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解析版)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解析版)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解析版)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解析版)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解析版)

(2018·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联考)亚轨道一般是指距离地面20至100千米的空域,处于现有飞机的最高飞行高度和卫星最低轨道高度之间,也称为天空过渡区。据此完成第1题。

1.中纬度地区,某飞行器自地面进入亚轨道下界时,其气温变化的一般特点是

A.一直下降B.一直上升C.先上升后下降D.先下降后升高

答案D

气球作为探索高空的工具已经被广泛运用。据此完成第2题。

2.若不考虑气球破裂,在下列地点释放时,高度升到最大的是

A.新加坡B.拉萨C.南极点D.北极点

答案A

3.(2018·金华市十校期末联考)深秋初冬时节,晴朗的夜晚多霜冻的主要原因是

A.夜晚风力微弱B.大气逆辐射弱C.地面辐射较强D.太阳辐射较强

答案B

读右图,回答4、5题。

4.图中

A.晴朗天气,a大部分为大气吸收

B.湖泊湿地,b能和缓地加热大气

C.CO2增多,c较少补偿地面失热

D.冰雪地面,a→b的转化率增加

5.下列能源类型属于太阳辐射能且最为清洁的是

A.天然气B.地热能

C.风能D.潮汐能

答案 4.B 5.C

(2018·绍兴一中期末)读“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关系

示意图”,完成6、7题。

6.H的数值应为

A.40 B.60 C.125 D.134

7.连续多日的雾霾天气不会影响

A.A的数值B.B的数值

C.I的数值D.G的数值

答案 6.B7.A

解析第1题,大气热量收入=114+10+23+19=166,热量支出=106+H,所以H的数值应为60。第2题,连续多日的雾霾天气会影响B、I、G的数值,但不会影响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

下面甲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乙图为宁波附近一个蔬菜大棚的照片。读图,回答8~9题。

8、甲图中

A.①表示散失的少量长波辐射B.②只出现在夜晚起保温作用

C.③能量大部分被大气所吸收D.④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

9.照片拍摄季节,宁波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而不是我们常见的白色塑料薄膜或者玻璃大棚。推测照片拍摄的时间以及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分别是

A.6~7月,增加④以降低白天土壤的温度

B.7~8月,削弱③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C.11~12月,增强②以防止近地面夜间气温过低

D.12月~次年1月,减少①以提高大气的温度

答案8.A9.B

10.(2018·4月浙江选考)雨过天晴后,若清晨出现浓雾天气,原因是

A.大气吸收强B.大气逆辐射弱C.大气反射强D.地面反射减弱

答案B

解析大雾天气,主要是指由于近地面空气中悬浮的无数小水滴或小冰晶造成水平能见度不足500米的一种天气现象。一般大雾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条件:首先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也就是空气湿度很大;其次是近地面空气中水汽要达到过饱和,就会有小水滴的形成;第三是空气中有大量尘埃、烟粒等。雨过天晴后,云层少,晚上大气的逆辐射较弱,保温作用较差,从而导致气温较低,此时空气湿度较大,遇冷凝结导致大雾产生,故选B。

(2017·11月浙江选考)火星是地球的近邻,表面大气稀薄,大气成分以CO2为主,昼夜长短接近地球,而昼夜温差却超过100℃。几十年来人类对火星的探测一直没有停止过。下图为“太阳系示意图”。完成第11题。

11.造成火星昼夜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有

①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小②白天火星表面吸收大气辐射多③夜晚大气阻挡火星表面辐射多④夜晚火星表面吸收大气辐射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火星大气稀薄,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夜晚火星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弱,气温低。故火星昼夜温差大。

12.(2017·4月浙江选考)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的积雪厚度呈现出大-小-大的年际变化。下列地理过程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A.积雪厚度大-大气反射量少-年平均气温低B.积雪厚度大-地面吸收量多-年平均气温高C.积雪厚度小-大气吸收量少-年平均气温低D.积雪厚度小-地面反射量少-年平均气温高答案D

解析积雪厚度大,反射太阳辐射多,地面吸收热量少,地面辐射弱,大气吸收热量少,大气逆辐射弱,年平均气温低。反之,则年平均气温高,故D正确。

(2017·全国文综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3~14题。

13.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4.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 Ⅰ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答案13.B14.C

解析第13题,材料中提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效果显著,说明①②为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排除③④。又根据枯雪年降水少,昼夜温差较大,丰雪年降水多,昼夜温差小,可进一步判断:①为丰雪年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②为枯雪年覆盖地

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因此答案选B。

第14题,由图可知,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的平均气温日变化,不能确定当地最低气温,因此A错;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即平均气温变化状况和昼夜温差)大致相同,因此B错;膜内温度日变化丰雪年小于枯雪年,主要是由于丰、枯雪年积雪厚度存在较大差异,因此C正确,D错误。

杭州西湖龙井茶基地为防止茶树受霜害,引进了“防霜冻风扇”(右图),安装

在离地6米的高处。当气温下降到3℃时,电风扇会自动启动,将高空相对较暖的

空气吹向茶丛。据此完成15~16题。

15.当防冻风扇自动启动时,该基地

A.近地面大气对流运动显著

B.太阳辐射强烈,近地面升温明显

C.大气逆辐射强,近地面降温迅速

D.近地面气温比防冻风扇处气温低

16.除风力除霜技术外,下列方法对茶园防御霜冻可行的是

A.增施肥料B.无土栽培

C.人造烟幕D.科学采摘

答案15.D16.C

(2018·台州市3月选考适应性测试)读“台州市2018年

1月份四周日最高、最低气温距平累积曲线图”,回答

17~18题。

17.1月份,台州市气温较高的一周是

A.1日~7日B.8日~14日

C.15日~21日D.22日~28日

18.1月份,台州市的气温日较差

A.7日为16Ⅰ B.18日较大

C.13日为0Ⅰ D.24日最大

答案17.C18.B

解析第17题,15日到21日,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的距平累积曲线,呈增长趋势,而且增长率较高,说明该周的气温较高。第18题,18日的最高温的距平值,增幅较大,说明温度较高,最低气温的距平值增幅较小,说明气温较低,因此,此日的最高温和最低温的差较大。

露天冷巷(图a)是指传统聚落中的高墙窄巷,广泛分布于我国岭南、皖南、江浙等地区,是当地人们适应高温环境的建筑智慧结晶。图b为浙江嘉兴西塘王家弄5月下旬实测气温统计图。据此完成19、20题。

19、“高墙窄巷”的设计原理是

A. 利用高墙阻挡大风,获得保温效果

B. 利用高墙减少大风天气带来的破坏

C. 利用窄巷较小的面积,减少热量散失

D. 利用最小面积获得最大通风降温效果

20、判定图b中①②③曲线分别代表的是

A. ①房间温度;②冷巷温度;③院子温度

B. ①冷巷温度;②房间温度;③院子温度

C. ①院子温度;②冷巷温度;③房间温度

D. ①房间温度;②院子温度;③冷巷温度

19.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高墙窄巷是当地人们适应高温环境的建筑智慧结晶,不是为了保温效果、减少大风天气的破坏和热量散失,是为了利用最小面积获得最大的通风降温,故符合题意的选项为D,ABC错误。20.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院子没有遮挡,升温降温都快,因此,①为院子温度;房间升温降温较慢,气温变化幅度小,③为房间温度,排除之后则②冷巷温度,故符合题意的选项为C,ABD错误。

21.读“地球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冬半年的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过程有关。

(2)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过程有关。

(3)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多年平均值来看,B=A+C+D。但是近年来,上述平衡被打破,变成了不等式,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趋势带来的具体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晴朗少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丙

(2)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甲

(3)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源于地面

(4)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增加毁林引起海平面上升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练习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练习题 一、选择题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据此回答1~2题。 1.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 A.温室效应B.热力环流 C.海陆热力差异D.风的形成 2.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该实验原理相同的是( )。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沙石的昼夜温差远大于水,体现出了海陆(下

垫面)的热力差异。第2题,图A表示海陆间水循环;图B表示锋面天气; 图C表示海陆风(或季风),其形成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关;图D表示地形雨。 答案 1.C 2.C 读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量分布图,图中曲线分别表示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地表反射太阳辐射量、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 回答3~4题。 3.对近地面气温高低影响最直接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4.④曲线表示的辐射量在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量大的原因主要是南极地区 ( )。 A.地势高B.下垫面为冰川地面 C.环境污染严重D.人口增加 解析第3题,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而地面辐射量的大小与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密切相关。选B。第4题,南极地区被大面积的冰川覆盖,冰川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很高。选B。 答案 3.B 4.B 5.如下图所示,一架澳大利亚的飞机在其国航线上飞行,可判断( )

A.顺风飞行B.逆风飞行 C.风从北侧吹来D.风从南侧吹来 解析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南半球向左偏,高空风向最终和等压线平行,由此可判断图中稳定风向为东风。 答案 A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某时刻的地面天气形势图。读图回答6~7题。 6.甲、乙、丙、丁四地中风速最大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7.据图判断下列天气描述正确的是( ) A.高原东部为阴雨天气 B.东北地区天气晴朗 C.塔里木盆地吹西北风 D.华北平原盛行东北风 解析第6题,同一幅图上,等压线越密集,气压差越大,风速越大。第7题,据图可知,高原东部受低压和低压槽控制,可能出现阴雨天气;东北地区的丁地位于低压槽上,多阴雨天气;塔里木盆地位于高压的西南部,吹东北风;华北平原的丙地位于低压的南部,吹西南风。 答案 6.B 7.A

专题复习 大气受热过程

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知识梳理】 1.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能量源泉。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可见光(0.4~0.76微米) 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大气辐射——长波辐射 2.受热过程: ①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 ②地面放出长波辐射,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 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 较少。 ②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③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4.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逆辐射指大气射向地面的辐射,它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云层、尘埃,水汽, 二氧化碳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因而多云的夜晚气温比晴天高。 【能力拓展】 1.影响地面辐射强弱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小,太阳辐射强度大。纬度低,太 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而,纬 度低,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 2)海拔因素:海拔高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短和海拔高大气稀薄,削弱作用弱。 因而,海拔高,太阳辐射强。 3)气象因素:云量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因而干旱区太阳辐射强。 2.影响气温的因素

分析:通过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吸收能力,保温作用和削弱方面思考。 1)纬度:纬度低,太阳辐射能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因而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2)海陆:海陆热力性质有差异,即海洋比热容大,陆地比热容小。冬季大陆冷,海洋热,夏 天大陆热,海洋凉爽:夜晚大陆冷,海洋热,白天海洋冷,大陆热。大陆的气温年较差, 日较差大于海洋。(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的气温变化小。原因:湖区、库区、沼泽、 湿地的比热容大) 3)天气系统:冷锋过境,伴随降温。暖锋过境后,气温上升。阴雨白天气温低,阴雨夜晚气 温较高。 4)地形地势:海拔高气温低,对流层中高度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 盆地和河谷气温冬季比同纬度地区高,因为山地阻挡冷空气。 盆地和河谷气温夏季比同纬度地区高,因为盆地不易散热。 山地阳坡比阴坡气温高。原因:阳坡太阳辐射量>阴坡太阳辐射量 5)洋流:暖流增温,寒流降温。 6)植被:裸地的气温变化>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的气温变化。原因: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对太 阳辐射的阻隔作用强。,对太阳的反射率低 7)人类活动:城市的热岛效应。 3.影响气温昼夜温差的因素 (1)下垫面性质: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温差一般小于 陆地。 (2)天气状况:晴天时,大气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 用都弱,昼夜温差大。阴天则相反。 (3)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对地 面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1)纬度: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 (2)海陆:海洋气温年较差越小,陆地气温年较差越大。 (3)海拔:愈高年较差越小。 (4)天气:云雨多的地区小于云雨少的地区。 (5)植被:有植被的地区小于裸地。 4.气温分布规律: 水平: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一月份最冷的地方在北半球高纬大陆 七月份最热的地方在撒哈拉沙漠。 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在南极大陆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陆地等温线一月向南凸海洋一月向北凸 地形,陆地水体和洋流,等因素也会影响等温线弯曲 垂直:一般情况下,对流层大气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C 日变化:最高气温14点。(太阳辐射12点最强,大气要吸收地面辐射增温,故气温最高时间延后)最低日出前后。(太阳辐射是地-气系统主要能量来源。夜晚是地面散热过程,至太阳升起前达到最低值,气温也最低) 年变化:北半球陆地一月最低,七月最高。海洋二月最低,八月最高。 5.逆温现象: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内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据此完成1~2题。 1.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甲箱温度计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 (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事实。结合下面两图,回答3~4题。 3.图甲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十分钟后,透明玻璃瓶内的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 ( )。 A.8℃ B.10℃ C.12℃ D.20℃4.图乙中与温室效应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下图中,①②两地纬度相同,海陆位置相近,各箭头表示不同的辐射形式。读图回答5~8题。 5.若①②两地的相对高度为2 500米,则两地气温相差( ) A.1.5℃B.2.5℃ C.15℃D.25℃ 6.①地的各种辐射,以可见光为主的是( ) A.A1B.B1 C.C1D.D1 7.如果②地云量增多,则A2与D2的变化表现为( ) A.两者均增强B.两者均减弱 C.前者减弱,后者增强D.前者增强,后者减弱 8.①②两地热力状况为( ) A.A1>A2B.B1>B2 C.C1<C2D.D1>D2 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 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9~10题。 9.关于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 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 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 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 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 10.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 述不正确的是( ) 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 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 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 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1~13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题】必修模块一2、1 大气的受热过程 【所需课时】1课时 【课标要求及分析】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分析: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从有关大气各条“标准”综合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条“标准”: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地面(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第四,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第五,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等。 【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是第二章第一节教材的重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部分教材既是对前面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外部圈层”知识的重要补充,尤其是解释了“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这一原理,同时也是学好整个第一节的基础。教材内容比较结合生活实际,但出现了较多的陌生概念,对知识的理解增加了些许难度。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图片,并增加了很多学生学习的环节(如阅读、思考等)。 学情分析:这部分知识初中阶段基本没有学习过,因此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同时知识本身的难度也大,对高一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由于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知识具有新鲜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护

作用;理解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根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示意图认识削弱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特点;结合“大气的温室效应”示意图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大气热状况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天空的颜色”“温室效应”的学习,明确成因,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教学难点:1.大气的温室效应。2.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本节课原理性强,授课时应紧密结合图片,做到图文结合,这样有助于原理理解。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导学法推出本课的原理。由于知识比较抽象,用身边的实例辅助教学。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三种削弱作用——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学生不容易区分,对这部分知识教师可以借助表格选择比较法进行教学。 【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内容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知识的学习,因此重要性就不言而喻。这部分内容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关键看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本着激发学生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原则,按照“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顺序进行讲解,尽量多的运用图表深入浅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并且适时借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例子帮助大家理解,希望能

完整版大气受热过程专题训练1

《大气受热过程》专题训练 1 1.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 ① 图中现象出现的时间是夜晚 ③此时吹山风 A.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④ 2 .关于图中气温、气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等压线的数值自下往上递增 C .图中等温线的数值自上往下递减 D . ②③ ( ) B. 甲地的气压较同一高度的乙地高 D .甲地的气压较同一高度的乙地低 3 ?“晚见江山雾,宵闻夜雨来”是对甲地的形象写照。甲地的夜雨较多,其主要原因 是该地区( ) A. 夜晚的气温高于白天的气温,气流上升 B. 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低,空气中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降水 C. 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低,气流上升 D. 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高, 气流上升,在上 升过程中气温降低,水汽凝结形 成降水 下图为“到达地球太阳辐射量的分布图”, 图中曲线分别表示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 表反射太阳辐射量、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 .影响①②曲线变化的主要因素为( ) A. 云量厚度 B.地势高低 C.植被状况 D .正午太 阳高度 ②图中现象出现的时间是白天 ④此时吹谷风

5.近50年来,④曲线在高纬度的数值有减少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暖 B.云量增加 C.环境污染 D.人口增加 霾的形成与水平方向的静风现象、垂直方向的逆温现象、悬浮颗粒物的增加有关。当大气湿度增加时,霾可以转化为雾,因而霾与雾常常相伴而生,统称雾霾。在我国雾霾天 气分布的一般规律是,中西部地区少东部地区多,乡村少城市多,春夏季节少秋冬季节 多。据此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① ② ③ ? 6.上图中所示容易出现严重雾霾的天气状况及其原因是() A.③一一逆温层,风力小 B.②一一气压高,气温低 C.①一一湿度大,降水多 D.④一一风力小,湿度大 7.雾霾天气对下列相关产业,直接影响最大的是() A.果林园艺及乳畜业 B.旅游业及交通运输业 C.钢铁及汽车制造业 D.环境保护及文教事业 F图为地球表面受热过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从数量上看,①>②的原因是 A.②大部分被地面吸收 B.②大部分被大气吸收 C.①大部分被大气吸收 D.大气对①具有削弱作用 9.阴天夜晚比晴天夜晚气温高,是因为 A.①减弱 B.④增强 C.③增强 D.②增强 10.拉萨郊区农民在冬季给蔬菜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的主要目的是 A.削弱反射作用,提高夜间的温度 B.阻止太阳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 D.削弱地面辐射,减少作物水分蒸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习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大气环流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读图,完成1~2题。 1.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 A.减弱①B.增强② C.减弱③ D.增强④ 2.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能使图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D.④减弱 2012年10月12日早,天津出现大雾天气,能见度很低,给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带来不便。下图为城区海棠立交在浓雾中若隐若现。回答3~4题。 3.浓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 A.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B.浓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C.浓雾削弱了太阳辐射 D.浓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4.深秋初冬时节也是该地大雾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 ) 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 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 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 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 示意图”,完成5~6题。 5.关于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气温:甲>乙>丁>丙 B.海拔:丙>丁>甲>乙 C.密度:乙>甲>丁>丙 D.气压:甲>乙>丙>丁 6.此时,图中M地吹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D.西南风 7.下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等压线与风向关系的图是

读右图,完成8-9题。 8.甲、乙两时刻相比,①点处最大气压差接近 A.0百帕B.2百帕 C.4百帕D.6百帕 9.乙图所示时刻的①②③④地点 中,风力比甲图明显加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示意图”,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例所示的气压带名称是( ) 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 11.下图中能正确表示P风带风向的是( ) 下图为“某日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气压带或风带。读图完成12~13题。 12.该日,北半球正处于(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3.①气压带大气的运动特点和性质为( ) A.下沉,热干 B.上升,暖湿 C.由高纬流向低纬,冷干 D.由高纬流向低纬,暖湿 读右图,回答14~15题。 14.如果此图表示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正确的叙述为( ) A.丙为极地高气压带 B.常年受丙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干燥的气候 C.在气压带丁控制下会形成干热的气候 D.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与极地高气压带相同 15.如果此图表示东亚冬季的季风环流,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丙、丁两地中,丁地是陆地 B.丙、丁两地中,丙地气温高于丁地 C.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①气流温暖湿润

微专题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运用

微专题: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运用 【例题剖析】下图是30°N,32°E 附近某区域的航拍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耕地和居民区,浅色部分为沙漠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导致该区域景观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 B .气温C .降水 D .河流 2.白天耕地和居民区气温低于沙漠区的原因主要是 A.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 B.大气逆辐射弱 C.地表蒸发蒸腾消耗热量多 D .地面辐射强 1.D 2. A 【解析】 试题解析: 1.由题干可知该区域位于尼罗河三角洲附近。尼罗河的河水、定期泛滥的淤泥给予埃及的馈赠,所以由于河流的存在便利的灌溉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耕地和居民区分布在尼罗河三角洲和河谷地带,而周边由于副高的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选D。 2.白天耕地和居民区气温低,主要是因为该区域河流的作用,形成大面积的植被, 农作物和植被的蒸腾作用强,而消耗热量,故选C。 下图为在上海郊区一个蔬菜大棚所拍摄的照片,棚顶为黑色的尼龙网, 而不是常见的白色透明的塑料或者是玻璃大棚。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由此推断,此时段上海的天气可能是() A.连续不断的对流雨 B .连续的霜冻天气

C.持续的伏旱天气 D ?台风来临狂风暴雨 2.在此季节,农民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温度 B.减少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增强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 D.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读沿30 度纬线某月平均气温曲线图,完成下列问题。3.下列关于图中三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②地气温日较差比①地小B .①地气温年较差比③地大 C.该月份③地正值雨热同期 D .①地大气逆辐射强于②地 4.②地该月平均气温高于①③两地的原因是 A.海拔高,太阳高度大,日照时间长 B.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晴天多 C.受西南风影响,增温作用显着 D.受地形影响,气温较同纬度高 第二届青奥会将于2014年8月16日?28日在南京举行。下图为“新栽树木遮阳 网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7.此时段南京可能出现的天气及其影响是 A.连续不断的对流雨 B .持续的高温天气 C.冷锋过境出现寒潮 D .反气旋发展成台风 8 在此季节,南京园林工人一般会给新栽大树覆盖黑色尼龙网(如图),其目的

小专题6大气地受热过程

小专题6 大气的受热过程 小专题跟踪训练6 一、单项选择题 1.(2017·4月选考,11)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的积雪厚度呈现出大—小—大的年际变化。下列地理过程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 A.积雪厚度大—大气反射量少—年平均气温低 B.积雪厚度大—地面吸收量多—年平均气温高 C.积雪厚度小—大气吸收量少—年平均气温低 D.积雪厚度小—地面反射量少—年平均气温高 解析:D 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根据题意,积雪厚度即为下垫面性质影响地面辐射,积雪厚度大,大气反射量多,地面吸收的热量少,年平均气温低;反之年平均气温高。 2016年10月17日7:30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十一号”飞船,并将与天宫二号对接形成组合体飞行33天,之后返回地球。据此回答2~3题: 2.“神舟十一号”返回过程中,依次穿越的大气层是( ) A.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 B.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 C.高层大气、对流层、平流层 D.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3.图示是“神舟十一号”飞船预定轨道所在大气层中的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图示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2.B 3.C 第2题,“神舟十一号”运行在高层大气,返回过程中先进入平流层,然后进入对流层。第3题,“神舟十一号”飞船预定轨道位于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平流层顶的气温约0°C,故选C。 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4~5题: 4.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①—④—② C.②—③—④ D.③—④—② 5.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与此现象直接相关的箭头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4.B 5.C 第4题,图中①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地面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穿过大气层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地面吸收热量,又通过地面辐射将热量传给大气,使大气增温。所以传递过程顺序是①—④—②。第5题,气象谚语“露重见晴天”,

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测试题

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测试题 大气循环为整个地球生态圈带来了生存的供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测试题,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地理必修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测试题 1.(2014湛江一模)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地是( ) A.北方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青藏地区 解析:西北地区比较干燥,地膜覆盖可以防止水分过度蒸发,防止风力侵蚀搬运作用。 答案:B 2.(2014肇庆调研)人类活动会引起温室效应增强,温室效应增强的原因是大气( ) A.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 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 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 解析:温室效应就是二氧化碳的物质增多,过多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反射回地面的辐射增多,保温作用强。 答案:B

读下图,完成3~4题。 3.上述图中纬度相同的四地,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A.a B.b C.c D.d 4.导致上题中昼夜温差最小的作用是( ) 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②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③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昼夜温差的大小和地面的性质及大气保温作用的强弱有关,陆地和海洋的比热容不同,海洋的比热容较大,增温降温都缓慢,昼夜温差小,阴天和晴天相比,多云的白天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和多云的夜晚大气的保温效应要强,也会使昼夜温差减小,所以有云的海平面的昼夜温差是最小的。 答案:3.D 4.C 5.下图中,不能正确表示热力环流的是( ) 答案:C 6.图中a、b、c、d四点,气压值最低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C 7.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完成(1)~(4)题。 (1)将图中①~④所代表的内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大气的受热过程试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试题 多哈(25°16' N,51°31'E )气候变化大会于当地时间2012年12月8日20时闭幕,《京都议定书》作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框架得到了维持。据此,回答第1-2题。 1.多哈气候变化大会闭幕时,北京时间约为 A.9日1时 B.8日24时 C.9日2时 D.8日15时 2.节能减排可以削弱 A.太阳辐射,从而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B.地面辐射,从而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C.大气辐射,从而减弱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D.大气逆辐射,从而减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下左图为福建省某地区2010年1月份部分时段天气实况资料,右图是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关系图。回答下题。 据左图,出现16日天气状况原因的描述正确的是 A. ①变小④变大 B. ③变大④变小 C. ①变大③变小 D. ②变大③变小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做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甲箱比没有放土的乙箱足足高了3℃。据此回答下面2题。 4.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A.大气的温室效应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5.甲箱温度计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可能总辐射是考虑了受大气减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是考虑了大气和云的减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读“北半球年总辐射随纬度的分布表”(表1),回答6-7题。 纬度(°N)64 50 40 30 20 0 可能总辐射(W/m2)139.3 169.9 196.4 216.3 228.2 248.1 有效总辐射(W/m2)54.4 71.7 98.2 120.8 132.7 108.8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影响可能总辐射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 B.云量最多的地区是64°N C.可能总辐射量随纬度增加而迅速递减

大气的受热过程导学案(含答案)

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1.根据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解释一些 现象的成因。 大气的垂直分层: 读左图,其读图方法与“地震波传播速度图”相类似,大气自 下而上可分为层、层、 层、层等。其中的对流层,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和 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的 层,也就是我们生活所在的层是。 【知识梳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球大气最重要的、最根本的能量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大部分到达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 吸收热量并产生 辐射,该辐射的绝大部分又被__________ 吸收并增温。 最主干的过程为:太阳热量T____________ 热量T ________ 热量 3. _______________ 太阳辐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波辐射。大气对于______ 波辐射 的吸收能力很强。所以说,__________ 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 4?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的方向中,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向下的部分因与地面辐射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称为________________ ,它的存在,对地面具有________ 作用。\ / 【课堂探究】 1.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说明下列现象的成因。 (1 )同一地点,多云白天比晴朗白天气温如何?为什么? (2 )同一地点,多云夜晚比晴朗夜晚气温如何?为什么? (3 )月球上没有大气,据此分析:与地球相比,它的表面白天温度高的原因是?晚上温度低的原因又是?

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

必修1 小专题9 逆温、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大气(低层大气)的组成: (1)大气成分及作用: 氮:含量最多(78%)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干洁氧:含量第二(21%)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空气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组成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地球生命保护伞;少量紫外线有杀菌作用 水汽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雨后的空气是清新的。 固体杂质 (2)大气各成分含量分析: ①干洁空气中各种气体所占比例基本上不变,但人类活动影响改变二氧化碳——矿物燃料燃烧、毁林——“温室效应”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矿物燃料燃烧、交通——“酸雨” 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汽车尾气——“光化学烟雾” 氟氯烃——致冷剂的使用而排放,工业革命后才从无到有——破坏臭氧层,产生臭氧层空洞 ②水汽随时间、地点和气象条件而变化。 水汽主要集中在大气底层,夏季大于冬季,低纬大于高纬,海上大于陆上。 森林、水库 水汽的相变产生一系列天气现象,并伴随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水汽吸收或放出长波辐射,有“温室效应”,并反射太阳辐射。 ③固体杂质多集中于大气底层,随地区、时间和天气条件而变。 陆上大于海上,早晨和夜晚大于午后,冬季大于夏季。

人类活动中:矿物燃料燃烧、工矿建筑、交通;森林有吸烟滞尘作用; 城市大于乡村——雾和低云比郊区多——“湿岛效应”。 自然:气候干旱、大风 固体杂质对太阳辐射有反射、散射等削弱作用,并影响大气质量。 二、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曲线: 例题1 地球大气中,下列变化是上升趋势的有 ( ) A .水气和固体杂质的含量随高度增加的变化 B .对流层的高度由高纬向低纬的变化 C .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的变化 D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解析】水汽和固体杂质,它们几乎全部集中在大气最低层——对流 层中,它们随高度增加越来越少;由于人类活动如燃烧煤、石油等矿 物燃料排出大量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故D 选项符合 题干要求。对流层低纬度地面受热多,对流旺盛,故对流层的高度高, 而高纬度地面的热量少,对流运动弱,故对流层的高度低。 【答案】D 例题2 图5-2表示大气垂直分层,读图回答①一③题。 ①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 对平高层-80oC -50oC -10oC 20oC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2.3.2大气环境-大气成分和垂直分层 【学习目标】 1.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消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2.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知识突破】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探究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读P 44表格填写下列内容) (1) 吸收:水汽、二氧化碳吸收 ,臭氧吸收 , 选择性。 主要表现 反射: 对阳光具有反射作用;无选择性 散射: 、 散射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 (2)在右图中画出太阳辐射、吸收作用、 反射作用、散射作用 (3).白天气温晴天 阴天,原因:削弱作用中的 作用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原因:削弱作用中的 作用 探究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 概念: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 (2)在右图中画出太阳辐射 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关系 【思考】 a.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原因

b.大气的保温作用 原理:(1)大气通过吸收 (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保持热量; (2)通过 (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补偿地面损失的热 量,起到保温作用。 探究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原理解释自然现象 ①夜晚气温晴天 阴天,是 作用形成的 ②“十雾九晴”、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原因: ③.人造烟雾预防霜冻 原因: ④.气温日较差:晴天 阴天 ⑤.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 原因 ⑥.温室大棚利用的原理: ,改善了 、 等自然条件 【课后巩固】 1.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 ( ) A .太阳辐射 B .大气辐射 C 、地面辐射 D .大气逆辐射 2.霜冻往往出现于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因为此时( ) A 、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弱 B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强 C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强 D 、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3.右面四图中昼夜温差(日温差)最大的是( ) 图3表示的是大气的热力过程,分析回答4—7题。 4. ①、②、③分别代表 A. 大气辐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B. 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太阳辐射 C.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D. 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地面辐射 5. 以下箭头代表大气逆辐射的是 图3

最新大气的受热过程专题练习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 1.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A.太阳辐射 B.大气辐射 C.地面辐射 D.大气逆辐射 2. 青藏高原昼夜温差较大的原因是() A. 离太阳近 B. 太阳高度角小 C. 地势高、空气稀薄,白天太阳辐射强,且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D. 云层厚而且夜长 3. 青藏高原日较差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 ①离太阳近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角小③云层厚且夜晚长 ④地势高且空气稀薄⑤白天太阳辐射强⑥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②⑤⑥ D. ①⑤⑥ 4. 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主要是因为() A. 大气吸收作用 B. 大气反射作用 C. 大气散射作用 D. 大气折射作用 5. 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很大,可达300℃的原因是() A. 月球昼夜变化周期短 B. 月球表面没有大气,也没有大气的热力作用且昼夜变化周期长 C. 月球体积质量太小 D. 月球上没有生命存在 6.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中,不具有选择性的是() A. 吸收作用 B. 反射作用 C. 散射作用 D. 折射作用 7、在夏季常有这样一个现象: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云层的反射强烈 B、大气的吸收强烈 C、大气的散射强烈 D、地面反射强烈 8、霜冻常出现于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原因是() 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强 B、大气对地面辐射吸收作用强 C、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弱 D、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 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 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9、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A.a代表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c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题】必修模块一 2、1 大气的受热过程 【所需课时】1课时 【课标要求及分析】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分析: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容是比较多的。从有关大气各条“标准”综合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条“标准”: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地面(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第四,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第五,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等。 【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容——“大气的受热过程”是第二章第一节教材的重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部分教材既是对前面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外部圈层”知识的重要补充,尤其是解释了“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这一原理,同时也是学好整个第一节的基础。教材容比较结合生活实际,但出现了较多的陌生概念,对知识的理解增加了些许难度。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图片,并增加了很多学生学习的环节(如阅读、思考等)。 学情分析:这部分知识初中阶段基本没有学习过,因此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同时知识本身的难度也大,对高一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由于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知识具有新鲜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护

作用;理解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根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示意图认识削弱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特点;结合“大气的温室效应”示意图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大气热状况的兴趣;养成求真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天空的颜色”“温室效应”的学习,明确成因,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教学难点:1.大气的温室效应。2.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本节课原理性强,授课时应紧密结合图片,做到图文结合,这样有助于原理理解。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导学法推出本课的原理。由于知识比较抽象,用身边的实例辅助教学。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三种削弱作用——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学生不容易区分,对这部分知识教师可以借助表格选择比较法进行教学。 【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容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知识的学习,因此重要性就不言而喻。这部分容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关键看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本着激发学生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原则,按照“太阳暖——暖大气——大气还”的顺序进行讲解,尽量多的运用图表深入浅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并且适时借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例子帮助大家理解,希望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

专题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专题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2013-9-14) 考 纲 点 击 大气受热过程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3)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一、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 补充:大气成分的变化 ①大气中的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含量因时因地而异 例:地面有植被覆盖,水汽含量增多,而固体杂质含量变少。我国北方地区冬春季节,气候干旱,大气中水汽含量少,而固体杂质多。 ②人类活动对干洁空气成分比例的影响 例:人类活动燃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使大气中的CO2增多。冰箱、冰柜的广泛使用,大气中的氟氯烃含量增多(制冷工业发展以前,大气中没有氟氯烃化合物),氟氯烃能破坏大气中的臭氧,使大气中的臭氧减少。 ③保护大气环境 2、大气的垂直分层: ( 1 ) 对流层:大气底层,厚度随季节和纬度变化;气温随高度递减;各层中最薄,但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空气对流强烈,天气复杂多样。 (2)平流层:大气中臭氧的主要分布区。因其大量吸收太阳紫外辐射,所以气温随高度递增。空气做平流运动,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航天飞行。 ( 3 ) 高层大气:从平流层顶到3000千米的高空范围。密度小,与星际空间接近。该层中有大量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电离层。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 二、大气受热过程

补充: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弄清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是理解大气保温效应的关键。如下图: (1)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大部分的地面辐射被吸收而增温,然后它再以辐射、对流的方式向高层大气传送热量。所以说,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2)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近地面大气吸热增温后,也向外进行辐射,叫大气辐射。大气辐射中一小部分向上,散失到宇宙 空间;其余绝大部分是向下的,因其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使得大气把从地面辐射中获取的热量还给了地面,所以说大气对地面起着保温效应。 作用 形式 参与作用 的大气成分 波长段 作用特点 实例 吸收 臭氧 (平流层) 紫外线 吸收强烈,有选 择性,对可见光 吸收得很少 平流层气温 随海拔高度 增加而上升 水汽、CO 2 (对流层) 红外线 反射 较大颗粒 尘埃、云层 各种波长同 样被反射 无选择性,云层 越厚,反射越强 夏季多云的 白天,气温不 会太高(偏低) 散射 空气分子、 微小尘埃 波长较短的 可见光(蓝 光、紫光) 向四面八方散 射,有选择性 晴朗的天空 呈蔚蓝色 颗粒较大的 尘埃、雾粒、 小水滴 各种波长同 样被散射 无选择性 阴天的天空 灰蒙蒙的 大气上界 地面 太阳辐射 地面吸收 大气吸收 地面增温 地面辐射 大气 吸收 射向宇宙空间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辐射射向地面 二、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大气增温

大气的受热过程试题汇编

第I卷(选择题) 1.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3年9月24日19时29分在巴基斯坦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40千米,震中为北纬27.5°,东经65.6°(如左下图)。地震发生时,在震中西南约500千米的瓜达尔地区海岸外约600米的阿拉伯海中出现一个盾状小岛(如右下图)。据推测,这座小岛会在一个星期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消失。根据材料回答55~56题。 55.巴基斯坦多地震,这是因为当地位于 A.地壳厚度较薄地区 B.地壳比较薄弱地区 C.地形崎岖多山地区 D.板块边界的地区 56.此次地震发生时,出现了“盾状小岛”,这表明 A.该岛是火山喷发、岩浆冷凝形成 B.此次地震中地球内能释放带呈东北-西南走向 C.地震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很小 D.该岛是岩层受挤压弯曲变形而形成 2.读地震波速度和地球构造图,完成11-12题。 11.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④通过固体、液体传播,③的传播只能通过液体 B.④传到②,波速突然下降 C.④和③在①中波速明显减小 D.①②均为液体,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 12.①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 A.地壳和地幔 B.岩石圈和地壳 C.地幔和地核 D.岩石圈和地幔 3. 多哈(25°16' N,51°31'E )气候变化大会于当地时间2012年12月8日20时闭幕,《京都议定书》作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框架得到了维持。据此,回答第3、4题。 3.多哈气候变化大会闭幕时,北京时间约为 A.9日1时 B.8日24时 C.9日2时 D.8日15时 4.节能减排可以削弱 A.太阳辐射,从而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B.地面辐射,从而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C.大气辐射,从而减弱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D.大气逆辐射,从而减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4.下左图为福建省某地区2010年1月份部分时段天气实况资料,右图是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关系图。回答下题。 据左图,出现16日天气状况原因的描述正确的是 A. ①变小④变大 B. ③变大④变小 C. ①变大③变小 D. ②变大③变小 5.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做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甲箱比没有放土的乙箱足足高了3℃。据此回答下面2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