的题材,与此同时、积极活用美术馆、博物馆等设施和文化财产,”为了让孩子可以随时鉴赏,在校内的适当场所展示鉴赏作品。同时可以活用学校图书馆内鉴赏用图书,影相资料等。《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与

少儿绘画教程:用色彩表现想象

少儿绘画教程:用色彩表现想象 生活中不能没有色彩,没有色彩的世界是难以想象的单调。只有 构思好、画的生动、色彩搭配的好看的作品,才会让人理解作品中所 表达的想法和意境。所以,色彩在儿童画创作中是很重要的。小班幼 儿的思维比较直观,对色彩的感受有所差异。往往他们笔下的色彩与 实际生活中的色彩有很大的差别。而且一些幼儿在涂色的时候,大多 只用一种颜色,这样对于作品来说就达不到好看、耐看和吸引人的效果,也不能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力和对美术活动的兴趣。那么,如何 来提升幼儿对色彩的感受力和表现力,从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呢? 一、到大自然中去寻觅色彩 大自然仿佛就是一个多姿多彩的颜料库,青山绿水、蓝天白云、 五颜六色的花朵……都能点亮孩子纯净的目光,给孩子色的启迪、美 的享受。所以,在散步时,春游时,我们有意识的引导孩子使用多种 感官去摸摸花草;闻闻花香;捉捉蝴蝶,观察树叶的变化,让他们在感 受大自然美妙景色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对色彩的敏感。二、在活动 中萌发孩子对色彩的兴趣。 孩子年龄小,对于外界的新奇事物往往感到好奇,喜欢自己去探索、去研究,也愿意去尝试新的活动材料。就如我国的教育家陈鹤琴 老先生提出的“活教育”原则,他认为:“凡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 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去想,只有自己 亲自感受的世界才是真世界。所以,我们都让孩子自己去玩新的美术 绘画材料,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体验无穷的乐趣,获得新的知识。例如:在美术活动“吹画:五彩的烟火”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颜料水 和吸管。我们鼓励幼儿在画纸的不同位置,滴上不同的颜料水,再从 不同的方向吹,画面上的颜色互相流淌融合,创造出色彩斑斓的画面,这不但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力,也培养了幼儿对色彩的兴趣

(完整版)中职公共美术《第二单元第2节空间表现》教学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抛出课题,引导讨论 谈话导入 大家外出旅游时,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哪?这个地方的 的名胜古迹有哪些? 对学生说出的名胜古迹进行补充并总结分类,揭示 课题:空间表现---雕塑、建筑、景观、工艺品等 一、图片赏析,认识雕塑 (一)学生按教师口令做出指定动作,初步认识 雕塑 (二)欣赏几件中外优秀雕塑作品,明确雕塑 畅所欲言 了解课题 教师指令 学做动作 合作探究的两种表现形式 圆雕浮雕 导游是怎样为你介绍旅游地的雕塑的? 欣赏图片 思考回答 学习新知 (三)出示两例中西优秀的雕塑 作品,感受中西雕塑之美,初步掌握 雕塑欣赏角度 (《卢舍那大佛》唐)(《掷铁饼者》古希腊?米 隆) 总结:◎雕塑材料◎雕塑题材 ◎塑像刻画◎雕塑本身的形象和神态之美 二、再次谈论 在旅游中你印象最深的雕塑作品是什么? 对比欣赏 掌握角度 说一说 引导学生结合 自身所见明确 学习内容,激 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通过欣赏、讨 论、讲述、比 较中西代表性 雕塑作品,了 解中西雕塑的 差异,感受中 西雕塑艺术的 艺术魅力,落 实知 1

识目标和情感 目标。 落实能力目 标 拓展 雕塑的发展 种类名 称,如 宫殿建 ?思考:如何来欣赏建筑艺术?建筑的人文内涵 带着问题 欣赏讨论 又如何理解? 、分组欣赏讨论 1、将本班学生分成宫殿建筑组、陵墓建筑组、 小组讨论 对比欣赏 欣赏感受 雕塑发展 、欣赏世界著名建筑,明确建筑种类 连一连 建筑名 称,如 故宫、 连一连 分一分 三、出示现代雕塑作品,引导学生欣赏,感受时代的 发展,领略现代艺术气息 2

庙堂建筑组、民居建筑组四个组,根据分发的资料, 分别针对资料中两处中西经典代表建筑进行 采取连线的 第 站 建筑欣赏讨论,并从旁指导。 ◎宫殿建筑组:故宫与凡尔赛宫 ◎陵墓建筑组:十三陵、金字塔 ◎庙堂建筑组:天坛、帕特农神庙 ◎民居建筑组:中国民居(不同地域) 2、小组展示,教师作补充,感受中西建筑异同, 共同总结建筑的欣赏角度 ◎从历史角度:历史价值 ◎从视觉角度:正立面、侧立面、建筑结构、视觉美感 ◎从建筑细节:技术的先进性 ◎从人文角度:东西方的欣赏角度 、欣赏不同国家、地域的图例,认识景观艺术 对比欣赏,了解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差异: 高度人工化 二、以《上海新天地》城市景观为例,讲解城市 景观的自然生态与文化内涵 感受差异 总结方法 欣赏景观 聆听感受 文化内涵 选一选 说一说 扩展想像 形式认识建 筑的不同分 类 采取小组讨论 的形式,引导学 生自主学习,在 轻松自由的氛 3

(完整版)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第一部分前言 美术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1997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的颁布,使美术课程正式进入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从而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相对完整的格局。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仍有一些方面尚需改革和完善,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制订新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应力求体现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课程改革,要构建符合基础教育要求的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美术课程体系,为不同兴趣和专长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平台。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是艺术学习领域中的必修课程之一。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既与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相衔接,又具有自己的特点,是高一层次的美术课程。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下列价值:(一)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能够提高学生对自然物、人造物形态美的认识,提高对美术作品的内容、材料、形式、风格的多样性的认识,使学生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 (二)传承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 我国的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美术共同构成世界美术的多元化。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课程具有传承文化艺术的功能。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能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自我、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理解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 (三)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 美术实践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发展动手能力和开发潜能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丰富美术课程资源

丰富美术课程资源 说起美术教学,谁都会想到其“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位等它的价值,”诚然,艺术教育 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美术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其教育,可顺 应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等。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但不是美育的全部内容,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 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位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学生的“审美情操”很大程度上受其“审美观”的制约,而“审美观”又是其人生观,世界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我们对美术教学的认识,要自觉地提高其制高点,放置于人类文化之中进行教学,即以道释其技,由技而进乎其道才能站的更高看的更远,授业而无失。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是 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各因素间不是孤立的,在强调某一因素时,要想到其它因素的连 带关系,甚至要做到既能投石“也能顾及其后之千层浪”的程度,我们也清楚,教师是受过专 业训练的,都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水平,对“投一石”是较容易的,而面对几十个学生,但是 面对几十个不一样的“多维空间一样”,教师虽有一个较大的空间,也并不一定能包容几十个 甚至上百个“多维空间”。所以,学生的学习最终还是要靠自身的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最为 重要。即是如此,在教学中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重要而且是必须要做的。 1.注重兴趣培养,激活内在源动力 在任何学习中缺乏兴趣的学习是被动的,收效肯定不会很高。就美术课程来说,由于长期受 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不够,因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基本技能较差,而教材内容的准度又 逐步提高,学生美术能力提高偏慢,跟不上要求,距离逐渐拉大,兴趣明显减退。并且能刺 激学生感观的实物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大大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创造好的氛围,吸引学生参与;同时要针对不同情况,利用各种有利因素,鼓励、表 扬学生,使其在点点滴滴的“喜悦”中逐步形成浓厚的兴趣。 2.突出主体地位,保护学生原创能力 美术实践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开发潜能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在 美术教学中无论教师设计时提供了怎样的教学环境和上佳的创作素材,最终仍需要学生的“接受”与“灵感”来继续,一切的学习活动和创造是靠学生自己完成。由此可见,教学中必须要突 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艺术的本质,特性和文化内涵,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点滴“创新”一定要“保护”,并使其得以发展,这对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的培养是很重要的。 4.给予足够的空间,发展学生的表现力 美术学习中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是很有必要的,有了足够的时间空间,学生才能逐步地去接 受更多的知识,联系更多的信息,才能以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想象;有了足够的活动空间, 他们接触的形象就更多,能联想的东西也就更多;有了足够的思维空间,学生才能展开想象 的双翅神思畅想。例如:教师对学生逐次要求画下面的静物时,学生的思维就会逐步受到限制。1、放在盘子里的水果,4、放在盘子里的一个红色水果和一个绿色水果。可见,我们要 求的越来越具体,学生想象的空间就越小。 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各学科的整合,因为社会本是一个整体,把知识分科,是为了研究的 深入,他们最终还是会融合在一起的。就是说对学生要在“大美术”观的指导下进行美育,是 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和发展所需要的,这也是我们应该做的。

色彩在绘画作品中的表现力

色彩在绘画作品中的表现力 摘要:色彩在心理层次上的表现充实了绘画的内涵,如果在绘画中忽略色彩在传达作者内心感受与情感方面的作用,往往会限制色彩本身魅力的发挥。比如说凡高的《向日葵》,这幅作品的用色明快,光彩夺目,鲜亮的黄色使向日葵仿佛成为金色的太阳,作品中的色彩显示出了惊人的能量,这种视觉上的色彩效果牢牢抓住了人的眼睛,触动了人们的心灵。 关键词:色彩; 心理; 象征; 情感 色彩是赋予绘画的一种基本要素,它能够真实表现客观事实,描绘现实生活,色彩又是重要的绘画语言,其非凡的表现能力会因为呈现的状态影响到人的整个生命机能和心理,正如塞尚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只有色彩是真实的……它能使万物生机勃勃。”1随着人们对色彩有着更加丰富的认识和感知,色彩在绘画上的地位举足轻重,特别在西方绘画中,色彩由早期源自生命本能的基本色彩需要,一直到现代派绘画中完全凭籍艺术家的思想和知觉进行自由的表现,在这个过程中,画家们已经从本能的运用色彩到主动大胆将色彩作为情感语言来使用。 色彩在心理层次上的表现充实了绘画的内涵,如果在绘画中忽略色彩在传达作者内心感受与情感方面的作用,往往会限制色彩本身魅力的发挥。比如说凡高的《向日葵》,这幅作品的用色明快,光彩夺目,鲜亮的黄色使向日葵仿佛成为金色的太阳,这幅作品中的色彩显示出了惊人的能量,这种视觉上的色彩效果牢牢抓住了人的眼睛,触动了人们的心灵。如果仅仅是写实的描绘向日葵人们根本不能强烈的感受到画家当时真实的心声。画家在掌握色彩规律性运用的同时,如果重视对色彩心理层次表现力的运用与发挥,作品的内涵会更丰富,更具感染力。 现代主义画家越来越重视色彩,这与色彩自身无法比拟的视觉表现力有关,更与其对心理层次的表现有关。画家们一直在寻求可以表达内心感受的语言和方式,在这方面,色彩恰恰具有其它绘画语言很难企及的表现力,在一幅作品中,色彩具有这样几方面的表现力: 一、心理错觉感受 1、冷暖感觉 色彩本无温度,但是色彩会影响人的心理产生心理错觉,比如红和黄总是给人温暖的感觉,而蓝色会让人有凉爽的感觉,依据人们的心理感受将色彩分为冷暖色。利用色彩的冷暖来再现客观世界在印象派绘画作品中会经常看到,特别是印象派前期的绘画色彩作品就充分利用了色彩的冷暖,印象派画家自觉的运用倾向性的冷暖色彩对比,简洁直率的表现感情倾向。观赏者会随着画面中的冷暖感受到作品要表达的情感。当然色彩的冷暖要表达的是激情还是悲愤还是寂寞这还需要通过色彩的对比还烘托,通过整幅作品大的色彩环境突出主题。 2、轻重感觉 色彩明度的高低总会使人的心理有轻或重的错误判断,正是这种心理的错误感受会使不同色调的作品“告诉”观看者它要表达沉重还是愉悦的心情。一般明度高的色彩感觉轻快,富有动感,明度低的色彩有一种稳重沉静之感。明度相同时,纯度高的比纯度低的感觉轻。各个流派的画家在绘画中都会有意的加强色彩轻重感的对比来增强心理效应,根据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运用色彩轻重感的来处理画面,以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 3、远近感觉 画家们总是能够在平面上制造出突出和凹陷、前进和后退的效果,之所以能制造出这样的效果,是因为他们不仅利用了造型和虚实关系,还利用了色彩的前进和后退感。一般暖色会有前进的感觉,而冷色会有后退的感觉。色彩的前进与后退还与背景、面积的对比有关。 二、象征意义

浅谈绘画时间于空间的表现

浅谈绘画的时间与空间表现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8-10-24 11:44:00 ] 作者:杨戈斌编辑:studa20 摘要东西方绘画采用不同的画幅形式表现出不同的作品风格,西方绘画多用立方画框,而中国画则以立轴与长卷的形式为主描绘物象、绘制作品。这一特殊的描绘方式和中国古人特有的观看方式和时空观念紧密相连,蕴含了中国绘画特殊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时空观长卷立轴观看方式移点透视 导言:宗白华在《论中西画法之渊源与基础》一文中说:“中画因系鸟瞰的远景,其仰眺俯视与物象之距离相等,故多爱写长方立轴以揽自上至下的全景。数层的明暗虚实构成全幅的气韵与节奏。西画因系对立的平视,故多用近立方形的横幅以幻现自近至远的真景。而光与影的互映构成全幅的氛韵流动 [1] 。” 这是论及中西绘画画幅形式问题较早的看法之一。 绘画的形式,常因习惯,代代相袭,而中西绘画采用画幅形式的不同是否便如宗白华所说是由于对于视觉空间认识不同所使?中国画常采用立轴和长卷的形式展开画面,这形式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美学意义呢?便是本文关心探索的主题。 一、中西时空观的发展对画幅形式的影响 中国与西方对空间与时间的观念一开始就朝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这不同的发展过程隐含着不同文化体系各自不同的思考方向。 西方人在客观的、科学的、逻辑的线索上构架他们理智的宇宙。文艺复兴以后,透视法成为西方绘画重要的基础。纯粹建立在视觉准确上的科学方法被提出,影响着西方绘画。西方绘画的形式,建立在客观的视觉基础上,要求人的眼睛与物象之间距离固定、视点固定,视线的上下左右便出现了一定的极限。例如,如果我们站定不动,眼睛视线投注在物象的一点作中心,我们视线所及,在上下左右各有一个极限的边界,把这四条边界线连接起来,大致就形成了一个画框的比例空间,而这个比例空间,也正是西方绘画形式构成的基础。在此一点透视的基础上,西方绘画以真实描摹再现自然为最高宗旨。以画框取景的形式,试图再现在固定视角所见的真实景象。 中国先哲却似乎有许多不安、矛盾,不时要提出更多的客观之外、科学之外、逻辑之外的询问。《楚辞,天问》便发出了这样的质疑:“邃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这里有着对人类凭理智测定的时间与空间的彻底怀疑,“邃古之初”,是时间的开始吗?“上下未形”,空间的方向大小有如何测定呢?这是古人对无限宇宙发出的超科学、超逻辑的思考。它是彻底对人类分割、假设出来的时间与空间的怀疑与不满足,构成了中国此后艺术形式上一直对有限时空形式的叛逆,创建出完全不同于西方建立在透视法上的画框形式,发展出了世界美术上独一无二的长卷与立轴的形式。 二、移点透视的美学意义 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一点透视只提供一个从固定视角、单一视点看到的景象,这种透视法虽然可以满足西方人理性逻辑的头脑,对中国画家而言确是不够的。

美术绘画实践技巧

一多画。绘画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学科,没有技术也就没有艺术。绘画技能主要靠平时大量的甚至是枯燥的基础训练来完成,有量变才有质变。学生要认真对待每张习作,画得顺手时,要总结经验,特别是对习作中的精彩之处,要究其成因。画得不顺手,不能放弃,一定要坚持画完整,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才能领会绘画要领,锤炼表现技能。专业学习是一个迂回前进的过程,很多时候,学生会感到自己停滞不前,甚至感觉在退步,其实,那只是眼光提高了,手没有跟上,只要反复训练,总能实现突破,获得提升。 二多看。绘画是一门视觉艺术,一切通过画面说话。技巧的高低,直接显现在画面上。绘画学习,首先对画面要有基本判断力,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要设法搞清楚。有些同学总觉得很迷茫,不知道怎么画,这些同学主要是看得太少,脑里没有相关知识储备,形不成好作品的概念,不知道往哪儿努力。也有一些同学自我感觉“良好”,总觉得自己画得不错,实际上画面一般,甚至问题很多,这些同学主要是眼光不够。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多看,看各种展览,看优秀范画,看鉴赏书籍,看点评文章。书法讲究读帖,绘画也要讲究读画,读画要用心揣摩,从整体关系到局部刻画,从画面效果到用线用笔,要用专业的眼光去看,看出门道。 三多想。把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绘画实践中,需要有内化过程,要多实践、多琢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因势利导,如指出毛病在什么地方,不足在何处,要注意什么,如何解决。而且,所有问题最后要靠学生自己解决,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学画需要悟性,动手的同时更需动脑。在作画时,要努力寻找画面的各种正确关系,不断推敲,发现问题,要敢于面对,解决问题就意味着进步。对每张画的得失,要做认真反思,争取摈弃缺点,复制优点,这是一个积累的方法。 四多问。学问就是边学边问。对于绘画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要多问,尽快消除疑惑,理清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少走弯路,赢得训练时间。其实,同文化课老师一样,美术老师也是非常欢迎学生提问的。此外,同学之间也要多作交流,同学之间水平相近,问题相似,在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更容易被接受。

浅谈美术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浅谈美术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2009级美术班赵敏 摘要: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的结构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学校内部的美术课程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活动资源、相关学科资源几大板块,在这些板块中,人力资源是最具能动性的成分,其中的美术教师作为美术教学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美术教育及美术课程资源整合的核心主体。美术课程资源的整合是实施美术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的手段。 关键词:课程资源,美术课程资源,整合利用 一、课程资源的意义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的结构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教师、学生,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不同的简历、学习方式、教学策略都是非常宝贵的非常直接的课程资源,校内各种专用教室和校内各种活动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等。 课程资源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无论是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还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都应该充分发挥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优势,为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服务。 二、美术课程资源的意义 学校内部的美术课程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活动资源、相关学科资源几大板块,在这些板块中,人力资源是最具能动性的成分,其中的美术教师作为美术教学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美术教育及美术课程资源

绘画造型能力与美术教学

绘画造型能力与美术教学 山东省泰安新泰市天宝镇中心小学王安林 现在美术教育要求加强美术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不过于强调学科中心,不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美术活动又离不开专业知识和技能,没有一定的绘画造型能力,是根本不能搞好其他美术活动的,我在自己的美术教学中对如何掌握一定的绘画造型能力,以更好地搞好教学有几点切身体会: 一、绘画造型能力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美术是视觉造型艺术,造型能力是一切美术活动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再好的创意不能充分表现出来,也只能是空想。就像一个人有再大的胆略与志向而无真才实学也难有作为。 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所有美术活动都要求有一定造型能力。美术各专业的学习,水平高低,造型能力起决定作用。所以专业美术学习开始就从绘画着手,对物体的基本形、比例、结构、透视、明暗、虚实、构图布局等造型知识技能进行严格训练。只有打好这个基础,才能更好的进行其他美术专业的学习。 二、中小学美术教学同样需要一定绘画造型基础 中小学美术教学如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美术教育

功能的充分发挥。但基本的浅显的绘画造型训练是必须的。如果没有一点这方面的基础,其他美术活动是无法进行的,像表现自然景色、植物、动物、人物、生活场景的绘画,图形拼接、泥塑、折纸、做头饰等,哪一项离开绘画造型能力能行呢? 三、绘画造型能力与生活经验创造力的结合 中小学美术教学既要让学生学习一定的美术专业知识技能,当然不可过于强调高深度,更要关注学生的认识经验水平。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创造力、提高综合素质,也只有掌握一定的绘画造型的基本技能,才能更好的表现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如:湘版三年级上册第一课《老师,您好》是节表现人物为主的课题,我是这样安排的: 活动一:首先教师讲解人物头、胸、臀、四肢的结构、比例,头部五官重点说明,使学生对人的特征有所了解。开始画自己心中的老师形象。学生作画,教师巡视。学生作画过程中会出现结构比例不准、构图过大、过小等很多问题。教师不可要求过高,应遵循少儿认知规律,基本表现正确即可。像人的五官要都有,男女特征要抓住,人的高、矮、胖、瘦、神情动态有所体现。人的发型服饰不必过于准确。 作业讲评:学生互相观赏作品后讲评自己的画,发现优点与不足,感悟如何表现更好。教师点评使学生提高认识。这样一节课使学生的绘画造型能力会得到很好训练。 活动二:教师节做一张卡片送给自己喜欢的老师。 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能力。教师形象要抓住特征,

美术绘画点评汇总

师评 色彩画点评: 色彩画有一种是色块平涂,一种是勾线平涂,对于。 本节课色彩课,我们不着重表现物体的固有色,色彩本身是在光的作用下产生的没有固定不变的色彩,我们今天鼓励小朋友们大胆的选择自己喜欢的、认为美的颜色去画,培养孩子们创造性表现色彩的能力。 大一点的可以针对孩子画面中的色彩关系去点评,我们xx小朋友画面中(冷暖、同类、对比等)的色彩关系表现的非常好。 如果说色彩对比,可以从明度对比、色相对比、纯度对比、冷暖对比、面积对比等。 明度对比是指色彩的深浅对比,色彩明度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一中颜色间的深浅差别,可以通过加黑加白变化,二是指不同色之间的深浅差别,如黄色最亮,紫色最暗。 比如:xx同学明度对比在画面中用的很好,我们既然掌握明度对比,我们画面中现在已经有深浅变化,那后期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把冷暖对比也运用进来,让我们的色彩更有力量一些。

如果一个画面中只有明度变化没有冷暖变化,色彩就会显得单调贫乏。在冷暖对比中最为强烈的就是补色对比,也就是三原色与它对应的三个间色的对比。 比如:今天我们某某同学的画面一看就给人非常强烈鲜明的感觉,让老师第一眼就看到了她的作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补色对比用的非常好,画面的表现力一下就出来了。 1.X x同学对于色彩的感受性非常的强烈,对比色用的非常好(比如主体与背景的对比,自己根据画面举例说明)给老师眼前一亮的感觉,一看就是一个内心世界五彩斑斓的小朋友,而且今天在上课过程中调色也是非常的大胆,知道了我们xx 颜色和xx颜色会出来什么样的效果,继续保持哟。 2.我们在画画调色的过程中会有一个偶然性的特点,像我们xx同学这个颜色就是无意中调出来的,(比如调出来个高级灰),高级灰是我们一些大师级的艺术家会经常用到的,像我们的莫兰迪、莫奈等等,有机会可以再网上搜一艘他们的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江山市江东小学课题组* [摘要] 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容,它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之一。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正成为学校现在和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教师工作中的重要部分。本课题研究以美术教学为例,结合教学实践,从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的原则、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和具体的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效果及注意的几个问题等几方面阐述了基层美术教师依托当地的社会资源,结合学生的年龄和个性差异、学校的传统与优势等因素,通过搜集素材来新编或改编教材,完成校本课程的开发,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美术修养,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 校本课程社会资源整合学生发展 第一部分背景及意义 课题组负责人:何耀胜报告执笔者:何耀胜其他成员:姜建忠、陈军、林敬华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重点转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取向。标志着“校本课程”真正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建设的重点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使课程更加符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特点,从而提高课程的实效,它是国家和地方课程有利的补充。 《美术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在《美术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同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并重。《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本次美术课程改革的最主要的突破点在于”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美术学习,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旨在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美术,引导他们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结合。在《美术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要真正体现上述突破,作为美术老师在利用好原有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还必须积极投身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实践。 美术教育现状也要求美术教师根据实际开发校本课程,现今的小学美术课本一般只有20课。而课程设置要求小学阶段每星期要上2节课,所以美术课本往往半个学期就上完了。而另外半个学期就要教师自己找教材上课。利用各种资源开发符合实际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学的快乐,在培养美术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其他的综合能力,教师教的也轻松。所以开发美术校本课程具有现实的意义。 第二部分实践与探索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最新人美版美术八年级上册第2课《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空间的表达》教案

最新人美版美术八年级上册第2课《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空间的表达》教案——物象空间的表达》教案——物象空间的表达》教案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介绍,主要让学生掌握物象空间表达的方法,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并发现生活随处可见的美。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物象空间的表达方法的基本认识,特别掌握透视的表达方法。 2、了解空间的表达方法的特点。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并学会运用物象空 间的表达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美。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物象空间表达的方法及运用;学生准确掌握物象透视表达和手绘能力。 教学方法: 1、教法:通过图片说明,让学生了解物象空间的基本表达方法,举例并说明关于 物象空间表达方法上的典型特征,表达时运用所需要解决的难点。 2、学生通过教师讲解了解本课的基本内容,通过实践可以使学生得到学以致用, 学会运用物象空间的表达方法,在实践中需要教师指导。 教具准备: 课本、图片;学具准备:课本、A4纸、黑或蓝或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展示一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象,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充满美。【提问】我们用什么样的表达方法表现生活中的美呢?(线、空间、色彩)【讨论】如果让你来表现,你会用什么样的方法? (二)讲授新课。 1、什么是物象空间?空间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上下、左右、前后- ---三度空间。物象空间是指包含有具体事物的三维立体空间。上课的教室被称作室内空间;运动场、花园等称为室外空间。 2、为什么要运用手绘线条表达物象空间呢?清晰、简洁、美观、实用性。表现 的方面:广告、设计、建筑、漫画、装潢等。

美术绘画技能

一、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分析: 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喜欢手拿笔在纸上涂鸦。但由于观察力较差,手的肌肉极其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还不能有意识的用绘画来表现事物。他们喜欢的是绘画过程,对于画什么他们并不感兴趣。 在图画过程中对偶尔出现的一些简单的图形组合,如圆形,方形,使形象产生联想,而且容易改变。他们绘画的技能还不能完全表达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经常用语言和动作来补充绘画的内容。 色彩是绘画的基础之一。幼儿对各种色彩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但他们还不能正确辨认各种颜色,也不能用相近的颜色去涂色。因此教师结合绘画的内容,逐步角幼儿学会辨认颜色并正确使用颜色。 引导幼儿从杂软无章的构图到把物体安排在一条线上,以区分上下。 6在不断丰富幼儿生活经验和发展智力才能的基础上使他们的画,不断完善。 : 1、会用圆形、方形等简单形体表现单个物体的轮廓特征及其变化。并能快乐、大胆、轻松地作画。 2、会辨别红、黄、蓝、绿、橙、黑、白等不同色彩,说出它们的名称,并会选择使用多种色彩作画。 3、会使用腊笔、水彩笔、水粉画笔涂染,知道爱护纸张。 4、知道把主要部分画在纸的中心位置,主要物体要比其经部分大。 5、掌握搓、团、压扁等技能,体验物体的立体构成。 小班幼儿年龄小,其绘画发展水平正处于“涂鸦期”,他们绘画的目的不太明确,不清楚如何去画,只是当成一种游戏随意涂抹,画出的物体不规范。如何引导小班幼儿学习绘画呢? 1、积极引导幼儿参加绘画活动,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体验绘画的乐趣。 2、认识并学会使用绘画工具和材料,培养正确的握笔方法和作画姿势。 让幼儿知道水彩笔、油画棒、毛笔、棉签、墨、水粉颜料、调色盘、绘画纸(白纸、宣纸)等绘画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教幼儿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执笔,要求握笔自然、身体正直。告诉幼儿油画棒适宜大面积涂色,笔质较软,容易折断,因此涂染时要均匀地轻涂。执笔方法与水彩笔相似,只是手指尽量靠下捏。 3、认识红、黄、蓝、绿等颜色,培养幼儿对色彩的兴趣。 幼儿对美的发现,是从色彩开始的,当他们对物体的形状,还不具备分辨能力的时候,对色彩就有了感知能力。让幼儿在游戏中无拘无束地快乐自在的绘画,利用色彩的无穷变化设计出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丰富色彩的感觉,产生浓厚的兴趣。印画游戏,准备几种颜料(红、黄、蓝、绿),一张大白纸,让幼儿用纸团沾上颜色印出花纹,做出“花布,烟花”等激发幼儿兴趣,在玩乐中认识几种主要色彩。吹画,用毛笔蘸颜料滴在画纸上,让幼儿吹散水滴,幼儿积极主动地要求:“我吹黄色!我吹红色......”通过色彩游戏绘出各种不规则的,色彩斑斓的图画,不仅认识了颜色,还让幼儿感受到自我创造,自我表现的乐趣。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及大纲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1)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二、基本理念 三、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阶段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内容说明 二、内容标准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四学段(7~9年级)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教材编写建议 附录 一、案例 二、名词术语解释 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初形象思维能力 (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二、基本理念 (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三)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四)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三、设计思路 (一)完善体例,使结构更完整,表述更明确 (二)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 (三)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 (四)注意《标准》实施的可行性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

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四个学习领域 通过“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像力和创新意识。 第二,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第三,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通过“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 第三、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